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3114A - 复合电连接器、用于其的保持台、荧光管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合电连接器、用于其的保持台、荧光管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3114A
CN101043114A CNA2007100885378A CN200710088537A CN101043114A CN 101043114 A CN101043114 A CN 101043114A CN A2007100885378 A CNA2007100885378 A CN A2007100885378A CN 200710088537 A CN200710088537 A CN 200710088537A CN 101043114 A CN101043114 A CN 1010431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substrate
electric connector
pair
contact
fluorescen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885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43114B (zh
Inventor
宫园克则
半田真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43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31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431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31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3/0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 H01R33/02Single-pole devices, e.g. holder for supporting one end of a tubular incandescent or neon lam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3/0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 H01R33/05Two-pole devices
    • H01R33/06Two-pole devices with two current-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having their axes parallel to each other
    • H01R33/08Two-pole devices with two current-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having their axes parallel to each other for supporting tubular fluorescent lamp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电连接器(6),其具有:多个电连接器(10;10D;10E;10N);和使这些电连接器(10;10D;10E;10N)沿横向并排的排列方向(Y)排列、并对这些电连接器进行保持的保持台(11;11E;11F)。各所述电连接器(10;10D;10E;10N)包括:外壳(15;15E);以及由所述外壳(15;15E)保持、用于连接所对应的荧光管(5)的端部(13)的端子(14)的荧光管连接用接触件(16;16D;16G;16J)。

Description

复合电连接器、用于其的保持台、荧光管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电连接器、用于复合电连接器的保持台(holder)、荧光管的连接结构以及荧光管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荧光管的端子经由连接器与电路基板等电连接的结构记载在下述的文献1等中。
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259645号公报(公开日:2004年9月16日)。
在液晶显示装置等机器上设置有多个荧光管。在各上述荧光管上分别安装有连接器。所述各连接器被安装在电路基板上。从而,在组装上述机器时,需要将多个连接器一个一个地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作业。由于在电路基板上设置有薄的导电图案等,因此,将连接器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作业就需要慎重。由于对一个电路基板必须进行多次上述的需要慎重的作业,所以很费工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向电路基板进行安装时所花费的工夫的复合电连接器、用于复合电连接器的保持台、荧光管的连接结构以及荧光管的连接方法。
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中,复合电连接器具有:多个电连接器;保持台,使这些电连接器沿横向并排的排列方向排列并保持所述电连接器。各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外壳;由所述外壳保持、并用于连接所对应的荧光管的端部的端子的荧光管连接用接触件。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多个电连接器排列在保持台上并集中为一个的状态下,能够将这些多个电连接器一并安装到电路基板等上。相对于在处理上需要细心注意的电路基板等,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分别安装多个电连接器。由此,能够大大减少将多个电连接器安装到电路基板等上的作业所花费的工夫。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具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复合连接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剖面图;
图2为电路基板、复合连接器以及冷阴极管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3为复合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单件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为沿图4的V-V线的剖面立体图;
图6为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沿图5的箭头VII方向看到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8为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为沿图3的IX-IX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示出了外部导线与接触件未连接的状态;
图10为沿图2的X-X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示出了外部导线与接触件连接的状态;
图11为沿图3的IX-IX线的剖面图;
图12A为用于说明将复合连接器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2B为沿图12A的XIIB-XIIB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3A为用于说明将复合连接器安装到电路基板上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3B为沿图13A的XIIIB-XIIIB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6A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6B是从图16A的箭头XVIB方向看到的图;
图17A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7B是从图17A的箭头XVIIB方向看到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8A和图18B为用于分别说明复合连接器和电路基板的连接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20为沿图19的XX-XX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1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2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23A和图23B分别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剖面图,图23A示出外部导线被一对弹性片部夹持之前的状态,图23B示出外部导线被一对弹性片部夹持时的状态;
图24A接着图23B,示出一对弹性片部被加压过程中的状态,图24B示出一对弹性片部的加压完成的状态;
图25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剖面图;
图26为用于对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中的冷阴极管的安装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
图27A是示出插入准备工序的剖面图;
图27B是示出插入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7C和图27D是示出夹持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8A为示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中的插入准备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8B为示出插入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8C为示出保持解除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9A为示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中的插入准备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9B为示出插入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9C和图29D为示出夹持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29E为示出保持解除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0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1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2为用于对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中的冷阴极管的安装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
图33A、图33B和图33C为分别示出插入准备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3D为示出插入工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4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5A和图35B分别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剖面图,图35A示出外部导线被插入一对弹性片部间之前的状态,图35B示出外部导线被插入到一对弹性片部间时的状态;
图36A接着图35B,示出一对弹性片部被加压过程中的状态;
图36B示出一对弹性片部的加压完成的状态;
图37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38A为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38B为沿图38A的XXXVIIIB-XXXVIIIB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具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复合接触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要结构的示意性剖面图。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1例如被用作电视机或个人电脑的显示器。
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框体2、液晶面板3、电路基板4、作为荧光管的冷阴极管5、复合电连接器6和反相电路7。
液晶面板3为非自发光式的显示面板,安装在框体2正面开口上。液晶面板3的表面3a朝向框体2的前方,背面3b朝向框体2的后方。
电路基板4是与液晶面板3大体平行地配置,并被固定于框体2上的板状部件。该电路基板4包括:与液晶面板3的背面3b相对的表面4a;以及朝向表面4a的相反侧的背面4b。在表面4a和背面4b上分别形成导体图案(pattern)8、9。
冷阴极管5为液晶面板3的背光,在液晶面板3的背面3b和电路基板4的表面4a之间设置有多个冷阴极管5(在图1中仅图示两个冷阴极管5)。冷阴极管5的数目,例如按照液晶面板3的尺寸每一英寸有两根。
各冷阴极管5沿Y方向(方向Y,相当于框体2的上下方向)隔有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并向液晶面板3照射光。各阴极管5的长度方向沿X方向(方向X,相当于框体2的左右方向:在图1中为与纸面垂直的方向),并与液晶面板3的背面3b平行。
复合电连接器6(以下简称为连接器6)被安装在电路基板4上,并分别被配置在与X方向相关的电路基板4的一对端部上(在图1中仅图示一方的复合连接器6)。
该复合连接器6具有:多个电连接器10(以下简称为连接器10);在横向排列的排列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Y方向)上排列并保持这些连接器10的保持台(holder)11。图1仅图示出两个连接器10。
连接器10用于形成冷阴极管5和电路基板4(进而反相电路7)之间的电连接。该连接器10分别与各冷阴极管5的一对端部相邻接地被配置。各连接器10从电路基板4的表面4a向液晶面板3一侧突出。
反相电路7用于向冷阴极管5提供驱动电力,并被安装在电路基板4的背面4b上。反相电路7与各冷阴极管5通过电路基板4及对应的连接器10电连接。
图2为电路基板4、复合连接器6以及冷阴极管5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3为复合连接器6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单件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5为图4的沿V-V线的截面立体图。图6为连接器1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沿图5的箭头VII方向看到的连接器10的剖面图。
下面参照图2,以沿冷阴极管5的长度方向(相当于框体2的左右方向)为X方向(方向X),以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中的相当于框体2的上下方向的方向为Y方向(方向Y),以与X方向和Y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为Z方向(方向Z。相当于框体2的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
各阴极管5包括:在X方向上笔直延伸的筒状本体部12;以及作为分别设置在本体部12的一对端部13、13上的一对端子的外部导线14、14(电极)。
本体部12是例如直径在几个mm~几十个mm左右的玻璃制的部件。一对外部导线14、14分别为软铁等金属制的轴状导电部件,并分别从对应的端部13向X方向露出。该外部导线14的直径例如为1mm左右,长度为几个mm左右。X方向上的本体部12的中间部由支撑部件150支撑。此外,也可以去掉支撑部件150,由连接器10的后述的外壳15来承接本体部12的端部。
通过沿相当于外部导线14的径向的安装方向、即第一方向D1来移动各冷阴极管5,可以将各冷阴极管5安装到对应的连接器10上。通过沿与第一方向D1反向的第二方向D2(拆卸方向)移动各冷阴极管5,可以从连接器10上拆下各冷阴极管5。
如前所述,各连接器10在Y方向(排列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排列。各连接器10对应各冷阴极管5的一对外部导线14设置。由于各连接器10的结构相同,下面就一个连接器10为主进行说明。
参照图4及图5,连接器10在X、Y、Z方向上的长度分别为10~15mm左右。连接器10包括:外壳15、接触件16以及操作部件17,其中,接触件16是由该外壳15保持的作为荧光管连接用接触件及电路基板连接用接触件的复合接触件,操作部件17用于操作该接触件16。
外壳15在Y方向上呈大致对称的形状。在图5中示出了外壳15的一部分,其余部分与图5所示的部分在Y方向上呈对称的形状。该外壳15为合成树脂制的一体成形件,具有主体部18和从主体部18延伸设置的凸边部19。
主体部18形成近似盒状。主体部18在第二方向D2的前端部中、在X方向上与冷阴极管5的本体部12较近的一侧的部分上划分有导入空洞20。导入空洞20用于导入冷阴极管15的对应的端部13。划分导入空洞20的一部分的圆弧状周面21通过包围该端部13来对其进行保护。可以由该周面21支撑端部13。
主体部18在第二方向2D的前端部中、在X方向上与冷阴极管5的本体部12较远的一侧的部分上划分有收纳空洞22。该收纳空洞22用于沿第一方向D1接纳冷阴极管5的对应的外部导线14,并被划分为近似长方体状。
参照图5及图6可知,由周壁23和底壁24划分收纳空洞22。周壁23包括:在X方向上相对的第一和第二侧部25、26;在Y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第三侧部27(在图6中仅图示一侧的第三侧部27)。
参照图4可知,第一侧部25对导入空洞20和收纳空洞22之间加以分隔。第一侧部25具有在Y方向上呈对称形状的第一和第二部分25a、25b。在该第一和第二部分25a、25b之间设置有插通口28。插通口28向第二方向D2开放,并能够沿Z方向穿过对应的外部导线14。
在第一和第二部分25a、25b上分别设置有与插通口28相临的限位部29(在图4中仅图示一侧的限位部29)。限位部29用于当外部导线14相对于外壳15倾斜时,承接外部导线14,从而使该外部导线14不继续倾斜。
所谓的“外部导线14相对于外壳15倾斜”包括如下的至少一种情况:冷阴极管5整体(主体部12及外部导线14)相对于外壳15(电路基板)倾斜;和冷阴极管5的本体部12相对于外壳15不倾斜(平行于电路基板),但外部导线14相对于该本体部12倾斜。
参照图5和图6可知,第二侧部26被形成在第二方向D2上低于第一侧部25。第二侧部26在Y方向上的中间部形成有向第二方向D2一侧开放的凹部26a。操作部件17的一部分导入凹部26a。
第三侧部27被形成为在第二方向D2上与第二侧部26平行。第三侧部27上分别形成有贯通孔30(图6上仅示出一侧的贯通孔30)。在这些贯通孔30中插通操作部件17的后述第一及第二凸部65、68。底壁24分别与第一~第三侧部25、26、27相连,从而划分收纳空洞22的底部。
图8是接触件16的立体图。参照图5和图8,接触件16与冷阴极管5的对应的外部导线14电连接,同时与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9电连接。这样,就形成冷阴极管5的对应的外部导线14与电路基板4之间电连接。
该接触件16是通过金属等导电部件做成的单一部件而一体形成的金属板部件,包括:主体部31;从主体部31延伸设置的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由主体部31延伸设置的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
主体部31包括:连接在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之间的上部36;相对于上部36而位于第一方向D1的下游的中间部37;相对于中间部37而位于第一方向D1的下游的下部38。
上部36沿Z方向看呈U字形。在上部36中的在Y方向上相对的一对部分36a、36b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弹性片部32、33相连。该上部36在Y方向上呈对称的形状。
中间部37在Y方向上呈对称的形状,在Y方向上比上部36在宽度上更宽。中间部37在Y方向上的一对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用于与外壳15相卡合的卡合凸部39。
下部38在Z方向上呈细长形状,并与在Y方向上的中间部37的大致中央位置相连。
主体部31由外壳15保持。具体地说,如图5和图7所示,主体部31被收容于形成在外壳15的主体部18上的保持槽40中。
保持槽40由底壁24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中间部37的各卡合凸部39分别与保持槽40的周面的相对的部分摩擦卡合。这样,接触件16的主体部31就由外壳15保持。
再参照图5及图8,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用于与在电路基板4的表面4a及背面4b分别形成的导体图案8、9弹性接触来进行电连接,并形成叉状。通过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来夹持电路基板4的表面4a及背面4b。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通过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9与上述的反相电路电连接。
各第二弹性片部34、35在X方向上细长延伸,其基端与下部38相连。在各第二弹性片部34、35中,其前端部41相对于其中间部42被较大地形成,前端部41彼此在Z方向上相互接近。各前端部41与电路基板4的对应的表面4a及背面4b相对,并与对应的导体图案8、9相接触。
外壳15的相对部43在Y方向上夹持各中间部42(图5中仅图示出一侧的相对部43)。这样,第二弹性片部34、35在承接Y方向的力时,被相对部43支撑而不会倾倒。
参照图7,在第二弹性片部34、35之间划分有用于插入电路基板4的插入空间100。在插入空间100内能够沿作为规定的插入方向的X方向滑动插入电路基板4。
各第二弹性片部34、35的前端部41与在外壳15的主体部18上形成的插入凹部44相临。插入凹部44形成于外壳15的主体部18在第一方向D1上的前端部侧。能够将电路基板4沿作为滑动方向的上述X方向(与连接器10的排列方向相垂直的方向。插入方向)插入到插入凹部44内。
各连接器10的插入凹部44朝着相同方向开口。
插入凹部44在X方向上的长度大约是外壳15的主体部18的长度的一半。插入凹部44在Y方向上贯通外壳15的主体部18。插入凹部44在Z方向上与电路基板4的厚度大致相同,且稍宽。
插入凹部44中形成有用于承接电路基板4的相对的端面4c的承接部45。此外,在插入凹部44中,在Z方向上相对的一对相对面44a、44b承接电路基板4的对应的表面4a及背面4b。根据上述构成,通过由承接部45承接电路基板4而在X方向及Z方向上对外壳15及电路基板4进行定位。
外壳15的底部46与一侧的第二弹性片部34相接近地配置,并覆盖该外壳15的底面。
参照图5及图8,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用于安装与其对应的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弹性接触),并与该外部导线14形成电连接。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在Y方向上呈对称形状。
该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从主体部31的上部36的对应部分36a、36b分别朝第二方向D2延伸设置。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在Y方向上相对,并向收纳空洞22突出。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的大概整体在收纳空洞22露出。
该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分别包括:从主体部31的上部36的对应部分36a、36b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一片部47;以及从对应的第一片部47的前端部47折返并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二片部48。在Y方向上,一对第一片部47相互被配置得相对较远,一对第二片部48被配置得相对较近。
第一弹性片部32、33的成对的第一片部47以基端部47a为支点,能够相互弹性地接近、远离。在自由状态(没有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各第一片部47相互平行地排列。
在各第一片部47的前端部47b上,设置有用于与后述的扩开操作部59相卡合的卡合部49(在图8中仅图示一侧的卡合部49)。各卡合部49由从对应的第一片部47的前端部47b朝X方向的一方突出的小片来构成。
各第二片部48包括:与对应的第一片部47的前端部47b相连的折返部50;第一缩紧部51;作为用于在径向上夹持外部导线14的夹持部的直线状部52(接触部);第二缩紧部53;以及前端部54。
在一对折返部50的一侧面(外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引导外部导线14安装的引导部55(在图5及图8中仅图示一侧的引导部55)。该一对引导部55随着向第一方向D1的推进相互的间隔变窄。
一对第一缩紧部51用于防止对应的外部导线14从一对直线状部52向第二方向D2意外脱出。该一对第一缩紧部51设置在一对折返部50在第一方向D1上的前端。
该一对第一缩紧部51之间的间隔比一对引导部55之间的间隔更窄,同时也比一对直线状部52之间的间隔更窄。当一对弹性片部32、33相互接近时,一对第一缩紧部51之间的间隔比外部导线14的直径窄。
一对直线状部52与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形成电连接,并且允许该外部导线14向第一及第二方向D1、D2(Z方向)相对移动。各直线状部52设置在相对于所对应的第一缩紧部51的第一方向D1侧。各直线状部52在自由状态下沿Z方向延伸,并相互平行地相对。
一对第二缩紧部53用于防止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从一对直线状部52向第一方向D1意外脱出。该一对第二缩紧部53相对于一对直线状部52设置在第一方向D1侧。
这一对第二缩紧部53之间的间隔比一对直线状部52之间的间隔窄。当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相互接近时,一对第二缩紧部53之间的间隔比外部导线14的直径要窄。
一对前端部54相对于对应的第二缩紧部53设置在第一方向D1侧。这些前端部54通过被分别按压在对应的第一片部47上,使一对直线状部52之间的间隔变窄。由此能够增强一对直线状部52对外部导线14的夹持力。另外,还能够防止一对弹性片部32、33的应变(疲劳)带来的夹持力的降低。
沿X方向看一对前端部54时,该一对前端部54呈倒V字形形状,随着向第一方向D1的推进而彼此的间隔扩大。各前端部54在第一方向D1上的前端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能够跟对应的第一片部47顺滑地卡合。
操作部件17用于操作一对直线状部52对外部导线14的夹持以及该夹持的解除,其以可在第一及第二方向D1、D2上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嵌入外壳15的收纳空洞22。
图9为沿图3的IX-IX线的要部剖面图,示出了外部导线14与接触件16不相连的状态。图10为沿图2的X-X线的要部剖面图,示出了外部导线14与接触件16相连的状态。
参照图6及图9,操作部件17是在Y方向上形成对称状的树脂成形件。该操作部件17具有: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而相对的一对部分56、57;连接这一对部分56、57之间的连接部58;以及设置在连接部58上的一对扩开操作部59。
一对部分56、57配置在收纳空洞22内夹着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一对部分56、57被周壁23的一对第三侧部27夹持。一对部分56、57分别在Z方向上延伸。
在一对部分56、57上分别形成有与周壁23的第一侧部25相对的凸条60(图6中仅图示一个凸条60)。凸条60在Z方向上延伸,并与形成在第一侧部25上的引导槽61相卡合。由此引导操作部件17在Z方向上相对于外壳15的移动。
在一对部分56、57的外侧面62中,第二方向D2一侧的前端相对于收纳空洞22的开口周缘63分别向Y方向的外侧突出,该突出的部分成为抓扣部64。作业者通过抓着抓扣部64能够操作操作部件17。
此外,在一对部分56、57的一侧面上分别设置有被按压部151。通过沿第一方向D1按压被按压部151,能够对操作部件17进行操作。
在一对外侧面62中的第一方向D1一侧的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凸部65。这一对第一凸部65用于防止操作部件17从收纳空洞22意外脱出。
各第一凸部65被嵌入周壁23的对应的贯通孔30中,被该对应的贯通孔30的周缘承接,从而防止从操作部件17的收纳空洞22脱出。
各第一凸部65的在第一方向D1一侧的前端呈倾斜状。由此,当将操作部件17嵌入收纳空洞22中时,该倾斜状的部分顺滑地与周壁23的开口周缘63相卡合,并且能够使各第一凸部65插通所对应的贯通孔30。
参照图9,在连接器10上设置有第一及第二保持机构66、67。第一保持机构66用于将操作部件17保持于作为第一位置的扩开位置。所谓的扩开位置,就是指操作部件17相对地扩开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之间的间隔时所处的位置。
第一保持机构66包括:被划分在第一操作部件17的第一凸部65和第二凸部68之间的第一凹部69;分别设置在周壁23的一对第三侧部27上、并与所对应的第一凸部69相卡合的卡合部70。
第二凸部68被分别设置在操作部件17的一对外侧面62上,并被配置在其所对应的第一凸部65和抓扣部64之间。
卡合部70在周壁23的一对第三侧部27的各方,包括相对于贯通孔30被配置在第二方向D2一侧的部分。当操作部件17位于扩开位置时,卡合部70嵌入第一凹部69。
参照图10,第二保持机构67用于将操作部件17保持在作为第二位置的扩开解除位置。所谓的扩开解除位置,就是操作部件17使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之间的间隔相对变窄时的位置。
第二保持机构67包括:被划分在操作部件17的第二凸部68和抓扣部64之间的第二凹部71;和卡合部70。卡合部70构成第一保持机构66的一部分,并构成第二保持机构67的一部分。当操作部件17位于扩开解除位置时,卡合部70嵌入第二凹部71。
一对部分56、57的内侧面72夹着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并在Y方向上隔有规定的间隔而相对。这一对部分56、57的内侧面72在第二方向D2的前端成为倾斜状凸轮面。该倾斜状凸轮面随着向第二方向D2的推进而相互的间隔变窄。
此倾斜状凸轮面作为加压部73。一对加压部73能够对设置在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的对应的第一片部47的前端部47b上的被加压部74加压。
在扩开解除位置,一对加压部73抵接于所对应的被加压部74而对该被加压部74加压,由此使一对直线状部52间的间隔变窄,能增加该直线状部52对外部导线14的夹持力。另外,能够防止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的应变所导致的夹持力的降低。
在操作部件17从扩开位置(参照图9)沿第一方向D1位移至扩开解除位置时,一对加压部73抵接于所对应的被加压部74而对该被加压部74加压。由此,一对加压部73对所对应的被按压部74在第一方向D1上的按压力转换成与第一方向D1垂直的Y方向上的力。由此,一对弹性片部32、33相互接近,从而给外部导线14加压。
参照图6及图10,连接部58在X方向上彼此连接一对部分56、57的一端。在连接部58上形成有从收纳空洞22向X方向的一方突出的突出部75。该突出部75在Z方向上与周壁23的第二侧部26的凹部26a相对。突出部75在扩开解除位置被凹部26a承接。
参照图8及图9,一对扩开操作部59与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的对应的卡合部49卡合,由此用于扩开一对直线状部52间的间隔,所述一对扩开操作部59由设置在连接部58的内侧面76上的小片组成。该一对扩开操作部59在Y方向上并排,并被一对卡合部49夹住。
一对扩开操作部59分别具有:设置在第一方向D1的前端的第一倾斜状凸轮面77;设置在第二方向D2的前端的第二倾斜状凸轮面78。
当沿第一方向D1将操作部件17嵌入收纳空洞22内时,一对第一倾斜状凸轮面77用于扩张一对卡合部49间的间隔,随着向第一方向D1的推进,相互的间隔变窄。
当操作部件17向第一方向D1位移时,该一对第一倾斜状凸轮面77抵接于所对应的卡合部49,由此扩张一对卡合部49间的间隔。
当操作部件17沿第二方向D2移动而从扩开解除位置位移至扩开位置时,一对第二倾斜状凸轮面77抵接于所对应的卡合部49,由此扩张一对卡合部49间的间隔。一对第二倾斜状凸轮面78随着向第二方向D2的推进,相互的间隔变窄。
当操作部件17位移至扩开位置时,该一对第二倾斜状凸轮面78抵接于所对应的卡合部49,由此扩张一对卡合部49间的间隔。
参照图10,各扩开操作部59包括第一限制部79。当操作部件17位于扩开解除位置时,各第一限制部79用于限制所对应的第一片部47向X方向的一方(沿外部导线14的轴向的方向。在图10中为纸的内侧)位移。
在扩开解除位置,各第一限制部79与对应的第一片部47的基端部47a相对,限制该对应的第一片部47向上述X方向的一方移动。
另外,各扩开操作部59包括第二限制部80。当操作部件17位于扩开解除位置时,各第二限制部80用于限制所对应的第二片部48向X方向的一方(沿外部导线14的轴向的方向。在图10中为纸的内侧)位移。
在扩开解除位置,各第二限制部80与对应的第二片部48的前端部54相对,限制该对应的第二片部48向上述X方向的一方移动。
参照图5,周壁23的第一侧部25包括第三限制部81。第三限制部80用于限制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的各自向X方向的另一方(冷阴极管的本体部一侧)位移。第三限制部81与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相对,限制这些第一弹性片部32、33向上述X方向的另一方移动。
参照图9和图10,对于扩开位置,也可以说是通过扩开操作部59来扩开这一对直线状部52之间的间隔的位置,在该位置下,能够在无插入力的情况下将外部导线14插入一对直线状部52间。扩开解除位置也可以说是解除上述扩开的位置。
图11是沿图3的XI-XI线的剖面图。参照图3和图11,保持台11采用合成树脂等形成,具有在Y方向上较长的板状本体300。保持台11具有在Z方向上相对的表面11a和背面11b,该表面11a和背面11b相互大致平行。
在Z方向上,保持台11的本体300被形成为比电路基板4厚,例如为电路基板4的厚度的两倍以上。由此,当使保持台11沿着电路基板4时,能够充分增强电路基板4。此外,保持台11的厚度也可以不到电路基板4的厚度的两倍。在Y方向上,保持台11的长度与电路基板4的长度大致相同。
在保持台11的本体300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多个连接器10的多个安装孔82。各安装孔82与对应的连接器10的配置位置对应地来形成。各安装孔82沿本体300的长度方向并排。
在各安装孔82中插通有所对应的连接器10的外壳15的主体部18。外壳15的凸边部19被从安装孔82的周面82a突出的阶梯部83所承接。阶梯部83被配置在遍及周面82a的周向的至少一部分上(本实施方式中为整个一周)。
另外,在对应的安装孔中设置有锁定各连接器10的外壳15的锁定机构84,所述锁定可以被解除。具体是:在各连接器10的外壳15上设置有卡合凸部85。卡合凸部85被配置在各外壳15的主体部18中在第一方向D1上的凸边部19的前端部附近。
该卡合凸部85分别设置在主体部18的四个侧面上。另外,卡合凸部85也可以仅设置在上述四个侧面中的任何一个、两个或三个侧面上。
在作为插入方向的第一方向D1上将所对应的连接器10按压入各安装孔82内,由此来安装该对应的连接器10。这样,对应的凸边部19抵接在各安装孔82的端部83上,且对应的卡合凸部85被压接在各安装孔82的周面82a上。其结果是,对应的连接器10的外壳15被定位且被锁定在各安装孔82上。这样,通过在第一方向D1上将连接器10按压入对应的安装孔82内,可以形成两者的锁定。
在锁定各连接器10的外壳15和保持台11的状态下,各连接器10通过主体部18及凸边部19覆盖所对应的安装孔82。由此,由连接器10的外壳15的主体部18和凸边部19形成覆盖安装孔82以用于防尘的防尘结构。并且,凸边部19也可以被形成为仅覆盖保持台11的对应的安装孔82的周边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当从各安装孔82取下所对应的连接器10的外壳15时,向第二方向D2拔出所对应的连接器10。此时,卡合凸部85对安装孔82的周面82a产生摩擦阻力,同时向第二方向D2拔出连接器10。
在具有上述基本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与电路基板4的电连接如下进行。即,首先准备保持台11和多个连接器10。
其次,将各个连接器10组装到保持台11上,形成复合连接器6。具体是,在第一方向D1上将各连接器10按压入保持台11的对应的安装孔82中。由此,各连接器10的外壳15的各卡合凸部85与所对应的安装孔82的周面82a摩擦卡合,从而将各外壳15锁定(压入固定)在保持台11上。
此时,在各连接器10的外壳1 5中,其凸边部19被对应的安装孔82的阶梯部83所承接。另外,通过外壳15的主体部18及凸边部19覆盖所对应的安装孔82,能够防止尘土等异物落入到安装孔82内。
参照图12A和图12B,其次,将复合连接器6安装到电路基板4上。具体是,从复合连接器6和电路基板4在X方向上相对的状态开始,使两者在X方向(滑动方向)上相对移动。
由此,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将电路基板4滑动插入各连接器10的外壳1 5的插入凹部44中。
即,复合连接器6相对于电路基板4,从电路基板4未插入插入凹部44的非插入位置(参照图12B)开始位移至电路基板4插入到插入凹部44的插入位置(参照图13B)。
随着电路基板4向各插入凹部44的插入,所述各插入凹部44内的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与电路基板4的对应的导体图案8、9同时弹性接触,并且扩开前端部41相互之间的间隔。所述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的前端部41分别在X方向上可滑动地与电路基板4的表面4a和背面4b的对应的导体图案8、9弹性接触,从而形成接触部86。形成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和电路基板4的电连接。
电路基板4被插入各插入凹部44中,与所对应的承接部45相卡合。由此,如图13A和图13B所示,在X方向和Z方向两个方向上对复合连接器6进行定位。此时,保持台11的背面11b的一部分和与电路基板4的相对的表面4a相抵接,从而形成承接部87。承接部87和电路基板4的表面4a面接触。电路基板4和保持台11采用螺钉等固定方法(图中未示出)相互固定。
承接部87由于引导电路基板4向插入凹部44的插入,所以也是和电路基板4相接触的引导部。
另外,将上述复合连接器6分别安装在电路基板4在X方向上的一对端部上。
其次,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各连接器10的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上分别安装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确保两者的电连接的接触。具体是,首先如图9所示,在扩开位置保持操作部件17。由此,操作部件17的一对扩开操作部59分别与第一弹性片部32、33的对应的卡合部49相卡合,从而强制扩张一对第二片部48之间的间隔。此时,一对直线状部52之间的间隔被扩张地比外部导线14的直径宽,同时,一对第一缩紧部51之间的间隔也被扩张地比外部导线14的直径宽。
这种状态下,用手(图中未示出)等把持住所对应的冷阴极管的本体部,使外部导线14在Z方向上与操作部件17相对。然后,沿如箭头F所示的方向在第一方向D1上移动冷阴极管,将对应的外部导线14配置在收纳空洞22内的一对直线状部52之间。
其次,在第一方向D1上移动操作部件17,使操作部件17由扩开位置位移至图10所示的扩开解除位置。由此来解除一对扩开操作部59对一对卡合部49的卡合,一对直线状部52通过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的弹性力夹持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此时,一对直线状部52通过该接触部88与上述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相接触。这一对接触部88被配置在夹持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的相对位置处,并在其径向方向上弹性夹持该外部导线14。
由此形成接触件16和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的电连接。即,冷阴极管的外部导线14通过接触件16与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电连接。
此时,一对第一缩紧部51间的间隔和一对第二缩紧部52间的间隔分别比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的直径窄。此外,操作部件17位移至扩开解除位置,由此,一对加压部73按箭头G1所示按压对应的被加压部74,使所述被加压部74在Y方向上以相互接近的方式移动。由此使一对第一片部47的间隔缩小,其结果是,对一对第二片部48作用加压力,使得直线状部52间的距离缩小。从而提高了一对直线状部52对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的夹持力。
进而,通过操作部件17位移至扩开解除位置,一对第一片部47的基端部47a按箭头G2所示按压其对应的第二片部48的前端部54,以所述前端部54相互接近的方式使之在Y方向上移动。由此使一对前端部54间的间隔缩小,其结果是,以使一对直线状部52间的距离缩小的方式作用加压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一对直线状部52对其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的夹持力。
另一方面,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作业如下进行。即,首先解除外部导线14和其所对应的接触件16的连接,具体的说,在第二方向D2上从扩开解除位置开始移动操作部件17,使之位移至图9所示的扩开位置。当使操作部件17位移至扩开位置时,一对扩开操作部59的第二倾斜状凸轮面78与所对应的卡合部49相卡合,从而扩张该一对卡合部49间的距离。一对直线状部52间的间隔随之扩张。由此解除一对直线状部52和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的电连接。
接着,用手等把持冷阴极管的本体部,并使之向第二方向D2移动。由此,冷阴极管所对应的外部导线14从一对直线状部52开始通过一对第一缩紧部51之间和一对引导部55之间,然后从收纳空洞22取出。
参照图13A和图13B,从各连接器10上取下冷阴极管后,从电路基板4上取下复合连接器6。具体是,使复合连接器6相对于电路基板4在X方向上相对滑动。即,使复合连接器6相对于电路基板4从插入位置位移至图12A和图12B所示的非插入位置。
由此,电路基板4相对于各连接器10的外壳15的插入凹部44在X方向相对滑动,并从插入凹部44拔出。各连接器10的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和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9的接触被解除,接触件16和电路基板4的电连接被解除。此时,上述的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其相互的前端部41之间的间隔变窄。
从电路基板4上取下复合连接器6之后,分解复合连接器6。具体是,参照图11,从保持台11的各安装孔82向第二方向D2拔出所对应的连接器10的主体部18。此时,抵抗其卡合凸部85和所对应的安装孔82的周面82a的摩擦阻力,向第二方向D2拔出各连接器10的外壳15。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即,在保持台11上排列多个连接器10,并使这些连接器10成为一个整体的状态下,能够将这些多个连接器10一并安装在电路基板4上。对于需要注意细心操作的电路基板,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分别安装多个连接器10,从而能够大大降低将多个连接器10安装到电路基板4上的作业时间。进而,没有必要用焊接来连接各连接器10和电路基板4,因此从地球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也是优选的。除此之外,由于不需要花费成本的焊接作业,因此还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效果。
此外,通过将电路基板4滑动插入到各连接器10的外壳15的插入凹部44中,能够使各接触件16和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9电连接。并能够一并进行在电路基板4上安装连接器10的作业以及将接触件16与电路基板4电连接的作业。
另外,在保持台11上形成多个安装孔82。由此,通过将所对应的连接器10的外壳15嵌入各安装孔82中,能够将所述各连接器10保持在保持台11上。
此外,通过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将各连接器10的外壳15锁定在安装孔82上,能够可靠地锁定各连接器10,使之不从保持台11上脱落。此外,能够从保持台11取下各连接器10并更换新的连接器。
另外,通过向安装孔82的插入方向按压各连接器10的外壳15而将其锁定在保持台11上。由此,能够一并进行将连接器10的外壳15嵌入保持台11的对应的安装孔82中的安装作业以及将外壳15和保持台11相互固定的固定作业。
此外,通过各连接器的外壳15的主体部18和凸边部19对保持台11的安装孔82进行防尘。这样,通过在外壳15的主体部18的周边设置凸边部19,能够容易地实现防尘结构。此外,通过主体部18和凸边部19能够共同可靠地塞住安装孔82。
另外,在保持台11中形成有承接部87,该承接部87承接滑动插入插入凹部44中的电路基板4的相对的表面4a。这样,通过保持台11的承接部87承接电路基板4的相对的表面4a,能够增强电路基板4。
此外,接触件16的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的各接触部86可在X方向上与电路基板4的对应的导体图案8、9滑动接触。由此,即使连接器10相对于电路基板4的位置多少偏离预期位置,也能够可靠地形成接触件16和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9的电连接。
另外,能够相对于电路基板4,将复合连接器6位移至插入位置和非插入位置。通过使复合连接器6相对于电路基板4在X方向上滑动,能够将复合连接器6安装到电路基板4上以及将复合连接器6从电路基板4上取下。
此外,通过采用保持台11,能够一并保持多个连接器10。
另外,当电路基板4和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电连接时,能够将各连接器10的接触件16的第二弹性片部34、35一并连接在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9上,此后,能够将各接触件16的第一弹性片部32、33与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连接。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多个接触件16连接到电路基板4上。
此外,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经由单一部件的接触件16,与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9电连接。用于形成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和电路基板4的电连接的必要部件有一个即可,能够减少部件的数目。此外,接触件16与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以及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9双方弹性接触。从而,接触件16能够可靠地与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以及电路基板4的导体图案8、9双方相接触。从而可以防止在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和电路基板4之间产生导通不良。
另外,在各接触件16中,通过由一对第一弹性片部32、33夹持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能够可靠地进行该外部导线14和第一弹性片部32、33的电连接。
此外,在各接触件16中,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夹持电路基板4的表面4a和背面4b。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35和电路基板4的电连接。
另外,所对应的第二弹性片部34、35与在电路基板4的表面4a和背面4b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双方)上形成的导体图案8、9相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弹性片部34、35和电路基板4的导体8、9的接触压力。
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同样的结构标以同样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4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A、35A的前端部41A相对于所对应的中间部42A进行弯折,使得在Z方向上相对。
在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A、35A中,前端部41A之间在Z方向上的间隔J1相对变窄,中间部42A之间在Z方向上的间隔J2相对扩大。由此,能够提高前端部41A的弹力,从而能够与电路基板4进一步地弹性接触。
图15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参照图15可知,本实施方式与如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区别是:一对第二弹性片部34B、35B的前端部41B在作为滑动方向的X方向上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由此,成对的第二弹性片部34B、35B的接触部86B被配置在X方向上的不同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的第二弹性片部34B的中间部42B在X方向上形成地相对较短,另一方的第二弹性片部35B的中间部42B在X方向上形成地相对较长。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成对的第二弹性片部34B、35B相对于电路基板4滑动,在将电路基板4插入成对的第二弹性片部34B、35B之间时,能够错开一方第二弹性片部34B与电路基板4接触并开始弹性变形的定时和另一方第二弹性片部35B与电路基板4接触并开始弹性变形的定时。其结果是,能够向成对的第二弹性片部34B、35B之间顺畅地插入电路基板。
图16A为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6B是从图16A的箭头XVIB方向看到的图。参照图16A和图16B可知,本实施方式与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主要的区别是:设置有多对第二弹性片部。具体是,设置有成对的第二弹性片部34C1、35C1和成对的第二弹性片部34C2、35C2。
第二弹性片部34C1、35C1和第二弹性片部34C2、35C2在Y方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隔并排。
第二弹性片部34C1、35C1和第二弹性片部34C2、35C2分别夹持电路基板4的表面4a和背面4b。具体是,第二弹性片部34C1可滑动地与电路基板4的背面4b的导体图案9弹性接触,第二弹性片部35C1可滑动地与电路基板4的表面4a的导体图案8弹性接触。
同样地,第二弹性片部34C2可滑动地与电路基板4的背面4b的导体图案9弹性接触,第二弹性片部35C2可滑动地与电路基板4的表面4a的导体图案8弹性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第二弹性片部34C1、35C1、34C2、35C2和电路基板4的电连接。
图17A是本实施方式的再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7B是从图17A的箭头XVIIB方向看到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图13所示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对于同样的结构在图中标以同样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7A和图17B,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接触件16D中,唯一(仅一个)设置有第二弹性片部34D。
第二弹性片部34D从主体部31D的下部38D开始延伸设置,包括:与该下部38D相连的中间部42D;以及设置在中间部42D的前端的前端部41D。
中间部42D呈板状并沿X方向延伸,在Y方向上具有较宽的宽度。前端部41D相对于中间部42D弯折而成,并在Z方向上与该中间部42D相对。前端部41D被形成为随着向前端侧的推进而变窄的近似锥形。
参照图18A和图18B,接触件16D和电路基板4的电连接如下进行。即,从连接器10D和电路基板4在X方向上处于相对的状态开始,使两者在X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将电路基板4滑动插入各连接器10的外壳15的插入凹部44。
由此,插入凹部44内的第二弹性片部34D与电路基板4的背面4b弹性接触。第二弹性片部34D的前端部41D被按压在电路基板4的背面4b的导体图案9上,并且在X方向上可滑动地弹性接触,从而形成接触部86D。形成第二弹性片部34D和电路基板4的电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二弹性片部34D的数目仅为一个,可以确保该唯一的第二弹性片部34D能够有更多的专有空间。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二弹性片部34D尽可能大和结实,从而能够提高第二弹性片部34D的强度,并能够提高其耐久性。此外,即使第二弹性片部34D在承接Y方向上的力时,也能够充分承接该力,从而能够防止发生倾倒。
另外,也可以用在Y方向上并排的多个第二弹性片部34D来构成接触件。
图19为本发明再一别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20为沿图19的XX-XX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图13所示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同样的结构,图中标以同样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9和图20,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设置有锁定机构84E。当使各连接器10E的外壳15E在垂直于第一方向D1(向所对应的安装孔82的插入方向)的Y方向上滑动使,锁定机构84E将外壳15E锁定在对应的安装孔82E上。
具体是,各连接器10E的外壳15E的凸边部19E包括相对于主体部18向Y方向的一方突出的部分19Ea。
在各安装孔82E的周面82Ea上设置有导轨部90、按压片91和罩92。在各周面82Ea中,在X方向上相对设置有一对导轨部90,该导轨部90沿Y方向延伸。该导轨部90用于承接所对应的凸边部19E,并使所对应凸边部19E在X方向可滑动。
按压片91用于与导轨部90协同来夹持凸边部19E。按压片91例如与上述一对导轨部90相对应地设有一对,并在Z方向上与所对应的导轨部90相间隔。该一对按压片91被配置在于Y方向上靠近所对应的周面82Ea的一端。对于一对按压片91,在将所对应的连接器10E的外壳15E插入安装孔82E内时,外壳15E与按压片91不接触。
罩92用于与连接器10E的外壳15E协同来塞住安装孔82E。该罩92被配置在于Y方向上靠近所对应的安装孔82E的另一端,与一对导轨部90形成一个面。通过罩92来覆盖所对应的安装孔82E的一部分。
如下进行各连接器10E向所对应的安装孔82E的安装。即,首先,使各连接器10E和保持台11E的对应的安装孔82E在Z方向上相对(图19和图20的左侧图示该状态的连接器10E)。
接着,使各连接器10E在第一方向D1上移动,将凸边部19E放置在所对应的罩92和一对导轨部90上(在图19和图20的中央图示该状态的连接器10E)。
接着,使各连接器10E向Y方向的一方滑动。由此,以规定的夹持力将凸边部19E夹持在一对导轨部90和一对按压片91之间(在图19和图20的右侧图示该状态的连接器10E)。由此,通过所对应的罩92和外壳15E来塞住各安装孔82E。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各连接器10E的外壳15E相对于保持台11E滑动这样简单的动作,能够容易地进行各外壳15E和保持台11E的相互固定。
图21是本发明的再一别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如图1~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同样的结构,图中标以同样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21,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保持台11F的本体300F上,设置有一个至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多个)的作为凹口的切口93。切口93例如在Y方向上与连接器10交互配置。
各切口93沿保持台11F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延伸,并贯通该保持台11F。换言之,切口93沿着滑动插入到插入凹部44中的电路基板4的厚度方向而延伸。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部分地减小保持台11F的弯曲刚度,能够使保持台11F弯曲,以随动于电路基板4的翘曲(弯曲)等。能够更加可靠地使保持台11F沿着电路基板4。
图22、图23A、图23B、图24A及图24B示出本发明再一别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如图1~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同样的结构,图中标以同样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22和图23A,本实施方式与图1~图13的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是:用接触件16G替代接触件16,和用操作部件17G替代操作部件17。
操作部件17G与图9的操作部件17的不同点是其具有开放阻止部95。此外,操作部件17G与图9的操作部件17的不同点在于去掉了扩开操作部59。另外,操作部件17G与图9的操作部件17的不同点是具有第一加压部73G1和第二加压部73G2。此外,操作部件17G与图9的操作部件17的不同点还在于去掉了突出部75。
开放阻止部95连接操作部件17的一对部分56、57的一端部之间,使得一对部分56、57之间的空间96在第二方向D2上不开放。
操作部件17G由外壳15保持,并可沿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位移。操作部件17G在下述的非加压位置和最终加压位置之间位移,所述非加压位置是指不约束一对弹性片部32G、33G,使一对弹性片部32G、33G自由的位置(参照图23A和图23B),所述最终加压位置是指对一对弹性片部32G、33G完成加压的位置(参照图24B)。
参照图22和图23A,上述接触件16G具有一对弹性片部32G、33G。一对弹性片部32G、33G分别具有:第一片部111、第二片部112、第三片部1123、第四片部114和第五片部115。
各第一片部111沿外部导线14的取下方向、即第二方向D2近似直线状地延伸。各第一片部111被各自对应的倾斜状的第四片部114支撑,各第四片部114由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五片部115支撑。
各第二片部112从各自对应的第一片部111延伸设置,并由各自对应的第一片部111呈悬臂状支撑。各第三片部113从各自对应的第二片部112延伸设置。
各弹性片部32G、33G的第一片部111具有前端部111a和基端部111b。各弹性片部32G、33G的第一片部111具有作为夹持部的直线状部116,该直线状部116从所述前端部111a朝向基端部111b,沿着作为外部导线14的安装方向的第一方向D1延伸规定的长度。
当将操作部件17G配置在图23A所示的非加压位置,且外部导线14未被导入弹性片部32G、33G之间时,弹性片部32G的直线状部116和弹性片部33G的直线状部116之间的宽度被设定为小于外部导线14的直径。
其结果是,被导入一对弹性片部32G、33G的直线状部116之间的外部导线14在受到微小的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可以沿第一方向D1顺滑地移动。
此外,各直线状部116在第一方向D1的中途部设有接触部117,如图23B所示,该接触部117在第一方向D1上对外部导线14进行定位并保持该外部导线14,并用于确保与被保持的外部导线14的电接触。各直线状部116的接触部117由与被保持的外部导线14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大致吻合的圆弧状面而构成。
参照图22,各弹性片部32G、33G的第二片部112从各自对应的第一片部111经由弯曲部118向外侧方呈倾斜状地折返。由弯曲部118的一部分构成引导部119,该引导部119引导外部导线14向两直线状部116之间导入。
参照23A,一对弹性片部32G、33G的第二片部112的基端部112a间的距离比一对弹性片部32G、33G的第二片部112的前端部112b间的距离窄。由各第二片部112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来构成第一被加压部74G1。
各弹性片部32G、33G的第三片部113以与各自对应的第二片部112反向倾斜的方式进行弯折。由在各弹性片部32G、33G的第二片部112和第三片部113之间形成的顶部来形成第二被加压部74G2。
如图23B所示,在将外部导线14夹持并保持在一对弹性片部32G、33G的接触部117之间的状态下,将操作部件17G位移至图24B所示的最终加压位置。在操作部件17G位移至最终加压位置的过程中,首先,如图24A所示,操作部件17G的倾斜状的第一加压部73G1对各自对应的倾斜状的第二片部112的第一被加压部74G1加压。由此,各第二片部112弹性弯曲变形,其结果是,提高了对在两接触部117之间的外部导线14的夹持力。
当操作部件17G到达图24B所示的最终加压位置时,操作部件17G的各第二加压部73G2对所对应的弹性片部32G、33G的第二被加压部74G2加压。由此,各第二片部112以充分的变形量弹性弯曲变形,其结果是,充分地提高了对在两接触部117之间的外部导线14的夹持力。
另外,如图25所示,也可以直线状地形成各接触部117H。这种情况下,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允许外部导线14相对于弹性片部32H、33H在第一方向D1上的偏移。
图26是用于对本发明再一实施方式中的冷阴极管5的安装进行说明的主要部分的示意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如图1~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同样的结构,图中标以同样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26,冷阴极管5构成作为荧光管连接结构的支撑装置160的一部分。支撑装置160包括:电路基板4、复合电连接器6、冷阴极管5以及支撑部件150。在图26中,仅示出一根冷阴极管5与复合电连接器6连接的状态,但作为支撑装置160,各冷阴极管5与所对应的复合电连接器6分别连接。另外,也可以去掉复合电连接器6的保持台11。
例如用含有机械手161的机器人162来进行冷阴极管5的安装。在使电路基板4处于水平的状态下进行将冷阴极管5安装到电连接器10上的工序,该工序包括:图27A所示的插入准备工序;图27B所示的插入工序;以及图27C和图27D所示的夹持工序。
在图27A所示的插入准备工序中,通过机械手161来保持冷阴极管5的本体部12。此时,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被配置在可沿安装方向D1插入电连接器10的一对弹性片部32、33之间的位置处。安装方向D1为垂直向下方向。
当插入准备工序完成后,如图27B所示,进行保持解除工序。在保持解除工序中,机械手161的一对夹持部163、164绕支撑轴165转动并打开,解除对冷阴极管5的保持。
冷阴极管5沿安装方向D1自由下落,直到被支撑部件150的支持部150a所承接。冷阴极管5通过支撑部件150的支持部150a在安装方向D1上定位。随着冷阴极管5的自由下落,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在无插入力的情况下插入到电连接器10的相对的一对弹性片部32、33间。
接着,参照图27C,准备按压部件166。该按压部件166与机械手161分体形成,并独立于机械手161进行动作。将按压部件166的按压部167抵接于操作部件17的被按压部151。将按压部件166向与安装方向D1相平行的规定方向D3按下,并向规定的方向D3按压被按压部151,从而将操作部件17从图27C所示的扩开位置位移至图27D所示的扩开解除位置。根据操作部件17的操作,将外部导线14弹性夹持在一对弹性片部32、33之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无插入力的情况下将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插入到一对弹性片部32、33之间,从而能够防止在插入时,外部导线14被弹性片部32、33摩擦。此外,通过按压操作部件17的简单工序,能够让外部导线14和一对弹性片部32、33电连接。
另外,也可以采用图28A~图28C所示的冷阴极管5的安装工序来替代图27A~27D所示的冷阴极管5的安装工序。以下,主要说明与图27A~图27D所示的冷阴极管5的安装工序的不同点。
在图28A所示的插入准备工序中,进行与图27A所示的插入准备工序相同的作业。
插入准备工序结束后,进行图28B所示的插入工序。具体是,机械手161和由机械手161保持的冷阴极管5沿安装方向D1移动。机械手161和冷阴极管5沿安装方向D1移动,直至通过由支撑部件150的支持部150a承接冷阴极管5的本体部12,将冷阴极管5的本体部12在安装方向D1上进行定位。在无插入力的情况下,将由机械手161保持的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插入到一对弹性片部32、33之间。
该插入工序之后,如图28C所示,机械手161的一对夹持部163、164绕支撑轴165旋转并打开,由此进行对冷阴极管5的保持进行解除的保持解除工序。保持解除工序之后,进行与图27C和图27D所示的相同的夹持工序。
这种情况下,通过机械手161,能够可靠地将冷阴极管5引导至支持部150。
另外,也可以采用图29A~图29E所示的冷阴极管5的安装工序来改变图28A~图28C所示的冷阴极管5的安装工序。以下,主要说明与图28A~图28C所示的冷阴极管5的安装工序的不同点。
在图29A所示的插入准备工序中,进行与图28A所示的插入准备工序相同的作业。在图29B所示的插入工序中,进行与图28B所示的插入工序相同的作业。
该插入工序之后,如图29C所示,通过由按压部件166的按压部167按压操作部件17的被按压部151,使操作部件17从图29C所示的扩开位置位移至图29D所示的扩开解除位置。进行由一对弹性片部32、33弹性夹持外部导线14的夹持工序。夹持工序之后,如图29E所示,机械手161的一对夹持部163、164绕支撑轴165旋转并打开,从而进行对冷阴极管5的保持进行解除的保持解除工序。
这种情况下,在外部导线14被一对弹性片部32、33夹持之前的时间内,能够由机械手161保持冷阴极管5,并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冷阴极管5相对于电连接器10产生位置偏移。
另外,可以用人手替代机械手161,也可以使用图30所示的机器人162L。机器人162L包括:多个机械手161、161。这样,在插入准备工序中,就能够一并将多个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配置在在无插入力的情况下可插入一对弹性片部32、33之间的位置。此外,在插入工序中,将多个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一并插入一对弹性片部32、33之间。进而在保持解除工序中,一并解除机械手161对多个冷阴极管5的保持。
此外,可以用人手替代按压部件166来按压被按压部151,也可以使用图31所示的按压部件166M。按压部件166M的按压部167M沿多个电连接器10的排列方向延伸,并能够一并按压多个电连接器10的操作部件17的被按压部151。由此,在夹持工序中,能够一并进行多个一对弹性片部32、33分别夹持所对应的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的作业。
此外,也可以采用图32所示的夹具168来进行冷阴极管5的安装工序。夹具168呈箱形形状,其沿冷阴极管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比冷阴极管5的全长稍长(例如,0.1mm左右)。
如图33A所示,夹具168包括:一对倾斜状引导面169、170。一对倾斜状引导面169、170的相互间隔随着在安装方向D1上的推进而变窄,其在安装方向D1的下游侧的间隔比冷阴极管5的主体部12的外径稍大(例如0.1mm左右)。
如图33A所示,冷阴极管5配置在夹具168的上方,通过自由下落,从夹具168的插入口171进入到夹具168内。如图33B所示,进入到夹具168内的冷阴极管5与一对倾斜状引导面169、170的至少一方相抵接。如图33C所示,通过了一对倾斜状引导面169、170的冷阴极管5被定位在电连接器10的排列方向D4上。这样,自由下落的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被引导至可沿着安装方向D1插入电连接器10的一对弹性片部32、33之间的位置处。
冷阴极管5从夹具168的出口172出到夹具168的外部并进一步自由下落,如图33D所示,本体部12被支撑部件150的支持部150a支撑。由此,随着冷阴极管5的自由下落,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在无插入力的情况下被插入到电连接器10的相对的一对弹性片部32、33之间。此后,电连接器10的操作部件17与图27C和27D所示相同地位移至扩开接触位置。
另外,夹具168与按压部件166分体形成,并且该按压部件166与夹具168彼此独立地动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冷阴极管5自由下落时,能够调整冷阴极管5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4所示,也可以采用在排列方向D4上并排的多个夹具168。此时,在插入准备工序中,能够将多个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一并配置在可插入上述一对弹性片部32、33之间的位置。此外,在插入工序中,一并将多个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插入多个一对弹性片部32、33间。
此外,也可以用图35A所示的电连接器10N替代支撑装置160的电连接器10。电连接器10N具有与图23A所示的电连接器大致相同的结构。
电连接器10N与图23A所示的电连接器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去除了开放阻止部95;自由状态下的一对弹性片部32N、33N间的间隔比冷阴极管5的外部导线14的外径宽;接触部117形成直线状。电连接器10N的操作部件17N可位移至作为第一位置的非加压位置(参照图35A和图35B)和作为第二位置的最终加压位置(参照图36B)。
当将操作部件17N配置在图35A所示的非加压位置,且外部导线14未导入弹性片部32N、33N之间时,弹性片部32N的直线状部116和弹性片部33N的直线状部116间的宽度被设定为比外部导线14的直径大。
其结果是,导入一对弹性片部32N、33N的直线状部116之间的外部导线14可以在无插入力的情况下沿第一方向D1顺滑地移动。
当操作部件17N位于非加压位置时,操作部件17N的第一加压部73G1和第二被加压部73G2不向一对弹性片部32N、33N进行加压,加压被解除。其结果是,一对弹性片部32N、33N间的间隔仅通过一对弹性片部32N、33N间的弹性来进行扩张。
另一方面,如图36A所示,在通过按压部件166等将操作部件17N从加压位置位移至最终加压位置的夹持工序中,首先,操作部件17N的倾斜状的第一加压部73G1对各自对应的倾斜状的第二片部112的第一被加压部74G1加压。由此,各第二片部112弹性弯曲变形,其结果是,提高了对在两接触部117间的外部导线14的夹持力(加压力)。
当操作部件17N到达图36B所示的最终加压位置时,操作部件17N的各第二加压部73G2对所对应的弹性片部32N、33N的第二被加压部74G2加压。由此,各第二片部112以充分的变形量弹性弯曲变形,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地提高对在两接触部117间的外部导线14的夹持力。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各实施方式的内容,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可以用图37所示的接触件16J替代图9所示实施方式的接触件16。接触件16J的一对弹性片部32J、33J分别包括:沿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二片部48J;从该第二片部48J的第二方向D2上的前端折返、并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片部47J。一对第二片部48J相互相对地接近配置,一对第一片部47J1相互相对地远离配置,在各第二片部48J上分别配置有直线状部52。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38A和图38B所示,也可以将在Y方向(排列方向)上细长的矩形状的电路基板4K用作保持台,一并保持多个连接器10。
此外,也可以使电路基板4的表面4a和背面4b的朝向相反。此外,也可以仅在电路基板4的表面4a和背面4b的任何一方形成导体图案。这种情况下,所对应的第二弹性片部与该导体图案弹性地接触。
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任何两种以上组合来实现本发明。
进而,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与外部电极荧光管等其它荧光管的连接。此外,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边缘照光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
以上,通过具体方式更为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理解了上述内容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容易地考虑到其变更、改变及等同物。因此,本发明应该在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相等同的范围内。
本申请与2006年3月20日向日本专利厅提出的专利申请2006-77396号相对应,在此通过引用编入该申请的全部公开。

Claims (17)

1、一种复合电连接器,包括:
多个电连接器;和
使这些电连接器沿横向并排的排列方向排列并对所述电连接器进行保持的保持台;
其中,各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外壳;和由所述外壳保持、用于连接所对应的荧光管的端部的端子的荧光管连接用接触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包括:由所述外壳保持、用于连接电路基板的表面或背面的导体图案的电路基板连接用接触件,所述荧光管连接用接触件和电路基板连接用接触件相互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各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外壳包括:沿与所述排列方向相垂直的插入方向可插入所述电路基板的插入凹部,
各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插入凹部在相同方向上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电路基板连接用接触件包括:与插入了所述插入凹部的所述电路基板的导体图案弹性接触的接触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当向所述插入凹部插入所述电路基板时,所述电路基板连接用接触件的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导体图案滑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持台包括:承接插入到所述插入凹部的电路基板的表面或背面的承接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持台包括:为了引导所述电路基板向所述插入凹部的插入而与所述电路基板滑动接触的引导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持台形成有多个安装孔,该多个安装孔用于分别安装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外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具有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将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外壳可取下地锁定在所对应的安装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当将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外壳沿插入方向插入所对应的安装孔时,通过所述锁定机构来锁定所述外壳。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当沿插入方向插入到所对应的安装孔中的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外壳在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的方向上滑动时,通过所述锁定机构来锁定所述外壳。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各所述连接器的所述外壳具有:可插通所述保持台的对应的安装孔的主体部;以及从所述主体部延伸设置、并覆盖所述保持台的所述安装孔的周缘的至少一部分的防尘用的凸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保持台包括长尺寸的板状的本体;
所述本体具有:沿本体的长度方向并排的多个电连接器用的安装孔;和设置在相邻安装孔之间的切口。
14、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连接器的保持台。
15、一种荧光管的连接结构,具有:在表面或背面形成有导体图案的电路基板;和复合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复合电连接器包括:多个电连接器;和使这些电连接器沿横向并排的排列方向排列并对所述电连接器进行保持的保持台,
各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外壳;荧光管连接用接触件,由所述外壳保持、用于连接所对应的荧光管的端部的端子;以及电路基板连接用接触件,由所述外壳保持、用于连接电路基板的表面或背面的导体图案,
荧光管连接用接触件和电路基板连接用接触件相互电连接,
通过所述荧光管连接用接触件和所述电路基板连接用接触件,所述荧光管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电路基板电连接。
16、一种在权利要求15所述的荧光管的连接结构中所使用的荧光管的连接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即,将电路基板的导体图案同时连接在通过所述复合电连接器的所述保持台而在横向并排的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电连接器的所述电路基板连接用接触件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荧光管的连接方法,包括:
将所述电路基板所连接的所述复合电连接器的各所述电连接器的所述荧光管连接用接触件连接到对应的荧光管的端子上的工序。
CN2007100885378A 2006-03-20 2007-03-16 复合电连接器、用于其的保持台、荧光管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431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77396A JP4509054B2 (ja) 2006-03-20 2006-03-20 複合コネクタ、複合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ホルダ、回路基板への蛍光管の端子の接続構造、および回路基板への蛍光管の端子の接続方法
JP2006077396 2006-03-20
JP2006-077396 2006-03-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3114A true CN101043114A (zh) 2007-09-26
CN101043114B CN101043114B (zh) 2010-12-08

Family

ID=38518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853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43114B (zh) 2006-03-20 2007-03-16 复合电连接器、用于其的保持台、荧光管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73117B2 (zh)
JP (1) JP4509054B2 (zh)
KR (1) KR101298345B1 (zh)
CN (1) CN101043114B (zh)
TW (1) TWI43777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9951A (zh) * 2008-06-16 2009-12-23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
CN101625110B (zh) * 2008-07-01 2012-02-29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608773B (zh) * 2008-06-16 2013-05-0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
CN111755922A (zh) * 2019-03-28 2020-10-0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94012B1 (ko) * 2006-04-03 2013-08-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램프홀더, 전원공급모듈,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표시장치
JP4140639B2 (ja) * 2006-05-12 2008-08-27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KR20080063981A (ko) * 2007-01-03 2008-07-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램프 소켓,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표시 장치
JP2008300147A (ja) * 2007-05-30 2008-12-11 Alps Electric Co Ltd ランプ用コネクタおよびランプ用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KR101334023B1 (ko) * 2007-08-17 2013-11-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램프 소켓,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상기 백라이트어셈블리를 갖는 표시장치
KR101385226B1 (ko) * 2007-11-21 2014-04-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램프 소켓,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표시장치
KR100950675B1 (ko) * 2007-12-21 2010-04-02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램프 고정소켓의 결합방법
KR100950674B1 (ko) * 2007-12-21 2010-04-02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램프 고정 소켓
KR20090068694A (ko) 2007-12-24 2009-06-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원인가 모듈,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표시장치
JP5030770B2 (ja) * 2007-12-28 2012-09-1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1014605B1 (ko) * 2008-04-01 2011-02-16 한국단자공업 주식회사 기판실장형 터미널과 회로기판의 결합구조
JP5172471B2 (ja) * 2008-04-04 2013-03-27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KR101494741B1 (ko) 2008-06-17 2015-02-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 장치
US8064005B2 (en) * 2008-07-31 2011-11-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 supplying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1717490U (zh) * 2010-01-06 2011-01-1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963130B2 (ja) * 2010-01-12 2012-06-2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201927740U (zh) * 2010-06-14 2011-08-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灯管连接器
CN101943336B (zh) * 2010-06-24 2012-05-3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灯管固定座
TWI620893B (zh) * 2016-10-26 2018-04-11 Luminescenc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Oled平面燈源模組
US10355409B2 (en) * 2017-06-27 2019-07-16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Wiring-harness with connector staging device
JP7279681B2 (ja) * 2020-04-10 2023-05-2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動圧縮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1672Y2 (ja) * 1979-11-20 1983-09-20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フラツト型螢光灯用ソケツト
US5368495A (en) * 1993-07-19 1994-11-29 Raby, Sr.; Frederick R. Method and adapter for relocating a fluorescent tube in a fixture
JP2898534B2 (ja) 1994-03-02 1999-06-02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構造
US5720546A (en) * 1994-09-20 1998-02-24 The Whitaker Corp Integrated ballast and lamp connector
US5907218A (en) * 1996-12-09 1999-05-25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Fluorescent lighting assembly with integral ballast
US6231010B1 (en) 1999-01-25 2001-05-15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Advanced structural and inflatable hybrid spacecraft module
US6547189B1 (en) 1999-01-25 2003-04-15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Inflatable vessel and method
JP3688684B2 (ja) * 2003-02-27 2005-08-31 株式会社Sak 冷陰極管用電線接続具
JP3932285B2 (ja) 2003-05-06 2007-06-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ランプ保持構造
JP4017588B2 (ja) * 2003-11-27 2007-12-05 Td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6344602A (ja) * 2005-06-09 2006-1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ランプ、ランプホルダー、電源供給モジュール、そ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表示装置
KR100774581B1 (ko) * 2005-06-09 2007-11-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램프고정부,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JP4728065B2 (ja) * 2005-08-12 2011-07-20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液晶表示装置
JP4621092B2 (ja) 2005-08-12 2011-01-26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蛍光管の取付構造
KR101257512B1 (ko) 2005-08-29 2013-04-23 니혼앗짜쿠단시세이소 가부시키가이샤 형광관의 설치 구조
KR101193686B1 (ko) 2005-08-29 2012-10-22 니혼앗짜쿠단시세이소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기 커넥터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9951A (zh) * 2008-06-16 2009-12-23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
CN101608773B (zh) * 2008-06-16 2013-05-0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的安装结构
CN101609951B (zh) * 2008-06-16 2013-11-06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及具有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件
CN101625110B (zh) * 2008-07-01 2012-02-29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1755922A (zh) * 2019-03-28 2020-10-0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
CN111755922B (zh) * 2019-03-28 2021-10-2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以及基板安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3114B (zh) 2010-12-08
KR20070095245A (ko) 2007-09-28
TW200810295A (en) 2008-02-16
JP2007257881A (ja) 2007-10-04
US7473117B2 (en) 2009-01-06
TWI437779B (zh) 2014-05-11
JP4509054B2 (ja) 2010-07-21
US20070218735A1 (en) 2007-09-20
KR101298345B1 (ko) 2013-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3114A (zh) 复合电连接器、用于其的保持台、荧光管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CN101043106A (zh) 复合接触件
CN1234111C (zh) 装配磁头臂组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258409C (zh) 管体及管体的成形方法
CN1299875C (zh) 零件安装机
CN1276524C (zh) 端子和要装载部件的结构
CN1503711A (zh) 摩擦搅动接合方法、用于制造接合的贴靠元件的方法,以及摩擦搅动接合装置
CN1841592A (zh) 叠层电容器
CN1945786A (zh) 灯、灯座、供电模块、具有供电模块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设备
CN1669379A (zh) 零件插入头装置、零件插入装置以及零件插入方法
CN1211092A (zh) 联接器
CN1073029C (zh) 电话机保持器
CN1564730A (zh) 基板分离装置及相关方法
CN1255911C (zh) 端子安装方法和装置
CN1236583A (zh) 带子和腕上装置
CN101046554A (zh) 光学元件和成像装置
CN1071072C (zh) 读出/打印设备和读取设备
CN1400854A (zh) 电子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和设计方法、电路基板以及电子装置
CN1323776C (zh) 废料上升防止机构
CN1743178A (zh) 形成微孔的加工方法和工具、制造液体喷头的方法和装置
CN1822159A (zh) 光盘装置
CN1490656A (zh) 电子组件及其所用的驱动电路基板
CN1871098A (zh) 定位装置和具有该定位装置的夹持系统
CN1196003C (zh) 连接器及配备该连接器的电子设备
CN1976785A (zh) 印刷配线电路板的穿孔方法、印刷配线电路板、boc用电路板及穿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208

Termination date: 201603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