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94657A - 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94657A
CN116494657A CN202310057943.7A CN202310057943A CN116494657A CN 116494657 A CN116494657 A CN 116494657A CN 202310057943 A CN202310057943 A CN 202310057943A CN 116494657 A CN116494657 A CN 1164946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conveyor belt
medium
liquid
ai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5794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井优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494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946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B41J11/00222Controlling the convection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4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du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heated platen
    • B41J11/00242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onduction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输送带的耐久性的液体喷出装置。该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喷出头,其被构成为能够向介质喷出液体;输送带,其具有被构成为能够粘贴介质的粘合层,且所述输送带被构成为能够通过粘合层来输送介质;加热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输送带进行加热;按摁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将介质按摁在被加热部加热了的输送带上;流道部件,其对向喷出头被供给的液体的流道进行规定;气流产生部,其被构成为能够产生用于被吹送至穿过了按摁部的输送带的气流;热交换机构,其被构成为能够在吸收热量的吸热部与释放热量的散热部之间进行热交换。散热部与流道部件接触,吸热部被配置于气流所移动的气道路径的中途。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将液体喷出在介质上来实施印刷的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记录装置具有:输送带,其通过使介质粘合的粘合层从而对介质进行输送;加热部,其对输送带进行加热;按压部,其将介质按摁在粘合层上;记录部,其对被输送的介质实施记录。由于加热部预先对输送带进行加热从而使粘合层变软,因此在按摁部将介质按压在粘合层上时,介质容易紧贴在输送带上。记录部在被按压部抑制了浮起的产生的介质上实施印刷。按压部为按摁部的一个示例,记录部为喷出头的一个示例。
根据构成输送带的材料,当通过加热部而使输送带被加热且输送带的温度为高温的状态持续时,存在输送带发生劣化的可能性。即,输送带的耐久性有可能变坏。因此,可考虑应用通过例如外部气体来对输送带进行冷却的方法。然而,由于基于外部气体的输送带的冷却能力受到设置环境的温度的影响,因此如果仅仅通过外部气体来冷却输送带,则有时会无法获得充分的冷却效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1158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喷出头,其被构成为能够向介质喷出液体;输送带,其具有被构成为能够粘贴所述介质的粘合层,且所述输送带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粘合层来输送所述介质;加热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所述输送带进行加热;按摁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将所述介质按摁在被所述加热部加热了的所述输送带上;流道部件,其对向所述喷出头被供给的所述液体的流道进行规定;气流产生部,其被构成为能够产生用于被吹送至穿过了所述按压部的所述输送带的气流;热交换机构,其被构成为能够在吸收热量的吸热部与释放热量的散热部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散热部与所述流道部件接触,所述吸热部被配置于所述气流所移动的气道路径的中途。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表示图1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示意侧视图。
图3为图2中所示出的A部的放大图。
图4为表示图2的加热部的示意侧视图。
图5为表示图1的液体喷出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框图。
图6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冷却部的示意侧视图。
图7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冷却部的示意侧视图。
图8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收纳部的示意俯视图。
图9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改变例中的收纳部的示意俯视图。
图10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改变例中的收纳部的示意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通过向介质上喷出液体来实施印刷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将在参照附图的同时进行说明。液体喷出装置为,例如通过向纸张或布帛等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针对介质而印刷文字或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在附图中,设为液体喷出装置被放置在水平面上,并以Z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以X轴和Y轴来表示沿着水平面的方向。X轴、Y轴以及Z轴相互正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X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将沿着Y轴的方向称为纵深方向Y,将沿着Z轴的方向称为重力方向Z。另外,宽度方向X为,被输送的介质的宽度方向X。此外,由于纵深方向Y为在印刷部中被印刷时的介质的输送方向,因此也称为输送方向Y。
第一实施方式
关于液体喷出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那样,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具有柱梁结构的筐体12和操作部80。操作部80通过用户而被操作,例如具有由触摸面板式的液晶画面等构成的显示部81以及操作用的按钮等。
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通过支承面22a而对介质M进行支承并输送的输送部20、和通过向被支承面22a支承的介质M喷出液体从而实施记录动作的印刷部30。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对输送部20或印刷部30等液体喷出装置11的各部进行控制的控制部90。支承面22a经由后述的粘合层25从而对介质M进行支承。
如图2所示那样,输送部20具有输送带22、旋转辊23和驱动辊24。输送带22为被缠绕在旋转辊23和驱动辊24上的无接头状的带,其中,所述旋转辊23被配置在与印刷部30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所述驱动辊24被配置在与印刷部30相比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输送带22例如由橡胶构成。输送带22以旋转辊23与驱动辊24之间的输送路径的区域成为水平的方式而在作用有预定的张力的状态下被保持。
旋转辊23以及驱动辊24对输送带22的内周面22b进行支承。驱动辊24具有对驱动辊24进行旋转驱动的未图示的电机。当驱动辊24旋转时,伴随着旋转从而输送带22进行旋转,通过输送带22的旋转从而使旋转辊23进行从动旋转。
输送带22通过利用驱动辊24而向图2所示的实线的箭头标记的方向实施绕周旋转,从而将支承面22a所支承的状态的介质M向图2所示的实线的箭头标记的方向进行输送。并且,通过输送带22而在印刷部30中使介质M向输送方向Y被输送,在印刷部30中在介质M上被形成有图像。
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对被卷绕成卷筒状的介质M进行放卷的放卷部16。放卷部16以卷筒体R1的旋转轴方向成为宽度方向X的方式来对卷绕了介质M的卷筒体R1进行支承。放卷部16通过利用未图示的旋转驱动部而使卷筒体R1向图2所示的实线的箭头标记的方向旋转,从而朝向输送部20而实施介质M的放卷。旋转驱动部的动作通过控制部90而被控制。输送辊21将从放卷部16上被放卷的介质M中继至输送带22为止。由此,介质M的状态成为被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支承的状态。
如图3所示那样,在输送带22中,外周面为对介质M信息支承的支承面22a。输送带22具有通过在支承面22a上涂布粘合剂从而以粘贴介质M的方式被构成的粘合层25。
如图2所示那样,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加热部50和按摁部60,其中,所述加热部50被构成为能够对输送带22进行加热,所述按摁部60被构成为能够将介质M按摁在被加热部50加热了的输送带22上。输送带22的粘合层25通过被加热部50加热从而发挥粘合性。自放卷部16被放卷的介质M通过按摁部60,从而被按摁在粘合层25上。而且,由于粘合层25与介质M紧贴,因而输送带22牢固地支承了介质M。即,输送带22被构成为,能够通过粘合层25来对介质M进行输送。由此,能够将具有伸缩性的布帛等作为能够印刷的介质M来处理。此外,印刷结束的介质M从输送带22上被剥离。在本实施方式中,棉布、丝绸、羊毛、化学纤维、混纺等布帛能够作为介质M来使用。另外,关于加热部50的结构,将在后文叙述。
将输送带22在图2所示的实线的箭头标记的方向上进行绕周旋转的路线称为绕周旋转路径。而且,将绕周旋转路径中的、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路径设为输送路径,将不构成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路径设为输送准备路径。即,输送准备路径为,绕周旋转路径中的除了输送路径以外的路径。因此,输送路径成为,从被放卷的介质M被按摁部60按摁在输送带22上的位置起直到印刷结束的介质M从输送带22上被剥离的位置为止的路径。
在输送路径上,进行绕周旋转的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在与印刷部30对置的一侧对介质M进行支承,介质M从旋转辊23侧向驱动辊24侧被输送。此外,在输送准备路径上,伴随着输送带22进行绕周旋转,从而使支承面22a与后述的清洗部70以及加热部50对置。由此,在输送准备路径上,仅具备粘合层25的输送带22、也就是不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状态的输送带22从驱动辊24侧向旋转辊23侧进行移动。
按摁部60在输送带22的输送方向Y上,被设置在与印刷部30相比靠上游侧且加热部50的下游侧处。按摁部60具有按压辊61、按压辊驱动部62和辊支承部63。
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辊61被构成为,被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圆筒状或者圆柱状,并且能够向沿着按压辊61的圆筒面的圆周方向旋转。辊支承部63被设置在隔着输送带22而与按压辊61对置的内周面22b侧处。
按压辊61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为,与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相同程度的长度。介质M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短于按压辊61以及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辊支承部63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为,与按压辊61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相同程度的长度。
按压辊驱动部62将按压辊61按压在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上。被按压的按压辊61以从动于输送带22的向输送方向Y的移动的方式而进行旋转。与输送带22重叠的介质M在按压辊61与辊支承部63之间被按摁在输送带22上并被输送。具有粘合层25的输送带22和介质M在被按压辊61与辊支承部63夹着的状态下,通过利用按摁部60的动作而使介质M被按摁在粘合层25上,从而使介质M相对于支承面22a而紧贴。即,介质M被牢固地支承在支承面22a上。
如果介质M能够紧贴在具有粘合层25的支承面22a上,则也可以在按摁部60处不使用按压辊61。例如,按摁部60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来构成,即,通过使输送带22从内周面22b侧被小径辊或梯形形式的支承部等抬起,从而在支承面22a侧形成凸部,并利用介质M的张力而使介质M的表面被按摁在该凸部上。
按摁部60也可以具有加热部50的功能。例如,介质M也可以通过被加热了的按摁部件而被按摁在输送带22上。更详细而言,呈圆筒状的按压辊61也可以在圆筒状的内部具有加热器,并在利用该加热器而从圆筒状的内部实施加热的同时使按压辊61旋转,且利用该被加热了的按压辊61而使介质M被按摁在输送带22上。
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对印刷完毕的介质M进行收卷的收卷部40。收卷部40通过利用未图示的旋转驱动部而使卷筒体R2向图2所示的实线的箭头标记的方向旋转,从而使被形成有图像的介质M从输送带22的粘合层25上剥离,进而卷绕成卷筒状。收卷部40以卷筒体R2的旋转轴方向成为宽度方向X的方式来对卷绕有介质M的卷筒体R2进行支承。旋转驱动部的动作通过控制部90而被控制。
如图2所示那样,印刷部30相对于向输送方向Y移动的输送带22而被配置于上方即支承面22a侧处,并且对被支承面22a支承的介质M实施印刷。印刷部30具备喷出头31、搭载了喷出头31的滑架32、和使滑架32移动的滑架移动部33。喷出头31被构成为,能够向被输送带22支承的介质M喷出液体。
喷出头31具有被形成有多个喷嘴列34的喷嘴板35。例如,在喷嘴板35上,被形成有至少四个喷嘴列34。并且,喷出头31被构成为,能够针对每个喷嘴列34而喷出不同的颜色的油墨例如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的油墨。喷嘴板35与被输送带22输送的介质M相对置。
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具备多个喷出头31。液体喷出装置11例如也可以具备能够喷出蓝绿色油墨的喷出头31、能够喷出品红色油墨的喷出头31、能够喷出黄色油墨的喷出头31、能够喷出黑色油墨的喷出头31。此外,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具备能够喷出蓝绿色油墨的多个喷出头31、能够喷出品红色油墨的多个喷出头31、能够喷出黄色油墨的多个喷出头31、能够喷出黑色油墨的多个喷出头31。
滑架移动部33使喷出头31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搭载有喷出头31的滑架32被构成为,通过被支承在沿着宽度方向X而被配置的未图示的导轨上,从而能够利用滑架移动部33而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
在滑架移动部33上,作为用于使滑架32沿着X方向移动的动力源,从而设置有未图示的电机。当电机通过控制部90的控制而被驱动时,喷出头31与滑架32一起沿着X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搭载在滑架32上的喷出头31在于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的同时,向介质M喷出液体。即,使用了串行头方式的喷出头31。另外,相对于宽度方向X而被固定了位置的喷出头31也可以具有跨及介质M的宽度方向X的喷嘴列。即,也可以使用行式头方式的喷出头31。
在被印刷了的介质M通过收卷部40而从输送带22上被剥离后,输送带22在驱动辊24处折返,并在输送准备路径上移动。另外,在输送路径中,在对布帛等的介质M进行了图案等的印刷的情况下,透过了介质M的油墨、或从介质M的宽度方向X的端部溢出的油墨、或从介质M上脱落的纤维等会附着在输送带22的粘合层25上。
如图2所示那样,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对输送带22进行清洗的清洗部70。清洗部70通过利用清洗液来对在输送准备路径上移动中的输送带22进行清洗,从而去除附着在粘合层25上的油墨或纤维等。清洗部70相对于无接头状的输送带22而被配置在驱动辊24侧的下方处,并且从下方对包含输送带22的粘合层25在内的支承面22a进行清洗。
清洗部70具有对清洗液进行贮留的清洗槽7、浸渍在清洗液中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与输送带22抵接的清洗辊72、和使用了使清洗部70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未图示的气缸等的移动机构部73。此外,清洗部70具备作为对清洗辊72进行旋转驱动的动力源的未图示的电机。
清洗辊72以作为与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相同、或具有稍长的长度的旋转刷的方式被构成。此外,清洗辊72具有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未图示的旋转轴。旋转轴的两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清洗槽71的两壁上。
清洗部70通过移动机构部73而向上方移动并从下方与在输送准备路径上移动中的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相抵接。然后,清洗部70通过使包含清洗液的清洗辊72旋转,从而对包含粘合层25的支承面22a进行清洗。
关于加热部
如图4所示那样,加热部50通过对支承面22a进行加热以使被形成在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上的粘合层25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从而使粘合层25变得柔软。由此,由于粘合层25发挥了粘合性,因此提高了介质M与粘合层25的紧贴性。为了粘合层25发挥粘合性的目标温度为,例如65℃。在以后的说明中,有时将为了粘合层25发挥粘合性的粘合层25的目标温度仅称为“目标温度”。
加热部50从与支承面22a对置的方向对介质M被支承面22a支承前的、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所具有的粘合层25进行加热。更详细而言,加热部50在输送准备路径上的按摁部60的上游处,在包含旋转辊23的周围对输送准备路径被旋转辊23折返前的包含粘合层25的支承面22a进行加热。
本实施方式的粘合层25的厚度为几十μm左右。此外,由于输送带22的厚度为2mm~3mm左右,因此对粘合层25进行加热也就成为对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进行加热。因此,有时将加热部50“对粘合层25进行加热”的情况称为“对支承面22a进行加热”或者“对输送带22进行加热”。
加热部50具有辐射板51、被粘贴在辐射板51上的加热板52、和对辐射板51和加热板52进行固定的加热框架53。辐射板51以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与对置的内侧面51a仅分离距离L的状态而被设置。
在输送带22到达旋转辊23之前的区域内,支承面22a与内侧面51a成为仅被分离距离L的大致平行的状态。此外,辐射板51在旋转辊23所涉及的区域内与旋转辊23为同心圆状,并且成为支承面22a与内侧面51a仅分离距离L的状态。
辐射板51在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上延伸。辐射板51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被构成为,相对于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而两端部稍长。辐射板51例如使用铝的板部件并以向单方向弯曲的方式而被形成。
为了辐射板51朝向输送带22来释放辐射热,而以加热板52被粘贴在辐射板51的外侧面51b上的状态使加热板52对辐射板51进行加热。本实施方式中的加热板52由六个加热板52构成。六个加热板52从成为输送带22的移动方向的输送准备路径的上游侧起,按照第一加热板52a、第二加热板52b、第三加热板52c、第四加热板52d、第五加热板52e、以及第六加热板52f的顺序被并排配置。
各个加热板52由彼此相同规格的薄片状加热器所构成。薄片状加热器通过将金属箔等发热体夹入具有可挠性的合成树脂等薄片部件的内部而被构成,从而以温度分布成为大致均匀的方式进行发热。各个加热板52在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上延伸。加热板52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被构成为,相对于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而两端部稍长。
以此方式,在辐射板51的外侧面51b上,大致跨及整个面地粘贴有各个加热板52。加热框架53在使粘贴有各个加热板52的辐射板51的内侧面51a与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相对置的状态下,对辐射板51进行固定。
当电力被供给至薄片状加热器时,发热体发热,其热量通过薄片部件而被传递至辐射板51。辐射板51通过传递有来自加热板52的热量而变热。变热了的辐射板51朝向所对置的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释放辐射热。由此,粘合层25被加热。
如图4所示那样,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对粘合层25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检测部65。温度检测部65在输送带22的输送方向Y上,被设置在按摁部60的上游侧、且加热部50的下游侧。在位于温度检测部65的下游处的按摁部60中,介质M被按摁在粘合层25上。因此,温度检测部65被构成为,能够对介质M紧贴粘合层25之前的粘合层25的温度进行检测。
加热部50基于由温度检测部65得到的粘合层25的温度检测结果,从而被控制部90实施控制。在温度检测部65中,例如使用了红外线传感器。温度检测部65在与介质M的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相比靠外侧、且与粘合层25对置的位置处,被设置有一对。换而言之,温度检测部65在宽度方向X上,在与介质M不干涉的两端处,被各设置有一个。因此,在介质M被支承面22a输送时,温度检测部65也能够对粘合层25的温度进行检测。
各个加热板52的温度被设定为例如200℃。此时,辐射板51的温度也成为大致200℃。控制部90基于温度检测部65中的检测温度或印刷速度等来对向加热板52供给的电力进行调节。更详细而言,通过调节被驱动的加热板52的选择、或多个加热板52中的被选择的加热板52的温度,从而控制部90以使温度检测部65中的检测温度成为目标温度的方式来对加热板52进行控制。
当印刷速度不同时,加热部50中的输送带22的加热方法不同。当印刷速度较快时,输送带22的输送速度变快,当印刷速度较慢时,输送带22的输送速度变慢。例如,当印刷速度较快时,对于输送带22而言,仅支承面22a侧的部分加热,当印刷速度较慢时,直到输送带22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为止都加热。换而言之,当印刷速度较慢时,由于输送带22通过加热部50的时间较长,因此对输送带22进行加热的时间较长。也就是说,当印刷速度较慢时,即使与印刷速度较快时相比,通电的电力量较低,被积蓄在输送带22中的热量也会变多。因此,通过对温度检测部65中的粘合层25的检测温度加入印刷速度的条件,从而使加热板52被控制为,即使印刷速度发生变化,温度检测部65中的检测温度也会成为目标温度。
如图5所示那样,控制部90实施液体喷出装置11的各部的控制。接口部91在操作部80与控制部90之间进行数据的收发。CPU92为,用于实施液体喷出装置11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部93确保对CPU92的程序进行存储的区域或工作区域。CPU92依照控制电路94来对液体喷出装置11的各部进行控制。
存储部93对加热部用表93a与粘合剂用表93b进行存储。另外,检测器组66对液体喷出装置11内的状況进行监视,控制部90基于其检测结果来对液体喷出装置11的各部进行控制。另外,前述的温度检测部65也构成检测器组66之一。
在存储部93内,存储有使印刷速度和对应于印刷速度的加热板52的驱动数量相对应的加热部用表93a。例如,当用户通过操作部80而选择了印刷模式时,控制部90从加热部用表93a中读取与用户所选择的印刷模式中的印刷速度相对应的加热板52的驱动数量。然后,控制部90在选择了使之加热的加热板52后,对被选择的加热板52进行驱动。另外,加热部用表93a也可以使印刷速度和对应于印刷速度的加热板52的输出相对应。
在存储部93内,存储有使粘合剂的种类和对应于粘合剂的种类的目标温度相对应的粘合剂用表93b。例如,当用户通过操作部80而选择了所使用的粘合剂的种类时,控制部90从粘合剂用表93b中读取与粘合剂相对应的目标温度。然后,控制部90以使该粘合层25的温度成为该目标温度的方式来对加热板52进行驱动。
关于冷却部
如图5所示那样,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对介质M紧贴在粘合层25上的输送带22进行冷却的冷却部55。
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热交换机构58。热交换机构58具有对热量进行吸收的吸热部58a、和释放热量的散热部58b。热交换机构58被构成为,能够在吸热部58a与散热部58b之间进行热交换。
更详细而言,热交换机构58通过使吸热部58a所吸收的热量移动至散热部58b,从而实施热的移动。作为其结果,吸热部58a进行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下降,散热部58b进行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上升。“吸热部58a进行作用”的含义是指,“吸热部58a吸收热量”。而且,“散热部58b进行作用”是指,“散热部58b释放热量”。作为其结果,由于通过热交换机构58而使热能在吸热部58a与散热部58b之间被交换,因此将该机制称为热交换。
如图6所示那样,在热交换机构58中,例如使用了使成为热介质58e的流体连续地循环的加热泵。通过热介质58e在压缩机58c中被压缩,从而使热介质58e的温度上升。然后,温度上升了的热介质58e移动至散热部58b,并通过温度上升了的热介质58e而使散热部58b进行作用的液体的温度上升。由此,热介质58e的温度稍微下降。通过使热介质58e在膨胀阀58d中膨胀,从而使热介质58e的温度进一步下降。然后,温度下降了的热介质58e移动至吸热部58a,并通过温度下降了的热介质58e而使吸热部58a进行作用的气流的温度下降。由此,热介质58e的温度稍微上升。通过使热介质58e在压缩机58c中被压缩,从而使热介质58e的温度进一步上升。以此方式,在加热泵中,通过使成为热介质58e的流体连续地循环,从而有效地实施热交换。即,加热泵通过使成为热介质58e的流体连续地循环,从而使吸热部58a吸收的热量移动至散热部58b。
在热交换机构58中,例如也可以使用珀耳贴元件等热电元件。热电元件是指,利用了对电能和热能进行转换的热电效应的元件。通过将电力施加到热电元件上,从而使一个面成为吸热部58a来吸收热,另一面成为散热部58b来释放热量。即,热电元件通过被施加电力,从而使吸热部58a所吸收的热量移动至散热部58b。
热交换机构58并未被限定为使用了加热泵的机构、以及使用了热电元件的机构。热交换机构58只要通过使吸热部58a所吸收的热量移动至散热部58b,从而使吸热部58a进行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下降、散热部58b进行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上升的机构即可。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机构58被配置在筐体12内,但也可以被搭载在滑架32上。
如图6所示那样,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向喷出头31供给液体的流道部件36。流道部件36的下游侧的一端与喷出头31连通,上游侧的另一端与贮存有向喷出头31被供给的液体的液体罐37连通。液体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的箭头标记所表示的方向上在流道部件36的内部流通。流道部件36对向喷出头31被供给的液体的流道进行规定。另外,流道部件36中的下游是指,图6中用双点划线的箭头标记所表示的方向。如图1所示那样,既可以在筐体12的外部设置液体罐37,也可以不使液体罐37向筐体12的外部露出而在筐体12的内部设置液体罐37。另外,在作为液体而使用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的油墨的情况下,液体罐37和流道部件36将针对油墨的每种颜色而被设置。
如图6所示那样,冷却部55具备:被构成为能够产生用于被吹送至通过了按摁部60的输送带22上的气流的气流产生部56、该气流所流通的气道路径57、和被构成为能够将该气流向输送带22吹出的吹出口59。
气道路径57为气体能够流通的路径,且包括通过内部构成路径的管等部件而被构成的路径、或通过由多个部件的壁包围而被构成的路径、或仅有通过气体的流动而使气体移动的空间的路径等。在通过内部构成路径的管等部件来构成路径的情况下,将构成路径的部件称为气道路径57。此外,气道路径57是指,从将气流自液体喷出装置11的外部吹入气道路径57中的未图示的吸入口直至吹出口59为止的路径,且包括未图示的吸入口和吹出口59。
气流在图6中用虚线的箭头标记所表示的方向上,在气道路径57的内部流通。通过使气流产生部56被配置在热交换机构58的下游侧,从而使被气流产生部56抽吸的气流在通过热交换机构58和气流产生部56后,从吹出口59被排出。此外,也可以通过使气流产生部56被配置在热交换机构58的上游侧,从而使从气流产生部56被排出的气流在通过热交换机构58后,从吹出口59被排出。此外,气流产生部56既可以被配置在未图示的吸入口处,也可以被配置在吹出口59处。气流产生部56为,例如风扇。此外,也可以为能够抽吸或者送出气体的泵。另外,气道路径57中的下游是指,图6中用虚线的箭头标记所表示的方向。
气道路径57也可以作为跨及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而延伸的宽幅的路径而被构成,并且在宽度方向X上配置有多个气流产生部56。而且,在成为该宽幅的路径的气道路径57中流通的气流,也可以在通过热交换机构58后,从跨及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而延伸的宽幅的吹出口59排出气流。另外,气道路径57的宽度方向X的长度被构成为与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同等程度的长度。
也可以跨及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而配置多个气道路径57,并且在各个气道路径57中配置气流产生部56。而且,在各个气道路径57中流通的气流,也可以在通过热交换机构58后,从跨及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而并排的各个吹出口59排出。
气道路径57也可以在通过热交换机构58和气流产生部56后,在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上分岔为多个气道路径57。而且,也可以在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上,从跨及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而并排的多个吹出口59排出气流。
热交换机构58的散热部58b在滑架32的上游侧处与流道部件36接触。由此,由于散热部58b作用在流道部件36上,因此散热部58b将热量释放到流道部件36中。而且,热交换机构58的吸热部58a被配置在气流移动的气道路径57的中途处。由此,由于吸热部58a作用在气道路径57上,因此吸热部58a从气道路径57中吸收热量。其结果为,在气道路径57中移动的气流的温度下降,在流道部件36中流通的液体的温度上升。
优选为,向喷出头31供给的液体的温度为,成为适于从喷出头31的喷嘴的喷出的粘度的温度。虽然该温度因所使用的液体的种类不同而不同,但例如为35℃以上且40℃以下,且为与设置液体喷出装置11的环境的温度相比而较高的温度。由于在流道部件36中流通的液体的温度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容易产生喷出不良的高粘度的液体被供给至喷出头31的情况。
热交换机构58使在气道路径57中移动的气流的热量移动至在流道部件36中流通的液体中。即,通过热交换机构58,从而使热能在于气道路径57中移动的气流和于流道部件36中流通的液体之间被交换。
在作为液体而使用了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这四种油墨的情况下,热交换机构58的散热部58b在滑架32的上游侧处与四种颜色量的四个流道部件36接触。
如图6所示那样,将输送带22中的与喷出头31对置的部分称为对置部分OP。由于输送带22中的与喷出头31对置的部分的移动方向为与纵深方向Y相同的方向,因此也称为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吹出口59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被设置于按摁部60的下游。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的下游是指,图6中用实线的箭头标记所表示的方向。吹出口59既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被设置于喷出头31的下游,也可以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被设置于喷出头31的上游。
实施方式的作用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支承面22a具有粘合层25。加热部50对支承介质M之前的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进行加热。因此,能够使粘合层25的温度上升至粘合层25发挥粘合性的温度为止。
输送辊21将从放卷部16上被放卷的介质M中继至输送带22为止。由此,介质M的状态成为被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支承的状态。
在具有粘合层25的输送带22和介质M被按压辊61与辊支承部63夹着的状态下,通过按摁部60的动作,从而将介质M按摁在粘合层25上。因此,通过粘合层25的粘合力,从而能够使介质M紧贴在支承面22a上。
印刷部30针对介质M而执行印刷。由于介质M紧贴在支承面22a上,因此能够抑制因印刷时介质M从支承面22a上浮起而使画质恶化的情况。
通过热交换机构58使吸热部58a所吸收的热量移动至散热部58b,从而实施了热量的移动。由此,能够使吸热部58a进行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下降,并使散热部58b进行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上升。即,能够使在气道路径57中移动的气流的温度下降,并且使在流道部件36中流通的液体的温度上升。
换而言之,通过热交换机构58,从而能够有效地制造出来被供给至喷出头31的温度上升了的液体、和用于对被加热的输送带22进行冷却的温度下降了的气流。
流道部件36向喷出头31供给液体。流道部件36对被供给至喷出头31的液体的流道进行规定。热交换机构58的散热部58b在滑架32的上游侧处与流道部件36接触。由此,由于散热部58b作用在流道部件36上,因此能够将散热部58b所释放的热量释放至流道部件36中。
当散热部58b所释放的热量被释放至流道部件36中时,在流道部件36中流通的液体的温度上升。由此,由于温度上升了的液体被供给至喷出头31,因此能够抑制容易产生喷出不良的高粘度的液体被供给至喷出头31的情况。
气流在气道路径57的内部流通。从气流产生部56被排出的气流或者被气流产生部56抽吸的气流在穿过热交换机构58后,从吹出口59被排出。在热交换机构58中,由于吸热部58a作用在流道部件36上,因此吸热部58a能够从气道路径57吸收热量。
当吸热部58a从气道路径57吸收热量时,在气道路径57中移动的气流的温度下降。由于在气道路径57中移动的气流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59向输送带22排出的气流的温度下降。
吹出口59相对于输送带22的移动方向Y而位于按摁部60的下游。因此,能够使介质M紧贴在支承面22a上之后的输送带22的温度降低。
例如,在构成输送带22的材料为橡胶的情况下,当输送带22的温度为高温的状态持续时,橡胶的分子分裂,从而有可能产生由橡胶的硬化或软化等引起的物理性质的降低或伴随于此的龟裂的发生等。因此,在加热部50将粘合层25加热至发挥粘合性的温度为止后,优选为,尽量对输送带22进行冷却。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上述作用,从而适当地对输送带22进行冷却。
实施方式的效果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中,可得到以下的效果。
(1)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加热部50,其被构成为能够对输送带22进行加热;气流产生部56,其被构成为能够产生用于被吹送至输送带22的气流;热交换机构58,其被构成为能够进行热交换。为了使印刷前的介质M与输送带22紧贴,输送带22被加热部50加热。通过使用热交换机构58,从而利用热交换机构58的散热部58b而使向喷出头31被供给的液体的温度上升。而且,在通过热交换机构58的吸热部58a而使由气流产生部56产生的气流被冷却后,该气流被吹送至与介质M紧贴的输送带22。通过从用于向输送带22吹送的气流中夺走用于对向喷出头31被供给的液体加热的热量,从而与以设置液体喷出装置11的环境中的气流来使输送带22冷却时相比能够使输送带22更凉。因此,能够提高输送带22的耐久性。
(2)吹出口59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被设置于喷出头31的下游。因此,气流被吹送至在介质M上被实施了印刷后的输送带22。由于在介质M上被实施了印刷的区域中的输送带22的热量难以被夺走,因此在介质M上被实施了印刷的区域中的粘合层25的粘合力不易降低。由此,能够在保证于介质M上实施印刷的区域中的介质M与输送带22的紧贴性的同时,对输送带22进行冷却。
(3)吹出口59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被设置于喷出头31的上游。因此,气流被吹送至在介质M上实施印刷前的输送带22上。由于在输送带22与喷出头31对置前输送带22的热量被夺走,因此输送带22的热量很难给喷出头31的喷出性能带来影响。例如,不易产生由热量造成的喷嘴的堵塞等。由此,能够在抑制喷出头31的不良状况的同时,冷却输送带22。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通过将液体喷出在介质上从而实施印刷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将在参照附图的同时进行说明。由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通过对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从而省略重复的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而言,冷却部55的结构有所不同。
关于冷却部
如图5所示那样,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对介质M紧贴在粘合层25上的输送带22进行冷却的冷却部55。
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热交换机构58。热交换机构58具有吸收热量的吸热部58a、和释放热量的散热部58b。热交换机构58被构成为,能够在吸热部58a与散热部58b之间进行热交换。
如图7所示那样,在热交换机构58中,例如使用利用了对电能和热能进行转换的热电效应的珀耳贴元件。当在珀耳贴元件中有电流流动时,作为一个面的散热部58b的温度上升,并且作为另一个面的吸热部58a的温度下降。而且,通过温度上升了的散热部58b而使散热部58b进行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上升,并且通过温度下降了的吸热部58a而使吸热部58a进行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下降。
在热交换机构58中,例如也可以使用使成为热介质58e的流体连续地循环的加热泵。热交换机构58并未被限定于使用了加热泵的机构、以及使用了热电元件的机构。热交换机构58只要为吸热部58a所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下降、散热部58b所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上升的机构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机构58被搭载在滑架32上。而且,滑架32具备收纳部32d,所述收纳部32d具有对喷出头31和热交换机构58进行收纳的内部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喷出头31和热交换机构58进行收纳的内部空间为被封闭的内部空间。被封闭的内部空间是指,在收纳部32d内被壁32e包围而成的空间。虽然收纳部32d具有被封闭的内部空间,但其内部空间不是密闭空间。也就是说,收纳部32d具有将收纳部32d的内侧和收纳部32d的外侧连通的一个或多个连通部。后文叙述的流道部件36和气道路径57为,将收纳部32d的内侧和收纳部32d的外侧连通的连通部的一个示例。此外,滑架32与喷出头31的间隙32a、32b、32c为,将收纳部32d的内侧与收纳部32d的外侧连通的连通部的一个示例。
如图7所示那样,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向喷出头31供给液体的流道部件36。流道部件36的下游侧的一端与喷出头31连通,上游侧的另一端与贮存有向喷出头31被供给的液体的液体罐37连通。流道部件36穿过收纳部32d的内部而与喷出头31连通。
流道部件36在流道部件36的中途处且在滑架32内具有副罐38。换而言之,从液体罐37被供给的液体经由副罐38内,从而向喷出头31实施供给。副罐38与散热部58b接触。即,通过散热部58b作用在副罐38内的液体上,从而使副罐38内的液体的温度上升。而且,温度上升了的液体被向喷出头31供给。
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在收纳部32d的内部具备多个喷出头31。而且,穿过收纳部32d的内部的流道部件36在副罐38的下游处分岔为多个流道部件36,该多个流道部件36的下游侧的端部也可以分别与各自的喷出头31连通。
在流道部件36的内部,在图7中用双点划线的箭头标记所表示的方向上有液体流通。流道部件36对向喷出头31供给的液体的流道进行规定。另外,流道部件36中的下游是指,图7中用双点划线的箭头标记所表示的方向。如图1所示那样,既可以在筐体12的外部设置液体罐37,也可以不使液体罐37露出至筐体12的外部而是在筐体12的内部设置液体罐37。
液体罐37也可以被搭载在滑架32内。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没有副罐38。更详细而言,流道部件36也可以在滑架32内,下游侧的一端与喷出头31连通,上游侧的另一端与贮存有向喷出头31供给的液体的液体罐37连通。换而言之,也可以没有从滑架32外插入的部分的流道部件36,并使液体罐37位于图7所示的副罐38的位置处。由此,液体罐37与散热部58b接触。即,通过散热部58b作用在液体罐37内的液体上,从而使液体罐37内的液体的温度上升。然后,温度上升了的液体向喷出头31供给。
如图7所示那样,冷却部55具备被构成为能够产生用于被吹送至穿过了按摁部60的输送带22的气流的气流产生部56、和该气流所流通的气道路径57。气道路径57被构成为,有来自气流产生部56的气流被送入到收纳部32d的内部。气道路径57具有例如呈管状的气道部件57a、和使气流产生部56所排出的气流流入到气道部件57a中的流入部件57b。气道部件57a将收纳部32d的外部与收纳部32d的内部连通。因此,通过气流产生部56而使在收纳部32d的外部流入到气道部件57a中的气流被送入至收纳部32d的内部。
冷却部55在收纳部32d中具备被构成为能够将气道路径57所流通的气流吹出至输送带22的吹出口59。换而言之,收纳部32d具有被构成为能够将被送入到收纳部32d的内部的气流吹出至输送带22的吹出口59。
在气道路径57的内部,在图7中用虚线的箭头标记所表示的方向上有气流流通。通过热交换机构58被配置于气流产生部56的下游侧,从而使从气流产生部56被排出的气流在穿过热交换机构58后从吹出口59被排出。气流产生部56为,例如风扇。另外,气道路径57中的下游是指,图7中用虚线的箭头标记所表示的方向。气道部件57a在收纳部32d内对气流所移动的路径进行规定。气道部件57a在气流所移动的气道路径57的中途处,穿过吸热部58a所作用的部分。即,通过吸热部58a作用在气道部件57a上,从而气道部件57a内的气流的温度下降。然后,温度下降了的气流被吹送至输送带22。
气流产生部56既可以被搭载在滑架32上,也可以不被搭载在滑架32上而被设置在筐体12上。当气流产生部56被设置在筐体12上时,与滑架32的往复动作一起气道部件57a也进行往复移动。因此,气道部件57a由能够反复弯曲的材料以及能够反复弯曲的路径构成,以便经得住反复的往复移动。
吹出口59的数量既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由于滑架32沿着宽度方向X而移动,因此与滑架32一起吹出口59的位置也沿着宽度方向X而移动。因此,即使吹出口59的数量为一个,也能够跨及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而将气流吹送至输送带22。即,即使吹出口59的数量为一个,也能够向整个输送带22吹送气流。
热交换机构58的散热部58b在滑架32内与流道部件36接触。由此,由于散热部58b作用在流道部件36上,因此散热部58b将热量释放到流道部件36上。而且,热交换机构58的吸热部58a在滑架32内,被配置在气流进行移动的气道路径57的中途处。由此,由于吸热部58a作用在气道路径57上,因此吸热部58a从气道路径57吸收热量。其结果为,在气道路径57中移动的气流的温度下降,在流道部件36中流通的液体的温度上升。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机构58的散热部58b在滑架32内与副罐38的表面接触。
副罐38的表面也可以被隔热材料39覆盖,以免热量从副罐38的表面释放。如果在滑架32中使用的材料为具有隔热效果的材料,则也可以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使副罐38的表面紧贴在滑架32的内表面上的状态下,设置副罐38。并且,也可以仅在副罐38的表面所露出的部分上设置隔热材料39。能够抑制由于散热部58b而使温度上升了的副罐38内的液体的温度下降的情况。
为了减少给喷出头31带来的由热量造成的影响,散热部58b和副罐38优选为,与喷出头31分离配置。因此,在散热部58b与喷出头31之间配置吸热部58a。即,吸热部58a位于散热部58b与喷出头31之间。
如图7所示那样,吹出口59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被设置于按摁部60的下游。吹出口59既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被设置于喷出头31的下游,也可以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被设置于喷出头31的上游。
当吹出口59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被设置于喷出头31的下游时,例如间隙32a成为吹出口59。在该情况下,通过气道部件57a的下游端与间隙32a连接、或者气流从气道部件57a的下游端被吹送至间隙32a,从而使间隙32a成为吹出口59。
当吹出口59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被设置于喷出头31的上游时,例如间隙32b成为吹出口59。在该情况下,通过气道部件57a的下游端与间隙32b连接、或者气流从气道部件57a的下游端被吹送至间隙32b,从而使间隙32b成为吹出口59。例如,也可以在气道部件57a穿过吸热部58a后,气道部件57a改变方向,从而使气道部件57a的下游端与间隙32b连接。
也可以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在使副罐38的表面与滑架32中的上游侧的收纳部32d内的壁32e紧贴的状态下设置热交换机构58和副罐38。也能够在气道部件57a穿过吸热片58f部分后,使气道部件57a笔直。即,在对置部分OP的移动方向Y上,在吹出口59被设置于喷出头31的上游时,也能够使气道路径57中的气流的流动方向笔直。
关于吸热片
如图8所示那样,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被收纳在收纳部32d的内部并具有多个突起58g的吸热片58f。所谓片是指,为了提高来自其表面的传热效率,通过具有多个突起58g,从而被形成为表面面积较大的结构。吸热片58f为,具有那样的结构的吸热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吸热片58f中,在重力方向Z上延伸的突起58g在宽度方向X上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在吸热片58f的材料中,可使用传热效率较高的铝或铜等。
吸热片58f与热交换机构58的吸热部58a连接。更详细而言,吸热片58f从突起58g的表面吸收热量,并且通过与吸热片58f的连接面58k面接触而连接的吸热部58a从连接面58k进一步吸收其热量。换而言之,通过经由吸热片58f,从而使吸热部58a所作用的部分成为突起58g表面以及突起58g表面附近的空间。
在收纳部32d内,气道部件57a以气流穿过突起58g的表面附近的方式来对气流所移动的路径进行规定,从而从气流中吸收热量。更详细而言,通过气道部件57a,从而使气道部件57a内的气流穿过突起58g和与该突起58g邻接的突起58g的间隙58i中的至少一个间隙58i。
为了突起58g的表面吸收大量的热量,优选为,突起58g的表面和气流所穿过的气道部件57a以较大的面积发生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道部件57a在吸热片58f所具有的邻接的两个突起58g的间隙58i中,在与该两个突起58g双方接触的同时穿过。
气道部件57a为,例如具有可挠性的树脂制的管。优选为,管的直径与邻接的两个突起58g的间隔相比稍大一点。当管的直径与邻接的两个突起58g的间隔相比稍大一点时,由于管的外侧面被压扁在两个突起58g的表面上,因此管会沿着两个突起58g的表面而变形为大致矩形形状,从而管在两个突起58g的间隙58i中穿过。进一步地,管的外侧面也与处于两个突起58g的间隙58i中且连接该两个突起58g的表面的面发生接触。由此,由于管的外侧面与吸热片58f接触的表面积变大,因此热量的吸收量增加。在管的直径与邻接的两个突起58g的间隔相比而相当大时,由于通过压扁管从而会使管向从突起58g的间隙58i中挤出的方向变形,因此穿过两个突起58g的间隙58i的气流会变少。由此,热量的吸收量降低。在管的直径小于邻接的两个突起58g的间隔的情况下,由于管与突起58g仅偶尔接触,因此管与吸热片58f接触的面积较少。由此,热量的吸收量降低。
为了吸热部58a从吸热片58f吸收大量的热量,优选为,吸热部58a和吸热片58f以较大的面积进行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吸热片58f而言,在与并排有多个突起58g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有作为平坦面的连接面58k。通过作为热交换机构58的珀耳贴元件的一个面即吸热部58a与平坦面即连接面58k紧贴,从而使吸热部58a和吸热片58f以较大的面积进行接触。
在作为液体而使用了蓝绿色、品红色、黄色、黑色这四种油墨的情况下,作为热交换机构58,也可以使用多个珀耳贴元件。如图8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能够喷出蓝绿色油墨的喷出头31、能够喷出品红色油墨的喷出头31、能够喷出黄色油墨的喷出头31、能够喷出黑色油墨的喷出头31。
各种颜色的喷出头31在宽度方向X上并排配置。并且,相对于该喷出头31,而分别配置有蓝绿色油墨用的副罐38、品红色油墨用的副罐38、黄色油墨用的副罐38、黑色油墨用的副罐38。并且,各个各种颜色用的副罐38通过各自的珀耳贴元件的散热部58b进行作用,从而使各种颜色的副罐38内的液体的温度上升。然后,温度上升了的液体被供给至各个喷出头31。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道部件57a被分叉为四个。穿过分叉的气道部件57a的气流通过各自的珀耳贴元件的吸热部58a进行作用,从而使气流的温度下降。然后,温度下降了的气流从各个吹出口59被吹送至输送带22。
实施方式的作用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支承面22a具有粘合层25。加热部50对支承介质M之前的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进行加热。因此,能够使粘合层25的温度上升至粘合层25发挥粘合性的温度为止。
输送辊21将从放卷部16上被放卷的介质M中继至输送带22为止。由此,介质M的状态成为被输送带22的支承面22a支承的状态。
在具有粘合层25的输送带22和介质M被按压辊61和辊支承部63夹着的状态下,介质M被按摁在粘合层25上。因此,能够通过粘合层25的粘合力,从而使介质M相对于支承面22a而紧贴。
印刷部30对介质M执行印刷。由于介质M紧贴在支承面22a上,因此能够抑制在印刷时因介质M从支承面22a上浮起而使画质恶化的情况。
通过热交换机构58使吸热部58a所吸收的热量移动至散热部58b,从而实施热量的移动。由此,能够使吸热部58a所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下降,并使散热部58b所作用的部分的温度上升。也就是说,能够使在气道路径57中移动的气流的温度下降,并且使在流道部件36中流通的液体的温度上升。
换而言之,能够通过热交换机构58,从而有效地造出向喷出头31供给的温度上升了的液体、和用于对被加热的输送带22进行冷却的温度下降了的气流。
流道部件36向喷出头31供给液体。流道部件36对向喷出头31被供给的液体的流道进行规定。热交换机构58的散热部58b在滑架32的上游侧处与流道部件36接触。由此,由于散热部58b作用在流道部件36上,因此能够将散热部58b所释放的热量释放至流道部件36上。
当散热部58b所释放的热量被释放至流道部件36上时,在流道部件36中流通的液体的温度会上升。由此,由于温度上升了的液体被供给给喷出头31,因此能够抑制容易产生喷出不良的高粘度的液体被供给给喷出头31的情况。
在气道路径57的内部有气流流通。从气流产生部56被排出的气流、或者被气流产生部56抽吸的气流在穿过热交换机构58后,从吹出口59被排出。在热交换机构58中,由于吸热部58a作用在流道部件36上,因此吸热部58a能够从气道路径57吸收热量。
突起58g和与该突起58g邻接的突起58g的间隙58i具有一个突起58g的表面、另一个突起58g的表面、和处于两个突起58g的间隙58i中并连接该两个突起58g的表面的面这三个面。气流通过气道部件57a而穿过突起58g和与该突起58g邻接的突起58g的间隙58i,从而增加了吸收气流的热量的面积。
当吸热部58a从气道路径57吸收热量时,在气道路径57中移动的气流的温度下降。由于在气道路径57中移动的气流的温度下降,因此能够使从吹出口59向输送带22排出的气流的温度下降。
吹出口59相对于输送带22的移动方向Y而位于按摁部60的下游处。因此,能够使介质M紧贴在支承面22a上之后的输送带22的温度降低。
热交换在被壁32e包围的部分即收纳部32d的被封闭的内部空间内实施。由此,热量的移动被抑制在收纳部32d内的范围中。因此,能够抑制在吸热部58a和气道路径57以外的部分之间实施热量的移动的情况、以及在散热部58b和流道部件36以外的部分之间实施热量的移动的情况。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实施热交换。
优选为,滑架32中的收纳部32d的材料为具有隔热性的材料。能够抑制实施收纳部32d的内部的部件与收纳部32d的外部之间的热量的移动的情况。由此,能够在收纳部32d的被封闭的内部空间内,更有效地实施热交换。
实施方式的效果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中,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1)、(2)、(3)相同的效果。
(4)具备收纳部32d,所述收纳部32d具有对喷出头31和热交换机构58进行收纳的被封闭的内部空间,流道部件36穿过收纳部32d的内部而与喷出头31连通。气道路径57被构成为,使来自气流产生部56的气流被送入到收纳部32d的内部。收纳部32d具有吹出口59,所述吹出口59被构成为能够将被送入到收纳部32d的内部的气流吹出至输送带22上。在从向喷出头31供给的液体中吸收热量的吸热部58a和向用于吹向输送带22的气流中释放热量的散热部58b之间的热交换,在收纳部32d的被封闭的内部空间内被实施。由此,热交换更有效地被实施。通过向输送带22吹送被有效地释放了热量的气流,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输送带22的冷却效果。
(5)具备吸热片58f,所述吸热片58f被收纳在收纳部32d的内部,且具有多个突起58g。而且,吸热片58f与吸热部58a连接。由于与吸热部58a为平坦面时相比,通过吸热片58f的多个突起58g而增加了吸热部58a所吸热的部分的表面面积,因此能够提高输送带22的冷却效果。
(6)气道路径57在收纳部32d内,具备对气流所移动的路径进行规定的气道部件57a。而且,通过气道部件57a,从而使气流穿过突起58g和与该突起58g邻接的突起58g的间隙58i中的至少一个间隙58i。突起58g和与该突起58g邻接的突起58g的间隙58i具有一个突起58g的表面、另一个突起58g的表面、和处于两个突起58g的间隙58i中并连接该两个突起58g的表面的面这三个面。通过气流利用气道部件57a而穿过突起58g和与该突起58g邻接的突起58g的间隙58i,从而吸热部58a从该三个面上吸收气流的热量。由此,由于吸热部58a所吸热的部分的表面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提高输送带22的冷却效果。
(7)通过吸热部58a位于散热部58b与喷出头31之间,从而使释放热量的散热部58b被配置于与喷出头31分离的位置上。例如,由于从散热部58b被释放的热量会使喷出头31的喷嘴部分的温度上升至被供给的液体的温度以上的温度。由于与喷嘴的表面接触的液体部分的温度上升至适于喷出的温度以上,因而容易产生喷嘴的堵塞。也就是说,通过吸热部58a位于散热部58b与喷出头31之间,从而能够抑制给喷出头31带来的由热量造成的影响。
实施方式的变更例
本实施方式能够以以下的方式来进行变更并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并实施。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那样,突起58g的表面也可以与穿过气道部件57a的气流直接接触。气道部件57a在其外侧表面的一部分上具有能够供突起58g进入的至少一个以上的孔,通过突起58g进入该孔,从而使进入到各个孔内的突起58g的表面与穿过气道部件57a的气流直接接触。由于吸热片58f的突起58g的表面与气流直接接触,因此能够提高气流的冷却效率。也就是说,通过气道部件57a,从而气道部件57a内的气流穿过了突起58g和与该突起58g邻接的突起58g的间隙58i中的至少一个间隙58i。另外,为了不使气流从突起58g的表面与该孔之间的缝隙泄漏,优选为,密封该缝隙。作为密封部件,例如可使用橡胶部件或粘合剂等。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那样,吸热片58f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呈管状的管状部分58h而被构成。并且,气流也可以穿过该管状部分58h。例如,吸热片58f在多个突起58g并排的面侧具有盖部件58j。盖部件58j在与至少两个以上的突起58g的顶端抵接的状态下,与吸热片58f接合。由此,在吸热片58f中,被构成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管状部分58h。通过气道部件57a与管状部分58h连接,从而使气道部件57a与管状部分58h连通。而且,穿过气道部件57a的气流会穿过管状部分58h。也可以在吸热片58f中构成有两个以上的管状部分58h,气道部件57a通过与该两个以上的管状部分58h连接,从而使气流穿过两个以上的管状部分58h。在穿过了管状部分58h的气流从吹出口59被吹出这样的位置上,配置有吹出口59。由于通过气流穿过管状部分58h而使吸热片58f的突起58g的表面与气流直接接触,因此能够提高气流的冷却效率。也就是说,通过气道部件57a,从而使气道部件57a内的气流穿过突起58g和与该突起58g邻接的突起58g的间隙58i中的至少一个间隙58i。另外,优选为,盖部件58j的材质与吸热片58f相同。由于穿过管状部分58h的气流也与盖部件58j的表面接触,因此能够提高气流的冷却效率。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吹出口59的位置也可以被适当变更。由于滑架32沿着宽度方向X进行移动,因此与滑架32一起吹出口59的位置也沿着宽度方向X而移动。因此,不论吹出口59的位置如何,均能够跨及输送带22的宽度方向X而将气流吹送至输送带22上。也就是说,不论吹出口59的位置如何,均能够将气流吹送至整个输送带22上。此外,也可以根据吹出口59的位置,从而适当变更流道部件36与副罐38的连接位置、流道部件36的路径、以及流道部件36与喷出头31的连接位置。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气道部件57a也可以在收纳部32d的内部没有被设置在突起58g与突起58g的间隙58i中的部分。例如,来自气流产生部56的气流被送入到收纳部32d的内部,但也可以为气道部件57a的终端。换而言之,气道部件57a也可以不在收纳部32d的内部。但是,优选为,来自气流产生部56的气流进入收纳部32d的内部的位置即气道部件57a的终端的位置为吸热部58a的附近。在气道部件57a的终端的位置为吸热部58a的附近时,气流容易通过吸热部58a中的吸热片58f的突起58g与突起58g的间隙58i。当被送入到收纳部32d的内部的气流与向收纳部32d内露出的突起58g的表面接触时,气流的温度下降。然后,温度下降了的气流从一个或多个吹出口59被吹出。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流道部件36也可以在副罐38以外的部分处与散热部58b接触。并且,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具备被收纳于收纳部32d的内部的散热片、且具有多个突起58g的散热片。并且,该散热片也可以与散热部58b连接。并且,也可以通过流道部件36,从而使向喷出头31供给的液体穿过突起58g和与该突起58g邻接的突起58g的间隙58i中的至少一个间隙58i。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被构成为,在滑架32中使用具有隔热效果的材料,副罐38被嵌入到滑架32中。能够抑制向喷出头31被供给的液体的温度下降的情况。
·气道部件57a在与构成“第一间隙58i”的两个突起58g的双方接触的同时穿过吸热片58f所具有的邻接的两个突起58g的该“第一间隙58i”。之后,气道部件57a在与构成“第二间隙58i”的两个突起58g的双方接触的同时穿过与“第一间隙58i”不同的该“第二间隙58i”。在气道部件57a中,该迂回被重复多次。即,气道部件57a也可以多次穿过吸热片58f所具有的邻接的两个突起58g的间隙58i。例如,气道部件57a也可以按照并排地顺序穿过吸热片58f所具有的邻接的两个突起58g的间隙58i。换而言之,气道部件57a也可以锯齿形地穿过吸热片58f所具有的突起58g的间隙58i。能够通过气道部件57a多次穿过突起58g的间隙58i,从而提高气流的冷却效率。
·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为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11。作为从液体喷出装置11喷出成为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的状态,设为包括粒状、泪滴状、在线状后拉出尾状物的液滴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液体只需为能够从液体喷射装置11喷出的这样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需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设为包括粘性较高或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它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融液这样的流状体的材料。液体设为不仅包含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而且还包含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由颜料或金属颗粒等的固体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体等。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可列举出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油墨或液晶等。在这里,油墨是指,包括一般性的水溶性油墨、油性油墨以及胶状油墨、热熔性油墨等的各种液体组成物的物质。作为液体喷出装置11的具体例,例如具有喷出在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使用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而含有电极材料或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为喷出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并喷出作为样本的液体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为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精密设备精确地喷出润滑油的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出在基板上的装置。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为,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出酸或碱等蚀刻液的装置。
根据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而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
以下,对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而把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A)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喷出头,其被构成为能够向介质喷出液体;输送带,其具有被构成为能够粘贴所述介质的粘合层,且所述输送带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粘合层来输送所述介质;加热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所述输送带进行加热;按压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将所述介质按摁在被所述加热部加热了的所述输送带上;流道部件,其对向所述喷出头被供给的所述液体的流道进行规定;气流产生部,其被构成为能够产生用于被吹送至穿过了所述按摁部的所述输送带的气流;热交换机构,其被构成为能够在吸收热量的吸热部与释放热量的散热部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散热部与所述流道部件接触,所述吸热部被配置于所述气流所移动的气道路径的中途。
根据该结构,为了使印刷前的介质与输送带紧贴,输送带被加热部加热。通过使用热交换机构,从而利用热交换机构的散热部而使向喷出头被供给的液体的温度上升。并且,在利用热交换机构的吸热部而使由气流产生部所产生的气流被冷却之后,使该气流被吹送至与介质紧贴的输送带。通过从用于吹送向输送带的气流中夺走用于对向喷出头被供给的液体加热的热量,从而与以设置液体喷出装置的环境中的气流来冷却输送带时相比,能够进一步冷却输送带。因此,能够提高了输送带的耐久性。
(B)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备收纳部,所述收纳部具有对所述喷出头和所述热交换机构进行收纳的内部空间,所述流道部件穿过所述收纳部的内部而与所述喷出头连通,所述气道路径以使来自所述气流产生部的所述气流被送入到所述收纳部的内部的方式被构成,所述收纳部具有吹出口,所述吹出口被构成为能够将被送入到所述收纳部的内部的所述气流吹出至所述输送带。
根据该结构,从向喷出头供给的液体中吸收热量的吸热部和向用于吹出至输送带的气流中释放热量的散热部之间的热交换,在收纳部的内部空间内实施。由此,更加有效地实施热交换。通过使有效地释放了热量的气流被吹出至输送带,从而能够更加提高输送带的冷却效果。
(C)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将所述输送带中的与所述喷出头对置的部分设为对置部分时,所述吹出口在所述对置部分的移动方向上被设置于所述喷出头的下游。
根据该结构,气流会被吹送至在介质上被实施了印刷之后的输送带上。由于在介质上被实施印刷的区域中的输送带的热量很难被夺走,因此在介质上实施印刷的区域中的粘合层的粘合力不易降低。由此,能够在保证于介质上被实施印刷的区域中的介质与输送带的紧贴性的同时,冷却输送带。
(D)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将所述输送带中的与所述喷出头对置的部分设为对置部分时,所述吹出口在所述对置部分的移动方向上被设置于所述喷出头的上游。
根据该结构,气流会被吹送至在介质上被实施印刷前的输送带上。由于在输送带与喷出头对置前输送带的热量就被夺走了,因此输送带的热量难以给喷出头的喷出性能带来影响。例如,不易产生由热量引起的喷嘴的堵塞等。由此,能够在抑制喷出头的不良现象的同时,对输送带进行冷却。
(E)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具备吸热片,所述吸热片被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内部,并具有多个突起,所述吸热片与所述吸热部连接。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吸热片的多个突起从而与吸热部为平坦面时相比,增加了吸热部吸热的部分的表面面积,因此能够提高输送带的冷却效果。
(F)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气道路径在所述收纳部内具备对所述气流所移动的路径进行规定的气道部件,通过所述气道部件,从而使所述气流穿过所述突起和与该突起邻接的突起的间隙中的至少一个间隙。
根据该结构,突起和与该突起邻接的突起的间隙具有如下三个面,即,一个突起的表面、另一个突起的表面、和处于两个突起之间并连接该两个突起的表面的面这三个面。通过利用气道部件而使气流穿过突起和与该突起邻接的突起的间隙,从而使吸热部从该三个面中吸收气流的热量。由此,由于吸热部所吸热的部分的表面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提高输送带的冷却效果。
(G)在上述液体喷出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吸热部位于所述散热部与所述喷出头之间。
根据该结构,通过吸热部位于散热部与喷出头之间,从而使释放热量的散热部被配置在与喷出头分离的位置。例如,由于从散热部被释放的热量,从而使喷出头的喷嘴部分的温度上升至被供给的液体的温度以上的温度。由于与喷嘴的表面接触的液体部分的温度上升至适于喷出的温度以上,因而容易产生喷嘴的堵塞。也就是说,通过使吸热部位于散热部与喷出头之间,从而能够抑制给喷出头带来的由热量造成的影响。
符号说明
11…液体喷出装置;12…筐体;15…输送装置;16…放卷部;20…输送部;21…输送辊;22…输送带;22a…支承面;22b…内周面;23…旋转辊;24…驱动辊;25…粘合层;30…印刷部;31…喷出头;32…滑架;32a…间隙;32b…间隙;32c…间隙;32d…收纳部;32e…壁;33…滑架移动部;34…喷嘴列;35…喷嘴板;36…流道部件;37…液体罐;38…副罐;39…隔热材料;40…收卷部;50…加热部;51…辐射板;51a…内侧面;51b…外侧面;52…加热板;52a…第一加热板;52b…第二加热板;52c…第三加热板;52d…第四加热板;52e…第五加热板;52f…第六加热板;53…加热框架;55…冷却部;56…气流产生部;57…气道路径;57a…气道部件;57b…流入部件;58…热交换机构;58a…吸热部;58b…散热部;58c…压缩机;58d…膨胀阀;58e…热介质;58f…吸热片;58g…突起;58h…管状部分;58i…间隙;58j…盖部件;58k…连接面;59…吹出口;60…按压部;61…按压辊;62…按压辊驱动部;63…辊支承部;65…温度检测部;66…检测器组;70…清洗部;71…清洗槽;72…清洗辊;73…移动机构部;80…操作部;81…显示部;90…控制部;91…接口部;92…CPU;93…存储部;93a…加热部用表;93b…粘合剂用表;94…控制电路;L…距离;M…介质;OP…对置部分;R1…卷筒体;R2…卷筒体;X…宽度方向;Y…纵深方向;Z…重力方向。

Claims (7)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出头,其被构成为能够向介质喷出液体;
输送带,其具有被构成为能够粘贴所述介质的粘合层,且所述输送带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所述粘合层来输送所述介质;
加热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对所述输送带进行加热;
按摁部,其被构成为能够将所述介质按摁在被所述加热部加热了的所述输送带上;
流道部件,其对向所述喷出头被供给的所述液体的流道进行规定;
气流产生部,其被构成为能够产生用于被吹送至穿过了所述按摁部的所述输送带的气流;
热交换机构,其被构成为能够在吸收热量的吸热部与释放热量的散热部之间进行热交换,
所述散热部与所述流道部件接触,
所述吸热部被配置于所述气流所移动的气道路径的中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收纳部,所述收纳部具有对所述喷出头和所述热交换机构进行收纳的内部空间,
所述流道部件穿过所述收纳部的内部而与所述喷出头连通,
所述气道路径以使来自所述气流产生部的所述气流被送入到所述收纳部的内部的方式被构成,
所述收纳部具有吹出口,所述吹出口被构成为能够将被送入到所述收纳部的内部的所述气流吹出至所述输送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输送带中的与所述喷出头对置的部分设为对置部分时,
所述吹出口在所述对置部分的移动方向上被设置于所述喷出头的下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输送带中的与所述喷出头对置的部分设为对置部分时,
所述吹出口在所述对置部分的移动方向上被设置于所述喷出头的上游。
5.如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吸热片,所述吸热片被收纳于所述收纳部的内部,并具有多个突起,
所述吸热片与所述吸热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道路径在所述收纳部内具备对所述气流所移动的路径进行规定的气道部件,
通过所述气道部件,从而使所述气流穿过所述突起和与该突起邻接的突起的间隙中的至少一个间隙。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热部位于所述散热部与所述喷出头之间。
CN202310057943.7A 2022-01-25 2023-01-18 液体喷出装置 Pending CN1164946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09049A JP2023108089A (ja) 2022-01-25 2022-01-25 液体吐出装置
JP2022-009049 2022-01-2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94657A true CN116494657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13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57943.7A Pending CN116494657A (zh) 2022-01-25 2023-01-18 液体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34384A1 (zh)
JP (1) JP2023108089A (zh)
CN (1) CN116494657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08089A (ja) 2023-08-04
US20230234384A1 (en) 202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11779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326728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7128710B (zh)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US10086615B2 (en) Nozzle surface wiping device,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and head cleaning method
JP2010094976A (ja) ターゲット支持装置、ターゲット搬送機構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154878B2 (ja) 液体除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液体除去方法
US10906319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intaining the same
JP5728798B2 (ja) 記録装置
US10875308B2 (en)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aintenance method for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1194797A (ja) 記録装置
JP2011046094A (ja) 記録装置
JP4758255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73450B2 (ja) 記録装置
JP2010228159A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10464313B2 (en)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intenance of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717589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EP1508452B1 (en) Ink jet printer
JP2012192676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CN116494657A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7087303B2 (ja) キャップ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98110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装置
CN107042707B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201814050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188638A (ja)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US11926166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sub-carri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