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7662A - 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7662A
CN103517662A CN201280022222.2A CN201280022222A CN103517662A CN 103517662 A CN103517662 A CN 103517662A CN 201280022222 A CN201280022222 A CN 201280022222A CN 103517662 A CN103517662 A CN 1035176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 knob
fixed
cam part
bending operation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22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7662B (zh
Inventor
星野勇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17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7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76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76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ontrol elements, e.g. 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48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anchor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105Steering means as part of the catheter or advancing means; Markers for positioning
    • A61M25/0133Tip steering devices
    • A61M25/0147Tip steering devices with movable mechanical means, e.g. pull wi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a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具有转动轴(18)、弯曲操作旋钮(4)、固定轴、两张可动盘(11、12)、固定盘(14)、凸轮部件(15)、阻力施加部件(17)、固定杆(5),阻力施加部件(17)具有在径向上摇动自如的摇动部(17t),该摇动部(17t)通过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伴随着凸轮部件(15)向一个方向的旋转而移动的凸轮部件(15)的突出部(15t)的内周面抵接,将凸轮部件(15)的转动位置固定在可动盘(11、12)的第2位置。

Description

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内窥镜的操作部内的使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弯曲部弯曲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和工业用领域中广泛利用内窥镜。在医疗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细长的插入部插入到作为被检体的体腔内,能够观察体腔内的脏器,并且根据需要,使用插入到内窥镜所具有的处置器械的贯穿插入通道内的处置器械进行各种处置。
并且,在工业用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内窥镜的细长的插入部插入喷气式发动机内或工场的配管等被检体内,能够进行被检体内的被检部位的损伤和腐蚀等的观察或各种处置等检查。
这里,公知有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中设有向多个方向弯曲自如的弯曲部的结构。弯曲部提高插入部在管路内的屈曲部的行进性,而且,在插入部中改变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方向,该观察光学系统设置在位于比弯曲部靠插入方向的前端侧的位置的前端部中。
通常,内窥镜的插入部中设置的弯曲部构成为,通过沿着插入部的插入方向连结多个弯曲块,例如在上下左右4个方向上弯曲自如。
并且,通过设于操作部中的弯曲操作装置对前端固定在弯曲块中的位于插入方向的最前端侧的弯曲块上的贯穿插入到插入部内的4条线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牵引操作,由此,弯曲部在上下左右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弯曲自如。
具体而言,弯曲部具有如下结构:通过对设于操作部中的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进行转动操作,设于操作部中的上下弯曲用的链轮转动,卷绕在该链轮上的上下弯曲用链条的上侧链条部位和下侧链条部位中的任意一方被牵引,由此,上下任意一条线被牵引,向上方向或下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弯曲。
进而,弯曲部具有如下结构:通过对设于操作部中的左右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进行转动操作,设于操作部中的左右弯曲用的链轮转动,卷绕在该链轮上的左右弯曲用链条的左侧链条部位和右侧链条部位中的任意一方被牵引,由此,左右任意一条线被牵引,向左方向或右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弯曲。
并且,公知有如下结构:在操作部中设有上下弯曲固定用锁定杆,该上下弯曲固定用锁定杆对通过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操作而向上方向或下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的弯曲角度、即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进行固定。进而,还公知有如下结构:在操作部中设有左右弯曲固定用锁定旋钮,该左右弯曲固定用锁定旋钮对通过左右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操作而向左方向或右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的弯曲角度、即左右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进行固定,它们在日本特开2000-15291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261098号公报、日本特许平10-295628号公报中被公开。
这里,在通过上下弯曲固定用锁定杆的转动操作来固定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时或通过左右弯曲固定用锁定旋钮的转动操作来固定左右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时,当上下弯曲固定用锁定杆和左右弯曲固定用锁定旋钮(以下统称为固定用操作部件)不经意地移动时,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无法固定而移动,存在不经意地解除了弯曲部的弯曲角度的固定的问题。
因此,在日本特开平6-327616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防止固定用操作部件的不经意的动作的卡定部件设置在内窥镜的操作部或固定用操作部件中的任意一方中。
进而,在日本特开2004-351221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使用O环,使固定用操作部件和弯曲操作旋钮一起旋转。
但是,在日本特开平6-327616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由于必须在内窥镜操作部或固定用操作部件中设置卡定部件,所以,存在如下问题:对应于卡定部件,固定用操作部件中的防止不经意的动作的构造大型化。
并且,在日本特开2004-351221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当O环磨损时,固定用操作部件可能与弯曲操作旋钮一起旋转。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能够利用减少了部件数量的简单且小型的构造可靠地防止固定用操作部件的不经意的动作。
发明内容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具有:转动轴;弯曲操作旋钮,其与所述转动轴一起转动自如,用于进行内窥镜的弯曲部的弯曲操作;固定轴,其在所述转动轴的轴向上与所述转动轴同轴设置,相对于所述转动轴不转动;两张可动盘,其相对于所述固定轴的径向的外周固定,在所述轴向上,在分开第1间隔的第1位置和分开比所述第1间隔短的第2间隔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自如,这两张可动盘分别形成有在所述轴向上贯通的缝;固定盘,其在所述轴向上与两张所述可动盘同轴设置,并且与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内周面抵接,所述固定盘通过在所述第2位置被两张所述可动盘夹持,对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施加摩擦力;
凸轮部件,其在所述轴向上与两张所述可动盘同轴设置,具有在所述轴向上贯通所述各缝并在所述各缝内在所述转动轴的转动方向上移动自如的突出部,该凸轮部件独立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而在所述转动方向上转动自如,伴随着该凸轮部件向一个方向的旋转,通过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凸轮槽使两张所述可动盘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2位置移动;
阻力施加部件,其相对于所述固定轴的所述径向的外周固定,并且设置在所述凸轮部件的所述径向的内周,对所述凸轮部件的转动施加阻力;以及固定用操作部件,其进行所述凸轮部件的转动操作,所述阻力施加部件具有在所述径向上摇动自如的摇动部,该摇动部通过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伴随着所述凸轮部件向所述一个方向的旋转而移动的所述凸轮部件的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抵接,将所述凸轮部件的转动位置固定在所述可动盘的所述第2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实施方式的弯曲操作装置设置在操作部中的内窥镜的外观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内窥镜的操作部中设置的弯曲操作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3是放大示出图2中的III线包围的部位的局部剖面图。
图4是示出图2中的弯曲操作装置的一部分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概略地示出组装成在设于图4的凸轮部件的突出部中的凸轮槽内以具有第1间隔的方式嵌入两张可动盘的一部分的状态的图。
图6是概略地示出图5的两张可动盘伴随凸轮部件的旋转而通过凸轮槽移动到第2间隔的状态的图。
图7是放大示出图4的凸轮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放大示出图4的定位弹簧的立体图。
图9是放大示出图4的阻力施加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放大示出组装了图4的凸轮部件、阻力施加部件、两张可动盘、固定盘、定位弹簧、支承板、固定杆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沿着图2中的XI-XI线的弯曲操作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12是沿着图2中的XII-XII线的弯曲操作装置的局部剖面图。
图13是放大示出图4的转动轴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图4中的XIV方向观察图4的弯曲操作旋钮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示出在图14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被卡合部上卡定转动轴的保持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概略地示出图4的可动盘的平面图。
图17是与变形例的孔的形状一起示出形成在两张可动盘上的孔的现有配置位置的可动盘的平面图。
图18是从操作部侧示出图4的转动轴的保持部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9是概略地示出在图18的保持部上卡定弯曲操作旋钮的被卡合部的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实施方式的弯曲操作装置设置在操作部中的内窥镜的外观的图。
如图1所示,内窥镜1具有被插入被检体内的插入部2、在该插入部2的插入方向S的基端侧连续设置的操作部3、从该操作部3延伸出的通用缆线8、在该通用缆线8的延伸端设置的连接器9,构成主要部分。另外,内窥镜1经由连接器9与控制装置、照明装置等外部装置电连接。
在操作部3中设有使插入部2的后述弯曲部2w向上下方向弯曲的上下用弯曲操作旋钮(以下简称为弯曲操作旋钮)4、以及使弯曲部2w向左右方向弯曲的左右用弯曲操作旋钮(以下简称为弯曲操作旋钮)6。
进而,在操作部3中设有固定弯曲操作旋钮4的转动位置的作为固定用操作部件的固定杆5、以及固定弯曲操作旋钮6的转动位置的作为固定用操作部件的固定旋钮7。
另外,弯曲操作旋钮4、固定杆5、弯曲操作旋钮6、固定旋钮7与设于操作部3内的其他部件一起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后述弯曲操作装置100(参照图2)。
插入部2由前端部2s、弯曲部2w、挠性管部2k构成,沿着插入方向S形成为细长。
在前端部2s内设有对被检体内进行观察的未图示的摄像单元、对被检体内进行照明的照明单元等。
并且,弯曲部2w通过弯曲操作旋钮4或弯曲操作旋钮6的转动操作而向例如上下左右4个方向弯曲,由此,改变设于前端部2s中的摄像单元的观察方向,或者提高被检体内的前端部2s的插入性。进而,在弯曲部2w的基端侧连续设置有挠性管部2k。
接着,使用图2~图19对设于操作部3中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图1的内窥镜的操作部中设置的弯曲操作装置的结构的局部剖面图,图3是放大示出图2中的III线包围的部位的局部剖面图,图4是示出图2中的弯曲操作装置的一部分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并且,图5是概略地示出组装成在设于图4的凸轮部件的突出部中的凸轮槽内以具有第1间隔的方式嵌入两张可动盘的一部分的状态的图,图6是概略地示出图5的两张可动盘伴随凸轮部件的旋转而通过凸轮槽移动到第2间隔的状态的图。
进而,图7是放大示出图4的凸轮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放大示出图4的定位弹簧的立体图,图9是放大示出图4的阻力施加部件的立体图。
并且,图10是放大示出组装了图4的凸轮部件、阻力施加部件、两张可动盘、固定盘、定位弹簧、支承板、固定杆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并且,图11是沿着图2中的XI-XI线的弯曲操作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图12是沿着图2中的XII-XII线的弯曲操作装置的局部剖面图,图13是放大示出图4的转动轴的立体图。
进而,图14是从图4中的XIV方向观察图4的弯曲操作旋钮的放大立体图,图15是示出在图14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被卡合部上卡定转动轴的保持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并且,图16是概略地示出图4的可动盘的平面图,图17是与变形例的孔的形状一起示出形成在两张可动盘上的孔的现有配置位置的可动盘的平面图。
进而,图18是从操作部侧示出图4的转动轴的保持部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平面图,图19是概略地示出在图18的保持部上卡定弯曲操作旋钮的被卡合部的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弯曲操作装置100的结构中,举例示出与弯曲操作旋钮4和固定杆5有关的结构。
如图2所示,弯曲操作旋钮4以非固定状态卡定在从操作部3的内部沿着作为与插入方向S大致正交的方向的轴向A延伸设置的圆筒状的转动轴18在轴向A上与操作部3分开的端部(以下称为上端),与转动轴18一起,在转动方向R中的方向R1或方向R2(均参照图4)上旋转自如。
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在构成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表面的上表面4u,在弯曲操作旋钮4的转动中心,在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部的空间4i中形成有向操作部3侧突出的作为被卡合部的凸部4j。在凸部4j中,在转动方向R上具有规定间隔,多条例如5条缝4js在凸部4j的径向上从弯曲操作旋钮4的转动中心起形成为放射状。
并且,如图2、图4、图13所示,在转动轴18的上端一体地形成有保持部35。另外,保持部35也可以与转动轴18分开形成而与转动轴18的上端自由分离,但是,在该结构中,由于需要在转动轴18的上端单独固定保持部35的构造,所以不理想。
如图13所示,保持部35具有以下部件构成主要部分:至少3条以上、例如5条作为卡合部的臂部35a,其从转动轴18的上端向转动轴18的径向K呈放射状延伸;以及折返部35r,其从该臂部35a的径向K上的延伸端起,与各臂部35a连续地向与转动轴18平行的方向、即与轴向A平行的方向折返。
如图12、图15所示,5条臂部35a以被固定状态与凸部4j的5条缝4js卡合。由此,臂部35a在保持部35中形成为能够与缝4js卡合的位置、形状、条数。即,臂部35a的条数需要与缝4js的条数相同。
并且,臂部35a形成为,轴向A的板厚比缝4js的轴向A的深度小。并且,通过各臂部35a与各缝4js的卡合(嵌入),进行弯曲操作旋钮4相对于保持部35的转动方向R的定位。
在臂部35a与缝4js卡合时,如图2、图15所示,5条折返部35r从径向K中的多个方向与凸部4j的外周面4jg抵接。
并且,如图13所示,各折返部35r还具有沿着与轴向A和径向K这2个方向正交的方向C延伸的延伸部位35e,如图15所示,延伸部位35e也从径向K中的多个方向与凸部4j的外周面4jg抵接。
另外,通过使折返部35r和延伸部位35e从径向中的多个方向与凸部4j的外周面4jg抵接,在非固定状态下,也能够防止弯曲操作旋钮4相对于转动轴18的上端的嵌合晃动。即,能够防止弯曲操作旋钮4相对于转动轴18的上端倾斜组装。
这是因为,即使弯曲操作旋钮4相对于转动轴18的上端倾斜,由于折返部35r和延伸部位35e从多个方向与凸部4j的外周面4jg抵接,所以,弯曲操作旋钮4不会倾斜。
进而,在臂部35a与缝4js卡合时,如图3所示,各折返部35r和延伸部位35e的轴向A上的操作部3侧的下端与位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部的空间4i中的后述阻力施加部件17的基部17b之间的间隔a1形成为,比折返部35r的轴向A上的长度a2短(a1<a2)。
在将弯曲操作旋钮4与转动轴18一起作为单元使用的情况下,通常,如果转动轴18相对于弯曲操作旋钮4为非固定状态,则转动轴18从弯曲操作旋钮4脱落。但是,在本结构中,由于a1<a2,所以,即使将转动轴18的下端放在下侧,在折返部35r和延伸部位35e的下端与基部17b抵接的状态下,臂部35a也位于缝4js内,所以,臂部35a不会在轴向A上从缝4js脱落,因此,容易作为单元进行处理。
如上所述,通过使形成在转动轴18的上端的保持部35的各臂部35a以非固定状态与形成在该上表面4u的凸部4j的各缝4js卡合,并且使保持部35的各折返部35r和延伸部位35e从径向K中的多个方向与凸部4j的外周面4jg抵接,由此,转动轴18的上端与弯曲操作旋钮4的上表面4u卡定。
另外,保持部35的形状不限于图2、图4、图13所示的形状。例如,如图18、图19所示,保持部35’也可以由从转动轴18的上端向径向外侧扩大的从轴向A进行平面观察的形状为环状的臂部35a’、从该臂部35a’的外周缘连续地沿着轴向A向操作部3侧折返的折返部35r’构成。
在形成于弯曲操作旋钮4的上表面4u的作为被卡合部的凸部4j’中,如图19所示,形成有沿着轴向A向操作部3侧延伸的多条突起部4jt。
在圆形状的臂部35a’上形成有多个例如4个在轴向A上贯通的作为卡合部的孔部35h’。另外,孔部35h’是在保持部35与凸部4j’卡合时供突起部4jt卡合的孔,形成为与突起部4jt数量相同。
在各突起部4jt与各孔部35h’卡合时,折返部35r’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与突起部4jt的外周面4jtg抵接,通过从径向K中的多个方向与突起部4jt抵接,在非固定状态下,也能够防止弯曲操作旋钮4相对于转动轴18的上端的嵌合晃动。
在这种图18、图19所示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与图13所示的保持部相同的效果。另外,保持部35的形状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形状,只要是在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使折返部从径向K中的多个方向与卡合部的外周面抵接的结构,可以是任意形状。
并且,返回图2,位于转动轴18的操作部3的内部的轴向A的端部(以下称为下端)与设于操作部3的内部的链轮19嵌合。另外,在链轮19上卷绕有使弯曲部2w弯曲的未图示的链条。
由此,当向方向R1或方向R2对弯曲操作旋钮4进行旋转操作时,通过上述结构以非固定状态与弯曲操作旋钮4卡定的转动轴18也向与弯曲操作旋钮4相同的方向旋转,并且,链轮19也向相同方向旋转,所以,链条的任意一侧被牵引,由此,弯曲部2w向上下的任意方向弯曲。
另外,不限于链轮19和链条的组合,也可以构成为,转动轴18的下端与滑轮嵌合,伴随滑轮的旋转而对卷绕在滑轮上的线进行牵引。
在转动轴18的径向的外周设有从操作部3的内部沿着轴向A延伸的筒状的固定轴10,该固定轴10的离开操作部3的端部(以下称为上端)侧贯穿插入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部的空间4i中。另外,固定轴10的与轴向A正交的插入方向S的截面形状沿着轴向A形成为多边形状例如矩形状。
另外,固定轴10经由O环等固定在操作部3的外装部件3g上,并且,以在径向上具有规定间隔的方式位于与转动轴18同轴的位置,由此,相对于转动轴18不转动。
并且,位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部的空间4i中的例如由树脂形成的固定杆5经由O环21等以在转动方向R上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固定轴10的外周抵接。
具体而言,如图4、图5所示,由把持部5r和环状部5b构成的固定杆5的环状部5b的内周面经由O环21等以在转动方向R上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固定轴10的外周抵接。
位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部的空间4i中的支承板23的内周面经由O环22等与固定杆5的环状部5b的外周抵接。另外,支承板23的外周面经由O环24等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周面4n抵接。
进而,在固定轴10的外周,在比固定杆5的环状部5b靠上表面4u侧,位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部的空间4i中的例如由金属形成的凸轮部件15在轴向A上位于与固定杆5同轴的位置。
如图4所示,凸轮部件15具有环状的基部15b和2个突出部15t构成主要部分,该2个突出部15t以从该基部15b起相对于轴向A分别对置的方式在轴向A上呈倒L字状向上表面4u侧突出。
并且,如图4所示,通过使从基部15b向径向中的内周方向突出的多个凸部15p分别与形成在固定杆5的环状部5b的凸轮部件15侧的表面上的多个凹部5m嵌合,凸轮部件15固定在固定杆5上。
即,凸轮部件15通过凸部15p与凹部5m的嵌合,与固定杆5一起在转动方向R的方向R1或方向R2上旋转自如。换言之,固定杆5进行凸轮部件15的转动操作。
如图7所示,凸轮部件15的突出部15t具有在轴向A上向上表面4u侧突出的竖立部位15t1、从该竖立部位15t1的突出端起在方向R2上沿着转动方向R呈圆弧状延伸的横行部位15t2、位于竖立部位15t1的方向R1侧的阶梯部15t3,构成主要部分。
另外,突出部15t的竖立部位15t1在轴向A上的长度越长,越能忍耐从轴向A作用于凸轮部件15的力。即,凸轮部件15越能够忍耐轴向A的变形。
因此,如果在凸轮部件15上设有竖立部位15t1,则针对从轴向A施加的力具有强度,所以,不用如以往那样将基部15b形成得较厚并且使凸轮部件在径向上大径化。
因此,不仅能够减小基部15b在轴向A上的板厚,还能够减小径向的凸轮部件15的直径,所以,有助于弯曲操作装置100的轻量化和小型化。
并且,如图5~图7所示,在突出部15t中,在基部15b与横行部位15t2的轴向A之间,沿着转动方向R形成有凸轮槽15c。
如图5所示,凸轮槽15c形成为具有倾斜面或圆弧状的面,使得随着朝向方向R1,轴向A的槽间隔从m2变成比该m2小的m1(m2>m1)。
进而,如图7所示,突出部15t的横行部位15t2的方向R2侧的延伸端通过弯曲成曲柄状,在横行部位15t2的内周面15tn上形成有阶梯部15tv。
返回图2,在固定轴10的外周,在轴向A上位于与凸轮部件15同轴的位置并且位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部的空间4i中的例如由金属形成的一个可动盘11和另一个可动盘12分别固定在比凸轮部件15的基部15b靠上表面4u侧。另外,可动盘11和可动盘12形成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
具体而言,在可动盘11、12上形成有在轴向A上贯通的贯通孔11k、12k,该贯通孔11k、12k具有与固定轴10的外形形状大致相等的外形,从上表面4u侧进行平面观察的形状为多边形状例如矩形状,可动盘11、12固定在贯穿插入该贯通孔11k、12k中的固定轴10上。
另外,可动盘11的贯通孔11k的位置形成在与可动盘12的贯通孔12k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即,在使可动盘11和可动盘12重合时,各贯通孔11k、12k重叠。
由此,由于可动盘11、12固定在固定轴10上,所以,成为与固定轴10一起相对于转动轴18不转动的结构。
另外,如图2所示,在各贯通孔11k、12k与固定轴10的外周之间嵌入有在轴向A上具有规定长度的定位弹簧30。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定位弹簧30具有在轴向A上具有规定长度的轴部件30v,该轴部件30v通过以具有规定间隔的方式将例如具有规定长度的细长的板状部件3次折曲成90°而形成为筒状。
另外,如图2所示,轴部件30v包覆在固定轴10的外周上。由此,在固定轴10形成为矩形状以外的多边形状的情况下,轴部件30v也折曲形成为与固定轴相同的外形形状。
并且,如图2所示,轴部件30v在轴向A上形成为至少贯通贯通孔11k、12k双方的长度。即,轴部件30v在轴向A上形成为如下长度:轴部件30v的上端从可动盘11的上表面向上表面4u侧突出,下端从可动盘12的底面向操作部3侧突出。
轴部件30v通过贯穿插入各贯通孔11k、12k内,进行可动盘12相对于可动盘11在转动方向R上的对位。
这会存在如下问题:在使用凸轮部件15使两张可动盘11、12移动的结构中,在组装时,很难进行另一个可动盘12相对于一个可动盘11在转动方向R的对位。具体而言,存在如下问题:在针对固定轴10嵌入2个可动盘11、12时,很难进行可动盘11、12的贯通孔11k、12k相对于固定轴10的对位。
由此,如本结构那样,存在如下优点:在针对固定轴10安装可动盘11、12之前,如果在贯通孔11k、12k中贯穿插入轴部件30v,则能够容易地进行可动盘12相对于可动盘11在转动方向R的对位,能够进行可动盘11、12的贯通孔11k、12k相对于固定轴10的对位。
另外,也可以在轴部件30v的操作部3侧的下端形成有防止轴部件30v从贯通孔11k、12k向操作部3侧脱落的防脱件。
并且,如图8所示,在轴部件30v的4个外周面,在轴部件30v贯穿插入贯通孔11k、12k中的状态下,在轴向A上的可动盘11与可动盘12之间形成有向轴部件30v的径向K的外侧突出的在径向K上弹性变形自如的爪部30t。
如后所述,在固定杆5向方向R1旋转而解除弯曲操作旋钮4的固定从而使凸轮部件15向方向R1旋转时,爪部30t通过弹性力使可动盘11从第2位置向第1位置移动,并维持第1位置。
并且,如后所述,在可动盘11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爪部30t通过可动盘11的贯通孔11k而被推入径向K的内侧,位于贯通孔11k内。
另外,以上的定位弹簧30的结构也适用于位于弯曲操作旋钮6内的两张可动盘。
返回图2,在两张可动盘11、12的轴向A之间设有在轴向A上位于与两张可动盘11、12同轴的位置且位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部的空间4i中的例如由树脂形成的固定盘14。
固定盘14对设于外周面的O环25的形状和碰撞量进行设定,以使其对弯曲操作旋钮4预先输出适当的弯曲保持力,该O环25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周面4n抵接,并且,固定盘14具有在后述第2位置(参照图6)处在轴向A上被两张可动盘11、12夹持的凸缘部14f。
另外,O环25也可以不连续地与内周面4n抵接。并且,固定盘14在后述第1位置(参照图5)与弯曲操作旋钮4一起转动。
并且,如图4所示,在可动盘11、12上,在轴向A上例如从上表面4u侧平面观察的状态下的规定重叠位置处,以相对于转动轴18的转动中心对称的方式、并且以包围各贯通孔11k、12k的一部分的方式,分别针对各盘11、12各形成两个在轴向A上贯通的在转动方向R上具有部分圆弧状的缝11s、12s。
另外,可动盘11的缝11s的位置形成在与可动盘12的缝12s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即,在使可动盘11和可动盘12重合时,各缝11s、12s重叠。
凸轮部件15的突出部15t以在转动方向R中的方向R1或方向R2上独立于转动轴18而移动自如的方式,贯通各缝11s、12s。即,在凸轮部件15的突出部15t贯通各缝11s、12s的状态下,两张可动盘11、12的一部分嵌入凸轮槽15c内。
另外,在阶梯部15t3与开口端部12sk抵接的位置、以及两张可动盘11、12的端部11sw、12sw(参照图5、图6)与凸轮槽15c的端部15ct抵接的位置处,突出部15t在缝11s、12s内在转动方向R上移动自如。
并且,在阶梯部15t3与开口端部12sk抵接时,通过上述定位弹簧30的后述爪部30t(参照图8),如图5所示,两张可动盘11、12在轴向A上分开第1间隔d1。另外,下面,将可动盘11、12在轴向A上分开第1间隔d1的位置称为第1位置。
并且,在该第1位置处,由于横行部位15t2的方向R2的前端侧与可动盘11的上表面抵接,所以,突出部15t不会从各缝11s、12s向操作部3侧脱落。
进而,在图5所示的第1位置,在凸轮部件15的突出部15t的阶梯部15t3与开口端部12sk抵接时,限制凸轮部件15的突出部15t相对于缝12s向方向R1旋转。
这里,如上所述,示出了在突出部15t上在转动方向R上形成有凸轮槽15c。
由此,当凸轮部件15从第1位置起向方向R2旋转时,在可动盘11、12的缝11s、12s的端部11sw、12sw与凸轮槽15c的转动方向R的端部15ct抵接之前,突出部15t在缝11s、12s内向方向R2移动。通过该移动,可动盘11相对于可动盘12,由形成在凸轮槽15c中的倾斜面或圆弧状的面引导,旋转力被转换为朝向轴向A的力,由此,如图6所示,在轴向A上,向分开比第1间隔d1短的第2间隔d2(d2<d1)的第2位置移动。
即,凸轮槽15c具有如下形状:伴随凸轮部件15朝向方向R2的旋转,使可动盘11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具有如下功能:伴随凸轮部件15朝向方向R2的旋转,将旋转力转换为朝向轴向A的力,使可动盘11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
另外,凸轮槽15c也可以形成为如下形状:不仅可动盘11,使可动盘11、12双方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
并且,此时,定位弹簧30的爪部30t通过可动盘11的贯通孔11k被推入径向K的内侧,在第2位置处位于贯通孔11k内。
并且,在该图6所示的第2位置,固定盘14的凸缘部14f由可动盘11、12夹持,由此,与弯曲操作旋钮4一起转动的固定盘14的转动被固定,O环25以具有摩擦力的方式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周面4n抵接。通过该摩擦力,弯曲操作旋钮4的转动位置被固定。另外,此时,通过可动盘11、12夹持凸缘部14f的力比弯曲操作旋钮4与O环25之间的摩擦力大。
并且,在图6所示的第2位置,当凸轮部件15向与方向R2相反的方向R1旋转时,在阶梯部15t3与缝12s的开口端部12sk抵接之前,突出部15t在缝11s、12s内移动,该情况下,不是通过凸轮槽15c的形状,而是通过上述定位弹簧30的爪部30t(参照图8)的弹性力,使可动盘11向图5所示的第1位置移动。
在该状态下,由于凸缘部14f未被可动盘11、12夹持,所以,弯曲操作旋钮4和固定盘14转动自如。
如上所述,可动盘11、12在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部的空间4i中,在轴向A上,在分开第1间隔d1的第1位置和分开第2间隔d2的第2位置,伴随固定杆5的转动而移动自如。
这里示出了在形成为相同形状、大小的可动盘11、12中,如上所述,形成有在轴向A上贯通的缝11s、12s和矩形状的贯通孔11k、12k。
但是,在从轴向A对各可动盘11、12进行平面观察的状态下,如图17所示,当在平面观察的形状为矩形状的贯通孔11k、12k的各边与2个轴x1、x2分别平行的朝向上开口出贯通孔11k、12k时,无法充分确保贯通孔11k、12k的角部与缝11s、12s的端部11sk、12sk之间的平面方向上的宽度w1,其中,所述2个轴x1、x2在可动盘11、12的平面方向(径向)上分别穿过转动轴18的转动中心、并且与贯通孔11k、12k的各边垂直交叉。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缝11s、12s的各端部11sk、12sk伴随缝11s、12s内的突出部15t的阶梯部15t3的抵接而在缝11s、12s中处于被施加最大力的位置,所以,当无法充分确保缝11s、12s的端部11sk、12sk与贯通孔11k、12k的角部在径向上的宽度时,存在该部位的强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由此,以往,通过较大地确保轴向A上的宽度、或者使可动盘11、12在径向上大径化来确保径向上的宽度,由此,虽然确保了上述部位的强度,但是,由于可动盘11、12在轴向A上厚壁化并且在径向上大径化,所以不理想。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使矩形状的各贯通孔11k、12k在从图17起在转动方向R上旋转45°的位置贯通,即,使贯通孔11k、12k在各贯通孔11k、12k的角部与轴x1、x2一致的朝向上贯通。
由此,如图16所示,不会使可动盘11、12在轴向A上厚壁化以及在径向上大径化,并且,能够确保矩形状的各贯通孔11k、12k的角部与缝11s、12s的端部11sk、12sk之间的径向上的宽度w2比图17所示的宽度w1大(w1<w2)。
另外,如图17的虚线所示,即使贯通孔11k、12k的平面形状例如为八边形,也能够确保八边形的角部与端部11sk、12sk之间的宽度w3比现有的壁的宽度w1大(w1<w3)。
返回图2,在固定轴10的外周,在比可动盘11靠上表面4u侧,如图2、图10所示,在比凸轮部件15的突出部15t靠径向的内侧固定有位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部的空间4i中的阻力施加部件17。
阻力施加部件17通过对凸轮部件15的转动施加阻力,防止第2位置处的凸轮部件15向方向R1不经意地移动。并且,与固定轴10同样,阻力施加部件17是不转动的部件。
如图9所示,阻力施加部件17具有基部17b和摇动部17t构成主要部分,该基部17b在固定轴10上固定有从轴向A平面观察的形状为矩形状的贯通孔17k,该摇动部17t以相对于转动轴18的转动中心分别对称的方式从基部17b的外周缘起向轴向A的上表面4u侧呈倒L字状竖立。
摇动部17t具有从基部17b的外周缘部起在轴向A上竖立的竖立部位17t1、从竖立部位17t1的竖立端起沿着转动方向R向方向R1侧细长延伸的横行部位17t2,构成主要部分。
如图10~图12所示,摇动部17t通过使横行部位17t2的外周面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突出部15t的横行部位15t2的内周面15tn抵接,将凸轮部件15的转动位置固定在第2位置,该摇动部17t由在径向上摇动自如的弹性部件构成。
具体而言,如图9~图11所示,摇动部17t在横行部位17t2的外周面上,在方向R1侧的端部和竖立部位17t1侧的位置,在转动方向R上分开形成2个凸部17q1、17q2,这2个凸部17q1、17q2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内周面15tn抵接。
凸部17q1通过与凸轮部件15的横行部位15t2的内周面15tn抵接、并且伴随凸轮部件15朝向方向R2的移动而嵌入形成于内周面15tn上的阶梯部15tv中,对固定杆5的操作者施加锁定感,由此,告知凸轮部件15朝向方向R2的旋转的转动结束的前阶段。
在凸轮部件15向方向R2旋转到第2位置时,凸部17q2与横行部位15t2的内周面15tn抵接,并且,如图11、图12的单点划线所示,接着凸部17q1而嵌入阶梯部15tv中,由此,固定第2位置处的凸轮部件15的转动位置,即,防止凸轮部件15从第2位置向方向R1不经意地旋转。
由此,仅通过在横行部位17t2的外周面上形成凸部17q2并使凸部17q2嵌入阶梯部15tv中,即,不需要凸部17q1,也能够固定第2位置处的凸轮部件15的转动位置。但是,通过在阶梯部15tv中嵌入2个凸部17q1、17q2,能够可靠地防止第2位置处的凸轮部件15向方向R1不经意地旋转。
另外,如图9~图11所示,摇动部17t的形状不限于如下形状:形成有从竖立部位17t1的竖立端向方向R1延伸的横行部位17t2,在该横行部位17t2上,在转动方向R上分开形成2个凸部17q1、17q2。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摇动部17t’也可以是如下形状:形成有从竖立部位17t1的竖立端起向方向R1和方向R2分别沿着转动方向R延伸的横行部位17t2’,在横行部位17t2’的转动方向R上的各端部形成有凸部17q1’、17q2’。
另外,凸部17q1’、17q2’的功能与图9~图11所示的凸部17q1、17q2的功能相同。
另外,在弯曲操作装置100中,关于与上述弯曲操作旋钮6和固定旋钮7有关的结构,除了固定杆5代替固定旋钮7、弯曲操作旋钮4代替弯曲操作旋钮6以外,是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简单说明。
首先,在使插入部2的弯曲部2w向上下的任意方向弯曲时,如上所述,操作者使以不晃动的非固定状态卡定在转动轴18的上端的保持部35上的弯曲操作旋钮4向转动方向R中的方向R1和方向R2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旋转。
并且,此时,通过定位弹簧30的轴部件30v进行转动方向R的定位后的弯曲操作旋钮4内的两张可动盘11、12位于未通过定位弹簧30的爪部30t夹持固定盘14的凸缘部14f的图5所示的第1位置。因此,由于设于固定盘14的外周面的O环25仅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周面4n抵接,所以,固定盘14与弯曲操作旋钮4一起转动。由此,能够合理地使弯曲操作旋钮4向方向R1或方向R2旋转。
其结果,固定在弯曲操作旋钮4上的转动轴18、链轮19也向方向R1或方向R2旋转,由此,卷绕在链轮19上的链条的任意一侧被牵引,由此,弯曲部2w向上下的任意方向弯曲。另外,此时,由于固定轴10相对于转动轴18不转动,所以,不会转动。
接着,在希望固定基于弯曲操作旋钮4的转动操作的弯曲部2w的上下的任意方向的弯曲角度的情况下、即在希望固定弯曲操作旋钮4的转动位置的情况下,操作者使固定杆5相对于固定轴10向方向R2旋转。
其结果,凸轮部件15也向方向R2旋转。另外,此时,固定轴10和固定在该固定轴10上的两张可动盘11、12不向方向R2旋转。
进而,在两张可动盘11、12的缝11s、12s内,在可动盘11、12的缝11s、12s的端部11sw、12sw与凸轮槽15c的端部15ct抵接之前,凸轮部件15的突出部15t在缝11s、12s内向方向R2移动。
由此,可动盘11相对于可动盘12,由形成在凸轮槽15c中的倾斜面或圆弧状的面引导,旋转力被转换为朝向轴向A的力,如图6所示,在轴向A上,向分开比第1间隔d1短的第2间隔d2的第2位置移动。
并且,伴随可动盘11的移动,定位弹簧30的爪部30t被推入可动盘11的贯通孔11k内。
并且,在从第1位置向第2位置移动时,凸轮部件15向方向R2旋转,但是,伴随该旋转,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凸轮部件15的突出部15t的横行部位15t2的内周面15tn抵接的阻力施加部件17的摇动部17t的横行部位17t2的凸部17q1嵌入内周面15tn的阶梯部15tv中。由此,对固定杆5的操作者施加锁定感,由此,告知凸轮部件15朝向方向R2的旋转的转动结束的前阶段。
进而,当凸轮部件15朝向方向R2的旋转进行时,摇动部17t的横行部位17t2的凸部17q2开始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内周面15tn抵接。
然后,在第2位置,由于固定盘14的凸缘部14f由可动盘11、12夹持,所以,O环25以具有摩擦力的方式与弯曲操作旋钮4的内周面4n抵接。通过该摩擦力,弯曲操作旋钮4的转动位置被固定。
进而,在第2位置,在内周面15tn的阶梯部15tv中嵌合有摇动部17t的横行部位17t2的凸部17q2。即,在阶梯部15tv中,除了凸部17q1以外,还嵌合有凸部17q2。
其结果,凸轮部件15、即固定杆5的转动方向R的位置被固定。即,固定杆5不会不经意地从第2位置向转动方向R的方向R1移动。
接着,在希望解除弯曲操作旋钮4的转动位置的固定的情况下,操作者使固定杆5相对于固定轴10向方向R1旋转。由此,凸轮部件15也向方向R1旋转。
其结果,在阶梯部15t3与缝12s的开口端部12sk抵接之前,突出部15t在缝11s、12s内移动,通过上述定位弹簧30的爪部30t的弹性力,可动盘11可靠地从图6所示的第2位置向图5所示的第1位置移动。
在该状态下,由于凸缘部14f未被可动盘11、12夹持,所以,弯曲操作旋钮4与固定盘14一起转动自如,所以,弯曲操作旋钮4的转动位置的固定被解除。
另外,以上的作用在弯曲操作旋钮6和固定旋钮7中也同样。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固定轴10的外周面上固定有阻力施加部件17,该阻力施加部件17具备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凸轮部件15的突出部15t的横行部位15t2的内周面15tn抵接的摇动部17t。
并且示出了形成于摇动部17t的外周面上的凸部17q1、17q2在第2位置处嵌入形成于横行部位15t2的内周面15tn上的阶梯部15tv中。
由此,通过凸部17q1、17q2向该阶梯部15tv的嵌入,在第2位置,能够容易地固定凸轮部件15、即固定杆5的转动位置。换言之,能够防止固定杆5从第2位置不经意地移动。
即,能够通过仅在固定轴10的外周面上固定阻力施加部件17的简单结构,容易地防止固定杆5从第2位置不经意地移动。
并且,由于是仅在现有的弯曲操作装置100的结构中追加阻力施加部件17的简单结构,所以,组装性也优良。
另外,以上的效果在弯曲操作旋钮6和固定旋钮7中也同样。
如上所述,能够提供如下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100:能够利用减少了部件数量的简单且小型的构造可靠地防止固定用操作部件的不经意的动作。
[附记]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所述的结构。即,
(1)一种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设置在内窥镜的操作部内,使所述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弯曲部弯曲,其特征在于,该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具有:
转动自如的弯曲操作旋钮,其进行所述弯曲部的弯曲操作;
被卡合部,其在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内表面中形成在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中心;以及
转动轴,其在轴向的端部形成有保持部,并与所述弯曲操作旋钮一起转动自如,该保持部具有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与所述卡合部连续地折返且与所述被卡合部的外周面抵接的多个折返部,
所述多个折返部与所述转动轴平行地折返,从所述转动轴的径向中的多个方向与所述被卡合部的所述外周面抵接。
(2)根据附记(1)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与所述轴向的端部形成为一体。
(3)根据附记(1)或(2)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以非固定状态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
(4)根据附记(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折返部还具有延伸部位,该延伸部位沿着与所述轴向和所述转动轴的所述径向这2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5)根据附记(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是从所述轴向的端部起在所述径向上呈放射状延伸的至少3条以上的臂部,
在所述被卡合部中形成有供所述臂部嵌入的缝。
(6)根据附记(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卡合部上形成有突起部,所述卡合部是供所述突起部卡合的形成在所述轴向的端部的孔部。
(7)根据附记(6)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折返部以具有弹性力的方式与所述突起部的外周面抵接。
(8)根据附记(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返部的所述轴向的端部和与该端部对置的所述弯曲操作旋钮内的部件之间的间隔比所述折返部的所述轴向的长度短。
但是,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和工业用领域中广泛利用内窥镜。在医疗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细长的插入部插入到作为被检体的体腔内,能够观察体腔内的脏器,并且根据需要,使用插入到内窥镜所具有的处置器械的贯穿插入通道内的处置器械进行各种处置。
并且,在工业用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内窥镜的细长的插入部插入喷气式发动机内或工场的配管等被检体内,能够进行被检体内的被检部位的损伤和腐蚀等的观察或各种处置等检查。
这里,公知有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中设有向多个方向弯曲自如的弯曲部的结构。弯曲部提高插入部在管路内的屈曲部的行进性,而且,在插入部中改变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方向,该观察光学系统设置在位于比弯曲部靠插入方向的前端侧的位置的前端部中。
通常,内窥镜的插入部中设置的弯曲部构成为,通过沿着插入部的插入方向连结多个弯曲块,例如在上下左右4个方向上弯曲自如。
并且,通过设于操作部中的弯曲操作装置对前端固定在弯曲块中的位于插入方向的最前端侧的弯曲块上的贯穿插入到插入部内的4条线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牵引操作,由此,弯曲部在上下左右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弯曲自如。
具体而言,弯曲部具有如下结构:通过对设于操作部中的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进行转动操作,经由上下用的转动轴使设于操作部中的上下弯曲用的链轮转动,卷绕在该链轮上的上下弯曲用链条的上侧链条部位和下侧链条部位中的任意一方被牵引,由此,上下任意一条线被牵引,向上方向或下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弯曲。
并且,弯曲部具有如下结构:通过对设于操作部中的左右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进行转动操作,经由左右用的转动轴使设于操作部中的左右弯曲用的链轮转动,卷绕在该链轮上的左右弯曲用链条的左侧链条部位和右侧链条部位中的任意一方被牵引,由此,左右任意一条线被牵引,向左方向或右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弯曲。
这里,上下用的转动轴为了将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传递到上下弯曲用的链轮,需要将轴向的一端固定在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上,将另一端固定在上下弯曲用的链轮上。
同样,左右用的转动轴为了将左右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传递到左右弯曲用的链轮,需要将轴向的一端固定在左右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上,将另一端固定在左右弯曲用的链轮上。
并且,通常,关于各转动轴的各一端向各弯曲操作旋钮的固定,一般采用使用粘接剂或螺钉等进行的方法,这种固定构造例如在日本特开昭60-45377号公报中被公开。
但是,如日本特开昭60-45377号公报所公开的固定构造那样,在转动轴的固定使用螺钉的情况下,由于具有通过螺钉将各转动轴的一端固定在与转动轴不同的其他部件上并通过粘接剂或螺钉等将该其他部件固定在各弯曲操作旋钮上的构造,所以,在各转动轴的固定中必须额外使用其他部件,因此,存在各弯曲操作旋钮大型化的问题。
并且,在转动轴的固定使用粘接剂或螺钉的情况下,由于固定作业花费时间,所以,存在作业成本增大的问题。
由此,考虑如下结构:不使用粘接剂或螺钉,通过使各转动轴的一端与各弯曲操作旋钮嵌合,即,在非固定状态下,将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传递到各转动轴。
但是,在该结构中,除了存在各弯曲操作旋钮相对于各转动轴的一端的嵌合晃动增大、即各弯曲操作旋钮相对于各转动轴的一端倾斜组装的问题以外,还存在如下问题:在使弯曲操作旋钮与转动轴一起作为单元使用的情况下,由于转动轴从弯曲操作旋钮脱落,所以很难处理。
本附记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结构简单,组装性优良,并且能够实现弯曲操作旋钮的小型化,进而,能够不晃动地将转动轴组装在弯曲操作旋钮上。
并且,如以上详细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所述的结构。即,
(9)一种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动轴;
弯曲操作旋钮,其与所述转动轴一起转动自如,用于进行内窥镜的弯曲部的弯曲操作;
固定轴,其在所述转动轴的轴向上与所述转动轴同轴设置,相对于所述转动轴不转动;
两张可动盘,其固定在所述固定轴的径向的外周,在所述轴向上,在分开第1间隔的第1位置和分开比所述第1间隔短的第2间隔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自如;
孔,其形成在所述各可动盘上,供所述固定轴嵌入,平面观察的形状为多边形状;
固定盘,其在所述轴向上与两张所述可动盘同轴设置,并且与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内周面抵接,所述固定盘通过在所述第2位置被两张所述可动盘夹持,对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施加摩擦力;以及
定位弹簧,其沿着所述轴向嵌入一个所述可动盘的所述孔和另一个所述可动盘的所述孔与所述固定轴的外周之间,
所述定位弹簧具有:沿着所述轴向的轴部件,其进行另一个所述可动盘相对于一个所述可动盘在所述转动轴的转动方向的对位;以及在所述径向上弹性变形自如的爪部,其从该轴部件的外周面起在一个所述可动盘与另一个所述可动盘之间向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爪部通过弹性力使所述各可动盘从所述第2位置分开到所述第1位置。
(10)根据附记(9)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盘向所述第2位置移动时,所述爪部通过一个所述可动盘的移动而被推入所述径向内侧,位于所述一个可动盘的所述孔内。
但是,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和工业用领域中广泛利用内窥镜。在医疗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细长的插入部插入到作为被检体的体腔内,能够观察体腔内的脏器,并且根据需要,使用插入到内窥镜所具有的处置器械的贯穿插入通道内的处置器械进行各种处置。
并且,在工业用领域中使用的内窥镜通过将内窥镜的细长的插入部插入喷气式发动机内或工场的配管等被检体内,能够进行被检体内的被检部位的损伤和腐蚀等的观察或各种处置等检查。
这里,公知有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中设有向多个方向弯曲自如的弯曲部的结构。弯曲部提高插入部在管路内的屈曲部的行进性,而且,在插入部中改变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方向,该观察光学系统设置在位于比弯曲部靠插入方向的前端侧的位置的前端部中。
通常,内窥镜的插入部中设置的弯曲部构成为,通过沿着插入部的插入方向连结多个弯曲块,例如在上下左右4个方向上弯曲自如。
并且,通过设于操作部中的弯曲操作装置对前端固定在弯曲块中的位于插入方向的最前端侧的弯曲块上的贯穿插入到插入部内的4条线中的任意一方进行牵引操作,由此,弯曲部在上下左右中的任意一个方向上弯曲自如。
具体而言,弯曲部具有如下结构:通过对设于操作部中的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进行转动操作,设于操作部中的上下弯曲用的链轮转动,卷绕在该链轮上的上下弯曲用链条的上侧链条部位和下侧链条部位中的任意一方被牵引,由此,上下任意一条线被牵引,向上方向或下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弯曲。
并且,弯曲部具有如下结构:通过对设于操作部中的左右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进行转动操作,设于操作部中的左右弯曲用的链轮转动,卷绕在该链轮上的左右弯曲用链条的左侧链条部位和右侧链条部位中的任意一方被牵引,由此,左右任意一条线被牵引,向左方向或右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弯曲。
并且,还公知有如下结构:在操作部中设有上下固定用锁定杆和左右固定用锁定旋钮,该上下固定用锁定杆对通过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操作而向上方向或下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的弯曲角度、即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进行固定,该左右固定用锁定旋钮对通过左右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操作而向左方向或右方向弯曲的弯曲部的弯曲角度、即左右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进行固定,例如在日本特开平10-286220号公报中被公开。
在日本特开平10-286220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内的空间中设有与该旋钮的内周面抵接的摩擦部件、以及自由夹持该摩擦部件且固定在上下固定用锁定杆上的可动部件和固定部件。
在使用日本特开平10-286220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来固定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的情况下,使上下固定用锁定杆向一个方向旋转,使可动部件与该锁定杆一起向一个方向旋转,由此,使用螺钉机构使可动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移动,将摩擦部件夹持在固定部件与可动部件之间并使其弹性变形,使摩擦部件以具有摩擦力的方式与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内周面抵接,由此,通过该摩擦力来固定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
另外,在日本特开平10-286220号公报中,固定左右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的结构也具有与固定上下弯曲用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但是,在日本特开平10-286220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中,构成为,通过螺钉机构使可动部件和固定部件夹持摩擦部件从而使其弹性变形,所以,摩擦部件伴随多次弹性变形而容易劣化,其结果,在多次使用后,存在摩擦部件相对于弯曲操作旋钮的内周面的摩擦力低下、即摩擦部件的摩擦力出现偏差的问题。
并且,为了使摩擦部件弹性变形,必须利用较大的力使固定部件和可动部件夹持摩擦部件,所以,存在必须利用较大的力使用于使可动部件转动的锁定杆和锁定旋钮转动的问题。
因此,还公知有如下结构:通过不使用螺钉机构而使用凸轮部件等,即使以较小的力使固定用的操作部件转动,也能够利用两张可动盘可靠地夹持以具有摩擦力的方式与弯曲操作旋钮的内周面抵接的固定盘。
但是,在使用凸轮部件等利用两张可动盘夹持固定盘的结构中,在不需要使用上下固定用锁定杆和左右固定用锁定旋钮(以下统称为固定用操作部件)进行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位置的固定的情况下,即使使固定用操作部件向与固定相反的方向旋转,也很难使两张可动盘与固定盘分开,其结果,由于从固定盘对弯曲操作旋钮的内周面施加不必要的摩擦力,所以,存在在各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操作中产生不需要的阻力的问题。
进而,在使用凸轮部件等使两张可动盘移动的结构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在组装时,另一个可动盘相对于一个可动盘在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方向的对位很难,具体而言,在使2个可动盘嵌入固定轴中时,各可动盘的嵌入孔相对于固定轴的对位很难。
本附记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使两张可动盘可靠地与固定盘分开,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两张可动盘的对位。
本申请以2011年10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1-237648号、日本特愿2011-237649号、日本特愿2011-237650号为优先权主张的基础进行申请,上述内容被引用到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附图中。

Claims (7)

1.一种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动轴;
弯曲操作旋钮,其与所述转动轴一起转动自如,用于进行内窥镜的弯曲部的弯曲操作;
固定轴,其在所述转动轴的轴向上与所述转动轴同轴设置,相对于所述转动轴不转动;
两张可动盘,其相对于所述固定轴的径向的外周固定,在所述轴向上,在分开第1间隔的第1位置和分开比所述第1间隔短的第2间隔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自如,这两张可动盘分别形成有在所述轴向上贯通的缝;
固定盘,其在所述轴向上与两张所述可动盘同轴设置,并且与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内周面抵接,所述固定盘通过在所述第2位置被两张所述可动盘夹持,对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施加摩擦力;
凸轮部件,其在所述轴向上与两张所述可动盘同轴设置,具有在所述轴向上贯通所述各缝并在所述各缝内在所述转动轴的转动方向上移动自如的突出部,该凸轮部件独立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而在所述转动方向上转动自如,伴随着该凸轮部件向一个方向的旋转,通过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凸轮槽使两张所述可动盘从所述第1位置向所述第2位置移动;
阻力施加部件,其相对于所述固定轴的所述径向的外周固定,并且设置在所述凸轮部件的所述径向的内周,对所述凸轮部件的转动施加阻力;以及
固定用操作部件,其进行所述凸轮部件的转动操作,
所述阻力施加部件具有在所述径向上摇动自如的摇动部,该摇动部通过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与伴随着所述凸轮部件向所述一个方向的旋转而移动的所述凸轮部件的所述突出部的内周面抵接,将所述凸轮部件的转动位置固定在所述可动盘的所述第2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动部由在所述径向上摇动自如的弹性部件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具有沿着所述转动方向的横行部位,
所述摇动部与伴随着所述凸轮部件向所述一个方向的转动而移动的所述横行部位的内周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摇动部以与所述横行部位对置的方式沿着所述转动方向形成为细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摇动部上形成有凸部,并且在所述横行部位的所述内周面上形成有阶梯部,
在所述第2位置处,通过在所述阶梯部中嵌入所述凸部,所述凸轮部件的转动位置被固定在所述第2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摇动部上,在所述转动方向上分开地形成有两个所述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两个所述凸部中的伴随着所述凸轮部件向所述一个方向的旋转而从后方嵌入所述横行部位的所述凹部中的所述凸部,所述凸轮部件的转动位置被固定在所述第2位置。
CN201280022222.2A 2011-10-28 2012-09-03 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176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37650 2011-10-28
JP2011-237649 2011-10-28
JP2011-237648 2011-10-28
JP2011-237650 2011-10-28
JP2011237648 2011-10-28
JP2011237649 2011-10-28
PCT/JP2012/072375 WO2013061690A1 (ja) 2011-10-28 2012-09-03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7662A true CN103517662A (zh) 2014-01-15
CN103517662B CN103517662B (zh) 2016-01-27

Family

ID=48167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222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17662B (zh) 2011-10-28 2012-09-03 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08167B2 (zh)
EP (1) EP2692277A4 (zh)
JP (1) JP5347084B1 (zh)
CN (1) CN103517662B (zh)
WO (1) WO201306169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0332A (zh) * 2017-02-27 2017-06-23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操作手轮手柄锁紧机构
CN109106317A (zh) * 2018-09-21 2019-01-01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内窥镜操作部手轮锁紧角度限定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2951B2 (ja) * 2013-03-01 2017-09-06 テルモ株式会社 作動部材、および医療器具
US9949623B2 (en) * 2013-05-17 2018-04-24 Endochoice, Inc. Endoscope control unit with braking system
JP6169021B2 (ja) * 2014-02-28 2017-07-2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該湾曲操作装置を具備する内視鏡
WO2018173346A1 (ja) * 2017-03-23 2018-09-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操作機構
JP6301047B1 (ja) * 2017-03-23 2018-03-2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操作機構
WO2018207434A1 (ja) 2017-05-09 2018-11-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操作機構と、当該内視鏡の操作機構を具備する内視鏡
JP6401430B1 (ja) * 2017-05-09 2018-10-1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操作機構
WO2019123814A1 (ja) * 2017-12-19 2019-06-2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機器の操作部
WO2020070774A1 (ja) * 2018-10-01 2020-04-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湾曲操作ノブ用固定機構
CN109896358B (zh) * 2019-04-19 2024-02-23 上海熠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插入管卷绕装置
US11794389B2 (en) 2019-09-06 2023-10-24 Ambu A/S Tip part assembly for an endoscope
EP3903660A1 (en) * 2020-04-30 2021-11-03 Ambu A/S A method of assembly of an endoscope control system
US20210338050A1 (en) 2020-04-30 2021-11-04 Ambu A/S Endoscope control system
CN117257212B (zh) * 2023-11-22 2024-02-09 杭州鑫泽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蛇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1098A (ja) * 1994-03-18 1995-10-13 Toshiba Corp 内視鏡装置
JP2000166861A (ja) * 1998-12-11 2000-06-2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
JP2001299682A (ja) * 2000-04-24 2001-10-30 Asahi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操作装置
WO2006004091A1 (ja) * 2004-07-02 2006-01-12 Olympus Corporation 内視鏡
JP2007289465A (ja) * 2006-04-26 2007-11-08 Pentax Corp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
JP2011182981A (ja) * 2010-03-09 2011-09-22 Olympus Corp 内視鏡操作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10231A (en) * 1967-07-21 1971-10-05 Olympus Optical Co Endoscope
US3788303A (en) * 1972-01-24 1974-01-29 American Cystoscope Makers Inc Orthogonally deflectable endoscope
US4207873A (en) * 1977-05-16 1980-06-17 American Cystoscope Makers, Inc. Endoscope deflection control
JPS6045377A (ja) 1978-09-25 1985-03-11 泉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かみそりの外刃
JPS6045337A (ja) 1984-07-20 1985-03-11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S62192134A (ja) * 1986-02-17 1987-08-22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用湾曲部装置
US4688555A (en) * 1986-04-25 1987-08-25 Circon Corporation Endoscope with cable compensating mechanism
US5549542A (en) * 1992-11-17 1996-08-27 Life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Deflectable endoscope
JP3246799B2 (ja) 1993-05-26 2002-01-15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湾曲操作装置
JP3762515B2 (ja) 1997-04-14 2006-04-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
JP3782546B2 (ja) 1997-04-24 2006-06-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
JP2000152912A (ja) 1998-11-19 2000-06-06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
US6673012B2 (en) * 2000-04-19 2004-01-06 Pentax Corporation Control device for an endoscope
JP4027924B2 (ja) 2004-08-04 2007-12-2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1098A (ja) * 1994-03-18 1995-10-13 Toshiba Corp 内視鏡装置
JP2000166861A (ja) * 1998-12-11 2000-06-2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
JP2001299682A (ja) * 2000-04-24 2001-10-30 Asahi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操作装置
WO2006004091A1 (ja) * 2004-07-02 2006-01-12 Olympus Corporation 内視鏡
JP2007289465A (ja) * 2006-04-26 2007-11-08 Pentax Corp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装置
JP2011182981A (ja) * 2010-03-09 2011-09-22 Olympus Corp 内視鏡操作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0332A (zh) * 2017-02-27 2017-06-23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操作手轮手柄锁紧机构
CN106880332B (zh) * 2017-02-27 2018-06-08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操作手轮手柄锁紧机构
CN109106317A (zh) * 2018-09-21 2019-01-01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内窥镜操作部手轮锁紧角度限定机构
CN109106317B (zh) * 2018-09-21 2022-03-15 重庆金山医疗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窥镜操作部手轮锁紧角度限定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08167B2 (en) 2014-08-19
JPWO2013061690A1 (ja) 2015-04-02
CN103517662B (zh) 2016-01-27
EP2692277A1 (en) 2014-02-05
US20140058323A1 (en) 2014-02-27
EP2692277A4 (en) 2015-05-06
WO2013061690A1 (ja) 2013-05-02
JP5347084B1 (ja) 2013-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7662A (zh) 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
CN104334071B (zh) 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具有该弯曲操作装置的内窥镜
CN103153156B (zh) 内窥镜的弯曲操作装置、内窥镜
CN103054621B (zh) 夹片单元及使用该夹片单元的结扎装置
EP2446802B1 (en) Insertion instrument, endoscope
US9173552B2 (en) Endoscope
JP5349761B2 (ja) 取付器具およ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WO2007030753A3 (en) Cycling suturing and knot-tying device
EP3042601A1 (en) Curve part of endoscope
DE60234532D1 (de) Zyklische naht- und verknotungsvorrichtung
US8602976B2 (en) Endoscope
JP6329041B2 (ja)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機構
CN105358038A (zh) 内窥镜用弯曲管
JP2017505192A5 (zh)
JP2013063107A (ja) クリップ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結紮装置、並びにクリップ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TWI715494B (zh) 球囊導管
CN104968255A (zh) 弯曲装置
US6226432B1 (en) Endoscopic optical fiber bundle
US20070299311A1 (en) Endoscope insertion portion
RU2014115840A (ru) Крепеж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икрепления тканевого лоскута
JP5222919B2 (ja) 内視鏡
WO2019146153A1 (ja) 挿入装置
CN106061352A (zh) 内窥镜
JP4847120B2 (ja) 内視鏡湾曲部の製造方法
KR101583968B1 (ko) 시프트 케이블의 손상을 방지할 수 있는 수동변속기 레버 구조 및 그 탈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

Termination date: 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