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5917B - 连结构造、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连结构造、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35917B
CN115135917B CN202180015936.XA CN202180015936A CN115135917B CN 115135917 B CN115135917 B CN 115135917B CN 202180015936 A CN202180015936 A CN 202180015936A CN 115135917 B CN115135917 B CN 1151359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tube
state
connecting portion
coupl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593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35917A (zh
Inventor
福本健二
桥爪智树
山崎征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ic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135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59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359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359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with means other than bag structure to diffuse or guide inflation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7/00Adjustable joints,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 F16L27/08Adjustable joints,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allowing adjustment or movement only about the axis of one p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with means other than bag structure to diffuse or guide inflation fluid
    • B60R2021/2612Gas guiding means, e.g. ducts
    • B60R2021/2615Gas guiding means, e.g. ducts for diverting the gas into a plurality of ba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Joints Allowing Movement (AREA)

Abstract

连结构造(40)包括:第一连结部(11),由第一管的包括开口的一端部形成;以及第二连结部(21),由第二管的包括开口的一端部形成,该连结构造构成为:第一连结部从第二管的开口插入至所述第二连结部,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被连结为第二管能相对于第一管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在流体未流过流路的第一状态下,在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与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在流体流过流路的第二状态下,通过流体的压力使第一连结部以向流路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由此与第一状态相比间隙变小。

Description

连结构造、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结构造、具备连结构造的气囊装置以及具备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作为将可供流体流通的两根管连结的构造,已知将两根管连结为一方的管能相对于另一方的管转动的构造。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具有供流体流入的腔室的支架和在内部具有该流体的通路的轴连结为连接体能相对于支架转动的管状旋转接头。在该管状旋转接头中,在支架内形成有穿过腔室的支承孔,通过支承孔对轴进行轴支撑,由此使轴能相对于支架转动。此外,在该管状旋转接头中,为了密封腔室,在支架与轴之间设有密封构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55629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管状旋转接头中,在支架与轴之间夹存有密封构件,因此该密封构件有可能对轴的转动产生影响。此外,存在如下的问题:支架、轴会因密封构件而磨耗,从而产生不良状况。
本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将可供流体流通的两根流管连结为一方的流管能相对于另一方的流管转动的构造中,兼顾转动的顺畅性和流体的密封性的技术。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构成。即本公开的技术是一种连结构造,形成用于从流体供给源向流体供给对象引导流体的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将上游管与配置于所述上游管的下游侧的下游管连结,其中,所述连结构造包括:第一连结部,由作为所述上游管和所述下游管中一方的第一管中的、包括所述第一管的开口的一端部形成;以及第二连结部,由作为所述上游管和所述下游管中另一方的第二管中的、包括所述第二管的开口的一端部形成,所述连结构造构成为:以所述第一管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侧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连结部从所述第二管的开口插入至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被连结为至少在所述流体未流过所述流路的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管能相对于所述第一管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以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管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的转动不受阻碍的方式在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在所述流体流过所述流路的第二状态下,通过作用于所述第一连结部的所述流体的压力使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向所述流路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由此与所述第一状态相比所述间隙变小。
就是说,在本公开的连结构造中,以在第一状态下第二管相对于第一管的转动不受阻碍的方式在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与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在第二状态下,以使上述间隙比第一状态下变小的方式通过流体的压力使第一连结部变形。其结果是,根据本公开的连结构造,能兼顾第一状态下的第二管相对于第一管的转动的顺畅性和第二状态下的流体的密封性。需要说明的是,“缩小间隙”也包括消除间隙。
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连结构造中,在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之间没有夹存用于闭塞所述间隙的构件。由此,在第一状态下,能更顺畅地使第二管相对于第一管转动。
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连结构造中,所述第一连结部由所述上游管的包括开口的一端部形成,所述第二连结部由所述下游管的包括开口的一端部形成。由此,在流路中流体从上游管向下游管流动,因此流体的压力在对形成于下游管的第二连结部作用之前,先对形成于上游管的第一连结部作用。因此,即使在第二连结部因流体的压力而变形的情况下,也能使第一连结部比第二连结部先以向流路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其结果是,在第二状态下,能迅速地缩小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的间隙,能迅速地提高流体的密封性。
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连结构造中,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刚性设定为比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刚性低,以使所述第一连结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比所述第二连结部优先变形。由此,在第二状态下,能在流体的压力同等地作用于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的情况下,使第一连结部比第二连结部先以向流路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由此,在第二状态下能容易地缩小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与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的间隙。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连结构造中,形成所述第一连结部的材料的弹性模量比形成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材料的弹性模量低。由此,能使第一连结部的刚性比第二连结部的刚性低。弹性模量可以使用因流体的压力而作用于连结部的应力的大小和因该应力而产生的连结部的应变的大小,以(应力/应变)的比率表示。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连结构造中,所述第一连结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比所述第二连结部薄。由此,能使第一连结部的刚性比第二连结部的刚性低。
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连结构造中,设有限制部,该所述限制部通过从外侧与所述第二连结部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二状态下的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变形。由此,在第二状态下能限制第二连结部以向流路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其结果是,在第二状态下,能使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容易地接近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能容易地缩小第一连结部与第二连结部的间隙。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连结构造中,还具备:连结轴部,形成沿与所述第一管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将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连结为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管能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绕所述转动轴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所述连结轴部包括:棒状的轴主体部,贯通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并且形成所述转动轴;以及夹持部,设于所述轴主体部的两端,通过抵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外表面抵接来夹持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夹持部形成为所述限制部。
此外,也可以是,在本公开的连结构造中,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被连结为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管能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绕沿与所述第一管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包括:一对第一平坦面,与所述转动轴方向正交;以及一对第一圆弧面,将所述一对第一平坦面的一侧端的缘彼此和另一侧端的缘彼此分别连接,并且以形成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面的方式弯曲,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包括:一对第二平坦面,与所述转动轴方向正交,与所述一对第一平坦面对置;以及一对第二圆弧面,将所述一对第二平坦面的一侧端的缘彼此和另一侧端的缘彼此分别连接,并且以形成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面的方式弯曲,与所述一对第一圆弧面对置。由此,在第一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中相互对置的面彼此(第一平坦面与第二平坦面,第一圆弧面与第二圆弧面)相似。由此,在第一状态下,能与第二管相对于第一管的角度无关(就是说,与第二管的姿势无关)地将上述间隙的大小设置为固定。其结果是在第一状态下能使第二管相对于第一管的转动更顺畅化,且在第二状态下能与第二管相对于第一管的角度无关地确保稳定的密封性。
此外,本公开的技术也可以确定为具备上述的连结构造的气囊装置。即也可以是,本公开的技术是一种气囊装置,具备:充气机,作为气体的供给源;气囊,作为所述气体的供给对象,因所述气体的供给而展开;上游管和配置于所述上游管的下游侧的下游管,形成用于从所述充气机向所述气囊引导所述气体的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以及连结构造,将所述上游管与所述下游管连结,其中,所述连结构造包括:第一连结部,由作为所述上游管和所述下游管中一方的第一管中的、包括所述第一管的开口的一端部形成;以及第二连结部,由作为所述上游管和所述下游管中另一方的第二管中的、包括所述第二管的开口的一端部形成,所述连结构造构成为:以所述第一管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侧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连结部从所述第二管的开口插入至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被连结为至少在所述气体未流过所述流路的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管能相对于所述第一管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以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管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的转动不受阻碍的方式在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在所述气体流过所述流路的第二状态下,通过作用于所述第一连结部的所述气体的压力使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向所述流路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由此与所述第一状态相比所述间隙变小。
此外,也可以是,本公开的技术是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上述的气囊装置。
此外,也可以是,上述的车辆用座椅包括:座面部,支承乘坐者的臀部;以及靠背部,支承所述乘坐者的背部,并且设置为能相对于所述座面部倾倒,所述充气机配置于所述座面部,所述气囊配置于所述靠背部,所述连结构造设置为用于供所述第二管相对于所述第一管转动的转动轴和用于供所述靠背部倾倒的转动轴一致。由此,通过将充气机配置于座面部而不配置于靠背部,与在靠背部配置充气机的构造相比,能使靠背部薄型化。此时,设置为从配置于座面部的充气机向配置于靠背部的气囊供给气体的构造,因此能谋求使下游管与靠背部的倾倒动作联动。对此,在本公开的车辆用座椅中,通过使第二管的转动轴与靠背部的转动轴一致,能使下游管与靠背部的倾倒动作适当地联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能在将可供流体流通的两根流管连结为一方的流管能相对于另一方的流管转动的构造中,兼顾转动的顺畅性和流体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具备实施方式1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中座椅椅背处于立起姿势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在具备实施方式1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中座椅椅背处于倾倒姿势的状态的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气囊装置的立体图。
图4的(A)和图4的(B)是用于对上游管进行说明的图。
图5的(A)和图5的(B)是用于对下游管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用于对气囊装置的各构件的连结进行说明的图(1)。
图7是用于对气囊装置的各构件的连结进行说明的图(2)。
图8是表示下游管相对于上游管沿绕第二转动轴的第一方向转动至最大限度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下游管相对于上游管沿绕第二转动轴的第二方向转动至最大限度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在第一状态下的实施方式1的连结构造的图(1)。
图11是表示在第一状态下的实施方式1的连结构造的图(2)。
图12是表示在第二状态下的实施方式1的连结构造的图(1)。
图13是表示在第二状态下的实施方式1的连结构造的图(2)。
图14是表示在第一状态下的实施方式2的连结构造的图。
图15是表示在第二状态下的实施方式2的连结构造的图。
图16是表示在第一状态下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连结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技术为一种连结构造,将上游管和下游管连结,其中,上游管在用于从流体供给源向流体供给对象引导流体的流路中位于上游侧,下游管位于下游侧并且与上游管一同形成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以下,作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在通过从充气机(流体供给源的一个例子)供给的气体(流体的一个例子)使气囊(流体供给对象的一个例子)鼓起展开的气囊装置中应用了本公开的连结构造的例子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和各构成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构成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本公开不由实施方式限定,仅由专利权利要求限定。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在具备实施方式1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中座椅椅背处于立起姿势的状态的图。图2是表示在具备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中座椅椅背处于倾倒姿势的状态的图。车辆用座椅S10是供车辆的乘坐者就座的座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车辆用座椅S10的前后方向(深度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上下方向(高度方向)的各方向以从就座于车辆用座椅S10的乘坐者(就座者)观察到的前后、左右、上下的各方向为基准进行说明。
[整体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S10与就座的乘坐者的身体的各部对应,具备:座椅座垫(座面部)S1,支承乘坐者的臀部;座椅椅背(靠背部)S2,支承乘坐者的背部;以及头枕S3,支承乘坐者的头部。座椅椅背S2与座椅座垫S1的后端部连接,设置为能相对于座椅座垫S1倾倒。对于车辆用座椅S10而言,通过使座椅椅背S2与乘坐者的操作相应地绕座椅椅背转动轴A10转动,能在从图1所示的座椅椅背S2立起的立起姿势至图2所示的座椅椅背S2倾倒的倾倒姿势的范围中改变座椅椅背S2的姿势。由此,能调整座椅椅背S2的角度。以下将使座椅椅背S2在立起姿势与倾倒姿势之间改变姿势的动作称为倾倒动作。头枕S3连接于座椅椅背S2的上端部,设置为能相对于座椅椅背S2上下运动。
[气囊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座椅S10具备在车辆碰撞时使气囊鼓起展开从而约束并保护乘坐者的气囊装置100。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0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气囊装置100具备:充气机10,作为气体的供给源;以及第一气囊20和第二气囊30,作为气体的供给对象,因气体的供给而鼓起展开。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0中,采用了以下构造:在座椅椅背S2未配置充气机,而通过配置于座椅座垫S1的充气机向各气囊供给气体。由此,与在座椅椅背配置充气机的构造相比,实现了座椅椅背的薄型化。气囊装置100还具备:上游管1、下游管2、连结轴部3、第一导管4以及第二导管5。以下,对气囊装置100的各构成进行说明。
[充气机]
充气机10配置于座椅座垫S1,向第一气囊20、第二气囊30供给气体。充气机10形成为气缸状,通过搭载于车辆的气囊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来工作,由此从其内部排出气体。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充气机产生气体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定。气体发生器的方式可列举出:通过使固态气体发生剂燃烧来产生气体的烟火(pyro)方式;使用加压气体的储存气体方式;将烟火方式与储存气体方式组合的混合方式等。
[气囊]
第一气囊20和第二气囊30与乘坐者的各部位对应地配置(容纳)于车辆用座椅S10的各部。具体而言,第一气囊20为胸部用的气囊,配置于座椅椅背S2。第一气囊20因气体的供给而鼓起展开,约束乘坐者的胸部,由此保护乘坐者的胸部。第一气囊20相当于本公开的“气囊”。此外,第二气囊30为大腿部用的气囊,配置于座椅座垫S1。第二气囊30因气体的供给而鼓起展开,抬起乘坐者的大腿部,由此防止乘坐者成为向车辆用座椅S10的前方潜入这样的姿势(所谓下潜现象)。不过,本公开的技术的气囊不限定于胸部用的气囊、大腿部用(用于防止下潜现象)的气囊。
[流管]
上游管1、下游管2、第一导管4以及第二导管5是可供气体流通的流管,形成用于向各气囊供给气体的流路。在此,附图标记F1表示用于从充气机10向第一气囊20引导气体的流路。在气囊装置100中,从流路F1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连结有充气机10、上游管1、下游管2、第一导管4以及第一气囊20,它们是连通的。由此,通过上游管1、下游管2以及第一导管4形成流路F1。就是说,从充气机10排出的气体的一部分从充气机10起按上游管1、下游管2、第一导管4的顺序流动,供给至第一气囊20。此外,附图标记F2表示用于从充气机10向第二气囊30引导气体的流路。在气囊装置100中,从流路F2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连结有充气机10、上游管1、第二导管5以及第二气囊30,它们是连通的。就是说,从充气机10排出的气体的一部分从充气机10起按上游管1、第二导管5的顺序流动,供给至第二气囊30。
在此,在气囊装置100中,充气机10和上游管1连结为在维持上游管1与充气机10的连通状态的同时,上游管1能相对于充气机10转动,并且,上游管1和下游管2连结为在维持下游管2与上游管1的连通状态的同时,下游管2能相对于上游管1转动。图3的附图标记A1表示用于供上游管1相对于充气机10转动的第一转动轴。此外,附图标记A2表示用于供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第一转动轴A1和第二转动轴A2沿与上游管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转动轴A1和第二转动轴A2与用于供座椅椅背S2倾倒的座椅椅背转动轴A10平行,第二转动轴A2与座椅椅背转动轴A10一致。
图4的(A)和图4的(B)是用于对上游管1进行说明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游管1设为本公开的“第一管”。上游管1由树脂材料形成为管状。附图标记P1表示上游管1的内部空间。在上游管1的一端部形成有作为供向第一气囊20供给的气体从内部空间P1流出的开口的第一流出开口110。第一流出开口110与内部空间P1相连。此外,在上游管1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作为供向第二气囊30供给的气体从内部空间P1流出的开口的第二流出开口120。第二流出开口120与内部空间P1相连。
在此,上游管1的两端部中的包括第一流出开口110的端部(上述一端部)形成用于连结上游管1与下游管2的第一连结部11。即第一连结部11由上游管1中的包括第一流出开口110的一个部位形成。在第一连结部11形成有沿第二转动轴A2方向贯通第一连结部11的贯通孔11a。贯通孔11a的中心轴与第二转动轴A2一致。贯通孔11a与上游管1的内部空间P1相连。
第一连结部11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第一平坦壁111、111和相互对置的一对第一圆弧壁112、112。一对第一平坦壁111、111沿与第二转动轴A2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一对第一圆弧壁112、112是将一对第一平坦壁111、111的一侧端的缘彼此和另一侧端的缘彼此分别连接的壁。如图4的(A)所示,一对第一圆弧壁112、112以第二转动轴A2为中心弯曲成圆弧状。
由此,第一连结部11的外表面(与划定内部空间P1的面相反侧的面)中的作为一对第一平坦壁111、111中的面的一对第一平坦面111S、111S以与第二转动轴A2方向正交的方式延伸。此外,第一连结部11的外表面中的作为一对第一圆弧壁112、112中的面的一对第一圆弧面112S、112S将一对第一平坦面111S、111S的一侧端的缘彼此和另一侧端的缘彼此分别连接,并且弯曲成以第二转动轴A2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面。
此外,上游管1的两端部中的包括第二流出开口120的端部(上述另一端部)形成用于将充气机10和上游管1连结的充气机连结部12。即充气机连结部12由上游管1中的包括第二流出开口120的一个部位形成。在充气机连结部12形成有沿第一转动轴A1方向贯通充气机连结部12的贯通孔12a。贯通孔12a的中心轴与第一转动轴A1一致。贯通孔12a与上游管1的内部空间P1相连。
图5的(A)和图5的(B)是用于对下游管2进行说明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下游管2设为本公开的“第二管”。下游管2由金属材料形成为管状。附图标记P2表示下游管2的内部空间。在下游管2的一端部形成有作为供从上游管1的第一流出开口110流出的气体流入下游管2的内部空间P2的开口的流入开口210。流入开口210与内部空间P2相连。此外,在下游管2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作为供向第一气囊20供给的气体从内部空间P2流出的开口的流出开口220。流出开口220与内部空间P2相连。
在此,下游管2的两端部中的包括流入开口210的端部(上述一端部)形成用于将上游管1和下游管2连结的第二连结部21。即第二连结部21由下游管2中的包括流入开口210的一个部位形成。在第二连结部21形成有沿第二转动轴A2方向贯通第二连结部21的贯通孔21a。贯通孔21a的中心轴与第二转动轴A2一致。贯通孔21a与下游管2的内部空间P2相连。
第二连结部21包括相互对置的一对第二平坦壁211、211和相互对置的一对第二圆弧壁212、212。一对第二平坦壁211、211沿与第二转动轴A2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一对第二圆弧壁212、212是将一对第二平坦壁211、211的一侧端的缘彼此和另一侧端的缘彼此分别连接的壁。如图5的(A)所示,一对第二圆弧壁212、212以第二转动轴A2为中心弯曲成圆弧状。
由此,第二连结部21的内表面(划定内部空间P2的面)中的作为一对第二平坦壁211、211中的面的一对第二平坦面211S、211S以与第二转动轴A2方向正交的方式延伸。此外,第二连结部21的外表面中的作为一对第二圆弧壁212、212中的面的一对第二圆弧面212S、212S将一对第二平坦面211S、211S的一侧端的缘彼此和另一侧端的缘彼此分别连接,并且弯曲成以第二转动轴A2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面。
[关于各构件的连结]
图6和图7是用于对气囊装置100的各构件的连结进行说明的图。图6示出了沿第一转动轴A1和第二转动轴A2的剖面。图7示出了与第一转动轴A1和第二转动轴A2正交的剖面。在图6和图7中,上游管1和下游管2的姿势规定为上游管1的延伸方向与下游管2的延伸方向一致(即上游管1与下游管2成为笔直)。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和图7中,示出了充气机10工作之前的状态,即流路F1中未流过气体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一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图6和图7的附图标记P4和P5分别表示第一导管4和第二导管5的内部空间。供向第一气囊20供给的气体流过的流路F1由上游管1的内部空间P1、下游管2的内部空间P2以及第一导管4的内部空间P4形成。此外,供向第二气囊30供给的气体流过的流路F2由上游管1的内部空间P1和第二导管5的内部空间P5形成。以下对充气机10与上游管1的连结和上游管1与下游管2的连结进行详细说明。
[充气机与上游管的连结]
首先,对充气机与上游管的连结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充气机10突出设有杯状的扩散器101,在扩散器101的周壁1011以沿周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排出气体的多个气体排出孔101a。此外,在扩散器101的顶端突出有螺栓B1。
扩散器101从充气机连结部12的贯通孔12a插入至上游管1的内部空间P1,对从贯通孔12a突出的螺栓B1装配螺母N1,由此将上游管1连结于充气机10。
上游管1成为被扩散器101轴支撑的状态,能在充气机连结部12中沿扩散器101的周壁滑动的同时绕第一转动轴A1转动。此外,通过螺母N1防止扩散器101从贯通孔12a脱落,维持充气机10与上游管1的连结状态。
此外,如图7所示,扩散器101的周壁1011被上游管1的内部空间P1所包围。因此,从形成于周壁1011的多个气体排出孔101a排出的气体流入内部空间P1。
[上游管与下游管的连结]
接着,对上游管1与下游管2的连结进行说明。如图6和图7所示,经由连结轴部3将上游管1的第一连结部11与下游管2的第二连结部21连结,由此将上游管1与下游管2连结。连结轴部3具有:棒状的轴主体部31;以及夹持部32,设于轴主体部31的两端并且比轴主体部31扩径。
在此,将包括上游管1的第一连结部11、下游管2的第二连结部21以及连结轴部3的、用于将上游管1与下游管2连结的构成设为连结构造40。如图6所示,在连结构造40中,以使上游管1的第一流出开口110位于第二连结部21的内侧的方式将第一连结部11从下游管2的流入开口210插入至第二连结部21。而且,在连结轴部3的轴主体部31贯通了第一连结部11的贯通孔11a和第二连结部21的贯通孔21a的状态下,夹持部32从第二转动轴A2的方向的两侧夹持第二连结部21,由此连结第一连结部11与第二连结部21。
由此,通过轴主体部31划定第二转动轴A2,将下游管2以能绕第二转动轴A2转动的方式轴支撑于连结轴部3。此外,通过夹持部32从外侧与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平坦壁211抵接,能防止连结轴部3从贯通孔11a和贯通孔21a脱落,维持第一连结部11与第二连结部21的连结状态。
通过连结上游管1与下游管2,上游管1的内部空间P1与下游管2的内部空间P2相连,形成流路F1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气囊装置不包括第一导管4,而通过上游管1和下游管2形成流路F1的全部。就是说,也可以是,下游管2不经由第一导管4地直接连结于第一气囊20。
在此,在座椅座垫S1配置有充气机10,在座椅椅背S2配置有胸部用的第一气囊20的车辆用座椅S10中,谋求与如图1和图2所示的座椅椅背S2的姿势变化对应地使下游管2的姿势变化。因此,至少在第一状态下使下游管2能相对于上游管1绕第二转动轴A2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以便能与座椅椅背S2的倾倒动作联动。因此,规定范围规定为为了至少在下游管2与座椅椅背S2的倾倒动作联动而要求的角度的范围以上。
图8是表示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绕第二转动轴A2向第一方向R1转动至最大限度的状态的图。此外,图9是表示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绕第二转动轴A2向第二方向R2转动至最大限度的状态的图。图8和图9示出了与第一转动轴A1和第二转动轴A2正交的剖面。第一方向R1与第二方向R2互相为相反方向。此外,图8和图9示出了气体未流过流路F1的第一状态。下游管2至少在第一状态下能相对于上游管1绕第二转动轴A2以图8所示的角度至图9所示的角度的范围转动。如图8和图9所示,在连结构造40中,与气体是否流过流路F1无关,在规定范围的角度中能维持以使上游管1的第一流出开口110位于第二连结部21的内侧(即内部空间P2)的方式将第一连结部11插入至第二连结部21的状态。因此,与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角度无关(就是说与下游管2的姿势无关),成为上游管1的第一流出开口110被第二连结部21覆盖的状态,从上游管1的第一流出开口110流出的气体能流入下游管2的内部空间P2。此外,与下游管2的姿势无关,维持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平坦面111S与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平坦面211S对置、并且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圆弧面112S与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圆弧面212S对置的状态。
[气囊的展开动作]
接着,对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100的气囊的展开动作进行说明。当气囊ECU基于来自未图示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检测到车辆碰撞时,向充气机10供给工作电流(点火电流)。由此,充气机10工作,从气体排出孔101a喷出气体。从气体排出孔101a喷出的气体流入上游管1的内部空间P1。流入上游管1的内部空间P1的气体的一部分流过上游管1,经由第一流出开口110流入下游管2的内部空间P2。流入下游管2的内部空间P2的气体流过下游管2,经由流出开口220流入第一导管4的内部空间P4。流入第一导管4的内部空间P4的气体流过第一导管4,流入第一气囊20。像以上这样,从充气机10流入上游管1的气体的一部分流过流路F1,供给至第一气囊20。由此,第一气囊20膨胀展开。此外,从充气机10流入上游管1的气体的剩余部分经由第二流出开口120流入第二导管5的内部空间P5。流入第二导管5的内部空间P5的气体流过第二导管5,流入第二气囊30。像以上这样,从充气机10流入上游管1的气体的剩余部分流过流路F2,供给至第二气囊30,第二气囊30膨胀展开。通过使第一气囊20和第二气囊30展开来保护乘坐者免遭冲击。
[关于间隙]
在此,在充气机10工作前的状态,即流路F1中未流过气体的第一状态下,需要以座椅椅背S2的倾倒动作不受阻碍的方式使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顺畅地转动。为此,在第一状态下,以使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转动不受阻碍的方式在连结上游管1与下游管2的第一连结部11与第二连结部21之间形成间隙(Clearance)。另一方面,在充气机10工作并且在流路F1中流过气体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二状态)下,谋求气体不从上述间隙泄露至外部。为了确保第二状态下的密封性(密闭性),也考虑了使用于闭塞上述间隙的密封构件夹存在第一连结部11与第二连结部21之间,但在这样做的情况下,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顺畅转动可能会因该密封构件而受到阻碍。
对此,连结构造40构成为在第一状态下使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顺畅地转动,并且在第二状态下能确保气体的密封性。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图10和图11是表示第一状态下的连结构造40的图。图10示出了沿第一转动轴A1和第二转动轴A2的剖面。此外,图11示出了与第一转动轴A1和第二转动轴A2正交的剖面。如图10所示,在流路F1中未流过气体的第一状态下,在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平坦面111S和与第一平坦面111S对置的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平坦面211S之间形成有间隙G1。此外,如图11所示,在第一状态下,在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圆弧面112S和与第一圆弧面112S对置的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圆弧面212S之间形成有间隙G2。由此,在第一状态下,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绕第二转动轴A2的转动不受阻碍。在此,将第一状态下的间隙G1的大小(即第一平坦面111S与第二平坦面211S之间的距离)设为d11,将第一状态下的间隙G2的大小(即第一圆弧面112S与第二圆弧面212S之间的距离)设为d21。此时,在连结构造40中,d11>0、d21>0。
图12和图13是表示第二状态下的连结构造40的图。图12示出了沿第一转动轴A1和第二转动轴A2的剖面。此外,图13示出了与第一转动轴A1和第二转动轴A2正交的剖面。在第二状态下,通过急速流过流路F1的气体,对上游管1和下游管2作用使该上游管1和下游管2鼓起的压力。就是说,通过在流路F1中流过气体,对第一连结部11作用设置为使第一连结部11向流路F1的外侧鼓起的压力,对第二连结部21作用设置为使第二连结部21向流路F1的外侧鼓起的压力。
在此,在连结构造40中,第一连结部11的刚性设定为比第二连结部21的刚性低,以使第一连结部11在气体未流过流路F1的第二状态下比第二连结部21优先变形。更具体而言,在连结构造40中,使形成第一连结部11的材料(在本例中为树脂材料)的弹性模量比形成第二连结部21的材料(在本例中为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低,由此将第一连结部11的刚性设定为比第二连结部21的刚性低。在此,本说明书中的弹性模量是指应力与应变的比率(应力/应变)。弹性模量可以使用因流体的压力而作用于连结部的应力的大小和因该应力而产生的连结部的应变的大小,以(应力/应变)的比率表示。
在连结构造40中,设定为第一连结部11的刚性比第二连结部21的刚性低,因此在对第一连结部11和第二连结部21同等地作用有气体的压力的情况下,第一连结部11比第二连结部21容易变形。由此,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气体流过流路F1的第二状态下,第一连结部11比第二连结部21优先以向流路F1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第一平坦壁111向流路F1的外侧挠曲,如图13所示,第一圆弧壁112向流路F1的外侧挠曲。由此,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平坦面111S接近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平坦面211S,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圆弧面112S接近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圆弧面212S。其结果是,在第二状态下,与第一状态相比间隙G1和间隙G2变小。
在此,将第二状态下的间隙G1的大小设为d12,将第二状态下的间隙G2的大小设为d22。此时,在连结构造40中,d11>d12、d21>d22。需要说明的是,“缩小间隙”也包括消除间隙。就是说,将d12、d22设为“0”也包括在“缩小间隙”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本例中,通过作用于第一连结部11的气体的压力使第一连结部11以向流路F1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的结果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平坦面111S与第二平坦面211S抵接而间隙G1消失,第一圆弧面112S与第二圆弧面212S抵接而间隙G2消失。由此,与第一状态相比密封性提高,能适当地抑制气体向外部的泄露。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夹持部32从外侧抵接于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平坦壁211并从第二转动轴A2方向的两侧夹持第二连结部21,由此使第二状态下的第二平坦壁211的变形受到限制。就是说,在第二状态下第二平坦壁211向流路F1的外侧的挠曲受到限制。由此,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平坦面111S容易地接近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平坦面211S,间隙G1容易地变小。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连结部11与第二连结部21之间的间隙变小时,下游管2有可能不易相对于上游管1转动,但在充气机10工作而在流路F1中流过气体的第二状态下一般不考虑座椅椅背S2的角度调整的需要。因此,对于在第二状态下缩小上述间隙不会产生问题。就是说,也可以是,在第二状态下,由第一连结部11与第二连结部21之间的间隙变小而导致下游管2无法相对于上游管1转动。第一连结部11和第二连结部21被连结为至少在第一状态下,下游管2能相对于上游管1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即可。
[作用/效果]
像以上这样,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构造40包括:第一连结部11,由上游管1中的、包括上游管1的第一流出开口110的一端部形成;以及第二连结部21,由下游管2中的、包括下游管2的流入开口210的一端部形成。此外,以使上游管1的第一流出开口110位于第二连结部21的内侧的方式将第一连结部11从下游管2的流入开口210插入至第二连结部21。此外,第一连结部11和第二连结部21被连结为至少在第一状态下使下游管2能相对于上游管1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而且,连结构造40构成为:以在第一状态下使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转动不受阻碍的方式在上游管1的外表面与下游管2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在第二状态下,通过作用于第一连结部11的气体的压力使第一连结部11以向流路F1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与第一状态相比上述间隙变小。
就是说,在连结构造40中,在第一状态下,以使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转动不受阻碍的方式在第一连结部11的外表面与第二连结部2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在第二状态下,以与第一状态相比上述间隙变小的方式通过气体的压力使第一连结部11变形。其结果是,根据连结构造40,能兼顾第一状态下的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转动的顺畅性和第二状态下的气体的密封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为在第一连结部11的外表面与第二连结部21的内表面之间没有夹存用于闭塞间隙的构件。由此,在第一状态下,能更顺畅地使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转动。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通过在第一连结部11的外表面、第二连结部21的内表面涂布润滑脂等来在间隙G1、间隙G2填充润滑脂等,设置为在第二状态时即使残留有间隙也能确保密封性的状态。润滑脂的涂布也可以在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2及其变形例中使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11的刚性设定为比第二连结部21的刚性低,以使第一连结部11在第二状态下比第二连结部21优先变形。由此,在第二状态下,能在气体的压力同等地作用于第一连结部11和第二连结部21的情况下,使第一连结部11比第二连结部21优先以向流路F1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由此,在第二状态下,能容易地缩小第一连结部11的外表面与第二连结部21的内表面的间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形成第一连结部11的材料的弹性模量比形成第二连结部21的材料的弹性模量低。由此,能使第一连结部11的刚性比第二连结部21的刚性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11的外表面形成为包括一对第一平坦面111S、111S和一对第一圆弧面112S、112S,第二连结部21的内表面形成为包括与一对第一平坦面111S、111S对置的一对第二平坦面211S、211S以及与一对第一圆弧面112S、112S对置的一对第二圆弧面212S、212S。由此,第一连结部11与第二连结部21中相互对置的面彼此(第一平坦面111S与第二平坦面211S,第一圆弧面112S与第二圆弧面212S)相似。由此,第一连结部11与第二连结部21中相互对置的面彼此(第一平坦面111S与第二平坦面211S,第一圆弧面112S与第二圆弧面212S)相似。同样地,在第二状态下,能与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角度无关地将间隙G2的大小设置为固定。其结果是,在第一状态下能使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转动进一步顺畅化,在第二状态下能与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角度无关地确保稳定的密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二状态下使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圆弧壁112向流路F1的外侧挠曲来缩小了间隙G2,但也可以设为第一圆弧壁112不变形。也可以在第二状态下,仅使第一平坦壁111变形。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在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圆弧面112S与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圆弧面212S之间的间隙G2填充润滑脂等的液状润滑剂。由此,在第一状态下能确保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转动的顺畅性,在第二状态下能确保气体的密封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夹持部32来作为通过从外侧与第二连结部21抵接来限制第二状态下的第二连结部21的变形的限制部。由此,在第二状态下,能限制第二连结部21以向流路F1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其结果是,在第二状态下,能使第一连结部11的外表面容易地接近第二连结部21的内表面,能容易地缩小第一连结部11与第二连结部21的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用于连结第一连结部11与第二连结部21的连结轴部3的夹持部32设为本公开的“限制部”,但本公开的“限制部”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作为限制部,设置从外侧包围第二连结部整体的构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以将第一连结部11插入至第二连结部21的状态连结该第一连结部11和第二连结部21。而且,第一连结部11由上游管1中的包括第一流出开口110的一端部形成。而且,供第一连结部11插入的第二连结部21由配置于上游管1的下游侧的下游管2中的包括流入开口210的一端部形成。由此,在流路F1中气体从上游管1流向下游管2,因此气体的压力在作用于形成于下游管2的第二连结部21之前,先作用于形成于上游管1的第一连结部11。因此,即使在第二连结部21通过气体的压力而变形的情况下,也能使第一连结部11比第二连结部21先以向流路F1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其结果是在第二状态下,能迅速地缩小第一连结部11与第二连结部21的间隙,能迅速地提高气体的密封性。
不过,在本公开中,也可以将下游管设为本公开的“第一管”,由下游管中的包括开口的一端部形成第一连结部,将上游管设为本公开的“第二管”,由上游管中的包括开口的一端部形成第二连结部。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由上游管1中的包括第一流出开口110的部位形成第二连结部21,由下游管2中的包括流入开口210的部位形成第一连结部11,以将第一连结部11插入了第二连结部21的状态连结该第一连结部11和第二连结部21。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辆用座椅S10中,连结构造40设置为用于供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转动的第二转动轴A2和用于供座椅椅背S2倾倒的座椅椅背转动轴A10一致。由此,变为座椅椅背S2的转动轴与下游管2的转动轴同轴,因此能使下游管2与座椅椅背S2的倾倒动作适当地联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上游管1能相对于充气机10转动,能扩大车辆用座椅S10中的气囊装置100的设计的自由度。例如在设置为能调整座椅座垫S1的前端部的高度位置的情况下,与上述前端部的高度一并改变第二气囊30的高度。在该情况下,通过设置为经由第二导管5与第二气囊30连接的上游管1能相对于充气机10转动,能使上游管1与第二气囊30的高度的变化联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车辆用座椅S10中,将充气机10配置于座椅座垫S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充气机的配置场所不限定于座椅座垫。车辆用座椅例如也可以是从配置于座椅椅背的充气机向配置于座椅座垫的用于防止下潜现象的气囊供给气体的构成。
<实施方式2>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连结构造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第一状态下的实施方式2的连结构造40A的图。图15是表示第二状态下的实施方式2的连结构造40A的图。图14和图15示出了沿第一转动轴A1和第二转动轴A2的剖面。以下,在实施方式2的说明中,以与图1~图13中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连结构造4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对于与连结构造40相同的点的详细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上游管1和下游管2由相同的材料(在本例中为金属材料)形成。就是说,形成第一连结部11的材料与形成第二连结部21的材料相同。在此,将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平坦壁111的厚度设为t1,将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平坦壁211的厚度设为t2。在连结构造40A中,t1<t2。就是说,在连结构造40A中,形成为第一平坦壁111比第二平坦壁211薄。由此,在连结构造40A中,第一连结部11的刚性比第二连结部21的刚性低,以使第一连结部11在第二状态下比第二连结部21优先变形。
在连结构造40A中,第一连结部11的刚性设定为比第二连结部21的刚性低,因此在气体的压力同等地作用于第一连结部11和第二连结部21的情况下,第一连结部11比第二连结部21容易变形。由此,如图15所示,在气体未流过流路F1的第二状态下,使第一连结部11比第二连结部21优先以向流路F1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第一平坦壁111向流路F1的外侧挠曲。由此,在第二状态下,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平坦面111S接近第二连结部21的第二平坦面211S。其结果是在第二状态下,与第一状态相比间隙G1变小。
根据以上这样的实施方式2的连结构造40A,能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连结构造40相同的效果。就是说,在连结构造40A中,在第一状态下,以使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转动不受阻碍的方式在第一连结部11的外表面与第二连结部2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并且在第二状态下,以使上述间隙比第一状态下变小的方式通过气体的压力使第一连结部11变形。其结果是,根据连结构造40A,能兼顾第一状态下的下游管2相对于上游管1的转动的顺畅性和第二状态下的气体的密封性。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
图16是表示第一状态下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连结构造40B的图。如图16所示,在连结构造40B中,第一连结部11的第一平坦壁111的一部分(除了供连结轴部3的轴主体部31贯通的贯通孔21a的周围之外的部位)形成为比第一平坦壁111的其他部位薄的薄壁部TP。在此,将第一平坦壁111的薄壁部TP中的厚度设为t3。在连结构造40B中,t3<t2。就是说,在连结构造40B中,形成为第一平坦壁111比第二平坦壁211薄。由此,在连结构造40B中,能使第一连结部11的刚性比第二连结部21的刚性低,以使第一连结部11在第二状态下比第二连结部21优先变形。其结果是,在第二状态下,能与第一状态相比缩小间隙G1。此外,在连结构造40B中,将在第一连结部11中与第二连结部21连结的部位(就是说贯通孔11a的周边部位)以外的部位设为薄壁部TP。由此,能针对在第一连结部11中与第二连结部21连结的部位,确保充足的强度。其结果是,能在第一状态下的倾倒动作中维持由连结轴部3产生的对载荷的耐性。
<其他>
以上,对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各种方案也可以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其他任意特征组合。例如也可以是,形成第一连结部的材料的弹性模量比形成第二连结部的材料的弹性模量低,并且形成为第一连结部的至少一部分比第二连结部薄。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对在通过从充气机供给的气体使气囊鼓起展开的气囊装置中应用了本公开的技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技术的应用对象不限定于气囊装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在用于连结从流体供给源向流体供给对象引导流体的上游管与下游管的连结构造中应用,流体供给源,流体供给对象不限定于充气机、气囊,流体不限定于气体。例如从流体供给源向流体供给对象供给的流体也可以为液体。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游管;
11第一连结部;
111S第一平坦面;
112S第一圆弧面;
110第一流出开口(上游管的开口);
2下游管;
21第二连结部;
211S第二平坦面;
212S第二圆弧面;
210流入开口(下游管的开口);
3连结轴部;
31轴主体部;
32夹持部;
10充气机(流体供给源);
20第一气囊(流体供给对象);
40连结构造;
100气囊装置;
S1座椅座垫(座面部);
S2座椅椅背(靠背部);
S10车辆用座椅;
A2第二转动轴(第二管的转动轴);
A10座椅椅背转动轴(靠背部的转动轴)。

Claims (12)

1.一种连结构造,形成用于从流体供给源向流体供给对象引导流体的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将上游管与配置于所述上游管的下游侧的下游管连结,其中,
所述连结构造包括:
第一连结部,由作为所述上游管和所述下游管中一方的第一管中的、包括所述第一管的开口的一端部形成;以及
第二连结部,由作为所述上游管和所述下游管中另一方的第二管中的、包括所述第二管的开口的一端部形成,
所述连结构造构成为:
以所述第一管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侧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连结部从所述第二管的开口插入至所述第二连结部,
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被连结为至少在所述流体未流过所述流路的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管能相对于所述第一管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
以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管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的转动不受阻碍的方式在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在所述流体流过所述流路的第二状态下,通过作用于所述第一连结部的所述流体的压力使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向所述流路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由此与所述第一状态相比所述间隙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构造,其中,
在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之间没有夹存用于闭塞所述间隙的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结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管是所述上游管,
所述第二管是所述下游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结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刚性设定为比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刚性低,以使所述第一连结部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比所述第二连结部优先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结构造,其中,
形成所述第一连结部的材料的弹性模量比形成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材料的弹性模量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结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连结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比所述第二连结部薄。
7.根据权利要求2、5、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构造,其中,
设有限制部,所述限制部通过从外侧与所述第二连结部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二状态下的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结构造,还具备:
连结轴部,形成沿与所述第一管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将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连结为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使所述第二管能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绕所述转动轴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
所述连结轴部包括:棒状的轴主体部,贯通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并且形成所述转动轴;以及夹持部,设于所述轴主体部的两端,通过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外表面抵接来夹持所述第二连结部,
所述夹持部形成为所述限制部。
9.根据权利要求2、5、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结构造,其中,
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被连结为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管能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绕沿与所述第一管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转动轴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
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包括:一对第一平坦面,与所述转动轴方向正交;以及一对第一圆弧面,将所述一对第一平坦面的一侧端的缘彼此和另一侧端的缘彼此分别连接,并且以形成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面的方式弯曲,
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包括:一对第二平坦面,与所述转动轴方向正交,与所述一对第一平坦面对置;以及一对第二圆弧面,将所述一对第二平坦面的一侧端的缘彼此和另一侧端的缘彼此分别连接,并且以形成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面的方式弯曲,与所述一对第一圆弧面对置。
10.一种气囊装置,具备:
充气机,作为气体的供给源;
气囊,作为所述气体的供给对象,因所述气体的供给而展开;
上游管和配置于所述上游管的下游侧的下游管,形成用于从所述充气机向所述气囊引导所述气体的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连结构造,将所述上游管与所述下游管连结,其中,
所述连结构造包括:
第一连结部,由作为所述上游管和所述下游管中一方的第一管中的、包括所述第一管的开口的一端部形成;以及
第二连结部,由作为所述上游管和所述下游管中另一方的第二管中的、包括所述第二管的开口的一端部形成,
所述连结构造构成为:
以所述第一管的开口位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侧的方式将所述第一连结部从所述第二管的开口插入至所述第二连结部,
所述第一连结部和所述第二连结部被连结为至少在所述气体未流过所述流路的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管能相对于所述第一管转动规定范围的角度转动,
以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管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的转动不受阻碍的方式在所述第一连结部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并且,在所述气体流过所述流路的第二状态下,通过作用于所述第一连结部的所述气体的压力使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向所述流路的外侧鼓起的方式变形,由此与所述第一状态相比所述间隙变小。
11.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囊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包括:
座面部,支承乘坐者的臀部;以及
靠背部,支承所述乘坐者的背部,并且设置为能相对于所述座面部倾倒,
所述充气机配置于所述座面部,
所述气囊配置于所述靠背部,
所述连结构造设置为用于供所述第二管相对于所述第一管转动的转动轴和用于供所述靠背部倾倒的转动轴一致。
CN202180015936.XA 2020-02-21 2021-01-26 连结构造、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Active CN1151359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8670A JP7377129B2 (ja) 2020-02-21 2020-02-21 連結構造、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20-028670 2020-02-21
PCT/JP2021/002559 WO2021166564A1 (ja) 2020-02-21 2021-01-26 連結構造、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35917A CN115135917A (zh) 2022-09-30
CN115135917B true CN115135917B (zh) 2024-04-19

Family

ID=77390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5936.XA Active CN115135917B (zh) 2020-02-21 2021-01-26 连结构造、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0398B2 (zh)
JP (1) JP7377129B2 (zh)
CN (1) CN115135917B (zh)
DE (1) DE112021001169T5 (zh)
WO (1) WO20211665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79918A (ja) * 2019-11-22 2021-05-2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2017983A (ja) * 2020-07-14 2022-01-26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乗員拘束装置
WO2022210077A1 (ja) * 2021-04-02 2022-10-0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1259A (en) * 1991-12-12 1992-08-25 Aeroquip Corporation Flexible connector
JPH0654988U (ja) * 1993-01-08 1994-07-26 省治 牧野 管継手
JPH07332558A (ja) * 1994-06-10 1995-12-22 Toyotoshi Tadokoro 管体の接続部構造
US6425602B1 (en) * 2000-03-16 2002-07-30 Trw Inc. Vehicle safety seat with fluid manifold
CN1663851A (zh) * 2004-02-27 2005-09-07 高田株式会社 一种车辆乘客保护系统和充气机
CN103917404A (zh) * 2011-09-02 2014-07-0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装置的执行器的激活系统
CN105517852A (zh) * 2013-11-21 2016-04-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2018135095A (ja) * 2018-06-07 2018-08-3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CN108859885A (zh) * 2017-05-08 2018-11-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配备有座垫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和座垫气囊
CN110116700A (zh) * 2018-02-06 2019-08-1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8781A (en) 1998-05-18 2000-12-12 Taper-Lok Pipeline swivel coupling
JP4206291B2 (ja) * 2002-07-08 2009-01-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836429B1 (de) 2005-01-13 2009-07-29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Führung einer polymerschmelze mit rohrdrehgelenk
JP5885570B2 (ja) 2012-04-13 2016-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無線電力伝送装置、無線電力伝送方法、無線電力伝送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5026282B (zh) 2012-10-26 2018-08-14 优装有限责任公司 柔性包装和其制造方法
JP7045478B2 (ja) * 2018-10-15 2022-03-3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乗員拘束装置
JP7446790B2 (ja) * 2019-11-22 2024-03-11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22017983A (ja) * 2020-07-14 2022-01-26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乗員拘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41259A (en) * 1991-12-12 1992-08-25 Aeroquip Corporation Flexible connector
JPH0654988U (ja) * 1993-01-08 1994-07-26 省治 牧野 管継手
JPH07332558A (ja) * 1994-06-10 1995-12-22 Toyotoshi Tadokoro 管体の接続部構造
US6425602B1 (en) * 2000-03-16 2002-07-30 Trw Inc. Vehicle safety seat with fluid manifold
CN1663851A (zh) * 2004-02-27 2005-09-07 高田株式会社 一种车辆乘客保护系统和充气机
CN103917404A (zh) * 2011-09-02 2014-07-0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装置的执行器的激活系统
CN105517852A (zh) * 2013-11-21 2016-04-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8859885A (zh) * 2017-05-08 2018-11-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配备有座垫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和座垫气囊
CN110116700A (zh) * 2018-02-06 2019-08-1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JP2018135095A (ja) * 2018-06-07 2018-08-3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780398B2 (en) 2023-10-10
JP2021134795A (ja) 2021-09-13
DE112021001169T5 (de) 2023-03-16
CN115135917A (zh) 2022-09-30
JP7377129B2 (ja) 2023-11-09
WO2021166564A1 (ja) 2021-08-26
US20230099992A1 (en)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135917B (zh) 连结构造、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CN109664856B (zh) 配置为设置在车辆乘员的多个侧面的安全气囊组件
JP5070084B2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1100355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747238B2 (ja) 車両用の乗員拘束具膨張方法及び装置
US9919672B2 (en) Far sid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EP1944200A1 (en) Occupant restraint apparatus
US20120043741A1 (en)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JP4452676B2 (ja) 車両用エアベルト装置
US7748730B2 (en) Airbag system
JP2007331401A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車両用シート
JP2007137181A (ja) エアベルト装置
JP4923529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WO2021029197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並びにエアバッグ装置の点火方法
JP7200376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2014168A1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乗員拘束装置
JP4678343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196577B1 (en) Air bag apparatus
JP6332527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448647B2 (en) Apparatus for reducing the magnitude of a pressure wave during deployment of an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EP1867530B1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motor vehicle seat, and gas distributor of inflator
KR102352146B1 (ko) 자동차의 운전석 에어백 장치
JP2023110402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54743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