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7852A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7852A
CN105517852A CN201480048286.9A CN201480048286A CN105517852A CN 105517852 A CN105517852 A CN 105517852A CN 201480048286 A CN201480048286 A CN 201480048286A CN 105517852 A CN105517852 A CN 1055178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vehicle
connected entrance
safety air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82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7852B (zh
Inventor
藤原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17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7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8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46Soft 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B60R2021/23332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using independent bags, one within the oth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有助于使对头部的约束稳定。在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在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时,收纳有充气装置(26)的后气囊部(32)与前气囊部(30)相比而提前且高压地膨胀展开。由此,由于能够通过高压的后气囊部(32)而对延迟膨胀展开的低压的前气囊部(30)进行支承,因此能够使前气囊部(30)不会较大程度地摇摆。并且,能够通过形成于系绳(24)上的上下连通口(38、40)而对从高压的后气囊部(32)朝向低压的前气囊部(30)的气体的流动进行整流。根据以上结构,由于能够使前气囊部(30)的展开动作稳定,因此能够有助于使由前气囊部(30)对头部(H)的约束稳定。

Description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被搭载于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谓近侧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通过从充气装置喷出的气体而使对乘员的胸部至头部进行保护的安全气囊膨胀展开。
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被搭载于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车辆中央侧)的侧部处的安全气囊装置(所谓远侧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通过从充气装置喷出的气体而使对乘员的腹部至头部进行保护的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3~5中,记载有与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有关的发明。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826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9/035114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3866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18562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0809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采用了将安全气囊的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较大、且安全气囊的头部保护部未被直接固定于座椅靠背上的结构。因此,考虑到如下的情况,即,在从充气装置向安全气囊内被喷出的气体的流动未被良好地控制的情况下,安全气囊的头部保护部在膨胀展开时会较大程度地摆动,从而对乘员的头部的约束会变得不稳定。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有助于使对头部的约束稳定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充气装置,其通过启动而产生气体;安全气囊,其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处,并通过内部被供给所述气体从而向所述侧部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并且被设为能够对乘员的至少胸部至头部进行约束;分隔部,其将所述安全气囊分隔为,用于对乘员的至少胸部的后部进行约束的后气囊部、以及用于对乘员的至少胸部的前部以及头部进行约束的前气囊部,并且在所述分隔部上形成有多个连通口,所述多个连通口用于使来自被收纳于所述后气囊部内的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供给至所述前气囊部内。
另外,在第一方式中,例如使用World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SideImpactDummy)的AM50(美国成年男性的百分之五十)来设定安全气囊的尺寸与分隔部的形状等。
在第一方式中,例如在车辆发生了侧面碰撞时充气装置被启动。于是,在收纳有该充气装置的安全气囊的后气囊部内会产生气体,并且后气囊部内的气体会穿过被形成于分隔部上的多个连通口而被供给至前气囊部内。由此,安全气囊会向座椅靠背的侧部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此时,由于收纳有充气装置的后气囊部与前气囊部相比而提前且高压地膨胀展开,因此能够通过高压的后气囊部来对延迟膨胀展开的低压的前气囊部进行支承。由此,能够使前气囊部不会较大程度地摆动。并且,能够通过形成于系绳上的多个连通口而对从高压的后气囊部内朝向低压的前气囊部内的气体的流动进行整流。根据如上所述,由于能够使前气囊部的展开动作稳定,因此能够有助于由前气囊部所实现的使对头部的约束稳定。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设置有用于对乘员的肩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约束的肩约束部。
在第二方式中,能够通过高压的后气囊部而对乘员的肩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约束。由此,能够有助于提高肩部的约束性能。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方式中,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在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肩约束部与所述后气囊部的下部相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前方侧突出。
在第三方式中,设置于后气囊部的上部处的肩约束部与后气囊部的下部(即用于对乘员的至少胸部的后部进行约束的部位)相比向座椅靠背的前方侧突出。由此,由于能够确保高压的后气囊部中的对肩部的约束面积扩大,因此能够更加有助于提高肩部的约束性能。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三方式中,具备整流部件,所述整流部件将从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向所述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并且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侧面观察时,所述肩约束部的前端部成为向车辆前方侧凸起的圆弧状。
在第四方式中,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通过整流部件而向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向后气囊部内的上部被分配的气体从上部侧流入肩约束部内,并且沿着上述圆弧状的前端部而向肩约束部内的下部侧流动。由于此时能够使气体的流动较快,因此能够有助于对肩约束部的膨胀展开进行促进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二至第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分隔部通过形成有所述多个连通口的系绳而构成,所述系绳在位于所述肩约束部与所述前气囊部之间的部位处宽度尺寸减小。
在第五方式中,由于将安全气囊分隔为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的系绳以上述方式而构成,因此能够使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肩约束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膨胀宽度)设为较薄。由此,在将安全气囊设置于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处的情况下,由于乘员的身体中的体格宽度最大的肩部先与肩约束部发生干涉,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安全气囊的整体不慎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乘员的相反侧)位移(退让)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安全气囊被设置于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处的情况下,能够使肩约束部向肩部与车身侧部之间的狭窄间隙的展开性能良好。根据以上所述,在上述的任何情况下,均能够有助于提高安全气囊的乘员约束性能。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为,在第一至第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分隔部通过对所述安全气囊的基布进行缝制而形成的缝制部而将所述安全气囊分隔为所述前气囊部与所述后气囊部,并且通过在所述前气囊部与所述后气囊部之间局部性地省略所述缝制部从而形成所述多个连通口。
在第六方式中,通过对安全气囊的基布进行缝制而形成的缝制部而将安全气囊分隔为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而且,通过上述的缝制部在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之间局部性地省略从而形成多个连通口。由此,能够将分隔部设为较简单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至第六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多个连通口包括:使所述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与所述前气囊部内的上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的上下方向上连通的上侧连通口、以及使所述后气囊部内的下部与所述前气囊部内的下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的前后方向上连通的下侧连通口。
在第七方式中,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通过系绳的上侧连通口以及下侧连通口而从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向前气囊部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供给(分配)。并且,上侧连通口与下侧连通口使后气囊部内与前气囊部内连通的方向如上所述而有所不同。由此,能够使通过下侧连通口而向前气囊部内的下部被供给的气体不会相对于通过上侧连通口而向前气囊部内的上部被供给的气体而意外地发生干涉。其结果为,能够更加有助于使前气囊部的上部(即用于对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的部位)的展开动作稳定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为,在第七方式中,具备整流部件,所述整流部件被设置于所述后气囊部内,并将从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从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向所述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所述整流部件被形成为,越从所述上端开口趋向于所述下端开口则直径越扩大的筒状。
在第八方式中,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从被设置于后气囊部内的整流部件的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向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由于该整流部件被形成为越从上端开口趋向于下端开口则直径越扩大的筒状,因此对于后气囊部内的下部与上部相比能够分配更多的气体。其结果为,从后气囊部内的下部通过分隔部的下侧连通口而向前气囊部内的下部被供给的气体的流量增加,而从后气囊部内的上部通过分隔部的上侧连通口而向前气囊部内的上部被供给的气体的流量减少。由于向前气囊部内的下部被大量地供给的气体的一部分向前气囊部内的上部流动,因此在前气囊部内的上部中,气体通过从上侧连通口的路径与从前气囊部内的下部的路径这两个路径而进行供给。而且,通过使经由该两个路径而供给的气体的流量良好地平衡,从而能够使前气囊部从下方向上方稳定地膨胀展开。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为,在第八方式中,所述分隔部的所述上侧连通口被设定为与所述整流部件的所述上端开口对置,所述分隔部的所述下侧连通口被设定为与所述整流部件的所述下端开口对置。
在第九方式中,由于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而构成,从而能够使从整流部件的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向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分配的气体,通过分隔部的上侧连通口以及下侧连通口而顺利地向前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供给。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为,在第九方式中,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设置有用于对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的肩约束部,所述整流部件的所述上端开口被设定于,与在所述肩约束部中用于对乘员的肩部的中心进行约束的部位相比靠所述后气囊部的上端侧。
在第十方式中,整流部件的上端开口被设定于,与用于在被设置于后气囊部的上部处的肩约束部中对乘员的肩部的中心进行约束的部位相比靠后气囊部的上端侧(即分隔部中的对后气囊部的上部与前气囊部的上部进行分隔的部位的一侧)。由于在分隔部上以与整流部件的上端开口对置的方式而设定有上侧连通口,因此在充气装置工作时从上端开口向后气囊部内的上部进行分配(喷出)的气体不会向肩约束部内进行供给,而通过上侧连通口而优先向前气囊部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由此,能够使肩约束部设为在膨胀展开初期不会成为过度高压。其结果为,即使在儿童的头部等存在于例如作为肩约束部的膨胀展开区域的非适当位置处的状态下肩约束部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朝向儿童的头部等的负载。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为,在第七至第十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下侧连通口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大于所述上侧连通口的开口面积。
在第十一方式中,充气装置在后气囊部内所产生的气体通过分隔部的下侧连通口以及上侧连通口而向前气囊部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供给。下侧连通口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大于上侧连通口的开口面积。因此,从后气囊部内的下部通过分隔部的下侧连通口而向前气囊部内的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流量会增加,而从后气囊部内的上部通过分隔部的上侧连通口而向前气囊部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流量会减少。由于大量地被供给至前气囊部内的下部的气体的一部分会向前气囊部内的上部流动,因此在前气囊部内的上部中,气体会通过从上侧连通口的路径与从前气囊部内的下部的路径这两个路径而进行供给。而且,通过使利用这两个路径而被供给的气体的流量良好地平衡,从而能够使前气囊部从下方向上方稳定地膨胀展开。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为,在第七至第十一的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安全气囊中,与所述分隔部相比靠上侧的头约束区域朝向所述安全气囊的下方以卷筒折叠或折皱折叠的方式被折叠,并且,与所述头约束区域相比靠下侧的区域朝向所述安全气囊的下方且所述安全气囊的后方以卷筒折叠或折皱折叠的方式被折叠,并且所述安全气囊以该折叠状态被收纳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侧部处,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该收纳状态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上端位于与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上侧连通口相比靠所述座椅靠背的上端侧。
在第十二方式中,在安全气囊中,与分隔部相比靠上侧的头约束区域朝向安全气囊的下方以卷筒折叠或者折皱折叠的方式被折叠。并且,在该安全气囊中,与头约束区域相比靠下侧的区域(以下,称之为“斜折区域”)朝向安全气囊的下方且安全气囊的后方以卷筒折叠或者折皱折叠的方式被折叠。由此,安全气囊被设为易于从下方朝向上方而稳定地膨胀展开的状态。
此外,在本方式中,以上述方式被折叠的安全气囊被收纳于座椅靠背的侧部处。而且构成为,该收纳状态的安全气囊的上端位于与当該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上侧连通口相比靠座椅靠背的上端侧。因此,由于除了斜折区域中的上述的折叠之外无需使安全气囊中的上侧连通口的周边进一步折叠,因此能够使上侧连通口不会成为由于折叠而实质上被堵塞的状态。由此,能够使充气装置在后气囊部内所产生的气体从上侧连通口以及下侧连通口较平衡地向前气囊部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供给。根据以上所述,在本方式中,能够使安全气囊(尤其是前气囊部)从下方朝向上方而稳定地膨胀展开。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为,在第十二方式中,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整流部件,所述整流部件被设置于所述后气囊部内,并将从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从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向所述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所述分隔部的所述上侧连通口被设定为与所述整流部件的所述上端开口对置,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设置有用于对乘员的肩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约束的肩约束部。
在第十三方式中,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从设置于后气囊部内的整流部件的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向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从整流部件的上端开口向后气囊部内的上部进行分配的气体朝向以相对于整流部件的上端开口而从安全气囊的上方侧对置的方式被设定的分隔部的上侧连通口侧。此时,在本方式中,由于如在第十二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能够将气体从上侧连通口向前气囊部内的上部而顺畅地进行供给,因此能够使气体并非优先向被设置于后气囊部的上部处的肩约束部内进行供给,而是优先向前气囊部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由此,能够使肩约束部在膨胀展开初期不会成为过度高压。其结果为,即使在儿童的头部等存在于作为肩约束部的膨胀展开区域的非适当位置处的状态下肩约束部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朝向儿童的头部等的负载。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能够有助于使对头部的约束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侧视图,且为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后的状态的图。
图2为被安装在该安全气囊的内部的系绳的俯视展开图。
图3为表示将图1所示的结构的一部分缩小且从车辆前方侧进行观察的图,且为表示该安全气囊中的沿图1的F3-F3线的截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比较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后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为将图5的一部分缩小而表示的侧视图,且为用于对整流布的上端开口的高度、以及被供给至前气囊部内的气体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图7为该整流布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沿着图5的F8-F8线的截面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的改变例的膨胀展开状态的侧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A为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的头约束区域被折叠了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B为表示该安全气囊的胸约束区域的折叠中途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C为表示该安全气囊的折叠完成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为表示从车辆上方侧对在参考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后的状态进行观察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下,在简单地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而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在没有特别地进行限定的情况下,则设为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
(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为所谓的远侧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且被搭载于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4的车辆中央侧的侧面支承部14A(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侧部:以下,简单地称之为“中央侧侧部14A”)。上述的车辆用座椅12例如被设为右座驾驶车辆的驾驶座。该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4以能够倾倒的方式而被连结在座椅坐垫16的后端部上,且在座椅靠背14的上端部上连结有头枕1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12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一致。此外,在图1中,在车辆用座椅12上代替实际的乘员而落座有碰撞试验用的假人P。该假人P例如为World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SideImpactDummy)的AM50(美国成年男性的百分之五十)。该假人P以在碰撞试验法中所规定的标准的落座姿势而落座,车辆用座椅12位于与该落座姿势相对应的基准设定位置。以下,为了易于理解说明,将假人P称为“乘员P”。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为用于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主要对与碰撞侧相反一侧的乘员进行保护的装置,并且具备配置于中央侧侧部14A中的安全气囊20(远侧侧面安全气囊:袋体)。在该安全气囊20的内部设置有作为分隔部的系绳24(分隔布:分隔部件)、充气装置26(气体产生装置)、整流布28(内管:整流部件)。该整流布28为用于对充气装置26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整流的扩散器(循环扩散器)。以下,对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安全气囊20与充气装置26等一起被组件化,并且以被折叠了的状态而被配置(收纳)于中央侧侧部14A内。该安全气囊20通过从充气装置26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向乘员P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中央侧侧部14A的前方侧)膨胀展开(图1图示的状态)。并且被构成为,在该膨胀展开时,被配置于中央侧侧部14A处的座椅靠背衬垫以及座椅表皮(均省略图示)受到安全气囊20的膨胀压力而破裂。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记载的安全气囊20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在没有进行特别限定的情况下,则表示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的方向,并与座椅靠背14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大致一致。
该安全气囊20例如通过使对尼龙类或者聚酯类的布料进行切割而形成的基布进行相对折叠并对外周边缘部进行缝制从而被形成为长条的袋状。该安全气囊20被形成为,如图1所示那样在从侧面侧(在此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观察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呈长条的大致椭圆形状,并且被设为至少能够对乘员P的头部H至腹部B进行约束。该安全气囊20的内部通过系绳24而被分隔(被划分)为前后两个腔室34、36。
上述的系绳24是将与安全气囊20的基布相同的布料切割为长条带状而形成的,并且该系绳24的一侧的长边边缘部被缝制于安全气囊20的基布中的一侧部分上,而另一侧的长边边缘部被缝制于安全气囊20的基布的另一侧部分上。安全气囊20通过该系绳24而被分隔为用于对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及头部H进行约束的前气囊部30、用于对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及肩部S进行约束的后气囊部32。前气囊部30的内部被设为前腔室34,后气囊部32的内部被设为后腔室36。
如图1所示,该系绳24具备横延部24A与纵延部24B,所述横延部24A从被形成于安全气囊20的后端中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阶梯部20B的前端起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延伸,所述纵延部24B从安全气囊20的下端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起向座椅靠背14的上方侧延伸。而且,该系绳24具备被设置在横延部24A的前端与纵延部24B的上端之间的圆弧状部24C。该圆弧状部24C被设定为,在图1所示的侧面观察时成为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凸起的圆弧状,并且与纵延部24B相比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突出。
在上述的横延部24A的前端部上,形成有使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与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在安全气囊20的上下方向上相互连通的上侧连通口38(内通风孔)。此外,在上述纵延部24B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上,形成有使后气囊部32内的下部与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在安全气囊20的前后方向上相互连通的下侧连通口40(内通风孔)。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连通口38以及下侧连通口40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相等。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充气装置26为所谓气筒型的充气装置,并且被形成为圆筒状。该充气装置26与整流布28一起被收纳于上述后气囊部32内。该整流布28通过将与安全气囊20的基布相同的布料缝制成筒状而形成,并在该整流布28的内侧收纳有充气装置26。充气装置26以及整流布28以各自的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4的高度方向的姿态而被配置于后气囊部32内的后端部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布28被设定为在轴线方向的各部处直径为固定或者大致固定,并且整流布28被设定为上端开口28A以及下端开口28B的开口面积为相等。
从充气装置26的外周部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突出有上下一对的双头螺栓(省略图示)。这些双头螺栓贯穿安全气囊20的基布、整流布28的基布、以及座椅靠背14的框架即座椅靠背框架15的侧框架15A,并且在其顶端侧拧合有未图示的螺母。由此,充气装置26与整流布28以及安全气囊20一起被结合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15上。
如图1所示,在该充气装置26上电连接有被搭载于车辆上的ECU42(控制装置)。在该ECU42上电连接有对车辆的侧面碰撞进行检测的侧面碰撞传感器44。这些ECU42以及侧面碰撞传感器44为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结构部件。
ECU42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在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44的信号而检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不可避免)时,使充气装置26启动。详细而言,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被搭载于作为右座驾驶车辆的驾驶座的车辆用座椅12处,因此在ECU42检测到其他车辆相对于车辆的副驾驶座侧的侧部(左侧部)发生了碰撞时,充气装置26会启动。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于ECU42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预知(预测)的预碰撞传感器的情况下,在根据来自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从而ECU42预知到侧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6启动。
当充气装置26被启动时,气体会从被设置于充气装置26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中的一方(在此为上端部)上的气体喷出部26A以放射状喷出。从气体喷出部26A被喷出的气体从整流布28的上下开口(上端开口28A以及下端开口28B)向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供给(分配)(参照图1的箭头标记G1、G2)。而且,被供给至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以及下部的气体通过被形成于系绳24上的上侧连通口38以及下侧连通口40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供给(参照图1的箭头标记G3、G4)。由此,安全气囊20向中央侧侧部14A的前方侧、即相对于乘员P而向车辆宽度方向中央侧膨胀展开。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从充气装置26喷出的气体被供给至后气囊部32内之后,通过上下连通口38、40而向前气囊部30内进行供给,因此后气囊部32的内压会高于前气囊部30的内压。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充气装置26设置于后气囊部32内、以及在系绳24上形成上下连通口38、40,从而构成使后气囊部32的内压高于前气囊部30的内压的内压调节单元。
在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及肩部S通过后气囊部32而被约束,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及头部H通过前气囊部30而被约束。在该状态下,系绳24的纵延部24B相对于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而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对置。此外,通过使系绳24的圆弧状部24C与纵延部24B相比而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突出,从而被设置于后气囊部32的上部处的肩约束部32A与后气囊部32的下部(在此为对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进行约束的部位)相比而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突出。
构成该肩约束部32A的前端部(前表面)的圆弧状部24C成为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车辆前方侧)凸起的圆弧状。该圆弧状部24C的下部、即在系绳24上对肩约束部32A的下部与前气囊部30进行分隔的部位成为,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前后方向而向前上方倾斜的倾斜部24C1。该倾斜部24C1被设定为,在侧面观察时位于肩部S的中心与上臂部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上臂部A的重心AG的位置或重心AG附近的位置)之间。另外,上述的肩部S的中心为,设置于乘员P即假人P的肩部S上的螺栓50的轴心。
此外,上述的系绳24在位于肩约束部32A与前气囊部30之间的部位(在图2中被附加了符号N的区域)处,与其他部位相比宽度尺寸减小(在图2中为a<b)。由此而构成为,如图3所示,肩约束部32A的膨胀宽度W1(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安全气囊20中的肩约束部32A的邻接部位的膨胀宽度W2相比而较薄。此外,通过使肩约束部32A的膨胀宽度W1较薄,从而在安全气囊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处的肩约束部32A的附近形成凹部48。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当ECU42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44的信号而检测出侧面碰撞时,通过该ECU42而使充气装置26被启动。于是,气体会向收纳有该充气装置26的安全气囊20的后气囊部32内被喷出,并且后气囊部32内的气体会通过被形成于系绳24上的上下连通口38、40而向前气囊部30内进行供给。由此,安全气囊20向座椅靠背14的中央侧侧部14A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
由于在该膨胀展开时,收纳有充气装置26的后气囊部32与前气囊部30相比而提前且高压地膨胀展开,因此能够通过高压的后气囊部32而对延迟膨胀展开的低压的前气囊部30进行支承。由此,能够将前气囊部30设为不会较大程度地摇动。并且,能够通过被形成于系绳24上的上下连通口38、40而对从高压的后气囊部32朝向低压的前气囊部30的气体的流通进行整流。
由于基于以上设定,能够使前气囊部30的展开动作稳定,从而能够有助于使由前气囊部30对头部H的约束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充气装置26被喷出的气体通过系绳24的上侧连通口38以及下侧连通口40而从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以及下部向前气囊部30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供给(分配)。并且,上侧连通口38使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与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在安全气囊20的上下方向上连通,下侧连通口40使后气囊部32内的下部与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在安全气囊20的前后方向上连通。由此,能够避免通过下侧连通口40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参照图1的箭头标记G4)意外地与通过上侧连通口38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的气体(参照图1的箭头标记G3)发生干涉。其结果为,能够更加有助于使前气囊部30的上部(即用于对乘员P的头部H进行约束的部位)的展开动作稳定的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后气囊部32的上部处的肩约束部32A与后气囊部32的下部(即用于对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进行约束的部位)相比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突出。由此,由于能够确保高压的后气囊部32中的对肩部S进行约束的约束面积较大,因此能够有助于提高肩部S的约束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系绳24在位于肩约束部32A与前气囊部30之间的部位处宽度尺寸减小,因此能够使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肩约束部32A的膨胀宽度W1较薄。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由于乘员P的身体中的体格宽度最大的肩部S先与肩约束部32A发生干涉,从而使安全气囊20的整体意外地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乘员P的相反侧)位移(退让)的情况。
即,如图4所示的比较例60那样,在未以肩约束部32A的膨胀宽度W1为较薄的方式而构成的情况下,如图4中由三点划线所示,由于肩部S先与安全气囊20发生干涉,因此安全气囊20的整体可能会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退让。在该情况下,假设如下的情形,即,在远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由于至相邻的车辆用座椅的距离较远、或者与相邻的车辆用座椅相比座椅滑动位置偏移等,而导致无法从与乘员P相反一侧向安全气囊20施加反力的情形。其结果为,认为会对安全气囊20的乘员约束性能造成影响,但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避免该情形,因此能够有助于提高安全气囊20的乘员约束性能。另外,在图4中,对于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了相同的符号。
此外,如上文所述,通过使肩约束部32A的膨胀宽度W1较薄,从而在安全气囊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面处的肩约束部32A的附近形成凹部48(参照图3)。由于能够使肩部S嵌入到该凹部48中,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防止或抑制安全气囊20相对于肩部S而前后上下意外地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充气装置26喷出的气体通过整流布28而向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被分配至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的气体从上部侧流入肩约束部32A内,并且沿着肩约束部32A的圆弧状的前表面而向肩约束部32A内的下部侧进行流动(参照图1的箭头标记G5)。此时由于能够使气体的流动较快,因此能够有助于促进肩约束部32A的膨胀展开的效果。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以及作用,标注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结构)
在图5中,通过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70中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其为如下的结构,即,在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20中,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阶梯部20B。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整流部件的整流布72(循环扩散器)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整流布28不同。该整流布72与整流布28同样地通过布料而被形成为筒状,但该整流布72被形成为越从上端开口72A趋向于下端开口72B则直径越扩大,从而成为大致圆锥台状的外形(参照图5~图7)。
上端开口72A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例如与整流布28的上端开口28A以及下端开口28B的开口面积相等,下端开口72B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与上端开口72A的开口面积相比而足够大。此外,该整流布72与整流布28相比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被设定为较长,并且该整流布72作为整体而与整流布28相比被形成得较大。该整流布72在后气囊部32内被设置于靠安全气囊20的后端处,并从后气囊部32的上端的下方附近起延伸至与后气囊部32的下端相比稍靠上端侧处。
整流布72的上端开口72A被设定于,与在肩约束部32A中作为用于对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进行约束的部位的中心约束部32A1(参照图5以及图6)相比靠后气囊部32的上端侧(系绳24的横延部24A侧)(参照图6的箭头标记h)。上記肩部S的中心在此为,被设置于假人P的肩部S上的螺栓50的轴心。此外,上述的中心约束部32A1为,在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与肩部S的中心对置的部位,在从侧方对膨胀展开状态的肩约束部32A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被设定于肩约束部32A的中央或者大致中央处。肩约束部32A的所述中央例如被设定于圆弧状部24C的曲率半径的中心或者中心附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系绳24的上侧连通口38被形成于横延部24A的后端部上,系绳24的下侧连通口40被形成于系绳24的纵延部24B的下端部上。上侧连通口38被设定为相对于整流布72的上端开口72A从安全气囊20的上方侧(图5以及图6中为上侧)对置,下侧连通口40被设定为相对于下端开口72B从安全气囊20的前方侧(图5以及图6中的左侧)对置。上端开口72A和上侧连通口38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与下端开口72B和后气囊部32的下端之间的间隙相比足够窄。另外,虽然上侧连通口38以及下侧连通口40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使开口面积被设定为相等,但并不限定于此,上侧连通口38以及下侧连通口40的开口面积能够适当地改变。
在上述结构的整流布72的内侧收纳有充气装置26,并且使用充气装置26的双头螺栓而将整流布72以及安全气囊20固定于侧框架15A上。整流布72以及安全气囊20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以被折叠的状态而被收纳于中央侧侧部14A内。
当充气装置26启动时,气体会从充气装置26的气体喷出部26A以放射状被喷出,从而通过该气体的压力而使整流布72膨胀展开(图5以及图6图示状态)。如图5以及图6所示,膨胀展开状态的整流布72的形状被设定为,与中央侧侧部14A中的配置有整流布72的部位(区域)的侧面观察时的外形形状相似的大致梯形形状。具体而言,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整流布72的形状以前表面72C沿着中央侧侧部14A的前表面14A1、且背面72D沿着中央侧侧部14A的背面14A2的方式而被设定,并且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整流布72以在中央侧侧部14A内位于靠座椅靠背14的前方的方式而配置。
另外,在图5以及图6中,由双点划线示出了在构成中央侧侧部14A的座椅靠背衬垫以及座椅表皮受到安全气囊20的膨胀压力而破裂之前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膨胀展开状态的整流布72的前面72C被设定为,位于与上述破裂前的状态的中央侧侧部14A的前面14A1相比稍靠座椅靠背14的后方侧处。由此而构成为,即使在构成中央侧侧部14A的座椅靠背衬垫以及座椅表皮受到安全气囊20的膨胀压力而破裂了的状态下,整流布72也不会向与中央侧侧部14A的前端部相比靠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突出。
被喷出至上述的整流布72内的气体从该整流布72的上端开口72A以及下端开口72B向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从而使后气囊部32膨胀展开。在该情况下,由于整流布72被形成为越从上端开口72A趋向于下端开口72B则直径越扩大,因此与从上端开口72A喷出的气体的流量相比,从下端开口72B喷出的气体的流量变得较多(参照图7的箭头标记G6以及箭头标记G7)。
从上端开口72A以及下端开口72B被分配(喷出)至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以及下部的气体,通过上侧连通口38以及下侧连通口40而向前气囊部30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供给(参照图5的箭头标记G6以及箭头标记G7)。由此,前气囊部30将会迟于后气囊部32而膨胀展开。另外,从上端开口72A以及下端开口72B喷出至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以及下部的气体的一部分,会在后气囊部32内滞留从而使后气囊部32内的内压上升。由此,后气囊部32与前气囊部30相比提前成为高压。在该实施方式中,上述以外的结构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作用以及效果)
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70中,从充气装置26产生的气体从被设置于后气囊部32内的整流布72的上端开口72A以及下端开口72B向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由于该整流布72被形成为越从上端开口72A趋向于下端开口72B则直径越扩大的筒状,因此能够对后气囊部32内的下部分配与上部相比而较多的气体。其结果为,从后气囊部32内的下部通过系绳24的下侧连通口40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参照图5的箭头标记G7)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从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通过系绳24的上侧连通口38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供给的气体(参照图5的箭头标记G6)的流量减小。
为了使被较多地供给至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的气体的一部分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流动,从而通过从上侧连通口38的路径(参照图6的箭头标记G6)与从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的路径(参照图6的箭头标记G7)这两个路径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供给气体。而且,通过使利用这两个路径而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流量良好地平衡,从而能够使前气囊部30从下方向上方(图6的箭头标记UP方向)稳定地膨胀展开。其结果为,由于能够使前气囊部30的展开动作进一步稳定,因此能够进一步有助于由前气囊部30对头部H的约束稳定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系绳24的上侧连通口38被设定为与整流布72的上端开口72A对置,系绳24的下侧连通口40被设定为与整流布72的下端开口72B对置。由此,能够使从上端开口72A以及下端开口72B被分配至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以及下部的气体,通过上侧连通口38以及下侧连通口40而顺利地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供给。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整流布72的上端开口72A被设定于,与在肩约束部32A中作为用于对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进行约束的部位的中心约束部32A1相比,靠后气囊部32的上端侧(即横延部24A侧)。而且,在横延部24A上,以与整流布72的上端开口72A对置的方式设置有上侧连通口38。因此,在充气装置26工作时从上端开口72A向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进行分配(喷出)的气体不会向肩约束部32A内进行供给,而通过上侧连通口38而优先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由此,能够将肩约束部32A设为在膨胀展开初期不成为过度高压。其结果为,由于即使在儿童的头部等存在于例如作为肩约束部32A的膨胀展开区域的非适当位置(outofposition)处的状态下肩约束部32A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对儿童的头部等的负载,因此能够提高所谓的OOP性能。
此外,由于能够如上所述那样与肩约束部32A相比而优先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供给气体,并且能够使通过下侧连通口40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流量增加,因此能够使前气囊部30迅速地膨胀展开(使前气囊部30的膨胀展开提前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充气装置26的气体喷出而膨胀展开了的整流布72的形状被设定为,与中央侧侧部14A中的配置有整流布72的区域的侧面观察时的外形形状相似的大致梯形形状。由此而构成为,膨胀展开了的整流布72向与中央侧侧部14A的前端部相比靠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突出。因此,即使在儿童的头部等存在于例如中央侧侧部14A的前方的非适当位置处的状态下整流布72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不使儿童的头部等受到来自高压的整流布72的负载。因此,由此也能够提高OOP性能。
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上述膨胀展开了的整流布72的前表面72C侧从中央侧侧部14A的前端部起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稍微突出的结构。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膨胀展开了的整流布72的前面72C沿着中央侧侧部14A的前端部,从而也能够使OOP性能良好。
<第三实施方式>
(结构)
在图9中,通过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80中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整流布72。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分隔部8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该分隔部82通过对安全气囊20的基布的一侧部分与另一侧部分进行缝制而成的缝制部(折缝)84,从而将安全气囊20分隔为前气囊部30与后气囊部32。
上述的缝制部84具备,在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系绳24的横延部24A、纵延部24B以及圆弧状部24C相同的位置处被设定在安全气囊20上的横延部84A、纵延部84B以及圆弧状部84C。但是,横延部84A的后端并未到达至安全气囊20的后端,并在横延部84A的后端与安全气囊20的后端之间,局部性地省略了缝制部84。而且,在该缝制部84被局部性地省略了的位置(非缝制部)处形成有上侧连通口38。此外,纵延部84B的下端未到达至安全气囊20的下端,并在纵延部84B的下端与安全气囊20的下端之间,局部性地省略了缝制部84。而且,在该缝制部84被局部性地省略了的位置(非缝制部)处形成有下侧连通口40。另外,在横延部84A的后端以及纵延部84B的下端上分别通过圆形形状的缝制而实施了末端处理。
上述的上侧连通口38以及下侧连通口40被设定在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位置处。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下侧连通口40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与上侧连通口38的开口面积相比而较大。上述以外的结构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作用以及效果)
在该实施方式中,充气装置26在后气囊部32内所产生的气体通过分隔部82的上侧连通口38以及下侧连通口48而向前气囊部30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供给。下侧连通口40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与上侧连通口38的开口面积相比而较大。因此,从后气囊部32内的下部通过下侧连通口40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参照图9的箭头标记G9)的流量会增加,另一方面,从后气囊部内的上部通过上侧连通口38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的气体(参照图9的箭头标记G8)的流量会减少。
为了使被较多地供给至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的气体的一部分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流动,从而通过从上侧连通口38的路径(参照图9的箭头标记G8)、与从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的路径(参照图9的箭头标记G9)这两个路径来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供给气体。而且,通过使通过这两个路径而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流量良好地平衡,从而能够使前气囊部30从下方向上方(图9的箭头标记UP方向)稳定地膨胀展开。其结果为,由于能够使前气囊部30的展开动作进一步稳定,因此能够进一步有助于由前气囊部30对头部H的约束效果。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安全气囊20的基布进行缝制而成的缝制部84从而使安全气囊20被分隔为前气囊部30与后气囊部32。而且,通过使该缝制部84在前气囊部30与后气囊部32之间被局部性地省略,从而形成了上侧连通口38以及下侧连通口40。由此,由于能够将分隔部82设为简单的结构,因此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此外,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省略了整流布(整流部件),由此也有助于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虽然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分隔部82的缝制部84具备圆弧状部84C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图10所示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80’(改变例)的那样,分隔部82’不具备圆弧状部84C的结构。在该改变例中,纵延部84B延长至安全气囊20的上端侧,并且纵延部84B的上端与横延部84A的前端一体地被连接。因此,在该改变例中,成为如下的结构,即,肩约束部32A与后气囊部32的下部(用于对胸部以及腹部的后部进行约束的部位)相比未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突出,从而通过肩约束部32A而仅对乘员P的肩部S的后半部进行约束。上述以外的结构被设为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由于在该改变例中,高压的后气囊部32未从中央侧侧部14A的前端部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较大程度地突出,因此即使在例如儿童的头部等存在于中央侧侧部14A的前方的非适当位置处的状态下后气囊部32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对儿童的头部等的负载。另外,即使在前文所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及后文叙述的第四至第六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上述改变例同样地,采用将肩约束部32A设定为较小的结构。此外,肩约束部32A只要对肩部S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约束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
(结构)
在图11中,通过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90中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虽然该实施方式采用了类似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但分隔部92的结构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隔部82不同。虽然在该分隔部92中,缝制部94具备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制部84相同的横延部84A、纵延部84B以及圆弧状部84C,但缝制部84的纵延部84B被分割为上部84B1与下部84B2。在上部84B1的下端与下部84B2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第一下侧连通口95,并在下部84B2的下端与安全气囊20的下端之间形成有第二下侧连通口96。另外,在上部84B1的下端以及下部84B2的上下两端处,分别通过圆形形状的缝制而实施了末端处理。
第一以及第二下侧连通口95、96通过在上部84B1的下端与下部84B2的上端之间、以及下部84B2的下端与安全气囊20的下端之间省略缝制部84而被形成,并且通过该第一以及第二的下侧连通口95、96而构成了下侧连通口。该第一以及第二下侧连通口95、96位于与肩约束部32A相比靠安全气囊20的下端侧(图11中的与单点划线相比靠下侧)处。而且,第一以及第二下侧连通口95、96的各开口面积的总计被设定为与上侧连通口38的开口面积相比而较大。上述以外的结构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作用以及效果)
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从后气囊部32内的下部通过第一以及第二下侧连通口95、96而被供给至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的气体(参照图11的箭头标记G9、G10)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从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通过上侧连通口38而被供给至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的气体(参照图11的箭头标记G8)的流量减小。因此,能够获得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由于被供给至后气囊部32内的下部的气体分别通过第一以及第二下侧连通口95、96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因此会提高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整流效果,从而能够顺畅地向前气囊部30的下部供给气体。由此,能够更加有助于使前气囊部30的展开动作稳定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结构)
在图12中,通过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中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该实施方式中,省略了整流布28的这一点、以及作为分隔部的系绳102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该系绳102具备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系绳24相同的横延部24A、纵延部24B以及圆弧状部24C。在该系绳102上代替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侧连通口38以及下侧连通口40而形成有第一上侧连通口104、第二上侧连通口106、第一下侧连通口108、第二下侧连通口110、第三下侧连通口112以及第四下侧连通口114。
第一以及第二上侧连通口104、106构成了上侧连通口,并且以在安全气囊20的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被形成在系绳102的横延部24A上。第一至第四下侧连通口108、110、112、114构成了下侧连通口,并且在与肩约束部32A相比靠安全气囊20的下端侧(与图12的一点划线相比靠下侧)处,以在安全气囊20的上下方向上排列的方式而被形成在系绳102的纵延部24B上。而且,第一至第四下侧连通口108、110、112、114的各开口面积的总计被设定为与第一以及第二上侧连通口104、106的各开口面积的总计相比而较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至第四下侧连通口108、110、112、114被形成为,越从位于最上侧的第一下侧连通口108趋向于位于最下侧的第四下侧连通口114,则开口面积越变大。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将第三以及第四下侧连通口112、114中的一个下侧连通口省略,并且扩大另一个下侧连通口的开口面积,从而利用上述另一个下侧连通口来确保与第三以及第四下侧连通口112、114的各开口面积的总计相等的开口面积。
(作用以及效果)
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从后气囊部32内的下部通过第一至第四下侧连通口108、110、112、114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参照图12的箭头标记G13~G16)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从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通过第一以及第二上侧连通口104、106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的气体(参照图12的箭头标记G11、G12)的流量减小。因此,能够获得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由于被供给至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的气体分别通过第一以及第二上侧连通口104、106中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因此会提高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整流效果,从而能够顺畅地向前气囊部30的上部供给气体。同样地,由于被供给至后气囊部32内的下部的气体分别通过第一至第四下侧连通口108、110、112、114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因此能够提高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整流效果,从而能够顺畅地向前气囊部30的下部供给气体。由此,能够更加有助于使前气囊部30的展开动作稳定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结构)
在图13中,通过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0中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20通过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隔部82相同的分隔部82而被分隔为前气囊部30与后气囊部32,在后气囊部32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整流布72相同的整流布72。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安全气囊20以如下的折叠方法被折叠的结构。即,安全气囊20中,在后气囊部32内收纳了充气装置26以及整流布72的状态下,与分隔部82相比靠上侧的头约束区域20H如图14A所示而朝向安全气囊20的下方(图14A的箭头标记D方向)以卷筒折叠的方式被折叠。在该情况下,上述的卷筒折叠被设为,将安全气囊20中的乘员侧(在膨胀展开状态下面向乘员P一侧)设为内侧的内卷筒折叠。
而且,安全气囊20中,与头约束区域20H相比靠下侧的胸腹约束区域20C朝向安全气囊20的下方且安全气囊20的后方(图14B的箭头标记R方向)以折皱折叠的方式被折叠。另外,在图14B中示出了胸腹约束区域20C的折叠中途的状态。此外,在图13中,为了容易示出上述的内卷筒折叠以及折皱折叠的方向,在安全气囊20上记载了多个一点划线。
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被折叠的安全气囊20由易于通过该安全气囊20的膨胀压力而破裂的包装材料所包装,并且被设为如图14C所示的长条状的封装件122。该封装件122、即折叠状态下的安全气囊20以使其长度方向朝向座椅靠背14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被收纳于中央侧侧部14A内,并且通过使用充气装置26的双头螺栓而被结合固定于侧框架15A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被收纳于中央侧侧部14A内的封装件122(参照图13的双点划线)的上端122A位于与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上侧连通口38相比靠座椅靠背14的上端侧(图13的箭头标记SBUP方向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在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上侧连通口38位于与整流布72的上端开口72A相比靠座椅靠背14的上端侧。该上侧连通口38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被设定为,相对于上端开口72A从安全气囊20的上方侧对置。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前文所述使头约束区域20H以内卷筒折叠的方式被折叠、胸腹约束区域20C以折皱折叠的方式被折叠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采用例如头约束区域20H以及胸腹约束区域20C的双方均以内卷筒折叠的方式被折叠的结构。此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头约束区域20H以及胸腹约束区域20C的双方均以折皱折叠的方式被折叠的结构。
(作用以及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20的与分隔部82相比靠上侧的头约束区域20H朝向安全气囊20的下方以内卷筒折叠的方式被折叠。并且,该安全气囊20中,与头约束区域20H相比靠下侧的胸腹约束区域20C朝向安全气囊20的下方且安全气囊20的后方以折皱折叠的方式被折叠。由此,安全气囊20被设为易于从下方朝向上方而稳定地膨胀展开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以上所述的方式被折叠的安全气囊20通过包装材料而被包装并被设为封装件122,且被收纳于座椅靠背14的侧部处。而且被构成为,该收纳状态下的封装件122的上端122A位于与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上侧连通口38相比靠座椅靠背14的上端侧。因此,由于除了胸腹约束区域20C中的折皱折叠之外无需使安全气囊20中的上侧连通口38的周边进一步折叠,因此能够使上侧连通口38不会成为由于折叠而实质上被堵塞的状态。由此,能够在充气装置26工作时向前气囊部30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参照图13的箭头标记G17、G18)的流量平衡设为良好。
即,在以封装件122的上端122A位于与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上侧连通口38相比靠座椅靠背14的下端侧的方式而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安全气囊20的上端部的折叠从而上侧连通口38实质上将会被堵塞。在该情况下,通过充气装置26的动作而从整流布72的上端开口72A向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进行喷出的气体,不会顺畅地通过上侧连通口38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其结果为,从整流布72的下端开口72B向后气囊部32内的下部进行喷出、并且通过下侧连通口40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流量会变得过多。由此,从上侧连通口38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流量与从下侧连通口40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流量的平衡会恶化,从而使前气囊部30的展开动作变得不稳定。
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通过充气装置26的动作而从整流布72的上端开口72A向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进行喷出的气体顺畅地通过上侧连通口38而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由此,能够使从上侧连通口38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流量与从下侧连通口40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下部进行供给的气体的流量的平衡良好。根据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安全气囊20(尤其是前气囊部30)从下方朝向上方而稳定地膨胀展开。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文所述,能够使从整流布72的上端开口72A向后气囊部32内的上部进行喷出的气体通过上侧连通口38而顺畅地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由此,能够使气体不优先向被设置于后气囊部32的上部处的肩约束部32A进行供给、而优先向前气囊部30内的上部进行供给。其结果为,能够使肩约束部32A在膨胀展开初期不会成为过高的高压。
即,例如,在封装件122的上端122A位于与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上侧连通口38相比靠座椅靠背14的下端侧处、且与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上端开口72A相比靠座椅靠背14的上端侧处的情况下,气体会变得无法顺畅地从上侧连通口38向前气囊部30的上部进行供给。在该情况下,从上端开口72A朝向肩约束部32A的气体(参照图13的箭头标记G17)的流量会增加,从而肩约束部32A在膨胀展开初期会成为过高的高压,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避免此情况。由此,即使在儿童的头部等存在于例如作为肩约束部32A的膨胀展开区域的非适当位置处的状态下肩约束部32A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对儿童的头部等的负载,因此能够提高OOP性能。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70、80、80’、90、100、120被设置于座椅靠背14的中央侧侧部14A(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处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本发明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设置于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处的情况下,例如,如所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肩约束部的膨胀宽度较薄,从而能够使肩约束部向乘员的肩部与车身侧部之间的狭窄间隙的展开性能良好。此外,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肩部嵌入到在安全气囊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处的、被形成于肩约束部的附近的凹部中,从而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而防止或抑制肩部相对于安全气囊的意外移动。
此外,虽然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安全气囊20被形成为能够对乘员P的头部H至腹部进行约束的大小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图1中由三点划线所示,也可以采用在安全气囊20的下端部处设置腰约束部20A的结构(安全气囊20被形成为能够对头部H至腰部L进行约束的大小的结构)。此外,虽然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安全气囊20的前气囊部30被形成为能够对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及头部H进行约束的大小、而后气囊部32被形成为能够对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及肩部S进行约束的大小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前气囊部只要为能够对乘员的至少胸部的前部以及头部进行约束的大小即可,后气囊部只要能够对乘员的至少胸部的后部进行约束即可。
此外,本发明中的分隔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系绳24、102、分隔部82、82’、92的结构。本发明中的通过分隔部而被设定的肩约束部的前端部的形状、肩约束部的宽度尺寸、连通口的位置以及数目等能够实施适当的改变。
此外,虽然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被搭载于作为驾驶座的车辆用座椅12(前座椅)上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也能够应用于车辆的副驾驶座或第二排的座椅等的后排座(后座椅)上。
除此之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改变。此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当然不限定于各个所述实施方式。
此外,作为参考,在本说明书中援引了作为日本申请的特愿2012-162721的公开的全部内容。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所有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中的各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通过参照而被援引是以与具体且独立地被记载的情况相同的程度而以参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接下来,对参考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与作用,标注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考例>
在图15中,通过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的俯视剖视图而图示了参考例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30中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的状态。在该参考例中,在车辆右侧的座椅132R的座椅靠背14、与车辆左侧的座椅132L的座椅靠背14双方上搭载有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30。虽然该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30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基本相同的结构,但其为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系绳24的结构。
在该参考例中,在车厢的顶棚上安装有车厢内摄像机(拍摄装置)(均省略图示)。该车厢内摄像机与作为控制装置的ECU42(在图15中省略图示)电连接。ECU42在根据由车厢内摄像机拍摄到的图像而检测到至少在左右某一方的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区域中存在儿童的头部等的保护对象时,即使在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44(图15中省略图示)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也会禁止该至少一方的充气装置26的启动。
例如,ECU42在儿童的头部H1位于车辆左侧的座椅靠背14的中央侧侧部14A的前方处的状态下,会禁止车辆左侧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30中的充气装置26的启动。此外,例如ECU42在儿童的头部H2位于车辆右侧的中央侧侧部14A的前方处的状态下,禁止车辆右侧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30中的充气装置26的启动。此外,例如在儿童的头部H3位于左右的座椅132L、132R之间的状态下,禁止左右双方的充气装置26的启动。
在该参考例中,由于在儿童的头部等保护对象存在于作为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区域的非适当位置(outofposition)处的状态下,安全气囊20不会膨胀展开,从而能够有助于对于该保护对象的保护性能(所谓OOP性能)的提高。另外,该参考例对于车辆的前座椅以及后座椅均能够应用。此外,虽然在该参考例中,采用了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系绳24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设置有系绳24的结构。
符号说明
10: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车辆用座椅;14:座椅靠背;14A:通道侧侧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部);20:安全气囊;20H:头约束区域;24:系绳(分隔部);26:充气装置;28:整流布(整流部件);28A:上端开口;28B:下端开口;30:前气囊部;32:后气囊部;32A:肩约束部;32A1:用于对乘员的肩部的中心进行约束的部位;38:上侧连通口;40:下侧连通口;70: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72:整流布(整流部件);72A:上端开口;72B:下端开口;80: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82:分隔部;84:缝制部;80’: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82’:分隔部;90: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92:分隔部;94:第一下侧连通口;96:第二下侧连通口;100: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2:系绳(分隔部);104:第一上侧连通口;106:第二上侧连通口;108:第一下侧连通口;110:第二下侧连通口;112:第三下侧连通口;114:第四下侧连通口;120: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2A:封装件的上端(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的上端)。

Claims (13)

1.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
充气装置,其通过启动而产生气体;
安全气囊,其被设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处,并通过内部被供给所述气体从而向所述侧部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并且被设为能够对乘员的至少胸部至头部进行约束;
分隔部,其将所述安全气囊分隔为,用于对乘员的至少胸部的后部进行约束的后气囊部、以及用于对乘员的至少胸部的前部以及头部进行约束的前气囊部,并且在所述分隔部上形成有多个连通口,所述多个连通口用于使来自被收纳于所述后气囊部内的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供给至所述前气囊部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设置有用于对乘员的肩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约束的肩约束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在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所述肩约束部与所述后气囊部的下部相比向所述座椅靠背的前方侧突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具备整流部件,所述整流部件将从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向所述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侧面观察时,所述肩约束部的前端部成为向车辆前方侧凸起的圆弧状。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部通过形成有所述多个连通口的系绳而构成,所述系绳在位于所述肩约束部与所述前气囊部之间的部位处宽度尺寸减小。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部通过对所述安全气囊的基布进行缝制而形成的缝制部而将所述安全气囊分隔为所述前气囊部与所述后气囊部,并且通过在所述前气囊部与所述后气囊部之间局部性地省略所述缝制部从而形成所述多个连通口。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连通口包括:使所述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与所述前气囊部内的上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的上下方向上连通的上侧连通口、以及使所述后气囊部内的下部与所述前气囊部内的下部在所述安全气囊的前后方向上连通的下侧连通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具备整流部件,所述整流部件被设置于所述后气囊部内,并将从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从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向所述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
所述整流部件被形成为,越从所述上端开口趋向于所述下端开口则直径越扩大的筒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部的所述上侧连通口被设定为与所述整流部件的所述上端开口对置,所述分隔部的所述下侧连通口被设定为与所述整流部件的所述下端开口对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设置有用于对乘员的肩部进行约束的肩约束部,
所述整流部件的所述上端开口被设定于,与在所述肩约束部中用于对乘员的肩部的中心进行约束的部位相比靠所述后气囊部的上端侧。
11.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下侧连通口的开口面积被设定为,大于所述上侧连通口的开口面积。
12.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安全气囊中,与所述分隔部相比靠上侧的头约束区域朝向所述安全气囊的下方以卷筒折叠或折皱折叠的方式被折叠,并且,与所述头约束区域相比靠下侧的区域朝向所述安全气囊的下方且所述安全气囊的后方以卷筒折叠或折皱折叠的方式被折叠,并且所述安全气囊以该折叠状态被收纳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侧部处,
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该收纳状态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上端位于与所述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上侧连通口相比靠所述座椅靠背的上端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具备整流部件,所述整流部件被设置于所述后气囊部内,并将从所述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从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向所述后气囊部内的上部以及下部进行分配,
所述分隔部的所述上侧连通口被设定为与所述整流部件的所述上端开口对置,
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设置有用于对乘员的肩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约束的肩约束部。
CN201480048286.9A 2013-11-21 2014-08-25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17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1323 2013-11-21
JP2013241323 2013-11-21
PCT/JP2014/072196 WO2015075984A1 (ja) 2013-11-21 2014-08-25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7852A true CN105517852A (zh) 2016-04-20
CN105517852B CN105517852B (zh) 2018-01-30

Family

ID=53179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828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17852B (zh) 2013-11-21 2014-08-25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89841B2 (zh)
EP (1) EP3072751B1 (zh)
JP (1) JP5991443B2 (zh)
CN (1) CN105517852B (zh)
WO (1) WO2015075984A1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0506A (zh) * 2014-07-22 2017-05-1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09153362A (zh) * 2016-06-01 2019-01-0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员保护装置
CN110281871A (zh) * 2018-03-19 2019-09-2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
CN111094077A (zh) * 2017-10-13 2020-05-01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车辆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
CN111491830A (zh) * 2018-01-26 2020-08-0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11615473A (zh) * 2018-01-11 2020-09-0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员保护装置
CN111699114A (zh) * 2017-12-08 2020-09-22 Zf汽车德国有限公司 侧气囊和包括侧气囊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
CN111845613A (zh) * 2019-04-12 2020-10-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CN112440922A (zh) * 2019-09-04 2021-03-05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远端保护安全气囊、车辆座椅及车辆
CN113428104A (zh) * 2020-03-06 2021-09-2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CN114802084A (zh) * 2021-01-19 2022-07-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15135917A (zh) * 2020-02-21 2022-09-30 株式会社大赛璐 连结构造、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6286B2 (ja) * 2013-10-30 2017-11-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79469B2 (ja) * 2014-06-23 2017-08-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07749B2 (ja) 2014-06-23 2017-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979933B1 (en) 2014-07-29 2018-06-20 Toyoda Gosei Co., Ltd. Far-side aribag apparatus
JP6451548B2 (ja) * 2014-08-07 2019-01-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6031468A1 (ja) * 2014-08-26 2016-03-0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におけるエアバッグ
WO2016158022A1 (ja) * 2015-03-30 2016-10-0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22911B2 (ja) * 2015-04-14 2018-11-14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37727B2 (ja) * 2015-07-30 2017-11-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EP3549832B1 (en) * 2015-08-07 2021-01-06 Toyoda Gosei Co., Ltd. Far-side airbag apparatus
JP2017036038A (ja) * 2015-08-07 2017-02-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55365B2 (ja) * 2015-08-28 2019-01-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14890B2 (ja) * 2015-09-24 2019-12-04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065483A (ja) * 2015-09-30 2017-04-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623677B2 (ja) * 2015-10-23 2019-12-25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45606B2 (ja) * 2015-11-27 2019-07-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51196B2 (ja) * 2015-11-30 2019-07-3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6632354B2 (ja) * 2015-12-03 2020-01-2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9311444B (zh) * 2016-02-16 2020-09-08 乔伊森安全系统收购有限责任公司 中心侧气囊模块
US9827940B2 (en) * 2016-03-16 2017-11-28 Autoliv Asp, Inc. Side airbag with internal diffuser
KR101781387B1 (ko) * 2016-04-15 2017-09-25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의 파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JP6658585B2 (ja) * 2017-02-03 2020-03-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US10407017B2 (en) 2017-06-09 2019-09-10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ide airbag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JP6729499B2 (ja) * 2017-06-12 2020-07-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66826B2 (ja) * 2017-11-09 2021-04-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696261B2 (en) * 2018-12-03 2020-06-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eat assembly including airbags integrated into a tulip armchair
CN109318851B (zh) * 2018-12-07 2024-02-06 上海临港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侧气囊
US11007971B2 (en) * 2019-02-15 2021-05-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 airbag including spacer chamber
CN111976644B (zh) * 2019-05-21 2022-10-1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
JP7192725B2 (ja) * 2019-09-25 2022-12-2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220104401A (ko) * 2021-01-18 2022-07-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사이드 에어백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6782A (en) * 1995-06-26 1996-12-24 Alliedsignal Inc. Dual pressure side impact air bag
JPH09309399A (ja) * 1996-05-22 1997-12-02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11278195A (ja) * 1998-03-30 1999-10-12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478329B1 (en) * 1999-04-13 2002-11-12 Nihon Plast Co., Ltd. Air bag
JP2007314076A (ja) * 2006-05-26 2007-12-06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2025182A (ja) * 2010-07-20 2012-02-09 Honda Motor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3168556A1 (ja) * 2012-05-09 2013-11-14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16746B2 (ja) 1996-04-24 2000-03-06 ペトリ・アーゲー ガスバッグ
JP3430835B2 (ja) 1996-09-26 2003-07-2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ク装置
JP3551784B2 (ja) * 1997-09-19 2004-08-1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たたみ構造及び方法
JP2000185620A (ja) 1998-12-22 2000-07-04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54491B2 (ja) 2003-11-05 2009-04-1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549672B2 (en) 2004-05-27 2009-06-23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device
JP4433957B2 (ja) 2004-09-15 2010-03-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ATE535424T1 (de) * 2004-11-04 2011-12-15 Autoliv Dev Seitenairbag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
JP4245031B2 (ja) 2006-09-28 2009-03-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18408B2 (ja) 2007-08-01 2013-01-1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荷台の幌装置
JP5382584B2 (ja) 2007-09-14 2014-01-08 トヨタ自動車東日本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076711A (ja) * 2008-09-29 2010-04-08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024132A (ja) 2011-07-21 2013-02-04 Fujitsu Ten Ltd エンジン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ンジン制御システム
JP5949737B2 (ja) * 2013-12-06 2016-07-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07749B2 (ja) * 2014-06-23 2017-04-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79469B2 (ja) * 2014-06-23 2017-08-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27110B2 (ja) * 2014-10-23 2018-05-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6782A (en) * 1995-06-26 1996-12-24 Alliedsignal Inc. Dual pressure side impact air bag
JPH09309399A (ja) * 1996-05-22 1997-12-02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11278195A (ja) * 1998-03-30 1999-10-12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478329B1 (en) * 1999-04-13 2002-11-12 Nihon Plast Co., Ltd. Air bag
JP2007314076A (ja) * 2006-05-26 2007-12-06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2025182A (ja) * 2010-07-20 2012-02-09 Honda Motor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3168556A1 (ja) * 2012-05-09 2013-11-14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0506B (zh) * 2014-07-22 2019-08-16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06660506A (zh) * 2014-07-22 2017-05-1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气囊装置
CN109153362B (zh) * 2016-06-01 2021-04-2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员保护装置
CN109153362A (zh) * 2016-06-01 2019-01-0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员保护装置
US11498512B2 (en) 2017-10-13 2022-11-1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irbag assembly for a vehicle seat of a motor vehicle
CN111094077A (zh) * 2017-10-13 2020-05-01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车辆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
CN111094077B (zh) * 2017-10-13 2022-06-07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车辆座椅的安全气囊组件
CN111699114A (zh) * 2017-12-08 2020-09-22 Zf汽车德国有限公司 侧气囊和包括侧气囊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
CN111615473A (zh) * 2018-01-11 2020-09-0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乘员保护装置
CN111491830A (zh) * 2018-01-26 2020-08-0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11491830B (zh) * 2018-01-26 2022-05-2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10281871A (zh) * 2018-03-19 2019-09-2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
CN110281871B (zh) * 2018-03-19 2022-12-2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安全气囊
CN111845613A (zh) * 2019-04-12 2020-10-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CN112440922A (zh) * 2019-09-04 2021-03-05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远端保护安全气囊、车辆座椅及车辆
CN115135917A (zh) * 2020-02-21 2022-09-30 株式会社大赛璐 连结构造、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CN115135917B (zh) * 2020-02-21 2024-04-19 株式会社大赛璐 连结构造、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CN113428104A (zh) * 2020-03-06 2021-09-2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CN113428104B (zh) * 2020-03-06 2023-11-21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CN114802084A (zh) * 2021-01-19 2022-07-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72751A1 (en) 2016-09-28
EP3072751B1 (en) 2018-03-21
WO2015075984A1 (ja) 2015-05-28
EP3072751A4 (en) 2016-11-23
JP5991443B2 (ja) 2016-09-14
US9789841B2 (en) 2017-10-17
US20160264091A1 (en) 2016-09-15
CN105517852B (zh) 2018-01-30
JPWO2015075984A1 (ja)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7852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5949737B2 (ja)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0774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15542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691959B1 (ko) 파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CN104228748B (zh) 侧气囊装置
CN104470764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4417478A (zh)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JP728851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955681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2009006860A (ja)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2016112927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191574B2 (ja)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487294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2017036038A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54709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233261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419049B2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JPWO2016152245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60819B2 (en) Airbag apparatus
KR102569645B1 (ko) 승차인 구속 장치
JP2017144996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858600A (zh) 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的制造方法
JP498691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023493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