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42970A - 煮饭器 - Google Patents

煮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42970A
CN113142970A CN202010891605.XA CN202010891605A CN113142970A CN 113142970 A CN113142970 A CN 113142970A CN 202010891605 A CN202010891605 A CN 202010891605A CN 113142970 A CN113142970 A CN 1131429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container
water
pot
rice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9160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矢弘
保木本明雄
两角英树
仁井雄介
佐野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094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2975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094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528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093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8642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0093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3673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1429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429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04Cooking-vessels with integral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6Lids or covers for 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 A47J36/2483Warming devices with electrical he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的煮饭器。本公开的煮饭器具备:有底筒状的锅;壳体,其收容锅,且以与锅的外周面隔开间隙地对置的方式设置;上方框架,其以在俯视观察时覆盖壳体的上方开口部与锅的上方开口部之间的方式设置;铰接部,其配置于上方框架的上方;盖体,其以能够以铰接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铰接部,且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锅的上方开口部;米容器,其设置于壳体内且收容米;水容器,其设置于壳体内且收容水;送米部,其使收容于米容器的米向锅移动;以及送水部,其使收容于水容器的水向锅移动。米容器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从锅的下方朝向在俯视观察时隔着锅而与铰接部对置的前方延伸。

Description

煮饭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煮饭器。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煮饭器,已知将米缸、注水、煮饭过程一体化而成的全自动煮饭器。以往的煮饭器具备贮存米的贮存部、用于进行洗米的洗米空间、以及煮饭部(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200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的煮饭器存在不易将米放入米的贮存部这样的课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容易将米放入贮存部的煮饭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方案的煮饭器具备:
有底筒状的锅;
壳体,其收容所述锅,且以与所述锅的外周面隔开间隙地对置的方式设置;
上方框架,其以在俯视观察时覆盖所述壳体的上方开口部与所述锅的上方开口部之间的方式设置;
铰接部,其配置于所述上方框架的上方;
盖体,其以能够以所述铰接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铰接部,且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所述锅的上方开口部;
米容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收容米;以及
送米部,其使收容于所述米容器的米向所述锅移动。
所述米容器的顶部具有米容器开口部,所述米容器开口部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隔着所述锅而与所述铰接部对置的前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煮饭器,能够容易将米放入贮存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煮饭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煮饭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煮饭器的俯视图。
图5是在图4的V-V方向上观察煮饭器时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米容器盖打开的状态的煮饭器的立体图。
图7A是示出位于封闭位置的米容器盖的煮饭器的局部侧视图。
图7B是示出位于开放位置的米容器盖的煮饭器的局部侧视图。
图8是示出门打开的状态的煮饭器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取出了水容器的状态的煮饭器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珀耳帖单元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米计量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出送米时的米计量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剖视图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14是示出非送米时的米计量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非安装状态下的米计量部的剖视图。
图16是米分离装置的俯视图。
图17是在图16的XVII-XVII方向上观察米分离装置时的剖视图。
图18是在图16的XVIII-XVIII方向上观察米分离装置时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送米盖开闭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9的送米盖开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图20的转动体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关闭状态下的送米盖开闭装置的剖视图。
图23是示出打开状态下的送米盖开闭装置的剖视图。
图24是示出水容器的通过出口且与YZ平面平行的剖面的剖视图。
图25是示出水位传感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示出水容器收纳部的周围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例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的硬件结构的框图。
图2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所进行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29是示出图28的贮米量检测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0是示出图28的送米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1是示出图30的送米量测量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2是示出图28的送水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3是示出图28的搅拌工序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34是示意性地示出煮饭动作时的、时刻与锅内的温度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5是图34的区域R的示意性的放大图。
图36是示出煮饭动作时的、时刻与锅内的温度的关系的比较例的曲线图。
图37是示出图33的搅拌工序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38是示出图37的搅拌工序的、由煮饭量引起的温度(压力)变化之差的曲线图。
图39是示出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送米量测量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0是示出图32的送水工序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煮饭器;2锅;3壳体;4上方框架;5铰接部;6盖体;8加热部;9防水壁;10基板;11散热器;12隔热件;15压力阀;16沸腾检测部;17压力传感器;20控制部;21存储部;22输入部;23输出部;25通信接口;31显示部;32扬声器;40用户接口;100米容器;100a内壁;100b轴承部;101米容器开口部;103门;104米容器盖;104a前端部;104b盖座;105第一转动轴;106第二转动轴;107内盖;108倾斜侧面;109侧面;110送米部;111送米路;112送米风扇;113排气管;120米计量部;121计量叶片;121a接触面;122引导部;123驱动马达;124输入轴;125啮合部;126输出轴;126a前端部;127啮合部;128联轴器机构;129送米路入口;130送米路盖;131衬垫;132固定台;141转速传感器;148米移送叶片;150米分离装置;151吸气口;152排气口;153主体;154排米口;200送米盖开闭装置;201送米盖;202固定台;203衬垫;204马达固定台;205转动体座;210马达;211直齿轮;212转动体;212a齿轮;212b连杆销;213转动体座;213a齿条;214转动轴;214a齿轮;220连杆;221连杆;222间隙;230贮米量传感器;300水容器;301水容器收纳部;302盖;303出口;304导冷板;305球阀;307阀柱塞;310送水部;311送水路;312送水泵;313水位传感器;314衬垫;315送水路入口;400珀耳帖单元;401珀耳帖元件;401a冷却面;403散热器;405温度传感器;407冷却风扇;409散热板;410温度传感器;411衬垫;413前罩;414后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有时省略不必要的详细说明。例如,有时省略已知事项的详细说明、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的重复说明。这是为了避免以下的说明变得过于冗长,并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以及以下的说明是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公开而提供的,并不通过这些来限定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主题。
(实施方式)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煮饭器,其中,所述煮饭器具备:有底筒状的锅;壳体,其收容所述锅,且以与所述锅的外周面隔开间隙地对置的方式设置;上方框架,其以在俯视观察时覆盖所述壳体的上方开口部与所述锅的上方开口部之间的方式设置;铰接部,其配置于所述上方框架的上方;盖体,其以能够以所述铰接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铰接部,且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所述锅的上方开口部;米容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收容米;以及送米部,其使收容于所述米容器的米向所述锅移动,所述米容器具有设置于顶部的米容器开口部,所述米容器开口部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隔着所述锅而与所述铰接部对置的前方。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提供第一方案所记载的煮饭器,其中,所述米容器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从所述锅的下方朝向前方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提供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所记载的煮饭器,其中,所述米容器还具备米容器盖,所述米容器盖构成为能够开闭所述米容器开口部,所述煮饭器还具备防水壁,所述防水壁在俯视观察时在所述米容器开口部与所述锅之间、且从所述上方框架的上部向比所述米容器开口部靠上方的位置突出,从而防止来自锅的水侵入所述米容器开口部。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提供第三方案所记载的煮饭器,其中,所述米容器盖具备在所述开口部的前方以左右延伸的方式配置的转动轴,所述米容器盖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从而能够在开放所述开口部的开放位置与关闭所述开口部的封闭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案,提供第四方案所记载的煮饭器,其中,所述米容器盖构成为,在所述开放位置能够从所述封闭位置转动至所述米容器盖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转动轴靠前方且上方的静止位置为止,且在所述静止位置能够静止。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案,提供第一至第五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煮饭器,其中,所述煮饭器还具备:水容器,其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收容水;以及送水部,其使收容于所述水容器的水向所述锅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案,提供第六方案所记载的煮饭器,其中,所述水容器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从所述锅的下方朝向前方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案,提供第六方案或第七方案所记载的煮饭器,其中,所述米容器具有侧面,所述侧面以从前方观察时所述米容器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减少的方式倾斜,所述水容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倾斜的所述侧面的下方。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案,提供第六方案至第八方案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煮饭器,其中,所述煮饭器还具备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用于冷却收容于所述水容器中的水。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案,提供第九方案所记载的煮饭器,其中,所述冷却装置是珀耳帖元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案,提供第十方案所记载的煮饭器,其中,所述煮饭器还具备:第一散热器,其安装于所述珀耳帖元件的发热面;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温度;风扇,其朝向所述第一散热器送风;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风扇的旋转,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风扇的旋转,以使得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温度处于预先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案,提供第十一方案所记载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煮饭器还具备:开关晶体管,其用于向加热所述锅的加热部供给电源电力;以及第二散热器,其安装于所述开关晶体管,所述第二散热器配置于由所述风扇供给的风的下风,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在由所述风扇供给的风的流动方向上排列。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煮饭器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附图中实质上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设想通常使用时的状态而使用表示“上”、“下”、“前”、“后”等方向的用语。然而,上述的用语并不意在限定本公开的煮饭器的使用状态等。
[1.结构]
[1-1.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煮饭器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图1的煮饭器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1的煮饭器1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在图2以及图3中,为了示出煮饭器1的内部结构,将煮饭器1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拆下。图4是图1的煮饭器1的俯视图。图5是在图4的V-V方向上观察煮饭器1时的剖视图。
煮饭器1具备有底筒状的锅2、收容锅2的壳体3、上方框架4、配置于上方框架4的上方的铰接部5、以及盖体6。锅2能够从壳体3拆下。壳体3以与锅2的外周面隔开间隙地对置的方式设置。上方框架4以在俯视观察时覆盖壳体3的上方开口部与锅2的上方开口部之间的方式设置。盖体6以能够以铰接部5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铰接部5。由此,盖体6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锅2的上方开口部。铰接部5配置于煮饭器1的后方。由此,盖体6的前侧打开,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接触锅2,从而能够盛米。
如图5所示,煮饭器1还具备加热锅2的加热部8、以及控制煮饭器1整体的动作的控制部20。加热部8例如是感应加热(IH)式的加热装置,其包括加热线圈,通过高频电流流过加热线圈时产生的高频磁场使金属制的锅2内产生涡电流从而加热锅2。
在本实施方式中,煮饭器1是使锅2内成为加压状态并进行煮饭的压力式煮饭器。在盖体6的内部设置有压力阀15(图1~5中未图示),该压力阀15根据控制部20的控制,以能够开闭连通锅2内与外部空间的孔的方式进行动作。另外,煮饭器1还具备检测锅2内的水沸腾的情况的沸腾检测部16(参照图5)、以及检测锅2内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7(参照图2以及图3)。沸腾检测部16例如是蒸汽传感器。
煮饭器1是自动地使米以及水向锅2移动并进行煮饭的自动投入式的煮饭器。因此,煮饭器1在壳体3内具备收容米的米容器100、以及收容水的水容器300。并且,煮饭器1具备使收容于米容器100的米向锅2移动的送米部110、以及使收容于水容器300的水向锅2移动的送水部310。送米部110以及送水部310的详细内容将后述。
在米容器100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向米容器100供给或补充米的米容器开口部101。米容器100配置于煮饭器1的前方,米容器开口部101配置于米容器100的上方。设想在使用时,在煮饭器1的后方以及侧方的存在墙壁,另外,设想在煮饭器1的上方也存在煮饭器1的收纳空间的顶板。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米容器开口部101位于前方,用户例如能够容易地将米从米袋投入米容器开口部101。另外,通过米容器100位于前方,能够防止煮饭器1的横向宽度变大,从而能够防止在侧方存在物体、墙壁的情况下等的煮饭器1的设置性的恶化。并且,通过米容器开口部101位于煮饭器的前方,能够实现无论用户的惯用手是左手还是右手都容易投入米的米容器100。即,在面向煮饭器1而在左侧(+X侧)存在米容器开口部101的情况下,对惯用右手的用户而言不易投入米。另外,在面向煮饭器1而在右侧(-X侧)存在米容器开口部101的情况下,对惯用左手的用户而言不易投入米。通过米容器开口部101位于前方,能够消除上述的问题。
米容器100还具备构成为能够开闭该米容器开口部101的米容器盖104。图6是示出米容器盖104打开的状态的煮饭器1的立体图。米容器盖104构成为在从封闭位置移动到开放位置的情况下,向与盖体6从关闭状态移动到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转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即,米容器盖104具备在米容器开口部101的前方以左右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第一转动轴105。由此,米容器盖104从后向前地移动而打开,不会与盖体6发生干涉。因此,不会为了能够不与盖体6发生干涉地打开米容器盖104,而例如将米容器开口部101设置于更靠前方等从而增大煮饭器1的进深方向的尺寸。
参照图7A以及图7B的局部侧视图对米容器盖104的开闭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图7A是示出位于封闭位置的米容器盖104的图。图7B是示出位于开放位置的米容器盖104的图。如图7B所示,米容器盖104还具备第二转动轴106。
在米容器盖104不具有第二转动轴106而仅具有第一转动轴105的情况下,即使欲从图7A的封闭位置打开米容器盖104,米容器盖104的前端部104a也会与上方框架4的前端部4a接触,因此无法打开米容器盖104。在此,米容器盖104在从封闭位置移动到开放位置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转动轴106而向与基于第一转动轴105的转动方向不同的方向转动。第二转动轴106在米容器盖104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配置于比第一转动轴105靠后方的位置,且与米容器盖104一起以第一转动轴105为中心转动。通过该结构,在开动作时,米容器盖104的前端部104a不会与上方框架4的前端部4a接触,从而能够打开米容器盖104。另外,通过这样的双轴结构,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在米容器盖104与盖座104b(参照图5)之间配置操作基板、扁平线缆、显示器等部件。
米容器盖104的盖座104b的背面在盖位于封闭位置时为大致水平。盖座104b构成为从封闭位置仅转动角度θ,不会进行进一步转动。角度θ例如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换言之,米容器盖104构成为,在开放位置能够从封闭位置转动至米容器盖10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第一转动轴105靠前方且上方的静止位置为止,且在静止位置能够静止。这样,当角度θ为钝角时,在开放位置,盖座104b的下方成为朝向米容器100的斜面,从而能够将附着在盖座104b上的米向米容器100中引导。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将米从米袋放入米容器100。另外,能够防止米向米容器100供给时的米的散落。
当米容器100的米容器开口部101如图所示那样位于上部时,存在在煮饭中附着于锅2、盖体6的底部等的水珠、以及在煮饭中产生的水蒸汽等从米容器100的米容器开口部101侵入的可能性。当水分进入米容器100中时,会使米容器100内的米泡涨、或引起腐坏。因此,在上方框架4的上部,在米容器100的米容器开口部101与锅2之间设置有比米容器开口部101向上方突出的防水壁9。防水壁9能够防止水进入米容器100的米容器开口部101。
例如如图1所示,在米容器100的前表面安装有通过铰接而能够开闭的门103。门103向前方打开。图8是示出门103打开的状态的煮饭器1的立体图。由此,用户能够从前方将手放入米容器100内等而接触米容器100。因此,能够擦拭米容器100中等而进行维护。米容器100也可以具备用于封堵米容器100的前表面开口部的内盖107以使得米不会仅因为打开了门103而从米容器洒出。
米容器100具有倾斜侧面108,该倾斜侧面108以从前方观察时米容器100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减少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仅米容器100的一方的侧面即倾斜侧面108倾斜,与倾斜侧面108对置的另一方的侧面109不倾斜。通过该结构,能够在倾斜侧面108的下方确保较大的空间,从而能够在如后述那样将水容器300配置于该空间的情况下增大水容器300的容量,因此是有利的。然而,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米容器的左右的侧面这双方倾斜。被供给到米容器100内的米在倾斜侧面108滑动而聚集于下方。
水容器30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米容器100的倾斜侧面108的下方。如图5所示,在煮饭器1的下方设置有用于收纳水容器300的水容器收纳部301。这样,通过将水容器300配置于米容器100的倾斜侧面108的下方,能够使煮饭器10紧凑。
水容器300以装卸自如的方式收纳于水容器收纳部301中。用户能够为了补充水而从水容器收纳部301将水容器300向前方抽出并取出。图9是示出取出了水容器300的状态的煮饭器1,且其示出水容器300的整体结构。水容器300具备开闭自如地封堵供水口的盖302、以及在该水容器300安装时与向锅2的送水路311连接的出口303。出口303是本公开的“开口部”的一例。用户在取出水容器300后,打开盖302,从自来水管等经由供水口向水容器300中补充水。设想在使用时,在煮饭器1的后方以及侧方存在墙壁,则通过向前方抽出并取出水容器300的结构,用户能够容易地向水容器300进行供水。
如图5所示,煮饭器1在水容器收纳部301的后方具备用于冷却收容于水容器300中的水的珀耳帖单元400。图10是示出珀耳帖单元4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珀耳帖单元400包括珀耳帖元件401、散热器403、检测散热器403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05、冷却风扇407、散热板409、检测散热板409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10、衬垫411、前罩413、以及后罩414。
珀耳帖元件401是本公开的“冷却装置”的一例。由于珀耳帖元件401为小型,因此通过使用珀耳帖元件401作为冷却装置,能够实现煮饭器1整体的小型化。通过对水进行冷却,能够防止杂菌的增殖以及水的腐坏。另外,通过使用冷却后的水进行煮饭,能够提升煮饭后的米的味道。
珀耳帖元件401具有与ZX平面平行地扩展的平坦的形状,且在前方(+Y方向)具有冷却面401a,在后方具有发热面。散热器403安装于珀耳帖元件401的发热面。温度传感器405安装于散热器403的侧面。冷却风扇407能够朝向散热器403进行送风,冷却散热器403,进而使珀耳帖元件401的冷却面401a的温度降低。在图示的例子中,冷却风扇407设置于散热器403的下方。
散热板409安装于珀耳帖元件401的冷却面401a,将冷却面401a的温度向水容器300传递。因此,通电后的珀耳帖元件401的冷却面401a经由散热板409而冷却水容器300内的水。在水容器300的周围也可以配置有导冷板304(参照图26)。导冷板304例如由热传导率较高的金属构成。导冷板304与散热板409接触,从而能够高效地将冷气向水容器300内的水传递。
珀耳帖元件401具有如下结构:在两片陶瓷板间夹持有PN半导体,PN半导体与设置于陶瓷板的电极被焊接。当向珀耳帖元件401供给电力时,一面(前述的冷却面401a)被冷却而另一面(前述的发热面)被加热。被冷却了的陶瓷面发生热收缩,被加热了的陶瓷面发生热膨胀。其结果是,在PN半导体的接合面产生应力。因此,当变更通电与非通电、或变更通电的极性时,构成珀耳帖元件401的陶瓷的膨胀、收缩发生变化而对PN半导体的接合部反复施加应力,从而产生焊锡裂纹。由此,存在珀耳帖元件401破损或冷却能力劣化的课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控制部20控制冷却风扇407的转速,以使得由温度传感器405检测出的散热器403的温度、以及/或者由温度传感器410检测出的散热板409的温度处于预先设定的温度范围内。由此,能够缩小构成珀耳帖元件401的陶瓷的温度变化。这样,能够通过简单的控制使陶瓷温度稳定化,从而能够延长珀耳帖元件401的寿命。
如图5所示,煮饭器1还具备基板10,其搭载有用于向加热部8供给电源电力的开关晶体管;以及散热器11,其用于冷却开关晶体管。散热器11配置于散热器403的上方。即,散热器11配置于由冷却风扇407供给的风的下风,散热器11与散热器403在由冷却风扇407供给的风的流动方向上直列排列。因此,冷却风扇407不仅能够冷却散热器403,也能够冷却散热器11。因此,在煮饭器1内无需进一步设置用于对开关晶体管或搭载有该开关晶体管的基板10进行冷却的风扇,能够确保冷却功能并实现小型化。
如图5所示,煮饭器1还具备隔热件12。隔热件12配置在锅2及加热部8与水容器收纳部301之间、以及锅2及加热部8与米容器100之间。由此,隔热件12能够将水容器收纳部301以及米容器100与在煮饭时以及保温时成为高温的锅2以及加热部8热分离,从而防止收容于水容器收纳部301内的水容器300中的水以及米容器100内的米成为高温。当水以及米成为高温时存在腐坏、杂菌的增殖、以及味道的下降等可能性,但隔热件12能够防止上述的情况。
如图5所示,在水容器收纳部301与米容器100之间未配置有隔热件12。另外,散热板409与水容器收纳部301接触(参照图10),水容器收纳部301与米容器100相邻。因此,安装于珀耳帖元件401的冷却面401a的散热板409的热量经由水容器收纳部301也向米容器100传递。由此,被珀耳帖元件401冷却的散热板409不仅冷却水容器300中的水,也通过余冷冷却米容器100内的米。因此,煮饭器1能够冷却米容器100内的米,从而能够防止米的腐坏、杂菌的增殖、以及味道的下降等。
[1-2.送米部]
[1-2-1.计量叶片以及米移送叶片]
送米部110具备送米路111,其用于将米从米容器100向锅2移送;以及米计量部120,其测量米的量,将指定的量的米向送米路111供给(参照图2以及图3)。
图11是示出米计量部12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米计量部120具备绕与Y轴平行的轴而形成为螺旋状的计量叶片121、以及覆盖计量叶片121的外周的引导部122。引导部122具有筒状的形状,该筒状的形状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轴。即,引导部122具有与计量叶片121同轴地形成的筒状形状,且该引导部122覆盖计量叶片121的外周。
米计量部120还具备按照控制部20的控制使计量叶片121绕Y轴旋转的驱动马达123。在计量叶片121与驱动马达123之间设置有输入轴124以及输出轴126。输入轴124通过驱动马达123而旋转,能够将驱动马达123的动力向输出轴126传递。输出轴126以能够相对于计量叶片121在Y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插入计量叶片121。输出轴126通过输入轴124而旋转,能够将驱动马达123的动力向计量叶片121传递。
输入轴124具有啮合部125,该啮合部125具有从Y方向观察时为直齿轮状的形状,输出轴126具有啮合部127,该啮合部127具有从Y方向观察时为内齿轮状的形状。输入轴124以能够相对于输出轴126而相对地在Y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安装。通过输入轴124相对于输出轴126而沿Y方向被压入,输入轴124的啮合部125与输出轴126的啮合部127啮合。在啮合部125与啮合部127啮合的情况下,输入轴124能够将驱动马达123的动力向输出轴126传递。在啮合部125与啮合部127未啮合的情况下,输入轴124无法将驱动马达123的动力向输出轴126传递。这样,输入轴124的啮合部125与输出轴126的啮合部127构成联轴器机构128。
米计量部120还具备与送米路111连接的送米路入口129、构成为能够开闭米从计量叶片121向送米路入口129的路径的送米路盖130、以及衬垫131。送米路盖130以及衬垫131绕计量叶片121且与计量叶片121同轴地安装。
米计量部120还具备固定台132,其将引导部122封盖,且固定驱动马达123;弹簧133,其向+Y方向对输出轴126施力;以及弹簧134,其向+Y方向对送米路盖130施力。弹簧133、134例如是压缩螺旋弹簧。
图12是示出送米时的米计量部120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3是图12的剖视图的局部的放大图。煮饭器1还具备米移送叶片148,该米移送叶片148绕轴而形成为螺旋状,通过以轴为中心向供给方向旋转而将米向计量叶片121移送。米移送叶片148是本公开的“米移送部”的一例。米移送叶片148与计量叶片121同心,且与计量叶片121直列连接。即,米移送叶片148以其轴向与计量叶片121的轴向一致的方式与计量叶片121连接。另外,输出轴126的前端部126a嵌入在米移送叶片148的一端设置的凹部148a中。输出轴126的前端部126a具有与轴垂直的方向上的轴与前端部126a的表面的距离较大的部分和较小的部分。例如,与输出轴126的前端部126a的轴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具有多边形形状。由此,米移送叶片148能够通过计量叶片121向供给方向旋转而旋转。
通过像这样将米移送叶片148与计量叶片121同心且直列连接,能够通过一个驱动马达123驱动米移送叶片148和计量叶片121。因此,能够共用驱动马达123而结构变得简单,并且有助于煮饭器1的小型化。
在米移送叶片148的另一端安装有轴承149,轴承149以与在米容器100的前方的内壁100a上设置的轴承部100b接触的方式配置(参照图26)。计量叶片121通过驱动马达123而向供给方向旋转,由此米移送叶片148旋转,将米容器100内的米向计量叶片121(向-Y方向)移送。通过米移送叶片148,即使不在米容器100的底面设置使米向后方的计量叶片121滑落的斜面,也能够将位于米容器100的前方的米移送至计量叶片121。因此,能够增加米容器100的容量,并且防止米残留于米容器100。
米移送叶片148例如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由此,能够避免米咬入米移送叶片148与容器100的内壁之间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由米的咬入引起的米移送动作的缺陷、以及驱动马达123的故障等。
计量叶片121以轴为中心向供给方向旋转,从而能够将米向轴向(+Y方向)移送。在图13所示的送米时,送米路盖130向最后方位移,-Y方向的面与计量叶片121的接触面121a接触。伴随于此,衬垫131也向最后方位移。由此,如图13中箭头所示,米从计量叶片121向送米路入口129的路径打开。因此,被计量叶片121移送的米经由送米路入口129而向送米路111供给。
这样,计量叶片121能够在使米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压入的同时)进行计量。对于计量米的方法,考虑在利用重力的作用而使米从米容器掉落的同时,例如通过时间来进行计量的方法。然而,在该方法中,在高度(铅垂)方向上需要用于计量的空间,存在煮饭器整体变大的问题。例如,在将这样的用于计量的空间设置在位于锅的上方的盖体中的情况下,盖体成为大型且其重量增加,从而不得不将盖体的开闭机构设置为复杂的机构,进而会导致煮饭器的进一步的大型化。本实施方式的煮饭器1能够通过计量叶片121在使米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进行计量,因此无需在锅的上方设置用于计量的空间。因此,能够将米容器100设置于壳体3内,从而能够实现煮饭器1的小型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米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计量叶片121使米倾斜移动。
在米移送叶片148安装于输出轴126的安装状态(图12~14所示的状态)下,米移送叶片148经由轴承149而与米容器100的轴承部100b接触。米移送叶片148、轴承149、以及输出轴126的轴向上的尺寸构成为,在安装状态下,米移送叶片148将输出轴126相对于输入轴124压入。由此,在连接状态下,输入轴124的啮合部125与输出轴126的啮合部127啮合,驱动马达123的动力经由输入轴124向输出轴126传递。在像这样将米移送叶片148安装于输出轴126的安装状态下,联轴器机构128成为能够传递动力的连接状态。
在米移送叶片148安装于输出轴126的安装状态下,弹簧133发生弹性变形,以固定台132为基准而相对于米移送叶片148向+Y方向对输出轴126施力。输出轴126向+Y方向被施力,但由于与输出轴126连接的米移送叶片148的前端经由轴承149而固定于米容器100的轴承部100b,因此输出轴126不会向+Y方向滑动。因此,联轴器机构128的连接状态得到维持。
米计量部120具有检测计量叶片121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141。转速传感器141是本公开的“转速检测部”的一例。只要能够检测出计量叶片121的转速,就能够算出从计量叶片121经由送米路入口129向送米路111供给的米的量。例如,在计量叶片121旋转一圈的情况下向送米路111供给的米的量是确定的。因此,通过转速传感器141检测计量叶片121的转速,从而能够将所希望的量的米高精度地从米容器100向锅2移送。另外,由于如前述那样通过引导部122覆盖计量叶片121的外周,因此伴随着计量叶片121的旋转而移送的米的量稳定,计量精度提高。
在图13~14所示的例子中,转速检测部的一例即转速传感器141安装于计量叶片121,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转速传感器141也可以安装于输出轴126、输入轴124、或驱动马达123。或者,也可以是,使用步进马达作为驱动马达123,控制部20测量步进马达的旋转脉冲的数量,从而测量驱动马达123的转速、即计量叶片121的转速。另外,例如也可以是,控制部20测量旋转时间而非转速,从而算出伴随着计量叶片121的旋转而移送的米的量。
图14是示出非送米时的米计量部120的状态的剖视图。在图13的状态下的送米结束后,驱动马达123向与供给方向反向的排米方向旋转,伴随于此,计量叶片121也向排米方向旋转。由此,计量叶片121在送米结束后,将计量叶片121上的米向米容器100中排出。与此不同地,在送米结束后在计量叶片121上也残留有米的情况下,存在在下一次送米时产生由残留的米引起的计量误差的问题,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煮饭器1能够消除该问题而高精度地计量米。
当驱动马达123如上述那样使计量叶片121向排米方向旋转时,送米路盖130相对于计量叶片121相对地进行旋转,并向前方(+Y方向)位移。由此,送米路盖130以及衬垫131封闭米从计量叶片121向送米路入口129的路径。由此,能够防止异物、害虫通过送米路入口129的情况。例如,能够防止米容器100中的害虫通过送米路入口129以及送米路111而到达锅2中。另外,也能够防止锅2的热气进入米容器100中的情况、以及米容器100的冷气通过送米路入口129以及送米路111而逃散的情况。
图15是示出将米移送叶片148从输出轴126拆下了的非安装状态下的米计量部120的剖视图。米移送叶片148以装卸自如的方式与计量叶片121连接。具体而言,米移送叶片148以装卸自如的方式与输出轴126连接。由此,能够清洗拆下了的米移送叶片148。另外,在拆下了米移送叶片148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米容器100中的清扫。由于米移送叶片148像这样装卸自如,因此能够提高维护的容易度,保持煮饭器1的卫生。
若与图14进行比较,则在图15中,输出轴126相对于输入轴124而向前方移动,由此,输入轴124的啮合部125与输出轴126的啮合部127的啮合解除。这样,在将米移送叶片148从输出轴126拆下了的状态下,联轴器机构128成为不传递动力的切断状态。
当从图14的安装状态向前方拉拽米移送叶片148时,输出轴126也与米移送叶片148一起向前方移动。当进一步向前方拉拽米移送叶片148时,在Y方向上输出轴126与计量叶片121接触,从而输出轴126无法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当进一步向前方拉拽米移送叶片148时,米移送叶片148的凹部148a与输出轴126的前端部126a的嵌合解除,从而能够将米移送叶片148从输出轴126拆下。这样,米移送叶片148成为图15的从输出轴126被拆下了的非安装状态,联轴器机构128成为图15的切断状态。
在图15的将米移送叶片148从输出轴126拆下了的非安装状态下,当为了将米移送叶片148安装于输出轴126而将米移送叶片148的凹部148a向输出轴126的前端部126a压入时,输出轴126向后方移动。由此,米移送叶片148成为安装于输出轴126的安装状态,联轴器机构128成为图14的连接状态。
假设尽管在米移送叶片148从输出轴126拆下了的非安装状态下联轴器机构128还是连接状态,则会产生如下情况:即使在计量叶片121上没有米的情况下也会将其作为存在米的情况进行计量,从而进行精度较低的计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将计量叶片121从输出轴126拆下了的非安装状态下联轴器机构128为切断状态,因此计量叶片121不会旋转,故而不会执行根据旋转而进行的米的计量。因此,在非安装状态下不会执行米的计量和米向锅2的移送,从而能够防止上述那样的情况。
米计量部120也可以还具备检测是否是米移送叶片148安装于输出轴126的安装状态的米移送叶片检测部。米移送叶片检测部例如是检测流过驱动马达123的电流量的电流检测装置。在不是米移送叶片148安装于输出轴126的安装状态的情况下,由于被驱动马达123驱动的仅为输入轴124,因此向驱动马达123施加的负载较少。因此,流过驱动马达123的电流量也较少。因此,例如,控制部20在由电流检测装置检测出的电流量比预先设定的阈值少的情况下,判定为不是米移送叶片148安装于输出轴126的安装状态。在判断为不是安装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20经由输出部23向用户进行报告。由此,用户能够得知不是安装状态的情况,从而能够安装米移送叶片148并再次指示煮饭的执行。输出部23例如包括煮饭器1的显示器等显示部31、进行声音输出的扬声器32等报告装置。控制部20也可以不经由输出部23而经由通信接口25对智能手机等用户的终端进行报告。
[1-2-2.米分离装置]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送米路111从送米路入口129延伸至锅2的上部。送米部110在送米路111的最下游还具备米分离装置150。另外,送米部110还具备排气管113,其经由米分离装置150而与送米路111流体性地连接;以及送米风扇112,其使送米路111中的空气流动,由此使米从送米路入口129向锅2移动。
米分离装置150配置于盖体6中。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但若将米分离装置150配置于盖体6中,则能够防止煮饭器1的横向宽度变大,从而能够防止在侧方存在物体、墙壁的情况下等的煮饭器1的设置性的恶化。
送米风扇112例如安装于排气管113的与锅2侧不同的端部,且该送米风扇112是通过吸入排气管113、米分离装置150、以及送米路111的空气来使送米路111中的空气流动的吸气风扇。由此,由于送米风扇112的动作等而产生的热量不会进入送米路111,因此能够减少针对送米中的米的由热量引起的损害。另外,通过使用吸气风扇而利用负压来使米移动的结构,能够防止米向米容器100逆流。
图16是米分离装置150的俯视图。米分离装置150具备以与Y轴平行的轴为中心轴的圆筒形状的主体153、取入通过送米风扇112而移动的米以及空气的吸气口151、排出空气的排气口152、以及排出米的排米口154。吸气口151与送米路111连接。排气口152与排气管113连接。在图16中,省略送米路111、排气管113等米分离装置150以外的部分。在图16中,使用双重箭头表示送米时空气前进的方向。
图17是在图16的XVII-XVII方向上观察米分离装置150时的剖视图。图18是在图16的XVIII-XVIII方向上观察米分离装置150时的剖视图。在图17中,使用双重箭头表示送米时空气以及米前进的方向。米分离装置150利用从吸气口151取入的空气的流动力将从吸气口151取入的米与空气分离,仅从排米口154排出米,并从排气口152仅排出空气。从排气口152不排出米。从排米口154排出的米被供给至锅2。
具体而言,米分离装置150通过旋流结构来分离米和空气。即,如图17所示,吸气口151构成为,米以及空气的进路与主体153的中心轴垂直,并且米以及空气向主体153的圆筒形的壁面而非中心轴附近流入。换言之,吸气口151构成为,米以及空气沿着主体153的圆筒形的壁面的内侧表面的切线流入。排气口152在图17的剖视下设置于主体153的中央部。排米口154设置于主体153的底部。
通过该结构,从吸气口流入的米以及空气以向主体153的内侧表面卷起旋涡的方式流入。由此,在比重与空气相比较大的米施加有较大的离心力,因此米被按压于主体153的内侧表面。因此,米沿着主体153的壁面前进而到达排米口154,从排米口154被排出并进入锅2中。空气从排气口152被排出。米不通过排气口152。
对于分离米和空气的方法,存在使用了过滤器的过滤方式。然而,在过滤方式中,在煮饭器1的盖体6中等设置过滤器,从而难以进行过滤器的更换以及清扫等。因此,存在长期使用而在过滤器堵塞的情况下无法进行送米的课题。相对于此,根据以不使用过滤器的方式分离米和空气的本实施方式的米分离装置150,不会产生过滤器的堵塞,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送米。
[1-2-3.送米盖开闭装置]
在向锅2的送米结束后,米分离装置150的排米口154被送米盖201(参照图18)封闭。送米盖201由送米盖开闭装置200驱动。送米盖开闭装置200的动作例如由控制部20控制。
图19是示出送米盖开闭装置20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0是送米盖开闭装置200的分解立体图。送米盖开闭装置200具备安装于盖体6的固定台202、安装于固定台202的衬垫203、以及开闭米分离装置150的排米口154的送米盖201。送米盖开闭装置200还具备用于使送米盖201驱动的马达210、直齿轮211、具有齿轮212a的转动体212、具有沿铅垂方向延伸的齿条213a的转动体座213、以及具有齿轮214a的转动轴214。送米盖开闭装置200还具备用于固定马达210的马达固定台204、以及指示转动体212的转动体座205。马达固定台204配置于盖体6内。
直齿轮211安装于马达210。直齿轮211与齿条213a啮合,使转动体座213上下移动。当转动体座213上下移动时,伴随于此,转动体212也上下移动。送米盖开闭装置200具有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将转动体212的上下运动转换为转动体212的绕铅垂轴的旋转运动。
图21是转动体212的俯视图。转动体212具有无底圆筒形状即环状的形状。转动体212在外周的一部分具有直齿轮状的齿轮212a,在内周表面具有在圆筒轴的方向上向内突出的连杆销212b。
如图20所示,马达固定台204具有连杆220,固定台202具有连杆221。如图19所示,在组装时,在连杆220与连杆221之间形成有以铅垂轴为中心呈螺旋状行进的间隙222。转动体212的连杆销212b在组装时嵌入该间隙222。转动体212的连杆销212b能够沿着呈螺旋状延伸的间隙222的延伸方向在间隙222滑动。
如图19所示,转动体212的齿轮212a与转动轴214的齿轮214a啮合。送米盖201安装于转动轴214的前端。
接着,对送米盖开闭装置2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2是示出米分离装置150的排米口154被送米盖201关闭的关闭状态下的送米盖开闭装置200的剖视图。图23是示出开放排米口154的打开状态下的送米盖开闭装置200的剖视图。
当在图22的关闭状态下使马达210向打开方向动作时,直齿轮211向打开方向旋转。由此,与直齿轮211啮合的齿条213a向下方移动,转动体座213向下方移动。转动体212伴随着转动体座213的移动而向下方移动,转动体212的连杆销212b在连杆220与连杆221之间的螺旋状的间隙222滑动移动,转动体212旋转。由于转动体212的齿轮212a与转动轴214的齿轮214a啮合,因此当转动体212旋转时,转动轴214旋转。当转动轴214旋转时,安装于转动轴214的前端的送米盖201也以转动轴214为中心旋转。
这样,送米盖201伴随着转动体座213向下方的移动而向下方移动,并且伴随着转动轴214的旋转而旋转。由此,排米口154开放从而成为图23所示的打开状态。从图23的打开状态向图22的关闭状态的移动能够通过使马达210向与打开方向反向的关闭方向旋转来实现。
送米盖开闭装置200在送米结束后,例如在煮饭时,通过送米盖201关闭米分离装置150的排米口154从而成为关闭状态。由此,能够防止蒸汽从排米口154泄漏。因此,能够防止蒸汽经由送米路11进入米容器100中而成为米的腐坏的原因、或煮饭时的锅2内的压力的降低。
另外,在向锅2的送米时,送米盖开闭装置200如图23所示那样使送米盖201移动从而开放米分离装置150的排米口154。由此,米能够通过排米口154进入锅2中。在送米时,仅使送米盖201向下方移动会存在米附着在送米盖201的上表面的情况。当米附着在送米盖201的上表面时,米进入送米盖201与衬垫203之间,从而送米盖201无法关闭,进而产生蒸汽泄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送米盖开闭装置200在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移动时不仅使送米盖201向下方移动,还如上述那样使送米盖201以转动轴214为中心旋转,从而使送米盖201从米的路径离开。由此,能够防止米附着在送米盖201的上表面。因此,能够防止在关闭送米盖201时米进入送米盖201与衬垫203之间而导致蒸汽泄漏产生的情况。
[1-2-4.贮米量传感器]
如图2所示,煮饭器1还具备检测米容器100内的贮米量的贮米量传感器230。例如,贮米量传感器230检测在米容器100内是否存在到达预先设定的高度的米。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贮米量传感器230是安装于米容器100的外侧表面的静电触摸传感器等静电电容式传感器。贮米量传感器230也可以包括沿铅垂方向排列的多个传感器。在该情况下,多个传感器分别检测在自身的水平方向上是否有米。在该情况下,与只有一个传感器的情况相比,能够准确地测量米容器100内的米的量。
贮米量传感器230并不限定于前述的静电电容式传感器,例如也可以是重量传感器、设置于米容器100内的机械开关式的传感器、以及红外线传感器等。但是,静电电容式传感器能够粘贴于米容器100的外侧表面,传感器不会向米容器100内脱落。另外,在使用了红外线传感器的情况下,会产生由米粉等引起的检测精度的恶化,但若使用静电电容式传感器则不会产生由米粉等引起的检测精度的恶化。因此,通过使用静电电容式传感器,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检测贮米量。
[1-3.送水部]
如图3所示,送水部310具备用于将水从水容器300向锅2移送的送水路311、使水移动的送水泵312、以及检测水容器300内的水位的水位传感器313。送水泵312是本公开的“送水装置”的一例。送水泵312例如是能够控制送水的朝向的齿轮泵、管式泵等泵。通过使用送水泵312,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进行送水。另外,通过使用送水泵312,送水路311的设计的自由度增加。
图24是示出水容器300的通过出口303(参照图9)且与YZ平面平行的剖面的剖视图。在图24的剖视图中,省略水容器300的出口303的周围以外的部分。图25是示出水位传感器313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送水路311的上游与送水路入口315连接。在送水路入口315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阀柱塞307。在水容器300的出口303设置有球阀305。球阀305在水容器300从水容器收纳部301拆下的状态下被弹簧306施力从而封堵水容器300的出口303。由此,水不会从水容器300泄漏。相对于此,当水容器300安装于水容器收纳部301时,阀柱塞307向前方按压球阀305而使该球阀305移动,因此水容器300的出口303被开放。由此,水容器300的出口303与送水路入口315流体性地连通,水容器300内的水能够流入送水路311。球阀305是本公开的“开闭阀”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水位传感器313隔着衬垫314安装于送水路入口315的上方。水位传感器313例如是测定送水路311中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这样的水位传感器313例如检测对应于送水路311内的水位与水容器300内的水位之差的压力。
本公开的水位传感器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压力传感器,例如也可以是静电电容式传感器、超声波式传感器、电波式传感器等。
图26是示出水容器收纳部301的周围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在图26中,也示出前述的珀耳帖单元400、米计量部120、米移送叶片148等结构。
[1-4.控制部]
煮饭器1是根据控制部20的控制自动地使米以及水向锅2移动并进行煮饭的自动投入式的煮饭器。图27是例示出这样的煮饭器1的硬件结构的框图。煮饭器1具备控制部20、存储部21、输入部22、输出部23、以及通信接口(I/F)25。
控制部20控制煮饭器1的整体的动作。存储部21是记录包含为了实现煮饭器1的功能所需的程序以及数据在内的各种信息的记录介质。
控制部20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作为控制部20,也可以使用与软件协作而实现规定的功能的处理器。若使用处理器作为控制部20,则控制部20通过从保存程序的存储部21读取并执行程序,能够执行各种处理。由于能够通过变更保存于存储部21的程序来变更处理内容,因此能够提高控制内容的变更的自由度。处理器例如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以及MPU(Micro-Processing Unit)。另外,作为控制部20,也可以使用无法进行程序的改写的布线逻辑(wired logic)。若使用布线逻辑作为控制部20,则对处理速度的提高是有效的。作为布线逻辑,例如有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等。另外,控制部20也可以通过组合处理器与布线逻辑来实现。若通过组合处理器与布线逻辑来实现控制部20,则能够提高软件设计的自由度,且提高处理速度。另外,也可以使用一个半导体元件来构成控制部20、以及具有与控制部20不同的功能的电路。作为具有别的功能的电路,例如有A/D-D/A转换电路等。另外,控制部20可以由一个半导体元件构成,也可以由多个半导体元件构成。在由多个半导体元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互不相同的半导体元件来实现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各控制。并且,也可以通过包括半导体元件和电阻或电容器等无源部件的结构来构成控制部20。
存储部21例如通过单独使用闪存器、SSD(Solid State Drive)等半导体存储装置、硬盘等磁存储装置、其他存储设备或将它们适当组合来实现。存储部21也可以包括暂时存储各种信息的能够进行高速动作的SRAM、DRAM等易失性存储器。
通信接口25只要能够进行煮饭器1与外部设备的通信即可。通信接口25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通信接口25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与外部设备连接,也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连接。若采用通过有线的方式连接本公开的装置与外部设备的通信接口25,则在通信的安全性、以及通信的稳定性中是有效的。作为有线连接的通信接口25,例如有基于Ethernet(以太网:注册商标)标准的有线LAN、或使用了光缆的有线连接等。作为无线连接的通信接口25,有经由基站等的与外部设备的无线连接、或与外部设备的直接无线连接等。作为经由基站等的与外部设备的无线连接,例如有与WiFi(无线网:注册商标)路由器进行无线通信的对应于IEEE 802.11的无线LAN、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通称3G)、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通称4G)、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通称5G)、对应于IEEE 802.16的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注册商标)、或LPWA(Low Power Wide Area)等。若使用将本公开的装置与外部设备直接无线连接的通信接口25,则对于通信的安全性的提高的有效的,并且在不存在WiFi(无线网:注册商标)路由器等中继设备的场所,本公开的装置也能够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作为将本公开的装置与外部设备直接无线连接的通信接口25,例如有基于Bluetooth(蓝牙:注册商标)的通信、基于经由环形天线的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通信、或红外线通信等。
输入部22是接收来自煮饭器1或外部设备的信号的输入接口。输入部22例如包括前述的沸腾检测部16、检测锅2内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7、检测计量叶片121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141、贮米量传感器230、水位传感器313、检测散热器403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05、以及检测散热板409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10。输入部22也可以包括接受来自用户的输入的按钮、以及触控面板等用户接口(UI)40。用户例如操作用户接口40,从而设定煮饭量、烹调方法、煮熟时刻等。
用户接口40用于供用户对煮饭器1输入信息。作为用户接口40,考虑有各种实施方式。例如,可以使用机械式的操作构件类来构成用户接口40。另外,也可以使用设置于显示器的上方的透明板状的操作构件来构成用户接口40。这样的透明板状的操作构件可以使用接触式的构件,也可以使用非接触式的构件。另外,也可以采用使用相机拍摄用户的动作,煮饭器1识别该动作的方式作为用户接口40。另外,也可以采用煮饭器1接收用户所发出的声音的方式作为用户接口40。作为这样的结构,智能扬声器等符合条件。
关于将用户接口40设置于何处,也考虑有各种实施方式。用户接口40可以设置于煮饭器1,也可以与煮饭器1分体地设置。在将用户接口40与煮饭器1分体地设置的情况下,用户接口40与煮饭器1之间通过有线或无线而能够进行通信。在该情况下,可以是用户接口40与煮饭器1能够直接地进行通信,也可以是夹设互联网或接入点等而用户接口40与煮饭器1能够间接地进行通信。另外,在以无线的方式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移动体通信方式而能够通信,也可以以其他标准为基准而能够通信。并且,在以无线的方式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远程无线,也可以使用近距离无线。
控制部20控制输出部23的动作。输出部23例如包括前述的加热部8、用于向加热部8供给电源电力的开关晶体管、压力阀15、显示部31、扬声器32、送米风扇112、送水泵312、珀耳帖元件401、以及冷却风扇407。
[2.动作]
图28是示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煮饭器1所进行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煮饭器1是自动投入式的煮饭器,其根据经由用户接口40或通信接口25而接受到的来自用户的煮饭指示的输入,使米容器100内的米和水容器300内的水向锅2移动,并使加热部8运转从而进行煮饭。具体而言,煮饭器1所进行的动作包括接受上述那样的煮饭指示的步骤S1、送米工序S2、送水工序S3、预煮工序S4、煮熟工序S5、搅拌工序S6、沸腾维持工序S7、以及焖制工序S8。另外,与上述的工序并行地,煮饭器1执行与贮米量传感器230的检测结果相应的贮米量检测工序S9。以下,对煮饭器1的动作的各工序进行详细说明。
[2-1.贮米量检测工序]
图29是示出图28的贮米量检测工序S9的流程的流程图。贮米量检测工序S9通过控制部20而定期地执行。或者,也可以是,贮米量检测工序S9在贮米量传感器230检测到米容器100内的贮米量M为预先设定的量M0以下的情况下执行。
首先,控制部20从贮米量传感器230取得米容器100内的贮米量M是否比预先设定的量M0多的检测结果(S91)。在判定为贮米量M为预先设定的量M0以下的情况下(在步骤S92中为否),在后述的步骤S24中未再次设定贮米量M时(在步骤S93中为否),控制部20将贮米量M设定为M0并保存于存储部21(S94)。
在贮米量M比预先设定的量M0多的情况下(在步骤S92中为是),控制部20结束贮米量检测工序S9。在步骤S93中判定为再次设定了贮米量M的情况下,也结束贮米量检测工序S9。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92与步骤S93的顺序也可以相反。
[2-2.送米工序]
图30是示出图28的送米工序S2的流程的流程图。控制部20根据煮饭指示(图28的步骤S1)决定煮饭所需的米的量m(S21)。煮饭量例如通过用户指定米的体积(合、m1、cm3等)、米的重量(g)、几人份等而确定。例如,用户通过设置于盖体6或米容器盖104的顶部的按钮等UI40输入煮饭量。或者,用户也可以操作智能手机等终端,经由通信接口25向煮饭器1的控制部20传达煮饭量。
接着,控制部20判定贮米量M是否比预先设定的量M0多(S22)。该步骤S22与图29的步骤S92实质上相同,因此实际上控制部20也可以在步骤S22中使用步骤S92的结果。
在步骤S22中判定为贮米量M为预先设定的量M0以下的情况下(在步骤S22中为否),控制部20判定贮米量M是否比在步骤S21中决定的米的所需量m少(S23)。
在判定为贮米量M为米的所需量m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23中为否),控制部20再次设定贮米量M(S24)。具体而言,控制部20将贮米量M更新为M-m,并将更新结果保存于存储部21。由此,控制部20能够始终掌握贮米量M。
另外,在贮米量传感器230包括沿铅垂方向排列的多个传感器的情况下,控制部20也可以使用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再次设定贮米量M。例如,贮米量传感器230包括沿铅垂方向排列的k个传感器,各传感器检测米容器100内的贮米量M是否比预先设定的量(M1、M2、…、Mk)多。在此,设为M1>M2>…>Mk。控制部20在判定为贮米量M为M1以下的情况下,在判定为贮米量M为米的所需量m以上的情况下将贮米量M更新为M1-m。但是,在检测出贮米量M为M2以下的情况下,控制部20使该结果优先,将贮米量M更新为M2-m。对于检测米容器100内的贮米量M是否比预先设定的量(M3、M4、…、Mk)多的其他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也是同样的。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控制部20能够更高精度地算出贮米量M。例如,在图30的步骤S26中计量米的工序中,控制部20也可以检测在贮米量传感器230成为Mk的时点进行了送米的米的量m1。由此,控制部20能够将从贮米量传感器230成为Mk的时点起进一步进行送米的米的量算出为m-m1。然后,控制部20能够算出米容器100内的贮米量成为Mk-(m-m1)。控制部20能够将贮米量M存储为Mk-(m-m1),并在下次输入煮饭指示时利用该值。
接着,控制部20起动送米风扇112(S25),执行由米计量部120进行的送米量测量处理(S26)。关于步骤S26的详细内容将后述。当送米结束时,控制部20使送米风扇112停止(S27)。
在步骤S23中判定为贮米量M比米的所需量m少的情况下(在步骤S23中为是),控制部20经由输出部23向用户进行报告(步骤S28)。例如,控制部20使显示部31显示米的量不足的意旨,或使扬声器32输出米的量不足的意旨或警告音。或者,控制部20也可以经由通信接口25对智能手机等用户的终端进行报告。在进行了报告的情况下,不执行由煮饭器1进行的煮饭。用户能够通过报告得知米的量不足的情况,并且能够补充米并再次指示煮饭的执行。
在步骤S22中判定为贮米量M比预先设定的量M0多的情况下(在步骤S22中为是),进入步骤S25。
图31是示出图30的送米量测量处理步骤S26的流程的流程图。首先,控制部20决定为了移送在煮饭指示(图28的S1)中指定的量的米所需的计量叶片121的所需转速N(S261)。
接着,控制部20驱动驱动马达123,使计量叶片121向供给方向旋转(S262)。当旋转开始时,控制部20取得由转速传感器141检测出的计量叶片121的转速n(S263)。转速n是计量叶片121从旋转开始时起的转速。接着,控制部20判定转速n是否比在步骤S261中决定的所需转速N大(S264)。在转速n为在步骤S261中决定的所需转速N以下的情况下(在步骤S264中为否),控制部20再次执行步骤S262以及步骤S263。在转速n比在步骤S261中决定的所需转速N大的情况下(在步骤S264中为是),进入步骤S265。这样,控制部20驱动驱动马达123直至计量叶片121的转速n达到所需转速N为止。
在步骤S265中,控制部20使驱动马达123向与供给方向反向的排米方向旋转,并使计量叶片121向排米方向旋转。由此,计量叶片121在送米结束后,将计量叶片121上的米向米容器100中排出。
[2-3.送水工序]
图32是示出图28的送水工序S3的流程的流程图。首先,控制部20基于来自用户的煮饭指示(步骤S4)中所包含的煮饭量来决定煮饭所需的水的量w(S31)。
接着,控制部20取得由水位传感器313检测出的水容器300内的水位的检测结果(S32),并基于检测结果决定水容器300的水的量W0(S33)。接着,控制部20判定水容器300的水的量W0是否比在步骤S31中决定的所需量w少(S34)。
在判定为水容器300的水的量W0为在步骤S31中决定的所需量w以上的情况下(在S34中为否),控制部20算出为了供给所需量w的水所需的送水泵312的驱动时间T(S35)。接着,控制部20使送水泵312动作在步骤S35中算出的驱动时间T(S36)。由此,指定的量的水从水容器300向锅2移动。
作为检测从水容器300向锅2移动的水的量的机构,除了上述的机构以外,也考虑测定从水容器300流出的水的流量的机构。在该情况下,例如使用测定水的流量的流量传感器。然而,存在流量传感器的测定结果中偏差较多,无法高精度地测定投入锅2的水的量这样的课题。相对于此,本公开的煮饭器1使用水位传感器313检测水容器300内的水位。与测定动态的水的流量的流量传感器相比,通过利用检测静态的水位的水位传感器313,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指定的量的水并将其投入锅2。另外,通过利用高精度且廉价的压力传感器作为水位传感器313,能够降低煮饭器1的制造成本。
接着,控制部20控制送水部310以使送水路311中的水向水容器300中移动(S37)。例如,控制部20驱动送水泵312,使送水路311中的水向与步骤S26的送水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由此,能够防止残留于送水路311中的水腐坏的情况、杂菌在送水路311中增殖的情况等。
在步骤S34中判定为水容器300的水的量W0比在步骤S31中决定的所需量w少的情况下(在S34中为是),控制部20经由输出部23向用户进行报告(步骤S38)。例如,控制部20使显示部31显示水量不足的意旨,或使扬声器32输出水量不足的意旨或警告音。或者,控制部20也可以经由通信接口25对智能手机等用户的终端进行报告。在进行了报告的情况下,不执行由煮饭器1进行的煮饭。用户能够通过报告得知水的量不足的情况,并且能够补充水并再次指示煮饭的执行。
[2-4.煮饭动作]
当结束前述的送水工序S3时,成为米以及水置于锅2内的状态。随后,进行包括预煮工序S4、煮熟工序S5、搅拌工序S6、沸腾维持工序S7、以及焖制工序S8的煮饭动作。
预煮工序S4是进行由加热部8进行的加热,但将锅2内的温度保持为糊化温度以下(例如55度),并使米吸水的工序。煮熟工序S5是进一步加热锅2,使其向沸腾状态转移的工序。
煮饭器1是自动投入式的煮饭器,其自动地使米容器100内的米和水容器300内的水向锅2移动。由于在煮饭前并不会介入有将米铺平或搅拌米的人工作业,因此存在米在投入后在锅2内成为山形,米的全部未浸泡于水中的情况。因此,存在在浸泡于水中的米与未浸泡于水中的米之间产生烧煮不均,从而损害煮饭后的米的味道的课题。即,米高度较高的部位的水首先消失,因此米变硬,而米高度较低的部位长时间浸泡于水中,因此米变得柔软的情况成为课题。
另外,在煮免洗米的情况下,附着于免洗米的淀粉质沉淀并附着于锅底内,从而妨碍从锅2向米饭等烹调物的热量移动。只要对免洗米稍微进行一次洗米就能解决该问题,但在自动投入式的煮饭器1中无法进行洗米动作。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期望在煮饭的较早的阶段进行搅拌锅内的米与水的动作。解决上述的课题的一个方法是,通过叶片等搅拌构件在锅内进行搅拌直至预煮工序S4或锅内的烹调物刚刚沸腾为止。然而,在该情况下,需要将搅拌构件设置于锅内,煮饭器的结构变得复杂且需要进行搅拌构件维护,处理变得繁杂。
因此,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煮饭器1在搅拌工序S6中控制锅2内的压力而使突沸产生,从而进行搅拌,由此解决上述的课题。
图33是示出图28的搅拌工序S6的流程的流程图。首先,控制部20取得沸腾检测部16是否检测到沸腾的检测结果(S61)。例如,沸腾检测部16在蒸汽的温度成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检测沸腾。或者,也可以是,沸腾检测部16测定从锅2产生的蒸汽的温度,控制部20判定锅2内的加热物是否沸腾。
当检测到沸腾时(在步骤S61中为是),控制部20关闭压力阀15,将锅2内与外部空间阻断(S62)。由此,锅2内的压力上升。接着,控制部20从压力传感器17取得锅2内的压力P的检测结果,在检测出的压力P为预先设定的阈值Pth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63中为是),打开压力阀15(S64)。由此,锅2内的压力一下子降低至大气压附近,产生突沸,从而通过产生的气泡来搅拌米粒。
阈值Pth例如为5kPa~30kPa。已知在锅2内的计示压力为20kPa时,锅2内的温度相当于约105℃。已知只要锅2内的压力为5kPa以上,就能够进行锅2内的烹调物的搅拌。另外,已知当锅2内的压力超过30kPa时,存在难以防止沸溢、米饭的表面发黏等问题。通过将阈值Pth设定为5kPa~30kPa,能够避免上述的问题。
图34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预煮工序S4、煮熟工序S5、搅拌工序S6、沸腾维持工序S7、以及焖制工序S8的煮饭动作时的、时刻(分)与锅2内的温度(℃)的关系的曲线图。图35是图34的区域R的示意性的放大图,是示出由煮饭量引起的温度(压力)变化之差的曲线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检测出的压力或温度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打开压力阀15,因此无论煮饭量如何,都在锅2内的温度刚成为105℃(或压力刚成为20kPa)后,压力降低并产生突沸。在图35所示的例子中,从沸腾检测(S61)到打开压力阀15(S64)为止的时间在米为少量的情况下为T1(分),在米为最大量的情况下为T3(分),在米为它们的中间量的情况下为T2(分)。在此,T1<T2<T3。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往技术中也存在通过沸腾维持工序中的压力阀的开放而使突沸现象产生,由此来搅拌锅内的煮饭物的情况(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344568号公报)。然而,在以往技术中,如图36的比较例所示,从沸腾检测到打开压力阀为止的时间无论煮饭量如何都为恒定值(T0)。该恒定值T0设定为即使将最大量的米投入锅内也能够使突沸产生。因此,例如在对少量的米进行煮饭的情况下,存在虽然从沸腾起经过了较长的时间,但直至经过时间T0为止压力阀都不开放的情况。在以往技术中,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这样的自动投入式的煮饭器1中的米成为山形的问题、以及附着于免洗米的淀粉质沉淀并附着于锅底内的问题不易产生,因此直至经过较长的时间T0为止压力阀都不开放从而不产生突沸的情况并不会成为问题。然而,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这样的自动投入式的煮饭器1中,期望在煮饭的较早的阶段进行搅拌锅内的米与水的动作。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在米为少量的情况下,采用在煮饭的较早的阶段搅拌成为山形的米而使其崩塌,从而在早期消除米的全部未浸泡于水中的状态的上述那样的结构。
图28所示的煮饭器1的动作也可以代替图33的搅拌工序S6而包括图37所示的搅拌工序S6a。图37的搅拌工序S6a与图33的搅拌工序S6相比,代替判断检测出的压力P是否为预先设定的阈值Pth以上的步骤S63而包括步骤S63a。即,控制部20在从关闭压力阀15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在步骤S63a中为是),打开压力阀15(S64)。由此,锅2内的压力一下子降低至大气压附近,产生突沸,从而通过产生的气泡来搅拌米粒。
预先设定的时间根据煮饭量设定,例如在米为少量的情况下为T1a(分),在米为最大量的情况下为T3a(分),在米为它们的中间量的情况下为T2a(分)。在此,T1a<T2a<T3a。这样,煮饭量越少,从关闭压力阀15到打开为止的时间设定得越短。
图38是示出搅拌工序S6a的、由煮饭量引起的温度(压力)变化之差的曲线图。图38是与图34的区域R相当的部分的示意性的放大图。与图35进行比较可知,控制部20在从关闭压力阀15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打开压力阀15。如前所述,预先设定的时间根据煮饭量设定,例如在米为少量的情况下为T1a(分),在米为最大量的情况下为T3a(分),在米为它们的中间量的情况下为T2a(分)。
[3.效果等]
[3-1.关于整体结构的效果等]
如上所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煮饭器1具备有底筒状的锅2、收容锅2的壳体3、上方框架4、铰接部5、盖体6、收容米的米容器100、以及送米部110。壳体3以与锅2的外周面隔开间隙地对置的方式设置。上方框架4以在俯视观察时覆盖壳体3的上方开口部与锅2的上方开口部之间的方式设置。铰接部5配置于上方框架4的上方。盖体6以能够以铰接部5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铰接部5,且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锅2的上方开口部。米容器100设置于壳体3内。送米部110使收容于米容器100的米向锅2移动。米容器100具有设置于其顶部的米容器开口部101。米容器开口部101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隔着锅2而与铰接部5对置的前方。
由此,用户能够容易地从米袋向米容器100从设置于顶部的米容器开口部101投入米。
米容器100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从锅2的下方朝向在俯视观察时隔着锅2而与铰接部5对置的前方延伸。
由此,能够利用位于锅2的下方的空间来确保米容器100的容积。另外,由于米容器100朝向前方延伸,因此能够防止煮饭器1的横向宽度变大。因此,能够实现煮饭器1的小型化,并且能够防止在侧方存在物体的情况下等的煮饭器1的设置性的恶化。另外,设想在使用时,在煮饭器1的后方以及侧方存在墙壁,并设想在煮饭器1的上方也存在煮饭器1的收纳空间的顶板。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米容器100位于前方,用户能够容易地将米从米袋投入米容器100。
米容器100也可以具备设置于顶部的米容器开口部101、以及构成为能够开闭米容器开口部101的米容器盖104。在该情况下,米容器开口部101也可以配置在比锅2靠前方的位置。煮饭器1也可以还具备防水壁9,该防水壁9在上方框架4的上部且在米容器开口部101与锅2之间,比米容器开口部101向上方突出,防止水进入米容器开口部101。
通过设置防水壁9,能够防止在煮饭中附着于锅2、盖体6的底部等的水珠、以及在煮饭中产生的水蒸汽等从设置于顶部的米容器开口部101侵入米容器100内。因此,能够使防止米容器100内的米泡涨、或引起腐坏的情况。
也可以是,米容器盖104具备在米容器开口部101的前方以左右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第一转动轴105,米容器盖104以第一转动轴105为中心转动,从而能够在开放米容器开口部101的开放位置与关闭米容器开口部101的封闭位置之间移动。
由此,米容器盖104在从封闭位置移动到开放位置时,不会与盖体6发生干涉。
也可以是,米容器盖104构成为,在开放位置能够从封闭位置转动至米容器盖10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第一转动轴105靠前方且上方的静止位置为止,且在静止位置能够静止。
由此,在开放位置,米容器盖104的背面成为下方朝向米容器100的斜面,从而能够将附着在斜面上的米向米容器100中引导。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将米从米袋放入米容器100。另外,能够防止米向米容器100供给时的米的散落。
煮饭器1也可以还具备设置于壳体3内且收容水的水容器300、以及使收容于水容器300的水向锅2移动的送水部310
由此,无需从自来水管等外部水源进行供水,能够防止煮饭器为了供水设备而成为大型的情况。
也可以是,水容器300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从锅2的下方朝向前方延伸。
由此,能够将米容器100和水容器300集中于前方位置,从而能够实现煮饭器1的小型化。
也可以是,米容器100具有倾斜侧面108,该倾斜侧面108以从前方观察时米容器100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减少的方式倾斜,水容器30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倾斜侧面108的下方。
由此,能够在倾斜侧面108的下方确保较大的空间,从而能够在将水容器300配置于该空间的情况下增大水容器300的容量。
煮饭器1也可以还具备用于冷却收容于水容器300中的水的冷却装置。冷却装置也可以是珀耳帖元件401。
由此,能够冷却收容于水容器300中的水。因此,能够防止水容器300内的杂菌的增殖以及水的腐坏。另外,通过使用冷却后的水进行煮饭,能够提升煮饭后的米的味道。
煮饭器1也可以还具备安装于珀耳帖元件401的发热面的散热器403、检测散热器403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10、朝向散热器403送风的冷却风扇407、以及控制冷却风扇407的旋转的控制部20。控制部20控制冷却风扇407的旋转,以使得由温度传感器410检测出的散热器403的温度处于预先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由此,能够缩小珀耳帖元件401的温度变化。因此,能够延长珀耳帖元件401的寿命,从而能够长期发挥冷却能力。
煮饭器1也可以还具备用于向加热锅2的加热部8供给电源电力的开关晶体管、以及安装于开关晶体管的散热器11。散热器11配置于由冷却风扇407供给的风的下风。散热器403与散热器11在由冷却风扇407供给的风的流动方向上排列。
由此,冷却风扇407不仅能够冷却散热器403,也能够冷却散热器11。因此,在煮饭器1内无需进一步设置用于对开关晶体管或搭载有该开关晶体管的基板10进行冷却的风扇,能够确保冷却功能并实现小型化。
[3-2.关于送米部的结构的效果等]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煮饭器1具备锅2、收容锅2的壳体3、安装于壳体3的上方且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锅2的上方开口部的盖体6、设置于壳体3内且收容米的米容器100、以及使收容于米容器100的米向锅2移动的送米部110。送米部110具有送米路111,其用于将米从米容器向锅移送;以及米计量部120,其压入米,基于压入量来测量被压入的米的量,将指定的量从米向送米路111供给。
由此,能够在使米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同时进行计量,因此无需在高度(铅垂)方向上设置用于计量的空间。在将这样的用于计量的空间的设置在位于锅的上方的盖体中的情况下,盖体成为大型。当煮饭器的盖体成为大型且重量增加时,不得不将盖体的开闭机构设置为复杂的机构,从而会导致煮饭器的进一步的大型化。相对于此,在无需在锅的上方设置用于计量的空间的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米容器100设置于壳体3内,从而能够实现煮饭器1的小型化。
也可以是,米计量部120将米水平或倾斜地向送米路111压入。
由此,计量米的方法并不限定于通过重力使米向下方落下。因此,能够将米计量部120配置于各种空间。
米计量部120也可以具备绕第一轴而形成为螺旋状的计量叶片121、具有筒状形状且覆盖计量叶片121的外周的引导部122、以及使第一轴绕轴旋转的驱动马达123。计量叶片121通过以第一轴为中心向供给方向旋转,沿着引导部122的内周面沿轴向输送米,从而将指定的量的米向送米路111供给。
由此,通过引导部122覆盖计量叶片121的外周。因此,伴随着计量叶片121的旋转而移送的米的量稳定,计量精度提高。
米计量部120也可以具有检测计量叶片121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141。
由此,转速传感器141检测计量叶片121的转速。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计量指定的量的米。
也可以是,计量叶片121的一端与送米路111连接,另一端与配置于米容器100的内部的米移送部连接。米移送部将米从米容器100向计量叶片121移送。米移送部也可以包括米移送叶片148,该米移送叶片148绕第二轴而形成为螺旋状,通过以第二轴为中心旋转而将米向计量叶片121移送。
由此,即使不在米容器100的底面设置使米向后方的计量叶片121滑落的斜面,也能够将位于米容器100的前方的米移送至计量叶片121。因此,能够增加米容器100的容量,并且防止米残留于米容器100。
也可以是,米移送叶片148构成为以第二轴与第一轴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方式与计量叶片121连接,并通过计量叶片121以第一轴为中心旋转而以第二轴为中心旋转。
由此,米移送叶片148与计量叶片121同心且直列连接,从而能够通过一个驱动马达123驱动米移送叶片148和计量叶片121。因此,米移送叶片148和计量叶片121共用驱动马达123而结构变得简单,并且有助于煮饭器1的小型化。
也可以是,米移送叶片148构成为以装卸自如的方式与计量叶片121连接。
由此,能够清洗拆下了的米移送叶片148。另外,在拆下了米移送叶片148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米容器100中的清扫。因此,米移送叶片148以及米容器100的维护的容易度提高,从而能够保持煮饭器1的卫生。
煮饭器1也可以还具备联轴器机构128,该联轴器机构128构成为在米移送叶片148与计量叶片121连接的情况下将驱动马达123的旋转驱动力向计量叶片121传递,另一方面,在米移送叶片148与计量叶片121不连接的情况下不将驱动马达123的旋转驱动力向计量叶片121传递。
由此,在米移送叶片148与计量叶片121不连接的情况下,驱动马达123的旋转驱动力不会向计量叶片121传递。因此,能够防止即使在计量叶片121上没有米的情况下也将其作为存在米的情况进行计量,从而进行精度较低的计量的情况。
也可以是,驱动马达123构成为在送米部110使被米计量部120计量了的米向锅移动后,使第一轴向与供给方向相反的朝向旋转,从而将计量叶片121上的米向米容器100中排出。
由此,能够防止在送米结束后在计量叶片121上也残留有米的情况。因此,能够消除在下一次送米时产生由残留的米引起的计量误差的问题,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计量米。
煮饭器1也可以还具备检测收容于米容器100中的米的量的贮米量传感器230、以及控制由送米部110的进行的米的移动的控制部20。控制部20在由贮米量传感器230检测出的贮米量比指定的量少的情况下,中止由送米部110进行的米向锅的移动、以及/或者通过报告装置报告该意旨。
由此,在米的量不足的情况下不会进行米的移动等,用户能够得知米的量不足的情况,能够补充米并再次指示煮饭的执行。
贮米量传感器230也可以是检测收容于米容器100中的米的量是否为预先设定的量以上的传感器。控制部20在贮米量传感器230检测出收容于米容器100中的米的量为预先设定的量M0以下的情况下,使用预先设定的量M0、以及指定的量m算出当前的米容器100中的米的量。
由此,煮饭器1能够始终掌握米容器100的贮米量。
贮米量传感器230也可以是静电触摸传感器,且配置于米容器100的外部。
由此,贮米量传感器230不会如设置于米容器100的内部的传感器那样存在传感器向米容器100内脱落的情况。另外,在使用了红外线传感器的情况下,会产生由米粉等引起的检测精度的恶化,但若使用静电触摸传感器则不会产生由米粉等引起的检测精度的恶化。因此,能够稳定且高精度地检测贮米量。
煮饭器1也可以还具备送米风扇112、以及米分离装置150。送米风扇112使送米路111中的空气流动,由此使米从米容器100向锅移动。米分离装置150配置于送米路111中,且具备取入通过送米风扇112而移动的米以及空气的吸气口151、排出空气的排气口152、以及排出米的排米口154。米分离装置150利用从吸气口151取入的空气的流动力将从吸气口151取入的米与空气分离,仅从排米口154排出米,并从排气口152仅排出空气。从排米口154排出的米被供给至锅2。
由此,在使用了使送米路111中的空气流动的送米风扇112的送米机构中,能够可靠地将米放入锅2内。另外,由于煮饭器1在米的分离中不使用过滤器,因此不会产生过滤器的堵塞,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送米。
米分离装置150也可以设置于盖体6中。
由此,能够防止煮饭器1的横向宽度或深度变大。因此,能够防止在侧方存在物体、墙壁的情况下等的煮饭器1的设置性的恶化。
煮饭器1也可以还具备米移送部,该米移送部配置于米容器100的内部,将米从米容器100向米计量部120移送。米计量部120也可以具备将指定的量的米向送米路111供给的计量叶片121。米移送部也可以具备将米向计量叶片121移送的米移送叶片148。米移送叶片148也可以以装卸自如的方式与计量叶片121连接。
由此,除了能够实现煮饭器1的小型化这样的前述的效果以外,还能够清洗拆下了的米移送叶片148。另外,在拆下了米移送叶片148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米容器100中的清扫。因此,米移送叶片148以及米容器100的维护的容易度提高,从而能够保持煮饭器1的卫生。
计量叶片121也可以形成为能够绕第一轴旋转。米计量部120也可以具备具有筒状形状且覆盖计量叶片121的外周的引导部122、以及使第一轴绕轴旋转的驱动部。也可以是,计量叶片121通过以第一轴为中心向供给方向旋转,从而沿着引导部122的内周面沿轴向输送米,将指定的量的米向送米路111供给。
由此,通过引导部122覆盖计量叶片121的外周。因此,伴随着计量叶片121的旋转而移送的米的量稳定,计量精度提高。
计量叶片121也可以绕第一轴而形成为螺旋状。米移送叶片148也可以绕第二轴而形成为螺旋状。
由此,米移送叶片148通过以第二轴为中心旋转,能够高精度地将米向计量叶片121移送。
也可以是,计量叶片121的一端与送米路111连接,另一端与米移送部连接。也可以是,米移送部将米从米容器100向计量叶片121移送。
由此,即使不在米容器100的底面设置使米向后方的计量叶片121滑落的斜面,也能够将位于米容器100的前方的米移送至计量叶片121。因此,能够增加米容器100的容量,并且防止米残留于米容器100。
计量叶片121也可以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米计量部120。米移送叶片148也可以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米移送部。
由此,能够清洗拆下了的计量叶片121以及米移送叶片148这双方。另外,在拆下了计量叶片121以及米移送叶片148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米容器100中的清扫。由于计量叶片121以及米移送叶片148像这样装卸自如,因此能够提高维护的容易度,保持煮饭器1的卫生。
计量叶片121也可以固定于米计量部120。即,计量叶片121也可以以无法从米计量部120拆下的方式安装于米计量部120。米移送叶片148也可以以装卸自如的方式与计量叶片121连接。
由此,除了能够提高米移送叶片148以及米容器100的维护的容易度,保持煮饭器1的卫生这样的前述的效果以外,通过将计量叶片121设为无法拆下,能够抑制煮饭器1的计量功能的劣化。
[3-3.关于送水部的结构的效果等]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煮饭器1具备锅2、收容锅2的壳体3、收容水的水容器300、送水部310、检测水容器300内的水位的水位传感器313、输入部22、以及控制部20。水容器300设置于壳体3内。送水部310在煮饭前使收容于水容器300中的水向锅2移动。输入部22接受基于用户的操作指示。控制部20基于水位传感器313的检测结果控制送水部310,以使得与操作指示相应的指定量的水向锅2移动。
由此,煮饭器1能够在煮饭前高精度地使指定量的水从水容器300向锅2移动。特别是,与测定动态的水的流量的流量传感器相比,通过利用检测静态的水位的水位传感器313,能够高精度地检测指定的量的水并将其投入锅2。
也可以是,控制部20基于在由送水部310进行的水的移动的前后由水位传感器313检测出的水位之差,算出从水容器300向锅2移动了的水的量。
由此,煮饭器1能够高精度地检测从水容器300向锅2移动了的水的量,从而准确地测定与操作指示相应的指定量的水并将其投入锅2。
送水部310也可以具备水容器300与锅2之间的送水路311。水容器300也可以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壳体3。水容器300具备在其安装于壳体3的情况下与送水路311连接的出口303。水容器300还具备球阀305,该球阀305构成为在水容器300从壳体3拆下的情况下封堵出口303从而不使水通过,在水容器300安装于壳体3的情况下开放出口303,从而经由出口303使水通过送水路311。
由于水容器300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壳体3,因此用户能够拆下水容器300从而简单地补充水。由于在水容器300从壳体3拆下的情况下,球阀305封堵出口303从而不使水通过,因此水不会泄露。
送水部310也可以具备使送水路311内的水移动的送水泵312。
由此,即使在水容器300未配置于锅2的上方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送水泵312进行从水容器300向锅2的送水。因此,能够将水容器300配置于锅2的上方以外的空间,从而能够实现煮饭器1的小型化。
水位传感器313也可以通过测定送水路311中的压力的来检测水容器300中的水位。水位传感器313也可以构成为检测对应于送水路311内的水位与水容器300内的水位之差的压力。
由此,能够得到偏差较少的检测结果,从而高精度地测定指定量的水。另外,通过利用高精度且廉价的压力传感器,能够降低煮饭器1的制造成本。
也可以是,控制部20在使指定量的水从水容器300向锅2后,控制送水部310以使得残留于送水路311中的水返回到水容器300中。
由此,能够防止在使指定量的水向锅2移动后,残留于送水路311中的水腐坏的情况、杂菌在送水路311中增殖的情况等。
煮饭器1也可以还具备向使用者进行报告的输出部23。控制部20在与由水位传感器313检测出的水位对应的水量比指定量少的情况下,中止由送水部310进行的水向锅2的移动、以及/或者通过输出部23报告该意旨。
由此,在米的量不足的情况下不会进行米的移动等,用户能够得知米的量不足的情况,并且能够补充米并再次指示煮饭的执行。
[3-4.关于煮饭动作的效果等]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煮饭器1是使基于由用户进行的操作指示而决定的指定量的米以及水向锅2移动并进行煮饭的自动投入式的煮饭器。煮饭器1还具备锅2、收容锅2的壳体3、封堵锅2的开口部的盖体6、以能够开闭连通锅2内与外部空间的孔的方式进行动作的压力阀15、以及设置于壳体3内且收容米的米容器100。煮饭器1还具备使米从米容器100向锅2移动的送米部110、加热锅2的加热部8、检测锅2内的水沸腾的情况的沸腾检测部16。煮饭器1还具备接受基于用户的操作指示的输入部22、以及控制部20。控制部20控制由送米部110进行的米的移动、由送水部310进行的水的移动、由加热部8进行的加热、以及压力阀15的开闭。控制部20在指定量为第一量时,将从关闭压力阀15到打开为止的时间设定为第一时间,在指定量为第二量时,将从关闭压力阀15到打开为止的时间设定为第二时间。控制部20将第一量设定为比第二量多,将第一时间设定为比第二时间长。
在自动投入式的煮饭器中,由于在煮饭前并不会介入有将米铺平或搅拌米的人工作业,因此存在米在投入后在锅内成为山形,米的全部未浸泡于水中的情况。另外,在煮免洗米的情况下,附着于免洗米的淀粉质沉淀并附着于锅底内,从而妨碍从锅向米饭等烹调物的热量移动。只要对免洗米稍微进行一次洗米就能解决该问题,但在自动投入式的煮饭器中无法进行洗米动作。煮饭器1通过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在检测到沸腾后使突沸产生,从而搅拌锅2内的米。因此,能够使成为山形的米崩塌并将米铺平,从而能够防止在浸泡于水中的米与未浸泡于水中的米之间产生烧煮不均的情况。另外,通过搅拌,能够消除淀粉质沉淀并附着于锅底内,从而妨碍从锅向米饭等烹调物的热量移动的情况。
控制部20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沸腾检测部16检测到沸腾后关闭压力阀15,从而使锅2内的压力上升,随后打开压力阀15,从而使锅2内的压力一下子降低,由此使突沸产生从而搅拌锅2内的米。
由此,如上所述,能够在检测到沸腾后使突沸产生,从而搅拌锅2内的米。因此,能够使成为山形的米崩塌并将米铺平,从而能够防止在浸泡于水中的米与未浸泡于水中的米之间产生烧煮不均的情况。另外,通过搅拌,能够消除淀粉质沉淀并附着于锅底内,从而妨碍从锅向米饭等烹调物的热量移动的情况。
控制部20也可以使得指定量越少而从关闭压力阀15到打开为止的时间越短。
由此,能够调整为在煮饭量较多的情况下,延长从关闭压力阀15到打开为止的时间,在打开压力阀15的情况下使突沸产生。另外,能够调整为在煮饭量较少的情况下,缩短从关闭压力阀15到打开为止的时间,在打开压力阀15的情况下使突沸产生,并且防止虽然从沸腾起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压力阀还未开放的情况。因此,无论煮饭量的多少,都能够在煮饭的较早的阶段搅拌米,从而解决产生烧煮不均的问题以及淀粉质沉淀并附着于锅底内的问题。
煮饭器1也可以还具备检测锅2内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7。控制部20在由压力传感器17检测出的压力成为预先设定的阈值Pth以上的情况下打开压力阀15。
由此,无论煮饭量的多少,都能够在煮饭的较早的阶段搅拌米。因此,能够解决产生烧煮不均的问题以及淀粉质沉淀并附着于锅底内的问题。
预先设定的阈值Pth可以是5kPa~30kPa。
已知在锅2内的计示压力为20kPa时,锅2内的温度相当于约105℃。已知只要锅2内的压力为5kPa以上,就能够进行锅2内的烹调物的搅拌。另外,已知当锅2内的压力超过30kPa时,存在难以防止沸溢、米饭的表面发黏等问题。通过将阈值Pth设定为5kPa~30kPa,能够避免上述的问题。
(其他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作为在本申请中公开的技术的例示,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公开中的技术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适用于进行了变更、置换、添加、省略等的实施方式。另外,也能够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而形成新的实施方式。因此,以下,例示出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对控制部20取得由转速传感器141检测出的计量叶片121的转速n(S263),并驱动驱动马达123直至计量叶片121的转速n达到所需转速N为止的动作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煮饭器1只要能够通过计量叶片121的旋转来测量送米量即可。
例如,图30所示的送米工序S2也可以代替送米量测量处理S26(图31)而包括图39所示的送米量测量处理S26a。在送米量测量处理S26a中,控制部20决定为了移动在煮饭指示(图28的S1)中指定的量的米所需的计量叶片121的所需旋转时间t(S261a)。接着,控制部20使计量叶片121向供给方向旋转所需旋转时间t(S262a)。接着,控制部20使驱动马达123向与供给方向反向的排米方向旋转,并使计量叶片121向排米方向旋转(S265)。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2所示,对控制部20算出为了供给所需量w的水所需的送水泵312的驱动时间T(S35),并使送水泵312动作驱动时间T(S36)的动作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煮饭器1只要能够向锅2供给所需量w的水即可。
例如,控制部20也可以在图28所示的由煮饭器1进行动作中代替送水工序S3(图32)而包括图40所示的送水工序S3a。图40所示的步骤S31~S34、S37、S38与图3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步骤S34中判定为水容器300的水的量W0为在步骤S31中决定的所需量w以上的情况下(在S34中为否),控制部20将所需量w设定为变量w1(S301),开始S302~S309的循环处理。在步骤S301后,控制部20算出为了供给变量w1的P%的水所需的送水泵的驱动时间Tp(S302)。接着,控制部20使送水泵312动作在步骤S302中算出的驱动时间Tp(S303)。P的值例如是50、60、70、80、90、95等,但并不限定于此,其也可以是任意的值。
接着,控制部20取得由水位传感器313检测出的水容器300内的水位的检测结果(S304),并基于检测结果决定水容器300的水的量W1(S305)。控制部20算出在步骤S303中实际供给了的水的量w2(S306)。在此,w2=W0-W1。接着,控制部20算出在步骤S303中实际供给了的水的量w2与变量w1的误差e(S307)。在此,e=(w1-w2)/w1。在步骤S307中算出的误差e为预先设定的基准误差eK以上的情况下(在步骤S308中为否),控制部20将(w1-w2)设定为变量w1(S309),并返回到步骤S302。在步骤S307中算出的误差e小于预先设定的基准误差eK的情况下(在步骤S308中为是),进入步骤S37。基准误差eK的值例如为0.05,但并不限定于此,其也可以是任意的值。
通过代替送水工序S3(图32)而包括图40所示的送水工序S3a,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向锅2供给的水的量。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具备用于冷却水容器300中的水的珀耳帖元件401的煮饭器1进行了说明。珀耳帖元件401只要通过冷却水来防止杂菌的增殖以及水的腐坏即可,无需始终进行动作。例如,控制部20也可以在煮饭时,例如在由加热部8进行的加热动作时,使珀耳帖元件401的动作停止。由此,能够防止与加热对抗而在珀耳帖元件401中流过大电流。因此,能够延长珀耳帖元件401的寿命,或无需大电流从而能够实现节能化。或者,无需将珀耳帖元件401设为在煮饭时也能够充分地进行冷却的大型的构件。由此,能够将珀耳帖元件401小型化,进而实现煮饭器1的小型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具备米容器100和水容器300,使基于由用户进行的操作指示而决定的指定量的米以及水向锅2移动并进行煮饭的自动投入式的煮饭器1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公开中的技术并不一定限定于适用于具备米容器100以及水容器300这双方的煮饭器。例如,送米部110的结构以及通过该结构实现的图30所示的送米工序S2也可以适用于具备米容器但不具备水容器的煮饭器。这样的煮饭器例如具备设置于壳体内的米容器、使米容器内的米向锅2移动的送米机构、与自来水管或外部的水罐连接而将来自自来水管或外部的水罐的水向锅2供给的供水机构。
同样地,图29所示的贮米量检测工序S9、以及图33、37所示的搅拌工序S6、S6a也可以适用于上述那样的不具备水容器的煮饭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对本公开中的技术进行例示,因此也能够在技术方案的范围或其等同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置换、添加、省略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适用于煮饭器。

Claims (12)

1.一种煮饭器,其中,
所述煮饭器具备:
有底筒状的锅;
壳体,其收容所述锅,且以与所述锅的外周面隔开间隙地对置的方式设置;
上方框架,其以在俯视观察时覆盖所述壳体的上方开口部与所述锅的上方开口部之间的方式设置;
铰接部,其配置于所述上方框架的上方;
盖体,其以能够以所述铰接部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铰接部,且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所述锅的上方开口部;
米容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收容米;以及
送米部,其使收容于所述米容器的米向所述锅移动,
所述米容器具有设置于顶部的米容器开口部,
所述米容器开口部配置于在俯视观察时隔着所述锅而与所述铰接部对置的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米容器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从所述锅的下方朝向前方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米容器还具备米容器盖,所述米容器盖构成为能够开闭所述米容器开口部,
所述煮饭器还具备防水壁,所述防水壁在俯视观察时在所述米容器开口部与所述锅之间、且从所述上方框架的上部向比所述米容器开口部靠上方的位置突出,从而防止来自锅的水侵入所述米容器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米容器盖具备在所述米容器开口部的前方以左右延伸的方式配置的转动轴,所述米容器盖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从而能够在开放所述米容器开口部的开放位置与关闭所述米容器开口部的封闭位置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米容器盖构成为,在所述开放位置能够从所述封闭位置转动至所述米容器盖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转动轴靠前方且上方的静止位置为止,且在所述静止位置能够静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煮饭器还具备:
水容器,其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收容水;以及
送水部,其使收容于所述水容器的水向所述锅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水容器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为从所述锅的下方朝向前方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米容器具有侧面,所述侧面以从前方观察时所述米容器的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减少的方式倾斜,
所述水容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倾斜的所述侧面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煮饭器还具备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用于冷却收容于所述水容器中的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冷却装置是珀耳帖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煮饭器还具备:
第一散热器,其安装于所述珀耳帖元件的发热面;
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温度;
风扇,其朝向所述第一散热器送风;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风扇的旋转,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风扇的旋转,以使得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所述第一散热器的温度处于预先设定的温度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煮饭器,其中,
所述煮饭器还具备:开关晶体管,其用于向加热所述锅的加热部供给电源电力;以及第二散热器,其安装于所述开关晶体管,
所述第二散热器配置于由所述风扇供给的风的下风,
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第二散热器在由所述风扇供给的风的流动方向上排列。
CN202010891605.XA 2020-01-23 2020-08-28 煮饭器 Pending CN1131429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9398 2020-01-23
JP2020-009400 2020-01-23
JP2020-009397 2020-01-23
JP2020009403A JP7329756B2 (ja) 2020-01-23 2020-01-23 炊飯器
JP2020-009403 2020-01-23
JP2020009400A JP7352880B2 (ja) 2020-01-23 2020-01-23 炊飯器
JP2020009397A JP7386428B2 (ja) 2020-01-23 2020-01-23 炊飯器
JP2020009398A JP7336735B2 (ja) 2020-01-23 2020-01-23 炊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42970A true CN113142970A (zh) 2021-07-23

Family

ID=7688218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48043.2U Active CN214284429U (zh) 2020-01-23 2020-08-28 煮饭器
CN202010891605.XA Pending CN113142970A (zh) 2020-01-23 2020-08-28 煮饭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848043.2U Active CN214284429U (zh) 2020-01-23 2020-08-28 煮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4284429U (zh)

Citation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33407A (ja) * 1989-10-20 1991-06-06 Hitachi Ltd 全自動炊飯器
JPH05261017A (ja) * 1992-03-17 1993-10-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JPH05337039A (ja) * 1992-06-12 1993-12-21 Rinnai Corp 自動給水式炊飯装置
JPH08140833A (ja) * 1994-11-15 1996-06-04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磁炊飯器
ES2128227A1 (es) * 1996-01-18 1999-05-01 Recio Angel Eloy Cuadrado Enfriador-calentador de envases.
JP2003325320A (ja) * 2002-05-10 2003-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動炊飯器
JP2004065533A (ja) * 2002-08-06 2004-03-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動炊飯器
JP2004121589A (ja) * 2002-10-03 2004-04-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動炊飯器
JP2005052532A (ja) * 2003-08-07 2005-03-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KR20110045582A (ko) * 2009-10-27 2011-05-04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취반기
JP2013111231A (ja) * 2011-11-29 2013-06-10 Panasonic Corp 圧力式炊飯器
CN203873554U (zh) * 2013-03-08 2014-10-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煮饭器
CN203987560U (zh) * 2014-08-18 2014-12-10 孟霖 一种自动蒸饭装置
CN204483840U (zh) * 2015-03-05 2015-07-2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力烹饪器具
CN105249798A (zh) * 2014-07-09 2016-01-20 赵飞 智能可手机操控自动加米、加水淘米电饭煲
CN106256307A (zh) * 2016-01-21 2016-12-28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
CN206499357U (zh) * 2016-12-07 2017-09-19 杭州点厨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电饭煲
CN207575014U (zh) * 2017-07-07 2018-07-06 成都伊贝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水箱的沥米饭电饭锅结构
CN108679803A (zh) * 2018-03-28 2018-10-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器盒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系统
JP2019037591A (ja) * 2017-08-25 2019-03-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圧力式炊飯器
CN110279328A (zh) * 2019-07-29 2019-09-27 杭州板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净菜盒的烹饪系统及烹饪方法
CN110575046A (zh) * 2018-06-07 2019-12-1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烹饪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84458A (zh) * 2019-10-15 2019-12-20 深圳市北鼎科技有限公司 电饭煲的下米机构和电饭煲
CN110664220A (zh) * 2018-07-02 2020-01-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煮饭器
CN110664218A (zh) * 2018-07-02 2020-01-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煮饭器

Patent Citation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33407A (ja) * 1989-10-20 1991-06-06 Hitachi Ltd 全自動炊飯器
JPH05261017A (ja) * 1992-03-17 1993-10-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JPH05337039A (ja) * 1992-06-12 1993-12-21 Rinnai Corp 自動給水式炊飯装置
JPH08140833A (ja) * 1994-11-15 1996-06-04 Tiger Vacuum Bottle Co Ltd 電磁炊飯器
ES2128227A1 (es) * 1996-01-18 1999-05-01 Recio Angel Eloy Cuadrado Enfriador-calentador de envases.
JP2003325320A (ja) * 2002-05-10 2003-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動炊飯器
JP2004065533A (ja) * 2002-08-06 2004-03-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動炊飯器
JP2004121589A (ja) * 2002-10-03 2004-04-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自動炊飯器
JP2005052532A (ja) * 2003-08-07 2005-03-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KR20110045582A (ko) * 2009-10-27 2011-05-04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취반기
JP2013111231A (ja) * 2011-11-29 2013-06-10 Panasonic Corp 圧力式炊飯器
CN203873554U (zh) * 2013-03-08 2014-10-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煮饭器
CN105249798A (zh) * 2014-07-09 2016-01-20 赵飞 智能可手机操控自动加米、加水淘米电饭煲
CN203987560U (zh) * 2014-08-18 2014-12-10 孟霖 一种自动蒸饭装置
CN204483840U (zh) * 2015-03-05 2015-07-22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压力烹饪器具
CN106256307A (zh) * 2016-01-21 2016-12-28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烹饪器具
CN206499357U (zh) * 2016-12-07 2017-09-19 杭州点厨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电饭煲
CN207575014U (zh) * 2017-07-07 2018-07-06 成都伊贝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水箱的沥米饭电饭锅结构
JP2019037591A (ja) * 2017-08-25 2019-03-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圧力式炊飯器
CN108679803A (zh) * 2018-03-28 2018-10-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器盒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系统
CN110575046A (zh) * 2018-06-07 2019-12-17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烹饪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664220A (zh) * 2018-07-02 2020-01-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煮饭器
CN110664218A (zh) * 2018-07-02 2020-01-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煮饭器
CN110279328A (zh) * 2019-07-29 2019-09-27 杭州板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净菜盒的烹饪系统及烹饪方法
CN110584458A (zh) * 2019-10-15 2019-12-20 深圳市北鼎科技有限公司 电饭煲的下米机构和电饭煲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284429U (zh) 202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13119B2 (en) Heated or cooled portable drinkware
US10022019B2 (en) Automated food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JP6935493B2 (ja) 調理器具
US20200138229A1 (en) Cooking apparatus
CN214284429U (zh) 煮饭器
JP7336735B2 (ja) 炊飯器
JP7329756B2 (ja) 炊飯器
JP7352880B2 (ja) 炊飯器
JP7386428B2 (ja) 炊飯器
CN207270264U (zh) 一种智能冲奶机
CN206080076U (zh) 具有多格内胆的电饭煲
CN213993223U (zh) 烹饪器具
CN105595845A (zh) 全自动兑奶机
CN215874296U (zh) 配料机及烹饪系统
CN217565655U (zh) 烹饪器具
CN205433365U (zh) 全自动兑奶机
US20220225833A1 (en) Heated food processor
US20240043148A1 (en) Concentrate filling system
CN221060495U (zh) 一种厨房谷物定量装置
CN115227101A (zh) 一种静音速冷调奶器
CN212280979U (zh) 烹饪器具
CN111505948B (zh) 一种储米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7617794A (zh) 用于烹饪设备的添料装置、调料排出方法和装置
CN206729753U (zh) 固体加料系统
KR20210136693A (ko) 회전형 조리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