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65273A - 透镜镜筒 - Google Patents

透镜镜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65273A
CN103765273A CN201280041507.0A CN201280041507A CN103765273A CN 103765273 A CN103765273 A CN 103765273A CN 201280041507 A CN201280041507 A CN 201280041507A CN 103765273 A CN103765273 A CN 1037652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rame
deflector rod
cam
z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15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65273B (zh
Inventor
荒木寿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65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5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65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52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5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ive group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1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 G02B7/1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by relative axial movement of several lenses, e.g. of varifocal objective lens controlled by a microcomput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在凸轮框(6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第二凸轮槽(62)和内齿轮(64)。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具有:基础部(21a)、从基础部(21a)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延设部(21b)、以及从延设部(21b)的顶端部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轮销(22)。在延设部(21b)上设置有台阶部(21c)。在凸轮销(22)沿第二凸轮槽(62)移动时,台阶部(21c)相比内齿轮(64)的齿尖(64a)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以便从半径方向来看与内齿轮(64)重合,另一方面从圆周方向来看不与内齿轮(64)的齿尖(64a)重合。

Description

透镜镜筒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涉及透镜镜筒。
背景技术
以往,透镜镜筒的构成是:为使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而使直接或间接保持透镜的框状的构件或筒状的构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在专利文献1、2中涉及的透镜镜筒中,在形成有凸轮槽的驱动框的外周面的后端形成有齿轮部。驱动框的齿轮部与固定框的驱动齿轮发生啮合。在该状态下,当变焦马达运作时,它的驱动力通过驱动齿轮被传达至驱动框的齿轮部。其结果,驱动框被旋转驱动。此时,驱动框一边相对于固定框旋转发生一边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由此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61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045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2涉及的透镜镜筒中,由于作为齿轮部的齿轮形成于驱动框的外周面,所以必须将变焦马达的驱动齿轮配置在驱动框的半径方向的外侧上。因此,在该构成中,透镜镜筒的外径会很大,透镜镜筒难以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正是鉴于以上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在凸轮框的齿轮的配置上下功夫而提供一种能够小型化的透镜镜筒。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公开的透镜镜筒,是能够使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透镜镜筒,具有:凸轮框,所述凸轮框形成为圆筒状,在所述凸轮框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沿着规定的轨迹延伸的凸轮槽,以及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内齿轮;透镜框,所述透镜框具有在凸轮框的内部保持着透镜的基础部、从基础部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延设部、以及从该延设部的顶端部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与凸轮槽卡合的凸轮销,延设部构成为,在凸轮销沿着凸轮槽移动时,从半径方向来看该延设部与所述内齿轮重合,且避免该延设部与该内齿轮的干涉。
发明效果
根据所述透镜镜筒,通过在凸轮框的内周面侧设置了内齿轮,与在凸轮框的外周面上设置齿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透镜镜筒的小型化。另外,由于在凸轮销沿凸轮槽移动时,内齿轮不与透镜框的延设部发生干涉,所以透镜框朝向光轴方向的移动能够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将透镜镜筒卸下后的相机主体的立体图。
图3是从斜前方看到的透镜镜筒的立体图。
图4是从斜后方看到的透镜镜筒的立体图。
图5是透镜镜筒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储存状态下的透镜镜筒的截面图。
图7是处于广角端的透镜镜筒的截面图。
图8是处于远摄端的透镜镜筒的截面图。
图9是透镜接环的立体图。
图10是透镜镜筒的侧视图。
图11是外框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将透镜接环卸下后的状态下的透镜镜筒的后视图。
图13是表示变焦拨杆开关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14是变焦拨杆开关、聚焦拨杆开关及挠性基板的组装体的与图10对应的侧视图。
图15是从内周侧看到的凸轮框的内周面的展开图。
图16是从斜前方看到的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和凸轮框的立体图。
图17是将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和凸轮框的一部分扩大表示的截面图。
图18是从斜前方看到的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挠性基板构成的立体图。
图20是将透镜接环卸下后的状态下的透镜镜筒的后视图。
图21是从内周侧看第一~第四模具的内周面的展开图。
图22是表示将第一~第四模具和基础模具进行组装后的状态的侧面截面图。
图23是表示将第一~第四模具和基础模具卸下后的状态的侧面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举例说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1.摄像装置的外观>
图1表示摄像装置1的立体图。摄像装置1是透镜可换式的数码相机。摄像装置1具备相机主体2和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安装在相机主体2上的透镜镜筒3。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将透镜镜筒3的在光轴方向上的被摄体侧作为前,光轴方向上的相机主体侧作为后,从被摄体侧沿光轴方向看的右侧作为右,从被摄体侧沿光轴方向看的左侧作为左来进行说明。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圆周周向是指围绕光轴四周的圆周方向,半径方向是指以光轴为中心的半径方向。
图2表示的是将透镜镜筒卸下后的相机主体的立体图。相机主体2具有作为对透镜镜筒3进行安装的部分的机身接口部2a、对由透镜镜筒3形成的光学像进行摄像并转换成图像数据的摄像元件2b、以及快门按钮2c。快门按钮2c设置在相机主体2上部的左端部。
<2-1.透镜镜筒的构成>
图3中表示了从斜前方看到的透镜镜筒3的立体图,图4中表示了从斜后方看到的透镜镜筒3的立体图,图5中表示了透镜镜筒的分解立体图,图6中表示了储存状态下的透镜镜筒3的截面图,图7中表示了处于广角端的透镜镜筒3的截面图,图8中表示了处于远摄端的透镜镜筒3的截面图。
透镜镜筒3是伸缩式的变焦透镜。如图3所示,透镜镜筒3具备:镜筒主体3A、设置在镜筒主体3A上的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变焦拨杆开关73是用户调整光学系统L的倍率用的操作部,构成了对于后述的变焦调整机构传达来自用户的操作指示的“变焦操作部“。聚焦拨杆开关74是用户调整光学系统L的焦点用的光学调整操作部,构成了对于后述的聚焦调整机构传达来自用户的操作指示的“聚焦操作部“。在透镜镜筒3的后端,如图4所示,设置有将在下文详细描述的卡口式(Bayonet)的镜头接口部90。透镜镜筒3,通过镜头接口部90和机身接口部2a与相机主体2进行机械连接或者电连接。
如图5所示,镜筒主体3A具备:由多个的透镜构成的光学系统L(参照图6~8)、保持着透镜的多个透镜框10~50、将驱动力传达给透镜框10~50的凸轮框60、容纳镜透镜框10~50及凸轮框60的外框70、印刷基板80(仅在图12中图示)、以及镜头接口部90。
具体来说,如图6~8所示,光学系统L是形成被摄体的光学图象用的变焦透镜系统,由第一~第五透镜组G1~G5构成。第一透镜组G1由第一~第三透镜L1~L3构成。第二透镜组G2由第四~第六透镜L4~L6构成。第三透镜组G3由第七透镜L7构成。第一~第三透镜组G1~G3是变焦透镜。第三透镜组G3也作为抖动补偿用的透镜发挥功能。第四透镜组G4由第八透镜L8构成。第四透镜组G4是聚焦透镜。第五透镜组G5由第九透镜L9构成。
外框70是圆筒状的构件。外框7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按照规定的轨迹延伸的多个的凸轮槽71和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的直线槽72。外框70构成了透镜镜筒3上的露出于外部的外装部。
印刷基板80上至少设置有镜头微电脑(图示省略)和内存(图示省略)。在印刷基板80上,透镜镜筒3的电气安装部件通过挠性基板电连接。印刷基板80还与设置在镜头接口部90上的安装接点(图示省略)电连接。即,通过将透镜镜筒3安装在相机主体2上,印刷基板80与相机主机2电连接。印刷基板80配设在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50和镜头接口部90之间。
镜头接口部90是中央有开口的环状的构件,能够安装在机身接口部2a上。镜头接口部90与相机主体2接触,并进行与该相机主体2的定位。镜头接口部90通过螺丝91安装在外框70的后端面。
凸轮框60是圆筒状的构件。凸轮框6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按照规定的轨迹延伸的多个第一凸轮槽61,以及在后端部上向外突出的多个的凸轮销63。另外,凸轮框6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按照规定的轨迹延伸的多个第二凸轮槽62和内齿轮64(参照图5)。内齿轮64在相邻的两个第二凸轮槽62之间,在向圆周方向上延伸形成。
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是圆筒状构件,保持着第一透镜组G1。在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在后端部上向外突出的多个的突起部11。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在光轴方向延伸的多个的直线槽12,以及在后端部上向内突出的多个的凸轮销13。
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是中央有开口的环状构件,该开口保持着第二透镜组G2。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上设置有在前端部上向外突出的多个的突起部21,以及在后端部上向外突出的多个的凸轮销22。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上,在与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30的后述的两个磁铁31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两个线圈23。在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上设置有光圈机构24。
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30是中央具有开口的环状构件,该开口保持着第三透镜组G3。在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的后面,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30以能够在与光轴AX正交的平面内移动的状态被保持。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30上设置有两个磁铁31。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30通过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的线圈23产生的磁力被驱动,在与光轴AX正交的平面内移动。
这些第一~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10~30和凸轮框60是在被组合成一体的状态下容纳于外框70内。具体来说,凸轮框60被容纳在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内。此时,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的凸轮销13与凸轮框60的第一凸轮槽61卡合。另外,在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的后方,凸轮框60的凸轮销63比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更向外突出。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被容纳于凸轮框60内。此时,凸轮销22与凸轮框60的第二凸轮槽62卡合。另外,在凸轮框60的前方,突起部21比凸轮框60更向外突出,并与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的直线槽12卡合。然后,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容纳于外框70内。此时,突起部11与外框70的直线槽72卡合。另外,比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更向外突出的凸轮框60的凸轮销63与外框70的凸轮槽71卡合。
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50是中央具有开口的环状构件,该开口保持着第五透镜组G5。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50的后端面,通过螺丝安装在外框70上。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50上设置有在外框70内朝向光轴方向前侧延伸的2根轴51。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50上设置有驱动凸轮框60的变焦马达52和驱动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的聚焦马达53(参照图18、19)。
在聚焦马达53的输出轴上设置有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导螺杆。变焦马达52的输出轴上,通过齿轮列连接有围绕于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旋转的驱动齿轮52a(参照图18、19)。该驱动齿轮52a与凸轮框60的内齿轮64啮合。也就是说,凸轮框60被变焦马达52旋转驱动。变焦马达52和凸轮框60构成调整光学系统L的倍率的“变焦调整机构”。
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是中央具有开口的环状构件,该开口保持着第四透镜组G4。通过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50上设置的轴51以能够在光轴方向上直线行进的方式被支承。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上设置有齿条,该齿条与聚焦马达53的导螺杆啮合。也就是说,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被聚焦马达53驱动。聚焦马达53和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构成调整光学系统L的焦点的“聚焦调整机构”。
<2-2.透镜镜筒的动作>
在这种构成的透镜镜筒3中,变焦马达52旋转驱动凸轮框60。被旋转驱动的凸轮框60按照外框70的凸轮槽71,一边旋转一边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中,凸轮销13与凸轮框60的第一凸轮槽61卡合,另一方面,突起部11与外框70的直线槽72卡合,变成为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不能相对于外框70旋转。因此,当凸轮框60发生旋转时,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不会发生旋转,而是根据相对于第一凸轮槽61的凸轮销13的相对移动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另外,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中,凸轮销22与凸轮框60的第二凸轮槽62卡合,另一方面,突起部21与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的直线槽12卡合,变成为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不能相对于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旋转。因此,当凸轮框60发生旋转时,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不发生旋转,而是根据相对于第二凸轮槽62的凸轮销22的相对移动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30则与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一起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由于第一~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10~30像上述那样在光轴方向上的移动,透镜镜筒3的光学系统L的倍率得以调整。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30被线圈23驱动,在与光轴AX正交的平面内移动,对图像的抖动进行补偿。此外,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独立于第一~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10~30,被聚焦马达53驱动,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由此,透镜镜筒3的焦点得以调整。
更详细来说,第一~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10~30在透镜镜筒3的电源为关闭状态时,位于如图6所示的储存位置。而且,当透镜镜筒3的电源为打开状态时,第一~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10~30从储存位置移动至如图7所示的广角端。而且,当用户操作变焦拨杆开关73时,与操作量相应的输入信号被输入至印刷基板80的镜头微电脑。镜头微电脑将与输入信号相应的驱动信号输出至变焦马达52。变焦马达52按照驱动信号进行动作,对凸轮框60进行旋转驱动。其结果,第一~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10~30在广角端和如图8所示的远摄端之间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由此,变焦倍率被手动调整。
此时,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与第一~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10~30连动地被驱动。具体来说,镜头微电脑基于预先被存储的追踪表,将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移动至在光学系统L的倍率变化的前后能够维持合焦状态的位置。即,当镜头微电脑被输入所述信号时,不仅对变焦马达52输出驱动信号,而且还对焦点马达53也输出驱动信号。其结果,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能够移动至与第一~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10~30的位置相应的位置。
但是,通过用户操作聚焦拨杆开关74,也能够对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的位置进行手动调整。具体来说,当聚焦拨杆开关74被操作,与操作量相应的输入信号被输入印刷基板80的镜头微电脑。镜头微电脑将与输入信号相应的驱动信号输出至聚焦马达53。聚焦马达53根据驱动信号动作,使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朝向光轴方向移动。由此,通过手动调整合焦状态。
<2-3.镜头接口部的详细结构>
图9示出镜头接口部90的立体图。
首先对镜头接口部90的前表面的结构进行说明。镜头接口部90的前表面为由周边部的安装面92,以及比安装面92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即向后方凹陷的凹部93构成的台阶形状。安装面92是用于安装外框70的面,以与外框70的后端面抵接的状态被螺丝固定。凹部93是与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的后端面以及凸轮框60的后端面相对的部分。在储存状态下,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和凸轮框60的后端部移动至安装面92的后方,进入到凹部93内。但是,即使在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和凸轮框60位于最后方的状态即储存状态下,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和凸轮框60的后端面也不与凹部93抵接。凹部93的半径方向内侧的周边部上设置有比除此以外的部分稍微向前方隆起的隆起部93a。该隆起部93a不与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和凸轮框60的后端面相对,位于比该后端面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在镜头接口部90中,比凹部93更加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更向后方凹陷,形成多个台阶。而且,镜头接口部90的中央设置有开口90a。
在镜头接口部90的后表面,如图4、6~8所示,与安装面92与凹部93对应的部分不是阶梯形状,而是锥面94。这样一来,如图8所示,镜头接口部90的安装面92的部分90A的厚度T1,其某些部分比凹部93的部分90B的厚度T2更厚。另外,在镜头接口部90上形成有穿插螺丝91用的插通孔,并且在锥面94中设置有插通孔的部分,形成有锪孔部。另外,在这个例子中,虽然设置有锥面94,也可以不设置锥面94。这种情况下,安装面92的部分90A全部比凹部93的部分90B更厚。
<3.拨杆开关的详细结构>
以下,对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10表示的是透镜镜筒的侧视图,图11表示的是外框的分解立体图,图12表示是将镜头接口部卸下后的状态下的透镜镜筒的后视图,图13表示的是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结构的示意图。
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设置于外框70的外周面。外框7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方形的开口部70a,该开口部70a内配设有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
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在围绕光轴AX周围的圆周方向上排列设置。在此,“在圆周方向上排列”是指,围绕光轴AX周围的圆周方向位置不同且光轴方向的位置至少部分重合的意思。换言之,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被设置在同一圆周上。本实施方式中,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为圆周方向位置不同且光轴方向位置完全一致。
具体来说,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如图12所示,配置在外框70的配置区域A内。配置区域A是从被摄体侧沿光轴方向看位于光轴AX右侧的区域,即,由外框70的第一象限Q1和第四象限Q4构成的区域。在此,以从被摄体侧沿光轴方向看横拍摄状态的相机主体2上安装的透镜镜筒3时为基准,利用与光轴AX正交的铅直轴和水平轴将透镜镜筒3分割为四部分时,将右上方的区域作为第一象限,将左上方的区域作为第二象限,将左下方的区域作为第三象限,将右下方的区域作为第四象限。横拍摄状态是指,相机主体2能够拍摄横向长的图像的姿势或状态的意思。另一方面,相机主体2能够拍摄纵向长的图像的姿势或状态称为竖拍状态。变焦拨杆拨杆开关73,更具体来说配置在第一象限Q1,聚焦拨杆拨杆开关74配置在第四象限Q4。另外,开关配置在配置区域A或者第一象限Q1、或者第四象限Q4等某个区域是指,只要开关的至少一部分存在于该区域内即可,开关也可以不是全部存于在该区域内。
变焦拨杆开关73如图13所示,为瞬时动作型(即自我复位型)的开关,具有开关主体73A和变焦基座部75c。
开关主体73A具有拨杆73a、电阻构件73b、以及两个弹簧73c。拨杆73a具有朝向围绕光轴AX周围的圆周方向扩展的板状的基础部73d、从基础部73d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操作部73e、以及从基础部73d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的接点73f。拨杆73a的接点73f以外的部分由树脂构成。接点73f由导电性材料构成。操作部73e的顶端面呈大致长方形形状。操作部73e的顶端面上被实施了滚花加工。拨杆73a以在圆周方向上滑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外框70。拨杆73a通过一个弹簧73c被推压向圆周方向一侧,通过另一个弹簧73c被推压向圆周方向的另一侧。拨杆73a在通常时(即,不被用户操作时),处于两个弹簧73c的推压力平衡的位置(将该位置称为“基准位置”)。通过用户施加外力,拨杆73a能够对抗弹簧73c的推压力在圆周方向上移动。当用户将外力释放时,拨杆73a由于弹簧73c的推压力而返回至基准位置。即,拨杆73a被弹性支承,能够对抗弹性力进行操作。此时,接点73f与电阻构件73b接触,而被电连接。并且,根据拨杆73a的移动,电阻构件73b上与接点73f接触的位置发生移动。即,与接点73f连接的端子和与电阻构件73b连接的端子之间的电阻值作为拨杆73a的操作量被检测出来。根据该电阻值,确定了变焦马达的旋转速度。也就是说,变焦马达为了以与电阻值相应的旋转速度发生旋转,而从镜头微电脑输入驱动信号。
变焦基座部75c具有变焦开口部75a。变焦基座部75c在将外框70的开口部70a堵住的同时,通过变焦开口部75a使变焦拨杆开关73的操作部73e向外露出。变焦基座部75c比外框70的外周面更朝向半径方向外侧隆起。
聚焦拨杆开关74的基本结构与变焦拨杆开关73一样。聚焦拨杆开关74与变焦拨杆开关73一样,为瞬时动作型(即自我复位型)的开关,具有开关主体74A和聚焦基座部75d。
开关主体74A具有拨杆74a、电阻构件74b、以及两个弹簧74c。拨杆74a具有基础部74d、操作部74e、以及接点74f。拨杆74a由弹簧74c弹性支承而能够对抗弹性力进行操作。操作部74e的顶端面上被实施了滚花加工。并且,与接点74f连接的端子和与电阻构件74b连接的端子之间的电阻值作为拨杆74a的操作量被检测出来。根据该电阻值,确定了聚焦马达53的旋转速度。也就是说,聚焦马达53为了以与电阻值相应的旋转速度发生旋转,而从镜头微电脑输入驱动信号。
聚焦基座部75d具有聚焦开口部75b。聚焦基座部75d在将外框70的开口部70a堵住的同时,通过聚焦开口部75b使聚焦拨杆开关74的操作部74e向外露出。聚焦基座部75d比外框70的外周面更朝向半径方向外侧隆起。
变焦基座部75c和聚焦基座部75d一体形成,构成盖75。
在此,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以形状彼此不同的方式构成。
具体来说,在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之间,操作部73e的高度H1a和操作部74e的高度H1b彼此不同。在这里,“高H”是指从外框70的外周面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的突出量的意思。具体来说,变焦拨杆开关73的操作部73e比聚焦拨杆开关74的操作部74e高。
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之间,操作部73e的圆周方向宽度W1a和操作部74e的圆周方向宽度W1b彼此不同。具体来说,变焦拨杆开关73的操作部73e的圆周方向宽度W1a比聚焦拨杆开关74的操作部74e的圆周方向宽度W1b宽。
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之间,变焦基座部75c的圆周方向宽度W2a和焦点基座部75d的圆周方向宽度W2b彼此不同。具体来说,变焦基座部75c的圆周方向宽度W2a比焦点基座部75d的圆周方向幅度W2b宽。
<4.拨杆开关的布线>
接着,对变焦以及聚焦拨杆开关73、74的布线进行说明。图14表示的是变焦拨杆开关、聚焦拨杆开关及挠性基板的组装体的与图10对应的侧视图。
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相邻近地配置,具体来说,在圆周方向上相邻配置,所以与它们连接的挠性基板81被共同化。也就是说,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与同一个挠性基板81电连接。具体来说,在挠性基板81上,从其一端侧开始按顺序与聚焦拨杆开关74及变焦拨杆开关73电连接。挠性基板81从变焦拨杆开关73开始稍微在圆周方向上延伸之后,朝向后侧弯曲延伸。
在此,如图12所示,外框70的内侧配设有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50,在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50的背面侧配设有印刷基板80。在印刷基板80的背面侧,延伸有来自透镜镜筒3的各种电气安装部件的挠性基板。例如,变焦马达52的挠性基板82、聚焦马达53的挠性基板83被延长至印刷基板80的背面侧。挠性基板83的一端与印刷基板80连接器84连接着。在挠性基板83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器83a和第二连接器83b。挠性基板8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器83a连接。挠性基板8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器83b连接。即,挠性基板81和挠性基板82在挠性基板83上合流,并通过挠性基板83与印刷基板80连接。
<5.拨杆开关的操作>
以下,对拨杆开关的操作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从被摄体侧沿光轴方向看时,相机主体2在左侧的上表面设置有快门按钮2c。因此,用户在以横拍状态把持摄像装置1时,是以右手的食指搭在快门按钮2c上的状态把持摄像装置1。那时,左手通常以食指大致位于透镜镜筒3的第三象限、大拇指位于透镜镜筒3的第四或者第一象限的状态放在透镜镜筒3上。
另一方面,在使摄像装置1为竖拍状态时,以快门按钮2c位于上方位置的方式准备好摄像装置1,右手位于上方,左手以食指大致位于透镜镜筒3的第四象限,大拇指位于透镜镜筒3的第一或者第二象限的状态放在透镜镜筒3上的情况较多。
这样,不管是摄像装置处于横拍状态下还是竖拍状态下,在包含透镜镜筒3的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的配置区域A中都会存在有左手的食指和拇指中的某一个。在该配置区域A中设置有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因此,用户在把左手自然地放在透镜镜筒3上的状态下,通过食指或者拇指操作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
操作该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时,用户正看着相机主体2的取景器或液晶画面,并不是目视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而进行操作的。因此,用户有可能会不清楚操作的是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中的哪一个。对此,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如前所述,以形状不的方式构成。因此,用户能够通过触摸开关的感觉,而非目视确认来识别操作的开关是变焦拨杆开关73还是聚焦拨杆开关74。
<6.凸轮框和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的详细结构>
图15表示的是从内周侧看到的凸轮框的内周面的展开图,图16表示的是从斜前方看到的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和凸轮框的立体图,图17表示是将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和凸轮框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截面图,图18表示是从斜前方看到的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的立体图。
图15是凸轮框60的内周面的展开图,是从内周侧看到内周面的图。图15中,纸面的上侧为被摄体侧,下侧为相机主体侧。如图15所示,凸轮框6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按照规定的轨迹延伸的多个第二凸轮槽62,以及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内齿轮64。
第二凸轮槽62在圆周方向上相互空出间隔形成3组。第二凸轮槽62具有:在靠近凸轮框60的上端边缘的位置上朝向圆周方向的右侧以直线状延伸的第一圆周方向直线部62a、从第一圆周方向直线部62a的顶端向相对于光轴倾斜的方向(右斜下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倾斜直线部62b、以及从倾斜直线部62b的顶端朝向圆周方向右侧以直线状延伸的第二圆周方向直线部62c。第一圆周方向直线部62a的左端部与凸轮销插入部62d连通,该凸轮销插入部62d从凸轮框60的上端边缘沿着光轴向下方延伸。
内齿轮64在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凸轮槽62的倾斜直线部62b之间,沿着圆周方向延伸而形成。另外,在光轴方向上,位于左侧的第二凸轮槽62的第二圆周方向直线部62c和右侧的第二凸轮槽62的第一圆周方向直线部62a之间的位置。内齿轮64由在圆周方向上排列且齿线与光轴平行延伸的多个的齿构成。
也如图16所示,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为中央具有开口的环状构件,其具有:在该开口保持第二透镜组G2的基础部21a;在基础部21a的顶端部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21;在基础部21a的圆周方向上空出间隔设置、且从基础部21a的外周边缘部向后方突出延伸的多个延设部21b;以及从各延设部21b的顶端部朝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轮销22。凸轮销22与凸轮框60的第二凸轮槽62卡合。
多个的延设部21b中的一个上形成有台阶部21c(参照图17)。台阶部21c是在凸轮销22沿着第二凸轮槽62移动时避免内齿轮64的齿尖64a与延设部21b发生干涉用的退让部。具体来说,形成为比起内齿轮64的齿尖64a更朝向半径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形状,以使得从半径方向看与内齿轮64重合,而另一方面从圆周方向看,不与内齿轮64的齿尖64a重合。
<7.马达的布线>
图19表示的是挠性基板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0表示的是将镜头接口部卸下后的状态下的透镜镜筒的后视图。
接着,对变焦马达52和聚焦马达53的布线进行说明。如图19和图20所示,变焦马达52和聚焦马达53与一个挠性基板83电连接。
具体来说,变焦马达52上电连接有挠性基板82。聚焦马达53上电连接有挠性基板83。挠性基板82、83延长至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50的背面侧。
在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50的背面侧配设有印刷基板80。挠性基板83的一端与印刷基板80的连接器84连接。挠性基板83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器83a和第二连接器83b。
第一连接器83a上连接有挠性基板81的一端。挠性基板81的另一端与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电连接。
第二连接器83b上连接有挠性基板82的一端。即,挠性基板81和挠性基板82在挠性基板83上合流,通过挠性基板83连接至印刷基板80。
<8.凸轮框的成型模具>
图21表示的是从内周侧看到的第一~第四模具的内周面的展开图,图22表示的是将第一~第四模具和基础模具进行组装后的状态的侧面截面图,图23表示的是将第一~第四模具和基础模具卸下后的状态的侧面截面图。在凸轮框6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三个第二凸轮槽62和一个内齿轮64,并且如图21所示采用被分割成七部分的模具,使凸轮框60的内周面树脂成型。另外,虽然形成凸轮框60的外周面的第一凸轮槽61用的模具也另有必要,不过,以下,省略该记载,仅对使内周面成型的模具进行说明。
如图21所示,使凸轮框60的内周面成型的模具具有:使内齿轮64和凸轮销插入部62d成型用的第一模具95;使内齿轮64的一部分和相比内齿轮64更靠近光轴方向的一侧(图21的上侧)的第二凸轮槽62成型用的第二模具96;使相比内齿轮64更靠近光轴方向的另一侧(图21的下侧)的第二凸轮槽62成型用的第三模具97、以及使从内齿轮64向圆周方向偏离的第二凸轮槽62成型用的第四模具98。
在第一模具95上形成有与内齿轮64对应的齿轮成型部95a,以及与凸轮销插入部62d对应的销插入成型部95b。第二模具96上形成有与内齿轮64对应的齿轮成型部95a,以及与第二凸轮槽62对应的凸轮槽成型部96a。第三、第四模具97、98上形成有与第二凸轮槽62对应的凸轮槽成型部96a。
在此,在通过第二模具96成型的第二凸轮槽62中的第一圆周方向直线部62a的左端边缘(凸轮槽成型部96a的左端边缘)是第一模具95和第二模具96的圆周方向的分割线。也就是说,位于该分割线左侧的内齿轮64和凸轮销插入部62d通过第一模具95成型。并且,位于该分割线右侧的内齿轮64通过第二模具96成型。
另外,通过第一模具95成型的内齿轮64的左端边缘(更正确的说,是与内齿轮64的左端边缘相距若干距离的位置)是第一模具95和第三模具97的圆周方向的分割线。通过第一模具95成型的内齿轮64的下端边缘是第一模具95和第二模具96、以及第一模具95和第三模具97的光轴方向的分割线。
第一~第四模具95~98分别形成为圆弧状,将第一~第四模具95~98组合后,成为如图22所示的环状的模具。组合成了环状的第一~第四模具95~98的内周面形成为,朝向上方向开口变小的锥状。组合成了环状的第一~第四模具95~98的内周面上嵌入有圆锥状的基础模具99。并且,通过第一~第四模具95~98、基础模具99、以及图中未示出的外周侧的模具,凸轮框60由树脂成型。
如图23所示,将凸轮框60树脂成型后,首先,使基础模具99向下方移动并将其卸下。然后,由于内齿轮64的齿线与光轴平行地延伸,因此使第一模具95向上方移动并将其卸下。另一方面,第二~第四模具96~98,由于形成有第二凸轮槽62,所以不能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因此,第二~第四模具96~98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往斜下方移动后卸下。由此,能够将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二凸轮槽62和内齿轮64的凸轮框60树脂成型。
<9.总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透镜镜筒3具有:外框70;配置在外框70内的光学系统L;配置在外框70的外周的变焦拨杆开关73(变焦操作部);配置在外框70的外周的聚焦拨杆开关74(聚焦操作部);按照变焦拨杆开关73的输出对光学系统L的倍率进行调整的电动式的变焦马达52和凸轮框60(变焦调整机构);按照聚焦拨杆开关74的输出对光学系统L的焦点进行调整的电动式的聚焦马达53和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40(聚焦调整机构),在透镜镜筒3安装于横拍状态的相机主体2的状态下,从光轴方向的被摄体侧来看,变焦拨杆开关73的至少一部分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由第一象限Q1和第四象限Q4构成的配置区域A中。
这样一来,无论摄像装置1在横拍状态还是在竖拍状态下,在将左手自然地放在透镜镜筒3上的状态下,都能够通过食指和拇指简单地操作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其结果,能够使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的操作性提高。另外,由于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在圆周方向上排列,所以能够使透镜镜筒3在光轴方向上的尺寸变小。
另外,尽管相机主体2和透镜镜筒3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操作部,但是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是摄影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操作部,甚至是一边目视确认被摄体一边被操作(即,在非目视的情况下对操作部自身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因此,通过如前述那样配设该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能够使透镜镜筒3的操作性和使用便利性得以提高。
进一步地,在将电动驱动用的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设置在外框70上的构成中,通过以一个挠性基板81使变焦拨杆开关73的挠性基板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挠性基板通用化,能够使用于架设挠性基板81的空间得以缩小,因此能够使透镜镜筒3得以小型化。此外,通过使两个开关73、74的挠性基板通用化,能够在使部件数量削减的同时,使组装性得以提高。
另外,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的其中一个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第一象限Q1,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的其中另一方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第四象限Q4。由此,通过使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间隔,能够使操作性得以提高。也就是说,如果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过于接近,通过配置的地方来识别是变焦拨杆开关73还是聚焦拨杆开关74会变得困难。另外,还会存在应该对其中某一方的开关进行操作时,操作了另一方的开关的可能性。对此,由于通过将其中一方的开关配置在第一象限Q1,将另一方的开关配置第四象限Q4,使两者分开适当的距离,所以能够通过配置地点容易地识别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另外,也防止了在应该操作其中某一方的开关时,操作了另一方的开关的情况。
另外,变焦拨杆开关73的至少一部分和聚焦拨杆开关74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以光轴为中心的一个圆周上。由此,能够提高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的操作性,且能够使透镜镜筒3小型化。也就是说,在将手放在外框70上的情况下,拇指和食指大致位于以光轴为中心的一个圆周上,即同一圆周上。因此,通过将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配置在以光轴为中心的一个圆周上,用拇指和食指对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进行的操作变得容易。另外,通过将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配置在以光轴为中心的一个圆周上,变焦拨杆开关73的光轴方向位置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光轴方向位置变得大致一致。因此,能够使外框70的光轴方向的尺寸缩小,进而,能够使透镜镜筒3的光轴方向尺寸缩小。
进一步地,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以形状、触感或者操作感的至少一个相互不同的方式构成。由此,即使用户没有目视确认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也能够识别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其结果,可以使得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的操作性得以提高。
例如,透镜镜筒3具有外框70、以及设置在外框70上的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以形状相互不相同的方式构成。由此,即使用户不目视确认变焦及聚焦拨杆开关73,74,也能够通过触摸的感觉或者试着稍微操作一下的感觉识别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其结果,能够使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的操作性得以提高。
具体来说,通过使变焦拨杆开关73的操作部73e的高度H1a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操作部74e的高度H1b相互不同,从而能够使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形状不同。
另外,通过使变焦拨杆开关73的操作部73e的圆周方向宽度W1a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操作部74e的圆周方向幅度W1b相互不同,从而能够使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形状不同。
另外,通过使变焦拨杆开关73的变焦基座部75c的圆周方向宽度W2a与聚焦拨杆开关74的聚焦基座部75d的圆周方向宽度W2b相互不同,从而能够使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形状不同。
进一步地,作为使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形状不同的方法,并排设置的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中,使从被摄体侧看位于逆时针侧的开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变焦拨杆开关73)比位于顺时针侧的开关高。在将左手放置于透镜镜筒3的下方时,逆时针侧的开关位于拇指的顶端侧,顺时针侧的开关位于拇指的指根侧。因此,通过使逆时针侧的开关更高,能够防止在通过拇指操作逆时针侧的开关时,由拇指的指根附近对顺时针侧的开关误操作。
另外,虽然相机主体2和透镜镜筒3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操作部,但是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是摄影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操作部,甚至是一边目视确认被摄体一边被操作(即,在不目视操作部自身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操作部。因此,通过如前述那样使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的形状相互不同,能够使透镜镜筒3的操作性和使用便利性得以提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透镜镜筒3具有:与相机主体2接触以进行与该相机主体2的定位的镜头接口部90、安装在镜头接口部90上的固定框(外框70)、以及以在光轴方向上能够移动的状态容纳于固定框中可动框(凸轮框60),镜头接口部90设置有:安装有固定框的安装部(安装面92)和凹部93,所述凹部93相比安装部向相机主体2侧凹陷、并且在可动框至少最接近镜头接口部90时可动框的端部伸入凹部93中,镜头接口部90中设置了安装部的部分90A形成得比镜头接口部90中设置了凹部93的部分90B厚。
在透镜镜筒中,小型化是最理想的。然而,如果使透镜镜筒的小型化,则可动框的可动范围被限定。因此,在透镜镜筒的小型化的同时,为确保可动框的可动范围,例如,有必要使本来必要的构件发生移动,或者变形。
对此,通过如上述的结构那样构成为,使镜头接口部90中与可动框相对的部分凹陷,可动框的一部分伸入该部分,能够使可动框的可动范围扩大。
另外,此时,通过使镜头接口部90中的安装面92的部分90A的厚度T1比凹部93的部分90B的厚度T2更厚,能够维持镜头接口部90的强度。即,镜头接口部90是将透镜镜筒3安装在相机主体上所需要的构件,要求有某种程度的强度。在镜头接口部90上设置凹部93的话,镜头接口部90的强度会下降。对此,根据上述的构成,即使是在镜头接口部90上设置凹部93的情况下,通过使设置了安装面92的部分90A变厚,能够使镜头接口部90的强度得以提高。
进一步地,设置了凹部93的部分90B中,可动框与镜头接口部最接近时与可动框的端部相对的部分之外的部分上,设置有相比该相对的部分隆起的隆起部93a。由此,可以使镜头接口部90的强度得以提高。
另外,所述隆起部93a位于相比与所述可动框的端部相对的部分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由此,由于凹部93的半径方向外侧和内侧上设置有厚的部分,因此镜头接口部90的强度进一步得以提高。也就是说,根据该构成,在凹部93的半径方向外侧和内侧这两方都形成有厚度较厚的部分。其结果,即使是在镜头接口部90上设置有凹部93的结构,也能够使镜头接口部90的强度得以提高。
根据本实施方式,透镜镜筒3具有:凸轮框60,该凸轮框60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内周面上形成有按照规定的轨迹延伸的第二凸轮槽62和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内齿轮64;以及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其具有在凸轮框60内部保持第四~第六透镜L4~L6的基础部21a;从基础部21a的外周缘部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延设部21b,以及从延设部21b的顶端部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与第二凸轮槽62卡合的凸轮销22,延设部21b上设置有相比内齿轮64的齿尖64a更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的台阶部21c,以便在凸轮销22沿第二凸轮槽62移动时,从半径方向看与内齿轮64重合,另一方面,从圆周方向看与内齿轮64的齿尖64a不重合。
例如,在特开2010-186192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特开2010-204563号公报(以下称为特许文献2)所涉及的透镜镜筒中,在形成有凸轮槽的驱动框的外周面的后端上形成有齿轮部。驱动框的齿轮部与固定框的驱动齿轮啮合。在该状态下,当变焦马达运作时,它的驱动力通过驱动齿轮传达至驱动框的齿轮部。其结果,驱动框被旋转驱动。此时,驱动框在相对于固定框发生旋转的同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然而,在专利文献1、2涉及的透镜镜筒中,由于作为齿轮部的齿轮形成在驱动框的外周面,所以必须将变焦马达的驱动齿轮配置在驱动框的半径方向外侧。因此,采用该构成的话,透镜镜筒的外径变大,透镜镜筒难以实现小型化。
于是,需要提供一种通过在凸轮框的齿轮的配置上下功夫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的透镜镜筒。
根据所述构成,通过在凸轮框60的内周面侧上设置内齿轮64,比在凸轮框60的外周面上设置齿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透镜镜筒3的小型化。另外,由于在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的延设部21b上设置有台阶部21c,在凸轮销22沿第二凸轮槽62移动时,内齿轮64的齿尖64a与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的延设部21b不会发生干涉,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朝向光轴方向的移动能够顺利进行。
进一步地,将使凸轮框60的内周面成型用的模具分割为:使内齿轮64和凸轮销插入部62d成型用的第一模具95、使内齿轮64的一部分和位于内齿轮64上侧的第二凸轮槽62成型用的第二模具96、使位于内齿轮64下侧的第二凸轮槽62成型用的第三模具97、以及使从内齿轮64沿圆周方向离开的第二凸轮槽62成型用的第四模具98。
这样的话,一方面,由于内齿轮64的齿线与光轴平行延伸,所以使第一模具95向上方移动并将其卸下,另一方面能够使第二~第四模具96~98朝半径方向内侧向斜下方移动并将其卸下,能够使在内周面上具有第二凸轮槽62和内齿轮64的凸轮框60树脂成型。
《其他实施方式》
关于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
即,透镜镜筒3的构成不仅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也就是说,只要是以电动驱动变焦透镜和聚焦透镜的透镜镜筒,能够采用任何的透镜镜筒。
另外,虽然透镜镜筒3是可相对于相机主体2进行拆装的可换透镜,但也这不限于此。透镜镜筒3也可以是不可拆装地安装于相机主体2的透镜镜筒。例如,也可以是小型相机的透镜镜筒。
并且,只要是具有摄像功能的装置,相机主体2可以采用任何的装置。也就是说,相机主体2可以是静态照相机、摄像机、具备相机部的移动电话或移动终端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变焦拨杆开关73配设于第一象限Q1,将聚焦拨杆开关74配设于第四象限Q4,但也这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将变焦拨杆开关73配设于第四象限Q4,将聚焦拨杆开关74配设于第一象限Q1。另外,也可以是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一起配设于第一象限Q1或者是第四象限Q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通过使操作部73e、74e的高度H,操作部73e、74e的圆周方向宽度W1,以及基座部75c、75d的圆周方向宽度W2不同而使形状各异,但也不限于以上这些。可以使这些的任何一个不同,也可以使这些构成以外的其他构成不同,也可以使它们任意组合。例如,也可以使从变焦基座部75c到操作部73e的高度H2a与从焦点基座部75d到操作部74e的高度H2b不同。也可以使操作部73e、74e的光轴方向宽度不同。另外,也可以使变焦基座部75c的高度和聚焦基座部75d的高度不同。另外,也可以使操作部73e、74e的顶端面(用户操作的操作面)的面积不同。另外,也可以使操作部73e、74e的顶端面的形状不同。即,虽然操作部73e、74e的顶端面都是大致为长方形,但也可以使操作部73e、74e的顶端面中任何一个为大致圆形或大致三角形等。另外,虽然操作部73e、74e的顶端面都实施了滚花加工,也可以使操作部73e和操作部74e的表面处理不同。例如,也可以使操作部73e和操作部74e上的滚花加工的种类不同,或者通过滚花加工以外的加工使表面处理不同。或者,也可以只对操作部73e、74e中的一个顶端面进行表面加工,对另一顶端面不进行表面加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形状相互不同,但也可以使相互的材料不同。例如,可以使操作部73e和操作部74e的材料不同。例如,也可以是其中一个操作部由金属制造,另一个操作部由树脂制造。另外,也可以使其中一个操作部由实施了金属电镀的树脂构成,另一个操作部由未实施金属电镀的树脂构成。另外,也可以使其中一个操作部由实施了橡胶覆盖的树脂构成,另一个操作部由没有实施覆盖的树脂的构成。这样,可以使操作部73e和操作部74e的本身的材料不同,也可以是通过电镀、覆盖仅使表面的质感不同。
另外,也可以让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操作力相互不同。例如,可以使变焦拨杆开关73的弹簧73c的弹簧常数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弹簧74c的弹簧常数相互不同。此时,通过使聚焦拨杆开关74的操作力比变焦拨杆开关73操作力设定得小,相比光学系统L的倍率,能够更为详细地对焦点进行调整。另外,使操作力不同的方法,不限于使弹簧73c的弹簧常数和弹簧74c的弹簧常数不同。也可以使拨杆73a的滑动阻力和拨杆74a的滑动阻力不同。
另外,也可以是使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操作方法相互不同。例如,也可以使开关的种类不同。具体来说,也可以使其中一个开关为拨杆型,另一个开关为跷板型。此外,也可以使用这些以外的类型的开关(例如推式开关)。或者,也可以是双方都为拨杆拨杆开关,其中一个开关构成为按压之后能够滑动操作,另一个开关构成为不进行按压就能够进滑动操作。此外,也可以使两个开关的操作方向(操作时的活动方向)不同。即,虽然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都是在圆周方向上滑动的构成,但也可以是其中一方为在光轴方向上滑动的构成。如果是跷板型的开关,也可以是使其中一个开关的摇动轴与光轴方向一致,使另一个开关的摇动轴与圆周方向(准确来说是切线方向)一致。
以上,虽然主要对变焦和聚焦拨杆开关73、74的拨杆73a、74a进行了说明,但同样也可以使基座部75c、75d的形状或材料不同。
这样,也可以不是使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形状,而是使材料、操作力以及操作方法的任何一个相互不同。另外,既可以使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的形状、材料、操作力以及操作方法全部不一样,也可以是仅使其一部分不一样。
另外,两个开关的大小、高低等的关系为,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哪一个高哪一个低都可以。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镜筒主体3A上设置的两个操作部是变焦拨杆开关73和聚焦拨杆开关74,但也不仅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调节光圈的光圈操作开关。另外,镜筒主体3A上设置的操作部也不仅限于两个,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操作部。在该情况下,在将操作部配设在配置区域A的构成中,虽然优选为将所有操作部配设在配置区域A中,但只要是至少有两个操作部配设在配置区域A即可。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将所有操作部中摄像时使用频率较高的至少两个操作部配设在配置区域A中。另外,在使操作部之间形状、材料、操作力和/或操作方法各异的构成中,虽然优选为使所有的操作部之间各异,但使至少两个操作部之间各异即可。在该情况下,优选为使摄像时被操作的至少两个操作部,特别是一边目视确认被摄体一边被操作的至少两个操作部之间的形状、材料、操作力和/或操作方法各异。
另外,虽然构成为凸轮框60的端部伸入镜头接口部90的凹部93,但不仅限于此。根据透镜镜筒的构成,也可以构成为,例如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10等凸轮框以外的可动框伸入凹部93。另外,伸入凹部93的可动框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动框伸入凹部93的构成。
另外,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的延设部21b上形成的台阶部21c的形状,只要是能够避免与内齿轮64干涉的形状即可,并没有特别限定于该形态。
另外,虽然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的延设部21b在基础部21a的圆周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置了三个,但对数量并没有特别的限定。另外,虽然在三个延设部21b中的一个上设置了台阶部21c,但也不特别限定于这种形态,例如,也可以是在所有的延设部21b上设置台阶部21c。
另外,也可以将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20的延设部21b做成如下的结构:在相比内齿轮64的齿尖64a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上从基础部21a在光轴方向上延伸,以使从圆周方向看与内齿轮64的齿尖64a不发生重合。这样做的话,即使不在延设部21b上设置台阶部21c,也能够避免与内齿轮64的干涉。另外,并不是将三个延设部21b中的一个限定为在相比内齿轮64的齿尖64a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上从基础部21a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构成,例如,可以是将所有的延设部21b做成同样的构成。
另外,第一~第四模具95~98的分割位置和分割数只是一个例子,并不用来限定该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通过第一模具95只将内齿轮64成型,通过第二模具96使凸轮销插入部62d、内齿轮64的一部分、以及位于比内齿轮64上侧的第二凸轮槽62成型。
另外,也可以将位于内齿轮64下侧的第二凸轮槽62中的第二圆周方向直线部62c的右端边缘(凸轮槽成型部96a的右端边缘)作为第一模具95和第二模具96的圆周方向的分割线。也就是说,位于该分割线的右侧的内齿轮64通过第一模具95成型。并且,位于分割线左侧的内齿轮64通过第二模具96成型。此时,也可以将通过第一模具95成型的内齿轮64的右端边缘(或者与内齿轮64的右端边缘相距若干距离的位置)作为第一模具95和第三模具97的圆周方向的分割线。另外,也可以将通过第一模具95成型的内齿轮64的上端边缘作为第一模具95和第二模具96、以及第一模具95和第三模具97的光轴方向的分割线。
另外,以上的实施方式,本质是优选的例示,不具有用来限制本发明、其适用对象、以及其用途范围的意图。
产业上的可用性
如上述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能够运用在透镜镜筒上。
符号说明
1  摄像装置
2  相机主体
3  透镜镜筒
3A  镜筒主体
10  第一透镜组的透镜框
20  第二透镜组的透镜框
21a  基础部
21b  延设部
21c  台阶部
22  凸轮销
30  第三透镜组的透镜框
40  第四透镜组的透镜框(聚焦调整机构)
50  第五透镜组的透镜框
51  轴
52  变焦马达(变焦调整机构)
52a  驱动齿轮
53  聚焦电机(聚焦调整机构)
60  凸轮框(变焦调整机构)
61  第一凸轮槽
62  第二凸轮槽
64  内齿轮
64a 齿尖
70  外框
73  变焦拨杆开关(变焦操作部)
73a  杆
73b  电阻构件
73c  弹簧
73d  基础部
73e  操作部
73f  接点
74   聚焦拨杆开关(聚焦操作部)
74a  杆
74b  电阻构件
74c  弹簧
74d  基础部
74e  操作部
74f  接点
75   罩
75a  变焦开口部
75b  聚焦开口部
75c  变焦基座部
75d  聚焦基座部
80  印刷基板
81  挠性印刷基板
82  挠性印刷基板
83  挠性印刷基板
90  镜头接口部
91  螺丝
92  安装面
93  凹部
93a  隆起部
94  倾斜面
A  配置区域
AX  光轴
G1  第一透镜组(变焦透镜)
G2  第二透镜组(变焦透镜)
G4  第四透镜组(对焦透镜)
Q1  第一象限
Q4  第四象限
L  光学系统。

Claims (6)

1.一种透镜镜筒,其能够使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
凸轮框,所述凸轮框形成为圆筒状,在所述凸轮框的内周面形成有沿着规定的轨迹延伸的凸轮槽和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内齿轮;以及,
透镜框,所述透镜框具有:在所述凸轮框的内部保持着所述透镜的基础部、从该基础部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延设部、以及从该延设部的顶端部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并与所述凸轮槽卡合的凸轮销;
所述延设部构成为,在所述凸轮销沿着所述凸轮槽移动时,从半径方向来看所述延设部与所述内齿轮重合,且避免所述延设部与该内齿轮的干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延设部上设置有:相比所述内齿轮的齿尖朝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的台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设部在相比所述内齿轮的齿尖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上,从所述基础部在光轴方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设部在所述基础部的圆周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所述多个延设部中的至少一个构成为,在所述凸轮销沿着所述凸轮槽移动时,从半径方向来看与所述内齿轮重合,且避免所述延设部与该内齿轮的干涉。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设部在所述基础部的圆周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在所述多个延设部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所述台阶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镜筒,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设部在所述基础部的圆周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所述多个延设部中的至少一个在相比所述内齿轮的齿尖更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的位置上从所述基础部在光轴方向上延伸。
CN201280041507.0A 2011-08-25 2012-06-13 透镜镜筒 Active CN1037652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4076 2011-08-25
JP2011184076 2011-08-25
PCT/JP2012/003857 WO2013027315A1 (ja) 2011-08-25 2012-06-13 レンズ鏡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5273A true CN103765273A (zh) 2014-04-30
CN103765273B CN103765273B (zh) 2016-03-02

Family

ID=4774609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1507.0A Active CN103765273B (zh) 2011-08-25 2012-06-13 透镜镜筒
CN201280041514.0A Active CN103748492B (zh) 2011-08-25 2012-06-13 透镜镜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1514.0A Active CN103748492B (zh) 2011-08-25 2012-06-13 透镜镜筒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8855478B2 (zh)
EP (1) EP2749922B1 (zh)
JP (3) JP5935066B2 (zh)
CN (2) CN103765273B (zh)
WO (3) WO201302731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7570A (zh) * 2016-09-13 2018-03-2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
CN107991828A (zh) * 2017-12-27 2018-05-04 哈尔滨学院 一种用于手机的微型光圈旋转式调节器
CN111133354A (zh) * 2017-09-29 2020-05-08 株式会社尼康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TWI802298B (zh) * 2022-02-25 2023-05-1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6568B2 (ja) * 2013-08-19 2017-10-18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6537226B2 (ja) * 2014-06-09 2019-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JP6399643B2 (ja) * 2014-06-13 2018-10-0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カバー部材
JP6516425B2 (ja) * 2014-08-12 2019-05-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及び撮像装置
US10571712B2 (en) 2015-01-28 2020-02-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barrel that prevents oscillation phenomenon of lens 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EP3130952A1 (en) * 2015-08-14 2017-02-15 Hubert Adamczyk Camera lens, camera and method of locking a focus ring in a camera lens
JP1574661S (zh) * 2016-08-31 2017-04-24
DE102018212119B4 (de) 2018-07-20 2020-07-09 Carl Zeiss Ag Objektivgrundkörper für ein Objektiv, Außengehäuse für ein Objektiv, Objektivsystem und Objektivbaugruppe
DE102018212116B4 (de) 2018-07-20 2021-05-06 Carl Zeiss Ag Objektivsystem
DE102018213387A1 (de) * 2018-08-09 2020-02-13 Robert Bosch Gmbh Objektivgehäusemodul für ein Objektiv einer Kamera, Kamera mit Objektivgehäusemodul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Objektivgehäusemoduls
CN112567275A (zh) * 2018-08-10 2021-03-26 佳能株式会社 配件和包括该配件的相机系统
USD908162S1 (en) * 2018-08-24 2021-01-19 Samyang Optics Co., Ltd. Interchangeable lens for camera
JP6784299B2 (ja) * 2019-01-18 2020-11-11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US11698525B2 (en) * 2019-09-06 2023-07-11 Tdk Taiwan Corp. Optical member driving mechanis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6740A (en) * 1991-09-30 1995-02-0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otary feed mechanism
CN2884234Y (zh) * 2006-03-30 2007-03-28 江雪峰 摄像头调焦器
CN101000399A (zh) * 2006-01-12 2007-07-18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JP2010190986A (ja) * 2009-02-16 2010-09-02 Suwa Optronics:Kk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光学機器
CN101907759A (zh) * 2009-06-05 2010-12-08 北京红源光电技术公司 用于红外镜头的高精密调焦组件
JP2011007906A (ja) * 2009-06-24 2011-01-13 Hoya Corp レンズ鏡筒の繰出収納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40227A1 (de) * 1970-08-13 1972-02-17 Leitz Ernst Gmbh Fotografisches Objektiv
JPS57130808U (zh) * 1981-02-09 1982-08-14
US4750821A (en) * 1984-08-24 1988-06-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assembly
JP2773144B2 (ja) * 1988-08-05 1998-07-09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を備えるカメラ
US5274409A (en) * 1989-09-11 1993-12-28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with multiple lens driving modes
JP3007737B2 (ja) 1991-09-30 2000-02-07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繰出機構
JPH05249364A (ja) * 1992-03-06 1993-09-28 Canon Inc カメラ及びズ−ムレンズ
JP3301799B2 (ja) * 1992-12-03 2002-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
US5648836A (en) * 1993-02-18 1997-07-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apparatus with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movable optical member
JP3212202B2 (ja) 1993-10-08 2001-09-25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交換レンズ鏡筒
JP2874603B2 (ja) * 1995-08-07 1999-03-24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システム
JPH09145978A (ja) * 1995-11-22 1997-06-06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JPH09281375A (ja) 1996-04-17 1997-10-3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鏡筒
JP2003259177A (ja) * 2002-03-04 2003-09-12 Minolta Co Ltd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4163484A (ja) 2002-11-11 2004-06-1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鏡筒
JP4566616B2 (ja) * 2003-06-03 2010-10-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2005017376A (ja) 2003-06-23 2005-01-20 Olympus Corp 交換レンズ鏡筒
US7720370B2 (en) 2004-01-30 2010-05-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lens barrel, and assembly method of lens barrel
JP4783552B2 (ja) * 2004-01-30 2011-09-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レンズ鏡筒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5227400A (ja) 2004-02-10 2005-08-25 Canon Inc 光学機器
JP2006145704A (ja) 2004-11-17 2006-06-08 Olympus Corp レンズ鏡筒及び電子機器
JP4514211B2 (ja) 2005-02-16 2010-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2008026553A (ja) * 2006-07-20 2008-02-07 Fujifilm Corp カメラ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JP2008043875A (ja) * 2006-08-15 2008-02-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ダイヘッド
JP4992435B2 (ja) * 2007-01-19 2012-08-08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
US7684137B2 (en) * 2007-08-31 2010-03-23 Nikon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ens barrel
JP2010281846A (ja) * 2007-09-28 2010-12-16 Panasonic Corp カメラ本体、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WO2009041063A1 (ja) * 2007-09-28 2009-04-02 Panasonic Corporation カメラ本体、交換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9300928A (ja) * 2008-06-17 2009-12-24 Sigma Corp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0066412A (ja) * 2008-09-09 2010-03-25 Sony Corp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5719989B2 (ja) * 2008-09-10 2015-05-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240738B2 (en) 2009-02-04 2012-08-1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witch arrangement structure
JP2010179743A (ja) * 2009-02-04 2010-08-1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スイッチの配置構造
JP2010204563A (ja) 2009-03-05 2010-09-16 Panasonic Corp レンズ鏡筒
JP5369928B2 (ja) * 2009-06-23 2013-12-18 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5330942B2 (ja) * 2009-09-17 2013-10-3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
JP2011064973A (ja) * 2009-09-17 2011-03-31 Fujifilm Corp レンズ装置
JP5337093B2 (ja) 2010-04-07 2013-11-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5589082B2 (ja) * 2010-09-17 2014-09-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
JP5113237B2 (ja) * 2010-12-28 2013-01-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電子カメラ
JP5874016B2 (ja) * 2011-02-09 2016-03-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撮像装置
US8807847B2 (en) * 2011-02-09 2014-08-19 Panasonic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6740A (en) * 1991-09-30 1995-02-07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otary feed mechanism
CN101000399A (zh) * 2006-01-12 2007-07-18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2884234Y (zh) * 2006-03-30 2007-03-28 江雪峰 摄像头调焦器
JP2010190986A (ja) * 2009-02-16 2010-09-02 Suwa Optronics:Kk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光学機器
CN101907759A (zh) * 2009-06-05 2010-12-08 北京红源光电技术公司 用于红外镜头的高精密调焦组件
JP2011007906A (ja) * 2009-06-24 2011-01-13 Hoya Corp レンズ鏡筒の繰出収納構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7570A (zh) * 2016-09-13 2018-03-20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
CN111133354A (zh) * 2017-09-29 2020-05-08 株式会社尼康 透镜镜筒及摄像装置
US11520116B2 (en) 2017-09-29 2022-12-06 Nikon Corporatio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device
CN107991828A (zh) * 2017-12-27 2018-05-04 哈尔滨学院 一种用于手机的微型光圈旋转式调节器
CN107991828B (zh) * 2017-12-27 2023-10-20 哈尔滨学院 一种用于手机的微型光圈旋转式调节器
TWI802298B (zh) * 2022-02-25 2023-05-1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擷取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68792A1 (en) 2014-06-19
JP5909659B2 (ja) 2016-04-27
JP5935066B2 (ja) 2016-06-15
JPWO2013027316A1 (ja) 2015-03-05
JPWO2013027317A1 (ja) 2015-03-05
EP2749922A1 (en) 2014-07-02
WO2013027317A1 (ja) 2013-02-28
US9442270B2 (en) 2016-09-13
CN103765273B (zh) 2016-03-02
WO2013027315A1 (ja) 2013-02-28
EP2749922B1 (en) 2018-08-08
JP5958836B2 (ja) 2016-08-02
US8974130B2 (en) 2015-03-10
JPWO2013027315A1 (ja) 2015-03-05
EP2749922A4 (en) 2015-05-13
CN103748492B (zh) 2016-10-26
US20140169779A1 (en) 2014-06-19
CN103748492A (zh) 2014-04-23
WO2013027316A1 (ja) 2013-02-28
US20140169781A1 (en) 2014-06-19
US8855478B2 (en) 2014-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5273B (zh) 透镜镜筒
US7554600B2 (en) Lens-barrel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N100516960C (zh) 镜头单元和成像装置
US7561353B2 (en) Lens barrel cam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rotary member for use with cam mechanism
TWI529474B (zh) 影像拾取裝置
CN101806984B (zh) 光量调节装置及摄像装置
US20080170127A1 (en) Blur correction mechanism and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US7734163B2 (en) Sensor mounting structure and image capture apparatus
CN217689714U (zh)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KR101511065B1 (ko) 렌즈 구동용 엑츄에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렌즈 조립체
JP2017053976A (ja) 光学機器
JP6047962B2 (ja) 回転スイッチ機構
JP6493785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KR20200140433A (ko) 소형 카메라
KR20200122101A (ko)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의 자동초점 캐리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액추에이터
JP2003066523A (ja) カメラ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メラ
JP2008170792A (ja)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