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7899A -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7899A
CN108137899A CN201680057971.7A CN201680057971A CN108137899A CN 108137899 A CN108137899 A CN 108137899A CN 201680057971 A CN201680057971 A CN 201680057971A CN 108137899 A CN108137899 A CN 108137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olymer
system monomer
mass
monomer
aromatic vin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79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7899B (zh
Inventor
池田鷹
藤原隆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A&L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A&L Inc filed Critical Nippon A&L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137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78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78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78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5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aromatic monomer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12/00
    • C08F257/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aromatic monomer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12/00 on to polymers of styrene or alkyl-substituted styre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5/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 C08L25/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styrene
    • C08L25/08Copolymers of styrene
    • C08L25/12Copolymers of styrene with unsaturated nitri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romatic carbocyclic ring
    • C08F212/02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 C08F212/04Monomers containing only on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 containing one ring
    • C08F212/06Hydrocarbons
    • C08F212/08Styr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carboxyl radical a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other carboxyl radical in the molecule;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 C08F222/36Amides or im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79/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monomers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36/00
    • C08F279/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of monomers having two or mor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as defined in group C08F36/00 on to polymers of conjugated dienes
    • C08F279/04Vinyl aromatic monomers and nitriles as the only mono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carboxyl radical, a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other carboxyl radical in the molecule,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5/06Copolymers with vinyl aromatic mono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500/00Characteristics or properties of obtained polyolefins; Use thereof
    • C08F2500/17Viscosit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00/00Copolyme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ortions of the comonomers expressed
    • C08F2800/20Copolyme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ortions of the comonomers expressed as weight or mass percentag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含有:在存在橡胶质聚合物的条件下,使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接枝聚合而成的接枝共聚物(A)10~60质量%、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马来酰亚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的共聚物(B)1~20质量%、将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且还原粘度小于1.0dl/g的共聚物(C)10~88质量%、以及将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且还原粘度为1.0~3.0dl/g的共聚物(D)1~10质量%((A)~(D)的含量以这些聚合物的总量为基准计)。

Description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以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为代表的橡胶强化苯乙烯系树脂因具有优异的加工性、机械特性而在汽车领域、家电领域、OA设备领域等广泛的领域中作为各种结构构件的成型材料使用。
近年来,在汽车领域中,为了提高燃料效率,部件的轻量化成为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树脂部件的轻量化的方法,进行薄壁化。作为实现薄壁化的方法,可举出提高树脂的流动性的方法。但是,作为树脂部件,除了薄壁化以外,还存在耐热性、表面外观等重要的必需物理特性。因此,期望一种流动性、耐热性、成型品外观的平衡优异的树脂。
专利文献1中,作为耐热性、耐候性、成型加工性优异且成型品的表面外观也优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公开了一种由(A)、(B)和(C)构成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A)是使用规定了凝胶含量的橡胶成分的接枝共聚物,(B)是含有特定量的分子量为200以上且1000以下的低聚物成分的马来酰亚胺系共聚物,(C)是由不饱和氰化物单元和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单元构成的共聚物。
专利文献2中,作为耐热性、耐冲击性优异且成型加工性优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公开了一种由(A)和(B)构成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A)是使用规定了甲苯可溶成分的聚苯乙烯换算重均分子量、凝胶含有率以及相对于甲苯的溶胀度的橡胶状聚合物的接枝共聚物,(B)是规定了残留马来酰亚胺系单体的含量、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总挥发成分、分子量为200以上且1000以下的低聚物成分的含量以及固有粘度的马来酰亚胺系共聚物。
然而,虽然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耐热性被加以改良,但未必能够满足流动性、成型品外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737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773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流动性、耐热性以及成型品外观的平衡优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专心研究,其结果发现了:通过含有特定量的接枝共聚物、马来酰亚胺系共聚物以及苯乙烯系共聚物,并且将苯乙烯系共聚物的还原粘度规定为特定范围,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含有:接枝共聚物(A),在存在橡胶质聚合物的条件下,使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接枝聚合而成;共聚物(B),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马来酰亚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共聚物(C),将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且还原粘度小于1.0dl/g;以及共聚物(D),将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且还原粘度为1.0~3.0dl/g,以上述接枝共聚物(A)、上述共聚物(B)、上述共聚物(C)以及上述共聚物(D)的总量为基准,上述接枝共聚物(A)的含量为10~60质量%,上述共聚物(B)的含量为1~20质量%,上述共聚物(C)的含量为10~88质量%,上述共聚物(D)的含量为1~10质量%。
对于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而言,在测定温度为220℃且测定负荷为10kgf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体积速率优选为15cm3/10分钟以上。
进一步地,在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共聚物(D)的还原粘度优选为1.0~1.4dl/g。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流动性、耐热性以及成型品外观的平衡优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含有:接枝共聚物(A),使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接枝聚合而成;共聚物(B),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马来酰亚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共聚物(C),将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且还原粘度小于1.0dl/g;共聚物(D),将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且还原粘度为1.0~3.0dl/g,以上述接枝共聚物(A)、上述共聚物(B)、上述共聚物(C)以及上述共聚物(D)的总量为基准,上述接枝共聚物(A)的含量为10~60质量%,上述共聚物(B)的含量为1~20质量%,上述共聚物(C)的含量为10~88质量%,上述共聚物(D)的含量为1~10质量%。
作为构成接枝共聚物(A)的橡胶质聚合物,没有特别的限制,能够使用一种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通过公知的聚合方法得到的聚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等共轭二烯系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非共轭二烯(亚乙基降冰片烯、双环戊二烯等)橡胶等乙烯-丙烯系橡胶、聚丙烯酸丁酯橡胶等丙烯酸系橡胶、硅系橡胶。在上述丙烯酸系橡胶中,也包含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橡胶,作为复合橡胶(按照核/壳的顺序记载),例如,可举出共轭二烯系橡胶/丙烯酸系橡胶、硅系橡胶/丙烯酸系橡胶、硬质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上)/丙烯酸系橡胶等。在上述橡胶质聚合物中,优选聚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乙烯-丙烯-非共轭二烯橡胶、共轭二烯系橡胶/丙烯酸系橡胶、硅系橡胶/丙烯酸系橡胶、硬质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上)/丙烯酸系橡胶。另外,为了得到与耐候性的平衡,优选使用乙烯-丙烯-非共轭二烯橡胶、共轭二烯系橡胶/丙烯酸系橡胶、硅系橡胶/丙烯酸系橡胶、硬质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上)/丙烯酸系橡胶,为了得到与显色性(着色性)的平衡,优选使用共轭二烯系橡胶/丙烯酸系橡胶、硬质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上)/丙烯酸系橡胶。作为上述硬质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0℃以上),可举出将包含选自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氰化乙烯基系单体以及(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中的一种以上的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等。
对橡胶质聚合物的重均粒径没有特别的限制,从提高耐冲击性、流动性以及显色性等物理性质的平衡的观点出发,优选0.01~2.0μm,更优选0.1~1.0μm。另外,也能够通过使重均粒径为0.05~0.3μm的橡胶状聚合物凝集扩大来调整其重均粒径。
对于用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接枝共聚物(A),其是在存在上述橡胶质聚合物的条件下,将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其中,马来酰亚胺系单体除外)接枝聚合而得到的。
从提高耐冲击性、流动性以及显色性等物理性质的平衡的观点出发,以接枝共聚物(A)总量为基准,接枝共聚物(A)中的橡胶质聚合物的含量优选为20~80质量%,更优选为40~75质量%。
作为构成接枝共聚物(A)的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可举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溴苯乙烯等。这些单体能够使用一种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其中,特别优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
作为构成接枝共聚物(A)的能够与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其中,马来酰亚胺系单体除外),可举出氰化乙烯基系单体、(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酰胺系单体、不饱和羧酸系单体等。这些单体能够使用一种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作为氰化乙烯基系单体,能举例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乙基丙烯腈、富马二腈等;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能举例(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4-叔丁基苯酯、二溴苯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氯苯酯等;作为酰胺系单体,能举例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等;作为不饱和羧酸系单体,能举例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等。
对与橡胶质聚合物接枝聚合的上述单体的组成比率没有特别的限制,优选: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50~90质量%、氰化乙烯基系单体10~50质量%以及能够与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0~40质量%的组成比率;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30~80质量%、(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20~70质量%以及能够与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乙烯基系单体0~50质量%的组成比率;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20~70质量%、(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20~70质量%、氰化乙烯基系单体10~60质量%以及能够与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0~50质量%的组成比率(将与橡胶质聚合物接枝聚合的单体总量设为100质量%)。
接枝共聚物(A)通过在存在橡胶质聚合物的条件下使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接枝聚合来进行制造。在该接枝聚合后的聚合物中,除了接枝共聚物(A)以外,有时包含由未与橡胶质聚合物接枝的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其中,马来酰亚胺系单体除外)共聚而成的共聚物。接枝共聚物(A)不溶于丙酮,相对于此,未与橡胶质聚合物接枝的共聚物可溶解在丙酮中,因此,能够利用该性质求出接枝聚合后的聚合物的接枝率以及丙酮可溶成分的还原粘度。对接枝聚合后的聚合物的接枝率以及丙酮可溶成分的还原粘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从提高耐冲击性、流动性以及显色性等物理性质的平衡的观点出发,接枝率优选为10~150%,更优选为20~100%。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丙酮可溶成分的还原粘度优选为0.2~0.9dl/g,更优选为0.3~0.7dl/g。
上述接枝率以及丙酮可溶成分的还原粘度能够根据下述式求出。
接枝率(%)=(X―Y)/Y×100
X:接枝聚合后的聚合物的丙酮不溶成分的质量
Y:接枝聚合后的聚合物中的橡胶状聚合物的质量
丙酮可溶成分的还原粘度(dl/g)
对接枝聚合后的聚合物的丙酮可溶成分进行干燥后,溶解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形成浓度为0.4g/100mL的溶液后,使用坎农-芬斯克型(Cannon-Fenske)粘度管测定30℃条件下的流出时间,根据该流出时间求出还原粘度。
通常,在如上所述得到的接枝共聚物(A)中主要含有接枝化聚合物,该接枝化聚合物是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其中,马来酰亚胺系单体除外)接枝于橡胶质聚合物而得的接枝化聚合物。在接枝共聚物(A)的制造过程中能生成的由未与橡胶质聚合物接枝的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其中,马来酰亚胺系单体除外)共聚而成的共聚物没有包含在接枝共聚物(A)中。将这种未与橡胶质聚合物接枝的共聚物例如分为共聚物(C)或共聚物(D)。
共聚物(B)是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马来酰亚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聚合而得到的。
作为构成共聚物(B)的马来酰亚胺系单体,可举出N-苯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等。这些单体能够使用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其中,特别优选N-苯基马来酰亚胺。
作为构成共聚物(B)的、能够与马来酰亚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可举出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氰化乙烯基系单体、(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酰胺系单体、不饱和羧酸系单体等。这些单体能够使用一种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作为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能举例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溴苯乙烯等;作为氰化乙烯基系单体,能举例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乙基丙烯腈、富马二腈等;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能举例(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4-叔丁基苯酯、二溴苯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氯苯酯等;作为酰胺系单体,能举例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等;作为不饱和羧酸系单体,能举例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等。
对构成共聚物(B)的单体的组成比率没有特别的限制,优选的是,马来酰亚胺系单体10~50质量%、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30~45质量%、氰化乙烯基系单体5~20质量%以及能够与马来酰亚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0~55质量%的组成比率(将构成共聚物(B)的单体总量设为100质量%)。
共聚物(C)是将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其中,马来酰亚胺系单体除外)聚合而得到的。
作为构成共聚物(C)的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可举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溴苯乙烯等。这些单体能够使用一种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其中,特别优选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
作为构成共聚物(C)的、能够与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其中,马来酰亚胺系单体除外),可举出氰化乙烯基系单体、(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酰胺系单体、不饱和羧酸系单体等。这些单体能够使用一种或组合使用两种以上。作为氰化乙烯基系单体,能举例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乙基丙烯腈、富马二腈等;作为(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能举例(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4-叔丁基苯酯、二溴苯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氯苯酯等;作为酰胺系单体,能举例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等;作为不饱和羧酸系单体,能举例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等。
对构成共聚物(C)的单体的组成比率没有特别的限制,优选的是: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50~90质量%、氰化乙烯基系单体10~50质量%以及能够与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0~40质量%的组成比率;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30~80质量%、(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20~70质量%以及能够与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乙烯基系单体0~50质量%的组成比率;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20~70质量%、(甲基)丙烯酸酯系单体20~70质量%、氰化乙烯基系单体10~60质量%以及能够与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0~50质量%的组成比率。
共聚物(C)的还原粘度需要小于1.0dl/g,优选为0.3~0.8dl/g,更优选为0.4~0.7dl/g。通过将共聚物(C)的还原粘度调整为上述范围,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注射成型性。
上述还原粘度能够通过下述方法求出。
将共聚物(C)溶解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形成浓度为0.4g/100mL的溶液后,使用坎农-芬斯克型粘度管测定30℃条件下的流出时间,根据该流出时间求出还原粘度。
共聚物(D)是将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其中,马来酰亚胺系单体除外)聚合而得到的。作为构成共聚物(D)的单体以及单体的组成比率,可举出与共聚物(C)相同单体以及单体的组成比率。
共聚物(D)的还原粘度需要为1.0~3.0dl/g,优选为1.0~2.5dl/g,更优选为1.0~2.0dl/g,进一步优选为1.0~1.4dl/g,特别优选为1.1~1.4dl/g。通过将共聚物(D)的还原粘度调整为上述范围,能够抑制流动性降低且表现出混炼初期塑化所需的粘度。
上述还原粘度能够通过与共聚物(C)同样的方法求出。
对于共聚物(C)和共聚物(D)的还原粘度而言,通过调整使用的单体的种类、比率以及聚合条件等能够分别调整至上述范围。作为聚合条件,可举出聚合引发剂的种类、量以及聚合温度等。此处,存在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越多还原粘度越低的倾向,存在聚合温度越高还原粘度越低的倾向。
对构成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接枝共聚物(A)、共聚物(B)、共聚物(C)以及共聚物(D)的聚合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能够通过乳液聚合法、悬浮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本体聚合法以及将这些方法组合的方法进行制造。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对于接枝共聚物(A)、共聚物(B)、共聚物(C)和共聚物(D)的含量而言,以这些共聚物的总量为基准(100质量%)时,需要接枝共聚物(A)为10~60质量%、共聚物(B)为1~20质量%、共聚物(C)为10~88质量%、共聚物(D)为1~10质量%。
接枝共聚物(A)的含量为10~60质量%(将(A)~(D)的总计设为100质量%),优选为15~55质量%,更优选为20~50质量%。通过将接枝共聚物(A)的含量调整为上述范围,能够提高流动性与耐冲击性的平衡。
共聚物(B)的含量为1~20质量%(将(A)~(D)的总计设为100质量%),优选为3~18质量%,更优选为5~15质量%。通过将共聚物(B)的含量调整为上述范围,能够提高流动性与耐冲击性的平衡。
共聚物(C)的含量为10~88质量%(将(A)~(D)的总计设为100质量%),优选为19~80质量%,更优选为28~72质量%。通过将共聚物(C)的含量调整为上述范围,能够提高流动性与耐冲击性的平衡。
共聚物(D)的含量为1~10质量%((将(A)~(D)的总计设为100质量%),优选为2~8质量%,更优选为3~7质量%。通过将共聚物(D)的含量调整为上述范围,能提高流动性与成型品外观的平衡。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也能够混合其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作为上述其他热塑性树脂,例如,能够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乳酸树脂等。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也能够添加受阻胺系光稳定剂;受阻酚系、含硫有机化合物系、含磷有机化合物系等的抗氧化剂;酚系、丙烯酸酯系等的热稳定剂;苯甲酸酯系、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水杨酸酯系的紫外线吸收剂;有机镍系、高级脂肪酸酰胺类等的润滑剂;磷酸酯类等的增塑剂;多溴苯醚、四溴双酚A、溴化环氧低聚物、溴化等的含卤素系化合物;磷系化合物、三氧化锑等的阻燃剂/阻燃助剂、气味掩蔽剂、碳黑、氧化钛等颜料以及染料等。进一步地,也能够添加滑石、碳酸钙、氢氧化铝、玻璃纤维、玻璃鳞片、玻璃珠、玻璃棉、碳纤维、金属纤维等增强剂、填充剂。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在测定温度为220℃且测定负荷为10kgf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体积速率优选为15cm3/10分钟以上。通过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熔体体积速率调整为上述范围,例如在注射成型时即使采用更薄且复杂的形状的产品设计也能够沿着模具形状进行填充。
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是使用常用的辊、班伯里混炼机、挤出机、捏合机等对各成分进行混炼而得到的。
对混炼各成分的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举出(1)将全部成分混炼一次的方法、(2)将特定的成分进行混炼后再将剩余成分进行混炼的方法、(3)将得到的混炼物进行再次混炼的方法等。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而言,能够通过各种加工方法得到成型品。作为加工方法,可举出挤出成型、注射成型、吹塑成型、真空成型等。
实施例
下面,使用实施例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任何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示出的份和%是基于质量的。
<接枝共聚物(A)的制造>
在玻璃反应器中加入以固体成分换算计为50质量份的凝集扩大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胶乳(重均粒径为0.25μm),进行氮置换。氮置换后,对槽内进行升温,达到65℃后,添加将乳糖0.2质量份、无水焦磷酸钠0.1质量份以及硫酸亚铁0.005质量份溶解在去离子水10质量份中而成的水溶液后,升温至70℃。然后,用4小时连续地滴加将丙烯腈15质量份、苯乙烯35质量份、叔十二烷基硫醇0.05份、氢过氧化枯烯0.3质量份的混合液以及油酸钾1.0质量份溶解在去离子水20质量份中而成的乳化剂水溶液。滴加之后,保持3小时,得到接枝共聚物胶乳。然后,进行盐析、脱水、干燥,得到接枝共聚物(A)的粉末。得到的接枝共聚物(A)的粉末的接枝率为37.0%,丙酮可溶成分的还原粘度为0.39dl/g。此处,上述丙酮可溶成分是未与橡胶质聚合物接枝的共聚物,而且其还原粘度为0.39dl/g,因此,对应于共聚物(C)。即,得到的接枝共聚物(A)的粉末是接枝共聚物(A)68.5质量%与共聚物(C)31.5质量%的混合物。
<共聚物(B)>
日本电化株式会社(Denka株式会社)制商品名“DenkaIP MS-NIP”
(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无水马来酸共聚物)
<共聚物(C)的制造>
向进行了氮置换后的反应器连续供给由苯乙烯66.2质量份、丙烯腈22.1质量份、乙基苯11.7质量份、叔十二烷基硫醇0.55质量份以及叔丁基过氧化物0.1质量份组成的单体混合物,在95℃条件下进行聚合。将聚合液从反应器导入由预热器和真空槽组成的分离回收工程,进行回收、挤出后,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C)。得到的苯乙烯系共聚物(C)的还原粘度为0.45dl/g。
<共聚物(D-1)的制造>
在反应器中添加离子交换水120份后,进行氮置换。然后,将反应器升温至60℃,作为聚合引发剂,添加溶解有过硫酸钾0.3质量份的3%水溶液。然后,在60℃条件下,用4小时连续地滴加由苯乙烯75质量份、丙烯腈25质量份和叔十二烷基硫醇0.07质量份组成的混合液以及溶解有油酸钾1.5质量份的5%水溶液。然后,在60℃条件下保持3小时,结束聚合。通过对得到的苯乙烯系共聚物胶乳进行盐析、脱水、干燥,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D-1)的粉末。得到的苯乙烯系共聚物(D-1)的还原粘度为1.2dl/g。
<共聚物(D-2)的制造>
除了变更为过硫酸钾0.23质量份以及不添加叔十二烷基硫醇以外,与苯乙烯系共聚物(D-1)同样地进行聚合,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D-2)的粉末。得到的苯乙烯系共聚物(D-2)的还原粘度为2.0dl/g。
<共聚物(D-3)的制造>
除了变更为过硫酸钾0.19质量份以及不添加叔十二烷基硫醇以外,与苯乙烯系共聚物(D-1)同样地进行聚合,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D-3)的粉末。得到的苯乙烯系共聚物(D-3)的还原粘度为2.5dl/g。
<共聚物(D-4)的制造>
除了变更为过硫酸钾0.16质量份以及不添加叔十二烷基硫醇以外,与苯乙烯系共聚物(D-1)同样地进行聚合,得到苯乙烯系共聚物(D-4)的粉末。得到的苯乙烯系共聚物(D-4)的还原粘度为3.2dl/g。
[实施例1~9和比较例1~5]
按照表1记载的固体成分的配合比例(单位:质量%)将接枝共聚物(A)、共聚物(B)、共聚物(C)以及共聚物(D-1)~(D-4)混合后,通过料筒(cylinder)温度已设定为250℃的的双轴挤出机,在主螺杆转数为300rpm且喷出量为15kg/hr的条件下进行溶融混炼,进行颗粒化。此外,对于作为接枝共聚物(A)的粉末(接枝共聚物(A)与共聚物(C)的混合物)的配合比例而言,在实施例1~3、6~9和比较例1~5中,该配合比例为40质量%,在实施例4中,该配合比例为30质量%,在实施例5中,该配合比例为50质量%。使用得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颗粒进行下述评价。
<流动性的评价>
按照ISO 1133测定熔体体积速率(测定温度为220℃,测定负荷为10kgf)并进行评价。
单位:cm3/10分钟
<耐热性的评价>
(评价1:负荷挠曲温度的测定)
按照ISO 294对试验片进行成型。使用该试验片按照ISO75测定负荷为1.8MPa的负荷挠曲温度。
单位:℃
(评价2:耐热变形)
使用得到的颗粒,通过注射成型机(日本制钢所制;商品名:J150E-P;料筒温度:250℃;模具温度:60℃)对板状成型品(纵×横×厚=127mm×76mm×2.5mm)进行成型。通过设定为105℃的棚式干燥机对得到的板状成型品进行1小时的热处理后,目视观察表面变化,如下所述进行评价。
A:几乎没有变化
C:表面的一部分变白
<成型品的流动末端外观的评价>
使用得到的颗粒,通过注射成型机(日本制钢所制;商品名:J150E-P;料筒温度:250℃;模具温度:50℃;注射速度:2%)对板状成型品(厚度为2.5mm)进行成型。目视观察得到的成型品的流动末端侧的状态,如下所述进行评价。
A:具有与浇口部(ゲート)部附近相同的光泽
B:光泽比浇口部附近低
C:流动性不足,填充不足
将这些评价结果示于表1。
表1
根据表1可知,满足本发明的规定的实施例1~9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均能得到流动性、耐热性以及成型品外观的平衡优异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比较例1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是共聚物(D)的含量比本发明的规定更少且耐热性、成型品外观差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对于比较例2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而言,共聚物(D)的含量比本发明的规定更多,流动性差,填充不足。
对于比较例3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而言,共聚物(D)的还原粘度比本发明的规定更高,流动性差,填充不足。
对于比较例4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而言,共聚物(B)的含量比本发明的规定更多,流动性差,填充不足。
比较例5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是共聚物(B)的含量比本发明的规定更少且耐热性差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流动性、耐热性和成型品外观的平衡优异,因此,根据市场的需求能够用于例如车辆内装、外装用部件等各种用途。

Claims (3)

1.一种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
含有:
接枝共聚物A,在存在橡胶质聚合物的条件下,使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接枝聚合而成;
共聚物B,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马来酰亚胺系单体共聚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
共聚物C,将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且还原粘度小于1.0dl/g;以及
共聚物D,将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以及能够与该芳香族乙烯基系单体共聚的除了马来酰亚胺系单体以外的其他单体聚合而成且还原粘度为1.0~3.0dl/g,
以所述接枝共聚物A、所述共聚物B、所述共聚物C以及所述共聚物D的总量为基准,所述接枝共聚物A的含量为10~60质量%,所述共聚物B的含量为1~20质量%,所述共聚物C的含量为10~88质量%,所述共聚物D的含量为1~10质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在测定温度为220℃且测定负荷为10kgf的条件下测定的熔体体积速率为15cm3/10分钟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共聚物D的还原粘度优选为1.0~1.4dl/g。
CN201680057971.7A 2015-12-15 2016-12-07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Active CN1081378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4051 2015-12-15
JP2015244051 2015-12-15
PCT/JP2016/086398 WO2017104508A1 (ja) 2015-12-15 2016-12-07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7899A true CN108137899A (zh) 2018-06-08
CN108137899B CN108137899B (zh) 2019-06-28

Family

ID=590563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7971.7A Active CN108137899B (zh) 2015-12-15 2016-12-07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5266B2 (zh)
JP (1) JP6246304B2 (zh)
CN (1) CN108137899B (zh)
WO (1) WO201710450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14783A (zh) * 2019-03-28 2021-04-27 日本A&L株式会社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itation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35255A (ja) * 1988-11-16 1990-05-24 Toray Ind Inc 低光沢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H04292648A (ja) * 1991-03-22 1992-10-16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難燃樹脂組成物
JPH06166795A (ja) * 1992-12-01 1994-06-14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ブロー用途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WO1996015188A1 (fr) * 1994-11-15 1996-05-23 Kanegafuch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mposition resineuse ayant une excellente resistance aux chocs
JPH09216980A (ja) * 1996-02-09 1997-08-19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樹脂組成物
JPH09316263A (ja) * 1996-05-28 1997-12-09 Toray Ind Inc ブロー成形性にすぐれた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H101581A (ja) * 1996-06-14 1998-01-06 Toray Ind Inc ブロー成形用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ブロー成形品
JPH10330565A (ja) * 1997-03-31 1998-12-15 Toray Ind Inc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2000044747A (ja) * 1998-08-03 2000-02-15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CN1269808A (zh) * 1997-07-04 2000-10-11 Basf公司 本体颜色很浅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
CA2314460A1 (en) * 1999-07-27 2001-01-27 Kaneka Corporation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JP2001207011A (ja) * 2000-01-24 2001-07-31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部品
CN1309675A (zh) * 1998-07-15 2001-08-22 拜尔公司 基于高效接枝橡胶组分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
JP2002146149A (ja) * 2000-11-16 2002-05-22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シート成形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シート成形品
CN1404505A (zh) * 2000-02-23 2003-03-19 拜尔公司 具有改进的性能稳定性的聚合物组合物
CN1954030A (zh) * 2004-05-13 2007-04-25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具有低线性热膨胀系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01074309A (zh) * 2002-11-21 2007-11-21 大科能树脂有限公司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车辆外装饰用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06299A (zh) * 2006-08-28 2009-08-12 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体
CN102149772A (zh) * 2008-09-10 2011-08-10 日本A&L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罩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02782039A (zh) * 2010-03-05 2012-11-14 日本A&L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灯罩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02918103A (zh) * 2010-06-24 2013-02-06 大科能树脂有限公司 灯罩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成型品
CN104169361A (zh) * 2011-12-22 2014-11-26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模制形式
CN104870496A (zh) * 2012-10-22 2015-08-26 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提高芳香族乙烯基-氰化乙烯基系树脂耐热性的共聚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99944B2 (ja) 1994-06-30 2000-01-17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3342808B2 (ja) 1996-09-03 2002-11-11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耐熱性、耐衝撃性に優れた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3187751B2 (ja) 1997-08-28 2001-07-11 テクノ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

Patent Citation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35255A (ja) * 1988-11-16 1990-05-24 Toray Ind Inc 低光沢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H04292648A (ja) * 1991-03-22 1992-10-16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難燃樹脂組成物
JPH06166795A (ja) * 1992-12-01 1994-06-14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ブロー用途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WO1996015188A1 (fr) * 1994-11-15 1996-05-23 Kanegafuchi Ka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mposition resineuse ayant une excellente resistance aux chocs
JPH09216980A (ja) * 1996-02-09 1997-08-19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樹脂組成物
JPH09316263A (ja) * 1996-05-28 1997-12-09 Toray Ind Inc ブロー成形性にすぐれた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H101581A (ja) * 1996-06-14 1998-01-06 Toray Ind Inc ブロー成形用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ブロー成形品
JPH10330565A (ja) * 1997-03-31 1998-12-15 Toray Ind Inc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CN1269808A (zh) * 1997-07-04 2000-10-11 Basf公司 本体颜色很浅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
CN1309675A (zh) * 1998-07-15 2001-08-22 拜尔公司 基于高效接枝橡胶组分的热塑性模塑组合物
JP2000044747A (ja) * 1998-08-03 2000-02-15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CA2314460A1 (en) * 1999-07-27 2001-01-27 Kaneka Corporation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JP2001207011A (ja) * 2000-01-24 2001-07-31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部品
CN1404505A (zh) * 2000-02-23 2003-03-19 拜尔公司 具有改进的性能稳定性的聚合物组合物
JP2002146149A (ja) * 2000-11-16 2002-05-22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シート成形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シート成形品
CN101074309A (zh) * 2002-11-21 2007-11-21 大科能树脂有限公司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车辆外装饰用成型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954030A (zh) * 2004-05-13 2007-04-25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具有低线性热膨胀系数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01506299A (zh) * 2006-08-28 2009-08-12 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树脂组合物及其成型体
CN102149772A (zh) * 2008-09-10 2011-08-10 日本A&L株式会社 车辆用灯罩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02782039A (zh) * 2010-03-05 2012-11-14 日本A&L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灯罩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02918103A (zh) * 2010-06-24 2013-02-06 大科能树脂有限公司 灯罩用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成型品
CN104169361A (zh) * 2011-12-22 2014-11-26 第一毛织株式会社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其模制形式
CN104870496A (zh) * 2012-10-22 2015-08-26 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提高芳香族乙烯基-氰化乙烯基系树脂耐热性的共聚物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14783A (zh) * 2019-03-28 2021-04-27 日本A&L株式会社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CN112714783B (zh) * 2019-03-28 2022-11-11 日本A&L株式会社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46304B2 (ja) 2017-12-13
WO2017104508A1 (ja) 2017-06-22
JP2017110201A (ja) 2017-06-22
CN108137899B (zh) 2019-06-28
US10865266B2 (en) 2020-12-15
US20180282461A1 (en) 2018-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220961A1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成形品及び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US9249290B2 (en) Terpolymer molding compounds with a low yellow index,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use thereof
CN115768830A (zh) 低密度abs复合物
JP6686440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KR20160064864A (ko)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적용한 성형품
JP5453511B2 (ja) グラフト共重合体、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グラフト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8137899B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JP6246406B2 (ja) 熱溶融積層方式三次元造形用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造形物
JP6111770B2 (ja) 透明スチレン系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2013018950A (ja) ゴム強化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KR20200044570A (ko) 그라프트 공중합체 분말의 제조방법
JP2010116427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5044869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JP6662085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成形品
JP6547352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CN105264012B (zh) 橡胶强化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及树脂成型品
KR102382545B1 (ko) 사출 성형용 투명 열가소성 수지 조성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사출 성형품
JP4359421B2 (ja) 重合体組成物、改質剤、及び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5329702B1 (ja) グラフト共重合体、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グラフト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6317713B2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TW202110989A (zh) 透明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其製造方法及成形品、暨成形品之製造方法
CN114829494A (zh)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和使用其制造的成型品
JP2013227503A (ja)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押出成形体
JP2005193507A (ja) 耐薬品性に優れた透明射出成形部品
JP2015086305A (ja) グラフト共重合体、および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