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06637B - 通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06637B
CN103906637B CN201280053165.4A CN201280053165A CN103906637B CN 103906637 B CN103906637 B CN 103906637B CN 201280053165 A CN201280053165 A CN 201280053165A CN 103906637 B CN103906637 B CN 1039066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ventipane
inboard
width
ventipane
wind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316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06637A (zh
Inventor
泽田耕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06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66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06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066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1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using more than one tilting member, e.g. with several pivoting bla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60H2001/3478Details of actuators acting on additional damper do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通风装置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2),在空气吹出口(2)的内侧配置有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前可动通风窗(4),在前可动通风窗(4)的上游侧配置有在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后可动通风窗(5)。在后可动通风窗(5)的上游侧配置有用于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里侧可动通风窗(6)。里侧可动通风窗(6)通过向与前可动通风窗(4)摆动的宽度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而改变风向。

Description

通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汽车等的空调的空气吹出口中使用的空气吹出调整用的通风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且适合于在空气吹出口的内侧沿长度方向设有少量叶片的薄型通风装置的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空气吹出调整用的通风装置,通常,汽车的空调等中应用如下通风装置:在形成通风路径的边框或挡板内将横向可动通风窗和纵向可动通风窗以正交的方式前后配置,在从设于边框的空气吹出口吹出空气时,通过改变横向可动通风窗、纵向可动通风窗的各叶片的角度来调整空气的吹出方向。
近年,在应用于汽车用的空调的通风装置中,有时主要根据外观性、设计性的需求来制作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并在空气吹出口的内侧设有一片~三片左右的少量的前可动叶片的薄型通风装置。这样的薄型通风装置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等中被公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3954号公报
具有细长的空气吹出口的薄型通风装置在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的内侧沿长度方向配置有片数为一片~三片左右的前可动叶片,在前可动叶片的上游侧沿与前可动叶片正交的宽度方向配置有后可动叶片。但是,薄型通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为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形状,因此,自通风路径朝向空气吹出口送风的空气流在宽度方向上被压缩而容易发生缩流,特别是产生这样的现象:由该缩流导致使后可动叶片在长度方向上摆动时的风的指向性容易变差。
即,通常,如图11所示,以往的薄型通风装置构成为:在形成于通风装置的壳主体70内的通风路径71的前部设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长方形状的空气吹出口72,在空气吹出口72的内侧沿长度方向配置有片数较少的、例如三片的前可动叶片73,在该前可动叶片73的上游侧沿与前可动叶片73正交的方向配置有片数较多的后可动叶片74。
但是,如图11所示,这样的薄型通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72为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形状,因此,自通风路径71朝向空气吹出口72送风的空气流在宽度方向上被压缩而容易发生缩流,特别是,在使后可动叶片74在左右、即长度方向上摆动时,在后可动叶片74与前可动叶片73之间的附近容易发生空气流的缩流、即在上下宽度方向上被压缩了的空气的流动。
因此,在使前可动叶片73上下摆动的状态下,在使后可动叶片74沿左右、即长度方向摆动时,空气流的方向因缩流而返回,因而存在如下问题:难以使风弯曲,当改变后可动叶片74的朝向时,风的指向性容易变差。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即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并在空气吹出口的内侧设有可动通风窗的薄型通风装置、也能够提高风的指向性的通风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通过对上述构造的通风装置进行了专心的开发研究而得到的结果得知:下游侧的可动通风窗转动时产生的风的变流由空气流的缩流和偏转构成,当下游侧的缩流较大时,在通过使上游侧的可动通风窗转动而使风变流时,产生该变流返回的现象,容易由上游侧的可动通风窗导致风向的指向性下降,从而达成了下述的发明。
即,本发明的通风装置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在该空气吹出口的内侧的通风路径内配置有在该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前可动通风窗,在该前可动通风窗的上游侧配置有在该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后可动通风窗,其特征在于,
在该后可动通风窗的上游侧配置有用于在该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里侧可动通风窗,
该里侧可动通风窗沿该通风路径内的两内侧面借助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支承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第1里侧叶片和第2里侧叶片,
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情况下,使该第1里侧叶片或该第2里侧叶片中的任一者在宽度方向上转动,另一方面,将另一者的该第2里侧叶片或该第1里侧叶片保持为与该通风路径平行,且向与该里侧可动通风窗摆动的宽度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上述前可动通风窗,从而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根据该发明,例如,在使前可动通风窗朝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的情况下,里侧可动通风窗朝向与其相反的斜上方,因此,在通风路径中流动的空气流首先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上方弯曲且缩流,以缩流的状态通过后可动通风窗,于是根据后可动通风窗的朝向在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在该状态下,空气流接着通过前可动通风窗且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偏转且弯曲,自空气吹出口被送风。
因此,在宽度方向(例如上下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变流部的里侧可动通风窗的部分成为缩流部,前可动通风窗的部分成为偏转部,使风向朝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弯曲时的变流动作分割为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进行的缩流和利用前可动通风窗进行的偏转。
因此,在空气流自后可动通风窗通过前可动通风窗时,缩流(被压缩的空气的流动)减少,由此,在通过转动后可动通风窗而在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时,能够减少风向因缩流而返回的现象。因此,即使是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的薄型的通风装置,在使前可动通风窗的朝向在宽度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下,在使后可动通风窗的朝向在长度方向上摆动时,也不会因缩流而导致风返回,能够根据后可动通风窗的朝向良好地改变风向,能够提高风的指向性。
在此,上述通风装置能够构成为:在通风路径内的两内侧面形成有内侧凹部,上述第1里侧叶片和第2里侧叶片配置为能够收纳在该内侧凹部。由此,在第1里侧叶片或第2里侧叶片不进行空气流的缩流动作的情况下,能够使第1里侧叶片或第2里侧叶片收纳在内侧凹部内,由此,能够降低送风时的压力损失。
另外,另一通风装置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在该空气吹出口的内侧的通风路径内配置有在该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前可动通风窗,在该前可动通风窗的上游侧配置有在该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后可动通风窗,其特征在于,
在该后可动通风窗的上游侧配置有用于在该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里侧可动通风窗,
该里侧可动通风窗在该通风路径内借助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支承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一片里侧叶片,
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情况下,使该一片里侧叶片在宽度方向上转动,且向与该里侧可动通风窗摆动的宽度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上述前可动通风窗,从而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根据该发明的通风装置,与上述相同,在宽度方向(例如上下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变流部的里侧可动通风窗的部分成为缩流部,前可动通风窗的部分成为偏转部,使风向朝宽度方向的斜下方弯曲时的变流动作被分割为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进行的缩流和利用前可动通风窗进行的偏转。
因此,与上述相同,在空气流自后可动通风窗通过前可动通风窗时,缩流(被压缩的空气的流动)减少,由此,在通过转动后可动通风窗而在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时,能够减少风向因缩流而返回的现象。因此,即使是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的薄型的通风装置,在使前可动通风窗的朝向在宽度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下,在使后可动通风窗的朝向在长度方向上摆动时,不会由缩流而导致风返回,能够根据后可动通风窗的朝向良好地改变风向,能够提高风的指向性。
在此,上述前可动通风窗能够构成为:借助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支承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两片或三片的前叶片,全部的前叶片以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连动地转动,从而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而且,本发明的另一通风装置形成为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在该空气吹出口附近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通风路径内的两内侧面上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在上游侧具有倾斜面的山脊形凸条,该山脊形凸条的倾斜面的方向朝向该通风路径的上游侧,使该通风路径的空气流向空气吹出口的靠近中央的位置弯曲而吹出,在该山脊形凸条的上游侧配置有用于在该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后可动通风窗,其特征在于,
在该后可动通风窗的上游侧的该通风路径内借助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承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里侧可动通风窗,该里侧可动通风窗具有在该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一片里侧叶片,通过使因该里侧叶片的转动而缩流的空气流利用该山脊形凸条向与由该里侧叶片产生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弯曲相反的方向弯曲,从而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根据该发明,能够仅通过一片里侧叶片的转动而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例如,在使里侧叶片朝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上方的情况下,在通风路径中流动的空气流首先利用里侧叶片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上方弯曲且缩流,以缩流的状态通过可动通风窗,于是根据可动通风窗的朝向在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在该状态下,空气流接着通过山脊形凸条,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偏转且弯曲,自空气吹出口被送风。
因此,在宽度方向(例如上下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变流部的里侧叶片的部分成为缩流部,山脊形凸条的部分成为偏转部,使风向在宽度方向(例如斜下方)上弯曲时的变流动作被分割为利用里侧叶片进行的缩流和利用山脊形凸条进行的偏转。
因此,在空气流自可动通风窗通过山脊形凸条时,缩流(被压缩的空气的流动)减少,由此,在通过转动后可动通风窗而在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时,能够减少风向因缩流而返回的现象。因此,即使是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的薄型的通风装置,在使里侧叶片在宽度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下,在使后可动通风窗的朝向在长度方向上摆动时,也不会因缩流而导致风返回,能够根据后可动通风窗的朝向良好地改变风向,能够提高风的指向性。
在此,上述山脊形凸条以在空气吹出口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横截面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在空气吹出口附近的内侧面的相对的两侧,而且,能够将山脊形凸条的下游侧的面形成为以朝向前方扩展的方式开口的形状。由此,在使里侧叶片在宽度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下,能够提高改变后可动通风窗的叶片的朝向时的风的指向性。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通风装置,在将前可动通风窗或里侧可动通风窗的朝向在宽度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下,在将后可动通风窗的朝向在长度方向上摆动时,不会因缩流而导致风返回,就能够根据后可动通风窗的朝向良好地改变风向,能够提高风的指向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使风向朝向宽度方向上的下方时的纵剖视图。
图5是使风向朝向宽度方向上的上方时的纵剖视图。
图6是使前可动通风窗由两片前叶片构成的第2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7是使里侧可动通风窗由一片里侧叶片构成的第3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8是使风向朝向宽度方向上的上方的状态的第3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9是代替前可动通风窗而使用山脊形凸条的第4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10是使风向朝向宽度方向上的上方的状态的第4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11是以往的通风装置的截面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图5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通风装置的壳主体1形成为薄型的箱状,在其内部形成横截面为薄型的长方形状的通风路径3。在通风路径3的末端开口部形成有空气的导入口,为了将在通风路径3中通过的空气吹出,在前表面上形成有横向细长的形状的空气吹出口2,从而构成薄型通风装置。
也就是说,如图1、图2所示,空气吹出口2形成为扁平且细长的狭缝状,形成为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较短的横宽的长方形。在壳主体1的紧靠空气吹出口2的内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配置有由三片横叶片41、42、43组成的前可动通风窗4。
前可动通风窗4构成为:沿空气吹出口2的长度方向上下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三片横叶片41、42、43,在壳主体1的两侧壁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自各横叶片41、42、43的两侧突出的水平方向上的支承轴41a、42a、43a。前可动通风窗4的各横叶片41、42、43利用转动机构46从图2的状态同步连动地转动到图4、图5的上下改变风向的状态,与后述的里侧可动通风窗6协同地在上下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另外,如图2所示,在壳主体1内前部的上壁部和下壁部分别形成有内侧凹部44、45,在上部的内侧凹部44内收纳、配置有上侧的横叶片41,在下部的内侧凹部45内收纳、配置有下侧的横叶片43,在使风向朝下方摆动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使上侧的横叶片41自内侧凹部44向内侧伸出并朝向斜下方,在使风向朝上方摆动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使下侧的横叶片43自内侧凹部45向内侧伸出并朝向斜上方。
在向空气吹出口2的前方笔直地进行送风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上下的横叶片41、43处于收纳于内侧凹部44、45的状态,使正面送风时的压力损失最小。前可动通风窗4的中间位置的横叶片42配置于空气吹出口2的长度方向中央,与上下的横叶片41、43同步连动地向相同方向转动。
前可动通风窗4的转动机构46由手动操作的连杆机构、齿轮机构、或马达驱动机构构成,在向空气吹出口2的前方笔直地进行送风时,将中央的横叶片42设为水平,且将上下的横叶片41、43设为收纳于内侧凹部44、45的状态,在使风向朝向下方时,如图4所示,使中央的横叶片42向下方摆动,使上侧的横叶片41自内侧凹部44向内侧伸出且朝向斜下方,在使风向朝向上方时,如图5所示,使中央的横叶片42向上方摆动,使下侧的横叶片43自内侧凹部45向内侧伸出且朝向斜上方。
在前可动通风窗4的上游侧的通风路径3内、即紧靠前可动通风窗4的上游侧配置有后可动通风窗5,该后可动通风窗5用于在空气吹出口2的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也就是说在左右方向上改变风向。如图2、图3所示,后可动通风窗5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并列设置有多个纵叶片51,多个纵叶片51通过将上下突出设置的支承轴51a与设于通风路径3的上侧壁和下侧壁的轴孔嵌合而被轴支承为能够转动。
多个纵叶片51在下侧的支承轴51a安装有曲柄51b,在曲柄51b的偏移的连结轴51c上连结有连接杆51d,以便同步连动地转动。后可动通风窗5的构造如下:利用转动机构56驱动任一支承轴51a而使任一支承轴51a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由此,多个纵叶片51同步连动地向相同方向转动,从而在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改变风向。后可动通风窗5的转动机构56能够设为通过操作旋钮的操作或利用马达驱动进行的凸轮或曲柄的转动而使纵叶片51的支承轴51a转动的构造,通过操作旋钮的转动操作等,多个纵叶片51的朝向在左右方向上摆动,从而能够在空气吹出口2的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而且,在紧靠后可动通风窗5的上游侧的通风路径3内配置有由第1里侧叶片61和第2里侧叶片组成的里侧可动通风窗6,该里侧可动通风窗6与前可动通风窗4协同地在上下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通常,在将前可动通风窗和后可动通风窗沿正交方向配置而成的通风装置中,使下游侧的前可动通风窗转动时产生的风的变流由空气流的缩流和偏转构成,当前可动通风窗的缩流较大时,即使转动后可动通风窗而使风向变流,也会出现该变流因缩流而返回的现象,后可动通风窗的风向的指向性容易下降。
因此,在本通风装置中,利用配置于后可动通风窗5的上游侧的里侧可动通风窗6构造将空气流在宽度方向的上下压缩的缩流部,在利用该里侧可动通风窗6将空气流向上方或下方缩流之后,利用前可动通风窗4使空气流向下方或上方偏转,由此将上下方向上的变流分割为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6进行的缩流和利用前可动通风窗4进行的偏转。由此,抑制变流在后可动通风窗5与前可动通风窗4之间返回的现象,改善通过转动后可动通风窗5而在左右方向上调整风向时的指向性。
里侧可动通风窗6沿空气吹出口2的长度方向在通风路径3内的上部和下部配置第1里侧叶片61和第2里侧叶片6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在壳主体1的两侧壁而构成突出设置于第1里侧叶片61、第2里侧叶片62的两侧部的水平方向上的支承轴61a、62a。另外,里侧可动通风窗6的第1里侧叶片61和第2里侧叶片62配置为在水平状态下分别收纳在设于通风路径3内的上壁部和下壁部的内侧凹部63、64内。由此,在第1里侧叶片61或第2里侧叶片62不进行空气流的缩流动作的情况下,能够使第1里侧叶片61收纳在内侧凹部63内,使第2里侧叶片62收纳在内侧凹部64内,由此,降低送风时的压力损失。
关于这样的里侧可动通风窗6,例如图4所示,在前可动通风窗4向斜下方转动而使风向朝下时,与该动作连动地,第2里侧叶片62向斜上方转动,相反地,如图5所示,在前可动通风窗4向斜上方转动而使风向朝上时,与该动作连动地,第1里侧叶片61向斜下方转动。
另外,因此,里侧可动通风窗6的第1里侧叶片61的支承轴61a和第2里侧叶片62的支承轴62a形成为借助操作旋钮或马达驱动的转动机构66而转动的构造,转动机构66构成为:在笔直地向正面方向送风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将第1里侧叶片61和第2里侧叶片62设为以水平状态保持且收纳在内侧凹部63、64内的状态,在通过转动前可动通风窗4而使风向朝上方摆动时,如图5所示,使第1里侧叶片61朝向下方,在通过转动前可动通风窗4而使风向朝下方摆动时,如图4所示,使第2里侧叶片62朝向上方。这样,里侧可动通风窗6与前可动通风窗4的转动连动地使第1里侧叶片61或第2里侧叶片62转动,从而与前可动通风窗4协同在上下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即,在使风向朝向下方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里侧可动通风窗6以如下方式进行动作:使第2里侧叶片62以其末端部的支承轴62a为中心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便使第2里侧叶片62的顶端部朝向斜上方,从而使通风路径3内的空气流向上侧缩流。此时,前可动通风窗4的三片横叶片41、42、43朝向斜下方,此时的变流产生并被分割为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6进行的缩流和利用前可动通风窗4进行的偏转,从而抑制因后可动通风窗5而产生的变流在后可动通风窗5与前可动通风窗4之间返回的现象。
另一方面,在使风向朝向上方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里侧可动通风窗6构成为:使第1里侧叶片61以其末端部的支承轴61a为中心向图5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使第1里侧叶片61的顶端部朝向斜下方,从而使通风路径3内的空气流向下侧缩流。此时,前可动通风窗4的三片横叶片41、42、43朝向斜上方,因此与上述相同此时的变流分割为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6进行的缩流和利用前可动通风窗4进行的偏转,从而成为如下构造:抑制因后可动通风窗5而产生的变流在后可动通风窗5与前可动通风窗4之间返回的现象。
上述结构的通风装置以使其壳主体1的末端与未图示的通风管道连接的方式安装于汽车的车厢内的仪表板、控制板的部分。从通风管道送出的空气自壳主体1的通风路径3通过空气吹出口2被吹出。
在将送风方向设为通风装置的正前面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成为如下状态:前可动通风窗4的横叶片42与通风路径3的送风方向平行,上下的横叶片41、43收纳于内侧凹部44、45,里侧可动通风窗6的第1里侧叶片61和第2里侧叶片62收纳于内侧凹部63、64。由此,空气流在通风路径3内笔直地行进,在后可动通风窗5的纵叶片51彼此之间通过,自空气吹出口2向正前方笔直地被吹出。
此时,在使后可动通风窗5的各纵叶片51向左右转动时,风向朝该方向改变,由于不存在利用前可动通风窗4产生的上下宽度方向上的变流,因此,不会产生空气流的缩流,从而能够在左右水平方向上良好地改变风向而进行送风。
另一方面,在将空气的吹出方向改变为下方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使前可动通风窗4的横叶片41、42、43向下方转动,使里侧可动通风窗6以将其第2里侧叶片62的顶端部朝向上方的方式转动。
由此,如图4所示,在通风路径3中流动的空气流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6的第2里侧叶片62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上方弯曲而缩流,以缩流的状态通过后可动通风窗5的纵叶片51彼此之间,于是根据后可动通风窗5的朝向在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改变风向,在该状态下,空气流接着通过前可动通风窗4的横叶片41、42、43之间,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偏转且弯曲,自空气吹出口2被送风。
另一方面,在将空气的吹出方向改变为上方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使前可动通风窗4的横叶片41、42、43向上方转动,使里侧可动通风窗6以将其第1里侧叶片61的顶端部朝向下方的方式转动。
由此,如图5所示,在通风路径3中流动的空气流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6的第1里侧叶片61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弯曲而缩流,以缩流的状态通过后可动通风窗5的纵叶片51彼此之间,于是根据后可动通风窗5的朝向在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改变风向,在该状态下,空气流接着通过前可动通风窗4的横叶片41、42、43之间,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上方偏转且弯曲,自空气吹出口2被送风。
这样,在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变流部的里侧可动通风窗6的部分成为缩流部,前可动通风窗4的部分成为偏转部,将风向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或斜上方弯曲时的变流动作分割为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6进行的缩流和利用前可动通风窗4进行的偏转。
因此,在空气流自后可动通风窗5通过前可动通风窗4时,缩流(被压缩的空气的流动)减少,由此,在通过转动后可动通风窗5而在左右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时,能够减少风向因缩流而返回的现象。因此,即使是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2的通风装置,在使前可动通风窗4的朝向在宽度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下,在使后可动通风窗5的朝向在长度方向上摆动时,不会因缩流而导致风返回,能够根据后可动通风窗5的朝向良好地改变风向,能够提高风的指向性。
图6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如图6所示,前可动通风窗的片数还可以设为两片,能够将仅由上下两片横叶片41、43组成的前可动通风窗4以能够收纳在设于壳主体1内前部的上壁部和下壁部的内侧凹部44、45内的方式借助支承轴41a、43a轴支承。该图6的通风装置尤其适合于壳主体1的高度较低的薄型的通风装置。
该图6所示的通风装置也与上述相同,在使风向朝下方摆动的情况下,使前可动通风窗4的上侧的横叶片41的顶端部自内侧凹部44向中央侧伸出且朝向斜下方,使里侧可动通风窗6的第2里侧叶片62的顶端朝向斜上方,进行送风。另一方面,在使风向朝上方摆动的情况下,与图5的情况相同,使前可动通风窗4的下侧的横叶片43的顶端部自内侧凹部45向中央侧伸出且朝向斜上方,使里侧可动通风窗6的第1里侧叶片61的顶端朝向斜下方,进行送风。这样,通过仅由两片横叶片41、43构成前可动通风窗4,能够将狭缝状的空气吹出口2的形状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更短的细长形状。
图7、图8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该例子中,代替上述里侧可动通风窗6,在壳主体1内的通风路径3的上游侧配置有仅由一片里侧叶片81组成的里侧可动通风窗8。在图7、图8中对与上述相同的部分标注与上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7、图8所示,配设于紧靠空气吹出口2的内侧的前可动通风窗4使两片横叶片41、43沿空气吹出口2的长度方向在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使自各横叶片41、43的两侧突出的水平方向上的支承轴41a、43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壳主体1的两侧壁。前可动通风窗4的各横叶片41、43利用转动机构46在上下方向上转动,与里侧可动通风窗8协同地在上下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前可动通风窗4的转动机构46由手动操作的连杆机构、齿轮机构、或马达驱动机构构成,与上述相同地构成为,在向空气吹出口2的前方笔直地进行送风时,将上下的横叶片41、43设为收纳于内侧凹部44、45的状态,在使风向朝向下方时,如图7所示,使上侧的横叶片41自内侧凹部44向内侧伸出且朝向斜下方,在使风向朝向上方时,如图8所示,使下侧的横叶片43自内侧凹部45向内侧伸出且朝向斜上方。
配置于前可动通风窗4的上游侧的后可动通风窗5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并列设有多个纵叶片51,多个纵叶片51通过将在上下方向上突出设置的支承轴51a与设于通风路径3的上侧壁和下侧壁的轴孔嵌合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后可动通风窗5与上述相同地以利用转动机构56使这些纵叶片51沿左右方向摆动而在左右方向上改变风向的方式进行动作。
而且,在紧靠后可动通风窗5的上游侧的通风路径3内,仅由一片里侧叶片81组成的里侧可动通风窗8以与前可动通风窗4协同地在上下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方式配置。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沿空气吹出口2的长度方向(水平横向)形成为纵长的横长形状,在其两侧端部突出设有支承轴81a,在支承轴81a与设于壳主体1的两侧壁部的轴孔嵌合等状态下,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在通风路径3内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
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转动机构86由根据操作旋钮的操作而使里侧叶片81转动的连杆机构、或马达驱动机构构成,构成为,在将送风方向改变为下方的情况下,使里侧叶片81的下游侧顶端部朝向与送风方向相反的斜上方转动,在将送风方向改变为上方的情况下,使里侧叶片81的下游侧顶端部朝向斜下方转动。
上述结构的通风装置在将送风方向改变为下方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使前可动通风窗4的横叶片41、43向下方转动,使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的下游侧顶端部朝向斜上方转动。
由此,如图7所示,在通风路径3中流动的空气流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上方弯曲而缩流,以缩流的状态通过后可动通风窗5的纵叶片51彼此之间,于是根据后可动通风窗5的朝向在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改变风向,在该状态下,空气流接着通过前可动通风窗4的横叶片41、43之间,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偏转且弯曲,自空气吹出口2被送风。
另一方面,在将送风方向改变为上方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使前可动通风窗4的横叶片41、43向上方转动,使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的下游侧顶端部朝向下方转动。
由此,如图8所示,在通风路径3中流动空气流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弯曲且缩流,以缩流的状态通过后可动通风窗5的纵叶片51彼此之间,于是根据后可动通风窗5的朝向在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改变风向,在该状态下,空气流接着通过前可动通风窗4的横叶片41、43之间,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上方偏转且弯曲,自空气吹出口2被送风。
这样,与上述相同,在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变流部的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部分成为缩流部,前可动通风窗4的部分成为偏转部,使风向朝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或斜上方弯曲时的变流动作被分割为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8进行的缩流和利用前可动通风窗4进行的偏转。因此,在空气流自后可动通风窗5通过前可动通风窗4时,缩流(被压缩的空气的流动)减少,由此,在通过转动后可动通风窗5而在左右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时,能够减少风向因缩流而返回的现象。
图9、图10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通风装置,在该例子中,代替上述的前可动通风窗4,在紧靠空气吹出口2的内侧的上部和下部沿空气吹出口2的长度方向设有山脊形凸条11、12。
该通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2形成为横长且上下宽度较短的薄型通风装置的空气吹出口,上部和下部的山脊形凸条11、12沿长度方向形成于空气吹出口2的上下的两内侧面,在该附图的实施方式中,各山脊形凸条11、12的高度为空气吹出口2的高度(纵向上的短边的长度)的大约9%,根据空气吹出口2的高度的不同,能够设为空气吹出口2的高度大约7%~12%。
另外,在上部和下部的山脊形凸条11、12的上游侧形成有倾斜面11a、12a。该山脊形凸条11、12的上游侧的倾斜面11a、12a使其各自的倾斜方向形成为朝向后可动通风窗5的纵叶片51,该实施方式的倾斜面11a、12a的相对于水平线的倾斜角度在此设定为大约45°,但根据空气吹出口2的高度(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不同,能够设定为大约35°~55°。
如图9、10所示,山脊形凸条11和山脊形凸条12在紧靠空气吹出口2的内侧面的相对的上部和下部形成为相对于空气吹出口2的横方向中央线对称的形状。而且,山脊形凸条11和山脊形凸条12具有相同的横截面且在其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形成。
另一方面,山脊形凸条11、12的下游侧的表面、即通风装置的正面侧的表面以朝向前方扩展的方式、也就是说以朝向前斜上方和前斜下方扩展的方式开口,形成为上部和下部的前方倾斜面11b、12b。如图9、10所示,该山脊形凸条11和山脊形凸条12的作用在于:在使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的下游侧顶端朝向上方或下方时,将自空气吹出口2吹出的空气流的方向朝下方或上方弯曲。
也就是说,在使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的下游侧顶端朝向上侧(斜上方)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在通风路径3中流动的空气流沿其上壁面附近流动,碰到上侧的山脊形凸条11的倾斜面11a后向下方弯曲,向斜下方被送风。另一方面,在使里侧叶片81的下游侧顶端朝向下侧(斜下方)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在通风路径3中流动的空气流沿其下壁面附近流动,碰到下侧的山脊形凸条12的倾斜面12a之后向上方弯曲,向斜上方被送风。另外,在向斜下方或斜上方送风时,利用以朝向前方扩展的方式开口的前方倾斜面11b、12b良好地引导风,在使风的指向性不会在开口部的边缘被打乱的情况下进行送风。
与上述相同,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转动机构86由根据操作旋钮的操作使里侧叶片81转动的连杆机构、或马达驱动机构构成,构成为,在将送风方向改变为下方的情况下,使里侧叶片81的下游侧顶端部朝向与送风方向相反的斜上方转动,在将送风方向改变为上方的情况下,使里侧叶片81的下游侧顶端部以朝向斜下方的方式转动。
上述结构的通风装置在将送风方向改变为下方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与上述相同地使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的下游侧顶端部以朝向与送风方向相反的斜上方的方式转动。
由此,如图9所示,在通风路径3中流动的空气流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上方弯曲且缩流,以缩流的状态通过后可动通风窗5的纵叶片51的彼此之间,于是根据后可动通风窗5的朝向在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改变风向,在该状态下,在通风路径3中流动的空气流沿其上壁面附近流动,碰到上侧的山脊形凸条11的倾斜面11a之后向下方弯曲,自空气吹出口2向斜下方被送风。
另一方面,在将送风方向改变为上方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使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以其下游侧顶端部朝向下方的方式转动。
由此,如图10所示,在通风路径3中流动的空气流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里侧叶片81向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弯曲且缩流,以缩流的状态通过后可动通风窗5的纵叶片51彼此之间,于是根据后可动通风窗5的朝向在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改变风向,在该状态下,在通风路径3中流动的空气流沿其下壁面附近流动,碰到下侧的山脊形凸条12的倾斜面12a之后向上方弯曲,自空气吹出口2向斜上方被送风。
这样,与上述相同,在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变流部的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部分成为缩流部,山脊形凸条11、12的部分成为偏转部,使风向朝宽度方向上的斜下方或斜上方弯曲时的变流动作被分割为利用里侧可动通风窗8进行的缩流和利用山脊形凸条11、12进行的偏转。因此,在空气流自后可动通风窗5通过山脊形凸条11、12时,缩流(被压缩的空气的流动)减少,由此,在通过转动后可动通风窗5而在左右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时,能够减少风向因缩流而返回的现象。
因此,即使是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2的通风装置,在使里侧可动通风窗8的朝向在宽度方向上摆动的状态下,在使后可动通风窗5的朝向在长度方向上摆动时,不会因缩流而导致风返回,能够根据后可动通风窗5的朝向良好地改变风向,能够提高风的指向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横长的空气吹出口2的通风装置通过在前可动通风窗4设置横叶片41、42、43、在后可动通风窗5设置纵叶片51等而构成,在使这些叶片旋转90度的状态下,也能够应用于纵长的薄型通风装置,在纵长的薄型通风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构成为,设置纵向细长的形状的空气吹出口,并且在前可动通风窗设置纵叶片,在后可动通风窗并列设置横叶片,或在纵长的空气吹出口的内侧的左右两侧代替前可动通风窗而设置山脊形凸条。该情况下,里侧可动通风窗的里侧叶片成为与前可动通风窗的纵叶片或山脊形凸条相同的纵向方向。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主体;2、空气吹出口;3、通风路径;4、前可动通风窗;5、后可动通风窗;6、里侧可动通风窗;8、里侧可动通风窗;11、山脊形凸条;11a、倾斜面;11b、前方倾斜面;12、山脊形凸条;12a、倾斜面;41、横叶片;41a、支承轴;42、横叶片;43、横叶片;44、内侧凹部;45、内侧凹部;51、纵叶片;51a、支承轴;51b、曲柄;51c、连结轴;51d、连接杆;61、第1里侧叶片;61a、支承轴;62、第2里侧叶片;62a、支承轴;63、内侧凹部;64、内侧凹部;70、壳主体;71、通风路径;72、空气吹出口;73、前可动叶片;74、后可动叶片;81、里侧叶片;81a、支承轴。

Claims (5)

1.一种通风装置,其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在该空气吹出口的内侧的通风路径内配置有在该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前可动通风窗,在该前可动通风窗的上游侧配置有在该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后可动通风窗,其特征在于,
在该后可动通风窗的上游侧配置有用于在该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里侧可动通风窗,
该里侧可动通风窗沿该通风路径内的两内侧面借助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支承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第1里侧叶片和第2里侧叶片,
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情况下,使该第1里侧叶片和该第2里侧叶片中的任一者在宽度方向上转动,另一方面,将该第2里侧叶片和该第1里侧叶片的另一者保持为与该通风路径平行,且向与该里侧可动通风窗摆动的宽度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上述前可动通风窗,从而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通风路径内的两内侧面分别形成有内侧凹部,上述第1里侧叶片和第2里侧叶片配置为能够收纳于该内侧凹部。
3.一种通风装置,其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在该空气吹出口的内侧的通风路径内配置有在该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前可动通风窗,在该前可动通风窗的上游侧配置有在该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后可动通风窗,其特征在于,
在该后可动通风窗的上游侧配置有用于在该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里侧可动通风窗,
该里侧可动通风窗在该通风路径内借助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支承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一片里侧叶片,
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情况下,使该一片里侧叶片在宽度方向上转动,且向与该里侧可动通风窗摆动的宽度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上述前可动通风窗,从而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可动通风窗借助与长度方向平行的支承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两片或三片的前叶片,全部的该前叶片以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连动地转动,从而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5.一种通风装置,其形成为具有长度方向上较长且宽度方向上较短的细长的空气吹出口,在该空气吹出口附近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通风路径内的两内侧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在上游侧具有倾斜面的山脊形凸条,该山脊形凸条的倾斜面的方向朝向该通风路径的上游侧,使该通风路径的空气流向空气吹出口的靠近中央的位置弯曲而吹出,在该山脊形凸条的上游侧配置有用于在该长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后可动通风窗,其特征在于,
在该后可动通风窗的上游侧的该通风路径内借助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支承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有里侧可动通风窗,该里侧可动通风窗具有在该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的一片里侧叶片,通过使因该里侧叶片的转动而缩流的空气流利用该山脊形凸条向与由该里侧叶片产生的宽度方向上的弯曲相反的方向弯曲,从而在宽度方向上改变风向,
上述山脊形凸条以在该空气吹出口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横截面的方式连续地形成在上述空气吹出口附近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上述通风路径内的相对的两内侧面,该山脊形凸条的下游侧的面形成为以朝向前方扩展的方式开口的形状。
CN201280053165.4A 2011-10-28 2012-04-02 通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066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7676 2011-10-28
JP2011237676 2011-10-28
PCT/JP2012/058905 WO2013061636A1 (ja) 2011-10-28 2012-04-02 レジス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06637A CN103906637A (zh) 2014-07-02
CN103906637B true CN103906637B (zh) 2016-04-20

Family

ID=48167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316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06637B (zh) 2011-10-28 2012-04-02 通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02769A1 (zh)
JP (1) JP6012131B2 (zh)
CN (1) CN103906637B (zh)
WO (1) WO20130616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77966B1 (en) * 2011-11-11 2018-10-31 Howa Plastics Co., Ltd. Register
JP6015902B2 (ja) * 2012-05-09 2016-10-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送風構造
JP6133572B2 (ja) * 2012-11-01 2017-05-24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CN103963608B (zh) * 2013-01-31 2018-01-02 标致雪铁龙(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出风口装置
JP2016016786A (ja) * 2014-07-09 2016-02-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JP6428004B2 (ja) 2014-07-10 2018-11-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装置
JP6386877B2 (ja) * 2014-10-31 2018-09-05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空気吹出装置
US10099536B2 (en) * 2014-12-02 2018-10-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 vent for a vehicle
WO2016158101A1 (ja) * 2015-03-30 2016-10-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吹出装置
JP6536802B2 (ja) * 2015-05-28 2019-07-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吹出し口部構造
US10144269B2 (en) * 2015-10-28 2018-12-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 line register
DE102015017008B4 (de) * 2015-12-30 2018-02-22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Auslassvorrichtung
JP6368328B2 (ja) * 2016-02-10 2018-08-0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レジスタおよび車両
JP6857816B2 (ja) * 2016-03-28 2021-04-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風向変更装置
US10752082B1 (en) * 2016-05-26 2020-08-25 Apple Inc. Climate control system with slit-vent fluid delivery
WO2018074022A1 (ja) * 2016-10-17 2018-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の吹出装置
JP6638621B2 (ja) * 2016-11-07 2020-01-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KR102274115B1 (ko) * 2017-02-01 2021-07-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의 풍향 조절 장치
EP3364121A1 (en) * 2017-02-16 2018-08-22 HS Marston Aerospace Limited Flow guide for heat exchanger
DE102017112616A1 (de) * 2017-06-08 2018-12-13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JP7013149B2 (ja) * 2017-06-30 2022-01-31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JP6608406B2 (ja) * 2017-07-21 2019-11-20 しげる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レジスタ装置
JP6791066B2 (ja) 2017-08-25 2020-11-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薄型レジスタ
KR102394803B1 (ko) * 2017-09-25 2022-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슬림형 에어벤트 장치
JP6893481B2 (ja) * 2018-01-24 2021-06-2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レジスタ
US10767896B2 (en) * 2018-02-15 2020-09-08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HVAC system
DE102018115944A1 (de) * 2018-07-02 2020-01-02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8129562A1 (de) * 2018-11-23 2020-05-28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sowie belüftungssystem mit einem solchen luftausströmer
JP6976290B2 (ja) * 2019-06-25 2021-1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装置の吹出装置
CN112303879B (zh) * 2019-07-26 2022-04-0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风向调节装置及具有其的空气调节设备
US11473593B2 (en) * 2020-03-04 2022-10-18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comprising a fan installed in an inner space of a lower body having a first and second upper body positioned above and a space formed between the bodies wherein the bodies have a first and second openings formed through respective boundary surfaces which are opened and closed by a door assembly
US11754090B2 (en) 2020-03-04 2023-09-12 Lg Electronics Inc. Blower
DE102021117250A1 (de) 2020-07-21 2022-01-27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Luftausströmer für ein fahrzeug
CN116134275A (zh) * 2020-07-22 2023-05-1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吹出单元以及空调装置
US11738624B2 (en) 2020-08-12 2023-08-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register assembly
US11719313B2 (en) * 2020-09-15 2023-08-08 Jvis-Usa, Llc Actuator assembly for actuating air blocking elements of an outlet assembly
US11685236B2 (en) * 2020-09-15 2023-06-27 Jvis-Usa, Llc Outlet assembly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odes for improving air flow in an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FR3125108B1 (fr) 2021-07-09 2023-06-02 Psa Automobiles Sa Système d’asservissement du pivotement de déflecteurs mobiles amont par rapport au pivotement d’un déflecteur mobile aval, présents dans un conduit d’un aérateur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FR3125749A1 (fr) 2021-07-30 2023-02-03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ventilation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28834A (ja) * 1986-03-31 1987-10-07 Kojima Press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02103954A (ja) * 2000-09-28 2002-04-09 Nippon Plast Co Ltd 風向調整装置
JP2004322981A (ja) * 2003-04-28 2004-11-18 Nippon Plast Co Ltd 吹出口装置
CN101522450A (zh) * 2006-07-27 2009-09-02 国际汽车配件集团北美公司 提供扩散的通风口
JP2010105507A (ja) * 2008-10-29 2010-05-13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
CN102126414A (zh) * 2010-01-15 2011-07-20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通气口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75014U (zh) * 1989-11-27 1991-07-29
US6736719B1 (en) * 2002-11-08 2004-05-18 Collins & Aikman Products Co. Air duct outlet with joystick louver control
JP2005178537A (ja) * 2003-12-18 2005-07-07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吹出し構造
US20060172679A1 (en) * 2004-09-24 2006-08-03 Gehring Thomas F J Air duct outlets having slider controls for air directability
JP4327150B2 (ja) * 2005-11-14 2009-09-09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空気吹出調整用レジスタ
JP4816381B2 (ja) * 2006-09-29 2011-11-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597423B2 (ja) * 2009-05-29 2014-10-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5223124B2 (ja) * 2010-03-25 2013-06-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空調用レジスタ
FR2960829B1 (fr) * 2010-06-04 2012-07-13 Faurecia Interieur Ind Dispositif de sortie d'air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deflecteu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28834A (ja) * 1986-03-31 1987-10-07 Kojima Press Co Ltd 空調用レジスタ−
JP2002103954A (ja) * 2000-09-28 2002-04-09 Nippon Plast Co Ltd 風向調整装置
JP2004322981A (ja) * 2003-04-28 2004-11-18 Nippon Plast Co Ltd 吹出口装置
CN101522450A (zh) * 2006-07-27 2009-09-02 国际汽车配件集团北美公司 提供扩散的通风口
JP2010105507A (ja) * 2008-10-29 2010-05-13 Howa Kasei Kk レジスタ
CN102126414A (zh) * 2010-01-15 2011-07-20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通气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061636A1 (ja) 2015-04-02
JP6012131B2 (ja) 2016-10-25
CN103906637A (zh) 2014-07-02
US20140302769A1 (en) 2014-10-09
WO2013061636A1 (ja) 201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06637B (zh) 通风装置
CN103930289B (zh) 通风装置
CN102741075B (zh) 通风装置
CN104024756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3827594B (zh) 空调室内机
US8109813B2 (en) Thin air outlet structure of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CN106132740B (zh) 空气吹出装置
JP4678526B2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CN101813364B (zh) 空调机
CN101500830B (zh) 空调调风器
CN104024753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459325U (zh) 风向调节装置
CN105252989A (zh) 空调薄型调风器
JP5799734B2 (ja) 乗用車の空調装置
CN101900402A (zh) 空调调风装置
JP2007269114A (ja) 空調用レジスタ
CN10462005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247590A (zh) 导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JP2016013758A (ja) レジスタ
JP2009166518A (ja) レジスタ
CN207831502U (zh) 一种连动一体出风口
CN2064964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组件
CN208312598U (zh) 用于制冷烟机的送风组件和具有其的制冷烟机
CN205102360U (zh) 一种新型导风口结构
CN208804855U (zh) 百叶、百叶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0

Termination date: 2019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