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8231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18231B CN103718231B CN201280037105.3A CN201280037105A CN103718231B CN 103718231 B CN103718231 B CN 103718231B CN 201280037105 A CN201280037105 A CN 201280037105A CN 103718231 B CN103718231 B CN 1037182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wiring layer
- array substrate
- lead wire
- extension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8—Terminal pa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Geometry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引出线的数量变多时也能够使周边区域变窄的显示装置。具备:矩形的阵列基板(16);相对基板(18),其与阵列基板相对配置;显示材料(20),其配置于阵列基板和相对基板之间;密封部件(22),其将显示材料封入阵列基板和相对基板之间;以及引出线组,其包含多个与形成于阵列基板的信号线连接的引出线(44a~44c),密封部件具备在与阵列基板的一边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平行部(22a),引出线具备与平行部平行地延伸的延出部(46a~46c),多个引出线分开设置于层叠在阵列基板的至少3个配线层,在从阵列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延出部与平行部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近年来,为了实现高精细 的图像显示,信号线的数量增加了。伴随于此,与信号线连接的引 出线的数量也在增加。在此,引出线设置于显示区域的周边区域(也 被称为边框区域)。
发明内容
特开2010-175700号公报公开了具有3层结构的扫描引绕线的 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扫描引绕线仅位于密封部件 的内侧。各层的扫描引绕线为了防止发生漏电不良而需要空开某种 程度的间隔设置。因此,在仅在密封部件的内侧设置扫描引绕线的 情况下,需要使形成于密封部件和显示区域之间的空间变大。其结 果是,难以使周边区域变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即使在引出线的数量变多时也能够使周 边区域变窄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矩形的阵列基板;相对基板,其与上 述阵列基板相对配置;显示材料,其配置于上述阵列基板和上述相 对基板之间;密封部件,其将上述显示材料封入上述阵列基板和上 述相对基板之间;以及引出线组,其包含多个与形成于上述阵列基板的信号线连接的引出线,上述密封部件具备与上述阵列基板的一 边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上述引出线具备在与上述平行部大致相同 的方向延伸的延出部,上述引出线组所包含的多个上述引出线分开 设置于层叠在上述阵列基板的至少3个配线层,在从上述阵列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上述延出部的一部分与上述平行部重叠,并且 上述延出部的另一部分位于上述密封部件的平行部的外侧,上述延 出部的上述另一部分设置于层叠在上述阵列基板的至少3个上述配 线层中的、比处于最靠近上述密封部件的位置的上述配线层靠上述阵列基板所具有的基底基板侧的上述配线层,层叠于上述阵列基板 的至少3个上述配线层中的处于离上述密封部件最近的位置的上述 配线层的延出部被形成为不位于上述密封部件的平行部的外侧。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即使在引出线的数量变多时,也能够使周边 区域变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一 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部分放大俯视图。
图3是示出栅极引出线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是图2的 III-III截面图。
图4是示出开关元件的一例的电路图。
图5是示出存在于第1区域的栅极引出线的与密封部件交叉的 部分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示出第1栅极引出线的端子部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7是示出第2栅极引出线的端子部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示出第3栅极引出线的端子部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9是示出源极引出线的与密封部件交叉的部分的配置的一例 的放大截面图。
图10是示出使阵列基板和相对基板导通的结构的一例的放大 截面图。
图1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1的显示装置所具 有的源极引出线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2的显示装置所具 有的源极引出线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3的显示装置所具 有的源极引出线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4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4的显示装置所具 有的源极引出线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5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5的显示装置所具 有的源极引出线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6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6的显示装置所具 有的源极引出线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7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7的显示装置所具 有的栅极引出线的端子部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8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8的显示装置所具 有的栅极引出线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19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9的显示装置所具 有的栅极引出线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20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10的显示装置所 具有的栅极引出线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2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11的显示装置所 具有的栅极引出线的配置的一例的放大截面图。
图2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12的显示装置的 概要构成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2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13的显示装置的 概要构成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应用例14的显示装置的 概要构成的一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具备:矩形的阵列基 板;相对基板,其与上述阵列基板相对配置;显示材料,其配置于 上述阵列基板和上述相对基板之间;密封部件,其将上述显示材料 封入上述阵列基板和上述相对基板之间;以及引出线组,其包含多 个与形成于上述阵列基板的信号线连接的引出线,上述密封部件具 备与上述阵列基板的一边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上述引出线具备在 与上述平行部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延出部,上述引出线组所包含 的多个上述引出线分开设置于层叠在上述阵列基板的至少3个配线 层,在从上述阵列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上述延出部与上述平行 部重叠(第1构成)。
在第1构成中,作为多个引出线的配置方式,例如能够采用在 从阵列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多个引出线重叠的方式。另外,多个 引出线的配置区域扩展到从阵列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与密封部 件(平行部)重叠的位置。因此,容易确保配置多个引出线时的变化(Variation)。其结果是,即使引出线的数量变多,周边区域也 不易变宽。
第2构成是如下构成:在第1构成中,在从上述阵列基板的法线 方向观看时,设置于上述配线层中的至少2个配线层的上述延出部 与上述平行部重叠。在这样的构成中,更容易确保配置多个引出线 时的变化。
第3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2构成中,上述配线层中的至少 2个配线层包含:第1配线层,其处于最靠近上述阵列基板所具有的 基底基板的位置;以及第2配线层,其位于比上述第1配线层靠与上 述基底基板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处于最靠近上述第1配线层的位置, 设置于上述第2配线层和上述平行部之间的绝缘层具有比设置于上 述第1配线层和上述第2配线层之间的绝缘膜大的厚度。在这样的构 成中,能够将引出线配置于与平行部分离的位置。因此,在粘贴阵 列基板和相对基板时,能够防止引出线断线。
第4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3构成中,上述平行部包含规定 上述阵列基板和上述相对基板的距离的间隔物。在这样的构成中, 即使是平行部包含间隔物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引出线断线。
第5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3或者第4构成中,上述平行部 包含导电性颗粒。在这样的构成中,在粘贴阵列基板和相对基板时, 能够防止多个引出线经由导电性颗粒导通。
第6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3~第5构成中的任一构成中, 上述绝缘层具备有机绝缘膜。在这样的构成中,容易确保绝缘层的 厚度。
第7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2构成中,上述配线层中的至少 2个配线层包含:第1配线层,其处于最靠近上述阵列基板所具有的 基底基板的位置;以及第3配线层,其处于最靠近上述密封部件的 位置。在这样的构成中,引出线配置于在阵列基板的厚度方向分离的位置。因此,形成于引出线间的寄生电容变小。其结果是,抑制 了信号的传输延迟。
第8的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2~第7构成中的任一构成中, 上述相对基板在从上述相对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与上述平行部 重叠的位置具备遮光层,在从上述阵列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与上 述平行部重叠的多个上述延出部中的在上述平行部的宽度方向相 邻的2个上述延出部之间形成有间隙,上述密封部件为光固化性树 脂。在这样的构成中,即使密封部件是光固化性树脂,也不易发生 密封部件的固化不良。
第9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1~第7构成中的任一构成中, 上述密封部件为热固化性树脂。在这样的构成中,例如,即使是相 对基板在从其法线方向观看时与平行部重叠的位置具备遮光部,从 阵列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与平行部重叠的多个延出部中的在平 行部的宽度方向相邻的2个延出部之间不存在间隙的情况下,也不 易发生密封部件的固化不良。
第10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1~第9构成中的任一构成中, 在从上述阵列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上述延出部位于上述密封部 件的内侧。在这样的构成中,更容易确保配置多个引出线时的变化。
第11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1~第10构成中的任一构成中, 在从上述阵列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上述延出部位于上述密封部 件的外侧。在这样的构成中,进一步容易确保配置多个引出线时的 变化。
第12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11构成中,从上述阵列基板的 法线方向观看时位于上述密封部件外侧的上述延出部设置于层叠 在上述阵列基板的至少3个上述配线层中的位于比处于最靠近上述 密封部件的位置的上述配线层靠上述阵列基板所具有的基底基板 侧的位置的上述配线层。在这样的构成中,具有从阵列基板的法线 方向观看时位于密封部件的外侧的延出部的引出线配置于在阵列 基板的厚度方向与密封部件分离的位置。其结果是,该引出线不易 腐蚀。
第13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1~第12构成中的任一构成中, 上述引出线组所包含的多个上述引出线分别具有与安装与上述阵 列基板的驱动电路连接的端子部,多个上述端子部具有相同结构。 在这样的构成中,驱动电路和端子部的连接状态稳定。
第14构成是如下构成:在上述第13构成中,上述端子部具有层 叠有多个导电膜的结构。在这样的构成中,驱动电路和端子部的连 接状态更稳定。另外,能够使端子部的区域变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更具体的实施方式。此 外,为了便于说明,下面参照的各图是仅简化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 式的构成部件中的为说明本发明而必需的主要部件的图。因此,本 发明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可以具备本说明书所参照的各图未示出的任意的构成部件。对图中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附上相同附图标记, 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0来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 有的液晶面板12。显示装置例如是便携电话机、便携信息终端、游 戏机、数码相机、打印机、汽车导航仪、信息家电等所使用的显示 器。
液晶面板12具有多个像素。多个像素例如形成为矩阵状。形成 有多个像素的区域为液晶面板12的显示区域14(参照图1和图2)。
各像素也可以具有多个子像素。多个子像素例如是红色像素、 绿色像素和蓝色像素。多个子像素还可以包含黄色像素。
如图3所示,液晶面板12具备阵列基板16、相对基板18、作为 显示材料的液晶20以及密封部件22。
如图1和图2所示,阵列基板16具有矩形形状。阵列基板16具备 驱动电路24。利用来自驱动电路24的信号将图像显示于液晶面板 12。驱动电路24经由未图示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柔性 印刷电路)与外部的装置连接。后述阵列基板16的详细情况。
如图3所示,相对基板18与阵列基板16相对配置。相对基板18 具备基底基板26。基底基板26例如是无碱玻璃基板。
相对基板18具备共用电极28。共用电极28例如是铟锡氧化物膜 等。共用电极28例如形成于液晶面板12的整个显示区域14。此外, 虽未在图3中示出,但共用电极28被取向膜覆盖。
液晶20配置于阵列基板16和相对基板18之间。液晶20的驱动方 式(工作模式)是任意的。
密封部件22将液晶20封入阵列基板16和相对基板18之间。密封 部件22例如可以是光固化性树脂,也可以是热固化性树脂。如图1 所示,密封部件22具有矩形的框状。在密封部件22中,与阵列基板 16的一边(沿图1的纵向延伸的一边)平行地延伸的部分是平行部22a。此外,平行部22a不需要与阵列基板16的一边严格地平行。
如图3所示,阵列基板16具备基底基板32。基底基板32例如是 无碱玻璃基板。
如图1和图2所示,阵列基板16具备多个栅极线34和多个源极线 36。栅极线34在基底基板32的横向(图1的左右方向)延伸。源极 线36在基底基板32的纵向(图1的上下方向)延伸。栅极线34和源 极线36分别是例如铝、铜、钛、钼、铬等金属膜或者它们的层叠膜 等。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栅极线34和源极线36交叉。在栅极线 34和源极线36交叉的位置附近,如图4所示,配置有作为开关元件 的薄膜晶体管38。
薄膜晶体管38的栅极电极与栅极线34连接。薄膜晶体管38的源 极电极与源极线36连接。薄膜晶体管38的漏极电极与像素电极40 连接。像素电极40例如可以是铟锡氧化物膜等透明电极,也可以是 铝、白金,镍等反射电极。
像素电极40与共用电极28相对。在像素电极40和共用电极28 之间配置有液晶20。由像素电极40、共用电极28以及液晶20形成液 晶电容42。
如图1和图2所示,栅极线34连接着栅极引出线44a~44c。栅极 引出线44a~44c例如是铝、铜、钛、钼、铬等金属膜或者它们的层 叠膜等。
在此,如图3所示,栅极引出线44a~44c分散设置于层叠在基 底基板32上的多个配线层。栅极引出线44a~44c的宽度尺寸相互相 同。
如图1~图3所示,栅极引出线44a~44c具备与平行部22a平行 地延伸的延出部46a~46c。此外,延出部46a~46c不需要与平行部 22a严格地平行。
如图3所示,第1栅极引出线44a形成在基底基板32上。虽未图 示,但在基底基板32上形成有栅极线34。换言之,第1栅极引出线 44a和栅极线34设置于相同配线层(第1配线层)。
如图3所示,第2栅极引出线44b形成在栅极绝缘膜48上。栅极 绝缘膜48覆盖栅极线34(图3中未图示)和第1栅极引出线44a。栅 极绝缘膜48例如是氮化硅膜、氧化硅膜等。
虽未图示,但在栅极绝缘膜48上形成有源极线36。换言之,第 2栅极引出线44b和源极线36设置于相同配线层(第2配线层)。第2 栅极引出线44b例如经由形成于栅极绝缘膜48的接触孔(未图示) 等与栅极线34连接。
如图3所示,第3栅极引出线44c形成在第1钝化膜50上。第1钝 化膜50覆盖源极线36(图3中未图示)和第2栅极引出线44b。第3 栅极引出线44c例如经由形成于第1钝化膜50和栅极绝缘膜48的接 触孔(未图示)等与栅极线34连接。
第1钝化膜50例如是氮化硅膜、氧化硅膜、丙烯酸树脂类感光 性树脂膜或者它们的层叠膜。第1钝化膜50具有比栅极绝缘膜48大 的厚度。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钝化膜50是层叠膜。具体地 说,第1钝化膜50具备:无机绝缘膜50a,其覆盖源极线36(图3中 未图示)和第2栅极引出线44b;以及有机绝缘膜50b,其覆盖无机 绝缘膜50a。
无机绝缘膜50a例如是氮化硅膜、氧化硅膜等。有机绝缘膜50b 例如是丙烯酸类感光性树脂膜。有机绝缘膜50b具有比无机绝缘膜 50a大的厚度。例如,无机绝缘膜50a利用CVD法、溅射法形成为 0.2μm~0.7μm程度的厚度,有机绝缘膜50b利用旋涂法形成为1μm~4μm程度的厚度。
第3栅极引出线44c设置在处于最靠近密封部件22的位置的配 线层(第3配线层)。第3栅极引出线44c被第2钝化膜52覆盖。第2 钝化膜52例如是氮化硅膜、氧化硅膜、丙烯酸树脂类感光性树脂膜 或者它们的层叠膜。第2钝化膜52具有比第1钝化膜50的厚度小的厚度。
此外,虽未在图3中示出,但在第2钝化膜52上形成有像素电极 40。另外,虽未在图3中示出,但像素电极40和第2钝化膜52被取向 膜覆盖。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在从阵 列基板16和相对基板18各自的法线方向观看的情况下),栅极引出 线44a~44c位于第1~第3区域54a~54c。第1区域54a在从正面观看 液晶面板12时是显示区域14的外侧,且是位于密封部件22的内侧的 区域。第2区域54b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是与密封部件22的平 行部22a重叠的区域。第3区域54c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是位 于密封部件22外侧的区域。
如图1~图3所示,在第1区域54a设置有第1~第3栅极引出线 44a~44c。在第1区域54a中,相邻的2个第1栅极引出线44a的间隔 (特别是,相邻的2个延出部46a的间隔)可以是相互相同,也可以 相互不同。对于第2栅极引出线44b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来说也是同样的。
此外,如图1~图2所示,第1栅极引出线44a中的延出部46a和 栅极线34之间的部分与延出部46a形成的角度也可以不是大约45 度。而且,延出部46a和栅极线34之间的部分中的相邻的2个部分可 以是相互平行,也可以是不平行。对于第2栅极引出线44b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来说也是同样的。
如图3所示,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在第1区域54a 中,第1栅极引出线44a所具有的延出部46a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所 具有的延出部46c重叠。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在第1 区域54a中,在第1栅极引出线44a所具有的延出部46a和第2栅极引 出线44b所具有的延出部46b之间以及在第2栅极引出线44b所具有 的延出部46b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所具有的延出部46c之间均未形 成有间隙。此外,在这些延出部之间,也可以并非完全不形成间隙, 而是形成有微小的间隙。
优选存在于第1区域54a的栅极引出线44a~44c在与密封部件 22(后述的密封部件22的一部分68)交叉的部分中例如如图5所示 在液晶面板12的横向(图1的横向)分散。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 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第1栅极引出线44a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重叠。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在第1栅极引出 线44a(第3栅极引出线44c)和第2栅极引出线44b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1~图3所示,在第2区域54b中设置有第1和第3栅极引出线 44a、44c。在第2区域54b中,相邻的2个第1栅极引出线44a的间隔 (特别是,相邻的2个延出部46a的间隔)可以是相互相同,也可以 相互不同。对于第3栅极引出线44c来说也是同样的。
如图3所示,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在第2区域54b 中,第1栅极引出线44a所具有的延出部46a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所 具有的延出部46c重叠。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正面观看 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第1栅极引出线44a所具有的延出部46a和第3 栅极引出线44c所具有的延出部46c在平行部22a的宽度方向无错位 地重叠。
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在第2区域54b中,在平行 部22a的宽度方向相邻的2个延出部之间形成有间隙D。该间隙D的 大小是2.5~20μm。
在相对基板18的第2区域54b中设置有遮光层。遮光层例如是设 置于相对基板18的彩色滤光片的黑矩阵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 3所示,遮光层56不仅形成于第2区域54b,还形成于第1和第3区域 54a、54c。
如图1~图3所示,在第3区域54c中设置有第1和第2栅极引出线 44a、44b。在第3区域54c中,相邻的2个第1栅极引出线44a的间隔 (特别是,相邻的2个延出部46a的间隔)可以是相互相同,也可以 相互不同。对于第2栅极引出线44b来说也是同样的。
如图3所示,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在第3区域54c 中,在第1栅极引出线44a所具有的延出部46a和第2栅极引出线44b 所具有的延出部46b之间未形成有间隙。此外,在这些延出部之间, 也可以并非完全不形成间隙,而是形成有微小的间隙。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栅极引出线44a~44c中设置有端子部 58a~58c。端子部58a~58c将安装于阵列基板16的驱动电路24和栅 极引出线44a~44c电连接。一边参照图6~图8一边说明这些端子部 58a~58c。
图6示出设置于第1栅极引出线44a的端子部58a。端子部58a具 有层叠了多个导电膜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58a具有层 叠了第1电极膜60a和第2电极膜60b的结构。第1电极膜60a设置在基 底基板32上。在端子部58a中,第1栅极引出线44a作为第1电极膜60a 发挥功能。第2电极膜60b设置在与像素电极40相同的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8所示,在栅极绝缘膜48 上形成有半导体膜62。该半导体膜62在连续蚀刻栅极绝缘膜48和钝 化膜50、52时,作为保护需要不被蚀刻的部位的栅极绝缘膜48的蚀 刻阻挡层发挥功能。
图7示出与第2栅极引出线44b连接的端子部58b。端子部58b具 有层叠了多个导电膜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58b具有层 叠了第1电极膜60a和第2电极膜60b的结构。第1电极膜60a形成在基 底基板32上。换言之,第1电极膜60a设置在与栅极线34和第1栅极引出线44a相同的配线层。第1电极膜60a还设置在栅极线34和第1栅 极引出线44a以外的别处。第2电极膜60b设置在与像素电极40相同 的层。
如图7所示,第1电极膜60a和第2栅极引出线44b由连接电极膜 64电连接。连接电极膜64设置在与像素电极40相同的层。
图8示出与第3栅极引出线44c连接的端子部58c。该端子部58c 具有层叠了多个导电膜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58c具有 层叠了第1电极膜60a和第2电极膜60b的结构。第1电极膜60a形成在 基底基板32上。换言之,第1电极膜60a设置在与栅极线34和第1栅极引出线44a相同的配线层。第1电极膜60a还设置在栅极线34和第1 栅极引出线44a以外的别处。第2电极膜60b设置在与像素电极40相 同的层。
如图8所示,第1电极膜60a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由连接电极膜 64电连接。连接电极膜64设置在与像素电极40相同的层。
如图1和图9所示,源极线36连接着源极引出线66a、66b。源极 引出线66a、66b例如是铝、铜、钛、钼、铬等金属膜或者它们的层 叠膜等。
在此,如图9所示,源极引出线66a、66b分散设置于层叠在基 底基板32上的多个配线层。第1和第2源极引出线66a、66b的宽度尺 寸相互相同。
第1源极引出线66a设置在与栅极线34和第1栅极引出线44a相 同的配线层。第2源极引出线66b设置在与源极线36和第2栅极引出 线44b相同的配线层。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源极引出线 66a、66b横穿密封部件22的一部分68。该一部分68位于驱动电路24 的附近,是与阵列基板16的一边(沿图1的横向延伸的一边)平行 的部分。
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与密封部件22的一部分68重叠的 部分设置有第1和第2源极引出线66a、66b。在该部分中,相邻的2 个第1源极引出线66a的间隔可以是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对 于第2源极引出线66b来说也是同样的。
另外,相邻的2个第1源极引出线66a可以是相互平行,也可以 不平行。对于第2源极引出线66b来说也是同样的。
如图9所示,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在与密封部 件22的一部分68重叠的部分中,在第1源极引出线66a和第2源极引 出线66b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1和图2所示,源极引出线66a、66b具备端子部69a、69b。 源极引出线66a、66b的端子部69a、69b具有与栅极引出线44a、44b 的端子部58a、58b相同的结构。
栅极引出线44a~44c和源极引出线66a、66b与安装于阵列基板 16的驱动电路24连接。栅极线34和栅极引出线44a~44c传输从驱动 电路24输出的扫描信号。源极线36和源极引出线66a、66b传输从驱 动电路24输出的显示信号。由输入到栅极电极的扫描信号驱动薄膜 晶体管38。在薄膜晶体管38处于导通状态时,经由薄膜晶体管38 向像素电极40输入显示信号,向像素电极40和共用电极28之间的液 晶20施加电压。与显示信号相应的电荷被储存到液晶电容42。由此, 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从而控制各像素的光透射率。其结果是,液 晶面板12能够显示图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相邻的2个栅极线34之间配置有储存电容 配线70。储存电容配线70例如是铝、铜、钛、钼、铬等金属膜或者 它们的层叠膜等。
储存电容配线70与连接到薄膜晶体管38的漏极电极的电极(储 存电容相对电极)相对配置。像素电极40有时还具有作为储存电容 相对电极的功能。在储存电容配线70和储存电容相对电极之间例如 配置有栅极绝缘膜48、钝化膜50等绝缘体。由储存电容配线70、储 存电容相对电极以及绝缘体形成储存电容72。
如图1和图2所示,储存电容配线70与共用电极用配线74连接。 共用电极用配线74例如是铝、铜、钛、钼、铬等金属膜或者它们的 层叠膜等。
共用电极用配线74与驱动电路24和共用电极28电连接。图10 示出将共用电极用配线74和共用电极28电连接的构成的一例。在图 10所示的例子中,共用电极用配线74在密封部件22附近与焊盘76 连接。
焊盘76设置在与像素电极40相同的层。焊盘76与密封部件22 接触。密封部件22与共用电极28接触。密封部件22包含导电性颗粒 78。导电性颗粒78例如是涂覆有金的树脂颗粒等。导电性颗粒78 也可以作为间隔物发挥功能。
通过包含导电性颗粒78,密封部件22具有导电性。其结果是, 共用电极用配线74和共用电极28经由焊盘76和密封部件22电连接。
共用电极用配线74具有端子部79。虽未图示,但端子部79具有 与端子部58a相同的结构。
共用电极用配线74与安装于阵列基板16的驱动电路24连接。共 用电极用配线74传输从驱动电路24输出的电压信号。该电压信号是 向共用电极28施加的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共用电极用配线74 连接着储存电容配线70。在薄膜晶体管38处于导通状态时,经由薄 膜晶体管38向像素电极40输入显示信号。此时,与显示信号相应的 电荷不仅被存储到液晶电容42,还被存储到储存电容72。其结果是, 在薄膜晶体管38为截止状态时,即使是例如经由薄膜晶体管38,像 素电极40的电荷微小泄漏的情况下,像素电极40的电位也稳定。
在这样的显示装置中,栅极引出线44a~44c分散设置于多个配 线层。例如,如图3所示,能够采用如下构成:在第1和第2区域54a、 54b中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第1栅极引出线44a所具有的延 出部46a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所具有的延出部46c重叠。能够将更多 的栅极引出线44a~44c以各种各样的变化配置于显示区域14的周 边区域。
栅极引出线44a~44c不仅配置于第1区域54a,还配置于第2和 第3区域54b、54c。能够将更多的栅极引出线44a~44c以各种各样 的变化配置于显示区域14的周边区域。
在第2区域54b中存在第1栅极引出线44a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 这些第1栅极引出线44a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 板12时在平行部22a的宽度方向无错位地重叠。在第1栅极引出线 44a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之间存在栅极绝缘膜48和第1钝化膜50。由 此,第1栅极引出线44a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的分隔距离变大。因此, 在第1栅极引出线44a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变 小。其结果是,抑制了信号的传输延迟。
在相对基板18上设置有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与第2区域 54b重叠的遮光层56。在第2区域54b中存在第1栅极引出线44a和第3 栅极引出线44c。这些第1栅极引出线44a和第3栅极引出线44c在从 液晶面板12的正面观看时,在平行部22a的宽度方向无错位地重叠。 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在平行部22a的宽度方向相邻的2个延 出部之间形成有间隙D。因此,在密封部件22是光(例如紫外线) 固化性树脂且从阵列基板16侧照射光使密封部件22固化时,即使第 1和第3栅极引出线44a、44c存在于第2区域54b,也能够确保使密封 部件22固化所需的光透射区域。该光透射区域根据栅极引出线的宽 度的不同,其所需的宽度会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栅极引 出线的宽度3μm,确保光透射区域为1.25μm。
在第3区域54c中,由于在阵列基板16和相对基板18之间不存在 液晶20、密封部件22,从而,阵列基板16的表面暴露于外部空气, 但由于即使是存在于第3区域54c的第1和第2栅极引出线44a、44b中 的最靠近相对基板18的第2栅极引出线44b也被钝化膜50、52覆盖,因此,第2栅极引出线44b不易腐蚀。
源极线36被无机绝缘膜50a覆盖。因此,能够防止:有机绝缘 膜与薄膜晶体管38的沟道部接触,使薄膜晶体管38的特性变差。
第1~第3栅极引出线44a~44c各自所具有的端子部58a~58c 具备相同结构。因此,将各端子部58a~58c和驱动电路24经由导电 性颗粒连接时的连接状态为大致相同。另外,在从阵列基板16侧确 认各端子部58a~58c和驱动电路24的连接状态的工序中,确认导电 性颗粒的压接痕迹的判定基准在端子部58a~58c中可以是相同的。
[实施方式的应用例1~6]
在应用例1~6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源极引出线不同。 在应用例1中,如图11所示,作为源极引出线,采用了第1~第3源 极引出线66a~66c。第3源极引出线66c设置在与第3栅极引出线44c 相同的配线层。
在应用例1中,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在与密封 部件22的一部分68重叠的部分中,第1源极引出线66a和第3源极引 出线66c重叠。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在与密封部件 22的一部分68重叠的部分中,在第1源极引出线66a(第3源极引出线66c)和第2源极引出线66b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应用例2中,如图12所示,作为源极引出线,采用了第1和第 3源极引出线66a、66c。第1和第3源极引出线66a、66c的宽度尺寸 是相同的。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下,第1和第3源极引出 线66a、66c在宽度方向无错位地重叠。在应用例2中,在第1和第3 源极引出线66a、66c之间存在栅极绝缘膜48和第1钝化膜50。因此, 在第1源极引出线66a和第3源极引出线66c之间形成的寄生电容变 小。其结果是,抑制了信号的传输延迟。
在应用例3中,如图13所示,在相同配线层中相邻的2个源极引 出线的间隔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变大了。因此,能够防止在相同 配线层中相邻的2个源极引出线之间发生漏电不良。
另外,如图13所示,在应用例3中,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 时相邻的第1源极引出线66a和第2源极引出线66b之间、在从正面观 看液晶面板12时相邻的第2源极引出线66b和第3源极引出线66c之 间以及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相邻的第3源极引出线66c和第1 源极引出线66a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在密封部件22是光固化性 树脂且从阵列基板16侧照射光使密封部件22固化时,即使存在第 1~第3源极引出线66a~66c,也能够确保使密封部件22固化所需的 光透射区域。
在应用例4中,如图14所示,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的情况 下,第1源极引出线66a和第3源极引出线66c重叠。在从正面观看液 晶面板12的情况下,在第1源极引出线66a和第2源极引出线66b之间 以及在第2源极引出线66b和第3源极引出线66c之间均未形成有间 隙。此外,在这些源极引出线之间,也可以并非完全不形成间隙, 而是形成有微小的间隙。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源极引出线66a~ 66c的数量变多。因此,还能够对应更高精细的图像显示。
在应用例5中,如图15所示,作为源极引出线,采用了第1和第 2源极引出线66a、66b。
在应用例6中,如图16所示,在相同配线层中相邻的2个源极引 出线的间隔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变大了。因此,能够防止在相同 配线层中相邻的2个源极引出线之间发生漏电不良。
[实施方式的应用例7]
如图17所示,在本应用例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端子部 80的构成不同。在实施方式中,端子部58a~58c具有层叠了第1和 第2电极膜60a、60b的结构,但在本应用例中,端子部80具有层叠 了第1~第4电极膜82a~82d的结构。第1电极膜82a设置在与栅极线 34和第1栅极引出线44a相同的配线层。第2电极膜82b设置在与源极 线36和第2栅极引出线44b相同的配线层。第3电极膜82c设置在与第 3栅极引出线44c相同的配线层。第4电极膜82d设置在与像素电极40 相同的层。端子部的电极膜在形成于与栅极引出线不同的层的情况 下所需的重新连接在焊盘部分进行。因此,能够使重新连接所需的 区域变小。
[实施方式的应用例8]
在本应用例中,如图18所示,不存在第3区域54c。即,在从正 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密封部件22形成至阵列基板16的边缘。在这 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即使是将第3栅极引出线44c设置于阵列基板16 的边缘附近的情况下,第3栅极引出线44c也不易腐蚀。
[实施方式的应用例9~11]
在应用例9~11中,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第2区域54b中的 栅极引出线的配置不同。在应用例9中,如图19所示,在第2区域54b 中设置有第1~第3栅极引出线44a~44c的延出部46a~46c。因此, 存在于第2区域54b的栅极引出线的数量变多。其结果是,还能够对应更高精细的图像显示。
另外,在应用例9中,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在第1栅极 引出线44a所具有的延出部46a(第3栅极引出线44c所具有的延出部 46c)和第2栅极引出线44b所具有的延出部46b之间形成有间隙。因 此,在密封部件22是光固化性树脂且从阵列基板16侧照射光使密封 部件22固化时,即使存在第1~第3栅极引出线44a~44c的延出部 46a~46c,也能够确保使密封部件22固化所需的光透射区域。
另外,在应用例9中,在第2区域54b的各配线层中相邻的2个栅 极引出线各自所具有的延出部的间隔比在第1和第3区域54a、54c的 各配线层中相邻的2个栅极引出线各自所具有的延出部的间隔大。 因此,能够防止在第2区域54b的各配线层中相邻的2个栅极引出线 各自所具有的延出部之间发生漏电不良。
在应用例10中,如图20所示,在第2区域54b中未设置有第3栅 极引出线44c的延出部46c,取而代之,设置有第2栅极引出线44b的 延出部46b。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在第1栅极引出线44a所 具有的延出部46a和第2栅极引出线44b所具有的延出部46b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在密封部件22是光固化性树脂且从阵列基板16 侧照射光使密封部件22固化时,即使存在第1和第2栅极引出线44a、 44b,也能够确保使密封部件22固化所需的光透射区域。
另外,在应用例10中,第3栅极引出线44c的延出部46c未设置 于第2区域54b。因此,能够防止粘贴阵列基板16和相对基板18时的 外力导致存在于第2区域54b的栅极引出线的延出部(特别是,第3 栅极引出线44c的延出部46c)断线。例如,在密封部件22包含间隔物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该间隔物导致存在于第2区域54b的栅极引出 线的延出部(特别是,第3栅极引出线44c的延出部46c)断线。另 外,例如,在密封部件22包含导电性颗粒的情况下,能够防止该导 电性颗粒导致存在于第2区域54b的栅极引出线的延出部(特别是, 第3栅极引出线44c的延出部46c)彼此导通。
在应用例11中,如图21所示,在第2区域54b中未设置第3栅极 引出线44c的延出部46c,取而代之,设置有第2栅极引出线44b的延 出部46b。在从正面观看液晶面板12时,在第1栅极引出线44a所具 有的延出部46a和第2栅极引出线44b所具有的延出部46b之间未形成间隙。此外,在这些延出部之间,也可以并非完全不形成间隙, 而是形成有微小的间隙。在密封部件22是热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 也可以是这样的构成,能够不使显示区域14的周边区域变大。
[实施方式的应用例12]
在本应用例中,如图22所示,驱动电路24和栅极引出线44的连 接不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从显示区域14的上侧去往下侧时, 栅极引出线44左右交替地设置,但在本应用例中,在显示区域14 的上半部分中栅极引出线44设置于显示区域14的右侧,在显示区域 14的下半部分中栅极引出线44设置于显示区域14的左侧。
[实施方式的应用例13]
在本应用例中,如图23所示,与显示区域14的源极线36连接的 源极引出线66相对于显示区域14上下且交替地设置。在从正面观看 液晶面板12时,源极引出线66与密封部件22的平行部22a重叠。
[实施方式的应用例14]
在本应用例中,如图24所示,取代驱动电路24,而分别设置有 1个源极驱动器84和1个栅极驱动器86。源极驱动器84和栅极驱动器 86沿着阵列基板16的一边(沿图24的横向延伸的一边)设置。源极 引出线66与源极驱动器84连接。栅极引出线44与栅极驱动器86连接。 栅极引出线44仅设置于液晶面板12的右侧。共用电极用配线74经由 未图示的FPC与外部的装置(例如,驱动电路)连接。换言之,在 本应用例中,向共用电极28施加的电压是从液晶面板12的外部供应 的。
上面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它们仅是示例,本发明并不 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显示材料是液晶的情况,但显 示材料不限于液晶。显示材料例如也可以是EL(electroluminescence:电 致发光)材料、将带正电荷的白色颗粒和带负电荷的黒色颗粒混入 透明的绝缘性的分散介质中而成的微胶囊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连续蚀刻栅极绝缘膜48和钝化膜50、52 时,作为保护需要不被蚀刻的部位的栅极绝缘膜48的蚀刻阻挡层发 挥功能的半导体膜62残留在栅极绝缘膜48上,但该半导体膜62不需 要残留在栅极绝缘膜48上。另外,当然也可以不形成半导体膜62, 而蚀刻钝化膜50、52。在该情况下,栅极绝缘膜48的蚀刻在与钝化 膜50、52的蚀刻不同的工序中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和第2栅极引出线44a、44b存在于第3 区域54c,但例如也可以是仅第1栅极引出线44a存在于第3区域54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和第3栅极引出线44a、44c存在于第2 区域54b,但例如也可以是仅第1栅极引出线44a存在于第2区域54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栅极引出线44a~44c的宽度尺寸相互相 同,但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的情况。另外,在形成于不同的配线层的 栅极引出线重叠的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平行部22a的宽度方向 错位。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矩形的阵列基板;
相对基板,其与上述阵列基板相对配置;
显示材料,其配置于上述阵列基板和上述相对基板之间;
密封部件,其将上述显示材料封入上述阵列基板和上述相对基板之间;以及
引出线组,其包含多个与形成于上述阵列基板的信号线连接的引出线,
上述密封部件具备与上述阵列基板的一边平行地延伸的平行部,
上述引出线具备在与上述平行部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延出部,
上述引出线组所包含的多个上述引出线分开设置于层叠在上述阵列基板的至少3个配线层,
上述至少3个配线层包括:第1配线层,其处于最靠近上述阵列基板所具有的基底基板的位置;第2配线层,其位于比上述第1配线层靠与上述基底基板相反的一侧,处于最靠近上述第1配线层的位置;以及第3配线层,其处于最靠近上述密封部件的位置,
在从上述阵列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上述延出部至少包括:位于上述密封部件的内侧的第1区域的部分;位于与上述平行部重叠的第2区域的部分;以及位于上述密封部件的平行部与上述阵列基板的一边之间的第3区域的部分,并且,
上述延出部的位于上述第2区域的部分包括上述配线层中的至少2个配线层各自的引出线的延出部,
上述延出部的位于上述第3区域的部分形成为包括上述第1配线层和上述第2配线层的引出线的延出部,但是不包括上述第3配线层的引出线的延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配线层中的至少2个配线层包含:
上述第1配线层和上述第2配线层,
设置于上述第2配线层和上述平行部之间的绝缘层具有比设置于上述第1配线层和上述第2配线层之间的绝缘层大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平行部包含规定上述阵列基板和上述相对基板的距离的间隔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平行部包含导电性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
设置于上述第2配线层和上述平行部之间的上述绝缘层具备有机绝缘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配线层中的至少2个配线层包含:
上述第1配线层和上述第3配线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相对基板在从上述相对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与上述平行部重叠的位置具备遮光层,
在从上述阵列基板的法线方向观看时与上述平行部重叠的多个上述延出部的一部分中的在上述平行部的宽度方向相邻的2个上述延出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上述密封部件是光固化性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密封部件是热固化性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引出线组所包含的多个上述引出线分别具有与安装于上述阵列基板的驱动电路连接的端子部,
多个上述端子部具有相同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端子部具有层叠多个导电膜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73493 | 2011-08-09 | ||
JP2011173493 | 2011-08-09 | ||
PCT/JP2012/069484 WO2013021866A1 (ja) | 2011-08-09 | 2012-07-31 | 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18231A CN103718231A (zh) | 2014-04-09 |
CN103718231B true CN103718231B (zh) | 2018-09-14 |
Family
ID=47668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3710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18231B (zh) | 2011-08-09 | 2012-07-31 | 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176886A1 (zh) |
JP (2) | JP5792817B2 (zh) |
CN (1) | CN103718231B (zh) |
WO (1) | WO201302186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80930A1 (ja) * | 2012-11-21 | 2014-05-3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WO2014174902A1 (ja) * | 2013-04-25 | 2014-10-3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6155099B2 (ja) | 2013-05-31 | 2017-06-28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液晶表示装置 |
WO2015033840A1 (ja) * | 2013-09-09 | 2015-03-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KR102204976B1 (ko) * | 2013-11-13 | 2021-01-20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그것의 제조 방법 |
US9704888B2 (en) * | 2014-01-08 | 2017-07-11 | Apple Inc. | Display circuitry with reduced metal routing resistance |
KR20150102822A (ko) * | 2014-02-28 | 2015-09-0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액정 렌즈 패널 장치 |
JP6192823B2 (ja) * | 2014-05-22 | 2017-09-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接続配線 |
JP6469427B2 (ja) | 2014-12-03 | 2019-02-13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CN105097843B (zh) * | 2015-08-18 | 2018-10-1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05097675B (zh) * | 2015-09-22 | 2018-01-30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
US10181504B2 (en) * | 2015-10-14 | 2019-01-15 | Apple Inc. | Flexible display panel with redundant bent signal lines |
CN105427748B (zh) | 2016-01-04 | 2018-10-0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
WO2017159601A1 (ja) * | 2016-03-14 | 2017-09-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CN109313870B (zh) * | 2016-06-09 | 2021-03-09 | 夏普株式会社 | 有源矩阵基板、显示装置以及附触摸面板的显示装置 |
WO2018003795A1 (ja) * | 2016-06-27 | 2018-01-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JP2018128487A (ja) * | 2017-02-06 | 2018-08-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パネル、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WO2018159395A1 (ja) * | 2017-02-28 | 2018-09-0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配線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US11037962B2 (en) | 2017-07-05 | 2021-06-15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hin-film transistor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
JP2019101145A (ja) * | 2017-11-30 | 2019-06-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電子デバイス |
WO2019187156A1 (ja) * | 2018-03-30 | 2019-10-0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デバイス |
JP6993507B2 (ja) * | 2018-06-20 | 2022-01-13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WO2020133446A1 (zh) * | 2018-12-29 | 2020-07-02 |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JP6707156B2 (ja) * | 2019-01-16 | 2020-06-10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KR20210062772A (ko) * | 2019-11-21 | 2021-06-01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10928009A (zh) * | 2019-11-26 | 2020-03-27 |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 |
CN114497151B (zh) * | 2022-01-12 | 2024-07-19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 |
JP2024074104A (ja) | 2022-11-18 | 2024-05-30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78090B2 (ja) * | 2003-09-19 | 2008-11-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電極配線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
JP2006047378A (ja) * | 2004-07-30 | 2006-02-16 | Optrex Corp | 表示装置 |
JP2006220832A (ja) * | 2005-02-09 | 2006-08-24 | Casio Comput Co Ltd | 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パネル |
CN100590498C (zh) * | 2005-07-11 | 2010-02-17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US8054437B2 (en) * | 2006-03-31 | 2011-11-08 |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 Large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crystal device from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evice obtained |
JP5101161B2 (ja) * | 2006-06-21 | 2012-12-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 |
JP4869892B2 (ja) * | 2006-12-06 | 2012-02-08 |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 液晶表示装置 |
KR101374088B1 (ko) * | 2007-03-08 | 2014-03-1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패널 |
JP5394655B2 (ja) * | 2008-04-28 | 2014-01-22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液晶表示装置 |
JP5192941B2 (ja) * | 2008-08-25 | 2013-05-08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イースト | 液晶表示装置 |
JP2010139962A (ja) * | 2008-12-15 | 2010-06-24 |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 アレイ基板、平面表示装置、マザー基板及びアレイ基板の製造方法 |
US8681305B2 (en) * | 2008-12-24 | 2014-03-25 | Lg Display Co., Ltd.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 common line pattern formed correspond to the conductive seal pattern, a transparent electrode pattern overlapping the common line pattern with an insulating layer interposed there between, the transparent electrode pattern having a width equal to or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mmon line pattern |
JP2010175700A (ja) * | 2009-01-28 | 2010-08-12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
2012
- 2012-07-31 JP JP2013527975A patent/JP579281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7-31 WO PCT/JP2012/069484 patent/WO201302186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7-31 US US14/237,668 patent/US2014017688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2-07-31 CN CN201280037105.3A patent/CN10371823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8-05 JP JP2015155408A patent/JP6113235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792817B2 (ja) | 2015-10-14 |
JPWO2013021866A1 (ja) | 2015-03-05 |
CN103718231A (zh) | 2014-04-09 |
WO2013021866A1 (ja) | 2013-02-14 |
US20140176886A1 (en) | 2014-06-26 |
JP6113235B2 (ja) | 2017-04-12 |
JP2015222438A (ja) | 2015-1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18231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1322170B (zh) | 显示模块以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 |
CN101806982B (zh) | 液晶显示器件和使用该器件的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US10186526B2 (en) | Display panel | |
WO2020249009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6886104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US9857658B2 (en) | Display device | |
WO2018003795A1 (ja) | 表示装置 | |
CN111708237B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2011100011A (ja) | 表示装置 | |
CN101859048A (zh) | 电泳显示器及其像素结构 | |
TWI276863B (en) |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
WO2021090781A1 (ja) | 半導体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
US20080079011A1 (en) |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
US11249361B2 (en) |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11073733B2 (en) | Display panel | |
KR101060416B1 (ko) |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2023147695A (ja) |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104122720A (zh) | 阵列基板以及使用该阵列基板的液晶显示面板 | |
KR20060011587A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KR20110063226A (ko) | 전기영동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JP2012093610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KR20070072195A (ko) | 액정표시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4 Termination date: 2020073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