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49918B - 车辆的进气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进气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49918B
CN107249918B CN201580076888.XA CN201580076888A CN107249918B CN 107249918 B CN107249918 B CN 107249918B CN 201580076888 A CN201580076888 A CN 201580076888A CN 107249918 B CN107249918 B CN 1072499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intake
air
vertical wall
wall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68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49918A (zh
Inventor
坂本弘
犬饲浩一郎
L·塔德查科恩
N·西瓦
P·帕斯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249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49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49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499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inta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进气构造,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能够降低进气量的损失,并且能够抑制水或高温的空气侵入到进气管道内。车辆的进气构造(1)将从形成在车辆前部的导入口(30)导入的外部空气引导到配置在散热器(5)的上方的进气管道(7)中,该车辆的进气构造(1)具有:纵壁部件(11),其被设置成在导入口(30)的车辆后方沿车辆大致上下方向延伸,从导入口(30)导入的外部空气与该纵壁部件(11)碰撞;以及进气引导部件(12),通过在纵壁部件(11)的车辆后方在该进气引导部件(12)与纵壁部件(11)之间设置间隙而形成供外部空气流入的流入口(120),并且该进气引导部件(12)从流入口(120)通过散热器(5)的上方直到车辆后方而向上方倾斜地延伸,从而将外部空气引导到进气管道(7)中。

Description

车辆的进气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进气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如下的进气取入构造:翅片部从前格栅向车辆后方延伸,密封板从设置于散热器的上部的上盖板向车辆前方延伸,通过使该翅片部与该密封板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而形成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迷宫式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进气取入构造,能够抑制水侵入到进气管道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7-41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进气取入构造中,由于在散热器的车辆前方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迷宫式构造,因此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不得不变大,需要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足够的空间。
并且,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迷宫式构造中,在外部空气被导入到迷宫式构造内之前,虽然外部空气中包含的水因其自重而与空气分离,但仅基于自重的分离并不能称得上充分。并且,在这样的迷宫式构造中,在折回部对于方向被大幅度转换地流通的进入气体施加较大的负荷,产生了进气量的损失。
此外,根据车种而出于布置方面的考虑,有时不得不将进气管道的进气口配置在与散热器进一步向上方分开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上述的迷宫式构造也配置在散热器的上方。于是,被散热器加热后的高温的空气有可能侵入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迷宫式构造内。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进气构造,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能够降低进气量的损失,并且能够抑制水或高温的空气侵入到进气管道内。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进气构造(例如,后述的进气构造1),其将从形成在车辆的前部(例如,后述的前格栅3、上管道部件31)的导入口(例如,后述的导入口、导入口30)导入的外部空气引导到配置在散热器(例如,后述的散热器5)的上方的进气管道(例如,后述的进气管道7)中,该车辆的进气构造具有:纵壁部件(例如,后述的纵壁部件11),其被设置成在所述导入口的车辆后方沿车辆大致上下方向延伸,从所述导入口导入的外部空气与该纵壁部件碰撞;以及进气引导部件(例如,后述的进气引导部件12),通过在所述纵壁部件的车辆后方在该进气引导部件与所述纵壁部件之间设置间隙而形成供外部空气流入的流入口(例如,后述的流入口120),并且该进气引导部件从所述流入口通过所述散热器的上方直到车辆后方而向上方倾斜地延伸,从而将所述外部空气引导到所述进气管道中。
在本发明中,设置有纵壁部件,该纵壁部件在供外部空气导入的导入口的车辆后方沿车辆大致上下方向延伸,从导入口导入的外部空气与该纵壁部件碰撞。
由此,从导入口导入的外部空气与纵壁部件碰撞,从而促进了外部空气中包含的水的分离,分离出来的水下落。因此,能够比以往进一步抑制水侵入到进气管道内。
并且,在本发明中,设置有进气引导部件,通过在纵壁部件的车辆后方在该进气引导部件与纵壁部件之间设置间隙而形成供外部空气流入的流入口,并且该进气引导部件从该流入口通过散热器的上方直到车辆后方而向上方倾斜地延伸,从而将外部空气引导到进气管道中。
由此,首先通过使进气引导部件朝向车辆后方向上方倾斜地延伸设置,能够减小进气构造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并且,在进入的气体流入到流入口之后,沿着进气引导部件的内壁面(车辆前方侧的壁面)被引导,朝向车辆后方向上方倾斜地流动而被引导到进气管道。因此,进入的气体不会像以往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迷宫式构造那样大幅度转换方向,因此不会对进入的气体施加较大的负荷,能够降低进气量的损失。
此外,被散热器加热后的高温的空气在上升之后,沿着朝向车辆后方向上方倾斜的进气引导部的外壁面(车辆后方侧的壁面)流动到车辆后方,抑制了从流入口流入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高温的空气侵入到进气管道内。
优选所述纵壁部件具有伸出部(例如,后述的伸出部110),该伸出部从纵壁部件的下端向车辆后方伸出并延伸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进气引导部件的前端部(例如,后述的前端部121)的位置附近。
在本发明中,设置有伸出部,该伸出部从纵壁部件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并延伸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进气引导部件的前端部的位置附近。
由此,从导入口导入而朝向车辆后方流动的外部空气绕过伸出部的末端部(车辆后方侧的端部)而从流入口流入到进气构造内。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水从下方浸入到进气构造内。
并且,能够通过从纵壁部件的下端向车辆后方伸出的伸出部和朝向车辆后方向上方倾斜的进气引导部件而形成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以往小且折返也平缓的迷宫式构造。因此,即使是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空间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发明的进气构造,而且能够比以往降低进气量的损失。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的进气构造,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能够降低进气量的损失,并且能够抑制水或高温的空气侵入到进气管道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的图。
图2是构成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的进气引导构造体的立体图。
图3是构成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的进气引导构造体的俯视图。
图4是构成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的进气引导构造体的主视图。
图5是构成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的进气引导构造体的纵剖视图。
图6是示出以往的车辆的进气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1的图。图1是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铅垂平面剖切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1时的剖视图(以下称为纵剖视图)。另外,图1中示出的Fr表示车辆前方,Rr表示车辆后方,Top表示车辆上方,Down表示车辆下方(下同)。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1被设置于发动机室2内,发动机室2被配置在车辆的驾驶座前方。发动机室2的车辆前部被前格栅3覆盖。在前格栅3的车辆后方设置有上管道部件31,在该上管道部件31中形成有用于导入通过了未图示的前格栅3的导入口的外部空气的导入口30。
发动机室2的车辆上部被发动机盖4覆盖。发动机盖4由盖板41和盖框42构成。
在发动机室2内设置有:配置在驾驶座侧的未图示的发动机;配置在发动机的车辆前方的散热器5;以及配置在散热器5的车辆前方的空气冷凝器6。
散热器5被设置为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该散热器5使发动机的冷却水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却。
空气冷凝器6被设置为在车宽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宽度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该空气冷凝器6使空调用的高压制冷剂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却。空气冷凝器6由于比散热器5的温度低,因此被配置在散热器5的车辆前方。
从上述导入口30导入的外部空气由这些散热器5和空气冷凝器6加热,而成为高温的空气HA。
在配置于发动机室2内的散热器5和空气冷凝器6的上方,配置有与发动机连接的进气管道7。进气管道7被设置成从发动机朝向车辆前方延伸,在该车辆前端形成有朝向下方开口的进气口70。该进气口70与构成后述的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构造1的进气引导构造体10的开口16连接。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1是通过将后述的进气引导构造体10配置在发动机室2内的规定的位置而构成的。具体而言,进气引导构造体10被配置在上述散热器5和空气冷凝器6的上方,并且将形成有上述导入口30的上管道部件31和形成有上述进气口70的进气管道7连结。
这里,图2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1的进气引导构造体10的立体图。图3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1的进气引导构造体10的俯视图。图4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1的进气引导构造体10的主视图(从车辆前方观察到的图)。图5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1的进气引导构造体10的纵剖视图。
另外,这些图中所示的R表示由驾驶员观察到的右方向,L表示由驾驶者观察到的左方向。
如这些图2~图5所示,进气引导构造体10是在上表面上形成有开口16的箱状的构造体。进气引导构造体10被设置为在车宽方向上以规定的宽度延伸,整体上具有朝向车辆后方向上方倾斜的形状。
进气引导构造体10构成为包含:构成其前壁部的纵壁部件11、构成其底面部的进气引导部件12、后壁部13、左侧壁部14以及右侧壁部15。
纵壁部件11构成进气引导构造体10的前壁部。纵壁部件11在上述导入口30的车辆后方被设置为沿车辆大致上下方向延伸。更具体而言,被配置在上述导入口30的车辆后方侧的稍上方(参照图1),并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向车辆前方倾斜的方式延伸。从上述导入口30导入的外部空气碰撞到该纵壁部件11。
并且,纵壁部件11被设置为随着从右侧壁部15朝向左侧壁部14而向车辆后方倾斜。即,纵壁部件11越是靠右侧壁部15侧越位于车辆前方。
并且,纵壁部件11具有从其下端向车辆后方伸出的伸出部110。伸出部110设置在纵壁部件11的整个宽度的范围中,伸出部110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下方倾斜。该伸出部110的车辆后方的末端部111延伸到后述的进气引导部件12的车辆前方的前端部121的位置。即,伸出部110的车辆后方的末端部111与进气引导部件12的车辆前方的前端部121被配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由此,通过具有伸出部110的纵壁部件11和后述的进气引导部件12而形成折返平缓的迷宫式构造。
另外,伸出部110的伸出长度在其宽度方向上大致相同。因此,如上所述,纵壁部件11随着从右侧壁部15朝向左侧壁部14而向车辆后方倾斜,因此由该纵壁部件11与后述的进气引导部件12的前端部121之间的间隙形成的流入口120的大小越是靠右侧壁部15侧就越大(参照图3)。
进气引导部件12构成进气引导构造体10的底面部。进气引导部件12在上述纵壁部件11的车辆后方被设置为在与包含伸出部110的纵壁部件11之间设置有间隙。通过该间隙而形成供从上述导入口30导入的外部空气流入的流入口120。
进气引导部件12被设置为从流入口120通过散热器5的上方且朝向车辆后方向上方倾斜地延伸。更具体而言,进气引导部件12构成为包含:倾斜面部122,其随着从流入口120的开口缘朝向车辆方向而向上方倾斜地延伸;平面部123,其从倾斜面部122向车辆后方延伸;以及凸部124,其在平面部123的右侧壁部15侧向上方突出。
从上述流入口120流入的空气A沿着进气引导部件12的倾斜面部122、平面部123以及凸部124的各内壁面(车辆前方侧的壁面)被向上方引导,被引导到与进气引导构造体10的开口16连接的上述进气管道7的进气口70中。
后壁部13被设置为沿车宽方向在规定的宽度的范围中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左侧壁部14和右侧壁部15分别被设置为沿车辆前后方向在规定的长度的范围中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另外,进气引导构造体10是通过使用了热塑性树脂等树脂的注射成型而形成的。在注射成型时,通过向图5中所示的D方向起模而能够容易地起模,由此,能够在伸出部110的车辆后方的末端部111与进气引导部件12的前端部121处形成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重叠(迷宫式构造)。
关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1的效果,参照图6,与以往的车辆的进气构造1A比较着进行详细说明。
这里,图6是示出以往的车辆的进气构造1A的图。另外,在图6中,关于与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构造1对应的结构,根据相同的规则而标注标号。
如图6所示,在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迷宫式构造10A的以往的进气构造1A中,在外部空气被导入迷宫式构造10A内之前,虽然外部空气中包含的水W因其自重而与空气A分离,但仅基于自重的分离称不上充分。并且,在这样的迷宫式构造10A中,在折返部对于方向被大幅独转换地流通的空气A施加较大的负荷,产生进气量的损失。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外部空气导入的导入口30的车辆后方,设置有沿车辆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件11,该纵壁部件11与从导入口30导入的外部空气碰撞。
由此,如图1和图5所示,由于从导入口30导入的外部空气与纵壁部件11碰撞,因而促进了外部空气中包含的水W的分离,分离后的水W下落。因此,能够比以往进一步抑制水W侵入到进气管道7内的情况。
并且,如图6所示,在以往的进气构造1A中,由于在散热器5A的车辆前方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迷宫式构造10A,因此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L2不得不变大,需要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足够的空间。
此外,根据车种而出于布置的考虑,有时不得不将进气管道7A的进气口70A配置在与散热器5A进一步向上方分开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上述的迷宫式构造10A也配置在散热器5A的上方。于是,由散热器5A加热后的高温的空气HA有可能侵入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迷宫式构造10A内。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纵壁部件11的车辆后方设置有进气引导部件12,,在该进气引导部件12与纵壁部件11之间设置间隙而形成供外部空气流入的流入口120,并且该进气引导部件12从该流入口120通过散热器5的上方直到车辆后方而向上方倾斜地延伸,从而将外部空气引导到进气管道7内。
由此,首先,如图1和图6所示,通过使进气引导部件12朝向车辆后方向上方倾斜地延伸设置,能够使进气构造1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L1比以往的进气构造1A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L2小。
并且,如图1和图5所示,与水W分离后的空气A在流入到流入口120之后,沿着进气引导部件12的内壁面(车辆前方侧的壁面)被引导,朝向车辆后方向上方倾斜地流动而被引导到进气管道7中。因此,不会像以往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迷宫式构造那样使进入的空气大幅度转换方向,因此不会对进入的空气施加较大的负荷,能够降低进气量的损失。
此外,如图1和图5所示,由散热器5加热后的高温的空气HA当在发动机室2内上升之后,沿着朝向车辆后方向上方倾斜的进气引导部件12的外壁面(车辆后方侧的壁面)流动到车辆后方,抑制了从流入口120流入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高温的空气HA侵入到进气管道7内。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伸出部110,该伸出部110从纵壁部件11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并延伸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进气引导部件12的前端部121的位置附近。
由此,如图1和图5所示,从导入口30导入而朝向车辆后方流动的外部空气绕过伸出部110的末端部111(车辆后方侧的端部)而从流入口120流入到进气构造1内。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水从下方浸入到进气构造1内。
并且,能够通过从纵壁部件11的下端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伸出部110和朝向车辆后方向上方倾斜的进气引导部件12而形成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L1比以往小且折返也平缓的迷宫式构造。因此,即使是车辆前后方向的空间并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构造1,而且能够比以往进一步降低进气量的损失。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中的变形、改良等包含在本发明中。
标号说明
1:进气构造;2:发动机室;3:前格栅(车辆的前部);5:散热器;6:空气冷凝器;7:进气管道;10:进气引导构造体;11:纵壁部件;12:进气引导部件;30:导入口;31:上管道部件(车辆的前部);120:流入口。

Claims (2)

1.一种车辆的进气构造,其将从形成在车辆的前部的导入口导入的外部空气引导到配置在散热器的上方的进气管道中,
该车辆的进气构造具有配置在所述散热器的上方的进气引导构造体,
所述进气引导构造体具有:
纵壁部件,其被设置成在所述导入口的车辆后方沿车辆大致上下方向延伸,从所述导入口导入的外部空气与该纵壁部件碰撞;以及
进气引导部件,通过在所述纵壁部件的车辆后方在该进气引导部件与所述纵壁部件之间设置间隙而形成供外部空气流入的流入口,并且该进气引导部件从所述流入口通过所述散热器的上方直到车辆后方而向上方倾斜地延伸,从而将所述外部空气引导到所述进气管道中,
所述纵壁部件构成所述进气引导构造体的前壁部,所述纵壁部件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向车辆前方倾斜的方式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进气构造,其中,
所述纵壁部件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从所述纵壁部件的下端向车辆后方伸出并延伸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所述进气引导部件的前端部的位置附近。
CN201580076888.XA 2015-02-27 2015-02-27 车辆的进气构造 Active CN1072499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5956 WO2016135972A1 (ja) 2015-02-27 2015-02-27 車両の吸気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49918A CN107249918A (zh) 2017-10-13
CN107249918B true CN107249918B (zh) 2020-05-19

Family

ID=56788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6888.XA Active CN107249918B (zh) 2015-02-27 2015-02-27 车辆的进气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60738B2 (zh)
CN (1) CN107249918B (zh)
WO (1) WO201613597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9133B2 (ja) * 2017-03-09 2019-09-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吸気構造
JP6981125B2 (ja) * 2017-09-15 2021-12-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吸気装置の吸気構造
JP6859923B2 (ja) * 2017-10-26 2021-04-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通気ダクト
CN108506127B (zh) * 2018-03-19 2019-09-2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进气导流管
CN108730082B (zh) * 2018-05-31 2019-10-08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进气结构
JP2020040631A (ja) * 2018-09-13 2020-03-19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ガイド構造
JP7157011B2 (ja) * 2019-06-20 2022-10-19 株式会社クボタ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付エンジン
JP7367549B2 (ja) 2020-02-12 2023-10-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吸気ダクト
WO2023277827A1 (en) * 2021-06-30 2023-01-05 Asian Honda Motor Co., Ltd. An intake duc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0763A (zh) * 2009-01-07 2010-07-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车的进气导入结构
CN102421620A (zh) * 2010-06-03 2012-04-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风导入结构
CN103153669A (zh) * 2010-08-30 2013-06-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减少雪片摄入的舱壁上方式空气吸进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134A (ja) * 1982-07-02 1984-01-13 Nissan Motor Co Ltd エアクリ−ナへの吸気取入構造
JPH0526295Y2 (zh) * 1987-02-27 1993-07-02
JPH0219864U (zh) * 1988-07-25 1990-02-09
JP3978815B2 (ja) * 1997-07-04 2007-09-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外気導入構造
DE10209132B4 (de) * 2002-03-01 2015-11-19 Volkswagen Ag Ansaugvorrichtung für Kaltluft
DE10257857B4 (de) * 2002-12-11 2005-03-10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Personenkraftwagen
JP2005053464A (ja) * 2003-07-24 2005-03-03 Denso Corp 車両の前端構造
JP4547993B2 (ja) * 2004-06-01 2010-09-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の外気導入構造
DE102004045270A1 (de) * 2004-09-17 2006-03-2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Anordnung eines Luftfiltergehäuses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im Motorraum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4985010B2 (ja) * 2007-03-22 2012-07-2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5545228B2 (ja) * 2011-01-24 2014-07-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吸気構造
JP2013130186A (ja) * 2011-11-22 2013-07-04 Toyota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への吸気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80763A (zh) * 2009-01-07 2010-07-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车的进气导入结构
CN102421620A (zh) * 2010-06-03 2012-04-1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冷却风导入结构
CN103153669A (zh) * 2010-08-30 2013-06-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减少雪片摄入的舱壁上方式空气吸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35972A1 (ja) 2017-12-21
JP6560738B2 (ja) 2019-08-14
WO2016135972A1 (ja) 2016-09-01
CN107249918A (zh) 2017-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49918B (zh) 车辆的进气构造
US8708075B2 (en) Front end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8474558B2 (en) Engine intake passage structure of front vehicle body
JP6292196B2 (ja) 車両前部の吸気構造
US20090139786A1 (en) Undercover system of an engine compartment of a vehicle
EP2824001B1 (en) Air guide structure
JP2022173483A (ja) ダクト
US9694666B2 (en) Motor vehicle having a radiator arrangement
JP5601018B2 (ja) 車両のカウル部構造
US9975579B2 (en) Cowl structure
JP2014218112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20157928A (ja) クロスメンバ及び車体フレーム
US9676354B2 (en) Bumper absorber structure
JP5630331B2 (ja) 冷却風導入構造
JP2012144125A (ja) 車両用導風ガイド構造
CN107813698B (zh) 车辆用冷却装置
CN108473103B (zh) 用于安装机动车辆的雷达的安装装置
JP6407599B2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カバー
JP2007099182A (ja) フード構造
JP2006273245A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6358130B2 (ja) 車両の防水構造
JP2007191029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20082985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6299282B2 (ja) 外気導入システム
JP2023007933A (ja) ダクトおよびダクトを備え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