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3226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83226B CN105383226B CN201510527342.3A CN201510527342A CN105383226B CN 105383226 B CN105383226 B CN 105383226B CN 201510527342 A CN201510527342 A CN 201510527342A CN 105383226 B CN105383226 B CN 10538322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turnup
- outside
- recess
- overlap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009—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 B60C15/0036—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features of the carcass terminal portion with high ply turn-up, i.e. folded around the bead core and terminating radially above the point of maximum section wid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belt or breaker dimensions or curvature relative to carca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2009/203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using lateral belt strips at belt edges, e.g. edge ba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60C2011/013—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provided with a recessed por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在该充气轮胎中,胎面橡胶具备凹部,所述凹部在与带束层部的端部重叠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或者比该位置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就外侧卷起部而言,其以比内侧卷起部更靠近带束层部的方式配置,并且为了防止与带束层部重叠,与带束层部隔开间隔而配置,另外,以与凹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架设在一对胎圈之间的帘布层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充气轮胎,已知具备以环状形成的一对胎圈、和架设在一对胎圈之间的帘布层的充气轮胎(例如,专利文献1)。而且,帘布层以将胎圈包入的形式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卷起。
然而,一般地,由于存在车辆的外倾角,安装到车辆时的内侧部分的弯曲容易度会影响直行时的包络特性、即乘坐舒适性。此外,对于在转弯时的外轮而言,很大的力作用于安装到车辆时的外侧部分,因此安装到车辆时的外侧部分的弯曲难度会影响转弯时的驾驶稳定性。
对此,在专利文献1的充气轮胎中,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外侧的帘布层的卷起部与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内侧的帘布层的卷起部相比,更远离带束层部而配置。由此,安装到车辆时的内侧部分的刚性变高,从而导致乘坐舒适性的降低,而且,安装到车辆时的外侧部分的刚性变低,从而导致驾驶稳定性的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1-570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种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驾驶稳定性而不会降低乘坐舒适性的充气轮胎。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以环状形成的一对胎圈;架设在所述一对胎圈之间的帘布层;胎面橡胶,其用于构成接地面并配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外周侧;带束层部,其配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外周侧和所述胎面橡胶的内周侧之间,所述帘布层具备:内侧卷起部,其在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内侧,并且在所述胎圈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卷起;外侧卷起部,其在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外侧,并且在所述胎圈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卷起,所述胎面橡胶具备凹部,所述凹部在与所述带束层部的端部重叠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或者比该位置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就所述外侧卷起部而言,其以比内侧卷起部更靠近所述带束层部的方式配置,并且为了防止与所述带束层部重叠,与所述带束层部隔开间隔而配置,另外,以与所述凹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胎面橡胶具备凹部,所述凹部在与带束层部的端部重叠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或者比该位置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由此,胎面部的凹部附近的强度变弱。
由此,例如,当轮胎越过路面上的小突起时,容易以凹部为中心发生变形而弯曲,因此振动等容易被吸收。其结果,能够提高包络特性(当轮胎越过路面上的小突起时,胎面部将小突起包入的特性),因此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此外,外侧卷起部以比内侧卷起部更靠近带束层部的方式配置。由此,安装到车辆时的内侧部分的刚性变低,因此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并且安装到车辆时的外侧部分的刚性变高,因此能够提高驾驶稳定性。
而且,由于外侧卷起部与带束层部隔开间隔而配置,因此防止了外侧卷起部与带束层部重叠。由此,能够防止带束层部的振动等直接传递到外侧卷起部。因此,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另外,外侧卷起部以与凹部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防止配置在安装到车辆时的外侧的凹部的刚性过度地降低。因此,能够提高驾驶稳定性。如此地,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提高驾驶稳定性而不会降低乘坐舒适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内侧卷起部是以如下方式配置的结构,为了防止所述内侧卷起部与所述凹部重叠,另一方面使所述内侧卷起部与所述胎面橡胶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重叠,所述内侧卷起部的端部位于所述凹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和所述胎面橡胶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之间。
根据这种结构,内侧卷起部配置在胎面橡胶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和凹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之间。由此,防止内侧卷起部与凹部重叠,因此能够防止凹部的刚性变高。从而,能够防止乘坐舒适性降低。
此外,对于在转弯时的内轮而言,力作用于安装到车辆时的内侧部分。对此,由于内侧卷起部与胎面橡胶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重叠,因此防止安装到车辆时的内侧部分的刚性过度地降低。由此,能够抑制驾驶稳定性降低。
此外,在本发明的空气轮胎中,所述胎面橡胶可以是,具备与所述凹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相邻且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凸部,所述内侧卷起部以与所述凸部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结构。
根据这种结构,胎面橡胶具备与凹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相邻且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凸部。由此,凸部的强度大,因此,例如凹部容易过度地变形而弯曲(变得容易弯曲变形)。对此,内侧卷起部以与凸部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抑制凹部过度变形而弯曲。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起到提高驾驶稳定性而不降低乘坐舒适性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的沿着轮胎径向切割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是所述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的图1的II区域放大图。
图3是所述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的图1的II区域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内侧卷起端的位置的图。
图4是所述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的图1的IV区域放大图。
图5是所述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的图1的IV区域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外侧卷起端的位置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内侧卷起端的位置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又另一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内侧卷起端的位置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又另一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内侧卷起端的位置的图。
图9是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外侧卷起端的位置的图。
图10是另一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外侧卷起端的位置的图。
图11是又另一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内侧卷起端的位置的图。
图12是又另一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用于说明内侧卷起端的位置的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评价表。
附图标记说明
1…充气轮胎,2…胎圈部,3…胎侧部,4…胎面部,5…帘布层,6…胎面橡胶,7…带束层部,7a…端部,21…胎圈,21a…胎圈芯,21b…填充胶条,31…胎侧橡胶,51…主体部,52…内侧卷起部,52a…端部,53…外侧卷起部,53a…端部,61…主沟槽,62…凹部,62a…内侧端,62b…外侧端,63…凸部,63a…内侧端,63b…外侧端,64…外侧端,71…带束层,71a…端部,72…带束层补强层,72a…端部,73…带束层片,74…带束层片,75…边缘补强部,100…轮辋,S1…轮胎赤道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一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图6-图12也相同)中,图面的尺寸比例与实际的尺寸不是必须一致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以下,简称为“轮胎”)1具备具有胎圈21的一对胎圈部2、2。此外,轮胎1具备:从各胎圈部2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的胎侧部3、3;和与一对胎侧部3、3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端连接且构成接地面的胎面部4。
轮胎1具备帘布层5,其架设在一对胎圈21、21之间并以将胎圈21包入的方式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卷起。另外,轮胎1安装在轮辋100。
轮胎1,是相对于进过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的假想面、即轮胎赤道面S1呈非对称的结构。这种轮胎成为安装到车辆的方向已被指定的轮胎,并且在安装于轮辋100时,轮胎左右的哪个方向面向车辆是已被指定的。另外,在胎面部4的轮胎外表面所形成的胎面花纹,可以是相对于轮胎赤道面S1呈对称的结构,也可以是呈非对称的结构。
安装到车辆的方向显示在胎侧部3。具体地,胎侧部3用于构成轮胎外表面,并具备配置于帘布层5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侧橡胶31,并且在该胎侧橡胶31的表面具有显示部。
在本实施方案中,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内侧(图1的左侧,以下,还称为“车辆内侧”)的一个胎侧部3标注有作为车辆内侧意思的标记(例如,“INSIDE”等),此外,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外侧(图1的右侧,以下,还称为“车辆外侧”)的另一个胎侧部3标注有作为车辆外侧意思的标记(例如,“OUTSIDE”等)。
胎圈21具备以环状形成的胎圈芯21a、和配置于胎圈芯21a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填充胶条21b。而且,胎圈21以环状形成。例如,胎圈芯21a通过用橡胶包覆钢线等的集束体来形成,填充胶条21b通过将硬质橡胶朝向轮胎径向外侧作成锥状来形成。
胎面部4具备配置于帘布层5的外周侧的、用于构成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面(胎面表面)的胎面橡胶6。此外,胎面部4具备在帘布层5的外周侧和胎面橡胶6的内周侧之间配置的带束层部7。
胎面橡胶6具备多个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主沟槽61。而且,胎面橡胶6具备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凹部62、和与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相邻且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凸部63。
凹部62及凸部63配置在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具体地,凹部62及凸部63配置于,比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主沟槽61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而且,凹部62及凸部63在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各区域中,各配置有一个。另外,一对凹部62及凸部63以相对于轮胎赤道面S1呈对称的方式配置。
带束层部7用于补强帘布层5,并具备配置于帘布层5的外周侧的带束层71。此外,带束层部7具备配置在胎面橡胶6和带束层71之间的、用于补强带束层71的带束层补强层72。即,带束层补强层72配置在帘布层5的外周侧和胎面橡胶6的内周侧之间。
带束层71至少包括两层带束层片(在本实施方案中,为两层带束层片)73、74。各带束层片73、74通过以帘线在层片间彼此反向交差的方式层叠,所述帘线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以规定的倾斜角度(例如,15°-35°)排列。
带束层补强层72具备帘线、和用于包覆帘线的顶覆橡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带束层补强层72以包覆带束层71的方式配置在带束层71的外周侧。在本实施方案中,带束层补强层72具备以与带束层71的端部71a重叠的方式配置的边缘补强部75。
另外,带束层部7的端部7a,是指带束层71的各带束层片73、74及带束层补强层72的各补强部75之中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案中,带束层部7的端部7a是带束层补强层72的端部72a,具体而言,是边缘补强部75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
此外,带束层71的端部71a是指各带束层片73、74之中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位置,带束层补强层72的端部72a是指各补强部75之中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案中,带束层71的端部71a是配置于轮胎径向内侧的带束层片73的端部,带束层补强层72的端部72a是边缘补强部75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
帘布层5具备架设在一对胎圈21、21之间的主体部51。此外,帘布层5具备:内侧卷起部52,其在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内侧,并且在胎圈21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到外侧卷起;外侧卷起部53,其在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外侧,并且在胎圈21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到外侧卷起。
在本实施方案中,帘布层5包括一个帘布层片。而且,帘布层片是通过用顶覆橡胶包覆帘线(例如,钢丝帘线、有机纤维帘线)来形成的,所述帘线在与轮胎圆周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上排列。
如图1-图5所示,帘布层5以外侧卷起部53比内侧卷起部52更靠近带束层部7的方式配置。即,配置成: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比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更靠近带束层部7的端部7a。而且,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配置在比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更靠近轮胎径向的外侧的位置。
凹部62配置在比与带束层部7的端部7a重叠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即,凹部62配置成在轮胎外表面的法线方向上与边缘补强部75不重叠。
在图3及图5(图6-图12也相同)中,点划线N1表示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端62a的、轮胎外表面的法线,点划线N2表示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2b的、轮胎外表面的法线。此外,轮胎外表面的法线方向,是相对于将设置于轮胎外表面的凹凸变得平滑时的假想曲线(图3及图5的虚线)的法线方向。
如图2及图3所示,内侧卷起部52以如下方式配置,即,端部52a位于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2b和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4之间。由此,就内侧卷起部52而言,防止其在轮胎外表面的法线方向上与凹部62的重叠(不与凹部62重叠),另一方面,在轮胎外表面的法线方向上与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4重叠。
此外,内侧卷起部52以在轮胎外表面的法线方向上与凸部63重叠的方式配置。具体地,内侧卷起部52以如下方式配置:端部52a位于凸部6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端63a和外侧端63b之间。
另外,在图3(图6-图8及图11-图12也相同)中,点划线N3表示凸部6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3b的、轮胎外表面的法线,点划线N4表示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4的、轮胎外表面的法线。
在本实施方案中,凸部6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端63a与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2b一致。由此,凸部63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端63a的轮胎外表面的法线,与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2b的轮胎外表面的法线相同,在图3(图6-图8及图11-图12也相同)中为单点划线N3。
此外,如本实施方案的轮胎1,在带束层补强层72的端部72a配置在比带束层71的端部71a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优选地,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带束层71的端部71a、及带束层补强层72的端部72a配置在规定的位置。具体地,优选具有以下的关系。
W2≥W1×60%
此处,W1是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与带束层71的端部71a的直线距离,W2是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与带束层补强部72的端部72a的直线距离。
如图4及图5所示,外侧卷起部53与带束层部7隔开间隔而配置。由此,防止外侧卷起部53在轮胎外表面的法线方向上与带束层部7重叠(不与带束层部7重叠)。此外,外侧卷起部53以在轮胎表面的法线方向上与凹部62重叠的方式配置。具体地,外侧卷起部53配置成端部53a位于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端62a和外侧端62b之间。
此外,如本实施方案的轮胎1,在带束层补强部72的端部72a配置在比带束层71的端部71a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情况下,优选地,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带束层71的端部71a、及带束层补强层72的端部72a配置在规定的位置。具体地,优选具有以下的关系。
W4≤W3×50%
此处,W3是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与带束层71的端部71a的直线距离,W4是指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与带束层补强部72的端部72a的直线距离。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轮胎1,胎面橡胶6具备凹部62,所述凹部62在比与带束层部7的端部7a重叠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由此,胎面部4的凹部62附近的强度变弱。
因此,例如,当轮胎1越过路面上的小突起时,容易以凹部62为中心发生变形而弯曲,因此振动等容易被吸收。其结果,能够提高包络特性,从而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轮胎1,外侧卷起部53以比内侧卷起部52更靠近带束层部7的方式配置。由此,安装到车辆时的内侧部分的刚性变低,因此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并且安装到车辆时的外侧部分的刚性变高,因此能够提高驾驶稳定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轮胎1,外侧卷起部53与带束层部7隔开间隔而配置,因此防止外侧卷起部53与带束层部7重叠。由此,能够防止带束层部7的振动等直接传递到外侧卷起部53。从而,能够提高乘坐舒适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轮胎1,外侧卷起部53以与凹部62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防止配置于安装到车辆时的外侧的凹部62的刚性过度地降低。从而,能够提高驾驶稳定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轮胎1,内侧卷起部52配置在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4和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2b之间。由此,能够防止内侧卷起部52与凹部62重叠,因此能够防止凹部62的刚性变高。从而,能够防止乘坐舒适性降低。
此外,对于在转弯时的内轮而言,力作用于安装到车辆时的内侧部分。对此,由于内侧卷起部52与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4重叠,因此能够防止安装到车辆时的内侧部分的刚性过度地降低。由此,能够抑制驾驶稳定性降低。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轮胎1,胎面橡胶6具备与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相邻且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凸部63。由此,凸部63的强度大,因此,例如凹部62容易过度地变形而弯曲(变得容易弯曲变形)。对此,内侧卷起部52以与凸部63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抑制了凹部62发生过度变形。
另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的结构,此外,也不限于上述作用效果。另外,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是理所当然的。例如,当然也可任意地选择下述的各种变形例的结构和方法等,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案的结构和方法等中采用。
此外,上述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1中,帘布层5是包括一个帘布层片的结构。但是,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中,帘布层5也可以是包括多个帘布层片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在轮胎径向上延伸至最外侧的外侧卷起部(以下称为“最长的外侧卷起部”)53,以比在轮胎径向上延伸至最外侧的内侧卷起部(以下称为“最长的内侧卷起部”)52更靠近带束层部7的方式配置。而且,最长的外侧卷起部53与带束层部7隔开间隔而配置以防止与带束层部7重叠,并且以与凹部62重叠的方式配置。
此外,在这种结构中,优选地,最长的内侧卷起部52以如下方式配置:为了防止最长的内侧卷起部52与凹部62重叠,另一方面为了使最长的内侧卷起部52与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4重叠,端部52a位于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2b和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4之间。
此外,上述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1具有如下结构:胎面橡胶6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各区域中,各具备一个凹部62。但是,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也可具有如下结构:胎面橡胶6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各区域中,具备多个凹部62。
在这种结构中,外侧卷起部53以至少与多个凹部62中的规定的凹部62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就规定的凹部62而言,在位于与带束层部7的端部7a重叠的轮胎外表面存在有凹部62的情况下,其为该凹部;在不存在的情况下,其为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轮胎外表面位于与该位置最近的位置的凹部62。
此外,在这种结构中,内侧卷起部52优选以如下方式配置:为了防止与该规定的凹部62重叠,端部52a位于该规定的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2b和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4之间。
此外,上述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1具有,内侧卷起部52以防止其与凹部62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结构。但是,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也可以具有内侧卷起部52以其与凹部62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结构。总而言之,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外侧卷起部53以比内侧卷起部52更靠近带束层部7的方式配置即可。
此外,上述实施方案的充气轮胎1具有带束层部7具备带束层71和带束层补强部72的结构。但是,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不限于这种结构。例如,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也可以具有带束层部7仅具备带束层71而不具备带束层补强部72的结构。
【实施例】
为了具体地示出本发明的结构和效果,以下,参照图13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实施例和其比较例进行说明。
<乘坐舒适性>
将尺寸为195/65R15的各轮胎安装于车辆,并在干燥路面上直行行驶。然后,通过基于驾驶员的官能试验,评价了驾驶稳定性。将比较例1的结果作为100的指数而进行了评价,指数越大,表示乘坐舒适性越优异。
<驾驶稳定性>
将尺寸为195/65R15的各轮胎安装于车辆,并在干燥路面上进行转弯行驶。然后,通过基于驾驶员的官能试验,评价了驾驶稳定性。将比较例1的结果作为100的指数而进行了评价,指数越大,表示驾驶稳定性越优异。
<实施例1-4>
实施例1为图1-图5中示出的上述实施方案的轮胎。具体地,如图2及图3所示,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配置于与凸部63重叠的位置,如图4及图5所示,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配置于与凹部62重叠的位置。
实施例2为与实施例1的轮胎相比改变了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的位置的轮胎。具体地,如图6所示,实施例2的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配置于凸部63的外侧端63b和胎面橡胶6的外侧端64之间的位置。
实施例3为与实施例1的轮胎相比改变了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的位置的轮胎。具体地,如图7所示,实施例3的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配置于与胎面橡胶6的外侧端64重叠的位置。
实施例4为与实施例1的轮胎相比改变了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的位置的轮胎。具体地,如图8所示,实施例4的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配置于与凹部62重叠的位置,并以外侧卷起部53比内侧卷起部52更靠近带束层部7的方式,配置于与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呈非对称的位置。
<比较例1-4>
比较例1为与实施例1的轮胎相比改变了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的位置的轮胎。具体地,如图9所示,比较例1的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配置于与凸部63重叠的位置,并且以外侧卷起部53及带束层部7之间的距离与内侧卷起部52及带束层部7之间的距离相等的方式配置。
比较例2为与实施例1的轮胎相比改变了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的位置的轮胎。具体地,如图10所示,比较例2的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配置于与带束层部7重叠的位置。
比较例3为与实施例1的轮胎相比改变了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的位置的轮胎。具体地,如图11所示,比较例3的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配置于比与胎面橡胶6的外侧端64重叠的位置更加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比较例4为与实施例1的轮胎相比改变了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的位置的轮胎。具体地,如图12所示,比较例4的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配置于与凹部62重叠的位置,并以外侧卷起部53及带束层部7间的距离与内侧卷起部52及带束层部7间的距离相等的方式,配置于与外侧卷起部53的端部53a呈对称的位置。
<评价结果>
在比较例1及3中,并没有提高驾驶稳定性。此外,在比较例2及4中,虽能够提高了驾驶稳定性,但降低了乘坐舒适性。与此相对地,在实施例1-3中,提高了驾驶稳定性而未降低乘坐舒适性。
此外,以下对本发明的轮胎的更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首先,实施例1-3的轮胎具有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以不与凹部62重合的方式配置的结构。对此,实施例4的轮胎具有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以与凹部62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结构。
而且,在实施例1-3的轮胎中,能够提高了驾驶稳定性而未降低乘坐舒适性,与此相对应地,而在实施例4的轮胎中,能够提高了驾驶稳定性,另一方面稍微地降低了乘坐舒适性会。由此,本发明的轮胎优选具有如下结构:内侧卷起部52以如下方式配置,为了防止其与凹部62重叠,另一方面为了与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4重叠,端部52a位于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2b和胎面橡胶6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64之间。
此外,实施例1的轮胎具有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以其与凸部63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结构。与此相对地,实施例2及3的轮胎具有内侧卷起部52的端部52a以其与不凸部63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结构。
而且,在实施例1的轮胎中,能够维持乘坐舒适性并有效地提高了驾驶稳定性,与此相对地,在实施例2及3的轮胎中,虽然能够提高了乘坐舒适性,但并没有如实施例1那样提高了驾驶稳定性。由此,本发明的轮胎优选具有如下结构:内侧卷起部52以凹部62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相邻且与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凸部63重叠的方式配置。
Claims (5)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轮胎具备:
以环状形成的一对胎圈;
架设在所述一对胎圈之间的帘布层;
胎面橡胶,其用于构成接地面并配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外周侧;
及带束层部,其配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外周侧和所述胎面橡胶的内周侧之间,
所述帘布层具备:内侧卷起部,其在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内侧,并且在所述胎圈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卷起;外侧卷起部,其在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外侧,并且在所述胎圈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卷起,
所述胎面橡胶具备凹部,所述凹部在轮胎外表面的法线方向上与所述带束层部的端部重叠的轮胎外表面位置、或者比该位置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且比所述胎面橡胶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
就所述外侧卷起部而言,其以比内侧卷起部更靠近所述带束层部的方式配置,并且为了防止与所述带束层部重叠,与所述带束层部隔开间隔而配置,另外,以与所述凹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内侧卷起部以与所述胎面橡胶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端重叠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凹部被配置为在轮胎外表面的法线方向上不与所述带束层部的端部重叠 。
4.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
以环状形成的一对胎圈;
架设在所述一对胎圈之间的帘布层;
胎面橡胶,其用于构成接地面并配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外周侧;
及带束层部,其配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外周侧和所述胎面橡胶的内周侧之间,
所述帘布层具备:内侧卷起部,其在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内侧,并且在所述胎圈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卷起;外侧卷起部,其在 安装到车辆时配置于外侧,并且在所述胎圈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向外侧卷起,
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橡胶具备凹部,所述凹部在与所述带束层部的端部重叠的轮胎外表面位置、或者比该位置更靠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轮胎外表面的位置,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
就所述外侧卷起部而言,其以比内侧卷起部更靠近所述带束层部的方式配置,并且为了防止与所述带束层部重叠,与所述带束层部隔开间隔而配置,另外,以与所述凹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所述内侧卷起部以如下方式配置:为了防止所述内侧卷起部与所述凹部重叠,另一方面使所述内侧卷起部与所述胎面橡胶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重叠,所述内侧卷起部的端部位于所述凹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和所述胎面橡胶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面橡胶具备与所述凹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相邻且沿轮胎圆周方向延伸的凸部,
所述内侧卷起部以与所述凸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71428 | 2014-08-26 | ||
JP2014171428A JP6290745B2 (ja) | 2014-08-26 | 2014-08-26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83226A CN105383226A (zh) | 2016-03-09 |
CN105383226B true CN105383226B (zh) | 2017-11-17 |
Family
ID=55312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2734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83226B (zh) | 2014-08-26 | 2015-08-25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77181B2 (zh) |
JP (1) | JP6290745B2 (zh) |
CN (1) | CN105383226B (zh) |
DE (1) | DE10201511391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12014005712T5 (de) * | 2013-12-16 | 2016-09-01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Luftreifen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selben |
JP7132098B2 (ja) | 2018-11-14 | 2022-09-0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7202175B2 (ja) * | 2018-12-21 | 2023-01-11 | Toyo Tire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11331967B2 (en) * | 2019-04-18 | 2022-05-17 |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rvesting energy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and a tire configured for use with the sam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13482B1 (en) * | 1998-12-24 | 2006-07-26 | Dunlop GmbH & Co. KG | Pneumatic vehicle tyre |
JP2008279796A (ja) * | 2007-05-08 | 2008-11-20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1333308A (zh) * | 2007-06-27 | 2008-12-31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用橡胶组合物、轮胎构件及轮胎 |
CN102241233A (zh) * | 2006-07-11 | 2011-11-16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跑气保用轮胎 |
JP2013086771A (ja) * | 2011-10-21 | 2013-05-13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1362008A (fr) * | 1963-04-12 | 1964-05-29 | Mft Fr Pneumatiques Michelin | Perfectionnements aux enveloppes de pneumatiques |
US3961657A (en) * | 1974-05-03 | 1976-06-08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High speed radial ply tire |
JPS6038211A (ja) * | 1983-08-09 | 1985-02-27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H089281B2 (ja) * | 1990-11-16 | 1996-01-3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およびそれの組合わせ体 |
JP3125109B2 (ja) * | 1991-12-27 | 2001-01-1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H06143915A (ja) * | 1992-11-06 | 1994-05-24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H08244420A (ja) * | 1995-03-14 | 1996-09-24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3527699B2 (ja) * | 2000-10-11 | 2004-05-1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619053B2 (ja) * | 2004-07-16 | 2011-01-2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1111397B (zh) * | 2005-06-17 | 2010-05-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JP4894212B2 (ja) * | 2005-09-22 | 2012-03-14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車両とタイヤの組合せ体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装着方法 |
JP4338743B2 (ja) | 2007-03-15 | 2009-10-0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8265499A (ja) * | 2007-04-19 | 2008-11-06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20090005481A1 (en) | 2007-06-27 | 2009-01-01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Rubber composition for tire, tire member and tire |
JP5109730B2 (ja) | 2008-03-07 | 2012-12-2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251179B2 (ja) * | 2008-03-11 | 2013-07-31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254126B2 (ja) * | 2008-05-16 | 2013-08-07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391948B2 (ja) | 2009-09-09 | 2014-01-1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387659B2 (ja) * | 2011-11-14 | 2014-01-1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589015B2 (ja) | 2012-02-27 | 2014-09-1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13189165A (ja) * | 2012-03-15 | 2013-09-26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4
- 2014-08-26 JP JP2014171428A patent/JP6290745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8-21 DE DE102015113917.0A patent/DE102015113917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08-25 CN CN201510527342.3A patent/CN105383226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08-25 US US14/834,827 patent/US1037718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13482B1 (en) * | 1998-12-24 | 2006-07-26 | Dunlop GmbH & Co. KG | Pneumatic vehicle tyre |
CN102241233A (zh) * | 2006-07-11 | 2011-11-16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跑气保用轮胎 |
JP2008279796A (ja) * | 2007-05-08 | 2008-11-20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01333308A (zh) * | 2007-06-27 | 2008-12-31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用橡胶组合物、轮胎构件及轮胎 |
JP2013086771A (ja) * | 2011-10-21 | 2013-05-13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043869A (ja) | 2016-04-04 |
DE102015113917A1 (de) | 2016-03-03 |
CN105383226A (zh) | 2016-03-09 |
JP6290745B2 (ja) | 2018-03-07 |
US10377181B2 (en) | 2019-08-13 |
US20160059637A1 (en) | 2016-03-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209151B2 (ja) | タイヤ | |
CN104024003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5383226B (zh) | 充气轮胎 | |
JP605284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6219087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0137853A (ja) | 最適化されたプライラインを有する自立型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2770919B (zh) | 充气轮胎 | |
JPWO2014084370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5228837B (zh) | 缺气保用轮胎 | |
JP2010036598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WO2012176912A1 (ja) |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6874416B2 (ja) | 二輪自動車用タイヤ | |
EP2944484B1 (en) | Pneumatic tire | |
US10005323B2 (en) | Reinforced bias- or radial-carcass tire | |
JP6607045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0137852A (ja) | 最適化されたプライラインを有する自立型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07022115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10076935B2 (en) | Reinforced cross-ply or radial tire | |
JP600151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6305784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5973343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3542885A (ja) | 非対称ビードを備えたタイヤ | |
JP2012051512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0215017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7154661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