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11615A - 发光元件 - Google Patents

发光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11615A
CN108511615A CN201810283680.0A CN201810283680A CN108511615A CN 108511615 A CN108511615 A CN 108511615A CN 201810283680 A CN201810283680 A CN 201810283680A CN 108511615 A CN108511615 A CN 1085116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lass substrate
plate
emitting componen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836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11615B (zh
Inventor
冈田健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one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ione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oneer Corp filed Critical Pioneer Corp
Priority to CN20181028368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116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11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16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116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16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10K77/111Flexible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10K50/8426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发光元件具有挠性板状部(100)。板状部(100)包括玻璃基板(110)和形成于玻璃基板(110)的一面侧的有机功能层。有机功能层包含发光层。在使板状部(100)向规定的弯曲方向弯曲从而使板状部(100)的一面(102)成为凹曲面、使另一面(101)成为凸曲面时,将玻璃基板(110)的两面中位于凹曲面侧的面称为第1面(111)。将玻璃基板(110)的厚度设定为T。在使板状部(100)向规定的弯曲方向弯曲从而使板状部(100)的一面(102)成为凹曲面、使另一面(101)成为凸曲面时,在玻璃基板(110)中距第1面(111)的距离为L(L>T/2)以下的部分(压缩应力产生部112)施加压缩应力。

Description

发光元件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03月08日、发明名称为“发光元件”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No.201380074390.0(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3/056475)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作为发光元件中的一种,存在具有有机发光层的发光元件、即有机EL(电致发光,Electro Luminescence)元件。有机EL元件包括柔性类型的有机EL元件,即具有挠性、能屈曲(弯曲)的类型的有机EL元件(专利文献1~5)。这样的柔性的有机EL元件包括基材包含玻璃基板的类型的有机EL元件(专利文献1、2)。与树脂层相比,玻璃基板可抑制水分、氧的透过。
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通过将无机防湿层配置在有机EL元件的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从而减少在无机防湿层内产生的应力。同样地,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以下内容:通过将由氧化硅、氮氧化硅形成的气体阻隔层配置于在将有机EL元件弯折时成为中立面的位置附近,从而减少气体阻隔层中的应力的产生。同样地,专利文献5中记载了将由氮氧化硅膜等形成的无机绝缘膜配置于向有机EL元件施加弯曲应力时的中立轴的附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375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08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3-16855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251671号公报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2005/027582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玻璃基板的性质使得其在屈曲时容易破裂。因此,希望抑制玻璃基板的破裂。
作为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举出抑制发光元件所具有的玻璃基板的破裂作为一例。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发光元件,其具有挠性板状部,所述挠性板状部包括:
玻璃基板,和
有机功能层,其形成于上述玻璃基板的一面侧,且包含发光层,
在使上述板状部向规定的弯曲方向弯曲从而使上述板状部的一面成为凹曲面、使另一面成为凸曲面时,将上述玻璃基板的两面中位于上述凹曲面侧的面称为第1面,
将上述玻璃基板的厚度设定为T时,
在使上述板状部进行上述弯曲时,在上述玻璃基板中距上述第1面的距离为L(L>T/2)以下的部分施加压缩应力。
技术方案2为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玻璃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位于比所述板状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更靠所述板状部的所述一面侧的位置。
技术方案3为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玻璃基板的整体位于比所述板状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更靠所述板状部的所述一面侧的位置。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发光元件,其具有挠性板状部,所述挠性板状部包括:
玻璃基板,和
有机功能层,其形成于上述玻璃基板的一面侧,且包含发光层,
上述玻璃基板的整体位于比上述板状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更靠上述板状部的一面侧的位置。
技术方案5为技术方案2~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板状部还具有树脂层,所述树脂层配置于比所述玻璃基板更靠所述板状部的另一面侧的位置,
所述树脂层的层厚比所述玻璃基板的厚度厚。
技术方案6为技术方案2~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有机功能层配置于比所述玻璃基板更靠所述板状部的另一面侧的位置。
技术方案7为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其还具备具有曲面的固定构件,其中,
所述板状部沿着所述曲面固定于所述固定构件,以所述板状部的所述一面为凹曲面、另一面为凸曲面的方式弯曲。
技术方案8为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曲面为凹曲面。
技术方案9为技术方案7或8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通过使所述固定构件与所述板状部一同弯曲,所述固定构件发生塑性变形而成为具有所述曲面的形状。
技术方案10为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
所述板状部为矩形状,
所述固定构件具有:
沿所述板状部的第1边延伸的第1部分,和
沿所述板状部的与所述第1边相对的第2边延伸的第2部分,所述第1部分与所述第2部分分别弯曲成弧状。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记载的优选实施方式及所附的下述附图,进一步说明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
图1为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1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1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1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
图5为表示有机功能层的层结构的第1例的侧剖视图。
图6为表示有机功能层的层结构的第2例的侧剖视图。
图7为用于说明使板状部弯曲时在板状部内产生的应力的图。
图8为实施例3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4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5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
图11为实施例6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图12(a)为实施例6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剖视图(非弯曲时),图12(b)为实施例6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弯曲时),图12(c)为实施例6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有的附图中,对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元件的侧剖视图。该发光元件具有挠性板状部100。板状部100包括玻璃基板110、和形成于玻璃基板110的一面侧的有机功能层。有机功能层包含发光层。关于有机功能层的构成,后文在实施例中说明。在使板状部100向规定的弯曲方向弯曲从而使板状部100的一面102成为凹曲面、使另一面101成为凸曲面时,将玻璃基板110的两面中位于凹曲面侧的面称为第1面111。另外,将玻璃基板110的厚度设定为T。在使板状部100向规定的弯曲方向弯曲从而使板状部100的一面102成为凹曲面、使另一面101成为凸曲面时,在玻璃基板110中距第1面111的距离为L(L>T/2)以下的部分(图1中的压缩应力产生部112)施加压缩应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中,为了使说明简单,对发光元件的各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上下关系等)为各图中所示的关系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该说明中的位置关系与使用发光元件时以及制造发光元件时的位置关系无关。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使板状部100向规定的弯曲方向弯曲从而使板状部100的一面102成为凹曲面、使另一面101成为凸曲面”简记为“使板状部100弯曲”。
玻璃基板110由透光性的玻璃形成。将玻璃基板110的厚度形成为具有挠性的程度的厚度。玻璃基板110的厚度例如优选为10μm以上200μm以下左右。
对于玻璃基板110而言,形成一定程度以下的厚度时,可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挠性。然而,即使将玻璃基板110形成得十分薄,在以超出限度的大曲率(以小曲率半径)使其屈曲时,也会以小损伤为起点而发生破裂。
本申请的发明人对玻璃基板110的破坏(破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因拉伸应力而产生的裂缝的进展是支配性的,玻璃基板110不易由于压缩应力而被破坏。因此,通过规定板状部100的弯曲方向、并且设定玻璃基板110在板状部100的厚度方向上的配置以使得在使板状部100弯曲的状态下、在玻璃基板110的厚度方向上的比玻璃基板110的厚度T的二分之一更大的区域中产生压缩应力,由此可抑制玻璃基板110的破坏(破裂)。
使板状部100弯曲时,分别地,在板状部100的凸曲面侧(另一面101侧)的部分产生拉伸应力,在凹曲面侧(一面102侧)的部分产生压缩应力。图1所示的中心面C1是在使板状部100弯曲的状态下、拉伸应力与压缩应力平衡的面。
如上所述,将在使板状部100弯曲的状态下、玻璃基板110的两面中成为板状部100的凹曲面侧的面称为第1面111。在使板状部100弯曲的状态下,在玻璃基板110中距第1面111的距离为L以下的部分即压缩应力产生部112施加压缩应力。L大于玻璃基板的厚度T的二分之一。即,L>T/2。
换言之,玻璃基板110的厚度方向上的比玻璃基板110的厚度T的二分之一更大的区域位于比中心面C1更靠一面102侧的位置。因此,在使板状部100弯曲的状态下,在玻璃基板110的厚度方向上的比玻璃基板110的厚度T的二分之一更大的区域中产生压缩应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元件中,玻璃基板11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2(玻璃基板110在玻璃基板110厚度方向上的中心C2)位于比板状部10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板状部100在板状部100厚度方向上的中心:图略)更靠板状部100的一面102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板状部10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存在与上述中心面C1重合的情况和不与上述中心面C1重合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元件至少在比玻璃基板110更靠另一面101侧的位置不具有玻璃基板(玻璃基板110以外的玻璃基板)。优选发光元件所具有的玻璃基板仅为玻璃基板110。
上文中,根据本实施方式,发光元件具有挠性板状部100,所述挠性板状部100包括玻璃基板110和有机功能层,所述有机功能层形成于玻璃基板110的一面侧,且包含发光层。在使板状部100向规定的弯曲方向弯曲从而使板状部100的一面102成为凹曲面、使另一面101成为凸曲面时,将玻璃基板110的两面中位于凹曲面侧的面称为第1面111。另外,将玻璃基板110的厚度设定为T。在使板状部100弯曲时,在玻璃基板110中距第1面111的距离为L(L>T/2)以下的部分施加压缩应力。即,设定了玻璃基板110在发光元件的厚度方向上的配置,使得在玻璃基板110中距第1面111的距离为L以下的部分即压缩应力产生部112施加压缩应力。由此,可抑制玻璃基板110的破坏(破裂),因此,可提高发光元件的板状部100的挠性及可靠性。
此处,如上文所述,专利文献3~5中记载了通过将无机防湿层等配置于发光元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等,从而减少在无机防湿层等的内部产生的应力。因此,无论发光元件向哪一方向弯曲,均在无机防湿层等的内部产生同等程度的应力。无机防湿膜通常为1μm以下的极薄的膜,因此,通过专利文献3~5那样的构成,能够使无机防湿膜内产生的应力极小。然而,玻璃基板110即使再薄也有例如10μm以上的厚度,在使中心面C1与玻璃基板11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2重合时,无论使板状部100向哪一方向弯曲,均会在玻璃基板110的内部产生拉伸应力。在玻璃基板110中产生微小裂缝、端面的尖头等的情况较多,与无机防湿膜相比,玻璃基板110更难以耐受拉伸应力,因此,采用将玻璃基板110配置在与专利文献3~5中的无机防湿层等同样的位置的构成时,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获得充分的曲率半径和耐破坏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发光元件的弯曲方向规定为一个方向,并且,设定了玻璃基板110在发光元件的厚度方向上的配置以使得在使板状部100弯曲时、在玻璃基板110中距第1面111的距离为L(L>T/2)以下的部分施加压缩应力。由此,可大幅减少在玻璃基板110内产生的拉伸应力。或者,可形成为在玻璃基板110内仅产生压缩应力的状态。结果,不仅能以更小的曲率半径弯曲板状部100,并且可提高玻璃基板110的耐破坏性。
同样地,通过使玻璃基板11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2位于比板状部10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更靠板状部100的一面102侧的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实现在玻璃基板110中距第1面111的距离为L以下的部分即压缩应力产生部112施加压缩应力的构成,可抑制玻璃基板110的破坏(破裂)。
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的发光元件在下文中说明的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元件不同,在其他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元件的构成相同。
图2~图4各图为本实施例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其中,图2示出板状部100的概略构成。图3示出比图2更详细的层结构。图4示出板状部100被固定于固定构件300的状态。
本实施例中,对发光元件为底部发光型、并且从另一面101(凸曲面)侧发射光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玻璃基板110的整体位于比板状部10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3更靠板状部100的一面102侧的位置。
即,本实施例涉及的发光元件具有挠性板状部100,所述挠性板状部100包括玻璃基板110和有机功能层140(后述),所述有机功能层140形成于玻璃基板110的一面侧,且包含发光层,玻璃基板110的整体位于比板状部10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3更靠板状部100的一面102侧的位置。
由此,在如图2所示那样使板状部100弯曲的状态下,可期待在玻璃基板110的整体产生压缩应力。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玻璃基板110的整体位于比上述中心面C1(参照图1)更靠板状部100的一面102侧的位置。通过这样设置,在如图2所示那样使板状部100弯曲的状态下,可在玻璃基板110的整体产生压缩应力。
如图3所示,发光元件具有玻璃基板110、第1电极130、有机功能层140和第2电极150。有机功能层140配置在第1电极130与第2电极150之间。第1电极130配置在有机功能层140与玻璃基板110之间。
第1电极130例如是由ITO(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ZO(氧化铟锌,IndiumZinc Oxide)等金属氧化物导电体形成的透明电极。另外,第1电极130可以是能透过光的程度的薄的金属薄膜。
第2电极150例如是由Ag、Au、Al等金属层形成的反射电极。第2电极150反射从有机功能层140向第2电极150侧照射的光。另外,也可以将第2电极150形成为由ITO、IZO等金属氧化物导电体形成的透明电极,在比第2电极150更靠下的层设置光反射层(图略)。或者,可以使构成第2电极150的金属层的膜厚变薄,使第2电极150具有透光性,在不发光时作为透明的发光元件。
第1电极130与第2电极150中的某一方为阳极,另一方为阴极。构成阴极的材料和构成阳极的材料的功函数相互不同。
例如,玻璃基板110的一面(图4中的下表面)与第1电极130的一面(图1中的上表面)相互接触。另外,第1电极130的另一面(图1中的下表面)与有机功能层140的一面(图1中的上表面)相互接触。另外,有机功能层140的另一面(图1中的下表面)与第2电极150的一面(图1中的上表面)相互接触。另外,在玻璃基板110与第1电极130之间可以存在其他层。同样地,在第1电极130与有机功能层140之间可以存在其他层。同样地,在有机功能层140与第2电极150之间可以存在其他层。
板状部100还具有配置于比玻璃基板110更靠板状部100的另一面101侧的位置的树脂层210。树脂层210的层厚比玻璃基板110的厚度T厚。
树脂层210例如为透光性的树脂。树脂层210例如由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S(聚醚砜)、PC(聚碳酸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聚酰胺中的任一种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树脂层210可以是有机无机混合结构体。作为有机无机混合结构体,可举出通过在玻璃纤维布中含浸树脂而构成的有机无机混合结构体。该情况下,树脂层210(也可称为含有树脂的层)也具有透光性。
树脂层210例如与玻璃基板110的与第1面111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另外,在玻璃基板110与树脂层210之间可以存在其他层。
板状部100还具有设置于树脂层210的与玻璃基板110侧相反的一侧的光提取膜220。光提取膜220例如由微透镜阵列片(microlens array sheet)或散射片形成。光提取膜220例如与树脂层210的与玻璃基板110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另外,在树脂层210与光提取膜220之间可以存在其他层。
有机功能层140配置于比玻璃基板110更靠板状部100的一面102侧的位置。
板状部100还具有密封层160。密封层160被覆第2电极150的下表面。密封层160例如通过对由无机固体(SiON膜、Al2O3膜等)形成的层进行膜密封而形成。密封层160例如可通过CVD(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或ALD(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Deposition)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无机固体层之下,可以进一步形成由有机材料形成的保护膜。此外,还可以进行固体密封(例如利用热固性环氧粘接剂贴合铝箔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发光元件还包括具有曲面(例如凹曲面301)的固定构件300。板状部100沿着固定构件300的凹曲固定于固定构件300,以板状部100的一面102成为凹曲面、另一面101成为凸曲面的方式弯曲。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固定构件300具有透光性。固定构件300例如由透明的丙烯酸板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构件300的与凹曲面301相反的一侧的面(图4中的上表面)例如成为凸曲面。但是,固定构件300的与凹曲面301相反的一侧的面可以是平坦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面。
通过向第1电极130与第2电极150之间施加电压,从而有机功能层140的发光层发光。有机功能层140、第1电极130、玻璃基板110、树脂层210及光提取膜220、及固定构件300均透过有机功能层140的发光层所发出的光中的至少一部分。发光层所发出的光中的一部分从固定构件300的上表面发射至发光元件的外部。
接下来,对有机功能层140的层结构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5为表示有机功能层140的层结构的第1例的侧剖视图。该有机功能层140具有依次层叠有空穴注入层141、空穴传输层142、发光层143、电子传输层144及电子注入层145的结构。即,有机功能层140为有机电致发光发光层。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设置具有空穴注入层141及空穴传输层142这2层的功能的一个层,来代替设置空穴注入层141及空穴传输层142。同样地,也可以设置具有电子传输层144及电子注入层145这2层的功能的一个层,来代替设置电子传输层144及电子注入层145。
该例中,发光层143例如是发出红色的光的层、发出蓝色的光的层或发出绿色的光的层。该情况下,以俯视观察,可以将具有发出红色的光的发光层143的区域、具有发出绿色的光的发光层143的区域、及具有发出蓝色的光的发光层143的区域重复设置。该情况下,在使各区域同时发光时,发光元件以白色等单一的发光色进行发光。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掺混用于发出多种颜色的光的材料,来将发光层143构成为以白色等单一的发光色进行发光。
图6为表示有机功能层140的层结构的第2例的侧剖视图。该有机功能层140的发光层143具有依次层叠有发光层143a、143b、143c的结构。发光层143a、143b、143c发出相互不同的颜色的光(例如红、绿和蓝)。并且,通过使发光层143a、143b、143c同时发光,从而发光元件以白色等单一的发光色进行发光。
接下来,说明制造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元件的方法的一例。
首先,在玻璃基板110的下表面(第1面111)上,利用溅射法等形成由ITO、IZO等金属氧化物导电体形成的透光性的导电膜,利用蚀刻对其进行图案形成,从而形成第1电极130。
接下来,通过在第1电极130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机材料的膜而形成有机功能层140。
接下来,在有机功能层140的下表面上,利用使用了掩模的蒸镀法等,使Ag、Au、Al等金属材料沉积成所期望的图案,形成第2电极150。
接下来,在第2电极150的下表面形成密封层160。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需要,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分别形成总线(bus line)、隔壁部。总线由比第1电极130的电阻低的材料构成,以与第1电极130接触的方式设置。隔壁部是以俯视观察时将有机功能层140分割成多个区域的部分,由绝缘膜构成。
根据本实施例,除了可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之外,还可得到以下效果。
由于玻璃基板110的整体位于比板状部10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3更靠板状部100的一面102侧的位置,因此可期待在使板状部100弯曲的状态下,在玻璃基板110的整体产生压缩应力。因此,可进一步抑制玻璃基板110的破坏。
板状部100还具有配置在与玻璃基板110相比更靠板状部100的另一面101侧的位置的树脂层210,树脂层210的层厚比玻璃基板110的厚度T厚。因此,可容易地实现玻璃基板110的整体位于比板状部10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3更靠一面102侧的位置的构成。
发光元件还包括具有曲面(例如凹曲面301)的固定构件300,板状部100沿着固定构件300的曲面固定于固定构件300,以板状部100的一面102成为凹曲面、另一面101成为凸曲面的方式弯曲。由此,可将板状部100的弯曲朝向维持恒定。需要说明的是,板状部100的弯曲朝向成为玻璃基板110的破坏被抑制的朝向。
另外,由于固定构件300的曲面为凹曲面301,所以通过板状部100要恢复平坦的弹力,从而板状部100被压靠于固定构件300的凹曲面301。因此,即使不将板状部100牢固地固定于固定构件300,也容易维持板状部100贴合于固定构件300的状态。另外,由于在使用者侧显露的光提取膜220侧的面(发光面)被固定构件300覆盖,因此可将发光元件形成为可耐受来自外部的冲击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1中,说明了仅在板状部100的另一面101侧配置固定构件300的例子,但也可以通过具有凹曲面的第1固定构件的凹曲面、和具有凸曲面的第2固定构件的凸曲面夹入板状部100而进行固定。该情况下,可通过第1固定构件与第2固定构件分别保护板状部100的两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的发光元件的板状部100的构成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本实施例中,对于板状部100的具体结构,对玻璃基板110内的应力分布的模型进行说明。
图7是用于说明在使板状部100弯曲时在板状部100内产生的应力的图。图7中,区域R1中示出板状部100内的应力的分布,区域R2中示出板状部100内的各层的与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宽度b),区域R3中示出板状部100内的各层的杨氏模量(纵向弹性模量)E。各区域R1~R3中,纵轴为厚度方向位置y。区域R1的横轴为应力的大小,区域R2的横轴为宽度b,区域R3的横轴为杨氏模量E。
此处,图2所示的中心面C1为在使板状部100弯曲的状态下、拉伸应力与压缩应力平衡的面。
宽度b及杨氏模量E为发光元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位置y的函数,发光元件存在于y=0至y=h的位置时(即,发光元件的厚度为h时),发光元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面C1的位置λ可通过下式1计算。
[数学式1]
有机功能层140及密封层160的宽度b虽然比玻璃基板110的宽度b稍小,但可近似忽略,在实际的发光元件中可使其大致恒定。
在以一定的曲率弯曲板状部100的状态下,在板状部100内产生的应力σ可利用下式2计算。式2中,ρ为板状部100的曲率半径。
[数学式2]
如上述的式2所示,应力σ与距中心面C1的距离和杨氏模量成正比,与曲率半径ρ成反比。
此处,如图7的区域R1所示,在板状部100中,在比中心面C1更靠凸面侧的位置产生拉伸应力TL,在凹面侧产生压缩应力CS。
发光元件由3层构成时的中心面C1的位置λ可利用下式3计算。
[数3]
此处,对于板状部100中的各层的厚度而言,作为一例,如下所述。
包括第1电极130、有机功能层140、第2电极150及密封层160的部分的厚度t1=5μm
玻璃基板110的厚度t2=50μm
树脂层210的厚度t3=200μm
光提取膜220的厚度t4=100μm
另外,对于板状部100中的各层的杨氏模量而言,作为一例,如下所述。
包括第1电极130、有机功能层140、第2电极150及密封层160的部分的杨氏模量E1=3GPa
玻璃基板110的杨氏模量E2=70GPa
树脂层210的杨氏模量E3=6GPa
光提取膜220的杨氏模量E4=3GPa
需要说明的是,树脂层210是由PEN形成的基板。第1电极130由ITO形成。密封层160包括SiON的CVD膜、和由紫外线固化树脂形成的保护膜。
在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利用上述式(3),中心面C1的位置λ=76μm。另外,玻璃基板11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2(参照图1)的位置为46μm,中心C2配置于从中心面C1的位置λ向另一面101(凹曲面)侧偏离的位置。另外,玻璃基板110的上表面也配置于从中心面C1的位置λ向另一面101(凹曲面)侧偏离仅21μm的位置。即,在使板状部100弯曲的状态下,玻璃基板110的整体受到压缩应力。
此处,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人的研究可知,对于玻璃基板110的破坏(破裂)而言,因拉伸应力而产生的裂缝的进展是支配性的,玻璃基板110不易由于压缩应力而被破坏。
在将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板状部100向与图2相反的方向(密封层160侧成为凸曲面的方向)弯曲的情况下,在达到Φ80mm(曲率半径为40mm)的阶段,在玻璃基板110上产生裂缝。另一方面,在将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的板状部100向图2的方向即规定的弯曲方向弯曲的情况下,即使达到Φ10mm(曲率半径为5mm),也未能发现在玻璃基板110中产生裂缝。
像这样,通过将板状部100的弯曲方向限定为一个方向,并且将玻璃基板110配置于从中心面C1向另一面101(凹曲面)侧偏离的位置,从而可使得玻璃基板110中的二分之一以上的部分受到压缩应力。结果,即使在以高曲率弯曲板状部100的情况下,也可抑制玻璃基板110的破坏。
通过本实施例,也可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本实施例及上述实施例1这样使发光面侧弯曲成凸状的情况下,需要使中心面C1比玻璃基板110更接近发光面侧。因此,形成为将杨氏模量较高的树脂层210配置于比玻璃基板110更靠发光面侧的位置的结构,进一步设置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的光提取膜220。另外,作为密封层160,采用厚度小的膜密封。
另外,本实施例中,说明了玻璃基板110的整体配置于从中心面C1向凹曲面侧偏离的位置、玻璃基板110的整体受到压缩应力的例子。但是,只要是玻璃基板11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2(参照图1)从中心面C1向凹面侧偏离,即可期待一定程度的效果。例如,在玻璃基板110(t1=50μm,E1=70GPa)上层叠有树脂层210(t2=100μm,E2=6GPa)的例子中,中心面成为λ=36μm,位于玻璃基板110的内部。在该条件下,与使板状部100向与图2相反的方向弯曲的情况相比,在向图2中的方向弯曲的情况下,可在玻璃基板110不破坏的情况下将板状部100弯曲至1/3的曲率。认为这是因为,虽然无论使板状部100向哪一方向弯曲,都会在玻璃基板110的凸曲面侧施加拉伸应力,但是如式2所示,距中心面C1的距离越近,应力越小,因此,与向与图2相反的方向弯曲的情况相比,在向图2中的方向弯曲的情况下,相同曲率下的拉伸应力变小。
(实施例3)
图8为实施例3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上述实施例1及2(图3)中,说明了发光元件为底部发光型、并且从另一面101(凸曲面)侧发射光的例子。与此相对,本实施例中,对发光元件为底部发光型、并且从一面102(凹曲面)侧发射光的例子进行说明。
上述实施例1及2中,以树脂层210为基准,在一面102侧,依次配置有玻璃基板110、第1电极130、有机功能层140、第2电极150及密封层160。与此相对,本实施例中,以树脂层210为基准,在一面102侧,依次配置有密封层160、第2电极150、有机功能层140、第1电极130、玻璃基板110及光提取膜220。另外,树脂层210的上表面为另一面101,光提取膜220的下表面为一面102。
但是,在使板状部100弯曲时、在玻璃基板110中距第1面111的距离为L(L>T/2)以下的部分施加压缩应力这点,与上述实施例1、2相同。另外,关于玻璃基板110相对于中心面C1的配置、玻璃基板110相对于板状部10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3的配置,也与上述实施例1及2相同。另外,发光元件还可以具有上述固定构件30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树脂层210无需为透光性。
通过在第1电极130与第2电极150之间施加电压,从而有机功能层140的发光层发光。来自发光层的光依次透过第1电极130、玻璃基板110及光提取膜220,从光提取膜220的下表面,向发光元件的外部发射。
通过本实施例,也可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及2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优选尽可能薄地形成光提取膜220。或者,还优选省略光提取膜220。另外,作为密封层160,还优选采用厚度大于膜密封的固体密封。
(实施例4)
图9为实施例4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在上述实施例1及2(图3)中,说明了发光元件为底部发光型的例子。与此相对,本实施例中,说明发光元件为顶部发光型的例子。另外,本实施例中,说明从另一面101(凸曲面)侧发射光的例子。
在上述实施例1及2中,以树脂层210为基准,在一面102侧,依次配置有玻璃基板110、第1电极130、有机功能层140、第2电极150及密封层160。与此相对,本实施例中,以树脂层210为基准,在一面102侧,依次配置有密封层160、第1电极130、有机功能层140、第2电极150及玻璃基板110。另外,树脂层210的上表面为另一面101,玻璃基板110的下表面为一面102。
但是,在使板状部100弯曲时、在玻璃基板110中距第1面111的距离为L(L>T/2)以下的部分施加压缩应力这点,与上述实施例1、2相同。另外,关于玻璃基板110相对于中心面C1的配置、玻璃基板110相对于板状部10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3的配置,也与上述实施例1及2相同。另外,发光元件还可以具有上述固定构件300。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层160是透光性的。
通过在第1电极130与第2电极150之间施加电压,从而有机功能层140的发光层发光。来自发光层的光依次透过第1电极130、密封层160、树脂层210及光提取膜220,从光提取膜220的上表面,向发光元件的外部发射。
通过本实施例,也可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及2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5)
图10为实施例5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在上述实施例1及2(图3)中,说明了发光元件为底部发光型的例子。与此相对,本实施例中,说明了发光元件为顶部发光型的例子。另外,本实施例中,说明从另一面101(凹曲面)侧发射光的例子。
上述的实施例1及2中,以树脂层210为基准,在一面102侧,依次配置有玻璃基板110、第1电极130、有机功能层140、第2电极150及密封层160。与此相对,本实施例中,以树脂层210为基准,在一面102侧,依次配置有玻璃基板110、第2电极150、有机功能层140、第1电极130、密封层160及光提取膜220。另外,树脂层210的上表面为另一面101,光提取膜220的下表面为一面102。
但是,在使板状部100弯曲时、向玻璃基板110中距第1面111的距离为L(L>T/2)以下的部分施加压缩应力这点,与上述实施例1、2相同。另外,关于玻璃基板110相对于中心面C1的配置、玻璃基板110相对于板状部100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3的配置,也与上述实施例1及2相同。另外,发光元件还可以具有上述固定构件30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树脂层210无需为透光性。另一方面,密封层160是透光性的。
通过在第1电极130与第2电极150之间施加电压,从而有机功能层140的发光层发光。来自发光层的光依次透过第1电极130、密封层160及光提取膜220,从光提取膜220的下表面,向发光元件的外部发射。
通过本实施例,也可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及2同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优选尽可能薄地形成光提取膜220。或者,还优选省略光提取膜220。另外,作为密封层160,优选采用厚度小的膜密封。
(实施例6)
图11为实施例6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图12(a)为实施例6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剖视图(非弯曲时),图12(b)为实施例6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弯曲时),图12(c)为实施例6涉及的发光元件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本实施例涉及的发光元件在下文中说明的方面与上述实施例1涉及的发光元件不同,在其他方面与上述实施例1涉及的发光元件的构成相同。
本实施例涉及的发光元件的板状部100与上述实施例1~5中任一个的板状部100构成相同。
本实施例涉及的发光元件具有固定构件400来代替上述固定构件300(图4)。固定构件400可塑性变形,被固定于板状部100的另一面101侧(图12(a))。而且,通过使板状部100与固定构件400一同弯曲从而使板状部100的另一面101为凸曲面、使一面102为凹曲面,可通过固定构件400将板状部100保持为弯曲状态(图12(b)、图12(c))。
即,通过使固定构件400塑性变形,可将固定构件400保持为塑性变形后的形状。另外,由于挠性板状部100被固定构件400限制,因此通过固定构件400可将板状部100保持为弯曲状体。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使固定构件400与板状部100一同弯曲,从而固定构件400发生塑性变形而成为具有曲面的形状。
更具体而言,例如,板状部100为矩形状。另一方面,固定构件400形成为板状部100的矩形框状。
固定构件400具有沿板状部100的各边延伸的4个直线状的板状部401~404。其中,板状部401与板状部403相互平行相对,板状部402与板状部404相互平行相对。另外,板状部402及404相对于板状部401及403正交。在固定构件400的中央部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部400a。
例如,如图12(b)及(c)所示,通过在使板状部401及403弯曲为弧状的同时使板状部100弯曲,从而板状部401及403发生塑性变形,可将板状部100保持为弯曲状态。
即,固定构件400具有沿着板状部100的第1边延伸的第1部分(板状部401)、和沿着板状部100的与第1边相对的第2边延伸的第2部分(板状部402)。而且,第1部和第2部分分别弯曲成弧状。
在从板状部100的另一面101侧发射光的类型的情况(板状部100为上述实施例1、2或4的情况)下,可经由固定构件400的开口部400a合适地发射光。
另外,在板状部100为上述的实施例1~5中任一种构成的情况下,也可经由固定构件400的开口部400a合适地进行放热。
固定构件400例如可由金属构成。将板状部100固定于固定构件400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使用粘接剂进行固定。
通过本实施例,除了可得到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的效果(不包括通过固定构件300得到的效果)之外,还可得到以下效果。
通过使固定构件400与板状部100一同弯曲,固定构件400发生塑性变形而成为具有曲面的形状。因此,通过固定构件400,可保持为板状部100的一面102为凹曲面、另一面101为凸曲面的弯曲状态。即,通过固定构件400,可将板状部100的弯曲朝向维持恒定。需要说明的是,板状部100的弯曲朝向成为玻璃基板110的破坏被抑制的朝向。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使将固定构件400和板状部100合为一体而成的发光元件的整体弯曲,因此与实施例1相比,可得到与上述中心面C1向固定构件400侧(图12(b)、(c)中的上侧)移动相同的效果。结果,可增大在使板状部100弯曲的状态下在玻璃基板110内产生的压缩应力。换言之,可得到与实施例1中增大树脂层210的层厚同样的效果。
此处,配置于发光元件的凸面侧的材料的杨氏模量越高,越具有使中心面C1向发光元件的凸面侧移动的效果。如上述的式1所示,即使固定构件400的厚度(宽度b)小,如果固定构件400的杨氏模量高,则也可得到充分的效果。
另外,板状部100为矩形状,固定构件400具有沿板状部100的第1边延伸的第1部分(板状部401)、和沿板状部100的与第1边相对的第2边延伸的第2部分(板状部402)。而且,第1部分和第2部分分别弯曲成弧状。因此,通过固定构件400,可保持为板状部100的一面102为凹曲面、另一面101为凸曲面的弯曲状态。
上文中,参照附图说明了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但它们是本发明的例示,也可采用上述之外的各种构成。
例如,在上文中,说明了通过向板状部100施加外力使板状部100弯曲从而使玻璃基板110内产生压缩应力的例子,但也可通过对玻璃基板110实施化学处理从而使玻璃基板110内产生压缩应力。

Claims (7)

1.一种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具有玻璃基板、有机功能层和树脂层,
所述有机功能层形成于所述玻璃基板的一面侧,且包含发光层,
所述树脂层比所述玻璃基板的膜厚更厚,
所述发光元件沿着具有曲面的固定构件的所述曲面而被固定,以相对于所述玻璃基板而言形成有所述树脂层的这面侧成为凸曲面的方式弯曲,
所述玻璃基板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位于比所述发光元件的中心更靠凹曲面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发光元件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位于所述树脂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发光元件的厚度方向的中心位于所述玻璃基板。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玻璃基板具有所述一面及与所述一面呈相反侧的另一面,所述树脂层位于所述一面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发光层的光从所述树脂层通过而被发射至外部。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玻璃基板具有所述一面及与所述一面呈相反侧的另一面,所述树脂层位于所述另一面侧。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其中,所述发光层的光向与所述玻璃基板及所述树脂层相反的一侧发射。
CN201810283680.0A 2013-03-08 2013-03-08 发光元件 Active CN1085116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83680.0A CN108511615B (zh) 2013-03-08 2013-03-08 发光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56475 WO2014136259A1 (ja) 2013-03-08 2013-03-08 発光素子
CN201810283680.0A CN108511615B (zh) 2013-03-08 2013-03-08 发光元件
CN201380074390.0A CN105009689B (zh) 2013-03-08 2013-03-08 发光元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4390.0A Division CN105009689B (zh) 2013-03-08 2013-03-08 发光元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1615A true CN108511615A (zh) 2018-09-07
CN108511615B CN108511615B (zh) 2020-03-03

Family

ID=514908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83680.0A Active CN108511615B (zh) 2013-03-08 2013-03-08 发光元件
CN201380074390.0A Active CN105009689B (zh) 2013-03-08 2013-03-08 发光元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4390.0A Active CN105009689B (zh) 2013-03-08 2013-03-08 发光元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5) US10374176B2 (zh)
EP (1) EP2966937B1 (zh)
JP (1) JP6126681B2 (zh)
KR (3) KR102139898B1 (zh)
CN (2) CN108511615B (zh)
WO (1) WO20141362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1615B (zh) * 2013-03-08 2020-03-03 日本先锋公司 发光元件
KR101692182B1 (ko) * 2013-06-18 2017-01-02 코니카 미놀타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발광 소자
JP2016081051A (ja) * 2014-10-10 2016-05-16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機能パネル、装置、情報処理装置
WO2016073549A1 (en) * 2014-11-05 2016-05-12 Corning Incorporated Glass articles with non-planar features and alkali-free glass elements
TWI550850B (zh) * 2014-11-19 2016-09-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可撓性電子裝置
JP2016184545A (ja) * 2015-03-26 2016-10-20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システム
TWI596071B (zh) * 2015-08-25 2017-08-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與其製作方法
US9960375B2 (en) 2015-08-31 2018-05-01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10600982B2 (en) 2015-10-01 2020-03-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WO2017057228A1 (ja) * 2015-10-01 2017-04-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
US20170213872A1 (en) * 2016-01-27 2017-07-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KR102458892B1 (ko) * 2016-04-27 2022-10-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10147772B2 (en) * 2016-08-23 2018-12-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Foldable OLED device with compatible flexural stiffness of layers
KR102191226B1 (ko) * 2016-11-07 2020-12-15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형광체 함유 필름 및 백라이트 유닛
TWM559510U (zh) * 2016-11-14 2018-05-01 創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撓式顯示器、可折疊裝置及具有可撓式顯示器的裝置
WO2019026821A1 (ja) * 2017-08-04 2019-02-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09427980B (zh) * 2017-08-24 2021-07-27 上海和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柔性显示装置
JP7051446B2 (ja) * 2018-01-10 2022-04-1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9004013B (zh) * 2018-08-06 2021-0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oled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EP3953170A1 (en) * 2019-04-11 2022-02-16 Corning Incorporated Improved edge strength using cte mismatch
CN112420746B (zh) * 2020-11-11 2022-08-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1892A (ja) * 2005-02-09 2006-08-24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2008097829A (ja) * 2006-10-05 2008-04-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デバイス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デバイス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US20090096965A1 (en) * 2007-10-10 2009-04-16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organic EL display
JP2009170173A (ja) * 2008-01-11 2009-07-30 Denso Corp 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908555A (zh) * 2009-06-04 2010-12-08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120020056A1 (en) * 2009-04-30 2012-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KR20120088025A (ko) * 2010-10-13 2012-08-08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35884A (en) 1998-04-02 1999-10-06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Flexible substrates for electronic or optoelectronic devices
JP2001154592A (ja) 1999-09-13 2001-06-08 Minolta Co Ltd 表示装置
JP3963712B2 (ja) 2001-11-30 2007-08-22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構造体
JP2003337549A (ja) 2002-05-17 2003-11-28 Asahi Glass Co Ltd 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ー用基板、表示装置、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素子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
JP2005019082A (ja) 2003-06-24 2005-01-20 Totoku Electric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表示素子
WO2005027582A1 (ja) 2003-09-10 2005-03-24 Fujitsu Limited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51671A (ja) 2004-03-08 2005-09-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表示装置
KR100635565B1 (ko) 2004-06-29 2006-10-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과 그에 따른 표시장치
JP2006058764A (ja) * 2004-08-23 2006-03-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面状表示パネル
JP4982976B2 (ja) 2005-06-29 2012-07-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ディスプレイ素子
JP2008089884A (ja) 2006-09-29 2008-04-17 Toshiba Corp 表示素子
WO2009099425A2 (en) 2008-02-07 2009-08-13 Qd Vision, Inc. Flexible devices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s, arrays, and methods
KR101832410B1 (ko) * 2011-03-18 2018-02-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1838736B1 (ko) * 2011-12-20 2018-03-1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테이프 배선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칩 온 필름 패키지
JP6254164B2 (ja) * 2012-08-31 2017-12-27 コーニング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強化された薄型ガラス−ポリマー積層体
US9516743B2 (en) * 2013-02-27 2016-12-06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reduced-stress flexible display
CN108511615B (zh) * 2013-03-08 2020-03-03 日本先锋公司 发光元件
KR102080011B1 (ko) * 2013-06-13 2020-02-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266941B1 (ko) * 2013-12-19 2021-06-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WO2016073549A1 (en) * 2014-11-05 2016-05-12 Corning Incorporated Glass articles with non-planar features and alkali-free glass elements
KR102409703B1 (ko) * 2015-12-01 2022-06-1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브드 표시장치
JP6416307B2 (ja) 2017-04-07 2018-10-31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1892A (ja) * 2005-02-09 2006-08-24 Hitachi Displays Ltd 表示装置
JP2008097829A (ja) * 2006-10-05 2008-04-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発光デバイス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デバイス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US20090096965A1 (en) * 2007-10-10 2009-04-16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organic EL display
JP2009170173A (ja) * 2008-01-11 2009-07-30 Denso Corp El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20020056A1 (en) * 2009-04-30 2012-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1908555A (zh) * 2009-06-04 2010-12-08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120088025A (ko) * 2010-10-13 2012-08-08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36259A1 (ja) 2014-09-12
EP2966937A4 (en) 2016-10-26
EP2966937B1 (en) 2022-05-04
CN105009689A (zh) 2015-10-28
CN105009689B (zh) 2018-06-22
US20160028032A1 (en) 2016-01-28
JPWO2014136259A1 (ja) 2017-02-09
US10665795B2 (en) 2020-05-26
US20210143347A1 (en) 2021-05-13
JP6126681B2 (ja) 2017-05-10
US20190386231A1 (en) 2019-12-19
US10937977B2 (en) 2021-03-02
KR102139898B1 (ko) 2020-07-30
KR20190120451A (ko) 2019-10-23
US11637253B2 (en) 2023-04-25
EP2966937A1 (en) 2016-01-13
US20230225182A1 (en) 2023-07-13
KR102045171B1 (ko) 2019-11-14
US20200259109A1 (en) 2020-08-13
US10374176B2 (en) 2019-08-06
KR20180129992A (ko) 2018-12-05
CN108511615B (zh) 2020-03-03
KR101924772B1 (ko) 2018-12-04
KR20150126019A (ko) 2015-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09689B (zh) 发光元件
CN105247701B (zh)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17527A (zh) 显示装置
WO2013136771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CN109585673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电子设备
JP6416307B2 (ja) 発光素子
US10288263B2 (en) Planar light-emitting panel and elastic jacket
TW201246529A (en) Planar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I297845B (en) Flat panel display with touch-controlled functio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14076912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照明装置
JP2023065667A (ja) 発光素子
JP6605680B2 (ja) 発光素子
TWI299584B (en) Protection apparatus for electrodes of ol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US10707428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2014120220A (ja) 面発光光源及び面発光光源集合体
JP7386417B2 (ja)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137196A (ja) 可撓性発光デバイス
JP2022089994A (ja) 発光装置
JP6700013B2 (ja) 発光装置
CN115275077A (zh) 显示器件的制作方法、显示器件及电子设备
TW201605092A (zh) 有機發光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