CN1966271A - 过滤器装置和液滴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过滤器装置和液滴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66271A CN1966271A CNA2006101363351A CN200610136335A CN1966271A CN 1966271 A CN1966271 A CN 1966271A CN A2006101363351 A CNA2006101363351 A CN A2006101363351A CN 200610136335 A CN200610136335 A CN 200610136335A CN 1966271 A CN1966271 A CN 196627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lter
- liquid
- liquid chamber
- drain passageway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0976 i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499 menisc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361 pathw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oat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过滤器装置和液滴喷射装置。该过滤器装置具有:供应通路,液体流入到该供应通路中;第一液体室,其与所述供应通路连通;第二液体室,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通;第一排出通路,其与所述第二液体室连通,并且液体从该第一排出通路排出;以及过滤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之间。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和出口之间的中间部分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高,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在所述第二液体室的底板部分附近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器装置和液滴喷射装置,更详细地,涉及一种从液体中除掉废物和异物的过滤器装置,并涉及一种从液滴喷射头的喷嘴喷射已通过所述过滤器装置并已供应的液体的液滴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过从记录头的喷嘴喷射墨滴而在记录介质上进行打印的喷墨记录装置中,为了防止喷墨性能变差或者喷嘴由于墨中存在的废物和异物而堵塞,在将墨供应到记录头的通路中设置有除去墨中废物和异物的过滤器。
例如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在通过副箱(sub-tank)将墨盒的墨供应到记录头的结构中,过滤器设置在副箱中的墨室(压力吸收室)处(例如参见日本特开平专利公报(JP-A)No.9-277561)。
或者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在副箱中设置两个连通的沿墨流动方向定位在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墨室,并且将过滤器设置在形成于下游侧墨室处的墨流出出口处(JP-A No.10-329330)。
另外,存在这样的结构,其中过滤器被布置成平行于喷嘴表面,并且过滤器部分投影到喷嘴表面上的形状被形成为比喷嘴表面大(例如参见JP-A No.2004-122398)。
另一方面,在近年来的喷墨记录头中,为了高速打印的目的,已经存在增加设置在单个记录头处的喷嘴数量、或者使喷墨的重复频率更大的趋势。此外,为了高图像质量打印的目的,已经发展了使喷嘴直径较小从而使喷出的墨滴较小的趋势。
由于这些原因,需要上述过滤器具有能够除去更细微废物和异物的能力以及具有较小压力损失的结构。为此,推动了使过滤器的网格更细微并使过滤器的表面积更大的趋势。然而,如果使过滤器的表面积较大,则喷墨记录头由于过滤器的放置而变得较大。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已经考虑到通过将过滤器分成多个部分且平行放置所述多个部分来抑制喷墨记录头尺寸的增加。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在过滤器下游侧的流动通路沿着多个方向分叉。因此,在墨中已经产生的气泡停止在一个流动通路中的情况下,其它流动通路中的流速增加。在气泡已经停止的流动通路中的除去气泡的能力(排出能力)恶化,这导致喷墨性能变差。
图14为示意性并以简化方式表示过滤器单元(过滤器装置)的视图。
如图14所示,过滤器单元910设置在墨箱(未示出)与喷墨记录头902之间的墨流通路处。喷墨记录头902从形成在喷嘴表面904中的喷嘴(未示出)将墨滴喷出到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片材上,从而在记录片材上形成图像。
过滤器单元910具有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所述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被过滤器916分隔开。
供墨通路924以及墨循环通路926与第一墨室912连通。墨馈出通路930与第二墨室914连通。墨箱(未示出)中的墨从供墨通路924供应,并从墨馈出通路930馈送至喷墨记录头902。另外,第一墨室912中的墨可从墨循环通路926循环至墨箱。
注意,第一墨室912对应于外室,而第二墨室914对应于内室。
首先将描述在最初将墨填充到过滤器单元910时空气的排放。
如图15(a)和(b)所示,从供墨通路924将墨注入到第一墨室912中,然后使墨逐渐填充到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中。
此时,在过滤器916的隔开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的下端部分浸在墨中时,墨由于毛细作用而向着过滤器916的上部渗透。过滤器916的整个表面在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填满墨之前被墨打湿。
当过滤器916的整个表面都被墨打湿时,就阻止了空气通过过滤器916而在第一墨室912和第二墨室914之间进出。因此,第二墨室914中的空气不能通过墨循环通路926排出。因此,第二墨室914中的空气只能通过具有较高排出阻力的喷墨记录头902排出。
因此,如图15(c)所示,至此维持为相同的第一墨室912以及第二墨室914的液面不再相同。第一墨室912(空气通过具有较小阻力的墨循环通路926从该第一墨室912排出)首先充满墨。
如图15(d)所示,当第一墨室912充满墨时,墨再次开始注入到第二墨室914中。
然后,如图15(e)所示,在液面达到墨馈出通路930的馈出通路入口930A的高度时,墨从墨馈出通路930排出,从而开始向喷墨记录头902供墨。
此时,因为墨馈出通路930的截面面积较大,所述墨沿墨馈出通路930的壁表面运动(如同瀑布一样),并流入喷墨记录头902中。换言之,墨在没有形成弯液面的状态下流入到喷墨记录头902中。
因此,如图15(f)所示,在墨与空气混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将墨馈送至喷墨记录头902。
大量的空气K残留在第二墨室914的顶板部分上处。由于过滤器916,该空气K难以运动到第一墨室912中,因此空气K继续残留在过滤器单元910中。
如图16所示,因为墨馈出通路930的馈出通路入口930A在顶板部分附近开口,所以残留的空气K位于馈出通路入口930A的附近。
因此,在从喷墨记录头102的喷嘴等吸墨的吸墨操作时,由于如箭头Y9所示流动的墨,因此残留的空气变成从馈出通路入口930A进入墨馈出通路930从而流入到喷墨记录头902中的细微气泡。
当空气这样与墨一起流入到喷墨记录头902中时,喷墨记录头902的可靠性显著下降。
因此,期望使残留在过滤器单元中的空气难以流出。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提供了使残留在过滤器装置中的空气难以流出的一种过滤器装置以及一种液滴喷射装置。
本发明一方面的过滤器装置具有:液体流入其中的供应通路;第一液体室,其与所述供应通路连通;第二液体室,其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通;第一排出通路,其与所述第二液体室连通,并且液体从该第一排出通路排出;以及过滤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和出口之间的中间部分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高,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在所述第二液体室的底板部分附近开口。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关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过滤器单元的结构、并示意性地表示采用该过滤器单元的喷墨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关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过滤器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3为按顺序表示在将墨填充到图1的过滤器单元中时的状态的图;
图4为表示墨已经填充到其中的图1的过滤器单元中的墨流的图;
图5为针对各种类型的条件对图1的过滤器单元以及传统过滤器单元的性能进行比较的表;
图6为表示关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过滤器单元的第一改进示例的图;
图7为表示关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过滤器单元的第二改进示例的图;
图8为表示第一示例的过滤器单元的外部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图8的过滤器单元的拆卸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0A为沿图10B的线A-A剖取的剖视图,并示出了图8的过滤器单元的截面;
图10B为沿图10A的线B-B剖取的剖视图,并示出了图8的过滤器单元的截面;
图11为表示第二示例的过滤器单元的外部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图11的过滤器单元的拆卸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3A为沿图13B的线A-A剖取的剖视图,并示出了图11的过滤器单元的截面;
图13B为沿图13A的线B-B剖取的剖视图,并示出了图11的过滤器单元的截面;
图14为示意性地表示传统过滤器单元的结构的图;
图15为按顺序表示在将墨填充到图14的传统过滤器单元中时的状态的图;以及
图16为表示墨已经填充到其中的图14的传统过滤器单元中的墨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喷墨记录装置01中,过滤器单元10设置在墨箱(未示出)与喷墨记录头02之间的墨流通路中。喷墨记录头02从形成在喷嘴表面04中的喷嘴(未示出)将墨滴(由在图1中的虚线箭头表示)喷射到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片材P上,从而在记录片材P上形成图像。
过滤器单元10具有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所述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由过滤器16分隔开。
过滤器16垂直分隔底板部分10A和顶板部分10B之间的区域。因此,过滤器16布置在与喷墨记录头02的其中形成有喷嘴的喷嘴表面04基本垂直的方位处。因此,即使使得过滤器16的表面面积较大,投影到喷嘴表面04上的表面面积也不大。
过滤器16由下过滤器18和上过滤器20形成,在它们之间设置分隔部分22。注意,分隔部分22从顶板部分10B稍向下定位。
供墨通路24以及墨循环通路26与第一墨室12连通。墨馈出通路30与第二墨室14连通。墨箱(未示出)的墨从供墨通路24供应,经过第一墨室12、过滤器16以及第二墨室14,之后从墨馈出通路30馈送到喷墨记录头02。另外,第一墨室12中的墨可以从墨循环通路26循环到墨箱。
供墨通路24的供应通路出口24B在底板部分10A的上方附近开口。另外,流动调节板36在供墨通路24和过滤器16之间从底板部分10A直立。流动调节板36的顶部36A相比于供墨通路24的供应通路出口24B更向上延伸。另外,墨循环通路26的循环通路入口26A在顶板部分10B中开口。
墨馈出通路30整体上以倒置“U”的形状形成。墨馈出通路30的馈出通路入口30A在底板部分10A的上方附近开口。墨馈出通路30的截面的表面面积大于或等于3mm2并小于或等于12mm2。
顶板部分10B为倾斜的表面,该表面从第二墨室14朝着第一墨室12上升。墨循环通路26的循环通路入口26A在顶板部分10B的最高位置处开口。
墨馈出通路30的凸出峰部30C(墨馈出通路30的最高位置)的高度比墨循环通路26的循环通路入口26A高。
因此,如图2所示,高度的次序(从最高开始)如下:(1)墨馈出通路30的凸出峰部30C>(2)墨循环通路26的循环通路入口26A>(3)上过滤器20的底端部分20A,以及与这些位置相距很远的(4)流动调节板36的顶部36A>(5)供墨通路24的供应通路出口24B=墨馈出通路30的馈出通路入口30A。
接下来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
首先,将描述在最初将墨填充到过滤器单元10(初始填充)中时气泡的排出。
如图3(a)和图3(b)所示,从供墨通路24将墨注入到过滤器单元10的第一墨室12中,然后墨被逐渐填充到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中。
此时,当过滤器16的隔开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的下端部分浸在墨中时,墨由于毛细作用而向着过滤器的上部渗透。然而,过滤器16由上过滤器20和下过滤器18形成,并在它们之间设置有分隔部分22。因此,下过滤器18被墨打湿,但是因为墨的渗透在分隔部分22处停止,所以上过滤器20保持未被打湿的状态。因此,空气能够通过上过滤器20而在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之间进出。因此,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气通过第一墨室12而从墨循环通路26排出。
因此,如图3(c)所示,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在其中保持相同液面的状态下被逐渐填充。另外,墨同样在其中墨馈送通路30中的液面保持与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中的液面大致相同的状态下被填充到该墨馈送通路30中。注意,连接到喷墨记录头02上的墨馈出通路30(见图1)的空气排出阻力大于墨循环通路26的空气排出阻力。因为墨馈出通路30中的空气通过喷墨记录头02出来,所以液面稍低于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中的液面。
如图3(d)所示,当墨的液面超过分隔部分22而达到上过滤器20的底端时,墨由于毛细作用而向着上过滤器20的上部渗透,从而上过滤器20的整个表面在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填满墨之前被墨打湿。此时,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之间的气流第一次被阻断。
然而,如图3(e)所示,此时在第二墨室14中已经填充有足够的墨,而残留在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气K的量非常小(比较图3(e)和图15(e))。
如图3(f)所示,在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充满墨时,就开始从墨馈出通路30向喷墨记录头02供墨。此时,因为墨馈出通路30的截面的表面面积大于或等于3mm2且小于或等于12mm2,所以在使墨的弯液面M维持原样的情况下馈送墨。因此,在几乎没有任何空气混合在墨中的状态下将墨注入到喷墨记录头02中(比较图3(e)、3(f)、3(g)和图15(e)、15(f))。此外,如图3(g)和3(h)所示,只残留少量的空气K。
接下来描述填充后墨的流动。
如图4所示,因为墨馈出通路30的馈出通路入口30A在底板部分10A附近开口,所以残留空气K离墨馈出通路30的馈出通路入口30A非常远。因此,在进行从喷墨记录头02的喷嘴等吸墨的吸墨操作时,几乎不会有残留在第二墨室14中的气泡K从流动通路入口30A进入墨流通路30的情况。
这样,在过滤器单元10中残留的空气非常少,而且,很少会发生空气(气泡)与墨一起流出到喷墨记录头02的情形。因此,不会由于残留在过滤器单元10中的空气流出并流动到喷墨记录头02中而降低可靠性。
此外,最有利的是通过过滤器16尽可能宽的区域将墨从第一墨室12馈送到第二墨室14。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如箭头Y所示由流动调节板36在墨流中产生上升流,可防止墨从供墨通路24的供应通路出口24B沿底板部分10A流动到墨馈出通路30的馈出通路入口30A,并且使墨通过过滤器16尽可能宽的区域从第一墨室12馈送到第二墨室14。
图5为汇集了对于喷墨记录头02(墨滴喷射头)来说过滤器单元(过滤器装置)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表格。注意在图5中FU为过滤器单元的缩写,而JS为喷墨记录头的缩写。
如从该表格可理解,传统的过滤器单元不能充分满足所列各种条件中的一些条件。相比之下,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过滤器单元10能充分满足所有这些条件。结果,能极大地提高喷墨记录头02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
例如,如图6所示,可以采用第一改进示例的过滤器单元810,该过滤器单元810采用没有被分隔成上下部分的传统过滤器916。
在该结构中,当过滤器916的分隔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的下端部分浸在墨中时,墨由于毛细作用而向着过滤器916的上部渗透。过滤器916的整个表面在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填满墨之前被墨打湿。当过滤器916的整个表面被墨打湿时,就阻止了空气通过过滤器916在第一墨室12和第二墨室14之间进出。因此,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气不能通过墨循环通路26而被排出。因此,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气只能通过具有较高排出阻力的喷墨记录头02排出。
因此,第一墨室12(空气从该第一墨室12通过具有较小阻力的墨循环通路26排出)首先充满墨。因此,第二墨室14在第一墨室12充满墨之后被墨充满。因此,残留在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气的量比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过滤器单元10中增加得更多。
然而,如上所述,因为墨馈出通路30的馈出通路入口30A在底板部分10A附近开口,所以残留空气K离墨馈出通路30的馈出通路入口30A非常远。因此,在进行从喷墨记录头02的喷嘴等吸墨的吸墨操作时,几乎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残留在第二墨室14中的空气K从流动通路入口30A进入墨流通路30(见图4)。
而且,如图7所示,可采用不具有墨循环通路26的第二改进示例的过滤器单元710。在该情形下,从供墨通路724进行第一墨室12的空气排出。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
(第一示例)
如图8所示,第一示例的过滤器单元110整体上形成为平的、大致梯形盒的形状。通过将过滤器单元110的各个结构部件一体组装而将滤器单元110构造成一单元。在滤器单元110被制成为一单元的该状态下,通过将过滤器单元110连接到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喷墨记录头和墨盒之间的墨流通路而使用过滤器单元110。
还如图9所示,过滤器单元110具有外壳主体150、两个侧板件172以及两个过滤器116。
外壳主体150的两个侧表面都是开口的,并且其内部是空的。外壳主体150的顶面处的左部和右部是大致水平的表面,并且右部比左部稍高。在左部和右部之间形成有从左侧向右侧向上倾斜的倾斜表面。
分隔壁152形成在外壳主体150中,在分隔壁152与顶板部分150B之间以及在分隔壁152与前内壁表面部分150C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隔。分隔壁152的宽度比外壳主体150的宽度窄。过滤器116固定在分隔壁152上。因此,所述两个过滤器116布置成彼此相对并大致彼此平行。侧板件172固定在外壳主体150的两个侧表面上。注意,图9表示只有一个过滤器116和只有一个侧板件172被固定的状态。
由于该结构,又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形成夹设在过滤器116之间的内室114,而在该内室的外侧形成外室112。即,内室114夹在外室112中间。另外,过滤器116设置在内室114和外室112的边界面处。注意,外室112对应于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墨室12,而内室114对应于第二墨室14(参见图1)。
过滤器116由上过滤器120和下过滤器118以及分隔上过滤器120和下过滤器118的分隔部分122构成。
分隔壁154设置在分隔壁152的前部与前内壁表面部分150C之间。分隔壁154从顶板部分150B向下悬挂,并形成为使得在底板部分150A和分隔壁154的底端之间存在间隔。分隔壁154的宽度与外壳主体150的宽度相同。分隔壁154与前内壁表面部分150C之间的空间为供墨通路124。供应通路出口124B为分隔壁154的底端与底板部分150A之间的间隙。
流动调节板136设置在分隔壁152与分隔壁154之间。流动调节板136从底板部分150A竖直直立,并且流动调节板136的顶端定位成高于供应通路出口124B。
柱形管部分160在外壳主体150的顶面的左部处伸出。管部分160与供墨通路124连通。
柱形管部分162在外壳主体150的顶面的右部处同样伸出。管部分162在顶板部分150B处开口。管部分162为墨循环通路126,而顶板部分150B的开口为循环通路入口126A。
被构造成以倒置U形弯曲的管的墨馈出通路130布置在内室114的大致中央附近。馈出通路入口130A(其为墨馈出通路130的一个端部)在底板部分150A的略上方开口。墨馈出通路130的另一端部穿过底板部分150A并伸出,并且连接到喷墨记录头(未示出)上。另外,墨馈出通路130的凸出部分穿过顶板部分150B并伸出。因此,墨馈出通路130的凸出峰部130C(墨馈出通路130的最高位置)的高度高于墨循环通路126的循环通路入口126A。
注意,供墨通路124、墨循环通路126以及墨馈出通路130的截面面积为4.9mm2。(墨馈出通路130为内径为2.5mm的圆形管道。)在流动通过该通路的墨中稳定地维持有弯液面。
以下将描述过滤器单元110的墨流,不过一些描述将与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重复。
墨箱(未示出)的墨从管部分160馈送到供墨通路124。该墨从供墨通路124的供应通路出口124B排出。墨流通过流动调节板136而改变成向上的流动(参见图10A的箭头Y1)。于是,内室114和外室112充满墨。此时,当过滤器116的、隔开内室114和外室112的下端部分浸在墨中时,墨由于毛细作用而向着过滤器的上部渗透。然而,过滤器116由上过滤器120和下过滤器118形成,并且在它们之间设置有分隔部分122。因此,尽管下过滤器118被墨打湿,但是因为墨的渗透在分隔部分22处停止,所以上过滤器120保持在未被打湿的状态下。因此,空气能通过上过滤器120而在内室114和外室112之间进出。因此,内室114中的空气通过外室112从墨循环通路126排出(对应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a)和3(b))。
因此,内室114和外室112在其液面保持相同的状态下被逐渐填充。另外,墨同样在其中墨馈出通路130保持在与内室114和外室112中的液面大致相同的状态下被填充到该墨馈出通路130中(对应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c))。
当墨的液面超过分隔部分122并达到上过滤器120的底端时,墨由于毛细作用而向着上过滤器120的上部渗透,从而上过滤器120的整个表面在内室114和外室112填满墨之前被墨打湿。这是内室114和外室112之间的空气流动被第一次阻断(对应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d))。
然而,此时内室114中已经填充有足够的墨,残留在内室114中的空气的量非常小(对应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e))。
当外室112和内室114填满墨时,就开始从墨馈出通路130向喷墨记录头供墨。此时,由于墨馈出通路130的截面表面面积为4.9mm2(内径为2.5mm),因此在使墨的弯液面维持原样的情况下馈送墨。因此,在几乎没有任何空气混合在墨中的状态下将墨注入到喷墨记录头中(对应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f))。此外,在内室114中只残留少量的空气(对应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3(g)和3(h))。
墨馈出通路130的馈出通路入口130A在底板部分150A附近开口。因此,残留在内室114的顶板部分150B附近的空气离墨馈出通路130的馈出通路入口130A非常远。因此,在进行从喷墨记录头的喷嘴等吸墨的吸墨操作时,几乎不会存在任何残留的空气从馈出通路入口130A进入墨馈出通路130的情况。
此外,由于内室114夹在外室112中间的结构,因此可使过滤器116的表面面积较大。
(第二示例)
如图11所示,第二示例的过滤器单元210整体上形成为柱形管的形状。另外,以与第一示例相同的方式通过将过滤器单元210的各个结构部件一体地组装而将该过滤器单元210构造成一单元。在被制成为一单元的该状态下,通过将过滤器单元210连接到安装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喷墨记录头和墨盒之间的墨流通路而使用过滤器单元210。
如图12、图13A和图13B所示,过滤器单元210由盖件270、外壳主体部分250以及过滤器216形成。
盖件270的底面以圆形开口,而盖件270的内部成形为中空的柱形管。管部分260和管部分262从盖件270的顶部伸出。管部分260延伸至内部,从而成为供墨通路224。该供墨通路的开口为供应通路出口224B。管部分262为墨循环通路226,而顶板部分270B的开口为循环通路入口226A。
外壳主体部分250具有盘形底板部分250A。在柱形管部分254的侧表面内形成有多个沿垂直方向较长的矩形开口252,该柱形管部分254设置在底板部分250A处。柱形管部分254的顶部低于盖件270的顶板部分270B。
墨馈出通路230(其被构造成以倒置U形弯曲的管)布置在柱形管部分254中。馈出通路入口230A(其为墨馈出通路230的一个端部)在底板部分250A的略上方开口。墨馈出通路230的另一端部穿过底板部分250A并伸出,并且连接到喷墨记录头(未示出)上。另外,流动调节板236以同心圆的形式在柱状管部分254的外侧从底板部分250A直立。
在将过滤器216固定到柱状管部分254周围后,将盖件270放置并连接到外壳主体部分250上。
当已经这样进行组装时,柱状管部分254内部的内室214就位于柱状管部分254和盖件270之间的外室212中。注意,内室214与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墨室14相对应,而外室212与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墨室12相对应。
将内室214和外室212分隔开的过滤器216由上过滤器220和下过滤器218以及分隔上过滤器220和下过滤器218的分隔部分222构成。
由于对墨流的描述与示例性实施例和第一示例的描述重复,因此将其省略。
由于这样的结构,如图13A的箭头Y5所示,供墨通路224的墨由于流动调节板236而产生向上的流动,并且如图13B中的箭头Y6所示,墨在外室212的整个外周上流动。此外,墨如箭头Y7所示从开口252通过过滤器216而流到内室214。
由于柱状结构,墨从外室212通过过滤器216而流入到内室214中,并且朝向墨馈出通路230流动的墨的流速在所有方向上都相同。这样,在墨流动时产生的停滞部分很少,从而排出空气的能力较好。
注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和示例。
例如,过滤器装置不限于喷墨记录装置,而是还可应用到其它液滴喷射装置中,诸如喷射液滴以形成半导体等的图案的图案形成装置等。
在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液体从供应通路流入到第一液体室,然后流入到第二液体室中。此时,当液体从第一液体室流向第二液体室时,液体通过设置在第一液体室和第二液体室之间的过滤器。诸如废物等的存在于液体中的异物从而能被过滤器截住,并从液体中除掉。然后,从第一排出通路将液体排出。
第一排出通路在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和出口之间的中间部分比入口和出口高。另外,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在第二液体室的底板部分附近开口。因为残留在第二液体室中的空气处于顶板部分的较高部分处,所以入口远离残留的空气。因此,几乎不会有任何残留在第二液体室中的空气从第一排出通路的出口流入的情况。
如果入口简单地位于下方,即如果入口定位成高于中间部分,则在其中液体的流动停止的情况下,过滤器装置中的液体的液面下降到入口附近。因此,过滤器装置恢复到几乎没有任何液体填充在过滤器装置中的状态。
然而,因为中间部分高于入口,所以液面仅下降到中间部分的最高位置部分。因此,即使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定位在下方,也可以维持过滤器装置中填充有液体的状态。
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可具有与第一液体室连通的第二排出通路。
在上述过滤器装置中,第二排出通路与第一液体室连通。因此,由于第一液体室的空气可从第二排出通路排出,从而在第一液体室中几乎没有残留的空气。
此外,在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第二排出通路的入口可在第一液体室的顶板部分和所述顶板部分附近的其中一个位置处开口。
在上述过滤器装置中,第二排出通路的入口在第一液体室的顶板部分处或在所述顶板部分附近开口。因为空气残留在第二液体室的顶板部分的附近,所以空气可容易地从第二排出通路的入口排出。
在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第一排出通路可在整体上形成为倒置的U形。
在上述过滤器装置中,通过将第一排出通路在整体上形成为倒置的U形,可容易地形成入口和出口之间的中间部分比入口高的结构。
另外,在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供应通路的出口可在第一液体室的底板部分附近开口。
在上述过滤器装置中,因为供应通路的出口在第一液体室的底板部分附近开口,所以液体从第一液体室的顶板部分逐渐填充。因此,几乎没有残留的空气。
另外,在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可使第一排出通路的截面表面面积大于或等于3mm2并小于或等于12mm2。
在上述过滤器装置中,使第一排出通路的截面表面面积大于或等于3mm2并小于或等于12mm2。因此,流过第一排出通路的液体在维持弯液面的同时流动。因此,空气不与流过第一排出通路的液体混合。
在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可使第一排出通路的中间部分的最高位置部分比第二液体室的顶板部分高。
在上述过滤器装置中,因为第一排出通路的中间部分的最高位置部分比第二液体室的顶板部分高,所以即使在液体的流动停止时,液体也会填满第二液体室,而液面不会下降。
另外,在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第二液体室可设置在第一液体室的内侧。
在上述过滤器装置中,通过采用第一液体室包围第二液体室外侧表面的结构,可使外侧表面的表面面积较大。因此,可使沿该外侧表面设置的过滤器的表面面积较大。
在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第一液体室可设置成包围第二液体室的外侧表面,并且过滤器可沿该外侧表面设置。
在上述过滤器装置中,通过采用第一液体室包围第二液体室外侧表面的结构,可使外侧表面的表面面积较大。因此,也可使沿该外侧表面设置的过滤器的表面面积更大。
另外,在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第二液体室以及过滤器可为柱状管形,并且第一排出通路可设置在该柱状管形过滤器的轴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
在上述过滤器装置中,第二液体室以及过滤器成形为柱状管。通过将流出通路设置在过滤器的轴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从而通过过滤器、流入到第二液体室中并向着第一排出通路流动的墨的流速沿任何方向都相同。这样,在墨流动时产生的停滞部分很少,从而排出气泡的能力较好。此外,在采用这样的柱状管过滤器时,与例如外侧表面为多边形表面并且使过滤器为多边形管等的情况相比,过滤器的形状简单并且其制造容易。
在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中,第一液体室可设置成将第二液体室夹在中间,并且过滤器可设置在第一液体室和第二液体室的边界表面处。
在上述过滤器装置中,通过采用第二液体室夹在第一液体室中间的结构,可使第一液体室和第二液体室之间的边界表面的表面面积更大。因此,也可使设置在该边界表面处的过滤器的表面面积更大。
本发明的液滴喷射装置可具有:液滴喷射头,其从喷嘴向着被排出物体喷射液滴;液体存储部分,其中存储有将要被供应到所述液滴喷射头的液体;以及过滤器装置,其具有上述结构中的任何一种结构,并设置在所述液滴喷射头和所述液体存储部分之间。
因为上述液滴喷射装置配备有使残留的空气难以流出的过滤器装置,所以防止了液滴喷射性能下降。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滴喷射装置中,所述过滤器可设置在与所述液滴喷射头的其中形成有喷嘴的喷嘴表面大致垂直的方位处。
在上述液滴喷射装置中,通过将过滤器布置在与所述喷嘴表面大致垂直的方位处,即使使过滤器的表面面积较大,过滤器在所述喷嘴表面上的投影表面积也不会变得较大。
如上所述,由于按上述方式构造本发明的过滤器装置,因此过滤器装置中的空气难以流出。另外,因为按上述方式构造本发明的配置有该过滤器装置的液滴排出装置,所以能够防止液滴排出性能变差。
Claims (20)
1、一种过滤器装置,该过滤器装置包括:
供应通路,液体流入到该供应通路中;
第一液体室,该第一液体室与所述供应通路连通;
第二液体室,该第二液体室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通;
第一排出通路,该第一排出通路与所述第二液体室连通,并且液体从该第一排出通路排出;以及
过滤器,该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和出口之间的中间部分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高,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所述入口在所述第二液体室的底板部分附近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该过滤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通的第二排出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排出通路的入口在所述第一液体室的顶板部分或所述顶板部分附近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整体上形成为倒置的U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所述供应通路的出口在所述第一液体室的底板部分附近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截面表面面积大于或等于3mm2且小于或等于12mm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所述中间部分的最高位置部分比所述第二液体室的顶板部分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液体室设置在所述第一液体室的内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液体室被设置成包围所述第二液体室的外侧表面,并且所述过滤器沿所述外侧表面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液体室以及所述过滤器为柱状管形,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布置在所述柱状管形过滤器的轴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液体室被设置成将所述第二液体室夹在中间,并且所述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的边界表面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所述过滤器包括上过滤器、下过滤器以及设置在所述上过滤器和所述下过滤器之间的分隔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所述过滤器沿垂直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液体室的顶板部分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液体室的底板部分之间,并且所述分隔部分从所述第一和第二液体室的所述顶板部分稍微向下定位。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过滤器装置,其中,在所述供应通路与所述过滤器之间在所述第一液体室的所述底板部分处直立地设置有一流动调节板。
15、一种液滴喷射装置,该液滴喷射装置包括:
液滴喷射头,该液滴喷射头从喷嘴向着喷射物体喷射液滴;
液体存储部分,在该液体存储部分中存储有将要被供应到所述液滴喷射头的液体;以及
过滤器装置,该过滤器装置设置在所述液滴喷射头和所述液体存储部分之间,所述过滤器装置具有:
供应通路,液体流入到该供应通路中;
第一液体室,该第一液体室与所述供应通路连通;
第二液体室,该第二液体室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通;
第一排出通路,该第一排出通路与所述第二液体室连通,并且液体从该第一排出通路排出;以及
过滤器,该过滤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液体室和所述第二液体室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该第一排出通路的入口和出口之间的中间部分比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高,并且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所述入口在所述第二液体室的底板部分附近开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滴喷射装置,其中,所述过滤器布置在与所述液滴喷射头的其中形成有喷嘴的喷嘴表面大致垂直的方位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滴喷射装置,该液滴喷射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液体室连通的第二排出通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滴喷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排出通路的入口在所述第一液体室的顶板部分或所述顶板部分附近开口。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滴喷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在整体上形成为倒置的U形。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滴喷射装置,其中,所述供应通路的出口在所述第一液体室的底板部分附近开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29946A JP4910368B2 (ja) | 2005-11-15 | 2005-11-15 | フィルター装置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
JP2005329946 | 2005-11-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66271A true CN1966271A (zh) | 2007-05-23 |
CN100473533C CN100473533C (zh) | 2009-04-01 |
Family
ID=38040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3633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73533C (zh) | 2005-11-15 | 2006-10-16 | 过滤器装置和液滴喷射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85063B2 (zh) |
JP (1) | JP4910368B2 (zh) |
KR (1) | KR100764809B1 (zh) |
CN (1) | CN100473533C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48733A (zh) * | 2011-06-28 | 2013-01-0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液体供给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718082A (zh) * | 2012-10-12 | 2015-06-17 |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 喷墨打印装置、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喷墨打印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04827769A (zh) * | 2014-02-07 | 2015-08-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CN107430986A (zh) * | 2015-03-18 | 2017-12-01 | 株式会社东芝 | 喷嘴和液体供应装置 |
CN107614272A (zh) * | 2015-05-25 | 2018-01-19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喷墨头、喷墨头的气泡除去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06005B1 (ko) * | 2006-09-29 | 2013-09-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잉크순환시스템과 잉크젯 기록장치 및 잉크 순환방법 |
JP4995674B2 (ja) * | 2006-10-05 | 2012-08-08 |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圧力緩衝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並びに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US7748830B2 (en) * | 2006-11-27 | 2010-07-06 | Xerox Corporation | Printhead reservoir with filter external to jet fluid path |
JP5338200B2 (ja) * | 2008-08-27 | 2013-11-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気泡制御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5384211B2 (ja) | 2009-06-12 | 2014-01-08 |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 フィルタ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5440011B2 (ja) * | 2009-07-31 | 2014-03-12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吐出ノズル、吐出装置及び塗布装置 |
JP5510820B2 (ja) * | 2010-05-31 | 2014-06-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液体吐出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16106B2 (ja) * | 2010-06-15 | 2014-06-1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US8469501B2 (en) * | 2011-04-28 | 2013-06-25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Air extraction method for inkjet printhead |
US8469502B2 (en) * | 2011-04-28 | 2013-06-25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Air extraction piston device for inkjet printhead |
US8882254B2 (en) * | 2012-05-03 | 2014-11-11 | Fujifilm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livering and recirculating fluids |
JP5701358B2 (ja) * | 2013-10-02 | 2015-04-15 |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 フィルタ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EP3442803B1 (en) * | 2016-04-11 | 2021-09-1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alescing frothy fluids |
JP6870278B2 (ja) | 2016-10-31 | 2021-05-1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フィルタユニット、液体吐出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吐出ヘッド |
JP7463711B2 (ja) * | 2019-12-17 | 2024-04-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
GB2622590A (en) * | 2022-09-20 | 2024-03-27 | Linx Printing Tech Limited | Filter for in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84856A (en) * | 1980-11-15 | 1982-05-27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Ink feeder for ink jet printer |
JP2992754B2 (ja) * | 1986-05-01 | 1999-12-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エツトプリンター |
JPH068469A (ja) * | 1992-06-29 | 1994-01-18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
CA2290698C (en) * | 1992-07-24 | 2003-12-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container, ink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ink container |
JPH06126958A (ja) * | 1992-10-20 | 1994-05-10 | Brother Ind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3065846B2 (ja) | 1993-03-31 | 2000-07-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H0717050A (ja) * | 1993-07-02 | 1995-01-20 | Brother Ind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フィルタ装置 |
JP3520658B2 (ja) | 1996-04-16 | 2004-04-1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JP3503678B2 (ja) | 1997-06-03 | 2004-03-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
KR100321309B1 (ko) | 1998-12-19 | 2002-06-27 | 이승금 | 잉크젯프린터용리필카트리지 |
JP4150157B2 (ja) * | 2000-11-17 | 2008-09-1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消費状態検出器 |
DE60218376T2 (de) * | 2001-05-01 | 2007-11-08 | Seiko Epson Corp. | Tintenbehälter und Tintenstrahldrucker mit einem solchen Behälter |
JP4887579B2 (ja) * | 2001-07-06 | 2012-02-2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字装置 |
JP2004122398A (ja) | 2002-09-30 | 2004-04-22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 |
-
2005
- 2005-11-15 JP JP2005329946A patent/JP491036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5-24 US US11/440,247 patent/US758506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0-16 CN CNB2006101363351A patent/CN10047353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10-17 KR KR1020060100819A patent/KR10076480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48733A (zh) * | 2011-06-28 | 2013-01-0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液体供给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848733B (zh) * | 2011-06-28 | 2016-03-30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液体供给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718082A (zh) * | 2012-10-12 | 2015-06-17 | 株式会社御牧工程 | 喷墨打印装置、液体供给装置以及喷墨打印装置的控制方法 |
CN104827769A (zh) * | 2014-02-07 | 2015-08-1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CN107430986A (zh) * | 2015-03-18 | 2017-12-01 | 株式会社东芝 | 喷嘴和液体供应装置 |
CN107430986B (zh) * | 2015-03-18 | 2020-07-14 | 株式会社东芝 | 喷嘴和液体供应装置 |
CN107614272A (zh) * | 2015-05-25 | 2018-01-19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喷墨头、喷墨头的气泡除去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
CN107614272B (zh) * | 2015-05-25 | 2019-12-24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喷墨头、喷墨头的气泡除去方法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910368B2 (ja) | 2012-04-04 |
KR20070051672A (ko) | 2007-05-18 |
JP2007136705A (ja) | 2007-06-07 |
CN100473533C (zh) | 2009-04-01 |
KR100764809B1 (ko) | 2007-10-08 |
US20070109365A1 (en) | 2007-05-17 |
US7585063B2 (en) | 2009-09-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66271A (zh) | 过滤器装置和液滴喷射装置 | |
CN1230307C (zh) | 墨水容器 | |
CN1276836C (zh) | 喷墨记录头 | |
CN1219646C (zh) | 压力调整腔、具有该腔的喷墨记录头和使用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 | |
CN1304764C (zh) | 液体罐 | |
CN1178790C (zh) |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 |
CN1116987C (zh) | 墨盒 | |
CN1814448A (zh) |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制造液体喷射头的方法 | |
CN1607098A (zh) | 具有维护装置的图像记录装置 | |
CN1623787A (zh) | 喷墨打印头和喷墨打印机 | |
CN1182680A (zh) | 待喷液体的容器 | |
CN1603119A (zh) | 墨水供给系统、记录装置、记录头及液体供给系统 | |
CN101045393A (zh) | 液体收纳容器以及液体收纳容器的封装 | |
CN1317128C (zh) | 喷墨记录设备 | |
JP4215097B2 (ja) | 廃液回収機構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
JP2007276166A (ja) | フィルター装置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 |
CN1294017C (zh) | 喷墨记录装置及其清洗控制方法 | |
CN1260065C (zh) | 排液设备以及排液方法 | |
CN1575999A (zh) | 喷墨头 | |
JP4967941B2 (ja) | プリント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CN1193886C (zh) | 喷墨记录装置和在该装置中执行的油墨用完判断方法 | |
CN1263823A (zh) | 维护喷墨打印头的方法 | |
CN1762711A (zh) | 喷墨记录设备 | |
CN1257060C (zh) | 液体喷出头的制造方法 | |
JP2007223159A (ja) | インク収納容器及び該インク収納容器を用いた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