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276A - 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276A
CN1122276A CN95106951A CN95106951A CN1122276A CN 1122276 A CN1122276 A CN 1122276A CN 95106951 A CN95106951 A CN 95106951A CN 95106951 A CN95106951 A CN 95106951A CN 1122276 A CN1122276 A CN 1122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synthetic resin
illuminating lamp
hard ware
housing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5106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388C (zh
Inventor
山田厚
奥田忠之
萩原正记
吉田芳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61378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06291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086463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24281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2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38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38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3/00Antiglare equipment associated with windows or windscreens; Sun visors for vehicles
    • B60J3/02Antiglare equipment associated with windows or windscreens; Sun visors for vehicles adjustable in position
    • B60J3/0204Sun visors
    • B60J3/0278Sun visors structure of the body
    • B60J3/0282Sun visors structure of the body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courtesy mirr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12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incorporated means for positioning inserts, e.g. labels
    • B29C33/14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incorporated means for positioning inserts, e.g. labels against the mould wa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4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 B29C45/14639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incorporating preformed parts or layers, e.g. injection moulding around inserts or for coating articles for obtaining an insulating effect, e.g. for electrical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9/00Combinations of shaping technique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main groups B29C39/00 - B29C67/00, e.g. associations of moulding and joining techniques; Apparatus theref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68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by incorporating or moulding on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or layers, e.g. foam blocks
    • B29C70/72Encapsulating inserts having non-encapsulated projections, e.g. extremities or terminal portion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995/00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 B29K2995/0003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having particular electrical or magnetic properties, e.g. piezoelectric
    • B29K2995/0005Conduct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Arrangements Of Ligh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Interiors, Mounting And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e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把由多种金属构件经连接桥而连成的一体化金属构件组插入合成树脂主体成型用成型模内,向该成型模内注入合成树脂,形成合成树脂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中间体,切断连接桥,使各金属构件独立,由此制造出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本发明可提高金属构件在合成树脂主体内的装配精度,避免金属构件间不必要的接触,节省金属构件的装配时间,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新型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提供一种新型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目的在于提高金属构件在合成树脂部件内的装配精度,并且避免金属构件间意外接触的危险,同时节省金属构件装配时的工作量,降低成本。
关于传统的设于汽车车厢内的梳妆镜上的照明灯,它们的外壳有的如后面将要述及的图64及图65所示。
a是成竖长箱形的照明灯外壳,安装于与图中未示的镜子外壳的镜子安装部相邻的开口部。
在照明灯外壳a的里面固定有灯管夹持配件b、c,用设于该灯管夹持配件b、c的前侧面的夹持片d、e来固定灯管f。
g是开关,从该开关g处向外伸出设置一端子片h。设于所述灯管夹持配件b的接触部i与开关g的箱体j的底面露出的端子(图中未示)接触,一旦开关g的操作钮k被按下,在开关g的箱体j内,所述接触部j接触的所述未图示的端子即与所述端子片h成接触状态。
而且,形成于灯管夹持配件c上的端子片l和开关g的端子片h向形成于所述照明灯外壳a上的孔m内突出,并由该孔m和2个端子片h、l形成连接器n。
当未图示的梳妆镜装于未图示的遮光板时,从遮光板延伸的电线束前端所设的连接器便与所述连接器n连接,灯管f经开关g与车体的电源部接通。
在所述传统的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a上,各自形成的灯管夹持配件b、c及开关g必须分别与外壳主体a组装,费时费力,成为成本上升的原因。
另外,各灯管夹持配件b、c及开关g是一个一个与外壳主体a组装的,故各灯管夹持配件b、c及关g间的装配精度难以保证,有时还有短路的危险。
而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就是为了解决所述传统方法的问题,该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是通过在由多种金属构件经连接桥而连成的一体化金属构件组经过插入成形而形成的一体化合成树脂制主体上形成多个冲压孔,并在该冲压孔处把所述连接桥切断,使所述多种金属构件各自独立而成。
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则是把由多种金属构件经连接桥而连成的一体化金属构件组插入合成树脂制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向该合成树脂制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注入合成树脂制主体用树脂,形成合成树脂制主体与金属构件组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中间体后,把所述连接桥切断,使所述多种金属构件各自独立,由此制造出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
因而,由于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是通过插入成形使由多种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金属构件组与合成树脂制主体成形为一体,故无需把多种金属构件分别装入合成树脂制主体内,省时省力,可降低成本。而且,由于各金属构件是通过插入成形而装入的,故可提高各金属构件间的装配精度,加之各金属构件的无用部分被树脂所复盖,故避免了金属构件之间意外接触的危险。
另外,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是把由多种金属构件经连接桥而连成的一体化金属构件组插入合成树脂制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进行合成树脂制主体的成形后形成合成树脂部件中间体,然后把连接桥切断,使各金属构件在电气上各自分离,由此制造出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故可以效率极高地制造出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还可提高各金属构件间的装配精度。
以下对附图作简要说明。
图1是把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用于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的第1实施例,是表示与遮光板上连接的梳妆镜配装状态的局部主视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3—3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立体图。
图5是主视图。
图6是后视图。
图7是沿图5的7—7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沿图5的8—8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沿图6的9—9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沿图5的10—10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沿图5的11—11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要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制造接触件组所用材料的立体图,图14至图17均是表示把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制造方法运用于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的制造方法时的一个实施例的概略图。
图14是把图13的材料冲压加工后成形的原形接触件组的立体图。
图15是把原形接触件组进行弯曲加工后成形的接触件组的立体图。
图16是接触件组的主视图。
图17是把接触件组进行插入后成形的照明灯外壳中间体的立体图。
图18是梳妆镜用的照明灯外壳的放大立体图,图19至图42均为把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其制造方法用于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及其制造方法的第2实施例。
图19是把梳妆镜的盖子打开且取下照明灯的透镜后的主视图。
图20是梳妆镜的后视图。
图21是盖子的后视图。
图22是沿图19的22—22线切断并把盖子闭上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沿图19的23—23线切断并把盖子闭上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24是沿图19的24—24线切断并把盖子闭上时的剖视图。
图25是梳妆镜外壳的主视图。
图26是阳端子的要部放大立体图。
图27是阳端子变形例的要部放大立体图。
图28是阳端子另一变形例的要部放大立体图。
图29是沿图19的29—29线切断并把盖子闭上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30是沿图19的30—30线切断并把盖子闭上时的放大剖视图。
图31是镜子卡合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32是表示镜子的端部与镜子卡合部卡合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33是阴端子的放大立体图。
图34是沿图33的34—34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5是阴端子的放大主视图。
图36是把阴端子展开后的放大图。
图37是表示阳端子与阴端子接合时状态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38是表示盖子打开时开关部状态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39是表示盖子闭上时开关部状态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40是表示盖子闭上时把盖子保持在该关闭状态的保持装置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41是表示盖子打开时把盖子保持在该打开状态的保持装置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42是接触件组连续体的放大立体图。
图43是第2实施例的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变形例的放大立体图。
图44是沿图43的44—44线的剖视图。
图45是沿图43的45—45线的剖视图。
图46是室内照明灯切除部分透镜后的放大主视图,图47至图62均表示把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运用于室内照明灯的照明灯外壳及其制造方法的第3实施例。
图47是室内照明灯的放大后视图。
图48是沿图47的48—48线的剖视图。
图49是沿图47的49—49线的剖视图。
图50是沿图47的50—50线的剖视图。
图51是灯管保持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52是透镜下端部与外壳主体间的卡合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53是透镜上端部与外壳主体间的卡合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54是开关旋钮的放大立体图。
图55是开关接点部的放大主视图。
图56是照明灯外壳背面形成的连接器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57是接触件组连续体的放大立体图。
图58是开关旋钮及其装配的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59是开关旋钮及其装配的另一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60是开关旋钮及其装配的又一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61是开关旋钮及其装配的再一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62是开关旋钮及其装配的再一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63是开关旋钮及其装配的再一变形例的要部放大剖视图。
图64与图65均为传统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的一个示例,图64是其要部的立体图。
图65是分解立体图。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
图1至图17表示把本发明用于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及其制造方法的第1实施例。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梳妆镜用的照明灯外壳,然后说明其制造方法。
图中1是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由合成树脂制的外壳主体2与通过所谓插入成形而装入该外壳主体2的3个接触件3、4、5组成。
外壳主体2用合成树脂,譬如ABS树脂等形成,前面开口,从正面看是一个略成竖长状长方形、且纵深较浅的扁平箱形。
在外壳主体2的内底面的上下两端部形成略向前方凸出的平台6、6′,在该平台6、6′的大致中央部形成贯通口7、7′,另外在上侧的平台6的偏左侧位置形成上下并列的2个冲压孔,在贯通孔7的下端部两侧附近各形成1个冲压孔,共计4个冲压孔8。
在外壳主体2的上侧面,在左端和中央稍偏右的位置设有向上方凸出的凸起9、10。在左侧的凸起9的右侧面的上端形成L字形的切口11,在右侧的凸起10的上端部形成弯曲成L字形的向下的阻挡面12。
从所述凸起9的基部到周壁部的上端形成观察孔13。
14、14是在侧面壁15、15内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央向前后方向伸出的定位肋,其内面的前端部14a、14a是随着向前端的延伸而向侧面壁15、15一侧倾斜的倾斜面。
16是从左侧的侧面壁15的内面比所述定位肋14略为上方的位置的后端部向右方伸出的舌片状压紧部。
17是在所述压紧部16的略为上方位置的背面板18上形成的定位孔。
在背面板18上除了所述平台6、6′以外的部分,即,与中央部分19对应的部分的背面形成多个小孔20、20、…。
21是与外壳主体2连成一体的保护板,它从背面将凸起9、10之间除了右端以外的部分加以复盖。
接触件3、4、5用具有导电性及弹性的金属材料、譬如不锈钢(例如SUS304)制成,为了提高导电率和耐久性,也可用黄铜、磷青铜等制成。
接触件3是由灯头座22、端子片23、及把22与23加以连结的接合部24所组成的一个整体。灯头座22由基座部25及从该基座部25的上下两边缘向前方立起的夹持片26、26组成,在夹持片26、26的靠尖端位置形成了使2者互相接近的弯曲的卡紧部27、27。另外,在基座部25的右端边缘伸出埋入片25a,该埋入片25a向后方倾斜弯曲。
而且,夹持片26、26的尖端间的间隔小于基座部25的上下宽度,夹持片26、26的从基座部25立起的立起部26′、26′不是直角,而是形成带弯曲的所谓R面状。
接触件3的接合部24大致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带状,在其中间部形成阶梯24a,以该阶梯24a为界分成上半部24b和下半部24c,上半部24b比下半部24c略为向前方凸出。而且,上半部24b埋入外壳主体2的上侧平台6的左端部及左侧侧面壁15的前端部内。下半部24c的大致中间部分的右边缘向右伸出,使这一部分幅度较宽,且在该部分的偏右位置上形成了定位孔28。而且该下半部24c的左侧的大致一半的部分埋设于外壳主体2的左侧侧面壁15的后端侧部内,其余部分及灯头座22则位于在外壳主体2的内底面的中央部分19的左端部形成的浅凹部29内。
另外,在灯头座22的基座部25上形成的埋入片25a埋设于外壳主体2的背面板18内。而且,接合部24的下半部24c上形成的定位孔28与外壳主体2的背面板18上形成的定位孔17一致。另外,从外壳主体2的左侧侧面壁15伸出的压紧部16与接合部24的下半部24c的偏下端部分的前侧成接触状态,由此防止接合部24的该部分向前方凸起。
另外,端子片23的面向着上下方向,从外壳主体2的所述左侧凸起9的切口11的右侧面向右方伸出。而且其右端接近所述的右侧凸起10的上端部左侧面。
还有,与端子片23的基端部23a及尖端部23b相比,其中间部23c较细。
在接合部24的上端部,即接近端子片23的部分形成了弯曲成凹状的弯曲部30。由此使端子片23的位置稍稍向下方移位。
接触件4是通过接合部34把由接合孔31形成的主部32与端子片33连成一体而形成的。从接合孔31的开口边缘处2个相对的位置伸出卡合凸起31a、31a。而且,从正面看接合部34,形成把2个L字连起来的曲柄状,它把主部32的左端边缘上端和端子片33的左端连结起来。另外,端子片33在其基端部对于接合部34而向上方弯折,使其面朝上下方向。在端子片33的尖端部形成了向上方锻造的凸起33a。
该接触件4的主部32除接合孔31的周边部分外均埋设于外壳主体2上方的平台6内,且接合孔31位于贯通孔7的前侧。还有,接合孔31的口径略小于贯通孔7的口径,从前后方向看,接合孔31的开口边缘位于贯通孔7的开口边缘的内侧。
接合部34埋设于上方的平台6内,端子片33从外壳主体2的左侧凸起9的切口11的正下方位置向右方伸出,在所述接触件3的端子片23的下方与其平行,在此构成开关的开闭接点部。
如上所述,通过用接触件3、4各自的端子片23、33构成开关的开闭接点部,可以省去传统例中另设的开关部件g,从而可省去这种开关部件的组装所需的人工和时间,还可降低成本。
由于这些端子片23、33的背面侧是保护板21,故在把照明灯外壳1装于后在后面将要述及的梳妆镜时,可以避免端子片23、33直接接触梳妆镜,从而可避免端子片23、33的变形或损伤。
另外,端子片33的尖端部33b位于外壳主体2右侧的凸起10的阻挡面12的下侧,不能从阻挡面12向上方移动。
由此而在端子片33和23间保持着规定的间隙,不使端子片33过于接近端子片23而发生短路。另外,接触件4的接合部34的上端部左边缘附近的部分与接触件3的接合部24的上端部右边缘附近的部分从外壳主体2的所述观察孔13中露出。
接触件5是由主部35、从该主部35的右侧边缘的大致中央部向右伸出的灯头座36、及与主部35的下边缘连设且在其中央部有接合孔37的接合片部38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接合片部38经连设部39而与主部35连接,该连设部39向上下延伸,而且在中途形成向前后延伸的阶梯39a,这样,接合片部38便位于比主部35靠前方的位置。
主部35从正面看大致成字状,在其下端部的左右两侧边缘及上端部下半部的左右两端边缘共计4个部位分别伸出设置了埋入片35a、35a、…,这些埋入片35a、35a…向后方弯折倾斜。
灯头座36由基座部40及从该基座部40的上下两个边缘向前方立起的夹持片41、41组成,在夹持片41、41的偏尖端位置形成一对互相接近的弯曲的卡紧部42、42。
而且,夹持片41、41的尖端间的间隔小于基座部42的上下宽度,夹持片41、41的从基座部40立起的立起部41′、41′不是直角,而是形成带弯曲的所谓R面状。
从接合片部38的接合孔37的开口边缘处2个相对的位置上伸出卡合凸起37a、37a。
该接触件5的主部35及灯头座36位于外壳主体2的内底面形成的浅凹部43内,且接合片部38除接合孔37的周边部分外,均埋设于外壳主体2的下侧的平台部6′内,接合孔37位于贯通孔7′的前侧。另外,接合孔37的口径比贯通孔7′的口径略小,从前后方向看,连接孔37的开口边缘位于贯通孔7′的开口边缘的内侧。另外,灯头座36的右端部的中央部与右侧的定位肋14的后端面接触。
另外,主部35上形成的4个埋入片35a、35a、…埋入外壳主体2的背面板18内。
而且,位于外壳主体2的所述小孔20、20、…深处的是接触件3的接合部24及灯头座22的基座部25,接触件5的主部35及灯头座36的基座部40。
44是梳妆镜,45是其外壳,46是装于外壳45上的镜子,47是在镜子46侧面形成的凹部。
而且,所述的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1配合固定于所述凹部47内。另外,两端有灯头48、48的灯管49,其灯头48、48分别被灯头座22的夹持片26、26及灯头座36的夹持片41、41夹持固定在照明灯外壳1内,且该照明灯外壳1的前面开口处被图中未示的透镜所复盖,构成照明灯50。
另外,所述定位肋14、14的2个互相对置面之间的间隔与所述灯管49的长度相同或略大一点,如上所述,在把灯管49装在灯头座22、36上时,即使灯管49的位置稍向左右移位,只要使一个灯头48的端部与一个定位肋14的倾斜面14a接触,并沿着接触的倾斜面14a向侧面移动,即可使其处于正确位置。而且该定位肋14、14可阻止灯泡不必要的移动,防止发生短路等事故。
51是被梳妆镜外壳45支持、旋转自如的盖子,可以把镜子46及照明灯50的前面打开和关闭,一旦把该盖子51打开,设于该盖子51的作用凸起52便从上方推压所述接触件3的端子片23的偏尖端位置,使端子片23弯曲,使其尖端部23b向下方移动,由此使端子片23与33接触,使所述灯管49被通电(见图2)。
另外,端子片23的中间部23c比其基端部23a及尖端部23b窄,故当端子片23被所述作用凸起52压弯时,可避免应力集中在局部,从而增加了端子片23的耐久性。
另外,由于在端子片33的尖端部33b形成了向端子片23的方向凸出的凸起33a,故当端子片23向端子片33一侧弯曲时,端子片23与33的尖端部间可靠地接触,可以避免因成形时的误差等造成的接触不良。
53是设于汽车车厢内的遮光板,在该遮光板53上所形成的凹部54内埋入了所述梳妆镜44。
而且,在遮光板53的凹部54内分别配置着与汽车电源的各个端子接合的具有导电性的结构部件55、56,从前侧贯穿接合孔31及贯通孔7的螺钉57与结构部件55螺纹结合,而从前侧贯穿接合孔37及贯通孔7′的螺钉57′则与结构部件56螺纹结合。螺钉57、57′用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制成,从而,接触件4经过螺钉57而与结构部件55成电气接合,接触件5则经过螺钉57′而与结构部件56成电气接合。因而,一旦所述端子片33与23接触,便构成了电源—结构部件55—接触件4—接触件3—灯管49的一个灯头48—灯管49的另一个灯头48—接触件5—结构部件56—电源的闭合回路,灯管49亮灯。
还有,所述接合孔31、37上形成的卡合凸起31a、31a、37a、37a切入螺钉57、57′的槽内,使接触件4、5与螺钉57、57′可靠接触,又由于外壳主体2的贯通孔7、7′的口径大于接合孔31、37的口径,故即使外壳主体2成形时在贯通孔7、7′的开口边缘产生毛刺等,螺钉57、57′也能可靠地与接合孔31、37的开口边缘接触。
下面说明所述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1的制造方法。
首先,形成由所述接触件3、4、5经连接桥而连成的一体化接触件组。
58是接触件组,接触件3、4、5经过连接桥59、59、…而连成一体。即,接触件3的接合部24的偏上端部分的右侧边缘的上下隔开的2个位置与接触件4的主部32的左侧边缘的下端及偏上端的2个位置之间分别用连接桥59、59连结,另外,接触件4的主部32的下边缘的右端及偏左端的2个位置与接触件5的主部35的上边缘左右两端的2个位置之间分别用连接桥59、59连结,由此形成由接触件3、4、5连成一体的接触件组58。
60是接触件组58的材料,可用SUS、黄铜、磷青铜等的薄板,其厚度为0.25mm左右。
把该材料60中压成形,形成由接触件组的各接触件3、4、5的原形体3′、4′、5′所构成的原形接触件组61。
接着,对以上的原形接触件组61的原形体3′、4′、5′进行弯折加工,形成由3个接触件连接而成的接触件组58。
即,关于接触件原形体3′,是把灯头座相当部22′弯折后形成灯头座22,把端子片相当部23′的基部向上方弯折后形成端子片23,另外,在接合部相当部24′靠近端子片相当部23′的部分设立弯折部30,形成接合部24。并弯折形成埋入片25a。
关于接触件原形体4′,是把端子片相当部33′的基部向上方弯折,形成端子片33。
端子片23和33装入外壳主体2内时,其平面应互为相对,位置应接近。然而,由于在形成原形接触件组60的阶段,端子片相当部33′与端子片相当部23′之间隔开一定的宽度,故两者不可能太靠近。因而,如原封不动地把23′及33′分别在各自的基部弯折,端子片23与33间就会相距太远。此时,在接合部24上形成弯折部30,就可把端子片23、33间的间隔调到适当的范围。
关于接触件原形体5′,是把灯头座相当部36′弯折后形成灯头座36,并把连接部相当部39′分别在靠灯头座相当部36′的一侧和靠接合片相当部38′的一侧弯折,使在灯头座相当部36′与接合片相当部38′间形成阶梯。
把所述接触件组58插入备有外壳主体成形用成型模的成形机的外壳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并在该外壳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射入外壳主体用的树脂,形成树脂制的外壳主体2与接触件组58成为一体的照明灯外壳主体中间体。
62、62、…是推压销,它穿过在一个成型模63内形成的贯通孔64、64、…而向型腔66内伸出,并推压接触件3的接合部24的大致中间部分的背面、及灯头座22的基座部25的中央部的背面、接触件5的主部35的上端部的左右两端部的背面、下端部的左右两端部的背面、大致中央部的右侧边缘部的背面及灯头座36的基座部40的中央部的背面,把它们的表面推压至另一个成形模65的型腔面。由此,接触件3的接合部24及灯头座22的基座部25的表面、接触件5的主部35及灯头座36的基座部40的表面被推压至另一个成形模65的型腔面,从而可靠地防止了外壳主体用的树脂流至这些部分、即24、25、35、40的表面,且这些部分,即24、25、35、40从外壳1的内底面露出,具有反射面的功能,另外,由于这些部分,即24、25、35、40从外壳1的内底面露出,便截断了亮灯时灯管49的热量向外壳主体2的辐射,提高了照明灯外壳1的耐热性。
而且,由于接触件3及5被紧紧地推压至另一个成形模65的型腔面,该接触件3及5的位置稳定,可以防止因成形时的注射压力而引起的接触件3、5的位置移动。
还有,这些接触件3、5上形成的埋入片25a、35a、35a、…是埋入外壳主体2的背面板18内的。因而,在为更换灯管49而取下旧灯管49时,虽然会对灯头座22或36产生将其基座部25、40从背面板18剥离的作用力,但由于所述埋入片25a、35a、35a、…埋入背面板18,故可以防止把灯头座22或36的基座部25、40从背面板18剥离。还有,从前方将接触件3的接合部24之一部加以复盖的压紧部16,也有利于防止发生这类剥离。
另外,成形时这些推压销62、62、…位于型腔66内的部分在成形后即作为小孔20、20、…而留在外壳主体2上。
67是从另一个成型模65伸出设置的定位销,它贯穿接触件3的定位孔28,伸至型腔66当中。由此而使接触件3的位置固定,防止因成形时的注射压力而引起的接触件3的位置移动。
另外,成形时该定位销67位于型腔66内的部分在成形后即作为定位孔17而留在外壳主体2上。
68是从一个成型模63伸出设置的推压销,69是从另一个成型模65的与上述推压销68对应的位置伸出的推压销。一旦把2个成型模63、65合模,则在所述推压销68、69的尖端间夹持着接触件3的接合部24的偏上端部分及与该部分接近的接触件4的接合部34的上端部,使这些部分不会因成形时的注射压力而移动、接触。另外,即使这些部分相互间不接触,如果偏离了规定位置,也会使端子片23与33之间的位置失常,而由于所述推压68、69的夹持,便防止了这类问题的发生。
还有,成形时这些推压销68、69位于型腔66内的部分在成形后即作为观察孔13而留在外壳主体2上。在成形后,可以通过该观察孔13而确认接触件3、4的接合部24、34的状态。
成形时要使接触件4的端子片33的尖端部33b与外壳主体2的阻挡面12成面接触状态。因而,在成形结束时,该尖端部33b变成贴在阻挡面12上的状态,但一旦把照明灯外壳1组装于梳妆镜44上,并且用盖子51的作用凸起52经过端子片23而使端子片33挠曲时,该端子片33的尖端部33b即从阻挡面12剥离。
当向型腔66内的注射结束,进行脱模时,由于灯头座22、36的夹持片26、26的尖端间及夹持片41、41的尖端间的间隔小于基座部25、40的上下宽度,故无需使用滑动型芯便可顺利地进行脱模。即,只要在另外一个成型模65上预先形成容纳灯头座22、36的凹槽部70、70(图8中只示出其中一个),灯头座22、36的夹持片26、26及41、41便能从该凹槽部70、70拔出,而不会碰到该凹槽部70、70的内面。
另外,从灯头座22、36的夹持片26、26、41、41的基座部25、40立起的立起部26′、26′、41′、41′不是直角,而是形成带弯曲的所谓R面状,故提高了成形性。即,如这部分26′、26′、41′、41′做成直角,则在进行射出成形等作业或灯管的装卸时容易使这些部分发生裂纹,而把这些部分做成R面状则可防止裂纹发生,提高成形性。
然后,在完成了所述外壳主体2的成形后,即冲压形成冲压孔8、8、…,形成照明灯外壳1。由于这些冲压孔8、8、…的形成,连结接触件3、4、5的连接桥59、59、…在该冲压孔8、8、…的部位被切断,使接触件3、4、5在电气上各自独立。
在所述的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及其制造方法中,装入外壳主体2的接触件3、4、5形成一个整体,且是通过插入成形整体地装入外壳主体2的,故各接触件3、4、5在外壳主体2内的装配精度提高了,而且由于各接触件3、4、5的无用部分被外壳主体2的树脂所复盖,故减少了短路的危险性。同时节省装配的人力和时间,降低装配成本。
图18至图42是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2实施例。
该第2实施例也是把本发明运用于梳妆镜的照明灯外壳及其制造方法。
73是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由合成树脂制的外壳主体74与通过插入成形而与该外壳主体74形成一体的3个接触件75、76、77及2个增强片78、79组成。
外壳主体74用合成树脂,譬如ABS树脂等制成,前面开口,从正面看是略为竖长的长方形扁平箱形。
外壳主体74内底面的上下两端部形成稍向前方凸出的平台80、80′,在该平台80、8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贯通孔81、81′,而且在上侧的平台80的贯通孔81与左右两端之间及下侧的平台80′的贯通孔81′与右端之间形成冲压孔82、82、82。
平台80与80′之间的部分成为凹部83,该凹部83上下方向的中央的略3分之1的部分83a是最低的平坦面,与该平坦面83a上下连接的部分83b、83b′是从该平坦面83a到所述平台80、80′渐渐向前方变位的倾斜面。
在外壳主体74侧面靠近上下端位置的4个部位、即与所述平台80、80′的两侧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凹口84、84、…。这些凹口84、84、…的侧面开口部的前端延伸至侧面壁85的前端边缘稍靠前处终止,其后端则到达外壳主体74的后面。另外,这些凹口84、84、…在平台80、80′上的前端到达平台80、80′的前面,后端则到达外壳主体74的后面。
在外壳主体74左右外侧面靠近上下两端的位置形成到达前后两端的凹槽部86、86、…。
接触件75由以下部分形成一个整体,即反射部87、从该反射部87左侧边缘的上下方向之中央部向左方伸出设置的灯头座88、由从所述反射部87的左右侧边缘向下方延伸的连接片89、89′的下端向左方或右方伸出的阳端子90、90′、及通过成反凹字状且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窄幅连结片91、91而与阳端子90、90′的基端部下边缘连结的增强部92。
反射部87由面向前方且成横长矩形的板状中央部93及从该中央部93的上下两边缘向上方和下方延伸且随着逐渐远离中央部93而向前方倾斜变位的倾斜部94、94′而形成一个整体,所述连结片89、89′从反射部87的中央部93的左右两侧向下方延伸。
灯头座88由基座部95及从该基座部95的上下两边立起的夹持片96、96组成,在夹持片96、96的偏前端位置形成互相接近的弯曲卡紧部97、97。另外,从基座部95的与靠反射部87的一边相反的另一边伸出设置了埋设片98。
阳端子90与90′不仅左右对称且构造相同,故只对其中一方进行说明,对另一方则在相同部分标以同样符号,而省略说明。
阳端子90由导电部99及与该导电部99形成一体的注塑部100组成。导电部99由与所述连结片89连结的横长矩形的板状部99a及从该板状部99a的上下两边向前方伸出的侧片部99b、99b形成一体。另外,在板状部99a尖端部的大致中央部形成小孔99c。
注塑部100用与所述外壳主体74的材料树脂相同的合成树脂制成,与导电部99的板状部99a上伸出设置侧片部99b、99b的那一边形成一体,其厚度大致与侧片部99b、99b的宽度相同。而且,该注塑部100设有比板状部99a的尖端更伸出的尖端部100a,该尖端部100a的前后及上下4面是倾斜的,随着向尖端的伸出,上下宽度及厚度渐渐变小。而且,在注塑部100与所述小孔99c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比该小孔99c口径稍大的小孔100b。另外,这样的注塑部100是在接触件75通过插入成形而与外壳主体74形成一体的同时成形的。
然后,该接触件75通过所谓插入成形而与所述外壳主体74形成一体,其反射部87从外壳主体74的大致中央部的前面露出,即,中央部93位于外壳主体74的凹部83之平坦面83a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前面,倾斜部94、94′位于凹部83的倾斜部83b、83b′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的前面,灯头座88位于凹部83的平坦面83a的左端部,埋设片98的尖端部埋设于外壳主体74的左侧面壁85内。另外,阳端子90、90′以从外壳主体74下侧的凹口84、84的里端伸出的状态位于凹口84、84内。还有,连结片89、89′成为埋设于外壳主体74内的状态。而且在外壳主体74的前面形成浅凹部101,接触件75的反射部87及灯头座88的基座部95位于该浅凹部101内。
接触件76由灯头座102、端子片103及把该灯头座102与端子片103接合的接合片104形成一体。
灯头座102由基座部105与从该基座部105的上下两边立起的夹持片106、106组成,在夹持片106、106的靠近前端的位置形成互相接近的弯曲的卡紧部107、107。另外,在基座部105的左侧边缘伸出设置了埋设片108。
接合片104是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窄幅带状片,其下端部与灯头座102的基座部右侧边缘连接为一体。并且,接合片104下端的约3分之1部分104a是随着向下方延伸而向后变位的倾斜部。
端子片103是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片,其宽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其右端部的后边缘与所述接合片104的上边缘连接为一体。
这样的接触件76,其灯头座102位于外壳主体74的平坦面83a的右端部前面,其基座部105位于平坦部83a右端部的浅凹部109内。而且,埋设片108埋设于平坦部83a内,接合片104埋设于右侧面壁85内。另外,端子片103从与外壳主体74的上面右端部连为一体且向上方伸出的凸起110的偏上端位置向左方伸出。在外壳主体74上面的左右方向中央偏左的位置设有向上方凸出的凸起111,该凸起111的上端部向右方伸出成曲柄状,并形成面向下方的2个阶梯面112a、112b,所述端子片103的左端部与上侧的阶梯面112a作弹性接触。
接触件77是由以下部分形成的一个整体,即,包括从正面看略成凹字状的中央片113、从左右间隔设置于该中央片113的下边缘且向后方伸出的接合片114、114的后端向左方或右方伸出的阳端子115、115′、及经过与中央片113的右端部上端接合且从正面看成反L字状的接合片116而连结的端子片117。
阳端子115、115′与所述阳端子90、90′一样,由导电部99与注塑部100组成。
另外,端子片117是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片,其宽度方向沿着前后方向,其右端部的后边缘与所述接合片116的上边缘连为一体。
这样的接触件77的阳端子115、115′以从外壳主体74上侧凹口84、84的里端伸出的状态位于凹口84、84内,端子片117从比所述凸起110上所述端子片103伸出的位置稍低的位置向左方伸出,其尖端部与左侧的凸起111的下侧阶梯面112b作弹性接触。而且,接触件77的其余部分埋设于外壳主体74内。
增强片78、79分别为圆板状,它们的中央部形成贯通孔118、118。而且,增强片78埋设于外壳主体74的上侧平台80的大致中央部,其靠近中央的部分从该平台80上形成的贯通孔81中露出。增强片79埋设于外壳主体74的下侧平台80′的大致中央部,其靠近中央的部分从该平台80′上形成的贯通孔81′露出。
119是梳妆镜,120是其外壳,外壳120用合成树脂制成,从正面看为横长的长方形。
外壳120的左端部形成竖向长方形的、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该凹部121右侧的大部分形成了横长长方形的、配设镜子用的开口122。
在配设镜子用的开口122的前端形成了向内伸出的压紧框123,而且在下侧内侧面的靠左右两端的位置凸出设置了压紧凸起124、124。该压紧凸起124、124与所述压紧框123之间留有与后面将要述及的镜子厚度相当的间隔。
另外,在配设镜子用的开口122的上侧内侧面的靠左右两端的位置形成了镜子卡合部125、125。该镜子卡合部125是由略成凹字状且其两端部与开口122的上侧内侧面连结的薄壁弹簧部126和从该薄壁弹簧部126的底面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凸出的卡合凸起127所形成的一个整体,且该卡合凸起127的底面127a形成随着向前方的延伸而向上方变位的倾斜面。
128是镜子,是比所述配设镜子用的开口122小一圈的横长长方形。另外,该镜子128的厚度比所述镜子卡合部125的薄壁弹簧部126的前端与压紧框123的后面之间的间隔大。因此,将镜子128从外壳120的后侧以其下边缘稍向前的倾斜状态把下边缘插入压紧凸起124、124与压紧框123之间,使薄壁弹簧部126、126的中央部向上方挠曲,并使镜子128的上边缘向前方移动并与压紧框123的后面紧贴。而且一旦把使薄壁弹簧部126、126挠曲的力释放,该薄壁弹簧部126、126便力图恢复原状,卡合凸起127、127的底面127a、127a与镜子128的上边缘作弹性接触。由于该卡合凸起127、127的底面127a、127a随着向前方的延伸而向上方变位倾斜,故通过所述弹性接触,镜子128的上边缘便被施加了向前方移动的力,由此便以镜子128周边部的前缘与压紧框123的后侧面作弹性接触的状态装于外壳120内。
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的背面及4周被壳壁围住,向前方开口。
所述梳妆镜用的照明灯外壳73装于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内。除了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的上侧壁左端部外的部分形成了左右方向的长贯通孔129,该贯通孔129被设于照明灯外壳73上端部的凸起110及111贯通,且该凸起110及111向凹部121的上方凸出。另外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的下侧壁上形成了卡合爪片130、130,该卡合爪片130、130与形成于所述照明灯外壳73的外壳主体74之下侧壁的卡合切口131、131卡合,由此而把照明灯外壳73保持在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内。
132、132是形成于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右侧壁上与照明灯外壳73的右侧凹口84、84对应的位置的暴露孔,照明灯外壳73的阳端子90′、115′从该暴露孔132、132中向外露出。另外,当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处于外壳120的右侧时,在该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的左侧壁形成暴露孔132、132,左侧的阳端子90、115从该暴露孔132、132露出。而照明灯外壳73之所以设立左侧和右侧2组阳端子90、115及90′、115′,正如上所述,是为了无论照明灯部处于梳妆镜的左侧或是右侧,均能用1种照明灯外壳73应付。
如上所述,在照明灯外壳73上,左右一对阳端子90、115及90′、115′是位于凹口84、84、…内,且这些凹口84、84、…的位置对外壳主体74的装配用螺钉贯通孔81、81′和灯管安装没有妨碍。故不但可以有效利用空间,还由于这些阳端子90、115、90′、115′不从外壳主体74的侧面伸出,便于与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进行组装。更由于一对阳端子90、115及90′、115′是分开设于灯管配设部的上侧和下侧的,故可在与灯管厚度大致相同的范围内配设,有利于实现薄型化。
如上所述,照明灯外壳73与梳妆镜119的外壳120是分别形成的,在把该照明灯外壳73固定于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内时,譬如可用白色作为照明灯外壳73的外壳主体74的材料树脂的颜色,这样可以使照明灯的照明更加明亮,或者可用更耐热的材料作为该材料树脂。
133、133′是设于图中未示的装着梳妆镜119的遮光板上的阴端子,通过导线134、134′而分别与电源部接合。
阴端子133与133′的构造相同,故只对133作详细说明,对133′则在133上的相同部分用同样符号标出,而省略其说明。
阴端子133是由插入部135与导线接合部136组成、并通过导电性金属板形成的一个整体。插入部135大致成方筒状,该插入部135的前面板与导线接合部136接合。
从插入部135的前面板的前端边缘起,弹性接触片137向导线接合部136的方向折叠,该弹性接触片137从前后方向看成2叉状,上下间隔分开的2个指状片137a、137a的自由端被连结片137b连结,从上下方向看,形成顶部平坦的山形。而且,在插入部135的背面板上与所述弹性接触片137的指状片137a、137a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朝着该指状片137a、137a的锻造凸条部138、138。
139是从插入部135的前面板的前端边缘之中央部向后方折叠且位于所述指状片137a、137a之间的卡合片,它随着逐渐远离前面板的尖端边缘而向后面板的方向变位倾斜,在位于所述弹性接触片137的顶部附近的自由端部形成了向后面板的方向伸出的锻造状卡合爪140。而且在与插入部135后面板的所述卡合爪14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了贯通孔141。
然后,把所述阴端子133、133′从所述暴露孔132、132插入照明灯外壳73的凹口84、84内,由此在插入部135、135内插入阳端子90′、115′。被插入插入部135、135内的阳端子90′、115′边在形成于后面板上的凸条部138、138、…与指状片137a、137a之间把它们的间隔扩大,边进行插入,直到卡合片139、139的卡合爪140、140与注塑部100、100的小孔100b、100b卡合。通过卡合爪140、140与小孔100b、100b的卡合,可防止阳端子90′、115′与阴端子133、133′间的脱落,且阴端子133、133′的凸条部138、138与阳端子90′、115′的导电部99、99的板状部99a、99a作弹性接触。还有,在把阳端子90′、115′插入插入部135、135时,因阳端子90′、115′的尖端部100a、100a的前后上下4面倾斜,随着向其尖端的延伸,上下宽度及厚度变小,故该插入容易进行。
如上所述,一旦把阳端子90′、115′与阴端子133、133′卡合,由于卡合爪140、140与小孔100b、100b的卡合便不容易把它们分开,但由于在所述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的后面板上与阳端子90′、115′的导电部99、99的小孔99c、99c对应的位置形成了贯通孔142、142,如图37所示,从该贯通孔142插入尖细的工具143,该工具143便依次穿过阴端子133(或133′)后面板上的贯通孔141、阳端子90′(或115′)的小孔99c、100b,其尖端紧靠卡合爪140,再进一步向前推,使该卡合爪140从小孔100b退出,在这样的状态下把阴端子133(或133′)向外拉,便很容易把阴端子133(或133′)从阳端子90′(或115′)上取下。
如上所述,阳端子90、90′、115、115′之所以用导电部99和注塑部100来形成,是因为要进行与阴端子133、133′的接合需要某种程度的厚度。即,形成接触件75等所用的金属材料的板厚较薄,如原封不动地用来与阴端子133、133′接合,就无法得到充分的接触压力,故要通过把注塑部100与导电部99叠加的方法来获得必要的板厚。而且,这种注塑部100可在插入成形时同时成形,故对成本没有任何影响。另外,在所述例中,在尖端部100a不存在金属部分,不言而喻,为了增强该尖端部100a的强度,防止折损,也可把导电部99的板状部99a延长至尖端部100a。
另外,除了采用导电部与注塑部的2层构造外,还可象图27所示的阳端子144那样,用导电材料形成包括板状的主部145及与该主部145的侧边缘连接、宽度略为主部145一半的辅助部146、146的一个整体,且该辅助部146、146也可重叠于主部145之上。147是防脱落的卡合孔。还可以如图28所示的阳端子148那样,在由导电材料组成的板状主部149插入阴端子133或133′时与其指状片137a、137a及凸条部138、138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凸条150、150。另外,151是防脱落的卡合孔。
在配设照明灯用的凹部121后面壁上与照明灯外壳73的贯通孔81、81′对应的位置形成了贯通孔152、152′。使图中未示的安装螺钉穿过贯通孔81、81′、118、118及151、152′,与图中未示的遮光板的结构件螺纹结合,即成为把梳妆镜119安装于遮光板上的一种方法。如上所述,通过用独立于接触件75、76、77之外的金属板来形成把梳妆镜119安装于遮光板上时所用的安装孔,由此来防止安装螺钉紧固时引起的变形或伤痕。另外,由于其强度优于在外壳主体74的材料树脂部分形成贯通孔,故可实现这部分的薄形化。
然后,把灯管42的灯头41、41分别用灯头座88的夹持片96、96及灯头座102的夹持片106、106夹持,配设于照明灯外壳73内,并用图中未示的透镜复盖该照明灯外壳73的前面开口,构成照明灯153。
154、154是分别凸出设置于外壳主体74的侧面壁85、85上的灯管止动块,它们的位置分别与灯头座88的夹持片96、96间的中央位置及灯头座102的夹持片106、106间的中央位置对应,且与所述灯管42的灯头41、41的端面接触或接近,用来阻止灯管42的不必要移动以防止短路等事故的发生。
155是用来复盖所述外壳120前面的盖子,是用合成树脂制成,略成板状,其上端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外壳120的上端。
盖子155的上端部的左右两侧端部形成了被支承部156、156,该被支承部156、156上形成向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57、157。而且,在该被支承部156、156的后面上端部形成向后方凸出的被作用凸起158、158。另外,该被支承部156、156的内侧,即,在左侧被支承部156的右侧及右侧被支承部156的左侧相邻处形成凹部159、159。而且在从左侧凹部159起稍向右隔开的位置上形成向后方凸出的压紧凸起160。
在所述外壳120上端部的左右两端部形成前面开口的凹部161、161,在夹着该凹部161、161的左右两侧的位置上形成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安装孔162、162、…。
所述凹部161、161的后端壁除了其下端部163、163外均被除去,而且上面壁的后端部也被除去。在外壳120的后面与所述凹部161、161的后端部底面连续的位置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浅凹部164、164,在该浅凹部164、164的上端部中央部位凸出设置了卡合爪165、165。
盖子155的被支承部156、156位于外壳120的凹部161、161内,贯穿其贯通孔157、157的支承销166、166的两端部被在凹部161、161的两侧形成的安装孔162、162、…支承,由此,盖子155上端部的左右两侧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外壳120的上端部。
167、167是状态保持弹簧,用板簧材料制成,包括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带板状主部168、168及从该主部168、168的上端从前方向下方折叠的作用部169、169,在主部168、168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部分的中央部位形成卡合孔170、170。
所述状态保持弹簧167、167在盖子155安装前,其主部168、168通过凹部161、161的后面壁下端部163、163的前侧而位于浅凹部164、164内,其卡合孔170、170与凹部164、164内的卡合爪165、165卡合。在这一状态下,如上所述,一旦盖子155被支承于外壳120上,则盖子155的被作用凸起158、158便从前侧与状态保持弹簧167、167的作用部169、169作弹性接触。从而,状态保持弹簧167、167的主部168、168的偏上端部分被推至凹部161、161的后面壁下端部163、163的前面,其偏下侧部分则被推至浅凹部164、164,且通过其卡合孔170、170与浅凹部164、164的卡合爪165、165的卡合,来防止从外壳120脱落。因而,状态保持弹簧167、167的针对外壳120的保持结构是很简单的。
图40是表示盖子155复盖外壳120前面时的关闭状态,在此关闭状态下,盖子155的被作用凸起158、158在作为旋转支点的贯通孔157、157的正后方的偏上方位置与状态保持弹簧167、167的作用部169、169作弹性接触,由此,盖子155即被施加了向维持所述关闭状态的方向、即向图40中的反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力,并保持关闭状态。图41则是表示盖子155把外壳120的前面打开的开放状态,在此开放状态下,盖子155的被作用凸起158、158在作为旋转支点的贯通孔157、157的正后方的偏下方位置与状态保持弹簧167、167的作用部169、169作弹性接触,由此,盖子155即被施加了向维持所述开放状态的方向、即向图4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力,并保持开放状态。
另外,在盖子155处于关闭状态时,其压紧凸起160处于面对照明灯外壳73的端子片103的上方的位置,而一旦盖子155变成开放状态,则如图38所示,该压紧凸起160便推压端子片103,使其向下方挠曲,并使端子片103的尖端部与端子片117的尖端部接触。由此,便形成电源—一方的阴端子133—阳端子115′—接合片114—中央片113—接合片116—端子片117—端子片103—接合片104—灯头座102—灯管42—灯头座88—反射部87—连结片89′—阳端子90′—另一方的阴端子133′—电源的回路,灯管42亮灯。
一旦灯管42亮灯,其光线射向前方,而灯管42的后侧有较大的反射部87,该反射部87可使灯管42的光线更有效地射向前方。特别是,该反射部87上形成了倾斜部94、94′,故可有效地使本来应向上方和下方射出的光线向前方反射。除此之外,该反射部87还具有把外壳主体74与灯管42的亮灯所产生的热量隔开的隔热板的功能,甚至还具有防止灯管42的光线向外壳主体74的后方透射的遮光板的功能。
171、171是缓冲止动器,用橡胶制成,由成馒头形的接触部172、172及从该接触部172、172的后面向后方伸出的安装足部173、173形成一个整体。安装足部173、173随着向后端的延伸而直径逐渐变细,在该安装足部173、173与接触部172、172之间形成环状的槽部174、174。
175、175是在外壳120下端部的靠左右两侧的位置上形成的安装孔,所述缓冲止动器171、171的安装足部173、173从前侧贯穿该安装孔175、175。因安装足部173、173前端部的直径大于所述安装孔175、175的口径,故把从安装孔175、175向后拔出的安装足部173、173的后端部继续用力向后拉,边使其前端部变形,边使安装足部173、173穿过安装孔175、175,直至到达其前端部,并使槽174、174与安装孔175、175的开口边缘卡合。这样一来,缓冲止动器171、171便被安装于外壳120上,然后再把安装足部173、173的后端部切除,以减少向后方的伸出量。
于是,在要关闭盖子155时,一旦盖子155的转动超过了某个位置,由于状态保持弹簧167、167给盖子155施加了向关闭位置转动的力,故盖子155会较猛烈地碰撞外壳120并发出刺耳的声音,但在所述梳妆镜119上,由于盖子155的下端部与缓冲止动器171、171的接触部172、172接触,受到了缓中,故防止了刺耳声音的发生。
以下说明所述梳妆镜用照明灯外壳73的制造方法。
首先,形成由3个接触件75、76、77及2个增强片78、79组成的接触件组通过多组连接而成的接触件组连续体。
图42表示1个接触件组176。
177、177′是互为隔开、平行延伸的带板状基带,178、178、…(图中只示出2个)是沿基带177、177′的延伸方向隔开配设、把基带177与177′之间加以连结的细带板状分隔框带,被2个分隔框带178、178与基带177、177′所围住的部分形成1个接触件组176
179是从分隔框带178右侧边缘的靠基带177的位置向右方伸出的细带板状连带部,该连带部179的右端与增强片78的左端连结,在中间位置则连结着接触件77的中央片113的左端部。
180是从分隔框带178左侧边缘的靠基带177的位置向左方伸出的细带板状连带部,该连带部180的左端与接触件77的中央片113的右端部靠上端的位置连接,中间部与接触件76的接合片104的中间偏上端的部分连接。
181是从分隔框带178右侧边缘的靠基带177′的位置向右方伸出的细带板状连带部,它的右端与接触件75的增强部92的左端连接。
182是从分隔框带178左侧边缘的靠基带177′的位置向左方伸出的细带板状连带部,它的左端与增强片79的右端连结,在大致中间的位置连结着接触件75的增强部92的右端。
这样的接触件组176沿基带177、177′的延伸方向多个连接,便形成接触件组连续体183(省略图示)。
另外,图中显示的是各接触件75、76、77及增强片78、79已经过压制成形后的状态,与所述第1实施例相同,首先是通过冲压成形,形成多个原形接触件组连接而成的原形接触件组连续体,然后经过压制成形,形成图示的接触件组连续体183。还有,184、184、…是基带177、177′上所形成的导孔,压制成形时用它们来定位。
把所述的接触件组连续体183上的接触件组176、176、…中的一个插入具有外壳主体成形用成型模的成形机的外壳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把外壳主体用的树脂射入该外壳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形成树脂制的外壳主体74与接触件组176成一个整体的照明灯外壳73。而且,照明灯外壳73的形成按接触件组连续体183上的各接触件组176、176、…的顺序依次进行,由此而形成多个照明灯外壳73连接而成的照明灯外壳连续体(省略图示)。
然后,从所述照明灯外壳连续体把各照明灯外壳73、73、…分离,形成多个照明灯外壳73、73、…。照明灯外壳73、73、…的分离在各连带部179、180、181、182的用185、185、…标出的部位进行。另外,该切断部位185、185、…位于外壳主体74的侧面壁85、85的凹槽部86、86、…内沿其内面的位置,因此容易分离,而且切断端不会从外壳主体74的侧面伸出。
在进行所述分离的同时,连带部179、180、182在用186a、186a、186b标出的部位被切断,接触件75和增强片79、接触件76与77、以至接触件77与增强片78分别互为分离。并且在进行所述切断时形成所述的冲压孔82、82、82。
上述构造采用端子和导线的供电方式,但只要不把用186a、186a标出的部位切断,则与所述的第1实施例同样,也可用具有导电性的螺旋夹经过增强片78、79而实施供电。
图43至图45是所述第2实施例中的照明灯外壳的变形例73A。
在所述照明灯外壳73上形成侧面及前后两面开口的凹口84、84、…,阳端子90、90′、115、115′从该凹口84、84、…的内端伸出,而本照明灯外壳73A则是形成侧面及后面开口的凹部187、187、…,阳端子从该凹部187、187、…的内面伸出。这样,从前方看时,阳端子不暴露在外,显得美观。
关于阳端子,可采用以折叠方法来确保所需板厚的式样,即如图27所示的阳端子144、144、…。不言而喻,也可采用第1实施例中使用的那种式样的阳端子,或者是图28所示的那种式样的阳端子148。
接触件76A的接合片104A的一部分188埋设于比侧面壁85A的凹部187前侧的部分,形成字状,并向前侧弯折。
接触件75A的反射部87A形成平板状的大矩形,从该反射部87A的下边缘中央向下方伸出设置了连结片189,从该连结片189的两侧向前方伸出设置了立起片190、190,从该立起片190、190的前边缘分别向左方和右方伸出设置了所述阳端子144、144。
接触件77A设有从竖长形状的中央片113A的下端部左右两侧边缘向前方伸出的立起片191、191,从该立起片191、191的前边缘分别向左方和右方凸出设置了所述阳端子144、144。
图46至图63是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第3实施例,是把本发明用于室内照明灯的外壳及其制造方法。
192是室内照明灯,193是其外壳主体。
外壳主体193用合成树脂制成,包括一个具有前方开口的凹部194的浅刑状主部195。
在主部195的除了上端部外的部分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了更浅的凹部196,在该凹部196形成了稍向下方变位的竖长开口197。
凹部194的上端部194a比其余部分稍深。且在该上端部194a与其余部分之间的边界部分的中央部立设有左右隔开的分隔壁198、198。
在所述分隔壁198、198的上面凸出设置了卡合爪199、199。而且,在把凹部194围住的四周壁200的下边部的内侧形成了左右隔开的卡合孔201、201。
在所述分隔壁198与198之间,形成了把该处前后贯通的安装孔202。
在所述凹部196内上述分隔壁198、198的稍下方位置,形成以所述安装孔202为中心、排成大致圆弧状的凹部203a、203b、203c。该凹部203a、203b、203c的开口边缘部形成凸曲面。
在沿着凹部196侧边缘位置的靠上端和靠下端的4个部位形成了贯通孔204、204、…。该贯通孔204、204、…的前端部204a、204a、…的直径为其余部分204b、204b、…的2倍左右。
而且,在沿着凹部196的下边缘位置的大致中央部凸出设置了加强肋205。
从所述开口197的上边缘及下边缘和侧边缘的上下两端部向后方形成了壁206a、206b。
在主部195后面与所述凹部196的上边缘对应的位置的大致中央部形成向后方伸出的支承壁207,分隔壁208、208从该支承壁207的靠近左右两端的上面向上方伸出,增强壁209、209则从支承壁207下面的靠中央位置向下方伸出。
210是第1接触件,是由细带板状、从正面看大致成反C字状的接合片211、与所述接合片211的下端部接合的灯管夹持片212、经过左右并列的短连结片213、213而与所述接合片211的上端片连结的接点部214b、214c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所述灯管夹持片212由从侧面看略成V字状的灯管保持部215及与该灯管保持部215的下端接合的矩形板状基片216形成一体,基片216的位置靠近所述接合片211的下端部后侧,其左侧边缘的下端部与接合片211的下端部的左侧端连结。另外,所述灯管保持部215的与靠近基片216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侧的片215a成为灯管接触片,在该灯管接触片215a的大致中央部形成瓷瓶形孔215b。
所述接点部214b、214c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向前方成凸状弯曲。
而且,在接合片211上形成多个小孔217、217、…。
所述第1接触件210通过所谓插入成形与所述外壳主体193形成一体,其灯管夹持片212的基片216埋设于外壳主体193的主部195的下端部中央,灯管保持部215成向壁206b的上侧凸出的状态。另外,接合片211从凹部196的前面露出,接点部214b位于复盖凹部203a与203b之间部分的前面的位置,接点部214c位于复盖凹部203b与203c之间部分的前面的位置。而且,接合片211的小孔217、217、…里填满了外壳主体193的树脂材料,这样,接合片211便不容易脱离外壳主体193。
第2接触件218,是由细带板状、从正面看大致成反字状的接合片219、与所述接合片219的下端连接的灯管夹持片220、与所述接合片219的上端连接的端子片221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灯管夹持片220由从正面看大致成矩形的基片222及与该基片222的下边缘连接的灯管接触片223组成,灯管接触片223的前端部223a向前方凸出弯曲,在从该前端部223a的下端边缘向后方凸出的主片223b的中央部形成瓷瓶形孔223c。
端子片221由从侧面看大致成L字状的连结片224及从该连结片224的后端向上方伸出的插入片225形成一个整体,连结片224的前端与所述接合片219的上端连接。
接合片219上形成2个小孔217。
所述第2接触件218,除了灯管夹持片220之基片222的下端部外,均埋设于靠近外壳主体193的主部195的开口197的上边缘位置的中央部,而其下端部则从开口197的上侧开口边缘向下方伸出,灯管接触片223从其下端向后方伸出。由此,2个灯管接触片223、215a便在开口197内形成上下隔开对置的状态。
端子片221的连结片224埋设于外壳主体193的支承壁207内,插入片225从支承壁207的上面向上方伸出。
而且,接合片219从凹部196上端部的左端部露出,其小孔217、217内填满了外壳主体193的材料树脂,这样,接合片211便不容易脱离外壳主体193。
第3接触件226由接合片227与接点部214d及端子片228形成一体。
接合片227成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细带板状,在大致中央部形成小孔217。
接点部214d的右端为向后方变位的凸状弯曲,其左端部上边缘经连结片229与接合片227的偏左端的下边缘连设。
端子片228由从侧方看大致成ㄑ字状的连结片230及从该连结片230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插入片231形成一体,连结片230的下端部前边缘与所述接合片227的右端边缘连成一体。
第3接触件226的端子片228的连结片230埋设于外壳主体193的增强壁209内,插入片231从支承壁207上面的所述插入片225的伸出处向右隔开的位置向上方伸出。接点部214d位于复盖外壳主体193的凹部203c的左侧开口边缘部的位置,其连结片229及接合片227从外壳主体193的前面露出。而且,接合片227的小孔217内填满了外壳主体193的材料树脂,故接合片211不容易脱离外壳主体193。
第4接触件232是由细带板状且正面形状略成U字状的接合片233、与该接合片233的右上端部连接的接点部214a、从接合片233的左右两侧的靠上端的部分及左右两侧的靠下端的部分向外伸出且经过连结片234、234、…而连设的接地片235、235、…而形成一体。而且,该连结片234、234、…上形成了立起部234a、234a、…,从而在接合片233与接地片235、235、…之间形成了阶梯。
接地片235、235、…是具有贯通孔235a、235a、…的环形,接点部214a的左端为向后方变位的凸状弯曲,接合片233右侧的上端部形成小孔217、217,另外,接合片233的左侧片的左边缘处凸出设置了埋设片236、236、236。
第4接触件232的接合片233,除其右侧片的上下两端部外的部分均埋设于外壳主体193的浅凹部196的右壁内,其余部分位于沿该凹部196四周边缘的位置,其埋设片236、236、236埋设于凹部196的左壁。另外,小孔217、217内填满了外壳主体193的材料树脂,这样,接合片211便不易脱离外壳主体193。
接点部214a位于复盖外壳主体193的凹部203a的右侧开口边缘部的位置,接地片235、235、…位于外壳主体193的贯通孔204、204、…的大直径部204a、204a、…的前面,其四周边缘部埋设于外壳主体193内,而且,贯通孔235a、235a、…与贯通孔204、204、…的小直径部204b、204b、…一致。
237是开关旋钮。
该开关旋钮237由用合成树脂形成的注塑部238及通过插入成形而与该注塑部238成为一体的接片部239组成。
从注塑部238的呈厚板状的主部240的上端部前面凸出设置了握持部241,在主部240靠下端的位置形成前后贯通的安装孔242。
接片部239用具有导电性和弹性的材料制成,呈上下长的带板状,在其下端部形成从上下方向看呈圆弧状向后方凸出的接触部243。另外,在接片部239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间的位置形成贯通孔244。
接片部239的除了其下端部以外的部分从注塑部238的主部240的下端插入至握持部241,其余部分呈从注塑部238的下端向下方伸出的状态。而且,接片部239的贯通孔244与注塑部238的安装孔242一致。
245是安装铆钉,具有头部245a和足部245b,该足部245b从前方贯穿开关旋钮237的安装孔242,进而贯穿所述外壳主体193的安装孔202,与从外壳主体193的内面伸出的尖端部铆接,使开关旋钮237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外壳主体193上。另外,在这样的状态下,接片部239的接触部243可在由外壳主体193的接点部214a、214b、214c、214d排成的圆弧状部分移动。
如上所述,在开关旋钮237上,由于用金属板制成的接片部239越过成为转动支点的安装孔242而延伸至握持部241,故开关旋钮237的整体强度增加。
246是透镜,其大小可复盖所述外壳主体193的凹部194中从分隔壁198、198的正上方到下侧的部分。在透镜246的四周壁部247的上端部分的内面左右隔开的位置形成卡合凸起248、248,在四周壁部247的下端部分的外面也形成左右隔开的卡合凸起249、249。而且,下端部的卡合凸起249、249与形成于外壳主体193的四周壁200的下边部内面的卡合孔201、201卡合,且四周壁部247的下端部分的后端内边缘与形成于外壳主体193的加强肋205的下面接触。进而,形成于四周壁部247的上端部分的卡合凸起248、248与形成于外壳主体193的分隔壁198、198上面的卡合爪199、199卡合。这样,透镜246便被安装于外壳主体193上。
另外,所述开关旋钮237穿过在透镜246的四周壁部247的上端部分中央形成的缺口250,其握持部241向透镜246的上方伸出。
251、251、…是形成于外壳主体193的左右外侧面的前后贯通的凹槽部。
在透镜246安装于外壳主体193之前,以灯头部253、253的端部与所述灯管接触片215a、223a的瓷瓶形孔215b、223c卡合的状态支承灯管252。
在透镜246安装于外壳主体193之前,把用导电性材料制成的安装螺钉254、254、…从前侧贯穿贯通孔204、204、…,并且与图中未示的汽车车体的结构件螺纹结合。另外,安装螺钉254、254、…的头部254a、254a、…与第4接触件232的接地片235、235、…接触,且被安装螺钉254、254、…所螺纹结合的结构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导电性,由此,第4接触件232,即接点部214a成接地电平。还有,接地片235、235、…有4个之多,而且只要其中的1个接地即可,故可以适应多种不同场所。
另外,所述插入片225、231与图中未示的设于车体一侧的连接器接合。由此而使插入片225与电源接通,插入片231则经过图中未示的门开关而接地。即,灯管接触片223与电源接通,接点部214d则经过门开关而接地。
当开关旋钮237处于中间位置、即处于其接触部243与接点部214b、214c接触的状态时,灯管252的一个灯头部253与电源接通,但因另一个灯头部253未接地,故灯管252不亮灯。而一旦使开关旋钮237从所述中间位置向一方倾斜,使其接触部243与接点部214a、及214b接触,则灯管252的所述另一个灯头部253便接地,灯管亮灯。另外,如使开关旋钮237从所述中间位置向与所述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使其接触部243与接点部214c及214d接触,则灯管252的另一个灯头部253经过门开关而接地,在这样的状态(门关闭的状态)下,灯管252不亮灯,但一旦打开门而闭合门开关,则灯管252的另一个灯头部253成接地状态,故灯管252亮灯。
这时,由于开关旋钮237的接触部243的接触面成凸曲面,且接点部214a、214b、214c、214d也是弯曲的,故开关旋钮237到达指定位置时能使操作者明显地感觉到(即有所谓的卡搭声)。而且,开关旋钮237可以可靠地保持在指定的位置上,开关旋钮237的也可顺利地倾斜。
下面说明所述室内照明灯192的制造方法。
首先,把以4个接触件210、218、226、232为一组的接触件组加以多组连接,形成接触件组连续体。
图57是1个接触件组255。
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制成的各接触件210、218、226及232经细连带部256、256、…而形成一个整体。
图中所示的各接触件210、218、226、232是已经过压制成形的,与所述第1实施例相同,首先经过冲压成形,形成有多个原形接触件组连续而成的原形接触件组连续体,然后经过压制成形形成图示那样的接触件组255。
如图所示,在已形成接触件组255的状态下,第1接触件210的灯管夹持片212相对接合片211成为向后侧折叠的状态,这样,其灯管接触片215a与另一个灯管接触片223便形成上下的相对配置。如果不采用这样的构造,而是在冲压成形时使原形灯管夹持片与原形灯管接触片成上下排列的状态,则2者的上下长度会重叠。故冲压时要使它们相互左右错开,在压制成形时把其中的一方,在所述例中是把灯管夹持片212一方相对接合片211而折叠,使其灯管接触片215a与灯管接触片223上下相对。
由于灯管夹持片212、220各自的基片216、222埋设于外壳主体193中,故在装卸灯管252时,灯管夹持片212、220不会脱离外壳主体193。
另外,4个接地片235、235、…分设于4个部位,并通过接合片233而连接成框状,故增强了接触件组255的强度,装配时不易变形。
还由于在把接地片235、235、…与接合片233连结的连结片234、234、…上形成了立起部234a、234a、…,故通过调节该立起部234a、234a、…的弯折角度,很容易调整接地片235、235、…的位置,而且,该立起部234a、234a、…还能够吸收外壳主体193成形用树脂射出后的收缩,防止接触件232发生致命的变形。
把这样的接触件组255多个连续(图中未示),形成接触件组连续体257。这样的接触件组连续体257是通过连结带258、258、…把相邻的接触件组255、255、…的接地片235、235、…之间加以连结而成。
把设于所述接触件组连续体257的接触件组255、255、…中的一个插入备有外壳主体成形用成型模的成形机的外壳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并向该外壳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射入外壳主体用树脂,形成树脂制的外壳主体193与接触件组255成为一体的照明灯外壳259。而且,所述照明灯外壳259的形成按接触件组连续体257上的各接触件组255、255、…的顺序依次进行,由此便形成多个照明灯外壳259连接而成的照明灯外壳连续体(省略图示)。
而且,在照明灯外壳259内,灯管夹持片212的基片216及灯管夹持片220的基片222的大部分埋设于外壳主体193的材料树脂中,故增强了灯管夹持片212、220的强度,可耐受灯管252装卸时的较大作用力。
从所述照明灯外壳连续体把各照明灯外壳259、259、…分离,形成多个照明灯外壳259、259、…。照明灯外壳259、259、…的分离在各连结带258、258、…上用260、260、…标出的部位进行。而且该切断部位260、260、…位于外壳主体193外侧面的凹槽部251、251、…内沿其内面的位置,因此容易分离,另外,切断端不会从外壳主体193的侧面伸出。
在作所述分离的同时,形成外壳主体193的主部195的冲压孔261、261、…,由于该冲压孔261、261、…的形成,连结各接触件210、218、226、232的连带部256、256、…被切断,由此变成各接触件210、218、226、232互相独立、且互相电气绝缘的状态。
图58至图63是所述室内照明灯192上的开关旋钮及与其安装有关的变形示例。
图58的示例是伸出设置了一个安装销263,它具有伸至外壳主体193前端的切槽262,把该安装销263贯通开关旋钮237的安装孔242,并使其前端部所形成的卡合凸起264、264与安装孔242的前部开口边缘卡合,把开关旋钮237可转动地支承于外壳主体193上。
图59的示例是把图58示例中的安装销263的表面用通过插入成形而与外壳主体193形成一体的金属板265、265复盖。
图60的示例是把略成L字状的金属板266、266通过插入成形而与外壳主体193形成一体,其一部分266a、266a以互相接近的状态向前方伸出,把该伸出部266a、266a贯穿开关旋钮237的安装孔242,并把使伸出部266a、266a的前端部互相向相反方向鼓出的膨出部266b、266b与安装孔242的前端开口边缘卡合,由此把开关旋钮237可转动地支承于外壳主体193上。
图61的示例是伸出设置了与注塑部238形成一体的安装销268,该安装销268具有从开关旋钮237的后面伸至后端的切槽267,把该安装销268贯穿外壳主体193的主部195上的安装孔269,使安装销268的尖端部上形成的卡合凸起270、270与外壳主体193的安装孔269的后侧开口边缘卡合,由此,把旋钮开关237可转动地安装于外壳主体193上。
图62的示例是用从接片部239的贯通孔244的边缘部244连成一体地伸出的被复部271、271来复盖图59中的安装销268的表面。
图63的示例是从注塑部238的后面以互相接近的状态向后方伸出设置安装支脚272、272,该安装支脚272、272从接片部239的贯通孔244的边缘部起连成一体地向外伸出,该安装支脚272、272贯穿外壳主体193的主部195上形成的安装孔269,而使该安装支脚272、272的后端部互相向相反方向鼓出的膨出部272a、272a则与安装孔269的后端开口边缘卡合,由此把开关旋钮237可转动地支承于外壳主体193上。
通过以上说明可知,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特征在于,是在由多种金属构件经连接桥而连成的一体化金属构件组经过插入成形后形成的一体化合成树脂制主体上形成多个冲压孔,并在该冲压孔处把所述连接桥切断,使所述多个金属构件各自独立而成。
另外,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是把由多种金属构件经连接桥而连成的一体化金属构件组插入合成树脂制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向该合成树脂制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注射合成树脂制主体成形用树脂,形成合成树脂制主体与金属构件组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中间体后,把所述连接桥切断,使所述多个金属构件各自独立,由此制造出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
因而,由于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是通过插入成形使由多种金属构件形成的一体化金属构件组与合成树脂制主体成形为一体,因此无需把多种金属构件分别装入合成树脂制主体内,既省力省时又节约成本。而且,由于各金属构件是通过插入成形而装入的,因此可提高各金属构件间的装配精度,而且,由于各金属构件的无用部分被树脂所复盖,故避免了金属构件之间意外接触的危险。
另外,本发明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是把由多种金属构件经连接桥而连成的一体化金属构件组插入合成树脂制主体成形用成型模内进行合成树脂制主体的成形后,形成合成树脂部件中间体,然后,把连接桥切断,使各金属构件在电气上各自独立,由此制造出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故可以效率极高地制造出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不但可降低成本,还可提高各金属构件间的装配精度。
另外,所述实施例中所示的具体形状或构造、方法等,只是实施本发明的几个很少的具体示例,不能用它们来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限制性解释。

Claims (13)

1.一种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把由多种金属构件经连接桥而连成的一体化金属构件组插入合成树脂制主体用成形用的成型模内;
把合成树脂制主体用的合成树脂注射入所述合成树脂制主体成形用的成型模内,形成一个由合成树脂制主体与所述金属构件组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中间体;
切断所述连接桥,使所述各种金属构件各自独立,由此制造出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所述合成树脂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合成树脂制主体用的所述合成树脂是在以下状态下注入的,即,2个相邻且接近的金属构件被从合模的2个所述成型模双方伸出的推压销推压并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树脂是ABS树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构件用具有导电性和弹性的金属材料制成。
5.一种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其特征在于,在由多种金属构件经连接桥而连成的一体化金属构件组经过插入成形后而形成的一体化合成树脂制主体上形成多个冲压孔,在所述冲压孔处将所述连接桥切断,以使多种金属构件各自独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合成树脂制主体上形成1个观察孔,所述2个相邻且接近的金属构件的一部分通过该观察孔而暴露在外。
7.一种照明灯外壳,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权利要求5所述的合成树脂部件、1个由照明灯外壳的金属构件所夹持的灯管,电源经过金属构件而供给该灯管,还包括1个复盖照明灯外壳前面的透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灯外壳,其特征在于,金属构件的一部分构成了开关部的1个终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灯外壳,其特征在于,金属构件由以下部分组成:
把灯管的一端与电源相连接的部分;
把灯管的另一端与开关部连接的部分;
把电源与开关部连接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灯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1个镜子、1个支撑照明灯外壳和镜子的梳妆镜外壳、1个与外壳主体相连、且可把镜子及照明灯的前面打开和关上的外盖。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照明灯外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1个镜子、1个支撑照明灯外壳和镜子的外壳主体、1个与外壳主体相连、可把镜子及照明灯的前面打开和关上的外盖,在外盖打开和关上的同时,可打开和关上照明灯。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灯外壳,其特征在于,开关部由并联的2个金属构件组成,当使其中的1个金属构件与另1个金属构件接触时,便把开关接通。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灯外壳,其特征在于,开关部还有1个开关旋钮,当使开关旋钮上的导电片与作为开关部终端的金属构件接触时,便把开关接通。
CN95106951A 1994-05-30 1995-05-29 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38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6137828A JP3062913B2 (ja) 1994-05-30 1994-05-30 バニティミラー用ランプボデ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137828/1994 1994-05-30
JP137828/94 1994-05-30
JP08646395A JP3242812B2 (ja) 1995-03-17 1995-03-17 一体的な金属部材を有する合成樹脂製ランプ部品及び一体的な金属部材を有する合成樹脂製ランプ部品の製造方法
JP86463/1995 1995-03-17
JP86463/95 1995-03-17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42539A Division CN1205012C (zh) 1994-05-30 2000-08-14 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276A true CN1122276A (zh) 1996-05-15
CN1066388C CN1066388C (zh) 2001-05-30

Family

ID=2642757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069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6388C (zh) 1994-05-30 1995-05-29 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
CNB0012425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5012C (zh) 1994-05-30 2000-08-14 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425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5012C (zh) 1994-05-30 2000-08-14 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0243939B1 (zh)
CN (2) CN1066388C (zh)
DE (1) DE19519752C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4666A (zh) * 2013-12-26 2016-08-1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单元的外壳的成型方法
CN106879206A (zh) * 2013-03-21 2017-06-20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机壳
US10356923B2 (en) 2013-03-21 2019-07-16 Htc Corporation Casing of electronic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49064B1 (fr) * 1996-05-22 1998-07-24 Socop Sa Support coude de lampe a connecteur obtenu par surmoulage
DE19729486C2 (de) * 1997-07-10 1999-06-17 Kroma Metall Und Kunststoffver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unststoffteiles und Vorrichtung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DE19934545C1 (de) * 1999-07-22 2001-03-08 Benteler Werke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Hybridbauteils im Metall/Kunststoffverbund
JP2001179774A (ja) * 1999-12-28 2001-07-03 Teeantee:Kk 車両用灯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180372A (ja) * 1999-12-28 2001-07-03 Teeantee:Kk 車両用灯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148149A1 (de) * 2001-09-28 2003-04-17 Hella Kg Hueck & Co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Fahrzeugleuchte
JP2005329883A (ja) 2004-05-21 2005-12-02 Yazaki Corp 車両用室内照明灯
DE102011105691A1 (de) * 2011-06-25 2012-12-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Aufnahmegehäuse und Kraftfahrzeug
DE102014225757A1 (de) * 2014-12-12 2016-06-16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dichten Verbindung zwischen einem metallischen Bauteil und einer Kunststoffumhüllung mittels einer Zwischenschicht
WO2016159408A1 (ko) * 2015-03-31 2016-10-06 대우전자부품(주) 사출성형 방법
CN107962730A (zh) * 2017-11-24 2018-04-27 中山复盛机电有限公司 金属和塑料复合件的制造方法
CN112721224B (zh) * 2020-11-18 2022-11-08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供电组件、支架和支架制备方法
CN117901195A (zh) * 2024-03-19 2024-04-19 佛山市南海合历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塑料保护箱加工的定位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20884C3 (de) * 1975-05-10 1982-04-22 Ellenberger & Poensgen Gmbh, 8503 Altdorf Vorrichtung zum Aufbringen je eines Verbindungsstückes aus Isolierstoff an den beiden Enden des Mäanderbereiches eines Bimetallstreifens
GB1523397A (en) * 1975-07-14 1978-08-31 Prince Corp Combination of a vehicle sun visor assembly and a vanity mirror assembly
DE3338279A1 (de) * 1983-10-21 1985-05-02 Wolfgang 7140 Ludwigsburg Zipperle Sonnenblende fuer kraftfahrzeuge
DE3924176A1 (de) * 1988-07-26 1990-02-01 Steinmueller Kg Atlanta Kabel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leiterplatine
JP2601334B2 (ja) * 1988-10-07 1997-04-16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バニティミラー
US5025354A (en) * 1989-12-26 1991-06-18 Yoshio Kondo Compact having an illuminator
KR950006994B1 (ko) * 1990-01-23 1995-06-26 가부시끼가이샤 고이또 세이사꾸쇼 배너티 미러의 조명부
JPH0741817B2 (ja) * 1990-10-08 1995-05-10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バニティミラー
US5117337A (en) * 1991-01-16 1992-05-26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anity mirror
DE9215662U1 (zh) * 1992-11-17 1993-01-21 Ghm Ges. Mbh Schoeninger, 8481 Luhe-Wildenau, De
JPH08227637A (ja) * 1994-02-23 1996-09-0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ントロールスイッ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9413036U1 (de) * 1994-08-12 1995-07-27 Murjahn Kg Vlm Mehrfachfassungsarmatur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79206A (zh) * 2013-03-21 2017-06-20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机壳
US10356923B2 (en) 2013-03-21 2019-07-16 Htc Corporation Casing of electronic device
CN106879206B (zh) * 2013-03-21 2020-07-17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机壳
CN105874666A (zh) * 2013-12-26 2016-08-1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单元的外壳的成型方法
CN105874666B (zh) * 2013-12-26 2018-01-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子电路单元的外壳的成型方法
US10285284B2 (en) 2013-12-26 2019-05-07 Yazaki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olding outer case of electronic-circuit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950031446A (ko) 1995-12-18
CN1066388C (zh) 2001-05-30
DE19519752C2 (de) 1997-07-17
KR100243939B1 (ko) 2000-02-01
CN1310083A (zh) 2001-08-29
DE19519752A1 (de) 1995-12-07
CN1205012C (zh) 2005-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387C (zh) 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66388C (zh) 与金属构件形成一体的合成树脂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256054C (zh) 带子
CN1096989C (zh) 塑料瓶提手及手提式塑料瓶
CN1258409C (zh) 管体及管体的成形方法
CN1812161A (zh) 用于装载在电子装置上的电池器件
CN1276525C (zh) 用于防止将待装器件错误地装入主体侧设备的方法、待装器件以及电池组
CN1880844A (zh)
CN1945786A (zh) 灯、灯座、供电模块、具有供电模块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设备
CN1577909A (zh) 发光器件
CN1158235A (zh) 合成树脂绝热双层壁容器及合成树脂绝热双层壁盖
CN101043114A (zh) 复合电连接器、用于其的保持台、荧光管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CN1841592A (zh) 叠层电容器
CN1157717C (zh) 光学性能优良的拾光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464778A (zh) 手柄结构及制造该手柄的方法
CN1756003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CN1098180C (zh) 气囊板
CN1402356A (zh) 纵向结构的半导体器件
CN1901250A (zh) 用于防止将待装器件错误地装入主体侧设备的电池组
CN1300615C (zh) 包括光缆插座和光缆插头的组件
CN1255911C (zh) 端子安装方法和装置
CN100338822C (zh) 连接器
CN1256718C (zh) 薄膜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332499A (zh) 插座
CN1317725C (zh) 琴键式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