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4755B - 卷绕式侧面撞击气囊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卷绕式侧面撞击气囊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64755B
CN105764755B CN201480064348.5A CN201480064348A CN105764755B CN 105764755 B CN105764755 B CN 105764755B CN 201480064348 A CN201480064348 A CN 201480064348A CN 105764755 B CN105764755 B CN 1057647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m
air bag
inflatable
vehicle
inflatable curt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434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64755A (zh
Inventor
王小红
牧冈孝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ASP Inc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AS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ASP Inc filed Critical Autoliv ASP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764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47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64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47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6Lateral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9Oblique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60R2021/0048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16Inner seams, e.g. cre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or used as tether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6Ex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04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 B60R2021/23509Fab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7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anels
    • B60R2021/23576Sew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616Structural member making
    • Y10T29/49622Vehicular structural member ma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气囊组件可以包括可充气帘气囊,其具有收藏构形和展开构形。可充气帘可以具有第一室以及在第一室的前方充气的第二室。第二室可以通过非充气区域与第一室分开。非充气区域可以具有一宽度,所述宽度被选择为可充气帘气囊在展开过程中发生平面内弯折。所述平面内弯折可以将第二室定位为低于第一室,使得第二室覆盖门的邻近所述可充气帘的一大部分。非充气区域的前部和后部可以附接在一起,以形成折痕,所述折痕降低了非充气区域的宽度,因而加强的平面内折叠。第二室还相对于第一室进行平面外弯折,以帮助在小重叠碰撞情形中提供保护。

Description

卷绕式侧面撞击气囊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车安全。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可充气气囊帘和方法,其在小重叠和倾斜的前方碰撞以及侧面碰撞情形中提供保护。
背景技术
可充气安全约束设备(例如气囊)在多数新车上是强制性的。气囊通常安装为系统的一部分,其中气囊模块在车辆的驾驶员一侧的方向盘中,并且在车辆的乘客一侧的仪表盘中。倘若发生事故,车辆内的传感器测量到异常的减速并且触发容纳在充气机中的装料的点火。来自装料的膨胀气体行进经过导管并且填充气囊,气囊立即在驾驶员和乘客的前方充气,以保护他们免遭与车辆内部的有害的撞击。通常,气囊隐藏在车辆内饰中,在正常的车辆操作期间是不可见的。
气囊系统也已经针对类似的需要进行了开发,即,保护乘客免遭与车辆内部的侧面的侧向撞击。这可能在另一车辆与该车辆的侧面相撞时发生,或者在车辆的侧面反复撞击地面的翻滚情况下发生。侧面撞击气囊通常被称为“可充气帘”。很多可充气帘沿着车顶与侧窗和柱(pillar)交会的角被收藏。这些可充气帘可以在顶棚的边缘处被收藏在顶棚内饰(其是覆盖车顶的织物)的后面。
很多政府近期发布的安全标准要求在侧面或正面碰撞的情况下有更加全面的保护。此外,对于提供如下的气囊系统有着持续的需求,所述气囊系统可经济地制造和安装,避免妨碍车辆制造商的可将各种零件定位在车辆内部的能力,并且预期为可靠地进行展开。在展开时,车辆的乘客可能位于车辆内的任意位置,因此理想的是,提供可在最广的乘员位置范围内针对撞击进行保护的气囊系统。
已经看到,一些现有的可充气帘设计没有在特定碰撞事件(例如,翻滚碰撞)发生时提供恰当的保护。在翻滚碰撞中,车辆乘员的位置和轨迹是难以预计的。于是,已知的、设计为针对纯粹的侧向撞击进行保护的可充气帘可能不在合适的位置来提供最需要的保护。结果可能是,受到与内部的车辆表面撞击的伤害和/或从车辆弹出,尽管气囊系统展开了。
此外,近期已经显而易见的一个安全需求是在“小重叠”和“倾斜碰撞”事件中对加强的保护的需求。小重叠(overlap)碰撞是正面碰撞,其中撞击发生在车辆的前部的左侧或右侧上的相对窄的部分。倾斜碰撞是正面碰撞,其中撞击以从迎面偏离一角度发生并且发生在车辆的前部的左侧或右侧上的相对窄的部分。这样的碰撞可导致车辆结构在撞击发生侧上的更大的变形。另外,这样的碰撞趋于引起车辆的中心远离行驶路线旋转,这将引起车辆乘员在向前向外的轨迹中移动。此外,现有的气囊系统可能不足以针对小重叠和倾斜碰撞进行保护,因为乘客在车辆内的轨迹可与气囊系统设计要提供保护的轨迹不同。例如,在具有驾驶员一侧气囊和可充气帘的车辆中,驾驶员的头部将向前移动,移动的向量具有向前和侧向的分量,使得头部趋于在展开的驾驶员一侧气囊和展开的可充气帘之间移动。这可引起驾驶员的头部撞到A柱或车辆的仪表板,尽管气囊系统已展开。
此外,理想的是减少气囊的成本、复杂度,以及制造时间。更简单的、更便宜的气囊系统不仅可以为顾客省钱,还可以延长气囊系统对车辆乘员(其在车辆碰撞事件中以其他方式受到保护)的可用性。
发明内容
针对于本领域当前的情况,并且特别针对于本领域中的问题和需要(所述问题和需要尚未被当前可用的气囊系统和方法完全解决),已经开发了本发明的多个系统和方法。因此,有利的是提供气囊系统和方法,该气囊系统和方法在多种碰撞情形中为车辆乘员提供可靠的保护。另外,有利的是使制造和安装成本最小化。本发明可以具有本文没有具体提到的其他益处。
为了获得前面的效果,并且根据本文具体实施且广泛描述的本发明,气囊组件可以布置在车辆中,以保护车辆乘员免于撞击车辆的至少一个侧表面。所述气囊组件可以包括可充气帘气囊,其具有收藏构形和展开构形,所述收藏构形在车辆的车顶附近,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在所述车辆乘员和车辆的所述至少一个侧表面之间向下展开到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可以具有内织物层和外织物层,所述内织物层和所述外织物层在外围的接合处固定在一起,以在所述外围的接合处以内限定第一室,与所述第一室流体连通的第二室,以及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延伸的非充气区域,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分开。所述非充气区域可以具有一宽度,所述宽度被选择为允许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在所述展开构形中的平面内弯折。
所述非充气区域可以具有大体竖直部分,所述大体竖直部分在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之间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向上延伸。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可充气帘气囊的所述平面内弯折可以使得所述第二室相对于所述第一室向下形成一角度。所述非充气区域可以具有大体水平部分,所述大体水平部分向所述大体竖直部分的前方延伸,以将所述第二室分为上段和下段。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第二室可以在窗以内充气,并且所述下段可以延伸为低于所述窗的底部且低于所述第一室。
所述第二室可以进一步具有前段。所述上段、所述前段和所述下段可以相互配合,以限定单一的无分叉通路,所述无分叉通路将充气气体从所述第一室传导至所述上段,从所述上段传导至所述前段,并且从所述前段传导至所述下段。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下段可以形成一角度,使得在所述下段上,所述内织物层的外表面面向上。
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宽度可以在7mm至120mm之间。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第二室可以位于乘员区与车辆的A柱和车辆的仪表板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之间,所述乘员区正常地将由车辆乘员的头部所占据。
所述气囊组件可以进一步具有系链,所述系链具有能够固定至所述第二室的第一端部和能够固定至所述车辆的第二端部,以在展开构形中在非充气区域进行平面外折叠,从而将第二室定位在第一室内侧。
所述气囊组件可以进一步具有一附接特征,所述附接特征将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前部附接至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后部,使得在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之间限定一压紧特征,以压缩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宽度。所述压紧特征从由折痕和切口构成的组中选择。所述附接特征可以是应用至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的缝纫线。
根据用于制造气囊组件的方法(所述气囊组件用于保护车辆乘员免于撞击车辆的侧表面),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提供内织物层和外织物层;在外围的接合处,将所述内织物层固定至所述外织物层,以形成可充气气囊帘;以及将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压紧为大体细长的形状。所述大体细长的形状可便于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固定在车辆的车顶附近,使得响应于将充气气体引入所述可充气帘气囊,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向下膨胀到展开构形中,以定位在车辆乘员和车辆的所述侧表面之间。将所述内织物层固定至所述外织物层可以包括在所述外围的接合处以内限定:第一室,与所述第一室流体连通的第二室,以及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延伸的非充气区域,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分开。所述非充气区域可以具有一宽度,所述宽度被选择为使得在展开过程中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在平面内折叠。
限定所述非充气区域可以包括形成一大体竖直部分,所述大体竖直部分在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之间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向上延伸。所述宽度可以进一步被选择为使得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可充气帘气囊的平面内弯折使得所述第二室相对于所述第一室向下形成一角度。所述第二室可以在窗以内充气,并且所述第二室延伸为显著低于所述窗的底部。
限定所述非充气区域可以进一步包括形成大体水平部分,所述大体水平部分向所述大体竖直部分的前方延伸,以将所述第二室分为上段、前段和下段。这些段可以相互配合,以限定单一的无分叉通路,所述无分叉通路将充气气体从所述第一室传导至所述上段,从所述上段传导至所述前段,并且从所述前段传导至所述下段。将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压紧为大体细长的形状可以包括便于将可充气帘气囊固定在一位置,所述位置被选择为使得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第二室位于乘员区与车辆的A柱和车辆的仪表板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之间,所述乘员区正常地由车辆乘员的头部所占据。
所述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一附接特征将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前部附接至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后部,使得在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之间限定一折痕,从而压缩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宽度。所述附接特征可以包括缝纫线。将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前部附接至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后部可以包括将所述前部缝到所述后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以提供一种气囊组件以用于布置在车辆的车顶附近,以保护车辆乘员免于撞击车辆的至少一个侧表面。所述气囊组件可以包括可充气帘气囊,其具有收藏构形和展开构形,所述收藏构形在车辆的车顶附近,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在所述车辆乘员和车辆的所述至少一个侧表面之间向下展开到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可以具有包括内织物层和外织物层,所述内织物层和所述外织物层在外围的接合处固定在一起,以在所述外围的接合处以内限定第一室,以及与所述第一室流体连通的第二室,所述第二室可以具有单一的无分叉通路,所述无分叉通路包括:上段,充气气体经过所述上段从所述第一室进入所述第二室;以及下段,所述下段在所述上段的下方并且邻近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所述下段可以将所述充气气体导回到所述第一室。
所述内织物层和所述外织物层可以进一步固定在一起,以限定非充气区域,所述非充气区域具有大体竖直部分和大体水平部分,所述大体竖直部分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向上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分开,所述大体水平部分将所述上段与所述下段分开。所述单一的无分叉通路进一步包括前段,所述前段定位为将充气气体从所述上段向下运送到所述下段。
所述内织物层和所述外织物层可以进一步固定在一起,以限定非充气区域,所述非充气区域具有大体竖直部分和大体水平部分,所述大体竖直部分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向上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分开,所述大体水平部分将所述上段与所述下段分开。所述非充气区域具有一宽度,所述宽度被选择为允许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在所述展开构形中的平面内弯折。所述可充气帘气囊的所述平面内弯折可以使得所述第二室相对于所述第一室向下形成一角度,使得所述第二室在窗以内充气。所述下段可以延伸为显著低于所述窗的底部。
所述内织物层和所述外织物层可以进一步固定在一起,以限定非充气区域,所述非充气区域具有大体竖直部分和大体水平部分,所述大体竖直部分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向上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分开,所述大体水平部分将所述上段与所述下段分开。所述气囊组件可以进一步包括一附接特征,所述附接特征将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前部附接至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后部,使得在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之间限定一折痕,从而减小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宽度。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的特征和优点将通过下文的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而是更加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通过下文列举的对本发明的实践来习得。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的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并且结合附图,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将是更加显而易见的。要理解,这些附图仅示出了示例性实施例,并因此不被视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将通过使用附图,以附加的特异性和细节进行描述,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处于车辆内的收藏构形中的气囊组件的侧面正视图;
图2是图1的气囊组件的侧面正视图,其中可充气帘气囊处于展开状态;
图3是图1的气囊组件的俯视图,其中可充气帘气囊处于展开状态;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替换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处于车辆内的收藏构形中的气囊组件的侧面正视图;
图5是图4的气囊组件的侧面正视图,其中可充气帘气囊处于展开状态;
图6是图4的气囊组件的可充气帘气囊的前部的侧面正视图,这是在将可充气帘气囊压紧到收藏构形中之前;
图7是图4的气囊组件的俯视图,其中可充气帘气囊处于展开状态;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的气囊组件的可充气帘气囊的前部的侧面正视图,这是在将可充气帘气囊压紧到收藏构形中之前;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的气囊组件的可充气帘气囊的前部的侧面正视图,这是在将可充气帘气囊压紧到收藏构形中之前;
图10A是图9的可充气帘气囊的非充气区域的倾斜截面图,这是在非充气区域的前部附接到非充气区域的后部之后;
图10B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的可充气帘气囊的非充气区域的倾斜截面图,这是在非充气区域的前部附接到非充气区域的后部之后;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的、处于展开构形的可充气帘气囊的前部的侧面正视图;
图12是图11的处于展开构形的可充气帘气囊沿标记平面12-12的倾斜截面图;并且
图13是图11的处于展开构形的可充气帘气囊的第二保护区沿标记平面13-13的倾斜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最佳地将参照附图而被理解,其中相似的部分通篇由相似的附图标记指示。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部件(正如本文的图中总体描述和示出的)可以以多种不同的配置进行安排和设计。由此,下文对本发明的设备、系统和方法的实施例更加详细的描述(正如图1至图12所体现的)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而仅仅是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代表。
短语“连接至”、“联接至”和“与……连通”是指两个或更多个实体之间任何形式的相互作用,包括机械的、电的、磁的、电磁的、流体的和热力的相互作用。两个部件可以彼此联接,即使它们彼此没有直接接触。术语“邻接”是指物体彼此直接物理接触,尽管物体不必附接在一起。术语“流体连通”是指两个零件被连接,使得一个零件内的流体能够进入另一零件。本文使用的“示例性”意味着作为典型的或代表性的示例或实例,而不必意味着特殊的或优选的。
可充气气囊系统广泛地用于尽可能使碰撞情形中的乘员受伤降至最低。气囊模块已经安装在车辆内的多个位置,包括但不限于,方向盘、仪表板、侧门或边座内、邻近车辆的车顶纵梁、在头顶位置,或者在膝盖或腿部位置。在下文的公开内容中,“气囊”可以指任何气囊类型。
参见图1,气囊组件100可以用于在侧面碰撞或翻滚碰撞期间保护车辆的乘客。车辆可以具有沿车辆的长度定向的纵向方向101、从车辆的一侧到相对侧的侧向方向102(例如,在图1的视图中从纸面进出),以及上下定向的横向方向103。术语“内”和“外”可以用于指代物体沿侧向方向102的位置。“外”涉及一物体的放置相对于第二物体更加靠近车辆的侧平面,侧平面是垂直于侧向方向102的两个平面中的任意一个,所述两个平面中的一个刚刚接触车辆的最左端,而所述两个平面中的另一个刚刚接触车辆的最右端。“内”涉及一物体的放置相对于第二物体更加靠近车辆的中间平面,中间平面是垂直于侧向方向102的平面,其将车辆一分为二成两个相同的半部。“内”和“外”不要求两个物体在侧向方向102上排成直线;相反,这些术语简单地涉及与侧平面或中间平面的靠近程度(如上所述)。
术语“后”和“前”涉及物体沿纵向方向101的相对位置。“前”涉及一物体的放置相对于第二物体更加靠近车辆的前平面,前平面是垂直于纵向方向101的平面,其刚刚接触车辆的最前端。类似地,“后”涉及一物体的放置相对于另一物体更加靠近车辆的后平面,后平面是垂直于纵向方向101的平面,其刚刚接触车辆的最后端。比第二物体“前”的一物体不需要与第二物体在纵向方向101上排成直线;其简单地意味着第一物体比第二物体靠近车辆的前平面。术语“后”类似地不要求在纵向方向101上排成直线。
术语“侧向”是指与侧向方向有关的方向、物体或表面。车辆的“侧表面”是车辆的总体上(但不必准确地)朝向车辆的中间平面的内表面。
气囊组件100可以包括充气机104、管106,以及经由管106接收来自充气机104的气体的可充气帘气囊(inflatable curtain airbag)110。气囊组件100还可以具有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未示出),其检测碰撞或即将到来的碰撞,并将激活信号传送至充气机104。充气机104可以是几种类型中的一种(例如,烟火式、存储的气体,或组合式充气机),并且可以是单级或多级充气机。充气机104可以存储在相对于可充气帘气囊110的任何合适的位置。如果充气机104是烟火式充气机,则充气机104可以包含推进剂,响应于接收到激活信号,所述推进剂点燃,以迅速产生充气气体。
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在车辆内沿纵向方向101延伸。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联接至或者贴近车辆的车顶纵梁112。气囊组件100还可以包括前系链108和后系链109,所述前系链和后系链分别在可充气帘气囊11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附近被联接。在可充气帘气囊110充气时,前系链108和后系链109可提供张力,所述张力帮助将可充气帘气囊110保持到位。
在碰撞事件中,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在车辆乘客和车辆的一个或多个侧表面(例如,车辆的侧窗和柱(侧窗之间和/或侧窗与挡风玻璃和后窗之间的结构))之间,沿着车辆的侧面向下膨胀。柱可以包括A柱114、B柱116、C柱118和D柱119(如果存在),所有这些柱可以在它们的上端部与车顶纵梁结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充气帘气囊可以从车辆的A柱延伸到C柱。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可充气帘气囊可以从车辆的A柱114延伸到D柱119。
除了气囊组件100以外,其他气囊也可以安装在车辆中。例如,独立的驾驶员一侧气囊(图1未示出)可以用于保护乘员(即,驾驶员)免遭与车辆的多个前表面(包括方向盘121和仪表板122)的撞击。通过不仅缓冲与前文提到的侧表面的撞击,还缓冲与A柱和/或仪表板122的外部123的撞击,气囊组件100可以提供附加的保护。外部123是仪表板122的比方向盘121向外的部分。
可充气帘气囊110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位于收藏构形中,其中可充气帘气囊110隐藏在车辆的内饰(例如,侧顶棚内饰(覆盖顶棚的边缘的内饰,其通常是覆盖车辆车顶的内部的一片织物))后面。在安装在车辆中之前,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被压紧到收藏构形中(例如通过卷起、折叠,或者卷起和折叠的组合),使得可充气帘气囊110呈现出沿一路经延伸的细长形状,其具有一长度,该长度远大于其横截面形状的高度和宽度。
一旦压紧到收藏构形中,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通过使用封套、紧固件等保持在收藏构形中,以方便运输和安装。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接近于车顶纵梁112固定至车辆。在图1的实施例中,结合起来的封套和紧固系统可以设置成沿着可充气帘气囊110的长度而分布的多个安装组件120的形式。安装组件120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固定至可充气帘气囊110的耳片124、将耳片124固定至车顶纵梁112的紧固件125,以及封套126,封套126围绕可充气帘气囊110,以将可充气帘气囊110保持在收藏构形中直到展开。
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安装组件。这样的安装组件可以包括耳片(其与可充气帘气囊一体形成)、可替换的紧固件,等等。封套126可以不在所有实施例中出现;其他的实施例可以利用不同的特征或附接方法来使可充气帘气囊保持压紧。这样的封套或其他特征可以独立于用于将可充气帘气囊固定至车辆的安装组件。
如图所示,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具有固定至车顶纵梁112的第一保护区130和固定至柱114的第二保护区132。因此,安装组件120可以沿着可充气帘气囊110的长度从D柱上或D柱附近的后方位置布置到接近于A柱114的前端部的前方位置。
在激活时,充气机104可以产生和/或释放充气气体到管106中。充气气体可以从管106迅速进入可充气帘气囊110,因而使可充气帘气囊110开始膨胀。响应于膨胀,封套126可以破裂,以释放可充气帘气囊110。因此,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离开收藏构形并呈现延伸的形状。此过程称为“展开”。当展开完成时,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被说成是处于展开构形中,正如在图2中所示出和描述的。
参照图2,立体图示出了气囊组件100,其中可充气帘气囊110处于展开构形中。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在激活充气机104和/或其他可选的充气机时进行充气,使得可充气帘气囊110从收藏构形转变到展开构形。在展开过程中,封套126将撕破,使得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离开收藏构形。可充气帘气囊110还可以延伸经过B柱116和C柱118,使得在展开构形中,可充气帘气囊至少部分地覆盖B柱116和C柱118,如图2所示。可充气帘气囊110还可以覆盖D柱119的一部分。
图2示出了第一保护区130和第二保护区132的定位。第一保护区130可以从方向盘向后大体上覆盖车辆的侧表面,而第二保护区132覆盖方向盘的前方的侧表面。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具有上部134和下部136。
可充气帘气囊110可以大体上由两层柔性材料(例如织物或薄聚合物)形成,并且可包括内区段138,以及外区段139形式的外织物层(图3可见)。内区段138和外区段139可以分别构成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根据一个示例,可充气帘气囊110大体上由编织的尼龙织物制成,但是可以使用其他织物或柔性材料。内区段138和外区段139可以是独立的织物片,或者可以是折叠在一起的单片织物的区段。内区段138和外区段139可以在外围的接合处固定在一起,例如,经由外围的缝纫线144固定在一起,如图所示。在可替代的方式中,内区段138和外区段139可以经由机械紧固、粘合剂、单片编制、RF焊接、超声焊接,或者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其它适宜的方法固定在一起。
可充气帘气囊110的内区段138和外区段139可在第一保护区130内限定第一室140并在第二保护区132内限定第二室142。“室”可以定义为主体中的内腔。第一室140可以经由填充管106从充气机104接收充气气体。第二室142可以从第一室140接收充气气体。如图所示,第一室140可以经由内部缝纫线148被分成充气隔室146。
参见图3,俯视图示出了气囊组件100,其中可充气帘气囊110处于展开状态。此外,图3示出了乘员区160,其正常地将由车辆乘员的头部所占据,或者更具体地,由驾驶员的头部以及示例性的驾驶员一侧的气囊的展开位置162所占据。
此外,图3示出了乘员的头部相对于车辆的向前的轨迹170、向外的轨迹172和向前向外的轨迹174。向前的轨迹170是在正常的(即,没有小重叠或倾斜)正面碰撞过程中头部将从乘员区160移动的轨迹。向外的轨迹172是在侧面撞击(例如,针对车辆侧面的撞击)过程中头部将从乘员区160移动的轨迹,可充气帘气囊110沿该轨迹充气。向前向外的轨迹174是在小重叠或倾斜碰撞过程中头部从乘员区160移动的轨迹。
如图所示,向前向外的轨迹174源自车辆由小重叠或倾斜碰撞引起的旋转,并且将会趋于将乘员的头部向方向盘121外移动,从而撞击A柱144和/或仪表板122的外部123。一些车辆可具有向方向盘121的前方延伸的门,并且相应地,可具有在小重叠或倾斜碰撞事件中被撞击的门内饰或其他门部分。第二保护区132的存在可以起到保护头部免遭这样的撞击的作用。因此,第二保护区132能够使得气囊组件100在翻滚或小重叠或倾斜碰撞事件中提供加强的保护。
取决于内部的缝纫线148的布局,第二保护区132可以大体上与第一保护区130同时充气,或者可以仅在第一保护区130的充气已经基本完成后进行充气。如果内部的缝纫线148(或者更具体地,内部的缝纫线148的室分隔件150)定位为约束充气气流从第一保护区130进入第二保护区132,则第二保护区132的充气可以被延迟到理想的程度。
第二保护区132可以与车辆的多个内部结构相互作用,例如,A柱114、仪表板122和方向盘121。例如,第二保护区132可能在展开过程中撞到这些结构中的任何结构,以提供一些摩擦啮合,所述摩擦啮合帮助第二保护区132在乘员的头部与第二保护区132的潜在撞击过程中保持到位。
气囊组件100被示出为在车辆的驾驶员一侧上使用。除了气囊组件100以外,或者代替气囊组件100,相似构形(即,镜像或近似镜像)的气囊组件可以用在车辆的乘客一侧上。这样的气囊组件可以具有与第二保护区132相似的第二保护区,以保护前排乘客免遭与内表面(与A柱114、方向盘121,以及仪表板122的外部123相对应)的撞击。例如,乘客一侧可以具有A柱、手套箱、仪表盘和/或仪表板,它们可以有益地被这样的第二保护区覆盖。
气囊组件100的构形仅仅是示例性的。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使用多种类型和构形的可充气帘气囊。例如,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变化尺寸、形状和比例的可充气帘气囊。基于车辆中的理想位置、预期的碰撞类型和严重程度、车辆乘员的可能的习惯,以及汽车安全领域的技术人员意识到的其他判据,汽车制造商可以从这样的可替换的实施例中进行选择。
在图1至图3的实施例中,第二保护区132可大体收藏在附接至A柱114的内饰中。这对于一些车辆将是适宜的。然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理想的是使收藏在和/或固定至A柱114的气囊结构最小化。一些车辆,特别是紧凑型车,在附接至A柱114的内饰中具有非常有限的空间。此外,理想的是尽可能降低A柱内饰元件或其他部件将在展开过程中伸进车辆内部的风险。由此,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第二保护区可收藏在其他位置。
参见图4,侧面正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可替换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气囊组件200,其中可充气帘气囊210处于车辆内的收藏构形中。像气囊组件100一样,气囊组件200可以包括充气机104以及前系链108和后系链109,充气机104经由管106连接至可充气帘气囊210,而前系链108和后系链109相互配合以提供张力,以在展开时将可充气帘气囊210保持到位。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经由多个安装组件120固定至车顶纵梁112,每个安装组件可以包括124、紧固件125和封套126。正如在先前的实施例中一样,封套可在可充气帘气囊210的初始充气期间破裂,以允许可充气帘气囊210的展开。
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设计为尽可能减小对于将气囊部件存储至或者附接至A柱114的需求。因此,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具有这样的设计,即,可充气帘气囊210在方向盘121的前向展开的部分定位为邻近车顶纵梁112的前部,而不是收藏在A柱114的上的内饰中。更具体地,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具有大体在方向盘121的后向展开的第一保护区230,以及大体在方向盘的前向展开的第二保护区232。在收藏构形中,第二保护区232可以向后折叠,以位于第一保护区230上方。术语“位于……上方”是指两个物体,它们的面向外的表面抵靠彼此而定位。
因此,由在图4的收藏构形中的可充气帘气囊210所限定的包装可以在车顶纵梁112的前部附近稍稍大于先前实施例的可充气帘气囊110所限定的包装。没有安装组件120需要被固定至A柱114。这使得A柱114远离气囊部件(除了前系链108)。这可以使存储在A柱114上的内饰中的材料块最小化。另外,这样的构形可以通过减少在气囊组件200的展开过程中气囊部件从A柱或者A柱内饰突出的风险而增强气囊组件200的总体安全水平。
在本发明的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安装组件中仅有一个(即,最前方的安装组件)可以固定至A柱。前文提到的很多益处仍然可以通过这样的配置获得,特别是如果A柱内饰在朝向其与车顶纵梁的接合处较大的话,因此在A柱的顶端部留下更多的空间。
参见图5,侧面正视图示出了图4的气囊组件200,其中可充气帘气囊210处于展开构形中。展开最初可以基本上按照如上参照图1至图3的气囊组件100描述的那样发生。因此,如图所示,封套126可以破开,以释放可充气帘气囊210,并且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向下延伸,以保护车辆乘员免遭与车辆的侧表面的撞击。
如图所示,可充气帘气囊210具有大体上与可充气帘气囊110的构形相似的构形,也有一些不同。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具有上部234和下部236。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由内区段238和外区段239形成,内区段238和外区段239在外围的接合处通过前文提到的任意方法固定在一起,例如,利用外围的缝纫线244。“外围的接合处”可以是任意特征,通过该特征,内区段和外区段进行结合,以限定内部室。因此,外围的缝纫线244仅是外围的接合处的很多可能的实施例中的一个。其他实施例包括超声焊接的接合处、单件编织的接合处、粘合剂或化学键合的接合处、机械紧固的接合处、RF焊接的接合处,等等。
内区段238和外区段239可以分别构成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内部的缝纫线248可以应用至外围的缝纫线244的内部。内区段238和外区段239可以配合,以在第一保护区230中限定第一室240并在第二保护区232中限定第二室。第一室240和第二室242的边界可以由外围的缝纫线244和内部的缝纫线248的几何形状限定。
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不具有像先前实施例的充气隔室146那样的充气隔室,但是可以具有由内部的缝纫线248限定的多个非充气区域246。非充气区域246可以定位为接近于不大可能与车辆乘员相撞的地方,或者需要附接系链或另一气囊部件的地方。在非充气区域246处可以有益地进行这样的附接,因为附接可以通过内区段238和外区段239执行,而不阻碍可充气帘气囊210的充气。非充气区域246还可以起到减小可充气帘气囊210在展开构形中的体积的作用,因而减少了所需的充气气体的量,并因此减小了充气机104的尺寸。
内部缝纫线248的室分隔件250可以定位在第一保护区230和第二保护区232之间,并因此可以将第一室240与第二室242分隔开。室分隔件250可以约束充气气体从第一室240流动进入第二室242,并因此可以引起第一保护区230大体上在第二保护区232充气前进行充气。
第二保护区232可以与先前实施例的第二保护区132有很大不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保护区232可以明显更加紧凑,并且可以在展开时相对较窄。这可以帮助确保可充气帘气囊210,特别是可充气帘气囊210的增大的前部(其中第二保护区232在第一保护区230的上方)压紧到为其准备的空间(在车顶纵梁112的内饰中)中。
在展开过程中,第一保护区230和第二保护区232的充气可以引起第二保护区232大体上从其收藏位置(在第一保护区230的上方)向前枢转。因此,第二保护区232可以首先向内枢转,直到其在侧向方向102上延伸(其中其大体垂直于第一保护区230)。从该位置起,第二保护区232可以继续向前枢转,但是现在可以向外枢转。如果不受抑制,该运动可以继续,直到第二保护区232大体上平行于第一保护区230。
如果第二保护区232被允许完全打开,即,向外枢转直到其大体上平行于第一保护区230,则其不再被优化地定位为在小重叠碰撞事件中防止乘员的撞击。更准确地,这样的定位可以允许驾驶者的头部沿着图3所示的向前向外的轨迹174移动,并且在第二保护区232和驾驶者一侧的气囊之间移动。因此,理想的是提供一些机制,以用于将第二保护区232相对于第一保护区230保持一小于180°的角(从俯视角度看)。该角将在图7中更加详细地示出。
一约束构件可以用于阻止第二保护区232向外枢转到平行于第一保护区230的位置。“约束构件”可以被定义为起到约束物体的位置和/或定向的任何结构。在气囊组件200中,约束构件可以限制第二保护区232在展开过程中的向外运动。
在气囊组件200中,约束构件可以采取系链280的形式,系链280具有固定至第一保护区230的第一端部282和固定至第二保护区232的第二端部284。第一端部282可以固定在第一保护区230的顶边缘附近,并且可以固定至第一保护区230本身或者固定至车辆的一部分,例如车顶纵梁112。在图5中,第一端部282固定至其中一个安装组件120,并因此可以固定至车顶纵梁112,其中紧固件125用于将安装组件120的耳片124固定至车顶纵梁112。第二端部284可以直接固定至第二保护区232的顶边缘。
在可替换的示例性实施例中,这样的约束构件可以具有多种配置,包括柔性构件(例如,绳或系链)或刚性构件(例如,轨道、架,等等)。轨道(未示出)可以具有滑动元件,例如连接至垫的环,并且可以固定在车顶附近,以限制第二保护区232向外和/或向前的运动。架(未示出)或其他硬的止动件可以从车顶向下部署,以直接阻挡第二保护区232向前和/或向外的运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可以使用很多其他可选择的设备来约束第二保护区232向前和/或向外的运动。
参见图6,侧面正视图示出了图4的气囊组件200的可充气帘气囊210的前部(在可充气帘气囊210压紧到收藏构形中之前)。如图所示,室分隔件250可以沿着可充气帘气囊210的高度,在第一室240和第二室242之间延伸。前系链108可以具有固定至可充气帘气囊210的第一端部286和能够固定至车辆的第二端部288。第一端部286可以固定至室分隔件250,并且更具体地,可以固定至非充气区域246(其从室分隔件250的其余部分延伸)。第一端部286可以经由缝纫线287固定至区域246。第二端部288可以具有孔289或其他特征,其有助于第二端部288附接至A柱114,例如,通过使用紧固件(未示出)。
室分隔件250还可以形成自然的折叠线,在展开构形中,可充气帘气囊210能够在所述折叠线处保持部分折叠。难以将可充气帘气囊210在其他位置处折叠,因为可充气帘气囊210中的充气气体的压力以及可充气帘气囊210在侧向方向102上向外鼓起的方式可趋向于阻止可充气帘气囊210的大部分区域远离纵向方向101弯折。然而,随着室分隔件250可以沿着可充气帘气囊210的高度的大部分进行延伸,室分割件250可以提供自然的折叠线。
如图所示,第二保护区232的第二室242是单个室。然而,应当理解的是,第二室242可以分为多个室,这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例如,第二室242可以分为两个相邻的室,最前方的室和中间的室。中间的室可以在一侧具有室分割件250,并且在另一侧具有最前方的室和中间的室之间的分割件。具有中间的室和最前方的室的气囊构形可以更好地沿着侧门、A柱和仪表板的轮廓进行排列。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以使中间的室定位为缓冲车辆乘员与A柱的碰撞,并使最前方的室定位为缓冲车辆乘员与仪表板的碰撞。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凭借本发明的帮助可以确定使用多个室的构形,所述构形将针对特定的车辆配置来保护车辆乘员。
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在收藏折叠线290处折叠,以压紧到收藏构形中。如图6所示,收藏折叠线290与自然的折叠线(即,展开折叠线)相同,并因此由室分割件250限定。在可替换的实施例中,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在一不同位置处折叠,即,室分割件250的前方或后方。收藏折叠线的位置可以几乎对可充气帘气囊250的展开构形没有影响,因为室分割件250可以确定折痕在展开构形中位于何处。
前系链108的第一端部286的附接位置可以选择为,在第二保护区232上提供理想的张力水平。更具体地,将第一端286固定在室分割件250的前方可以引起前系链108在纵向方向101上不仅将张力施加在第一保护区230上,还施加在第二保护区232上。这样的张力可以通过帮助将第二保护区232在展开过程中向前枢转而帮助打开第二保护区232,但是也可以作用为将第二保护区232拉向一位置,在该位置中,第二保护区232与第一保护区230平行。如上所述,这将是不理想的。
将第一端部286固定在室分隔件250的后方可引起前系链108在纵向方向101上仅在第一保护区230上施加张力。将第一端部286直接固定在室分隔件250上或者固定在室分隔件250的前方(但是靠近室分隔件250)可引起前系链108在第二保护区232上施加一定水平的张力,但是具有短的力臂,从而产生的趋于使第二保护区232向前枢转的力矩相对较小。
由此,可以小心选择第一端部286的附接点,以获得所需的平衡,所述平衡是在第二保护区232迅速完成的展开与第二保护区232保持在合适的定向以在小重叠、倾斜或翻滚碰撞事件中提供保护之间的平衡。在图6的实施例中,第一端部286可以固定至室分隔件250的非充气区域246,其大体上在室分隔件250的其余部分的后方延伸。因此,如图6所配置的,前系链108可以在第二保护区232上施加非常小的(如果有的话)纵向的张力。
系链280的第二端部284可以例如经由缝纫线285固定至第二保护区232的顶边缘294。第二端部284可以在外围的缝纫线244的上方固定在第二保护区232处,使得将第二端部284固定至第二保护区232的缝纫线285可以延伸经过内区段238和外区段239,而不妨碍第二保护区232的充气。
第二端部284可以在一位置处固定至顶边缘294,该位置与展开折叠线(或室分隔件250)和第二保护区232的前边缘292等距。因此,第二端部284可以固定在一位置处,该位置在纵向方向101上大体上在第二保护区232的中心附近。该位置可以提供节约系链材料(这将促成更加靠近室分隔件250的附接)与提供长力臂(以在乘员相对高速的运动事件中将第二保护区232保持到位)之间的平衡。
理想的是使该力臂适中,以避免过于刚性地将第二保护区232保持到位。更具体地,有利的是为第二保护区232提供一些朝向平行于第一保护区230的位置向外枢转的能力,从而缓和乘员与第二保护区232的撞击。可以小心选择第二端部284的位置,以打破第二保护区232的位置中的刚性和柔性之间的优化平衡。
根据图6的配置,可充气帘气囊210可能需要在系链280的第一端部282附接至与其相对应的安装组件120(即,图6中左侧的安装组件120)之前至少部分地被压紧,因为系链280可能不够长,从而在可充气帘气囊210展平时(如图所示)不能同时附接至安装组件120以及顶边缘294上的所需的位置。
根据一个示例,凭借第二端部284固定至顶边缘294(如图所示),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在收藏折叠线290处向内折叠。因此,前边缘292可以向内,或者离开页面(参照图6的视图),并且接着向后(或者在图6的视图中向左),直到前边缘292位于第一保护区230的对应区域的上方。折叠线290则可以是可充气帘气囊210的前边缘。系链280的第一端部282可以接着固定至安装组件120的耳片124。在可替换的方式中,这可以在气囊组件200被安装在车辆中时完成。
在可充气帘气囊210已经在纵向方向101上被折叠后,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被卷起、折叠或以其他方式在横向方向103上被压紧。这可以提供可充气帘气囊210在收藏构形中的细长形状。凭借可充气帘气囊210在收藏构形中,安装组件120可以易于固定至车顶纵梁112,以将可充气帘气囊210安装在车辆中。如上所述,没有一个安装组件120需要固定至A柱114。
参见图7,俯视图示出图4的气囊组件200,其中可充气帘气囊210处于展开构形中。如图所示,第二保护区232已经从第一保护区230打开到一个由系链280限制的程度。第二保护区232可以定位为,堵塞第一保护区230和驾驶员一侧的气囊的位置162之间的缝隙。第二保护区232因此可以定位为,大体上在乘员的头部的乘员区160与A柱114和仪表板122的外部123之间,因而提供针对这些表面的撞击的保护。
如图所示,可充气帘气囊210可以在室分隔件250处保持折叠,室分隔件250限定了可充气帘气囊210的自然的折叠线。如上所述,可充气帘气囊210的收藏折叠线也可以在室分隔件250处,但是在可替换的方式中,不必是这种情况。在与室分隔件250不同的位置处的自然的折叠线可以影响或不影响展开的可充气帘气囊的构形。
如图7所示,第二保护区232能以相对于第一保护区230的角296打开。角296可以由系链280的长度和附接位置确定。有利地,角296可以小于180°。角296可以落在110°至160°的范围内。更准确地,角296可以落在120°至150°的范围内。甚至更准确地,角296可以落在130°至140°的范围内。进一步准确地,角296可以大约是135°。
一些撞击可导致为人所知的、乘员区160中的车辆乘员的头部的Z轴旋转,如箭头298所示。Z轴旋转,如果过度的话,可导致车辆乘员的头部和/或颈部(未示出)受伤。在某些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可充气帘气囊可以被设计为减少和/或尽可能消除Z轴旋转。
参见图8,侧面正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可替换实施例的气囊组件的可充气帘气囊310的前部(在可充气帘气囊310压紧到收藏构形中之前)。可充气帘气囊310可以具有沿着其长度布置的多个安装组件320,以方便可充气帘气囊310附接至车辆。安装组件320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耳片324,并且可选地具有在对安装组件120的描述中提到的那些部件。如果需要,所有安装组件320可以安装在A柱114的后方。可替换地,安装组件320中的一个(最前方的)可以安装至A柱114,邻近于车顶纵梁112。
像可充气帘气囊210一样,可充气帘气囊310可以具有第一保护区330以及在第一保护区330的前方打开的第二保护区332。可充气帘气囊310可以具有上部334、下部336、内区段338和外区段339(背向图8的观察点)。内区段338和外区段339可以分别构成第一织物层和第二织物层。内区段338和外区段339可以固定在一起,以在第一保护区330中限定第一室340并在第二保护区332中限定第二室342。内区段338和外区段339可以在外围的接合处固定在一起,例如,通过使用外围的缝纫线344。外围的缝纫线344特别能够应用至切割并缝合的气囊(就像图8的示例性的可充气帘气囊310)。然而,正如将在下文更加详细地解释的,其他实施例(未示出)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来将内层和外层固定在一起。例如,可以使用单片编织技术,并且单片编织技术可以使内层和外层在气囊的外围处结为一体,使得没有缝纫线或接缝。
返回图8的示例,内部的缝纫线348也可以在内部应用至外围的缝纫线344,并且可以限定一个或多个非充气区域346。第二保护区332可以具有前边缘392、顶边缘394、底边缘396和后边缘(未示出)。
第一保护区330和第二保护区332可以由室分隔件350彼此分开,分隔件350可以由大体上沿横向方向103延伸的非充气区域346限定。非充气区域346可以沿着可充气帘气囊310的高度的实质部分延伸;相应地,非充气区域346可以限定展开折叠线,可充气帘气囊310可以在展开后仍然关于所述展开折叠线部分地折叠。收藏折叠线390可以位于室分隔件350处,使得收藏折叠线390与室分隔件350限定的展开折叠线相同。
可充气帘气囊310可以经由前系链308固定至车辆,前系链308具有例如经由缝纫线387固定至可充气帘气囊310(接近于室分隔件350)的第一端部386,以及可以固定至车辆的A柱114的第二端部388。系链380形式的约束构件可以用于控制第二保护区332相对于第一保护区330打开的角,控制方式与先前实施例的系链280相似。系链380因此可以具有第一端部382,所述第一端部382可以在可充气帘气囊310压紧之前、压紧期间或压紧之后的某一适当的时刻固定至安装组件320中的一个,例如,前方第二个安装组件(图8中在左侧的安装组件)。系链380还可以具有第二端部384。
可充气帘气囊310可以在一些方面与可充气帘气囊210不同。在可充气帘气囊310中,第二室342可以从其上端部附近进行填充。因此,充气气体可以在室分隔件350的非充气区域346的上边缘与外围的缝纫线344邻近于顶边缘394处之间流进第二室342。允许气体进入第二室342的通路可以相当宽阔,因而允许第二保护区332迅速充气。第二保护区332可以与第一保护区330的充气同时地进行充气,或者在二者之间仅有短的延迟。
另外,限定了室分隔件350的非充气区域346沿着纵向方向101可以显著地比先前实施例的室分隔件250宽阔。这可以帮助可充气帘气囊310在展开过程中在室分隔件350处以所需的角度(例如,与先前实施例一起示出的角296)保持折叠,因为第一保护区330和第二保护区332中的每一个均具有用于在第二保护区332与室分隔件350相邻的部分啮合第一保护区330的相应部分之前进行膨胀的充裕的空间。这样的啮合可以将第二保护区332促进到平行于第一保护区330的定向中。室分隔件350的宽度可以与系链380一起作用,以帮助确保第二保护区332能够相对于第一保护区330保持为最优。
进一步地,外围的缝纫线344接近于室分隔件350的底端部的几何形状还可以便于可充气帘气囊310以第二保护区332和第一保护区330之间所需的角展开。外围的缝纫线344接近于室分隔件350的底端部处的弯曲可以起到在接近于可充气帘气囊310的底端部处将室分隔件350加宽的作用。这可以进一步允许第二保护区332相对于第一保护区330保持在适当的角。
可充气帘气囊310可以具有非充气的外围区域,或外围区域352,位于外围的缝纫线344的外侧。外围区域352可位于外围的缝纫线344的关于第一室340和第二室342的相对侧上,并因此不需要包含充气气体。内区段338和外区段339可以在外围区域352中固定在一起,或者可以大体上在外围区域352中未被附接。
外围区域352可以具有顶部354、底部356、前部358和后部(未示出)。外围的缝纫线344也可以具有顶部364、底部366、前部368和后部(未示出)。顶部354可以大体位于顶部364的上方,底部356可以大体位于底部366的下方,而前部358可以大体位于前部368的前方。相似地,外围区域352的后部可以大体位于外围的缝纫线344的后部的后方。
系链380可以从外围区域352的顶部354的织物上切下。因此,如图所示,系链380可以形成为具有顶部354的单一件。系链380的主体可以通过狭缝372而与外围区域352的顶部354的其余部分分开。狭缝372可以突然在系链380的第二端部384终止,使得外围区域352的顶部354仍然结合至系链380并在第二端部384处与系链结为一体。
通过切割或以其他方式切断内区段338和外区段339的材料来限定可充气帘气囊310的边缘(即,前边缘392、顶边缘394、底边缘396和后边缘(未示出)),可以形成可充气帘气囊310。该过程可以限定可充气帘气囊310的轮廓。接着,相同或不同的切割或其他切断过程可以用于形成狭缝372,因而将系链380限定为与顶部354的其余部分不同。
根据某些实施例,可充气帘气囊可以被设计为将某些碰撞情况的可能性最小化。例如,可充气帘气囊可以被设计为覆盖车门的一部分,以帮助保护乘员免于从车内抛出。此外或者可替换地,可充气帘气囊可以具有室,所述室的形状使得在展开时,接收撞击的表面正确地形成一角度,以减小头部的Z轴旋转(在图7的说明中提到并由箭头298表示)。此外或者可替换地,可充气帘气囊可以具有室,所述室成形为帮助抵消乘员的头部沿着可充气帘气囊的表面向下滑的趋势,乘员的头部沿着可充气帘气囊的表面向下滑将导致受伤,这是由头部与下方车辆表面的撞击和/或颈部的过度弯曲或旋转造成的。这样的可替换实施例的一些示例将结合图9至图12进行示出和描述,见下文。
参见图9,侧面正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的气囊组件400的可充气帘气囊410的前部。如同先前的实施例,可充气帘气囊410可以接近于车辆的车顶纵梁(未示出)而被固定,以保护一个或多个车辆乘员免遭与车辆的侧表面的撞击。可充气帘气囊410可以通过使用多个安装组件420而固定至车辆,这可以以类似于先前所述方式的方式进行配置,或者可以具有不同配置。
可充气帘气囊410可以具有进行充气以提供所需的撞击保护的第一保护区430和第二保护区432。可充气帘气囊410可以具有上部434和下部436。可充气帘气囊410可以由第一和第二织物层形成,这可以是内区段438和外区段439。内区段438和外区段439可以在第一保护区430中限定第一室440并在第二保护区432中限定第二室442。
第一室440和第二室442可以由外围的接合处所限定,所述外围的接合处将内区段438固定至外区段439。所述外围的接合处可以通过多种附接方法和配置形成,包括缝纫、单件编织、RF焊接、超声焊接、机械紧固、粘结、化学键合等。在图9中,外围的接合处可以采取外围的缝纫线444的形式,缝纫线444大体上围绕可充气帘气囊410的外围。
可充气帘气囊410还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位于外围的缝纫线444所限定的空间中的非充气区域446。非充气区域446可以由内部的缝纫线448限定,或者可替代地,通过一不同形式的附接(例如,单件编织、RF焊接、超声焊接、机械紧固、粘结、化学键合等)限定,内区段438和外区段439通过该附接在外围的缝纫线444所限定的空间中固定在一起。一个这样的非充气区域446(即,图9所示的最前方的非充气区域446)可以形成第一室440和第二室442之间的阻碍。由最前方的非充气区域446形成的阻碍可以防止在第一室440的下部和第二室442的下部之间的气流,但是可以在第一室440的顶部和第二室442的顶部的下方终止,使得充气气体可以从第一室440的顶部进入第二室442的顶部。外围的缝纫线444可以具有顶部464、底部466、前部468和后部(未示出)。
气囊组件400还可以具有用作前系链的系链408,其可以与后系链(未示出)配合,以在可充气帘气囊410上维持张力,从而在展开后将可充气帘气囊410保持到位。系链408可具有固定至可充气帘气囊410的第一端部486(如图9所示),以及可附接至车辆(例如,在A柱114)的第二端部488。
如图所示,气囊组件400还可具有定位为接近于外围的缝纫线444的顶部464的系链480。像图8的可充气帘气囊310的系链380一样,系链480可以帮助控制在气囊组件400处于展开构形中时第二保护区432相对于第一保护区430所形成的角。更具体地,系链480可以引起在气囊组件400处于展开构形中时第二保护区432相对于第一保护区430成小于180°的角
因此,系链480可以具有第一端部482;在顶部464的前部附近,第一端部482可以固定至可充气帘气囊410或者与可充气帘气囊410整体形成。系链480还可以具有第二端部(未示出),所述第二端部可附接至车辆,例如,在车顶纵梁112处。第二端部可以附接至车顶纵梁112的在第一端部482的后方的一位置处。
将第二保护区432与第二室442分开的非充气区域446可以具有大体竖直部分450和大体水平部分452。大体竖直部分450可以从外围的缝纫线444的底部466向上延伸进入可充气帘气囊410中。大体水平部分452可以从大体竖直部分450的顶端部朝向外围的缝纫线444的前部468向前延伸。
因此,除了将第一室440与第二室442在大体竖直部分450处分开以外,非充气区域446可以在大体水平部分452将第二室442分为上段470和下段472。大体水平部分452的前端部还可以被扩大,以限定前段474,所述前段474在上段470和下段472之间延伸,并且在上段470和下段472之间提供流体连通。
在展开过程中,充气气体可以从充气机104(在图9中未示出)经过管106流进第一室440,并且从第一室440经过非充气区域446的大体竖直部分450的顶端部与外围的缝纫线444的顶部464之间的空间流进第二室442。充气气体可以从所述空间经过上段470进入第二室442。充气气体可以从上段470流进前段474,并从前段474向下流进下段472。前段474的后端部可以形成闭端。
上段470、前段474和下段472可以相互配合,以限定无分叉通路,所述无分叉通路将充气气体运送经过第二室442。“无分叉通路”可以定义为运送流体的通道,该通道没有明显的供替代的流动路径。因此,由上段470、前段474和下段472限定的无分叉通路可以不具有分隔件、凹室、子室,或者使经过主要的、大体U形的形状(由上段470、前段474和下段472所提供)的充气气流转变方向的其他结构。
非充气区域446的大体竖直部分450可以具有宽度478,该宽度大于严格需要在第一室440和第二室442之间用作阻碍的宽度。宽度478可以足以在第一室440和第二室442之间留下明显的缝隙,使得在展开构形中,可充气帘气囊410能够在平面内折叠(即,在一平面内,可充气气囊410在展开构形中大体存在于该平面中)。
宽度478可以在7mm至120mm的范围内。宽度478可以进一步从20mm到80mm。宽度478可以大约是40mm。
平面内折叠可以压缩宽度478,以将第一室440的下端部朝向第二室442的下端部移动。这可以由于以下事实而发生,即,车顶纵梁112和A柱114以小于180°的角结合,同时外部的缝纫线444的顶部464可以基本上是直的。因此,车辆的内部可以针对可充气帘气囊410施加反作用力,其促进第二保护区432相对于第一保护区430向下倾斜。
非充气区域446的宽度478可以便于这种向下倾斜,其可以允许可充气帘气囊410提供优质的保护,正如结合图11所示出和描述的那样。如果需要,那么通过采取额外的措施来在内区段438和外区段439已经固定在一起后对宽度478进行压缩,可以进一步促进可充气帘气囊410的平面内折叠。
例如,大体竖直部分450可以具有前部490和后部492。前部490可以附接至后部492,以通过使前部490和后部492更近地靠在一起来压缩非充气区域446。这可限定前折痕、后折痕496,以及中间折痕498形式的压紧特征。这将结合图10A被进一步示出和描述。
参见图10A,倾斜截面图示出了图9的可充气帘气囊410的非充气区域446的大体竖直部分450,此前,非充气区域446的前部490已附接到非充气区域446的后部492。前部490可以通过附接特征附接至后部492,附接特征可采取缝纫线499的形式。
例如,缝纫线499可以通过首先在非充气区域446中折叠大体竖直部分450以形成前折痕494、后折痕496和中间折痕498来实施。前部490可以接着盖到后部492的上方,以形成图10A所示的V形。接着,缝纫线499可以实施经过前部490和后部492,以将前部490固定至后部492。
图10A示出了前折痕494、后折痕496和中间折痕498,其被夸大为圆形——它们可以被弄出褶皱,或者可以更圆(如图所示)。此外,图中示出了在施加了缝纫线499之后,在前部490和后部492之间存在显著的缝隙;如果需要,缝纫线499可以被拉紧,以关闭该缝隙并且引起前部490直接邻接后部492。
在其他实施例中,非充气区域446可以被切割,以将前部490与后部492分开。切口可以代替图10A所示的中间折痕498。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前部490和后部492中的每个均可以被折叠90°,如图10A所示;因此,前折痕494和后折痕496可以如图10A所示地存在,而中间折痕498被切口所代替。
参见图10B,倾斜截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的可充气帘气囊(未示出)的非充气区域的大体竖直部分650。大体竖直部分650可以具有前部690和后部692。前部690可通过一采取切口698形式的压紧特征而与后部692分开,切口698形成在大体竖直部分650中,在前部690和后部692之间。可以不需要折叠操作来压缩大体竖直部分650。相反,前部690和后部692可以与可充气帘气囊的其余部分在平面内,并且在平面内被拉在一起,使得它们彼此重叠并位于彼此上方。接着,前部690和后部692可以通过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方法附接在一起,包括但不限于缝合、单件编织、RF焊接、超声焊接、化学键合、粘结,以及机械紧固。正如图10B的示例性实施例所示,前部690可以经由缝纫线698固定至后部692。这可以起到压缩相应的非充气区域的大体竖直部分650的宽度478的作用,压缩方式与图10A所示的实施例类似。
图10A和图10B都提供了对宽度478的压缩。返回图10A的示例性示例,对宽度478的压缩可以引起第二保护区432在展开构形中相对于第一保护区430向下倾斜,而无论车辆的内部的形状如何。这可以提供显著的益处,正如下文结合图11所示出和描述的那样。
参见图11,侧面正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可替换实施例的气囊组件500的可充气帘气囊510的前部(处于展开构形中)。可充气帘气囊510可以与图9的可充气帘气囊410相似,具有安装组件520、带有第一室450的第一保护区530,以及带有第二室542的第二保护区532。可充气帘气囊510还可以具有上部540和下部536,并且可以由内区段538和外区段539形成。
内区段538和外区段539可以在外围的接合处固定在一起,其可采取外围的缝纫线544的形式。外围的缝纫线544可具有顶部564、底部566、前部568和后部(未示出)。气囊组件500可以可选地具有像系链480和/或系链408一样的系链,像图9的那些系链一样;为清楚起见,这样的系链没有在图11中示出。
内区段538和外区段539可以在多个非充气区域546处进一步通过内部的缝纫线548固定在一起,最前方的非充气区域可以将第一室540与第二室542分开。该非充气区域546可以具有大体竖直部分550和大体水平部分552,它们可以与图9的大体竖直部分和大体水平部分相似。然而,如图所示,图11的可充气帘气囊510的非充气区域546还可以具有从大体水平部分552的前端部向下延伸的终端部554。
大体水平部分552可以将第二室542分为上段570和下段572。终端部554可以将第二室542分为前段574和终端段576。前段可以大体竖直地延伸,以在上段570的前端部与下段572的前端部之间传送充气气体。终端段576可以大体从下段572的前端部向上延伸,并且在其上端部处以闭端的形式终止。
在展开过程中,充气气体可以从充气机104(图9未示出)经过管106流进第一室540,并且从第一室540经过非充气区域546的大体竖直部分550的顶端部与外围的缝纫线544的顶部564之间的空间流进第二室542。充气气体可以从该空间经过上段570进入第二室542。充气气体可以从上段570流进前段574,并且从前段574向下流进下端572。充气气体可以接着向后流动经过下端572,并且由此进入终端段576。如上所述,终端段576的顶端部可以形成闭端。上段570、前段574、下段572和终端段576可以相互配合,以限定无分叉通路,所述无分叉通路将充气气体传送经过第二室542。
如图所示,车辆可以具有车顶纵梁112和A柱114,像先前实施例中所示的那些一样。可以存在窗580,并且窗580可以在车顶纵梁112的前部和A柱114的后部的下方延伸。门582可以位于窗580的下方。车辆还可以具有方向盘584。
可充气帘气囊510的平面内弯折可以有利地引起第二保护区532显著地在窗580的底部下方延伸。第二保护区532可以具有与门582的重叠部分586,该重叠部分在其最大处可以从5cm到50cm。重叠部分586可以进一步从10cm到30cm。重叠部分586可以是大约20cm。
因此,第二保护区532的大部分可以直接位于门582内。重叠部分586可使得乘员与可充气帘气囊510的撞击更难以将可充气帘气囊510经过窗580推出车辆。这可以进而帮助减小乘员从车辆抛出的可能性。另外,重叠部分586可以帮助更加有效地缓冲车辆乘员与门582的撞击。
参见图12,沿图11的标记平面12-12的倾斜截面图示出了处于展开构形的可充气帘气囊510。如图所示,第二保护区532的大部分还可以位于方向盘584的前方。第二保护区532的前部可以由于顶系链(像图9的系链480(未示出)一样)的操作而向内形成一角度,并且可以定位为靠近安装在方向盘584中的前方撞击气囊(未示出)的展开位置。由此,第二保护区532可以帮助减小乘员的头部在可充气帘气囊510和前方撞击气囊之间经过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在小重叠碰撞情形下容易发生。图12示出了乘员区160,其可以被乘员的头部占据,还示出了箭头588,该箭头表示乘员的头部朝向可充气帘气囊510的一个可能的轨迹。
除了缓解抛出和小重叠碰撞保护,气囊组件500可以帮助减少乘员的头部的Z轴旋转,正如结合图7所示出和描述的那样。Z轴旋转在图12中进一步由箭头589表示。更准确地,非充气区域546的大体竖直部分550可以具有宽度578,其可以可选地与图9的非充气区域446的大体竖直部分450的宽度478相同或相似。宽度578可以足够大,以便于可充气帘气囊510的平面内弯折,但是没有大到允许大体竖直部分550直接接纳车辆乘员的头部(这可能导致击打和/或不希望有的头部的Z轴旋转)的程度。
第二室542的几何形状可以通过减少乘员的头部在撞到可充气帘气囊510后向下滑的趋势而进一步加强撞击保护。可获得这些益处的方式将结合图13进行示出和描述,如下所述。
参见图13,沿图11的标记平面13-13的倾斜截面图示出了图11的处于展开构形的可充气帘气囊的第二保护区532。图13进一步示出了可充气帘气囊510如何可以从车顶纵梁112、窗580和门582向内充气。还示出了第二保护区532与门582的重叠部分。
如上所述,非充气区域546的大体水平部分552可以将第二室542分开为上段570和下段572。这种分开可以使第二室542沿着大体水平部分552折叠,折叠的方式使得上段570和下段572朝向彼此形成一角度,产生如图所示的轻微的V形。由此,下段572的内区段538可以展示出至少稍稍向上形成一角度的外表面。这可以发生,尽管门582和/或窗580可以由下而上向内弯曲(其弯曲度可以以其他方式倾向于使可充气帘气囊510的内表面向下形成一角度)。凭借第二室542分为上段570和下段572,门582和/或窗580的几何形状事实上可以帮助内区段538的外表面向上形成一角度,因为门582可以向内突出,使区段572呈现出图示的所成的角。
车辆乘员的头部(由乘员区160表示)在碰撞过程中可以向外且向下移动,如箭头590所示。内区段538的在段572上的面向上的外表面可以接收撞击并使头部再次向上反弹。这可以帮助防止受伤,如果头部沿着内区段538向下滑到第二保护区532的底部以下,就可能出现受伤情况。
因此,气囊组件500可以帮助减少多种可能的受伤类型。另外,气囊组件500可以在多种碰撞类型中是有效的。气囊组件500可以用于车辆的驾驶员一侧;非常相似的结构可以用于乘客一侧(未示出)。可替换地,可以对乘客一侧的气囊进行修改,以帮助其更有效地与内部的车辆结构和/或乘客一侧的前方撞击气囊相互配合。
本文描述的任何方法包括一个或多个步骤或行为,用于执行所描述的方法。方法步骤和/或行为可以彼此互换。换句话说,除非需要步骤或行为的特定顺序以用于实施例的正确操作,否则可以修改具体步骤和/或行为的顺序和/或使用。
说明书通篇对“实施例”或“所述实施例”的提及是指结合该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所引用的短语或其变型(正如在整个说明书中所记载的)不必指同一实施例。
类似地,应当理解,在以上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出于使本公开更加流畅的目的,多种特征有时会在单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它们的说明中组合在一起。然而,公开的方法不被解释为反映了以下意图,即:任何权利要求需要比明确记载在该权利要求中更多的特征。相反,正如下文的权利要求所反映的,发明点体现在特征的组合,所述特征比前面公开的任何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要少。因此,在具体实施方式后的权利要求与具体实施方式结合,每个权利要求自立为单独的实施例。本公开包含独立权利要求及其从属权利要求的全部排列方式。
权利要求中对于术语“第一”(相对于一特征或元件)的记载不必暗示存在第二个或附加的这样的特征或元件。以装置加功能格式记载的元件旨在根据35U.S.C.§112第6段进行解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不背离本发明潜在的原理而对上述实施例的细节进行修改。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和应用,但要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本文公开的精确的配置和部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多种修改、改变和变化可以用在本文公开的本发明的方法和系统的布置、操作和细节中,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气囊组件,其用于布置在车辆的车顶附近,以保护车辆乘员免于撞击车辆的至少一个侧表面,所述气囊组件包括:
可充气帘气囊,其具有收藏构形和展开构形,所述收藏构形在车辆的车顶附近,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在所述车辆乘员和车辆的所述至少一个侧表面之间向下展开到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包括内织物层和外织物层,所述内织物层和所述外织物层在外围的接合处固定在一起,以在所述外围的接合处以内限定:
第一室;
与所述第一室流体连通的第二室;以及
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延伸的非充气区域,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分开;
其中所述非充气区域具有一宽度,所述宽度被选择为允许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在所述展开构形中的平面内弯折;
进一步包括一附接特征,所述附接特征将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前部附接至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后部,使得在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之间限定一压紧特征,以压缩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宽度,其中所述压紧特征从由折痕和切口构成的组中选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组件,其中所述非充气区域包括大体竖直部分,所述大体竖直部分在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之间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向上延伸,其中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可充气帘气囊的所述平面内弯折使得所述第二室相对于所述第一室向下形成一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组件,其中所述非充气区域进一步包括大体水平部分,所述大体水平部分向所述大体竖直部分的前方延伸,以将所述第二室分为上段和下段,其中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第二室在窗以内充气;并且所述下段延伸为低于所述窗的底部且低于所述第一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组件,其中所述第二室进一步包括前段,其中所述上段、所述前段和所述下段相互配合,以限定单一的无分叉通路,所述无分叉通路将充气气体从所述第一室传导至所述上段,从所述上段传导至所述前段,并且从所述前段传导至所述下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囊组件,其中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下段形成一角度,使得在所述下段上,所述内织物层的外表面面向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组件,其中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宽度在7mm至120mm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组件,其中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第二室位于乘员区与车辆的A柱和车辆的仪表板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之间,所述乘员区正常地将由车辆乘员的头部所占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组件,其中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第二室的下部与车辆的方向盘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组件,其中所述附接特征包括应用至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的缝纫线。
10.一种用于制造气囊组件的方法,所述气囊组件用于保护车辆乘员免于撞击车辆的侧表面,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内织物层和外织物层;
在外围的接合处,将所述内织物层固定至所述外织物层,以形成可充气气囊帘;以及
将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压紧为大体细长的形状,所述大体细长的形状便于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固定在车辆的车顶附近,使得响应于将充气气体引入所述可充气帘气囊,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向下膨胀到展开构形中,以定位在车辆乘员和车辆的所述侧表面之间;
其中将所述内织物层固定至所述外织物层包括在所述外围的接合处以内限定:
第一室;
与所述第一室流体连通的第二室;以及
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延伸的非充气区域,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分开,其中所述非充气区域包括一宽度,所述宽度被选择为使得在展开过程中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在平面内折叠;
进一步包括用一附接特征将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前部附接至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后部,使得在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之间限定一折痕,从而压缩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宽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限定所述非充气区域包括形成一大体竖直部分,所述大体竖直部分在所述第一室和所述第二室之间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向上延伸,其中所述宽度进一步被选择为使得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可充气帘气囊的平面内弯折使得所述第二室相对于所述第一室向下形成一角度,所述第二室在窗以内充气,并且所述第二室延伸为显著低于所述窗的底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限定所述非充气区域进一步包括形成大体水平部分,所述大体水平部分向所述大体竖直部分的前方延伸,以将所述第二室分为上段、前段和下段,所述上段、所述前段和所述下段相互配合,以限定单一的无分叉通路,所述无分叉通路将充气气体从所述第一室传导至所述上段,从所述上段传导至所述前段,并且从所述前段传导至所述下段。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压紧为大体细长的形状包括便于将可充气帘气囊固定在一位置,所述位置被选择为使得在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第二室位于乘员区与车辆的A柱和车辆的仪表板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之间,所述乘员区正常地由车辆乘员的头部所占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附接特征包括缝纫线,其中将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前部附接至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后部包括将所述前部缝到所述后部。
15.一种气囊组件,其用于布置在车辆的车顶附近,以保护车辆乘员免于撞击车辆的至少一个侧表面,所述气囊组件包括:
可充气帘气囊,其具有收藏构形和展开构形,所述收藏构形在车辆的车顶附近,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在所述车辆乘员和车辆的所述至少一个侧表面之间向下展开到所述展开构形中,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包括内织物层和外织物层,所述内织物层和所述外织物层在外围的接合处固定在一起,以在所述外围的接合处以内限定:
第一室;以及
与所述第一室流体连通的第二室,所述第二室包括单一的无分叉通路,所述无分叉通路包括:
上段,充气气体经过所述上段从所述第一室进入所述第二室;以及
下段,所述下段在所述上段的下方并且邻近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其中所述下段将所述充气气体导回到所述第一室;
其中所述内织物层和所述外织物层进一步固定在一起,以限定非充气区域,所述非充气区域包括大体竖直部分和大体水平部分,所述大体竖直部分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向上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分开,所述大体水平部分将所述上段与所述下段分开,所述气囊组件进一步包括一附接特征,所述附接特征将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前部附接至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后部,使得在所述前部和所述后部之间限定一折痕,从而减小所述非充气区域的宽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囊组件,其中所述内织物层和所述外织物层进一步固定在一起,以限定非充气区域,所述非充气区域包括大体竖直部分和大体水平部分,所述大体竖直部分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向上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分开,所述大体水平部分将所述上段与所述下段分开,其中所述单一的无分叉通路进一步包括前段,所述前段定位为将充气气体从所述上段向下运送到所述下段。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囊组件,其中所述内织物层和所述外织物层进一步固定在一起,以限定非充气区域,所述非充气区域包括大体竖直部分和大体水平部分,所述大体竖直部分从所述外围的接合处的底边缘向上延伸,以至少部分地将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分开,所述大体水平部分将所述上段与所述下段分开,其中所述非充气区域具有一宽度,所述宽度被选择为允许所述可充气帘气囊在所述展开构形中的平面内弯折,其中所述可充气帘气囊的所述平面内弯折使得所述第二室相对于所述第一室向下形成一角度,使得所述第二室在窗以内充气;并且所述下段延伸为显著低于所述窗的底部。
CN201480064348.5A 2013-11-26 2014-10-24 卷绕式侧面撞击气囊系统和方法 Active CN1057647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091,224 2013-11-26
US14/091,224 US9272682B2 (en) 2013-11-26 2013-11-26 Wrap around side impact airbag systems and methods
PCT/US2014/062237 WO2015080821A1 (en) 2013-11-26 2014-10-24 Wrap around side impact airbag systems and method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4755A CN105764755A (zh) 2016-07-13
CN105764755B true CN105764755B (zh) 2018-04-03

Family

ID=53182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4348.5A Active CN105764755B (zh) 2013-11-26 2014-10-24 卷绕式侧面撞击气囊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72682B2 (zh)
EP (1) EP3074280B1 (zh)
JP (1) JP6294963B2 (zh)
KR (1) KR101804289B1 (zh)
CN (1) CN105764755B (zh)
WO (1) WO20150808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04088B1 (ko) * 2014-04-23 2021-01-1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 장치의 쿠션
KR102157025B1 (ko) 2014-04-29 2020-09-1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 장치의 쿠션
KR101627498B1 (ko) 2014-10-17 2016-06-07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장치
KR101708217B1 (ko) * 2015-10-29 2017-03-08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US10032453B2 (en) * 2016-05-06 2018-07-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ystem for providing occupant-specific acoustic functions in a vehicle of transportation
KR101776506B1 (ko) * 2016-06-08 2017-09-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커튼에어백
US9862347B2 (en) 2016-06-14 2018-01-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impact absorbing system
US9969346B2 (en) * 2016-08-24 2018-05-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restraint system
US10144385B2 (en) 2016-12-19 2018-12-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 curtain including a strip connected to an inboard panel
JP6825921B2 (ja) * 2017-01-18 2021-02-03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336283B2 (en) 2017-05-09 2019-07-02 Autoliv Asp, Inc. Oblique impact airbag mitts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7199985A (zh) * 2017-05-27 2017-09-26 江苏大学 一种用于翻滚的侧气帘的双级气体发生器的控制方法
KR102293580B1 (ko) * 2017-06-08 2021-08-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커튼 에어백 장치
US10266144B2 (en) * 2017-06-09 2019-04-23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airbag system
DE102017210660A1 (de) * 2017-06-23 2018-12-27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Gassackanordnung
JP6836186B2 (ja) * 2017-08-24 2021-02-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の折り完了体
JP6848839B2 (ja) 2017-11-30 2021-03-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192512B2 (en) 2018-08-31 2021-12-07 Joyson Safety Systems Acquisition Llc Airbag arrangement
US11130466B2 (en) * 2019-03-08 2021-09-28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irbag with deployment controlling tether
CN109774646B (zh) * 2019-03-13 2023-09-01 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顶置式气囊
US11318907B2 (en) * 2019-09-24 2022-05-03 Autoliv Asp, Inc. Curtain airbag assembly
JP7312669B2 (ja) * 2019-10-29 2023-07-21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KR20210077539A (ko) * 2019-12-17 2021-06-2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US11135992B2 (en) 2020-01-23 2021-10-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roof airbag
JP7342825B2 (ja) * 2020-09-16 2023-09-1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4487B1 (en) * 1999-11-25 2002-05-28 Takata (Europe) Vehicle Safety Technology Gmbh Inflatable airbag
US7658402B2 (en) * 2007-06-13 2010-02-09 Autoliv Development Ab Curtain airbag system
CN103269913A (zh) * 2010-12-29 2013-08-2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用于车辆的帘式安全气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3960A (en) * 1998-04-24 2000-06-1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ir bag assembly
US6705640B2 (en) 2000-08-28 2004-03-1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Head-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JP3922057B2 (ja) 2002-03-19 2007-05-30 タカタ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及び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469923B2 (en) 2004-08-10 2008-12-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ide airba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7556286B2 (en) * 2005-09-08 2009-07-07 Autoliv Asp, Inc. Extended inflatable coverage of inflatable curtains
JP4879661B2 (ja) 2006-06-21 2012-02-22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及びこれの製造方法
DE102007028803B4 (de) * 2007-06-19 2011-06-16 Takata-Petri Ag 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JP5012726B2 (ja) 2008-08-07 2012-08-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2017987A1 (ja) 2010-08-06 2012-02-09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JP5856405B2 (ja) * 2010-09-22 2016-02-09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WO2012121175A1 (ja) * 2011-03-04 2012-09-1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
JP5639263B2 (ja) * 2011-04-20 2014-12-10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75704B2 (ja) * 2011-06-08 2014-08-20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構造
US20130113192A1 (en) 2011-11-08 2013-05-09 Charles Richards Inflatable Curtain Airbag With Twist Indicat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94487B1 (en) * 1999-11-25 2002-05-28 Takata (Europe) Vehicle Safety Technology Gmbh Inflatable airbag
US7658402B2 (en) * 2007-06-13 2010-02-09 Autoliv Development Ab Curtain airbag system
CN103269913A (zh) * 2010-12-29 2013-08-2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用于车辆的帘式安全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80821A1 (en) 2015-06-04
US9272682B2 (en) 2016-03-01
EP3074280A1 (en) 2016-10-05
EP3074280A4 (en) 2017-07-12
KR101804289B1 (ko) 2017-12-04
KR20160074649A (ko) 2016-06-28
CN105764755A (zh) 2016-07-13
US20150145234A1 (en) 2015-05-28
JP2016537252A (ja) 2016-12-01
EP3074280B1 (en) 2020-07-08
JP6294963B2 (ja) 2018-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64755B (zh) 卷绕式侧面撞击气囊系统和方法
JP6734880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用一体成形織り布地の費用効果的使用
US8328229B2 (en) Airbag module
JP6225179B2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US10427638B2 (en)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for reducing rotational velocity of a head of an occupant
US8322747B2 (en)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ies with arm-manipulating side airbags
JP6294952B2 (ja) Icのための二重折りにして巻かれたクッション
JP7286867B2 (ja) 周囲エアバッグアセンブリ
WO2008030144A1 (en) AN AlRBAG
US10723307B2 (en) Airbag module
JP563418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286358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