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89559B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89559B
CN108289559B CN201580084397.XA CN201580084397A CN108289559B CN 108289559 B CN108289559 B CN 108289559B CN 201580084397 A CN201580084397 A CN 201580084397A CN 108289559 B CN108289559 B CN 1082895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air
lid
unit
heating coo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43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89559A (zh
Inventor
石原杏子
永田滋之
伊藤千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289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9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89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95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A47J27/08Pressure-cookers; Lids or lock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47J27/09Safety devices
    • A47J27/092Devices for automatically releasing pressure before open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6Lids or covers for cooking-vess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20/00Receptacles
    • Y10S220/912Cookware, i.e. pots and p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加热烹调器(1)具备:具有开口部(13)的内锅(10)、加热部(30)、内部蒸汽口(21a)及盖体(20)。盖体(20)具有:具有阀芯(22a)的蒸汽排出阀(22)、引导从蒸汽排出阀(22)排出的蒸汽的蒸汽路径部(24)、使阀芯(22a)移动的驱动部(26)、生成流向驱动部(26)的空气的流动的送风部(27)及将通过了驱动部(26)的空气引导到蒸汽路径部的空气路径部(25)。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盖体和烹调容器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通常,压力电饭煲等加热烹调器具有烹调容器和覆盖烹调容器的开口部的盖体。在通过加热烹调而使得烹调容器内的内容物(例如水) 沸腾时,在烹调容器内产生蒸汽,烹调容器内的压力增加。为了调节烹调容器内的压力,在盖体上具备调节烹调容器内的蒸汽的排出的蒸汽排出阀及向盖体的外部排出蒸汽的外部蒸汽口。考虑这种加热烹调器的烹调目的及安全性,提出了将蒸汽阶段性地排出到加热烹调器的外部的加热烹调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827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加热烹调器中,设置在排气通路(第一及第二排气通路)中的阀芯(第一及第二阀芯)的状态由驱动部切换为打开和关闭(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这两种状态)中的任一方。因此,若在烹调容器的内部的压力较高时打开排气通路(将阀芯切换为打开状态),则在刚打开后蒸汽在保持较高温度的状态下以强的势头从排气通路排出,所以可能会给用户带来不适感(例如惊讶或恐惧感)。另外,使阀芯移动的驱动部及盖体内有时会因烹调容器内的热或蒸汽而成为高温。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冷却使阀芯移动的驱动部及降低从烹调容器排出的蒸汽的温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烹调容器,所述烹调容器具有开口部;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加热所述烹调容器;以及盖体,所述盖体具有使所述烹调容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内部蒸汽口,并覆盖所述开口部,所述盖体具有:蒸汽排出阀,所述蒸汽排出阀具有相对于所述内部蒸汽口可动的阀芯;蒸汽路径部,所述蒸汽路径部引导从所述蒸汽排出阀排出的蒸汽;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使所述阀芯移动;送风部,所述送风部生成流向所述驱动部的空气的流动;以及空气路径部,所述空气路径部将通过了所述驱动部的所述空气引导到所述蒸汽路径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冷却使阀芯移动的驱动部,能够降低从烹调容器排出的蒸汽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加热烹调器的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概略地示出变形例1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概略地示出变形例2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概略地示出加热烹调器1的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结构的框图。
加热烹调器1具有作为烹调容器的内锅10、盖体20及作为加热部(加热器)的加热线圈30。加热烹调器1还具有保持内锅10的容器罩部40、盒体(cartridge)50、控制部60及逆变器(inverter)部 61。加热烹调器1例如是压力电饭煲。
内锅10具有底部11、侧壁部12、开口部13、把手部14及凸缘部15。内锅10是锅状的容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部11是磁性体。
内锅10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容器罩部40内。通过感应加热来加热内锅10。具体而言,通过使高频电流在加热线圈30中流动,从而使涡电流在内锅10的底部11流动,底部11利用焦耳热而发热。
把手部14固定在侧壁部12的外侧表面。优选的是,在把手部14 与容器罩部40之间形成有至少用户的手指能够进入这种程度的间隙。并且,在开口部13的周缘具备凸缘部15。在凸缘部15上形成有多个切口。
盖体20具有内盖21、内部蒸汽口21a、盖密封件21b、蒸汽排出阀22、外盖23、吸气口23a、送风口23b、分隔板23c、蒸汽路径部 24、空气路径部25、驱动部26、作为冷却部的送风部27(送风机)、锁环28及盖温度传感器29(第一温度检测部)。
盖体20相对于开口部13开闭自如。通过关闭盖体20,从而盖体 20覆盖开口部13。内盖21能够装卸地安装在外盖23的内侧。因此,通过利用内盖21堵塞内锅10的开口部13,从而内锅10的内部被内盖21及外盖23覆盖。
盖密封件21b固定在内盖21的周缘部。盖密封件21b是用于堵塞开口部13的周缘部(凸缘部15的内周面)处的间隙的密封部件。在关闭盖体20时,利用内盖21及盖密封件21b将开口部13及内锅 10的内部密闭。
内部蒸汽口21a与蒸汽排出阀22连接,使内锅1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
蒸汽排出阀22以堵塞内部蒸汽口21a的方式设置在盖体20的内部。蒸汽排出阀22具有相对于内部蒸汽口21a可动的阀芯22a,能够变更内部蒸汽口21a的开口面积。例如,通过将来自驱动部26的驱动力经由凸轮机构传递到蒸汽排出阀22的阀芯22a,从而蒸汽排出阀22 的阀芯22a上下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汽排出阀22为针型,具有针状的阀芯22a(可动部)。即,根据针状的阀芯22a的可动量来变更内部蒸汽口21a的开口面积。但是,蒸汽排出阀22只要是能够变更内部蒸汽口21a的开口面积的机构即可,并不限定于针型。
外盖23构成为覆盖内盖21及锁环28。
在盖体20(例如外盖23)上具备用于将外部空气取入到空气路径部25的吸气口23a。即,吸气口23a使盖体20的外部与空气路径部 25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方向(箭头D1的方向)上的空气路径部25的上游侧形成有吸气口23a。优选的是,吸气口23a以面向水平方向及比水平方向靠下方侧中的任一方的方式设置于盖体20。
在盖体20(例如外盖23)上具备使空气路径部25与蒸汽路径部 24连通的送风口23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方向上的空气路径部 25的下游侧形成有送风口23b。优选的是,送风口23b朝向水平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送风方向上的上游侧起,按照吸气口23a、送风部27、驱动部26及送风口23b的顺序排列。但是,只要是从吸气口23a取入的外部空气通过驱动部26而流入蒸汽路径部24的结构即可,并不限定空气路径部25内的构成要素的排列顺序。例如,也可以从送风方向上的上游侧起,按照吸气口23a、驱动部26、送风部27 及送风口23b的顺序排列。
分隔板23c引导空气路径部25内的气流,以使空气路径部25内的气流(空气)经由送风口23b流入蒸汽路径部24(盒体50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体20内,利用分隔板23c分隔蒸汽路径部24 和空气路径部2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板23c形成蒸汽路径部24及空气路径部25。
蒸汽路径部24形成在盖体20(例如外盖23)的内部。蒸汽路径部24经由内部蒸汽口21a及蒸汽排出阀22与内锅10的内部连通。因此,从蒸汽排出阀22排出的蒸汽通过蒸汽路径部24。
空气路径部25形成在盖体20(例如外盖23)的内部。空气路径部25经由送风口23b与蒸汽路径部24连通。当在盖体20(例如外盖 23)上配置有盒体50时,空气路径部25经由送风口23b与盒体50 的内部连通。因此,空气路径部25将通过了驱动部26(例如驱动部 26的周围)的空气引导到蒸汽路径部24(盒体50的内部)。
驱动部26驱动蒸汽排出阀22。具体而言,驱动部26使蒸汽排出阀22的阀芯22a上下移动。驱动部26例如是步进电机。但是,驱动部26只要是能够驱动蒸汽排出阀22的驱动机构即可,并不限于步进电机。例如,驱动部26也可以是螺线管等直线移动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26配置在空气路径部25的内部。
驱动部26有时会因通电而产生温度上升。并且,由于由加热烹调产生的热传递到驱动部26,所以有时会产生驱动部26的温度上升。驱动部26的温度上升有时会引起加热烹调器1的故障。因此,为了抑制驱动部26的温度上升,优选的是,在驱动部26的工作期间利用送风部27冷却驱动部26。
送风部27通过生成流向驱动部26的空气的流动,从而能够冷却驱动部26。换句话说,驱动部26被由送风部27生成的气流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部27为风扇。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部27配置在空气路径部25的内部。通过使送风部27进行驱动,从而从吸气口23a将外部空气取入到盖体20(例如外盖23)的内部(即空气路径部 25),并生成流向驱动部26的气流。但是,送风部27只要是能够在盖体20内送风的机构即可,并不限于风扇。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部27设置在空气路径部25内的送风方向上的驱动部26的上游侧。但是,也可以在空气路径部25内的送风方向上的驱动部26的下游侧设置送风部27。
锁环28设置成夹持内盖21和内锅10的凸缘部15。锁环28构成为:通过从外部被旋转操作而旋转,并与凸缘部15的切口啮合。
盖温度传感器29构成为:在关闭盖体20的状态下,位于形成于内盖21的贯通孔内。例如,盖温度传感器29能够安装于外盖23。盖温度传感器29检测内锅10内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盖温度传感器29安装于外盖23,但盖温度传感器29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三个以上。
加热线圈30设置在容器罩部40的内部。具体而言,加热线圈30 以经由内侧框架41与内锅10的底部11相向的方式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线圈30是感应加热用的加热线圈,呈螺旋状环绕。从逆变器部61向加热线圈30供给高频电流。通过向加热线圈30供给高频电流,从而加热线圈30产生磁场,通过电磁感应来加热内锅10(具体而言,内锅10的底部11)。
容器罩部40具有内侧框架41、外侧框架42、锅温度传感器43(第二温度检测部)、压缩弹簧44及操作显示部45。在内侧框架41的底部形成有孔部41a。孔部41a是形成在内侧框架41的底面中央的贯通孔。
锅温度传感器43设置在容器罩部40的底部。具体而言,锅温度传感器43插通在孔部41a中,由压缩弹簧44从下方支承。孔部41a 与锅温度传感器43之间的间隙例如利用密封件密闭。在本实施方式中,锅温度传感器43与内锅10的底部11接触来检测内锅10的温度。
操作显示部45安装在容器罩部40的外侧侧面(外侧框架42的表面)。操作显示部45例如具有显示面板及操作按钮。用户能够一边确认显示于操作显示部45的信息,一边利用操作按钮操作加热烹调器1。
在盒体50上具备第一内部通气口51、第二内部通气口52及外部通气口53(外部蒸汽口)。盒体50配置在蒸汽路径部24的一部分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蒸汽路径部24内的上侧具备盒体50。因此,盒体50的内部形成蒸汽路径部24的一部分。
盒体50相对于盖体20装卸自如。在从盖体20拆下盒体50的情况下,蒸汽路径部24内的与盖体20的外侧相邻的区域形成外部蒸汽口。
第一内部通气口51与送风口23b连通,使蒸汽路径部24与空气路径部25连通。第二内部通气口52使盒体50的内部与蒸汽路径部 24连通。外部通气口53使盒体50的内部与盖体20的外部连通。因此,外部通气口53使蒸汽路径部24与盖体20的外部连通。
控制部60例如具有存储器及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控制部60例如能够按照存储于存储器的控制程序,执行各构成要素的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60控制操作显示部45、锅温度传感器43、逆变器部61、驱动部26、送风部27及盖温度传感器29。逆变器部61具有逆变器电路。逆变器部61由控制部60控制,向加热线圈30供给高频电流。
对控制部60的控制例进行说明。例如,控制部60根据利用锅温度传感器43检测到的内锅10的温度,经由逆变器部61控制在加热线圈30中流动的电流。例如,控制部60基于由用户从操作显示部45 输入的命令(例如烹调时间),经由逆变器部61控制向加热线圈30 通电的通电时间。例如,控制部60根据利用盖温度传感器29检测到的内锅10内的温度,控制驱动部26来调节内部蒸汽口21a的开口面积。例如,控制部60控制送风部27来调节空气路径部25内的送风量。例如,控制部60也可以根据利用盖温度传感器29检测到的内锅10 内的温度,控制送风部27的送风强度。
接着,使用图1及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工作。
由加热烹调器1的用户将烹调用的材料(例如水、米等)放入内锅10内,并将内锅10放置在容器罩部40内。当利用盖体20(例如外盖23)关闭内锅10时,内盖21的盖密封件21b与内锅10的凸缘部15压接,从而将内锅10密闭密封。通过由用户操作安装在盖体20 的外侧的旋转操作部,凸缘部15的切口与锁环28啮合,盖体20被锁定。当用户打开烹调开始开关时,在加热烹调器1中开始烹调。
烹调开始后,驱动部26使蒸汽排出阀22的阀芯22a位移。蒸汽排出阀22的阀芯22a借助由驱动部26提供的驱动力而位移到堵塞内部蒸汽口21a的状态。
从逆变器部61向加热线圈30供给高频电流,从加热线圈30产生高频磁场。与加热线圈30磁耦合的内锅10的底面(底部11中的与加热线圈30相向的面)被励磁,在内锅10的底面引发涡电流。利用内锅10具有的电阻及涡电流产生焦耳热,内锅10的底面发热。利用内锅10的底面的发热来加热烹调内锅10内的烹调用材料。
当内锅10内的内容物(例如水)沸腾时,在内锅10内产生蒸汽。利用蒸汽排出阀22的阀芯22a阻挡在内锅10内产生的蒸汽的排出。通过在内锅10内持续产生蒸汽,内锅10内的压力(以下也称为内部压力)增加。
内锅10内的压力的上限值由内部蒸汽口21a的开口面积及堵塞内部蒸汽口21a的蒸汽排出阀22的阀芯22a的重量决定。例如,在利用蒸汽排出阀22的阀芯22a的自重决定压力上限值的结构中,如果内部蒸汽口21a的直径为1mm且蒸汽排出阀22的阀芯22a为10g,则内部压力的上限值约为2.2个大气压(abs)。当内部压力达到上限值时,蒸汽排出阀22的阀芯22a由蒸汽压力推起,内部蒸汽口21a开口,蒸汽从内锅10经由蒸汽排出阀22流入蒸汽路径部24。
从内锅10排出的蒸汽流入蒸汽路径部24,从第二内部通气口52 通过盒体50的内部,从外部通气口53向盖体20的外部排出。即使在从盖体20拆下盒体50的情况下,从内锅10排出的蒸汽也通过蒸汽路径部24从形成在蒸汽路径部24的排出方向(箭头D2的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的开口向盖体20的外部排出。通过将从内锅10排出的蒸汽向盖体20的外部排出,从而将内部压力保持恒定。
通常,在加热烹调器中的加热结束后,将内锅内部的压力保持为比大气压高的状态。当在内锅内部的压力较高的状态下打开外盖及内盖时,有时会因压力变化而产生突沸并导致内容物(烹调物)飞出。因此,要求用户在内锅内部的压力下降到大气压后打开外盖及内盖。在想要通过使加热烹调器内的蒸汽排出而使内锅内部的压力降低的情况下,设置于内盖的蒸汽口的开口面积越大且内锅内部的压力越高,则从内锅排出的蒸汽的势头越强。另一方面,当蒸汽口的开口面积过小时,虽然从内锅排出的蒸汽的势头较小,但到减压完成为止的时间变长。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60在内锅10内的压力较高的期间控制驱动部26以使内部蒸汽口21a的开口面积变小。借助驱动部 26的驱动,蒸汽排出阀22的阀芯22a在内锅10内的压力较高的期间以内部蒸汽口21a的开口面积变小的方式位移。因此,在内锅10内的压力较高的期间,能够减弱从内锅10排出的蒸汽的势头。
另一方面,在内锅10内的压力较低的情况下,控制部60控制驱动部26以使内部蒸汽口21a的开口面积变大。借助驱动部26的驱动,蒸汽排出阀22的阀芯22a在内锅10内的压力较低的情况下以内部蒸汽口21a的开口面积变大的方式位移。因此,在内锅10内的压力较低的期间,能够增强从内锅10排出的蒸汽的势头。
例如,在进行内锅内部的减压的情况下,在使内盖的蒸汽口的开口面积恒定时,从内锅排出的蒸汽的势头根据内锅内部的压力而变化。即,在内锅内部的压力较高的情况下,从内锅排出的蒸汽的势头较强。另一方面,在内锅内部的压力较低的情况下,从内锅排出的蒸汽的势头较弱。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内部蒸汽口21a 的开口面积根据内锅10的内部压力而变化,所以无论内锅10的内部压力如何,都能够将从内锅10排出的蒸汽的势头保持恒定。因此,通过利用控制部60适当地控制驱动部26,从而能够一边抑制蒸汽的势头,一边使内部压力快速减压到大气压。
驱动部26有时会因通电或从内锅10传递来的热而温度上升。为了冷却驱动部26,送风部27进行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送风部27的风扇旋转。通过送风部27的驱动从吸气口23a向空气路径部 25取入外部空气。通过向空气路径部25取入外部空气,从而在空气路径部25内产生气流(风)。由于送风部27以气流流向驱动部26 的方式配置,所以通过送风部27的送风来冷却驱动部26。
通过了驱动部26(例如驱动部26的周围)的空气由空气路径部 25及分隔板23c引导,经由送风口23b流入蒸汽路径部24(盒体50 的内部)。通过使空气(外部空气)从送风口23b流入蒸汽路径部24,蒸汽路径部24内的蒸汽被扩散,蒸汽路径部24内的蒸汽被冷却。具体而言,通过使空气从送风口23b经由第一内部通气口51流入盒体 50的内部,盒体50的内部(蒸汽路径部24内)的蒸汽被扩散,盒体 50的内部(蒸汽路径部24内)的蒸汽被冷却。即,送风部27通过进行送风,从而冷却驱动部26,并且使盒体50的内部(蒸汽路径部24 内)的蒸汽扩散,并冷却盒体50的内部(蒸汽路径部24内)的蒸汽。
即使在从盖体20拆下盒体50的情况下,通过使空气(外部空气) 从送风口23b流入蒸汽路径部24,蒸汽路径部24内的蒸汽也被扩散,蒸汽路径部24内的蒸汽也被冷却。
为了使向盖体20的外部排出的蒸汽有效地冷却,优选的是,送风口23b配置于排出方向(箭头D2的方向)上的蒸汽路径部24的下游侧。
变形例1.
图3是概略地示出变形例1的加热烹调器1a的结构的剖视图。
加热烹调器1a的盖体201上的吸气口231a的位置与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盖体20上的吸气口23a的位置不同,其他点彼此相同。
吸气口231a以面向水平面的方式设置于盖体201(例如外盖231)。换句话说,吸气口231a以面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的方式设置于盖体 201(例如外盖231)。吸气口231a以相比设置于盒体50的外部通气口53位于铅垂方向上的下方的方式形成于盖体201(例如外盖231) 的下表面侧。
变形例2.
图4是概略地示出变形例2的加热烹调器1b的结构的剖视图。
加热烹调器1b具备风向板70。并且,加热烹调器1b的盖体202 上的吸气口232a的位置与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盖体20上的吸气口23a的位置不同。并且,在变形例2的加热烹调器1b中,驱动部 26与送风部27的位置关系不同于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中的驱动部26与送风部27的位置关系。除这些点以外,加热烹调器1与加热烹调器1b彼此相同。
在盖体202(例如外盖232)的上表面,在限制从盖体202排出的排气的方向的位置处具备风向板70。例如,风向板70限制从盖体202 排出的排气向接近吸气口232a的方向(箭头D3的方向)排出。通过限制排气的方向,排气例如向远离吸气口232a的方向(箭头D4的方向)排出。
吸气口232a以面向水平面的方式设置于盖体202(例如外盖232)。换句话说,吸气口232a以面向铅垂方向上的上方的方式设置于盖体 202(例如外盖232)。以设置于盖体202的吸气口232a的位置与设置于盒体50的外部通气口53的位置成为相同高度的方式,在盖体202 的上表面侧形成有吸气口232a。但是,吸气口232a的位置也可以比外部通气口53的位置高。即便在吸气口232a的位置是与外部通气口 53的位置相同的高度或比外部通气口53的位置高的情况下,由于向箭头D3的方向排出的排气被风向板70限制,所以从盖体202排出的排气也难以流入吸气口232a。
如图4所示,由于吸气口232a以面向铅垂方向上的上方的方式设置于盖体202(例如外盖232),所以也可以使驱动部26及送风部27 的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排列。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及各变形例中的特征能够相互适当组合。
根据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由于具有将通过了驱动部26(例如驱动部26的周围)的空气引导到蒸汽路径部24(盒体50的内部) 的空气路径部25,所以能够在盖体20内冷却从内锅10排出的蒸汽。具体而言,能够降低蒸汽路径部24内(盒体50的内部)的蒸汽的温度。
由于蒸汽路径部24内(盒体50的内部)的蒸汽借助从外部取入的空气(外部空气)在蒸汽路径部24内扩散,所以能够减弱从盖体 20排出的排气的势头。并且,通过冷却蒸汽路径部24内(盒体50的内部)的蒸汽,从而能够使蒸汽在蒸汽路径部24内(盒体50的内部)结露,所以能够减少从盖体20排出的排气的水分。其结果是,不仅能够抑制蒸汽的势头,而且能够抑制加热烹调器1周围的湿度的上升,并抑制设置有加热烹调器1的室内的结露。
送风部27通过生成流向驱动部26的空气的流动,从而能够冷却驱动部26。因此,能够抑制由驱动部26的温度上升导致的加热烹调器1的故障。并且,由于空气路径部25将通过了驱动部26的空气引导到蒸汽路径部24(盒体50的内部),所以能够将送风部27兼用作驱动部26的冷却部及蒸汽路径部24内(盒体50的内部)的蒸汽的冷却部。
在送风口23b朝向水平方向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从盖体20排出的排气的扩散效果,并进一步减弱排气的势头。
在盖体20上具备与盖体20的外部连通的吸气口23a,能够从吸气口23a向空气路径部25取入新鲜空气(例如湿度低的空气、温度低的空气等),所以能够提高送风部27的冷却效果。
通过使吸气口23a面向水平方向及比水平方向靠下方侧中的任一方,从而能够抑制从盖体20排出的排气从吸气口23a再次流入盖体 20内,所以能够防止送风部27的冷却效果降低。
由于盒体50相对于盖体20能够装卸,所以盒体50内的清扫或盒体50的更换变得容易。
根据变形例1的加热烹调器1a,除了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
根据加热烹调器1a,吸气口231a相比外部通气口53位于铅垂方向上的下方。例如,在外盖231的下表面侧形成有吸气口231a。因此,能够抑制从盖体201排出的排气从吸气口231a再次流入盖体201内。
并且,吸气口231a以面向水平面的方式设置于盖体201(例如外盖231)。换句话说,吸气口231a以面向铅垂方向上的下方的方式设置于盖体201(例如外盖231)。因此,能够防止水或异物流入盖体 201的内部,并防止加热烹调器1a(例如驱动部26等)的故障。
根据变形例2的加热烹调器1b,除了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
由于加热烹调器1b具有限制从盖体202排出的排气的方向的风向板70,所以能够抑制从盖体202排出的排气从吸气口232a再次流入盖体202内。其结果是,可以抑制从盖体202排出的包含较多湿气的排气流入盖体202的内部,所以能够从吸气口232a向空气路径部25 取入新鲜空气(例如湿度低的空气、温度低的空气等),能够防止送风部27的冷却效果降低。并且,由于可以抑制包含较多湿气的排气流入盖体201的内部,所以能够防止加热烹调器1b(例如驱动部26等) 的故障。
通过使驱动部26及送风部27的配置在铅垂方向上排列,能够削减空气路径部25内的空间。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加热烹调器,10内锅,11底部,12侧壁部,13开口部,14把手部,15凸缘部,20盖体,21内盖,21a内部蒸汽口, 21b盖密封件,22蒸汽排出阀,23外盖,23a吸气口,23b送风口, 23c分隔板,24蒸汽路径部,25空气路径部,26驱动部,27送风部,28锁环,29盖温度传感器,30加热线圈,40容器罩部,41内侧框架,42外侧框架,43锅温度传感器,44压缩弹簧,45操作显示部,50盒体,60控制部,61逆变器部,70风向板。

Claims (8)

1.一种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烹调容器,所述烹调容器具有开口部及底部;
加热部,所述加热部加热所述烹调容器;
盖体,所述盖体具有使所述烹调容器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内部蒸汽口,并覆盖所述开口部,所述内部蒸汽口设置在所述底部的上方;以及
盒体,所述盒体相对于所述盖体装卸自如,
所述盖体具有:
蒸汽排出阀,所述蒸汽排出阀具有相对于所述内部蒸汽口可动的阀芯;
蒸汽路径部,所述蒸汽路径部引导从所述蒸汽排出阀排出的蒸汽;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使所述阀芯移动;
送风部,所述送风部生成流向所述驱动部的空气的流动;以及
空气路径部,所述空气路径部将通过了所述驱动部的所述空气引导到所述蒸汽路径部,
所述盒体具有:使所述蒸汽路径部与所述盖体的外部连通的外部通气口、使所述盒体的内部与所述空气路径部连通的第一内部通气口、以及使所述盒体的所述内部与所述蒸汽路径部连通的第二内部通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体上还具备使所述空气路径部与所述蒸汽路径部连通的送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体上还具备使所述盖体的外部与所述空气路径部连通的吸气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口相比所述外部通气口位于铅垂方向上的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气口面向水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路径部内的送风方向上的所述驱动部的上游侧具备所述送风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路径部内的送风方向上的所述驱动部的下游侧具备所述送风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烹调器还具备限制从所述盖体排出的排气的方向的风向板。
CN201580084397.XA 2015-11-02 2015-11-02 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082895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80904 WO2017077569A1 (ja) 2015-11-02 2015-11-02 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89559A CN108289559A (zh) 2018-07-17
CN108289559B true CN108289559B (zh) 2020-10-27

Family

ID=58662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4397.XA Active CN108289559B (zh) 2015-11-02 2015-11-02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425831B2 (zh)
KR (1) KR102018469B1 (zh)
CN (1) CN108289559B (zh)
TW (1) TWI595852B (zh)
WO (1) WO201707756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6478A (zh) * 2017-05-18 2018-01-05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07536486B (zh) * 2017-05-18 2024-05-1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N110811344B (zh) * 2018-08-13 2021-11-19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JP7312041B2 (ja) * 2019-06-28 2023-07-20 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調理環境形成装置及び調理器
FR3101237B1 (fr) * 2019-09-27 2021-09-17 Seb Sa Couvercle de recipient de cuisson muni d’un dispositif de mesure du debit vapeur
BE1028872B1 (de) * 2020-12-10 2022-07-12 Miele & Cie Deckel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Kochgeschirrverbun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3080B2 (ja) * 1998-07-21 2003-05-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圧力調理器
JP3439691B2 (ja) * 1999-05-14 2003-08-25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圧力調理器
JP3484378B2 (ja) * 1999-09-20 2004-01-06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3471676B2 (ja) * 1999-09-22 2003-12-02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炊飯ジャーにおける保温装置
JP2002272599A (ja) * 2001-03-16 2002-09-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炊飯器
TWM263887U (en) * 2004-09-03 2005-05-11 Han-Jou Suen Electronic pressure cooker
JP5150198B2 (ja) * 2007-10-23 2013-02-2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2009112556A (ja) * 2007-11-07 2009-05-28 Panasonic Corp 調理機器
CA2713015A1 (en) * 2008-02-07 2009-08-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 rice cooker and method of cooking rice
JP2010054173A (ja) * 2008-08-29 2010-03-11 Sharp Corp 加熱調理器
CN201312729Y (zh) * 2008-12-02 2009-09-23 何日英 智能选压控压的电压力锅
JP4728409B2 (ja) 2009-01-30 2011-07-20 象印マホービン株式会社 圧力炊飯器
EP2450631A4 (en) * 2009-07-03 2017-12-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Heating cooking appliance
JP5058232B2 (ja) * 2009-09-25 2012-10-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4901934B2 (ja) * 2009-09-30 2012-03-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炊飯器
JP5942595B2 (ja) * 2012-05-24 2016-06-29 タイガー魔法瓶株式会社 電気炊飯器
JP5575183B2 (ja) * 2012-06-01 2014-08-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炊飯器
TWM449556U (zh) * 2012-08-24 2013-04-01 Tong Truin Electric Co Ltd 鍋具洩壓裝置
JP2014171626A (ja) * 2013-03-08 2014-09-22 Panasonic Corp 炊飯器
JP2015010743A (ja) * 2013-06-27 2015-01-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装置
CN203662577U (zh) * 2013-11-26 2014-06-25 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微压电饭煲泄压排气装置
CN204483837U (zh) * 2015-02-10 2015-07-22 北京星八子科技有限公司 可调压力式加热烹饪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31022A (ko) 2018-03-27
TW201716019A (zh) 2017-05-16
KR102018469B1 (ko) 2019-09-04
WO2017077569A1 (ja) 2017-05-11
TWI595852B (zh) 2017-08-21
CN108289559A (zh) 2018-07-17
JP6425831B2 (ja) 2018-11-21
JPWO2017077569A1 (ja) 2018-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9559B (zh) 加热烹调器
JP4781281B2 (ja) 加熱調理器
DK2775215T3 (en) Oven with climate controlled temperature control
DK1619443T3 (en) Cooking appliance with controllable ventilation
JP2006292181A (ja) 電子レンジ
US20070249277A1 (en) Constant-temperature box capable of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and airflow
JP2006107807A (ja) 加熱調理器
JP3541141B2 (ja) 圧力炊飯器
JP5059711B2 (ja) 加熱調理器
KR960018364A (ko) 전자레인지의 서모파일 냉각장치 및 방법
JP4822879B2 (ja) 炊飯器
JPS583272Y2 (ja) 調理機器ユニツト
JP5593861B2 (ja) 電気炊飯器
JP2018051095A (ja) 炊飯器
US10912162B2 (en) Packing member and cook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3671337B2 (ja) 炊飯器
JP5573380B2 (ja) 電気炊飯器
JP3498631B2 (ja) 電気炊飯器
JP2011231962A (ja) 加熱調理器
JP7362623B2 (ja) 加熱調理器
JP2003302058A (ja) 加熱調理器
JP5766056B2 (ja) 加熱調理器
TWI686571B (zh) 加熱調理器
JP6800042B2 (ja) 炊飯器
JP7482695B2 (ja) 加熱調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