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85107B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85107B
CN104285107B CN201380025184.0A CN201380025184A CN104285107B CN 104285107 B CN104285107 B CN 104285107B CN 201380025184 A CN201380025184 A CN 201380025184A CN 104285107 B CN104285107 B CN 1042851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system
judged
operating
refrigeran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518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85107A (zh
Inventor
滨田守
亩崎史武
菊地仁
大西茂树
有吉直人
田村直道
西宫畅
西宫一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85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5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85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851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50Lo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具备:制冷剂系统1、2,具有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进行同一室内100的空调;以及循环器40,用于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化,判定运转中的制冷剂系统1、2各自的负荷,在根据该负荷判定结果而判断为预计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停止被判定为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运转,进行将运转汇集到被判定为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系统汇集运转,并且通过循环器40,将从被判定为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室内机20吹出的吹出空气输送到被判定为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多个室内机,配置于一个空调对象区域;多个室外机,将室内机分成多个系统,针对每个该系统而设置,并且根据来自该系统的室内机的请求而动作;系统控制单元,根据来自属于这些各系统的室内机的请求,控制对应的室外机;以及总体控制单元,根据各系统的运转负荷,使一部分的系统休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使以低负荷运转的系统休止,能够提高每一个系统的空调负荷,提高空气调节装置的效率。因此,在空调负荷低的中间期的制冷运转时或者制热运转时,也能够提高效率。
另外,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为了抑制空调效果的偏差(室内的温度分布),使各室内机成为以在属于不同的系统的彼此中分别相互邻接的方式而配置的结构(专利文献2也同样)。
另一方面,作为提高室内的舒适性的例子,提出了如下的空调系统:通过推测室内的温度分布,并根据推测出的温度分布,控制固定型空调机和循环器,从而将室内的空间分区来进行空调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65588号公报(第3页、图2)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08212号公报(摘要、图1)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57617号公报(摘要、第2图)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存在如下的问题:室内机的配置变得复杂,配管工程、维护中的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时间变长,施工费用变得高昂。另外,在用邻接的室内机为停止室内机的空调区段进行空气调节的方法中,热输送力不足,难以消除空调效果的偏差。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3记载的空调系统中,通过使用循环器来提高室内的舒适性,但并未提高空调调和装置的运转效率。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通过提高热输送力,能够抑制施工期间、施工费用,并且确保舒适性而削减功耗量。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两个制冷剂系统,具有室外机和一个或者多个室内机,进行同一室内的空调;一个或者多个循环器,用于使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化;负荷判定装置,判定运转中的两个制冷剂系统各自的负荷;以及控制装置,控制制冷剂系统以及循环器的运转,控制装置在根据负荷判定装置的判定结果判断为预计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停止被判定为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运转,进行将运转汇集到被判定为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系统汇集运转,并且使在能够吸入从被判定为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室内机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位置配置的循环器运转,使该循环器吸入吹出空气而朝向被判定为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吹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低负荷时,通过将制冷剂系统的运转汇集到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能够提高压缩机运转效率,能够削减功耗。另外,将从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的室内机吹出的吹出空气通过循环器输送到低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所以能够使热输送力提高。另外,能够以比室外机、室内机的设置位置的变更工程更短期间并且低成本地进行循环器的设置工程。以上的结果,能够抑制施工期间、施工费用,并且确保舒适性而削减功耗量。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的楼层平面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连接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图4是图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温度传感器开启/关闭(thermo ON/OFF)控制图。
图5是示出一般的压缩机的频率和总绝热效率的关系的图。
图6是示出制冷剂系统1被判定为高负荷侧的情况的运转概要的图。
图7是示出制冷剂系统2被判定为高负荷侧的情况的运转概要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系统汇集运转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制冷剂系统1的压缩机和制冷剂系统2的压缩机的各自的压缩机频率-总绝热效率特性的图。
图10是负荷判定的变形例(A)的说明图。
图11是负荷判定的变形例(B)的说明图。
图12是负荷判定的变形例(C)的说明图。
图13是负荷判定的变形例(D)的说明图。
图14是负荷判定的变形例(E)的说明图。
图15是循环器的配置例的说明图。
图16是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的楼层平面图。
图17是示出低负荷侧系统是制冷剂系统1的情况的运转概要的图。
图18是示出低负荷侧系统是制冷剂系统3的情况的运转概要的图。
图19是示出低负荷侧系统是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且与高负荷侧系统进行系统汇集的情况的运转概要的图。
图20是示出低负荷侧系统是中央的运转系统2,且无法与高负荷侧系统进行系统汇集而与中负荷侧系统进行系统汇集的情况的运转概要的图。
图21是示出制冷剂系统3的压缩机的压缩机频率-总绝热效率特性的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汇集运转的流程的流程图(1/2)。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汇集运转的流程的流程图(2/2)。
附图标记
1:制冷剂系统;2:制冷剂系统;3:制冷剂系统;10:室外机;11:压缩机;12:四通阀;13:室外热交换器;14:膨胀阀;15:室内热交换器;16:室外热交换器用送风机;17:室内热交换器用送风机;20:室内机、20a:室内机;20b:室内机;20c:室内机;21: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22:蒸发温度检测装置;23:凝结温度检测装置;30:制冷剂配管;31:负荷检测装置;40:循环器;40a:循环器;40b:循环器;40c:循环器;41:温度计;42:辐射温度计;50:传输线;100:室内;201:集中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的楼层平面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连接结构的图。在图1、图2以及后述图中,附加了相同符号的是相同的或者与其相当,其在说明书的全文中共用。进而,在说明书全文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的方式仅为例示,并不限于这些记载。
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多个(此处两个)制冷剂系统1、制冷剂系统2作为空调系统。制冷剂系统1、2各自具备室外机10、和与室外机10以制冷剂配管30连接的室内机20。另外,此处针对各制冷剂系统1的每一个各设置4台室内机20,但其数量是任意的。以下,有时将制冷剂系统1侧的室内机20设为室内机20a、将制冷剂系统2侧的室内机20设为室内机20b来进行区分。
在各制冷剂系统1、2的各自中,在室内100的顶棚隔开间隔而直线状地配置了各室内机20a、20b,在室内100形成了制冷剂系统1的空调区段和制冷剂系统2的空调区段。另外,各室内机20a、20b从顶棚附近吸入室内空气,并在将吸入的室内空气冷却或者加热之后,吹出到室内100,对同一室内100进行空调。
在空气调节装置中,还针对各制冷剂系统1、2的每一个设置了循环器40。此处,针对各制冷剂系统1、2的每一个,分别设置了3台循环器40,但其数量是任意的。关于循环器40,也有时将制冷剂系统1侧的循环器40设为循环器40a、将制冷剂系统2侧的循环器40设为循环器40b来进行区分。
循环器40被配置于室内100的顶棚,设置于自身被设置的自身侧制冷剂系统的室内机20的附近。循环器40吸入自身侧制冷剂系统的室内机20的吹出空气,朝向与自身侧制冷剂系统不同的其它侧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吹出,输送空气。循环器40的配置位置被配置成能够吸入来自自身侧制冷剂系统的室内机的吹出空气,朝向其它侧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吹出即可。
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作为控制整体的控制装置的集中控制器201,制冷剂系统1、2、循环器40以及集中控制器201通过传输线50连接。另外,在各制冷剂系统1、2中,设置了检测各制冷剂系统1、2的空调负荷的负荷检测装置31。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在图3中,示出一个制冷剂系统中的制冷剂回路。
制冷剂回路具备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热交换器13、膨胀阀1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15,它们构成为依次通过配管连接而使得制冷剂循环。空气调节装置还具备向室外热交换器13送出室外空气的室外热交换器用送风机16、和向室内热交换器15送出室内空气的室内热交换器用送风机17。另外,空气调节装置能够实施至少制冷运转或者制热运转中的某一个即可。因此,四通阀12未必是必须的结构,而可省略。
在该制冷剂回路中,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动作。在图3中用实线表示制冷时的制冷剂流动。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流向室外热交换器13,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凝结液化。凝结液化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4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2相制冷剂,流向室内热交换器15,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气化。气化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被吸入压缩机11。此时,在室外热交换器用送风机16和室内热交换器用送风机17中,向各自的热交换器送出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用送风机17送来的空气被冷却而被吹出到室内100,对室内100进行制冷。
接下来,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动作。在图3中,用虚线表示制热时的制冷剂流动。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流向室内热交换器15,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凝结液化。凝结液化的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4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2相制冷剂,流向室外热交换器13,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气化。气化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被吸入压缩机11。此时,用室外热交换器用送风机16和室内热交换器用送风机17,向各自的热交换器送出空气。用室内热交换器用送风机17送出的空气变热而吹出到室内100,对室内100进行制热。
(制冷剂回路的能力调整动作(温度传感器开启、温度传感器关闭))
接下来,对制冷时、制热时的能力调整动作进行说明。在各室内机20中,如图3所示,在室内热交换器15的空气吸入侧,具备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21。将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21的检测值设为T、将设定温度设为T0。另外,在制冷时,如以下的式(1)那样定义温度差ΔT(℃),在制热时,如以下的式(2)那样定义温度差ΔT(℃)。
制冷时ΔT=T-T0…(1)
制热时ΔT=T0-T…(2)
关于各室内机,如图4所示,在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21的检测值T(℃)和设定温度T0(℃)的温度差ΔT(℃)比+T1(℃)增加了时,打开膨胀阀14而向室内热交换器15流入制冷剂。以下,将该状态称为“温度传感器开启”。另外,各室内机20在温度差ΔT(℃)成为-T1(℃)以下时,关闭膨胀阀14而使制冷剂的流入减少或者停止。以下,将该状态称为“温度传感器关闭”。
即便连接的室内机20是1台,如果成为温度传感器开启状态,则室外机10也使压缩机11运转,如果全部成为温度传感器关闭状态,则室外机10将压缩机频率设定为0Hz,停止压缩机11。
在制冷的情况下,室外机10以使图3所示的蒸发温度检测装置22的检测值与目标蒸发温度ET一致的方式,控制压缩机11的频率。在以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21的检测值和设定温度的关系说明该频率控制时,成为如下的控制:如果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21的检测值低于设定温度,则使压缩机频率降低,如果检测值在设定温度以上,则使压缩机频率上升。
在制热的情况下,室外机10以使图3所示的凝结温度检测装置23的检测值与目标凝结温度CT一致的方式,控制压缩机11的频率。在以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21的检测值和设定温度的关系说明该频率控制时,成为如下的控制:如果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21的检测值高于设定温度,则使压缩机频率降低,如果检测值在设定温度以下,则使压缩机频率上升。
在温度传感器开启室内机的台数增加了的情况下,由于制冷剂流过的室内热交换器15的数量增加而制冷剂易于蒸发,蒸发温度检测装置22的检测值上升,所以以增加压缩机11的频率的方式进行控制使得与目标蒸发温度ET一致。由此,制冷剂流量增加,空气调节装置整体的热交换量(以下称为能力)增加。
像这样,在空气调节装置中,运转中的室内机20根据所述温度差ΔT,自动地切换为温度传感器开启状态或者温度传感器关闭状态,实施将室内100保持为设定温度的控制。
(运转效率的提高1)
在压缩机11刚起动后,制冷剂没有充分到达室内热交换器15、室外热交换器13而运转效率降低。因此,为了削减功耗量,优选避免运转和停止在短时间内频繁地反复那样的运转,以稳定的频率运转。
(运转效率的提高2)
图5是示出一般的压缩机的频率和总绝热效率的关系的图。
将压缩机11进行绝热压缩时的动力称为理论绝热压缩动力,实际的压缩机动力比理论绝热压缩动力大。将理论绝热压缩效率与实际的压缩机动力之比称为总绝热效率,如以下的式(3)那样定义。绝热效率ηc和机械效率ηm分别如(4)和式(5)那样表示。
总绝热效率=ηc×ηm…(3)
绝热效率ηc=理论绝热压缩动力/(实际的压缩机动力-机械性摩擦损失动力)
…(4)
机械效率ηm=(实际的压缩机动力-机械性摩擦损失动力)/实际的压缩机动力
…(5)
如图5那样,总绝热效率具有根据压缩机11的频率而变化的特性,在F0(Hz)下取得效率最大值,如果从F0增大或减小,则总绝热效率变低,压缩机11消耗的电力相对空气调节装置整体的热交换量增加。为了以少的功耗高效地发挥能力,期望在总绝热效率高的频率带F0附近运转。将压缩机11的能力相对功耗的比率称为COP,可以说COP越高,是越高效的运转。
在空气调节装置中,依据上述运转效率的提高1以及运转效率的提高2来进行运转。
通常,在进行空气调节装置的设计、机型选定时,考虑空调负荷最大的状态来进行。但是,由于在实际运转中最大负荷的发生频度少,所以运转中的大部分对于空气调节装置而言成为低负荷状态,在压缩机频率低且效率差的状态下运转。因此,如果当前的运转是效率差的运转,则进行将其修正的控制是重要的。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在确保舒适性的同时进行高效的运转为目标,在后述系统汇集运转中实现该运转。
(集中控制器201)
集中控制器201具有微型计算机,具备CPU、存储器等,在存储器中,存储了控制程序以及与后述流程图对应的程序等。在集中控制器201中,针对制冷剂系统1、2的每一个,将在该制冷剂系统1、2的室内机20a、20b的附近设置的循环器40a、40b对应起来而存储。另外,集中控制器201具备根据来自各负荷检测装置31的检测结果,判定制冷剂系统1、2中的哪一个是高负荷或者低负荷的负荷判定部。由负荷判定部和负荷检测装置31构成了负荷判定装置。
另外,集中控制器201适宜地切换为使全部制冷剂系统运转的通常运转、和向一部分的制冷剂系统汇集运转的系统汇集运转,来控制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在通常运转的情况和系统汇集运转的情况下,都进行将运转中的室内机切换为温度传感器开启状态或者温度传感器关闭状态的控制这点是相同的。在室内100的负荷小的情况下,在判断为相比于进行通常运转,进行系统汇集运转的情况下预计运转效率提高时,执行系统汇集运转。在室内100的负荷大的情况下,优先处理负荷来提高室内100的舒适性,进行通常运转。
(本实施方式1的控制的概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1的控制的概要进行说明。
通常运转中的室内机20如上所述那样地实施如下的控制:根据所述温度差ΔT自动地切换为温度传感器开启或者温度传感器关闭中的某一个,将室内100保持为设定温度。此处,如果假设室内100的负荷(温度负荷)小,则有时制冷剂系统1、2中的任意一个的压缩机频率都变低,变得比总绝热效率高的频率F0过低而成为效率差的运转。
在这样的情况下,相比于使制冷剂系统1、2两者都运转,在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1、2的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时,更有可能能够降低作为空气调节装置整体的总功耗。在具体说明时,在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1、2的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时,其结果是,在汇集的制冷剂系统侧(即继续运转的运转制冷剂系统侧)应处理的热交换量的分担增加,运转制冷剂系统侧的压缩机频率上升。因此,运转制冷剂系统侧的压缩机频率接近总绝热效率高的频率F0,能够实现运转效率的提高。因此,高负荷侧(功耗大的一侧)的制冷剂系统的运转效率上升,能够提高功耗降低量。其结果是,能够降低总功耗。
然而,在运转制冷剂系统侧的压缩机频率在系统汇集运转后超过总绝热效率高的频率F0时,不会导致运转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判断进行系统汇集运转之后的运转制冷剂系统侧的压缩机频率F_syuuyaku是否在总绝热效率高的频率F0以下、判断是否通过系统汇集运转而预计运转效率提高之后,进行系统汇集运转。
其中,如果将运转汇集到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运转制冷剂系统),则低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停止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在进行系统汇集运转的期间未被充分地空调。因此,为了对停止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进行空调,使与运转制冷剂系统对应地设置的循环器40运转。由此,能够实现由于高效运转的节能和室内100的舒适性确保这两者。
图6是示出制冷剂系统1被判定为高负荷侧的情况的运转概要的图。
在制冷剂系统1是高负荷侧的情况下,进行将运转汇集到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1的系统汇集运转。即,继续制冷剂系统1的运转,另一方面,使低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2的压缩机频率成为0而停止运转。然后,使在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1的附近设置的循环器40a运转。循环器40a吸入运转室内机20a的吹出空气(空调空气),吹出到停止中的制冷剂系统2的空调区段。由此,能够将空调空气(热)高效地输送到停止中的制冷剂系统2的空调区段。
在制冷剂系统2被判定为高负荷侧的情况下,按照同样的考虑方法如图7所示运转。
另外,作为将运转汇集到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的效果,除了如上所述能够增大功耗降低量以外,还具有能够使室内100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这样的效果。在系统汇集到低负荷侧的情况下,低负荷侧的室温易于达到设定温度,所以在高负荷侧的室温达到设定温度之前,低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成为温度传感器关闭,无法向高负荷侧输送空调空气(热)。其结果是,发生高负荷侧和低负荷侧的温度差,产生温度不均。
与之相对,在将运转汇集到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的情况下,在高负荷侧的室温达到设定温度时,低负荷侧的室温也达到设定温度,所以在低负荷侧的室温达到设定温度之前,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不会成为温度传感器关闭。因此,能够防止产生温度不均而使室内100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的系统汇集运转的流程的流程图。
集中控制器201如果有运转指示,则开始通常运转(制冷或制热),使定时器启动(S1)。该定时器测量用于在后述S7中计算制冷剂系统1、2各自的平均压缩机频率F_1、F_2的系统汇集判定时间t1的经过。然后,如果运转未结束(S2),则在各室内机20中计算用上述式(1)、(2)表示的ΔT(℃)(S3)。
然后,如果在全部室内机20中ΔT(℃)大于预先决定的值x(℃)(S4)、即室内100的温度负荷大,则对定时器进行复位(S5),再次返回到S2,使定时器重启。直至在全部室内机20中ΔT(℃)成为预先设定了的温度x(℃)以下,反复该S1~S5的处理。
另外,在S4中,通过进行在ΔT[℃]是某个值x(℃)以下、例如1℃以下时进入到接下来的步骤这样的判定,在例如起动时等、在室内100的温度负荷大的情况和小的情况下,分开通常运转和系统汇集运转。在室内100的温度负荷大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进行S1~S5的处理来继续通常运转,从而能够使室温尽快达到设定温度。
然后,如果通过通常运转而室温接近设定温度,在全部室内机20中,ΔT(℃)成为x(℃)以下,则判断定时器是否经过了系统汇集判定时间t1(S6),如果未经过,则返回到S2。如果定时器经过了系统汇集判定时间t1,则进入到用于判定在从通常运转转移到系统汇集运转的情况下是否预计为高效运转、即用于判定是否进行系统汇集运转的处理。
首先,计算从当前起到t1前的制冷剂系统1的平均压缩机频率F_1(Hz)、和从当前起到t1前的制冷剂系统2的平均压缩机频率F_2(Hz)(S7)。
然后,使用该计算结果,分别计算制冷剂系统1的负荷Q1和制冷剂系统2的负荷Q2(S8)。负荷计算方法如下所述。
用式(6)、(7)求出制冷剂系统1的负荷Q1、制冷剂系统2的负荷Q2。
Q1=F_1×V1·····(6)
Q2=F_2×V2·····(7)
此处,
V1(m3):制冷剂系统1的压缩机行程容积(stroke volume)
V2(m3):制冷剂系统2的压缩机行程容积
集中控制器201进行如以上那样计算出的Q1和Q2的大小比较,判定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S9)。
在判定为Q1在Q2以上而制冷剂系统1为高负荷的情况下,进入到S10,在判定为Q1小于Q2而制冷剂系统2为高负荷的情况下,进入到S18。
在判定为制冷剂系统1为高负荷而进入到S10的情况下,判断当前的负荷状态是否满足式(8),如果满足,则进行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1的系统汇集运转。另一方面,在判定为制冷剂系统2为高负荷而进入到S18的情况下,判断当前的负荷状态是否满足式(9),如果满足,则进行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2的系统汇集运转(S19)。
F0_1×V1≥Q1+Q2·····(8)
F0_2×V2≥Q1+Q2·····(9)
另外,此处,设为制冷剂系统1的压缩机11和制冷剂系统2的压缩机11各自的特性如图9所示分别在F0_1[Hz]、F0_2[Hz]下取总绝热效率最大。
式(8)、式(9)相当于用于判定在系统汇集运转的情况下是否预计为高效运转的判定条件。
在满足式(8)的情况下,意味着通过对制冷剂系统1进行系统汇集运转,系统汇集运转后的制冷剂系统1的压缩机频率F_1syuuyaku从系统汇集运转前的压缩机频率F_1上升而接近F0_1。因此,在满足式(8)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1的系统汇集运转,一定能够比系统汇集前提高运转效率。
另外,在不满足式(8)的情况下,意味着压缩机频率F_1syuuyaku超过F0_1。因此,在不满足式(8)的情况下,即使进行系统汇集运转,也预计不到高效运转,所以不进行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1的系统汇集运转,而继续现状的通常运转。
满足式(9)的情况也是同样的,在满足式(9)的情况下,通过进行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2的系统汇集运转,能够实施高效运转。另外,在不满足式(9)的情况下,即使进行系统汇集运转,也预计不到高效运转,所以不进行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2的系统汇集运转,继续现状的通常运转。
另外,即使F_1syuuyaku在F0_1以上或者F_2syuuyaku在F0_2以上,只要是距离F0_1或者F0_2一定程度接近的频率范围内,则也可以位于能够实施高效运转的范围内。作为具体的处理,对式(8)、式(9)的左边乘以常数α(1以上)的值,使F_1syuuyaku或者F_2syuuyaku的上限成为比F0_1或者F0_2高的压缩机频率来扩大系统汇集运转范围即可。
在S9中判定为制冷剂系统1为高负荷、在S10中为“是”的情况下,进行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1的系统汇集运转(S11)。即,如图6所示,继续作为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1的运转,另一方面,停止作为低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2的运转。然后,使在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1的室内机20的附近设置的循环器40a运转(S12),吸入运转室内机20a的吹出空气(空调空气),吹出到运转停止中的制冷剂系统2的空调区段。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空调空气(热)输送到制冷剂系统2的空调区段,能够实现室温的均匀化。
然后,计算制冷剂系统1中的上述温度差ΔT(℃)(S13),在ΔT(℃)在预先决定了的值x(℃)(例如1℃)以下、并且满足式(10)的期间,继续系统汇集运转(S13、S14)。即,在当前的室内100的温度负荷为低负荷并且制冷剂系统1的当前的压缩机频率F_1syuuyaku维持F0_1以下而进行高效运转的期间,继续系统汇集运转。
F_1syuuyaku≤F0_1·····(10)
然后,在室内100的温度环境变化等而在S14的判断中成为“否”的情况下,停止循环器40a的运转(S15),并且停止系统汇集运转而返回到通常运转(S16)。然后,对定时器进行复位(S17),使定时器重启,返回到S2。
另一方面,在S9中判定为制冷剂系统2为高负荷、在S18中为“是”的情况下,进行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2的系统汇集运转(S19)。即,如图7所示,继续作为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2的运转,另一方面,停止作为低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1的运转。然后,使在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2的室内机20的附近设置的循环器40b运转(S20),吸入运转室内机20b的吹出空气(空调空气),吹出到运转停止中的制冷剂系统1的空调区段。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空调空气(热)输送到制冷剂系统1的空调区段,能够实现室温的均匀化。
然后,计算制冷剂系统2中的上述温度差ΔT(℃),在ΔT(℃)为预先决定的值x(℃)(例如1℃)以下、并且满足式(11)的期间,继续系统汇集运转(S21、S22)。即,在当前的室内100的温度负荷为低负荷并且制冷剂系统2的当前的压缩机频率F_2syuuyaku维持F0_2以下而进行高效运转的期间,继续系统汇集运转。
F_2syuuyaku≤F0_2·····(11)
然后,在室内100的温度环境变化等而在S22的判断中成为“否”的情况下,停止循环器40b的运转(S23),并且停止系统汇集运转而返回到通常运转(S24)。然后,对定时器进行复位(S17),使定时器重启,返回到S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1,在低负荷时,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1、2中的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所以能够实现压缩机运转效率的提高以及功耗的削减。另外,使在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的室内机20的附近设置的循环器40运转,将用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运转制冷剂系统)调温了的空调空气输送到低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停止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所以能够高效地将热输送到停止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室温的均匀化,不会损失舒适性而节能性提高。
另外,能够以比室外机、室内机的设置位置的变更工程更短期间并且低成本地进行循环器的设置工程。因此,就试图削减空气调节装置的功耗量而言,相比于如以往技术那样以将属于不同的系统的室内机彼此邻接地配置的方式来重新构成室内机的配置的情况,能够抑制施工期间、施工费用,并且确保舒适性而削减功耗量。
(负荷判定的变形例)
在上述中,通过式(6)、(7),根据制冷剂系统1、制冷剂系统2各自的平均压缩机频率判定了负荷,但不限于该判定方法,也可以通过以下的(A)~(E)的判定方法来判定负荷。
(A)也可以如图10所示,在居住空间设置多台作为负荷检测装置31的温度计41来判定负荷。此时,针对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的每一个,比较温度计41的测量值的平均值的大小,在制冷时,将平均值大的一方判定为高负荷侧,将平均值小的一方判定为低负荷侧。在制热时,将平均值小的一方判定为高负荷侧,将平均值大的一方判定为低负荷侧。
(B)也可以如图11所示,用作为负荷检测装置31的辐射温度计42测定地面温度来判定负荷。此时,针对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的每一个,比较辐射温度计42的测量值的平均值的大小,在制冷时,将平均值大的一方判定为高负荷侧,将平均值小的一方判定为低负荷侧。在制热时,将平均值小的一方判定为高负荷侧,将平均值大的一方判定为低负荷侧。
(C)也可以如图12所示,根据人的在座信息判定负荷。此时,在制冷时,将在室人数多的一方判定为高负荷侧,将在室人数少的一方判定为低负荷侧。在制热时,将在室人数少的一方判定为高负荷侧,将在室人数多的一方判定为低负荷侧。图12示出在制冷时在制冷剂系统2侧在座人数多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系统2为高负荷侧、制冷剂系统1为低负荷侧。另外,在座信息的检测方法是任意的,不论是什么样的检测方法,只要通过设置为负荷检测装置31的在座信息检测装置来检测各制冷剂系统1、2的空调区段的在座人数即可。
(D)也可以如图13所示,根据OA设备的工作状况来判定负荷。此时,在制冷时,将OA设备工作数为大量的一方判定为高负荷侧,将OA设备工作数为少量的一方判定为低负荷侧。在制热时,将OA设备工作数为少量的一方判定为高负荷侧,将OA设备工作数为大量的一方判定为低负荷侧。图13示出在制冷时在制冷剂系统2侧OA设备工作数多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系统2为高负荷侧、制冷剂系统1为低负荷侧。OA设备的工作状况的检测方法是任意的,不论是什么样的检测方法,只要通过设置为负荷检测装置31的OA设备工作状况检测装置(未图示)来检测各制冷剂系统1、2的空调区段的OA设备的工作状况即可。
(E)也可以如图14所示,根据天气(太阳照射量)和窗户的位置来判定负荷。此时,在制冷时,如果是晴天,则将配置于窗户侧的制冷剂系统判定为高负荷侧,将配置于走廊侧的制冷剂系统判定为低负荷侧。在制热时,如果是晴天,则将配置于窗户侧的制冷剂系统判定为低负荷侧,将配置于走廊侧的制冷剂系统判定为高负荷侧。图14示出在制冷时制冷剂系统2侧在窗户侧的例子,在该情况下,判定为制冷剂系统2为高负荷侧、制冷剂系统1为低负荷侧。太阳照射量的检测方法是任意的,不论是什么样的检测方法,只要通过设置为负荷检测装置31的太阳照射量检测装置来检测太阳照射量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各制冷剂系统的各自中设置了循环器40,但在如图15所示,窗户侧等预先知道是负荷高的系统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的室内机20的附近设置循环器40。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对在两个系统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适用了系统汇集运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实施方式2中,对向3个系统的空气调节装置适用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分适用的变形例对本实施方式2也同样适用。
图16是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的楼层平面图。
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制冷剂系统1、制冷剂系统2以及制冷剂系统3,用三个制冷剂系统进行同一室内100的空调。各制冷剂系统1、2、3各自具备室外机10、和与室外机10用制冷剂配管30连接的多台室内机20。空气调节装置还针对各制冷剂系统的每一个具备多个(此处为3台或者6台)循环器40。以下,有时将制冷剂系统1侧的室内机20设为室内机20a,将制冷剂系统1侧的循环器40设为循环器40a,将制冷剂系统2侧的室内机20设为室内机20b,将制冷剂系统2侧的循环器40设为循环器40b1、40b2,将制冷剂系统3侧的室内机20设为室内机20c,将制冷剂系统3侧的循环器40设为循环器40c来区分。
在各制冷剂系统1、2、3的各自中,在室内100的顶棚隔开间隔而直线状地配置了各室内机20a、20b、20c,对将室内100在一个方向上分成三份的三个空调区段分别进行空调。与室内100的两端的制冷剂系统1、3对应地设置的循环器40a、40c被设置成分别吸入对应的自身制冷剂系统1、3的室内机20a、20c的吹出空气而吹出到房间中央。另外,与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对应地设置的循环器40b1、40b2被设置成在自身制冷剂系统的室内机20的附近,朝向两端的制冷剂系统1、3的空调区段输送空气。
如以上那样地构成的实施方式2中的系统汇集运转方法的基本的考虑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以下,以在制冷剂系统是三个的情况的系统汇集运转方法中与实施方式1相异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首先,针对三个制冷剂系统1、2、3,通过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方法检测负荷,判定低负荷侧系统、中负荷侧系统、高负荷侧系统。然后,在系统汇集运转的情况下预计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停止低负荷侧系统的制冷剂系统,进行将运转汇集到判定为中负荷侧系统或者高负荷侧系统的制冷剂系统的系统汇集运转。以下,对于低负荷侧系统为两端的制冷剂系统1、3中的某一个的情况、和为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的情况的每一个,依次说明系统汇集运转的概要。
(低负荷侧系统为两端的制冷剂系统1、3中的某一个的情况)
图17是示出低负荷侧系统为制冷剂系统1的情况的运转概要的图。
在该情况下,在将低负荷侧系统和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这两个系统的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2时预计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进行将运转汇集到制冷剂系统2的系统汇集运转。即,如图17所示,继续制冷剂系统2的运转,并且使作为低负荷侧系统的制冷剂系统1的压缩机频率成为0来停止运转。制冷剂系统2由于制冷剂系统1停止而应处理的热交换量的负担增加,压缩机频率从系统汇集运转前的F_2上升到F_2syuuyaku,接近总绝热效率高的频率F0_2。由此成为高效运转。另外,不论制冷剂系统2是中负荷侧系统还是高负荷侧系统,在低负荷侧系统是两端的制冷剂系统1、3中的某一个的情况下,都将运转汇集到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
然后,在与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对应的循环器40b1、40b2中,使朝向运转停止了的制冷剂系统1的空调区段输送空气的循环器40b1运转。循环器40b1吸入室内机20b的吹出空气,吹出到制冷剂系统1的空调区段。
另外,作为与低负荷侧系统相反侧的一端的制冷剂系统的制冷剂系统3继续运转。在制冷剂系统3中,根据设置于室内机20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21的检测值T与设定温度T0的温度差ΔT,以压缩机频率F_3进行运转。
以上,对制冷剂系统1被判断为低负荷侧系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制冷剂系统3被判断为低负荷侧系统的情况下,成为图18所示的运转。
(低负荷侧系统为中央的情况(制冷剂系统2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与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进行系统汇集的对象方成为两端的制冷剂系统1、3中的某一个、换言之高负荷侧系统或者中负荷侧系统中的某一个。在与高负荷侧系统进行系统汇集时预计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与高负荷侧系统进行系统汇集,在预计不到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与中负荷侧系统进行系统汇集。在不论与高负荷侧系统和中负荷侧系统中的哪一个进行系统汇集都预计不到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不进行系统汇集运转,继续通常运转。以下,图19以及图20示出低负荷侧系统为中央的情况的运转概要。另外,在图19以及图20中,示出制冷剂系统3为高负荷侧系统、制冷剂系统1为中负荷侧系统的情况的例子。
图19是示出低负荷侧系统为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与高负荷侧系统进行系统汇集的情况的运转概要的图。另外,制冷剂系统3的压缩机的特性如图21所示,在F0_3[Hz]下取总绝热效率最大。
在该情况下,作为高负荷侧系统的制冷剂系统3继续运转,并且作为低负荷侧系统的制冷剂系统2使压缩机频率成为0而停止运转。制冷剂系统3由于制冷剂系统2停止而应处理的热交换量的负担增加,压缩机频率从系统汇集运转前的F_3上升到F_3syuuyaku,接近总绝热效率高的频率F0_3。由此成为高效运转。
然后,使与高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3对应的循环器40c运转,吸入室内机20c的吹出空气,朝向运转停止的制冷剂系统2的空调区段输送空气。
另外,作为中负荷侧系统的制冷剂系统1继续运转。在制冷剂系统1中,根据设置于室内机20a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21的检测值T与设定温度T0的温度差ΔT,以压缩机频率F_1进行运转。
图20是示出低负荷侧系统为中央的运转系统2,无法与高负荷侧系统进行系统汇集而与中负荷侧系统进行系统汇集的情况的运转概要的图。此处,制冷剂系统1成为中负荷侧系统、制冷剂系统3成为高负荷侧系统。
在该情况下,作为中负荷侧系统的制冷剂系统1继续运转,并且作为低负荷侧系统的制冷剂系统2使压缩机频率成为0而停止运转。制冷剂系统1由于制冷剂系统2停止而应处理的热交换量的负担增加,压缩机频率从系统汇集运转前的F_1上升到F_1syuuyaku,接近总绝热效率高的频率F0_1。由此成为高效运转。
然后,使与中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1对应的循环器40a运转,吸入室内机20a的吹出空气,朝向运转停止的制冷剂系统2的空调区段输送空气。
另外,作为高负荷侧系统的制冷剂系统3继续运转。在制冷剂系统3中,根据设置于室内机20c的吸入空气温度检测装置21的检测值T与设定温度T0的温度差ΔT,以压缩机频率F_3进行运转。
图22以及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汇集运转的流程的流程图。
到S1~S6为止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相同。然后,集中控制器201针对三个制冷剂系统1、2、3,如上所述通过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方法,用式(6)、(7)、(12)求出制冷剂系统1的负荷Q1、制冷剂系统2的负荷Q2、制冷剂系统3的负荷Q3(S31、S32)。
Q3=F_3×V3·····(12)
此处,
F_3(Hz):从当前起到t1前的制冷剂系统3的平均压缩机频率
V3(m3):制冷剂系统3的压缩机行程容积
集中控制器201比较如以上那样计算出的Q1、Q2及Q3的大小,判定低负荷侧系统、中负荷侧系统、高负荷侧系统(S33)。
接下来,判定低负荷侧系统是否为配置于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S34)。在S34的判定为“否”的情况、即低负荷侧系统是两端的制冷剂系统1、3中的某一个制冷剂系统的情况下,判定是否进行系统汇集运转(S35)。即,判定在将低负荷侧系统和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这两个系统的运转汇集到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的情况下,是否预计到运转效率提高。关于该判定,具体而言,在低负荷侧系统是制冷剂系统1的情况下,能够以是否满足式(9)来判定,在低负荷侧系统是制冷剂系统3的情况下,能够以是否满足式(13)来判定。
F0_2×V2≥Q2+Q3·····(13)
在S35中为“是”的情况(满足式(9)或者式(13)的情况)下,判定为预计运转效率提高,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进行将运转汇集到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的系统汇集运转(S36),并且在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侧的循环器40b1、40b2中,使朝向运转停止的制冷剂系统1或者制冷剂系统3的空调区段输送空气的循环器40运转(S37)。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空调空气(热)输送到运转停止中的制冷剂系统1或者制冷剂系统3的空调区段,能够实现室温的均匀化。
另一方面,在S34中为“是”的情况、即低负荷侧系统是配置于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的情况下,接下来判定是否进行系统汇集运转。即,首先,判定在与高负荷侧系统进行系统汇集的情况下是否预计到运转效率提高(S38)。关于该判定,能够通过是否满足式(14)所示的第一条件来进行判定。
F0_A×VA≥QA+QB·····(14)
此处,
F0_A:在高负荷侧系统的压缩机中总绝热效率成为最大的频率
VA:高负荷侧系统的压缩机行程容积
QA:高负荷侧系统的负荷
QB:低负荷侧系统的负荷
在S38中为“是”的情况(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将运转汇集到高负荷侧系统(S39)。然后,使高负荷侧系统的循环器40运转(S40),吸入运转室内机20的吹出空气,吹出到运转停止中的制冷剂系统2的空调区段。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空调空气(热)输送到运转停止中的制冷剂系统2的空调区段,能够实现室温的均匀化。高负荷侧系统是制冷剂系统3的情况的运转概要如图19所示。
在S38中为“否”的情况(不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接下来判定在与中负荷侧系统进行系统汇集的情况下是否预计到运转效率提高(S41)。具体而言,该判定能够通过是否满足式(15)所示的第二条件来进行判定。
F0_C×VC≥QB+QC·····(15)
此处,
F0_C:在中负荷侧系统的压缩机中总绝热效率成为最大的频率
VC:中负荷侧系统的压缩机行程容积
QC:中负荷侧系统的负荷
在S41中为“是”的情况(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将运转汇集到中负荷侧系统(S42)。然后,使中负荷侧系统的循环器40运转(S43),吸入运转室内机20的吹出空气,吹出到运转停止中的制冷剂系统2的空调区段。由此,能够高效地将空调空气(热)输送到运转停止中的制冷剂系统2的空调区段,能够实现室温的均匀化。中负荷系统是制冷剂系统1的情况的运转概要如图20所示。
在S41中为“否”的情况(不满足第二条件的情况)下,不论与高负荷侧系统和中负荷侧系统中的哪一个进行系统汇集都预计不到运转效率提高,所以不进行系统汇集运转而继续通常运转,返回到S2。
通过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考虑方法,进行S44以后的处理。即,在将运转汇集到中央的制冷剂系统2的情况下,计算制冷剂系统2中的温度差ΔT(℃)(S44),在制冷剂系统2中的温度差ΔT(℃)在预先决定的值x(℃)(例如1℃)以下、并且制冷剂系统2的当前的压缩机频率F_2syuuyaku维持F0_2以下而进行高效运转的期间,继续系统汇集运转(S45)。
然后,在室内100的温度环境变化等而在S45的判断中成为“否”的情况下,停止循环器40b的运转(S46),并且停止系统汇集运转而返回到通常运转(S47)。然后,对定时器进行复位(S48),使定时器重启,返回到S2。
在将运转汇集到高负荷侧系统的情况下,计算高负荷侧系统中的温度差ΔT(℃)(S49),在高负荷侧系统中的温度差ΔT(℃)在预先决定的值x(℃)(例如1℃)以下、并且高负荷侧系统的当前的压缩机频率F_Asyuuyaku维持成为总绝热效率最大的F0_A以下而进行高效运转的期间,继续系统汇集运转(S50)。然后,在室内100的温度环境变化等而在S50的判断中成为“否”的情况下,停止高负荷侧系统的循环器40b的运转(S51),并且停止系统汇集运转而返回到通常运转(S52)。然后,对定时器进行复位(S48),使定时器重启,返回到S2。
在将运转汇集到中负荷侧系统的情况下,计算中负荷侧系统中的温度差ΔT(℃)(S53),在中负荷侧系统中的温度差ΔT(℃)在预先决定的值x(℃)(例如1℃)以下、并且中负荷侧系统的当前的压缩机频率F_Csyuuyaku维持成为总绝热效率最大的F0_C以下而进行高效运转的期间,继续系统汇集运转(S54)。然后,在室内100的温度环境变化等而在S54的判断中成为“否”的情况下,停止中负荷侧系统的循环器40的运转(S55),并且停止系统汇集运转而返回到通常运转(S56)。然后,对定时器进行复位(S48),使定时器重启,返回到S2。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2,得到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并且即使在制冷剂系统是3个系统的情况下,通过判定成为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将运转汇集到在进行系统汇集时运转效率提高的高负荷侧或者中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也能够实现压缩机运转效率的提高以及功耗的削减。系统汇集运转后的压缩机频率成为当前的压缩机频率与总绝热效率成为最大的频率之间,效率一定比系统汇集前提高。
即使系统汇集运转后的压缩机频率在总绝热效率成为最大的频率以上,只要在距离总绝热效率成为最大的频率一定程度接近的频率范围内,则也可以定位到能够实施高效运转的范围内。作为具体的处理,对式(13)、式(14)、式(15)的左边乘以常数α(1以上)的值,使系统汇集运转后的压缩机频率的上限成为比总绝热效率成为最大的频率更高的压缩机频率来扩大系统汇集运转范围即可。
另外,循环器40配置于吸入运转室内机的吹出空气的位置,能够高效地输送空调空气(热)。
另外,作为停止低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而将运转汇集到高负荷侧或者中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的效果(尽可能向高负荷侧系统汇集的效果),除了能够通过运转效率提高来降低功耗以外,还有能够使室内100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这样的效果。在向低负荷侧进行系统汇集的情况下,低负荷侧的室温易于达到设定温度,所以在高负荷侧或者中负荷侧的室温达到设定温度之前,运转制冷剂系统成为温度传感器关闭,无法向高负荷侧或者中负荷侧输送空调空气(热)。其结果是,在高负荷侧或者中负荷侧与低负荷侧之间发生温度差,产生温度不均。
相对于此,在将运转汇集到高负荷侧或者中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的情况下,在高负荷侧或者中负荷侧的室温达到了设定温度时,低负荷侧的室温也达到设定温度,所以在低负荷侧的室温达到设定温度之前,高负荷侧或者中负荷侧的制冷剂系统不会成为温度传感器关闭。因此,能够防止产生温度不均而使室内100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

Claims (19)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制冷剂系统,具有室外机和一个或者多个室内机,进行同一室内的空调;
一个或者多个循环器,用于使所述室内的温度分布均匀化;
负荷判定装置,判定运转中的所述多个制冷剂系统各自的负荷;以及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制冷剂系统以及所述循环器的运转,
所述控制装置在根据所述负荷判定装置的判定结果判断为预计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停止被判定为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运转,进行将运转汇集到被判定为负荷比所述低负荷更高的制冷剂系统的系统汇集运转,关于是否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的判断,在由所述负荷判定装置判定为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与行程容积之积、与被判定为负荷比所述低负荷更高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与行程容积之积的和成为在被判定为负荷比所述低负荷更高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中总绝热效率成为最大的压缩机频率与行程容积之积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所述系统汇集运转,并且以将被判定为负荷比所述低负荷更高的制冷剂系统侧的空气朝向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侧的空调区段输送的方式,使所述循环器运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判定装置根据所述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和行程容积,来判定负荷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判定装置判定为所述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与行程容积之积越大,负荷越高。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判断为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使在能够吸入从被判定为负荷比所述低负荷更高的制冷剂系统的所述室内机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位置配置的所述循环器运转,使该循环器吸入所述吹出空气而朝向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吹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两个制冷剂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三个制冷剂系统,
所述三个制冷剂系统具有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被判定为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和被判定为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其中被判定为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和被判定为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作为被判定为负荷比所述低负荷更高的制冷剂系统,
在是否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的判断中的、“被判定为负荷比所述低负荷更高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是被判定为所述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或者被判定为所述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
所述控制装置在根据所述负荷判定装置的判定结果判断为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作为所述系统汇集运转,进行如下运转:停止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运转,将运转汇集到被判定为所述高负荷或者所述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
以将被判定为所述高负荷或者所述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侧的空气朝向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侧的空调区段输送的方式,使所述循环器运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判断为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使在能够吸入从被判定为所述高负荷或者所述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位置配置的所述循环器运转,使该循环器吸入所述吹出空气而朝向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吹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个制冷剂系统各自被配置成对将所述室内在一个方向上分成三份的三个空调区段的各个进行空调,
在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是对两端的所述空调区段进行空调的两个制冷剂系统中的某一个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负荷判定装置的判定结果,判断通过将运转汇集到对中央的所述空调区段进行空调的制冷剂系统而是否预计到所述运转效率提高,在判断为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作为所述系统汇集运转,停止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运转,使运转汇集到对中央的所述空调区段进行空调的制冷剂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是否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的判断中的、“被判定为所述高负荷或者所述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是对所述中央的空调区段进行空调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个制冷剂系统各自被配置成对将所述室内在一个方向上分成三份的三个空调区段的各个进行空调,
在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是对中央的空调区段进行空调的制冷剂系统的情况下,所述控制装置判断通过将运转汇集到被判定为所述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侧而是否预计到所述运转效率提高,在判断为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作为所述系统汇集运转,停止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运转,使运转汇集到被判定为所述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判断为即使将运转汇集到被判定为所述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侧也预计不到所述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判断通过将运转汇集到被判定为所述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侧而是否预计到所述运转效率提高,在判断为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的情况下,作为所述系统汇集运转,停止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运转,使运转汇集到被判定为所述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满足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与行程容积之积、与被判定为所述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与行程容积之积的和成为在被判定为所述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中总绝热效率成为最大的压缩机频率与行程容积之积以下的第一条件的情况下,判断为通过向被判定为所述高负荷的制冷剂系统侧汇集运转而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在不满足所述第一条件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满足被判定为所述低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与行程容积之积、与被判定为所述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与行程容积之积的和成为在被判定为所述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的压缩机中总绝热效率成为最大的压缩机频率与行程容积之积以下的第二条件,在满足所述第二条件的情况下,判断为通过向被判定为所述中负荷的制冷剂系统侧进行运转汇集而预计所述运转效率提高。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判定装置具有在所述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的居住区域设置的温度检测装置,在制冷时,判定为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越高,负荷越高,在制热时,判定为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越低,负荷越高。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判定装置具有测定所述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的居住空间的地面以及墙壁温度的辐射温度检测装置,在制冷时,判定为所述辐射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越高,负荷越高,在制热时,判定为所述辐射温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越低,负荷越高。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判定装置具备检测所述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的在室人数的在座信息检测装置,在制冷时,判定为从所述在座信息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在座人数越多,负荷越高,在制热时,判定为从所述在座信息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在座人数越少,负荷越高。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判定装置具备检测所述制冷剂系统的空调区段的OA设备的工作状况的OA设备工作状况检测装置,在制冷时,判定为从所述OA设备工作状况检测装置检测到的OA设备工作数越多,负荷越高,在制热时,判定为从所述OA设备工作状况检测装置检测到的OA设备工作数越少,负荷越高。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荷判定装置具备太阳照射量检测装置,在制冷时由所述太阳照射量检测装置判定为晴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空调区段离窗户越近,负荷越高,在制热时由所述太阳照射量检测装置判定为晴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空调区段离窗户越远,负荷越高。
CN201380025184.0A 2012-05-16 2013-05-14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4285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2813 2012-05-16
JP2012112813A JP5452659B2 (ja) 2012-05-16 2012-05-16 空気調和装置
PCT/JP2013/063376 WO2013172327A1 (ja) 2012-05-16 2013-05-14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85107A CN104285107A (zh) 2015-01-14
CN104285107B true CN104285107B (zh) 2017-07-18

Family

ID=4958373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5184.0A Active CN104285107B (zh) 2012-05-16 2013-05-14 空气调节装置
CN201320268013.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78426U (zh) 2012-05-16 2013-05-16 空气调和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268013.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78426U (zh) 2012-05-16 2013-05-16 空气调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0422547B2 (zh)
JP (1) JP5452659B2 (zh)
CN (2) CN104285107B (zh)
DE (1) DE112013002505B4 (zh)
GB (1) GB2516577B (zh)
WO (1) WO20131723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92983B2 (ja) * 2014-06-05 2018-03-14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6003805A (ja) * 2014-06-16 2016-01-12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6003799A (ja) * 2014-06-16 2016-01-12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空調システム
JP6453714B2 (ja) * 2015-06-09 2019-01-16 株式会社Ntt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
KR102460483B1 (ko) * 2016-02-04 2022-10-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인공지능 기능을 수반하는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5864920B (zh) * 2016-03-31 2019-0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轻载除湿方法及空调
JP6293201B2 (ja) * 2016-05-25 2018-03-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3559561B1 (en) * 2016-11-09 2024-01-31 Moore, Kevin Daniel Martin Methods for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a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hvac) system
JP6477773B2 (ja) * 2017-04-18 2019-03-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7027056B2 (ja) * 2017-07-14 2022-03-0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6727446B2 (ja) * 2017-08-17 2020-07-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空気調和方法
JP7046107B2 (ja) * 2018-02-13 2022-04-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空調制御装置、空調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067325B2 (en) * 2019-06-14 2021-07-20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Refrigeration cycle optimization
JP6740491B1 (ja) * 2019-09-18 2020-08-12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室外機、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5667811A (zh) * 2020-06-02 2023-01-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环境控制系统
US11781790B2 (en) * 2020-06-11 2023-10-10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Refrigerating system
DE102021116570A1 (de) 2021-06-28 2022-12-29 Viessmann Climate Solutions Se Verfahren und system zum steuern einer luftkenngrösse mittels einer vielzahl von lüftungseinheiten
CN115854499B (zh) * 2022-12-21 2024-05-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机组控制方法、空调机组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06101Y (zh) * 2008-09-17 2009-09-09 赵宽 阻热采暖冬夏两用智能窗户及幕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1394A (en) 1987-02-26 1987-12-08 Samuel Glenn W Multiple-unit HVAC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JPH04327751A (ja) * 1991-04-25 1992-11-17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JP4011826B2 (ja) * 1999-05-10 2007-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65588A (ja) * 2001-08-27 2003-03-05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308212A (ja) * 2005-04-28 2006-11-09 Shimizu Corp 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JP2007010204A (ja) * 2005-06-29 2007-01-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施設のエネルギー管理装置
DE102005032042B4 (de) * 2005-07-08 2007-04-12 Testo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Ermittlung des Energieeintrags in einen Raum durch eine Strahlungsquelle
JP2007271112A (ja) * 2006-03-30 2007-10-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8157563A (ja) * 2006-12-25 2008-07-10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0963742B1 (ko) 2007-10-24 2010-06-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왕복동식 압축기
JP5112914B2 (ja) * 2008-03-06 2013-01-09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エネルギー算出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236398A (ja) * 2008-03-27 2009-10-15 Toshiba Carrier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2009257617A (ja) 2008-04-14 2009-11-05 Daikin Ind Ltd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029913B2 (ja) * 2008-07-04 2012-09-19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ントテクノロジー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312055B2 (ja) 2009-01-07 2013-10-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5297259B2 (ja) * 2009-04-21 2013-09-25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エネルギー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JP2011052851A (ja) * 2009-08-31 2011-03-17 Panasonic Corp 連携気流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5536561B2 (ja) * 2010-06-25 2014-07-02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群制御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5517793B2 (ja) * 2010-07-05 2014-06-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サーキュレータおよびサーキュレータ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306101Y (zh) * 2008-09-17 2009-09-09 赵宽 阻热采暖冬夏两用智能窗户及幕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3002505T5 (de) 2015-10-01
US20150300675A1 (en) 2015-10-22
GB201419451D0 (en) 2014-12-17
JP2013238376A (ja) 2013-11-28
DE112013002505B4 (de) 2024-01-04
JP5452659B2 (ja) 2014-03-26
CN203478426U (zh) 2014-03-12
CN104285107A (zh) 2015-01-14
GB2516577A (en) 2015-01-28
US20170307248A1 (en) 2017-10-26
WO2013172327A1 (ja) 2013-11-21
US10422547B2 (en) 2019-09-24
GB2516577B (en) 2019-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8510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5980784B (zh) 空调机
US9909785B2 (en) Heat pump device with simultaneous use of air and geothermal heat sources
US8660702B2 (en) Central cooling and circulation energy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CN105143780A (zh) 空调系统控制装置
CN107246683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814373B (zh) 空气调节机
CN103842736B (zh) 制冷装置
US20140069131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9405365A (zh) 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空气调节装置
CN106091251B (zh) 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脏堵判断方法、装置和空调
CN109196287A (zh) 空气调节系统
CN106461256A (zh) 换气装置
CN110529973A (zh) 一种空调的自清洁控制方法、自清洁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07208939B (zh) 空调装置
JP2007315682A (ja) 水熱源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07407494A (zh) 空调
JP5591214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運転方法
CN107208938A (zh) 空调装置
CN104822998A (zh) 空调系统
JP3994607B2 (ja) 空気調和方法
CN109489195A (zh) 用于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4583684B (zh) 空调机
JP2008170015A (ja) 貯湯槽付き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627550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