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790C -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790C
CN1178790C CNB031041280A CN03104128A CN1178790C CN 1178790 C CN1178790 C CN 1178790C CN B031041280 A CNB031041280 A CN B031041280A CN 03104128 A CN03104128 A CN 03104128A CN 1178790 C CN1178790 C CN 117879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rint cartridge
sub
cartridge chamber
air bub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041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40875A (zh
Inventor
西冈笃
花冈幸弘
山田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0374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2692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1398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1364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40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0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79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79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9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for monitoring ink qua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9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for removing air bub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B41J2002/17573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using optical means for ink level ind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泡沫型墨盒,提供有被检测部分,该被检测部分能够精确地、确保检测到由打印机使用的墨水的数量或在墨盒中剩余的墨水的数量。墨盒包括一个在主墨盒室与泡沫型墨盒的墨水出口之间布置或形成的子墨盒室。当流到子墨盒室的空气数量增加时,直角三棱镜的一个或多个反射面会恢复它们的反射面功能,从而启用墨水用尽检测。已经进入子墨盒室的空气泡肯定会由一个气泡存储部件导引至一个或多个反射面上。在具有很窄宽度的墨水通路(它由反射面所限定)处,空气泡被压向一个或多个反射面而置于一种被挤压的状态,并与后者有了表面接触。此配置避免了一个或多个反射面被使用保留在空气泡中间的间隙所覆盖。从而,墨水用尽可以确保、精确地进行检测。

Description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吸收式保存墨水的墨水吸收装置的墨盒,特别是涉及一种墨盒,该墨盒具有墨水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能够精确检测墨盒中的墨水何时用尽,包括已经使用墨量或者墨盒中的剩余墨量,并且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该打印机使用墨盒作为墨水供给来源。
背景技术
泡沫型墨盒即众所周知的喷墨打印机墨盒。泡沫型墨盒包括一个泡沫容器部件(其中包含吸收式保存墨水的泡沫)、一个出墨孔(与泡沫容器部件相连)和一个空气流通部件(泡沫容器部件通过此部件与外界空气相通)。当由于喷墨头的喷墨压力从出墨孔吸取墨水时,与吸收墨水量相当的一定量的空气就会从空气流通部件流入泡沫容器部件。
如果使用的是泡沫型墨盒,就会根据一个计算的结果进行检测,检测是否还存在墨水,即使用这样的方式:根据从喷墨头喷出的墨点数量、以及从喷墨头吸收墨水的墨水泵所吸收的墨量之类的量,计算出已使用的墨量。
通常情况下,墨盒中几乎没有剩余墨水时的墨盒容量状态称为“确实用尽”。墨盒中剩余墨量少于一个预定墨量时的墨盒容量状态称为“快用尽”。在本说明中,如果没有表明或指明,“墨水用尽”一词指的是“确实用尽”和“快用尽”两个概念。
该墨水用尽检测方法(即计算已使用墨量并根据该计算结果检测墨水是否用尽)存在下列问题。首先,喷墨头中的喷墨量和墨水泵吸收墨量存在某些不确定因素。根据这些墨量计算出的已使用墨量可能跟实际使用的墨量有很大的偏差。因此,需要设置一个很大的余量来最后确定墨水用尽状态。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检测到墨水用尽时实际还剩有很多墨量,因此造成了墨水的浪费。
可能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式是通过使用一种光学检测系统直接检测墨水是否用尽,该系统利用三棱镜的反射面,墨水用尽时该三棱镜会恢复其本来的反射面特性。例如,利用三棱镜反射面的检测系统在JP_A_10_323993和U.S.Pat.No.5,616,929中说明。
在泡沫型墨盒的情况下,墨水是吸收式保存在泡沫中的。因此,不可能直接将该发明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检测系统应用到这种墨盒中。对此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在主墨盒室(包含泡沫的泡沫容器部件)和出墨孔之间放置一个容量很小的子墨盒室,该子墨盒室能够存储墨水。三棱镜的反射面放在这个子墨盒室中。主墨盒室中消耗了一定数量的墨水时,空气流入子墨盒室。
这样每次从出墨孔喷出墨水时,墨水就从主墨盒室流入子墨盒室中。当主墨盒室中的墨量变少时,主墨盒室中进入空气泡。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墨盒室中的墨水用尽,墨盒中剩余的仅有墨量为子墨盒室中存储的墨水。
当子墨盒室中剩余的墨量下降到很少时,三棱镜反射面的背面(该表面为墨水界面)就会暴露在墨水液面之上,反射面的反射状态随之有所变化。更加具体来说,当三棱镜的背面覆盖一层墨水时就不能作为反射面使用了,当墨水液面逐渐降低时该反射面就会逐渐恢复其本来的特性。因此,根据反射面反射光量的多少可以检测出是否处于剩余墨量少于预定墨量的状态。所以,如果子墨盒室中的容量足够小,会在剩余墨量确实为零之时检测为墨水用尽。
当进入子墨盒室的空气泡附着于三棱镜反射面的背面或者在背面附近流动时,即使墨水液面低于三棱镜反射面,三棱镜反射面仍然会覆盖着其中存有空气泡的墨水。因此,即使墨水液面降低三棱镜反射面的反射状态仍将保持不变。如果是这样,就有可能发生无法检测出墨水用尽的不利情况。
发明内容
因此,该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墨盒,该墨盒可以消除这样一种不希望出现的情形,即通过子墨盒室中的空气泡,即使墨水液面高度下降,反射面的反射状态也不会更改。
该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墨打印机,该打印机能够通过检测墨盒反射面的反射状态确切地、有保证地检测墨盒的墨水用尽。
要解决上面谈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墨盒,该墨盒包括;一个在其中吸收式保存墨水的墨水吸收装置;一个其中包括墨水吸收装置且开口于空气的主墨盒室;一个墨水出口;一个子墨盒室,该子墨盒室包括在主墨盒室和墨水出口之间形成的并允许均来自主墨盒室的墨水和空气泡进入第一子墨盒室自身的一个第一子墨盒室、一个第二子墨盒室,第二子墨盒室位于第一子墨盒室与墨水出口之间,用于保存墨水,和一个墨水通路,墨水通路用于将墨水和空气泡由第一子墨盒室导引至第二子墨盒室;和一个检测部件,检测部件被布置在墨水通路处或第二子墨盒室上,可使用它根据从主墨盒室流入到子墨盒室中的空气数量以光学方式检测所述墨水是否用尽。
在本发明中,除了其中的墨水通路之外子墨盒室被分成一个第一子墨盒室和一个第二子墨盒室,用于避免来自第二子墨盒室的墨水供给在第一子墨盒室中生成或保留空气泡。因此,存储在第一子墨盒室中的空气泡的打破被促进,而由第一子墨盒室中的墨水形成的空气泡被避免。结果,检测部件被布置在墨水通路处(以连通地将第一子墨盒室连接到第二子墨盒室)或被布置在第二子墨盒室内。空气泡对检测部件的影响被大大地减少了,因此,检测部件的检测准确性大大地提高了。
在本发明中,检测部件优选包括其背面用作墨水界面的反射面。进而,一部分墨水通路是使用反射面的背面和相对面形成的,在将相对面按预先确定的距离彼此分开时,它与反射面的背面相面对。有了这样一种结构,墨水通路将已经流入第一子墨盒室的空气泡导引至反射面的背面。因此,其背面充当墨水界面的反射面,依照流向那里的空气泡的数量以一种很高的精度从一种非反射状态被切换至一种反射状态。如此说来,墨水用尽的确可以进行检测。
要将反射面的背面设置到墨水界面,可以使用反射面的背面和相对面形成墨水通路的一部分,相对面与反射面的背面相面对,而两者按预先确定的距离彼此分开。
在此情形下,最好在反射面的背面所在的墨水通路处,已流到第一子墨盒室的空气泡在被压挤时流动。
当已流到子墨盒室中的许多空气泡在反射面的背面附近漂移时,反射面的背面被空气泡中间保留的墨水所覆盖。在此状态中,即使当子墨盒室实质上充满空气泡且不含墨水时,反射面的背面也会被空气泡中间保留的墨水所覆盖。因此,反射面仍会充当墨水界面,而不会起反射面的作用。结果,即使在子墨盒室中墨水用尽且墨水用尽状态已设置,检测部件也无法检测其状态。注意在本发明中,空气泡在被压挤时在反射面的背面侧通过墨水通路。因此,空气泡被强行按向反射面的背面并置于表面接触状态。由于此原因,避免了反射面的背面被保留在空气泡中的墨水所覆盖这样的问题,且可以可靠地检测墨水用尽状态。
在墨盒中,至于其中反射面的背面与相对面之间的空间,包括反射面上的检测光的入射位置的给定宽度的部分和包括其它反射面上检测光的反射位置的给定宽度的部分要比墨水通路的剩余部分宽。有了此特征,在检测光的入射位置和反射位置空气泡的确可以流动。因此,墨水用尽状态可以可靠地进行检测。
在墨盒中,墨水通路的部分(是由反射面的背面和相对面限定)仅在这两部分处形成:包括反射面上的检测光的至少一个入射位置的给定宽度的部分和包括反射面上检测光的反射位置的给定宽度的部分。此功能还使得墨水用尽的确切检测得以实现,并使得用于检测墨水用尽的检测部件的结构更加简单。
反射面可以是三棱镜的一对反射面,该反射面成直角。
墨盒可以进一步由下列各项组成:连通地将主墨盒室与子墨盒室相连的一个主墨盒室侧连通口;在主墨盒室侧连通口上安装的且由允许空气泡通过的多孔材料制成的一个第一过滤器;连通地将第二子墨盒室连接到出墨孔的一个出墨孔侧连通口;和在出墨孔侧连通口上安装的并由其细孔直径小于第一过滤器的直径的一个第二过滤器。此特征避免了已流入墨盒室的空气泡从出墨孔流入到喷墨头。
第一和第二子墨盒室是由子墨盒室内安装的分隔件限定的。此特征使得墨盒的容器体很容易成型。
在墨盒中,用于捕获在气泡存储部分中生成的空气泡的不规则表面是在分隔件的上表面(上表面限定第一子墨盒室)上形成的。
空气泡是由从主墨盒室到第一子墨盒室的空气和墨水形成的,它会在第一子墨盒室中朝向墨水通路流动。然而,空气泡是由在分隔板件的表面上形成的不规则表面的凹陷捕获的,所以它们的移动受到阻碍。当在不能移动的状态空气泡进一步地形成时,新形成的空气泡将与凹陷卡住不能动的空气泡合并,从而空气泡变得比新生成的空气泡更大。因此,在第一子墨盒室中的空气层的形成被促进,而空气泡会很快被从墨水液面分离。因此,可以确实避免这样一种不希望出现的情形:空气泡流入第二子墨盒室,并附着到反射面的背面上,从而不能检测到墨水用尽。
不规则表面包含至少一个凹陷与凸起,这些凹陷与凸起以这样一种方向排列以使空气泡流弯曲流向墨水通路。使用此功能,的确可以阻止空气泡的流动。
凹陷与凸起交替排列于不规则表面上,且凸起的表面包括在进行分散排列时在其上形成更高第二凸起的部分。使用此特征,在凸起和第二凸起中间形成的更深的凹陷可以可靠地捕获空气泡。进而,可以使墨水流过分散的第二凸起中间的间隙。因此,可以可靠地捕获空气泡,减少在不规则表面上留下的墨水量。
当沿空气泡流到导墨孔的方向观察时,不规则表面上的凸起和/或凹陷以锯齿形方式排列。使用此特征,可以可靠地捕获空气泡,且在不规则表面中不会存储有任何空气泡。
在上表面与一个第一过滤器之间的间隙(第一过滤器将主墨盒室与第一子墨盒室分开,并且它是由允许空气泡通过的多孔材料制成)小于在第一子墨盒室中生成的每个空气泡的直径。如果是这样选择的,则在第一子墨盒室中生成的空气泡会被压扁。因此,可以可靠地在分隔件的不规则表面上捕获空气泡。空气泡的绑定得到了有利的促进。
在一种优选配置中,第一子墨盒室内表面与分隔件外表面间的空隙液密地密封。此中的原因是:如果不那样密封,就会通过毛细作用将形成气泡的墨水从墨水存储部件提供给气泡存储部件。因此,由分隔件将空气泡与墨水液面分离可能会受到阻碍。
使用此处作为墨水供给来源限定的墨盒的喷墨打印机,由用于检测墨盒的被检测部分的检测部件组成。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确可以检测墨水用尽状态。
附图说明
图1(a)和1(b)分别为平面图和前视图,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泡沫型墨盒。
图2为从底部观察图1墨盒时的透视图。
图3为图1墨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4(a)为沿图1中直线IV-IV的墨盒1横断面图,4(b)为装配墨盒时的墨盒部分放大图。
图5为沿图1中直线V-V的墨盒1横断面图。
图6为沿图1中直线VI-VI的墨盒1横断面图。
图7为依照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墨盒图,具体为沿图1中直线V-V的横断面图。
图8为依照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墨盒图,具体为沿图1中直线VI-VI的横断面图。
图9为图8中所显示另一个墨盒通路示例的横断面图。
图10又是图8中所显示另一个墨盒通路示例的横断面图。
图11仍然是图8中所显示另一个墨盒通路示例的横断面图。
图12为依照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墨盒图。
图13(a)为依照本发明第三种实施例的墨盒图,为沿图1中直线V-V的局部放大横断面图,图13(b)为墨盒部件局部放大的纵断面图,不包括第一过滤器。
图14(a)到(e)为说明性图表,说明了图13墨盒中分隔件的操作和优点。
图15为集成了本发明的连续型喷墨打印机主要部件示意图。
图16(a)是表示空气泡的横截面图,该气泡已经流入墨水通路中,被压扁并且压靠在反射表面上。
图16(b)是横截面图,图中示出了反射面上覆盖着空气泡之间的空间中含有的墨水。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参考附图描述集成了本发明的墨盒实施例。在下面所列出的实施例中,本发明集成到了一个墨盒中,该墨盒可拆卸式装配到某喷墨打印机的墨盒装配部件上。本发明还可以其他方式进行集成,如集成到预置于喷墨打印机的墨盒中。
图15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喷墨打印机的主要部件示意图。指标号为91的喷墨打印机为连续型(of the serial type)打印机。喷墨头94安装在托架93上,该托架可沿导轴92来回移动。墨水从装配到墨盒装配部件(未示出)上的墨盒1、沿着柔性墨管96进入喷墨头94。
图1(a)和1(b)分别为平面图和前视图,显示了本发明实施例-墨盒。图2为从底部观察墨盒时的透视图。图3为墨盒的分解透视图。
使用时,即时使用墨盒1可拆卸式地装配到喷墨打印机91的墨盒装配部件上。墨盒1包括了一个方形的容器主体2,其上方是打开的,容器盖4封住了顶侧开口3。主墨盒室5形成在由所述各部分组成的空间中,并且装有泡沫6(墨水吸收装置),总体来看其形状为方形,其中吸收性地保存着墨水。
墨水出口7位于容器主体2的底面中。一个圆盘状的橡胶填料8安装在墨水出口7上,通孔8a形成在该橡胶填料的中间部分并穿过该部分,用作出墨口。能够封住通孔8a的阀门9所在的位置比墨水出口7的橡胶填料8的位置更低。通过使用螺旋弹簧(coiled spring)10封住通孔8a,阀门9始终压靠橡胶填料8。
主墨盒室5通过子墨盒室30与墨水出口7相连通,子墨盒室由第一过滤器11和第二过滤器12限定,并且通过在容器盖4中形成的空气流通孔13与外界空气相连。因此,当主墨盒室5中放置的泡沫6吸收式保存的墨水通过墨水出口7被吸出时,与所吸墨水容量相当的一定量的空气就会通过空气流通孔13进入主墨盒室5。
容器盖4的空气流通孔13与容器盖4的表面中形成的弯槽13a相连接,弯槽13a的末端13b延伸到接近容器盖4边缘端的位置。制造墨盒1时,在可形成空气流通孔13和弯槽13a的容器盖4上的某个部分可粘贴一个密封物14。使用时,密封物14的部分14b沿密封物14的切断线14a剥下,然后弯槽13a的末端13b暴露出来,空气流通孔13与外界空气相连。
容器底部表面的墨水出口7也用密封物15粘住。当墨盒1装配到墨盒装配部件时,装配到墨盒装配部件的供墨针65(参见图4(b))就会穿过密封物15,进入通孔8a。因此,墨盒1进入装配或者加载状态。
图4(a)为沿图1中直线IV-IV的墨盒1横断面图,4(b)为装配墨盒时的墨盒部件放大图。图5为沿图1中直线V-V的墨盒1横断面图。图6为沿图1中直线VI-VI的墨盒1横断面图。
如上述各图所示,由第一过滤器11和第二过滤器12限定的子墨盒室30形成在墨水出口7和主墨盒室5之间。横断面为矩形的圆柱架22设置在容器主体2的底板部分21中,它的状态为穿过底板部分21,并且垂直延伸。方形连通口25(主墨盒室的侧连通口)形成在圆柱架22的上部圆柱架部分23的上端,圆柱架22在主墨盒室5中竖立。第一过滤器11,形状为方形,安装在连通口25上。
下部圆柱架部分24的下端开口(它从圆柱架22的底板部分21垂直向下凸出)被架底盘部分24a封住,该底盘部分在此处与其一体形成。凸出部分26总的来看形状为圆柱体,从架底盘部分24a的中间部分以垂直方向向上和向下延伸。圆柱体凸出部分26的中心孔用作墨水通路27,墨水通路27与墨水出口7相连通。橡胶填料8、阀门9和螺旋弹簧10都装入此部分。容纳螺旋弹簧10的弹簧容纳部分28一体形成在圆柱体凸出部分26的内圆周表面上。第二过滤器12安装在圆形连通口29(出墨孔侧连通口)上,圆形连通口29形成在圆柱体凸出部分26的上端中。
即时使用实施例的第一过滤器11使得墨水能够从此通过,并且由多孔材料制成,多孔材料在墨水出口7上施加的墨水吸力下使得空气泡能够穿过此处。换句话说,第一过滤器由多孔材料制成,多孔材料的小孔的尺寸很小,能够提供毛细吸力,在此处在墨水吸力的作用下能够打破墨水弯月面。这个第一过滤器11由无纺纤维、网眼过滤器之类的材料制成。
第二过滤器12由多孔材料制成,多孔材料的小孔直径比第一过滤器11的小孔直径更加细小。因此,只有墨水泵(未示出)进行吸收、墨水吸力作用于出墨孔时,墨水才能通过第二过滤器12。第二过滤器12的微细小孔的大小能够阻挡住墨水中含有的杂质。第二过滤器12也可由无纺纤维、网眼过滤器之类的材料制成。
此处“墨水吸力”指的是作用于墨水出口7的墨水吸力,墨水吸力是由要向其供应墨水的喷墨头94中的墨水喷射压力或者墨水泵的吸力造成的。
检测部件设置在即时使用实施例的墨盒1上。检测部件可以光学检测墨盒1是否已装配在了喷墨打印机91的墨盒装配部件中,检测墨盒1的墨水是否用尽。
检测部件包括一个直角三棱镜51,三棱镜51用于检测墨盒1是否已装配在了喷墨打印机91的墨盒装配部件中,另一个直角三棱镜52,三棱镜52用于光学检测子墨盒室30中剩余的墨量是否已在预定的墨量或者墨水液面高度之下,及一个墨水通路64,墨水通路64用于引导空气泡(即通过第一过滤器11进入子墨盒室30的空气泡)到达直角三棱镜52的反射面52a和52b的背面(墨水界面)。
参考图3、4、5和6,一个横向延伸的方形板54固定在容器主体2的侧板的下端部分。直角三棱镜51和52一体形成在方形板54的内表面上,它们互相分隔一个固定的距离。直角三棱镜51和52每个都分别有两个反射面51a和51b、52a和52b,它们分别成直角布置。
直角三棱镜51面对容器主体2的侧板53,它们之间设置为固定间隙的空气层55。凹面56的形状与直角三棱镜51的形状相对应,形成在侧板53上。由于设置了凹面56,反射面51a和51b都面对主墨盒室5的侧板53,它们之间存在固定间隙的空气层55。直角三棱镜52则通过开口22b直接暴露于子墨盒室30的内部中,开口22形成在限定子墨盒室30的圆柱架22中。反射面52a和52b的背面作为墨水界面。
隔离部件61设置在子墨盒室30中,将子墨盒室30的内部分隔成靠近第一过滤器11的空气泡存储部分63(第一子墨盒室)和下部的墨水储存部分(第二子墨盒室),它更靠近第二过滤器12。隔离部件61和直角三棱镜52组成了墨水通路64。隔离部件61设置在较高水平,直角三棱镜52的反射面52a和52b位于子墨盒室30内,因此形成了墨水通路64,墨水通路64用于引导已经进入空气泡存储部分63的墨水和空气泡到达直角三棱镜52反射面52a和52b的背面。更为具体来说,朝向或相对的表面61a和61b是在隔离部件61上形成的,并且分别面对着直角三棱镜52的反射面52a和52b,它们之间存在着间隙。墨水通路64为空气泡存储部分63的延伸,由反射面52a和52b的背面和相对的表面61a和61b组成。因此,当子墨盒室30的墨水液面高于直角三棱镜52的安装位置时,反射面52b与墨水相接触。这种情况下,反射面不能进行反射。当墨水液面降低到低于安装位置时,反射面52a和52b可以进行反射。
选择墨水通路64(其中直角三棱镜52的反射面52a和52b的背面用作墨水界面)的宽度小于通过第一过滤器11进入子墨盒室30中的空气产生的空气泡的直径,例如,0.2到0.5mm。
如图6所示,反射型光学传感器57和58安装在墨盒1所装配到的喷墨打印机91上。光学传感器57由发光元件57a和感光元件57b组成,光学传感器58由发光元件58a和感光元件58b组成。光学传感器57是这样进行安装的:从发光元件57a发出的光以45°角入射在反射面51a上,反射面51a和51b反射的光由感光元件57b接收。光学传感器58是这样进行安装的:从发光元件58a发出的光以45°角入射在反射面52a上,反射面52a和52b反射的光由感光元件58b接收。
检测流程
检测墨盒1是否已装配在了喷墨打印机91的墨盒装配部件中以及检测墨盒1的墨水是否用尽是按照下列方式进行的。
如图4(b)所示,当墨盒1装配在了喷墨打印机91的墨盒装配部件中时,设置在喷墨打印机91上的供墨针65就会穿过墨盒1墨水出口7上设置的橡胶填料8的通孔8a,将位于墨水通路27中的阀门9向上推。
因此使得墨水出口7处于打开状态。墨盒1的主墨盒室5中吸收式保存在泡沫6内的墨水通过第一过滤器11和子墨盒室30流入墨水通路27中,穿过供墨针65,可供给喷墨打印机91的喷墨头94。这样的墨水供应机构的其他特性也已经众所周知,因此在此无需赘述。
当墨盒1如此装配时,形成在其侧面上的直角三棱镜51将面对喷墨打印机91一侧的光学传感器57。从光学传感器57发出的光被直角三棱镜51的反射面51a和51b反射,再由光学传感器57接收,这样就会检测出是否已装配墨盒1。
当喷墨头94启动进行喷墨时,响应于墨水喷射力,在墨水出口7上作用墨水吸力,墨水供给喷墨头94。当供应墨水之后泡沫6中保存的墨水减少时,空气就会通过空气流通孔13流入主墨盒室5。如图4(a)中的双点线所示,泡沫6中包含的墨量逐渐减少,同时空气进入泡沫6。当泡沫6中剩余的墨量减少到很少时,就会有部分空气以空气泡的形式穿过第一过滤器11,进入子墨盒室30中。因此,空气泡慢慢聚集在子墨盒室30的空气泡存储部分63中。
继续供应剩余墨水时,墨水通路64中的墨水液面将逐渐下降,直角三棱镜52的反射面52a和52b会逐渐出现在墨水液面之上。因此,反射面52a和52b开始能够进行反射。当子墨盒室30的墨水液面降低到低于一个预定的液面高度时(即图5中的位置L),由光学传感器58的感光元件58b接收的光量超过一个预定的接收光量。根据感光元件58b接收到的光量的增加就可以检测到墨盒1中的墨水是否已用尽(墨水用尽)。
如果选择的子墨盒室30容量足够小,将会在墨量变得极其少时检测到墨水用尽。剩余墨量极其少的状态下将检测为墨水用尽。因此避免了墨水的浪费。如果将反射面52a和52b检测到的墨水用尽视为快用尽,并执行下列流程,则能进一步避免墨水浪费。光学传感器58检测到墨水快用尽后,再计算还能继续使用的墨量,当计算的墨量等于子墨盒室30中存储的墨量时,即真正达到墨水用尽。这样做的话,墨水则可以一直用到剩余墨量实质上为零的时候。子墨盒室30中的墨水将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通过第一过滤器11已经从主墨盒室5流入子墨盒室30的空气泡沿着由隔离部件61限定的空气泡存储部分63引至反射面52a和52b。
墨水通路64的宽度小于通过第一过滤器11进入子墨盒室内的空气产生的空气泡的直径。因此,空气泡逐渐聚集在接近墨水通路64上端的位置。当剩余墨量减少、墨水存储部分中的墨水液面高度逐渐从墨水通路64的上端位置下降时,空气泡被引至反射面52a和52b处。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由反射面52a和52b限定的墨水通路64的宽度小于从此处穿过的空气泡的直径。替代墨水的空气泡处于一种被压挤的状态,被压向反射面52a和52b,从而与后者处于表面接触状态。因此,肯定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不利状况:即使墨水液面高度下降,由于反射面52a和52b覆盖着空气泡中的空间中保持的墨水,这些反射面仍然不能进行反射。如此说来,墨水用尽检测是可靠的。
如上所述,在即时使用实施例墨盒1中,空气泡存储部分63和墨水通路64是在子墨盒室30中形成的。从主墨盒室5流入子墨盒室30的墨水和空气泡被空气存储部分63引至直角三棱镜52的反射表面52a和52b上,使其沿着由反射表面52a和52b限定的墨水通路64进行流动。
因此,已经进入子墨盒室30的空气泡肯定会被引至反射面52a和52b上。而且在反射面的墨水通路处,墨水液面高度肯定会随着剩余墨量的减少而下降。因此肯定能检测出墨水是否用尽。
子墨盒室30的内部被隔离部件61分隔成了空气泡存储部分63和墨水存储部分66,这两个分离的部分只能通过墨水通路64相连通。由于使用了此结构,所以隔离部件61可以可靠地阻止产生空气泡所必需的墨水从墨水存储部分66进入空气泡存储部分63。从而阻止了空气泡的生成,因此能够精确检测出墨水用尽状态。
选择的墨水通路64(由反射面52a和52b限定)的宽度小于子墨盒室30中产生的空气泡的直径。因此,如图16(a)所示,已经流入墨水通路64中的空气泡处于被挤压状态,以表面接触的状态压向反射面52a和52b。所以,如图16(b)所示,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不利状况:即使墨水液面高度下降,由于反射面52a和52b表面上覆盖着空气泡之间的空间中含有的墨水,仍然无法检测出墨水用尽。
实施例二
图7和图8为横断面图,显示了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墨盒的主要部件。除子墨盒室与出墨孔的结构外,即时使用实施例的墨盒1A的基本结构与第一种实施例的墨盒1的结构完全相同。因此,在图7和图8中,相似或相同部件将由相似的标号表示,并只对不同的部件和部分加以描述。图7和图8为沿与第一种实施例的图5和图6中所示的相同的线的横断面图。本部分将参照上述各图描述墨盒1A中位于出墨口7A和与主墨盒室5之间的墨水通路的结构。横断面为矩形的圆柱架22设置在容器主体2的底板部分21中,它的状态为穿过底板部分21,且垂直延伸。方形连通口25形成在圆柱架22的上部圆柱架部分23的上端,圆柱架22在主墨盒室5中垂直竖立。第一过滤器11,形状为方形,安装在连通口25上。
下部圆柱架部分24的下端开口(下部圆柱架部分24从圆柱架22的底板部分21垂直向下凸出)被架底板部分24a封住,该架底板部分24a与其一体形成。凸出部分26A总的来看形状为圆柱体,从架底板部分24a的中心部分以垂直方向向上延伸。圆柱体凸出部分26A的中心孔用作墨水通道27,墨水通道27与墨水出口7A相连通。橡胶填料8、阀门9和螺旋弹簧10都装入此部分。容纳螺旋弹簧10的弹簧容纳部分28一体形成在圆柱体凸出部分26A的内圆周表面上。
圆柱体凸出部分26A延伸到某一位置,它比第一过滤器11低一段预定距离。第二过滤器12安装在圆形连通口29上,连通口29形成在圆柱体凸出部分的上端。因此,在本即时使用实施例墨盒1A中,子墨盒室30A形成在主墨盒室5和出墨口7A之间。
吸收墨水用的杯状罩31设置在即时使用实施例的子墨盒室30A内。空气流通孔13将存贮在子墨盒室30A底部上的墨水吸到圆形连通口29,位于上部中的第二过滤器12安装到连通口29上。
杯状罩31包括一个圆柱体部分32和封盖圆柱体部分上端的顶板33。多个凸出均从其下端开口34的圆形端口35垂直凸出,且成等角排列。在本即时使用实施例中,高度相同的四个凸出36成角度排列,角度间隔为90°。圆柱体部分32的内圆周壁包括全部下部表面部分37、锥形表面部分38(一直延伸到上侧,稍朝内径向突起,)和上部表面部分39(其直径较小且从锥形内壁部分上端向上延伸)。
杯状罩31从上面放到在子墨盒室30A中形成的圆柱体凸出部分26A上,因此杯状罩盖在圆柱形突出部分的顶上。圆柱体凸出部分26A的外部圆周表面包括一个直径大的表面部分41(其下部略大)、直径小的表面部分42(从较大直径表面部分向上延伸)和位于它们中间的环形阶梯状部分43。如图8所示,小直径表面部分42包括其向外凸出且以预设的角度间隔成角度地分布的肋44。在本实施例中,四条肋44以90°角间隔成角度排列。这些肋44具有相同的凸起量,且每条肋具有一定的预设垂直长度。选定每条肋44的突出量,以便将这些肋正好装进杯状罩31的上部表面部分39。
当杯状罩31盖上圆柱体凸出部分26A上时,由四个肋44定位杯状罩31;横断面成弓型的四条吸墨间隙45每一个都形成在杯状罩31内圆周表面与圆柱体凸出部分26A的外部圆周表面之间。从凸出36(形成在杯状罩31下端圆形端面35上)的下部表面到顶板33背面选取的高度大于圆柱凸出部分26A的高度。因此,盖上罩时,在第二过滤器12(安装在圆柱体凸出部分26A的上端)和杯状罩31的顶板33背面之间形成间隙宽度预定的墨水通道间隙46。墨水通道间隙46与吸墨间隙45连连通。此外,盖上罩时,在位于杯状罩31下端形成的4个凸起部分36中间形成横断面成弧形的4条间隙47(每条间隙具有固定的宽度)。横断面成弧形的间隙47与也成弧形截面的吸墨间隙45连通。
如果这些间隙45、46和47的间隙宽度适当设计,则形成这种墨水吸收通道,即从间隙47吸收的墨水会经过吸墨间隙45、第二过滤器12和圆形连通口29(位于圆柱体凸出部分26A上端)。有了墨水吸收通道,即使存贮在子墨盒室30A的墨量减少,墨水液面高度下降并低于第二过滤器12,墨水也会从子墨盒室吸收到第二过滤器12的位置,从而墨水也可从墨水通路27供应到出墨口7A。在即时使用实施例中,杯状罩31的外部圆周表面32a与限定子墨盒室30A的圆柱架22的内侧壁22a相隔预定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存贮在墨盒室中的墨水可以由杯状罩31有效地吸收。带有与第一实施例中一样的直角三棱镜51和52的矩形板54也被固定在墨盒1A上。
位于直角棱镜52上的墨水通路75由隔离部件71形成,隔离部件71弯曲成整体上像一个L。隔离部件71由扁平部分72(与第一过滤器11相隔固定距离且与其平行排列)和弯曲部分73(在靠近直角三棱镜52的扁平部分72端部弯曲成直角)构成。扁平部分72将子墨盒室30A的内部分成了两部分;并在扁平部分72与第一过滤器11之间形成空气泡存储部分74。
分隔部件71的弯曲部分73的下半部分包括相对表面73a和73b,两者分别正对着直角三棱镜52的反射面52a和52b的背面,且之间有一条固定的间隙。反射面52a和52b与对面的73a和73b共同限定了墨水通路75,其宽宽较小,是气泡存储部分74的延伸。
墨水通路75的间隙要比泡沫存储部分74窄,而且设定在0.2到0.5mm范围内,该值小于在子墨盒室30A中产生的空气泡的直径。因此已经流入墨水通路75中的空气泡以表面接触状态被挤压并且压向限定墨水通路75的反射面52a和52b。
即时实施例如此设计的墨盒1A与墨盒1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具体地讲,在即时实施例中,分隔部件71设置在子墨盒室30A内部,将已经从主墨盒室5流出到子墨盒室30A的墨水和空气泡引导到直角三棱反射镜52的反射表面52a和52b,空气与空气泡流经反射面52a和52b形成的墨水通路75。
因此,已经进入子墨盒室30中的空气泡肯定会被引至三棱镜的反射面52a和52b。因此在三棱镜反射面的墨水通路处,墨水液面高度肯定会随着剩余墨量的减少而下降,可以保证墨水用尽检测是可靠的。
由反射面52a和52b限定的墨水通路75的间隙比子墨盒室30A中产生的空气泡的直径要小。因此已经流入墨水通路75中的空气泡以表面接触状态被挤压并且被压向反射面52a和52b。因此,可以避免这样一种不希望出现的情形:即使墨水液面高度下降,由于反射面52a和52b上仍然覆盖着空气泡间空隙中残留的墨水,而无法检测出墨水用尽。
此外,与出墨口7相连通的墨水通路27伸入到子墨盒室30A中。利用这一特征,容纳它们的墨水用尽检测结构可以做得更紧凑,这样墨盒安装空间的增加不会太大。封密关闭出墨口7的阀门9和螺旋弹簧10和其它部件均放置在墨水通路27中,从而出墨口可以做得很紧凑。
此外,即时实施例还具有一种吸墨机构:利用杯状罩31,将子墨盒室30A底部上存储的墨水吸到第二过滤器12的位置。因此,从光学传感器58检测墨水快用尽时开始计算使用的墨水量后检测到墨水确实用尽时,则存储在子墨盒室30A中的墨水实质上被完全吸收并从出墨口7供应到喷墨头94。而且,能在子墨盒室30A中的墨水实质上用尽的那一刻,检测到真实的墨水用尽,并且增加了检测真实墨用尽的检测精度。
提供的即时实施例采用了第二过滤器12。如果使用杯状罩31,则可以不使用第二过滤器。
在实施例1和2中,宽度固定并且狭窄的墨水通路64(75)是设置在直角三棱镜52的反射面52a和52b与相对表面61a和61b或73a和73b之间。墨水通路也可由下述方法形成。这里将使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作为示例进行描述。如图9所示,在直角三棱镜52的反射面52a和52b的背面形成的墨水通路75整体上宽度固定。但是,包含反射表面52a上检测光L1入射位置81的墨水通路的给定宽度的部分75a,以及包含其它反射表面52b上检测光L1反射位置82的墨水通路的给定宽度的部分75b,要比墨水通路的余下的部分宽。
当选择与检测光L1的入射和反射位置对应的墨水通路的那些部分的空间较宽时,空气泡就会容易地流过墨水通路部分75a和75b。因此,可以确保空气泡穿过与检测光L1的入射和反射位置对应的墨水通路部分75a和75b,以便保证墨水用尽检测是可靠的。
在图10的示例中,墨水通路部分75仅在包括检测光L1的入射位置81和反射位置82的指定宽度的墨水通路处形成。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可以保证空气泡通过检测光L1的入射和反射位置。因此,也可以保证墨水用尽状态的检测准确。
为了使墨水通路75的部分结构更简单,如图11所示,墨水通路75只在包含检测光L1入射位置81的指定宽度的那部分上形成。代替这种结构,也可以使墨水通路75只在包含检测光L1的反射位置82的指定宽度的那部分上形成。在那些情况下,墨水用尽都可以确实而准确地检测出来。
实施例三
在第一和第二种实施例中,分隔部件61(71)与容器体2一体形成。如果需要,分隔装置可以为分开的部件。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分隔部件71与第二种实施例的杯状套31A整体形成。这将参见图12到图14进行描述。除分隔部件外,即时使用实施例墨盒1B与第一和第二种实施例墨盒1和1A的基本结构相同。在上述各图中,相似或相同部件被指定了相同的标号。这里只描述不同的部分。
图12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例的分隔装置图。图13(a)是沿图1中直线V-V的第三种实施例墨盒的横断面图,局部经过放大。图13(b)为墨盒部件局部放大的纵断面图,不包括第一过滤器。图14为说明性图表,说明了图13墨盒中分隔装置的运行和优点。
如图12和13所示,分隔件300包括一个将子墨盒室20内部分隔的分隔板部分310,和从分隔板部分下侧的中心部分垂直延伸的圆柱部分32。子墨盒室30包含一个矩形分隔板主体301和一个从分隔板主体301的外端垂直延伸的矩形外围框架302。外围框架302的外部表面302a与形成子墨盒室20的矩形圆柱框架22的内表面25a液密连接,内表面25a更靠近空气流通口25。分隔板主体301(表面更靠近空气泡存储部分63a)的表面是一种不规则的表面303。不规则的表面303起空气泡收集器的作用,拦截空气泡防止空气泡(由从主墨盒室5通过第一过滤器11流进空气泡存储部分63a的空气形成)流入导墨孔330。
实施例的不规则表面303由凹陷304和凸起305构成,它们的宽度固定并沿短边方向延伸,沿着长边的方向按固定间隔交替地排列。每一个第二凸起306的长度都是固定的,它们按固定间隔分散地形成在每个凸起305的表面上。
当从分隔板主体301的长边方向观察,离散地形成在每个凸起304表面上的第二凸起306按锯齿形方式排列。以凹陷304为基准测量,每个凸起305的高度例如为0.1mm,且设置在凸起305上的每一个第二凸起306的高度则例如为0.2mm。例如,凹陷304和凸起305的宽度为0.5mm。
当沿分隔板主体301的长边方向观察时,椭圆形导墨孔330(椭圆形在分隔板主体301短边的方向上长)在分隔板主体301一端的中央部位形成,在直角三棱镜52所在处。导墨孔330由凸起框部分307环绕,凸起框部分307的高度与第二凸起306相同。在凸起框部分307和分隔板主体301的一条长边以及凸起框部分与另一条长边之间,长凹陷308和长凸起309(长度固定且沿分隔主体301的长边方向延伸)按固定间隔交替地沿着短边方向排列。长凸起309的高度与第二凸起306的高度相同。
圆型凹陷部分312位于分隔板主体301的中央部分。本实施例分隔件300是人造树脂注模产品。圆型凹陷部分312为浇口残痕(gate mark)。上盘部分311(延伸到在直角三棱镜52的垂直边的中央位置之下的某一位置)形成在分隔板主体301的较低一侧的表面(靠近墨存储部件66的分隔板主体的表面)上。上盘部分311沿短边方向延伸到分隔件300的总宽度。
圆柱体32(它在分隔主体301的下侧表面的中心部分垂直延伸)将存储在墨水存储部分66底部上的墨水吸到圆型空气流通部件29(位于上部中的第二过滤器12安装到圆型空气流通部件29上),它与在第二种实施例中的杯型套31起相同的作用。
分隔件300与形成子墨盒室20的圆柱框22的上端的开口的连接如下。如图13(a)和13(b)所示,当圆柱体32从上方安装时,并以盖帽的方式连接到墨水存储部分66中圆柱型突出部分26A上时,分隔板310的外侧框302的边缘部分302b(外边部分)的外表面302a与宽度较窄的矩形框部分231的内表面25a紧密接触,同时圆柱形框22的上端开口在边缘部分安装到矩形框部分231中。
圆柱架22的矩形框部分231的类似矩形框的端面231a与分隔件300的端部302a的类似矩形框的端面302c相互摆放平齐。第一过滤器11的外表面11a被放在这些端面上,并同时热融在后者上面。这样,利用热融合过程将这三部分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分隔件300的外框302的外表面302b与圆柱体22的内表面25a之间的间隙液密地封闭。
下面将描述这种结构的墨盒的操作流程与优点。
在即时实施例的墨盒1B中,空气泡存储部分63a形成在分隔件300的分隔板部分310中。空气泡存储部分63a将墨水与空气泡进行分离,且只能通过导墨孔330降低墨水。即使空气泡通过了导墨孔330,空气泡与墨水肯定会一起向下移动,由于导墨孔只设置在反射面52a和52b一侧,墨用尽状态会准确而确实地检测出来。空气泡与墨水会通过由反射面52a和52b形成的墨水通路。
更详细的描述将参照图14给出。残留墨水量很少且墨水液面降低到低于第一过滤器1的高度位置,来自主墨盒室5的空气会流入子墨盒室20的空气泡存储部分63a中,形成空气泡B。形成的空气泡B在子墨盒室20中逐渐集聚增多。这种状态如图14(b)所示。
接下来,当墨水液面降低到低于空气泡存储部分63a的下端的位置时,空气泡存储部分63a中形成空气泡的残留墨水数量就极其少了。空气泡存储部分63a和墨水存储部分66只通过细小的导墨孔330连接,因此几乎不存在形成空气泡的墨水由墨水存储部分66进入空气存储部件63a的可能。此外,分隔件300的分隔板部分310的外表面302a液密地连接到圆柱架22的内部表面25a上。墨水不可能经过它们从墨水存贮部分66流入空气泡存储部分63a中。
因此,即使从主墨盒室5中输出的空气进入到了那里,由于空气泡存储部分63a中的墨量实质上已为零,因此也不会再形成空气泡B。已形成的空气泡会破裂和体积缩小,并逐渐从空气泡存储部分63a上端侧到下侧形成空气层。这种状态如图14(b)所示。
因此,形成空气泡的墨水并没有从墨水存储部分66供给到空气泡存储部分。所以,随着墨水液面的降低,存储在空气泡存储部分63a中的空气泡会在空气泡存储部分22中逐渐破裂,而在其上端部分中形成仅仅由空气组成的层。其后,在不形成空气泡的状态下墨水液面逐渐下降。这种状态如图14(b)所示。
如上所述,在本即时使用实施例中,用于拦截空气泡的不规则表面303形成在分隔件300的分隔板部分310的表面上。由主墨盒室5进到空气存储部件63a的空气形成的空气泡,与墨水一起,将在空气存储部件63a中流向导墨孔330,然而,如图14(e)所示,空气泡B卡在了分隔板部分310表面上形成的不规则表面303的凹陷304,阻止了它的移动。当在不移动的状态下空气泡进一步地形成时,新形成的空气泡将与凹陷304卡住不能动的空气泡合并,从而空气泡变得比新生成的空气泡更大。
因此,用于拦截空气泡的不规则表面303阻止了所生成的空气泡的运动,同时促进了空气泡间的进一步结合。因此,促进了子墨盒室20的空气存储部件63a中空气层进一步形成,很快会形成空气泡与墨水液面分离的状态。从而,可以确实避免这样一种不希望出现的情形:空气泡流入墨水存储部分66,并附着到反射面52a和52b的背面上,从而不能检测到墨水用尽。
需要特别指出,在本实施例中,分隔件300的分隔板部分310的不规则表面上形成的凹陷304和凸起305是按照与空气泡流到导墨孔330的流向实质上垂直的方向排列。凹陷304和凸起305遍布于实质上整个不规则表面303上形成,同时凹陷304和凸起305沿不规则表面303的短边方向排列,短边方向垂直于墨水流流向导墨孔330(形成在不规则表面303短边的边缘)的流向。长凹陷308和凸起309(沿着不规则表面303的长边方向延伸)形成在导墨孔330和不规则表面303的长边边缘之间。所以,空气泡流可以由不规则表面303有效地拦截。如果需要,凹陷和凸起可以以给定间隔围绕导墨孔330以同心方式成弧形排列。
在本实施例中,比其它的凸起要高的第二凸起306,分散地形成在每个凸起305的表面上。当沿着分隔件300的长边(即墨水的流向,也即空气泡的流向)观察时,那些第二凸起306则是按锯齿形方式排列的。使用这种结构,当残留墨水的数量很少时,墨水流经不规则表面303上形成的凹陷和凸起之间的空隙。由于第二凸起306以锯齿形排列,墨水也会沿着凸起305的表面部分以锯齿形方式流动,以锯齿形方式留在第二凸起306中间。
因此,与墨水一起流动的空气泡被不规则表面303可靠地拦截。另外,空气泡由位于第二凸起306中间形成的更深的凹陷304可靠地收集。留在不规则表面303中的墨水数量并不由第二凸起306的高度确定,而是由低的凸起305的高度确定。所以,这样减少了不规则表面303中的残留的墨水量。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方式是,第一过滤器11和分隔件300的不规则表面303之间选取的间隔小于空气泡存储部分63a中生成的每个空气泡的直径。如果是这样选择的,空气泡存储部件63a中生成的空气泡会被压扁。因此,空气泡可以被分隔件300的不规则表面303可靠地拦截。有利地促进了空气泡的绑定。
这样,在实施例墨盒1中,随着墨水液面的降低,反射面52a和52b的反射状态将不会受到空气泡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使用实施例墨盒1作为供墨装置的喷墨打印机91中,根据反射面52a和52b的反射状态肯定检测到墨盒墨水用尽的状态
此外,如果分隔件与杯状套31A的顶板一体形成,容器主体2B形状会很简单,它的成型也简单。
如上所述,实施例墨盒中,子墨盒室形成在主墨盒室(它包括吸收地保持墨水的泡沫并与外界空气连通)和出墨口(向外吸取墨水)之间。子墨盒室的内部分隔为靠近主墨盒室的空气泡存储部分和靠近出墨口的空气泡存储部分。墨水用尽状态是通过利用背面暴露于墨水存储部件的反射表面来检测的。收集空气泡的不规则表面形成在分隔件的表面上,分隔件划分出空气泡存储部分与墨水存储部件之间的边界。
而分隔件将墨水液面(随着剩余墨水的减少而降低)与空气泡(由墨盒流向空气泡存储部分的空气形成)进行了分离。分隔件的不规则表面拦截了空气泡存储部分中产生的空气泡,并阻止它们流回空气泡存储部分。因此,不会出现这种不利的状况:空气泡贴在背面暴露于墨水存储部件的反射表面上,或空气泡漂在反射表面的附近,导致反射表面的反射状态不能变化。因此,墨盒中的墨水用尽的检测是可以保证的。
在本发明中,分隔件的不规则表面上的凸起和凹陷的排列方向与空气泡流向导墨孔的方向垂直,阻塞了空气泡的流动并确保了可以拦截到空气泡。
此外,在本发明中,不规则表面上交替地形成凸起和凹陷,且又在各个凸起上分别形成第二凸起,第二凸起是离散的并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证空气泡可以被凹陷和第二凸起中间形成的深的凹陷拦截,而墨水可以在不连续的第二凸起间的间隙中流动。因此,可以确实拦截住空气泡,减少在不规则表面上留下的墨水量。
在本发明中,当沿空气泡流到导墨孔的方向观察时,不规则表面上的凸起和凹陷以锯齿形方式排列。在这种结构中,沿着以锯齿形方式排列的凸起和凹陷,墨水也以锯齿形方式流动。这保证了空气泡的截获。另外,墨水也不可能留在不规则表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墨盒室内表面与分隔件外表面间的空隙液密密封。这种特征可以防止形成墨水的空气泡从墨水存储部件流入空气泡存储部分。这种结果增强了分隔件将空气泡与墨水液面的分隔能力。
空气泡存储部分的高度比在那生成的每个空气泡的直径要小。空气泡存储部分中生成的空气泡会被压扁。因此,可以保证有效拦截在分隔件上的空气泡,有利于空气泡的结合。
在本例中,第一过滤器的外围部件利用简单的热熔过程与子墨水室的外壁和分隔件的外侧边缘连接到了一起,由此液密密封第一子墨水室的内表面和分隔件的外部表面之间的间隙。所以,简单的制造过程就能实现那三个部分的连接和液密状态。
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使用具有反射面的墨盒作为供墨源,随着墨水液面的下降,反射面的反射状态肯定会发生变化。所以,根据反射表面的反射状态,保证可以检测出墨盒中的墨用尽状态。
应该理解: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及其它内容,在本发明精神范围内,可进行不同的修改、更改和变动。
例如,在第三种实施例中,从空气泡存储部分到墨水存储部分的导墨孔330形成在分隔件内。作为另一种选择,导墨孔也可以由分隔件与直角棱镜的相对面,和分隔件与侧板53形成。
在第三实施例中,直角三棱镜52位于墨水通路中。三棱镜也可以位于墨水存储部分内,因为空气泡从空气泡存储部分流动到其中。
此外,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分隔件61和71可以与第三实施例中一样是单独的件。如果那样,容器的形状会很简单,成型也容易。
在实施例中,墨盒使用泡沫作为吸墨装置,也可以使用纤维束或毛毡来代替泡沫。
从上述内容可知,在本发明墨盒中,墨水通路在子墨盒的内部形成,由此从主墨盒室流到子墨盒室的墨水和空气泡被引到检测墨水用尽的直角三棱镜的背面。因此,可以保证进入子墨盒室的空气泡被引到三棱镜的背面。
因此在反射面限定的墨水通路处,墨水液面高度肯定会随着剩余墨量的减少而下降。因此,墨水用尽的检测是可以保证的
反射面限定的墨水通路选择的宽度比子墨盒室中产生的空气泡的直径要小。使用这样的尺寸,已经流入墨水通路的空气泡会以表面接触种状态并且压向反射面并。因此,可以避免这样一种不希望出现的情况:即使墨水液面高度下降,由于反射面52a和52b表面上仍然覆盖着空气泡间空隙中残留的墨水,而无法检测出墨水用尽。
使用按本发明制造的墨盒作为供墨来源的喷墨打印机,墨盒中的墨水用尽的检测是可以保证的。

Claims (16)

1.一种墨盒,包括:
一个在其中吸收式保持墨水的墨水吸收装置;
一个其中包括所述的墨水吸收装置且开口于空气的主墨盒室;
一个墨水出口;
一个子墨盒室,包括:
一个第一子墨盒室,第一子墨盒室在所述的主墨盒室与所述的墨水出口之间形成,并允许来自所述的主墨盒室的墨水和空气泡两者进入所述的第一子墨盒室;
一个第二子墨盒室,第二子墨盒室置于所述的第一子墨盒室和所述的墨水出口之间,用于保存所述的墨水;及
一个用于将所述墨水和所述空气泡从所述第一子墨盒室导引至所述的第二子墨盒室的墨水通路;及
一个检测部件,检测部件布置在所述的墨水通路和所述的第二子墨盒室中的至少一个上,可操作根据从所述主墨盒室流入到所述子墨盒室的空气数量以光学方式检测所述墨水是否用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检测部件包括其背面用作墨水界面的反射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墨水通路的一部分是使用所述反射面的所述背面和相对面形成的,相对面与所述反射面的所述背面相面对,而两者按预先确定的距离彼此分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中可操作所述反射面的背面所在的所述墨水通路,以便压挤已流到所述第一子墨盒室中的空气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中至于所述反射面的背面与所述相对面之间的间隙,包括所述反射面上的检测光的入射位置的给定宽度的部分和包括所述其它反射面上检测光的反射位置的给定宽度的部分要比所述墨水通路的剩余部分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墨盒,其中由所述反射面的背面和所述相对面限定的所述墨水通路的部分仅形成在包括所述反射面上的检测光的至少一个入射位置的给定宽度的部件和包括所述反射面上检测光的反射位置的给定宽度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反射面包括三棱镜的一对反射面,该反射面方位约成直角。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进一步包括:
一个主墨盒室侧连通口,它将所述主墨盒室与所述子墨盒室连通地连接;
一个第一过滤器,第一过滤器安装在所述主墨盒室侧连通口上并且是由允许所述空气泡通过的多孔材料制成的;
一个出墨孔侧连通口,出墨孔侧连通口将所述第二子墨盒室连通地连接至所述出墨孔;及
一个第二过滤器,第二过滤器安装在所述出墨孔侧连通口上并且它是由其细孔直径小于所述第一过滤器的细孔直径的多孔材料制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子墨盒室是由在所述子墨盒室内安装的分隔件限定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墨盒,其中用于捕获在气泡存储部分中生成的空气泡的不规则表面是在所述分隔件的上部表面上形成的,分隔件的上部表面限定所述第一子墨盒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不规则表面包括凹陷和凸起中的至少一个,凹陷与凸起以这样一种方向排列以使流向所述墨水通路的所述空气泡流弯曲。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盒,其中所述凹陷与所述凸起中的至少一个交替排列于所述不规则表面上,且所述凸起的表面包括在其上形成更高的第二凸起的部分同时分散排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盒,其中沿流向所述墨水引导孔的空气泡流的方向上进行观看时,在所述不规则表面上的所述凹陷与所述凸起中的至少有一个以锯齿形排列。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盒,其中在所述上部表面与第一过滤器之间的间隙小于在所述第一子墨盒室中生成的每个空气泡的直径,第一过滤器划分出所述主墨盒室与所述第一子墨盒室之间的边界,并且它是由允许所述空气泡通过的多孔材料制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墨盒,其中在所述第一子墨盒室的内表面与所述分隔件的外表面之间的间隙是用液密密封的。
16.一种喷墨打印机,使用在权利要求1中限定的所述墨盒为墨水供给来源,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墨盒的所述被检测部分的检测部件。
CNB031041280A 2002-02-14 2003-02-14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879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37431 2002-02-14
JP2002037431A JP4126920B2 (ja) 2002-02-14 2002-02-14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2139840A JP4013642B2 (ja) 2002-05-15 2002-05-15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2139840 2002-05-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0875A CN1440875A (zh) 2003-09-10
CN1178790C true CN1178790C (zh) 2004-12-08

Family

ID=27624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0412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8790C (zh) 2002-02-14 2003-02-14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7) US6848776B2 (zh)
EP (1) EP1336498B1 (zh)
KR (1) KR100543403B1 (zh)
CN (1) CN1178790C (zh)
AT (1) ATE295267T1 (zh)
DE (1) DE60300624T2 (zh)
ES (1) ES2242108T3 (zh)
HK (1) HK1059244A1 (zh)
PT (1) PT1336498E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5986A (zh) * 2011-01-26 2012-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容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242108T3 (es) * 2002-02-14 2005-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posito de tinta e impresora de chorro de tinta.
JP4148766B2 (ja) * 2002-12-10 2008-09-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7258434B2 (en) * 2003-11-24 2007-08-2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nkjet printheads having multiple label placement positions for air diffusion vents
US7278722B2 (en) * 2003-11-25 2007-10-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SG113577A1 (en) * 2004-01-21 2005-08-29 Seiko Epson Corp Liquid cartridge, print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rinter
JP2005343036A (ja) * 2004-06-03 2005-12-1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のインク残量検出モジュール、該インク残量検出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384116B2 (en) * 2004-10-20 2008-06-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and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4101230B2 (ja) * 2004-12-08 2008-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貯蔵容器および記録装置
JP4770212B2 (ja) * 2005-03-14 2011-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4046292B2 (ja) * 2005-03-30 2008-02-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JP4682862B2 (ja) * 2005-03-31 2011-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その液体充填方法
US7625077B2 (en) * 2005-05-12 2009-12-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artridge,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control method
US20070035596A1 (en) * 2005-08-10 2007-02-15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Ink jet cartridge
CN101432144B (zh) * 2006-03-24 2011-04-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WO2007122794A1 (ja) 2006-03-24 2007-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液体収容容器
CN101817261B (zh) * 2006-03-24 2013-0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容器
US7699453B2 (en) * 2006-03-24 2010-04-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US7971976B2 (en) 2006-03-24 2011-07-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JP4973293B2 (ja) * 2006-05-19 2012-07-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装置
JP4232793B2 (ja) * 2006-05-31 2009-03-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および液体消費量管理方法
JP5015635B2 (ja) * 2006-06-08 2012-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8023979A (ja) 2006-06-19 2008-02-07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装置
CN2931122Y (zh) * 2006-07-25 2007-08-08 聂瑞权 一种带手柄的喷墨打印机墨盒
AR062342A1 (es) * 2006-08-11 2008-10-29 Seiko Epson Corp Metodo de inyeccion de liquido y contenedor de liquido
DE102007037912A1 (de) * 2006-08-11 2008-04-24 Seiko Epson Corp. Flüssigkeitseinspritzverfahren und Flüssigkeitsbehälter
CN201143794Y (zh) * 2007-12-10 2008-11-05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喷墨打印机的墨盒
JP5006812B2 (ja) * 2008-02-15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カートリッジ
US8366251B2 (en) 2008-06-27 2013-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JP5163313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163314B2 (ja) *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注入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272540B2 (ja) * 2008-06-27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US8467981B2 (en) 2009-05-04 2013-06-18 Fluid Management Systems, Inc. Non-invasive liquid level sensing system and method
JP4859258B2 (ja) * 2009-05-08 201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5482339B2 (ja) * 2010-03-17 201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滴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981793B2 (en) 2010-04-12 2015-03-17 Fluid Management Systems, Inc Non-invasive level measurement for liquid or granular solids
JP5488239B2 (ja) * 2010-06-17 2014-05-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US8727467B2 (en) * 2012-02-23 2014-05-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sumption device and method
US9061512B2 (en) 2012-05-23 2015-06-2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ver and liquid container
WO2013175791A1 (ja) 2012-05-23 2013-11-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封止部材
US8894184B2 (en) 2012-05-23 2014-11-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ver and liquid container
JP5920019B2 (ja) 2012-05-23 2016-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60544B2 (ja) 2012-05-23 2017-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収容体ユニット
JP6019765B2 (ja) * 2012-05-31 2016-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再充填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6155556B2 (ja) * 2012-05-31 2017-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5724947B2 (ja) * 2012-05-31 2015-05-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US9827776B2 (en) 2012-07-23 2017-11-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cartridge
JP6069964B2 (ja) 2012-07-23 2017-02-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装置
JP6048004B2 (ja) 2012-07-23 2016-1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10647123B2 (en) 2012-07-23 2020-05-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filled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filled cartridge
JP6102149B2 (ja) * 2012-08-31 2017-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6102150B2 (ja) * 2012-08-31 2017-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6019972B2 (ja) * 2012-09-13 2016-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EP2719537A3 (en) * 2012-10-10 2017-04-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9797651B2 (en) 2012-11-21 2017-10-24 Fluid Management Systems, Inc. System for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methods
JP5978400B2 (ja) * 2013-07-29 2016-08-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機構および印字装置
JP6287322B2 (ja) * 2014-02-25 2018-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消費装置及び液体消費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375747B2 (ja) * 2014-07-17 2018-08-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EP2987640B1 (en) 2014-08-19 2016-09-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EP2987639B1 (en) * 2014-08-19 2016-09-2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suming apparatus
JP1544002S (zh) * 2015-04-24 2016-02-15
JP1544003S (zh) * 2015-04-24 2016-02-15
JP1543768S (zh) * 2015-04-24 2016-02-15
JP1543767S (zh) * 2015-04-24 2016-02-15
JP1544004S (zh) * 2015-04-24 2016-02-15
JP6907559B2 (ja) 2017-01-26 2021-07-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ボトル
JP6961947B2 (ja) * 2017-01-31 2021-1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2022176576A (ja) * 2021-05-17 2022-11-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46489A (en) * 1979-04-16 1981-01-20 Tokyo Shibaura Electric Co., Ltd. Liquid level detector for detecting a liquid level when reaching a prescribed height
DE69118489T2 (de) * 1990-11-30 1996-08-14 Canon Kk Tintenbehälter und Aufzeichnungskopf mit einem solchen Behälter
JP3167789B2 (ja) * 1992-06-03 2001-05-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残量低下検知方法
CA2100977C (en) * 1992-07-24 2000-02-08 Noribumi Koitabashi Ink container, ink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ink container
JPH06305162A (ja) 1993-04-23 1994-11-01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のインク残量検知装置
JPH06328717A (ja) 1993-05-18 1994-11-29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US6729711B1 (en) * 1993-05-26 2004-05-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EP0640484B1 (en) * 1993-08-31 2000-05-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fil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k cartridge
JP3229092B2 (ja) 1993-11-09 2001-1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221210B2 (ja) * 1994-02-07 2001-10-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タンク
JPH08108543A (ja) 1994-10-11 1996-04-30 Canon Inc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H08197743A (ja) 1995-01-27 1996-08-06 Fujitsu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5732751A (en) * 1995-12-04 1998-03-3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Filling ink supply containers
US5997121A (en) * 1995-12-14 1999-12-07 Xerox Corporation Sensing system for detecting presence of an ink container and level of ink therein
EP1219447A3 (en) * 1996-11-15 2003-05-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tainer for liquid to be ejected
JPH10232157A (ja) * 1997-02-19 1998-09-02 Canon Inc 液体残量検知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H10232156A (ja) 1997-02-19 1998-09-02 Kdk Corp 液量検出装置
JPH10323993A (ja) 1997-02-19 1998-12-08 Canon Inc 検出システム、該検出システムを用いる液体吐出記録装置と液体収納容器、及び、光量変化受光システム
JP3405151B2 (ja) 1997-10-16 2003-05-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US6257712B1 (en) * 1997-11-14 2001-07-1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feeder
US6454400B1 (en) * 1998-09-01 2002-09-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ontainer, cartridge including liquid container, printing apparatus using cartridge and liquid discharge printing apparatus
KR100411028B1 (ko) * 1999-03-29 2003-12-18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잉크 카트리지의 잉크 충전 방법 및 그 장치
JP2001063085A (ja) 1999-08-26 2001-03-13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187459A (ja) * 1999-12-28 2001-07-10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2205413A (ja) 2001-01-11 2002-07-23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801003B2 (ja) * 2001-02-09 2006-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充填方法
ES2242108T3 (es) * 2002-02-14 2005-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eposito de tinta e impresora de chorro de tinta.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5986A (zh) * 2011-01-26 2012-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容器
CN102615986B (zh) * 2011-01-26 2015-05-2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安装到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容纳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295267T1 (de) 2005-05-15
DE60300624D1 (de) 2005-06-16
US20060176348A1 (en) 2006-08-10
CN1440875A (zh) 2003-09-10
US20050128263A1 (en) 2005-06-16
KR100543403B1 (ko) 2006-01-23
US8408687B2 (en) 2013-04-02
HK1059244A1 (en) 2004-06-25
ES2242108T3 (es) 2005-11-01
US20100201763A1 (en) 2010-08-12
US7513614B2 (en) 2009-04-07
KR20030068486A (ko) 2003-08-21
EP1336498B1 (en) 2005-05-11
US20030174181A1 (en) 2003-09-18
US6848776B2 (en) 2005-02-01
US7252377B2 (en) 2007-08-07
EP1336498A1 (en) 2003-08-20
US7029106B2 (en) 2006-04-18
US20080036829A1 (en) 2008-02-14
US7722176B2 (en) 2010-05-25
PT1336498E (pt) 2005-07-29
US20090160888A1 (en) 2009-06-25
US20130241981A1 (en) 2013-09-19
US8690300B2 (en) 2014-04-08
DE60300624T2 (de) 200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8790C (zh)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CN1171733C (zh) 墨盒及使用此种墨盒的喷墨打印机
CN1030051C (zh) 液体容器、使用此液体容器的记录头以及使用上述两者的记录设备
CN1029214C (zh) 液体容器和使用该容器的记录头和记录装置
CN1280103C (zh) 喷墨打印机用连接组件及喷墨打印机
CN1219646C (zh) 压力调整腔、具有该腔的喷墨记录头和使用该喷墨记录头的喷墨记录设备
CN1198729C (zh) 用于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
CN1304764C (zh) 液体罐
CN1230307C (zh) 墨水容器
CN1081547C (zh) 改进的墨盒
CN1289304C (zh) 液体收纳容器和使用该容器的液体喷出记录装置
CN101058258A (zh) 墨盒和一组墨盒
CN1907715A (zh) 废墨存储结构、墨盒、废墨箱和喷墨打印机
CN1663803A (zh) 墨盒和填充墨盒的方法
CN1576021A (zh) 液体容器
CN1663801A (zh) 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CN1704245A (zh) 墨水容器
CN1050846A (zh) 喷墨装置
CN1519127A (zh) 液体容器、液体容器支座以及记录头盒
CN1907718A (zh) 液体容器及具有液体容器的墨盒和喷墨打印机
CN1603117A (zh) 液体供应系统和装有该系统的设备
CN1576016A (zh) 墨盒、辨别墨盒和探测墨高度的探测装置以及成像设备
CN1672942A (zh) 附加装置与液体供应装置
CN1248860C (zh) 墨盒和装有该墨盒的喷墨打印机
CN1715056A (zh) 墨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5924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2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