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9274B -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 Google Patents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29274B
CN111329274B CN202010227058.5A CN202010227058A CN111329274B CN 111329274 B CN111329274 B CN 111329274B CN 202010227058 A CN202010227058 A CN 202010227058A CN 111329274 B CN111329274 B CN 111329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chair
support
suspension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270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29274A (zh
Inventor
矢岛敏城
菅野隆夫
柴本康广
徐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u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ku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ku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kuy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2705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292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29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9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29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92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2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24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independently-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the back-rest, or the back-rest and seat unit, having adjustable and lockable inclin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02Rocking chairs
    • A47C3/025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 A47C3/026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with central column, e.g. rocking office chairs; Tilting chai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02Chair or stool bases
    • A47C7/006Chair or stool bases with cas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02Rocking chairs
    • A47C3/025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 A47C3/0255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pivotally mounted in the base frame, e.g. sw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02Rocking chairs
    • A47C3/025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 A47C3/0257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slidingly movable in the base frame, e.g. by roll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18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seat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20Chairs or stools with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02Chair or stool bases
    • A47C7/004Chair or stool bases for chairs or stools with central column, e.g. office chai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air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e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为了提供一种即使就座者长时间就座着也能够获得舒适的就座感、进而能够稳定地维持高作业效率的椅子,本发明的椅子的特征在于,介于腿(1)与座(3)之间的支承机构(2)配置在座(3)的下方,并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且具备座倾斜机构(Q),该座倾斜机构(Q)具有随着座(3)移动而使座(3)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座倾斜功能,本发明的椅子还具备作为恢复力产生机构的重心移动机构(P),该恢复力产生机构产生使从基准位置(S)向前后或左右方向移动了的座(3)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Description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2月23日、申请号为201680077621.7、发明名称为:“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适合应用于事务用旋转椅子等的椅子。
背景技术
以往,大多提出了一种以事务用旋转椅子为代表的椅子,所述事务用旋转椅子以在办公室、家庭等就座者维持长时间舒适的就座姿势为目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些事务用旋转椅子以就座者能够在推进作业时进行感到愉快的动作的方式,构成为能够根据就座者的主要后倾、前倾动作使座和/或靠背倾斜运动,或者构成为能够将座及靠背固定于可实现就座者所需的姿势的位置。
另外,明确的是:虽然长时间就座于事务用旋转椅子的就座者存在通常在旁观者看起来像以自己舒适的姿势静止着,但是实际上是通过从所需的姿势起总是使腰部及臀部动作,进而使大腿部动作,从而保持着该事务用旋转椅子的舒适的就座姿势。
具体地说明,可知:虽然多数的就座者乍一看以对自己而言舒适的就座姿势静止着,但实际上一边将大致舒适的姿势下的腰部及臀部的位置作为俯视时中心而在面方向中的所有方向即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进行动作,一边维持着自己的就座的舒适度。而且,可知:该动作处于能够顺畅地进行的状态的方法,不会使就座者感到违和感,进而也有助于就座中的办公的作业效率的提高。
因此,可以说:具备能够适合地支持(英文:support)就座者的上述那样的举动那样的功能是当前的椅子所寻求着的。
作为接近这样的概念的椅子,能够列举具备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座的支承机构的椅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109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平10-5133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由于该专利文献2的支承机构随着就座者使重心向前后左右移动,座以下端为支点转动,从而进一步施加于支柱的倾倒力矩(日文:倒れモーメント)变大,所以为了使就座者以某一适当的姿势静止,需要用脚站稳。而且,由于即使使座向前后左右中的任一方向倾倒也进行相同的举动,因此也许适合于凳子,但在办公椅子的情况下,由于在前和后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不同、且在前后和左右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也不同这一情况是惯例,所以难以说能够进行与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适当地对应的支持。
另外,在就座者用脚站稳时,在腿的下端由脚轮支承着的情况下,脚轮有可能逃逸,难以稳定地利用椅子。尤其是,仅是座经由支柱进行以下端为支点的转动动作,所以座的转动轨迹和就座者的从膝盖向下的动作不一致,若前倾则容易成为对脚卡住这样的情况不适当的支持状态。
而且,由于该支承机构是通过就座者就座而使支柱下降且下端与地板接地的构造,所以存在每次座下时座下沉的不良情况,存在由于在接地了的状态下支柱摆动而容易对地板造成损伤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为目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椅子,该椅子能够进行与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对应的适当的支持,即使使姿势变化而使重心移动也能够以之后的姿势稳定地使用,结果,即使就座者长时间就座着也能够获得舒适的就座感,进而能够稳定地维持高作业效率。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了达到该目的,采取了以下那样的技术方案。
即,本发明的椅子的特征在于,具备:从地板面立起设置的腿、设置在所述腿的上方的座、以及介于所述腿与所述座之间的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配置在所述座的下方,并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将所述座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且具备随着所述座从预定的基准位置移动而使该座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座倾斜功能,所述椅子还具备恢复力产生机构,所述恢复力产生机构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所述基准位置向前后或左右方向移动了的座向所述基准位置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即,本申请发明人通过首次着眼于如下这样的优点而能够想到本发明:以就座者自身就座着的基准位置为中心使腰部和/或臀部、大腿部向前后左右移动预定尺寸,但在该移动了时座一边水平移动一边倾斜,并且进一步使座动作以能够自然地获得欲返回到基准位置的摇摆返回力(日文:揺れ戻し力),由此能够促进就座者的进一步的舒适度,进而能够更加难以疲劳地提高作业效率。
在此,“预定的轨迹”是指能够使座的特定部位在与水平移动量、座面倾斜角以及上下移动量相关联的工作面上连续地动作的轨迹。对于该特定部位,例如重心位置是容易理解的,但在重心以外的位置也同样如此。换言之,根据沿着该预定的轨迹的座的动作,设定由座的俯视时的位置分别决定的唯一的上下移动量及座面倾斜角,座被反复持续地引导到这些位置。
若为这样的结构,则不仅能够适当地维持就座时的就座者的姿势,还能够适当地支持就座期间的就座者的动作。具体而言,即使就座者使重心向前后左右移动,只要座的重心位于在前后方向的两处设置的支承部位之间,或者只要座的重心位于在左右方向的两处设置的支承部位之间,则容易设计成大的倾倒力矩不施加于支承机构,因此,能够在就座者以某一适当的姿势静止时降低用脚站稳的必要性。而且,由于能够没有晃动(日文:ガタツキ)地赋予分别适合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轨迹,所以即使如办公椅子那样在前和后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不同、或者在前后和左右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不同,也能够实现与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适当地对应的支持状态。
另外,由于就座者用脚站稳来取得平衡的必要性低,所以即使腿的下端由脚轮支承着,也可降低脚轮逃逸的可能性,能够稳定地利用椅子。尤其是,由上述的支承机构支承了的座能够进行不会绕地板附近的特定的支点进行单调的转动动作的设定,所以使座的转动轨迹与就座者的从膝盖起向下的动作一致,即使前倾也容易实现脚不会卡住那样的适当的支持状态。
而且,若为该支承机构,则不会产生每当就座者就座时座及腿下沉这样的不良情况,也不会伴有使支柱的下端与地板接地而转动的情况那样的不良情况。
根据以上所述,关于本发明的椅子,当座面倾斜时座向倾斜了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构成如下椅子,该椅子极其良好地配合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并能够根据以就座时的就座者的人体的构造为起因的动作倾向而适当地支持该动作。结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椅子,该椅子即使就座者长时间就座着也能够获得舒适的就座感,进而能够稳定地维持高作业效率。
另外,由于随着座移动而欲使该座返回到基准位置的恢复力进行作用,所以就座者能够获得如同就座于摇椅那样摇摇晃晃的舒适感。
在采用座的上下升降机构的情况下,为了不设为使该支承机构与上下升降机构融合了的复杂的构造地紧凑地构成,优选的是,腿具备上下升降机构,座设置在所述上下升降机构的上方,所述支承机构介于所述上下升降机构与所述座之间。
另外,为了能够使座的前后左右的动作分别更顺畅地进行,优选的是,使支承机构通过沿着预定的轨迹至少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分别独立的支承构造进行支承。
为了使座的动作与就座者的动作适当地对应,优选的是,将座的动作角度及动作距离设定为前后方向比左右方向大,或者设定为后方向比前方向大。
在此,动作角度及动作距离分别是指动作范围内的最大倾斜角度及最大移动距离。以下同样如此。
为了利用更简单的结构实现恢复力产生机构,优选的是,将恢复力产生机构设为伴随着从基准位置起的座的动作而使座的重心上升的重心移动机构。在该情况下,由于产生的恢复力根据就座者的体重而变化,所以能够获得对于就座者而言合适的恢复力。即,若体重轻,则可获得小的恢复力,若体重重,则可获得大的恢复力。
另外,为了能够更适当地追随于作业期间的就座者的动作,优选的是,设置将座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腿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旋转支承机构。
并且,作为能够实现就座者的舒适的就座姿势的维持的具体的结构,优选的是,使支承机构具有前后支承部及左右支承部,所述前后支承部将座支承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动作,所述左右支承部与该前后支承部分体地构成并将座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动作,使恢复力产生机构具有前后恢复部及左右恢复部,所述前后恢复部产生前后方向上的恢复力,所述左右恢复部与该前后恢复部分体地构成并产生左右方向上的恢复力。
为了使椅子整体在俯视时更为紧凑地构成,优选的是,将前后支承部及左右支承部在俯视时重复的位置重叠地设置。
另外,为了将椅子的座的最低高度设定得低,优选的是,前后支承部及左右支承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设置。
并且,鉴于与左右方向相比更大且频繁地进行向前后方向的动作的就座者的举动,优选的是,前后支承部设置于比左右支承部靠上方的位置,定位于更接近就座者的位置。
另外,为了能够用简单的结构来构成靠背的倾斜运动机构,进而能够更自然地追随于就座者的动作,优选的是,在前后支承部安装靠背。
为了构成能够进行准确且稳定的动作的支承机构,优选的是,使支承机构具有沿着预定的轨迹形成的引导面、和进行追随于该引导面的相对动作的从动件(英文:follower)。
并且,为了不会由于座的突然的动作而给予就座者不必要的“恐怖感”和/或违和感,优选的是,使支承机构具有缓慢部,所述缓慢部随着接近从动件的动作端而使从动件的动作缓慢。
另外,为了不给予就座者以座的突然的动作为起因的不必要的冲击和/或噪音,优选的是,使支承机构具有无冲击(英文:shockless)部,该无冲击部避免或吸收由动作端处的引导面的端部与从动件的碰撞引起的冲击。
为了实现与就座者的动作相应的顺畅的动作,优选的是,使支承机构具有动作端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动作的连杆部件。
为了实现椅子的移动的容易度,优选的是,腿具有能够滚动地与地板面接地的脚轮。也就是说,若如日本特表平10-513374号公报那样在就座时利用摩擦力抓地的要素相对于地板面接地,则存在无法在就座了的状态下移动的问题。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就座时座处于倾斜了的状态,由于水平方向的力难以施加于脚轮,所以也无需另外相对于地板面产生摩擦力的部件,结果,就座者能够在所需之时在就座了的状态下移动。
为了单独用支承机构实现上述的座的举动,有效的是,支承机构将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座的下表面的前支承构造及后支承构造、和在左右方向的两处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座的下表面的左支承构造及右支承构造组合,并使对座的支承部位向前后左右移动,所述座的支承机构构成为随着所述支承部位移动而描绘使该座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轨迹,并且还具备恢复力产生机构,所述恢复力产生机构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基准位置向前后或左右方向移动了的对座的支承部位向所述基准位置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作为具体的实施的形态,可列举具有随着接近座的移动方向的顶端侧而使动作缓慢的缓慢部的形态、和/或具有吸收座的动作端处的部件彼此的冲击的无冲击部的形态。
发明的效果
由于本发明是以上说明的结构,所以能够提供一种如下椅子,该椅子即使就座者长时间就座着也能够获得舒适的就座感,进而能够稳定地维持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该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该实施方式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该实施方式的动作说明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说明图。
图10是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说明图。
图11是该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2是该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示意性的俯视截面图。
图13是该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外观图。
图1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7是该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该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该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该实施方式的动作说明图。
图21是该实施方式的动作说明图。
图22是该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5是该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该实施方式的动作说明图。
图2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8是该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该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该实施方式的动作说明图。
图31是该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32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外观图。
图33是该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34是该实施方式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椅子被称为能够适合在办公室和/或家庭使用的事务用旋转椅子。
如图1~图8所示,该椅子主要具有:从地板面立起设置的腿1、设置在该腿1的上方的座3、以及与该座3一体地形成的靠背4。
腿1具有:腿叶片11,该腿叶片11俯视时呈辐射状地形成;脚轮12,该脚轮12安装于所述腿叶片11的下侧并能够滚动地与地板面接地;腿支柱13,该腿支柱13从腿叶片11的中央立起设置;气弹簧14,该气弹簧14是内装于所述腿支柱13并将座3支承为能够升降的升降机构;旋转支承机构16,该旋转支承机构16在腿支柱13的上端附近使气弹簧14的杆能够相对于腿支柱13相对旋转并将座3支承为能够水平旋转;以及操作杆15,该操作杆15用于通过按压设置于气弹簧14上端的按钮17而使气弹簧14伸缩来调节座3的上下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3以与靠背4一体地形成的呈板状的座主体30为主体,将该座主体30的上表面设为座面3a,并且在下表面侧安装有用于从下方进行支承的座承受部31。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特征在于,介于腿1与座3之间的支承机构2配置在座3的下方,并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且具备座倾斜机构Q,该座倾斜机构Q具有随着座3移动而使座3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座倾斜功能,本实施方式的椅子还具备恢复力产生机构,该恢复力产生机构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基准位置(S)向前后或左右方向移动了的座3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即,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机构2为了单独用支承机构2实现上述的座3的举动,而将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座3的下表面的前支承构造及后支承构造、和在左右方向的两处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座3的下表面的左支承构造及右支承构造组合,并使对座3的支承部位向前后左右移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机构2构成为随着所述支承部位移动而描绘使该座3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轨迹,并且还具备后述的重心移动机构P,该重心移动机构P作为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基准位置(S)向前后或左右方向移动了的对座3的支承部位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的恢复力产生机构。以下,对支承机构2的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6所示,支承机构2介于腿1与座3之间并用于使座3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动作且具有沿着预定的轨迹形成的引导面23a、23b、25a、25b及进行追随于该引导面23a、23b、25a、25b的滑动动作的从动件24a、24b、26a、26b,并且所述支承机构2利用这些引导面23a、23b、25a、25b及从动件24a、24b、26a、26b的相对动作将座3支承为能够动作。
支承机构2构成为从腿1的上端部分遍及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分。具体而言,由腿1的上端部分、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分、以及介于这些腿1的上端部分及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分的支承框体20构成。该支承机构2在腿1的上端部分和支承框体20的下半部分的区域的范围内构成有将座3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动作的前后一对的左右支承部21,并且在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分和支承框体20的上半部分的区域的范围内构成有将座3支承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动作的左右一对的前后支承部22。即,这些左右支承部21及前后支承部22在俯视时重复的位置重叠且分别独立地分体地构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前后支承部22直接地支承着与靠背4一体构成的座3,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了在前后支承部22间接地安装有靠背4的结构,但当然也可以是在支承框体20的上半部分的区域直接地安装靠背4的形态的结构。
左右支承部21用于将座3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倾斜3.4°,并具有形成在支承框体20的下半部分的区域的左右引导孔23、和形成于腿1的上端部且两端插入到左右引导孔23的左右支承轴24。在该左右支承轴24的前后两端,设置有构成为能够在左右引导孔23内顺畅地动作的左从动件24a和右从动件24b。并且,在左右引导孔23中与这些左从动件24a和右从动件24b接触的面是左引导面23a及右引导面23b。并且,这些左引导面23a及右引导面23b为了沿着预先设定的预定的轨迹而形成为朝上的山形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左引导面23a和左从动件24a构成左支承构造。另外,由右引导面23b和右从动件24b构成右支承构造。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朝上的山形形状设定为:将包括基准位置(S)的一定的动作范围设为第1区域23a1、23b1,将超过该动作范围并到动作端附近为止的范围设为第2区域23a2、23b2,在第1区域23a1、23b1中一边经由从动件24a、24b协作而将座3的向高度方向的重心移动抑制得小(因此一边将向基准位置(S)的恢复力抑制得小)且将座3的倾斜角度抑制得小,一边将座3向从基准位置(S)离开的方向引导,当进入第2区域23a2、23b2时一边经由从动件24a、24b协作而使座3的向高度方向的重心移动进一步增大(因此一边进一步提高向基准位置的恢复力)且使座3的倾斜角度进一步增大,一边将座3向从基准位置(S)离开的方向引导。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构成为随着从动件24a、24b从这些第1区域23a1、23b1向第2区域23a2、23b2从动,座3的动作容易度由于恢复力的增大而逐渐变得缓慢,由此构成缓慢部。换言之,所述缓慢部由第1区域23a1、23b1及第2区域23a2、23b2构成。由于第1区域23a1、23b1和第2区域23a2、23b2是连续性的区域,所以分界位置难以明确示出,但能够将座3的向高度方向的重心移动率从低向高切换的位置理解为分界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位于左侧的引导孔23的左端的位置的动作端及位于右侧的引导孔23的右端的位置的动作端处,一边将座的倾斜角度保持为一定一边向将座3急剧地抬起的方向变更,从而构成如下的无冲击部R,所述无冲击部R设为在实际使用中左从动件24a及右从动件24b与左右引导孔23的左右两端面几乎不接触。由此,避免了动作端处的左从动件24a及右从动件24b与左右引导孔23的端面的碰撞。此外,也可以使左右引导孔23连续地一体地设置。
前后支承部22通过设置于比左右支承部21靠上方的位置且定位于更接近就座者的位置从而设定为根据就座者的动作而容易反应,且用于将座3支承为能够向前方倾斜8°、向后方倾斜10°,并具有形成于支承框体20的上半部分的区域的前后引导孔25、和形成于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且两端插入到前后引导孔25的前后支承轴26。在该前后支承轴26的左右两端,设置有构成为能够在前后引导孔25内顺畅地动作的前从动件26a和后从动件26b。并且,在前后引导孔25中与这些前从动件26a和后从动件26b接触的面是前引导面25a及后引导面25b。并且,这些前引导面25a及后引导面25b为了沿着预先设定的预定的轨迹而形成为朝上的山形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前引导面25a和前从动件26a构成前支承构造。另外,由后引导面25b和后从动件26b构成后支承构造。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朝上的山形形状设定为:将包括基准位置(S)的一定的动作范围设为第1区域25a1、25b1,将超过该动作范围并到动作端附近为止的范围设为第2区域25a2、25b2,在第1区域25a1、25b1中一边经由从动件26a、26b协作而将座3的向高度方向的重心移动抑制得小(因此一边将向基准位置(S)的恢复力抑制得小)且将座3的倾斜角度抑制得小,一边将座3向从基准位置(S)离开的方向引导,当进入第2区域25a2、25b2时一边经由从动件26a、26b协作而使座3的向高度方向的重心移动进一步增大(因此一边进一步提高向基准位置(S)的恢复力)且使座3的倾斜角度进一步增大,一边将座3向从基准位置(S)离开的方向引导。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构成为随着从动件26a、26b从这些第1区域25a1、25b1向第2区域25a2、25b2从动,座3的动作容易度由于恢复力的增大而逐渐变得缓慢,由此构成缓慢部。换言之,所述缓慢部由第1区域25a1、25b1及第2区域25a2、25b2构成。由于第1区域25a1、25b1及第2区域25a2、25b2是连续性的区域,所以分界位置难以明确示出,但能够将座3的向高度方向的重心移动率从低向高切换的位置理解为分界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引导孔25的前后的动作端处,一边将座的倾斜角度保持为一定一边向将座3急剧地抬起的方向变更,从而构成如下的无冲击部R,所述无冲击部R吸收冲击以使得前从动件26a及后从动件26b与前后引导孔25的前后两端面不接触。由此,避免了动作端处的前从动件26a及后从动件26b与前后引导孔25的端面的碰撞。此外,也可以使前后引导孔25连续地一体地设置。
若具体地说明座3的前后动作,则在处于基准位置(S)的座3向前方摆动时,后从动件26b在向上行方向倾斜的第1区域25b1从动,另一方面,前从动件26a在下行方向倾斜的第1区域25a1从动。由此,对于基准位置(S)附近处的座3的前方向的动作,恢复力几乎不起作用。然后,通过使座3从基准位置(S)向前方进一步动作,从而当前后的从动件26a、26b分别来到向上行方向倾斜的第2区域25a2、25b2时,随着座3的重心G的上升程度变大而恢复力逐渐增大。并且,通过构成为在动作端附近使斜度进一步增大直至在实际使用中几乎无法到达动作端为止,从而形成有无冲击部R。换言之,无冲击部R用于避免由部件彼此的碰撞引起的冲击。
另外,在处于基准位置(S)的座3向后方摆动时,后从动件26b、前从动件26a均在向上行方向倾斜的第1区域25a1、25b1从动,当进一步摆动时,来到构成为斜度更大的第2区域25a2、25b2。然后,通过构成为在动作端附近使斜度进一步增大直至在实际使用中几乎无法到达动作端为止,从而形成有无冲击部R。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前后左右自由地动作的座3的动作角度及动作距离设定为前后方向比左右方向大。更具体而言,关于座3的前后方向的动作角度,设定为后方向比前方向大。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如图7和图8所示,左从动件24a、右从动件24b、前从动件26a以及后从动件26b追随于左引导面23a、右引导面23b、前引导面25a以及后引导面25b而进行相对动作时的前后左右方向上的座面3a的动作构成为沿着预先设定的预定的轨迹。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预定的轨迹形成为沿着使座3能够以基准位置(S)为中心向前方倾斜8°、向后方倾斜10°并且向左右方向分别倾斜3.4°的动作范围。另外,对基于该预定的轨迹的座3的移动尺寸进行说明。座3在向前方倾斜运动了8°时向水平方向前方动作50mm且向上方动作4mm。另外,座3在向后方移动了10°时向水平后方动作50mm且向上方动作6.5mm。并且,在左右方向的动作端处,从基准位置(S)沿水平方向动作30mm且向上方动作1.8mm。
在图7中,示出了从设定于引导面23a、23b的预定的基准位置(S)向左右方向动作了时的座3的举动。如该图所示,在座面3a利用左右支承部21向左右动作了时,对左引导面23a及右引导面23b的位置及形状进行调整,以使得处于左右的支承点即左右的从动件24a、24b之间的座3的重心G的位置从处于用实线表示的基准位置(S)时的重心G的位置稍微上升。由此,在向左右动作了时自然而然地产生将座3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左引导面23a及右引导面23b是恢复力产生机构中的产生左右方向上的恢复力的左右恢复部,并作为伴随着从基准位置(S)起的座3的动作而使座3的重心G上升的重心移动机构P发挥功能。而且,对引导面25a及右引导面25b的位置及形状进行调整,以使得在该图中向左右动作了的座面3a的动作基端侧的抬起量比动作顶端侧的抬起量多,结果,成为动作顶端侧下降的姿势。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左引导面23a及右引导面23b也承担座倾斜机构Q的作用。
在图8中,示出了从设定于引导面25a、25b的预定的基准位置(S)向前后方向动作了时的座3的举动。如该图所示,在座面3a利用前后支承部22向前后动作了时,对前引导面25a及后引导面25b的位置及形状进行调整,以使得处于前后的支承点即前后的从动件26a、26b之间的座3的重心G的位置从处于用实线表示的基准位置(S)时的重心G的位置稍微上升。由此,在向前后动作了时自然而然地产生将座3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前引导面25a及后引导面25b是恢复力产生机构中的产生前后方向上的恢复力的前后恢复部,并作为伴随着从基准位置(S)起的座3的动作而使座3的重心G上升的重心移动机构P发挥功能。而且,对引导面25a及后引导面25b的位置及形状进行调整,以使得在该图中向前后动作了的座面3a的动作基端侧的抬起量比动作顶端侧的抬起量多,结果,成为动作顶端侧下降的姿势。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前引导面25a及后引导面25b也承担座倾斜机构Q的作用。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构成支承机构2的这些左引导面23a、右引导面23b、前引导面25a、后引导面25b以及左从动件24a、右从动件24b、前从动件26a、后从动件26b构成作为恢复力产生机构的重心移动机构P及座倾斜机构Q。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前后的引导面23a、23b、左右的引导面25a、25b均如上述那样设置有第1区域23a1、23b1、25a1、25b1以及第2区域23a2、23b2、25a2、25b2,从而在基准位置(S)附近处的座3的动作时各从动件24a、24b、26a、26b被引导到第1区域23a1、23b1、25a1、25b1,由此向基准位置(S)的摇摆返回力只以就座者难以感觉到的程度进行作用,另一方面,在前后左右的动作端附近处,为了使各从动件24a、24b、26a、26b被引导到第2区域23a2、23b2、25a2、25b2,而摇摆返回力强有力地进行作用。由此,就座者能够身体感受到基准位置(S)附近处的愉快的座3的动作,另外,即使使座3为动作端附近,也能获得为了向基准位置(S)的强有力的摇摆返回而再次被向基准位置(S)附近处的愉快的动作引导这样的安心感。
接着,在图9及图10中,对座3的前倾时的就座者的尤其是下半身的举动进行说明。通常,当就座者在就座时使椅子前倾(或者后倾)时,如该图所示那样以膝盖NE、脚脖子AN、臀部附近HP中的、尤其是脚脖子AN为主要的转动支点进行动作。然而,在以往的椅子中,使座前后动作的转动支点自然而然地成为座的下侧且座3的附近,所以与前后动作一并进行了使座大幅度地下降的动作。因此,现状是:对于欲进行上述动作的就座者而言,会无意识地感到臀部附近HP比该动作下降而使膝盖NE以所需以上的程度弯曲这样的感觉。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如该图所示那样通过在座3的前倾时重心移动机构P起作用,从而实现了与沿着以上述脚脖子AN为主要的转动支点的动作的臀部附近HP欲上浮的动作近似的座3的动作。同时,通过座倾斜机构Q的作用,从而也有效地避免座3的前端部分与就座者的膝盖NE附近不必要地干涉的情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座3的左右方向的动作,也能够进行按照上述图9及图10的动作。因此,由于以按照以就座者的脚脖子AN为转动支点的膝盖NE、臀部附近HP的动作的方式使座3以使重心G上升且动作顶端比动作基端低的方式进行动作,所以不会引起向就座者的膝盖NE、臀部附近HP给予违和感或施加不必要的负担这样的不良情况。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利用该结构,能够获得:即使对于在就座时就座者为了维持舒适度而无意识地进行着那样的腰部、臀部的动作,本实施方式的椅子也进行追随,不仅如此,还利用恢复力产生机构而使得就座者一边保持舒适度一边返回到原来的姿势或者进行其他的动作这样的、所谓的以作为人体的自然的动作为起因的舒适度。换言之,实现了能够基于以就座时的就座者的人体的构造为起因的动作倾向而适当地支持该动作的椅子。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特征在于,介于腿1与座3之间的支承机构2配置在座3的下方,并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且具备座倾斜机构Q,该座倾斜机构Q具有随着座3移动而使座3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座倾斜功能,本实施方式的椅子还具备恢复力产生机构,该恢复力产生机构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基准位置(S)向前后或左右方向移动了的座3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根据该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椅子不仅能够适当地维持就座时的就座者的姿势,还能够适当地支持就座期间的就座者的动作。即,即使就座者使重心向前后左右移动,只要座3的重心G位于在位于前后方向的两处的前后的从动件26a、26b设置的支承部位之间,或者只要座3的重心G位于在左右方向的两处设置的支承部位即左右的从动件24a、24b之间,则设计成大的倾倒力矩不施加于支承机构2,因此在就座者以某一适当的姿势静止时降低用脚站稳的必要性。而且,由于能够赋予分别适合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轨迹,所以即使在前和后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不同、或者在前后和左右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不同,也实现了与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适当地对应的支持状态。
另外,由于就座者用脚站稳而取得平衡的必要性低,所以即使腿1的下端由脚轮12支承着,也可降低脚轮12逃逸的可能性,实现了椅子的稳定的利用。尤其是,由上述的支承机构2支承了的座3能够进行不会绕地板附近的特定的支点进行单调的转动动作的设定,所以使座3的转动轨迹与就座者的从膝盖起向下的动作一致或接近,即使前倾也实现了脚不会卡住那样的适当的支持状态
而且,根据该支承机构2,不会产生每当就座者就座时座3下沉这样的不良情况,也不会伴有使支柱的下端与地板接地而转动的情况这样的不良情况。根据以上所述,关于本发明的椅子,由于当座面3a倾斜时座向倾斜的方向移动,所以极其良好地配合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
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如下椅子,该椅子即使就座者长时间就座着也能够获得舒适的就座感,进而能够稳定地维持高作业效率。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腿1具备拥有气弹簧14的上下升降机构,座3设置在上下升降机构的上方,支承机构2介于上下升降机构与座3之间,所以不设为使该支承机构2与上下升降机构融合了的复杂的构造而实现了紧凑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支承机构2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至少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分别独立地动作,所以能够分别更顺畅地进行座3的前后左右的动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座3的动作角度及动作距离设定为前后方向比左右方向大,从而使座3的动作与就座者的动作适当地对应,并且通过将座3的动作角度设定为后方向比前方向大,从而使座3的动作与就座者的动作适当地对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恢复力产生机构设为伴随着从基准位置(S)起的座3的动作而使座3的重心G上升的重心移动机构P,从而利用更简单的结构实现了恢复力产生机构。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重心移动机构P与上述座倾斜机构Q的动作相得益彰,即使在使座面3a前倾这样的动作中,也难以成为导致就座者的脚卡住那样的姿势,所以实现了就座时的舒适度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将座3支承为能够水平旋转的旋转支承机构16,所以能够更适当地追随于作业期间的就座者的动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支承机构2具有将座支承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动作的前后支承部22、及与该前后支承部22分体地构成并将座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动作的左右支承部21,使恢复力产生机构具有产生前后方向上的恢复力的前后恢复部、及与该前后恢复部分体地构成并产生左右方向上的恢复力的左右恢复部,所以能够将各个构成部分的结构设为简单的结构并且维持舒适的就座姿势。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前后支承部22及左右支承部21在俯视时重复的位置重叠地设置,从而椅子整体在俯视时更紧凑。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前后支承部22间接地安装靠背4,从而能够适当地支承就座者的背,能够获得更舒适的就座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支承机构2具有沿着预定的轨迹形成的引导面23a、23b、25a、25b、和进行追随于该引导面23a、23b、25a、25b的相对动作的从动件24a、24b、26a、26b,从而实现了准确且稳定的座3的动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支承机构2具有由随着接近从动件24a、24b、26a、26b的动作端而使从动件24a、24b、26a、26b的动作缓慢的第1区域23a1、23b1、25a1、25b1及第2区域23a2、23b2、25a2、25b2构成的缓慢部,所以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座3的非意图的突然的动作而给予就座者不必要的“恐怖感”和/或违和感的情形。
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支承机构具有避免动作端处的引导面23a、23b、25a、25b的端部与从动件24a、24b、26a、26b的碰撞的无冲击部R,所以不会给予就座者以座3的突然的动作为起因的不必要的冲击和/或噪音。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腿1具有脚轮12,从而即使座3向前后左右动作也能够防止椅子容易地移动的情形,另一方面,能够在所需之时使就座者在就座了的状态下连椅子一起移动。也就是说,不需要如日本特表平10-513374号公报那样为了在就座时使座3摆动而相对于地板面利用摩擦力抓地的要素。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单独用支承机构2实现上述的座3的举动,支承机构2将由前引导面25a及前从动件26a构成的前支承构造及由后引导面25b及后从动件26b构成的后支承构造、和由左引导面23a及左从动件24a构成的左支承构造及由右引导面23b及右从动件24b构成的右支承构造组合,并使对座3的支承部位向前后左右移动,所述前支承构造及后支承构造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座3的下表面,所述左支承构造及右支承构造在左右方向的两处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座3的下表面,所述支承机构2构成为随着所述支承部位移动而描绘使该座3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轨迹,并且还具备恢复力产生机构,所述恢复力产生机构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基准位置(S)向前后或左右方向移动了的对座3的支承部位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如下的结构,该结构构成为:伴随着前后支承部22的前后的支承部位从基准位置(S)向前方向移动,前侧的支承部位相对比后侧的支承部位低,伴随着前后的支承部位从基准位置(S)向后方向的移动,座3的后侧的支承部位相对比前侧的支承部位低,或者应用如下的结构,该结构构成为:伴随着左右支承部21的左右的支承部位从基准位置(S)向左方向移动,左侧的支承部位相对比右侧的支承部位低,伴随着左右的支承部位从基准位置(S)向右方向移动,座3的右侧的支承部位相对比左侧的支承部位低。在此,“支承部位”当然是指前后左右的引导孔23a、23b、25a、25b与前后左右的从动件24a、24b、26a、26b的接触点或者接触部分。另外,在座的动作的过程中,也有时接触点或者接触部分上下变化。尤其是,在就座者的重心不在支承部位之间的情况下,接触点或者接触部分能够上下变化。
以下,对本发明的变形例以及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变形例以及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当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变形例>
在图11中,图示了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支承框体20的支承框体20F。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支承框体20而设为以使左右支承部21及前后支承部22定位于在俯视时重复的位置的方式使构成这些前后支承部22及左右支承部21的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层的结构,但该支承框体20F设为使设置成使前后支承部22及左右支承部21在上下方向上重复的结构。此外,在该变形例的情况下,毫无疑问,椅子的腿1上端附近部分和/或座承受部31附近部分的结构可以以与该支承框体20F的形状相应的方式适当变形。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前后一对的左右支承部21和左右一对的前后支承部22以相同的高度位置构成,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动作的同时在上下方向上紧凑的椅子。
而且,在图12中,图示了代替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支承框体20的支承框体20N的示意性的俯视截面。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支承框体20而设为以使左右支承部21及前后支承部22定位于在俯视时重复的位置的方式使构成这些前后支承部22及左右支承部21的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层的结构,但该支承框体20N设为设置成使前后支承部22及左右支承部21分别在内外呈嵌套(日文:入れ子)状地在俯视时、主视时(未图示)均重复的结构。此外,在该变形例的情况下,毫无疑问,椅子的腿1上端附近部分和/或座承受部31附近部分的结构可以以与该支承框体20N的形状相应的方式适当变形。
根据该结构,与上述同样地,也通过使前后一对的左右支承部21和左右一对的前后支承部22以相同的高度位置构成,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动作的同时在上下方向上紧凑的椅子。
并且,在图13的(a)、(b)中,示出了上述无冲击部R的另一变形例。即,示出了如下形态:通过将设置于椅子的固定部分的拉伸螺旋弹簧等弹性单元R1与前后的从动件26a、26b连接以使得座3朝向基准位置(S)施力,从而构成与上述同样的无冲击部R。另外,在该图的(a)、(b)中,设为使弹性单元R1的施力方向不同的形态,但均对前后的从动件26a、26b施力以使得座3成为基准位置(S)这一点是相同的。
<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适合用作事务用旋转椅子。
即,该实施方式的椅子也特征在于,介于腿1与座3之间的支承机构5配置在座3的下方,并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且具备座倾斜机构Q,该座倾斜机构Q具有随着座3移动而使座3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座倾斜功能,该实施方式的椅子还具备恢复力产生机构,该恢复力产生机构产生使从基准位置(S)向前后或左右方向移动了的座3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该椅子主要具有与地板面接地的腿1、设置在该腿1的上方的座3、以及与该座3一体地形成的靠背4这方面,除了在座主体30设置有缓冲件这一点以外,其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在从腿1的上端部分遍及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分地构成有支承机构这一点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椅子构成为如下的形态:通过将该支承机构5的结构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悬吊支承机构,从而与此同时恢复力产生机构及座倾斜机构Q也不同。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特征在于,具备作为悬吊支承机构的支承机构5,所述悬吊支承机构通过从腿1的一部分将座3的一部分从上方进行悬吊,而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至少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动作。
以下,以作为悬吊支承机构的支承机构5的结构为主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结构。
如图14~图19所示,支承机构5应用了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连杆部件55、58、59的连杆机构,以使得支承机构5介于腿1与座3之间并用于使座3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动作且能够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动作。该支承机构5由腿1的上端部分、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分、以及介于这些腿1的上端部分及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分的摆动支承体50构成。该支承机构5在腿1的上端部分和摆动支承体50的下侧的区域的范围内构成有将座3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动作的左右支承部51,并且在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分和摆动支承体50的上侧的区域的范围内构成有将座3支承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动作的前后支承部52。即,这些左右支承部51及前后支承部52在俯视时重复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且在包围作为座3的俯视中心的腿支柱13的位置独立地分体地构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前后支承部52直接地支承着与靠背4一体构成的座3,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前后支承部52间接地安装有靠背4的结构,但当然也可以设为在摆动支承体50的上半部分的区域安装靠背4的形态的结构。
左右支承部51具有:左右摆动部54,该左右摆动部54形成在摆动支承体50的下半部分的区域;左右悬吊部53,该左右悬吊部53用于悬吊支承形成在腿1的上端部的左右摆动部54;以及成对的左右连杆55,该成对的左右连杆55枢接于这些左右摆动部54及左右悬吊部53。该左右连杆55具有:连杆主体55a,该连杆主体55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悬吊轴55b,该悬吊轴55b构成在该连杆主体55a的上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左右悬吊部53;以及摆动轴55c,该摆动轴55c构成在连杆主体55a的下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左右摆动部54。并且,该成对的左右连杆55设定为,设置在左右连杆55的下端部的摆动轴55c之间的距离比设置在该左右连杆55的上端部的悬吊轴55b之间的距离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该左右连杆55及该左右连杆55的支承部位构成左支承构造及右支承构造。
前后支承部52具有:前后摆动部57,该前后摆动部57形成在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前后悬吊部56,该前后悬吊部56形成在摆动支承体50的上半部分的区域并用于悬吊支承前后摆动部57;以及前连杆58及后连杆59,所述前连杆58及后连杆59枢接于这些前后摆动部57及前后悬吊部56。前连杆58具有:前连杆主体58a,该前连杆主体58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前悬吊轴58b,该前悬吊轴58b构成在该前连杆主体58a的上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前后悬吊部56的前侧的位置;以及前摆动轴58c,该前摆动轴58c构成在前连杆主体58a的下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前后摆动部57的前侧的位置。后连杆59具有:后连杆主体59a,该后连杆主体59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后悬吊轴59b,该后悬吊轴59b构成在该后连杆主体59a的上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前后悬吊部56;以及后摆动轴59c,该后摆动轴59c构成在后连杆主体59a的下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前后摆动部57。并且,这些前连杆58及后连杆59设定为,设置在前连杆58及后连杆59的下端部的前摆动轴58c-后摆动轴59c之间的距离比设置在该前连杆58及后连杆59的上端部的前悬吊轴58b-后悬吊轴59b之间的距离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前连杆58及支承着该前连杆58的部位构成前支承构造,由后连杆59及支承着该后连杆59的部位构成后支承构造。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是如图20及图21所示,通过左右支承部51及前后支承部52的作用而在前后左右方向上摆动的座面3a的动作构成为沿着预先设定的预定的轨迹。
在图20中,示出了座3从在自重的作用下而静止着的预定的基准位置(S)向左右方向动作了时的举动。如该图所示,当利用左右支承部51而座面3a向左右动作时成为与重力相反的动作。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在左右连杆55的下端部的摆动轴55c中的任一方或双方上升,从而该座面3a的重心G的位置从用实线表示的基准位置(S)上升。并且,此时,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由重力引起的恢复力自然而然地施加于座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左右连杆55是恢复力产生机构中的产生左右方向上的恢复力的左右恢复部,并作为伴随着从基准位置(S)起的座3的动作而使座3的重心G上升的重心移动机构P发挥功能。而且,在该图中,向左右动作了的座面3a成为动作顶端侧下降的姿势。这以如上所述那样设定为设置在左右连杆55的下端部的摆动轴55c之间的距离比设置在左右连杆55的上端部的悬吊轴55b之间的距离短为起因。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左右连杆55也承担座倾斜机构Q的作用。
在图21中,示出了座3从在自重的作用下而静止着的预定的基准位置(S)向前后方向动作了时的举动。如该图所示,当利用前后支承部52而座面3a向前后动作时成为与重力相反的动作。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在前连杆58及后连杆59的下端部的前摆动轴58c及后摆动轴59c中的任一方或双方上升,从而该座面3a的重心G的位置从用实线表示的基准位置(S)上升。并且,此时,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由重力引起的恢复力自然而然地施加于座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前连杆58及后连杆59是恢复力产生机构中的产生前后方向上的恢复力的前后恢复部,并作为伴随着从基准位置(S)起的座3的动作而使座3的重心G上升的重心移动机构P发挥功能。而且,在该图中,向前后动作了的座面3a成为动作顶端侧下降的姿势。这以如上所述那样设定为设置在前连杆58及后连杆59的下端部的前摆动轴58c-后摆动轴59c之间的距离比设置在前连杆58及后连杆59的上端部的前悬吊轴58b-后悬吊轴59b之间的距离短为起因。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前连杆58及后连杆59也承担座倾斜机构Q的作用。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构成支承机构5的这些成对的左右连杆55、前连杆58以及后连杆59构成作为恢复力产生机构的重心移动机构P及座倾斜机构Q。
<变形例>
图22示出了将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公开的无冲击部R应用于该第二实施方式的一例。即,该无冲击部R在左右连杆55的动作终端附近处弹性单元与左右连杆55抵接,而能够避免构成要素彼此的碰撞。当然设置该弹性单元的位置不限于左右连杆55的外侧,也可以是左右连杆55的内侧、和/或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与座一起动作的其他的构成要素接触的位置。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根据与上述不同的形态,若欲设置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缓慢部和/或无冲击部R,则对连杆部件55、58、59另外安装旋转阻尼器那样的部件即可。即,若安装有旋转阻尼器那样的部件,则动作随着朝向各连杆部件55、58、59的动作端而变得缓慢的情形也能够避免与动作端处的椅子的其他的构成要素的碰撞。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椅子中,也能够实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支承机构5设为具有动作端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动作的连杆部件55、58、59的悬吊支承机构,从而实现了与就座者的动作相应的更顺畅的动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腿1具备拥有气弹簧14的上下升降机构,座3设置在上下升降机构的上方,支承机构5介于上下升降机构与座3之间,所以不设为使该支承机构5与上下升降机构融合了的复杂的构造而实现了紧凑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支承机构5设为具有连杆部件55、58、59的悬吊支承机构,从而使支承机构5以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至少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分别独立地动作的方式进行支承,所以能够分别更顺畅地进行座3的前后左右的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前后支承部52及左右支承部51在俯视时重复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设置,所以也一并实现了支承机构5的进一步的紧凑化。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单独用支承机构5实现上述的座3的举动,支承机构5将具有前连杆58的前支承构造及具有后连杆59的后支承构造、和具有左右连杆55的左支承构造及右支承构造组合,并使对座3的支承部位向前后左右移动,所述前支承构造及后支承构造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座3的下表面,所述左支承构造及右支承构造在左右方向的两处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座3的下表面,所述支承机构5构成为随着支承部位移动而描绘使该座3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轨迹,并且还具备恢复力产生机构,该恢复力产生机构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基准位置(S)向前后或左右方向移动了的对座3的支承部位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作为具体的实施形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了如下的结构,该结构构成为:伴随着前后的连杆58、59的前后的支承部位从基准位置(S)向前方向移动,前连杆58的支承部位相对比后连杆59的支承部位低,伴随着前后的支承部位从基准位置(S)向后方向的移动,座3的后侧的支承部位相对比前侧的支承部位低,或者,应用了如下的结构,该结构构成为:伴随着左右连杆55的左右的支承部位从基准位置(S)向左方向移动,左侧的支承部位相对比右侧的支承部位低,伴随着左右的支承部位从基准位置(S)向右方向移动,座3的右侧的支承部位相对比左侧的支承部位低。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23~图26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使座3向前后或左右动作的构造,分别公开了由引导面23a、23b、25a、25b与从动件24a、24b、26a、26b的相对动作实现的构造以及由左右连杆55、前连杆58以及后连杆59的动作实现的构造。相对于这些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联合支承机构6应用于使座3在前后方向上动作的构造,所述联合支承机构6一并使用了由引导面25a与从动件26a的相对动作实现的构造及由后连杆59的动作实现的构造。即,该实施方式的椅子也特征在于,介于腿1与座3之间的联合支承机构6配置在座3的下方,并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且具备座倾斜机构Q,该座倾斜机构Q具有随着座3移动而使座3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座倾斜功能,该实施方式的椅子还具备恢复力产生机构,该恢复力产生机构产生使从基准位置(S)向前后或左右方向移动了的座3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关于该椅子的结构,一边特别着眼于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不同点一边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椅子构成为配置有支承构造体60来代替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记载的椅子中的摆动支承体50,并且在座承受部31侧配置有前后动作部67来代替前后摆动部57。
支承构造体60在下侧部分配置了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左右摆动部54,并且在上侧部分的后端配置了形成为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后连杆59。另外,在支承构造体60的上侧部分的前端配置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前从动件26a。
关于前后动作部67,在座承受部31的下侧左右成对地下垂的形状以及在后侧连接于后连杆59的结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大致同样,但在前后动作部67的前侧形成了用于供前从动件26a插入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前后引导孔25、具体而言前后引导孔25中的、具有前引导面25a的前后引导孔25。
并且,关于比支承构造体60靠下侧的结构、换言之与左右摆动部54连接的椅子的下侧的部分,形成为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它们的具体的结构说明。而且,拥有左右摆动部54的左右支承部51的结构也当然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如图24所示,进行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与图19同样的座3的左右方向的动作,因此也省略涉及由图24图示的座3的左右方向的动作的说明。
另外,关于比前后动作部67靠上侧的结构、即座3及靠背4的结构,也是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6所示,形成能够利用支承构造体60与前后动作部67的相对动作来使座3在前后方向上动作的结构。若具体地说明,则在不使座3进行任何动作时,后连杆59不会由于机构部件的自重而摆动,而是位于用稳定的实线表示的基准位置(S),设置于支承构造体60的前从动件26a也静止在前引导面25a上的对应的位置。
并且,能够在该图中用实线表示的基准位置(S)处摆动的后连杆59,在作为后摆动轴59c的连接目标的座3和/或靠背4这样的椅子的上侧的部分的自重的作用下静止着。因而,成为由图示假想线所示那样的、在座面3a向前后动作时则与重力相反的动作。也就是说,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座进行动作时自然而然地施加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由重力引起的恢复力。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从动件26a、前引导面25a以及后连杆59是恢复力产生机构中的产生前后方向上的恢复力的前后恢复部,并作为伴随着从基准位置(S)起的座3的动作而使座3的重心G上升的重心移动机构P发挥功能。而且,在该图中,向前后动作了的座面3a成为动作顶端侧下降的姿势。这以后连杆59的姿势及在该后连杆59的前侧与前从动件26a相对动作的前引导面25a的形状为起因。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前引导面25a及后连杆59承担座倾斜机构Q的作用。
即,即使为这样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发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并应用由前从动件26a进行的滑动动作和由后连杆59进行的摆动动作,从而可实现兼顾到座3的顺畅的动作和高刚性。另外,当然本实施方式可以是应用在左右连杆55的上侧拥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前后的从动件26a、26b的座3的前后方向的支承构造的形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在设置了前引导孔25的位置和/或配置了左右连杆55的位置设置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无冲击部R。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27~图31所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椅子能够适合用作旋转椅子。该椅子在具有与地板面接地的腿1、和设置在该腿1的上方的座3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另外,关于座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图示,仅图示了呈板状的座承受部31,但也可以应用呈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形态的座3。关于该座3,也可以应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座3不同并不一体地设置靠背4的形态的座,能够广泛地应用已有的结构的座。
另外,关于腿1,除了为不具有作为将座3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腿1的一部分的旋转支承机构16的结构以外,其他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在从腿1的上端部分遍及座承受部31地构成有支承机构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椅子通过使该支承机构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从而构成为同时恢复力产生机构及座倾斜机构Q也不同的形态。
即,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在具有如下的支承机构的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所述支承机构介于腿1与座3之间并用于使座3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动作且具有沿着预定的轨迹形成的引导面及进行追随于该引导面的滑动动作的从动件,并且所述支承机构利用这些引导面及从动件的相对动作将座3支承为能够动作,但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具有引导支承机构8,所述引导支承机构8通过构成为引导面为一体成形的引导曲面83且多个作为从动件的滑动接触从动件82沿着引导曲面83在前后及左右中的任一方向上均能够动作,从而除了能够承担作为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的支承机构的作用之外,还能够承担作为将座3支承为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旋转支承机构的作用。
如图27~图30所示,引导支承机构8应用了具备具有呈大致圆锥形状或圆锥台形状的引导曲面83的引导板81、和在该引导曲面83上沿任一方向均能够滑动的滑动接触从动件82的构造,以使得引导支承机构8介于腿1与座之间并用于使座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动作且能够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动作。该引导支承机构8构成为介于腿1的上端部分及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分。
引导板81由固定在腿1的上端的硬质材料构成,并形成为如下形状:以使外缘附近部分呈俯视时大致正圆形状地向下方凹陷、进而使被凹陷了的部分包围的部位随着朝向中央部分而逐渐变高的方式呈大致圆锥台形状地隆起。并且,将通过使外缘附近部分凹陷而形成的立面部分设为限制滑动接触从动件82的动作范围的限制壁84,将被该限制壁84包围的曲面设为引导曲面83。具体而言,该引导曲面83的形状形成为随着从引导板81的外周附近向中央接近而斜度逐渐变大那样的曲面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板81中央构成为平面状,但设定成滑动接触从动件82无法爬上该平面部分。
滑动接触从动件82相对于座承受部31,以成为与俯视时正六边形的各顶点相当的相对位置的方式、换言之以成为能够在正圆的外形线上等间隔地配置的相对位置的方式配置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能够稳定地自立的四个以上的数量即六个部位处。该滑动接触从动件82具有:从动件主体85,该从动件主体85与引导曲面83滑动接触并呈大致球形状;以及座支承柱86,该座支承柱86的下端部分被支承于该从动件主体85且该座支承柱86的上端部分固定于座承受部31。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座3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27中,仅图示了座承受部31,但示出了座3在自重的作用下静止着的预定的基准位置(S),在图30中示出了座3向任一方向动作了时的座承受部31的举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仅是图30所示的状态,在座3从基准位置(S)动作时无论是哪个方向均成为与重力相反的动作。具体而言,以这六个滑动接触从动件82在座进行动作时总是存在上升的滑动接触从动件82和下降的滑动接触从动件82的方式设定作为引导面的引导曲面83。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座承受部31的重心位置从基准位置(S)上升。并且,此时,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由重力引起的恢复力自然而然地施加于座3。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引导曲面83及滑动接触从动件82为恢复力产生机构,且作为伴随着从基准位置(S)起的座3的动作而使座3的重心G上升的重心移动机构P发挥功能。而且,动作了的座承受部31成为动作顶端侧下降的姿势。这以如上所述那样引导曲面83呈大致圆锥台形状为起因。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引导曲面83也承担座倾斜机构Q的作用。
<变形例>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公开了六个滑动接触从动件82分别固定于座承受部31的形态,但当然也可以如图31所示那样在滑动接触从动件82另外配置弹簧87。
在本变形例中,滑动接触从动件82除了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从动件主体85及座支承柱86之外,还具有介于该座支承柱86与座承受部31之间的弹簧87。该弹簧87内装有上端部分固定在座承受部31侧且下端部分固定在座支承柱86的上端的压缩螺旋弹簧。由此,缓和就座者在就座时施加的冲击,并且也有助于更顺畅的座3的动作。
另外,如图31所示,滑动接触从动件82的数量当然不限于六个,也可以将比六个多的数量的滑动接触从动件82呈同心圆状地配置。此外,在该变形例中,将十八个滑动接触从动件82呈同心圆状地配置。
通过设为以上那样的结构,从而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椅子,也能够通过设为按照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从而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构成为将引导面设为一体成形的引导曲面83,使多个作为从动件的滑动接触从动件82沿着引导曲面83向前后及左右即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沿任一方向均能够自由地进行滑动接触动作,从而将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支承机构和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腿1的一个构成要素的旋转支承机构16同样的旋转支承机构一体地构成,由此使椅子整体进一步紧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多个、具体而言四个以上的滑动接触从动件82,且以上述多个滑动接触从动件82在座3进行动作时总是存在上升的滑动接触从动件82和下降的滑动接触从动件82的方式对引导曲面83进行设定,从而更简单地构成了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重心移动机构P。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作为引导面的引导曲面83呈大致圆锥形状,从而能够实现顺畅的座3的动作。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为滑动接触从动件82总是在三处以上与引导曲面83接触的结构,从而滑动接触从动件82与引导曲面83稳定地接触,由此座承受部31被稳定地支承,进而座3被稳定地支承。
<第五实施方式>
如图32~图34所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椅子省略靠背4的图示并以座3的结构及座面3a的位置变得更明确的方式进行图示,并不是否定了靠背4的组装。
该椅子在具有与地板面接地的腿1、和设置在该腿1的上方的座3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另外,关于座3,呈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俯视时大致正圆形状,没有如上述那样与靠背4一体地形成。然而,关于该座的结构,在以座主体30为主体、将上表面侧设为座面3a并在下表面侧设置有座承受部31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已有的结构是同样的。
另外,由于腿1为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在从腿1的上端部分遍及座承受部31的下端部分地构成有支承机构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椅子通过该支承机构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从而构成为同时恢复力产生机构及座倾斜机构Q也不同的形态。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在通过从腿1的一部分将座3的一部分从上方进行悬吊而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至少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动作的悬吊支承机构为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连杆部件的连杆机构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是共同的,但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悬吊支承机构不同,连杆部件是将两端支承为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均能够动作的作为万向接头的两端万向接头7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经由该两端万向接头72将座3及腿1连结这样的接头支承机构7,从而使座构成为能够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动作。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形态:通过设为使作为连杆部件的两端万向接头72为四根或五根以上的结构,并设为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的形态,从而适当地构成本发明的椅子,但为了尤其是对两端万向接头72的详细的结构明确地图示并进行说明,终归为了方便而在图32~图34中图示了配置有三根作为连杆部件的两端万向接头72的椅子。
即,如图32~图34所示,接头支承机构7应用了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作为连杆部件的在图示中为了方便为三根的两端万向接头72的连杆机构,以使得接头支承机构7介于腿1与座3之间并用于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对座3进行支承的同时使座3动作且能够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动作。
该接头支承机构7具有:悬吊板71,该悬吊板71设置在腿1的上端部分;两端万向接头72,该两端万向接头72的上端部分与该悬吊板71连接;摆动板73,该摆动板73与该两端万向接头72的下端部分连接;以及座支柱74,该座支柱74从摆动板73立起设置并在比悬吊板71高的高度位置支承座3。
悬吊板71利用腿1所具备的旋转支承机构16而固定在该腿1的上端处的能够水平旋转的部位且呈将腿支柱13环绕的俯视环状,并在外侧的三处使一部分下垂,在该下垂的部分穿设有用于与两端万向接头72的上端连接的上连接孔75。
两端万向接头72是安装成使上端部分从悬吊板71的上连接孔75向下方下垂并且在下端部分与摆动板73连接的三根连杆部件。该两端万向接头72具有:接头主体76,该接头主体76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上连接部77,该上连接部77构成在该接头主体76的上端部且用于枢接于悬吊板71;以及下连接部78,该下连接部78构成在接头主体76的下端且用于枢接于摆动板73。并且,三根作为连杆部件的两端万向接头72设定为设置在其下端部的下连接部78之间的距离比设置在其上端部的上连接部77之间的距离短。
摆动板73是经由两端万向接头72悬吊支承于悬吊板71且呈以腿支柱13为中心的俯视环状的板状的部件,并在外周面中的三处具有用于与设置在两端万向接头72的下端部的下连接部78连接的下连接孔79。
关于座支柱74,下端部分分别固定在摆动板73的上表面中的三处,在座3不进行任何动作的基准位置(S)处向大致铅垂方向立起,上端部分固定于座承受部31。即,座3如图示那样上下的厚度构成为大致一定,所以摆动板73的上表面和座面3a构成为朝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并且,通过该座支柱74设置在两端万向接头72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从而配置成座支柱74的动作不与两端万向接头72自身及其动作发生干涉。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座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32中,示出了座3在自重的作用下静止着的预定的基准位置(S),在图34中示出了座3向任一方向动作了时的座3的举动。不仅是图34所示的状态,在座3从基准位置(S)进行动作时无论是哪个方向均成为与重力相反的动作。具体而言,通过设置在两端万向接头72的下端部的下连接部78中的任一方或全部上升,从而座面3a的重心G的位置从基准位置(S)上升。并且,此时,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由重力引起的恢复力自然而然地施加于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两端万向接头72是恢复力产生机构,且作为伴随着从基准位置(S)起的座3的动作而使座3的重心G上升的重心移动机构P发挥功能。而且,如图34所示,动作了的座面3a成为动作顶端侧必然下降的姿势。这以如上所述那样设定为设置在两端万向接头72的下端部的下连接部78之间的距离比设置在两端万向接头72的上端部的上连接部77之间的距离短为起因。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两端万向接头72也承担座倾斜机构Q的作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也通过设为按照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从而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悬吊支承机构的一个形态,设为如下结构:将连杆部件设为将两端支承为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均能够转动的两端万向接头72,经由该两端万向接头72连结于座及腿1,所以能够进行更灵活的动作且进一步提高对就座者的动作的追随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作为连杆部件的两端万向接头72在包围座3的俯视中心的位置以上下位置重复的方式设置有多个,实现了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更紧凑的椅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应用利用三根作为连杆部件的两端万向接头72来悬吊座3的结构,从而一边发挥按照本发明的作用效果一边将被支承的座3的晃动抑制为最小限度,给予就座者更舒适的就座感。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如所述那样为了单一的两端万向接头72的详细的说明及图示,而应用了通过三根作为连杆部件的两端万向接头72来悬吊座3的结构,但终归本实施方式的椅子设为如下结构:为了实现座3的更稳定的支承而将作为连杆部件的两端万向接头72设为四根或五根以上。
即,本实施方式通过设为使作为连杆部件的两端万向接头72为四根或五根以上的结构,且设为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将座3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的形态,从而适当地实现了本发明的椅子。
并且,该实施方式当然不限定于通过多根作为连杆部件的两端万向接头来悬吊座的形态。换言之,并没有将通过两端自由接头来从下方支承座的形态从本发明除去。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各部分的具体的结构并不仅是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公开了在设置有靠背的椅子中与座一体地设置的形态,但当然也可以是与座分体地设置的形态,进而也可以是座与靠背分体地设置的同时设置有能够根据座的动作使靠背进行动作的同步倾斜机构的形态。尤其是,当在前后支承部和/或座设置靠背时,能够用简单的结构获得同步倾斜机构。
另外,也可以具备将座的前部折弯的弯曲功能,也可以与前后支承部相关联地在前后方向的三处支承座。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公开扶手(日文:肘),但当然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设置扶手。尤其是,若从腿的上端部附近直接或间接地设置扶手,则扶手不会与座的动作联动地向前后左右动作,所以能够给予就座者进一步的安心感。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恢复力产生机构的结构,均作为重心移动机构P进行了公开,但当然只要是能够使座向基准位置恢复的结构,则也可以设置弹簧等弹性单元。
而且,也可以在座或靠背与支承机构之间、或者在支承机构内,设置缓冲到达座的动作端时的碰撞感的“缓冲单元”。具体而言,可列举在设置在座的下表面侧的接触部、和设置在支承机构的外壁的被接触部中的任一方设置的缓冲部件、在支承机构中设置于引导孔的端部并与从动件接触的弹性部件等。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座保持在基准位置主要是利用了座的自重,但也可以设置能够任意地设定该基准位置那样的“基准位置保持单元”。具体而言,可以考虑设置于座并能够调整座的重心位置的平衡装置(英文:balancer)这样的部件。另外,也可以将在就座者未就座时将座固定在基准位置并在就座时解除锁定那样的锁定单元设置为支承机构的一部分。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抑制就座前的座的不必要的摆动并能够使就座者容易地就座于位于基准位置的座,并且能够通过利用就座来解除锁定从而获得就座者所期望的坐下感觉。
另外,座的具体的形状和/或材料这样的其他详细的构成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能够适合应用于事务用旋转椅子等的椅子。
附图标记说明
1:腿;
12:脚轮;
16:旋转支承机构;
2:支承机构;
21:左右支承部;
22:前后支承部;
3:座;
4:靠背;
5:支承机构;
51:左右支承部;
52:前后支承部;
G:重心;
P:恢复力产生机构(重心移动机构);Q:座倾斜功能(座倾斜机构);
R:无冲击部;
S:基准位置。

Claims (19)

1.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具备:
腿,该腿从地板面立起设置;
座,该座设置在所述腿的上方;以及
悬吊支承机构,该悬吊支承机构通过从所述腿的一部分将所述座的一部分悬吊而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将所述座悬吊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动作,
所述悬吊支承机构具备在所述座从由于自重而能够静止的基准位置动作了时使该座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座倾斜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吊支承机构具有前后支承部及左右支承部,所述前后支承部将所述座支承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动作,所述左右支承部与该前后支承部分体地设置并将所述座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动作,
所述左右支承部具有:左右摆动部;左右悬吊部,该左右悬吊部用于悬吊支承形成在腿的左右摆动部;以及成对的左右连杆,该成对的左右连杆枢接于这些左右摆动部及左右悬吊部,
该左右连杆具有:连杆主体,该连杆主体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悬吊轴,该悬吊轴构成在该连杆主体的上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左右悬吊部;以及摆动轴,该摆动轴构成在连杆主体的下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左右摆动部,
该成对的左右连杆设定为,摆动轴之间的距离比悬吊轴之间的距离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支承部具有:前后摆动部,该前后摆动部形成在座承受部;前后悬吊部,该前后悬吊部用于悬吊支承前后摆动部;以及前连杆及后连杆,所述前连杆及后连杆枢接于这些前后摆动部及前后悬吊部,
前连杆具有:前连杆主体,该前连杆主体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前悬吊轴,该前悬吊轴构成在该前连杆主体的上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前后悬吊部的前侧的位置;以及前摆动轴,该前摆动轴构成在前连杆主体的下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前后摆动部的前侧的位置,
后连杆具有:后连杆主体,该后连杆主体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后悬吊轴,该后悬吊轴构成在该后连杆主体的上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前后悬吊部;以及后摆动轴,该后摆动轴构成在后连杆主体的下端部并用于枢接于前后摆动部,
这些前连杆及后连杆设定为,前摆动轴-后摆动轴之间的距离比前悬吊轴-后悬吊轴之间的距离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腿具备上下升降机构,座设置在所述上下升降机构的上方,所述悬吊支承机构介于所述上下升降机构与所述座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吊支承机构为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连杆部件的连杆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吊支承机构具有无冲击部,所述无冲击部避免或吸收由动作端处的所述连杆部件的碰撞引起的冲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吊支承机构具有缓慢部,所述缓慢部随着接近所述连杆部件的动作端而使所述连杆部件的动作缓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吊支承机构具有缓慢部,所述缓慢部随着接近所述连杆部件的动作端而使所述连杆部件的动作缓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部件是将两端支承为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均能够转动的万向接头,经由该万向接头将所述座及所述腿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吊支承机构具有无冲击部,所述无冲击部避免或吸收由动作端处的所述连杆部件的碰撞引起的冲击。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吊支承机构具有缓慢部,所述缓慢部随着接近所述连杆部件的动作端而使所述连杆部件的动作缓慢。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部件在包围所述座的俯视中心的位置设置有多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吊支承机构具有无冲击部,所述无冲击部避免或吸收由动作端处的所述连杆部件的碰撞引起的冲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吊支承机构具有缓慢部,所述缓慢部随着接近所述连杆部件的动作端而使所述连杆部件的动作缓慢。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部件设置有三个。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支承部及所述左右支承部在包围所述座的中心的位置以上下位置重复的方式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支承部设置于比所述左右支承部靠上方的位置。
18.一种座的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的支承机构通过从腿的一部分将设置于所述腿的上方的座的一部分悬吊而至少在前后方向的两处及左右方向的两处将所述座悬吊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动作,
所述座的支承机构具备在所述座从由于自重而能够静止的基准位置动作了时使该座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座倾斜功能,
所述支承机构具有前后支承部及左右支承部,所述前后支承部将所述座支承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动作,所述左右支承部与该前后支承部分体地设置并将所述座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动作。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座的支承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支承部及所述左右支承部在包围所述座的中心的位置以上下位置重复的方式设置。
CN202010227058.5A 2016-02-23 2016-02-23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Active CN1113292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27058.5A CN111329274B (zh) 2016-02-23 2016-02-23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80077621.7A CN108430270B (zh) 2016-02-23 2016-02-23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CN202010227058.5A CN111329274B (zh) 2016-02-23 2016-02-23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PCT/JP2016/055313 WO2017145271A1 (ja) 2016-02-23 2016-02-23 椅子及び座の支持機構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7621.7A Division CN108430270B (zh) 2016-02-23 2016-02-23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9274A CN111329274A (zh) 2020-06-26
CN111329274B true CN111329274B (zh) 2023-08-08

Family

ID=59685943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27058.5A Active CN111329274B (zh) 2016-02-23 2016-02-23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CN201680077621.7A Active CN108430270B (zh) 2016-02-23 2016-02-23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CN202010227057.0A Active CN111329271B (zh) 2016-02-23 2016-02-23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7621.7A Active CN108430270B (zh) 2016-02-23 2016-02-23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CN202010227057.0A Active CN111329271B (zh) 2016-02-23 2016-02-23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81208B2 (zh)
EP (3) EP3420853A4 (zh)
JP (1) JP6797890B2 (zh)
CN (3) CN111329274B (zh)
CA (1) CA3009482C (zh)
WO (1) WO20171452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29274B (zh) * 2016-02-23 2023-08-08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CA3025250C (en) * 2016-06-20 2022-01-04 Kokuyo Co., Ltd. Chair and seat support mechanism
CA3025252C (en) * 2016-06-20 2022-01-04 Kokuyo Co., Ltd. Chair and seat support mechanism
CN110022724B (zh) * 2016-12-20 2022-11-11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和椅子的罩构件
JP6735851B2 (ja) * 2016-12-20 2020-08-05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JP6785644B2 (ja) * 2016-12-20 2020-11-18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及び椅子のカバー部材
US10806260B2 (en) * 2016-12-20 2020-10-20 Kokuyo Co., Ltd. Chair
US11253077B2 (en) * 2016-12-21 2022-02-22 Kokuyo Co., Ltd. Chair with return force mechanism
IT201700031748A1 (it) * 2017-03-22 2018-09-22 Co Fe Mo Ind S R L Meccanismo di articolazione per sedie
WO2018235176A1 (ja) * 2017-06-20 2018-12-27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US11006754B2 (en) 2018-04-12 2021-05-18 American Leather Operations, Llc Motion chair
JP7270341B2 (ja) * 2018-06-06 2023-05-10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の管理システム及び管理プログラム
CN112788965B (zh) * 2018-10-19 2024-05-10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
AT522122B1 (de) * 2019-02-14 2020-11-15 Sebastian Priestersberger Sitzanordnung
KR102013301B1 (ko) * 2019-03-18 2019-10-21 (주)퍼맥스 의자용 시트 지지장치
WO2020188574A1 (en) * 2019-03-20 2020-09-24 Ararat Technical Business Ltd. Active sitting mechanism
JP2023538235A (ja) * 2020-07-22 2023-09-07 フォームウェイ ファーニチャー リミティド 椅子
US11577839B2 (en) * 2020-08-05 2023-02-14 Ami Industries, Inc. Side to side tilting aircraft seat mechanism
US11825949B2 (en) 2021-05-04 2023-11-28 Michael David Collier Ergonomic motion chair
US11229291B1 (en) * 2021-05-04 2022-01-25 Michael David Collier Ergonomic motion chair
JP7484829B2 (ja) * 2021-06-29 2024-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椅子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08440A (ja) * 2002-06-06 2004-01-15 Fuji Sogyo:Kk 水平維持装置
JP2006204700A (ja) * 2005-01-31 2006-08-10 Kokuyo Co Ltd 椅子
DE202007016488U1 (de) * 2007-11-06 2008-02-21 Prömm, Felix Tobias Sitzvorrichtung
JP2008301998A (ja) * 2007-06-07 2008-12-18 Tokai Kinzoku Kogyo Kk 棚付き椅子
JP2009072292A (ja) * 2007-09-19 2009-04-09 Yukie Takahashi 着座具及び椅子
JP2010069326A (ja) * 2009-12-28 2010-04-02 Kokuyo Co Ltd 椅子
JP2013000446A (ja) * 2011-06-20 2013-01-07 Kokuyo Co Ltd 椅子
JP2013000445A (ja) * 2011-06-20 2013-01-07 Kokuyo Co Ltd 椅子
EP2769642A1 (de) * 2013-02-23 2014-08-27 Klöber GmbH Synchronmechanik für Bürostühle mit an den Benutzerschwerpunkt gekoppelter autoadaptiver Rückstellkraft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719A (en) * 1891-12-22 Rocking-chair
FR958120A (zh) * 1950-03-03
GB191029969A (en) * 1910-12-24 1911-10-19 Frederick John Gay Chairs or Seats.
US3873054A (en) * 1973-04-23 1975-03-25 Burchfield And Turner Enterpri Adjustably positionable seat support
DE7731339U1 (de) * 1977-10-11 1978-01-26 Fa. Willibald Grammer, 8450 Amberg Fahrzeugsitz
DE3033781C2 (de) * 1980-09-09 1985-08-01 Wieners, Rudolf, 4790 Paderborn Sitzmöbel
GB2119639A (en) * 1982-05-12 1983-11-23 Ring Mekanikk As Tilting mechanism for a chair
US4575151A (en) * 1983-09-13 1986-03-11 Maridyne, Inc. Chair tilting mechanism
NL8601457A (nl) * 1986-06-05 1988-01-04 Huka Bv Developments Rolstoel met kantelbaar zitgedeelte.
JPH01297009A (ja) * 1987-12-28 1989-11-30 Isao Hosoe 人間工学的椅子の座面
DE9115439U1 (zh) * 1991-12-12 1992-05-07 Puerner, Christoph, 8590 Marktredwitz, De
JPH07139U (ja) * 1992-03-13 1995-01-06 進 笹津 椅子の座部の揺動装置
DE4210097C2 (de) 1992-03-27 2000-05-31 Josef Gloeckl Aktivdynamische Sitzvorrichtung
DE4235435A1 (de) * 1992-10-21 1994-04-28 Martin Steifensand Sitzmoebel Sitzträger für Sitzmöbel
US5409295A (en) * 1993-05-25 1995-04-25 Omniflex Specialties Omnidirectional tilting mechanism
CN2218482Y (zh) * 1994-09-10 1996-01-31 刘琪男 座椅的椅背倾斜摇摆结构
DE19504121A1 (de) 1995-02-08 1996-08-14 Josef Gloeckl Pendelhocker mit zentral unter der Sitzfläche angeordneter Kontakteinrichtung
DE29700437U1 (de) * 1996-07-23 1997-11-27 Becker Kg Fritz Bewegungsstuhl
DE19654500C1 (de) * 1996-12-18 1998-03-12 Ulrich Dipl Ing Huber Anpaßbarer Rahmenträger mit dreiachsiger Bewegunsfreiheit für Liege- und Sitzmöbel
DE19915003A1 (de) * 1999-04-01 2000-10-05 Michael Stips Sitz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 ihrer Steuerung
DE29910620U1 (de) * 1999-06-17 2000-10-19 Koenig & Neurath Ag Stuhl, insbesondere Bürostuhl
EP1197168B1 (de) * 2000-10-12 2007-01-24 Vitra Patente AG Lagerung für einen Sitz
JP2003038282A (ja) * 2001-08-01 2003-02-12 Kokuyo Co Ltd 傾動椅子
JP3936166B2 (ja) * 2001-10-29 2007-06-27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US6869142B2 (en) * 2002-09-12 2005-03-22 Steelcas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Seating unit having motion control
JP4580468B2 (ja) * 2004-02-12 2010-11-10 株式会社エーエス 支持構造体
US7380881B2 (en) * 2004-06-15 2008-06-03 Freed William L Ergonomically responsive chair
JP3920282B2 (ja) * 2004-07-09 2007-05-30 信義 金子 健康椅子
KR20050046704A (ko) * 2005-04-27 2005-05-18 이종욱 흔들 벤치
JP4989804B2 (ja) * 2005-05-23 2012-08-01 プラス株式会社 ロッキング機能付高さ調節椅子
DE102006021439A1 (de) * 2005-07-21 2007-02-22 Neubert, Frank, Dipl.-Designer Stuhl, insbesondere Bürostuhl und Gelenkvorrichtung für einen Stuhl
JP4735966B2 (ja) * 2005-11-11 2011-07-27 コクヨ株式会社 背支持装置、座支持装置及び椅子
US8439442B2 (en) * 2006-09-29 2013-05-14 Corewerk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enhance proprioception and core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US10383445B2 (en) * 2007-10-10 2019-08-20 Hector Serber Dynamically balanced seat assembly having independently and arcuately movable backrest and method
US7922247B2 (en) * 2008-04-18 2011-04-12 Spark Innovations, Inc. Hydraulic adjustable seat
JP3145749U (ja) * 2008-06-24 2008-10-23 株式会社サイエンス・ロード 揺動椅子
CN201263515Y (zh) * 2008-09-28 2009-07-01 陈敏 椅子
JP5479833B2 (ja) * 2009-09-30 2014-04-23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
FR2955471B1 (fr) * 2010-01-27 2012-10-05 Hajaro Dev Fauteuil inclinable
US8613482B2 (en) * 2010-02-08 2013-12-24 Hangzhou Zhongtai Industrial Co., Ltd. Chair chassis
JP5789753B2 (ja) 2010-06-30 2015-10-07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JP5771481B2 (ja) * 2011-08-31 2015-09-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ガススプリング装置
BR122015025310B1 (pt) * 2011-10-04 2021-01-12 Formway Furniture Limited cadeira
CN102415714B (zh) * 2011-10-13 2013-07-31 陈育 一种摇摇椅
JP6343118B2 (ja) * 2012-05-31 2018-06-13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ネスティング可能な椅子
JP5598557B2 (ja) * 2013-01-10 2014-10-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KR101398686B1 (ko) * 2013-10-10 2014-05-27 주식회사 시디즈 틸팅 타입 의자
SE538676C2 (en) * 2014-05-29 2016-10-18 Picadeli Ab A refrigerated food bar arrangement and a cooling system for cooling of a food bar
WO2016042127A1 (de) * 2014-09-18 2016-03-24 Eb-Invent Gmbh Möbel mit schwenkvorrichtung für einen schwenkteil
CN204617596U (zh) * 2015-05-14 2015-09-09 温州市浙一格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摇椅
CN111329274B (zh) 2016-02-23 2023-08-08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CA3025250C (en) * 2016-06-20 2022-01-04 Kokuyo Co., Ltd. Chair and seat support mechanism
CA3026413C (en) * 2016-06-20 2023-01-17 Kokuyo Co., Ltd. Chair and seat support mechanism
CA3025252C (en) * 2016-06-20 2022-01-04 Kokuyo Co., Ltd. Chair and seat support mechanism
US10272282B2 (en) * 2016-09-20 2019-04-30 Corecentric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ergonomic chairs
JP6785644B2 (ja) * 2016-12-20 2020-11-18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及び椅子のカバー部材
US10806260B2 (en) * 2016-12-20 2020-10-20 Kokuyo Co., Ltd. Chair
DE202017102909U1 (de) * 2017-01-04 2018-04-05 Design Ballendat Gmbh Stuhl mit einteiliger Sitzschale
EP3643205A4 (en) * 2017-06-20 2020-10-21 Kokuyo Co., Ltd. CHAIR
JP6918639B2 (ja) * 2017-08-23 2021-08-11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08440A (ja) * 2002-06-06 2004-01-15 Fuji Sogyo:Kk 水平維持装置
JP2006204700A (ja) * 2005-01-31 2006-08-10 Kokuyo Co Ltd 椅子
JP2008301998A (ja) * 2007-06-07 2008-12-18 Tokai Kinzoku Kogyo Kk 棚付き椅子
JP2009072292A (ja) * 2007-09-19 2009-04-09 Yukie Takahashi 着座具及び椅子
DE202007016488U1 (de) * 2007-11-06 2008-02-21 Prömm, Felix Tobias Sitzvorrichtung
JP2010069326A (ja) * 2009-12-28 2010-04-02 Kokuyo Co Ltd 椅子
JP2013000446A (ja) * 2011-06-20 2013-01-07 Kokuyo Co Ltd 椅子
JP2013000445A (ja) * 2011-06-20 2013-01-07 Kokuyo Co Ltd 椅子
EP2769642A1 (de) * 2013-02-23 2014-08-27 Klöber GmbH Synchronmechanik für Bürostühle mit an den Benutzerschwerpunkt gekoppelter autoadaptiver Rückstellkraf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009482C (en) 2022-03-29
JPWO2017145271A1 (ja) 2018-12-20
CA3009482A1 (en) 2017-08-31
CN111329271A (zh) 2020-06-26
WO2017145271A1 (ja) 2017-08-31
EP3708033A1 (en) 2020-09-16
CN111329271B (zh) 2023-08-08
JP6797890B2 (ja) 2020-12-09
EP3420853A4 (en) 2019-10-16
EP3420853A1 (en) 2019-01-02
CN108430270B (zh) 2021-10-26
US10881208B2 (en) 2021-01-05
EP3708032A1 (en) 2020-09-16
CN111329274A (zh) 2020-06-26
US20190045928A1 (en) 2019-02-14
CN108430270A (zh) 2018-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29274B (zh)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JP6735826B2 (ja) 椅子及び座の支持機構
JP6735825B2 (ja) 椅子及び座の支持機構
JP4435215B2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EP3508095A1 (en) Chair structure and chair
JP2010246922A (ja) 着座用家具製品
CN106455819B (zh) 座椅后倾机构、可调节座椅组件及方法
JP6918639B2 (ja) 椅子
US10918211B2 (en) Chair and seat support mechanism
JP7210523B2 (ja) 椅子
JP2009189614A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KR101738881B1 (ko) 의자용 등받이 지지 구조
JP2006006744A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椅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