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33482B - 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33482B
CN107933482B CN201710657806.1A CN201710657806A CN107933482B CN 107933482 B CN107933482 B CN 107933482B CN 201710657806 A CN201710657806 A CN 201710657806A CN 107933482 B CN107933482 B CN 1079334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lator
airbag
flow rate
rate adjustment
h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5780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33482A (zh
Inventor
大野光由
山田郁雄
林干根
伊藤瞬
儿岛孝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33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334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33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334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6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the air bag components being completely enclosed in a soft or semi-rigid housing or co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with means other than bag structure to diffuse or guide inflation fluid
    • B60R21/262Elongated tubular diffusers, e.g. curtain-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4Frontal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6Lateral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9Oblique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23Offset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48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021/01013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 impending collision or roll-over
    • B60R2021/01027Safing sens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021/01286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0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the bag being integrated in a multi-bag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tecting at least two passengers, e.g. preventing them from hitting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021/26058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a combination of inf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6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actual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to vehicle deformation, bumper displacement or bump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模块盒;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其构造成使得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的折叠状态下,定位在车辆外侧处的第一安全气囊部的高度比定位在车辆内侧处的第二安全气囊部的高度低,并且第一安全气囊部与第二安全气囊部的宽度基本相同;充气机,其设置在模块盒的底侧处;以及提升部件,其设置在模块盒的底部,并且将支撑第一安全气囊部的第一支撑面的高度提升至比支撑第二安全气囊部的第二支撑面的高度高,使得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与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基本对齐。

Description

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已知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包括:第一安全气囊部,该第一安全气囊部在就坐于前乘客座椅中的乘员的车辆前侧膨胀且展开;以及第二安全气囊部,该第二安全气囊部定位在第一安全气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比该第一安全气囊部的后端更朝着车辆后侧凸出(参见,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16-037127和No.2015-231808)。由于具有上述结构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在车辆俯视图中具有左右不对称性,所以在下面的说明中其可以被称为“具有左右不对称结构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就坐在前乘客座椅中的乘员称为“前乘客座椅乘员”,并且将就坐在驾驶座椅中的乘员称为“驾驶座椅乘员”。
在JP-A No.2016-037127中公开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比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低,所以在安全气囊门的背面的第一安全气囊部侧上设置垫片等,该垫片的高度等于各折叠高度的差。从而,使得安全气囊门的背面所受到的来自第一安全气囊部的展开载荷与来自第二安全气囊部的展开载荷基本均等,并且安全气囊门无偏斜地朝着左或右打开,使得具有左右不对称结构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能够稳定化。
然而,在以上文献中描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的情况下,其构造是使得垫片等设置在安全气囊门的背面的第一安全气囊部侧,使得当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第一安全气囊部强力地冲击垫片。因此可以想到,垫片等可能从安全气囊门的背面掉落。
同样在JP-A No.2015-231808中描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折叠高度H2”)稍微高于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折叠高度H1”)。当将JP-A No.2015-231808的图5B中所示的第一变形例中的具有彼此不同的高度的第一充气机和第二充气机应用于该专利文献的图1A中所示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时,高度较高的第一充气机的上表面使具有相对低的折叠高度的第一安全气囊部升高。这实现了与JP-ANo.2016-037127中描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的垫片所期望的相似的效果。
然而,在JP-A No.2015-231808中描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的情况下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即,在该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在车辆俯视图中,处于折叠状态的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宽度(“折叠长度L2”)被设定为比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宽度(“折叠长度L1”)长。其目的是利用定位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与第二安全气囊部之间的基部的初始膨胀,使第二安全气囊部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之前膨胀且展开。从而,假设JP-A No.2015-231808的图5B所示的彼此高度不同的第一充气机和第二充气机应用于该专利文献的图1A所示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尽管能够消除垫片可能掉落等的可能性,这也不能改变具有较长的折叠长度的第二安全气囊部比具有较短折叠长度的第一安全气囊部先打开安全气囊门的事实。从而,在该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的情况下,不能使基本均等的展开载荷作用在安全气囊门的背面上,并且不能使安全气囊门在左右两侧基本一致地打开。
从而,在上述文件的技术中,难以既防止垫片在第一安全气囊部的膨胀且展开期间掉落等,又基本一致地打开安全气囊门以使得具有左右不对称结构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稳定化,并且以上文件中描述的技术关于这些点还有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情况,本公开提供一种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构造:其中,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比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低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能够使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的膨胀且展开期间的展开行为稳定化,而不对安全气囊门设置垫片或其等同物。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包括:模块盒,该模块盒被构造为被设置在安全气囊门的背面侧,所述安全气囊门设置在仪表板的前乘客座椅侧;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该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被构造为,在所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从所述安全气囊门侧观看时被折叠为矩形形状并且被存放在所述模块盒内部的状态下,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比位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低,并且从所述安全气囊门侧观看时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宽度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宽度基本相同;充气机,该充气机设置在所述模块盒的底部侧,并且该充气机在启动时将气体供应至所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内;以及提升部件,该提升部件被设置为比所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更朝向所述模块盒的底部,并且该提升部件被构造为将支撑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的第一支撑面的高度提升至比支撑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的第二支撑面的高度高,使得处于折叠状态的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与处于折叠状态的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基本对齐。
在本方面中,安全气囊门设置在仪表板的前乘客座椅侧,并且模块盒设置在安全气囊门的背面侧。包括第一安全气囊部和第二安全气囊部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以折叠状态存放在模块盒内部。
在正面碰撞期间,设置在模块盒的底侧上的充气机被致动并且产生气体。产生的气体被供应至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内。从而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朝着前乘客座椅乘员膨胀且展开。即,第一安全气囊部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且展开,并且第二安全气囊部在第一安全气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朝着车辆后侧膨胀且展开。即,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在车辆俯视图中以左右不对称形状膨胀且展开。
注意,从安全气囊门侧观看时,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折叠成矩形,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宽度与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宽度基本相同。而且,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比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低。
然而,在本方面中,通过提升部件,使得支撑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的第一支撑面的高度比支撑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的第二支撑面的高度高,使得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与折叠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基本对齐。从而,当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时,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挤压安全气囊门的背面的展开载荷与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挤压安全气囊门的背面展开载荷基本相等。从而,安全气囊门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和第二安全气囊部侧在基本相同时间打开,并且使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稳定化。
注意,除了完美的矩形形状之外,本文所指的“矩形形状”还包括接近于矩形形状的形状。而且,除了两个折叠宽度精确相等的情况之外,“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宽度与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宽度基本互相相等”包括如下情况:两个宽度尽管不精确地相等,但几乎相等。“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指的不是从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固定到模块盒的固定位置开始的高度,而是指第一安全气囊部折叠并且堆叠在其自身上的部分的高度。类似地,“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指的不是从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固定到模块盒的固定位置开始的高度,而是指第二安全气囊部折叠并且堆叠在其自身上的部分的高度。而且,实质上,“使得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与折叠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基本对齐”指的是如下情况: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与折叠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基本匹配。从而,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并非必须与折叠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完美地匹配。而且,“提升部件”包含了其中充气机兼作为提升部件的构造以及其中提升部件与充气机分离地设置的构造这两种构造。
在已经采用了其中在安全气囊门的背面设置垫片或其等同物作为提升部件的构造中,则可以想到的是,第一安全气囊部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过程中可能钩挂在垫片或其等同物上,使得过量的展开载荷将作用在垫片或其等同物上。相比之下,在本方面中,提升部件设置成比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更朝向模块盒的底壁,使得提升部件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的膨胀且展开过程期间不钩挂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上。
从而,根据本方面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实现了:在包括了其中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比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低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的构造中,使得将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的膨胀且展开期间的展开行为稳定化,而无需对安全气囊门设置垫片或其等同物。
本方面可以构造成使得充气机仅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并且充气机兼作为提升部件,并且充气机的上表面构成第一支撑面。
在本构造中,充气机仅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并且充气机的上表面构成了支撑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的第一支撑面。即,充气机兼作为提升部件。从而,不存在增加构件数量的结果,并且可以有效地使用由于第一安全气囊部与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之间的差而产生的死区。特别地,由于充气机不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所以第一安全气囊部与第二安全气囊部之间的较大的高度差可以由充气机填充。
从而,本构造降低了成本,并且还获得了更紧凑的装置,与此同时能够存放第一安全气囊部与第二安全气囊部具有不同折叠高度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因此,提高了车辆中的安装的方便性。
本发明可以被构造为还包括第一流量调整部件,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部件包括:第一流量调整部,该第一流量调整部覆盖所述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侧上,并且形成有第一流量调整孔;第二流量调整部,该第二流量调整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侧上,并且形成有第二流量调整孔;以及第一台阶部,该第一台阶部将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部与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部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比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高。所述第二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大,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部件构成所述提升部件,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并且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在本构造中,第一流量调整部件的第一流量调整部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第一流量调整部件的第二流量调整部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第一流量调整部覆盖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并且因此当气体从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喷出时,一些气体通过第一流量调整孔被供应到第一安全气囊部内。剩余气体通过第二流量调整孔被供应到第二安全气囊部。因此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
在本构造中,第二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被设定为比第一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大,并且根据第一安全气囊部和第二安全气囊部的各自的折叠高度的高度差,从充气机喷出的气体以良好的平衡性分布。此外,可以通过改变第一流量调整部件的形状(即,第一台阶部的高度)来容易地改变第一支撑面相对于第二支撑面的高度。
从而,本构造使得充气机产生的适量的气体能够分别供应至第一安全气囊部和第二安全气囊部,并且使得能够容易地调节第一支撑面相对于第二支撑面的高度。
本方面可以构造成使得:所述充气机由如下构成:第一充气机,其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侧;以及第二充气机,其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所述第一充气机的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充气机的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高,并且所述第一充气机兼作为所述提升部件;并且所述第一充气机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并且所述第二充气机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在本构造中,第一充气机产生的气体供应到第一安全气囊部内,并且第二充气机产生的气体供应到第二安全气囊部内。
注意,在本构造中,第一充气机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并且第二充气机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从而,当单独来自第一充气机的输出不充足时,该短缺可以由第二充气机补充。
而且,第一充气机和第二充气机都是圆形盘式充气机,并且第一充气机的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被设定为比第二充气机的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高。所述第一充气机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并且所述第二充气机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面。这使得第一充气机能够用作提升部件。注意,本文的“第一充气机的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指的是从模块盒的底部的上表面(即,底面)到第一充气机的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类似地,本文的“第二充气机的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指的是从模块盒的底部的上表面(即,底面)到第二充气机的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
第一充气机的主体的构成第一支撑面的上表面和第二充气机的主体的构成第二支撑面的上表面均由不具有任何凹凸的圆形平面构成,或者由圆形的、即使有一些凹凸也不具有大的凹入的基本平坦的面构成。从而,从在承受来自第一支撑面的反作用力时膨胀且展开的第一安全气囊部作用在安全气囊门的背面的展开载荷,与从在承受来自第二支撑面的反作用力时膨胀且展开的第二安全气囊部作用在安全气囊门的背面的展开载荷基本均等。
从而,本构造使得能够处理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具有大的体积的情况,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气囊门的展开性能,并且因此能够使得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的展开行为进一步稳定化。
本方面可以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充气机的主体的总体高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充气机的主体的总体高度高。
在本构造中,第一充气机的主体的总体高度被设定为比第二充气机的主体的总体高度高。即,在本构造中,采用了分别具有不同的主体高度的两种圆形盘式充气机。注意,本文的“充气机的主体的总体高度”指的是从盘式充气机的主体的下表面到上表面的轴向长度。这使得具有能够使输出相对增加的高度更高的主体的第一充气机能够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在该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处,存在与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与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之间的差相对应的死区。
因此本构造既实现了关于实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的快速展开的展开可靠性,又由于更紧凑的装置而实现了提高的车辆安装方便性。
本方面可以构造成使得所述第一充气机的主体的总体高度与所述第二充气机的主体的总体高度基本相同;所述第一充气机包括第一凸缘,该第一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一充气机的主体的外周部上,从所述主体朝着径向外侧伸出,并且固定至所述模块盒的底部;所述第二充气机包括第二凸缘,该第二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二充气机的主体的外周部上,从所述主体朝着径向外侧伸出,并且固定至所述模块盒的底部;并且所述第一凸缘在所述第一充气机的主体上的高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凸缘在所述第二充气机的主体上的高度低。
在本构造中,第一充气机的主体的总体高度与第二充气机的主体的总体高度高基本相同。即,在本构造中,采用了具有基本相同的主体高度的两种圆形盘式充气机。然而,凸缘设置在第一充气机和第二充气机上的高度互相不同。具体地,第一凸缘设置于第一充气机的高度被设定为比第二凸缘设置于第二充气机的高度低。注意,本文的“凸缘设置于充气机的高度”指的是从充气机的主体的下表面到凸缘的下表面的轴向长度。从而,从第一凸缘的上表面到第一充气机的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比从第二凸缘的上表面到第二充气机的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高。因此,可以通过将第一充气机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而使得第一充气机用作提升部件,在该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处,存在与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与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之间的差相对应的死区。可以通过改变凸缘以该方式设置的高度而简单地获得第一充气机和第二充气机,从而使得能够使用在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所采用的盘式充气机。即,当采用在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所采用的盘式充气机作为第二充气机时,例如,简单地准备已经改变了凸缘的设置高度的第一充气机就足够。
从而,本构造使得通过使用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所采用的盘式充气机而能够采用通用性构件,并且因此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本方面可以被构造为使得所述充气机包括:第一充气机,其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侧;以及第二充气机,其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所述模块盒的底部包括:第一底部,所述第一充气机固定至该第一底部;第二底部,所述第二充气机固定至该第二底部;以及第二台阶部,该第二台阶部将所述第一底部与所述第二底部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第一底部的高度比所述第二底部的高度高,并且所述模块盒兼作为所述提升部件。
在本构造中,通过设置模块盒的第二台阶部而不是具有平坦状的底部,使得第一底部的高度比第二底部的高度高。第一充气机固定至第一底部,并且第二充气机固定至第二底部。从而,本构造简单地通过改变模块盒的底部的形状而能够使得模块盒用作提升部件。
因此,通过改变第二台阶部的高度,本构造可以适用于各种车型,而无需改变第一充气机和第二充气机的规格。
本方面可以还包括构成所述提升部件的第二流量调整部件,其中,所述充气机可以包括:第一充气机,其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以及第二充气机,其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部件可以仅设置在所述第一充气机侧,并且可以包括第三流量调整部,该第三流量调整部覆盖所述第一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并且形成有第三流量调整孔,并且所述第三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可以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并且所述第二充气机的上表面可以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在本构造中,第一充气机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并且第二充气机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而且,在本构造中,第二流量调整部件仅设置在第一充气机侧,以覆盖第一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第三流量调整孔形成在第二流量调整部件的第三流量调整部中,形成有第三流量调整孔的第三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构成了面朝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的第一支撑面,并且第二充气机的上表面构成第二支撑面。因此第二流量调整部件用作提升部件。
从而,本构造简单地通过增加第二流量调整部件,而使得提升部件能够设定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通过使第二流量调整部件用作提升部件,使得诸如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所采用的标准盘式充气机能够用于第一充气机和第二充气机。
而且,从第一充气机喷出的高温气体立即被第三流量调整部拦截,使得由第一安全气囊部直接接收的高温气体的量减少。
从而,通过采用在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采用的那些通用的充气机,本构造能够减少充气机规格并且实现相应的成本降低,并且还能够降低由于气体的热量而对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损害。
本方面可以还包括构成所述提升部件的第三流量调整部件,其中,所述充气机可以包括:第一充气机,其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以及第二充气机,其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所述第三流量调整部件可以包括:第四流量调整部,该第四流量调整部覆盖所述第一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并且形成有第四流量调整孔;第五流量调整部,该第五流量调整部覆盖所述第二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侧,并且形成有第五流量调整孔;以及连接部,该连接部将所述第四流量调整部与所述第五流量调整部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第四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五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高,并且所述第四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可以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并且所述第五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可以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在本构造中,第一充气机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并且第二充气机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本构造还包括第三流量调整部件,其包括第四流量调整部、第五流量调整部和连接部。第四流量调整部设置在第一充气机与第一安全气囊部之间,并且由第一充气机产生的气体通过第四流量调整孔而供应到第一安全气囊部内。类似地,第五流量调整部设置在第二充气机与第二安全气囊部之间,并且由第二充气机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五流量调整孔而供应到第二安全气囊部内。
从而,与前述构造类似地,本构造简单地通过增加第三流量调整部件,而使得提升部件能够设定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通过使第三流量调整部件用作提升部件,使得诸如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所采用的标准盘式充气机能够用于第一充气机和第二充气机。
而且,从第一充气机喷出的高温气体立即被第四流量调整部拦截,使得由第一安全气囊部直接接收的高温气体的量减少。类似地,从第二充气机喷出的高温气体立即被第五流量调整部拦截,使得由第二安全气囊部直接接收的高温气体的量减少。
从而,除了前述构造的效果之外,本构造不仅能够减少由于气体的热量而对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损坏,而且还能减少气体的热量对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损坏。
本方面可以还包括构成所述提升部件的第四流量调整部件,其中,所述充气机可以由圆形管状的筒式充气机构成,该圆形管状的筒式充气机设置为具有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轴向;所述第四流量调整部件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二者与所述筒式充气机与之间,并且可以覆盖所述筒式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并且所述第四流量调整部件可以包括:第六流量调整部,该第六流量调整部面朝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并且形成有第六流量调整孔;第七流量调整部,该第七流量调整部面朝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并且形成有第七流量调整孔;以及第三台阶部,该第三台阶部将所述第六流量调整部与所述第七流量调整部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第六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比所述第七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高;所述第七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可以被设定为比所述第六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大,并且所述第六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可以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并且所述第七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可以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在本构造中,采用被设置成使得其轴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圆形管状的筒式充气机作为充气机。覆盖筒式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的第四流量调整部件被安装在第一安全气囊部和第二安全气囊部二者与筒式充气机之间。第四流量调整部件包括第六流量调整部、第七流量调整部以及第三台阶部。第六流量调整部设置在充气机与第一安全气囊部之间,并且由充气机产生的气体通过第六流量调整孔而供应到第一安全气囊部内。类似地,第七流量调整部设置在充气机与第二安全气囊部之间,并且由充气机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七流量调整孔而供应到第二安全气囊部内。
注意,在本构造中,第七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被设定为比第六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大,使得筒式充气机产生的气体以良好的平衡性分布到第一安全气囊部和第二安全气囊部。而且,可以通过改变第四流量调整部件的形状(即,第三台阶部的高度),来容易地改变第一支撑面相对于第二支撑面的高度。此外,可以降低由于充气机产生的高温气体被第一安全气囊部直接接收而对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损坏。类似地,可以降低由于充气机产生的高温气体被第二安全气囊部直接接收而对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损坏。
从而,本构造使得充气机产生的适量的气体能够分别供应至第一安全气囊部和第二安全气囊部,使得能够容易地调节第一支撑面相对于第二支撑面的高度,并且还使得能够减小第一安全气囊部和第二安全气囊部由于气体的热量的损坏。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在沿着图2的线1-1的车辆宽度方向截取的状态下,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的放大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图1所示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已经被致动并且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已经膨胀且展开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观看的侧视图,示出图1所示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已经被致动并且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已经膨胀且展开的状态;
图4是图1所示的安全气囊模块的立体图;
图5是对应于图1的截面图,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修改例的实例,其中,采用筒式充气机代替盘式充气机;
图6是对应于图1的截面图,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图7是对应于图1的截面图,示出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图8是对应于图1的截面图,示出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图9是对应于图1的截面图,示出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图10是对应于图1的截面图,示出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图11是对应于图1的截面图,示出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并且
图12是对应于图1的截面图,示出根据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总体构造
下面参考图1至图5说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0。注意,在这些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并且箭头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在左驾驶车辆中,采用各附图中指示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0。
如图3所示,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0安装在仪表板12的前乘客座椅侧上的上表面部12A的车辆下侧。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0由如下部件构成:安全气囊门14,其设置在上表面部12A侧上;和安全气囊模块16,其设置在安全气囊门14的背面侧(即,车辆下侧)。
如图1所示,仪表板12的上表面部12A由树脂制成的基体12A1以及覆层12A2构成,该覆层12A2设置在基体12A1的表面上。作为实例,覆层12A2具有由如下构成的双层结构:构成造型面的包覆层;以及设置在包覆层的背面与基体12A1的表面之间的泡沫层。注意,覆层12A2可以仅由包覆层构成。
在车辆俯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开口18形成在前乘客座椅侧上的上表面部12A的基体12A1中。基体12A1中的开口18的周缘18A具有朝着基体12A1的车辆下侧下降的台阶形状。与基体12A不同,安全气囊门14由在极低温度下不断裂的材料构成,该安全气囊门14被安装成封盖开口18。
朝着车辆下前侧以大致矩形框架形状延伸出的腿部20一体地形成在安全气囊门14的下表面处。分别被构造为矩形通孔的多个未示出的锚定孔以特定间距分别形成在腿部20的前后壁的下部。在安全气囊门14的由腿部20包围的区域中,截面轮廓由倒V形切口构成的薄化部(或撕裂线)24形成在腿部20内侧。从安全气囊门14的背面侧观看,薄化部24形成为大致H状(即,两个“Y”形被置于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并且连接在一起的形状,如图2所示)。从而,当特定值以上的展开载荷作用在安全气囊门14上时,安全气囊门14从薄化部24的中央破裂,从而沿着薄化部24裂开,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四个方向上打开。
注意,薄化部24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在车辆俯视图中具有H状的薄化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气囊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个方向上打开。或者,可以采用在车辆俯视图中具有U状的薄化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气囊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一个方向上打开。虽然上述安全气囊门14被构造为一体地形成在仪表板12处,但是对此没有限制,并且可以采用被构造为对于仪表板是分离体的安全气囊门。
如图4所示,安全气囊模块16包括由金属制成并且形成为大致箱状的模块盒26。用于将安全气囊门14锚定至模块盒26的锚定工具28被装接至模块盒26的前后侧壁26A的外侧面。每个锚定工具28均由以下构成:主体28A,其使用固定至各个侧壁26A的带状金属板而构成;以及多个钩部28B,其从主体28A的上缘延伸。多个钩部28B的间距与多个前述的锚定孔的间距相匹配。每个钩部28B均形成为能够锚定在相应的锚定孔中的上下倒转的J状。模块盒26的钩部28B分别锚定在安全气囊门14的腿部20的锚定孔中。
如图1所示,充气机30设置在模块盒26的底部侧中,该充气机30在致动时将气体供应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内。注意,虽然图1是示出已经沿着图2的线1-1的车辆宽度方向截取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0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但是示出的充气机30未被截取。充气机30是圆形盘式充气机。具体地,充气机30由以下构成:在轴向两端处封闭的圆形管状主体30A;以及板状凸缘30B,其从主体30A的外周部朝着径向外侧延伸。作为实例,构成充气机30的外壳的充气机壳体32通过将以下两部分在轴向上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由金属制成的并且形成为帽状的上壳体32A;以及由金属制成的并且在轴向一端处封闭的半圆形管状下壳体32B。多个气体喷射孔34围绕上壳体32A的周壁以特定间隔形成。虽然在该实例中凸缘30B形成在上壳体32A处,但是凸缘30B可以形成在下壳体32B处。可以采用以下凸缘作为凸缘30B:沿着充气机30的轴向观看时形成环状的凸缘;形成有装接件的凸缘,该装接件以90度的间隔从形成为环状的凸缘主体突出;形成为矩形形状的凸缘等。虽然采用了在充气机30中使用气体生成剂来生成气体的方法,但是对此没有限制,并且可以采用包含高压气体的类型的充气机,或者可以采用既使用气体生成剂又使用高压气体的混合型充气机。
下面参考图1至图3说明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构造。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在完全展开状态下的车辆俯视图和车辆侧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由如下构成: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其利用供应自充气机30的气体朝着前乘客座椅膨胀且展开;以及中央安全气囊部44,其一体地形成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在车辆中,帘式安全气囊装置46(见图2)分别沿着左右车顶纵梁安装。各个帘式安全气囊装置46在侧面碰撞、小重叠碰撞、斜碰撞或翻覆时致动,使得车顶头部内衬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末端部发生弹性变形,并且使得帘式安全气囊46A朝着车辆下侧膨胀且展开。
如图3所示,当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从仪表板12的上表面部12A凸出时,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立即抵靠挡风玻璃48,该挡风玻璃48设置成在车辆竖直方向上倾斜地面对上表面部12A。于是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承受来自上表面部12A和挡风玻璃48的反作用力,并且朝着前乘客座椅(车辆后侧)膨胀且展开。
如图2所示,在完全展开状态下,第一头部约束面50形成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后端处,该第一头部约束面50用于在全重叠正面碰撞期间约束前乘客座椅乘员的头部H。具体地,从前乘客座椅侧观看时,第一头部约束面50形成为大致的方形。第一头部约束面50还形成为关于连接其上缘的中点与下缘的中点的竖直线基本左右对称的形状。左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A和右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B各自构造为朝着前乘客座椅平缓地凸出的弯曲突出形状。该构造使得前乘客座椅乘员的头部H由第一槽51收纳,该第一槽51形成在左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A与右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B之间的边界部处,并且朝着车辆前侧缩进。头部H楔入左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A与右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B之间,使得防止头部H绕着其轴转动,所述轴的轴向沿着车辆竖直方向。
如图2和图3所示,中央安全气囊部44一体地形成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中央安全气囊部44的高度比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低,并且比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后端进一步朝着车辆后侧凸出。下文中,将中央安全气囊部44的比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后端进一步朝向车辆后侧凸出的部分称为“中央安全气囊部44的膨出部44A”。如图3所示,在完全展开状态下,与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类似地,中央安全气囊部44承受来自仪表板12的上表面部12A以及挡风玻璃48的反作用力,并且朝着车辆后侧膨胀且展开。
如图2所示,中央安全气囊部44的膨出部44A的面朝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侧面构成了第二头部约束面52。第二头部约束面52是这样的面,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竖直方向延伸,并且以基本直角连接至左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A,从而与该第一头部约束面50A连续。朝着前侧斜向凹入,即朝着车辆前方和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凹入的第二槽54形成在左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A与第二头部约束面52相交的位置处。该构造使得前乘客座椅乘员的头部H在斜碰撞等期间由第二槽54收纳。头部H楔入左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A与第二头部约束面52之间,使得防止头部H绕着其轴转动,该轴的轴向沿着车辆竖直方向。
注意,如从以上说明中清楚得知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的完全展开状态”指的是第一头部约束面50A、50B形成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后端处的状态。而且,“中央安全气囊部的完全展开状态”指的是第二头部约束面52形成在中央安全气囊部44的面朝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侧面处的状态。
下面说明上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0的展开控制系统。如图3所示,充气机30的点火装置电连接至作为控制器的电子控制单元(ECU)56。ECU 56还电连接至碰撞检测传感器58。
作为实例,可以采用加速度传感器作为碰撞检测传感器58。采用多个加速度传感器不仅能够检测到已经发生碰撞的事实,而且还能够检测碰撞的模式等。例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其中,未示出的前卫星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左右一对纵梁的前端附近,所述左右一对前纵梁安装在车辆前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上,并且未示出的地板传感器安装在中控台60下方的地板上。
如果左右两个卫星传感器均检测到基本一致并且超过特定阈值的加速度,则可以做出已经发生了车辆的全重叠正面碰撞的判定。如果或者左卫星传感器或者右卫星传感器已经单独检测到特定阈值以上的大幅度加速度,则可以做出已经发生了车辆的侧面碰撞的判定。如果预设了多个参考阈值,并且或者左卫星传感器或者右卫星传感器已经单独检测到超过最高阈值的加速度,则可以做出已经在由各自的卫星传感器检测到的一侧出发生小重叠碰撞的判定。还可以根据分别由左右卫星传感器和地板传感器检测到的加速度波形,来作出是否已经发生斜碰撞的判定。在以上说明的实例中,碰撞判定系统采用加速度传感器;然而,对此没有限制,并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诸如除了采用加速度传感器之外还采用车载摄像机的方法)判定碰撞模式。
作为碰撞模式的补充说明,“斜碰撞”被定义为例如由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规定的从斜前方的碰撞(作为实例,相对于碰撞对方以15°的相对角度以及大约35%的车辆宽度方向重叠量的碰撞)。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实例,设想了相对速度90km/h的斜碰撞。例如,如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学会(IIHS)规定的,小重叠碰撞是与碰撞对方的车辆宽度方向重叠量为25%以下的汽车正面碰撞。例如,作为车身框架的前纵梁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偏置正面碰撞对应于小重叠碰撞。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作为实例,设想了相对速度64km/h的小重叠碰撞。“全重叠正面碰撞”被定义为使测试车辆以55km/h的速度与混凝土制成的障碍物(屏障)正面碰撞的碰撞。
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相关部分的构造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从安全气囊门侧观看时,上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折叠为矩形,并且存放在中。如图2所示,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定位在安全气囊模块16的中心线CL1(即,在车辆俯视图中,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经过模块盒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点的直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部分构成了第一安全气囊部62。定位在中心线CL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部分构成了第二安全气囊部64。从而中央安全气囊部44包括在第二安全气囊部64侧。如图2所示,从安全气囊门14侧观看时,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中,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折叠宽度B1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宽度B2基本彼此相等(还参见图1)。
注意,除了完美的矩形形状之外,本文所指的“矩形形状”还包括接近于矩形形状的形状。例如,这可以包括一对长边缘在互相远离的方向上和缓地弯曲的形状。而且,除了两个宽度B1与B2精确相等的情况之外,“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折叠宽度B1和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宽度B2基本彼此相等”包括如下情况:两个宽度B1与B2尽管不精确地相等,但是几乎是相等的。
如图1所示,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已经存放在模块盒26中的状态下,第一安全气囊部62设置在安全气囊模块16的中心线CL2(即,在车辆正面视图中,沿着车辆竖直方向延伸并且经过模块盒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中点的直线)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并且第二安全气囊部64设置在中心线CL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在该状态下,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折叠高度H1比定位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高度H2低。
注意,“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折叠高度H1”指的不是从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该第一安全气囊部62通过后述安全气囊保持器74而固定于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位置开始的高度,而是该第一安全气囊部62折叠并且堆叠在其自身上的部分的高度,并且特别指的是从折叠后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下表面62A到上表面62B的高度。类似地,“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高度H2”指的不是从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固定到模块盒26的固定位置开始的高度,而是指该第二安全气囊部64折叠并且堆叠在其自身上的部分的高度,并且特别指的是折叠后的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从下表面64A到上表面64B的高度。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下表面64A直接安装至模块盒26的底壁26B,并且因此,折叠高度H2与从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固定到模块盒26的固定位置开始的高度实际上是相同的。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折叠状态下,上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由卷形防护布(包装布)66覆盖。防护布66的一端通过缝合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而固定。未示出的插孔形成在防护布66的另一端,以插入后文描述的双头螺栓76。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由防护布66保持在折叠状态。撕裂部66A以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形成在防护布66的面朝安全气囊门14的位置。当展开载荷施加至防护布66时,防护布66沿着撕裂部66A容易地撕裂。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充气机30仅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换言之,充气机30设置成偏向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具体地,圆形的充气机装接孔68仅形成在模块盒26的底壁26B中的在车辆竖直方向上面朝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位置中。充气机装接孔68的内径被设定为稍微大于充气机30的主体30A的外轮廓。充气机30从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车辆下侧(从模块盒26的外侧)插入到充气机装接孔68中。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了从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外侧插入充气机30的构造;然而,对此没有限制,并且可以采用从模块盒的内侧插入充气机的构造。
在充气机30的凸缘30B已经抵靠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下表面的状态下,充气机30的气体喷射部70(其是至少包括形成气体喷射孔34的部分的部,并且在该情况下指的是充气机30的上壳体32A的比凸缘30B的上表面更向上的部)插入上述充气机装接孔68内。由金属制成并且形成为大致环状的安全气囊保持器74设置成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内侧围绕充气机装接孔68的周缘。双头螺栓76围绕周向以特定间隔从安全气囊保持器74突出。双头螺栓76穿通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充气机插入部72的周缘和前述防护布66,然后插通形成在模块盒26的底壁26B中的未示出的螺栓插孔。双头螺栓然后插通形成在充气机30的凸缘30B中的未示出的螺栓插孔,此后,螺母78从凸缘30B的下侧拧在双头螺栓76上。从而,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充气机插入部72的周缘夹置在安全气囊保持器74与模块盒26的底壁26B之间的状态下,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和充气机30固定至模块盒26的底壁26B。
在充气机30已经固定至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状态下,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下表面62A由充气机30的主体30A的上表面(第一支撑面80)支撑。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下表面64A由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上表面(第二支撑面82)支撑。即,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下表面62A通过充气机30的主体30A的上表面(第一支撑面80)而上升至高度H3。具体地,高度H3是充气机30的主体30A从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上表面(第二支撑面82)朝着安全气囊门14突出的部分的高度。关于前述充气机壳体32,高度H3指的是上壳体32A的总体高度减去凸缘30B的板厚和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板厚。
上述高度H3还与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折叠高度H1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高度H2之间的高度差相对应。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0相应地被构造为使得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上表面62B的高度与折叠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上表面64B的高度基本对齐。即,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0中,充气机30设计成:使得该充气机30的从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上表面(底面)开始的高度H3与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折叠高度H1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高度H2之间的高度差基本匹配。
注意,“使得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上表面62B的高度与折叠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上表面64B的高度基本对齐”指的是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上表面62B的高度与折叠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上表面64B的高度基本匹配的情况。从而,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上表面62B的高度并非必须与折叠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上表面64B的高度完美地匹配,而是在上表面62B与上表面64B之间可以存在微小的台阶。
从而,上述充气机30兼作为“提升部件”,其使得支撑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下表面62A的第一支撑面80的高度比支撑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下表面64A的第二支撑面82的高度高,使得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上表面62B的高度与折叠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上表面64B的高度基本对齐。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下面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
当车辆正常行驶时,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0处于非致动状态。在该状态下,包括第一安全气囊部62和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在折叠状态下存放在模块盒26内部。
当在该状态下发生正面碰撞时,由碰撞检测传感器58检测到正面碰撞,并且碰撞检测信号从碰撞传感器58输出至ECU 56。ECU 56从而使得特定电流流通至充气机30的点火装置。结果,充气机30被致动并且生成气体。生成的气体通过气体喷射孔34喷出,并且供应到折叠状态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内。从而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朝着前乘客座椅乘员膨胀且展开。即,第一安全气囊部62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且展开,并且第二安全气囊部64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并且朝着车辆后侧膨胀且展开。从而,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在车辆俯视图中以左右不对称形状膨胀且展开。
在全重叠正面碰撞期间,例如,前乘客座椅乘员的头部H在惯性下朝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见图2中的箭头X)移动。已经在惯性下移动的前乘客座椅乘员的头部H被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第一头部约束面50的第一槽51收纳。从而,头部H楔入左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A与右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B之间,并且防止了头部H绕着轴向是沿着车辆竖直方向的轴转动。
在驾驶座椅侧的斜碰撞等期间,前乘客座椅乘员的头部H在惯性下朝着作为碰撞方向的车辆前方斜向(见图2的箭头Y)移动,即,朝着车辆前方和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移动。已经在惯性下移动的前乘客座椅乘员的头部H被第二槽54收纳,在该第二槽54处,从前乘客座椅乘员侧观看时,左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A与第二头部约束面52相交。从而,头部H楔入左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A与第二头部约束面52之间,并且防止头部H绕着轴向是沿着车辆竖直方向的轴转动。
在车辆前部的前乘客座椅侧处的斜碰撞等的情况下,与在车辆前部的驾驶座椅侧处的斜碰撞等相反,前乘客座椅乘员的头部H在惯性下朝着车辆前方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斜向(见图2的箭头Z)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应车顶头部衬里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末端部遭受弹性变形,并且帘式安全气囊46A朝着车辆下侧膨胀且展开。前乘客座椅乘员的头部H被帘式安全气囊46A和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右侧第一头部约束面50B约束。
注意,从安全气囊门14侧观看时,上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折叠成矩形,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折叠宽度B1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宽度B2基本相同。而且,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折叠高度H1比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高度H2低。
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兼作为提升部件的充气机30,使得支撑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下表面62A的第一支撑面80的高度比支撑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下表面64A的第二支撑面82的高度高,使得折叠状态下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上表面62B的高度与折叠状态下的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上表面64B的高度基本对齐。从而,当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膨胀且展开时,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上表面62B挤压安全气囊门14的背面的展开载荷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上表面64B挤压安全气囊门14的背面的展开载荷基本相等。从而,安全气囊门14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和第二安全气囊部64侧在基本相同时间打开,并且使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展开行为稳定化。
如果已经采用了在安全气囊门的背面设置垫片或其等同物作为提升部件的构造,则可以想到的是,第一安全气囊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膨胀且展开过程中可能钩挂在垫片或其等同物上,使得过量的展开载荷会作用在垫片或其等同物上。与之相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充当提升部件的充气机30设置成比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更朝向模块盒26的底壁26B,从而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膨胀且展开过程期间提升部件(充气机30)不钩挂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0实现了:在包括了其中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折叠高度H1比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高度H2低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构造中,使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膨胀且展开期间的展开行为稳定化,而无需对安全气囊门14设置垫片或其等同物。
而且,充气机30仅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并且充气机30的上表面构成了第一支撑面80,该第一支撑面80支撑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下表面62A。即,充气机30兼作为提升部件。从而,不存在增加构件数量的结果,并且可以有效地使用由于第一安全气囊部62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高度之间的差所产生的死区。特别地,由于充气机30不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64侧,所以第一安全气囊部62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之间的较大的高度差可以由充气机30填充。从而,本示例性实施例抑制了成本增加,并且还获得了更紧凑的装置,与此同时,实现了能够存放具有不同折叠高度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因此,提高了车辆中的安装的方便性。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了圆形盘式充气机30;然而,对此没有限制,并且可以采用圆形管状筒式充气机。例如,在图5所示的实例中,多个(两个)短筒式充气机8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互相并列设置,该多个短筒式充气机84各自的轴向长度仅是模块盒26的长边的长度的大约一半。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充气机84设置成偏向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从而,图5所示的构造获得了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的效果。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6说明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90。与前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似的构件被附有相同的参考标号,并且省略其描述。
如图6所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90的特征在于充当“第一流量调整部件”的分散器92被添加至前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
分散器92由金属制成,并且安装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内部。分散器92包括: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的第一流量调整部94;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64侧的第二流量调整部96;以及台阶部98,其充当将第一流量调整部94与第二流量调整部96连接在一起的“第一台阶部”。分散器92还兼作为前述安全气囊保持器74,并且因此双头螺栓76从分散器92的外周部以特定间隔围绕周向突出。
第一流量调整部94形成为帽状,从而覆盖充气机30的气体喷射部70。多个第一流量调整孔100形成在第一流量调整部94的上壁和周壁中。第一安全气囊部62安装在第一流量调整部94的上表面上。即,第一流量调整部94的上表面构成了第一支撑面102。注意在图6中,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下表面62A被示出为处于稍微悬置于第一流量调整部94的上表面(第一支撑面102)上方的状态下,从而使得更容易看见从参考标号绘制的线的位置(这点类似地应用于图7上,其示出后文描述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第二流量调整部96形成为板状,并且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下表面64A下方。多个第二流量调整孔104形成在第二流量调整部96的上壁中。第二安全气囊部64安装至第二流量调整部96的上表面。即,第二流量调整部96的上表面构成了第二支撑面106。注意在图6中,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下表面64A被示出为处于稍微悬置于第二流量调整部96的上表面(第二支撑面106)上方的状态下,从而使得更容易看见从参考标号绘制的线的位置(这点类似地应用于图7上,其示出后文描述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
第二流量调整部96通过台阶部98连接至作为较高台阶的第一流量调整部94。即,台阶部98使得第一流量调整部94的上表面的高度H3比第二流量调整部96的上表面的高度H4高。如图所示,分散器92构成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提升部件”。
此外,第二流量调整孔104的总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比上述第一流量调整孔100的总的开口面积大。
操作和效果
在具有以上构造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90中,充气机30在正面碰撞期间由ECU 56致动。当充气机30被致动时,大量的气体从气体喷射部70的气体喷射孔喷出。
充气机30的气体喷射部70被分散器92的第一流量调整部94覆盖,并且因此一些气体通过形成在第一流量调整部94中的第一流量调整孔100供应到第一安全气囊部62中。第一流量调整部94通过台阶部98连接至第二流量调整部96,并且因此剩余的气体通过第二流量调整部96的第二流量调整孔104供应至第二安全气囊部64。因此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膨胀且展开。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流量调整孔104的总开口面积被设定为比第一流量调整孔100的总开口面积大,并且因此根据第一安全气囊部62和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各自的折叠高度H1、H2的高度差,从充气机30喷出的气体以良好的平衡性分布。此外,可以通过改变分散器92的形状(台阶部98的高度)来容易地改变第一支撑面102相对于第二支撑面106的高度。
从而,充气机30产生的适量的气体可以分别供应至第一安全气囊部62和第二安全气囊部64,并且可以容易地调节第一支撑面102相对于第二支撑面106的高度。
虽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了圆形盘式充气机30,但是不限于此,可以代替地采用诸如使用图5说明的作为前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修改例的圆形管状筒式充气机。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7说明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10。与前述示例性实施例相似的构件被附有相同的参考标号,并省略其描述(这点相似地适用于后文描述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如图7所示,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的第一充气机112设置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10中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盘式充气机不仅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而且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的第二充气机114也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64侧。由于采用了第一充气机112和第二充气机114这两个充气机,所以安全气囊保持器116尺寸较大,使得作为第一充气机112和第二充气机114的两个充气机可以都固定至安全气囊保持器116。
第一充气机112的主体112A的总体高度(即,从主体112A的下表面到上表面的轴向长度)H5被设定为比第二充气机114的主体114A的总体高度(即,从主体114A的下表面到上表面的轴向长度)H6高。与之相反,第一充气机112的凸缘112B的高度(即,从主体112A的下表面到凸缘112B的下表面的高度)H7被设定为与第二充气机114的凸缘114B的高度(即,从主体114A的下表面到凸缘114B的下表面的高度)H8基本相同。从而,第一充气机112的气体喷射部118的高度比第二充气机114的气体喷射部120的高度高。从而第一充气机112的主体112A的上表面(即,第一支撑面122)的高度H3被设定为比第二充气机114的主体114A的上表面(即,第二支撑面124)的高度H4高。即,与前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本示例性实施例被构造为使得第一充气机112兼作为“提升部件”。
注意,本文的“第一充气机112的主体112A的上表面的高度H3”指的是从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上表面(底面)到第一充气机112的主体112A的上表面的高度。类似地,本文的“第二充气机114的主体114A的上表面的高度H4”指的是从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上表面(底面)到第二充气机114的主体114A的上表面的高度。
操作和效果
在具有以上构造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10中,第一充气机112和第二充气机114在正面碰撞期间均由ECU 56致动。从而,从第一充气机112的气体喷射孔34喷出的气体供应到第一安全气囊部62内,并且从第二充气机114的气体喷射孔34喷出的气体供应到第二安全气囊部64内。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充气机112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并且第二充气机114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64侧。从而,当单独来自第一充气机112的输出不充足时,该短缺可以由第二充气机114补充。
而且,第一充气机112和第二充气机114都是圆形盘式充气机,并且第一充气机112的主体112A的上表面的高度H3被设定为比第二充气机114的主体114A的上表面的高度H4高。第一充气机112的主体112A的上表面构成第一支撑面122,并且第二充气机114的主体114A的上表面构成第二支撑面124。这使得第一充气机112能够用作提升部件。
第一充气机112的主体112A的构成第一支撑面122的上表面和第二充气机114的主体114A的构成第二支撑面124的上表面均由不具有任何凹凸的圆形平面构成。注意,轻微(浅)下凹的环形凹口等可以形成在第一充气机112的主体112A的上表面或者第二充气机114的主体114A的上表面中,在该情况下,上表面是圆形的基本平坦的面。从而,从在承受来自第一支撑面122的反作用力时膨胀且展开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作用在安全气囊门14的背面的展开载荷,与从在承受来自第二支撑面124的反作用力时膨胀且展开的第二安全气囊部64作用在安全气囊门14的背面的展开载荷基本均等。
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处理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具有大的体积的情况,使得安全气囊门14的展开性能进一步提高,并且因此使得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展开行为进一步稳定化。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充气机112的主体112A的总体高度H5被设定为比第二充气机114的主体114A的总体高度H6高。这使得第一充气机112能够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该第一充气机112具有能够使输出相对增加的较高高度的气体喷射部118,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处,存在与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折叠高度H1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高度H2之间的差相对应的死区。因此本示例性实施例使得既实现了关于实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快速展开的展开可靠性,又由于更紧凑的装置而实现了提高的车辆安装方便性。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8说明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30。
与前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相似,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30采用了各自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的第一充气机132和第二充气机134。然而,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的第一充气机132和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64侧的第二充气机134被设定为使得各个主体132A、134A的总体高度相等,但是各个凸缘132B、134B的高度彼此不同。
具体地,第一充气机132的主体132A的总体高度(即,从主体132A的下表面到上表面的轴向长度)H9与第二充气机134的主体134A的总体高度(即,从主体134A的下表面到上表面的轴向长度)H10被设定为基本相同。相比之下,第一充气机132的凸缘132B的高度(即,从主体132A的下表面到凸缘132B的下表面的高度)H11被设定为比第二充气机134的凸缘134B的高度(即,从主体134A的下表面到凸缘134B的下表面的高度)H12低。从而,第一充气机132的气体喷射部136的高度被设定为比第二充气机134的气体喷射部138的高度高。从而第一充气机132的主体132A的上表面(即,第一支撑面140)的高度H3被设定为比第二充气机134的主体134A的上表面(即,第二支撑面142)的高度H4高。即,与前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本示例性实施例被构造为使得第一充气机132兼作为“提升部件”。
注意,本文的“第一充气机132的主体132A的上表面的高度H3”指的是从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上表面(底面)到第一充气机132的主体132A的上表面的高度。类似地,本文的“第二充气机134的主体134A的上表面的高度H4”指的是从模块盒26的底壁26B的上表面(底面)到第二充气机134的主体134A的上表面的高度。
在每个充气机壳体均由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的帽状的上壳体和有底的圆形管状下壳体构成的情况下,作为改变凸缘132B、134B的高度的方法,通过分别改变上壳体的总体高度和下壳体的总体高度,可以根据期望而改变上壳体的凸缘的高度,而不改变充气机的总体高度。
操作和效果
在具有以上构造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30中,第一充气机132和第二充气机134在正面碰撞期间均由ECU 56致动。从而,从第一充气机132的气体喷射孔34喷出的气体供应到第一安全气囊部62内,并且从第二充气机134的气体喷射孔34喷出的气体供应到第二安全气囊部64内。
同样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与前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第一充气机132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并且第二充气机134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64侧。从而,当单独来自第一充气机132的输出不充足时,该短缺可以由第二充气机134补充。
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与前述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类似,第一充气机132和第二充气机134都是圆形盘式充气机,并且第一充气机132的主体132A的上表面的高度H3被设定为比第二充气机134的主体134A的上表面的高度H4高。第一充气机132的主体132A的上表面构成第一支撑面140,并且第二充气机134的主体134A的上表面构成第二支撑面142。这使得第一充气机132能够用作提升部件。
第一充气机132的主体132A的构成第一支撑面140的上表面和第二充气机134的主体134A的构成第二支撑面142的上表面均由不具有任何凹凸的圆形平面构成。注意,稍微(浅)凹入的环形凹口等可以形成在第一充气机132的主体132A的上表面或者第二充气机134的主体134A的上表面中,在该情况下,上表面是圆形的基本平坦的面。从而,从在承受来自第一支撑面140的反作用力时膨胀且展开的第一安全气囊部62作用在安全气囊门14的背面的展开载荷,与从在承受来自第二支撑面142的反作用力时膨胀且展开的第二安全气囊部64作用在安全气囊门14的背面的展开载荷基本均等。
如上所述,可以处理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具有大的体积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气囊门14的展开性能,并且因此可以使得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展开行为进一步稳定化。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充气机132和第二充气机134被设定为使得主体132A、134A的总体高度基本相同,但是凸缘132B、134B的高度互不相同(即,H11<H12)。从而,第一充气机132的气体喷射部136的高度被设定为比第二充气机134的气体喷射部138的高度高。从而,可以通过将第一充气机132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而使得第一充气机132用作提升部件,在该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处,存在与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折叠高度H1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折叠高度H2之间的差相对应的死区。可以通过以该方式改变凸缘132B、134B的设置位置而简单地获得第一充气机132和第二充气机134,从而使得能够使用在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所采用的盘式充气机。即,当使用在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所采用的盘式充气机时,例如,简单地准备已经改变了凸缘132B的设置高度的第一充气机132就足够。从而,本示例性实施例通过使用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所采用的盘式充气机,使得能够采用通用性构件,并且因此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
第五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9说明根据本公开的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50。
如图9所示,根据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50的特征在于使用模块盒152充当提升部件。
同样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的第一充气机154安装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并且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的第二充气机156安装在第二安全气囊部64侧。第一充气机154和第二充气机156具有相同的构造。从而,主体154A、156A的总体高度相同,并且凸缘154B、156B相对于主体154A、156A的高度也相同。
然而,充当模块盒152的“底部”的底壁152A包括:第一底部152A1,第一充气机154固定至该第一底部152A1;和第二底部152A2,第二充气机156固定至该第二底部152A2。第一底部152A1和第二底部152A2通过充当“第二台阶部”的台阶部152A3连接在一起。台阶部152A3构造为将第二底部152A2定位在比第一底部152A1低的位置处的倾斜壁。从而,第一底部152A1的高度被设定为比第二底部152A2的高度高H13。通过设置台阶部152A3,第一充气机154的上表面构成第一支撑面158,并且第二充气机156的上表面构成第二支撑面160。即,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模块盒152兼作为本公开的“提升部件”。
注意,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固定到的安全气囊保持器162也设置有台阶形状,该台阶形状与底壁152A叠置,从而与被构造为台阶形状的模块盒152的底壁152A相对应。
操作和效果
在具有以上构造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50中,通过设置台阶部152A3,而不是设置模块盒152的平坦状的底壁152A,使得第一底部152A1的高度比第二底部152A2的高度高H13。第一充气机154固定至第一底部152A1,并且第二充气机156固定至第二底部152A2。从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简单地改变模块盒152的底壁152A的形状,使得模块盒152用作提升部件。因此,通过改变台阶部152A3的高度H13,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适用于各种车型,而不改变第一充气机154和第二充气机156的规格。
第六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0说明根据本公开的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70。
如图10所示,根据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70的特征在于设置分散器172作为提升部件和“第二流量调整部件”。
本示例性实施例采用前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的模块盒26作为模块盒,并且以与前述第五示例性实施例相似的布置,将具有彼此相同的构造的第一充气机154和第二充气机156设置在模块盒26的平坦底壁26B上。然而,第一充气机154与第二充气机156的总体高度并非必须相同,并且可以应用如下构造:其中,第一充气机154的主体154A的总体高度稍微高于第二充气机156的主体156A的总体高度。
由金属制成的分散器172安装至上述第一充气机154。分散器172由如下构成:保持器部174,其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的安全气囊保持器116相对应;以及第三流量调整部176,其在保持器部174的第一充气机154侧上一体形成在该保持器部174处。第三流量调整部176仅设置在第一充气机154侧。从而,第二充气机156不被分散器172覆盖。第三流量调整部176构成为帽状,从而覆盖第一充气机154的气体喷射部136。多个第三流量调整孔180形成在第三流量调整部176的周壁中。由于如上所述地构造,所以第三流量调整部176的上表面构成第一支撑面182,并且第二充气机156的上表面构成第二支撑面160。第一支撑面182的高度H3比第二支撑面160的高度H4高。
操作和效果
在具有以上构造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70中,第一充气机154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并且第二充气机156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64侧。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分散器172的第三流量调整部176仅设置在第一充气机154侧,以覆盖第一充气机154的气体喷射部136。第三流量调整孔180形成在第三流量调整部176中,并且第三流量调整部176的形成有第三流量调整孔180的上表面构成第一支撑面182,该第一支撑面182面朝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下表面62A,并且第二充气机156的主体156A的上表面构成第二支撑面160。因此分散器172用作提升部件。
从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简单地添加分散器172而将提升部件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通过使分散器172用作提升部件,使得诸如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所采用的标准盘式充气机能够用于第一充气机154和第二充气机156。
而且,从第一充气机154喷出的高温气体立即被第三流量调整部176拦截,使得由第一安全气囊部62直接接收的高温气体的量减少。
从而,通过采用与在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所采用的充气机通用的充气机,本示例性实施例能够减少充气机规格并且实现相应的成本降低,并且还能够降低由于气体的热量而对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损害。
第七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1说明根据本公开的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90。
如图11所示,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90的特征在于设置由金属制成的分散器192作为提升部件和“第三流量调整部件”。即,根据第七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90是与前述第六示例性实施例构思类似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构思类似之处在于具有设置了分散器192的特征,并且除了分散器192之外的构造均与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相同。
注意,前述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的分散器172被构造为使得第三流量调整部176仅设置于两个充气机中的第一充气机154,所述两个充气机是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的第一充气机154和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64侧的第二充气机156。
相比之下,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分散器192由如下构造:保持器部174,其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说明的安全气囊保持器116相对应;第四流量调整部194,其在保持器部174的第一充气机154侧上一体地形成在该保持器部174处;第五流量调整部196,其在保持器部174的第二充气机156侧上一体地形成在该保持器部174处;以及连接部198,其将第四流量调整部194与第五流量调整部196连接在一起。
第四流量调整部194构造成帽状,从而覆盖第一充气机154的气体喷射部136,并且第四流量调整孔200形成在第四流量调整部194的周壁中。类似地,第五流量调整部196构造成帽状,从而覆盖第二充气机156的气体喷射部138,并且第五流量调整孔204形成在第五流量调整部196的周壁中。注意,流量调整孔可以形成在第四流量调整部194的上壁和第五流量调整部196的上壁中,或者流量调整孔可以形成在第四流量调整部194的上壁和周壁以及第五流量调整部196的上壁和周壁中。第五流量调整孔204的总开口面积优选地设定为比第四流量调整孔200的总开口面积大,使得更多的气体供应至第二安全气囊部64。
在以上构造中,第四流量调整部194的上表面构成第一支撑面182,并且第五流量调整部196的上表面构成第二支撑面206。第一支撑面182的高度H3比第二支撑面206的高度H4高。
操作和效果
在具有以上构造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90中,第四流量调整部194设置在第一充气机154与第一安全气囊部62之间,并且由第一充气机154产生的气体通过第四流量调整孔200供应到第一安全气囊部62内。类似地,第五流量调整部196设置在第二充气机156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之间,并且由第二充气机156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五流量调整孔204供应到第二安全气囊部64内。
从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与前述第六示例性实施例相似地,可以通过简单地添加分散器192而将提升部件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侧。通过使分散器192用作提升部件,使得诸如驾驶座椅安全气囊装置中所采用的标准盘式充气机能够用于第一充气机154和第二充气机156。
而且,从第一充气机154喷出的高温气体立即被第四流量调整部194拦截,使得由第一安全气囊部62直接接收的高温气体的量减少。这使得能够减少由于气体的热量而对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损坏。类似地,从第二充气机156喷出的高温气体立即被第五流量调整部196拦截,使得由第二安全气囊部64直接接收的高温气体的量减少。这使得能够减少由于气体的热量而对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损坏。
从而,除了前述第六示例性实施例中包括的效果之外,本示例性实施例不仅能够减少由于气体的热量而对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损坏,而且还能减少由于气体的热量而对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损坏。
第八示例性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2说明根据本公开的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210。
如图12所示,在根据第八示例性实施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210中,采用通用的充气机212用于第一安全气囊部62和第二安全气囊部64。充气机212是圆形管状的筒式充气机,其设置成使得其轴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即,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筒式充气机代替前述第七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一充气机154和第二充气机156。
充气机212的轴向长度是比模块盒26的左右一对对置侧壁26A之间的相对距离稍短的长度。一对双头螺栓214以在轴向上互相分离特定距离的位置处从充气机212的外周下部突出。未示出的一对螺栓插孔形成在模块盒26的底壁26B中的面对各个双头螺栓214的位置处。在双头螺栓214已经插通螺栓插孔之后,螺母216从底壁26B下方拧在双头螺栓214上,从而将充气机212紧固和固定至模块盒26的底壁26B。多个未示出的气体喷射孔以沿着充气机212的轴的特定间隔形成在充气机212的外周上部中。注意,气体喷射孔的形成位置并非必须在外周上部上。气体喷射孔可以形成在充气机212的外周中间部中,或者气体喷射孔可以形成在充气机212的外周上部和外周中间部中。
由金属制成的并且充当提升部件和“第四流量调整部件”的分散器218安装在第一安全气囊部62和第二安全气囊部64二者与上述充气机212之间。
分散器218总体形成为大致矩形托盘形状,并且凸缘218A形成在其外周部处。分散器218通过形成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中的开口220而插入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内。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开口220的外周缘朝着分散器218的底壁218B的背面折回,并且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粘合剂、双面胶带等而临时地装接至该背面。
角形的限位器222在距离模块盒26的底壁26B指定高度的位置处分别固定到左右侧壁26A的内侧面,该左右侧壁26A定位在模块盒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该构造使得,在充气机212已经固定至模块盒26的底壁26B之后,分散器218与折叠状态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一起插入模块盒26内,并且分散器218的底壁218B固定至左右限位器222。
如图12中通过箭头P表示的部的放大补充图所示,作为实例,自冲铆钉224之后从模块盒26的各个侧壁26A的外部驱入,从而将分散器218固定至模块盒26的侧壁26A。可以采用与自冲铆钉不同的固定部件;然而,在固定部件的前端穿透模块盒26的侧壁26A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不具有尖头前端的固定部件类型。
在分散器218已经固定至模块盒26的侧壁26A的状态下,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的开口220的周缘夹在分散器218的凸缘218A与模块盒26的侧壁26A之间,使得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在密封状态下固定至模块盒26的侧壁26A。即,分散器218还用作安全气囊保持器。
上述分散器218作为将模块盒26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上下两部分的分隔板,并且覆盖充气机212的气体喷射部226。分散器218包括:第六流量调整部230,其面对第一安全气囊部62的下表面并且形成有第六流量调整孔228;以及第七流量调整部234,其面朝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下表面并且形成有第七流量调整孔232。第六流量调整部230与第七流量调整部234通过充当“第三台阶部”的台阶部236连接在一起。该构造通过设置台阶部236而使得第六流量调整部230的上表面的高度比第七流量调整部234的上表面的高度高。即,第六流量调整部230的上表面构成第一支撑面238,并且第七流量调整部234的上表面构成第二支撑面240。第七流量调整孔232的总开口面积被设定为比第六流量调整孔228的总开口面积大。
操作和效果
在具有以上构造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210中,第六流量调整部230设置在充气机212与第一安全气囊部62之间,并且由充气机212产生的气体通过第六流量调整孔228并且供应到第一安全气囊部62内。类似地,第七流量调整部234设置在充气机212与第二安全气囊部64之间,并且充气机212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七流量调整孔232并且供应到第二安全气囊部64内。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七流量调整孔232的总开口面积被设定为比第六流量调整孔228的总开口面积大,使得筒式充气机212产生的气体以良好的平衡性分布到第一安全气囊部62和第二安全气囊部64。可以通过改变分散器218的形状(第三台阶部236的高度)而容易地改变第一支撑面238相对于第二支撑面240的高度。充气机212产生的一些高温气体立即被第六流量调整部230拦截。从而,减少了由第一安全气囊部62直接接收的高温气体的量。类似地,充气机212产生的剩余的高温气体立即被第七流量调整部234拦截。从而,减少了由第二安全气囊部64直接接收的高温气体的量。
从而,本示例性实施例使得充气机212产生的适量的气体能够分别供应至第一安全气囊部62和第二安全气囊部64,使得能够容易地调节第一支撑面238相对于第二支撑面240的高度,并且还使得能够减小由于气体的热量而对第一安全气囊部62和第二安全气囊部64的损坏。
以上示例性实施例的补充说明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本公开已经应用于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10的类型,其中,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40从仪表板12的上表面部12A凸出;然而不限于此。本公开可以应用至如下类型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其中,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从仪表板的后表面部凸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安全气囊部在承受来自仪表板的反作用力时膨胀且展开。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中央安全气囊部44一体地形成在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基部;然而,中央安全气囊部的形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采用其他形状。例如,中央安全气囊部可以具有如下形状:从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主体4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的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附近朝着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伸出并且朝着车辆后侧伸出。

Claims (10)

1.一种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包括:
模块盒,该模块盒被构造为设置在安全气囊门的背面侧,所述安全气囊门设置在仪表板的前乘客座椅侧;
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该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被构造为:在从所述安全气囊门侧观看时所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被折叠为矩形形状并且所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被存放在所述模块盒内部的状态下,位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比位于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折叠高度低;
充气机,该充气机设置在所述模块盒的底部侧,并且该充气机在启动时将气体供应至所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内;以及
提升部件,该提升部件被设置为比所述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更朝向所述模块盒的底部,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安全气囊门侧观看时,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的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折叠宽度与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的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折叠宽度基本相同,并且
所述提升部件被构造为,将支撑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的第一支撑面的高度提升至比支撑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的第二支撑面的高度高,使得处于折叠状态的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与处于折叠状态的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基本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充气机仅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并且
所述充气机兼用作所述提升部件,并且所述充气机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还包括第一流量调整部件,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部件包括:
第一流量调整部,该第一流量调整部覆盖所述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并且形成有第一流量调整孔;
第二流量调整部,该第二流量调整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侧,并且形成有第二流量调整孔;以及
第一台阶部,该第一台阶部将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部与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部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比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高,
其中,所述第二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大,并且
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部件构成所述提升部件,所述第一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并且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充气机包括:第一充气机,该第一充气机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侧;以及第二充气机,该第二充气机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侧;
所述第一充气机的第一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充气机的第二主体的上表面的高度高,并且所述第一充气机兼用作所述提升部件;并且
所述第一充气机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并且所述第二充气机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充气机的第一主体的总体高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二充气机的第二主体的总体高度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充气机的第一主体的总体高度与所述第二充气机的第二主体的总体高度基本相同;
所述第一充气机包括第一凸缘,该第一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一充气机的第一主体的外周部上,从所述第一主体朝着径向外侧伸出,并且固定至所述模块盒的所述底部;
所述第二充气机包括第二凸缘,该第二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二充气机的第二主体的外周部上,从所述第二主体朝着径向外侧伸出,并且固定至所述模块盒的所述底部;并且
所述第一凸缘在所述第一充气机的第一主体上的高度被设定为低于所述第二凸缘在所述第二充气机的第二主体上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充气机包括:第一充气机,该第一充气机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以及第二充气机,该第二充气机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
所述模块盒的所述底部包括:第一底部,所述第一充气机固定至该第一底部;第二底部,所述第二充气机固定至该第二底部;以及第二台阶部,该第二台阶部将所述第一底部与所述第二底部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第一底部的高度比所述第二底部的高度高;并且
所述模块盒兼用作所述提升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还包括构成所述提升部件的第二流量调整部件,
其中,所述充气机包括:第一充气机,该第一充气机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以及第二充气机,该第二充气机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
所述第二流量调整部件仅设置在所述第一充气机侧,并且包括第三流量调整部,该第三流量调整部覆盖所述第一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并且形成有第三流量调整孔;并且
所述第三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并且所述第二充气机的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还包括构成所述提升部件的第三流量调整部件,
其中,所述充气机包括:第一充气机,该第一充气机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一安全气囊部侧;以及第二充气机,该第二充气机由圆形盘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在第二安全气囊部侧;
所述第三流量调整部件包括:
第四流量调整部,该第四流量调整部覆盖所述第一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侧,并且形成有第四流量调整孔;
第五流量调整部,该第五流量调整部覆盖所述第二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侧,并且形成有第五流量调整孔;以及
连接部,该连接部将所述第四流量调整部与所述第五流量调整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四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五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高;并且
所述第四流量调整部的所述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并且所述第五流量调整部的所述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还包括构成所述提升部件的第四流量调整部件,
其中,所述充气机由圆形管状的筒式充气机构成,并且设置为具有沿着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轴向;
所述第四流量调整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和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二者与所述筒式充气机之间,并且覆盖所述筒式充气机的气体喷射部,并且所述第四流量调整部件包括:
第六流量调整部,该第六流量调整部面朝所述第一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并且形成有第六流量调整孔;
第七流量调整部,该第七流量调整部面朝所述第二安全气囊部的下表面,并且形成有第七流量调整孔;以及
第三台阶部,该第三台阶部将所述第六流量调整部与所述第七流量调整部连接在一起,使得所述第六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比所述第七流量调整部的上表面的高度高;
所述第七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被设定为比所述第六流量调整孔的总开口面积大,并且
所述第六流量调整部的所述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一支撑面,并且所述第七流量调整部的所述上表面构成所述第二支撑面。
CN201710657806.1A 2016-08-04 2017-08-03 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079334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4061A JP6423394B2 (ja) 2016-08-04 2016-08-04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6-154061 2016-08-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33482A CN107933482A (zh) 2018-04-20
CN107933482B true CN107933482B (zh) 2020-03-31

Family

ID=59506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57806.1A Active CN107933482B (zh) 2016-08-04 2017-08-03 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358107B2 (zh)
EP (1) EP3279041B1 (zh)
JP (1) JP6423394B2 (zh)
KR (1) KR101898600B1 (zh)
CN (1) CN107933482B (zh)
BR (1) BR102017016549B1 (zh)
MY (1) MY190661A (zh)
RU (1) RU2660328C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4700B2 (ja) * 2015-01-29 2018-08-0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29984B2 (ja) * 2016-09-30 2020-01-1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391012B1 (ko) * 2017-05-19 2022-04-2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US10266144B2 (en) * 2017-06-09 2019-04-23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airbag system
US10464519B2 (en) * 2017-10-18 2019-11-0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for oblique crash protection
WO2020031727A1 (ja) * 2018-08-06 2020-02-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及び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US11192512B2 (en) * 2018-08-31 2021-12-07 Joyson Safety Systems Acquisition Llc Airbag arrangement
JP2020090259A (ja) * 2018-12-07 2020-06-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1054243A (ja) * 2019-09-30 2021-04-0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014522B2 (en) 2019-10-08 2021-05-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chambered side and front airbag
US11377059B2 (en) * 2020-03-23 2022-07-05 Autoliv Asp, Inc. Subtotal enclosures for airbag assemblies
CN112110156B (zh) * 2020-08-26 2022-04-19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快速处理备煤系统皮带事故的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14816A1 (en) * 1994-12-01 1996-06-0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Deployment door for use in 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apparatus
CN1615234A (zh) * 2002-02-01 2005-05-11 佩古佛姆有限两合公司 安全气囊系统的盖折板的拉回机构
CN101132954A (zh) * 2005-10-21 2008-02-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机罩安全气囊装置
GB2422357B (en) * 2005-01-25 2008-03-12 Autoliv Dev Improv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safety arrangement
CN101253075A (zh) * 2005-08-29 2008-08-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乘客座位安全气嚢
CN101374701A (zh) * 2006-01-25 2009-02-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在车辆中的机罩安全气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2956A (ja) * 1989-06-30 1991-02-13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364125A (en) * 1993-10-19 1994-11-1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pparatus for protecting an occupant of a vehicle upon a side impact to the vehicle
JPH10250515A (ja) * 1997-03-12 1998-09-22 Denso Corp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784130B2 (ja) * 1997-03-31 2006-06-07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577208B2 (ja) * 1997-12-09 2004-10-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9860932A1 (de) * 1998-12-30 2000-07-13 Petri Ag Airbagmodul
US6499765B2 (en) * 2000-10-31 2002-12-3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Bias deployment inflatable air bag
DE10139626A1 (de) * 2001-08-14 2003-03-13 Takata Petri Ag Airbaganordnung
US20030197358A1 (en) * 2002-04-18 2003-10-23 Hawthorn Laura Adelle Air bag module assembly
JP4289066B2 (ja) * 2003-08-04 2009-07-01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45321A (ja) * 2003-11-18 2005-06-09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121576B2 (en) * 2004-02-27 2006-10-17 Autoliv Asp Inc. Airbag retention collar for airbag module assembly
JP4281637B2 (ja) * 2004-07-09 2009-06-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261320B2 (en) * 2005-03-23 2007-08-28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with dual mode deployment for pre-impact and impact conditions
US7497468B2 (en) * 2005-05-12 2009-03-03 Autoliv Asp, Inc. Airbag inflation deflection module
DE202005014442U1 (de) * 2005-09-13 2006-02-23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Gmbh Gassackmodul
JP4235197B2 (ja) * 2005-09-26 2009-03-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US20070222194A1 (en) * 2006-03-22 2007-09-2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 bag module with a shield
JP4885035B2 (ja) * 2007-03-30 2012-02-29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88539B2 (ja) * 2011-06-29 2014-05-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3099036A1 (ja) * 2011-12-29 2013-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JP2014162313A (ja) * 2013-02-22 2014-09-08 Toyota Motor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JP5958387B2 (ja) * 2013-02-28 2016-07-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42969B2 (ja) * 2013-12-12 2016-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前席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US10246039B2 (en) * 2014-04-25 2019-04-0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device
US9248799B2 (en) * 2014-06-03 2016-02-02 Autoliv Asp, Inc. Dual cushion airbag with independent inflation
JP6233198B2 (ja) * 2014-06-10 2017-11-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99477B2 (ja) * 2014-06-23 2018-03-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97756B2 (ja) 2014-07-07 2017-09-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07757B2 (ja) * 2014-07-11 2017-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08826B2 (ja) * 2014-08-06 2018-10-17 株式会社Subaru エアバッグを有する車両
JP6408827B2 (ja) 2014-08-06 2018-10-17 株式会社Subaru エアバッグを有する車両
JP2016040155A (ja) * 2014-08-12 2016-03-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65327B2 (ja) * 2014-08-12 2018-08-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98667B2 (ja) * 2014-12-03 2018-10-0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07740B2 (ja) * 2015-03-12 2019-05-08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14816A1 (en) * 1994-12-01 1996-06-0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Deployment door for use in a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apparatus
CN1615234A (zh) * 2002-02-01 2005-05-11 佩古佛姆有限两合公司 安全气囊系统的盖折板的拉回机构
GB2422357B (en) * 2005-01-25 2008-03-12 Autoliv Dev Improv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safety arrangement
CN101253075A (zh) * 2005-08-29 2008-08-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乘客座位安全气嚢
CN101132954A (zh) * 2005-10-21 2008-02-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机罩安全气囊装置
CN101374701A (zh) * 2006-01-25 2009-02-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在车辆中的机罩安全气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33482A (zh) 2018-04-20
EP3279041A1 (en) 2018-02-07
JP6423394B2 (ja) 2018-11-14
US20180037188A1 (en) 2018-02-08
MY190661A (en) 2022-05-09
KR101898600B1 (ko) 2018-09-13
RU2660328C1 (ru) 2018-07-05
JP2018020702A (ja) 2018-02-08
US10358107B2 (en) 2019-07-23
BR102017016549A2 (pt) 2018-05-02
KR20180016277A (ko) 2018-02-14
BR102017016549B1 (pt) 2023-02-07
EP3279041B1 (en) 2018-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33482B (zh) 前乘客座椅安全气囊装置
US9994183B2 (en) Rear seat side airbag device
US7311169B1 (en) Door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
EP2077207B1 (en) Occupant restraint device
US7275763B2 (en) Air bag system and method
US7055853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9731634B2 (en) Seat cushion airbag apparatus
JPH09216545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9693637B (zh) 气囊装置
JP2010508193A (ja)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保持方法
CN114929528B (zh) 叉状远侧安全气囊组件
US8820778B2 (en) Airbag device for front passenger&#39;s seat
US20200023803A1 (en) Airbag device
JP2010247800A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498024A (en) Inflatable restraint assembly
JP4745674B2 (ja) 乗員放出防止組立体
US7905510B2 (en) Curtain airbag module
US20050218630A1 (en) Airbag module canister
US11518335B2 (en) Driver side airbag module
EP2692590B1 (en) Airbag device
US5622379A (en) Air bag device for vehicles
US10723307B2 (en) Airbag module
KR102512647B1 (ko) 시트 사이드 에어백 체결구조
JP7013230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1134778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