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38549B - 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38549B
CN103538549B CN201310284977.6A CN201310284977A CN103538549B CN 103538549 B CN103538549 B CN 103538549B CN 201310284977 A CN201310284977 A CN 201310284977A CN 103538549 B CN103538549 B CN 1035385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tension force
protruding member
force cloth
horizontal spre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849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38549A (zh
Inventor
深渡瀬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385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85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385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385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6Safety nets, transparent sheets, curtains, or the like, e.g. between occupants and glass
    • B60R21/08Safety nets, transparent sheets, curtains, or the like, e.g. between occupants and glass automatically movable from an inoperative to an operative position, e.g. in a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021/1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deployment traject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60R2021/2074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in head 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座椅(10),包括:弹出导管(18),其收纳在座椅靠背(14)中,并且当气体被供给至其中时突出在所述座椅靠背(14)上方而展开;张力布(22),其收纳在座垫(12)的侧面部分和所述座椅靠背(14)的侧面部分中,并且随着所述弹出导管(18)展开的张力而展开;以及背张力布(26),其在所述张力布(22)相反侧的一个端部由所述座椅靠背(14)支撑,所述背张力布的另一个端部连接至所述张力布(22)的上端部,并且当就座乘员被所述张力布(22)约束时,所述背张力布受到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张力。

Description

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已经公知这样的技术:安全带从座椅靠背的肩部部分拉伸至座垫的前端部,从而当预测到侧面碰撞时抑制就座乘员向车辆的一侧的运动(例如,见公开号2007-008194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008194A))。已经公知的另一技术是:安全带从座椅靠背的上端部拉伸至座垫的前端部,从而当侧面碰撞发生时抑制侧面安全气囊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运动(例如,见公开号2009-029182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9-029182A))。此外,已经公知一种冲击保护系统,其中,通过一紧固的安全带使诱捕网(trappingnet)在乘员一侧展开,在碰撞期间该紧固的安全带紧紧地拉伸在座椅靠背的上端部和座垫的前端部之间(例如,见公开号H10-071883日本专利申请(JPH10-071883A))。当从车辆的在座椅靠背和座垫边界的一侧看时,该诱捕网被拉伸在三角形平面中。
在每个上述专利中,安全带或者诱捕网的最顶端支撑位置被限制为座椅靠背的上端部。因而,安全带、诱捕网或者由它们支撑的安全气囊的乘员约束性能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其中,通过横向展开构件或者由横向展开构件支撑的安全气囊能够改善乘员约束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座椅包括:突出构件,其收纳在座椅靠背中,并且当通过气体供给膨胀时,所述突出构件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方突出和展开;横向展开构件,所述横向展开构件的上端侧连接至所述突出构件,所述横向展开构件的下端侧连接至座垫的前端侧,并且所述横向展开构件收纳在所述座垫的侧面部分以及所述座椅靠背的侧面部分中;以及张力支撑构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横向展开构件分离的部分处,所述张力支撑构件的一个端侧由所述座椅靠背支撑,并且所述张力支撑构件的另一端侧连接至所述横向展开构件的上端侧或者所述突出构件。通过当所述突出构件在所述座椅靠背上方突出和展开时所施加的且作用在所述横向展开构件的连接至所述突出构件的部分和所述横向展开构件的连接至所述座垫的部分之间的张力,所述横向展开构件展开。至少当就座乘员被所述横向展开构件约束时,所述张力支撑构件受到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张力。
在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中,例如,当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气体供给至所述突出构件。此后,所述突出构件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方突出和展开,并且随着该展开,所述横向展开构件也展开。如此展开的横向展开构件直接或者间接抑制就座乘员向一侧的移动。
在这个时候,因为突出构件将横向展开构件的上端部提升至座椅靠背的上端部的上方,所以横向展开构件的张力线与横向展开构件的上端部的位置被限制于座椅靠背的上端部的构造中的张力线相比,定位在前方。因此,横向展开构件能够约束乘员的肩部。此外,在该车辆座椅中,张力支撑构件连接在展开的横向展开构件的上端侧和座椅靠背之间。因而,在具有由于气体压力膨胀和展开并在座椅靠背上突出的突出构件的构造中,通过张力支撑构件能够有效地支撑乘员的约束负荷。因此,在该车辆座椅中,横向展开构件的张力线相对于上述比较构造定位在前方,因而通过横向展开构件能够有效抑制乘员向一侧的移动。换句话说,能够改善横向展开构件具有的乘员约束性能。
在以上方案中,所述突出构件可以布置成用于沿着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上的头枕的位于所述横向展开构件的收纳侧上的侧面部分展开,而且所述张力支撑构件的所述一个端侧可以围绕所述头枕的与所述突出构件的布置侧上的所述侧面部分相反的另一侧面部分延伸。
根据上述方案,突出构件在由头枕的侧表面引导的同时稳定地突出。张力支撑构件的在横向展开构件的相反侧的端部部分围绕头枕的侧面延伸。因此,作用在横向展开构件上的用于约束就座乘员的约束负荷(反作用力)由钩接在头枕上的张力支撑构件以及张力支撑构件的张力支撑。
在以上方案中,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表面中,所述车辆座椅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撕裂线,其在相对于所述头枕的所述突出构件的所述布置侧上、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形成,并且形成为用于使所述突出构件突出;以及第二撕裂线,其经过所述头枕后面并且连接至所述第一撕裂线,在从所述车辆座椅的上方看的平面图中,所述第二撕裂线的在与所述第一撕裂线相反侧的一个端部部分在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上沿着所述头枕的所述另一侧面部分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撕裂线用于使所述张力支撑构件突出。
在以上方案中,因为撕裂线通过遵循张力支撑构件的展开形状而形成在座椅靠背上,所以张力支撑构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连同横向展开构件一起展开。换句话说,张力支撑构件和横向展开构件能够在就座乘员的约束负荷作用在它们上之前或者在作用在它们上的负荷增加之前适当地展开。
在以上方案中,所述突出构件可以具有折叠形状,其中平行对准的成对支柱在上端部处彼此联接,并且当所述气体被供给至所述成对支柱中的一个时,所述突出构件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方突出和展开。
在根据上述方案的车辆座椅中,气体被供给至突出构件中的支柱中的一个,突出构件具有正视图中的大致倒置U形状。因此,突出构件易于竖直展开。尤其,在展开过程中的突出构件由头枕的侧表面引导的构造中,突出构件进一步被稳定地展开。
在以上方案中,突出构件可以具有倒置U形状,其中所述平行对准的成对支柱在上端部处通过折叠导管彼此联接,所述成对支柱的外侧面部分在其侧面部分处可以彼此连接,并且所述成对支柱的内侧面部分可以彼此分离。另外,所述突出构件可以在其突出和展开期间展开成与头枕处于相同高度或者在头枕的上方。
在以上方案中,所述横向展开构件可以由张力布主体和绑带形成,所述张力布主体可以具有钝角三角形形状,所述钝角三角形形状的上顶点连接至所述突出构件而下顶点连接至所述座椅靠背的下端部,并且所述钝角三角形形状的另一顶点连接至所述绑带的端部,并且所述绑带的另一端部可以连接至所述座垫的侧面部分的前端部。
在以上方案中,所述车辆座椅可以进一步包括收纳在所述座椅靠背中的侧面安全气囊,并且当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在所述横向展开构件和所述就座乘员之间膨胀和展开。
另外,在以上方案中,当检测或预测到所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所述突出构件被控制为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展开之前完成展开。
在根据上述方案的车辆座椅中,例如,当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侧面安全气囊在横向展开构件和就座乘员之间膨胀和展开。因此,侧面安全气囊展开,同时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移受横向展开构件抑制。另外,因为侧面安全气囊沿着横向展开构件膨胀和展开,所以稳定了其在展开的初始时期的展开方向。该车辆座椅包括上述构造的张力支撑构件和横向展开构件。因此,能够改善侧面安全气囊具有的乘员约束性能。
根据上述方案的车辆座椅通过横向展开构件或由横向展开构件支撑的安全气囊具有改善乘员约束性能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下文将参考如图描述本发明示范实施例的特征、优势、技术和工业重要性,其中相似附图标记指代相似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约束系统的运行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侧视图,用于示意地示出放大的弹出导管,其收纳在座椅靠背中并且构成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
图3A、图3B和图3C局部示出了构成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张力布的展开过程,图3A是运行前的立体图,图3B是展开中期的立体图,而图3C是展开完成之后的立体图;
图4A、图4B和图4C局部示出了构成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的张力布的展开过程,图4A是运行前的平面图,图4B是展开中期的平面图,而图4C是展开完成之后的平面图;
图5是用于示出对应于图4A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撕裂线的变型例的平面图;
图6是用于示出对应于图1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张力布的变型例的立体图;
图7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约束系统的运行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约束系统的运行状态的立体图;以及
图9是用于示出根据对应于图4C的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中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中期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此处将参考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每个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前”(FR)、箭头“上”(UP)以及箭头“内”(IN)分别指示安装车辆座椅10的车辆的前方、上方、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除非另有规定,以下说明中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分别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和车辆的上下方向。另外,除非另有规定,正视图是从车辆座椅前面看的视图,平面图是车辆座椅从上面看的视图,而侧视图是车辆座椅从侧面看的视图。除非另有规定,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指的是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部分相比更接近于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部分的一侧,并且也指的是门的一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指的是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相反的一侧,并且也指的是邻近的座椅的一侧。
图1是车辆座椅10的立体图,稍后将要描述的乘员约束系统11应用于其中。车辆座椅10设置成使得就座乘员面朝前。更具体来说,车辆座椅10包括以下主要部件:形成就座部分的座垫12;座椅靠背14,其形成靠枕,并且其下端部部分连接至座垫12的后端部部分;以及设置在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上的头枕16。虽然车辆座椅10在该实施例中被用作驾驶员座椅或者副驾驶员座椅,但是其也可以被用作第二排座椅或者后排座椅。
(弹出导管的构造)
如图1所示,车辆座椅10包括弹出导管18,弹出导管18作为构成乘员约束系统11的突出构件。弹出导管18如图2所示以折叠状态收纳在座椅靠背14中,并且当由气体供给而膨胀时如图1所示在座椅靠背14上展开。下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弹出导管18在被从充气装置20供给的气体膨胀因而在座椅靠背14上突出的同时,通过膨胀压力(气体压力)撕裂形成在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上的撕裂线(稍后将描述)。在该实施例中,弹出导管18相对于头枕16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即,在邻近的座椅侧)在座椅靠背14上突出。
展开的弹出导管18被折叠为大致倒置U形状。更具体来说,弹出导管18构造为使得垂直导管18V(作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平行对准的成对支柱)的上端部通过折叠导管18R联接至彼此。在该实施例中,成对垂直导管18V彼此连接以便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不彼此分离。换句话说,成对的垂直导管18V在内部通过未示出的布分隔器或者缝合线(缝合部分)分隔。
弹出导管18被供给来自充气装置20的气体,气体进入在头枕16侧的垂直导管18V(见图3B和图3C中的箭头G),气体接下来流过折叠导管18R并且被供给至另一垂直导管18V。正如图2示意地示出,在头枕16侧的垂直导管18V的下端部部分18V1经由充气装置20被构成座椅靠背14的座椅靠背框架14A支撑。另一垂直导管18V的下端部部分18V2被构成座椅靠背14的座椅靠背框架14A直接支撑。
此外,如图3B和图4B所示,弹出导管18沿着头枕16的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表面16A膨胀和展开。更具体来说,弹出导管18构造为使得头枕16侧的垂直导管18V被头枕的侧表面16A引导用于向上膨胀和展开,然后另一垂直导管18V被供给气体以完成膨胀和展开。如图1和图3C所示,已经膨胀和展开的弹出导管18的上端部位于靠近头枕16的上下方向上的上端部处。
(张力布的构造)
如图1所示,乘员约束系统11包括功能为横向展开构件的张力布22,在侧面碰撞期间横向展开构件在车辆座椅10的一侧展开,稍后将对此进行描述。展开状态的张力布22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在该实施例中,张力布22设置在车辆座椅1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邻近的座椅侧)的侧面部分中,而不是设置在车辆座椅1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门侧)的侧面部分中。张力布22可以设置在车辆座椅1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右侧部分和左侧部分中的每个部分中。
在张力布22中,下端部22A在座垫12的前端侧连接至座垫框架等(未示出)。同时,张力布22的上端部22B连接至弹出导管18的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壁的上端部。而且,如图2所示,张力布22的后边缘部分22C连接至座椅靠背框架14A。
如图1中虚的双点划线所示,张力布22沿着座垫12和座椅靠背14的侧面部分被折叠成大致L形状,并且在弹出导管18展开之前被收纳在座垫12和座椅靠背14的侧面部分中。座垫12和座椅靠背14的侧面部分形成有切割线(裂线)24,使得张力布22能够从其中拉伸出。在该实施例中,切割线24在座椅靠背14的两侧沿着后挡板14B的前边缘形成并且在座垫12的两侧沿着侧盖12A的上边缘形成。切割线24可以在座垫12和座椅靠背14的侧面部分中沿着座椅覆盖材料的缝合线形成。
随着弹出导管18从位于座椅靠背14中的收纳状态转换到位于座椅靠背14上的展开状态,张力布22通过切割线24被从座垫12和座椅靠背14拉出。于是,张力沿着直线(张力线TL)作用从而张力布22如图1所示展开,该直线在连接至座垫12的下端部22A和连接至弹出导管18的上端部22B之间连接。
为了跟随弹出导管18的展开,张力布22的上部分22U(见图2)在上下方向上适当地折叠,而无需连接至座椅靠背框架14A(未示出)。在展开状态,张力布22的连接至弹出导管18的一部分达到靠近头枕16的上端部。上述展开状态的张力布22构造为抑制就座乘员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移动。
(背张力布的构造)
如图1所示,乘员约束系统11包括功能为张力支撑构件的背张力布26。展开状态的背张力布26从张力布22的上端部部分(靠近连接至弹出导管18的部分)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经过头枕16后面,并且到达相对于头枕16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背张力布26构造为使得,至少当就座乘员的约束负荷(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向内负荷)作用在张力布22上时,背张力布支撑作为张力的负荷的一部分。下文将对其详细说明。
背张力布26折叠并收纳在座椅靠背14的上部分,如图4A的虚的双点划线所示,而且其至少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部分26A在其下端侧连接至座椅靠背框架14A。背张力布26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部部分26B与张力布22的上部分22U接续。在该实施例中,背张力布26与张力布22一体地形成。
展开状态的背张力布26在正视图中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或者梯形形状,其从座椅靠背14的突出高度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部分26A到内端部部分26B逐渐增加。当上述约束负荷作用在张力布22上时,背张力布26支撑作为张力的约束负荷的一部分,上边缘26C的近侧被设定为张力线TLb(见图3C)。
背张力布26还包括钩部分26D,钩部分26D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部部分26A向前延伸,并且围绕头枕1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钩部分26D在其下端侧连接至座椅靠背框架14A,并且钩部分26D随着背张力布26的展开而展开以面对头枕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门侧)的侧表面16B。因此,当上述约束负荷作用在张力布22上时,背张力布26的钩部分26D被钩接至头枕16的侧表面16B。
因此,背张力布26构造为使得通过接收上述约束负荷而作用在背张力布26上的张力(反作用力)不仅由背张力布26所连接的座椅靠背框架14A支撑,而且还通过与头枕16的干涉被支撑。换句话说,还能够理解的是,钩部分26D构造为增加背张力布26在上下方向上的部分的宽度,该部分可以沿着上述张力线TLb支撑约束负荷。
(撕裂线的构造)
如图3A和图4A所示,座椅靠背14的上表面14C形成有撕裂线28,当弹出导管18(包括连接至张力布22的部分)和背张力布26被展开时,撕裂线被撕裂。例如,通过从座椅靠背14的内侧使构成座椅靠背14的上表面14C的座椅覆盖材料变薄来形成撕裂线28,因而它与其他部分相比易于破裂。
在该实施例中,撕裂线28包括主要用于突出弹出导管18的第一撕裂线28A和主要用于突出背张力布26的第二撕裂线28B。第一撕裂线28A在车辆宽度(座椅宽度)方向上形成为直线,在平面图中从头枕16的前后方向的侧表面16A的中央部分延伸至座椅靠背14的上表面14C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第一撕裂线28A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连接至形成在座椅靠背14上的切割线24的上端部。
在平面图中第二撕裂线28B从第一撕裂线28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起延伸,经过头枕16后面以形成向前开口的大致U形状。更具体来说,第二撕裂线28B具有分别在前后方向上沿着头枕16的侧表面16A、16B延伸的内侧线28BI以及外侧线28BO,并且还具有连接在内侧线28BI的后端部和外侧线28BO的后端部之间的主干线28BM。
内侧线28BI的前端部连接至第一撕裂线28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外侧线28BO的前端部达到靠近头枕16的前端部。在该实施例中,外侧线28BO的前端部相对于内侧线28BI的前端部向前定位。在平面图中主干线28BM在座椅宽度方向上沿着头枕16的背表面(后表面)延伸,而且其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被设定为靠近处于膨胀和展开状态的弹出导管18的后端部。因此,能够平滑地展开背张力布26,背张力布26的外端部部分26A的下端侧(展开期间的下端侧)连接至座椅靠背框架14A。
稍后将描述通过该实施例的作用,撕裂线28的撕裂用于展开张力布22。
(控制装置的构造)
如图2所示,充气装置20电连接至侧面碰撞ECU30,侧面碰撞ECU30是用于构成乘员约束系统11的控制装置。另外,用于检测侧面碰撞的侧面碰撞传感器32电连接至侧面碰撞ECU30,侧面碰撞ECU30适于当基于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32的信号检测到侧面碰撞或者侧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运行充气装置20。
接下来,将描述第一实施例的作用。
在上述构造的车辆座椅10中,基于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32的信号检测侧面碰撞的侧面碰撞ECU30激活充气装置20。然后,如图3B和图4B所示,利用从充气装置20供给的气体,在撕裂第一撕裂线28A的同时,弹出导管18突出于座椅靠背14上,并且展开在座椅靠背14上。
随着上述展开,张力布22通过切割线24被拉出座垫12和座椅靠背14,而且完成其展开,如图3C和图4C所示。另外,当如图3B和图4B所示撕裂第二撕裂线28B时背张力布26突出于座椅靠背14上,并且如图3C和图4C所示展开在座椅靠背14上。
如此展开的张力布22抑制可能因惯性或者反撞造成的就座乘员向邻近的座椅侧的移动。换句话说,就座乘员被张力布22约束。
在这个时候,在车辆座椅中10,张力布22的上端部22B连接至已经突出在座椅靠背14上的弹出导管18。因而,例如,相对于根据张力布的上端部连接至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部分的比较例子的横向展开构件的张力线,展开状态的张力布22的张力线TL朝前定位。更具体来说,图1的虚构虚线TLc是根据上述比较例子的横向展开构件的张力线。同时,在车辆座椅中10,展开状态的张力布22的张力线TL相对于比较例子的张力线TLc朝前定位。因此,张力线TL相对于作为就座乘员高刚性部分的肩部的中心朝前定位,因而能够有效约束就座乘员他/她的肩部。
在约束乘员期间就座乘员作用在张力布22上的约束负荷被背张力布26局部支撑。换句话说,该约束负荷的一部分(作用在由座椅靠背框架14A支撑的部分上方的一部分)充当张力作用在背张力布26上并且由背张力布26支撑,背张力布的上边缘26C是张力线TLb。
因此,在弹出导管18膨胀和展开(突出)以展开张力布22的构造中,也即张力线TL相对于上述比较例子朝前定位的构造中,能够确保用于约束乘员的支撑刚度。换句话说,在没有背张力布26的构造中,当约束乘员时,通过气体压力被展开的弹出导管18易于倒塌至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另一方面,在包括背张力布26的车辆座椅10中,背张力布26支撑作用在张力布22上的约束负荷的一部分。因此,如上所述,能够确保用于约束乘员的支撑刚度。
换句话说,在该实施例中,展开张力布22的功能和将乘员约束负荷的一部分支撑在展开的张力布22上的功能分别分配给弹出导管18和背张力布26。因此,对每个实现其功能的部件存在较少限制,因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乘员约束性能。
背张力布26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部部分26A处连接至座椅靠背框架14A,并且具有钩部分26D,钩部分26D从外端部部分26A朝前延伸并且围绕头枕1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因此,在背张力布26中,随着弹出导管18的膨胀和展开,当撕裂主干线28BM时,外端部部分26A和内端部部分26B之间的部分被展开,当撕裂外侧线28BO时,钩部分26D被展开。于是,用于支撑作用在张力布22上的约束负荷的一部分的背张力布26的张力被外端部部分26A所连接的座椅靠背框架14A支撑,并且还被钩部分26D所钩接的头枕16支撑。因此,背张力布26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的广大范围作用在背张力布26上的张力(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的广大范围中分布张力),能够有效地支撑作用在张力布22上的约束负荷的一部分。
此外,撕裂线28形成在车辆座椅10中的座椅靠背14的上表面14C上。因此,相比于没有撕裂线的构造,弹出导管18和背张力布26在短时间内平滑地展开。因此,连接至弹出导管18的上端部部分的张力布22在就座乘员的约束负荷作用在其上之前被展开在乘员侧,因而如上所述,有助于实现良好的乘员约束性能。
而且,因为气体从下面被供给至弹出导管18中的一个垂直导管18V,所以弹出导管18趋向于竖直展开。尤其,因为气体供给侧的垂直导管18V布置成使得当被头枕16的侧表面16A引导时其膨胀和展开,所以弹出导管18能够稳定地展开。
(撕裂线的变型例)
图5是根据变型例的撕裂线34的平面图。如图所示,撕裂线34包括主要用于突出弹出导管18的第一撕裂线34A和主要用于突出背张力布26的第二撕裂线34B。
第二撕裂线34B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沿着头枕16的侧表面16B延伸的外侧线34BO;以及从外侧线34BO的后端部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主干线34BM。外侧线34BO和主干线34BM分别形成为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撕裂线28的第二撕裂线28B的外侧线28BO和主干线28BM相同。换句话说,撕裂线34构造为不具有对应于内侧线28BI的部分。
第一撕裂线34A具有:主干线34AM,其作为直线从主干线34BM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延伸至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以及侧线34AS,其在平面图中连接在主干线34AM和切割线24之间。更具体来说,主干线34AM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撕裂线28的第一撕裂线28A朝后布置。
在包括根据变型例的撕裂线34的车辆座椅10中,除了通过头枕16的侧表面16A对于弹出导管18引导属性的效果之外,通过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作用能够基本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张力布的变型例)
图6是包括根据变型例的张力布36的车辆座椅10的立体图。如图所示,张力布36包括作为主要部件的张力布主体36A和绑带36B。张力布主体36A在侧视图中具有钝角三角形形状,前顶点36AF在上下方向上定位在上顶点36AU和下顶点36AL之间,并且仅被收纳在座椅靠背14的侧面部分中(虽然未示出)。在张力布主体36A中,上顶点36AU连接至弹出导管18的上端部,而且包括下顶点36AL(除了允许弹出导管18的展开的上部分)的后边缘部分连接至座椅靠背框架14A。
同时,张力布主体36A的前顶点36AF连接至绑带36B的后端部36BR,绑带36B的前端部36BF连接至座垫12的前端侧。绑带36B主要收纳在座垫的侧面部分12,而且,在该状态下,在位于靠近座椅靠背14的下端部部分的位置处,后端部36BR连接至张力布主体36A的前顶点36AF。
展开状态的上述张力布36具有作为张力线TL的直线,通过连接张力布主体36A的上顶点36AU和对应于绑带36B的后端部36BR的前顶点36AF之间,以及还连接绑带36B的后端部36BR和前端部36BF之间来形成张力线TL。
在包括根据变型例的张力布36的车辆座椅10中,通过与在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作用能够基本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不同于张力布22,张力布36的折叠部分不暴露于座椅靠背14和座垫12之间。换句话说,仅绑带36B在座椅靠背14和座垫12之间铺设。因此,采用该张力布36有助于改善座椅靠背14和座垫12之间的外观并简化该外观。另外,在该变型例中,绑带36B可以连接至弹出导管18和张力布主体36A的前顶点36AF。此外,张力布主体36A的上顶点36AU和前顶点36AF可以连接至在弹出导管18和座垫12之间连接的绑带36B。
[第二实施例]
将参考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40。基本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该构造被赋予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中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它们的说明或者图示可以不再重复。
图7是示意地示出构成乘员P就座的车辆座椅40的乘员约束系统41的展开(运行)状态的侧视图。如图所示,车辆座椅40包括弹出导管42而不是第一实施例中展开至相同于头枕16高度的弹出导管18。弹出导管42构造为使得,在展开状态,其上端部42U与安装有车辆座椅40的车身的车顶44抵接。虽然未示出,弹出导管42具有大致倒置U形状,其中成对垂直导管的上端部通过折叠导管联接至彼此,同时,除了上下尺寸之外弹出导管42构造为与弹出导管18相同。另外,张力布22和背张力布26连接至弹出导管42的上端部部分的附近。车辆座椅40的其他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其他构造相同,包括未示出部分。
因此,利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40通过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相同的作用能够基本实现相同的效果。另外,因为车辆座椅40中的弹出导管42在其展开完成之后紧靠车顶44,所以通过与车顶44摩擦而抑制了弹出导管42的坍塌。因此,通过弹出导管42和车顶44之间的摩擦能够支撑作用在张力布22上的乘员约束负荷一部分。
弹出导管42的上端部定位于头枕16的上端部上方并且达到车顶44,其中张力布22的上端部部分连接至弹出导管42的上端部。因此,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张力线,车辆座椅40中的张力布22的张力线TL朝前定位。因此,弹出导管42的采用有助于改善张力布22的乘员约束性能。
[第三实施例]
将参考图8和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50。基本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被赋予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中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且它们的说明或者图示可以不再重复。
图8是示出了构成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50的乘员约束系统51的展开(运行)状态且对应于图1的立体图。如图所示,乘员约束系统51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10中的乘员约束系统的不同点在于,乘员约束系统51除了张力布22之外还包括侧面安全气囊装置52。侧面安全气囊装置52构造为所谓的远侧安全气囊装置,其设置在车辆座椅5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部分中。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52包括作为主要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54和充气装置56,侧面安全气囊54相对于就座乘员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被膨胀和展开,而充气装置56供给气体至侧面安全气囊54。包括侧面安全气囊54和充气装置56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52的每个部件被模块化,并由座椅靠背14中的座椅靠背框架支撑。侧面安全气囊54从切割线24从座椅靠背14突出出来,并且在张力布22的内侧(即在就座乘员侧)膨胀和展开。
侧面安全气囊54包括:中央腔室54A,用于约束就座乘员的胸部和肩部;头部保护腔室54B,用于约束就座乘员的头部;以及腹部保护腔室54C,用于约束就座乘员的腹部。形成于中央腔室54A和头部保护腔室54B之间的凹槽用作间隙以收纳就座乘员的手臂。头部保护腔室54B的连接部分54D连同张力布22的上端部22B一起连接至弹出导管18,其中头部保护腔室54B的连接部分54D在膨胀和展开状态变成后上角部分。
换句话说,随着弹出导管18的展开,侧面安全气囊54的上端侧朝上移动。为了允许该移动,侧面安全气囊54在前后方向上以手风琴等方式折叠,而且如此折叠的侧面安全气囊54的中间部分进一步在上下方向上以手风琴等方式折叠(未示出)。因而,在上下方向上侧面安全气囊54是未折叠的以允许展开在弹出导管18上方。
(控制装置的构造)
虽然未示出,车辆座椅50的乘员约束系统51包括侧面碰撞ECU,侧面碰撞ECU功能为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用于弹出导管18的充气装置20的运行以及用于侧面安全气囊54的充气装置56的运行。侧面碰撞ECU电连接至预测侧面碰撞的预撞击传感器和侧面碰撞传感器32以及充气装置20、56。
当基于来自预撞击传感器的信号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侧面碰撞ECU激活充气装置20,并且当基于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32的信号检测到侧面碰撞时,激活充气装置56。因此,侧面碰撞ECU例如在侧面碰撞发生之前约300毫秒激活充气装置20,等待弹出导管18完全展开,并且在检测到侧面碰撞之后1毫秒至10毫秒激活用于侧面安全气囊54的充气装置56。可替换地,可以不设置预撞击传感器,而是在侧面碰撞传感器32检测到侧面碰撞之后,可以使充气装置20、56在二者间的指定时间间隔内以该顺序被激活。进一步可替换地,可以不设置预撞击传感器,而是在侧面碰撞传感器32检测到侧面碰撞之后,将激活信号可以同时输出至充气装置20、56。甚至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弹出导管18和侧面安全气囊54之间的体积差,弹出导管18可以被设定成在侧面安全气囊54之前完成展开。
车辆座椅50的其他构造与车辆座椅10的相应其他构造相同,包括未示出的部分。
接下来,将描述第三实施例的作用。
在上述构造的车辆座椅50中,基于来自预撞击传感器的信号已经预测到侧面碰撞的侧面碰撞ECU激活充气装置20。此后,弹出导管18通过来自充气装置20的气体压力被展开在座椅靠背14上方。随着该展开,张力布22通过切割线24被拉出座垫12和座椅靠背14,并且如图8和图9所示展开。另外,在连接部分54D处连接至弹出导管18的侧面安全气囊54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切割线24被拉出座椅靠背14。图9是用于示出就座乘员P侧的侧面安全气囊54的展开过程的平面图。
此外,基于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32的信号已经检测到侧面碰撞的侧面碰撞ECU激活充气装置56。此后,侧面安全气囊54沿着张力布22在前面膨胀和展开,其中张力布已经在张力布22和就座乘员之间的位置展开。就座乘员被张力布22和侧面安全气囊54约束,从而抑制其向邻近的座椅侧移动。
此处,在车辆座椅中50,张力布22通过弹出导管18的展开效果和通过背张力布26支撑约束负荷的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相同。
如上描述的,因为侧面安全气囊54沿着已经展开的张力布22膨胀和展开,所以抑制了其在座椅宽度方向与就座乘员分离的移动,因而稳定了其展开方向。换句话说,在检测到侧面碰撞之后不久就适当完成了膨胀和展开(开启膨胀和展开)。此外,因为中央腔室54A约束作为就座乘员的高硬度部分的肩部,所以能够有效抑制就座乘员的头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移动。尤其,因为就座乘员的肩部的中心被如上描述展开状态的张力布22覆盖(张力线TL相对于肩部的中心朝前定位),所以与通过中央腔室54A支撑肩部关联的反作用力有利地被张力布22支撑。
侧面安全气囊54还设置有头部保护腔室54B。因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并且直接地抑制头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移动。侧面安全气囊54具有中央腔室54A、头部保护腔室54B和腹部保护腔室54C。因此,就座乘员从头部至腹部被约束在车辆方向的内侧(邻近的座椅侧),因而能够有效保护乘员免于侧面碰撞。
在上述实施例中,车辆座椅10、40和50均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邻近的座椅侧)的弹出导管18、张力布22(和侧面安全气囊装置52)。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弹出导管18、张力布22(和侧面安全气囊装置52)可以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或者可以仅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侧门侧)。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车辆座椅50包括弹出导管18。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车辆座椅50可以包括第二实施例的弹出导管42而不包括弹出导管18。
此外,在上述每个实施例中,背张力布26具有钩部分26D。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背张力布26可以不具有钩部分26D(张力仅由座椅靠背框架14A支撑)。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被包括在正视图中具有倒置U形状的弹出导管18、42中的任何一个。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包括作为单个柱形导管的弹出导管,或者可以包括在侧视图中具有倒置U形状的弹出导管。
在上述每个实施例中,背张力布26与张力布22一体地形成。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背张力布26和张力布22可以独自连接至弹出导管18。
在上述每个实施例中,张力布22在侧视图中具有三角形形状。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包括具有相对于张力线TL朝前凸起的凸起部分的张力布。例如,凸起部分可以连接至第三实施例中的侧面安全气囊54的头部保护腔室54B的前部。
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实施为对其进行各种修改,这并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突出构件(18;42),其收纳在座椅靠背(14)中,并且当通过气体供给膨胀时,所述突出构件(18;42)在所述座椅靠背(14)的上方突出和展开;
横向展开构件(22;36),所述横向展开构件(22;36)的上端侧(22B)连接至所述突出构件,所述横向展开构件(22;36)的下端侧(22A)连接至座垫(12)的前端侧,并且所述横向展开构件(22;36)收纳在所述座垫(12)的横向侧和所述座椅靠背(14)的横向侧中,随着所述突出构件(18;42)的展开,所述横向展开构件(22;36)通过作用在连接至所述突出构件(18;42)的部分和连接至所述座垫(12)的部分之间的张力而展开;以及
张力支撑构件(2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横向展开构件(22;36)分离的部分处,所述张力支撑构件(26)的一个端侧由所述座椅靠背(14)支撑,并且所述张力支撑构件(26)的另一端侧连接至所述横向展开构件(22;36)的上端侧或者所述突出构件(18;42),至少当就座乘员(P)被所述横向展开构件(22;36)约束时,所述张力支撑构件受到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张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突出构件(18;42)布置成用于沿着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14)上的头枕(16)的位于所述横向展开构件(22)的收纳侧上的侧面部分展开,并且所述张力支撑构件(26)的所述一个端侧围绕所述头枕(16)的与所述突出构件(18;42)的布置侧上的所述侧面部分相反的另一侧面部分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还包括:
第一撕裂线(28A;34A),其在相对于所述头枕(16)的所述突出构件(18;42)的所述布置侧上、在所述座椅靠背(14)的上表面中沿着所述座椅宽度方向形成,并且形成为用于使所述突出构件(18;42)突出,以及
第二撕裂线(28B;34B),其经过所述头枕(16)后面并且连接至所述第一撕裂线(28A;34A),在从所述车辆座椅的上方看的平面图中,所述第二撕裂线(28B;34B)的在与所述第一撕裂线相反侧的一个端部部分在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上沿着所述头枕(16)的所述另一侧面部分延伸,并且所述第二撕裂线(28B;34B)形成在所述座椅靠背(14)的上表面中,用于使所述张力支撑构件(26)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突出构件(18;42)具有折叠形状,其中平行对准的成对支柱(18V)在上端部处彼此联接,并且当所述气体供给至所述支柱中的一个时,所述突出构件(18;42)在所述座椅靠背(14)的上方突出和展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突出构件(18)具有倒置U形状,其中平行对准的所述成对支柱(18V)在所述上端部处通过折叠导管(18R)彼此联接,所述成对支柱的外侧部分在其侧面部分处彼此连接,并且所述成对支柱的内侧部分彼此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成对支柱(18V)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平行对准,所述气体供给至所述成对支柱(18V)中的在所述头枕侧上的支柱。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成对支柱(18V)在所述座椅宽度方向上平行对准,所述气体供给至所述成对支柱(18V)中的在所述头枕侧上的支柱。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突出构件(18;42)具有折叠形状,其中平行对准的成对支柱(18V)在上端部处彼此联接,并且当所述气体供给至所述支柱中的一个时,所述突出构件(18;42)在所述座椅靠背(14)的上方突出和展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突出构件(18;42)构造为:在所述突出构件(18;42)的所述突出和展开期间,展开成与头枕(16)处于相同高度或者在头枕(16)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突出构件(42)构造为展开使得所述突出构件的上端部(42U)与安装有所述车辆座椅(40)的车身的车顶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横向展开构件(36)由张力布主体(36A)和绑带(36B)形成,所述张力布主体具有钝角三角形形状,所述钝角三角形形状的上顶点(36AU)连接至所述突出构件而下顶点(36AL)连接至所述座椅靠背的下端部,并且所述钝角三角形形状的另一顶点(36AF)连接至所述绑带的端部,并且所述绑带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座垫的侧面部分的前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座椅,还包括收纳在所述座椅靠背(14)中的侧面安全气囊(54),并且当检测或预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所述侧面安全气囊(54)在所述横向展开构件(22)和所述就座乘员(P)之间膨胀和展开。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当检测或预测到所述车辆的侧面碰撞时,所述突出构件(18)被控制为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54)展开之前完成展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54)包括:中央腔室(54A),其构造为约束所述就座乘员的胸部和肩部;头部保护腔室(54B),其构造为约束所述就座乘员的头部;以及腹部保护腔室(54C),其构造为约束所述就座乘员的腹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54)包括:中央腔室(54A),其构造为约束所述就座乘员的胸部和肩部;头部保护腔室(54B),其构造为约束所述就座乘员的头部;以及腹部保护腔室(54C),其构造为约束所述就座乘员的腹部。
CN201310284977.6A 2012-07-10 2013-07-08 车辆座椅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385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54911A JP5594327B2 (ja) 2012-07-10 2012-07-10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2-154911 2012-07-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8549A CN103538549A (zh) 2014-01-29
CN103538549B true CN103538549B (zh) 2016-03-30

Family

ID=49913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8497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38549B (zh) 2012-07-10 2013-07-08 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99619B2 (zh)
JP (1) JP5594327B2 (zh)
CN (1) CN1035385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99888A1 (ja) * 2011-12-28 2013-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776648B2 (ja) * 2012-08-10 2015-09-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5999061B2 (ja) * 2013-10-01 2016-09-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座席搭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5895014B2 (ja) * 2014-03-28 2016-03-30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6687339B (zh) * 2014-09-08 2019-02-0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驾乘人员约束装置
US9205795B1 (en) * 2014-12-16 2015-12-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eployable instrument panel trim
DE102015106987A1 (de) * 2015-05-05 2016-11-10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Schutzeinrichtung für Insassen eines Kraftfahrzeugs bei einem Seitenaufprall
JP6380340B2 (ja) * 2015-11-12 2018-08-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KR101739857B1 (ko) * 2015-11-19 2017-05-25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측면 충돌용 에어백
JP6309552B2 (ja) * 2016-01-07 2018-04-1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575418B2 (ja) * 2016-03-31 2019-09-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504098B2 (ja) * 2016-04-08 2019-04-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DE102016209584A1 (de) * 2016-06-01 2017-12-07 Takata AG Fahrzeugsitz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112570B2 (en) * 2017-01-12 2018-10-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supported airbag
CN106882094B (zh) * 2017-02-28 2020-06-05 李大为 全自动大中小型货运车辆司机安全座椅
US10471920B2 (en) * 2017-07-31 2019-11-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with airbag
DE102017218338A1 (de) * 2017-10-13 2019-04-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irbag-anordn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eines kraftfahrzeugs
WO2019107073A1 (ja) * 2017-11-30 2019-06-0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乗員拘束装置
US10632958B2 (en) * 2018-01-15 2020-04-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with airbag tethers
DE102018101706A1 (de) * 2018-01-25 2019-07-25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Fahrzeugsitz
JP6762328B2 (ja) * 2018-02-14 2020-09-30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乗員拘束装置
WO2019168887A1 (en) * 2018-03-01 2019-09-0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eat-mounted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20190275974A1 (en) * 2018-03-12 2019-09-12 Lear Corporation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s for a vehicle seat
JP6750643B2 (ja) * 2018-03-22 2020-09-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6670510B2 (ja) * 2018-03-30 2020-03-25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US10899458B2 (en) * 2018-05-21 2021-01-26 The Boeing Company Sleep systems for aircraft
USD911899S1 (en) 2018-05-21 2021-03-02 The Boeing Company Panel
KR102556814B1 (ko) * 2018-07-19 2023-07-18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승차인 구속 장치
CN112805190B (zh) * 2018-10-15 2023-04-0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员约束装置
US11433843B2 (en) * 2018-10-16 2022-09-0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ccupant restraining device
US10807551B2 (en) 2018-11-13 2020-10-2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with deployable panel
FR3088874B1 (fr) 2018-11-27 2022-04-01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latérale à sac gonflable communicant avec une pièce de retenue déployable, pour un siège de véhicule
FR3089175B1 (fr) 2018-12-03 2020-11-13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latérale à sac gonflable lié à une pièce de retenue, pour un siège de véhicule
FR3092296B1 (fr) 2019-02-06 2021-01-08 Psa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de retenue anti-basculement de siège, pour un véhicule
US10960841B2 (en) 2019-04-10 2021-03-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 airbag
DE102019116586A1 (de) * 2019-06-19 2020-12-24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Gassackmodul, Fahrzeugsitz mit Gassackmodul und Fahrzeug
US11027683B1 (en) * 2019-12-04 2021-06-08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KR20220131391A (ko) * 2020-02-16 2022-09-27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에어백 장치 및 차량용 시트
KR20220000255A (ko) * 2020-06-25 2022-01-0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백 지지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1535A (zh) * 2005-06-28 2007-01-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乘客保护系统、汽车和乘客保护方法
WO2011110982A1 (en) * 2010-03-09 2011-09-15 Dainese S.P.A. A covering assembly for a seat and seat adapted for protecting a us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5303A (ja) * 1993-07-09 1995-01-27 Nissan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636862A (en) * 1995-09-07 1997-06-1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ir bag assembly with tether
DE19628108C1 (de) * 1996-07-12 1997-06-19 Daimler Benz Ag Aufprallschutz in einem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Fahrzeugsitz
US6029993A (en) * 1997-10-06 2000-02-29 Inova Gmbh Technische Entwicklungen Side airbag device, method for operation thereof and vehicle seat therewith
JP2003220921A (ja) 2002-01-30 2003-08-05 Honda Motor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50356B2 (ja) * 2002-03-29 2007-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86913B2 (ja) * 2002-07-17 2007-10-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240915B2 (en) * 2004-12-03 2007-07-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system with airbag-based occupant reaction surface
US20060119083A1 (en) * 2004-12-03 2006-06-08 Ford Motor Company Seat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
JP2007185981A (ja) * 2006-01-11 2007-07-26 Takata Corp 座席シート
US7658401B2 (en) * 2007-01-31 2010-02-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flatable curtain airbag systems
JP5109517B2 (ja) * 2007-07-24 2012-12-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4894803B2 (ja) * 2008-03-28 2012-03-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2010137762A (ja) * 2008-12-12 2010-06-2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US8448981B2 (en) 2009-08-03 2013-05-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WO2013099888A1 (ja) * 2011-12-28 2013-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799841B2 (ja) * 2012-02-03 2015-10-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776648B2 (ja) * 2012-08-10 2015-09-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5594340B2 (ja) * 2012-09-05 2014-09-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安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1535A (zh) * 2005-06-28 2007-01-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乘客保护系统、汽车和乘客保护方法
WO2011110982A1 (en) * 2010-03-09 2011-09-15 Dainese S.P.A. A covering assembly for a seat and seat adapted for protecting a us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38549A (zh) 2014-01-29
US20140015233A1 (en) 2014-01-16
US8899619B2 (en) 2014-12-02
JP2014015157A (ja) 2014-01-30
JP5594327B2 (ja)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8549B (zh) 车辆座椅
JP664614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61404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99061B2 (ja) 座席搭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5637192B2 (ja) 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0826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754436B2 (ja) 車両用乗員拘束システム
JP5299512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03299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3470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そのバッグ部の折畳み方法
JP5321155B2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018593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0803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車両用シート
JPWO2011010386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159304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085047A (ja)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132215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0276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0631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
JP2017081307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0483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079450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46119B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77021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44419B2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