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8104B - 侧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侧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8104B
CN113428104B CN202110242733.6A CN202110242733A CN113428104B CN 113428104 B CN113428104 B CN 113428104B CN 202110242733 A CN202110242733 A CN 202110242733A CN 113428104 B CN113428104 B CN 1134281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bag
vehicle
inflator
inner bag
occup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427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28104A (zh
Inventor
木野雅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428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8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281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81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021/1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deployment trajecto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能够抑制在气囊开始展开以及膨胀之后乘员臂部的抬起变慢。侧气囊装置通过向气囊(3)供给来自充气机(4)的气体,从而使气囊(3)在就座于车辆的座椅的乘员(P1)与车辆的车身侧部之间从车辆的后方向前方展开以及膨胀。在气囊(3)内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设置有所述充气机(4)以及内囊(16),该充气机与乘员(P1)的肩中心(SC)相比位于下方、且在上端部具有气体的喷出部(20),该内囊(16)以将该充气机(4)的上端部的周围包围的方式设置。内囊(16)成为固定于气囊(3)内部的状态,该内囊(16)具有下开口部(17)、且在与下开口部(17)相比靠上侧处具有开口面积小于该下开口部(17)的上开口部(18)。

Description

侧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搭载的侧气囊装置具有以折叠状态收纳的气囊。该装置在车辆的侧面碰撞等时向上述气囊供给来自充气机的气体,由此使该气囊在就座于车辆的座椅的乘员与该车辆的车身侧部之间从车辆后方向前方展开以及膨胀。而且,通过这样展开以及膨胀的气囊,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保护乘员。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侧气囊装置中,展开以及膨胀的状态下的气囊内部以从上向下成为第一室、第二室以及第三室的方式被系带(tether)等划分,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以第一室、第二室以及第三室的顺序被供给。即,以使得以上述的路径向气囊内部供给来自充气机的气体的方式在气囊内部形成有通路等。
虽然乘员与车辆的车身侧部之间的距离最近的是肩部,但在上述侧气囊装置中,在气囊的展开以及膨胀时,第一室位于与乘员的肩部对应的位置,从而使该第一室能够在乘员的肩部与车辆的车身侧部之间迅速地膨胀。另外,在第一室膨胀后使第二室膨胀,通过该第二室抬起乘员的臂部。由此,在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以及膨胀的气囊不会经由乘员的臂部推压乘员的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807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侧气囊装置中,在气囊的展开以及膨胀时,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在被供给至气囊的第一室之后被供给至第二室,因此从气囊开始展开以及膨胀起至第二室膨胀为止需要某种程度的时间。因此,由于膨胀的第二室而延迟了乘员的臂部的抬起,与此相伴,在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以及膨胀的气囊有可能经由乘员的臂部推压乘员的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气囊装置,其能够抑制在气囊开始展开以及膨胀之后乘员的臂部的抬起变慢的情况。
在解决上述课题的侧气囊装置中,通过向被折叠收纳的气囊供给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使气囊在就座于车辆的座椅的乘员与车辆的车身侧部之间从车辆的后方向前方展开以及膨胀。在展开以及膨胀的状态下的气囊内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设置有上述充气机以及内囊,该充气机与乘员的肩中心相比位于下方且在上端部具有气体的喷出部,该内囊以将该充气机的上端部的周围包围的方式设置。而且,内囊成为固定于气囊内部的状态,该内囊具有下开口部并且在与上述下开口部相比靠上侧处具有开口面积小于该下开口部的上开口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的供给而使气囊展开以及膨胀时,来自与乘员的肩中心相比位于下方的充气机上端部的喷出部的气体向内囊内喷出。由于内囊的上开口部的气体流通面积小于下开口部的气体流通面积,因此在如上所述喷出的气体通过上开口部时,该气体的流速提高而气体迅速地到达气囊内部的后部上端,然后在气囊内部的上端沿前方流动。由于气囊内部的上端处的这样的气体的流动,气囊的上端部迅速地膨胀而到达乘员臂部的下方,从而将该臂部抬起,因此能够抑制该抬起变慢。
在上述侧气囊装置中,在展开以及膨胀时的气囊内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且与充气机相比的前侧,设置有对气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进行限制的系带。
由于就座于车辆的座椅的乘员的腰附近是比较硬的部分,因此优选在使气囊展开以及膨胀时,使该气囊迅速地位于乘员的腰与车辆的车身侧部之间。另一方面,从充气机上端部的喷出部喷出的气体的一部分经由内囊的下开口部向气囊内部的下方流动。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气囊内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且与充气机相比的前侧的部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受到系带的限制,因此从充气机喷出而向气囊内部的下方流动的气体难以停留在其内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其结果,上述气体容易遍及气囊内部的下端,从而使该气囊的下端部相对迅速地膨胀而位于乘员的腰与车辆的车身侧部之间。
此外,上述系带以在上述气囊展开以及膨胀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对系带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改变对气囊内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进行限制的部分的位置、大小,由此能够对气囊的展开以及膨胀时的该气囊内部的朝向下端的气体的流动方式进行调整。
另外,可以考虑上述系带以越朝向上端则越位于车辆的前方侧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为了通过展开以及膨胀的气囊的上端部迅速地将乘员的臂部上推,优选在某种程度上对该气囊内部的上端部进行加宽。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系带相对于上下方向以上述方式倾斜,能够将气囊内部的上端部的宽度设为能够通过展开以及膨胀的气囊的上端部迅速地将乘员的臂部上推的宽度。
此外,可以考虑上述系带的下端位于相对于内囊的下开口部的延长线向车辆的前方侧偏移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从充气机喷出的气体的一部分经由内囊的下开口部向气囊内部的下方流动时,能够抑制上述气体的流动被系带的下端妨碍的情况。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气囊开始展开以及膨胀之后乘员臂部的抬起变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整个侧气囊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对座椅靠背的内部的气囊周围进行放大表示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车辆中的座椅与车身侧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将气囊扩展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对内囊进行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将用于形成气囊的布片扩展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6对应用于汽车等车辆的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侧气囊装置具有:气囊3,其以折叠状态收纳于车辆的座椅1的座椅靠背2的内部;以及充气机4,其用于向该气囊3供给膨胀用气体。充气机4与气囊3一起固定于在座椅靠背2的内部沿该座椅靠背2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框架6。
此外,在图1的气囊3中,用虚线表示被折叠收纳于座椅靠背2的状态,另一方面,用双点划线表示接收来自充气机4的膨胀用气体供给而展开以及膨胀后的状态。顺便说一下,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展开以及膨胀的气囊3的大小以及固定位置成为如下的大小以及固定位置,即,气囊3的上端位于与乘员P1的肩部对应的位置,另一方面,气囊3的下端部位于与乘员P1的腰对应的位置。
图2对座椅靠背2内部的气囊3周围进行放大表示。根据图2可知,在座椅靠背2内部收容的充气机4通过铆接等固定于将充气机4的周围覆盖的保持器5。并且,保持器5通过分别在上下两层设置的螺栓7以及螺母8(图2中仅图示上层的螺栓以及螺母),与上述折叠状态的气囊3一起固定于框架6。由此,充气机4经由保持器5固定于座椅靠背2的框架6,并且上述气囊3也固定于框架6。
如图1所示,侧气囊装置还具有:控制装置9,其对充气机4向气囊3的膨胀用气体的供给进行控制;以及碰撞传感器10,其用于对车辆的侧面碰撞进行检测。如果基于侧面碰撞的碰撞施加于车辆,则碰撞传感器10向控制装置9输出检测信号。控制装置9基于来自碰撞传感器10的检测信号,使充气机4工作而向气囊3供给膨胀用气体。
如果从充气机4向折叠状态的气囊3供给膨胀用气体,则该气囊3展开以及膨胀而将充气机4附近的部分保留于座椅靠背2内并且从该座椅靠背2向前方(图1的右方)弹出。如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从座椅靠背2弹出的气囊3在就座于座椅1的乘员P1与车辆的车门以及立柱等车身侧部11之间向车辆的前方(图3的右方)展开以及膨胀。此外,图3的空心箭头表示在由于车辆的侧面碰撞而使碰撞施加于车身侧部11时该碰撞的施加方向。
接下来,对气囊3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气囊3通过将一片布片13沿折叠线L1折叠成两部分而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使该重叠的部分的周缘彼此在粗虚线L2所示的位置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为袋状。在气囊3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且折叠线L1附近,形成有将气囊3的内外连通的开口部14。能够将保持器5(充气机4)经由该开口部14插入至气囊3的内部。另外,在布片13的由折叠线L1折叠成两部分而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中的一方、且位于开口部14的上侧的部分,形成有上下一对安装孔15。这些安装孔15用于将气囊3的后端部(图4的左端部)安装于座椅靠背2的框架6(图2)。
在气囊3内部的上述开口部14的上侧设置有形成为管状的内囊16。内囊16具有下开口部17。并且,在内囊16的与上述下开口部17相比靠上侧,具有开口面积小于该下开口部17的上开口部18。在该内囊16,还与气囊3的上下一对安装孔15对应而形成有上下一对安装孔19。而且,保持器5(充气机4)经由气囊3的开口部14插入至位于气囊3内的内囊16的内部。
在将保持器5固定于框架6(图2)时,该保持器5的螺栓7穿过内囊16的安装孔19以及气囊3的安装孔15。并且,使用该螺栓7以及螺母8(图2)将上述气囊3以及内囊16与保持器5一起固定于框架6。此时,内囊16成为固定于气囊3内部的状态。此外,内囊16也可以与气囊3一体形成。顺便说一下,气囊3向上述框架6的固定是以如下方式进行的,即,成为气囊3的远离保持器5的部分位于车辆的前方侧(图4的右侧)的状态。
在将保持器5固定于框架6的固定状态下,固定于保持器5的充气机4与就座于座椅1的乘员P1的肩中心SC相比位于下方。在该充气机4的上端部设置有喷出膨胀用气体的喷出部20。喷出部20向该喷出部20的外侧即图4中实线箭头所示的方向喷出膨胀用气体。并且,充气机4的上端部(喷出部20)的周围被位于气囊3内部的内囊16包围。而且,如果从充气机4的喷出部20如图4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向内囊16内喷出膨胀用气体,则该膨胀用气体通过内囊16的上开口部18而向气囊3内部的上端流动,另一方面,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经由内囊16的下开口部17向气囊3内部的下方流动。
图5对保持器5(充气机4)以及内囊16进行放大表示。
根据图5可知,内囊16是以如下方式形成的,即,通过将布片21沿折叠线L1折叠成两部分而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使该重叠的部分彼此在粗虚线L6、L7所示的位置相互结合,从而成为管状。顺便说一下,粗虚线L6在靠近折叠线L1的位置沿图5的上下方向延伸。另一方面,粗虚线L7在从粗虚线L6向图5的右方向离开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以越是图5的上方侧的部分则与粗虚线L6在图5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越短的方式,相对于粗虚线L6倾斜。
在内囊16的内部,粗虚线L7的下端部与粗虚线L6之间的部分成为上述下开口部17,粗虚线L7的上端部与粗虚线L6之间的部分成为上述上开口部18。而且,在将保持器5的螺栓7插入至内囊16的安装孔19时,成为位于在该保持器5固定的充气机4的上端的上述喷出部20被内囊16内部的粗虚线L6与粗虚线L7之间的部分包围的状态。由于粗虚线L7相对于粗虚线L6以上述方式倾斜的关系,内囊16的上开口部18的开口面积变得小于下开口部17的开口面积。
图6表示气囊3的以折叠线L1为中心折叠成两部分的布片13的内部,更详细地说,表示以使上述内部露出的方式以折叠线L1为中心折叠成两部分之前的打开状态的布片13。
根据图6可知,通过缝制等将比该布片13小的加强用的布片22固定于布片13的中央部。气囊3的与布片13、22的折叠线L1对应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将保持器5(充气机4)以及内囊16插入至气囊3内部的上述开口部14。在布片13、22的与上述开口部14相比靠图6的上侧,形成有用于将保持器5、内囊16以及气囊3安装于座椅1的框架6的上述安装孔15。
在布片22的图6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四边形状的系带23。上述系带23的靠近折叠线L1的部分在粗虚线L4所示的位置处与布片13、22结合,系带23彼此在从折叠线L1离开的部分即粗虚线L5所示的位置处相互接合。如图4所示,在粗虚线L5处相互结合的系带23彼此在气囊3的展开以及膨胀时成为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与图4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伸展的状态,对气囊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进行限制。
此时的系带23彼此的与粗虚线L5对应的部分在展开以及膨胀时的气囊3内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且与充气机4相比的前方侧(图4的右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以越朝向上端则越位于车辆的前方侧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即,以这种方式确定系带23彼此的结合部分(粗虚线L5)。另外,此时的系带23彼此的与粗虚线L5对应的部分的下端,位于相对于内囊16的下开口部17的延长线L8向车辆的前方侧偏移的位置。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侧气囊装置的作用。如果基于侧面碰撞的碰撞施加于车辆,则从图4所示的充气机4的喷出部20向以折叠状态在该车辆的座椅1的座椅靠背2(图2)的内部收纳的气囊3的内部供给膨胀用气体。其结果,如图3所示,在就座于座椅1的乘员P1与车辆的车门以及立柱等车身侧部11之间,气囊3向车辆的前方(图3的右方)展开以及膨胀。
如图4所示,充气机4的喷出部20与乘员P1的肩中心SC(图4)相比位于下方。而且,在气囊3的展开以及膨胀时,来自喷出部20的膨胀用气体向内囊16内喷出。如图4中实线箭头所示,从喷出部20喷出的膨胀用气体经由内囊16的上开口部18向气囊3内部的上端流动。另一方面,上述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经由内囊16的下开口部17向气囊3内部的下方流动。
内囊16的上开口部18的气体流通面积小于下开口部17的气体流通面积。因此,在从喷出部20喷出的膨胀用气体通过上开口部18时,该膨胀用气体的流速提高而膨胀用气体迅速地到达气囊3内部的后部上端(图4的左部上端),然后在气囊3内部的上端沿前方(图4的右方)流动。通过在气囊3内部的上端的这样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动,气囊3的上端部迅速地膨胀而到达乘员P1的臂部(图4的双点划线)的下方,将该臂部如图4的实线所示抬起,因此能够抑制该抬起变慢。
根据以上详细描述的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下面所示的效果。
(1)能够抑制气囊3开始展开以及膨胀之后的乘员P1的臂部的抬起变慢。
(2)在气囊3内部,从充气机4的喷出部20喷出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经由内囊16的下开口部17向气囊3内部的下方流动。在展开以及膨胀时的气囊3的内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且与充气机4相比的前侧,设置有对气囊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进行限制的系带23。
这里,由于就座于车辆的座椅1的乘员P1的腰附近是相对硬的部分,因此优选在使气囊3展开以及膨胀时,使该气囊3迅速地位于乘员P1的腰与车辆的车身侧部11之间。关于这一点,在侧气囊装置中,气囊3内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且与充气机4相比的前侧的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的膨胀被上述系带23限制。由此,从充气机4的喷出部20喷出而向气囊3内部的下方流动的气体难以停留在其内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其结果,上述膨胀用气体容易遍及气囊3内部的下端,能够使该气囊3的下端部比较迅速地膨胀而位于乘员P1的腰部与车辆的车身侧部11之间。
(3)在粗虚线L5所示的位置相互结合的系带23彼此的与粗虚线L5对应的部分,以在气囊3展开以及膨胀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通过对系带23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进行调整,能够改变气囊3内部的对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进行限制的部分的位置、大小,由此能够对气囊3的展开以及膨胀时的该气囊3内部的朝向下端的气体的流动方式进行调整。
(4)为了通过展开以及膨胀的气囊3的上端部迅速地抬起乘员的臂部,优选在某种程度上对该气囊3内部的上端部进行加宽。因此,气囊3内部的系带23彼此的与粗虚线L5对应的部分以越朝向上端则越位于车辆的前方侧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由此,能够使气囊3内部的上端部的宽度成为能够通过展开以及膨胀的气囊3的上端部而迅速地抬起乘员P1的臂部的宽度。
(5)气囊3内的系带23彼此的与粗虚线L5对应的部分的下端部,位于相对于内囊16的下开口部17的延长线L8而向车辆的前方侧偏移的位置。因此,在从充气机4的喷出部20喷出的膨胀用气体的一部分经由内囊16的下开口部17向气囊3内部的下方流动时,能够抑制上述膨胀用气体的流动被系带23彼此的与粗虚线L5对应的部分的下端部妨碍的情况。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还能够以如下方式变更。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下面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相互组合实施。
·关于系带23彼此的与粗虚线L5对应的部分的下端部,在气囊3的展开以及膨胀时,不需要一定位于相对于内囊16的下开口部17的延长线L8而向车辆的前方侧偏移的位置。
·关于系带23彼此的与粗虚线L5对应的部分,在气囊3的展开以及膨胀时,不需要一定以越朝向上端则越位于车辆的前方侧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关于系带23彼此的与粗虚线L5对应的部分,不需要一定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也可以省略系带23。
·将用于形成内囊16的布片21且沿折叠线L1折叠成两部分而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部分在粗虚线L6、L7所示的位置相互进行了结合,此时的粗虚线L6、L7不需要一定呈直线状延伸。
标号的说明
1…座椅,2…座椅靠背,3…气囊,4…充气机,5…保持器,6…框架,7…螺栓,8…螺母,9…控制装置,10…碰撞传感器,11…车身侧部,13…布片,14…开口部,15…安装孔,16…内囊,17…下开口部,18…上开口部,19…安装孔,20…喷出部,21…布片,22…布片,23…系带。

Claims (5)

1.一种侧气囊装置,其通过向被折叠而收纳的气囊供给来自充气机的气体,从而使所述气囊在就座于车辆的座椅的乘员与所述车辆的车身侧部之间,从所述车辆的后方向前方展开以及膨胀,该侧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展开以及膨胀的状态下的所述气囊内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部设置有所述充气机以及内囊,所述充气机与所述乘员的肩中心相比位于下方、且在上端部具有气体的喷出部,该内囊以将该充气机的所述上端部中的所述喷出部的周围包围的方式形成为管状,
所述内囊成为固定于所述气囊内部的状态,所述内囊具有下开口部,且在与所述下开口部相比靠上侧,具有开口面积小于该下开口部的上开口部,
展开以及膨胀的状态下的所述内囊的上端与所述乘员的肩中心相比位于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在展开以及膨胀时的所述气囊内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且与所述充气机相比的前侧,设置有对所述气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进行限制的系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系带以在所述气囊展开以及膨胀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系带以越朝向上端则越位于车辆的前方侧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系带的下端位于相对于所述内囊的下开口部的延长线向车辆的前方侧偏移的位置。
CN202110242733.6A 2020-03-06 2021-03-05 侧气囊装置 Active CN1134281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38642 2020-03-06
JP2020038642A JP7263648B2 (ja) 2020-03-06 2020-03-06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8104A CN113428104A (zh) 2021-09-24
CN113428104B true CN113428104B (zh) 2023-11-21

Family

ID=776675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42733.6A Active CN113428104B (zh) 2020-03-06 2021-03-05 侧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63648B2 (zh)
CN (1) CN113428104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22766A1 (de) * 2005-08-24 2007-03-01 Duerschinger Guenter Seitenairbag für ein 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in einem kraftfahrzeug
JP2010214977A (ja) * 2009-03-13 2010-09-30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内装構造
CN102307759A (zh) * 2009-02-13 2012-01-04 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JP2014088073A (ja) * 2012-10-29 2014-05-1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4349945A (zh) * 2012-06-06 2015-02-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5517852A (zh) * 2013-11-21 2016-04-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7428304A (zh) * 2015-03-30 2017-12-0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CN107444329A (zh) * 2016-05-31 2017-12-0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自适应侧躯干安全气囊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70099A (ja) * 2003-12-08 2005-06-30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1113922A1 (de) * 2011-09-21 2013-03-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Airbag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Verfahren zum Überführen eines Airbags der Airbagvorrichtung in einen kompakten Zustand und Fahrzeug mit der Airbagvorrichtung
JP5799909B2 (ja) * 2012-07-19 2015-10-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GB2508005B (en) * 2012-11-16 2018-07-18 Ford Global Tech Llc Bag-in-bag safety restraint with directional inflation
JP2017036038A (ja) * 2015-08-07 2017-02-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22766A1 (de) * 2005-08-24 2007-03-01 Duerschinger Guenter Seitenairbag für ein 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in einem kraftfahrzeug
CN102307759A (zh) * 2009-02-13 2012-01-04 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JP2010214977A (ja) * 2009-03-13 2010-09-30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内装構造
CN104349945A (zh) * 2012-06-06 2015-02-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2014088073A (ja) * 2012-10-29 2014-05-1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5517852A (zh) * 2013-11-21 2016-04-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7428304A (zh) * 2015-03-30 2017-12-0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车辆用侧气囊装置
CN107444329A (zh) * 2016-05-31 2017-12-08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自适应侧躯干安全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63648B2 (ja) 2023-04-25
JP2021138297A (ja) 2021-09-16
CN113428104A (zh) 2021-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33484B (zh) 用于帘式气囊的一体编织织物的有成本效益的使用
EP2889189B1 (en) Vehicle side air bag device
EP1679235B1 (en) Side curtain air bag
US7549671B2 (en) Knee-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US7384065B2 (en) Knee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US7770925B2 (en) Airbag protection flap
EP2496446B1 (en) Vehicle with a low-mount inflatable knee airbag having serial chambers
JP4434193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70228701A1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7793977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20050212270A1 (en) Unfolding assist mechanism for side curtain air bag
US10000174B2 (en) Head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JP4569310B2 (ja) 車両用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1615473B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09963754B (zh) 侧气囊装置
US20070267853A1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WO2019026538A1 (ja) 乗員保護装置
US7163233B2 (en) Head-protecting airbag
US9415742B1 (en) Three-way gas guide
JPH11235965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121580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2011126413A (ja) シート付け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442386B2 (en) Vehicular curtain air bag device
CN113428104B (zh) 侧气囊装置
JP2002321586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