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4681B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4681B
CN112004681B CN201880092609.2A CN201880092609A CN112004681B CN 112004681 B CN112004681 B CN 112004681B CN 201880092609 A CN201880092609 A CN 201880092609A CN 112004681 B CN112004681 B CN 1120046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unit
storage
printing apparatus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26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04681A (zh
Inventor
藤本猛志
朴珍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04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4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04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4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08Machines
    • B41F15/0881Machines for printing on polyhedral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08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14Details
    • B41F15/34Screens, Frames; Holders therefor
    • B41F15/36Screens, Frames; Holders therefor fl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14Details
    • B41F15/44Squeegees or doc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 H05K3/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 H05K3/12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by screen printing or stencil printing
    • H05K3/1225Screens or stencils; Holder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 H05K3/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 H05K3/12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by screen printing or stencil printing
    • H05K3/1233Methods or means for supplying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and for forcing it through the screen or stenc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creen Printers (AREA)
  • Electric Connection Of Electric Components To Prin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在该印刷装置(1)中,在相对于第一收纳位置(T1)偏移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收纳位置(T2),使得在通过利用移动构件(55)使第一掩模(M1)从作业位置(W)移动到第一收纳位置(T1)而将第一掩模(M1)配置于第一收纳位置(T1)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移动构件(55)使配置于第二收纳部(62)的第二掩模(M2)移动。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装置,尤其涉及将配置于作业位置的掩模上的涂布材料印刷到配置于印刷位置的基板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将配置于作业位置的掩模上的涂布材料印刷到配置于印刷位置的基板的印刷装置。印刷装置例如在日本特许第2861332号公报中被公开。
在上述日本特许第286133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印刷部和印网掩模的收纳部的丝网印刷装置。印刷部包括:印网掩模;掩模支架,保持印网掩模;以及托架,通过电动机的驱动而沿着轨道滑动。在托架设置有刮板、配置于与收纳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一滑动件(移动构件)、以及配置于收纳部侧的第二滑动件(移动构件)。另外,收纳部包括:储料器,具有由带式输送机构成的多个出入机构;升降机构,使储料器进行升降;传递机构,由从印刷部向储料器传递印网掩模的带式输送机构成。
在上述日本特许第2861332号公报所记载的丝网印刷装置中,通过利用第一滑动件及第二滑动件使印网掩模向储料器侧移动,从而将印网掩模载置到传递机构上。并且,在丝网印刷装置中,利用传递机构将印网掩模传递至储料器,并利用由带式输送机构成的多个出入机构中的任一个将印网掩模收纳到储料器内。另外,在丝网印刷装置中,利用由带式输送机构成的出入机构将印网掩模输送至传递机构,由此从储料器取出印网掩模。这样,在丝网印刷装置中进行印网掩模的更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8613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日本特许第2861332号公报所记载的丝网印刷装置中,为了在储料器内设置使印网掩模出入的出入机构而在储料器内配置有带式输送机,因此存在储料器的尺寸变大这样的不良情况。因此,存在如下问题:由于为了更换印网掩模而收纳掩模的储料器(所谓的掩模更换单元)的尺寸变大,所以难以抑制印刷装置的尺寸变大的情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其能够抑制由于掩模更换单元的尺寸变大而使装置整体的尺寸变大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印刷装置具备:刮板,将配置于作业位置的第一掩模上的涂布材料印刷到配置于印刷位置的基板;移动构件,包括与第一掩模抵接的掩模抵接部,并使掩模抵接部与第一掩模抵接而使第一掩模移动;以及掩模更换单元,包括:第一收纳部,构成为能够将第一掩模收纳于第一收纳位置;以及第二收纳部,构成为能够将与第一掩模进行更换而配置于作业位置的第二掩模收纳于第二收纳位置,在相对于第一收纳位置偏移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收纳位置,使得在通过利用移动构件使第一掩模从作业位置移动到第一收纳位置而将第一掩模配置于第一收纳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移动构件使配置于第二收纳部的第二掩模移动。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印刷装置中,如上所述,在相对于第一收纳位置偏移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收纳位置,使得在通过利用包含掩模抵接部的移动构件使第一掩模从作业位置移动到第一收纳位置而将第一掩模配置于第一收纳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移动构件使配置于第二收纳部的第二掩模移动。由此,即使在第一收纳位置配置有第一掩模,也能够在相对于第一收纳位置偏移的位置处使掩模抵接部与第二掩模抵接。因此,即使不使用用于使第二掩模从第二收纳位置移动的带式输送机等移动构件以外的结构,也能够利用移动构件使收纳于第二收纳位置的第二掩模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掩模更换单元的尺寸变大而使印刷装置的尺寸变大的情况。另外,由于利用移动构件能够使配置于作业位置的第一掩模直接移动到第一收纳部的第一收纳位置,并且能够使配置于第二收纳位置的第二掩模直接移动到作业位置,因此与利用由带式输送机构成的传递机构使掩模在作业位置与第一收纳位置及第二收纳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由于掩模更换单元的尺寸变大而使印刷装置的尺寸变大的情况。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第一收纳部配置在第二收纳部的上方,第二收纳位置与第一收纳位置相比向作业位置侧偏移,使得在将第一掩模收纳到第一收纳部的第一收纳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移动构件使第二掩模移动至作业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将第一掩模收纳到第一收纳位置后,移动构件能够从上方容易地接近配置于第二收纳位置的第二掩模,因此能够抑制印刷装置成为复杂的结构的情况。
在上述第一收纳部配置在第二收纳部的上方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掩模抵接部设置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一掩模和第二掩模分别具有:第一框架,设置于从作业位置向掩模更换单元侧移动的第一移动方向侧的端部;以及第二框架,设置于与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侧的端部,第一收纳部还具有至少形成于比第一收纳位置靠作业位置侧并且能够使移动构件的掩模抵接部通过的间隙,掩模更换单元构成为,通过在将第一掩模收纳到第一收纳部的第一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使掩模抵接部向下方移动,从而能够经由间隙将掩模抵接部与收纳于第二收纳部的第二收纳位置的第二掩模的第二框架抵接。根据这样的结构,仅通过在第一收纳部设置间隙,就能够在将第一掩模收纳到第一收纳位置之后,使移动构件的掩模抵接部接近配置于第二收纳位置的第二掩模,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印刷装置的结构的复杂化。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拍摄部,该拍摄部配置在印刷位置与作业位置之间的区域,并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掩模更换单元还包括升降部,该升降部使第一收纳部和第二收纳部升降到作业位置与第一收纳位置相邻的第一规定位置以及作业位置与第二收纳位置相邻的第二规定位置,所述印刷装置构成为,基于使拍摄部退避到作业位置的下方的情况,利用升降部使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下降而将第一收纳部配置于第一规定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将第二收纳部和拍摄部配置于相互接近至干涉位置的位置,也能够避免第二收纳部与拍摄部的干涉,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的小型化。
在上述构成为基于使拍摄部退避的情况,利用升降部使第一收纳部和第二收纳部下降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在移动构件设置单个掩模抵接部,第一掩模和第二掩模分别具有:第一框架,设置于从作业位置向掩模更换单元侧移动的第一移动方向侧的端部;以及第二框架,设置于与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侧的端部,所述印刷装置构成为,在第一规定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掩模抵接部与第一掩模的第一框架抵接而使第一掩模向第一移动方向侧移动,来使第一掩模的一部分与第二掩模的一部分重叠之后,使掩模抵接部与第一掩模的第二框架抵接而使第一掩模收纳于第一收纳部,在第二规定位置的状态下,使掩模抵接部与第二掩模的第二框架抵接而使第二掩模向与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侧移动之后,使掩模抵接部与第二掩模的第一框架抵接而使第二掩模移动到作业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与使用多个掩模抵接部的情况不同,通过使用单个掩模抵接部而有效地活用移动范围,能够使第一掩模收纳于第一收纳部,并且能够使第二掩模从第二收纳部移动到作业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印刷装置的结构的复杂化。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掩模支承部,该掩模支承部在作业位置处从下方支承第一掩模或第二掩模,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分别具有载置第一掩模的第一载置部以及载置第二掩模的第二载置部,所述印刷装置构成为,基于第一掩模向从作业位置朝向掩模更换单元侧的第一移动方向移动的情况,将第一载置部配置于比掩模支承部靠下侧处,基于第二掩模向与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移动方向移动的情况,将第二载置部配置于比掩模支承部靠上侧处。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在第一掩模从作业位置向第一收纳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第一掩模不易钩挂于第一载置部的作业位置侧的端部,并且,在第二掩模从第二收纳位置向作业位置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掩模不易钩挂于掩模支承部的第二收纳部侧的端部,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第一掩模从作业位置向第一收纳位置的移动以及第二掩模从第二收纳位置向作业位置的移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掩模支承部的掩模更换单元侧的端部越朝向掩模更换单元侧则越向下方倾斜,第一收纳部的第一载置部以及第二收纳部的第二载置部中的至少任一方越朝向掩模支承部侧则越向下方倾斜。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第一掩模从作业位置向第一收纳位置移动时,由于第一载置部的倾斜,从而第一掩模不易钩挂于第一载置部,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进行第一掩模从作业位置向第一收纳位置的移动。另外,在第一掩模从作业位置向第二收纳位置移动时,由于第二载置部的倾斜,从而第一掩模不易钩挂于第二载置部,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进行第一掩模从作业位置向第二收纳位置的移动。另外,在第二掩模从第二收纳位置向作业位置移动时,由于掩模支承部的倾斜,从而第二掩模不易钩挂于掩模支承部,因此能够将第二掩模引导到作业位置,所以能够更稳定地进行第二掩模从第二收纳位置向作业位置的移动。
在上述具备掩模支承部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分别具有载置第一掩模的第一载置部以及载置第二掩模的第二载置部,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检测传感器,该检测传感器配置在掩模支承部与掩模更换单元之间,并检测第一掩模以及第二掩模中的至少一方跨于掩模支承部和掩模更换单元的状态。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利用检测传感器来检测第一掩模以及第二掩模中的至少一方跨于掩模支承部和掩模更换单元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掩模以及第二掩模中的至少一方保持跨于掩模支承部和掩模更换单元的状态下印刷装置继续进行作业的状态(不良情况)发生。
在上述一个方面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刮板和移动构件一体地配置于刮板单元,所述印刷装置构成为,通过刮板单元的移动而刮板和移动构件一体地移动。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将刮板和移动构件分体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印刷装置小型化。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以抑制尺寸变大的情况的印刷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100-100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4的(A)是表示利用第一升降部及第二升降部使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上升的状态的示意图。图4的(B)是表示利用第一升降部及第二升降部使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下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收纳于第一收纳部的第一掩模与收纳于第二收纳部的第二掩模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6的(A)是表示将第一收纳部配置于第一规定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的(B)是表示将第二收纳部配置于第二规定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8的(A)是表示使拍摄部移动到退避区域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的(B)是表示使第一掩模从作业位置向第一收纳位置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8的(C)是表示将第一掩模配置于第一收纳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9的(A)是表示将第二收纳部配置于第二规定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的(B)是表示使第二掩模从第二收纳位置向作业位置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图9的(C)是表示将第二掩模配置于作业位置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掩模更换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使第一掩模从作业位置向第一收纳位置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使第二掩模从第二收纳位置向作业位置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印刷装置中的掩模夹紧构件、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在第二变形例的印刷装置中第一掩模及第二掩模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是利用一对输送机12将基板B(参照图2)向X1方向输送,并在印刷位置处将焊料印刷于基板B的装置。这里,将载置有基板B的一对输送机12的输送方向及其相反方向设为X方向,并将在水平方向上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另外,将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方向(上下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焊料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涂布材料”的一例。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构成为,针对由搬入输送机1a搬入的基板B,在以形成于掩模M的多个开口P1的规定的图案Pa在基板B的表面进行印刷处理之后,利用搬出输送机1b搬出印刷完毕的基板B。在此,掩模M在俯视时形成为矩形形状。掩模M设置有形成规定图案Pa的开口P1和作为开口P1以外的区域的非印刷区域P2。另外,掩模M具有安装于外周部的框架F。另外,图1是使掩模M从对掩模M进行印刷处理的作业位置W移动到后述的掩模更换单元7的状态的图。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印刷装置1具备基台2、印刷台单元3、照相机单元4(参照图2)、掩模夹紧构件5、刮板单元6、掩模更换单元7、检测传感器8、控制装置9(参照图7)。
印刷台单元3设置在基台2上,构成为保持基板B并且相对于掩模M对位。具体而言,印刷台单元3包括X轴移动机构(未图示)、Y轴移动机构(未图示)、R轴移动机构(未图示)、Z轴移动机构(未图示)、印刷台11、一对输送机12(参照图1)。
X轴移动机构将X轴驱动部13(参照图7)作为驱动源,使印刷台11在X轴方向上移动。Y轴移动机构将Y轴驱动部14(参照图7)作为驱动源,使印刷台11在Y轴方向上移动。R轴移动机构将R轴驱动部15(参照图7)作为驱动源,使印刷台11在绕沿Z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的旋转方向即R轴方向上移动。Z轴移动机构将Z轴驱动部16(参照图7)作为驱动源,使印刷台11在Z轴方向上移动。
印刷台11具有:台主体21;设置在台主体21上的一对托架构件22;配置有多个支承销23a的支承板23;以及使支承板23在Z方向上移动的支承板驱动部24。在一对托架构件22的各上部设置有输送机12。支承销23a构成为,通过利用支承板驱动部24使支承板23向Z1方向(上方向)移动来支承基板B。
如图1所示,一对输送机12设置为沿着X方向延伸。另外,一对输送机12在Y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地相互平行地配置。另外,一对输送机12构成为能够与要输送的基板B的宽度相对应地调整Y方向的间隔。具体而言,构成为通过基板宽度轴驱动部12a(参照图7)的驱动来调整一对输送机12的间隔(宽度)。
如图2及图3所示,照相机单元4构成为相对于掩模M进行基板B的定位。具体而言,照相机单元4具有照相机X轴移动机构31、照相机Y轴移动机构32、具有基板照相机33a及掩模照相机33b的拍摄部33。照相机X轴移动机构31具有X轴电动机31a和在X方向上延伸的滚珠丝杠31b。照相机Y轴移动机构32具有Y轴电动机32a和在Y方向上延伸的滚珠丝杠32b。基板照相机33a构成为识别基板B相对于印刷台11的相对位置。掩模照相机33b构成为识别掩模M的位置。
这样,在印刷装置1中,在利用基板照相机33a及掩模照相机33b识别出基板B相对于掩模M的相对位置之后,通过印刷台单元3的X轴移动机构、Y轴移动机构以及R轴移动机构而准确地定位基板B相对于掩模M的相对位置(水平面内的位置以及倾斜)。然后,在印刷装置1中,在将基板B相对于掩模M的相对位置准确地定位了的状态下,通过支承板驱动部24使基板B与掩模M的下表面抵接。
如图3所示,掩模夹紧构件5构成为,在使用掩模M将规定图案Pa印刷于基板B时,将掩模M保持在作业位置W。具体而言,掩模夹紧构件5具有:第一掩模保持部41,保持掩模M的X1方向侧的端部;以及第二掩模保持部42,保持掩模M的X2方向侧的端部。
第一掩模保持部41为大致L字形状。第一掩模保持部41具有:第一支承部41a,从下方支承掩模M的X1方向侧的端部;以及第一立起部41b,从第一支承部41a的X1方向侧的端部向Z1方向(上方向)立起。第二掩模保持部42为大致L字形状。第二掩模保持部42具有:第二支承部42a,从下方支承掩模M的X2方向侧的端部;以及第二立起部42b,从第二支承部42a的X2方向侧的端部向Z1方向(上方向)立起。另外,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分别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掩模支承部”的一例。
在此,掩模夹紧构件5的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的Y1方向侧的端部具有沿着Z方向的端面(参照图1)。
如图2及图3所示,刮板单元6构成为通过在Y方向上往复移动,从而一边沿着掩模M的上表面刮擦供给到掩模M的上表面上的焊料一边移动。具体而言,刮板单元6包括:刮板51;使刮板51在印刷方向(Y方向)上移动的刮板Y轴驱动部52;使刮板51在上下方向(Z方向)上移动的刮板Z轴驱动部53;以及使刮板51绕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线转动的刮板R轴驱动部54(参照图7)。
刮板51以在X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刮板51构成为一边施加规定的印刷压力(载荷),一边印刷被供给到掩模M的焊料。刮板Y轴驱动部52具有Y轴电动机52a和在Y方向上延伸的滚珠丝杠52b。刮板Z轴驱动部53具有Z轴电动机53a、带53b以及在Z方向上延伸的滚珠丝杠53c。
如图2所示,刮板单元6包括使掩模M在Y方向上滑动移动的掩模滑块55。在此,在刮板单元6配置有单个的掩模滑块55。掩模滑块55具有能够在Z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滑动部55a和收容滑动部55a的收容部55b。掩模滑块55例如由气缸构成,滑动部55a由杆构成,收容部55b由缸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掩模滑块55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移动构件”的一例。另外,滑动部55a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掩模抵接部”的一例。
掩模滑块55构成为,通过利用刮板Y轴驱动部52使刮板51在Y方向上移动,从而一体地在Y方向上移动。另外,在掩模滑块55中,滑动部55a向Z2方向(下方向)移动,直至滑动部55a能够与作业位置W的掩模M的框架F抵接的位置。此时,滑动部55a从收容部55b向Z2方向(下方向)突出。在掩模滑块55中,滑动部55a相对于收容部55b向Z1方向(上方向)移动,直至滑动部55a不与作业位置W的掩模M的框架F抵接的位置。此时,滑动部55a通过向Z1方向(上方向)移动而被收容在收容部55b内。
这样,刮板51和掩模滑块55一体地配置于刮板单元6。另外,通过刮板单元6的移动,刮板51及掩模滑块55构成为一体地在Y方向上移动。并且,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通过从Y1方向或Y2方向与掩模M的框架F抵接来支承掩模M。
(掩模更换单元)
如图4和图5所示,掩模更换单元7能够收纳由掩模夹紧构件5保持的掩模M(以下,称为第一掩模M1)和在规定的定时从第一掩模M1进行更换的掩模M(以下,称为第二掩模M2)。具体而言,掩模更换单元7包括第一收纳部61、第二收纳部62、第一升降部63、第二升降部64、第一导轨(未图示)、以及第二导轨(未图示)。另外,所谓规定的定时表示基板B的种类切换的定时。规定的定时通过利用拍摄部33对表示印刷有焊料的基板B的生产张数或不同的基板B的种类的信息(QR(Quick Response:快速响应)码等)进行拍摄并由控制装置9读入来识别。另外,第一升降部63及第二升降部64分别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升降部”的一例。
在掩模更换单元7中,第一升降部63及第二升降部64安装于基台2。在掩模更换单元7中,在第一升降部63安装有第二收纳部62。在掩模更换单元7中,在第二升降部64安装有第二收纳部62。另外,第一收纳部61安装于第二收纳部62的Z1方向侧(上方向侧)。由此,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伴随着第一升降部63及第二升降部64的升降而升降。
<第一收纳部>
第一收纳部61构成为能够将第一掩模M1收纳于第一收纳位置T1。具体而言,第一收纳部61具有配置于X1方向侧的第一保持部71和配置于X2方向侧的第二保持部72。第一收纳部61利用第一保持部71及第二保持部72从Z2方向(下方向)支承第一掩模M1的X方向的两端部。由此,第一收纳部61保持第一掩模M1。
另外,第一保持部71在从Y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即,第一保持部71具有:第一载置部71a,载置第一掩模M1;以及第一突出部71b,从第一载置部71a的X1方向侧的端部向Z1方向(上方向)突出。另外,第二保持部72在从Y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即,第二保持部72具有:第二载置部72a,载置第一掩模M1;以及第二突出部72b,从第二载置部72a的X2方向侧的端部向Z1方向(上方向)突出。在此,第一收纳部61的第一载置部71a及第二载置部72a的Y2方向侧的端部具有沿着Z方向(上下方向)的端面。另外,第一载置部71a及第二载置部72a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第一载置部”的一例。
在第一收纳部61中,第一保持部71的第一载置部71a的X2方向侧的端部和第二保持部72的第二载置部72a的X1方向侧的端部在X方向上分离第一间隔D1(参照图4)而配置。另外,如图5所示,第一保持部71及第二保持部72的Y方向的第一长度D2被设置为大于第一掩模M1的Y方向的长度。由此,在第一掩模M1被配置到第一收纳部61的第一收纳位置T1时,在比第一掩模M1靠Y2方向侧,通过第一保持部71的第一载置部71a和第二保持部72的第二载置部72a形成有第一间隙D3。
<第二收纳部>
第二收纳部62构成为能够将第二掩模M2收纳于第二收纳位置T2。具体而言,第二收纳部62具有配置于X1方向侧的第三保持部73和配置于X2方向侧的第四保持部74。第二收纳部62利用第三保持部73及第四保持部74从Z2方向(下方向)支承第二掩模M2的X方向的两端部。由此,第二收纳部62保持第二掩模M2。
另外,第三保持部73在从Y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即,第三保持部73具有:第三载置部73a,载置第二掩模M2;以及第三突出部73b,从第三载置部73a的X1方向侧的端部向Z1方向(上方向)突出。另外,第四保持部74在从Y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L字形状。即,第四保持部74具有:第四载置部74a,载置第二掩模M2;以及第四突出部74b,从第四载置部74a的X2方向侧的端部向Z1方向(上方向)突出。在此,第二收纳部62的第三载置部73a及第四载置部74a的Y2方向侧的端部具有沿着Z方向(上下方向)的端面。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载置部73a及第四载置部74a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第二载置部”的一例。
在第一收纳部61中,第一保持部71的第三载置部73a的X2方向侧的端部和第四保持部74的第二载置部72a的X1方向侧的端部在X方向上分离第二间隔D4(参照图4)而配置。另外,如图5所示,第三保持部73及第四保持部74的Y方向的第二长度D5被设置为大于第二掩模M2的Y方向的长度。由此,在第二掩模M2被配置到第二收纳部62的第二收纳位置T2时,在比第二掩模M2靠Y1方向侧,通过第三保持部73的第三载置部73a和第四保持部74的第四载置部74a形成有第二间隙D6。
<第一收纳位置及第二收纳位置>
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中,在相对于第一收纳位置T1偏移的位置设有第二收纳位置T2,使得在将第一掩模M1配置到第一收纳位置T1的状态下,能够利用掩模滑块55使配置于第二收纳部62的第二掩模M2移动。即,第二收纳位置T2与第一收纳位置T1相比向作业位置W侧偏移,使得在将第一掩模M1收纳到第一收纳部61的第一收纳位置T1的状态下,能够利用掩模滑块55使第二掩模M2移动至作业位置W。另外,利用掩模滑块55使第一掩模M1从作业位置W移动到第一收纳位置T1,由此第一掩模M1配置于第一收纳位置T1。
第一收纳位置T1是第一收纳部61中的第一掩模M1的配置位置。第一收纳位置T1的Y2方向侧的端部配置于比第一收纳部61的Y2方向侧的端部靠Y1方向侧(里侧)。第一收纳位置T1的Y1方向侧的端部配置在第一收纳部61的Y1方向侧的端部的附近。第二收纳位置T2是第二收纳部62中的第二掩模M2的配置位置。第二收纳位置T2的Y2方向侧的端部配置在第二收纳部62的Y2方向侧的端部的附近。第二收纳位置T2的Y1方向侧的端部配置于比第二收纳部62的Y1方向侧的端部靠Y2方向侧(近前侧)。
如图5所示,在掩模更换单元7中,与配置于第二收纳位置T2的第二掩模M2相比,配置于第一收纳位置T1的第一掩模M1配置于Y1方向侧。即,第一掩模M1及第二掩模M2分别在第一掩模M1的Y2方向侧的框架F(以下,称为第一掩模M1的第一框架F1)的Y2方向侧的端部与第二掩模M2的Y2方向侧的框架F(以下,称为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的Y1方向侧的端部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隙A而配置。这里,规定的间隙A构成为比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的Y方向的宽度大。需要说明的是,规定的间隙A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能够使掩模抵接部通过的间隙”的一例。另外,第一掩模M1的第一框架F1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第一掩模的第二框架”的一例。此外,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第二掩模的第二框架”的一例。
这样,在掩模更换单元7中,在将第一掩模M1收纳到第一收纳部61的第一收纳位置T1的状态下,通过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向下方移动,从而能够经由规定的间隙A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收纳于第二收纳部62的第二收纳位置T2的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抵接。
<第一升降部及第二升降部>
如图4(A)及图4(B)所示,第一升降部63及第二升降部64构成为使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一体地升降。具体而言,第一升降部63配置于基台2的X1方向侧。第一升降部63具有:收容部81,安装于基台2;以及杆部82,以能够出入的方式收容于收容部81。另外,第一升降部63由气缸构成。在第一升降部63中,杆部82在Z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二升降部64配置于基台2的X2方向侧。第二升降部64具有:收容部83,安装于基台2;以及杆部84,以能够出入的方式收容于收容部83。另外,第二升降部64由气缸构成。在第二升降部64中,杆部84在Z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
如图4(B)所示,在掩模更换单元7中,通过使第一升降部63的杆部82位于下端位置,并且使第二升降部64的杆部84移动至下端位置,从而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下降而配置于第一规定位置C1(参照图6(A))。如图4(A)所示,在掩模更换单元7中,通过使第一升降部63的杆部82移动到上端位置,并且使第二升降部64的杆部84移动至上端位置,从而使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上升而配置于第二规定位置C2(参照图6(B))。
如图6(A)所示,第一规定位置C1表示作业位置W和第一收纳位置T1在Y方向上相邻的状态。即,第一规定位置C1表示为了使第一掩模M1从作业位置W向第一收纳位置T1移动,而利用第一升降部63及第二升降部64使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移动至下端位置的状态。如图6(B)所示,第二规定位置C2表示作业位置W和第二收纳位置T2在Y方向上相邻的状态。即,第二规定位置C2表示为了使第二掩模M2从第二收纳位置T2向作业位置W移动,而利用第一升降部63及第二升降部64使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移动至上端位置的状态。
另外,在第一规定位置C1处,第一收纳位置T1的高度位置与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在第二规定位置C2处,第二收纳位置T2的高度位置与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
(检测传感器)
如图6(A)及图6(B)所示,检测传感器8构成为检测跨于掩模夹紧构件5和掩模更换单元7的状态下的第一掩模M1及第二掩模M2中的至少一方。具体而言,检测传感器8构成为在使第一掩模M1从作业位置W向第一收纳位置T1移动时,检测在跨于掩模夹紧构件5和第一收纳部61的状态下停止的第一掩模M1。在此,检测传感器8安装于第一收纳部61的Y2方向侧的端部。另外,检测传感器8构成为在使第二掩模M2从第二收纳位置T2向作业位置W移动时,检测在跨于掩模夹紧构件5和第二收纳部62的状态下停止的第二掩模M2。在此,检测传感器8安装于第二收纳部62的Y2方向侧的端部。
检测传感器8在掩模夹紧构件5和掩模更换单元7之间设置多个(两组)。多个检测传感器8分别是透射型的检测传感器8,具有照射光的投光部91(参照图1)和接收从投光部91照射的光的受光部92(参照图1)。这里,投光部91和受光部92在X方向上对置。
(控制装置)
另外,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9具有主控制部9a、存储部9b、驱动控制部9c、IO控制部9d、照相机控制部9e。主控制部9a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构成。存储部9b由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构成,并存储有基板数据G1、机器数据G2及印刷程序。主控制部9a具有基于存储在存储部9b中的印刷程序来控制各部分的功能。在此,基板数据G1包括基板B的种类的信息、基板B的尺寸的信息、与基板B的种类对应的掩模M的信息以及每个基板B的种类的印刷张数的信息等。机器数据G2包括刮板单元6的X方向及Y方向各自的移动界限位置的信息、以及照相机单元4的X方向及Y方向各自的移动界限位置等。
主控制部9a构成为利用驱动控制部9c控制刮板单元6。具体而言,利用驱动控制部9c控制刮板Y轴驱动部52、刮板Z轴驱动部53及刮板R轴驱动部54的驱动,从而使刮板51在Y方向及Z方向上移动,并且使刮板51以X轴方向为转动轴转动。
主控制部9a构成为利用驱动控制部9c控制印刷台单元3。具体而言,主控制部9a利用驱动控制部9c使X轴驱动部13、Y轴驱动部14、R轴驱动部15以及Z轴驱动部16驱动,从而使基板B在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上移动,并且使基板B以Z轴方向为转动中心转动。另外,主控制部9a利用驱动控制部9c使支承板驱动部24驱动而使支承板23移动,由此使支承销23a在Z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另外,主控制部9a利用驱动控制部9c使基板宽度轴驱动部12a驱动,从而调整输送机12的Y方向的间隔(宽度)。另外,主控制部9a利用驱动控制部9c使基板输送轴驱动部18驱动从而在X方向上输送基板B。
主控制部9a构成为利用驱动控制部9c控制照相机单元4。具体而言,主控制部9a利用驱动控制部9c使照相机X轴移动机构31、照相机Y轴移动机构32驱动,从而使照相机单元4在X方向和Y方向上移动。
主控制部9a构成为利用照相机控制部9e控制照相机单元4。具体而言,主控制部9a利用照相机控制部9e控制由基板照相机33a进行的对基板B的拍摄动作。主控制部9a利用照相机控制部9e控制由掩模照相机33b进行的对掩模M的拍摄动作。
另外,主控制部9a构成为利用IO控制部9d控制刮板单元6。具体而言,主控制部9a利用IO控制部9d控制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的Z方向(上下方向)的滑动动作。
另外,主控制部9a构成为利用IO控制部9d控制掩模更换单元7。具体而言,主控制部9a利用IO控制部9d控制第一升降部63的杆部82的Z方向(上下方向)的滑动动作以及第二升降部64的杆部84的Z方向(上下方向)的滑动动作。另外,主控制部9a构成为利用IO控制部9d接收在检测在跨于掩模夹紧构件5和第一收纳部61的状态下停止的第一掩模M1时的检测传感器8的检测信号。主控制部9a构成为利用IO控制部9d接收在检测在跨于掩模夹紧构件5和第二收纳部62的状态下停止的第二掩模M2时的检测传感器8的检测信号。
<掩模更换处理>
如图8及图9所示,在印刷装置1中,通过与掩模滑块55的移动一致地使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升降,来自动地进行将第一掩模M1更换为第二掩模M2的作业。即,控制装置9构成为进行由操作员将配置于作业位置W的第一掩模M1更换为第二掩模M2的作业即掩模更换处理。
如图8(A)所示,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使拍摄部33退避到作业位置W的下方的情况,利用第一升降部63及第二升降部64使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下降而将第一收纳部61配置于第一规定位置C1。即,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使拍摄部33退避到避免拍摄部33与第二收纳部62之间的干涉的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对配置于作业位置W的第一掩模M1进行更换。具体而言,控制装置9构成为,利用照相机单元4的照相机X轴移动机构31和照相机Y轴移动机构32使拍摄部33移动到作业位置W的下方的退避区域E中的规定位置。另外,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使拍摄部33退避到退避区域E中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使第一升降部63的杆部82及第二升降部64的杆部84从收容部81、83突出至下端位置。
如图8(B)所示,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突出至下端位置的状态下,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Y1方向侧的框架F(以下,称为第一掩模M1的第二框架F3)的Y2方向侧的端部抵接。并且,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二框架F3的Y2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状态下,使刮板单元6移动(向第一移动方向移动)至Y1方向的移动界限位置。此时,配置于第二收纳部62的第二掩模M2的Y2方向侧的部分与移动至移动界限位置的第一掩模M1的Y1方向侧的部分在区域V重叠。即,移动至移动界限位置的第一掩模M1的Y1方向侧的部分与第一收纳部61重叠。另外,第一掩模M1的第二框架F3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第一掩模的第一框架”的一例。
并且,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收容至上端位置的状态下,使掩模滑块55移动至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一框架F1的Y2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位置。
如图8(C)所示,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使刮板单元6移动至Y2方向的移动界限位置的情况,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突出至下端位置的状态下,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一框架F1的Y2方向侧的端部抵接。并且,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一框架F1的Y2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状态下,使刮板单元6向Y1方向移动,并使第一掩模M1移动至第一收纳位置T1。
这样,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第一规定位置C1的状态下,通过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二框架F3抵接而使第一掩模M1向Y1方向移动,从而在使第一掩模M1的一部分与第二掩模M2的一部分重叠之后,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一框架F1抵接而使第一掩模M1收纳于第一收纳部61。即,控制装置9利用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分多次地使第一掩模M1从作业位置W移动至第一收纳位置T1。
如图9(A)所示,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将第一掩模M1配置到第一收纳位置T1的情况,利用第一升降部63和第二升降部64使第一收纳部61和第二收纳部62上升而将第二收纳部62配置于第二规定位置C2。即,控制装置9构成为开始配置于第二收纳位置T2的第二掩模M2向作业位置W的移动。具体而言,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将第一掩模M1配置到第一收纳位置T1的情况,使第一升降部63的杆部82及第二升降部64的杆部84移动至上端位置而将杆部82、84收容于收容部81、83。
另外,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突出至下端位置的状态下,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的Y1方向侧的端部抵接。此时,控制装置9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经由第一掩模M1与第二掩模M2之间的规定的间隙A(参照图5)与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抵接。
然后,如图9(B)所示,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的Y1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状态下,使刮板单元6移动(向第二移动方向移动)至Y2方向的移动界限位置。
然后,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收容至上端位置的状态下,使掩模滑块55移动至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二框架F4的Y1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位置。
如图9(C)所示,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使刮板单元6移动至Y1方向的移动界限位置的情况,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突出至下端位置的状态下,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二框架F4的Y1方向侧的端部抵接。并且,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二框架F4的Y1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状态下,使刮板单元6向Y2方向移动,并使第二掩模M2移动至作业位置W。另外,第二掩模M2的第二框架F4是要求保护的范围的“第二掩模的第一框架”的一例。
这样,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第二规定位置C2的状态下,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抵接而使第二掩模M2向Y2方向移动之后,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二框架F4抵接而使第二掩模M2移动到作业位置W。即,控制装置9利用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分多次地将第二掩模M2从第二收纳位置T2移动至作业位置W。
(掩模更换处理的流程图)
下面,参照图10对掩模更换处理进行说明。掩模更换处理是在将配置于作业位置W的第一掩模M1收纳于第一收纳部61之后,进行将收纳于第二收纳部62的第二掩模M2配置于作业位置W的更换的处理。
如图10所示,在步骤S1中,在控制装置9中判断是否为配置于作业位置W的第一掩模M1的更换定时。在控制装置9中,在为更换定时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在不为更换定时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1。在步骤S2中,在印刷装置1中,由控制装置9使照相机单元4的拍摄部33退避到退避区域E。在步骤S3中,在印刷装置1中,由控制装置9使掩模更换单元7的第一收纳部61的高度位置与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一致。即,控制装置9利用第一升降部63和第二升降部64,按照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使第一收纳部61向Z2方向(下方向)移动。
在步骤S4中,在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装置9在使第一收纳部61的高度位置与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一致之后,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成为突出状态。在步骤S5中,在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装置9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保持为突出状态的情况下,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二框架F3抵接。在步骤S6中,在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装置9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二框架F3抵接的状态下,使刮板单元6向Y1方向移动至第一移动位置(移动界限位置)。
在步骤S7中,在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装置9在使刮板单元6向Y1方向移动至第一移动位置之后,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一框架F1抵接。在步骤S8中,在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装置9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一框架F1抵接的状态下,使刮板单元6向Y1方向移动至第二移动位置(将第一掩模M1配置于第一收纳位置T1的位置)。
在步骤S9中,在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装置9使掩模更换单元7的第二收纳部62的高度位置与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一致。即,控制装置9利用第一升降部63和第二升降部64,按照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使第二收纳部62向Z1方向(上方向)移动。
在步骤S10中,在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装置9在使第二收纳部62的高度位置与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一致之后,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抵接。在步骤S11中,在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装置9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抵接的状态下,使刮板单元6向Y2方向移动至第三移动位置(移动界限位置)。
在步骤S12中,在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装置9在使刮板单元6向Y2方向移动至第三移动位置之后,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二框架F4抵接。在步骤S13中,在印刷装置1中,通过控制装置9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二框架F4抵接的状态下,在使刮板单元6向Y2方向移动至第四移动位置(作业位置W)之后,结束掩模更换处理。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相对于第一收纳位置T1偏移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收纳位置T2,使得在通过利用包含滑动部55a的掩模滑块55使第一掩模M1从作业位置W移动到第一收纳位置T1而将第一掩模M1配置于第一收纳位置T1的状态下,能够利用掩模滑块55使配置于第二收纳部62的第二掩模M2移动。由此,即使在第一收纳位置T1配置有第一掩模M1,也能够在相对于第一收纳位置T1偏移的位置处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抵接。因此,即使不使用带式输送机等掩模滑块55以外的结构来使第二掩模M2从第二收纳位置T2移动,也能够利用掩模滑块55使收纳于第二收纳位置T2的第二掩模M2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掩模更换单元7的尺寸变大而使印刷装置1的尺寸变大的情况。另外,由于利用掩模滑块55能够使配置于作业位置W的第一掩模M1直接移动到第一收纳部61的第一收纳位置T1,并且能够使配置于第二收纳位置T2的第二掩模M2直接移动到作业位置W,因此与利用由带式输送机构成的传递机构使第一掩模M1或第二掩模M2在作业位置W与第一收纳位置T1及第二收纳位置T2之间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由于掩模更换单元7的尺寸变大而使印刷装置1的尺寸变大的情况。
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收纳部61配置在第二收纳部62的上方。第二收纳位置T2与第一收纳位置T1相比向作业位置W侧偏移,使得在将第一掩模M1收纳到第一收纳部61的第一收纳位置T1的状态下,能够利用掩模滑块55使第二掩模M2移动至作业位置W。由此,在将第一掩模M1收纳到第一收纳位置T1后,掩模滑块55能够从上方容易地接近配置于第二收纳位置T2的第二掩模M2,因此能够抑制印刷装置1成为复杂的结构的情况。
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掩模更换单元7构成为,在将第一掩模M1收纳到第一收纳部61的第一收纳位置T1的状态下,通过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向下方移动,从而能够经由规定的间隙A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收纳于第二收纳部62的第二收纳位置T2的第二掩模M2的第二框架F4抵接。由此,仅通过在第一收纳部61设置规定的间隙A,就能够在将第一掩模M1收纳于第一收纳位置T1之后,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接近配置于第二收纳位置T2的第二掩模M2,所以能够抑制印刷装置1的结构的复杂化。
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1具有拍摄部33,该拍摄部33配置于印刷位置(带式输送机12的Z1方向侧端部)与作业位置W之间的区域,并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掩模更换单元7还包括使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在第一规定位置C1以及第二规定位置C2升降的第一升降部63以及第二升降部64。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使拍摄部33退避到作业位置W的下方的情况,利用第一升降部63及第二升降部64使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下降而将第一收纳部61配置于第一规定位置C1。由此,即使将第二收纳部62和拍摄部33配置于相互接近到干涉位置的位置,也能够避免第二收纳部62与拍摄部33的干涉,因此能够实现印刷装置1的小型化。
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第一规定位置C1的状态下,通过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二框架F3抵接而使第一掩模M1向第一收纳位置T1侧移动,从而在使第一掩模M1的一部分与第二掩模M2的一部分重叠之后,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一框架F1抵接而使第一掩模M1收纳于第一收纳部61。另外,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第二规定位置C2的状态下,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抵接而使第二掩模M2向作业位置W侧移动之后,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二框架F4抵接而使第二掩模M2移动到作业位置W。由此,与使用多个滑动部55a的情况不同,通过使用单个滑动部55a而有效地活用移动范围,能够将第一掩模M1收纳于第一收纳部61,并且能够使第二掩模M2从第二收纳部62移动到作业位置W,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印刷装置1的结构的复杂化。
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分别具有载置第一掩模M1的第一载置部71a和载置第二掩模M2的第二载置部72a。印刷装置1还具备检测传感器8,该检测传感器8配置在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与掩模更换单元7之间,并检测第一掩模M1及第二掩模M2中的至少一方跨于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与掩模更换单元7的状态。由此,由于能够利用检测传感器8来检测第一掩模M1以及第二掩模M2中的至少一方跨于掩模夹紧构件5和掩模更换单元7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第一掩模M1以及第二掩模M2中的至少一方保持跨于掩模夹紧构件5和掩模更换单元7的状态而印刷装置1继续进行作业的状态(不良情况)发生。
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刮板51和掩模滑块55一体地配置于刮板单元6。控制装置9构成为,通过刮板单元6的移动而使刮板51及掩模滑块55一体地移动。由此,与将刮板51和掩模滑块55分体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印刷装置1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图11及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201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如下例子进行说明,即,与在第一规定位置C1处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和第一收纳位置T1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并且在第二规定位置C2处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和第二收纳位置T2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一规定位置C1处与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相比第一收纳位置T1的高度位置较低,并且在第二规定位置C2处与作业位置W的高度位置相比第二收纳位置T2的高度位置较高。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掩模更换处理>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印刷装置201中,通过与掩模滑块55的移动一致地使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升降,来自动地进行将第一掩模M1更换为第二掩模M2的作业。
如图11所示,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使拍摄部33退避到作业位置W的下方的情况,利用第一升降部263及第二升降部264使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下降而将第一收纳部61配置于第一规定位置C1。此时,通过使第一升降部263的杆部282及第二升降部264的杆部284从收容部81、83突出至下端位置,从而与掩模夹紧构件5的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的高度位置相比,第一收纳部61的第一载置部71a及第二载置部72a的高度位置被配置于Z2方向侧(下方向侧)。即,在掩模夹紧构件5的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与第一收纳部61的第一载置部71a及第二载置部72a之间设置有第一高低差217。
如图12所示,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将第一掩模M1配置到第一收纳位置T1的情况,利用第一升降部263和第二升降部264使第一收纳部61和第二收纳部62上升而将第二收纳部62配置于第二规定位置C2。此时,通过使第一升降部263的杆部282及第二升降部264的杆部284至上端位置而收容于收容部81、83,从而与掩模夹紧构件5的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的高度位置相比,第二收纳部62的第三载置部73a及第四载置部74a的高度位置被配置于Z1方向侧(上方向侧)。即,在掩模夹紧构件5的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与第一收纳部61的第一载置部71a及第二载置部72a之间设置有第二高低差218。
这样,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第一掩模M1向Y1方向的移动,将第一载置部71a及第二载置部72a配置于比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靠Z2方向侧(下方向侧)。另外,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第二掩模M2向Y2方向的移动,将第三载置部73a及第四载置部74a配置于比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靠Z1方向侧(上方向侧)。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控制装置9构成为,基于第一掩模M1向从作业位置W朝向掩模更换单元7侧的Y1方向移动的情况,将第一载置部71a配置于比第一支承部41a和第二支承部42a靠Z2方向侧(下方向侧),并基于第二掩模M2向与Y1方向相反的方向(Y2方向)移动的情况,将第二载置部72a配置于比第一支承部41a和第二支承部42a靠Z1方向侧(上方向侧)。由此,在第一掩模M1从作业位置W向第一收纳位置T1移动的情况下,第一掩模M1不易钩挂于第一载置部71a及第二载置部72a的作业位置W侧的端部,并且,在第二掩模M2从第二收纳位置T2向作业位置W移动的情况下,第二掩模M2不易钩挂于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的第二收纳部62侧的端部,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第一掩模M1从作业位置W向第一收纳位置T1的移动以及第二掩模M2从第二收纳位置T2向作业位置W的移动。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变形例)
另外,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由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示出,而是由要求保护的范围示出,而且进一步包括与要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改变(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掩模夹紧构件5的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的Y1方向侧的端部具有沿着Z方向(上下方向)的端面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如图1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掩模夹紧构件305的第一支承部341a及第二支承部342a的Y1方向侧的端部也可以具有越朝向掩模更换单元7侧则越向Z2方向(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325。这样,掩模夹紧构件305的第一支承部341a及第二支承部342a的掩模更换单元7侧的端部越朝向掩模更换单元7侧则越向下方倾斜。由此,在第二掩模M2从第二收纳位置T2向作业位置W移动时,由于掩模夹紧构件305的第一支承部41a及第二支承部42a的倾斜,第二掩模M2不易钩挂于掩模夹紧构件305,所以能够更稳定地进行第二掩模M2从第二收纳位置T2向作业位置W的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收纳部61的第一载置部71a及第二载置部72a的Y2方向侧的端部具有沿着Z方向(上下方向)的端面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如图13所示的第一变形例那样,第一收纳部361的第一载置部371a及第二载置部372a的Y2方向侧的端部也可以具有越朝向掩模夹紧构件305侧则越向Z2方向(下方向)倾斜的倾斜面326。这样,第一收纳部361的第一载置部371a越朝向掩模夹紧构件5则越向下方倾斜。由此,在第一掩模M1从作业位置W向第一收纳位置T1移动时,由于第一载置部371a及第二载置部372a的倾斜,第一掩模M1不易钩挂于第一收纳部61,所以能够更稳定地进行第一掩模M1从作业位置W向第一收纳位置T1的移动。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的第二框架F3的Y2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状态下,使刮板单元6移动至Y1方向的移动界限位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的缸与第一掩模的第二框架的Y2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状态下,不使刮板单元移动至Y1方向的移动界限位置。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控制装置9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的Y1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状态下,使刮板单元6移动至Y2方向的移动界限位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控制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使掩模滑块的缸与第二掩模的第一框架的Y1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状态下,不使刮板单元移动至Y2方向的移动界限位置。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掩模更换单元7包括第一收纳部61和第二收纳部62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掩模更换单元也可以包括3个以上的收纳部。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第一收纳部61配置于第二收纳部62的Z1方向侧(上方向侧)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第一收纳部和第二收纳部也可以在X方向或Y方向上排列。另外,第一收纳部也可以配置于第二收纳部的Z2方向侧(下方向侧)。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由气缸构成的第一升降部63及第二升降部64使第一收纳部61及第二收纳部62升降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由伺服电动机构成的第一升降部及第二升降部使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升降。
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掩模滑块55与刮板51一体地配置于刮板单元6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掩模滑块也可以与刮板单元分体设置。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检测传感器8为透射型的传感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检测传感器也可以是接触式的接触传感器。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与第一掩模M1及第二掩模M2各自的框架F抵接而使第一掩模M1或第二掩模M2移动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如图14所示的第二变形例那样,也可以在第一掩模M1及第二掩模M2各自的第一框架F1、F2设置钩挂部428。在该情况下,即使在第一掩模M1的第一框架F1与第二掩模M2的第一框架F2之间没有形成规定的间隙A,也能够通过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钩挂于钩挂部428而使第一掩模M1或第二掩模M2移动。另外,也可以不是钩挂部428,而是在框架F的上表面形成与掩模滑块55的滑动部55a卡合的卡合孔。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掩模滑块55为气缸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掩模滑块也可以是气缸以外的钩、以及基于磁力或气压的卡盘机构等。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使用按照处理流程依次进行处理的流程驱动型的流程图对控制装置9的处理动作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通过以事件单位执行处理的事件驱动型(英文:event-driven type)的处理来进行控制装置的处理动作。在该情况下,可以以完全的事件驱动型进行,也可以组合事件驱动和流程驱动来进行。
标号说明
1、201 印刷装置
6 刮板单元
7 掩模更换单元
8 检测传感器
33 拍摄部
41a、341a 第一支承部(掩模支承部)
42a、342a 第二支承部(掩模支承部)
51 刮板
55 掩模滑块(移动构件)
55a 滑动部(掩模抵接部)
61、361 第一收纳部
62、362 第二收纳部
63、263 第一升降部(升降部)
64、264 第二升降部(升降部)
71a、371a 第一载置部(第一载置部)
72a、372a 第二载置部(第一载置部)
73a、373a 第三载置部(第二载置部)
74a、374a 第四载置部(第二载置部)
326 倾斜面(倾斜)
327 倾斜面(倾斜)
A 规定的间隙(间隙)
B 基板
C1 第一规定位置
C2 第二规定位置
F1 第一掩模的第一框架(第一掩模的第二框架)
F2 第二掩模的第一框架(第二掩模的第二框架)
F3 第一掩模的第二框架(第一掩模的第一框架)
F4 第二掩模的第二框架(第二掩模的第一框架)
M1 第一掩模
M2 第二掩模
W 作业位置

Claims (9)

1.一种印刷装置,具备:
刮板,将配置于作业位置的第一掩模上的涂布材料印刷到配置于印刷位置的基板;
移动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掩模抵接的掩模抵接部,并使所述掩模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掩模抵接而使所述第一掩模移动;以及
掩模更换单元,包括:第一收纳部,构成为能够将所述第一掩模收纳于第一收纳位置;以及第二收纳部,构成为能够将与所述第一掩模进行更换而配置于所述作业位置的第二掩模收纳于第二收纳位置,
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收纳位置偏移的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二收纳位置,使得在通过利用所述移动构件使所述第一掩模从所述作业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一收纳位置而将所述第一掩模配置于所述第一收纳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利用所述移动构件使配置于所述第二收纳部的所述第二掩模移动,
所述第一收纳部配置在所述第二收纳部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收纳位置与所述第一收纳位置相比向所述作业位置侧偏移,使得在将所述第一掩模收纳到所述第一收纳部的所述第一收纳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利用所述移动构件使所述第二掩模移动至所述作业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掩模抵接部设置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一掩模和所述第二掩模分别具有:第一框架,设置于从所述作业位置向所述掩模更换单元侧移动的第一移动方向侧的端部;以及第二框架,设置于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侧的端部,
所述第一收纳部还具有至少形成于比所述第一收纳位置靠所述作业位置侧并且能够使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掩模抵接部通过的间隙,
所述掩模更换单元构成为,通过在将所述第一掩模收纳到所述第一收纳部的所述第一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掩模抵接部向下方移动,能够经由所述间隙将所述掩模抵接部与收纳于所述第二收纳部的所述第二收纳位置的所述第二掩模的所述第二框架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拍摄部,该拍摄部配置在所述印刷位置与所述作业位置之间的区域,并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所述掩模更换单元还包括升降部,该升降部使所述第一收纳部和所述第二收纳部升降到所述作业位置与所述第一收纳位置相邻的第一规定位置以及所述作业位置与所述第二收纳位置相邻的第二规定位置,
所述印刷装置构成为,基于使所述拍摄部退避到所述作业位置的下方的情况,利用所述升降部使所述第一收纳部及所述第二收纳部下降而将所述第一收纳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规定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在所述移动构件设置单个的所述掩模抵接部,
所述第一掩模和所述第二掩模分别具有:第一框架,设置于从所述作业位置向所述掩模更换单元侧移动的第一移动方向侧的端部;以及第二框架,设置于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侧的端部,
所述印刷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一规定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掩模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掩模的所述第一框架抵接而使所述第一掩模向所述第一移动方向侧移动,来使所述第一掩模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掩模的一部分重叠之后,使所述掩模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掩模的所述第二框架抵接而使所述第一掩模收纳于所述第一收纳部,在所述第二规定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掩模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掩模的所述第二框架抵接而使所述第二掩模向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侧移动之后,使所述掩模抵接部与所述第二掩模的所述第一框架抵接而使所述第二掩模移动到所述作业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掩模支承部,该掩模支承部在所述作业位置处从下方支承所述第一掩模或所述第二掩模,
所述第一收纳部及所述第二收纳部分别具有载置所述第一掩模的第一载置部以及载置所述第二掩模的第二载置部,
所述印刷装置构成为,基于所述第一掩模向从所述作业位置朝向所述掩模更换单元侧的第一移动方向进行的移动,将所述第一载置部配置于比所述掩模支承部靠下侧处,基于所述第二掩模向与所述第一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移动方向进行的移动,将所述第二载置部配置于比所述掩模支承部靠上侧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掩模支承部的所述掩模更换单元侧的端部越朝向所述掩模更换单元侧越向下方倾斜,
所述第一收纳部的所述第一载置部以及所述第二收纳部的所述第二载置部中的至少任一方越朝向所述掩模支承部侧越向下方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检测传感器,该检测传感器配置在所述掩模支承部与所述掩模更换单元之间,检测所述第一掩模以及所述第二掩模中的至少一方跨于所述掩模支承部和所述掩模更换单元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中,
所述刮板和所述移动构件一体地配置于刮板单元,
所述印刷装置构成为,通过所述刮板单元的移动,所述刮板和所述移动构件一体地移动。
CN201880092609.2A 2018-06-05 2018-06-05 印刷装置 Active CN1120046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1534 WO2019234821A1 (ja) 2018-06-05 2018-06-05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4681A CN112004681A (zh) 2020-11-27
CN112004681B true CN112004681B (zh) 2022-01-04

Family

ID=68770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2609.2A Active CN112004681B (zh) 2018-06-05 2018-06-05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70215B2 (zh)
JP (1) JP7008135B2 (zh)
CN (1) CN112004681B (zh)
DE (1) DE112018007695T5 (zh)
WO (1) WO20192348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19561A1 (ja) * 2021-12-23 2023-06-29 株式会社Fuji 枠受けユニ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443B2 (ja) * 1988-04-06 1996-03-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2861332B2 (ja) * 1990-08-28 1999-02-2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JP2993260B2 (ja) * 1992-02-24 1999-12-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JP3401798B2 (ja) * 1992-04-23 2003-04-2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JPH0671847A (ja) * 1992-08-31 1994-03-15 Taiyo Yuden Co Ltd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2783961B2 (ja) * 1993-04-21 1998-08-06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クリーム半田印刷方法及び装置
JP3085097B2 (ja) * 1994-08-03 2000-09-0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マスクの洗浄装置
US5713277A (en) * 1996-06-05 1998-02-03 Svecia Usa, Inc. Combination print head and pivotable print screen holder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operator safety during screen maintenance
KR100463382B1 (ko) * 1997-06-30 2005-09-20 오리온전기 주식회사 기판 자동 인쇄장치
JP2002225226A (ja) 2001-02-07 2002-08-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CN101648454B (zh) 2008-08-13 2011-05-11 东远精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自动网版印刷生产线的卡匣装置
JP5679399B2 (ja) * 2008-11-25 2015-03-04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および印刷ユニット
CN101850649B (zh) * 2009-03-30 2014-06-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丝网印刷机以及网板自动交换方法
JP5229110B2 (ja) 2009-05-22 2013-07-0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携帯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1022704B1 (ko) * 2009-10-07 2011-03-22 이재인 듀얼 스크린프린터
US8733245B2 (en) * 2010-02-09 2014-05-27 Samsung Techwin Co., Ltd. Screen printer
CN102233712B (zh) 2010-04-30 2014-05-28 东远精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工作台面装置
JP5926115B2 (ja) * 2012-05-17 2016-05-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収納装置
JP6305111B2 (ja) 2014-03-03 2018-04-04 株式会社クボタケミックス 分岐部の施工方法および分岐継手
JP6467595B2 (ja) * 2016-09-07 2019-02-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JP6923556B2 (ja) * 2016-12-05 2021-08-18 株式会社Fuji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JP6910797B2 (ja) * 2016-12-27 2021-07-28 大和ハウス工業株式会社 軒先排水構造
CN111565931B (zh) * 2018-01-10 2021-11-2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丝网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08135B2 (ja) 2022-02-10
DE112018007695T5 (de) 2021-02-18
CN112004681A (zh) 2020-11-27
JPWO2019234821A1 (ja) 2021-03-11
WO2019234821A1 (ja) 2019-12-12
US20210229416A1 (en) 2021-07-29
US11370215B2 (en) 2022-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2852B (zh) 印刷装置及印刷系统
JPWO2018105016A1 (ja) 印刷装置及び収納装置
JP3973439B2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方法
JPWO2004066701A1 (ja) 対回路基板作業機およびそれに対する構成要素の供給方法
KR102261010B1 (ko) 위치 검출 장치, 기판 제조 장치, 위치 검출 방법, 및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JP4866231B2 (ja) バックアップピンの回収方法、バックアップピンの供給方法、作業用治具、基板支持装置、表面実装機、クリーム半田印刷装置、及び基板検査装置
JP4644021B2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CN112004681B (zh) 印刷装置
CN112105504B (zh) 印刷装置
JP5684057B2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5728065B2 (ja) レーザ加工機
JP6603616B2 (ja) 部品実装装置、部品実装システム、段取支援方法および段取支援プログラム
JP2008098386A (ja) プリント基板上への所定作業方法及び所定作業装置
JP6346610B2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及び装着方法
JP6976905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の印刷方法
JPWO2015059751A1 (ja) 対基板作業装置
CN112105503B (zh) 印刷装置
JP7052030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の使用方法
JP2019209596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の使用方法
JP7386754B2 (ja) 部品実装機
KR20210003241A (ko) 표면 실장기
JP5091286B2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2006027827A (ja) 基板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基板搬送方法
WO2018096574A1 (ja) 装着機
CN118019648A (zh) 印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