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25587B - 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25587B
CN103025587B CN201180030197.8A CN201180030197A CN103025587B CN 103025587 B CN103025587 B CN 103025587B CN 201180030197 A CN201180030197 A CN 201180030197A CN 103025587 B CN103025587 B CN 1030255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pieces
frenulum
edge part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3019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25587A (zh
Inventor
藤原祐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025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5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25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255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ide panels, e.g. 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2Internal tether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B60R2021/2357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anels
    • B60R2021/23576Sew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侧面安全气囊,所述侧面安全气囊通过设定侧面布片,从而能够在不伴随所需程度以上的大型化的条件下使气囊厚度增厚,并且能够通过平面缝制来实施系带与侧面布片的缝合。在侧面安全气囊(10)中,于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而配置的一对主布片(24、26)的外周边缘部上,缝合有形成为带状的侧面布片(28),由此形成了安全气囊袋体(32)。被设置在该安全气囊袋体(32)的内部的系带(30),以长度方向两侧在一对主布片(24、26)的对置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而折叠,并且一个长边缘部(30A)被缝合在一对主布片(24、26)及侧面布片(28)的前表面部(28C)上,且另一个长边缘部(30B)中的长度方向两侧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被缝合在一起。

Description

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等对乘员进行保护的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结构的扁平状的双腔室式侧面安全气囊,所述结构为,将细长矩形形状的隔壁(系带)的两侧边缘附近缝合在两张基布(布片)上,并且在将隔壁朝上方对折的状态下,使两张布片重叠并对外周边缘部附近进行缝合(缝制在一起)的结构。该侧面安全气囊被收纳在车辆的坐席的侧部,并且通过在侧面碰撞等时在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从而对乘员的腰部及胸部进行保护。
但是,因为在如上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两张布片的外周边缘部附近被重叠缝合在一起,所以为了将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厚度尺寸(气囊厚度)增厚以提高冲击吸收性,需要对两张布片的宽度尺寸(在膨胀展开状态下沿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进行加长。由此,存在侧面安全气囊大型化而使得展开完成时间推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由大致相同形状的两张布片(主布片)、一张带状布片(侧面布片)、和系带构成的扁平的箱状的侧面安全气囊(所谓的双腔室式三维侧面安全气囊),其中,所述两张布片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而配置,所述带状布片通过被缝合在该两张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上,从而与两张主布片一起形成了袋体,所述系带被形成为细长矩形形状且被设置在袋体的内部,并且通过被缝合在两张主布片上从而对袋体的内部进行上下划分。在这种双腔室式三维侧面安全气囊中,由于能够通过设定侧面布片而使气囊厚度变厚,因此能够确保冲击吸收性,并且能够避免所需程度以上的大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86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87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上述方式制作双腔室式三维侧面安全气囊时,是在将系带的两侧边缘部缝合在两张布片上之后,将两张布片的外周边缘部缝合在侧面布片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当此后欲将系带和侧面布片缝合在一起时,由于将成为立体缝制,因此缝制作业将变得复杂,从而批量生产将变得困难。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如下的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所述侧面安全气囊通过设定侧面布片,从而能够在不伴随所需程度以上的大型化的条件下使气囊厚度变厚,并且能够通过平面缝制来实施系带与侧面布片之间的缝合。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具备:一对主布片,其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而配置;侧面布片,其被形成为带状,且一个长边缘部被缝合在一个所述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上,而另一个长边缘部被缝合在另一个所述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上,并且所述侧面布片与所述一对主布片一起形成了安全气囊袋体;系带,其被形成为带状,并以在长度方向中央侧被折叠从而使长度方向两侧在所述一对主布片的对置方向上并列的状态,被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袋体的内部,其通过将一个长边缘部缝合在所述一对主布片及所述侧面布片中的、构成所述安全气囊袋体的前表面的部位上,并且将另一个长边缘部中的长度方向两侧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进行缝合,从而将所述安全气囊袋体的内部划分为上方腔室和下方腔室。
另外,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上”、“下”及“前”的方向表示该侧面安全气囊被设置在车辆上且被膨胀展开后的状态下的、相对于车辆而言的方向。此外,在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系带所涉及的“带状”中,不仅包括细长矩形形状,而且还包括具有从细长矩形形状的主体部分起向长度直角方向延伸的一个或者多个延伸部的形状。
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通过在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而配置的一对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上缝合被形成为带状的侧面布片,从而形成了安全气囊袋体。因为侧面布片以这种方式被设定,所以能够在不伴随所需程度以上的大型化的条件下使气囊厚度变厚。此外,被设置在安全气囊袋体的内部且将安全气囊袋体的内部划分为上方腔室和下方腔室的带状的系带,以使其长度方向两侧在一对的主布片的对置方向上并列的方式,而在长度方向中央侧处被折叠。该系带的一个长边缘部被缝合在一对主布片及侧面布片中的、构成安全气囊袋体的前表面的部位上,并且该系带的另一个长边缘部中的长度方向两侧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被缝合。因为以这种方式设定了系带,所以在制作该侧面安全气囊时,能够在对一对的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和侧面布片进行缝合之前,将系带的一个的长边缘部缝合在一对的主布片及侧面布片上。并且在此之后,只需将系带的另一个长边缘部中的长度方向两侧重叠在一起进行缝合,且最后将一对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和侧面布片进行缝合即可。以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平面缝制来实施全部的缝制作业。
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为,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所述安全气囊袋体以如下方式被设置在车辆座椅上,即,通过从气体供给单元向内部供给气体,从而使所述下方腔室在落座于所述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且使所述上方腔室在所述乘员的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并且,在所述一对主布片的前边缘部的上部侧设置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以越趋于上方则所述安全气囊袋体的展开完成状态下的、所述上方腔室沿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越缩短的方式而倾斜。
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通过从气体供给单元向安全气囊袋体的内部供给气体,从而使下方腔室在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且使上方腔室在所述乘员的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并且,在安全气囊袋体的展开完成的状态下,通过在一对主布片的前边缘部的上部侧设置倾斜部,从而使上方腔室的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以越趋于上方则越缩短的方式而构成。由此,由于能够在确保由上方腔室而实现的乘员的约束性的同时,减少上方腔室的容量,因此能够迅速地向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下方腔室侧供给气体。由于以这种方式,能够提前约束乘员的腰部,因此能够提高该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初期的乘员约束性能。
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为,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所述车辆用座椅为驾驶员座,所述安全气囊袋体被形成为,在所述展开完成状态下从车身宽度方向观察时,上方腔室与落座于所述驾驶员座上的美国人的标准男性假人中的上臂部不重叠,且上方腔室与落座于所述驾驶员座上的美国人的身材矮小的女性假人中的肩部重叠。
另外,在权利要求3中,“美国人的标准男性假人”及“美国人的身材矮小的女性假人”被设定为,目前在日本、欧洲所采用的侧面碰撞试验法(ECER95)及美国的侧面碰撞试验法(FMVSS214)中所确定的、以落座姿势落座于车辆的驾驶员座上的假人。
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安全气囊袋体以上述方式而形成。在此,当美国人的标准男性假人(以下,称为“AM50”)落座于驾驶员座上时,AM50的肩部位于与车辆的侧面车门的装饰带线相比靠上方侧处的情况较多。因此,当通过侧面碰撞等的冲击而导致侧面车门玻璃破裂时,即使在从车身宽度方向观察时AM50的肩部和上方腔室重叠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无法向AM50的肩部施加反力。相反地,在从车身宽度方向观察时AM50的上臂部和上方腔室重叠的情况下,虽然有可能由于来自上方腔室的反力而使AM50的上臂部被压贴在胸部上,但是在本发明中,能够通过上述结构来避免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当美国人的身材矮小的女性假人(以下,称为“AF05”)落座于驾驶员座上时,AF05的肩部位于与车辆的侧面车门的装饰带线相比靠下方侧处的情况较多。因此,在本发明中,以在从车身宽度方向观察时AF05的肩部和上方腔室重叠的方式而使上方腔室膨胀展开。由于以这种方式,能够将来自侧面车门的反力经由上方腔室而施加于AF05的肩部,因此能够良好地约束AF05的肩部(耐性较高的部位)。
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为,在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在所述侧面布片中的、构成所述安全气囊袋体的后表面的部位与所述系带之间,形成有使所述上方腔室与所述下方腔室连通的间隙。
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经由被形成在侧面布片中的、构成安全气囊袋体的后表面的部位与系带之间的间隙,而使上方腔室和下方腔室被连通。因此,通过将用于向上方腔室及下方腔室供给气体的充气装置(气体供给单元)设置在上述间隙处,从而能够向上方腔室及下方腔室良好地供给气体。
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为,在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所述系带具有,从长度方向两端侧中的所述另一个长边缘部起向所述系带的长度正交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且通过对该一对延伸部进行缝制,从而形成了朝向所述上方腔室及所述下方腔室中的一个腔室侧延伸的单向阀,并且所述上方腔室与所述下方腔室经由所述单向阀的内侧而被连通。
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通过对从系带的长度方向两端侧中的另一个长边缘部起延伸的一对延伸部进行缝制,从而形成单向阀,并且经由该单向阀的内侧而使上方腔室和下方腔室被连通。因此,通过在上述单向阀的内侧设置充气装置(气体供给单元),从而能够向上方腔室及下方腔室良好地供给气体。而且,因为上述的单向阀朝向上方腔室及下方腔室中的一个腔室侧延伸,所以通过该一个腔室的内压升高从而单向阀将被关闭。由此,能够将上述一个腔室的内压保持为较高的状态。
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为,在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在所述系带的长度方向两端侧之间设置有单向阀,且所述上方腔室与所述下方腔室经由该单向阀的内侧而被连通,其中,所述单向阀被缝制成筒状,并且以朝向所述上方腔室及所述下方腔室中的一个腔室侧延伸的状态,被缝合在所述系带的另一个长边缘部上。
在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中,在系带的长度方向两端侧之间设置有被缝制成筒状的单向阀。该单向阀被缝合在系带的另一个长边缘部上,且经由该单向阀的内侧而使上方腔室和下方腔室被连通。因此,通过在上述单向阀的内侧设置充气装置(气体供给单元),从而能够向上方腔室及下方腔室供给气体。而且,因为上述单向阀朝向上方腔室及下方腔室中的一个腔室侧延伸,所以通过该一个腔室的内压升高从而单向阀将被关闭。由此,能够将上述一个腔室的内压保持为较高的状态。
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为,在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在所述系带的长度方向中央侧,于所述系带的长度方向上并列形成有一对三角形的切口,且各个所述切口的边缘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被缝合在一起,以使各个所述切口中的所述另一个长边缘部侧的开口封闭,其中,所述切口从所述另一个长边缘部起被切开,且越趋于所述一个长边缘部侧则宽度越缩窄。
在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中,在系带的长度方向中央侧形成有如上所述的一对切口,且各切口的边缘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被缝合在一起,以使各个切口中的另一个长边缘部侧的开口封闭。由此,在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带中,能够减少产生于长度方向中央侧的剩余长度部。
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制作方法为,用于制作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制作方法,其具有:第一工序,在使所述侧面布片与所述系带以交叉的方式而重叠,并且使一个所述主布片与所述系带的长度方向一侧及所述侧面布片的一个长边缘部重叠,且使另一个所述主布片与所述系带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及所述侧面布片的另一个长边缘部重叠的状态下,将所述系带的一个长边缘部以直线状而缝合在所述一对主布片及所述侧面布片上;第二工序,将所述系带的另一个长边缘部中的长度方向两侧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进行缝合;第三工序,将一个所述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与所述侧面布片的一个长边缘部进行缝合,并且将另一个所述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与所述侧面布片的另一个长边缘部进行缝合。
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的制作方法中,首先,在第一工序中,使侧面布片与系带以交叉的方式而重叠,并且使一个主布片与系带的长度方向一侧及侧面布片的一个长边缘部重叠,而使另一个主布片与系带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及侧面布片的另一个长边缘部重叠。在这种状态下,将系带的一个长边缘部以直线状而缝合在一对主布片及侧面布片上。在该第一工序中,能够通过平面缝制来对系带和侧面布片进行缝合。接下来,在第二工序中,将系带的另一个长边缘部中的长度方向两侧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进行缝合。接下来,在第三工序中,将一个所述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与所述侧面布片的一个长边缘部进行缝合,并且将另一个所述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与所述侧面布片的另一个长边缘部进行缝合。由此,能够制作出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而且,上述的第一~第三工序均能够通过平面缝制来实施。
发明效果
如上述说明所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中,能够通过设定侧面布片,从而在不伴随所需程度以上的大型化的条件下使气囊厚度变厚,并且能够通过平面缝制来实施系带与侧面布片之间的缝合。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搭载了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驾驶员座)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该侧面安全气囊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该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途的状态的展开图,且为用于说明该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工序中的第一工序的图。
图4为表示该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途的状态的展开图,且为用于说明该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工序中的第二工序的图。
图5A~D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制作工序,其中,(A)为表示第一工序的俯视图,(B)为表示第二工序的立体图,(C)为表示第三工序的立体图,(D)为表示第四工序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该侧面安全气囊的缝制中途的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展开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系带及单向阀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系带的展开图。
图10为表示该系带的一部分被缝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1~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10及其制作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FR表示搭载了该侧面安全气囊10的车辆的前方,箭头标记UP表示该车辆的上方,箭头标记W表示该车辆的宽度方向。
如图1所示,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10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的构成部件,且被搭载于车辆的驾驶员座14(车辆用座椅)中的座椅靠背16的车门侧侧面部16A(未图示的侧面车门侧的侧部)上。该座椅靠背16以能够倾倒的方式被连结于坐垫18的后端部上,且在上端部处连结有头部保护装置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员座14的前方、上方及宽度方向,与车辆的前方、上方及宽度方向一致。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具备,作为在侧面安全气囊10内产生气体的气体供给单元的充气装置22(在图2中,省略图示),并且在侧面安全气囊10被折叠了的状态下与充气装置22等一起被组件化了的装置,被设置在车门侧侧面部16A的内部。另外,在图1及图2中,图示了通过充气装置22所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使侧面安全气囊10膨胀展开后的状态(展开完成状态)。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的周围配置有被座椅表皮覆盖的座椅靠背衬垫(聚氨酯衬垫),并且在侧面安全气囊10膨胀展开时,座椅表皮的缝合部及座椅靠背衬垫将开裂。
如图2所示,侧面安全气囊10为所谓的双腔室式三维侧面安全气囊,并且通过对一对主布片(基布)24、26、侧面布片(侧面布)28、和系带(隔壁布)30进行缝制而形成。
一对主布片24、26均被形成为长条的大致矩形形状(五边形形状),且以相互对置的状态而配置。侧面布片28被形成为带状(细长矩形形状),其一个长边缘部28A在缝合部S3处被缝合在一个主布片24的外周边缘部上,并且其另一个长边缘部28B在缝合部S4处被缝合在另一个主布片26的外周边缘部上。由此,通过一对主布片24、26和侧面布片28而形成了扁平的箱形袋状的安全气囊袋体32(气囊主体)。
该安全气囊袋体32在如图1及图2所示的展开完成状态下,以一对主布片24、2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且一对主布片24、26的长度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而被配置。另外,关于以下说明中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10而言的前后上下方向为,在图1及图2所示的展开完成状态下的方向,且与车辆的前后上下的方向大致一致。
另一方面,系带30被形成为带状(细长矩形形状),并以在长度方向中央侧被折叠(被弯曲)从而使长度方向两侧在一对主布片24、26的对置方向上并列的状态,被配置在与安全气囊袋体32的内部中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相比少许靠下侧处。系带30的长度方向中央侧与侧面布片28中的构成安全气囊袋体32的前表面的部位(以下,称为“前表面部28C”)相互对置而配置。
该系带30的一个长边缘部30A在缝合部S1处被缝合在一对主布片24、26及侧面布片28的前表面部28C上。具体而言,关于一个长边缘部30A,其长度方向一侧被缝合在一个主布片24上,且其长度方向中央侧被缝合在侧面布片28的前表面28C处,且其长度方向另一侧被缝合在另一个主布片26上。此外,系带30的另一个长边缘部30B在长度方向中央部处被折回,以使长度方向两侧被相互重叠,且该被重叠的部分在缝合部S2处被缝合在一起。由此,安全气囊袋体32的内部通过系带30而被划分为上方腔室34和下方腔室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系带30的另一个长边缘部30B被配置在,与一个长边缘部30A相比靠安全气囊袋体32的上方侧。
此外,在系带30、与侧面布片28中的构成安全气囊袋体32的后表面的部位(以下,称为“后表面部28D”)之间,形成有使上方腔室34和下方腔室36连通的间隙37。如图1所示,在该间隙37处配置有充气装置22。
充气装置22被形成为圆柱状,且以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而配置。该充气装置22被插入到形成为筒状的保持器38的内侧,且通过铆接等的方法而被固定在保持器38上。从保持器38的外周部起朝向车辆后方侧突出有上下一对的双头螺栓40。这些双头螺栓40贯穿侧面布片28的后表面部28D,并且贯穿座椅靠背框架的侧面框架17,并在顶端侧拧合有螺母。由此,保持器38被固定在侧面框架17上,并通过该保持器38而使侧面安全气囊10被安装在侧面框架17上。
在上述的充气装置22上,电连接有被搭载于车辆上的安全气囊ECU及安全气囊传感器(均省略图示)。该安全气囊ECU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或侧翻等时,根据来自安全气囊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判断是否使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工作。当该判断被肯定时,使预定电流通电至充气装置22。由此,充气装置22进行工作,从而自被设置在充气装置22的下端侧的、未图示的气体喷出口中喷出气体。
从充气装置22喷出的气体经由保持器38的上端开口部而流入上方腔室34内,并且经由保持器38的下端开口部而流入下方腔室36内。即,保持器38还作为对从充气装置22喷出的气体进行整流的扩散器而发挥功能。由此,如图1所示,侧面安全气囊10朝向座椅靠背16的前方侧及上下方向膨胀展开。具体而言,下方腔室36在落座于驾驶员座14上的乘员(参照图1的AM50及AF05)的腰部与侧面车门(省略图示)之间膨胀展开,上方腔室34在乘员的胸部与侧面车门之间膨胀展开。此时,通过使充气装置22的气体喷出口朝向下方配置,从而使下方腔室36先于上方腔室34而展开完成。此外,下方腔室36的内压被设定为高于上方腔室34的内压。
另外,在图1中,AM50为美国人的标准男性假人,AF05为美国人的身材矮小的女性假人。这些假人以目前在日本、欧洲所采用的侧面碰撞试验法(ECER95)及美国的侧面碰撞试验法(FMVSS214)中所确定的落座姿势而落座于驾驶员座14上。
如图2所示,在一对主布片24、26的前边缘部的上部侧设置有倾斜部24A、26A,所述倾斜部24A、26A以如下方式而倾斜,即,越趋于上方则安全气囊袋体32的展开完成状态下的、上方腔室34沿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越缩短。由此,如图1所示,安全气囊袋体32以在展开完成状态下从车身宽度方向观察时,上方腔室34不与落座于驾驶员座14上的AM50的上臂部X1重叠、且上方腔室34不与落座于驾驶员座14上的AF05的肩部Y2重叠的方式而形成。另外,在图1中,X2为AF05的上臂部,Y1为AM50的肩部。
接下来,对上述的侧面安全气囊10的制作方法进行说明。
在此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侧面安全气囊10的制作工序,设有第一工序~第三工序。在第一工序中,首先如图3所示,使侧面布片28和系带30以交叉(正交)的方式而重叠,并且使一个主布片24与系带30的长度方向一侧及侧面布片28的一侧的长边缘部28A重叠,且使另一个主布片26与系带30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及侧面布片28的另一个长边缘部28B重叠。在这种状态下,将系带30的一个长边缘部30A以直线状缝合在一对主布片24、26及侧面布片28上(参照图3的缝合部S1)。
接下来,在第二工序中,如图4所示,以系带30为内侧而使一对主布片24、26相互接近,且使系带30的另一个长边缘部30B中的长度方向一侧(图4的b-c之间)和长度方向另一侧(图4的a-c之间)相互重叠。并且,将该重叠的部分以图2所示的方式进行缝合(参照图2的缝合部S2)。另外,在图2~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系带30中的各部的位置关系,标记了假想的黑点及a~g的符号。
接下来,在第三工序中,对一个主布片24的外周边缘部与侧面布片28的一个长边缘部28A进行缝合(参照图2的缝合部S3),并且对另一个主布片26的外周边缘部与侧面布片28的另一个长边缘部28B进行缝合(参照图2的缝合部S4)。由此,制作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10。
另外,上述第一工序~第三工序均通过平面缝制而被实施。此外,在第一工序中,使一对主布片24、26、侧面布片28及系带30重叠的顺序并不限于上述的顺序,而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此外,在第三工序中,对缝合部S3、S4进行缝合的顺序使哪一个优先实施均可。但是,在将缝合部S3、S4中的后侧完全进行缝合之前,需要将充气装置22插入到安全气囊袋体32的内部。
接下来,对该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10中,通过在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而配置的一对主布片24、26的外周边缘部上缝合被形成为带状的侧面布片28,从而形成了安全气囊袋体32。因为以这种方式设定侧面布片,所以能够在不伴随所需程度以上的大型化的条件下使气囊厚度(沿着展开完成状态下的车身宽度方向的、安全气囊袋体32的厚度尺寸)变厚。
此外,被设置在安全气囊袋体32的内部、且将安全气囊袋体32的内部划分为上方腔室34和下方腔室36的系带30,在长度方向中央侧被折叠,以使长度方向两侧在一对主布片24、26的对置方向上并列。该系带30的一个的长边缘部30A被缝合在一对主布片24、26及侧面布片28的前表面部28C上,并且另一个长边缘部30B中的长度方向两侧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被缝合在一起。因为以这种方式设定了系带30,所以在制作该侧面安全气囊10时,能够在对一对主布片24、26的外周边缘部与侧面布片28进行缝合之前,将系带30的一个长边缘部30A缝合在一对主布片24、26及侧面布片28的前表面部28C上。并且在此之后,只需将系带30的另一个长边缘部30B中的长度方向两侧重叠在一起而进行缝合,且最后将一对主布片24、26的外周边缘部与侧面布片28进行缝合即可。由于以这种方式,能够使全部的缝制作业通过平面缝制来实施,因此能够使缝制作业变得容易,且能够提高批量生产的效率。
也就是说,在图5(A)~图5(D)所示的比较例(系带的结构与在背景技术一栏中所说明的双腔室式三维侧面安全气囊基本相同的侧面安全气囊)中,在该制作时,例如,首先以图5(A)所示的方式,将系带100的一个长边缘部100A缝合在一个主布片24上(参照缝合部T1)。接下来,以图5(B)所示的方式,将系带100的另一个长边缘部100B缝合在另一个主布片26上(参照缝合部T2)。接下来,以图5(C)所示的方式,将系带100的一个短边缘部100C缝合在侧面布片28上(参照缝合部T3)。接下来,以图5(D)所示的方式,对一对主布片24、26的外周边缘部与侧面布片28进行缝合(参照缝合部T4及缝合部T5)。在采用这种制作方法的情况下,因为在对缝合部T3进行缝合时将成为立体缝制,所以缝制作业将变得复杂,从而批量生产将变得困难(另外,在图5(A)~图5(D)中,对于与本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标记了相同的符号)。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如上所述,全部的缝制作业均能够通过平面缝制来实施,因此能够使双腔室式三维侧面安全气囊的批量生产变得容易,且能够降低制作成本。
而且,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0中,通过使充气装置22在安全气囊袋体32的内部产生气体,从而使上方腔室34在落座于驾驶员座14上的乘员(参照图1的AM50及AF05)的胸部与侧面车门之间膨胀展开,且使下方腔室36在乘员的腰部与侧面车门之间膨胀展开。并且构成为,在安全气囊袋体32的展开完成状态(图1所图示的状态)下,通过在一对主布片24、26的前边缘部的上部侧设置倾斜部24A、26A,从而使得越趋于上方则上方腔室34沿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越缩短。由此,由于能够在确保由上方腔室34所实现的对乘员的约束性的同时,减少上方腔室34的容量,因此能够向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下方腔室36侧迅速地供给气体。由此,由于能够提前对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因此能够提高该侧面安全气囊10的展开初期时的乘员约束性能。
而且,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0中,安全气囊袋体32被形成为,当在展开完成状态下从车身宽度方向观察时,落座于驾驶员座14上的AM50的上臂部X1与上方腔室34不重叠,且落座于驾驶员座14上的AF05的肩部Y2与上方腔室34重叠。
在此,当AM50落座于驾驶员座14上时,AM50的肩部Y1位于与侧面车门的装饰带线相比靠上方侧的情况较多。因此,当通过侧面碰撞等的冲击而导致侧面车门玻璃破裂时,即使在从车身宽度方向观察时AM50的肩部Y1和上方腔室34重叠的情况下,也存在无法向AM50的肩部Y1施加反力的可能性。相反地,虽然在从车身宽度方向观察时AM50的上臂部X1和上方腔室34重叠的情况下,存在由于来自上方腔室34的反力而使AM50的上臂部X1被压贴在AM50的胸部上的可能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上述结构来避免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当AF05落座于驾驶员座14上时,AF05的肩部Y2位于与车辆的侧面车门的装饰带线相比靠下方侧的情况较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车身宽度方向观察时使AF05的肩部Y2和上方腔室34重叠的方式,使上方腔室34膨胀展开。由此,由于能够将来自侧面车门的反力经由上方腔室34而施加到AF05的肩部Y2上,因此能够对AF05的肩部Y2良好地进行约束。
此外,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0中,在侧面布片28的后表面部28D与系带30之间,形成有使上方腔室34和下方腔室连通的间隙37,并且在该间隙37上配置有充气装置22及保持器38。由此,能够向上方腔室34及下方腔室36良好地供给气体。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作用,标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6中,通过与图2相对应的立体图来图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60。此外,在图7中,通过与图3相对应的展开图来图示该侧面安全气囊6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此实施方式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在此实施方式中,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间隙37。此外,在此实施方式中,系带30的另一个长边缘部30B被配置在,与一个长边缘部30A相比靠安全气囊袋体32的下方侧,并且通过从系带30的另一个长边缘部30B延伸出的一对延伸部30C、30D从而构成了单向阀62。
一个延伸部30C从系带30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中的另一个长边缘部30B起向系带30的长度正交方向延伸。另一个延伸部30D从系带30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中的另一个长边缘部30B起向系带30的长度正交方向延伸。这些延伸部30C、30D使朝向系带30的长度方向中央侧的边缘部相互重叠,并且在缝合部S2的后端侧处,将其于安全气囊袋体32的上下方向上缝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单向阀62,且上方腔室34和下方腔室36经由该单向阀62的内侧而被连通。在该单向阀62的内侧,配置有充气装置22及保持器38(在图6中省略图示)。
上述的单向阀62通过在从充气装置22喷出气体的最初,利用该气体的风压而使延伸部30C、30D的下端侧相互远离,从而容许朝向下方腔室36的气体的供给。另一方面,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当下方腔室36内的气压上升至预定值以上时,延伸部30C、30D的下端侧相互接近并紧贴,从而使单向阀62被关闭,由此限制了从下方腔室36朝向上方腔室34的气体的移动。由此,由于能够将下方腔室36的内压保持为较高的状态,因此能够通过下方腔室36来良好地约束耐性较高的乘员的腰部。而且,由于通过被设置在系带30上的一对延伸部30C、30D而构成了单向阀62,因此能够简单且低成本地设定单向阀。
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8中,通过立体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系带30及单向阀70的结构。虽然此实施方式被设定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在此实施方式中,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省略了间隙37,并且上方腔室34和下方腔室36经由单向阀70的内侧而被连通。但是,该单向阀70为,将与系带30分体的布料在缝合部S5处缝合从而被缝制成筒状的构件,且所述单向阀70被配置在系带30的长度方向两端侧之间,并且在缝合部S2处被缝合在系带30的另一个长边缘部30B上。该单向阀70朝向下方腔室36侧延伸,且在该单向阀70的内侧配置有充气装置22及保持器38(在图8中省略图示)。在此实施方式中,也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通过利用下方腔室36的内压的上升而使单向阀70的下端侧关闭,从而将下方腔室36的内压保持为较高的状态。
另外,虽然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单向阀70在缝合部S2处被缝合在系带30上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定为单向阀70不被缝合在系带30上的结构。即,可以设定为如下的结构,例如,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间隙37(参照图1及图2)处嵌合(穿过)具有系带及单向阀的功能的布制的内管(扩散器),并且在该内管的内侧配置充气装置22。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接受来自充气装置22的气体的供给而使内管膨胀,从而使间隙37堵塞。由此,能够对经由间隙37的、上下腔室34、36之间的气体的流动进行抑制。
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9中,通过展开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系带30的结构。此外,在图10中,通过立体图图示了该系带30的一部分被缝合的状态。虽然该实施方式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但是如图9所示,在系带30的长度方向中央侧,于系带30的长度方向上并列形成有一对三角形的切口80、82,其中,所述切口80、82从另一个长边缘部30B起被切开,且越趋于一个长边缘部30A侧则宽度越缩窄。如图10所示,该系带30使各个切口80、82的边缘部相互重叠以使各个切口80、82中的另一个长边缘部30B侧的开口封闭,并且使这些被重叠的部分在缝合部S6、S7处被缝合在一起。由于以这种方式,能够减少产生于系带30的长度方向中央侧的剩余长度部,因此能够实现系带30的轻量化。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在从车身宽度方向观察安全气囊袋体32的展开完成状态时,以落座于驾驶员座14上的AM50的上臂部X1与上方腔室34不重叠,且落座于驾驶员座14上的AF05的肩部Y2与上方腔室34重叠的方式而形成了安全气囊袋体32,但是,权利要求1及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地改变安全气囊袋体32的形状。
此外,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侧面安全气囊10、60被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员座14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权利要求1及权利要求2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也可以被设置在车辆的副驾驶席与后部坐席上。
此外,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在一对主布片24、26上设置倾斜部24A、26A,从而将一对主布片24、26形成为较长的五边形形状,但是,权利要求1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地改变一对主布片的形状。例如,可以设定为,一对主布片被形成为四边形形状或六边形形状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单向阀62、70朝向下方腔室36侧延伸的结构,但是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定为,单向阀朝向上方腔室侧延伸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此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当然也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侧面安全气囊,具备:
一对主布片,其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而配置;
侧面布片,其被形成为带状,且一个长边缘部被缝合在一个所述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上,而另一个长边缘部被缝合在另一个所述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上,并且所述侧面布片与所述一对主布片一起形成了安全气囊袋体;
系带,其被形成为带状,并以在长度方向中央侧被折叠从而使长度方向两侧在所述一对主布片的对置方向上并列的状态,被设置在所述安全气囊袋体的内部,其通过将一个长边缘部缝合在所述一对主布片及所述侧面布片中的、构成所述安全气囊袋体的前表面的部位上,并且将另一个长边缘部中的长度方向两侧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进行缝合,从而将所述安全气囊袋体的内部划分为上方腔室和下方腔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其中,
所述安全气囊袋体以如下方式被设置在车辆用座椅上,即,通过从气体供给单元向内部供给气体,从而使所述下方腔室在落座于所述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且使所述上方腔室在所述乘员的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并且,在所述一对主布片的前边缘部的上部侧设置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以越趋于上方则所述安全气囊袋体的展开完成状态下的、所述上方腔室沿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越缩短的方式而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其中,
所述车辆用座椅为驾驶员座,所述安全气囊袋体被形成为,在所述展开完成状态下从车身宽度方向观察时,上方腔室与落座于所述驾驶员座上的美国人的标准男性假人中的上臂部不重叠,且上方腔室与落座于所述驾驶员座上的美国人的身材矮小的女性假人中的肩部重叠,所述美国人的标准男性假人及美国人的身材矮小的女性假人被设定为,目前在日本、欧洲所采用的侧面碰撞试验法ECE R95及美国的侧面碰撞试验法FMVSS214中所确定的、以落座姿势落座于车辆的驾驶员座上的假人。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其中,
在所述侧面布片中的、构成所述安全气囊袋体的后表面的部位与所述系带之间,形成有使所述上方腔室与所述下方腔室连通的间隙。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其中,
所述系带具有,从长度方向两端侧中的所述另一个长边缘部起向所述系带的长度正交方向延伸的一对延伸部,且通过对该一对延伸部进行缝制,从而形成了朝向所述上方腔室及所述下方腔室中的一个腔室侧延伸的单向阀,并且所述上方腔室与所述下方腔室经由所述单向阀的内侧而被连通。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其中,
在所述系带的长度方向两端侧之间设置有单向阀,且所述上方腔室与所述下方腔室经由该单向阀的内侧而被连通,其中,所述单向阀被缝制成筒状,并且以朝向所述上方腔室及所述下方腔室中的一个腔室侧延伸的状态,被缝合在所述系带的另一个长边缘部上。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其中,
在所述系带的长度方向中央侧,于所述系带的长度方向上并列形成有一对三角形的切口,且各个所述切口的边缘部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被缝合在一起,以使各个所述切口中的所述另一个长边缘部侧的开口封闭,其中,所述切口从所述另一个长边缘部起被切开,且越趋于所述一个长边缘部侧则宽度越缩窄。
8.一种侧面安全气囊的制作方法,其用于制作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其具有:
第一工序,在使所述侧面布片与所述系带以交叉的方式而重叠,并且使一个所述主布片与所述系带的长度方向一侧及所述侧面布片的一个长边缘部重叠,且使另一个所述主布片与所述系带的长度方向另一侧及所述侧面布片的另一个长边缘部重叠的状态下,将所述系带的一个长边缘部以直线状而缝合在所述一对主布片及所述侧面布片上;
第二工序,将所述系带的另一个长边缘部中的长度方向两侧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进行缝合;
第三工序,将一个所述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与所述侧面布片的一个长边缘部进行缝合,并且将另一个所述主布片的外周边缘部与所述侧面布片的另一个长边缘部进行缝合。
CN201180030197.8A 2011-07-27 2011-07-27 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030255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67150 WO2013014773A1 (ja) 2011-07-27 2011-07-27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5587A CN103025587A (zh) 2013-04-03
CN103025587B true CN103025587B (zh) 2014-08-27

Family

ID=47600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30197.8A Active CN103025587B (zh) 2011-07-27 2011-07-27 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20786B2 (zh)
EP (1) EP2738049B1 (zh)
JP (1) JP5327386B2 (zh)
CN (1) CN103025587B (zh)
WO (1) WO20130147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56787B2 (ja) * 2011-09-27 2015-01-2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JP5885514B2 (ja) * 2012-01-18 2016-03-1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US8851511B1 (en) * 2013-06-03 2014-10-07 Key Safety Systems, Inc. Shaped airbag
EP3050761B1 (en) * 2013-09-27 2018-12-2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side-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JP6217350B2 (ja) 2013-11-29 2017-10-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74420B2 (ja) * 2014-03-20 2018-02-0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47392B2 (ja) 2015-07-06 2019-01-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254280B2 (en) * 2017-08-02 2022-02-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Vehicle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10919484B2 (en) * 2018-07-05 2021-02-1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edestrian protecting airbag apparatu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6399A (zh) * 2001-06-08 2004-02-18 ������������ʽ���� 侧气囊装置
JP2004338698A (ja) * 2003-04-25 2004-12-02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038712A (ja) * 2005-07-29 2007-02-15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
JP2011126497A (ja) * 2009-12-21 2011-06-30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0113B1 (en) 1998-10-06 2001-08-07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Side air bag system
JP3915544B2 (ja) * 2002-02-25 2007-05-1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23830A1 (de) 2002-05-28 2004-01-08 Takata Corp. Mehrteiliger Gassackzuschnitt für einen Gassack einer Insassenschutzein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ssackes aus dem Gassackzuschnitt
US7384062B2 (en) 2004-01-28 2008-06-10 Nihon Plast Co., Ltd. Airbag system
JP4920307B2 (ja) 2006-05-22 2012-04-18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JP2008174137A (ja) * 2007-01-19 2008-07-31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9005834A1 (de) * 2009-01-21 2009-06-04 Takata-Petri Ag 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Gassacks
EP2431237B1 (en) * 2009-05-11 2014-04-3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JP5445672B2 (ja) * 2010-04-23 2014-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6399A (zh) * 2001-06-08 2004-02-18 ������������ʽ���� 侧气囊装置
JP2004338698A (ja) * 2003-04-25 2004-12-02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038712A (ja) * 2005-07-29 2007-02-15 Nippon Plast Co Ltd エアバッグ
JP2011126497A (ja) * 2009-12-21 2011-06-30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25587A (zh) 2013-04-03
EP2738049B1 (en) 2015-08-26
JP5327386B2 (ja) 2013-10-30
WO2013014773A1 (ja) 2013-01-31
US20140159354A1 (en) 2014-06-12
EP2738049A4 (en) 2014-07-09
US8820786B2 (en) 2014-09-02
EP2738049A1 (en) 2014-06-04
JPWO2013014773A1 (ja) 2015-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25587B (zh) 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CN104703839B (zh) 具备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以及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向车辆用座椅组装的组装方法
US10005417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CN107021056B (zh) 乘客安全气囊装置及制造乘客安全气囊装置的方法
JP5357977B2 (ja) ニーエアバッグ
CN103442952B (zh) 用于机动车的气囊装置
CN103402824B (zh)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US9114743B2 (en) Vehicle seat with internal cushion air bag apparatus, and cushion air bag apparatus
JP2020066425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18034772A (ja) エアバッグ
CN104487294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9263595A (zh) 搭载有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JP5203211B2 (ja)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アバッグ
JP2014159265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747986A (zh) 汽车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9229052B (zh) 气囊装置
EP3088258A1 (en) Air belt and air belt device
JP2009056976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WO2018012363A1 (ja) エアバッグ
JP2018086886A (ja) エアバッグ
JP2018008661A (ja) 後席用エアバッグ
JP5885329B2 (ja) エアバッグ
CN104066627B (zh) 气囊装置
JP5659743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及び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8001866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