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2062A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2062A
CN103502062A CN201280003233.6A CN201280003233A CN103502062A CN 103502062 A CN103502062 A CN 103502062A CN 201280003233 A CN201280003233 A CN 201280003233A CN 103502062 A CN103502062 A CN 1035020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vehicle
bag section
side air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32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2062B (zh
Inventor
福岛聪
林重希
田中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02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2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20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20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46Soft 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9Oblique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能够抑制落座乘员的上臂部存在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并且能够不拘于侧面碰撞的形式而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良好地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被设置于后侧气囊部(32)的上部的前延伸部(32B)以从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方式被配置于前侧气囊部(30)的上方。该前延伸部(32B)与前侧气囊部(30)相比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得较小,从而使前侧气囊部(30)的上端侧中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通过与该面的滑动接触从而使上臂部(A)被推上去。而且,即使在落座乘员(P)向车辆斜前方进行了惯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前延伸部(32B)来对肩部(S)进行约束。

Description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具备:后侧管状气囊部,其在膨胀展开时,在与落座乘员的胸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相比靠车辆后侧于上下方向上延伸;前侧管状气囊部,其位于与该后侧管状气囊部相比靠车辆前侧且与落座乘员的胸部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相比靠车辆前侧,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后侧管状气囊部的上部被设定为肩约束部,所述肩约束部位于落座乘员的肩部侧方并对肩部进行约束,前侧管状气囊的上边缘被设定为臂支承部,所述臂支承部处于与肩约束部相比靠车辆前侧且与落座乘员的腋下相比而较低的位置处并用于放置落座乘员的上臂部。
即,在该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通过一方面利用肩约束部来对耐性比较高的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而另一方面将落座乘员的上臂部放置在臂支承部上,从而抑制了上臂部存在于耐性比较低的落座乘员的胸部与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20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侧面碰撞的形式为所谓的斜侧面碰撞的情况下,有时落座乘员会向车辆斜前方进行惯性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落座乘员的肩部从肩约束部上脱离,从而使落座乘员的肩部的约束不会持续至碰撞后半程的可能性。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抑制落座乘员的上臂部存在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并且能够不拘于侧面碰撞的形式而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良好地进行约束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充气装置,其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上,并在检测出或预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工作而产生气体;侧面安全气囊,其被设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处,并通过向内部供给所述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从而在落座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并且,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被划分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前侧气囊部和后侧气囊部,被设置于所述后侧气囊部的上部处的前延伸部,以从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前侧气囊部的上方,并且通过与所述前侧气囊部相比将所述前延伸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较小,从而使所述前侧气囊部的上端侧中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
另外,在第一方式中,例如通过使用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Impact Dummy:WorldSID)而设定乘员和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方式中,当检测出或预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时,通过使充气装置工作而产生气体,并向侧面安全气囊的内部供给气体。由此,侧面安全气囊在落座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该侧面安全气囊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被划分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前侧气囊部和后侧气囊部,被设置于后侧气囊部的上部处的前延伸部,以从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方式被配置于前侧气囊部的上方。该前延伸部被设定为,与前侧气囊部相比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膨胀厚度)较小。由此,前侧气囊部的上端侧中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
因此,侧面安全气囊和落座乘员通过侧面碰撞的冲击而相对地接近,从而使上述倾斜或弯曲了的面和落座乘员的上臂部滑动接触,进而产生将上臂部向上方推上去的力。其结果为,上臂部被推向前侧气囊部的上方,并通过配置于前侧气囊部的上方的前延伸部而被约束。由此,能够抑制上臂部存在于落座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
而且,如上文所述,上述前延伸部以从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方式被配置于前侧气囊部的上方。因此,即使在例如侧面碰撞的形式为斜侧面碰撞,且落座乘员向车辆斜前方惯性移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落座乘员的肩部不会从前延伸部上脱离。由此,能够不拘于侧面碰撞的形式而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良好地进行约束。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前侧气囊部具备向所述后侧气囊部的下方延伸的后延伸部,并在落座乘员的腹部及胸部前侧的侧方膨胀展开,所述后侧气囊部在落座乘员的胸部后侧及肩部的侧方膨胀展开。
在第二方式中,通过膨胀展开了的前侧气囊部能够对耐性比较低的落座乘员的腹部和胸部前侧进行约束。此外,通过膨胀展开了的后侧气囊部能够对耐性比较高的落座乘员的胸部后侧和肩部进行约束。而且,通过如上文所述将耐性比较高的落座乘员的上臂部推上去,从而能够通过后侧气囊部的前延伸部来对该上臂部进行约束。而且,能够通过前侧气囊部和后侧气囊部从前后对落座乘员的胸部进行约束,且能够对胸部的侧面以沿着其弯曲而覆盖的方式进行约束。由此,能够稳定胸部和侧面安全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方式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形成为,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前侧气囊部与所述后侧气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边界与落座乘员的胸部的前后方向中央侧对置。
在第三方式中,由于在上述的边界上,通常设定有将侧面安全气囊划分为前侧气囊部和后侧气囊部的缝制部或系绳,因此在该边界附近处侧面安全气囊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会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因此,通过使该凹陷与胸部的侧面中的前后方向中央侧(即,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最为突出的一侧)相抵接,从而能够减少对胸部(肋骨等)的负载。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或第三方式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构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后侧气囊部的内压与所述前侧气囊部的内压的相比而较高。
在第四方式中,在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对耐性比较高的、落座乘员的胸部后侧、肩部以及上臂部进行约束的后侧气囊部的内压,与对耐性比较低的落座乘员的胸部前侧及腹部进行约束的前侧气囊部的内压相比而较高。由此,能够在落座乘员的身体上在减少对耐性比较低的部位的负载的同时,有效地对耐性比较高的部位进行约束。其结果为,能够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实现的乘员约束性能。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在所述前侧气囊部的上端与所述前延伸部之间设置有非膨胀部。
在第五方式中,由于如上所述在侧面安全气囊中设置有非膨胀部,因此在落座乘员的上臂部通过与前侧气囊部的上端侧中的车宽方向内侧面的滑动接触而被推上去时,能够使前延伸部不干涉上臂部。由此,能够更加良好地将上臂部推上去。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前延伸部被形成为,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趋向于前端侧而减小。
在第六方式中,由于后侧气囊部的前延伸部以上述方式而形成,且前延伸部的上下宽度于前端侧变细,因此能够提高前延伸部向落座乘员的肩部与车身侧部之间的狭窄缝隙的展开性能。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六方式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形成为,在所述座椅靠背位于基准设定位置上且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所述前侧气囊部的上端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以前高后低的方式而倾斜。
另外,上述的“基准设定位置”为,在目前日本、欧洲所采用的侧面碰撞试验法(ECE R95)、及美国的侧面碰撞试验法(FMVSS214)中所规定的座椅靠背的位置(倾斜角度),且为依靠在座椅靠背上的WorldSID的肋骨成为大致水平的位置。
在第七方式中,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前侧气囊部的上端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以前高后低的方式而倾斜。由此,通过与前侧气囊部的上端侧中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即,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的面)的滑动接触,从而能够将作用于落座乘员的上臂部的上推力的作用点设定在更靠车辆前方侧。其结果为,由于能够增加作用于上臂部的上推力方向上的力矩,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将上臂部推上去。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前侧气囊部及所述后侧气囊部中分别形成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用于将被供给至内部的气体向外部排放。
在第八方式中,通过对分别被形成于前侧气囊部及后侧气囊部上的通风孔的大小个别地进行设定变更,从而能够独立且容易地调整各个气囊部的内压。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分别独立地向所述前侧气囊部内及所述后侧气囊部内供给的气体流道。
在第九方式中,通过被设置在侧面安全气囊中的气体流道,从而能够将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分别独立地向前侧气囊部内及后侧气囊部内进行供给。由此,由于能够抑制气体滞留在各气囊部内的情况,且能够个别地促进各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因此作为结果,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提前展开性能、即落座乘员的初始约束性能。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具有下侧气囊部,所述下侧气囊部在所述前侧气囊部的下方且落座乘员的腰部的侧方膨胀展开。
在第十方式中,由于能够通过侧面安全气囊的下侧气囊部而对耐性比较高的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因此能够更加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实现的乘员约束性能。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十方式中,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分别独立地向所述前侧气囊部内、所述后侧气囊部内及所述下侧气囊部内供给的气体流道。
在第十一方式中,通过被设置在侧面安全气囊中的气体流道,从而能够将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分别独立地向前侧气囊部内、后侧气囊部内及下侧气囊部内进行供给。由此,由于能够抑制气体滞留在各气囊部内的情况,且能够个别地促进各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因此作为结果,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提前展开性能、即落座乘员的初始约束性能。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十一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形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与所述前延伸部相比靠下侧的前部侧,与后部侧相比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较小。
在第十二方式中,侧面安全气囊以上述方式而形成。此外,如在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与前侧气囊部相比将后侧气囊部的前延伸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较小。即,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膨胀厚度)被设定为如下关系,即,“与前延伸部相比靠下侧的后部侧>与前延伸部相比靠下侧的前部侧>前延伸部”。由此,除了通过设定侧面安全气囊的内压以外,还能够通过设定上述膨胀厚度来对与落座乘员的身体中的负载耐性的高低相对应的约束进行控制。其结果为,能够更适当地对由侧面安全气囊实现的约束力的强弱与约束的速度等进行控制。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所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能够抑制落座乘员的上臂部存在于乘员的胸部与侧面安全气囊之间的情况,并且能够不拘于侧面碰撞的形式而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良好地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
附图说明
图1为搭载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且为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图。
图2为放大表示图1的侧面安全气囊的放大侧视图。
图3为表示沿着图1的F3-F3线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4为表示沿着图1的F4-F4线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通过侧面碰撞的冲击而使侧面安全气囊被压缩在落座乘员与车门内装饰之间的状态的、与图4相对应的纵向剖视图。
图6为用于对落座乘员的上臂部通过与前侧气囊部的滑动接触而被推上去的状况进行说明的纵向剖视图。
图7为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了的放大侧视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沿着图10中的F11-F11线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12为表示沿着图10中的F12-F12线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15为表示沿着图14中的F15-F15线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16为表示沿着图14中的F16-F16线的截面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8,来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IN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车宽方向的内侧。以下,当仅使用前后、上下的方向而进行说明时,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作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被搭载于车辆用座椅12中的座椅靠背14的车门侧侧面部14A(图4及图5所示的侧面车门58侧的侧部)中。该座椅靠背14以可倾倒的方式被连结于坐垫16的后端部上,且在上端部处连结有头部保护装置1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12的前方、上方以及宽度方向与车辆的前方、上方以及宽度方向一致。此外,在图1中,在车辆用座椅12上代替实际的乘员而落座有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Dummy:WorldSID)P。其落座姿态为,在目前日本、欧洲所采用的侧面碰撞试验法(ECE R95)、或美国的侧面碰撞试验法(FMVSS214)中所规定的姿态。此外,座椅靠背14相对于坐垫16的倾斜角度(靠背斜度)被设定在与上述落座姿态相对应的基准设定位置上。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P称为“落座乘员P”。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具备侧面安全气囊20、和作为气体产生单元而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0内产生气体的充气装置22。侧面安全气囊20以被折叠且与充气装置22等一起被单元化了的状态,被设置在车门侧侧面部14A的内部。另外,在图1中,图示了通过充气装置22所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使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展开完成状态)。此外,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周围配置有由未图示的座椅表皮覆盖的座椅靠背衬垫24(参照图3),并构成如下结构,即,在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时,使所述座椅表皮的缝合部和座椅靠背衬垫24开裂的结构(图3图示状态)。
如图2所示,侧面安全气囊20被设定为所谓双腔室2D侧面安全气囊。该侧面安全气囊20通过将一张基布26沿着折线28折叠并重叠在一起,并且在缝制部T1处对边缘部进行缝制,从而形成为袋状,其中,所述一张基布26例如通过对尼龙类或聚酯类的布材进行切割而形成。另外,侧面安全气囊20并不限于通过一张基布26而被缝制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通过将一对基布重叠在一起并对边缘部进行缝制,从而形成袋状的侧面安全气囊20。此外,在下文的说明中所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后上下的方向为,在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的方向,且与车辆的前后上下的方向大致一致。
上述的缝制部T1具备上侧横向延伸部T11和上侧纵向延伸部T12,其中,所述上侧横向延伸部T11从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边缘部的上部侧起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后端侧延伸并到达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附近,所述上侧纵向延伸部T12从上侧横向延伸部T11的后端起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下端侧延伸并到达侧面安全气囊20的中央部附近。在该上侧横向延伸部T11及上侧纵向延伸部T12中,也对基布26进行了缝制。而且,基布26还在缝制部T2处被缝制在一起。该缝制部T2由下侧纵向延伸部T21和下侧横向延伸部T22构成,其中,所述下侧纵向延伸部T21从上侧纵向延伸部T12的下端附近起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下端侧延伸并到达侧面安全气囊20的下部,所述下侧横向延伸部T22从下侧纵向延伸部T21的下端起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后端侧延伸并到达侧面安全气囊20的后端边缘附近。而且,通过在这些上侧横向延伸部T11、上侧纵向延伸部T12、下侧纵向延伸部T21及下侧横向延伸部T22处对基布26进行缝制,从而将侧面安全气囊20划分(分割)为从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前侧气囊部30和从侧面观察时呈倒L字状的后侧气囊部32。
前侧气囊部30由前侧主体部30A和后延伸部30B构成,其中,所述前侧主体部30A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部侧于侧面安全气囊20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后延伸部30B从前侧主体部30A的下端侧起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后部侧延伸。后侧气囊部32由后侧主体部32A和前延伸部32B构成,其中,所述后侧主体部32A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后部侧于侧面安全气囊20的上下方向上延伸,所述前延伸部32B从后侧主体部32A的上端侧起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部侧延伸。前延伸部32B位于前侧主体部30A的上侧,后延伸部30B位于后侧主体部32A的下侧。
前侧气囊部30的内部被设定为前侧腔室34,后侧气囊部32的内部被设定为后侧腔室36。即,侧面安全气囊20的内部被划分为前侧腔室34和后侧腔室36。但是,通过在上侧纵向延伸部T12的下端与下侧纵向延伸部T21的上端之间省略缝制从而形成连通孔38,并且经由该连通孔38而将前侧腔室34和后侧腔室36连通。此外,前侧腔室34经由被形成在前侧主体部30A的上端侧的通风孔40而与侧面安全气囊20的外部连通,后侧腔室36经由被形成在前延伸部32B的前端侧的通风孔42而与侧面安全气囊20的外部连通。
此外,在后侧主体部32A的后端侧的下部侧收纳有被形成为圆柱状的充气装置22和被形成为圆筒状的扩散器46。充气装置22以与扩散器46同轴的方式被收纳在扩散器46的内侧,并且通过对扩散器46的一部分进行铆接从而被固定在扩散器46上。如图1所示,充气装置22和扩散器46以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4的高度方向的状态被配置。
从扩散器46的外周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有上下一对的双头螺栓48(参照图3)。这些双头螺栓48贯穿侧面安全气囊20和座椅靠背框架50的侧面框架50A,并在顶端侧拧合有螺母52。由此,扩散器46与侧面安全气囊20一起被结合固定在侧面框架50A上。扩散器46的下端侧被插入到形成于下侧横向延伸部T22的后端与侧面安全气囊20的后端边缘(折线28)之间的缝隙中,并向后延伸部30B内(前侧腔室34)突出。
如图2所示,在上述的充气装置22上电连接有被搭载于车辆上的侧面碰撞ECU54。在该侧面碰撞ECU54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检测的侧面碰撞传感器56。侧面碰撞ECU54被设定为如下结构,即,在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56的信号而检测出侧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使充气装置22工作。另外,当在侧面碰撞ECU54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预知(预测)的预碰撞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当侧面碰撞ECU54根据来自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预知了侧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2工作。
当使充气装置22工作时,从被设置于充气装置22的下端侧的气体喷出口喷出气体。从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从扩散器46的上端开口部及被形成于扩散器4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的未图示的开口部而向后侧腔室36被供给(参照图2的箭头标记G1、G2)。被供给至后侧腔室36的气体的一部分经由连通孔38而被供给至前侧腔室34。此外,从充气装置22的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从扩散器46的下端开口部直接被供给至前侧腔室34(参照图2的箭头标记G3)。由此,侧面安全气囊20在落座乘员P与车身侧部(在此为图4及图5所示的侧面车门58的车门内装饰60)之间膨胀展开。
如图1所示,在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前侧气囊部30和后侧气囊部32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排列。在该状态下,在前侧气囊部30中,前侧主体部30A在落座乘员P的胸部C的前侧的侧方膨胀展开,而前侧主体部30A的上端边缘(上侧横向延伸部T11)的后端被配置在落座乘员P的腋下部的侧方。此外,前侧气囊部30的后延伸部30B向落座乘员P的腹部B的侧方膨胀展开。另一方面,在后侧气囊部32中,后侧主体部32A在后延伸部30B的上方于落座乘员P的胸部C的后侧的侧方膨胀展开,前延伸部32B通过从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向车辆前方侧延伸从而被配置于前侧主体部30A的上方。以下,对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20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0中,与前延伸部32B相比靠下侧的前部侧(参照在图2中标记了符号E2的区域)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W2(参照图3)被设定为,小于与前延伸部32B相比靠下侧的后部侧(参照在图2中标记了符号E3的区域)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W3(参照图3)。此外,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0中,前延伸部32B(参照在图2中标记了符号E1的区域)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W1(参照图4)被设定为,小于前侧主体部30A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W2。即,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膨胀厚度)被设定为W3>W2>W1的关系。另外,在图5中,图示了因为侧面碰撞的冲击而使侧面安全气囊20在落座乘员P与车门内装饰60之间被压缩了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厚度中的上述尺寸关系根据上侧横向延伸部T11、上侧纵向延伸部T12、下侧纵向延伸部T21以及下侧横向延伸部T22的位置而被设定,上侧纵向延伸部T12及下侧纵向延伸部T21被设定在与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相比靠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端侧处。
而且,通过将如上所述的前延伸部32B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W1设定为,小于前侧主体部30A(前侧气囊部30)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W2,从而如图6所示,前侧主体部30A的上端侧中的车宽方向内侧面被设定为,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弯曲了的上臂部上推面62。另外,上臂部上推面62也可以采用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的结构。
此外,当该侧面安全气囊20在座椅靠背14位于上文所述的基准设定位置的状态下膨胀展开时,如图2及图7所示,作为前侧主体部30A的上端(前侧气囊部30的上端)的上侧横向延伸部T11被形成为,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以前高后低的方式而倾斜。另外,图2所示的θ表示上侧横向延伸部T11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此外,通过以这种方式对上侧横向延伸部T11进行设定,从而使前延伸部32B以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趋向于前端侧而减小的方式被形成,并且膨胀展开为轴线X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而以前高后低方式倾斜的大致圆锥台形状。另外,在图7中,出于使附图易于观察的关系,而省略了通风孔40、42的图示。
此外,如图3所示,侧面安全气囊20被形成为,前侧气囊部30与后侧气囊部3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边界、即被设定在前侧主体部30A与后侧主体部32A之间的上侧纵向延伸部T12及下侧纵向延伸部T21(参照图2),与落座乘员P的胸部C的前后方向中央侧(前后方向中央或前后方向中央附近)对置。在如图3所示的俯视观察时,在该上侧纵向延伸部T12及下侧纵向延伸部T21的一侧,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从而形成凹部64。该凹部64被设定为,与胸部C的前后方向中央侧(即,向车宽方向外侧最为突出的一侧)抵接。
此外,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0中,从充气装置22喷出的气体通过扩散器46而向前侧腔室34和后侧腔室36被供给(分配),并且被供给至前侧腔室34的气体的一部分从通风孔40被排出,而被供给至后侧腔室32的气体的一部分从通风孔42被排出。由此而构成为,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后侧腔室36的内压与前侧腔室34的内压相比而较高。
(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当侧面碰撞ECU54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56的信号而检测出侧面碰撞时,通过该侧面碰撞ECU54而使充气装置22工作。于是,从充气装置22的气体喷出口喷出的气体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侧腔室34及后侧腔室36被供给,从而使侧面安全气囊20在落座乘员P与侧面车门60的车门内装饰58之间膨胀展开。
该侧面安全气囊20被划分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前侧气囊部30和后侧气囊部32,且被设置在后侧气囊部32的上部的前延伸部32B以从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方式被配置在前侧气囊部30的上方。该前延伸部32B被设定为,与前侧气囊部30相比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膨胀厚度)较小。由此,使前侧气囊部30的上端侧(前侧主体部30A的上端侧)中的车宽方向内侧面成为,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弯曲了的上臂部上推面62(参照图6)。
因此,侧面安全气囊20和落座乘员P因为侧面碰撞的冲击而相对地接近,从而使上臂部上推面62与落座乘员P的上臂部A发生滑动接触,进而产生将上臂部A推向上方的力F(参照图6及图7)。其结果为,上臂部A被推向前侧主体部30A的上方,并通过被配置于前侧主体部30A的上方的前延伸部32B而被约束。由此,能够抑制上臂部A存在于落座乘员P的胸部C与侧面安全气囊20之间的情况。
而且,上述前延伸部32B如上文所述以从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方式被配置在前侧主体部30A(前侧气囊部30)的上方。因此,即使在例如侧面碰撞的形式为斜侧面碰撞、且落座乘员P向车辆斜前方进行了惯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落座乘员P的肩部S不会从前延伸部32B脱离。由此,能够不拘于侧面碰撞的形式而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0来良好地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并能够将肩部S的约束持续至碰撞后半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膨胀展开了的前侧气囊部30而对耐性比较低的落座乘员P的腹部B及胸部C的前侧进行约束。此外,能够通过膨胀展开了的后侧气囊部32而对耐性比较高的胸部C的后侧及肩部S进行约束。而且,通过将耐性比较高的上臂部A以如上所述的方式推上去,从而能够通过后侧气囊部32的前延伸部32B对该上臂部A进行约束。即,能够通过根据耐性的高低而设定的前侧气囊部30和后侧气囊部32来适当地对落座乘员P的身体(上身)进行约束。
而且,如图3所示,能够通过前侧气囊部30和后侧气囊部32从前后对落座乘员P的胸部C进行约束,并能够对胸部C的侧面以沿着其弯曲而覆盖的方式进行约束。由此,能够稳定胸部C与侧面安全气囊20之间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前侧气囊部30与后侧气囊部3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边界上设定有缝制部T12、T21,因此在该边界附近于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上,形成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呈凹状的凹部64。因此,通过使该凹部64与胸部C的侧面中的前后方向中央侧(即,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最为突出的一侧)抵接,从而能够减少对胸部C(肋骨等)的负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对耐性比较高的胸部C的后侧、肩部S以及上臂部A进行约束的后侧气囊部32的内压,与对耐性比较低的胸部C的前侧以及腹部B进行约束的前侧气囊部30的内压相比而较高。由此,能够在落座乘员P的身体上,在减少向相对耐性较低的部位的负载的同时,有效地对相对耐性较高的部位进行约束。其结果为,能够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20实现的乘员约束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膨胀厚度)被设定为如下关系,即,“与前延伸部32B相比靠下侧的后部侧>与前延伸部32B相比靠下侧的前部侧>前延伸部32B:W3>W2>W1”。由此,除了通过设定侧面安全气囊20的内压之外,还能够通过设定上述膨胀厚度来对与落座乘员P的身体上的负载耐性的高低相对应的约束进行控制。其结果为,能够更适当地对由侧面安全气囊20实现的约束力的强弱或约束的速度等进行控制。此外,能够促进将上臂部A推向上方的动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气囊部32的前延伸部32B被形成为,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趋向于前端侧而减小。即,由于前延伸部32B的上下宽度在前端侧处变细,因此能够提高前延伸部32B向落座乘员P的肩部S与侧面车门58的车门内装饰60之间的狭窄的间隙的展开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靠背14位于基准设定位置且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前侧气囊部30的上端(上侧横向延伸部T11)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以前高后低的方式而倾斜。由此,能够将通过与前侧主体部30A的上端侧中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上臂部上推面62)的滑动接触而作用于落座乘员P的上臂部A上的上推力F的作用点,设定在更靠车辆前方侧。其结果为,由于能够增加作用于上臂部A上的上推方向上的力矩,因此能够更加良好地将上臂部A推上去。
而且,前延伸部32B膨胀展开为朝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端侧变细的大致圆锥台形状,且前延伸部32B的轴线X(参照图7)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以前高后低的方式而倾斜。由此,使前延伸部32B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中的上部侧的弯曲面沿着轴线X以前高后低的方式而倾斜。因此,当因为斜侧面碰撞的冲击而使落座乘员P向车辆斜前方进行了惯性移动的情况下,通过使落座乘员P的肩部S与前延伸部32B中的上述弯曲面滑动接触,从而将肩部S推向上方。由此,能够促进上臂部A的上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侧气囊部30和后侧气囊部32中分别形成有通风孔40、42,所述通风孔40、42用于将被供给至内部的气体向外部排出。因此,通过个别地对通风孔40、42的大小进行设定变更,从而能够独立且容易地对各气囊部30、32的内压进行调整。
(第一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缝制部T1的上侧纵向延伸部T12与缝制部T2的下侧纵向延伸部T21之间形成有连通前侧腔室30和后侧腔室32的连通孔38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图8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20’(改变例)那样,省略了连通孔38的结构。在该改变例中,上侧纵向延伸部T12被延长至侧面安全气囊20’的下部侧,并且设置有从上侧纵向延伸部T12的下端起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后端侧延伸并到达侧面安全气囊20’的后端边缘附近的下侧横向延伸部T13。该下侧横向延伸部T13为缝制部T1的一部分,且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0’中省略了缝制部T2。由此,能够使侧面安全气囊20’的缝制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侧面安全气囊20中形成有通风孔40、42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省略了通风孔40、42中的一个或者两个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座椅靠背14位于基准设定位置且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前侧气囊部30的上端(上侧横向延伸部T11)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以前高后低的方式而倾斜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例如前侧气囊部30的上端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前延伸部32B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趋向于前端侧而减小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前延伸部32B的上下方向尺寸被设定为固定的结构。
而且,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后侧气囊部32的内压与前侧气囊部30的内压相比而较高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各气囊部30、32的内压相同的结构。此外,也可以采用前侧气囊部30的内压与后侧气囊部32的内压相比而较高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由前侧气囊部30实现的上臂部A的上推效果。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前侧气囊部30与后侧气囊部3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边界(上侧纵向延伸部T12、下侧纵向延伸部T21)与落座乘员P的胸部C的前后方向中央侧对置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上述边界的位置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前侧气囊部30具备向后侧气囊部32的下方延伸的后延伸部30B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省略了后延伸部30B而使后侧主体部30A向下方延长了的结构。
以上的补充说明在以下说明的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同样适用。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及作用标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9中,通过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构成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7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该侧面安全气囊70在如下的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20不同,即,在前侧主体部30A的上端与前延伸部32B之间设置有非膨胀部72。该非膨胀部72为,通过将构成缝制部T1的上侧横向延伸部T11的上下一对缝合线74、76设定为随着趋向于侧面安全气囊70的前端侧而远离从而形成的部分。在该非膨胀部72中未供给有来自充气装置22的气体。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除上述结构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所述在侧面安全气囊70中设置非膨胀部72,从而在侧面安全气囊7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前侧主体部30A的上端与前延伸部32B之间形成了用于将上臂部A推上去的上推空间。由此,在落座乘员P的上臂部A通过与前侧主体部30A的上端侧中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在图9中未图示的上臂部上推面62)的滑动接触而被推上去时,能够使前延伸部32B不干涉上臂部A。由此,能够更加良好地将上臂部A推上去。
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10中,用立体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构成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8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此外,在图11中,图示了表示沿着图10的F11-F11线的截面的放大横向剖视图,在图12中,图示了表示沿着图10的F12-F12线的截面的放大纵向剖视图。
虽然该实施方式采用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在侧面安全气囊80采用了所谓双腔室3D侧面安全气囊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该侧面安全气囊80通过对一对主基布(主面板)82、84和侧面基布(侧面面板)86进行缝制从而被形成为袋状。一对主基布82、84均被形成为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五边形形状),且以相互对置的状态被配置。侧面基布86被形成为带状(细长矩形形状),且如图11及图12所示,一侧的长边缘部在缝制部T3处与一个主基布82的边缘部缝制在一起,并且另一侧的长边缘部在缝制部T4处与另一个主基布84的边缘部缝制在一起。此外,该侧面基布86在未图示的位置处将一侧的短边缘部和另一侧的短边缘部缝制在一起。由此,形成了扁平的箱形袋状的侧面安全气囊80。
在该侧面安全气囊80的内部设置有系绳90(隔壁布/分隔布)。该系绳90由细长矩形形状的布材而构成,如图11及图12所示,一侧的长边缘部在缝制部T5处与一侧的主基布82被缝制在一起,并且另一侧的长边缘部在缝制部T6处与另一侧的主基布84被缝制在一起。
该系绳90在侧面观察时被弯曲成曲柄状(大致Z字状),且通过上侧横向延伸部90A、纵向延伸部90B和下侧横向延伸部90C而构成,其中,所述上侧横向延伸部90A从侧面安全气囊80的前边缘部的上部侧起向侧面安全气囊80的后端侧延伸并到达侧面安全气囊8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附近,所述纵向延伸部90B从上侧横向延伸部90A的后端起向侧面安全气囊80的下端侧延伸并到达侧面安全气囊80的下部侧,所述下侧横向延伸部90C从纵向延伸部90B的下端起向侧面安全气囊80的后端侧延伸并到达侧面安全气囊80的后端边缘附近。上侧横向延伸部90A的前端部与侧面基布86的前表面部86A被缝制在一起。此外,在下侧横向延伸部90C的后端部与侧面基布86的后表面部86B(参照图11)之间设定有充气装置22及扩散器46的配置空间。通过该系绳90而将侧面安全气囊80划分(分割)为侧面观察时呈L字状的前侧气囊部30和侧面观察时呈倒L字状的后侧气囊部32。
在侧面基布86的前表面部86A中的上部侧,形成有上下一对通风孔92、94。下侧的通风孔94将前侧气囊部30的内部(前侧腔室34)与侧面安全气囊80的外部连通,下侧的通风孔92将后侧气囊部32的内部(后侧腔室36)与侧面安全气囊80的外部连通。此外,在系绳90的纵向延伸部90B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上形成有连通孔38,所述连通孔38将前侧腔室34与后侧腔室36连通。
在该侧面安全气囊80中,上述以外的点被设定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20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取得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在该侧面安全气囊80中,通风孔92、94被形成在侧面基布86的前表面部86A(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朝向车辆前方侧的表面)上。因此,能够防止或有效地抑制通风孔92、94被落座乘员P或车门内装饰60堵塞的情况,从而能够获得稳定的气体逸出效果。而且,在该侧面安全气囊80中,由于与侧面安全气囊20相比能够将车宽方向上的膨胀厚度设定得较大,因此能够提高乘员保护性能。
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13中,用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构成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100的膨胀展开状态。另外,在图13中,为了便于理解附图,而省略了落座乘员P的肩部S及上臂部A的图示。该侧面安全气囊100在具有下侧气囊部102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20不同。即,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00中,基布26向下方侧延长,并且该延长部通过被设置在缝制部T1上的下侧分隔部T14而被上下划分。由此,在前侧气囊部30的下方形成有下侧气囊部102。该下侧气囊部102内部被设定为,对落座乘员P的腰部L进行约束的腰部腔室104。并且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从充气装置22喷出的气体经由扩散器46的下端开口部而被供给到该腰部腔室104中(参照图13的箭头标记G4)。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改变例(参照图8)一样省略了连通孔38,且充气装置22的气体经由被形成在扩散器4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的未图示的开口部而被供给到前侧腔室30中(参照图13的箭头标记G5)。
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以外的点采用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获得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由于能够通过侧面安全气囊100的下侧气囊部102来对耐性比较高的落座乘员P的腰部L进行约束,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100实现的乘员约束性能。此外,由于通过下侧分隔部T14来对下侧气囊部102和前侧气囊部30进行了划分,因此能够配合落座乘员P的腰部L与车门内装饰60之间的狭窄缝隙,来对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下侧气囊部10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膨胀厚度)进行设定。
第五实施方式
在图14中,用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构成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11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此外,在图15中,图示了表示沿着图14的F15-F15线的截面的放大横向剖视图,在图16中,图示了表示沿着图14的F16-F16线的截面的放大纵向剖视图。
该侧面安全气囊110在具备气体流道112这一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20不同,所述气体流道112用于将从充气装置22喷出的气体各自独立地向前侧气囊部30内(前侧腔室34)及后侧气囊部32内(后侧腔室36)进行供给。即,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1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形成气体流道112的展开促进用管状布114。该展开促进用管状布114具备上下延伸部114A和前侧延伸部114B,其中,所述上下延伸部114A沿着侧面安全气囊110的后端边缘而向上下延伸,所述前侧延伸部114B从上下延伸部114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起向侧面安全气囊110的前端侧延伸。在上下延伸部114A中,一侧的长边缘部在沿着侧面安全气囊110的后端边缘的缝制部T7处与基布26被缝制在一起,并且在缝制部T8、T9、T10处与基布26的外侧部26A(即,在侧面安全气囊11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被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被缝制在一起。此外,前侧延伸部114B在缝制部T9、T10处与基布26的外侧部26A被缝制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三叉状的气体流道112。
该气体流道112的上端开口部116(上下延伸部114A的上端部)位于后侧腔室36的上部处,气体流道112的下端开口部118(上下延伸部114A的下端部)位于前侧腔室34的下端部处。此外,气体流道112的前端开口部120(前侧延伸部114B的前端部)与连通孔38相连接。而且,在上下延伸部114A的上端部与前侧延伸部114B之间的中间部处,于上下延伸部114A上形成有中间开口部122,所述中间开口部122使气体流道112与后侧腔室36连通。
此外,在气体流道112内的、前侧延伸部114B与上下延伸部114A的连接部附近收纳有充气装置22和扩散器46。而且,在充气装置22工作时从扩散器46的上端开口部喷出的气体,从气体流道112的上端开口部116及中间开口部122向后侧腔室36喷出(参照图14的箭头标记G6)。由此,使后侧腔室36膨胀展开。
此外,在充气装置22工作时从被形成在扩散器46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上的、未图示的开口部喷出的气体,从气体流道112的前端开口部120(连通孔38)向前侧腔室34被喷出(参照图14及图15的箭头标记G7)。而且,从扩散器46的下端开口部喷出的气体,从气体流道112的下端开口部118向前侧腔室34被喷出(参照图14的箭头标记G8)。由此,使前侧腔室34膨胀展开。
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充气装置22所产生的气体通过气体流道112而各自独立地被供给至前侧腔室34及后侧腔室36。由此,由于能够抑制气体滞留在各个腔室34、36内的情况,并能够个别地促进前侧气囊部30及后侧气囊部32的膨胀展开,因此作为结果,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110的提前展开性能、即落座乘员P的初始约束性能。此外,由于形成气体流道112的展开促进用管状布114被缝制在基布26的外侧部26A(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与落座乘员P为相反侧)上,因此使落座乘员P不易受到从充气装置22喷出的高温的气体的影响,故为优选。
虽然在上文中通过例示几个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其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此外,显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并不限定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
充气装置,其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上,并在检测出或预测出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工作而产生气体;
侧面安全气囊,其被设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处,并通过向内部供给所述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从而在落座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并且,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在膨胀展开状态下被划分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前侧气囊部和后侧气囊部,被设置于所述后侧气囊部的上部处的前延伸部,以从落座乘员的肩部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的方式被配置于所述前侧气囊部的上方,并且通过与所述前侧气囊部相比将所述前延伸部的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较小,从而使所述前侧气囊部的上端侧中的车宽方向内侧面,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倾斜或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前侧腔室具备向所述后侧腔室的下方延伸的后延伸部,并在落座乘员的腹部及胸部前侧的侧方膨胀展开,所述后侧腔室在落座乘员的胸部后侧及肩部的侧方膨胀展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形成为,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前侧气囊部与所述后侧气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边界与落座乘员的胸部的前后方向中央侧对置。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构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后侧气囊部的内压与所述前侧气囊部的内压相比而较高。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在所述前侧气囊部的上端与所述前延伸部之间设置有非膨胀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前延伸部被形成为,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随着趋向于前端侧而减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形成为,在所述座椅靠背位于基准设定位置上且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所述前侧气囊部的上端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以前高后低的方式而倾斜。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前侧气囊部及所述后侧气囊部中分别形成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用于将被供给至内部的气体向外部排放。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分别独立地向所述前侧气囊部内及所述后侧气囊部内供给的气体流道。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具有下侧气囊部,所述下侧气囊部在所述前侧气囊部的下方且落座乘员的腰部的侧方膨胀展开。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中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充气装置所产生的气体分别独立地向所述前侧气囊部内、所述后侧气囊部内及所述下侧气囊部内供给的气体流道。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形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与所述前延伸部相比靠下侧的前部侧,与后部侧相比车宽方向上的尺寸较小。
CN201280003233.6A 2012-04-17 2012-04-17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20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2/060363 WO2013157082A1 (ja) 2012-04-17 2012-04-17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2062A true CN103502062A (zh) 2014-01-08
CN103502062B CN103502062B (zh) 2016-02-10

Family

ID=49383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323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2062B (zh) 2012-04-17 2012-04-17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039037B2 (zh)
EP (1) EP2839996B1 (zh)
JP (1) JP5423903B1 (zh)
CN (1) CN103502062B (zh)
BR (1) BR112014015889B1 (zh)
RU (1) RU2584325C1 (zh)
WO (1) WO2013157082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8608A (zh) * 2017-03-31 2018-10-23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CN109760618A (zh) * 2017-11-09 2019-05-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后座侧气囊装置
CN110431052A (zh) * 2017-03-30 2019-11-0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员保护装置
CN111918795A (zh) * 2018-04-05 2020-11-1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12201133A (zh) * 2020-10-29 2021-01-08 童撮洪 一种超声定位穿刺模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96356B2 (en) 2012-07-19 2016-03-2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ide air bag device
JP5664607B2 (ja) 2012-08-02 2015-02-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692190B2 (ja) 2012-09-04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US9598043B2 (en) * 2013-08-06 2017-03-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s
DE102013015141B4 (de) * 2013-09-13 2017-08-10 Trw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zum Schützen eines Fahrzeuginsassen sowie Gassack
CN104736396A (zh) * 2013-09-27 2015-06-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JP6236286B2 (ja) * 2013-10-30 2017-11-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399441B2 (en) * 2014-03-25 2016-07-2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hape adaptive passenger airbag
JP6229593B2 (ja) * 2014-05-28 2017-11-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15542B2 (ja) * 2014-10-10 2017-04-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83949B2 (ja) * 2014-11-07 2018-02-28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KR101708213B1 (ko) * 2015-07-22 2017-02-20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측면 충돌용 에어백
DE102015010810A1 (de) * 2015-08-21 2017-03-09 Trw Automotive Gmbh Seitengassackmodul sowie Fahrzeugsitz mit einem solchen Seitengassackmodul
US10011243B2 (en) 2016-01-29 2018-07-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assenger airbag having head orienting extension and depression
KR102098372B1 (ko) * 2016-05-20 2020-04-07 오토리브 디벨로프먼트 에이비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JP6658585B2 (ja) * 2017-02-03 2020-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748293B2 (ja) * 2017-03-27 2020-08-2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56482B2 (ja) 2017-09-20 2021-04-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7217499A1 (de) * 2017-09-29 2019-04-04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Gassack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10696261B2 (en) * 2018-12-03 2020-06-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eat assembly including airbags integrated into a tulip armchair
US11059442B2 (en) * 2019-03-26 2021-07-13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daptive side airbag for protecting occupants in a vehicle
US11383670B2 (en) * 2019-09-30 2022-07-12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7449964B2 (ja) * 2020-01-23 2024-03-1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220085949A (ko) * 2020-12-16 2022-06-2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KR20220104401A (ko) * 2021-01-18 2022-07-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사이드 에어백
JP7426349B2 (ja) * 2021-02-02 2024-02-0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4024473A1 (ja) * 2022-07-28 2024-02-0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エアバッグクッション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3674A (zh) * 2002-03-11 2003-09-2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CN1775596A (zh) * 2004-11-16 2006-05-24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CN1918020A (zh) * 2004-02-06 2007-02-2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装在机动车辆中的气囊
US20090184500A1 (en) * 2006-07-11 2009-07-23 Takata-Petri Ag Airbag arrangement
JP2010132072A (ja) * 2008-12-03 2010-06-1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6782A (en) * 1995-06-26 1996-12-24 Alliedsignal Inc. Dual pressure side impact air bag
DE19529829C1 (de) * 1995-08-14 1996-10-31 Pars Passive Rueckhaltesysteme Kopf- und Thorax-Seitenairbag
JP2000280853A (ja) 1999-03-30 2000-10-10 Toyota Central Res & Dev Lab Inc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595998B2 (ja) * 1999-04-07 2004-12-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711381B1 (de) * 2004-01-23 2012-04-11 Takata - Petri Ag Seitenschutzeinrichtung
EP1832475B1 (en) * 2004-11-04 2011-11-3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 bag device for vehicle
JP4827046B2 (ja) * 2004-11-16 2011-11-3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28796B2 (ja) * 2006-02-07 2012-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20599B2 (ja) 2006-06-20 2013-01-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45031B2 (ja) * 2006-09-28 2009-03-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20753B2 (ja) 2007-02-16 2011-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023640A (ja) * 2007-07-20 2009-02-05 Tk Holdings Inc マルチチャンバ式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JP2009137536A (ja) 2007-12-10 2009-06-25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837226B2 (en) * 2008-12-09 2010-11-23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JP5433250B2 (ja) * 2009-02-13 2014-03-05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9031615A1 (de) * 2009-07-03 2011-01-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Luftsackanordnung sowie Verfahren zur Fertigung der Luftsackanordnung
JP2011020502A (ja) * 2009-07-14 2011-02-03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388019B2 (en) * 2009-09-29 2013-03-05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JP5445595B2 (ja) 2010-01-12 2014-03-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JP5611664B2 (ja) * 2010-05-18 2014-10-2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322747B2 (en) * 2010-07-14 2012-12-04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ies with arm-manipulating side airbags
EP2412585B1 (en) * 2010-07-28 2015-09-09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JP5664607B2 (ja) * 2012-08-02 2015-02-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803948B2 (ja) * 2013-01-23 2015-11-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62563B2 (ja) * 2013-01-25 2016-08-0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5761231B2 (ja) * 2013-02-26 2015-08-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3674A (zh) * 2002-03-11 2003-09-2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CN1918020A (zh) * 2004-02-06 2007-02-2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装在机动车辆中的气囊
CN1775596A (zh) * 2004-11-16 2006-05-24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US20090184500A1 (en) * 2006-07-11 2009-07-23 Takata-Petri Ag Airbag arrangement
JP2010132072A (ja) * 2008-12-03 2010-06-1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1052A (zh) * 2017-03-30 2019-11-0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员保护装置
CN110431052B (zh) * 2017-03-30 2022-01-2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员保护装置
CN108688608A (zh) * 2017-03-31 2018-10-23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辆的乘员保护装置
CN109760618A (zh) * 2017-11-09 2019-05-1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后座侧气囊装置
CN109760618B (zh) * 2017-11-09 2021-10-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后座侧气囊装置
CN111918795A (zh) * 2018-04-05 2020-11-1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12201133A (zh) * 2020-10-29 2021-01-08 童撮洪 一种超声定位穿刺模拟器
CN112201133B (zh) * 2020-10-29 2023-03-31 深圳普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超声定位穿刺模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39996A1 (en) 2015-02-25
JP5423903B1 (ja) 2014-02-19
US20150035262A1 (en) 2015-02-05
BR112014015889A8 (pt) 2017-07-04
BR112014015889A2 (pt) 2017-06-13
US9039037B2 (en) 2015-05-26
RU2584325C1 (ru) 2016-05-20
CN103502062B (zh) 2016-02-10
BR112014015889B1 (pt) 2020-12-01
EP2839996A4 (en) 2015-04-01
EP2839996B1 (en) 2016-09-28
JPWO2013157082A1 (ja) 2015-12-21
WO2013157082A1 (ja) 2013-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2062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4349945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4470764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5452066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CN104955681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4093606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4602972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3747986A (zh)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5992545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CN101890928B (zh) 侧气囊装置
CN101801733B (zh) 气囊
CN101801735B (zh) 气囊装置
CN101291831B (zh) 具有膨胀管状内部结构的安全气囊系统
JP4245031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5517852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5999031B2 (ja) 後席乗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736396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CN103987573A (zh) 车辆用座椅
CN104487294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14174128B (zh) 安全气囊装置
CN103025587B (zh) 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CN106660506A (zh) 侧气囊装置
CN107891833B (zh) 具有侧气囊设备的车辆座椅
CN104943650B (zh) 安全气囊装置
CN102341275A (zh) 气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