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49773B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49773B
CN112549773B CN202011000462.5A CN202011000462A CN112549773B CN 112549773 B CN112549773 B CN 112549773B CN 202011000462 A CN202011000462 A CN 202011000462A CN 112549773 B CN112549773 B CN 1125497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conveyor belt
adhesive layer
recording
contac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0046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49773A (zh
Inventor
堀江星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49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97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497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97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4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du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heated platen
    • B41J11/00244Means for heating the copy materials before or during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8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7Clean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06Advancing webs by friction ba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8Printing on text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4Modifying physical properties
    • B65H2301/5144Coo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15Digital print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6Plottin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Advancing Web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抑制粘合层的劣化的记录装置。记录装置(15)具备:记录部(21),其通过喷出液体而在介质(99)上记录;输送带(22),其具有基材(31)并输送介质,基材(31)具有设置有供介质贴附的粘合层(32)的第一面(33)及与第一面相反的面即第二面(34);按压部(26),其将介质向输送带按压;清扫部件(37),其通过与粘合层接触而对粘合层进行清扫;贮留部(38),其贮留用于清洗清扫部件的水;冷却部(28),其具有供水流动的流道(41)及与流道相连并与第二面接触的接触部(42),流道以使水从冷却部流向贮留部的方式朝向贮留部延伸,接触部在输送带的环绕方向上于与按压部相比靠下游且与清扫部件相比靠上游处与第二面接触。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具备通过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以及具有粘合层并对贴附于粘合层上的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带。该记录装置具备将介质向输送带按压的按压部、通过与粘合层进行接触从而对粘合层进行清扫的清扫部件、以及贮留用于清洗清扫部件的水的贮留部。
通常情况下,粘合层由热可塑性的树脂形成。因此,粘合层在其温度较高时变软,并在其温度较低时变硬。当清扫部件与柔软状态下的粘合层接触时,会在粘合层上产生损伤。当在粘合层上产生损伤时,粘合层会易于劣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798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记录装置具备:记录部,其通过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进行记录;输送带,其具有基材,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所述基材具有设置有供所述介质贴附的粘合层的第一面以及作为与所述第一面相反的面的第二面;按压部,其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带按压;清扫部件,其通过与所述粘合层接触,从而对所述粘合层进行清扫;贮留部,其贮留用于对所述清扫部件进行清洗的水;冷却部,其具有供水进行流动的流道以及与所述流道相连并与所述第二面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流道以使水从所述冷却部流向所述贮留部的方式而朝向所述贮留部延伸,所述接触部在所述输送带的环绕方向上,于与所述按压部相比靠下游且与所述清扫部件相比靠上游处与所述第二面接触。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记录系统所具备的记录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为冷却部的立体图。
图3为冷却部的剖视图。
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记录系统所具备的记录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记录装置为通过向例如纸张、布帛等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记录文字、照片等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与多个装置一起构成记录系统。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记录系统11例如具备保持装置12、张力调节装置13、回收装置14以及记录装置15。
保持装置12对介质99被卷绕而成的卷筒体进行保持。保持装置12以使卷筒体可旋转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持。保持装置12所保持的卷筒体为记录前的介质99被卷绕而成的第一卷筒体R1。从第一卷筒体R1放卷的介质99从保持装置12朝向记录装置15而被输送。即,保持装置12向记录装置15供给介质99。
张力调节装置13例如具备接触部件17及弹性部件18。接触部件17在保持装置12和记录装置15之间与介质99接触。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部件17相对于介质99,与其通过记录装置15而被记录的面进行接触。接触部件17例如既可以为圆柱状的杆,也可以为辊。
弹性部件18具有弹性。弹性部件18被安装在接触部件17上。弹性部件18例如为弹簧。弹性部件18根据施加于保持装置12与记录装置15之间的介质99上的张力的大小而伸缩。即,在施加于介质99上的张力较大的情况下,弹性部件18压缩。在施加于介质99上的张力较小的情况下,弹性部件18伸展。以此方式,张力调节装置13以使保持装置12与记录装置15之间的介质99的张力成为固定的方式进行调节。
回收装置14对介质99被卷绕而成的卷筒体进行保持。回收装置14以使卷筒体可旋转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持。回收装置14所保持的卷筒体为,通过了记录装置15后的介质99被卷绕而成的第二卷筒体R2。在记录系统11中,回收装置14从记录装置15对介质99进行收卷。即,回收装置14对通过记录装置15而被记录了的介质99进行回收。第一实施方式的回收装置14通过使第二卷筒体R2旋转,从而对介质99进行回收。
记录装置15具备记录部21和输送带22。记录装置15具备第一辊23、第二辊24、驱动部25。记录装置15具备按压部26、清扫部27、冷却部28。第一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5具备干燥部29。
记录部21采用了通过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99上进行记录的、所谓的喷墨式。记录部21例如为头。记录部21既可以为针对于介质99进行扫描的串行头,也可以为相对于介质99的宽度而跨及大致相同的范围而延伸的行式头。
另外,记录部21并不被限定于喷墨式,也可以为在赋予了固体的调色剂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感光手段而使图像等定影在介质99上的电子照相方式。
记录装置15具有输送单元2。输送单元2包括输送带22、第一辊23以及第二辊24。输送带22具有基材31。基材31被设置为无接头状。基材31具有:设置有供介质99贴附的粘合层32的第一面33、以及作为与第一面33相反的面的第二面34。第一面33为在基材31中成为外周面的面。第二面34为在基材31中成为内周面的面。
粘合层32被设置在第一面33上。粘合层32具有粘合性。粘合层32由具有粘合性的粘合剂形成。粘合层32通过在第一面33上涂敷粘合剂从而被形成。粘合剂例如为热可塑性的树脂。粘合层32遍及第一面33的全周而被形成。粘合层32的粘合力随着记录装置15的使用、时间的经过等而下降。
输送带22对被贴附在粘合层32上的介质99进行输送。介质99在由输送带22输送的中途,通过记录部21而被记录。即,记录部21相对于基材31,而以与第一面33相对置的方式进行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记录部21位于与输送单元2相比靠上方处。
输送带22被设置为无接头状。输送带22卷挂在第一辊23和第二辊24上。因此,基材31中第二面34会与第一辊23和第二辊24接触。
输送带22以与第一辊23及第二辊24进行旋转的情况并行的方式,对第一辊23及第二辊24进行环绕。通过输送带22进行环绕,从而介质99从第一卷筒体R1被放卷。输送带22通过进行环绕从而对介质99进行输送。由输送带22输送的介质99通过回收装置14而被回收。即,回收装置14将介质99从输送带22上剥离。
第一辊23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构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辊23与驱动部25连接。
第二辊24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构成。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辊24从动于输送带22的环绕。即,第二辊24从动于第一辊23的旋转。
驱动部25例如为电机。当驱动部25驱动时,第一辊23进行旋转。当第一辊23旋转时,输送带22进行环绕。以此方式,驱动部25向第一辊23传递驱动力来驱动输送带22。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25能够使第一辊23向第一方向和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进行旋转。因此,输送带22能够向对介质99进行输送的环绕方向D1和对介质99进行反向输送的反向环绕方向D2这两个方向进行环绕。环绕方向D1为,介质99从保持装置12朝向记录装置15而被输送时输送带22进行环绕的方向。在图1中,成为逆时针的方向为输送带22的环绕方向D1。
驱动部25具有编码器35。编码器35为用于对第一辊23的旋转量、旋转速度等进行检测的结构。通过编码器35,第一辊23能够高精度地旋转。
按压部26位于输送带22的外侧。因此,按压部26相对于基材31,以与第一面33相对置的方式进行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按压部26位于与输送带22(输送单元2)相比靠上方处。
按压部26将介质99向输送带22按压。由此,介质99被贴附在粘合层32上。第一实施方式的按压部26朝向输送带22而将介质99向下方按压。按压部26通过输送带22向环绕方向D1进行环绕,从而将介质99依次贴附在粘合层32上。
按压部26例如既可以为杆,也可以为辊。或者,按压部26还可以为,利用鼓风机而朝向输送带22的周面提供气流,从而利用风压将介质99按压在粘合层32上的部件。按压部26例如通过在输送带22的周面上以预定的距离进行往复移动,从而有效地将介质99贴附在粘合层32上。
按压部26具有对介质99进行加热的加热部36。加热部36例如为发热的发热体。在此情况下,按压部26例如为加热辊。当加热部36发热时,按压部26成为高温。当按压部26与介质99接触时,介质99被加热。以此方式,加热部36对介质99进行加热。按压部26通过对介质99进行加热的同时将其向输送带22按压,从而介质99易于被贴附在粘合层32上。通过按压部26与介质99线接触,从而以介质99及粘合层32的温度成为大约40℃~大约80℃的范围的方式被加热。加热部36为,在环绕方向D1上于记录部21的上游对介质99进行加热的加热部的一个示例。
清扫部27位于输送单元2的外侧。因此,清扫部27相对于基材31,以与第一面33相对置的方式进行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扫部27位于与输送单元2相比靠下方处。
清扫部27具有清扫部件37以及贮留部38。在记录装置15中,存在有随着记录部21在介质99上进行记录而在粘合层32上附着液体的情况。清扫部27为了去除附着在粘合层32上的液体,从而对粘合层32进行清扫。
清扫部件37通过与粘合层32接触,从而清扫粘合层32。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扫部件37相对于输送单元2从下方接触。虽然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扫部件37为进行旋转的辊刷,但是既可以为不旋转的刷子,还可以为刮水器。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扫部件37通过在与粘合层32接触的状态下旋转,从而对粘合层32进行清扫。清扫部件37通过输送带22向环绕方向D1进行环绕,从而依次与粘合层32接触。清扫部件37通过对粘合层32进行清扫而被弄脏。
贮留部38被构成为能够贮留水。贮留部38对用于清洗清扫部件37的水进行贮留。第一实施方式的贮留部38具有用于排出所贮留的水的排水部39。贮留在贮留部38中的水通过排水部39而被适当地排出。
清扫部件37位于贮留部38内。清扫部件37以在贮留于贮留部38中的水中浸泡的方式进行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扫部件37通过在与水接触的状态下旋转从而被清洗。清扫部件37例如也可以通过以浸入到贮留在贮留部38中的水中的方式进行移动从而被清洗。清扫部件37通过被清洗,从而成为被水濡湿的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的清扫部27通过使被水濡湿的清扫部件37接触于粘合层32,从而有效地清扫粘合层32。通过使用水而对粘合层32进行清扫,从而附着在粘合层32上的液体有效地被去除。即,通过被水濡湿的清扫部件37进行接触,从而附着在粘合层32上的液体有效地被去除。当清扫部件37对粘合层32进行清扫时,输送带22被水濡湿。
冷却部28具有流道41以及接触部42。在流道41中水进行流动。在冷却部28中水进行流动的部分为流道41。
接触部42与流道41相连。接触部42位于输送带22的内侧。因此,接触部42与第二面34接触。
接触部42在于输送带22的环绕方向D1上与按压部26相比靠下游且与清扫部件37相比靠上游处与第二面34接触。即,接触部42在输送带22的周面上,以和在输送带22的环绕方向D1上成为与按压部26相比靠下游且与清扫部件37相比靠上游的区域A1接触的方式被设置。
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部42隔着输送带22而与记录部21对置。即,记录部21相对于输送带22,与区域A1对置。因此,记录部21相对于介质99,在通过接触部42而被支承的部分进行记录。
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部42例如为大致长方体。因此,接触部42具有第一冷却面51、第二冷却面52、第三冷却面53、第四冷却面54、第五冷却面55、第六冷却面56。接触部42例如由铝等金属构成。
第一冷却面51为与输送带22接触的面。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面51在接触部42中朝向上方。第一冷却面51相对于基材31,而与第二面34接触。换言之,也可以称为,第一冷却面51为与第二面34接触从而能够对输送带22进行冷却的冷却面。
第二冷却面52为在接触部42中与第一冷却面51相反的面。即,第二冷却面52在接触部42中朝向下方。
第三冷却面53、第四冷却面54、第五冷却面55及第六冷却面56与第一冷却面51及第二冷却面52相连。第四冷却面54为在接触部42中与第三冷却面53相反的面。第六冷却面56为在接触部42中与第五冷却面55相反的面。
第一冷却面51与第五冷却面55交叉的部分处的角、以及第一冷却面51与第六冷却面56交叉的部分处的角,优选为被进行倒角加工。由此,在第二面34沿着第一冷却面51而滑动并进行环绕时,能够抑制第二面34被角弄伤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基材31劣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部42具有多个贯穿孔61。接触部42例如具有七个贯穿孔61。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贯穿孔61通过对接触部42进行挤压加工从而被形成。多个贯穿孔61在接触部42中沿同一方向延伸。多个贯穿孔61在接触部42中排列为一列。第一实施方式的贯穿孔61在第三冷却面53与第四冷却面54上开口。即,多个贯穿孔61在第三冷却面53与第四冷却面54上排列成一列。
贯穿孔61构成流道41的一部分。即,在接触部42中形成流道41,并且水在作为流道41的一部分的贯穿孔61中进行流动。通过水在贯穿孔61中流动,从而接触部42被冷却。通过接触部42被冷却,从而输送带22被冷却。由此,粘合层32被冷却。以此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28对粘合层32进行冷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接触部42中设置贯穿孔61,从而接触部42与流道41相连。
第一实施方式的流道41由至少一个贯穿孔61、供给管62、至少一个连接管63、排出管64构成。即,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28除了接触部42以外,还具有供给管62、连接管63、排出管64。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供给管62与一个贯穿孔61连接。供给管62在第三冷却面53处与贯穿孔61连接。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给管62与在第三冷却面53上所排列的七个贯穿孔61中的位于端部的一个贯穿孔61连接。此外,供给管62例如由具有挠性的树脂或SUS等金属构成。
另外,供给管62优选为,与金属相比由树脂等热传导性较低的材料构成。由此,来自设置有记录装置15的环境的大气热等难以传递至穿过供给管62的水,从而能够抑制接触部42的冷却效果降低的情况。
供给管62与能够供给水的水源连接。例如,供给管62与作为水源的民营设施的水管道或国营设施的水管道连接。由此,水被供给至流道41。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部28中,设置有多个连接管63。连接管63对贯穿孔61彼此进行连接。
另外,经由供给管62的从水源向流道41的水的供给,既可以利用由重力而产生的水位差,也可以由电动泵等而主动地提供水压。
连接管63在第三冷却面53处对相邻的两个贯穿孔61进行连接。在第三冷却面53处,七个贯穿孔61中的一个与供给管62连接,六个与连接管63连接。因此,在第三冷却面53上安装有三个连接管63。
连接管63在第四冷却面54处对相邻的两个贯穿孔61进行连接。在第四冷却面54处,七个贯穿孔61中的一个与排出管64连接,六个与连接管63连接。因此,在第四冷却面54上安装有三个连接管63。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排出管64与一个贯穿孔61连接。排出管64在第四冷却面54处与贯穿孔61连接。第一实施方式的排出管64与在第四冷却面54上所排列的七个贯穿孔61中的位于端部的一个贯穿孔61连接。第一实施方式的排出管64与和连接有供给管62的贯穿孔61不同的贯穿孔61连接。换言之,第一实施方式的排出管64与被配置在相对于第一冷却面51的几何学中心而和连接有供给管62的贯穿孔61点对称的位置处的贯穿孔61连接。即,排出管64与在第三冷却面53处和连接管63连接的贯穿孔61进行连接。由此,流道41在冷却部28中以蜿蜒的方式延伸。
排出管64为用于从流道41排出水的管。因此,水在流道41中从供给管62朝向排出管64流动。通过来自水源的水压,水从供给管62朝向排出管64流动。此外,排出管64例如由具有挠性的树脂或SUS等金属构成。
排出管64与贮留部38连接。即,流道41以水从冷却部28流向贮留部38的方式朝向贮留部38延伸。由此,被利用于粘合层32的冷却的水作为用于清洗清扫部件37的水而被再利用。
供给管62、连接管63以及排出管64各自也可以经由由橡胶形成的衬套而与贯穿孔61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于粘合层32的冷却的水以从环绕方向D1的上游趋向下游而对粘合层32进行冷却的方式在流道41中流动。即,从水源被供给的水,在对粘合层32中成为环绕方向D1的上游的部分进行冷却后,对粘合层32中成为环绕方向D1的下游的部分进行冷却。在此情况下,粘合层32中成为环绕方向D1的上游的部分被比较低温的水进行冷却。这是由于,在使用从民营设施的水管道或国营设施的水管道被供给的水的情况下,该水的温度通常为与由加热部36加热后的粘合层32的温度相比而较小。在区域A1中温度从环绕方向D1的下游趋向上游而升高。因此,当利用低温的水对粘合层32中成为环绕方向D1的上游的部分进行冷却时,粘合层32的冷却效率提升。
如图3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流道4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突起6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流道4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四个突起66。突起66从流道41的内表面起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66从贯穿孔61的内表面起突出。通过突起66而增加了流道41与水的接触面积。
如图1所示,干燥部29被设置在输送带22(输送单元2)的外侧。因此,干燥部29相对于基材31,以与第一面33对置的方式进行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干燥部29位于与输送单元2相比靠下方处。
干燥部29使通过清扫部27的清扫而被水濡湿的粘合层32干燥。干燥部29例如通过向输送带22吹送暖风,从而使粘合层32干燥。第一实施方式的干燥部29从下方对输送带22(输送单元2)吹送暖风。干燥部29通过输送带22的环绕,从而使被水濡湿的粘合层32依次干燥。此时,粘合层32通过干燥部29而被加热。
接下来,关注输送带22的周面上的特定的区域,并对记录装置15的一系列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针对于输送带22的周面上的特定的区域,按压部26按压介质99。接下来,记录部21对被贴附在该特定的区域上的介质99进行记录。此时,该特定的区域通过冷却部28而被冷却。接下来,被贴附在该特定的区域上的介质99从输送带22上被剥离。接下来,清扫部件37对该特定的区域进行清扫。接下来,干燥部29使该特定的区域干燥。接下来,针对于该特定的区域,按压部26再次按压介质99。此时,由于该特定的区域通过干燥部29而被加热,因此介质99易于被贴附。以此方式,通过输送带22进行环绕,从而在介质99上依次记录图像。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1)在冷却部28中,通过在流道41中流动的水,从而接触部42被冷却。冷却部28通过接触部42与第二面34接触,从而对输送带22进行冷却。接触部42在输送带22的环绕方向D1上,在与按压部26相比靠下游且与清扫部件37相比靠上游处与第二面34接触。因此,清扫部件37与通过冷却部28而被冷却了的粘合层32接触。
由于粘合层32通常情况下由热可塑性的树脂形成,因此当被冷却时会硬化。因此,通过冷却部28对粘合层32进行冷却,从而能够降低由于清扫部件37接触而对粘合层32带来的损伤。因此,能够抑制粘合层32的劣化。
(2)在环绕方向D1上于记录部21的上游处具有对介质99进行加热的加热部36。在此情况下,当加热部36对介质99进行加热时,易于将介质99贴附在粘合层32上。其理由是,由于粘合层32通常情况下由热可塑性的树脂形成,因此当被加热时粘合力会提升。另一方面,在被加热的介质99的热量被传递至记录部21时,存在对记录部21造成恶劣影响的情况。这一点,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由于在隔着输送带22而与记录部21对置的位置处,冷却部28对输送带22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降低从介质99传递至记录部21的热量。
(3)接触部42由金属构成。在此情况下,由于热量易于从输送带22向接触部42进行移动,因此由冷却部28实施的输送带22的冷却效率提高。
(4)在流道4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从该内表面起突出的突起66。在此情况下,通过突起66,增加了流道41的内表面上水所接触的表面面积。由此,热量容易从输送带22向接触部42移动,因此由冷却部28实施的输送带22的冷却效率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接触部的位置有所不同。因此,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对其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的接触部称为接触部42A。
如图4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接触部42A隔着输送带22而与清扫部件37对置。因此,接触部42A对输送带22中清扫部件37所接触的部分进行支承。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接触部42A在输送带22的环绕方向D1上,在与按压部26相比靠下游且与清扫部件37相比靠上游处与第二面34接触。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接触部42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输送带22而与区域A1接触。因此,清扫部件37与通过冷却部28而被冷却了的粘合层32接触。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15也可以具备支承部71,该支承部71对介质99中与记录部21对置的部分进行支承。支承部71位于隔着输送带22而与记录部21对置的位置处。记录部21对于介质99在被支承部71支承的部分上进行记录。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5)接触部42A隔着输送带22而与清扫部件37对置。在此情况下,接触部42A对输送带22中通过清扫部件37而被清扫的部分进行支承。由此,提升了清扫部件37的清扫效率。
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变更并实施。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彼此组合并实施。
·第二辊24也可以作为接触部42而发挥功能。例如,通过在第二辊24中形成流道41,从而第二辊24对粘合层32进行冷却。在此情况下,接触部42与区域A1接触。
·只要是与区域A1接触的位置,则接触部42可以被设置在任意位置处。即,接触部42只要在输送带22的环绕方向D1上在按压部26的下游且清扫部件37的上游处与第二面34接触既可。
·接触部42也可以被设置在隔着输送带22而与记录部21对置的位置、以及隔着输送带22而与清扫部件37对置的位置这双方。换言之,在将接触部42设为第一接触部,并将接触部42A设为第二接触部时,记录装置15也可以具备第一接触部以及在环绕方向D1上被设置在第一接触部的下游的第二接触部这双方。在此情况下,也可以针对于接触部42及接触部42A的各自而分别设置供给管62,并且针对于接触部42及接触部42A的各自而分别设置排出管64。以此方式,来自水源的水对于接触部42及接触部42A的各自而独立地被供给,从而使接触部42及接触部42A的各自的冷却能力大致相同。或者,也可以将与接触部42连接的供给管62及排出管64中的排出管64作为接触部42A的供给管而利用。即,也可以使用供给管62将接触部42与接触部42A连接。以此方式,通过削减部件数量,从而能够抑制部件更换等维护变繁杂的情况。
·突起66既可以被设置在供给管62的内表面上,也可以被设置在连接管63的内表面上,还可以被设置在排出管64的内表面上。
·也可以在多个贯穿孔61的各自上连接有供给管62和排出管64。
·接触部42也可以由树脂或陶瓷构成。
·流道41也可以由树脂或陶瓷构成。
·接触部42并不被限定于构成流道41的一部分的方式。例如,流道41与接触部42也可以被分别独立设置。具体而言,也可以将流道41由金属制的管构成,并且以能够在流道41与作为独立于该管的部件的接触部42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的方式,将流道41连接于接触部42。只要是流道41与接触部42物理上相连的结构,则能够通过在流道41中流动的水而对输送带22进行冷却。在流道41与接触部42分别独立地被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作为与流道41不同的部件的接触部42。即,也可以将流道41其本身作为本申请的接触部。
·突起66的形状能够被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通过在流道41的内表面上形成螺旋状的槽,从而形成至少一个突起66。在此情况下,能够通过将供给管62及排出管64的各自的端部加工成能够与该螺旋状的槽进行卡合的形状,从而将供给管62及排出管64的各自的端部与该螺旋状的槽进行螺合。由此,能够提高由冷却部28实施的输送带22的冷却效率,并且将供给管62及排出管64切实地固定在接触部42上。
·作为水源,并不限定于民营设施的水管道及国营设施的水管道。例如,也可以为设置有记录装置15的工厂和/或设置了该工厂的用地所具备的储水罐等。
·供给管62、连接管63及排出管64的向贯穿孔61即接触部42的连接的方式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于接触部42中形成有流道41的情况下,只要被构成为在该流道41中流动水,则并不对供给管62、连接管63及排出管64向接触部42的连接的方式进行特别的限定。例如,只要被构成为在流道41中流动水,则可以对连接管63的数量及形状进行变更、或省略连接管63。
·加热部36也可以与按压部26分开设置。
·作为在环绕方向D1上于记录部21的上游处对介质99进行加热的加热部的一个示例也可以为干燥部29。即,只要由加热部36与干燥部29的至少一方在环绕方向D1上于记录部21的上游处对介质99进行加热即可。
·记录部21所喷出的液体并不被限定于油墨,例如也可以为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于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等。例如,记录部21也可以喷出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括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或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
在下文,对由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及变更例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A)记录装置具备:记录部,其通过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进行记录;输送带,其具有基材,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所述基材具有设置有供所述介质贴附的粘合层的第一面以及作为与所述第一面相反的面的第二面;按压部,其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带按压;清扫部件,其通过与所述粘合层接触,从而对所述粘合层进行清扫;贮留部,其贮留用于对所述清扫部件进行清洗的水;冷却部,其具有水进行流动的流道以及与所述流道相连并与所述第二面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流道以使水从所述冷却部流向所述贮留部的方式而朝向所述贮留部延伸,所述接触部在所述输送带的环绕方向上,于与所述按压部相比靠下游且与所述清扫部件相比靠上游处与所述第二面接触。
根据该结构,在冷却部中,通过在流道中流动的水从而使接触部被冷却。冷却部通过接触部与第二面接触,从而对输送带进行冷却。接触部在输送带的环绕方向上,在与按压部相比靠下游且与清扫部件相比靠上游处与第二面接触。因此,清扫部件与通过冷却部而被冷却了的粘合层接触。
由于粘合层通常由热可塑性的树脂形成,因此当被冷却时会硬化。因此,通过冷却部对粘合层进行冷却,从而能够降低因清扫部件进行接触而对粘合层带来的损伤。因此,能够抑制粘合层的劣化。
(B)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具有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在所述环绕方向上于所述记录部的上游处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并且所述接触部隔着所述输送带而与所述记录部对置。
当加热部对介质进行加热时,使介质易于贴附到粘合层上。其理由是,由于粘合层通常由热可塑性的树脂形成,因此当被加热时粘合力会提升。另一方面,在被加热的介质的热量传递至记录部时,会对记录部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一点,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冷却部在隔着输送带而与记录部对置的位置处对输送带进行冷却,因此能够降低从介质传递至记录部的热量。
(C)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接触部也可以隔着所述输送带而与所述清扫部件对置。
根据该结构,接触部对输送带中通过清扫部件而被清扫的部分进行支承。由此,提升了清扫部件的清扫效率。
(D)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接触部也可以由金属构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热量容易从输送带移动至接触部,因此提高了由冷却部实施的输送带的冷却效率。
(E)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在所述流道的内表面上设置从所述内表面起突出的突起。
根据该结构,通过突起,从而增加了流道的内表面中水所接触的表面面积。由此,热量容易从输送带移动至接触部,因此提高了由冷却部实施的输送带的冷却效率。
符号说明
11…记录系统;12…保持装置;13…张力调节装置;14…回收装置;15…记录装置;17…接触部件;18…弹性部件;21…记录部;22…输送带;23…第一辊;24…第二辊;25…驱动部;26…按压部;27…清扫部;28…冷却部;29…干燥部;31…基材;32…粘合层;33…第一面;34…第二面;35…编码器;36…加热部;37…清扫部件;38…贮留部;39…排水部;41…流道;42…接触部;51…第一冷却面;52…第二冷却面;53…第三冷却面;54…第四冷却面;55…第五冷却面;56…第六冷却面;61…贯穿孔;62…供给管;63…连接管;64…排出管;66…突起;71…支承部;99…介质;A1…区域;R1…第一卷筒体;R2…第二卷筒体。

Claims (5)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部,其通过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进行记录;
输送带,其具有基材,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所述基材具有设置有供所述介质贴附的粘合层的第一面以及作为与所述第一面相反的面的第二面;
按压部,其将所述介质向所述输送带按压;
清扫部件,其通过与所述粘合层接触,从而对所述粘合层进行清扫;
贮留部,其贮留用于对所述清扫部件进行清洗的水;
冷却部,其具有供水进行流动的流道以及与所述流道相连并与所述第二面接触的接触部,
所述流道以使水从所述冷却部流向所述贮留部的方式而朝向所述贮留部延伸,
所述接触部在所述输送带的环绕方向上,于与所述按压部相比靠下游且与所述清扫部件相比靠上游处与所述第二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在所述环绕方向上于所述记录部的上游处对所述介质进行加热,
所述接触部隔着所述输送带而与所述记录部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隔着所述输送带而与所述清扫部件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由金属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流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从所述内表面起突出的突起。
CN202011000462.5A 2019-09-25 2020-09-22 记录装置 Active CN1125497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73894A JP7322632B2 (ja) 2019-09-25 2019-09-25 記録装置
JP2019-173894 2019-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9773A CN112549773A (zh) 2021-03-26
CN112549773B true CN112549773B (zh) 2023-05-16

Family

ID=72644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00462.5A Active CN112549773B (zh) 2019-09-25 2020-09-22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3730B2 (zh)
EP (1) EP3798009B1 (zh)
JP (1) JP7322632B2 (zh)
CN (1) CN1125497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18760B2 (en) * 2019-12-23 2022-05-03 Xerox Corporation Media transport belt that attenuates thermal artifacts in images on substrates printed by aqueous ink printers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195A (zh) * 1990-08-24 1992-05-20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2007022742A (ja) * 2005-07-15 2007-02-01 Fujifilm Holdings Corp 表面処理装置
JP2012245774A (ja) * 2011-05-31 2012-12-13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これが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CN102896896A (zh) * 2011-07-29 2013-01-3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EP2754560A1 (en) * 2013-01-10 2014-07-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EP2862722A1 (en) * 2013-10-15 2015-04-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7042707A (zh) * 2015-12-09 2017-08-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JP2018016465A (ja) * 2016-07-28 2018-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搬送システム、印刷システム、及び搬送制御方法
CN108944084A (zh) * 2017-05-19 2018-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9591467A (zh) * 2017-09-29 2019-04-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介质处理装置以及介质处理方法
JP2019109395A (ja) * 2017-12-19 2019-07-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54498B2 (ja) * 2001-02-20 2007-08-08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排熱利用システム、排熱利用方法及び半導体製造設備
US7314365B2 (en) * 2003-09-24 2008-01-0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Surface tr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4581412B2 (ja) * 2004-01-29 2010-11-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5291599A (ja) * 2004-03-31 2005-10-20 Kobelco & Materials Copper Tube Inc ヒートパイプ用内面溝付管およびヒートパイプ
JP2006224583A (ja) * 2005-02-21 2006-08-31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搬送部材の粘着力回復方法、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4496171B2 (ja) * 2006-01-13 2010-07-07 株式会社ミヤコシ 用紙搬送装置
JP5594589B2 (ja) * 2010-01-06 2014-09-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冷却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79871A (ja) * 2015-03-23 2016-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及びプリンターにおける搬送用ベルトの洗浄方法
JP2017007801A (ja) * 2015-06-22 2017-01-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の搬送ベルト洗浄方法
JP7010581B2 (ja) * 2016-10-07 2022-01-26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記録装置
JP7083153B2 (ja) 2018-03-29 2022-06-10 リューベ株式会社 流体の配管部材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195A (zh) * 1990-08-24 1992-05-20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2007022742A (ja) * 2005-07-15 2007-02-01 Fujifilm Holdings Corp 表面処理装置
JP2012245774A (ja) * 2011-05-31 2012-12-13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これが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CN102896896A (zh) * 2011-07-29 2013-01-3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EP2754560A1 (en) * 2013-01-10 2014-07-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EP2862722A1 (en) * 2013-10-15 2015-04-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7042707A (zh) * 2015-12-09 2017-08-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
JP2018016465A (ja) * 2016-07-28 2018-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搬送システム、印刷システム、及び搬送制御方法
CN108944084A (zh) * 2017-05-19 2018-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9591467A (zh) * 2017-09-29 2019-04-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介质处理装置以及介质处理方法
JP2019109395A (ja) * 2017-12-19 2019-07-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86532A1 (en) 2021-03-25
CN112549773A (zh) 2021-03-26
EP3798009B1 (en) 2022-04-06
US11173730B2 (en) 2021-11-16
JP2021050067A (ja) 2021-04-01
JP7322632B2 (ja) 2023-08-08
EP3798009A1 (en) 2021-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16453B (zh) 基片清洗装置和清洗方法
US10120302B2 (en) Sealing ink developer units with multiple compliant sealing members
JP200811499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3494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顧客取り替えユニット
CN112549773B (zh) 记录装置
JP2009274435A (ja) 搬送装置、搬送装置の電流リーク防止方法、及びこの搬送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325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55837A (ja) 液滴吐出装置
CN108437643B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的印刷方法
JP200619898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999778A (en) Developing device of wet type printer
CN107042707B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2008044721A (ja) 液滴吐出装置
US9919530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7400393B2 (ja) インク吐出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吐出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0619898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641186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2037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a liquid developer in which carrier liquid backflow is inhibited
KR100403576B1 (ko) 습식 인쇄기의 전사 롤러 클리닝장치
JP4696944B2 (ja) 液滴吐出装置
US5995798A (en) Fixing device equipped i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6434356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responsive to changing electrical resistance of transfer media
CN116494657A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2021053831A (ja) 記録装置
KR20000051624A (ko) 인쇄기용 감광벨트 크리닝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