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95927B - 投射镜头和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投射镜头和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95927B
CN110095927B CN201910084920.9A CN201910084920A CN110095927B CN 110095927 B CN110095927 B CN 110095927B CN 201910084920 A CN201910084920 A CN 201910084920A CN 110095927 B CN110095927 B CN 1100959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lens group
peripheral surface
optical axis
holding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849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95927A (zh
Inventor
竹花直人
盐川浩司
森贵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95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95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959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959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6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 G02B15/146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more than fiv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being nega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2Adjusting of projection optic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投射镜头和投影仪。提供投射镜头,能够通过透镜组的调芯抑制像差的产生。投射镜头(3)具有:多个透镜组(LG1~LG7),它们由1片或者多片透镜构成;以及镜筒(31),其从外周侧分别支承多个透镜组(LG1~LG7)。镜筒(31)具有:第1临时保持机构(40),其使位于放大侧的端的第1透镜组(LG1)能够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第1粘接剂(41),其涂覆于第1临时保持机构(40),以不能移位的方式将第1透镜组(LG1)固定;第2临时保持机构(59),其使位于缩小侧的端的第7透镜组(LG7)能够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移位;以及第2粘接剂(60),其涂覆于第2临时保持机构(59),以不能移位的方式将第7透镜组(LG7)固定。

Description

投射镜头和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镜筒和被保持于镜筒的多个透镜组的投射镜头、以及利用投射镜头投射图像显示元件显示的图像的投影仪。
背景技术
具有镜筒和被保持于镜筒的多个透镜组的镜头单元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在该文献的镜头单元中,镜筒具有:保持框,其从外周侧保持最靠被摄体侧的第1透镜组;以及主体,其从外周侧保持除了第1透镜组以外的其它透镜组;以及调芯机构,其用于进行第1透镜组的调芯。保持框经由调芯机构安装于主体的被摄体侧的端面。调芯机构能够使保持框相对于主体移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4267号公报
在将图像显示元件显示的图像投射到屏幕上的投影仪的投射镜头中,如果能够对位于放大侧的端的第1透镜组进行调芯,则能够抑制像差的产生。但是,如果仅仅进行第1透镜组的调芯,则有时像差的抑制不足。在该情况下,需要进行透镜灵敏度降低设计,或提高保持各透镜组的镜筒的部件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通过透镜组的调芯进一步抑制像差的产生的投射镜头。此外,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该投射镜头投射图像的投影仪。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是一种投射镜头,其具有:多个透镜组,它们由1片或者多片透镜构成;以及镜筒,其从外周侧分别支承所述多个透镜组,该投射镜头的特征在于,所述镜筒具有:第1透镜组保持筒,其从外周侧保持最靠放大侧的第1透镜组;最终透镜组保持筒,其从外周侧保持最靠缩小侧的最终透镜组;外筒,其从外周侧保持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筒和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第1临时保持机构,其使所述第1透镜组能够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第1粘接剂,其对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筒与所述外筒进行粘接,使所述第1透镜组不能移位;第2临时保持机构,其使所述最终透镜组能够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位;以及第2粘接剂,其对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与外筒进行粘接,使所述最终透镜组不能移位。
在本发明中,从外周侧支承多个透镜组的镜筒具有:第1临时保持机构,其使第1透镜组能够移位;以及第2临时保持机构,其使最终透镜组能够移位。因此,投射镜头能够在其制造工序中进行使第1透镜组移位的调芯和使最终透镜组移位的调芯。由此,与仅使第1透镜组移位而进行调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像差的产生。此外,由于镜筒具有:第1粘接剂,其对第1透镜组保持筒与外筒进行粘接而使第1透镜组不能移位;以及第2粘接剂,其对最终透镜组保持筒与外筒进行粘接而使最终透镜组不能移位,所以,能够防止在进行调芯之后,第1透镜组和最终透镜组发生移位。这里,如果能够进行使最终透镜组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偏移调整),则能够提高投射的图像的中心附近的分辨率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1临时保持机构使所述第1透镜组能够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移位并能够在相对于与所述光轴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由此,针对第1透镜组,除了进行使其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偏移调整)以外,还能够进行使其在相对于与光轴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倾斜调芯)和使其在光轴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前后调整)。此外,如果能够对第1透镜组进行这些调芯,则能够抑制投射图像的像面倾斜的产生,能够提高分辨率性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为了将第1透镜组和最终透镜组保持于镜筒,所述镜筒具有:第1透镜组保持筒,其从外周侧保持所述第1透镜组;最终透镜组保持筒,其从外周侧保持所述最终透镜组;以及外筒,其从外周侧保持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筒和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筒具有:保持筒主体,其保持所述第1透镜组;以及支承筒,其保持于所述外筒,从外周侧保持所述保持筒主体,所述第1临时保持机构具有: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其在所述保持筒主体的外周面处与所述支承筒相对;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其在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处与所述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相对;第1圆弧槽,其设置于所述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和所述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的一方,在绕所述光轴的圆周方向上延伸;以及第1突起,其设置于所述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和所述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的另一方,插入到所述第1圆弧槽中,在所述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与所述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之间设置有间隙,在所述第1圆弧槽的底面与所述第1突起的前端之间设置有间隙,在所述第1突起与在所述第1圆弧槽中在光轴的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第1粘接剂将所述保持筒主体与所述支承筒固定。由此,由于能够使保持筒主体相对于保持于外筒的支承筒移位,所以能够使保持于保持筒主体的第1透镜组移位。此外,由于将第1突起插入到第1圆弧槽中,所以,在使保持筒主体相对于支承筒移位时,能够防止保持第1透镜组的保持筒主体从支承筒沿光轴方向掉落。并且,通过利用第1粘接剂以不能移位的方式将保持筒主体固定于支承筒,能够使第1透镜组不能移位。
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所述外筒具有使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筒移动的螺旋机构,所述螺旋机构具有:外螺纹,其设置于所述支承筒的外周面;以及内螺纹,其设置于相对的内周面,与所述外螺纹进行螺纹接合。由此,能够在进行第1透镜组的调芯之后,使第1透镜组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进行对焦等。
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临时保持机构具有: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其在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的外周面处与所述外筒相对;外筒侧内周面部分,其在所述外筒的内周面处与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相对;第2圆弧槽,其设置于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和所述外筒侧内周面部分的一方,在绕所述光轴的圆周方向上延伸;以及第2突起,其设置于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和所述外筒侧内周面部分的另一方,插入到所述第2圆弧槽中,在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与所述外筒侧内周面部分之间设置有间隙,在所述第2圆弧槽的底面与所述第2突起的前端之间设置有间隙,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第2圆弧槽的一对侧壁面与所述第2突起接触,所述第2粘接剂将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与所述外筒固定。由此,由于能够使最终透镜组保持筒相对于外筒移位,所以能够使保持于最终透镜组保持筒的最终透镜组移位。此外,由于第2突起插入到第2圆弧槽中,所以,在使最终透镜组保持筒相对于外筒移位时,能够防止保持最终透镜组的最终透镜组保持筒从外筒沿光轴方向掉落。并且,由于第2圆弧槽的一对侧壁面与第2突起接触,所以,能够将最终透镜组保持筒相对于外筒的移位仅规定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此外,通过利用第2粘接剂以不能移位的方式将最终透镜组保持筒固定于外筒,能够使最终透镜组不能移位。
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圆弧槽设置于所述外筒侧内周面部分,所述第2突起设置于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所述外筒侧内周面部分具有导入槽,该导入槽用于将所述第2突起导入所述第2圆弧槽内,所述导入槽从所述第2圆弧槽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起沿所述光轴的方向朝向所述缩小侧延伸,在所述外筒的所述缩小侧的端缘处开口。由此,容易成为将设置于最终透镜组保持筒的第2突起插入到设置于外筒的第2圆弧槽中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外筒具有粘接剂用贯通孔,该粘接剂用贯通孔将所述第2粘接剂注入到在从与所述光轴垂直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重叠的部分。由此,容易在保持筒侧外周面上涂覆第2粘接剂,所以,容易将最终透镜保持筒与外筒固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外筒具有调芯销用贯通孔,该调芯销用贯通孔用于将调芯销插入到在从与所述光轴垂直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重叠的部分,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在从所述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调芯销用贯通孔重叠的位置处具有平坦面。由此,能够使插入到调芯销用贯通孔中的调芯销的前端与最终透镜组保持筒的平坦面抵接,使最终透镜保持筒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最终透镜组的调芯。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外筒在所述缩小侧的端缘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圆弧的缺口部,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具有凸部,该凸部朝外周侧突出,插入到所述缺口部。由此,能够在将手指放在凸部的前端上的状态下将最终透镜保持筒从缩小侧插入到外筒的内周侧。由此,容易将最终透镜组保持筒插入到外筒的内周侧。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该投射镜头具有中间透镜组,该中间透镜组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最终透镜组之间,所述镜筒具有:中间透镜组保持筒,其从外周侧保持所述中间透镜组;以及凸轮筒,其位于所述中间透镜组保持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将该中间透镜组保持筒支承成能够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移动,所述中间透镜组保持筒具有引导销,该引导销朝外侧突出,所述凸轮筒具有凸轮孔,该凸轮孔朝向圆周方向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倾斜,所述外筒将所述凸轮筒支承成能够绕光轴旋转,并且,在所述外筒的内周面上具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在光轴的方向上延伸,所述引导销贯穿所述凸轮孔而插入到所述引导槽。由此,通过使凸轮筒绕光轴旋转,能够在第1透镜组与最终透镜组之间使中间透镜组在光轴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容易通过中间透镜组的移动使投射镜头具有变焦功能。
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所述第2临时保持机构使所述最终透镜组能够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移位并能够在相对于与所述光轴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由此,针对最终透镜组,除了进行使其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偏移调整)以外,还能够进行使其在相对于与光轴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倾斜调芯)和使其在光轴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前后调整)。
接着,本发明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投射镜头;以及图像显示元件,该投影仪利用投射镜头投射所述图像显示元件显示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在投射镜头中抑制像差的产生,所以,能够提高经由投射镜头投射的投射图像的分辨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投射镜头的投影仪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从投射方向的前方观察投射镜头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3是从投射方向的后方观察投射镜头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4是投射镜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着光轴切断投射镜头的剖视图。
图6是第1透镜组和第1透镜组保持筒的立体图。
图7是第1透镜组和第1透镜组保持筒的剖视图。
图8是第1透镜组和第1透镜组保持筒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投射镜头的后侧部分的部分剖视图。
图10是投射镜头的后侧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标号说明
1:投影仪;2:图像光生成光学系统;3:投射镜头;4:控制部;5:壳体;6:图像处理部;7:显示驱动部;10:光源;11:第1积分透镜;12:第2积分透镜;13:偏振转换元件;14:重叠透镜;15:第1分色镜;16:反射镜;17B:场透镜;17G:场透镜;17R:场透镜;18:液晶面板;18B:液晶面板(图像显示元件);18G:液晶面板;18R:液晶面板;19:十字分色棱镜;21:第2分色镜;22:中继透镜;23:反射镜;24:中继透镜;25:反射镜;26:框架;27:开口部;31:镜筒;32:凸缘;33:外筒;35:第1透镜组保持筒;36:保持筒主体;37:支承筒;38:外螺纹;40:第1临时保持机构;41:第1粘接剂;42:第2透镜组保持筒;43:第3透镜组保持筒;44:第4透镜组保持筒;45:第5透镜组保持筒;46:第6透镜组保持筒;47:第7透镜组保持筒;49:引导销;50:螺钉;51:凸轮筒;52:引导筒;53:变焦用环;54:凸轮孔;55:筒主体;56:内螺纹;57:螺旋体机构;58:小径筒部分;59:第2临时保持机构;60:第2粘接剂;61:长孔;62:固定销;63:螺钉;65:引导槽;66:贯通部;68:角部分;69:固定孔;73: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a:大径部分;73b:小径部分;73c:后端面;73d:槽形成用肋;74: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75:第1圆弧槽;75a:底面;75b:侧壁面;76:第1突起;77:导入部;77a:缺口部;77b:导入肋;78:第1卡口(bayonet)机构;81:缺口部;82:粘接剂用贯通孔;83:调芯销用贯通孔;85: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6:引导筒侧内周面部分(外筒侧内周面部分);87:第2圆弧槽;87a:底面;87b:侧壁面;88:第2突起;89:导入槽;90:第2卡口机构;91:凸部;92:平坦面;L1~L15:透镜;LG1~LG7:透镜组;S1:间隙;S2:间隙;S3:间隙;S4:间隙;S5:间隙;X:光轴;X1:投射方向的前方(放大侧);X2:投射方向的后方(缩小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投射镜头和投影仪。
(投影仪)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投射镜头的投影仪的概要结构图。如图1所示,投影仪1具有:图像光生成光学系统2,其生成投射到屏幕S上的图像光;投射镜头3,其放大投射图像光;以及控制部4,其控制图像光生成光学系统2的动作。投射镜头3、图像光生成光学系统2、控制部4收纳在壳体5中。
(图像光生成光学系统和控制部)
图像光生成光学系统2具有光源10、第1积分透镜11、第2积分透镜12、偏振转换元件13、重叠透镜14。光源10例如由超高压汞灯、固体光源等构成。第1积分透镜11和第2积分透镜12分别具有排列成阵列状的多个透镜元件。第1积分透镜11将来自光源10的光束分割为多个。第1积分透镜11的各透镜元件使来自光源10的光束会聚到第2积分透镜12的各透镜元件的附近。
偏振转换元件13将来自第2积分透镜12的光转换为规定的直线偏振光。重叠透镜14使第1积分透镜11的各透镜元件的像经由第2积分透镜12而在后述的液晶面板18R、液晶面板18G以及液晶面板18B的显示区域上重叠。
此外,图像光生成光学系统2具有第1分色镜15、反射镜16、场透镜17R和液晶面板18R。第1分色镜15使作为从重叠透镜14入射的光线的一部分的R光反射,使作为从重叠透镜14入射的光线的一部分的G光和B光透射。被第1分色镜15反射后的R光经由反射镜16和场透镜17R入射到液晶面板18R。液晶面板18R为图像显示元件。液晶面板18R通过根据图像信号对R光进行调制而形成红色的图像。
并且,图像光生成光学系统2具有第2分色镜21、场透镜17G和液晶面板18G。第2分色镜21使作为来自第1分色镜15的光线的一部分的G光反射,使作为来自第1分色镜15的光线的一部分的B光透射。被第2分色镜21反射后的G光经由场透镜17G入射到液晶面板18G。液晶面板18G为图像显示元件。液晶面板18G通过根据图像信号对G光进行调制而形成绿色的图像。
此外,图像光生成光学系统2具有中继透镜22、反射镜23、中继透镜24、反射镜25、场透镜17B和液晶面板18G。透过第2分色镜21后的B光经由中继透镜22、反射镜23、中继透镜24、反射镜25以及场透镜17B入射到液晶面板18B。液晶面板18B为图像显示元件。液晶面板18B通过根据图像信号对B光进行调制而形成蓝色的图像。
液晶面板18R、液晶面板18G以及液晶面板18B从3个方向包围十字分色棱镜19。十字分色棱镜19是光合成用的棱镜,合成被各液晶面板18R、18G、18B调制后的光而生成图像光。
投射镜头3将十字分色棱镜19合成后的图像光(各液晶面板18R、18G、18B形成的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S上。
这里,投影仪1具有框架26,该框架26将来自光源10的光束的光路和配置在该光路上的光学部件收纳于内侧。框架26在与十字分色棱镜19合成的图像光的光路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开口部27。投射镜头3固定于框架26中的开口部27的开口缘部分。之后叙述投射镜头3的详细内容。
控制部4具有被输入视频信号等外部图像信号的图像处理部6、以及根据从图像处理部6输出的图像信号来驱动液晶面板18R、液晶面板18G和液晶面板18B的显示驱动部7。
图像处理部6将从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号转换成包含各色的灰度等的图像信号。显示驱动部7根据从图像处理部6输出的各色的图像信号使液晶面板18R、液晶面板18G和液晶面板18B动作。由此,图像处理部6将与图像信号对应的图像显示于液晶面板18R、液晶面板18G和液晶面板18B。
(投射镜头)
图2是从投射方向的前方(放大侧)观察投射镜头3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3是从投射方向的后方(缩小侧)观察投射镜头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4是本例的投射镜头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着光轴切断本发明的投射镜头的剖视图。如图2、图3所示,投射镜头3具有多片透镜L1~L15和从外周侧保持这些透镜L1~L15的镜筒31。镜筒31在投射镜头3的光轴X的方向的中途位置处具有凸缘32,该凸缘32朝外周侧突出。在以下的说明中,设投射镜头3的光轴X的方向上的屏幕S的侧(放大侧)为投射方向的前方X1、十字分色棱镜19的侧(缩小侧)为投射方向的后方X2。此外,设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为径向。
如图5所示,投射镜头3具有15片透镜L1~L15。第1透镜L1、第2透镜L2和第3透镜L3构成第1透镜组LG1。第1透镜组LG1保持于第1透镜组保持筒35。第1透镜组保持筒35具有保持筒主体36,该保持筒主体36保持第1透镜组LG1。
第4透镜L4、第5透镜L5和第6透镜L6构成第2透镜组LG2。第2透镜组LG2保持于第2透镜组保持筒42。第7透镜L7、第8透镜L8和第9透镜L9构成第3透镜组LG3。第3透镜组LG3保持于第3透镜组保持筒43。第10透镜L10构成第4透镜组LG4。第4透镜组LG4保持于第4透镜组保持筒44。第11透镜L11构成第5透镜组LG5。第5透镜组LG5保持于第5透镜组保持筒45。第12透镜L12、第13透镜L13和第14透镜L14构成第6透镜组LG6。第6透镜组LG6保持于第6透镜组保持筒46。第15透镜L15构成第7透镜组LG7(最终透镜组)。第7透镜组LG7保持于第7透镜组保持筒47(最终透镜组保持筒)。
第2透镜组LG2、第3透镜组LG3、第4透镜组LG4、第5透镜组LG5和第6透镜组LG6分别是在变更向屏幕S投射的投射尺寸的变焦时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动的可动透镜组。保持可动透镜组的第2~第6透镜组保持筒42~46分别具有3根引导销49,该3根引导销49朝径向的外侧突出。各引导销49以绕光轴X的等角度间隔安装于各透镜组保持筒42~46。引导销49被螺钉50固定于各透镜组保持筒42~46。
保持透镜L1~L15的镜筒31具有第1~第7透镜组保持筒35、42~47、从外周侧和后方X2支承第1透镜组保持筒35(保持筒主体36)的支承筒37、凸轮筒51、引导筒52和变焦用环53。支承筒37在外周面上具有外螺纹38。支承筒37安装于引导筒52的前端部分。支承筒37和引导筒52构成外筒33,该外筒33从外周侧保持第1~第7透镜组保持筒35、42~47。
这里,镜筒31具有第1临时保持机构40,该第1临时保持机构40能够使第1透镜组LG1移位。在本例子中,第1临时保持机构40能够使第1透镜组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光轴X的方向和相对于与光轴X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此外,镜筒31具有第1粘接剂41,该第1粘接剂41对第1透镜组保持筒35(保持筒主体36)与外筒33进行粘接,使第1透镜组LG1不能移位。之后叙述第1临时保持机构40和第1粘接剂41的详细内容。
凸轮筒51位于第2~第6透镜组保持筒42~46的径向的外侧。引导筒52位于第1~第7透镜组保持筒35、42~47的外周侧,并且位于凸轮筒51的外周侧。引导筒52将凸轮筒51支承成能够绕光轴X旋转。变焦用环53配置于引导筒52的前侧部分的外周侧。变焦用环53在能够绕光轴X旋转的状态下支承于引导筒52。第1~第7透镜组保持筒35、42~47、凸轮筒51、引导筒52和变焦用环53均是树脂成型品。
如图4所示,凸轮筒51在绕光轴X以等角度间隔分开的3个部位处具有5个凸轮孔54,该5个凸轮孔54分别在光轴X的方向上排列。各凸轮孔54朝圆周方向在光轴X的方向上倾斜。在5个凸轮孔54中分布贯穿第2~第6透镜组保持筒42~46的引导销49,该第2~第6透镜组保持筒42~46保持可动透镜组。第2~第6透镜组保持筒42~46在能够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动的状态下被支承于凸轮筒51。
引导筒52具有筒主体55和从筒主体55起朝外周侧突出的凸缘32。筒主体55在该筒主体55的前端部分的内周面上具有内螺纹56。通过支承筒37的外螺纹38与内螺纹56进行螺纹接合,支承筒37保持于引导筒52。引导筒52的内螺纹56和支承筒37的外螺纹38构成使第1透镜组LG1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动的螺旋体机构57。螺旋体机构57通过在对焦时使支承筒37和保持于该支承筒37的第1透镜组保持筒35旋转,使保持于第1透镜组保持筒35的第1透镜组LG1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动。此外,筒主体55在该筒主体55的后端部分具有小径筒部分58,该小径筒部分58的外径尺寸比前侧部分小。小径筒部分58是用于固定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固定部。
这里,从外周侧保持第7透镜组LG7的镜筒31(外筒33和第7透镜组保持筒47)具有第2临时保持机构59,该第2临时保持机构59能够使第7透镜组LG7移位。在本例子中,第2临时保持机构59能够使第7透镜组LG7在径向上移位。此外,镜筒31具有第2粘接剂60,该第2粘接剂60对外筒33(引导筒52)与第7透镜组保持筒47进行粘接,使第7透镜组LG7不能移位。之后叙述第2临时保持机构59和第2粘接剂60的详细内容。
并且,筒主体55在其前端部分具有3个长孔61,该3个长孔61在与光轴X垂直的圆周方向上延伸。各长孔61绕光轴X以等角度间隔设置。这里,变焦用环53配置于从外周侧覆盖3个长孔61的位置。此外,变焦用环53利用固定销62与凸轮筒51的前端部分连接,该固定销62沿径向贯穿各长孔61。因此,当使变焦用环53相对于引导筒52旋转时,凸轮筒51与变焦用环53一体地旋转。变焦用环53和凸轮筒51能够在使固定销62从各长孔61的圆周方向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角度范围内旋转。另外,固定销62通过螺钉63固定于凸轮筒51。
此外,筒主体55在其内周面具有在光轴X的方向上延伸的3个引导槽65。各引导槽65设置于绕光轴X以等角度间隔分开的3个部位。第2~第6透镜组保持筒42~46的引导销49从内周侧插入到引导槽65中。各引导槽65分别在其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具有沿径向贯穿的贯通部66。
这里,说明将引导销49设置于第2~第6透镜组保持筒42~46的方法。在将引导销49设置于第2~第6透镜组保持筒42~46时,首先,使引导筒52和凸轮筒51绕光轴X相对旋转,使凸轮筒51的凸轮孔54和引导筒52的贯通部66在径向上连通。接着,将引导销49从引导筒52的外周侧插入到贯通部66和凸轮孔54中。然后,使用螺钉50将引导销49固定于位于凸轮筒51的内周侧的各透镜组保持筒42~46的销固定部。这里,在将各引导销49固定于各透镜组保持筒42~46时,引导销49的外周侧的端比引导槽65的底面靠内周侧,该引导销49贯穿凸轮孔54并比凸轮筒51更向外周侧延伸。
凸缘32设置于引导筒52的光轴X的方向的中途位置。凸缘32的形成位置比镜筒31的前端和后端更接近投射镜头3的重心G。此外,凸缘32的形成位置设置在凸轮筒51上的多个凸轮孔54中的最靠后方X2(缩小侧)的凸轮孔54(5)靠前方X1,比该凸轮孔54(5)接近重心G。在本例子中,凸缘32比投射镜头3的重心G靠后方X2。此外,凸缘32与各引导槽65的贯通部66在光轴X的方向上设置于不同的位置。即,凸缘32在光轴X的方向上位于设置在各引导槽65的前侧部分的贯通部66与设置在后侧部分的贯通部66之间。另外,投射镜头3的重心G伴随变焦时的可动透镜组的移动而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2、图3所示,从光轴X的方向观察引导筒52的情况下的轮廓形状为圆形,从光轴X的方向观察凸缘32的情况下的轮廓形状为矩形。在矩形轮廓的凸缘32的4个各角部分68分别设置有在光轴X的方向上贯穿的固定孔69。凸缘32的各角部分68绕光轴X配置于与各引导槽65不同的角度位置。因此,凸缘32的固定孔69和各引导筒52的贯通部66绕光轴X设置于不同的角度位置。
如图1、图5所示,投射镜头3固定于框架26的开口部27的开口缘部分。即,投射镜头3成为将投射镜头3中的比凸缘32靠后侧的部分插入到开口部27而使凸缘32与框架26的开口缘部分抵接的姿态。然后,利用凸缘32的固定孔69,通过螺钉固定于框架26。
在使投影仪1的投射倍率发生变化时,使变焦用环53旋转。当变焦用环53旋转时,凸轮筒51与变焦用环53一体地旋转。当凸轮筒51旋转时,在凸轮孔54中插入有引导销49的第2~第6透镜组保持筒42~46分别与凸轮筒51一体地绕光轴X旋转。这里,引导销49的外周侧的端部分插入到引导筒52的引导槽65中。其结果,第2~第6透镜组保持筒42~46沿着凸轮孔54和引导筒52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当使变焦用环53旋转时,保持于第2~第6透镜组保持筒42~46的可动透镜组(第2透镜组LG2、第3透镜组LG3、第4透镜组LG4、第5透镜组LG5和第6透镜组LG6)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动,使投射倍率发生变化。
此外,在进行投影仪1的对焦的情况下,使外筒33的支承筒37和第1透镜组保持筒35旋转,该第1透镜组保持筒35保持于支承筒37。这里,支承筒37的外螺纹38和引导筒52的内螺纹56构成螺旋体机构57。因此,当使支承筒37和第1透镜组保持筒35旋转时,第1透镜组LG1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动,该第1透镜组LG1保持于第1透镜组保持筒35。由此,能够进行对焦。
(第1临时保持机构和第1粘接剂)
接着,参照图6至图8,说明第1临时保持机构40。图6的上部的图是从前方X1观察第1透镜组LG1和第1透镜组保持筒35的情况下的立体图,下部的图是从后方X2观察第1透镜组LG1和第1透镜组保持筒35的情况下的立体图。图7是第1透镜组LG1和第1透镜组保持筒35的剖视图。图8的上部的图是从前方X1观察第1透镜组LG1和第1透镜组保持筒35的情况下的分解立体图,下部的图是从后方X2观察第1透镜组LG1和第1透镜组保持筒35的情况下的分解立体图。
首先,第1透镜组保持筒35具有保持筒主体36,该保持筒主体36保持第1透镜组LG1。此外,外筒33具有支承筒37,该支承筒37从外周侧保持保持筒主体36。
如图7、图8所示,第1临时保持机构40具有: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其在保持筒主体36的外周面与支承筒37相对;以及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74,其在支承筒37的内周面与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相对。此外,第1临时保持机构40具有:第1圆弧槽75,其设置于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在绕光轴X的圆周方向上延伸;以及第1突起76,其设置于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74,插入到第1圆弧槽75中。第1圆弧槽75在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中绕光轴X设置于以等角度间隔分开的3个部位。第1突起76从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74朝内周侧突出。第1突起76在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74绕光轴X设置于以等角度间隔分开的3个部位。另外,在本例子中,如图8的下部的图所示,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从前方X1朝后方X2具有大径部分73a和外径尺寸比大径部分73a小的小径部分73b。第1圆弧槽75由在大径部分73a中在小径部分73b的外周侧朝向后方的环状的后端面73c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和从小径部分73b朝外周侧突出的槽形成用肋73d划分。槽形成用肋73d的外周侧的端比大径部分73a的外周面靠内周侧。
此外,如图8的下部的图所示,在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设置有导入部77,该导入部77用于将第1突起76导入第1圆弧槽75内。导入部77具有缺口部77a,该缺口部77a设置于第1圆弧槽75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此外,导入部77具有导入肋77b,该导入肋77b将第1突起76引导到缺口部77a。导入肋77b从第1圆弧槽75朝后方X2延伸。保持筒主体36的导入部77以及第1圆弧槽75与支承筒37的第1突起76一起构成第1卡口机构78。因此,当使导入部77与第1突起76的绕光轴X的角度位置一致而使保持筒主体36和支承筒37在接近的方向上移动、之后使保持筒主体36和支承筒37绕光轴X相对旋转时,能够容易地将第1突起76插入到第1圆弧槽75中。此外,由此,能够防止保持筒主体36从支承筒37沿光轴X的方向掉落。
这里,如图7所示,在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大径部分73a)与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74之间设置有间隙S1。即,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大径部分73a)的外径尺寸稍微短于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74的内径尺寸,在使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与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74相对时,在它们之间形成间隙S1。此外,在至少一个第1圆弧槽75的底面75a与插入到该第1圆弧槽75中的第1突起76的前端之间设置有间隙S2。并且,第1圆弧槽75的光轴X的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长于第1突起76的所述光轴X的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因此,第1突起76与在第1圆弧槽75中在光轴X的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面75b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S3。
保持筒主体36利用这些间隙S1、间隙S2、间隙S3,以存在间隙的方式支承于支承筒37。因此,保持第1透镜组LG1的保持筒主体36能够相对于外筒33(保持于引导筒52的支承筒37)移位。由此,能够在投射镜头3的制造工序中,针对第1透镜组LG1,进行使其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偏移调整)、使其在相对于与光轴X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倾斜调芯)和使其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前后调整)。
第1粘接剂41涂覆于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的外周面,将保持筒主体36(第1透镜组保持筒35)与支承筒37(外筒33)粘接固定。第1粘接剂41是紫外线固化型的粘接剂。第1粘接剂41成为在第1透镜组LG1的调芯结束后进行了固化的状态,将保持筒主体36与支承筒37固定。由此,防止调芯后的第1透镜组LG1在这之后移位。
(第2临时保持机构和第2粘接剂)
接着,参照图9、图10,说明第2临时保持机构59。图9是投射镜头3的后侧部分的部分剖视图。图10的上部的图是从前方X1观察投射镜头3的后侧部分、第7透镜组LG7和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情况下的分解立体图,下部的图是从后方X2观察引导筒52的后侧部分、第7透镜组LG7和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情况下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9所示,第7透镜组保持筒47在大致整体位于引导筒52的小径筒部分58的内周侧的状态下支承于引导筒52(外筒33)。如图10所示,小径筒部分58在后端缘处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圆弧的缺口部81。缺口部81在小径筒部分58中绕光轴X设置于以等角度间隔分开的3个部位。此外,小径筒部分58具有粘接剂用贯通孔82,该粘接剂用贯通孔82用于将第2粘接剂60注入到在从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第7透镜组保持筒47重叠的部分。设置有多个粘接剂用贯通孔82。并且,小径筒部分58具有调芯销用贯通孔83,该调芯销用贯通孔83用于将调芯销(未图示)插入到在从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第7透镜组保持筒47重叠的部分。调芯销用贯通孔83在小径筒部分58中绕光轴X设置于以等角度间隔分开的3个部位。
如图9所示,第2临时保持机构59具有: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其在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外周面与引导筒52的小径筒部分58相对;以及引导筒侧内周面部分86(外筒侧内周面部分),其在小径筒部分58的内周面处与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相对。此外,第2临时保持机构59具有:第2圆弧槽87,其设置于引导筒侧内周面部分86,在绕光轴X的圆周方向上延伸;以及第2突起88,其设置于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插入到第2圆弧槽87中。第2圆弧槽87在引导筒侧内周面部分86绕光轴X设置于以等角度间隔分开的3个部位。第2突起88从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朝外周侧突出。第2突起88在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绕光轴X设置于以等角度间隔分开的3个部位。
如图10的下部的图所示,在引导筒侧内周面部分86设置有导入槽89,该导入槽89用于将第2突起88导入第2圆弧槽87内。导入槽89从第2圆弧槽87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起沿光轴X的方向朝后方X2延伸,在小径筒部分58的后端缘处开口。引导筒52的导入槽89以及第2圆弧槽87与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第2突起88一起构成第2卡口机构90。因此,当使导入槽89与第2突起88的绕光轴X的角度位置一致而使第7透镜组保持筒47与小径筒部分58在接近的方向上移动、之后使第7透镜组保持筒47和小径筒部分58绕光轴X相对旋转时,能够容易地将第2突起88插入到第2圆弧槽87中。此外,由此,可防止第7透镜组保持筒47从小径筒部分58沿光轴X的方向掉落。
如图9所示,在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与引导筒侧内周面部分86之间设置有间隙S4。即,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的外径尺寸稍微短于引导筒侧内周面部分86的内径尺寸,在使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与引导筒侧内周面部分86相对时,在它们之间形成间隙S4。此外,在至少一个第2圆弧槽87的底面87a与第2突起88的前端之间设置有间隙S5,该第2突起88插入到第2圆弧槽87中。另一方面,第2突起88与在第2圆弧槽87中在光轴X的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面87b接触,它们之间没有间隙。
第7透镜组保持筒47利用这些间隙S4、间隙S5,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以存在间隙的方式保持于小径筒部分58。此外,第2突起88与第2圆弧槽87的一对侧壁面87b接触,因此,第7透镜组保持筒47在光轴X的方向不会松动,保持于小径筒部分58。因此,保持第7透镜组LG7的第7透镜组保持筒47能够相对于引导筒52的小径筒部分58,仅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由此,能够在投射镜头3的制造工序中,针对第7透镜组LG7,进行使其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偏移调整)。
这里,第7透镜组保持筒47具有凸部91(参照图3),该凸部91向外周侧突出,插入到引导筒52(小径筒部分58)的缺口部81中。凸部91在第7透镜组保持筒47中绕光轴X设置于以等角度间隔分开的3个部位。凸部91设置于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后端部分。
此外,第7透镜组保持筒47在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中在从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引导筒52(小径筒部分58)的调芯销用贯通孔83重叠的位置处具有平坦面92。
第2粘接剂60从小径筒部分58的粘接剂用贯通孔82涂覆于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将第7透镜组保持筒47与外筒33中的引导筒52的小径筒部分58粘接固定。第2粘接剂60是紫外线固化型的粘接剂。第2粘接剂60成为在第7透镜组LG7的调芯结束后进行了固化的状态,将第7透镜组保持筒47与小径筒部分58固定。由此,防止调芯后的第7透镜组LG7在这之后移位。
(调芯动作)
在进行第1透镜组LG1和第7透镜组LG7的调芯时,首先,将各透镜组LG1~LG7保持于镜筒31。即,在引导筒52和凸轮筒51的内周侧配置第2~第6透镜组LG2~LG6。此外,经由螺旋体机构57而将支承筒37保持于引导筒52,从而构成外筒33。并且,经由第1卡口机构78将第1透镜组保持筒35的保持筒主体36保持于支承筒37。在将保持筒主体36保持于支承筒37时,在构成第1临时保持机构40的保持筒主体36的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涂覆第1粘接剂41。并且,如图9所示,经由第2卡口机构90将保持第7透镜组LG7的第7透镜组保持筒47保持于引导筒52的小径筒部分58。在将第7透镜组保持筒47保持于小径筒部分58时,经由粘接剂用贯通孔82在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上涂覆第2粘接剂60。
这里,在本例子中,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大致整体保持于小径筒部分58,因此,操作者不容易手持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将第7透镜组保持筒47插入到小径筒部分58中。针对这样的问题,第7透镜组保持筒47具有从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突出的凸部91,小径筒部分58在后端缘处具有缺口部81。因此,操作者能够在将手指放在凸部91的前端上的状态下将第7透镜保持筒从后方X2插入到小径筒部分58的内周侧。此外,通过使凸部91从后方X2进入到缺口部81中,能够使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大致整体位于小径筒部分58的内周侧。因此,容易将第7透镜组保持筒47插入到小径筒部分58。
接着,将投射镜头3设置于调芯装置,进行投射调芯。即,经由投射镜头3在调芯用屏幕上投射调芯用图像。然后,利用夹具把持第1透镜组保持筒35的保持筒主体36,根据投射在调芯用屏幕上的投射图像使保持筒主体36相对于支承筒37移位。由此,能够进行使第1透镜组LG1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偏移调整)、使第1透镜组LG1在相对于与光轴X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倾斜调芯)和使第1透镜组LG1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前后调整)。
此外,将调芯销从引导筒52的小径筒部分58的外周侧插入到调芯销用贯通孔83中,使调芯销的前端与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保持筒外周面部分的平坦面92抵接。然后,根据投射在调芯用屏幕上的投射图像,使3个调芯销进退,使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相对于引导筒52移位。由此,进行使第7透镜组LG7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偏移调整)。
然后,对投射镜头3照射紫外线,使第1粘接剂41和第2粘接剂60固化。由此,以不能移位的方式将保持筒主体36固定于支承筒37,使第1透镜组LG1不能移位。此外,以不能移位的方式将第7透镜组LG7固定于引导筒52。由此,将第1透镜组LG1和第7透镜组LG7固定成不能移位,使第7透镜组LG7不能移位。
(作用效果)
在本例子中,镜筒31具有:第1临时保持机构40,其使第1透镜组LG1能够移位;以及第2临时保持机构59,其使第7透镜组LG7能够移位。因此,投射镜头3能够在其制造工序中进行使第1透镜组LG1移位的调芯和使第7透镜组LG7移位的调芯。由此,与仅使第1透镜组LG1移位而进行调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像差的产生。此外,镜筒31具有:第1粘接剂41,其对第1透镜组保持筒35与外筒33进行粘接,将第1透镜组LG1固定成不能移位;以及第2粘接剂60,其对第7透镜组保持筒47与外筒33进行粘接,将第7透镜组LG7固定成不能移位。因此,能够防止在进行调芯后第1透镜组LG1和第7透镜组LG7移位。这里,如果进行使第7透镜组LG7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偏移调整),则能够提高投射的图像的中心附近的分辨率性能。
此外,在本例中,第1临时保持机构40使第1透镜组LG1能够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位,并能够在相对于与光轴X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因此,针对第1透镜组LG1,能够进行使其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偏移调整)、使其在相对于与光轴X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倾斜调芯)和使其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前后调整)。此外,如果对第1透镜组LG1进行这些调芯,则能够抑制投射图像的像面倾斜的产生,能够提高分辨率性能。
并且,在本例子中,第1透镜组保持筒35(保持筒主体36)经由第1卡口机构78保持于支承筒37。因此,容易将第1突起76插入到第1圆弧槽75中。此外,如果将第1突起76插入到第1圆弧槽75中,则在使保持筒主体36相对于支承筒37移位时,能够防止保持第1透镜组LG1的保持筒主体36从支承筒37沿光轴方向掉落。
此外,在本例中,外筒33具有螺旋体机构57,该螺旋体机构57使支承筒37相对于引导筒52移动。因此,能够在进行第1透镜组LG1的调芯之后,使第1透镜组LG1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动,以进行对焦等。
并且,在本例中,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经由第2卡口机构90保持于引导筒52的小径筒部分58。因此,容易将第2突起88插入到第2圆弧槽87。此外,如果将第2突起88插入到第2圆弧槽87,则在使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相对于引导筒52移位时,能够防止保持第7透镜组LG7的第7透镜组保持筒47从引导筒52沿光轴X的方向掉落。并且,在第2卡口机构90中,设置于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第2突起88与设置于引导筒52的第2圆弧槽87的一对侧壁面接触,所以,能够将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相对于引导筒52的移位仅规定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
此外,在本例中,引导筒52的小径筒部分58具有粘接剂用贯通孔82,该粘接剂用贯通孔82用于将第2粘接剂60注入到在从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第7透镜组保持筒47重叠的部分。由此,容易在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涂覆第2粘接剂60。因此,容易将第7透镜组保持筒47与引导筒52固定。
此外,引导筒52具有调芯销用贯通孔83,该调芯销用贯通孔83用于将调芯销插入到在从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重叠的部分,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在从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调芯销用贯通孔83重叠的位置具有平坦面92。因此,能够使插入到调芯销用贯通孔83的调芯销的前端与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平坦面92抵接,使第7透镜组保持筒47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第7透镜组LG7的调芯。
此外,在本例子的投影仪中,由于可在投射镜头3中抑制像差的产生,所以,能够提高经由投射镜头3投射的投射图像的分辨率性能。
(变形例)
第1临时保持机构40可以构成为,在保持筒主体36的外周面与支承筒37相对的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73处具有朝外周侧突出的第1突起76,在支承筒37的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74具有第1圆弧槽75和槽状的导入部77,第1突起76插入到第1圆弧槽75。此外,第2临时保持机构59可以构成为,在第7透镜组保持筒47的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85具有第2圆弧槽87和导入槽89,在引导筒52的引导筒侧内周面部分86具有朝内周侧突出的第2突起88,第2突起88插入到第2圆弧槽87。
此外,在第2临时保持机构59中,针对第7透镜组LG7,除了能够进行使其在与光轴X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偏移调整)以外,还能够进行使其在相对于与光轴X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倾斜调芯)和使其在光轴X的方向上移位的调芯(前后调整)。在该情况下,将第2圆弧槽87的光轴X的方向上的宽度尺寸设定为比第2突起88的所述光轴X的方向上的厚度尺寸长。由此,在第2突起88与在第2圆弧槽87中在光轴X的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面87b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面87b之间设置间隙。

Claims (12)

1.一种投射镜头,其具有:多个透镜组,它们由1片或者多片透镜构成;以及镜筒,其从外周侧分别支承所述多个透镜组,该投射镜头的特征在于,
所述镜筒具有:第1透镜组保持筒,其从外周侧保持最靠放大侧的第1透镜组;最终透镜组保持筒,其从外周侧保持最靠缩小侧的最终透镜组;外筒,其从外周侧保持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筒和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第1临时保持机构,其使所述第1透镜组能够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位;第1粘接剂,其对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筒与所述外筒进行粘接,使所述第1透镜组不能移位;第2临时保持机构,其使所述最终透镜组能够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位;以及第2粘接剂,其对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与外筒进行粘接,使所述最终透镜组不能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临时保持机构使所述第1透镜组能够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移位并能够在相对于与所述光轴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射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筒具有保持筒主体,该保持筒主体保持所述第1透镜组,
所述外筒具有支承筒,该支承筒从外周侧保持所述保持筒主体,
所述第1临时保持机构具有: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其在所述保持筒主体的外周面处与所述支承筒相对;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其在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处与所述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相对;第1圆弧槽,其设置于所述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和所述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的一方,在绕所述光轴的圆周方向上延伸;以及第1突起,其设置于所述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和所述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的另一方,插入到所述第1圆弧槽中,
在所述保持筒主体侧外周面部分与所述支承筒侧内周面部分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所述第1圆弧槽的底面与所述第1突起的朝向所述第1圆弧槽的底面的端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所述第1突起与在所述第1圆弧槽中在光轴的方向上相对的一对侧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侧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所述第1粘接剂将所述保持筒主体与所述支承筒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射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具有使所述第1透镜组保持筒移动的螺旋机构,
所述螺旋机构具有:外螺纹,其设置于所述支承筒的外周面;以及内螺纹,其设置于相对的内周面,与所述外螺纹进行螺纹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投射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临时保持机构具有: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其在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的外周面处与所述外筒相对;外筒侧内周面部分,其在所述外筒的内周面处与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相对;第2圆弧槽,其设置于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和所述外筒侧内周面部分的一方,在绕所述光轴的圆周方向上延伸;以及第2突起,其设置于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和所述外筒侧内周面部分的另一方,插入到所述第2圆弧槽中,
在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与所述外筒侧内周面部分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所述第2圆弧槽的底面与所述第2突起的朝向所述第2圆弧槽的底面的端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相对的所述第2圆弧槽的一对侧壁面与所述第2突起接触,
所述第2粘接剂将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与所述外筒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射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圆弧槽设置于所述外筒侧内周面部分,
所述第2突起设置于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
所述外筒侧内周面部分具有导入槽,该导入槽用于将所述第2突起导入所述第2圆弧槽内,
所述导入槽从所述第2圆弧槽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起沿所述光轴的方向朝向所述缩小侧延伸,在所述外筒的所述缩小侧的端缘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射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具有粘接剂用贯通孔,该粘接剂用贯通孔将所述第2粘接剂注入到在从与所述光轴垂直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重叠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射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具有调芯销用贯通孔,该调芯销用贯通孔用于将调芯销插入到在从与所述光轴垂直的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重叠的部分,
所述保持筒侧外周面部分在从所述径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调芯销用贯通孔重叠的位置处具有平坦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射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在所述缩小侧的端缘具有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圆弧的缺口部,
所述最终透镜组保持筒具有凸部,该凸部朝外周侧突出,插入到所述缺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射镜头,其特征在于,
该投射镜头具有中间透镜组,该中间透镜组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最终透镜组之间,
所述镜筒具有:中间透镜组保持筒,其从外周侧保持所述中间透镜组;以及凸轮筒,其位于所述中间透镜组保持筒与所述外筒之间,将该中间透镜组保持筒支承成能够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移动,
所述中间透镜组保持筒具有引导销,该引导销朝外侧突出,
所述凸轮筒具有凸轮孔,该凸轮孔朝向圆周方向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倾斜,
所述外筒将所述凸轮筒支承成能够绕光轴旋转,并且,在所述外筒的内周面上具有引导槽,该引导槽在光轴的方向上延伸,
所述引导销贯穿所述凸轮孔而插入到所述引导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临时保持机构使所述最终透镜组能够在所述光轴的方向上移位并能够在相对于与所述光轴垂直的面倾斜的方向上移位。
12.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该投影仪具有:
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射镜头;
以及图像显示元件,该投影仪利用投射镜头投射所述图像显示元件显示的图像。
CN201910084920.9A 2018-01-30 2019-01-29 投射镜头和投影仪 Active CN1100959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3831A JP7013893B2 (ja) 2018-01-30 2018-01-30 投写レンズ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8-013831 2018-0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95927A CN110095927A (zh) 2019-08-06
CN110095927B true CN110095927B (zh) 2022-01-04

Family

ID=67392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84920.9A Active CN110095927B (zh) 2018-01-30 2019-01-29 投射镜头和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03057B2 (zh)
JP (1) JP7013893B2 (zh)
CN (1) CN1100959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91512B (zh) * 2020-12-23 2022-07-12 深圳市安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自动调焦功能的投影仪的调焦机构、镜头及投影仪
JP2022111504A (ja) * 2021-01-20 2022-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固定装置、投射光学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8710A (ja) * 1982-10-13 1984-04-18 Ricoh Co Ltd レンズ系の組立方法
CN1385725A (zh) * 2001-05-14 2002-12-18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
CN1940616A (zh) * 2005-09-30 2007-04-04 富士能株式会社 透镜块、保持其的透镜保持件及使用其的投影机
CN202676972U (zh) * 2012-07-13 2013-01-16 茂莱(南京)仪器有限公司 可调式标准镜头
CN103777449A (zh) * 2012-10-25 2014-05-07 株式会社理光 照明光学系统以及图像投影装置
CN104136954A (zh) * 2012-02-28 2014-11-05 株式会社尼康 镜头镜筒以及摄像装置
CN104142554A (zh) * 2013-05-09 2014-11-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以及投影机
CN105607211A (zh) * 2015-12-31 2016-05-25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透镜调整结构及投影光学系统
CN106461901A (zh) * 2014-04-10 2017-02-22 Mems启动有限公司 微型透镜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6020913U (zh) * 2016-09-07 2017-03-1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的调节结构
CN107003496A (zh) * 2015-01-27 201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07111099A (zh) * 2015-01-27 2017-08-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4267A (ja) 2000-06-28 2002-01-18 Konica Corp レンズユニットのレンズ調芯方法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JP3903948B2 (ja) * 2002-09-25 2007-04-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調芯機構、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5148439A (ja) * 2003-11-17 2005-06-09 Fujinon Corp レンズの偏心調整方法及びレンズ装置
JP2006078827A (ja) 2004-09-10 2006-03-23 Canon Inc レンズ鏡筒及び該レンズ鏡筒の組立方法
JP2007155761A (ja) 2005-11-30 2007-06-21 Fujinon Corp レンズ鏡筒、レンズの固定方法及びレンズの固定装置
JP5035966B2 (ja) 2007-03-27 2012-09-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2012242728A (ja) * 2011-05-23 2012-12-10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温度補償機能を有するレンズユニット
JP6168900B2 (ja) * 2013-08-01 2017-07-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2016206508A (ja) 2015-04-27 2016-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6637752B2 (ja) 2015-12-10 2020-01-29 アキム株式会社 物品組み立て装置、部品組み立て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8710A (ja) * 1982-10-13 1984-04-18 Ricoh Co Ltd レンズ系の組立方法
CN1385725A (zh) * 2001-05-14 2002-12-18 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光学装置
CN1940616A (zh) * 2005-09-30 2007-04-04 富士能株式会社 透镜块、保持其的透镜保持件及使用其的投影机
CN104136954A (zh) * 2012-02-28 2014-11-05 株式会社尼康 镜头镜筒以及摄像装置
CN202676972U (zh) * 2012-07-13 2013-01-16 茂莱(南京)仪器有限公司 可调式标准镜头
CN103777449A (zh) * 2012-10-25 2014-05-07 株式会社理光 照明光学系统以及图像投影装置
CN104142554A (zh) * 2013-05-09 2014-11-1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以及投影机
CN106461901A (zh) * 2014-04-10 2017-02-22 Mems启动有限公司 微型透镜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03496A (zh) * 2015-01-27 201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07111099A (zh) * 2015-01-27 2017-08-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射光学装置和投影仪
CN105607211A (zh) * 2015-12-31 2016-05-25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透镜调整结构及投影光学系统
CN206020913U (zh) * 2016-09-07 2017-03-15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投影镜头的调节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03057B2 (en) 2019-12-10
JP2019132942A (ja) 2019-08-08
CN110095927A (zh) 2019-08-06
JP7013893B2 (ja) 2022-02-01
US20190235362A1 (en) 2019-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02482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0095927B (zh) 投射镜头和投影仪
JP2016139114A (ja)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WO2016121299A1 (ja)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20210389649A1 (en) Projection lens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US20210373299A1 (en) Projection lens and projection apparatus
JP5326495B2 (ja) 投写レンズ、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JP2016180935A (ja)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0099259B (zh) 投射镜头以及投影仪
JP2005099116A (ja) 投写光学系、投写光学系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投写光学系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6578892B2 (ja)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1100071A (ja) レンズ装置
JP2010107702A (ja) 投写レンズ、プロジェクタ、および投写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2009086475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17040901A (ja)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5249879A (ja) リアプロジェクションレンズ鏡筒の変倍調節装置
JP2004354482A (ja) 投写光学系、投写光学系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投写光学系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2018205656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5487707B2 (ja) 投写レンズ、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05274802A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JP2002350977A (ja) プロジェクタ
WO2016121300A1 (ja) 投写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12185256A (ja) 投写レンズ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H09159902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05164975A (ja) 光学装置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並びに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