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11680A - 介质排出装置及介质排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介质排出装置及介质排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11680A
CN109911680A CN201811483549.5A CN201811483549A CN109911680A CN 109911680 A CN109911680 A CN 109911680A CN 201811483549 A CN201811483549 A CN 201811483549A CN 109911680 A CN109911680 A CN 109911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member
discharge
medium
paper
evacu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8354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11680B (zh
Inventor
近藤胜行
宫川正好
冈本克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11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11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116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116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4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 B65H31/08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the articles being piled one above another
    • B65H31/10Pile receivers with movable end support arranged to recede as pile accumulates the articles being piled one above another and applied at the top of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26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dropping the articles
    • B65H29/34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dropping the articles from supports slid from under the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38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ovable piling or advancing arms, frames, plates, or like members with which the articles are maintained in face cont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2Stationary guides or smoo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0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 B65H31/3009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dropping, e.g. removing the pile support from under the pile
    • B65H31/3018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completed piles by dropping, e.g. removing the pile support from under the pile from opposite part-support elements, e.g.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3Forming a pile of a limited number of articles, e.g. buffering, forming bu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2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9Other means designated for special purpose
    • B65H2404/693Retractable guiding means, i.e. between guiding and non guiding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8Form of handled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82Piled package
    • B65H2701/1829Bound, bundled or stapled stacks or pack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介质排出装置及介质排出装置的控制方法。该介质排出装置具备:排出辊对,排出介质;排出托盘,配置于排出辊对的在铅直方向上的下方,并具有载置排出的所述介质的载置面;以及引导部件,设置成能够在进入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进退,引导部件从与介质的排出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宽度方向的内侧进入到进入位置,引导部件向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侧避让到避让位置。引导部件的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在被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下,在铅直方向上配置于排出辊对的排出位置与排出托盘的载置面的位置之间的位置。

Description

介质排出装置及介质排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关联申请的交叉引用
于2017年12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235470的全部公开内容结合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纸张等介质排出并装载于排出托盘等载置部上的介质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具有输送纸张等介质的输送部和在介质上进行印刷的记录头的印刷装置已被广为人知(例如专利文献1等)。在设于印刷装置的壳体的排出口的下方设有排出托盘,从排出辊排出的印刷后的介质被装载于排出托盘的载置面上。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印刷装置(介质排出装置的一例)将例如由单页纸构成的介质依次排出至排出托盘等堆垛器上,排出后的介质被装载于堆垛器的载置面上。在该印刷装置中,为了应对在排纸托盘上的卷曲,在排出印刷后的介质的排出口处配置从上方侧抵接介质的抵接部件,能够将介质装载为整齐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6182号公报
但是,在从排出口排出的过程中,随后排出的后续介质的前端抵接于先排出并装载于排出托盘的载置面的在先介质,从而在后续介质向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移动的过程中,后续介质的前端部分会卷入下方,存在产生当装载于在先介质的上表面时弯折的下弯的情况。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印刷装置中,对这种下弯并未采取措施。另外,不局限于排出单页的介质的情况,在后处理装置(整理器)中也是同样。即,当后处理装置排出介质摞时,在排出的过程中,随后排出的后续介质摞的前端抵接于先排出并载置于排出托盘的载置面的在先介质摞,存在产生后续介质摞中例如最下层的一张或多张介质向下方弯折的下弯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技术问题不局限于印刷装置、后处理装置,在将纸张等介质排出并进行装载的介质排出装置中是共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排出的介质折弯的介质排出装置。
下面,对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及其作用效果进行描述。
解决上述问题的介质排出装置接收从处理装置的排出部排出的介质,并具备:载置部,配置为比所述排出部在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更靠下方,并具有载置排出的所述介质的载置面;以及引导部件,设置成能够在进入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进退,所述引导部件从与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进入到所述进入位置,所述引导部件向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侧避让到所述避让位置,在所述引导部件被配置于所述进入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引导部件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配置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位置在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载置面在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之间的高度位置。
根据该结构,介质在从排出部排出的过程中,边被从宽度方向的两侧的避让位置进入至宽度方向的内侧的进入位置的引导部件暂时支撑,边被排出。当引导部件避让至避让位置时,介质载置于载置面上的在先介质上表面。因此,能够减少排出的介质的折叠。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引导部件能够以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一端侧为转动轴使作为所述上游侧端部的另一端侧在所述进入位置与所述避让位置之间进退。
根据该结构,引导部件是另一端侧能够以一端侧为转动轴在进入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进退的转动式,所以能够使用例如长条状的部件作为引导部件。因此,能够使装置在宽度方向上小型化。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在被配置于所述进入位置时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配置为比在配置于所述避让位置时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更靠下方。
根据该结构,配置于进入位置的引导部件以使另一端侧降低的方式倾斜,所以介质被引导部件引导为下游端(前端)高于上游端(后端)的姿势。因此,在引导部件避让至避让位置而介质载置于在先介质上表面时,介质不易向排出方向的下游侧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将介质整齐地装载于载置部的载置面。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在所述引导部件从所述避让位置移动至所述进入位置时,该引导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维持位于所述避让位置时的高度位置地进入作为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所述介质的排出路径的内侧,并在进入的终点位置下降。
根据该结构,易于避免引导部件在从避让位置移动至进入位置时与在先介质误接触。因此,能够降低引导部件与在先介质误接触而损害在先介质的对齐性、或者划伤在先介质的频率。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在所述引导部件从所述进入位置移动至所述避让位置时,该引导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维持位于所述进入位置时的高度位置地避让至作为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侧的、所述介质的排出路径的外侧,并在避让的终点位置上升。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在引导部件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使暂时性支撑的介质浮起。因此,能够将介质整齐地装载于载置面上。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所述载置面和配置于所述进入位置的所述引导部件倾斜为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低于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状态,所述引导部件在被配置于所述进入位置的情况下,倾斜大于所述载置面的倾斜。
根据该结构,变得易于使介质靠排出方向的上游侧而载置于在先介质上表面。因此,能够将介质整齐地装载于载置面上。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引导部件的摩擦系数设定为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载置面的摩擦系数以下。
根据该结构,在排出的过程中,介质在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上与在载置部的载置面上同样地或更为容易地滑动。因此,介质不会被剐住地在引导部件的上表面上滑动。因此,容易避免缘于剐住等的介质的位置偏移。根据这一点,能够将介质整齐地装载于载置部的载置面上。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引导部件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介质的在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接触到先排出而已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上表面之前的期间进入至所述进入位置,并在所述介质的在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之后避让至所述避让位置。
根据该结构,引导部件在到介质的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接触到先排出而已载置于载置部的介质的上表面之前的期间进入进入位置,所以能够避免引导部件在向进入位置进入的过程中与排出的介质接触。因此,可以抑制缘于移动中的引导部件与介质接触的介质位置偏移。另外,引导部件在介质的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从排出部排出之后避让至避让位置。因此,引导部件至少在受到从排出部排出介质的力的期间支撑介质,并在不再受到从排出部排出介质的力之后从进入位置避让。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由于一面使介质的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与先排出而已载置于载置部的介质的上表面抵接、一面向排出方向的下游侧推出介质而产生的折叠。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介质的在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之前进入至所述进入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避免向进入位置进入的过程的引导部件与从排出部排出的介质接触。因此,可以抑制缘于移动中的引导部件与介质接触的介质位置偏移。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在所述引导部件开始从所述进入位置向所述避让位置避让时,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介质的在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已与先排出而已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上表面接触。
根据该结构,在介质的上游侧端部接触先排出并已载置于载置部的介质(在先介质)的上表面而受到了接触阻力的状态下,引导部件开始从进入位置避让。因此,不易发生在引导部件避让时被其上表面引导的介质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将介质整齐地装载于载置部的载置面。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在所述引导部件被配置于所述避让位置的情况下,该引导部件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介质的排出路径的外侧。
例如,若使引导部件避让时其一部分位于介质的排出路径的内侧,则介质会挂在引导部件的一部分上,在落下到在先介质的上表面时容易发生位置偏移。根据该结构,引导部件由于排出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全都避让至介质的排出路径的外侧,所以不易在引导部件的支撑脱离而介质落到在先介质的上表面时发生位置偏移。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当所述引导部件处于所述进入位置时,所述引导部件的进入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部分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上游端侧位于比在没有该引导部件的状态下、被排出的所述介质的在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前端与先排出而已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上表面首先接触的位置更靠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不使排出的介质的前端与先排出而已载置于载置部的介质(在先介质)的上表面接触的情况下通过引导部件来支撑该介质。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介质的前端抵接于在先介质的上表面而介质被向下游侧推出时易于发生的折叠。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具有保持所述引导部件进行转动的保持部,当所述引导部件处于所述进入位置时,所述保持部也与所述引导部件一起引导所述介质。
根据该结构,由于是保持部与处于进入位置的引导部件一起引导介质的结构,所以可以使保持部接近介质的排出路径,靠内侧进行配置。因此,虽然设置了包括引导部件和保持部的装置,却能够使介质排出装置在宽度方向上小型化。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在所述引导部件向所述进入位置移动时,所述保持部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移动,在所述引导部件向所述避让位置移动时,所述保持部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在引导部件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避让的过程中引导部件的另一端在排出方向上位置变化的量相对变小。因此,能够使在引导部件从进入位置避让的过程中施加于介质的与排出方向反向的力相对变小。
在上述介质排出装置中,优选地,在所述引导部件的进入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部分上具有能将所述引导部件的延伸方向作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的部分。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引导部件的可旋转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来支撑介质,能够减小引导部件与介质的摩擦。可以抑制例如缘于在引导部件避让的过程中剐住介质而使介质的对齐性受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印刷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示意图。
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结构截面图。
图3是示出后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后处理装置的侧截面图。
图5是示出一对引导部件处于避让位置时的防折装置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一对引导部件处于进入位置时的防折装置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引导单元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引导单元的局部断开侧视图。
图9是示出引导部件处于进入位置时的引导单元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引导单元的底视图。
图11是从上表面侧观察到引导可动体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引导可动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从底面侧观察到引导可动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4是从底面侧观察到处于解锁状态的引导可动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引导可动体处于避让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6是示出引导可动体向进入位置移动的过程的平面图。
图17是示出引导可动体处于进入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8是示出引导部件处于进入位置时的防折装置和排出托盘的侧视图。
图19是示出后处理装置中的防折控制所涉及的部分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20是示出防折控制例行程序的流程图。
图21是说明防折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22是说明防折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23是说明防折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24是说明防折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25是说明防折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26是说明防折装置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具备防折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视图。
图28是示出变更例中的引导单元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印刷装置、20防折装置、30引导单元、31引导部件、31a一端、31b另一端(前端)、32引导可动体、33电动马达、35引导框架、38作为保持部的一个例子的保持部件、39位置传感器、41转动轴、70辊、100图像形成装置、131A作为排出部的一个例子的排出辊对、156作为载置部的一个例子的载置台、156a载置面、157限制壁、200中间输送装置、300作为介质排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后处理装置、320a限制壁、329作为排出部的一个例子的排出辊对、331作为载置部的一个例子的排出托盘、331a载置面、335升降电机、351输入检测部(第一检测部)、352排出检测部(第二检测部)、353纸面检测部(介质面检测部)、400作为介质排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像形成装置、M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介质)、M1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叠(介质摞)、Ms作为在先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在先纸张、Mk作为后续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后续纸张、Y宽度方向(前后方向)、X输送方向、Z铅直方向、X1排出方向、EA排出区域(排出路径)、NP作为排出位置的夹持位置、θ1载置面的角度、θ2引导部件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等变为可识别的程度的大小,使各部件等的尺度与实际不同而示出。
首先,对印刷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间输送装置200以及后处理装置300。另外,各装置100、200、300具备控制各装置100、200、300中的各机构的驱动的控制部11、12、13。各控制部11~13构成为可相互通信。例如,控制部11综合控制整个印刷装置10,控制部12、13按照来自控制部11的指示进行各装置200、300的控制。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对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纸张M形成图像的装置。后处理装置300例如是进行将形成有图像的多个纸张M用订书钉(针)订起来的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处理装置300相当于介质排出装置的一个示例。此外,中间输送装置200是将由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有图像的纸张M输送到后处理装置300的装置。中间输送装置200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与后处理装置300之间。需要注意的是,控制部也可以在构成印刷装置10的各装置100、200、300中的两个或三个装置之间共享。
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中,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作为上游侧输送路径的第三排出路径153与中间输送装置200的中间输送路径218连接,中间输送路径218与后处理装置300的下游侧输送路径319连接。于是,由上游侧输送路径(第三排出路径153)、中间输送路径218以及下游侧输送路径319构成了从作为纸张M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经由中间输送装置200而延续到后处理装置300的输送路径(图1中的双点划线)。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是通过使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墨水附着于纸张M来记录字符、图形、照片等图像的喷墨打印机,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01。在壳体101的上部安装有用于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部102。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沿铅直方向Z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中央部直至下部地设置有纸盒103。在本实施方式中,纸盒103在铅直方向Z上并排配置有四个。在各纸盒103中以层叠状态容纳有由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记录的纸张M。另外,在各纸盒103上形成有用户可把持的把持部103a。此外,纸盒103构成为可安装于壳体101或从壳体101上卸下。需要注意的是,容纳于各纸盒103中的纸张M既可以是各不相同种类的纸张,也可以是相同种类的纸张。
在铅直方向Z上的最上层的纸盒103的上方设有矩形状的前板盖104。前板盖104被设置为能够以与纸盒103相邻的长边为基端进行转动,并构成为与基端相反一侧的前端侧在与图像形成装置100分离的开位置和构成壳体101的一部分的闭位置两个位置之间转动自如。
另外,在壳体101的中间输送装置200侧的局部上,以可根据需要安装的方式设有从壳体101向中间输送装置200侧延伸的排纸托盘109。在排纸托盘109上载置经由排出口108(参照图2)而排出的纸张M。
这里,参照图2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0所具有的壳体101内设置有从铅直方向Z的上侧对纸张M进行记录的记录部110和沿着输送路径120输送纸张M的输送部130。输送路径120形成为当将沿着前后方向Y的方向作为纸张M的宽度方向时将与该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作为输送方向来输送纸张M。
记录部110具备可在纸张M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整个区域同时喷出墨水的行式头型的记录头111。记录部110通过使从记录头111喷出的墨水附着于纸张M中与记录头111相对的记录面(被印刷图像的面)而将图像形成于纸张M。
输送部130具有沿输送路径120配置并用输送驱动电机(未图示)驱动的多个输送辊对131和设置于记录部110的正下方的带式输送部132。即,从记录头111对由带式输送部132输送的纸张M喷出墨水,进行记录。
带式输送部132具有:驱动辊133,配置为比记录头111更靠输送方向上游侧;从动辊134,配置为比记录头111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以及环形的带135,悬挂在这些各辊133、134上,呈无端状。通过驱动辊133驱动旋转,带135绕其旋转,通过该转圈的带135将纸张M向下游侧输送。即,带135的外周面作为支撑进行记录的纸张M的支撑面而发挥作用。
输送路径120具有:供给路径140,朝向记录部110输送纸张M;排出路径150,输送由记录部110进行记录并已记录完毕的纸张M;以及分支路径160,由分支机构147分支。
供给路径140具有第一供给路径141、第二供给路径142以及第三供给路径143。在第一供给路径141中,从通过打开设置于壳体101的右侧面的盖141a而露出的插入口141b插入的纸张M向记录部110输送。即,从插入口141b插入的纸张M通过第一驱动辊对144的旋转驱动而呈直线地向记录部110输送。
在第二供给路径142中,分别容纳于在壳体101的下部所设置的纸盒103中的纸张M沿铅直方向Z向记录部110输送。即,以层叠状态容纳于纸盒103中的纸张M的最上层的纸张M由拾取辊142a送出,通过分离辊对145逐张分离之后,边借助第二驱动辊对146的旋转驱动而沿铅直方向Z输送,边进行翻转,朝向记录部110输送。
在第三供给路径143中,当对纸张M进行将图像记录于两面的双面印刷时,单面由记录部110记录完毕的纸张M被再次向记录部110输送。即,在记录部110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有从排出路径150分支的分支路径160。即,当进行双面印刷时,通过设置于排出路径150的中途的分支机构147的动作而将纸张M向分支路径160输送。另外,在分支路径160中,在比分支机构147靠下游侧设有可进行正转和反转双向旋转的分支路径辊对161。
在双面印刷时,一面已被印刷的纸张M由分支机构147暂且引导至该分支路径160,通过正转的分支路径辊对161在分支路径160内向下游侧输送。之后,已向分支路径160输送的纸张M通过反转的分支路径辊对161在分支路径160内从下游侧向上游侧反向输送。即,在分支路径160上输送的纸张M的输送方向掉转。
从分支路径160反向输送的纸张M向第三供给路径143输送,由多个输送辊对131向记录部110输送。通过在第三供给路径143上输送,纸张M被翻转为未印刷的另一面与记录部110相对,通过第三驱动辊对148的旋转驱动而向记录部110输送。即,第三供给路径143作为使纸张M翻转来进行供给的翻转输送路径发挥作用。
各供给路径141、142、143中的第二供给路径142和第三供给路径143边使纸张M弯曲边向记录部110输送。另一方面,第一供给路径141与第二供给路径142及第三供给路径143相比,不使纸张M大幅弯曲地向记录部110输送。
在各供给路径141、142、143上输送的纸张M在被输送至配设于比记录部110更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的对准辊对149之后,其前端碰到旋转停止的对准辊对149。于是,纸张M通过这样的碰到对准辊对149的状态而校正(去除偏斜)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倾斜。然后,倾斜被校正后的纸张M通过之后的对准辊对149的旋转驱动而成为对准状态地向记录部110输送。
由记录部110在单面或双面上进行记录,已完成记录的纸张M由输送辊对131沿构成输送路径120的下游部的排出路径150输送。排出路径150在比与分支路径160分支的位置更靠下游的位置处分支为第一排出路径151、第二排出路径152、第三排出路径153。即,已完成记录的纸张M在沿构成排出路径150的上游部的公共排出路径154(上游排出路径)输送之后,由设置于作为公共排出路径154的下游端的分支位置190处的引导机构180(切换引导部)向构成排出路径150的下游部的各排出路径151、152、153中任一路径引导。引导机构180设置于从公共排出路径154的下游端分支为各排出路径151、152、153的分支位置190。
第一排出路径(上方排出路径)151以朝向壳体101的上方的方式弯曲延伸,是在由记录部110记录过的纸张M被输送至排出口155的期间使该纸张M的正反翻转的弯曲翻转路径,其中,该排出口155在作为第一排出路径151的终端的部位处在壳体101的局部上开口。
第一排出路径151使由记录部110记录过的纸张M的记录面为内侧而使其弯曲,并使纸张M从该纸张M的记录面朝向上侧的状态翻转为朝向下侧的状态。在第一排出路径151上输送的纸张M通过沿第一排出路径151设于多处的多个输送辊对131中的位于终端的排出辊对131A而从排出口155排出。然后,从排出口155排出的纸张M向铅直方向Z下侧落下,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以层叠于载置面156a上的状态排出至载置台156。需要注意的是,纸张M通过配置于排出路径150的多处的输送辊对131从排出口155以单面印刷时的记录面在铅直方向Z上朝下的姿势排出到载置台156上。另外,双面印刷时的纸张M先在一面进行了记录之后被翻转,以随后在另一面上进行了记录的记录面在铅直方向Z上朝下的姿势被排出到载置台156上。
载置台156具有随着往左右方向X上的右方而向铅直方向Z上侧上升的前端向上的倾斜的形状,纸张M以层叠状态载置于该载置台156上。此时,载置于载置台156的各纸张M顺着载置台156的倾斜而向左方移动,靠近设于壳体101的排出口155的下侧的、具有大致铅直的面的限制壁157而载置。
第二排出路径152比第一排出路径151更靠铅直方向Z下侧地分支,从记录部110朝着中间输送装置200呈直线(水平)地延伸。为此,在第二排出路径152上输送的纸张M其姿势与通过了记录部110时同样,保持为一定地呈直线输送,从排出口108朝着排纸托盘109排出。即,第二排出路径152作为不使纸张M的姿势翻转地朝向排纸托盘109输送纸张M的非翻转排出路径发挥作用。
第三排出路径153比第二排出路径152更靠铅直方向Z下侧地分支,以朝向壳体101的下方去的方式在铅直方向Z上向斜下侧延伸。此外,第三排出路径153的下游端与位于中间输送装置200所具有的中间输送路径218的上游端的导入路径211连接。因此,在第三排出路径153上输送的纸张M向中间输送装置200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排出路径153上设置有可检测纸张M的有无的输送检测部199。输送检测部199例如是光透射型或光反射型的光断续器,具备发出光的发光部和接收从发光部发射的光的受光部。作为发光部的发光元件,例如应用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发光元件、激光发光元件等。另外,受光部由光电晶体管、光电集成电路等构成。可以通过发光部和受光部来检测纸张M的有无(受光部中的受光的开/关)。
输送检测部199与控制部11连接,基于规定的程序而被驱动控制。控制部11驱动输送检测部199,将光在受光部中的受光量与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来检测纸张M的有无。于是,在与输送辊对131的驱动同步地反复检测到纸张M的有和无的情况下,判断为是在正常地输送纸张M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规定的定时或规定的时间内受光部中的受光量没有变化的状态持续的情况下,判断为处于异常状态(卡纸)。例如,在由于发生纸张M的输送故障而未从记录头111侧正常地输送纸张M的情况下,判断为是异常状态(卡纸)。
排出路径150的一部分和分支路径160的一部分安装在设于壳体101的引出单元170上。需要注意的是,引出单元170构成为可安装于壳体101或可从壳体101上卸下。
这里,可应用于印刷装置10的纸张M优选是具有吸湿性和可挠性的纸张,可列举出例如电子照相复印纸张等普通纸、具备包含二氧化硅、氧化铝、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的水溶性墨水吸收层的喷墨纸张等。另外,作为水溶性墨水的渗透速度比较小的类型的吸收性被记录介质,可列举出用于一般的胶版印刷的铜版纸、涂布纸、绷带纸等。另外,作为纸张M,例如可以列举出优质纸、PPC复印纸、非涂布印刷纸等。
接着,参照图1,对中间输送装置20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中间输送装置200具备能够输送纸张M的中间输送部252。中间输送部252具备将输送来的纸张M翻转的至少一个翻转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的第一翻转部241和第二翻转部242)。第一翻转部241和第二翻转部242位于在输送路径上比记录部110更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将形成(印刷)有图像的纸张M翻转。另外,中间输送装置200具备输送纸张M的中间输送路径218。因此,中间输送装置200具有边输送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形成有图像的纸张M边使其干燥的干燥功能、和使从图像形成装置100输送来的纸张M翻转的翻转功能。
中间输送装置200的中间输送路径218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第三排出路径153连接。另外,中间输送路径218具有:导入路径243,其上游端与第三排出路径153连接;以及第一分支路径244和第二分支路径245,在作为导入路径243的下游端的分支点A处分支。即,导入路径243的下游端、第一分支路径244的上游端以及第二分支路径245的上游端分别连接于分支点A。此外,第一分支路径244和第二分支路径245在输送方向上的路径长度为彼此大致相同的长度。
进而,中间输送路径218还具有:连接于作为第一分支路径244的下游端的第一连接点B的第一汇合路径246和连接于作为第二分支路径245的下游端的第二连接点C的第二汇合路径247。第一汇合路径246和第二汇合路径247在输送方向上的路径长度为彼此大致相同的长度。
另外,第一翻转部241所具有的第一翻转路径248与第一连接点B连接。另外,第二翻转部242所具有的第二翻转路径249与第二连接点C连接。即,第一分支路径244的下游端、第一汇合路径246的上游端以及第一翻转路径248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点B。另外,第二分支路径245的下游端、第二汇合路径247的上游端以及第二翻转路径249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点C。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翻转路径248和第二翻转路径249的路径长度构成为在输送方向上为可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进行图像形成(印刷)的纸张M的长度以上。
进而,中间输送路径218设有第一汇合路径246和第二汇合路径247汇合的汇合点D,并具有连接于该汇合点D的导出路径250。即,第一汇合路径246的下游端、第二汇合路径247的下游端以及导出路径250的上游端连接于汇合点D。该导出路径250朝着后处理装置300在第一翻转路径248与第二翻转路径249之间向下延伸之后,绕过第一翻转路径248而向上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导出路径250由配置于上游侧的第一导出路径250a和配置于该第一导出路径250a的下游侧的第二导出路径250b构成。此外,第二导出路径250b的下游端与后处理装置300的下游侧输送路径319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导入路径243、第一分支路径244以及第二分支路径245构成了翻转前路径218a,由第一汇合路径246、第二汇合路径247以及导出路径250构成了翻转后路径218b。此外,翻转前路径218a在输送方向上位于比第一翻转部241或者第二翻转部242更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进而,翻转后路径218b在输送方向上位于比第一翻转部241或者第二翻转部242更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即,中间输送路径218具有:位于比第一翻转部241和第二翻转部242更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翻转前路径218a、以及位于比第一翻转部241和第二翻转部242更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翻转后路径218b。
另外,图1所示的中间输送装置200具备能够效仿中间输送路径218输送纸张M的中间输送部(未图示)。中间输送部具备能够沿中间输送路径218输送纸张M的多个输送辊对。第一翻转部241和第二翻转部242构成为能够将输送的纸张M翻转。
在导入路径243、第一分支路径244以及第二分支路径245上设置有将第一驱动电机作为公共动力源来输送纸张M的多个输送辊对(均未图示)。另外,在第一汇合路径246和第二汇合路径247、以及第一导出路径250a上设置有将第二驱动电机作为公共动力源来输送纸张M的多个输送辊对(均未图示)。另外,在第二导出路径250b上设有能够将第三驱动电机作为动力源来输送纸张M的多个输送辊对(均未图示)。于是,通过在中间输送部的各辊对从正反两侧夹入纸张M对其进行支撑的状态下旋转驱动辊对中的一个辊,从而沿着输送路径输送纸张M。
另外,在导入路径243上设有检测纸张M的导入检测部258。导入检测部258例如是光断续器,具体结构与输送检测部199同样。此外,在比导入检测部258更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分支点A处设有引导翼片259。引导翼片259由螺线管等驱动,对将在导入路径243中输送的纸张M引导至第一分支路径244和第二分支路径245中哪一路径进行切换。
进而,在第一分支路径244的下游端设有允许纸张M从第一分支路径244移动到第一翻转路径248而限制纸张M从第一翻转路径248移动到第一分支路径244的第一限制翼片261。进而,在第二分支路径245的下游端设有允许纸张M从第二分支路径245移动到第二翻转路径249而限制纸张M从第二翻转路径249移动到第二分支路径245的第二限制翼片262。通过施力部件(未图示)的作用力,对这些第一限制翼片261和第二限制翼片262进行施力,使它们堵住第一分支路径244或第二分支路径245的下游端。
另外,在第一分支路径244、第二分支路径245、第一汇合路径246、第一导出路径250a以及第二导出路径250b上分别配置有检测纸张M的检测部。例如,在第二导出路径250b上配置有在比从中间输送装置200排出纸张M的排出位置更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处检测纸张M的检测部285。这些检测部以及检测部285例如为光断续器,具体结构与输送检测部199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各输送路径上的各检测部的数量可以根据各输送路径的形态等任意设定。
在第一翻转部241中配置有检测已送入第一翻转路径248的纸张M的检测部和设于第一翻转路径248上的第一翻转辊对(未图示)。第一翻转辊对基于在检测部检测到纸张M时发送的信号而被第一翻转电机(未图示)正转驱动或反转驱动。
另外,在第二翻转部242中配置有检测已送入第二翻转路径249的纸张M的检测部和设于第二翻转路径249上的第二翻转辊对(未图示)。第二翻转辊对基于在检测部检测到纸张M时发送的信号而被第二翻转电机(未图示)正转驱动或反转驱动。需要说明的是,检测部例如为光断续器,具体结构与输送检测部199同样。
接着,对后处理装置30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后处理装置300具备大致箱形状的框体320。框体320具备后处理供纸口322和后处理排纸口323。后处理供纸口322和后处理排纸口323分别形成有开口,后处理供纸口322对应于中间输送装置200的中间输送路径218的下游端而配置,将中间输送路径218和下游侧输送路径319连接。此外,下游侧输送路径319从后处理供纸口322直配置到后处理排纸口323,从中间输送装置200输送来的纸张M从后处理供纸口322供给,在对纸张M实施了后处理等之后从后处理排纸口323排出。
在框体320的内部配置有堆垛器328和后处理部325等。堆垛器328暂时性地载置纸张M,其具有载置面328a和壁面328b,该载置面328a具有可载置纸张M的大致平坦的面,该壁面328b沿与载置面328a的端部大致成直角的方向形成。
后处理部325通过适当的机构对载置于堆垛器328的状态下的纸张M进行在纸张M上打通穿孔的穿孔处理、将纸张M按每规定张数订起来的装订处理、对纸张M的宽度方向的位置按每一张或每一叠在其宽度方向上错开来进行调整的移转处理等后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后处理部325也可以具备进行纸张M的折叠处理的纸张折叠部、可进行裁切纸张M的裁切处理、折叠纸张M的折页处理、将纸张M装订成册的装订成册处理、配页处理等的机构。
另外,在框体320的内部,沿着下游侧输送路径319配置有下游侧输送部326。下游侧输送部326具有通过驱动辊(未图示)驱动的输送辊对327。此外,在下游侧输送路径319上的后处理排纸口323的附近配置有作为排出部的一个例子的排出辊对329。输送辊对327在下游侧输送路径319中配置于比堆垛器328和后处理部325更靠上游侧,将从后处理供纸口322供给的纸张M输送至堆垛器328。另外,在下游侧输送路径319上的后处理供纸口322附近配置有检测纸张M的作为第一检测部的一个例子的输入检测部351。输入检测部351例如为光断续器,具体结构与输送检测部199同样。
另外,在框体320的内部设置有引导沿下游侧输送路径319输送的纸张M的引导部330。引导部330具有突部形状。此外,引导部330具备引导面330a,该引导面330a具有大致平坦的面,引导面330a被配置为与下游侧输送路径319(堆垛器328)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面330a的与纸张M的输送方向大致正交的尺寸宽度具有与大致正交于输送方向的纸张M的尺寸宽度基本同等的尺寸。由此,能够容易地输送纸张M。引导部330配置于下游侧输送路径319上的输送辊对327的下游侧且排出辊对329的上游侧。因此,从输送辊对327输送来的纸张M经由引导部330而被输送到堆垛器328。
本实施方式的堆垛器328在下游侧输送路径319上配置于比输送辊对327更靠下游侧,暂时载置在后处理部325中处理的纸张M。此外,堆垛器328的载置面328a沿斜向配置,使得载置于堆垛器328的多个纸张M的至少一端边侧对齐。在本实施方式中,堆垛器328的一端配置于后处理排纸口323侧,堆垛器328的另一端(壁面328b)配置于后处理部325侧。后处理排纸口323配置为比后处理部325更靠上方,堆垛器328朝着在下方的后处理部325倾斜地配置。由此,载置于堆垛器328的纸张M的一端边与堆垛器328的壁面328b接触,从而纸张M的一端边被对齐。
如图1所示,后处理装置300的排出辊对329配置于堆垛器328的一端侧,构成为按每一张或按由规定张数组成的每一叠排出载置于堆垛器328的纸张M。排出辊对329具备第一排出辊329a和第二排出辊329b。第一排出辊329a和第二排出辊329b在铅直方向Z上排列,第一排出辊329a配置于比第二排出辊329b更靠上方的位置。此外,第一排出辊329a和第二排出辊329b构成为能够分离和压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排出辊329a构成为可通过驱动电机而相对于第二排出辊329b移动。
此外,在将从输送辊对327输送来的纸张M载置于堆垛器328时,使排出辊对329分离。此时,第一排出辊329a配置于第一排出辊329a与第二排出辊329b的间隔最大的第一位置。需要说明的是,间隔是通过第一排出辊329a和第二排出辊329b夹入纸张M的方向上的间隔,是第一排出辊329a的最外周面与第二排出辊329b的最外周面的最短尺寸。于是,在该状态下纸张M的一部分通过了第一排出辊329a与第二排出辊329b之间后,以通过第一排出辊329a和第二排出辊329b夹入纸张M的方式进行压接(夹持),使排出辊对329向将纸张M拽回堆垛器328侧的方向旋转。由此,纸张M被载置于堆垛器328。此时,第一排出辊329a移动至比第一位置更靠下方的、通过第一排出辊329a和第二排出辊329b压接纸张M的夹持位置。然后,反复进行第一排出辊329a和第二排出辊329b的分离和压接状态下的拽回动作,直至规定张数的纸张M载置于堆垛器328。
在框体320的外侧,比后处理排纸口323更靠下方地设有作为载置部的一个例子的排出托盘331。排出托盘331装载从后处理排纸口323排出的纸张M。排出托盘331配置于排出辊对329的在铅直方向Z上的下方,具有装载(载置)排出的纸张M的载置面331a。排出托盘331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下游端位于比上游端更靠铅直方向Z上的上方,在框体320的外侧向斜上方突出。
当将在后处理部325中实施了后处理的纸叠M1向排出托盘331侧排出时,使已压接规定张数的纸叠M1的排出辊对329沿向与堆垛器328侧相反的一侧输送纸张M的方向旋转。由此,能够将纸叠M1向排出托盘331侧排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辊对329(第一排出辊329a、第二排出辊329b)相当于排出辊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排出辊对329的下游侧的后处理排纸口323附近配置有检测从后处理排纸口323排出的纸张M或纸叠M1的作为第二检测部的一个例子的排出检测部352。排出检测部352例如为光断续器,具体结构与输送检测部199同样。排出检测部352的检测信号被送至控制部13。
如图3所示,后处理装置300具备在铅直方向Z上长的四角箱状的框体320和装载从后处理排纸口323排出的纸叠M1的排出托盘331。排出托盘331设置为能够沿着框体320的、后处理排纸口323开口的侧面在铅直方向Z上升降。
如图3所示,后处理装置300具备在从排出辊对329排出的纸叠M1落下到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或先排出而已载置于载置面331a的纸张M(在先纸张)的上表面之前对其进行引导而防止纸叠M1下弯的防折装置20。在此,下弯是指从后处理排纸口323排出的后续的纸张M在排出方向X1上的下游端(前端)抵接于先排出的、已载置于排出托盘331的纸张M(在先纸张)的上表面而下侧的一张或多张向下方折弯的现象。
防折装置20配置为比处于最上升位置时的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更靠上方,在宽度方向Y上夹着从后处理排纸口323的排出辊对329排出的纸叠M1的排出区域的两侧具备一对引导单元30。一对引导单元30由在框体320的上端部从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延伸出的一对支撑臂340支撑。如图3所示,一对引导单元30具有位于比排出辊对329更靠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的、可引导从排出辊对329排出的纸叠M1的一对引导部件31。
如图3所示,在纸叠M1从排出辊对329排出的排出位置(夹持位置)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之间设有作为框体320的一部分的、具有大致铅直的面的限制壁320a。向排出托盘331排出的纸叠M1通过其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端(后端)抵接于限制壁320a而被对齐。
如图4所示,排出托盘331构成为可通过升降机构332而向铅直方向Z的上方和下方移动(即升降)。升降机构332具备缠绕于在铅直方向Z上分开规定距离的一对滑轮333上的无端状的正时带334和作为升降机构332的动力源的升降电机335(参照图19)。升降电机335的输出轴经由齿轮机构(未图示)而以可传递动力的方式与一个驱动用的滑轮333连结。排出托盘331构成为能够被形成于框体320的后处理排纸口323侧的一侧面的导轨336引导而进行升降。排出托盘331的基端部经由连结部件337而与正时带334连结。因此,排出托盘331通过升降电机335被正转驱动或反转驱动而上升或下降。
另外,在后处理排纸口323附近设有纸面检测部353,其检测载置于排出托盘331的纸张M(在先纸张)的上表面位置。纸面检测部353的检测信号被送至控制部13(参照图1),用于排出托盘331的升降控制。控制部13对排出托盘331进行升降控制,使得处于进入位置时的一对引导部件31在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端、即另一端31b(前端,参照图5)位于比载置面331a及载置于载置面331a的纸张M的上表面更靠上方。具体而言,控制部13基于纸面检测部353检测到的上表面位置控制升降机构332,使排出托盘331升降,以使装载于载置面331a的纸张M的上表面位于比排出辊对329的夹持位置靠铅直方向Z的下方规定距离的范围内。例如每当装载于载置面331a的纸张M的装载高度变高而使纸面检测部353检测的纸张M的上表面高度超过阈值时,控制部13就驱动升降电机335,对排出托盘331进行位置控制,使其处于装载于载置面331a的纸张M与正在动作的引导部件31互不干扰的位置。另外,控制部13基于来自输入检测部351的检测信号和来自排出检测部352的检测信号控制防折装置20具有的一对引导部件31的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5~图17,对防折装置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图6所示,防折装置20具有左右一对的引导单元30。一对引导单元30各具有一个杆状的引导部件31。防折装置20通过一对引导单元30被同步驱动而使一对引导部件31同步工作。引导单元30具有:在排出方向X1上长地延伸的板状的引导框架35、组装到引导框架35的作为动力源的电动马达33、具有引导部件31的引导可动体32、以及通过电动马达33的动力使引导可动体32驱动的驱动机构34。
如图5、图6所示,驱动机构34在本例中是齿轮齿条机构。驱动机构34具备嵌合于电动马达33的输出轴的小齿轮36和与小齿轮36啮合的齿条部件37。具有保持部件38的引导可动体32以可将转动轴41作为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与齿条部件37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下游侧端部连结,保持部件38作为保持部的一个例子,保持引导部件31。引导可动体32具有的转动轴41、第一引导轴42以及第二引导轴43分别沿以在排出方向X1上长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引导框架35的第一引导槽35a、第二引导槽35b、第三引导槽35c而被引导。
如图5、图6所示,在防折装置20中,在一对引导部件31被配置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一端31a侧、另一端31b侧均在与排出方向X1交叉的宽度方向Y上被配置于纸张M的排出区域EA(排出路径)的外侧。防折装置20借助电动马达33的动力而经由驱动机构34驱动一对引导可动体32。一对引导部件31设置成能够在从与纸张M的排出方向X1交叉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进入宽度方向Y的内侧(中央侧)而到的进入位置(参照图6)与避让至宽度方向Y的端部位置侧而到的避让位置(参照图5)之间进退。
如图5所示,当在引导部件31处于避让位置的状态下电动马达33被正转驱动时,与小齿轮36啮合的齿条部件37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同图中的上侧)移动。当齿条部件37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移动时,包括保持引导部件31的保持部件38的引导可动体32将引导部件31的一端31a(参照图11、图12)侧作为转动轴41进行转动。一对引导部件31以各自的另一端31b(前端)向纸张M的排出区域EA的内侧彼此接近的方式进行转动,被配置于图6所示的进入位置。
像这样地,防折装置20使一对引导部件31在图5所示的避让位置与图6所示的进入位置之间转动。如图5所示,当未排出纸叠M1时,一对引导部件31配置于相对于纸叠M1的排出区域EA向宽度方向Y的两侧避让的、图5所示的避让位置。另一方面,当排出纸叠M1时,一对引导部件31配置于使另一端31b相对于纸叠M1的排出区域EA向宽度方向Y的内侧移动而使另一端31b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转动后的、图6所示的进入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进入位置上,与在避让位置上相比,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更向铅直方向Z的下侧位移。
如图6所示,保持引导部件31进行转动的保持部件38在引导部件31处于进入位置的状态下与引导部件31一起引导在该图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最大宽度的纸张M。另外,包括保持引导部件31进行转动的保持部件38的引导可动体32在引导部件31移动到进入位置时,从图5所示的避让位置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同图中的上侧)移动而被配置于图6所示的进入位置。另外,包括保持部件38的引导可动体32在引导部件31移动到避让位置时,从图6所示的进入位置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移动而被配置于图5所示的避让位置。
如图7至图10所示,电动马达33组装于引导框架35的下侧,固定于电动马达33的输出轴上的小齿轮36向引导框架35的上侧突出。齿条部件37具有在排出方向X1上长的长条的板状,以可在与排出方向X1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引导框架35的上侧。齿条部件37在与小齿轮36相对的侧部具有与小齿轮36的齿部36a啮合的齿部37a(均参照图8)。
如图7至图9所示,具有引导部件31的引导可动体32被配置于引导框架35的下侧。引导可动体32具有从其上表面彼此平行地向上方突出的转动轴41、第一引导轴42以及第二引导轴43。如图7所示,在引导框架35上形成有沿与排出方向X1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引导槽35a。转动轴41插入穿过第一引导槽35a并以可转动的方式连结于齿条部件37。
另外,如图7所示,在引导框架35上形成有第二引导槽35b和第三引导槽35c,它们具有向以规定的角度与排出方向X1交叉的方向斜地延伸的槽路径。第一引导轴42插入穿过第二引导槽35b。第二引导轴43插入穿过第三引导槽35c。第二引导槽35b和第三引导槽35c大致平行地延伸,各自的槽路径随着从排出方向X1的下游端侧往上游端侧而靠近纸张M的排出区域EA(参照图5)侧(图7中的上侧)。
当电动马达33被正转驱动时,齿条部件37从图5、图7、图8所示的使引导可动体32避让的位置移动到图6所示的使其进入的位置。在该过程中,转动轴41沿着引导槽35a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移动,第一引导轴42和第二引导轴43分别沿第二引导槽35b和第三引导槽35c向与排出方向X1斜交叉的方向移动。因此,引导可动体32一面从图5、图7、图8所示的避让位置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移动,一面转动至图6、图9所示的进入位置。
如图8所示,引导可动体32具备:保持引导部件31的保持部件38、以使保持部件38能以支轴46为中心偏斜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撑的基座部件45、以及可相对于基座部件45以转动轴41为中心在规定角度的范围内相对转动的锁定部件47。保持部件38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基座部件45以支轴46为中心偏斜。保持部件38通过以支轴46为中心偏斜,从而能够配置为如图8所示地引导部件31与引导框架35平行地延伸、且其另一端31b(前端)配置于高位的高位姿势和如图9所示地引导部件31相对于引导框架35向下方以规定的角度偏斜、且其另一端31b(前端)下降的低位姿势。在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图9)下,与配置于避让位置的情况(图8)相比,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侧配置为更靠铅直方向Z上的下方。也就是说,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配置于低位位置。
另外,如图8所示,在引导单元上设有检测引导可动体32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39。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位置传感器39例如通过检测齿条部件37的位置来检测引导可动体32的位置。位置传感器39被组装于引导框架35的上表面,检测设于齿条部件37的用于检测避让位置的第一被检测部和用于检测进入位置的第二被检测部(均省略图示)。在引导可动体32从避让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由位置传感器39检测到已到达进入位置时,电动马达33的正转驱动停止。另外,在引导可动体32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移动的过程中,由位置传感器39检测到已到达避让位置时,电动马达33的反转驱动停止。
如图10、图13所示,在引导可动体32中,保持部件38被施力弹簧52向铅直方向Z的下方施力。因此,通过施力弹簧52的作用力,向以支轴46为中心从图8所示的高位姿势向图9所示的低位姿势偏斜的方向对保持部件38施力。
如图8、图10所示,在引导框架35的下表面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下游侧端部固定有由在图8所示的侧视观察时大致呈L字状的板构成的复位部件48。在引导可动体32处于避让位置的状态下,保持部件38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下游侧端部(基端部)插入复位部件48并被夹持,由此保持部件38被保持为提起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前端)的图8所示的高位姿势。
另外,如图8所示,引导可动体32具备锁定机构50,即使在从避让位置去往进入位置的中途与复位部件48分离,该锁定机构50也将保持部件38保持为高位姿势直至结束到达进入位置的移动的前一点的位置为止。即使在引导可动体32从避让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的中途,保持部件38的基端部从复位部件48中脱离,锁定机构50也抵抗施力弹簧52的作用力阻止保持部件38从高位姿势向低位姿势偏斜。锁定机构50具有从保持部件38的侧面突出的锁定销51和与锁定销51抵接的限制部47d。如图8、图13所示,在锁定销51与限制部47d抵接的期间,保持部件38被保持为高位姿势,如图9、图14所示,当锁定销51与限制部47d的抵接脱离时,由于施力弹簧52的作用力,保持部件38从高位姿势向低位姿势偏斜。
另外,如图8、图9所示,复位部件48的前端部以从引导框架35分离的方式扩开,通过该扩开的部分,能够引导保持部件38的基端部向复位部件48插入。在引导可动体32从图9所示的进入位置向图8所示的避让位置返回的过程中,保持部件38的基端部插入复位部件48与引导框架35之间,由此保持部件38被复位部件48引导而从低位姿势向高位姿势回归。需要注意的是,关于锁定机构50的详情将在后面说明。
接着,参照图11~图14,对引导可动体3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1、图12所示,引导可动体32通过组装保持部件38、被保持部件38保持的杆状的引导部件31、由弯曲加工而成的金属板构成的基座部件45、由弯曲加工而成的金属板构成的锁定部件47等零部件而构成。保持部件38能够以插入穿过基座部件45的一端部的支轴46为中心而相对于基座部件45偏斜。另外,如图12所示,锁定部件47被组装成覆盖基座部件45的上表面和一侧面的局部。锁定部件47能够以转动轴41为中心相对于基座部件45进行规定范围内的相对转动。从基座部件45的上表面垂直突出的第一引导轴42插入穿过在锁定部件47的上表面开口的引导孔47a。因此,锁定部件47能够以转动轴41为中心在第一引导轴42可在引导孔47a内移动的范围内相对于基座部件45相对转动。另外,锁定部件47向一侧的转动由于碰到突出于保持部件38的上表面的凸部38b而被限制。另外,在锁定部件47的上表面的、比第一引导轴42更远离于转动轴41的端部上,第二引导轴43垂直突出。
限制保持部件38以支轴46为中心向下方偏斜的锁定机构50由在保持部件的侧部突出的锁定销51、能以转动轴41为中心相对于基座部件45在规定角度的范围内转动的锁定部件47以及可与锁定销51抵接的限制部47d等构成。保持部件38的锁定销51从在基座部件45覆盖保持部件38的侧部的侧板部45c开口的引导孔45d和在锁定部件47覆盖保持部件38的侧部的侧板部47b开口的窗部47c露出,通过抵接于在窗部47c的下侧突出的限制部47d而锁定保持部件38不能向下方偏斜。
另外,如图12至图14所示,施力弹簧52在其两端部被挂住于形成在锁定部件47的侧板部47b的下端部的突部47e和形成在保持部件38的背面的规定位置处的突部38e的状态下被拉伸设置。通过施力弹簧52的作用力,向作为以支轴46为中心从高位姿势向低位姿势偏斜的方向的下方对保持引导部件31的保持部件38施力。另外,通过施力弹簧52的作用力,向以转动轴41为中心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转动的方向(避让方向)对保持部件38施力。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各自分开的弹簧来进行使保持部件38向宽度方向Y的外侧转动的施力和使保持部件38向下方偏斜的施力。
另外,如图8、图11所示,在保持部件38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形成有由斜面构成的引导面38a。引导面38a与引导部件31一起支撑最大宽度的纸张M等宽度大的纸张M的侧端部。在只以引导部件31支撑最大宽度的纸张M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将保持部件38在宽度方向Y上配置于最大宽度的纸张M的排出区域的外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扩大引导单元30的宽度方向上的间隔,导致防折装置20的大型化。因此,通过在宽度方向Y上将保持部件38的一部分配置于最大宽度的纸张M的排出区域内,以保持部件38的由斜面构成的引导面38a引导最大宽度的纸张M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端部,从而使一对引导单元30的宽度方向Y上的间隔相对变窄,防止了防折装置20的大型化。另外,设置于基座部件45的上表面的凸部45a通过与引导框架35的下表面滑动而抑制了引导可动体32晃动。
如图11、图12所示,转动轴41具有轴41a。转动轴41插入穿过形成于锁定部件47上的轴孔47f,以可转动的方式经由轴41a连结于齿条部件37。支轴46插入穿过基座部件45的轴孔45b和保持部件38的轴孔38c,其两端部由一对扣环53防脱。
另外,如图12、图13所示,在基座部件45的侧板部45c上,在与保持部件38的锁定销51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长孔状的引导孔45d。锁定销51插入穿过引导孔45d和窗部47c,并抵接于限制部47d。另外,如图12所示,在保持部件38的上表面侧缘部形成有保持引导部件31的凹部38d。引导部件31通过将其一端31a侧的基端部嵌入凹部38d并将盖54从其上侧卡定,从而被保持部件38所保持。
图18示出一对引导部件31配置于进入位置的状态。如该图所示,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侧在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下,在铅直方向Z上配置于作为排出辊对329的排出位置的夹持位置NP与先排出而已载置于排出托盘331的在先纸张Ms(在先介质)的上表面(在先纸张上表面)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另外,在没有在先纸张Ms的状态、即排出托盘331处于最上升位置时,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侧在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下,在铅直方向Z上配置于排出辊对329的排出位置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的位置之间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在处于避让位置时位于在铅直方向Z上比排出辊对329的排出位置更靠上方。
从排出辊对329排出的图18所示的后续纸张Mk在配置于进入位置的一对引导部件31的上表面上滑动而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移动。防折装置20在从排出辊对329排出的后续纸张Mk抵接于排出托盘331上的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之前利用一对引导部件31对其进行支撑。然后,在后续纸张Mk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端(后端)从排出辊对329排出之后,从后续纸张Mk的下侧抽出一对引导部件31,使后续纸张Mk落下至先载置于排出托盘331上的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从而抑制下弯。
引导部件31是由表面相对于纸张M的摩擦系数低、且具有耐摩擦性的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材料)构成的、具有可挠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31相对于纸张M的摩擦系数设定为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相对于纸张M的摩擦系数以下。
另外,在引导部件31处于进入位置时,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位于比在没有引导部件31的状态下、被排出的纸叠M1的在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的前端与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首先接触的位置更靠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需要说明的是,设想用于印刷的纸张M中在排出时由于自重而易于向下方弯曲的厚度较薄的纸张种类(例如“普通纸”)来设定了引导部件31的上述位置条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处于进入位置时的一对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前端)在排出方向X1上位于比限制壁320a靠下游侧一些。
另外,如图18所示,引导部件31在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下,倾斜比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大。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1、即载置面331a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已排出至载置面331a上的纸张M能够由于自重而在载置面331a上滑行、且纸张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端(后端)碰到限制壁320a来进行定位的角度。处于进入位置的引导部件31承接纸张M的面(上表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2被设定为大于载置面331a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1。因此,角度θ2大于与在载置面331a上载置的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所成的角度。通过如此地设定角度θ2,引导部件31承接的后续纸张Mk可以通过其自重而在引导部件31的上表面上朝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滑行、且后续纸张Mk的后端碰到限制壁320a来将后续纸张Mk在排出方向X1上定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31朝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的延伸方向指向载置面331a与限制壁320a交叉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处于进入位置的引导部件31的上表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2只要在载置面331a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θ1以上即可。
接着,参照图15~图17,对引导可动体32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5至图17所示,转动轴41插入穿过的第一引导槽35a与排出方向X1平行地成直线状延伸。与转动轴41分开的两个引导轴42、43分别插入穿过的第二引导槽35b和第三引导槽35c在以规定角度与排出方向X1交叉的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延伸。第二引导槽35b和第三引导槽35c具有在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的部分处弯曲而与排出方向X1平行地延伸的终端槽部35d、35e。第一引导槽35a和第二引导槽35b各自的槽宽比转动轴41和第一引导轴42的轴径大一些。另外,关于第三引导槽35c,与排出方向X1交叉地斜向延伸的部分的槽宽比第二引导轴43的轴径足够长(例如2至3倍),在该槽宽的两侧具有引导边35f和引导边35g。
如图15所示,在引导部件31配置于避让位置的状态下,引导可动体32配置于排出方向X1上的下游侧端部。在该避让位置,转动轴41位于第一引导槽35a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下游侧端部,第一引导轴42和第二引导轴43分别位于第二引导槽35b和第三引导槽35c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下游侧端部。需要注意的是,当引导部件31处于避让位置时,位置传感器39检测到齿条部件37的第一被检测部。
当电动马达33被正转驱动时,引导可动体32从图15所示的避让位置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移动到图17所示的进入位置。在该移动过程中,如图16所示,转动轴41沿第一引导槽35a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移动,并且第一引导轴42和第二引导轴43分别沿着第二引导槽35b和第三引导槽35c而沿以规定角度与排出方向X1交叉的倾斜方向向上游侧移动。因此,在该移动过程中,引导可动体32在宽度方向Y上向排出区域EA(参照图5)的内侧转动。在该移动过程中,如图13所示维持锁定机构50的锁定,因此保持部件38维持高位姿势。因此,引导部件31保持其另一端31b维持在高位位置地移动至进入的结束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移动过程中,第二引导轴43沿着第三引导槽35c的内侧的引导边35f移动。
如图17所示,第二引导轴43到达终端槽部35e的定时比第一引导轴42到达终端槽部35d的定时稍晚,在该延迟的过程中,第一引导轴42与第二引导轴43的距离扩大。由此,锁定部件47相对于基座部件45以转动轴41为中心向宽度方向Y的外侧相对转动。由于该相对转动,如图14所示,锁定部件47的侧板部47b与基座部件45的侧板部45c分离,锁定销51从限制部47d脱离。当锁定机构50的锁定被这样解除时,保持部件38由于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以支轴46为中心向下侧偏斜,使姿势从高位姿势变化为低位姿势。因此,引导部件31在进入的结束位置下降,其另一端31b被配置于低位位置。当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在进入的结束位置处下降完成时,位置传感器39(参照图8)检测齿条部件37的第二被检测部,检测到引导部件31向进入位置的移动结束。由此,电动马达33的正转驱动停止。
另一方面,当在引导部件31处于进入位置的图17所示的状态下,电动马达33被反转驱动时,引导可动体32从进入位置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端部移动。此时,转动轴41沿着第一引导槽35a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移动,第一引导轴42和第二引导轴43分别沿着第二引导槽35b和第三引导槽35c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移动。因此,引导可动体32在宽度方向Y上向排出区域EA的外侧转动。在该移动过程中,保持部件38由于施力弹簧52的作用力而处于低位姿势,因此从其侧面突出的锁定销51碰到锁定部件47的侧板部47b的下部,维持为解除锁定的状态。因此,保持部件38维持为低位姿势。需要注意的是,在该移动过程中,第二引导轴43沿着第三引导槽35c的外侧的引导边35g移动。
然后,在引导可动体32即将到达排出方向X1上的下游端位置之前,保持部件38的基端部边被引导边插入复位部件48,在该插入过程中,保持部件38以支轴46为中心向上侧偏斜,使姿势从图14所示的低位姿势变化为图13所示的高位姿势。其结果,在引导部件31的避让结束位置,另一端31b从低位位置上升到高位位置。由于该保持部件38向上侧偏斜,如图13所示从保持部件38的侧面突出的锁定销51插入在锁定部件47的侧板部47b开口的窗部47c,并抵接于限制部47d,从而被锁定。
接下来,参照图19,对与后处理装置300中的防折装置20的控制有关的结构部分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作为输入系统,输入检测部351、排出检测部352、纸面检测部353以及位置传感器39与控制部13电连接。另外,作为输出系统,电动马达33经由电机驱动电路61与控制部13电连接,并且升降电机335经由电机驱动电路62与控制部13电连接。控制部13具备计算机13C。在计算机13C的存储部13M中存储有图20的流程图所示的用于防折控制的程序。计算机13C通过执行存储部13M中所存储的程序来驱动控制防折装置20。
当输入检测部351检测到输入的纸张M时,控制部13使电动马达33正转驱动来使引导部件31从避让位置向进入位置转动。因此,在纸叠M1从排出辊对329排出之前,引导部件31从避让位置向进入位置转动。另外,当排出检测部352检测到纸叠M1时,控制部13从该检测到的时间点开始计数,当该计数达到设定值时,控制部13使电动马达33反转驱动来使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转动。因此,在纸叠M1从排出辊对329排出且其后端部接触到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能够在纸叠M1从排出辊对329排出之前使引导部件31从避让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则也可以将其它检测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作为进入动作开始的触发。另外,如果能够在纸叠M1从排出辊对329排出之后使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移动,则也可以将其它检测部的检测信号作为避让动作开始的触发。在这种情况下,在进入动作开始的触发和避让动作开始的触发之间,所使用的传感器既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
接下来,对印刷装置10和防折装置20的作用进行说明。当印刷装置10的电源接通时,控制部13执行图20的流程图所示的防折控制。具体而言,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开始印刷。纸张M被输送并在其输送路径的中途的印刷位置处由记录头实施印刷,该印刷后的纸张M由排出辊沿排出路径输送,通过与中间输送装置200相连的排出口而从图像形成装置100排出到中间输送装置200。此时,纸张M以将印刷面作为上表面的状态被排出。在中间输送装置200中,纸张M被正反翻转,该翻转后的纸张M被排出至后处理装置300。纸张M以将印刷面作为下表面的状态向后处理装置300输入。输入至后处理装置300的纸张M由输入检测部351检测。在后处理装置300中经过后处理的纸叠M1从排出辊对329排出。当从排出辊对329排出时,纸叠M1的前端由排出检测部352检测。
下面,参照图20所示的流程图和图21至图26等,对控制部13的计算机13C进行的防折控制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1至图26中,将先排出并装载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上的纸叠M1设为在先纸张Ms(在先介质的一个例子),将接着在先纸张Ms之后随后排出的纸叠M1设为后续纸张Mk(后续介质的一个例子)。需要说明的是,在控制部11综合控制印刷装置10的结构的情况下,控制部11的计算机也可以进行以下的防折控制。
首先,在步骤S11中,计算机13C判断是否接收到有纸信号。若接收到有纸信号,则进入步骤S12;若未接收到有纸信号,则待机至接收到有纸信号。在此,有纸信号是成为开始防折装置20的动作的触发的信号,是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纸张M的信号。有纸信号在本例中是输入检测部351(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纸张M并输出的检测信号。
在步骤S12中,计算机13C使一对引导部件从避让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具体而言,计算机13C使电动马达33正转驱动,使一对引导部件31从避让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当电动马达33被正转驱动时,齿条部件37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移动。随着该移动,转动轴41、第一引导轴42以及第二引导轴43沿引导槽35a、35b、35c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移动,由此,引导可动体32一面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移动,一面以转动轴41为中心,另一端31b向去往排出区域EA的内侧的方向转动。
由于该一对引导可动体32的转动,一对引导部件31将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的一端31a侧作为转动轴41,从避让位置向进入位置转动。此时,如图21、图22所示,当引导部件31从避让位置移动到进入位置时,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侧维持位于避让位置时的高度位置进入纸张M的排出区域EA(排出路径)的内侧。此时,一对电动马达33被同步驱动,所以一对引导部件31从避让位置以使另一端31b沿宽度方向Y向排出区域EA的中央侧彼此接近的方式转动至进入方向的结束位置。
然后,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如图22中箭头所示在进入的终点位置下降,如图23所示,引导部件31被配置于进入位置。具体而言,在另一端31b的进入的终点位置处,锁定机构50的锁定被解除,保持部件38由于施力弹簧52的作用力而向下方偏斜,从而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下降。因此,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在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下,与配置于避让位置的情况相比,配置为更靠铅直方向Z上的下方。另外,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在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下,在铅直方向Z上配置于排出辊对329的排出位置与先排出而已载置于排出托盘331上的纸叠M1(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的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进而,引导部件31在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下,倾斜大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图18)。不过,配置于进入位置的引导部件31也可以是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相同的倾斜。这样,在纸叠M1从排出辊对329排出之前,一对引导部件31预先配置于进入位置(图6、图18、图23)。
另外,在该进入过程中,由于齿条部件37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移动,从而一对引导部件31的一端31a侧一面与齿条部件37一起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移动,一面以转动轴41为中心转动,所以一对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大致沿着限制壁320a地在宽度方向Y上移动。其结果,当引导部件31处于进入位置时,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位于比在没有引导部件31的状态下、被排出的纸张M的在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的前端与载置面331a或者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首先接触的位置更靠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这样,引导部件31在纸叠M1的前端从排出辊对329排出之前进入至进入位置(图23)。
然后,如图24所示,在一对引导部件31配置于了进入位置之后,后续纸张Mk从排出辊对329排出。排出的后续纸张Mk一边被配置于进入位置的一对引导部件31的上表面支撑,一边在该上表面上滑动而朝着斜上方向排出方向X1移动。此时,由于一对引导部件31相对于纸张M的摩擦系数等于或小于载置面331a相对于纸张M的摩擦系数,所以被排出的后续纸张Mk沿着一对引导部件31的上表面顺畅地移动。这样,后续纸张Mk在排出过程中被一对引导部件31支撑在比在先纸张Ms更靠上方的位置,与载置面331a上的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不接触。然后,当后续纸张Mk的上游端(后端)从排出辊对329排出时,后续纸张Mk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端部(后端部)接触到载置面331a上的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另外,在后续纸张Mk的后端从排出辊对329排出之后,由于一对引导部件31的倾斜,后续纸张Mk因自重而沿着引导部件31的上表面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滑落。其结果,后续纸张Mk的后端碰到限制壁320a,后续纸张Mk以其后端为基准在排出方向X1上被定位。另外,由于一对引导部件31在宽度方向Y上配置为相对于后续纸张Mk的宽度中心对称的例如“ハ字”状,所以后续纸张Mk在宽度中心的两侧从一对引导部件31受到几乎均等的滑动阻力。从这点而言,尽管后续纸张Mk从引导部件31受到的滑动阻力相对小,但是宽度方向Y上的位置偏移被抑制。
在图20中的下一步骤S13中,计算机13C判断是否接收到排出完成信号。如果接收到排出完成信号,则进入至步骤S14;如果未接收到排出完成信号,则待机至接收到排出完成信号。这里,排出完成信号是成为开始使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移动的避让动作的触发的信号,是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纸张M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端(后端)的信号。在本例中,排出完成信号是排出检测部352(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纸张M的后端并输出的检测信号。
在步骤S14中,计算机13C使一对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返回到避让位置。具体而言,计算机13C使电动马达33反转驱动,使一对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移动。计算机13C在排出检测部352检测到纸叠M1后开始计数,当该计数值达到设定值时,使电动马达33反转驱动。因此,如图25所示,在后续纸张Mk的后端从排出辊对329排出之后,一对引导部件31避让到避让位置(图25、图26)。
当引导部件31开始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避让时,从排出辊对329排出的后续纸张Mk的在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侧端部(后端部)接触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因此,在纸叠M1的在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侧端部于与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接触的部位受到接触阻力的状态下,一对引导部件31将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的一端31a侧作为转动轴41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移动。当该一对引导部件31避让时,齿条部件37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移动,随着该移动,转动轴41、第一引导轴42和第二引导轴43沿着引导槽35a、35b、35c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移动。其结果,引导可动体32一面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移动,一面使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以转动轴41为中心向去往排出区域EA的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转动。另外,如图25所示,引导可动体32维持着低位姿势从进入位置转动到避让位置。也就是说,当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移动到避让位置时,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维持着位于进入位置时的高度位置而向排出区域EA的宽度方向外侧避让。其结果,能够将一对引导部件31从后续纸张Mk的下侧在不使后续纸张Mk浮起的情况下向排出区域EA的宽度方向外侧抽出。因此,避免例如浮起的后续纸张Mk由于落下时的空气阻力而在宽度方向Y上落下到不特定的位置并因此导致装载在载置面331a上的纸叠M1的对齐性受损。
当一对引导部件31完成转动至避让的结束位置时,保持部件38的基端部插入复位部件48,保持部件38从低位姿势向高位姿势偏斜。其结果,如图26所示,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在避让的终点位置处如同图中箭头所示那样上升。由此,一对引导部件31被配置于原来的避让位置(参照图21、图5、图8)。
然后,当引导部件31配置于了避让位置时,一端31a侧和另一端31b侧均在宽度方向Y上配置于纸张M的排出路径的外侧。当引导部件31在避让的终点位置处使其另一端31b上升时,一端31a侧和另一端31b侧全都在宽度方向Y上位于排出区域EA的外侧。因此,在避让的结束位置上升的引导部件31不干扰后续纸张Mk,所以不会使载置面331a上的纸叠M1的对齐性受到损害。其结果,装载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上的纸叠M1的对齐性变好。
另外,在一对引导部件31维持着进入位置的高度移动到了避让位置之后,后续纸张Mk落下至排出托盘331上的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通过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端(后端)碰到限制壁320a,从而后续纸张Mk的后端对齐。
另外,当排出最大宽度的纸张M的纸叠M1时,引导部件31处于进入位置时的保持部件38也在其引导面38a上与引导部件31一起引导后续纸张Mk。因此,能够将防折装置20在宽度方向Y上的总长度抑制得较短,实现防折装置20的小型化。例如,当使最大宽度的纸叠M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部也通过一对引导部件31引导时,在将一对引导单元30配置于夹着排出区域EA的两侧的情况下,必须确保两者的宽度方向Y上的间隔相对宽。对此,由保持部件38的引导面38a引导最大宽度的纸叠M1,从而能够使一对引导单元30的宽度方向Y上的间隔比较窄,能使防折装置20在宽度方向Y上小型化。
另外,在图20的步骤S15中,计算机13C判断装载纸张的上表面高度是否适当。也就是说,计算机13C判断装载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上的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高度是否位于比配置于进入位置的引导部件31更靠下方、且是否位于在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与引导部件不过于分离的程度地离排出辊对329的排出位置规定距离的范围内位于下方的合适位置。如果装载纸张的上表面高度不适当,则进入步骤S16;如果装载纸张的上表面高度适当,则进入步骤S17。
在步骤S16中,计算机13C使排出托盘移动。具体而言,计算机13C驱动升降电机335,使排出托盘在铅直方向Z上移动规定量,使排出托盘移动到铅直方向Z上的规定高度直至从排出辊对329的排出位置到装载纸张的上表面的距离为规定距离的范围内的例如下限。通常,在印刷过程中,排出托盘331上的装载高度随着成叠纸张1的排出的进行而逐渐变高,当该装载高度变得不适当时,计算机13C使升降电机335正转驱动,使排出托盘331下降到适当的高度位置。另外,例如当用户在印刷过程中从排出托盘331拿掉一部分或全部纸叠1时,以使装载纸张的上表面高度成为适当的高度的方式使升降电机335反转驱动,使排出托盘331上升到装载纸张的上表面高度被判断为适当的高度位置。
然后,在步骤S17中,计算机13C判断印刷是否结束。也就是说,计算机13C通过判断输入检测部351是否检测到后续的纸张M来判断是否印刷结束。如果没有印刷结束、也即是如果存在尚未完成排出的纸张M,则返回到步骤S11,重复步骤S11至S17的处理,直至在步骤S17中判断为印刷结束。
如果像这样地输入检测部351(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的后续的纸张M的排出未结束,则控制部13使电动马达33正转驱动,使一对引导部件31从避让位置转动至进入位置。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在进入的终点位置下降。因此,在将一对引导部件31配置于进入位置的状态下等待下一后续纸张Mk从排出辊对排出。以下,同样地重复图21至图26所示的动作,在从排出辊对329进行排出的过程中通过一对引导部件31支撑后续纸张Mk,避免了在该排出过程中于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滑动。其结果,抑制在纸叠M1载置于先前的纸叠M1的上表面的过程中后续的纸叠M1下弯。
根据以上详细阐述的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作为介质排出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后处理装置300具备:排出辊对329,其排出纸叠M1;以及排出托盘331,其被配置于排出辊对329的在铅直方向Z上的下方,具有载置排出的纸叠M1的载置面331a。后处理装置300具备引导部件31,其被设置成能够在进入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进退,引导部件31从与纸叠M1的排出方向X1交叉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向宽度方向Y的内侧进入到进入位置,引导部件31向宽度方向Y的端部位置侧避让到避让位置。引导部件31的作为进入宽度方向Y的内侧的部分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侧端部在已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下,在铅直方向Z上被配置于排出辊对329的排出位置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因此,在从排出辊对329排出的过程中,纸叠M1边由从宽度方向Y的两侧的避让位置进入至宽度方向Y的内侧的进入位置的引导部件31暂时支撑边被排出。之后,通过引导部件31避让到避让位置,纸叠M1被载置于载置面331a或先载置于载置面331a的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因此,能够减少排出后的纸叠M1折叠。
(2)引导部件31将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的一端侧作为转动轴41,另一端31b侧能够在进入宽度方向Y的中央侧而到的进入位置与避让至宽度方向Y的端部位置侧而到的避让位置之间进退。引导部件31由于是将一端31a侧作为转动轴41、而另一端31b侧可在进入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进退的转动式,所以能够使用例如长条状的部件作为引导部件31。因此,可以使防折装置20在宽度方向Y上小型化,进而可以使后处理装置300在宽度方向上小型化。
(3)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侧在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下,与配置于避让位置的情况相比,更配置于铅直方向Z上的下方。因此,配置于进入位置的引导部件31采取使另一端侧降低的倾斜的姿势,所以纸叠M1被引导部件31引导为下游端(前端)高于上游端(后端)的姿势。另外,由于引导部件的倾斜,排出后的介质的势头被抑制。因此,当引导部件31避让到避让位置、而纸叠M1载置于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时,不易发生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将纸叠M1整齐地装载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上。
(4)当引导部件31从避让位置移动到进入位置时,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侧维持着位于避让位置时的高度位置进入纸叠M1的排出区域EA的内侧,并在进入的终点位置下降。因此,易于避免引导部件31从避让位置移动至进入位置时与在先纸张Ms误接触。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在处于避让位置时,在铅直方向Z上位于比排出辊对329的排出位置更靠上方,所以更加容易避免在引导部件31从避让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时与在先纸张Ms接触。其结果,能够降低引导部件31与在先纸张Ms误接触而损害在先纸张Ms的对齐性、或者划伤在先纸张Ms的频率。
(5)当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移动到避让位置时,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侧维持着位于进入位置时的高度位置避让至纸叠M1的排出区域EA的外侧,并在避让的终点位置上升。因此,能够在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抑制在那之前支撑着的纸叠M1浮起。因此,可以将纸叠M1整齐地装载在载置面331a上。
(6)载置面331a和配置于进入位置的引导部件31倾斜为使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低于下游侧的状态。引导部件31在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下其倾斜大于载置面331a的倾斜。因此,变得易于使纸叠M1靠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地载置于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其结果,能够将纸叠M1整齐地装载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上。
(7)引导部件31的摩擦系数设定为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的摩擦系数以下。因此,在排出的过程中,纸叠M1与在载置面331a上同样地或更为容易地在引导部件31的上表面上滑动。因此,排出的纸叠M1不会剐住地在引导部件31的上表面上滑动。因此,易于避免纸叠M1缘于剐住等而位置偏移。从这点而言,能够将纸叠M1整齐地装载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上。
(8)引导部件31在从排出辊对329排出的纸叠M1的在排出方向X1上的下游侧端部(前端)接触到先排出而已载置于排出托盘331的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前的期间进入至进入位置。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由于一面使纸叠M1的前端与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抵接、一面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推出而产生的折叠。另外,引导部件31在纸叠M1的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侧端部(后端)从排出辊对329排出之后避让至避让位置。因此,引导部件31至少在受到从排出辊对329排出纸叠M1的力的期间在进入位置支撑纸叠M1,并在已不受到从排出辊对329排出纸叠M1的力之后从进入位置避让。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由于一面使纸叠M1的前端与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抵接、一面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推出纸叠M1而产生的折叠。
(9)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件31在纸叠M1的在排出方向X1上的下游侧端部(前端)从排出辊对329排出之前进入至进入位置。因此,可以抑制进入进入位置中途的引导部件31与被排出的纸叠M1接触。因此,也能抑制缘于移动中的引导部件31与被排出的纸叠M1接触的纸叠M1的位置偏移。
(10)在引导部件31开始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避让时,从排出辊对329排出的纸叠M1的在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侧端部(后端)已与先排出而已载置于排出托盘331的纸叠M1、也即是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接触。因此,在纸叠M1的上游侧端部接触于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而受到了接触阻力的状态下,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开始避让。其结果,不易在引导部件31避让时发生支撑于其上表面的纸叠M1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将纸叠M1整齐地装载于排出托盘331的载置面331a上。
(11)引导部件31在配置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一端31a侧、另一端31b侧均在宽度方向Y上配置于纸叠M1的排出区域EA的外侧。例如,如果在使引导部件31避让至了避让位置时其一部分位于排出区域EA的内侧,则纸叠M1会挂在引导部件31的一部分上,在落到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时容易发生位置偏移。对此,引导部件31由于一端31a侧、另一端31b侧均避让至纸叠M1的排出区域EA的外侧,所以不易在脱离引导部件31的支撑而纸叠M1落到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时发生位置偏移。
(12)在引导部件31处于进入位置时,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侧位于比在没有引导部件31的状态下、被排出的纸叠M1的在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的前端与先排出而已载置于排出托盘331的纸叠M1(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首先接触的位置更靠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因此,可以不使被排出的纸叠M1的前端与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接触而通过引导部件31来支撑纸叠M1。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纸叠M1与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接触时易于产生的折叠。
(13)当引导部件31处于进入位置时,对于最大宽度等宽幅的纸叠M1,保持部件38的引导面38a与引导部件31一起对其进行引导。因此,成为保持引导部件31进行转动的保持部件38与引导部件31一起引导纸叠M1的结构,所以可以使保持部件38接近纸叠M1的排出区域EA,靠内侧配置。因此,虽然设置了包括引导部件31和保持部件38的防折装置20,却能够使后处理装置300在宽度方向Y上小型化。
(14)保持引导部件31进行转动的保持部件38在引导部件31向进入位置移动时,向排出方向X1的上游侧移动,在引导部件31向避让位置移动时,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移动。也就是说,引导部件31通过保持部件38的转动和保持部件38的与排出方向X1平行的直线运动的组合来进入和避让。当描画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去往下游侧的圆弧时,保持部件38向上游侧移动;当描画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向上游侧位移的圆弧时,保持部件38向下游侧移动。因此,能够使在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在排出方向X1上位置变化的量相对变小。因此,能够将在引导部件31从进入位置避让的过程中施加于纸叠M1的与排出方向X1反向的力抑制得相对较小。另外,在为转动式的情况下,由于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描画圆弧轨迹,因此当将引导部件31配置于了进入位置时难以将另一端31b配置于靠排出方向X1的上游的位置。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保持部件38的转动运动与平行于排出方向X1的直线运动的组合,所以在将引导部件31配置于了进入位置时能够将另一端31b配置于靠上游的位置。因此,即使是排出时前端侧易于向下方弯曲的薄的纸张种类,也能够通过引导部件31而在不使纸叠M1的前端接触于在先纸张Ms的上表面的情况下更可靠地进行引导,所以能够抑制下弯。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7,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介质排出装置。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防折装置20应用于了图像形成装置。防折装置20对于印刷后的单页的纸张M在将其排出至作为载置部的一个例子的载置台156上的过程中进行引导来防止纸张M的下弯。需要注意的是,图27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400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同样的结构,只有具备防折装置20这点不同。
如图27所示,在作为介质排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像形成装置400中,相对于被排出印刷后的纸张M的载置台156在铅直方向Z的上方位置配设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防折装置20。防折装置20具有的一对引导部件31在图27所示的避让位置(也参照图5)与进入位置(参照图6)之间移动。防折装置20在从设于排出口155的作为排出部的一个例子的排出辊对131A(参照图2)排出的纸张M落下至载置台156的载置面156a或者先排出而已载置于载置台156的纸张M(在先纸张)的上表面上之前,通过预先从避让位置配置于了进入位置的一对引导部件31来对该纸张M进行引导。
另外,构成防折装置20的引导部件31、排出辊对131A以及载置面156a之间的位置条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引导部件31、排出辊对329以及载置面331a之间的位置条件同样。例如,在引导部件31已配置于进入位置的情况下,引导部件31的作为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侧端部的另一端31b在铅直方向Z上配置于排出辊对131A的排出位置(夹持位置)与先排出而已载置于载置台156上的纸张M的上表面、即在先纸张上表面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引导部件31的摩擦系数为载置面156a的摩擦系数以下,配置于进入位置时的引导部件31的角度θ2大于载置面156a的角度θ1。
另外,关于图像形成装置400中的防折控制所涉及的电气结构,将图19中的控制部13替换为控制部11,输入检测部351和排出检测部352替换为图像形成装置400中在输送路径上检测纸张M的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另外,也可以将载置台156替换为能在铅直方向Z上升降的排出托盘。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1基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纸面检测部的检测信号来驱动控制升降电机(未图示),进行排出托盘的升降控制。控制部11的计算机(省略图示)执行图20中所示的防折控制例行程序。控制部11的计算机将第一检测部检测到纸张M的检测信号作为触发,使电动马达33正转驱动,基于第二检测部检测到纸张M的检测信号,在印刷后的纸张M的后端从排出辊对131A排出之后,使电动马达33反转驱动。
一对引导部件31在纸张M的前端从排出辊对131A排出之前配置于进入位置,在纸张M的后端从排出辊对131A排出之后开始从进入位置向避让位置的避让。根据该实施方式,在图像形成装置400中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1)至(14)同种的效果。因此,可以抑制图像形成装置400印刷的单页的纸张M被排出时下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变更为如下这样的方式。
·如图28所示,也可以在引导部件31上设置辊70。同图所示的例子中虽然设有多个辊,但辊70也可以为一个。这样,既可以是在引导部件上配置转动部件,也可以是引导部件本身转动。例如,也可以将圆柱形的引导部件31以能够绕轴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保持部件38。这样,构成为在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侧具有能将引导部件31的延伸方向作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的部分。根据该构成,通过利用引导部件31的可旋转部分(例如辊70)的至少一部分来支撑纸叠M1或纸张M等介质,能够减小引导部件31与介质的摩擦。可以抑制例如在引导部件31避让的过程中缘于引导部件31与介质的摩擦所导致的剐住而使介质的对齐性受损。因此,能够提高介质在排出托盘331和载置部156中的对齐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多个球体以从外周面局部露出的状态且可旋转的方式埋入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侧的部分来减小引导部件31与介质的摩擦阻力。
·也可以根据来自检测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印刷完毕的纸张M的传感器(检测部)的检测信号来驱动控制配备于后处理装置300中的防折装置20。例如,控制部11根据来自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传感器的意为检测到纸张的检测信号而向后处理装置300的控制部13发送进入指示信号和避让指示信号。控制部13根据接收到的进入指示信号,使电动马达33正转驱动,根据接收到的避让指示信号,使电动马达33反转驱动。需要说明的是,确定防折装置20的驱动开始定时、驱动结束定时的信号的发送源能够使用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其它检测部(传感器)、中间输送装置200的检测部(例如检测部285)(传感器)、后处理装置300的其它检测部(传感器)中至少之一。另外,确定驱动开始定时的第一检测部和确定驱动结束定时的第二检测部既可以是各自分开的传感器,也可以是同一传感器。
·保持引导部件进行转动的保持部也可以是当引导部件处于进入位置时不引导介质的结构。也就是说,也可以是只用引导部件引导介质的结构。
·引导部件在被配置于了避让位置的情况下,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不必都总是配置于最大宽度介质的排出路径的外侧,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均配置于与那时的介质宽度相应的介质的排出路径的外侧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在引导部件被配置于避让位置的情况下,一端部和另一端部所配置的位置均根据介质的宽度而变化的结构。
·也可以是,当引导部件开始从避让位置向进入位置的移动时,介质在排出方向X1上的上游侧端部未与在先介质的上表面接触,而是分离。即使是该结构,虽然介质的对齐性多少受到些损害,但也能够减小介质的下弯。
·引导部件也可以在介质的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从排出辊排出之前结束向进入位置的进入,在介质的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从排出辊排出之前开始从避让位置避让。另外,引导部件只要能够引导介质在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也可以在介质的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从排出辊排出之后完成向进入位置的进入。例如,只要到介质的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从排出辊排出而该下游侧前端部接触到在先介质的上表面之前的期间完成引导部件向进入位置的进入即可。
·引导部件31的摩擦系数也可以设定为大于载置面331a、156a的摩擦系数的值。如果引导部件与介质的接触面积足够小于介质与载置面的接触面积,则就能够使介质与引导部件31的滑动阻力小于介质与载置面的滑动阻力。
·引导部件31在被配置于进入位置时,其倾斜既可以与载置面相同,也可以小于载置面。不过,优选将引导部件设为与载置面相同的倾斜、或者大于载置面的倾斜。
·引导部件31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在避让位置上另一端31b下降到低位位置,维持着该低位位置地从避让位置移动至进入位置,保持低位位置地从进入位置移动至避让位置,在避让的终点位置上升至高位位置。总之,只要是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在进入位置上于铅直方向Z上配置于排出辊对与载置面之间的位置并在避让的过程中维持为低位位置的结构即可。另外,也可以在避让的过程中不干扰在先介质的范围内使其逐渐下降而将后续介质落下到在先介质的上表面时的落差抑制得较小。
·引导部件31在避让位置与进入位置之间的移动不限定于转动。例如也可以是引导部件与宽度方向平行地滑动移动而在避让位置与进入位置之间移动的滑动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引导部件既可以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采取倾斜成“ハ”字状的姿势的结构,也可以是采取与排出方向X1平行的姿势的结构。
·也可以使配置于进入位置的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之间在宽度方向Y上的距离(间隔)随介质的宽度而变化。控制部13进行控制,使得例如介质的宽度越宽,使引导部件31的另一端31b间的间隔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设置引导部件的转动用电机和上下移动用电机,控制部对这两个电机中的转动用电机进行使驱动量随介质的宽度而变化的控制即可。
·虽然借助沿引导槽对引导轴进行引导的凸轮机构来进行引导部件31的转动运动,但对于引导部件31的上下运动,也可以代替锁定机构而借助凸轮机构来进行。
·不限定于设置一对(两个)引导部件,既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的多个。
·虽然将引导部件的下游端侧作为转动轴,但也可以将上游端侧作为转动轴。
·在作为纸面检测部353的检测结果,载置部上未载置有介质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实施防折控制。
·不限定于使一对引导部件从配置于宽度方向的端部侧位置的避让位置进入排出路径内侧的进入位置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引导部件配置于沉入载置部的避让位置,并从载置面的下方上升而配置于进入位置。另外,也可以是引导部件配置于载置台的上方的避让位置,并从避让位置下降而配置于进入位置。进而,还可以是引导部件配置于框体320内的避让位置,并从排出辊侧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移动而配置于进入位置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引导部件从相对于排出托盘向排出方向X1的下游侧位于斜上方的避让位置向上游侧移动而配置于进入位置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情况下,引导部件优选设为如下结构:当被配置于进入位置时,在夹着介质的宽度中心线的两侧配置为线对称,能够在夹着该宽度中心线的两侧均等地引导介质。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但优选由被单独驱动的一对部件构成。
·也可以使作为引导单元30的动力源的电动马达33为步进电机,根据步数来检测引导部件31的位置。另外,电动马达33也可以为DC电机(直流电机)。在设为DC电机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能够输出与齿条部件37的移动距离成比例的数量的脉冲信号的例如编码器,对编码器的输出脉冲的边缘进行计数来检测引导部件31的位置。
·在控制部内构建的各功能部不限定于通过执行程序的计算机以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诸如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C:专用集成电路)等电子电路以硬件实现、或者通过软硬件的协作来实现。
·介质不限定于纸张,也可以是树脂制的薄膜或薄片、树脂与金属的复合体膜(层压膜)、纺织品、无纺布、金属箔、金属片、陶瓷片等。另外,图像形成装置不局限于行印刷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行式打印机),也可以是串行印刷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串行式打印机)。进而,图像形成装置不限定于喷墨式打印机,也可以是点击打式打印机、热转印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电子照相式打印机。另外,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具备扫描器部的复合机。

Claims (16)

1.一种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接收从处理装置的排出部排出的介质,并具备:
载置部,配置为比所述排出部在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更靠下方,并具有载置排出的所述介质的载置面;以及
引导部件,设置成能够在进入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进退,所述引导部件从与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进入到所述进入位置,所述引导部件向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侧避让到所述避让位置,
在所述引导部件被配置于所述进入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引导部件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配置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位置在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载置面在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之间的高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能够以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一端侧为转动轴使作为所述上游侧端部的另一端侧在所述进入位置与所述避让位置之间进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在配置于所述进入位置时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配置为比在配置于所述避让位置时的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更靠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从所述避让位置移动至所述进入位置时,该引导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维持位于所述避让位置时的高度位置地进入作为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所述介质的排出路径的内侧,并在进入的终点位置下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从所述进入位置移动至所述避让位置时,该引导部件的所述另一端侧维持位于所述进入位置时的高度位置地避让至作为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侧的、所述介质的排出路径的外侧,并在避让的终点位置上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面和配置于所述进入位置的所述引导部件倾斜为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低于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状态,
所述引导部件在被配置于所述进入位置的情况下,倾斜大于所述载置面的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的摩擦系数设定为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载置面的摩擦系数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介质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接触到先排出而已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上表面之前的期间进入至所述进入位置,并在所述介质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之后避让至所述避让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介质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从所述排出部排出之前进入至所述进入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开始从所述进入位置向所述避让位置避让时,从所述排出部排出的所述介质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已与先排出而已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上表面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被配置于所述避让位置的情况下,该引导部件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均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介质的排出路径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引导部件处于所述进入位置时,所述引导部件的进入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部分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上游端侧位于比在没有该引导部件的状态下、被排出的所述介质的在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的前端与先排出而已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介质的上表面首先接触的位置更靠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排出装置具有保持所述引导部件进行转动的保持部,当所述引导部件处于所述进入位置时,所述保持部也与所述引导部件一起引导所述介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向所述进入位置移动时,所述保持部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上游侧移动,在所述引导部件向所述避让位置移动时,所述保持部向所述排出方向的下游侧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件的进入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的部分上具有能将所述引导部件的延伸方向作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的部分。
16.一种介质排出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排出装置接收从处理装置的排出部排出的介质,并具备:载置部,配置为比所述排出部在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更靠下方,并具有载置排出的所述介质的载置面;以及引导部件,设置成能够在进入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进退,所述引导部件从与所述介质的排出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进入到所述进入位置,所述引导部件向所述宽度方向的端部位置侧避让到所述避让位置,
所述控制方法具备以下步骤:
在排出所述介质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之前,使所述引导部件配置于进入位置,并使该引导部件的在所述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配置于所述排出部的排出位置在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载置面在铅直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之间的高度位置;
通过所述引导部件边支撑排出的介质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边接收排出的所述介质;以及
在所述介质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支撑于所述引导部件的状态下排出所述介质的在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之后,使所述引导部件避让至所述避让位置而使所述介质配置于所述载置部。
CN201811483549.5A 2017-12-07 2018-12-05 介质排出装置及介质排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99116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5470A JP7031267B2 (ja) 2017-12-07 2017-12-07 媒体排出装置
JP2017-235470 2017-12-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11680A true CN109911680A (zh) 2019-06-21
CN109911680B CN109911680B (zh) 2021-01-15

Family

ID=64661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83549.5A Active CN109911680B (zh) 2017-12-07 2018-12-05 介质排出装置及介质排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37897B2 (zh)
EP (1) EP3495296B1 (zh)
JP (2) JP7031267B2 (zh)
CN (1) CN109911680B (zh)
TW (1) TWI68631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825B (zh) * 2021-12-02 2022-11-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文件整理功能的列印裝置及應用於其上之文件整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31264B2 (ja) * 2018-09-28 2022-09-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媒体処理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7358743B2 (ja) * 2019-02-20 2023-10-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7419743B2 (ja) * 2019-10-17 2024-01-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排紙装置、処理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2022128020A (ja) * 2021-02-22 2022-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排出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52A (zh) * 1993-05-17 1995-06-28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薄片体码放收容装置
JPH09124216A (ja) * 1996-09-02 1997-05-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紙装置
US20060220293A1 (en) * 2005-02-04 2006-10-05 Tamaki Kanek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capable of bookbinding
US7506865B2 (en) * 2004-09-28 2009-03-2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Waiting tray for sheet processing tray
US20090230612A1 (en) * 2008-03-13 2009-09-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loa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65116A (ja) * 2009-05-14 2010-11-25 Toshiba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用紙後処理システム、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US20120045295A1 (en) * 2010-08-23 2012-02-23 Fuji Xerox Co., Ltd. Recording medium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8262085B2 (en) * 2003-04-30 2012-09-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curler and stabilizer for light-weight papers
US20130026702A1 (en) * 2011-07-29 2013-01-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26113B2 (ja) * 2011-07-14 2013-07-03 株式会社東芝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用紙後処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44633A (en) * 1988-06-24 1989-07-0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Active paper drop mechanism for a printer
JP3145146B2 (ja) * 1991-09-05 2001-03-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DE19844231C1 (de) * 1998-09-26 1999-10-28 Bdt Buero Datentech Gmbh Vorrichtung zum Ablegen von Blättern eines Aufzeichnungsträgers
JP2001001591A (ja) * 1999-06-17 2001-01-09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
JP4344078B2 (ja) 2000-09-27 2009-10-14 東北リコー株式会社 排紙装置
US6659454B1 (en) * 2001-08-10 2003-12-09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rinter exit tray and computer printer having an exit tray
JP2004142868A (ja) 2002-10-23 2004-05-20 Canon Inc 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300045B2 (en) 2004-09-28 2007-11-27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Waiting tray for sheet processing tray
JP2006327713A (ja) 2005-05-23 2006-12-07 Fujifilm Holdings Corp シート集積装置およびシート集積方法
JP4511458B2 (ja) * 2005-12-29 2010-07-2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4440227B2 (ja) 2006-03-20 2010-03-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排紙載置装置及び排紙載置方法
JP5884668B2 (ja) 2012-07-23 2016-03-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74282B2 (ja) 2013-02-04 2017-02-01 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252725B2 (ja) 2013-03-29 2017-1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9440816B2 (en) * 2013-11-07 2016-09-13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unique stack registration using rotating shelf structures for set compiling in image forming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52A (zh) * 1993-05-17 1995-06-28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薄片体码放收容装置
JPH09124216A (ja) * 1996-09-02 1997-05-13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紙装置
US8262085B2 (en) * 2003-04-30 2012-09-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ecurler and stabilizer for light-weight papers
US7506865B2 (en) * 2004-09-28 2009-03-2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Waiting tray for sheet processing tray
US20060220293A1 (en) * 2005-02-04 2006-10-05 Tamaki Kaneko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capable of bookbinding
US20090230612A1 (en) * 2008-03-13 2009-09-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loa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265116A (ja) * 2009-05-14 2010-11-25 Toshiba Corp 用紙後処理装置、用紙後処理システム、及び用紙後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US20120045295A1 (en) * 2010-08-23 2012-02-23 Fuji Xerox Co., Ltd. Recording medium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5226113B2 (ja) * 2011-07-14 2013-07-03 株式会社東芝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用紙後処理方法
US20130026702A1 (en) * 2011-07-29 2013-01-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84825B (zh) * 2021-12-02 2022-11-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文件整理功能的列印裝置及應用於其上之文件整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31267B2 (ja) 2022-03-08
JP7334812B2 (ja) 2023-08-29
TWI686311B (zh) 2020-03-01
JP2022060510A (ja) 2022-04-14
TW201924953A (zh) 2019-07-01
US10737897B2 (en) 2020-08-11
EP3495296A1 (en) 2019-06-12
EP3495296B1 (en) 2022-09-07
US20190177107A1 (en) 2019-06-13
CN109911680B (zh) 2021-01-15
JP2019099365A (ja) 2019-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11680A (zh) 介质排出装置及介质排出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3569726B (zh) 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0464770B2 (en) Transport apparatus
US11001055B2 (en) Recording system,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transport apparatus
JP7243454B2 (ja) 媒体排出装置、媒体処理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2012140223A (ja) 排紙装置、用紙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33268B2 (ja) 媒体排出装置
JP3606360B2 (ja) シート排出機構
WO2013077001A1 (ja) 両面印刷装置及び当該装置における用紙搬送方法
JP7111197B2 (ja) 搬送装置
JP7147402B2 (ja) 媒体処理装置、後処理装置、媒体搬送装置
JP3657543B2 (ja) 排出装置
JP3857008B2 (ja) 用紙積載装置
JP2022168390A (ja) 記録システム
JP3384607B2 (ja) 紙葉類収納装置
JP6044372B2 (ja) 排紙トレイ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20809A (ja) 排出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
JP2017186141A (ja) 記録装置
JP2016088727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8230803A (ja) 用紙処理装置
JP2011219258A (ja) 媒体放出機構
JP2000264534A (ja) 排紙収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