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45435B -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45435B
CN104245435B CN201380019698.5A CN201380019698A CN104245435B CN 104245435 B CN104245435 B CN 104245435B CN 201380019698 A CN201380019698 A CN 201380019698A CN 104245435 B CN104245435 B CN 1042454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lge
gas
airbag body
seat belt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96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45435A (zh
Inventor
落合史治
宫本和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45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5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45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454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其能够通过充气机(15)的动作而将沿着车辆的车顶侧梁而设置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在车室内展开为帘状。安全气囊主体(13A)具有:第1膨胀部(13c7),其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且在展开时被供给基于充气机(15)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第2膨胀部(13c4),其配置在第1膨胀部后方且被供给来自第1膨胀部(13c7)的气体;和气体连通部(19a4),其将第1膨胀部(13c7)与第2膨胀部(13c4)之间连通。气体连通部(19a4)设在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的上方。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第1膨胀部向第2膨胀部的流通。

Description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最近的汽车等车辆中,搭载有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正在逐步增多,该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在车辆的侧面碰撞等时,使被称为安全气囊的袋体在车室内的侧部与乘员之间展开为帘状而保护乘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沿着车室内的侧部展开为帘状的安全气囊主体具有:在乘员的保护区域内形成的膨胀部和在保护区域外形成的副室。膨胀部与副室之间经由被称为通气孔的气体连通路而连通。当膨胀部的内压因在冲击的输入时膨胀的安全气囊主体约束乘员的载荷而升高时,膨胀部的气体的一部分将通过通气孔而流入至副室。由此,能够降低膨胀部的压力,从而减少乘员受到的最大加速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766号公报(参照图2的通气孔31)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在安全气囊主体的膨胀展开时,连通膨胀部与副室之间的气体连通路(通气孔)位于前席乘员用3点式安全带的固定部(固定在中柱上)的附近。由此,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担心气体连通部与安全带碰撞而妨碍气体从膨胀部向副室的流通。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以提供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为目的,其在受到来自外部的碰撞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膨胀部向副室的流通。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提供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能够通过充气机的动作而将沿着车辆的车顶侧梁而设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在车室内展开为帘状,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具有:第1膨胀部,其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且在展开时被供给基于所述充气机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第2膨胀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膨胀部后方且被供给来自该第1膨胀部的气体;和气体连通部,其将所述第1膨胀部与所述第2膨胀部之间连通,所述气体连通部设在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的上方侧梁。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第1膨胀部向第2膨胀部的流通。
此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第1膨胀部位于与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接近的位置上,在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在所述第1膨胀部中的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一侧,设有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气体隔离部。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能够将与安全带干涉区域接近而存在的第1膨胀部从安全带的干涉中确实地隔离。
此外,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安全气囊主体还具有非膨胀部,该非膨胀部在展开时没有被供给基于所述充气机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所述非膨胀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重叠的方式设置。
此外,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中,将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设定为所述非膨胀部。
根据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的发明,即使假设安全带相对于安全气囊主体发生了干涉,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帘式安全气囊装置所具有的乘员保护功能。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第1膨胀部向第2膨胀部的流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
(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1)
在说明本发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之前,参照图1来说明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1。图1是表示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1的安全气囊主体103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如图1所示,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1具有:安全气囊主体103;和在侧面碰撞等冲击的输入时向安全气囊主体103内供给高压气体的充气机105。
另外,图1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以下相同)。
安全气囊主体103例如是由合成纤维制的纺织物、编织物、或无纺布中的任何一种构成的袋体。展开前的安全气囊主体103在从前柱经过车顶侧梁到后柱(全部未图示)的范围内以作为细长棒状的折叠状态,而被收纳在例如未图示的车顶面板的背面侧。
大致圆筒形状的充气机105例如与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03大致平行地安装在车顶侧梁上。充气机105具有如下功能:在冲击的输入时,通过气体供给管105a向安全气囊主体103内供给高压气体,由此使安全气囊主体103迅速展开。
如图1所示,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03具有:高压气体的导入部103a;与导入部103a连通的分支部103b;由与分支部103b连通的多个单元构成的膨胀部103c;和没有被供给高压气体的非膨胀部13d。
膨胀部103c由与分支部103b直接连通的第1组膨胀部103c1、103c3、103c5、103c7和与分支部103b间接连通的第2组膨胀部103c2、103c4、103c6构成。
彼此相邻的第1组膨胀部103c1及第2组膨胀部103c2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07a1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09a1而连通。
将第1组膨胀部103c7夹在中间而彼此相邻的第1组膨胀部103c3及第2组膨胀部103c4隔着将第1组膨胀部103c7划分的划分部107a2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09a2而连通。
与上述同样地,彼此相邻的第1组膨胀部103c5及第2组膨胀部103c6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07a3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09a3而连通。
在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03中,如图1所示,膨胀部103c1、103c2、103c3位于与前席乘员(驾驶者)PF的侧头部对应的位置上。另外,如图1所示,膨胀部103c5、103c6位于与后席乘员(驾驶者)PR的侧头部对应的位置上。
在此的问题是,在比较例的安全气囊主体103中,展开状态的气体连通部109a2位于前席乘员用3点式安全带(未图示)的固定部(固定在中柱上;未图示)附近(参照图1的由虚线围绕的“安全带干涉区域120”)。由此,在比较例中,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担心气体连通部109a2与安全带碰撞而遮蔽气体从第1组膨胀部103c3向第2组膨胀部103c4的流通。(本发明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的概要)
于是,在本发明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包括本发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11B、11C。)中,例如如图2所示,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的安全气囊主体13采用如下构成:该安全气囊主体13具有:第1膨胀部13c7,其在展开时被供给基于充气机15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第2膨胀部13c4,其配置在第1膨胀部13c7后方且被供给来自第1膨胀部13c7的气体;和气体连通部19a4,其将第1膨胀部13c7与第2膨胀部13c4之间连通,气体连通部19a4设在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第1膨胀部13c7向第2膨胀部13c4的流通。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
接下来,参照图2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具有: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和在侧面碰撞等冲击的输入时向安全气囊主体13A内供给高压气体的充气机15。
安全气囊主体13A是由合成纤维制的纺织物、编织物、或无纺布中的任何一种构成的袋体。展开前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在从前柱经过车顶侧梁到后柱(全部未图示)的范围内以作为细长棒状的折叠状态,例如收纳在未图示的车顶面板的背面侧。
大致圆筒形状的充气机15例如与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大致平行地安装在车顶侧梁上。充气机15具有如下的功能:在冲击的输入时,通过气体供给管15a向安全气囊主体13A内供给高压气体,由此,使安全气囊主体13A迅速展开。
如图2所示,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具有:高压气体的导入部13a;与导入部13a连通的分支部13b;由与分支部13b连通的多个单元构成的膨胀部13c;和没有被供给高压气体的非膨胀部13d。膨胀部13c及非膨胀部13d分别是通过例如在使构成安全气囊主体13A的袋体的基布(表背的基布)互相重合的状态下,按照规定的形状缝合而形成的。在该缝制中,缝制线相对于分支部13b开放的部分成为膨胀部13c,另一方面,缝制线相对于分支部13b封闭的部分成为非膨胀部13d。
膨胀部13c由与分支部13b直接连通的第1组膨胀部13c1、13c3、13c5、13c7和与分支部13b间接连通的第2组膨胀部13c2、13c4、13c6构成。
彼此相邻的第1组膨胀部13c1及第2组膨胀部13c2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1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9a1而连通。
与上述同样地,彼此相邻的第1组膨胀部13c5及第2组膨胀部13c6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3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9a3而连通。
第1组膨胀部13c3及第2组膨胀部13c4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21而互相隔离。此外,第1组膨胀部13c3及第1组膨胀部13c7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22而互相隔离。
而且,彼此相邻的第1组膨胀部13c7及第2组膨胀部13c4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4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气体连通部19a4而连通。第2组膨胀部13c4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而配置在第1组膨胀部13c7的后方。
在展开状态的安全气囊主体13A中,如图2所示,膨胀部13c1、13c2、13c3位于与前席乘员(驾驶者)PF的侧头部对应的位置上。此外,如图2所示,膨胀部13c5、13c6位于与后席乘员(驾驶者)PR的侧头部对应的位置上。
在此,说明比较例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01与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的不同点。比较例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这两者间的不同点大概有2个。
第1不同点为,在比较例中,第1组膨胀部103c3与第2组膨胀部103c4之间通过存在于安全带干涉区域120内的气体连通部109a2而连通。相对于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1组膨胀部13c3与第2组膨胀部13c4之间隔着(存在于安全带干涉区域20内的)划分部17a21而互相隔离。
第2不同点为,在比较例中,第1组膨胀部103c7与第2组膨胀部103c4之间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07a4(参照图1)而隔离。相对于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1组膨胀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膨胀部”。)13c7与第2组膨胀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膨胀部”。)13c4之间隔着将它们之间划分的划分部17a4而隔离,另一方面,通过(存在于安全带干涉区域20外的)气体连通部(相当于本发明的“气体连通部”。)19a4而连通。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的作用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中,如图2所示,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的安全气囊主体13A采用以下构成:该安全气囊主体13A具有:在展开时被供给基于充气机15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的第1组膨胀部(第1膨胀部)13c7;配置在第1组膨胀部13c7后方且被供给来自第1组膨胀部13c7的气体的第2组膨胀部(第2膨胀部)13c4;和将第1组膨胀部(第1膨胀部)与第2组膨胀部(第2膨胀部)13c4之间连通的气体连通部19a4,气体连通部19a4设在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气体连通部19a4设在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A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的上方,因此,不会妨碍气体连通部19a4中的气体流通。因此,在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使安全气囊主体13A膨胀展开时,能够顺畅地进行气体从第1组膨胀部(第1膨胀部)13c7向第2组膨胀部(第2膨胀部)13c4的流通。其结果为,能够使与安全带干涉区域20接近而存在的第2组膨胀部(第2膨胀部)13c4确实地膨胀。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中,如图2所示,第1组膨胀部(第1膨胀部)13c7位于与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A中安全带干涉区域20接近的位置上,在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A中在第1组膨胀部(第1膨胀部)13c7中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一侧设有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气体隔离部17a23。
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能够将与安全带干涉区域20接近而存在的第1组膨胀部(第1膨胀部)13c7从安全带的干涉中确实地隔离。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
接下来,参照图3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的安全气囊主体13B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A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中,其基本的构成类似。因此,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并且以两者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第1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这两者间的不同点大概有2个。
第1不同点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2组膨胀部13c4、13c6在第2实施方式中,被替换为非膨胀部21a、21b及第2组膨胀部(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膨胀部”。)13c8。相当于所述非膨胀部的一部分的非膨胀部21a以与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B中安全带干涉区域20重叠的方式设置。第2组膨胀部13c8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而配置在第1组膨胀部13c7的后方。
第2不同点为,第2实施方式的气体连通部19a4以将非膨胀部21a、21b之间隔离的方式与第2组膨胀部13c8连通。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的作用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中,如图3所示,安全气囊主体13B采用如下的构成:还具有在展开时没有被供给基于充气机15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的非膨胀部21a、21b,且非膨胀部21a、21b中的至少一部分(21a)以与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B中安全带干涉区域20重叠的方式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将非膨胀部21a以与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B中安全带干涉区域20重叠的方式设置,因此,即使假设安全带相对于安全气囊主体13B发生了干涉,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所具有的乘员保护功能。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
接下来,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C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C的安全气囊主体13C展开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B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C中,其基本的构成类似。因此,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并且以两者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这两者间的不同点大概有2个。
第1不同点为,第2实施方式的非膨胀部21a、21b及第2组膨胀部13c8在第3实施方式中被替换为第2组膨胀部13c9(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膨胀部”。)。第2组膨胀部13c9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而配置在第1组的膨胀部13c7的后方。
第2不同点为,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C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第1组膨胀部13c7中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在第3实施方式中被替换为非膨胀部23。总之,将安全带干涉区域20设定为非膨胀部23。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C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C,如图4所示,展开时的安全气囊主体13C中的安全带干涉区域20被设定为非膨胀部23,因此,即使假设安全带相对于安全气囊主体13C发生了干涉,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帘式安全气囊装置11C所具有的乘员保护功能。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发明的具体化示例。因此,并不能由此来限定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或其主要特征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实施。
例如,在本发明的第1~第3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安全气囊主体13A、13B、13C在从前柱经过车顶侧梁到后柱的范围内且以作为细长棒状的折叠状态被收纳的方式为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安全气囊主体13A、13B、13C以相对于(前柱或后柱除外)车顶侧梁成为细长棒状的折叠状态被收纳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1A、11B、11C 第1~第3实施方式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13A、13B、13C 安全气囊主体
13c 膨胀部
13c7 第1组膨胀部(第1膨胀部)
13c4、13c8、13c9 第2组膨胀部(第2膨胀部)
13d 非膨胀部
15 充气机
17a23 气体隔离部
19a4 气体连通部
20 安全带干涉区域
21a、21b 非膨胀部
23 非膨胀部

Claims (3)

1.一种帘式安全气囊装置,能够通过充气机的动作而将沿着车辆的车顶侧梁而设置的安全气囊主体在车室内展开为帘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具有:第1膨胀部,其配置在与中柱重叠的位置上,且在展开时经由导入部和分支部被供给基于所述充气机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第2膨胀部,其配置在所述第1膨胀部后方且被供给来自该第1膨胀部的气体;和气体连通部,其将所述第1膨胀部与所述第2膨胀部之间连通,
在所述安全气囊主体的展开时,基于所述充气机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以所述充气机、所述导入部、所述分支部、所述第1膨胀部、所述气体连通部、所述第2膨胀部的顺序流通,
所述第1膨胀部和所述气体连通部设在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将与安全带发生干涉的安全带干涉区域的上方,
所述安全气囊主体还具有非膨胀部,该非膨胀部在展开时没有被供给基于所述充气机的动作而产生的气体,
所述非膨胀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以与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重叠的方式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膨胀部位于与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接近的位置上,
在展开时的所述安全气囊主体中在所述第1膨胀部的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一侧,设有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气体隔离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安全带干涉区域设定为所述非膨胀部。
CN201380019698.5A 2012-04-23 2013-04-16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042454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7998 2012-04-23
JP2012-097998 2012-04-23
PCT/JP2013/061272 WO2013161626A1 (ja) 2012-04-23 2013-04-16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45435A CN104245435A (zh) 2014-12-24
CN104245435B true CN104245435B (zh) 2016-10-19

Family

ID=49482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9698.5A Active CN104245435B (zh) 2012-04-23 2013-04-16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08884B2 (zh)
JP (1) JP5810213B2 (zh)
CN (1) CN104245435B (zh)
WO (1) WO20131616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2857B2 (ja) * 2014-08-01 2017-03-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22156B2 (ja) * 2015-04-07 2017-11-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6427216B2 (ja) 2017-03-27 2018-11-21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836342B2 (en) * 2017-10-31 2020-11-17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for head protection
JP7342825B2 (ja) * 2020-09-16 2023-09-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4766A (ja) * 2002-07-01 2004-02-05 Honda Motor Co Ltd 乗員拘束装置
CN1695988A (zh) * 2004-05-12 2005-11-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上的安全带装置的调整结构
US8025308B2 (en) * 2007-10-09 2011-09-27 Tk Holdings Inc. Curtain airbag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24723A (en) * 1997-06-27 1999-07-20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Side safety barrier device
DE19956710B4 (de) * 1999-11-25 2008-05-08 Takata-Petri Ag Aufblasbarer Luftsack
JP2002178871A (ja) * 2000-04-21 2002-06-26 Takata Corp 自動車乗員頭部の保護バッグ及び保護装置
US6454296B1 (en) * 2000-11-22 2002-09-2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ide air bag for roll-over restraint
US20020101066A1 (en) * 2001-01-31 2002-08-01 Toshinori Tanase Head protection air bag system
JP2002240666A (ja) * 2001-02-14 2002-08-28 Toyoda Gosei Co Ltd 乗員頭部保護装置
US6454298B1 (en) * 2001-03-12 2002-09-2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Low volume roof rail air bag
JP4075463B2 (ja) * 2002-02-27 2008-04-16 タカタ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及び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063095B2 (ja) 2002-03-08 2008-03-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029035A (ja) 2003-07-07 2005-02-03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86654A (ja) * 2003-12-24 2005-07-14 Takata Corp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239038A (ja) * 2004-02-27 2005-09-08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
US7059630B2 (en) * 2004-03-31 2006-06-13 Tk Holdings, Inc. Head side airbag cushion fold
JP4419696B2 (ja) * 2004-06-14 2010-02-2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062599A (ja) * 2005-08-31 2007-03-15 Toyoda Gosei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JP5029575B2 (ja) 2008-11-12 2012-09-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
JP5136392B2 (ja) * 2008-12-25 2013-02-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65717B2 (ja) * 2009-04-21 2014-04-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WO2011001986A1 (ja) 2009-07-03 2011-01-0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JP2012179923A (ja) * 2009-09-25 2012-09-2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GB2486623B (en) * 2009-10-28 2017-01-18 Key Safety Systems Inc Ejec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curtain air bags
US8708365B2 (en) * 2010-01-29 2014-04-29 Autoliv Asp, Inc. Side curtain airbag assembly
JP5556356B2 (ja) * 2010-05-18 2014-07-2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
JP5640686B2 (ja) * 2010-11-16 2014-12-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5336457B2 (ja) * 2010-11-18 2013-11-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0056342A1 (de) * 2010-12-29 2012-07-0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orhang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
JP2012188051A (ja) * 2011-03-11 2012-10-04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2206660A (ja) * 2011-03-30 2012-10-25 Toyoda Gosei Co Ltd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380493B2 (ja) * 2011-06-09 2014-0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JP5646060B2 (ja) * 2011-08-01 2014-12-2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US8662533B2 (en) * 2012-05-03 2014-03-04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with light weight airbag cushion
US8851507B1 (en) * 2013-03-15 2014-10-07 Autoliv Asp, Inc. Airbags with sewn leak reducing panels
US9067564B2 (en) * 2013-03-15 2015-06-30 Autoliv Asp, Inc. Airbags with sewn leak reducing panels
DE202013004273U1 (de) * 2013-05-07 2013-05-27 Key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4766A (ja) * 2002-07-01 2004-02-05 Honda Motor Co Ltd 乗員拘束装置
CN1695988A (zh) * 2004-05-12 2005-11-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上的安全带装置的调整结构
US8025308B2 (en) * 2007-10-09 2011-09-27 Tk Holdings Inc. Curtain airba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61626A1 (ja) 2013-10-31
US20150097360A1 (en) 2015-04-09
JP5810213B2 (ja) 2015-11-11
JPWO2013161626A1 (ja) 2015-12-24
US9308884B2 (en) 2016-04-12
CN104245435A (zh)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37192B2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245435B (zh)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JP5761220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171930B1 (ko) 에어백 모듈
CN102673510B (zh) 侧安全气囊装置、乘员保护装置及乘员保护方法
CN105764755B (zh) 卷绕式侧面撞击气囊系统和方法
CN105383433B (zh) 帘式气囊装置
CN205113240U (zh)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JP2018167830A (ja) 個別膨張式二段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
JP6540647B2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027924B1 (ko) 차량의 커튼 에어백
CN108177627B (zh) 包卷式汽车安全气囊结构
CN105564360A (zh) 帘式气囊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371964A (zh) 帘式气囊衬垫以及使用该帘式气囊衬垫的帘式气囊模块
CN209142074U (zh) 用于全景式车顶的安全气囊装置
JP2000507183A (ja) 乗用車の側方範囲のための膨らまし可能な頭保護装置
CN101161509B (zh) 车辆用帘式安全气囊的安装结构
CN209426717U (zh) 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以及安全气囊
US8276937B2 (en) Side airbag for a motor vehicle
KR102641414B1 (ko) 파노라마 루프용 에어백장치
WO2019073826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791535A (zh) 侧面气囊装置
JP2015074362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のガスガイド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991448B (zh)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垫
KR102571842B1 (ko) 차량용 커튼 에어백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