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6745B -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26745B
CN104626745B CN201410613622.1A CN201410613622A CN104626745B CN 104626745 B CN104626745 B CN 104626745B CN 201410613622 A CN201410613622 A CN 201410613622A CN 104626745 B CN104626745 B CN 1046267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printing surface
printed medium
mounting portion
remov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136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26745A (zh
Inventor
篠田知纪
藤冈和行
松本圭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96314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385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26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6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26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6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7/00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F17/38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inting on knitted fabr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8Printing on texti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Colo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印刷装置具备:除去部,其通过与印刷介质的印刷面接触来除去附着于上述印刷面的附着物;按压部,其按压上述除去部接触过的上述印刷面;以及液体喷射部,其通过对上述按压部按压过的上述印刷面喷射液体来进行印刷。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本申请主张享有2013年11月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230033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等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个例子,存在如下喷墨式印染装置,即通过从作为印染执行部的喷墨头向作为被印染材料的T恤衫喷射油墨来印刷图案等,从而对T恤衫进行印染(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083号公报
另外,在上述印染装置中存在如下情况:在喷墨头接近被印染材料并喷射油墨时,附于被印染材料的绒毛、线头与喷墨头接触,导致油墨喷射不良。而且此时,若附于被印染材料的绒毛等附着物附着于喷墨头,则有可能导致随着油墨的喷射而产生的油墨雾在附着物的表面结露而淌落到被印染材料之上,从而使印刷质量降低。即,存在若在被印染材料附着有绒毛等,则有可能导致这种由附着物引起的印刷质量的降低之类的课题。
此外,该课题并不局限于对被印染材料进行印染的印染装置,在对印刷介质喷射液体来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中,也存在大致相同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由附于印刷介质的附着物引起的印刷质量的降低的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装置具备:除去部,其通过与印刷介质的印刷面接触来除去附着于上述印刷面的附着物;按压部,其按压上述除去部接触过的上述印刷面;以及液体喷射部,其通过对上述按压部按压过的上述印刷面喷射液体来进行印刷。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能够利用与印刷面接触的除去部除去附着于印刷面的附着物,所以能够抑制由附于印刷介质的附着物引起的印刷质量的降低。此外,若除去部与印刷面接触,则有可能导致印刷面产生毛刺或者出现褶皱等而造成印刷面的表面状态蓬乱,但是能够通过按压部对除去部接触过的印刷面进行按压,从而使印刷面平坦。而且,由于液体喷射部对通过按压部的按压而变得平坦的印刷面喷射液体,所以能够抑制由除去部的接触引起的印刷质量的降低。
上述印刷装置具备按压辊,该按压辊具有比上述印刷介质更硬质的外周面,且能够以上述硬质的外周面与上述印刷面接触的状态旋转,上述按压部由上述按压辊的上述外周面构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按压辊的外周面与印刷介质相比硬质,所以能够通过由硬质的外周面构成的按压部按压印刷面,从而使印刷面平坦。另外,能够通过在按压部按压印刷面时按压辊进行旋转,从而减小在按压部与印刷面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抑制由按压部与印刷介质接触引起的印刷面的蓬乱。
上述印刷装置具备粘着辊,该粘着辊具有带粘着性的外周面,且能够以上述带粘着性的外周面与上述印刷面接触的状态旋转,上述除去部由上述粘着辊的上述外周面构成。
根据该结构,由于粘着辊的外周面具有粘着性,所以能够通过由具有粘着性的外周面构成的除去部与印刷面接触,从而除去附着于印刷面的附着物。另外,通过在除去部与印刷面接触时粘着辊进行旋转,从而能够减小在除去部与印刷面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抑制由除去部与印刷介质接触引起的印刷面的蓬乱。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在上述按压部按压上述印刷面时,上述粘着辊以上述外周面与上述印刷面接触的状态旋转。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具有粘着性的外周面随着粘着辊的旋转而远离印刷面时,通过按压部按压印刷面来抑制印刷介质的翘起,并且能够从粘着辊剥离印刷介质。
上述印刷装置具备:框体部,其保持上述除去部、上述按压部以及上述液体喷射部;以及载置部,其能够以载置上述印刷介质的状态相对于上述框体部进行相对移动,上述除去部和上述按压部随着上述相对移动与载置于上述载置部的上述印刷介质的上述印刷面接触。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载置部以载置印刷介质的状态相对于框体部进行相对移动,从而使载置于载置部的印刷介质与保持于框体部的除去部和按压部接触。
上述印刷装置具备检测部,该检测部对在上述按压部按压过的上述印刷面上有无因从上述印刷面突出而有可能干扰上述液体喷射部的干扰物进行检测。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检测部对按压部按压过的印刷面上进行检测,从而在附着于印刷面的附着物、印刷介质的褶皱等干扰物与液体喷射部干扰之前,检测出有无这种针对液体喷射部的干扰物。
解决上述课题的印刷方法具备如下工序:与印刷介质的印刷面接触来除去附着于上述印刷面的附着物的除去工序;在上述除去工序之后按压上述印刷面的按压工序;以及在上述按压工序之后,通过对上述印刷面喷射液体来进行印刷的液体喷射工序。
根据该结构,能够得到与上述印刷装置相同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具备的载置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具备的处理机构的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印刷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印刷装置例如是喷墨式打印机(印染装置),该喷墨式打印机(印染装置)以作为印刷介质的一个例子的布(T恤衫)的布料表面为印刷面,向该印刷面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油墨来进行印染,从而进行印刷。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具备:框体部12,其大致呈矩形箱状;收纳部13,其设置为从框体部12突出;载置部14,其能够以载置有印刷介质T的状态进行往复移动;以及输送部15,其用于使载置部14进行往复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收纳部13从框体部12突出的方向称为后方,将输送部15从框体部12突出的方向称为前方。而且,将输送部15使载置部14从框体部12侧朝向收纳部13侧进行往路移动的方向设为移动方向+Y,并且将输送部15使载置部14从收纳部13侧朝向框体部12侧进行回路移动的方向(移动方向+Y的相反方向)设为移动方向-Y。
在框体部12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开口部16,在载置部14沿着移动方向Y(+Y、-Y)移动时,该开口部16允许载置部14进出框体部12。另外,在框体部12以及收纳部13的内部,遍及框体部12以及收纳部13形成有允许载置部14移动的空间。此外,收纳部13收纳后端移动至比框体部12靠近后方的载置部14。
在框体部12的开口部16附近保持有处理机构26,在对印刷介质T实施印刷前,该处理机构26进行用于整理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的表面状态的表面处理。处理机构26具备转动支承部33、43、安装于转动支承部33、43的前端的轴部34、44、粘着辊31以及按压辊41。粘着辊31具有具有粘着性的外周面32,并安装于轴部34。按压辊41具有比印刷介质T更硬质的外周面42,并安装于轴部44。
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作为与印刷前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接触从而除去附着于印刷面Sf的绒毛、线头等附着物的除去部发挥作用。另外,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作为按压印刷前的印刷面Sf的按压部发挥作用。这里,粘着辊31配置于比按压辊41靠近移动方向+Y的上游侧。即,在处理机构26中,粘着辊31进行与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接触从而除去附着物的表面处理,然后,按压辊41进行按压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接触过的印刷前的印刷面Sf的表面处理。
粘着辊31例如能够是将具有粘着面的粘性胶带以粘着面成为外周面32的方式卷绕于芯部件从而形成为辊状的辊子。而且,在将卷绕成辊状的粘性胶带的粘着面作为外周面32的情况下,只要剥离粘性胶带使新的粘着面露出,就能够恢复粘着辊31的粘着性。
另外,粘着辊31也可以是在外周面32形成有粘着剂层的圆筒状的辊子。而且,在将形成于外周面32的粘着剂层作为除去部的情况下,优选预先将粘着辊3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轴部34装卸,从而能够从轴部34取下粘着辊31来除去附着于外周面32的附着物。
例如若由金属材料形成按压辊41,则按压辊41能够利用其自重按压印刷面Sf。此外,在想要增大按压辊41的按压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弹簧等施力部件向接近印刷面Sf的方向对按压辊41施力。另外,若将按压辊41、轴部44以及转动支承部43形成为金属制的,并预先经由轴部44以及转动支承部43将按压辊41接地,则能够除去因粘着辊31、按压辊41与印刷介质T接触而产生的静电。
粘着辊31以及按压辊41也可以配置于框体部12内。但是,若将粘着辊31配置于框体部12之外,则容易进行恢复外周面32的粘着性的作业(例如剥离卷绕好的粘性胶带或者相对于轴部34装卸粘着辊31的作业),因此优选。
在框体部12内,滑架17保持在能够沿着与铅垂方向Z以及移动方向Y双方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主扫描方向X进行往复移动的状态。在滑架17搭载有能够对框体部12内的载置于载置部14的印刷介质T喷射油墨等液体的液体喷射部18。而且,液体喷射部18通过对与载置部14一起向移动方向-Y移动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喷射液体来进行印染,从而对印刷介质T进行印刷。
如图2所示,载置部14具备:矩形板状的载置台21,其安装于输送部15的上部;以及矩形框状的框部件22,其与载置台21之间夹着印刷介质T,从而将印刷面Sf保持为平坦的状态。在框部件22形成有用于露出印刷面Sf的开口23。而且,印刷介质T以覆盖载置台21的方式载置于载置台21上之后,通过从印刷面Sf侧嵌入框部件22,从而将框部件22设置于载置部14。
如图3所示,处理机构26具备支承机构24,该支承机构24以能够使转动支承部33、43的基端侧转动的状态支承转动支承部33、43的基端侧。在载置部14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时,支承机构24使转动支承部33、43转动,从而将按压辊41以及粘着辊31配置于能够与印刷介质T接触的处理位置(图3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另外,在载置部14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时,支承机构24使转动支承部33、43转动,从而将按压辊41以及粘着辊31配置于不与印刷介质T接触的退避位置(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
在框体部12内,且在移动方向+Y的比液体喷射部18靠近下游侧配置有检测部25,该检测部25对在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按压过的印刷面Sf上有无干扰液体喷射部18的干扰物进行检测。检测部25在设置有印刷介质T的载置部14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时,检测有无干扰物。此外,检测部25构成处理机构26。
检测部25例如是如下光传感器,该光传感器具有:投光部,其配置于载置部14的主扫描方向X的一端侧;以及收光部,其配置于载置部14的主扫描方向X的另一端侧的能够接收投光部射出的光的位置。而且,检测部25在投光部射出光时,收光部接收了一定量以上的光的情况下,输出无干扰物的检测结果,另一方面,在收光部接收的光的光量未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输出有干扰物的检测结果。此外,干扰物例如是指附着于印刷介质T的绒毛、线头、或从印刷面Sf突出的印刷介质T的纤维、印刷介质T的褶皱等,因从载置部14侧朝向液体喷射部18侧突出,从而有可能与液体喷射部18接触。
检测部25只要能够在印刷前检测有无干扰物即可,因此例如配置于按压辊41与液体喷射部18之间等移动方向+Y的比按压辊41靠近下游的位置即可。但是,在将检测部25形成为光传感器的情况下,若将检测部25配置于框体部12内的远离开口部16的最内侧,则能够抑制由外部的光的影响引起的误检测,因此优选。这是因为若光传感器的收光部接收外部的光,则担心尽管干扰物遮住投光部射出的光,但是仍输出无干扰物的错误的检测结果。
接下来,说明由处理机构26进行的表面处理以及对实施过表面处理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处理。
印刷介质T相对于载置部14的设置是在载置部14整体配置于框体部12之外的设置位置进行的。而且,若印刷介质T相对于载置部14的设置完成,则输送部15使载置部14从设置位置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于是,转动支承部33、43转动,从而按压辊41以及粘着辊31配置于能够与印刷介质T接触的处理位置。
而且,若载置部14以载置有印刷介质T的状态相对于框体部12进行相对移动,则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伴随着该相对移动与载置于载置部14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接触。在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与印刷面Sf接触时,粘着辊31以外周面32与印刷面Sf接触的状态绕图3的逆时针方向(图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从动旋转。于是,伴随着粘着辊31的旋转,附着于印刷介质T的绒毛、线头等粘附于具有粘着性的外周面32,从而将它们从印刷面Sf除去(除去工序)。
在利用粘着辊31除去附着物的除去工序之后,伴随着载置部14相对于框体部12进行相对移动,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按压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接触过的印刷面Sf(按压工序)。在外周面42按压印刷面Sf时,按压辊41以外周面42与印刷面Sf接触的状态绕图3的逆时针方向(图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从动旋转。此外,优选粘着辊31在构成按压部的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按压印刷面Sf时,以外周面32与印刷面Sf接触的状态旋转。
在按压工序之后,伴随着载置部14相对于框体部12进行相对移动,检测部25对在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按压过的印刷面Sf上有无干扰物进行检测(检测工序)。而且,在按压辊41按压过的印刷面Sf残留有毛刺的情况、印刷介质T变褶皱的情况下等,检测部25输出有干扰物的检测结果。
若载置部14移动至移动方向+Y的比液体喷射部18靠近下游侧的印刷开始位置(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则反转移动方向朝向移动方向-Y开始回路移动。
此外,在载置部14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时,检测部25输出无干扰物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在载置部14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时,通过液体喷射部18对与载置部14一起移动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喷射液体,从而进行印刷(印染)(液体喷射工序)。即,液体喷射部18在粘着辊31除去附着物之后,对被按压辊41按压而变得平坦的印刷面Sf喷射液体,从而进行印刷。
在载置部14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时,按压辊41以及粘着辊31配置于不与印刷介质T接触的退避位置,因此能够避免它们与进行了印刷的印刷面Sf接触。因此,不存在按压辊41以及粘着辊31在喷落于印刷面Sf的液体未干时与印刷面Sf接触从而导致印刷质量降低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载置部14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时,检测部25输出有干扰物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在载置部14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时,液体喷射部18不进行液体的喷射。即,若在印刷中绒毛、印刷介质T等干扰物干扰液体喷射部18,则会产生喷射不良,或者印刷介质T被油墨污染从而使印刷质量降低,因此不进行印刷使印刷介质T返回设置位置。
而且,在检测部25检测出干扰物是因在印刷介质T产生的褶皱的情况下等,在将印刷介质T重新设置于通过回路移动返回至设置位置的载置部14等之后,再次使印刷介质T与载置部14一起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印刷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若在印刷介质T附有绒毛等附着物,则该附着物有可能附于液体喷射部18。而且,若像这样在液体喷射部18附着有绒毛等,则伴随着液体的喷射而产生的雾有可能在绒毛等表面结露并滴落至印刷介质T之上,从而降低印刷质量。对此,印刷装置11具备在印刷之前除去印刷面Sf的附着物的粘着辊31,因此能够抑制绒毛等附着于液体喷射部18。
但是,粘着辊31的具有粘着性的外周面32在远离其接触过的印刷面Sf时,会拖拉构成印刷介质T的纤维等,从而会造成印刷面Sf产生毛刺的情况。对此,印刷装置11具备按压印刷面Sf的按压辊41,因此能够抑制由粘着辊31的接触引起的印刷面Sf的毛刺。
另外,如图4所示,若在除去工序中,粘着辊31绕图4中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在比粘着辊31靠近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粘附于外周面32的印刷介质T有可能从载置台21翘起。
此时,通过按压辊41在粘着辊31的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一边绕图4中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一边按压印刷面Sf,从而抑制印刷介质T被粘着辊31拖拉而从载置台21翘起。为了利用按压辊41抑制这种印刷介质T的翘起,优选在移动方向Y上,将按压辊41配置于粘着辊31附近,并且以按压辊41按压印刷介质T的状态使粘着辊31与印刷介质T接触。
此外,在印刷介质T因粘着辊31的粘着力从载置台21翘起从而产生褶皱的情况下,也通过在此后按压辊41按压印刷介质T,从而使印刷介质T的褶皱展开。这样,通过在按压工序中,使按压辊41按压印刷前的印刷面Sf,从而使印刷面Sf成为平坦的状态。
另外,也可以通过使限制部件与粘着辊31接触,从而使粘着辊31在除去工序中的绕图4中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形成为稍微限制了绕该方向的旋转的状态。这是为了能够减轻印刷介质T因粘着辊31的粘着力而从载置台21翘起,并且希望在与印刷面Sf接触时,能够具有使印刷介质T的褶皱展开的效果。
这里,在利用粘着辊31未去除尽附着物的情况、利用按压辊41未使印刷面Sf充分成为平坦的状态的情况下,担心当液体喷射部18接近印刷介质T并向其喷射液体时,附于印刷介质T的绒毛、线头与液体喷射部18接触,从而产生液体喷射不良。另外,若对不是那么平坦的印刷面Sf进行印刷,则担心在毛刺、褶皱的部分液滴的喷落位置会偏离等,从而使印刷质量降低。
对此,印刷装置11具备检测部25,因此能够在检测部25将残留于印刷面Sf的毛刺、变褶皱的印刷介质T等作为干扰物检测出的情况下,不进行印刷,而是使载置部14返回设置位置。因此,能够避免对表面状态因毛刺等而蓬乱的印刷面Sf喷射液体从而导致印刷质量降低。
此外,也可以在检测部25检测出干扰物从而在载置部14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时不进行液体的喷射的情况下,在同一往路移动中,使按压辊41以及粘着辊31与印刷面Sf接触。这是为了能够通过按压辊41按压印刷面Sf来消除印刷面Sf的毛刺,或者通过粘着辊31除去印刷面Sf的附着物来消除干扰物。
但是,在检测部25检测出干扰物是因在印刷介质T产生的褶皱的情况下等,即便粘着辊31与印刷面Sf接触也无助于消除干扰物,还浪费了外周面32的粘着性。因此,也可以在不进行印刷而使载置部14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时,一方面使按压辊41与印刷面Sf接触,另一方面不使粘着辊31与印刷面Sf接触。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由于利用与印刷面Sf接触的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除去附着于印刷面Sf的附着物,所以能够抑制由附于印刷介质T的附着物引起的印刷质量的降低。此外,若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与印刷面Sf接触,则担心印刷面Sf产生毛刺或者出现褶皱等从而使其表面状态蓬乱,但是通过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按压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接触过的印刷面Sf,能够使印刷面Sf平坦。而且,由于液体喷射部18对通过外周面42的按压而变得平坦的印刷面Sf喷射液体,所以能够抑制由外周面32的接触引起的印刷质量的降低。
(2)由于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比印刷介质T更硬质,所以能够通过硬质的外周面42按压印刷面Sf,使印刷面Sf平坦。另外,能够通过在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按压印刷面Sf时使按压辊41旋转,从而减小在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与印刷面Sf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抑制由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与印刷介质T接触引起的印刷面Sf的蓬乱。
(3)由于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具有粘着性,所以能够通过具有粘着性的外周面32与印刷面Sf接触,从而除去附着于印刷面Sf的附着物。另外,能够通过在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与印刷面Sf接触时使粘着辊31旋转,从而减小在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与印刷面Sf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抑制由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与印刷介质T接触引起的印刷面Sf的蓬乱。
(4)在具有粘着性的外周面32伴随着粘着辊31的旋转而远离印刷面Sf时,通过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按压印刷面Sf,能够抑制印刷介质T翘起,并且能够从粘着辊31剥离印刷介质T。
(5)能够通过载置部14以载置有印刷介质T的状态相对于框体部12进行相对移动,从而使载置于载置部14的印刷介质T与保持于框体部12的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和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接触。
(6)能够通过检测部25对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按压过的印刷面Sf上进行检测,从而在附着于印刷面Sf的附着物、印刷介质T的褶皱等干扰物干扰液体喷射部18之前,检测出在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按压过的印刷面Sf上有无这种干扰液体喷射部18的干扰物。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5对印刷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载置部14相对于框体部12进行相对移动,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A中,框体部12A相对于载置部14A进行相对移动,在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在两实施方式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件具备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并且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印刷装置11A的框体部12A保持搭载有液体喷射部18的滑架17和处理机构26A,并相对于载置印刷介质T的载置部14A沿着移动方向Y(+Y、-Y)进行往复移动。此外,移动方向+Y是图5中的右方向,移动方向-Y是图5中的左方向。
在框体部12A的沿着移动方向Y排列的两个侧壁形成有开口部16A,并且在框体部12A内形成有允许相对于载置部14A的相对移动的空间。载置部14A具有载置印刷介质T的载置面14s,并配置为通过开口部16A且贯通框体部12A内。此外,为了抑制印刷介质T从载置面14s翘起,载置部14A也可以具备用于将印刷介质T吸附于载置面14s的吸引孔和吸引机构。
支承粘着辊31和按压辊41的支承机构24A保持于框体部12A的外表面侧,并配置于框体部12A的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另外,粘着辊31配置于比按压辊41靠近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
构成处理机构26A的检测部25配置于框体部12A内,且配置于比液体喷射部18靠近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支承机构24A、粘着辊31以及按压辊41配置于框体部12A之外,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缩小开口部16A。因此,即便将光传感器亦即检测部25配置于接近开口部16A的位置,也难以产生由外部的光的影响引起的误检测。
支承机构24A能够相对于框体部12A沿着铅垂方向Z移动。另外,支承机构24A以经由轴部34能够使粘着辊31旋转的状态支承粘着辊31,并且以经由轴部44能够使按压辊41旋转的状态支承按压辊41。
支承机构24A在框体部12A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时向铅垂方向下方移动,从而将按压辊41和粘着辊31配置于能够与印刷介质T接触的处理位置。另外,支承机构24A在框体部12A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时向铅垂方向上方移动,从而将按压辊41和粘着辊31配置于不与印刷介质T接触的退避位置。
接下来,说明由处理机构26A进行的表面处理以及对实施过表面处理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机构26A在框体部12A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时对印刷介质T进行表面处理。即,若框体部12A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则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与载置于载置部14A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接触。而且,在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与印刷面Sf接触时,粘着辊31以外周面32与印刷面Sf接触的状态绕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图5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从动旋转。于是,伴随着粘着辊31的旋转,附着于印刷介质T的绒毛、线头等粘附于具有粘着性的外周面32从而从印刷面Sf除去(除去工序)。
在粘着辊31除去附着物之后,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按压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接触过的印刷面Sf(按压工序)。在外周面42按压印刷面Sf时,按压辊41以外周面42与印刷面Sf接触的状态绕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图5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从动旋转。
在按压工序之后,伴随着框体部12A相对于载置部14A进行相对移动,检测部25对在按压辊41的外周面42按压过的印刷面Sf上有无干扰物进行检测(检测工序)。而且,在按压辊41按压过的印刷面Sf残留有毛刺的情况、印刷介质T变褶皱的情况下等,检测部25输出有干扰物的检测结果。
伴随着框体部12A的往路移动进行除去工序、按压工序以及检测工序,若检测部25通过印刷面Sf,则由处理机构26A进行的表面处理结束。而且,在框体部12A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时,检测部25输出无干扰物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框体部12A反转移动方向,朝向移动方向-Y开始回路移动。此外,在框体部12A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时,支承机构24A向铅垂方向上方移动,从而按压辊41以及粘着辊31退避至不与印刷介质T接触的退避位置。
而且,在框体部12A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时,液体喷射部18对载置于载置部14A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喷射液体,从而进行印刷(印染)(液体喷射工序)。
另一方面,在框体部12A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时,检测部25输出有干扰物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使框体部12A不进行回路移动即可。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框体部12A的往路移动结束时,印刷介质T在框体部12A之外露出,所以不用进行回路移动就能够进行消除作为干扰物而被检测出的褶皱等。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印刷装置11A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也能够利用粘着辊31除去印刷介质T的附着物,并且能够利用按压辊41平整印刷前的印刷面Sf。另外,能够利用检测部25检测干扰液体喷射部18的干扰物。
并且,在除去工序中,若粘着辊31绕图5中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则粘附于外周面32的印刷介质T有可能在粘着辊31的移动方向+Y的上游侧从载置面14s翘起。此时,通过按压辊41在粘着辊31的移动方向+Y的上游侧,绕图5中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抑制印刷介质T被粘着辊31拖拉,进而抑制从载置面14s翘起。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除上述(1)-(6)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7)由于按压辊41以及粘着辊31配置于框体部12A之外,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例如恢复粘着辊31的外周面32的粘着性的作业等。
(8)由于处理机构26A的支承机构24A、按压辊41以及粘着辊31配置于框体部12A之外,所以不需要为了追加进行表面处理的功能而大幅度改变框体部12A内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6对印刷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在如下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不移动的处理机构对沿着输送方向输送的印刷介质的印刷面进行表面处理,并且液体喷射部进行印刷处理。此外,在两实施方式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件具备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印刷装置11B具备:框体部12B,其保持滑架17;输送机构45,其沿着输送方向F输送长条的印刷介质T;以及处理机构26B,其配置于比框体部12B靠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在框体部12B的沿着输送方向F排列的两个侧壁形成有开口部16B,并且在框体部12B内形成有允许印刷介质T通过的空间。
输送机构45具备:支承轴46;载置部14B,其配置于比支承轴46靠近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并具有载置面14s;以及输送辊47,其用于输送配置于载置面14s上的印刷介质T。载置部14B配置为通过开口部16B并贯通框体部12B内。
印刷介质T卷绕于支承轴46从而形成为辊状,并且从支承轴46卷放下来的前端侧载置于载置部14B的载置面14s上。输送辊47例如以在其与载置面14s之间能够夹持印刷介质T的状态配置于输送方向F的比框体部12B靠近下游侧。而且,若输送辊47绕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将载置于载置面14s的印刷介质T沿着输送方向F输送,并且支承轴46绕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将印刷介质T卷放下来。
本实施方式的处理机构26B以独立于框体部12B以及载置部14B的方式构成。而且,处理机构26B具备支承部件55、除去部件51、按压部件61以及检测部25。除去部件51、按压部件61以及检测部25支承于支承部件55。此外,按压部件61配置于比除去部件51靠近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并且检测部25配置于比按压部件61靠近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
除去部件51是如下旋转刷,即,该旋转刷具备:基台部54,其具有圆筒状的外周面并作为旋转轴发挥作用;以及刷部52,其具有立设于基台部54的外周面整体的多个刷丝。在本实施方式中,刷部52构成除去部。而且,在将除去部形成为刷部52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回收附着于刷部52的绒毛等,恢复从印刷介质T除去附着物的性能。
刷部52可以通过将刷丝直接种植于基台部54形成,也可以通过将在底布织入绒丝而形成的毛线作为刷丝并将这样立设有毛线的底布安装于基台部54从而形成。此外,在将织入底布的毛线作为刷丝的情况下,可以将呈环状的绒丝(环状毛线)保持原样地用作刷丝,也可以将割开绒丝的环状部分的割开毛线用作刷丝。
按压部件61比印刷介质T更硬质,并具有表面光滑的按压面62,该按压面62作为按压部发挥作用。按压部件61由金属等热传导率较高的材料构成,并且在按压面62的相反侧配置有发热体64。
接下来,说明由处理机构26B进行的表面处理以及对实施过表面处理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机构26B对通过输送机构45沿着输送方向F输送的印刷介质T进行表面处理。即,若印刷介质T相对于处理机构26B沿着输送方向F进行相对移动,则除去部件51的刷部52与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接触。
此时,作为旋转刷的除去部件51限制基台部54的旋转,或绕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通过在刷部52与印刷面Sf接触时,构成刷部52的刷丝的前端挂到印刷介质T的表面,从而搔去附着于印刷面Sf的绒毛、线头,并且将它们从印刷面Sf除去(除去工序)。
此外,对于构成刷部52的刷丝而言,通过使其前端朝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从而能够有效地除去附着于印刷介质T的绒毛、线头等。另外,若使构成刷部52的刷丝的前端朝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则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对印刷介质T施力。因此,能够通过刷部52与印刷面Sf接触,从而期待获得展开印刷介质T的褶皱的效果。
在除去工序之后,按压部件61的按压面62按压刷部52接触过的印刷面Sf(按压工序)。由于在按压面62按压印刷面Sf时,热从发热体64传递至按压部件61,所以能够通过加热高效地消除印刷面Sf的毛刺、褶皱。
在按压工序之后,检测部25对在按压部件61按压过的印刷面Sf上有无干扰物进行检测(检测工序)。而且,在印刷面Sf残留有毛刺的情况、印刷介质T变褶皱的情况下等,检测部25输出有干扰物的检测结果。
而且,在检测部25输出无干扰物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通过液体喷射部18对因按压面62的按压而变得平坦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喷射液体,从而进行印刷(印染)(液体喷射工序)。另一方面,若检测部25输出有干扰物的检测结果,则输送机构45停止印刷介质T的输送,并且液体喷射部18中止液体的喷射。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印刷装置11B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除去部发挥作用的刷部52与通过粘着除去附着物的除去部相比,附着物的除去能力很难降低。另外,通过刷部52与印刷面Sf接触,从而对印刷介质T作用与输送方向F相反方向的力,因此能够在展开印刷介质T的褶皱的状态下进行按压工序。
此外,在像这样利用刷部52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方向展开褶皱时,若为了输送印刷介质T而使支承轴46旋转,则担心印刷介质T在比刷部52靠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松弛。因此,优选输送辊47的输送力比支承轴46的输送力大,或在进行表面处理、印刷处理的情况下,使支承轴46不是驱动旋转而是从动旋转。
而且,在按压工序中,若按压具有弯曲、褶皱的印刷介质T,则担心在印刷介质T形成折痕,但是能够通过在利用刷部52展开印刷介质T的褶皱之后进行按压,从而减少这种担忧。
另外,对于印刷装置11B而言,通过在按压面62按压印刷介质T的状态下,驱动输送辊47在比按压面62靠近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进行旋转,从而在按压面62与输送辊47之间展开印刷介质T的褶皱。而且,由于液体喷射部18在输送方向F上位于按压面62与输送辊47之间,所以能够对这样展开褶皱的印刷介质T进行印刷。
此外,在输送方向F上,在处理机构26B与框体部12B之间设置间隙,从而在检测部25检测出干扰物的情况下,能够在处理机构26B与框体部12B之间的间隙进行消除印刷介质T的褶皱的作业等。
或者,在检测部25检测出干扰物的情况下,在使支承轴46绕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来卷回印刷介质T之后,再次沿着输送方向F输送印刷介质T来重新进行表面处理即可。此外,在像这样向与输送方向F相反方向输送印刷介质T的情况、沿着输送方向F输送印刷介质T而不进行表面处理的情况下等,只要作为旋转刷的除去部件51进行从动旋转,就不会妨碍印刷介质T的输送。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除上述(1)、(6)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9)由于处理机构26B以独立于框体部12B以及输送机构45的方式设置,所以能够对印刷介质T进行表面处理而不用改变印刷装置11B的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对印刷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除去部以及按压部是作为旋转体的辊子的外周面,与此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中,除去部以及按压部是具有刷丝的刷部,在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在两实施方式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件具备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并且以下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1C具备:框体部12C,其大致呈矩形箱状;载置部14C,其能够以载置有印刷介质T的状态进行往复移动;以及输送部15,其用于使载置部14C进行往复移动。另外,在框体部12内收纳有搭载有液体喷射部18的滑架17和处理机构26C。
输送部15在处理机构26C对印刷介质T进行表面处理时,使载置部14C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另外,输送部15在液体喷射部18对印刷介质T喷射液体来进行印刷时,使载置部14C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此外,在框体部12C形成有开口部16C,该开口部16C在载置部14C沿着移动方向Y(+Y、-Y)移动时,供载置部14C进出框体部12C。
处理机构26C具备:支承机构24C;除去部件71;按压部件81,其配置于比除去部件71靠近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按压辊91,其配置于比按压部件81靠近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以及检测部25,其配置于比按压辊91靠近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支承机构24C保持除去部件71、按压部件81、按压辊91以及检测部25。
除去部件71具备:旋转轴73,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机构24C;板状的基台部74,其支承于旋转轴73;以及刷部72,其具有立设于基台部74的一面侧的多个刷丝。在本实施方式中,刷部72构成除去部。
按压部件81具备:旋转轴83,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机构24C;板状的基台部84,其支承于旋转轴83;以及刷部82,其具有立设于基台部84的一面侧的多个刷丝。在本实施方式中,刷部82构成第一按压部。此外,优选作为按压部的刷部82对印刷介质T的接触压力比作为除去部的刷部72对印刷介质T的接触压力大。
按压辊91具有比印刷介质T更硬质的外周面92和转动轴93。转动轴93的两端收纳于在支承机构24C形成的沿着铅垂方向Z延伸的长孔95。按压辊91的外周面92构成第二按压部。而且,按压辊91以经由转动轴93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于支承机构24C。
支承机构24C在载置部14C向移动方向+Y进行往路移动时,使旋转轴73、83旋转,从而将刷部72、82配置于能够与印刷介质T接触的处理位置(图7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同时使转动轴93沿着长孔95向下方移动,从而将按压辊91配置于能够与印刷介质T接触的处理位置(图7中实线所示的位置)。而且,在刷部72配置于处理位置时,构成刷部72的刷丝成为前端朝向移动方向+Y的上游侧倾斜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刷部82配置于处理位置时,构成刷部82的刷丝成为前端朝向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倾斜的状态。
另外,支承机构24C在载置部14C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时,使旋转轴73、83旋转,从而将刷部72、82配置于不与印刷介质T接触的退避位置(图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同时使转动轴93沿着长孔95向上方移动,从而将按压辊91配置于不与印刷介质T接触的退避位置。此外,在将刷部72、82配置于退避位置时,也可以进行回收附着于刷部72、82的绒毛等的作业。
接下来,说明由处理机构26C进行的表面处理以及对实施过表面处理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处理。
若载置部14C以载置有印刷介质T的状态相对于框体部12C进行相对移动,则除去部件71的刷部72伴随着该相对移动,与载置于载置部14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接触。而且,在刷部72与印刷面Sf接触时,通过朝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的刷丝搔去附着于印刷面Sf的绒毛、线头,从而从印刷面Sf除去附着物(除去工序)。
在除去工序之后,伴随着载置部14C相对于框体部12C进行相对移动,按压部件81的刷部82按压刷部72接触过的印刷面Sf(第一按压工序)。另外,伴随着载置部14C相对于框体部12C进行相对移动,按压辊91以外周面92与印刷面Sf接触的状态绕图7中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进行从动旋转(第二按压工序)。
在第二按压工序之后,检测部25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对在刷部82以及按压辊91按压过的印刷面Sf上有无干扰物进行检测(检测工序)。而且,在检测部25输出无干扰物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在载置部14C向移动方向-Y进行回路移动时,液体喷射部18对与载置部14C一起移动的印刷介质T的印刷面Sf喷射液体,从而进行印刷(印染)(液体喷射工序)。
另外,在检测部25输出有干扰物的检测结果的情况下,载置部14C在比框体部12C靠近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停止。即,在检测出干扰物的情况下,不对印刷介质T进行印刷。而且,在比框体部12C靠近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停止的载置部14C上,进行重新设置印刷介质T的作业。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印刷装置11C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除去部发挥作用的刷部72与通过粘着除去附着物的除去部相比,附着物的除去能力很难降低。另外,通过刷部72与印刷面Sf接触,从而对印刷介质T作用有与移动方向+Y相反方向的力,因此能够以展开印刷介质T的褶皱的状态进行按压工序。
这里,在除去工序中,由于刷丝朝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的刷部72成为反向抚摸印刷面Sf的形态,所以构成印刷介质T的纤维等立起,从而印刷面Sf产生毛刺。对此,对于印刷装置11C而言,在第一按压工序中,通过刷丝朝向与刷部72相反方向的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倾斜的刷部82与印刷面Sf滑动接触,从而整理印刷介质T的绒毛、纤维的朝向,进而抑制印刷面Sf产生毛刺。另外,在第二按压工序中,通过按压辊91的外周面92对统一了纤维的朝向的印刷面Sf进行按压,从而使印刷面Sf成为更平坦的状态。
此外,在第一按压工序中,通过刷部82与印刷面Sf接触,从而向移动方向+Y对印刷介质T施力,因此担心印刷介质T在刷部82的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弯曲而产生褶皱。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辊91在刷部82的移动方向+Y的下游侧,一边按压印刷介质T,一边绕图7中箭头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抑制印刷介质T的弯曲。因此,能够抑制由刷部82的接触引起的印刷面Sf的蓬乱。
根据上述第四实施方式,除与上述(1)、(2)、(5)、(6)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0)能够通过利用刷部82进行第一按压工序,整理印刷介质T的绒毛、纤维的朝向。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也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变更。
·载置部也可以是能够沿着铅垂方向Z移动的结构。根据该结构,若使载置部14向铅垂方向下方移动,则能够使除去部以及按压部不与印刷介质T接触。因此,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基于支承机构的除去部以及按压部的移动。
·处理机构也可以不具备检测部25。
·也可以在其它按压部按压印刷面Sf之后,除去部进行表面处理。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使除去部与因按压部的按压而变得平坦的印刷面Sf接触来减少附着物的残留。
·除去部也可以是平面状的粘着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除去部向接近印刷面Sf的方向和远离印刷面Sf的方向移动,也能够除去附着于印刷面Sf的附着物。此外,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优选在进行表面处理的处理方向(例如,沿着移动方向Y、输送方向F的方向)上,在除去部的两侧配置按压部,从而在粘着面远离印刷面Sf时,抑制印刷介质翘起。但是,由于将除去部形成为辊子的外周面、刷部,从而形成能够连续地与印刷面Sf接触的结构,所以这种结构能够连续地进行表面处理,因此优选。
·也可以变更为不具备搭载液体喷射部并移动的滑架17而具备与印刷介质T的整体宽度对应的长条状的固定的液体喷射部的、所谓的实线式(full line type)液体喷射装置。对于这种液体喷射部而言,可以通过并列配置多个形成有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单位头部,从而使印刷范围遍及印刷介质T的整体宽度,也可以通过在单一的长条头以遍及印刷介质T的整体宽度的方式配置多个喷嘴,从而使印刷范围遍及印刷介质T的整体宽度。
·印刷介质T并不局限于布,也可以是塑料薄膜、板材等。即,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处理机构,例如附着于塑料薄膜的尘埃、附着于板材等的木屑等,也能够通过除去部的接触(例如滑动接触、粘着)来除去。另外,若将载置部14与液体喷射部形成为相对移动的结构,则由于对不具有挠性的印刷介质也能够进行印刷,所以印刷介质并不局限于片状,也可以是具有厚度的面板、板。另外,印刷中使用的液体也可以是除油墨以外的流体(包括液体、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于液体而成的液状体、凝胶之类的流状体)。
附图标记说明:
T…印刷介质;Sf…印刷面;12、12A、12B、12C…框体部;14、14A、14B、14C…载置部;18…液体喷射部;25…检测部;31…粘着辊;32…作为除去部的外周面;41、91…按压辊;42、92…作为按压部的外周面。

Claims (10)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板状的载置部,其载置印刷介质;
除去部,其通过与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印刷介质的印刷前的印刷面接触来除去附着于所述印刷面的附着物;
按压部,其从与该除去部相同方向对所述载置部进行接触并按压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印刷介质的所述除去部接触过的所述印刷面;以及
液体喷射部,其通过对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印刷介质的所述按压部按压过的所述印刷面喷射液体来进行印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去部在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印刷面时,维持所述接触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按压辊,该按压辊具有与所述印刷介质相比硬质的外周面,且能够以所述硬质的外周面与所述印刷面接触的状态旋转,
所述按压部由所述按压辊的所述外周面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去部是具有粘着面的粘着部,该粘着面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印刷面接触且具有粘着性。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去部是具有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印刷面接触的多个刷丝的刷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去部设置于能够以外周面与所述印刷面接触的状态旋转的除去辊的所述外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去辊在所述按压部按压所述印刷面时,以所述外周面与所述印刷面接触的状态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框体部,其保持所述除去部、所述按压部以及所述液体喷射部,
所述载置部以载置所述印刷介质的状态相对于所述框体部进行相对移动,
所述除去部和所述按压部随着所述相对移动而与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印刷介质的所述印刷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检测部,该检测部对在所述按压部按压过的所述印刷面上有无因从所述印刷面突出而有可能干扰所述液体喷射部的干扰物进行检测。
10.一种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如下工序:
使除去部与载置于板状的载置部的印刷介质的印刷前的印刷面接触来除去附着于所述印刷面的附着物的除去工序;
在所述除去工序之后,从与所述除去部相同方向对所述载置部进行接触并按压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印刷介质的所述除去部接触过的所述印刷面的按压工序;以及
在所述按压工序之后,通过对载置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印刷介质的被按压过的所述印刷面喷射液体来进行印刷的液体喷射工序。
CN201410613622.1A 2013-11-06 2014-11-04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Active CN1046267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63143.6A CN107738511B (zh) 2013-11-06 2014-11-04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30033 2013-11-06
JP2013230033A JP2015089636A (ja) 2013-11-06 2013-11-06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63143.6A Division CN107738511B (zh) 2013-11-06 2014-11-04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6745A CN104626745A (zh) 2015-05-20
CN104626745B true CN104626745B (zh) 2017-11-24

Family

ID=530067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13622.1A Active CN104626745B (zh) 2013-11-06 2014-11-04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N201710963143.6A Active CN107738511B (zh) 2013-11-06 2014-11-04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63143.6A Active CN107738511B (zh) 2013-11-06 2014-11-04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73387B2 (zh)
JP (1) JP2015089636A (zh)
CN (2) CN1046267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1509B2 (ja) * 2015-12-09 2020-05-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720542B2 (ja) * 2016-01-14 2020-07-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776541B2 (ja) * 2016-01-21 2020-10-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媒体の圧縮方法
JP2017140762A (ja) * 2016-02-10 2017-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7186148A (ja) * 2016-04-08 2017-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9476407B (zh) 2016-06-02 2021-04-09 波阵面有限责任公司 分配系统、喷嘴和可挤压容器
WO2018025268A1 (en) 2016-08-02 2018-02-08 Kornit Digital Ltd. Wrinkle detector for a fabric printer
JP6238033B1 (ja) * 2016-10-21 2017-11-29 齋藤 敬 捺染用加熱装置及び捺染方法と捺染装置
JP6891487B2 (ja) * 2016-12-27 2021-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06903995B (zh) * 2017-03-19 2019-01-04 绍兴塞特印染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产品印染生产线以及方法
JP6977351B2 (ja) * 2017-07-13 2021-12-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干渉物の検出方法
WO2019092727A1 (en) 2017-11-12 2019-05-16 Kornit Digital Ltd. Gripper mechanism for garment printer
CN108674045A (zh) * 2018-03-30 2018-10-19 合肥海闻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介质通用的智能化打印方法和系统
CN108724975A (zh) * 2018-05-29 2018-11-02 安徽天斯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云打印终端设备用进口处纸张压平装置
JP7147443B2 (ja) * 2018-10-03 2022-10-0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塗布装置
CN109049981A (zh) * 2018-10-16 2018-12-21 嘉兴市乔兰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横向进料式数码印花机
CN109228689A (zh) * 2018-10-29 2019-01-18 嘉兴诚信达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双层替换式加工送料机构的数码印花机
JP2020146975A (ja) * 2019-03-15 2020-09-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印刷装置
EP3868563A1 (en) * 2020-02-18 2021-08-25 Agfa Nv Inkjet printer for decorating cloth
CN111873631B (zh) * 2020-07-01 2021-12-03 保定美雅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印花布印染机
JP2022085544A (ja) * 2020-11-27 2022-06-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CN116278403B (zh) * 2023-02-22 2023-09-12 天津市侨阳印刷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包装制品的裁切喷码一体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7135A (ja) * 1984-07-04 1986-01-2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蓄積性螢光体シ−トのクリ−ニング装置
JPH01286879A (ja) * 1987-12-29 1989-11-1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169234B2 (ja) * 1990-10-25 2001-05-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15818A (ja) 1992-02-26 1994-01-25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H07304167A (ja) * 1994-05-13 1995-11-21 Hitachi Koki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5979011A (en) * 1995-04-07 1999-11-09 Noritsu Koki Co., Ltd Dust removing apparatus
JP4322968B2 (ja) * 1995-05-12 2009-09-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布帛捺染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布帛捺染方法
JPH09254366A (ja) * 1996-03-19 1997-09-30 Toray Ind Inc プリント装置及びプリント製品の製造方法
JP3393171B2 (ja) * 1996-12-13 2003-04-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捺染用プリンタ
JPH1110843A (ja) * 1997-06-20 1999-01-19 Canon Inc 皮革加色処理方法、加色処理装置および該加色処理方法によって製造された加色皮革
JP2001262459A (ja) * 2000-03-15 2001-09-26 Konica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布帛捺染装置
US6725776B2 (en) * 2000-03-24 2004-04-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Sheet-like member cleaning device and radiation image information reading apparatus which incorporates such sheet-like member cleaning device
JP2002249976A (ja) * 2001-02-22 2002-09-06 Konica Corp 布帛用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4237023A (ja) * 2002-02-28 2004-08-26 Kao Corp 粘着ロールクリーナ
JP2003311946A (ja) * 2002-04-24 2003-11-06 Seiko Instrument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DE60326806D1 (de) * 2002-12-11 2009-05-07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Tintenstrahldrucker und Bildaufzeichnungsverfahren
JP4706496B2 (ja) * 2006-02-16 2011-06-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4201032B2 (ja) * 2006-07-31 2008-12-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656165B2 (ja) * 2008-02-28 2011-03-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304430B2 (ja) * 2008-08-28 2013-10-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5581926B2 (ja) * 2010-09-14 2014-09-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及び同装置における記録方法
JP5606397B2 (ja) * 2011-05-31 2014-10-15 株式会社オーエ 清掃具
JP5857486B2 (ja) * 2011-07-14 2016-02-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装置
JP5979347B2 (ja) 2012-02-06 2016-08-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硬化型インクを用いた捺染装置及び捺染物の製造方法
JP2013174790A (ja) * 2012-02-27 2013-09-05 Hitachi Via Mechanics Ltd ワーク押圧固定装置を有する直接描画露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6745A (zh) 2015-05-20
US9573387B2 (en) 2017-02-21
US20150124034A1 (en) 2015-05-07
JP2015089636A (ja) 2015-05-11
CN107738511B (zh) 2019-04-30
CN107738511A (zh) 2018-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26745B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方法
JP4940917B2 (ja) 液滴吐出装置
TWI673179B (zh) 記錄裝置、記錄裝置之洗淨方法
CN105593022B (zh) 记录装置及传送带的清洁方法
CN100592984C (zh) 可防止起皱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方法
US20020154202A1 (en) Ink-jet printer
JP4719409B2 (ja) 記録方法
JP7447490B2 (ja) 記録装置
JP2007076863A (ja) 液滴吐出装置
JP3205674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EP3434489B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103141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
JP7299426B2 (ja) 印刷機械、および少なくとも1つの印刷モジュールの少なくとも1つのノズルバーをクリーニングする方法
JP2001122486A (ja) 布帛搬送装置および捺染装置
US10730325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adjustment part
JP201004701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384215B2 (ja) プリンタ装置
JP5507677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塗布装置
JP2018020136A (ja) 掃除用具を毛羽立たせるためのプロセス及び装置
JP2019172392A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22026768A (ja)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媒体の逆搬送方法
JP7404868B2 (ja) 記録装置
JP417884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6474684B2 (ja) 液体払拭装置及び液体払拭方法
CN211567324U (zh) 液体喷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