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47986A -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47986A
CN103747986A CN201180072852.6A CN201180072852A CN103747986A CN 103747986 A CN103747986 A CN 103747986A CN 201180072852 A CN201180072852 A CN 201180072852A CN 103747986 A CN103747986 A CN 1037479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chamber
base cloth
chest
chest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28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47986B (zh
Inventor
深渡瀬修
藤原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47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479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479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4798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同时实现侧面安全气囊的初始约束性能的提高与对乘员胸部的负载的降低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本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通过使主布片(24)与侧面布片(28)的缝制部S1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形成有通气孔部40。此外,被设置于主布片(24)以及侧面布片(28)上的片状物(24A、28A),从通气孔部(40)被插入到胸部腔室(34)之内。这些片状物(24A、28A)通过胸部腔室(34)的内压而将通气孔部(40)闭塞到至少侧面安全气囊(20)在乘员与车门内装饰之间膨胀展开为止。另一方面,当由于胸部腔室(34)在乘员与车门内装饰之间被压缩从而使胸部腔室(34)的内压上升时,片状物(24A、28A)将向安全气囊主体部(30)的外侧被推出,从而使通气孔部(40)被开放。

Description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侧面安全气囊具备了对乘员的胸部进行约束的胸部腔室、以及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腰部腔室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的侧面碰撞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主体由左右两侧的主基布、和对这些主基布的外周边缘进行连结的侧面基布形成。在该侧面基布的前方中央处,形成有排出安全气囊主体内的气体的排气孔(通气孔部)。
另一方面,下述专利文献2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是通过将两块侧面布片的边缘部缝制在一起从而被形成的,并且通过使该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形成有通气孔(通气孔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25054号公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5351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为了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初始约束性能,则需要增加充气装置工作时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内压。另一方面,为了降低乘员的胸部从侧面安全气囊承受的负载,则需要在侧面安全气囊中降低对乘员的胸部进行约束的部位的内压。由于这些要求是矛盾的,因此很难通过简单的结构而使其同时实现。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同时实现侧面安全气囊的初始约束性能的提高与对乘员胸部的负载的降低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侧面安全气囊,通过对基布进行缝制从而使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形成有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并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内部至少被划分为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充气装置,其通过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向所述胸部腔室之内以及所述腰部腔室之内供给气体,从而使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以使所述胸部腔室介于乘员的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且使所述腰部腔室介于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通气孔部,其通过使所述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被设置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上,并使所述胸部腔室之内与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连通;舌片部,其从隔着所述通气孔部而邻接的所述基布的边缘部中的至少一方起以舌片状而延伸出,且从所述通气孔部被插入所述胸部腔室之内。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侧面安全气囊是通过对基布进行缝制从而形成了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并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内部至少被划分为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而且,通过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向胸部腔室之内以及腰部腔室之内供给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从而使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由此,胸部腔室将介于乘员的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从而使乘员的胸部通过胸部腔室而被约束。此外,腰部腔室将介于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从而使乘员的腰部通过腰部腔室而被约束。
在此,在上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通过使基布的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设置有通气孔部,并且通过该通气孔部而使胸部腔室之内与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被连通。此外,从隔着该通气孔部而邻接的基布的边缘部中的至少一方起,延伸出舌片状的舌片部。由于该舌片部从通气孔部被插入胸部腔室之内,因此能够在侧面安全气囊于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时,利用胸部腔室的内压并通过舌片部而使通气孔部被闭塞。由此,由于能够使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提前膨胀展开,因此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初始约束性能。
另一方面,在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了的侧面安全气囊,将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在两者之间于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压缩。由于通过该压缩而使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的内压急剧上升,因此能够使上述舌片部随着胸部腔室的内压上升而被推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其结果为,由于由舌片部实施的通气孔部的闭塞被解除而使通气孔部被开放,因此胸部腔室之内的气体将经由通气孔部而被排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由此,由于能够使胸部腔室的内压降低,因此能够降低乘员的胸部从胸部腔室承受的负载。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通过使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设置有通气孔部,并且通过从基布的边缘部延伸出的舌片部而使通气孔部被闭塞、开放,因此能够设为简单的结构。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侧面安全气囊,通过对基布进行缝制从而使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形成有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并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内部至少被划分为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充气装置,其通过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向所述胸部腔室之内以及所述腰部腔室之内供给气体,从而使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以使所述胸部腔室介于乘员的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且使所述腰部腔室介于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通气孔部,其通过使所述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而被设置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上,并使所述胸部腔室之内与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连通;舌片部,其从隔着所述通气孔部而邻接的所述基布的边缘部中的至少一方起以舌片状而延伸出,且从所述通气孔部被插入所述胸部腔室之内,所述舌片部通过由从所述充气装置被供给的气体所产生的所述胸部腔室的内压从而将所述通气孔部闭塞,并且随着所述胸部腔室的内压上升而被推出到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从而解除所述闭塞,其中,所述胸部腔室的内压上升是通过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压缩从而产生的。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侧面安全气囊是通过对基布进行缝制从而形成了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并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内部至少被划分为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而且,通过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向胸部腔室之内以及腰部腔室之内供给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从而使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由此,胸部腔室将介于乘员的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从而使乘员的胸部通过胸部腔室而被约束。此外,腰部腔室将介于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从而使乘员的腰部通过腰部腔室而被约束。
在此,在上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通过使基布的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设置有通气孔部,并且通过该通气孔部而使胸部腔室之内与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被连通。此外,从隔着该通气孔部而邻接的基布的边缘部中的至少一方起,延伸出舌片状的舌片部。该舌片部从通气孔部被插入胸部腔室之内,并通过由从充气装置被供给的气体所产生的胸部腔室的内压从而将通气孔部闭塞。由此,由于能够使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提前膨胀展开,因此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的初始约束性能。
另一方面,在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之后,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将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在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于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压缩。由于通过该压缩而使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的内压急剧上升,因此上述舌片部将随着胸部腔室的内压上升而向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被推出。其结果为,由于由舌片部实施的通气孔部的闭塞被解除而使通气孔部被开放,因此胸部腔室之内的气体将经由通气孔部而被排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由此,由于能够使胸部腔室的内压降低,因此能够降低乘员的胸部从胸部腔室承受的负载。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通过使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设置有通气孔部,并且通过从基布的边缘部延伸出的舌片部而使通气孔部被闭塞、开放,因此能够设为简单的结构。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由一对主基布、与侧面基布构成,所述一对主基布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所述侧面基布被形成为带状,且一个长边缘部与一个所述主基布的边缘部被缝制在一起并且另一个长边缘部与另一个所述主基布的边缘部被缝制在一起,所述通气孔部通过使如下的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被形成,所述缝制为,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个所述主基布与所述侧面基布之间的缝制。
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侧面安全气囊是通过对一对主基布与侧面基布进行缝制从而形成了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并且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设为所谓3D侧面安全气囊。此外,通过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使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个主基布与侧面基布的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形成了通气孔部。由于该通气孔部与一个主基布同样地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即与乘员相反侧,因此能够减轻由从通气孔部被排出的高温的气体对乘员的影响。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个主基布以及所述侧面基布上的所述舌片部,在所述胸部腔室之内相互对置。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中,分别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个主基布、与侧面基布的双方上设置有舌片部。该一对舌片部从通气孔部被插入胸部腔室之内,且在胸部腔室之内相互对置。因此,在充气装置工作时,一对舌片部将因胸部腔室的内压而相互重叠。由此,能够良好地闭塞通气孔部。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是通过对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基布的边缘部进行缝制从而形成的。
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中,侧面安全气囊是通过对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基布的边缘部进行缝制从而形成了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并且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被设为所谓2D侧面安全气囊。而且,通过使上述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形成了通气孔部。以此方式,由于在本发明中是通过一对基布而形成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因此能够将安全气囊主体部的结构设为简单的结构。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对基布上的所述舌片部在所述胸部腔室之内相互对置。
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中,分别在构成安全气囊主体部的一对基布上设置有舌片部。该一对舌片部从通气孔部被插入胸部腔室之内,且在胸部腔室之内相互对置。因此,在充气装置工作时,一对舌片部通过胸部腔室的内压从而相互重叠。由此,能够良好地闭塞通气孔部。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所述舌片部的至少顶端侧被形成为半圆形状。
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中,从通气孔部被插入胸部腔室之内的舌片部至少顶端侧被形成为半圆形状。由此,能够在舌片部随着胸部腔室的内压上升而被推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时,使舌片部不被卡挂在通气孔部的边缘部上。其结果为,能够使舌片部顺利地被推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被设置于所述侧面基布上的所述舌片部被形成为,短于被设置于所述一个主基布上的所述舌片部。
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中,被设置于侧面基布上的舌片部(以下,称为内侧舌片部)被形成为,短于在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被设置于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个主基布上的舌片部(以下,称为外侧舌片部)。在此,由于内侧舌片部因胸部腔室的内压上升鼓起了侧面基布而容易被推出到侧面安全气囊的外侧,因此通过将该内侧舌片部形成为短于外侧舌片部,从而能够良好地开放通气孔部。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所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同时实现侧面安全气囊的初始约束性能的提高与对乘员胸部的负载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作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沿着图2中的3-3线的截面的放大水平剖视图。
图4为表示图2所示的一个主布片与侧面布片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A-C为对应于图3的水平剖视图,图5A表示约束初期的状态,图5B表示约束中期的状态,图5C表示约束后期的状态。
图6A-C为对应于图2的示意性的立体图,图6A表示约束初期的状态,图6B表示约束中期的状态,图6C表示约束后期的状态。
图7为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立体图。
图8A-C为图7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的水平剖视图,图8A表示约束初期的状态,图8B表示约束中期的状态,图8C表示约束后期的状态。
图9A-C为对应于图7的立体图,图9A表示约束初期的状态,图9B表示约束中期的状态,图9C表示约束后期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以下,仅称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在各个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标记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1所示,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被搭载于,车辆用座椅12中的座椅靠背16的车门侧面部16A(未图示的侧面车门侧的侧部)上。该座椅靠背16以能够倾倒的方式被连结在坐垫18的后端部上,并且在上端部上连结有头部保护装置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12的前方、上方以及宽度方向与车辆的前方、上方以及宽度方向一致。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具备侧面安全气囊20、和在侧面安全气囊20内产生气体的作为气体供给单元的充气装置22,侧面安全气囊20以被折叠的状态与充气装置22等一起被单元化并被设置于车门侧面部16A的内部。另外,在图1中,图示了通过充气装置22所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使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展开完成状态)。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周围配置有由座椅表皮覆盖的座椅靠背衬垫(聚氨酯衬垫),并构成了如下结构,即,在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时,使座椅表皮的缝制部以及座椅靠背衬垫开裂的结构。
如图2所示,侧面安全气囊20为所谓双腔室3D侧面安全气囊,并且具备安全气囊主体部30,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30是通过对一对主布片24、26(主基布)、与侧面布片28(侧面基布)进行缝制从而被形成为袋状的。一对主布片24、26均被形成为长条的大致矩形形状(五角形形状),且以相互对置的状态被配置。侧面布片28被形成为带状(细长矩形形状),且一个长边缘部28B在缝制部S1处与一个主布片24的边缘部被缝制在一起,并且另一个长边缘部28C在缝制部S2处与另一个主布片26的边缘部被缝制在一起。此外,侧面布片28的长度方向两端边缘部在缝制部S3处被缝制在一起。由此,通过一对主布片24、26和侧面布片28从而形成了扁平的箱形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30(安全气囊袋体)。
在该安全气囊主体部30膨胀展开了的状态(图2图示状态)下,一对主布片24、26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并且一对主布片24、26的长度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的状态。此外被构成为,在上述膨胀展开状态下,一个主布片24与作为车身侧部的侧面车门的车门内装饰39(参照图5A~图5C)对置,另一个主布片26与乘员P(参照图1)对置。另外,对于在以下说明中所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而言,其为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方向,并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大致一致。
在安全气囊主体部30的内部设置有系绳32(隔壁布/隔离壁布)。系绳32被形成为细长矩形形状,并且以长度方向沿着安全气囊主体部30的前后方向且厚度方向沿着安全气囊主体部30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被配置于安全气囊主体部30的内部的、与上下方向中央部相比稍靠下方侧。该系绳32的一个长边缘部32A在缝制部S4处与一个主布片24被缝制在一起,并且另一个长边缘部32B在缝制部S4处与另一个主布片26被缝制在一起。而且,系绳32的一个短边缘部32C在缝制部S4处与侧面布片28的前表面部28D(构成安全气囊主体部30的前表面的部位)被缝制在一起。由此,安全气囊主体部30的内部通过系绳32而被划分为胸部腔室34(上方腔室)与腰部腔室36(下方腔室)。
在上文所述的系绳32、与侧面布片28的后表面部28E(构成安全气囊主体部30的后表面的部位)之间,形成有连通胸部腔室34与腰部腔室36的连通部37(间隙)。如图1所示,在该连通部37中配置有充气装置22。
充气装置22被形成为圆柱状,且以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而被配置。该充气装置22被插入至形成为筒状的保持器38的内侧,并通过铆接等方法而被固定在保持器38上。从保持器38的外周部起朝向车辆后方侧突出有上下一对双头螺栓40。这些双头螺栓40贯穿侧面布片28的后表面部28E并贯穿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17,且在顶端侧上拧合有螺母。由此,保持器38被固定在侧框架17上,并且通过该保持器38而使侧面安全气囊20被固定在侧框架17上。
在上文所述的充气装置22上,电连接有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安全气囊ECU以及安全气囊传感器(均省略图示)。该安全气囊ECU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或侧翻等时,根据来自安全气囊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对是否使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工作进行判断。如果该判断被肯定,则将有预定电流被通电至充气装置22。由此,充气装置22进行工作,从而从被设置于充气装置22的下端侧的、未图示的气体喷出口喷出气体。
从充气装置22被喷出的气体经由保持器38的上端开口部而流入胸部腔室34之内,并且经由保持器38的下端开口部而流入腰部腔室36之内。即,保持器38作为将从充气装置22被喷出的气体向胸部腔室34以及腰部腔室36进行分配的扩散器而发挥功能。由此,如图1所示,安全气囊主体部30(侧面安全气囊20)向座椅靠背16的前方以及上下方向膨胀展开,并介于乘员P的侧部与侧面车门的车门内装饰39之间。
具体而言,胸部腔室34在乘员P的胸部与车门内装饰39之间膨胀展开,通过该胸部腔室34从而使乘员P的胸部被约束。此外,腰部腔室36在乘员P的腰部与车门内装饰39之间膨胀展开,通过该腰部腔室36从而使乘员P的腰部被约束。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充气装置22的气体喷出口朝向下方配置,从而构成为,使腰部腔室36先于胸部腔室34展开完成,并且使腰部腔室36的内压与胸部腔室34的内压相比而相对较高。
(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侧面安全气囊20中,通过使缝制部S1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设置了通气孔部40。详细而言,通过在胸部腔室34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附近处使缝制部S1被中断,从而设置了缝制中断部42(非缝制部)。在该缝制中断部42处,一个主布片24与侧面布片28未被缝制在一起,由此形成了连通胸部腔室34之内与安全气囊主体部30之外(侧面安全气囊20的外部)的狭缝状的通气孔部40。该通气孔部40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处于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从隔着通气孔部40而邻接的主布片24以及侧面布片28的边缘部起,一体地延伸有作为舌片部的片状物24A、28A。被设置于主布片24上的片状物24A为,通过在利用激光加工等对作为主布片24的材料的布制部件实施切割时,将该主布片24的边缘部的一部分切割为舌片状从而被形成的部件(参照图4)。此外,被设置于侧面布片28的片状物28A为,通过在利用激光加工等对作为侧面布片28的材料的布制部件实施切割时,将侧面布片28的边缘部的一部分切割为舌片状从而被形成的部件(参照图4)。这些片状物24A、28A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形成为半圆形状,并且从主布片24以及侧面布片28的边缘部起的延伸长度被设定为相同的长度尺寸。此外,这些片状物24A、28A的宽度尺寸被形成为,与通气孔部40的长度尺寸相同或稍短。这些片状物24A、28A从通气孔部40被插入胸部腔室34之内,并且在胸部腔室34之内相互对置(参照图3)。
上文所述的片状物24A、28A被构成为,通过胸部腔室34的内压而将通气孔部40闭塞到至少侧面安全气囊20在乘员P与车门内装饰39之间膨胀展开为止。即,各个片状物24A、28A以如下方式来设定长度尺寸,所述方式为,根据由从充气装置22所供给的气体所导致的胸部腔室34的内压上升,不会使所述片状物24A、28A经由通气孔部40而向安全气囊主体部30的外侧被推出。由此成为了如下结构,即,在乘员P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0而被约束的最初(约束初期:气囊展开初期),如图5A以及图6A所示,各个片状物24A、28A位于胸部腔室34之内。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胸部腔室34的内压而使片状物24A、28A相互重叠(相互压住对方),从而使通气孔部40通过片状物24A、28A而被闭塞。由此,能够防止或有效地抑制从通气孔部40的气体泄漏。
另一方面,在从约束初期的状态起经过了预定时间的约束中期的状态下,侧面安全气囊20将在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欲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惯性移动的乘员P、与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侵入而来的车门内装饰39之间,于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压缩(参照图5B以及图6B)。由于通过该压缩而使胸部腔室34以及腰部腔室36的内压急剧上升,因此在约束后期随着胸部腔室34的内压上升片状物24A、28A将向安全气囊主体部30的外侧被推出(参照图5C以及图6C)。即,由于与作用于片状物24A、28A的摩擦力相比,通过胸部腔室34的内压而施加于片状物24A、28A上的推压力变大,因此片状物24A、28A将从胸部腔室34被推出。其结果为,由片状物24A、28A实施的通气孔部40的闭塞被解除从而使通气孔部40被开放。由此成为了如下结构,即,胸部腔室34内的气体经由通气孔部40而被排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30之外(参照图5C的箭头标记G)。另外,在该情况下,由于通气孔部40被设置于胸部腔室34的前端侧,因此从通气孔部40被排出的气体将朝向车辆前方侧(远离乘员P一侧)而被排出。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如上文所述,片状物24A、28A通过胸部腔室34的内压而将通气孔部40闭塞到至少侧面安全气囊20在乘员P与车门内装饰39之间膨胀展开为止。由此,由于能够防止或抑制安全气囊主体部30之内的气体经由通气孔部40而被排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30之外,因此能够提前使胸部腔室34以及腰部腔室36的内压上升。其结果为,由于能够提前使胸部腔室34以及腰部腔室36膨胀展开,因此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20的初始约束性能。
另一方面,在侧面安全气囊20于乘员P与车门内装饰39之间膨胀展开了之后,胸部腔室34以及腰部腔室36将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在乘员P与车门内装饰39之间被压缩。当通过该压缩而使胸部腔室34的内压上升时,片状物24A、28A将被推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30之外。其结果为,由于由片状物24A、28A实施的通气孔部40的闭塞被解除从而使通气孔部40被开放,因此胸部腔室34内的气体经由通气孔部40而被排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30之外。由此,由于降低了胸部腔室34的内压,因此能够降低乘员P的胸部从胸部腔室34承受的负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使侧面安全气囊20的缝制部S1的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设置了通气孔部40,因此能够将通气孔部40的结构设为简单且廉价的结构。而且,由于通过从一个主布片24以及侧面布片28的边缘部延伸出的片状物24A、28A而使通气孔部40被闭塞、开放,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进行通气孔部40的开闭控制。因此,根据这种方式也能够实现低成本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直到如上文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为止,片状物24A、28A一直被插入(收纳)在胸部腔室34之内,因此即使在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使车门面板39等发生了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护片状物24A、28A。即,虽然即使在采用片状物24A、28A未被插入胸部腔室34之内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脆弱的线来缝制片状物24A、28A等也能够闭塞通气孔部40,但在该情况下存在由于破损了的车门面板39等与片状物24A、28A发生干涉(例如,片状物24A、28A被破裂了的车门面板39夹住)而妨碍通气孔部40的开放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对片状物24A、28A进行保护,因此能够良好地开放通气孔部40。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安全气囊20被设为所谓双腔室3D侧面安全气囊,因此能够将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侧面安全气囊20的厚度尺寸(气囊厚度)加厚与侧面布片28的厚度相对应的量。由此,由于能够增大侧面安全气囊20的冲击吸收行程,因此能够提高乘员保护性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缝制部S1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设置了通气孔部40。由此,由于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通气孔部40被配置于乘员的相反侧,因此能够减轻由从通气孔部40被排出的高温的气体对乘员P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孔部40被形成为狭缝状,并且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端部处于大致上下方向上延伸。因此,即使在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侵入而来的车门内装饰39与乘员P之间的间隙变窄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在该狭窄的间隙中开放通气孔部40。即,虽然在通气孔部为所谓管式通气等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在狭窄的间隙中开放通气孔部较为困难,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狭窄的间隙中也能够良好地开放通气孔部40。因此,对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特别有效。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在一个主布片24与侧面布片28的双方上设置有片状物24A、28A。该一对片状物24A、28A构成如下结构,即,从通气孔部40被插入胸部腔室34之内,并在胸部腔室34之内互相对置。因此,由于在充气装置22工作时,一对片状物24A、28A通过胸部腔室34的内压而相互重叠,因此能够良好地闭塞通气孔部4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片状物24A、28A被形成为半圆形状。由此,能够在片状物24A、28A随着胸部腔室34的内压上升而被推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30之外时,使片状物24A、28A不被卡挂在通气孔部40的边缘部上。其结果为,由于能够将片状物24A、28A顺利地推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30之外,因此能够稳定地开放通气孔部40。
(第一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片状物24A、28A被形成为相同的长度尺寸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片状物28A被形成为短于片状物24A的结构。即,由于通过胸部腔室34发生膨胀而使侧面布片28向车辆前方侧鼓起,从而使片状物28A容易被推出到安全气囊主体部30之外,因此通过使该片状物28A被形成为短于片状物24A,从而能够良好地开放通气孔部40。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被设置于主布片24(主基布)的片状物24A(舌片部)、与被设置于侧面布片28(侧面基布)的片状物28A(舌片部)在胸部腔室34之内相互对置的结构,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仅在主基布以及侧面基布中的任意一方上设置舌片部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安全气囊主体部30的内部划分为胸部腔室34以及腰部腔室36的结构,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8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将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内部划分为三个以上的腔室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在胸部腔室的上方处设置另外的腔室(肩部腔室)的结构。在这点上,在下文中进行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也与之相同。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作用标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图7中,图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50的立体图。该实施方式被设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侧面安全气囊50被设为所谓双腔室2D侧面安全气囊。该侧面安全气囊50具备通过对一对布片52、54(基布)进行缝制而形成的安全气囊主体部56。一对布片52、54均被形成为椭圆形状,并以重叠在一起的状态在缝制部S5处被缝制在一起。由此,形成了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56。
该安全气囊主体部56在图7所示的膨胀展开状态下,成为一对布片52、5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并且一对布片52、54的长度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的状态。此外被构成为,在该膨胀展开状态下,一个布片52与车门内装饰39对置,另一个布片54与乘员P对置。另外,对于在以下说明中所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50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而言,其为在上述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方向,并且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大致一致。
在安全气囊主体部56的内部设置有系绳58(隔壁布/分隔壁布)。该系绳58被形成为椭圆形状,并且以长度方向沿着安全气囊主体部56的前后方向且厚度方向沿着安全气囊主体部56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被配置于安全气囊主体部56的内部的、与上下方向中央部相比稍靠下方侧。该系绳58的边缘部在缝制部S6处与一对布片52、54被缝制在一起。由此,安全气囊主体部56的内部通过系绳58而被划分为胸部腔室60(上方腔室)与腰部腔室62(下方腔室)。
在上文所述的系绳58、与安全气囊主体部56的后端部之间,形成有连通胸部腔室60与腰部腔室62的连通部64(间隙)。在该连通部64中配置有充气装置22以及保持器38(在图7中均省略图示)。充气装置22以及保持器38被设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装置22以及保持器38相同的结构,并且构成通过将贯穿了安全气囊主体部56的后端侧以及侧框架17的双头螺栓40与螺母拧合,从而将保持器38以及侧面安全气囊50固定在侧框架17上的结构。
从充气装置22被喷出的气体经由保持器38的上端开口部而流入胸部腔室60之内,并且经由保持器38的下端开口部而流入腰部腔室62之内。由此,侧面安全气囊50在乘员P的侧部与车门内装饰39之间膨胀展开,以使胸部腔室60介于乘员P的胸部与车门内装饰39之间,并且使腰部腔室62介于乘员P的腰部与车门内装饰39之间。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被构成为,使腰部腔室62先于胸部腔室60展开完成,并且使腰部腔室62的内压与胸部腔室60的内压相比而较高。
(本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上述胸部腔室60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中央部附近处使缝制部S5被中断,从而设置有缝制中断部68(非缝制部)。在该缝制中断部68处,一对布片52、54未被缝制在一起,由此形成有连通胸部腔室60之内与安全气囊主体部56之外的通气孔部7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从一对布片52、54(隔着通气孔部70而邻接的一对基布)的边缘部起,一体延伸有作为舌片部的片状物52A、54A。这些片状物52A、54A被设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片状物24A、28A基本相同的结构,并且经由通气孔部70而被插入胸部腔室60之内。这些片状物52A、54A在胸部腔室60之内相互对置。
这些片状物52A、54A被构成为,通过胸部腔室60的内压而将通气孔部70闭塞到至少侧面安全气囊50在乘员P与车门内装饰之间膨胀展开为止。由此成为了如下结构,即,在乘员P通过侧面安全气囊50而被约束的最初(约束初期),如图8A以及图9A所示,各个片状物52A、54A位于胸部腔室60之内。在该状态下,通过利用胸部腔室60的内压而使片状物52A、54A相互重叠,从而使通气孔部70通过片状物52A、54A而被闭塞。由此,能够防止或有效抑制从通气孔部70的气体泄漏。
另一方面,在约束中期,由于侧面安全气囊50在乘员P与车门内装饰之间被压缩(参照图8B以及图9B),因此胸部腔室60以及腰部腔室62的内压急剧上升。由此,在约束后期,片状物52A、54A随着胸部腔室的内压上升而被推出到侧面安全气囊的外侧(参照图8C以及图9C)。其结果为,由片状物52A、54A实施的通气孔部70的闭塞被解除从而使通气孔部被开放。
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一对布片52、54而形成有安全气囊主体部56,因此能够将安全气囊主体部56的结构设为简单的结构。
<各个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片状物24A、28A、52A、54A(舌片部)被形成为半圆形状的结构,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舌片部的形状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但是,为了使舌片部从胸部腔室被顺利地推出而优选为,舌片部的至少顶端侧被形成为半圆形状。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被设置于布片52、54(基布)上的片状物52A、54A(舌片部)在胸部腔室60之内相互对置的结构,但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仅在一对基布中的任意一方上设置舌片部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片状物24A从主布片24一体延伸,并且片状物28A从侧面布片28一体延伸的结构,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片状物52A、54A从布片52、54一体延伸的结构,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8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与基布分体形成的舌片部与基布接合(例如缝制)在一起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通过对一对布片52、54进行缝制从而形成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56的结构,但技术方案1以及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对折一块基布并且对除该基布的对折的折线侧之外的边缘部进行缝制,从而形成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侧面安全气囊50具备系绳58的结构,但技术方案5以及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在安全气囊主体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对一对基布进行缝制(设定有接缝),从而将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内部划分为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
此外,虽然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通气孔部40、70设置于胸部腔室34、60的前端侧的结构,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8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将通气孔部设置于胸部腔室的后端侧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由于构成了从通气孔部40、70被排出的气体朝向车辆后方侧(座椅靠背内)被排出的结构,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由高温的气体产生的对乘员的影响。
另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并实施。此外,不言而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
侧面安全气囊,通过对基布进行缝制从而使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形成有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并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内部至少被划分为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
充气装置,其通过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向所述胸部腔室之内以及所述腰部腔室之内供给气体,从而使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以使所述胸部腔室介于乘员的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且使所述腰部腔室介于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
通气孔部,其通过使所述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被设置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上,并使所述胸部腔室之内与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连通;
舌片部,其从隔着所述通气孔部而邻接的所述基布的边缘部中的至少一方起以舌片状而延伸出,且从所述通气孔部被插入所述胸部腔室之内。
2.一种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
侧面安全气囊,通过对基布进行缝制从而使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形成有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并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内部至少被划分为胸部腔室以及腰部腔室;
充气装置,其通过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向所述胸部腔室之内以及所述腰部腔室之内供给气体,从而使所述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以使所述胸部腔室介于乘员的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且使所述腰部腔室介于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
通气孔部,其通过使所述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而被设置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上,并使所述胸部腔室之内与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连通;
舌片部,其从隔着所述通气孔部而邻接的所述基布的边缘部中的至少一方起以舌片状而延伸出,且从所述通气孔部被插入所述胸部腔室之内,所述舌片部通过由从所述充气装置被供给的气体所产生的所述胸部腔室的内压从而将所述通气孔部闭塞,并且随着所述胸部腔室的内压上升而被推出到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之外,从而解除所述闭塞,其中,所述胸部腔室的内压上升是通过膨胀展开状态下的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压缩从而产生的。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由一对主基布、与侧面基布构成,
所述一对主基布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
所述侧面基布被形成为带状,且一个长边缘部与一个所述主基布的边缘部被缝制在一起并且另一个长边缘部与另一个所述主基布的边缘部被缝制在一起,
所述通气孔部通过使如下的缝制在一部分处被中断从而被形成,所述缝制为,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被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个所述主基布与所述侧面基布之间的缝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个主基布以及所述侧面基布上的所述舌片部,在所述胸部腔室之内相互对置。
5.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是通过对在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一对基布的边缘部进行缝制从而构成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分别被设置于所述一对基布上的所述舌片部在所述胸部腔室之内相互对置。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舌片部的至少顶端侧被形成为半圆形状。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被设置于所述侧面基布上的所述舌片部被形成为,短于被设置于所述一个主基布上的所述舌片部。
CN201180072852.6A 2011-08-31 2011-08-31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479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69831 WO2013030995A1 (ja) 2011-08-31 2011-08-31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47986A true CN103747986A (zh) 2014-04-23
CN103747986B CN103747986B (zh) 2017-09-29

Family

ID=47755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285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47986B (zh) 2011-08-31 2011-08-31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27673B2 (zh)
EP (1) EP2752337B1 (zh)
JP (1) JP5747989B2 (zh)
CN (1) CN103747986B (zh)
WO (1) WO201303099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98043B2 (en) 2013-08-06 2017-03-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s
CN112912284A (zh) * 2018-11-30 2021-06-0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5514B2 (ja) * 2012-01-18 2016-03-1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US9862350B2 (en) * 2013-08-12 2018-01-09 Tk Holdings Inc. Dual chambered passenger airbag
JP6536963B2 (ja) 2014-01-21 2019-07-03 ジョイソン セイフティ システムズ アクイジション エルエルシー 乗客側エアバッグ
US9580039B2 (en) * 2014-04-22 2017-02-28 Autoliv Asp, Inc. Multi-chamber airbag with unidirectional vent
DE102015202045A1 (de) 2015-02-05 2016-08-11 Takata AG Airbageinheit
US9834168B2 (en) * 2015-09-16 2017-12-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 airbag including forward facing vent
KR101756015B1 (ko) * 2016-04-21 2017-07-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사이드 에어백
EP3459795B1 (en) * 2016-05-20 2020-11-2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KR101846710B1 (ko) * 2016-09-21 2018-04-0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커튼에어백
JP6748293B2 (ja) * 2017-03-27 2020-08-2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14222B2 (en) * 2020-01-22 2022-01-04 ZF Passive Safety Systems US Inc.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11872433B2 (en) 2020-12-01 2024-01-16 Boost Treadmills, LLC Unweighting enclosure,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exercise device
US11661027B1 (en) * 2022-02-18 2023-05-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27071A (ja) * 2002-05-10 2003-11-19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281968A (ja) * 2005-03-31 2006-10-19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70267854A1 (en) * 2004-11-05 2007-11-22 Hideho Fukuda Side airbag device and side airbag system
WO2008136336A1 (ja) * 2007-05-01 2008-11-13 Takata Corporation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489837A (zh) * 2006-08-04 2009-07-22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US20090224520A1 (en) * 2008-03-07 2009-09-10 Honda Motor Co., Ltd. Air bag system for vehicle
JP2011126462A (ja) * 2009-12-18 2011-06-30 Toyot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6038A (en) 1995-02-01 1996-07-1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ide impact inflatable restraint with vent openings
JPH08225054A (ja) 1995-02-20 1996-09-03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642833B2 (ja) 1995-06-28 2005-04-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袋体構造
US6457741B2 (en) * 1997-08-22 2002-10-0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at mounted side air bag
US6270113B1 (en) * 1998-10-06 2001-08-07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Side air bag system
US7108278B2 (en) * 2001-01-23 2006-09-1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bag apparatus for side crash
GB2394919B (en) * 2002-11-06 2006-01-25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ir-bag arrangement
US7093853B2 (en) * 2003-01-23 2006-08-22 Takata Corporation Airbag,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JP4134752B2 (ja) * 2003-02-26 2008-08-2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192050B2 (en) * 2003-07-09 2007-03-20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DE102004009013B4 (de) * 2004-02-25 2006-03-16 Trw Automotive Gmbh Seitenaufprall-Rückhaltevorrichtung
EP1730004B1 (en) * 2004-03-30 2015-04-22 Key Safety Systems, Inc. Side airbag module
JP4815945B2 (ja) 2005-08-19 2011-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535121A (ja) 2007-04-09 2010-11-18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搭乗者の保護のためのエアバッグ
US7770921B2 (en) 2007-05-25 2010-08-10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for protection of a vehicle occupant
US20080252054A1 (en) * 2007-04-16 2008-10-16 Hyundai Mobis Co., Ltd. Air bag cushion
JP2008284930A (ja) * 2007-05-15 2008-11-27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66779B2 (ja) * 2007-06-18 2013-03-2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排気方法
JP5070084B2 (ja) * 2008-02-22 2012-11-07 タカタ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227165A (ja) * 2008-03-24 2009-10-08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
JP2010137779A (ja) 2008-12-12 2010-06-24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387479B2 (ja) * 2010-03-30 2014-01-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US8746736B2 (en) * 2010-07-02 2014-06-10 Tk Holdings Inc. Airbag module
KR101620110B1 (ko) * 2010-08-06 2016-05-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프리크래쉬 사이드에어백 장치
US8480124B2 (en) * 2011-01-18 2013-07-09 Autoliv Asp, Inc. Seat bolster chamber
JP5904090B2 (ja) * 2011-11-15 2016-04-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159304A (ja) * 2012-02-08 2013-08-19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724909B2 (ja) * 2012-03-09 2015-05-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4104965A (ja) * 2012-11-30 2014-06-09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64876B2 (ja) * 2013-01-25 2017-01-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882143B2 (en) * 2013-02-08 2014-11-11 Autoliv Asp, Inc. Airbag with slit vent
JP2014205481A (ja) * 2013-03-18 2014-10-3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22008B2 (ja) * 2013-12-26 2017-11-0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27071A (ja) * 2002-05-10 2003-11-19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70267854A1 (en) * 2004-11-05 2007-11-22 Hideho Fukuda Side airbag device and side airbag system
JP2006281968A (ja) * 2005-03-31 2006-10-19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489837A (zh) * 2006-08-04 2009-07-22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以及气囊装置
WO2008136336A1 (ja) * 2007-05-01 2008-11-13 Takata Corporation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90224520A1 (en) * 2008-03-07 2009-09-10 Honda Motor Co., Ltd. Air bag system for vehicle
JP2011126462A (ja) * 2009-12-18 2011-06-30 Toyot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98043B2 (en) 2013-08-06 2017-03-2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s
CN112912284A (zh) * 2018-11-30 2021-06-0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12912284B (zh) * 2018-11-30 2023-06-3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03542A1 (en) 2014-07-24
EP2752337A4 (en) 2014-11-05
JP5747989B2 (ja) 2015-07-15
WO2013030995A1 (ja) 2013-03-07
EP2752337A1 (en) 2014-07-09
EP2752337B1 (en) 2015-12-16
JPWO2013030995A1 (ja) 2015-03-23
CN103747986B (zh) 2017-09-29
US9327673B2 (en) 2016-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47986A (zh)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4093606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2216126B (zh) 侧气囊装置
CN102616201B (zh) 车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US8403358B2 (en) Internal airbag device
CN104024059B (zh) 汽车用安全气囊系统
JP5252000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482959B2 (ja) 自動車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89799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ラッピング材
CN105564358A (zh) 气囊装置
CN103502062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KR20210055287A (ko) 루프 에어백 장치
US20080079249A1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CN104955681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531208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048532A (ja)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025587A (zh) 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JP5229238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0829080B2 (en) Air bag device
JP6455365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803026A (zh) 侧面安全气囊、帘式安全气囊以及后窗安全气囊
JP6365589B2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6237531B2 (ja) 助手席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60819B2 (en) Airbag apparatus
JP7098546B2 (ja) 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