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6396A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36396A CN104736396A CN201480002560.9A CN201480002560A CN104736396A CN 104736396 A CN104736396 A CN 104736396A CN 201480002560 A CN201480002560 A CN 201480002560A CN 104736396 A CN104736396 A CN 1047363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bag
- vehicle
- separating part
- rear gasbag
- ga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07—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 B60N2/4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rection of the g-forces transvers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72—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characterised by the triggering system
- B60N2/4279—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characterised by the triggering system electric or electronic trigge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46—Soft diffus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vent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6—Lateral collis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2—Position of passeng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0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the bag being integrated in a multi-bag syste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0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the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defining the external shape of the ba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24—Inner walls crating separate compartments, e.g. communicating with v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021/2609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characterised by fluid flow controlling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用座椅。该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防止或抑制非合理位置的乘员受到后气囊部的影响。在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1)中,当整流部(32A)内的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时,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中被供给气体,并且气体从连通口(158)通过左侧分隔部(32B)与右侧分隔部(32C)之间直接被供给至前气囊部(40)内。当左右的腔室(46、48)的膨胀展开完成时,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由于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被相互挤压,从而连通口(158)闭塞。在后气囊部(42)的前表面上形成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下陷部(70)。该下陷部(70)在后气囊部(42)相对于非合理位置的乘员发生干涉时,通过左右的腔室(46,48)向车辆左右方向相互分离从而被扩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等保护乘员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搭载了该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侧面安全气囊通过设置于合理位置的乘员的肋骨部的位置处的隔壁(前后分隔部)而被划分为第一膨胀部(后气囊部)与第二膨胀部(前气囊部)。在第一膨胀部内设置有充气装置,并且从该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穿过形成于前后分隔部上的连通口而被供给至前气囊部内。由此,通过使后气囊部设为与前气囊部相比而高压,从而确保对处于合理位置的乘员的初期约束性能,并且即使乘员位于非合理位置(out of position)也能够抑制其对乘员造成的影响。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251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根据车辆用座椅,而有时在座椅靠背中搭载侧面安全气囊的侧面支承部的前方突出量被设定得较小。在该情况下,可能后气囊部与侧面支承部的前方边缘部相比而向车辆前方侧较大程度地膨胀展开,从而处于非合理位置的乘员受到后气囊部的影响。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防止或者抑制非合理位置的乘员受到后气囊部的影响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袋体,其被形成为袋状,并以折叠的状态被收纳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面支承部内,并且,通过内部被供给气体从而向所述侧面支承部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前后分隔部,其通过从被设置于所述袋体内的后端部处的筒状的整流部起延伸的左侧分隔部以及右侧分隔部而将所述袋体分隔为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并且将所述后气囊部分隔为左右的腔室,并且该左右的腔室与所述整流部内被连通;充气装置,其被设置于所述整流部内,并通过进行工作而产生气体;连通口,其被设置于所述整流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并通过所述左侧分隔部与所述右侧分隔部之间而使所述整流部内与所述前气囊部内连通。
另外,在第一方式中所记载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为,袋体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的方向,并且与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相对应。
在第一方式中,通过前后分隔部所具备的左侧分隔部以及右侧分隔部而使袋体被分隔为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并且后气囊部被分隔为左右的腔室。该前后分隔部具备内部与左右的腔室连通的整流部,在该整流部内设置有充气装置。当该充气装置进行工作时,在后气囊部的左右的腔室中被供给气体,并且气体从设置于整流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连通口穿过左侧分隔部与右侧分隔部之间而被供给至前气囊部内。由此,袋体向座椅靠背的侧面支承部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
而且,当左右的腔室的膨胀展开完成时,左侧分隔部以及右侧分隔部通过左右的腔室的内压而相互被挤压,从而连通口被闭塞。由此,由于能够截断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之间的气体的流动,因此无需用于截断这种气体的流动的单向阀。其结果为,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此外,如上文所述,由于通过前后分隔部的左侧分隔部以及右侧分隔部而使后气囊部被分隔为左右的腔室,因此在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的前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处将形成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下陷部。而且,在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经由前气囊部而从车辆后方侧不慎与处于非合理位置的乘员发生了干涉时,后气囊部的左右的腔室将向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彼此离开,从而上述的下陷部(凹陷)将会向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后方侧扩大。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或抑制处于非合理位置的乘员受到后气囊部的影响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方式中,在所述前后分隔部中,所述整流部上的所述左侧分隔部以及所述右侧分隔部之间的边界部被进行了缝制,并且通过将该边界部的一部分设为非缝制从而形成了所述连通口。
在第二方式中,在对前后分隔部的整流部上的左侧分隔部以及右侧分隔部之间的边界部进行缝制时,能够通过将一部分设为非缝制从而形成使整流部内与前气囊部内连通的连通口。如上文所述,由于仅通过设定简单的非缝制部便取得了上述的效果,因此能够使结构进一步简化,并且使制造成本降低。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在进行了工作的所述充气装置结束产生气体以前,所述前气囊部以及所述后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完成。
在第三方式中,至少在进行了工作的充气装置结束产生气体的时刻,前气囊部以及后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完成,并且通过后气囊部的左右的腔室的内压而使连通口被闭塞。由此,由于能够使后气囊部内的气体不会不慎流向前气囊部内,从而能够使后气囊部的内压不会不慎降低。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第三的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具备上下分隔部,所述上下分隔部将所述袋体分隔为所述前气囊部以及所述后气囊部和下气囊部,并且所述整流部内与所述下气囊部内经由所述整流部的下端开口而被连通。
在第四方式中,在充气装置进行了工作时,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被供给至袋体的前气囊部内以及后气囊部内,并且经由整流部的下端开口而被供给至袋体的下气囊部内。由此,除了袋体的前气囊部以及后气囊部之外,下气囊部也会膨胀展开。而且,当各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完成并且充气装置结束产生气体时,通过后气囊部的左右的腔室的内压而使整流部被压溃。由此,能够堵塞整流部的内周面与充气装置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其结果为,由于能够截断下气囊部内与后气囊部内之间的气体的流动,因此无需用于截断这种气体流动的单向阀。其结果为,即使在袋体上设置了下气囊部的结构中,也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四方式中,在所述整流部的下端部处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对从所述下气囊部朝向所述后气囊部的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
在第五方式中,能够更切实地截断下气囊部与后气囊部之间的气体的流动。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第五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未被分隔为所述左右的腔室,并且在该未被分隔的区域内开口有所述整流部的上端开口,所述左右的腔室与所述整流部内经由该上端开口而被连通。
在第六方式中,在充气装置进行了工作时,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从整流部的上端开口被供给至后气囊部的上部。由此,能够使后气囊部的上部提前膨胀展开。此外,后气囊部的上部未被分隔为左右的腔室,并且气体通过该未被分隔的区域而被分配至左右的腔室。由此,能够将气体良好地分配至左右的腔室。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四或第五方式中,在所述前气囊部、所述后气囊部以及所述下气囊部中的每一个上或者一部分上,形成有通风孔。
在第七方式中,如在第四方式中所述,在各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完成,并且充气装置结束产生气体时,能够截断前气囊部、后气囊部以及下气囊部之间的气体的流动。由此,虽然能够使各气囊部分别独立,但是由于在本方式中,在各气囊部中的每一个上或一部分上形成有通风孔,从而能够通过从通风孔实施的气体的排气而独立地对形成有通风孔的气囊部的内压进行调节。
第八方式为,在第一~第七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左右的腔室被形成为左右非对称。
由于在第八方式中以上述的方式而构成,因此在对袋体以及前后分隔部进行折叠时,能够使左侧分隔部与袋体的缝制部、以及右侧分隔部与袋体的缝制部等不重叠。由此,能够以紧凑的方式对袋体以及前后分隔部进行折叠。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第八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在所述前后分隔部上形成有使所述前气囊部内与所述后气囊部内连通的追加连通口。
在第九方式中,能够使从充气装置被供给至后气囊部内的气体经由追加连通口而供给至前气囊部内。由此,由于能够有意地错开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完成时间,因此能够根据例如车种等的不同,而使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完成时间设为最佳化(微调)。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第三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整流部被配置于所述袋体内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所述左侧分隔部以及所述右侧分隔部越趋向于被与所述袋体缝制在一起的前端边缘部侧则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越扩大,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以及下部处分别设置有未被分隔为所述左右的腔室的区域,并且在这些区域内开口有所述整流部的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所述左右的腔室与所述整流部内经由所述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而被连通。
在第十方式中,在充气装置进行了工作时,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将从整流部的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被供给至后气囊部的上部以及下部。由此,能够使后气囊部的上部以及下部提前膨胀展开。此外,后气囊部的上部以及下部未被分隔为左右的腔室,并且气体通过该未被分隔的区域而被分配至左右的腔室。由此,能够将气体良好地分配至左右的腔室。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在第一~第十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左侧分隔部以及所述右侧分隔部中,与所述整流部相比靠上端侧的部分被设为朝向所述整流部的相反侧斜向倾斜的前方延伸部,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设置有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被配置于所述前气囊部的上方的前延部。
在第十一方式中,在袋体的膨胀展开状态下,被设置于后气囊部的上部的前延部被配置在前气囊部的上方。由此,例如能够通过上述的前延部即后气囊部的上部,而对乘员的肩部的较广范围进行约束。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主体,其具有坐垫以及座椅靠背;第一方式至第十一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上。
在第十二方式中,由于具备了第一~第十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因此取得如前文所述那样的作用效果。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进行的说明,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中,能够防止或抑制处于非合理位置的乘员受到后气囊部的影响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概要的侧视图,并为表示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完成状态的图。
图2为以放大的方式表示沿图1的F2-F2线的剖面的放大剖视图。
图3为以放大的方式表示沿图1的F3-F3线的剖面的放大剖视图,并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中途的状态的图。
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所具备的前后分隔布以及上下分隔布的立体图。
图5为以放大的方式表示沿图1的F3-F3线的剖面的放大剖视图,并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的图。
图6A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所具备的后气囊部的内压与从充气装置进行工作起的时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6B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所具备的前气囊部的内压与从充气装置进行工作起的时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6C为表示乘员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所受到的反力与从充气装置进行工作起的时间的关系的线图。
图7A为从车辆上方侧对由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实施的乘员约束状态进行观察时的概要俯视剖视图。
图7B为从车辆上方侧对在侧面支承部的前方处存在行李的状态下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膨胀展开了时的状况进行观察时的概要俯视剖视图。
图8A为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概要俯视剖视图。
图8B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概要的俯视剖视图。
图9A为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在乘员与车门装饰条之间被压溃了的状态的概要俯视剖视图。
图9B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在乘员与车门装饰条之间被压溃了的状态的概要俯视剖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侧视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侧视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侧视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的、与图1对应的侧视图。
图14为作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结构部件的前后分隔布以及上下分隔布的立体图。
图15为作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结构部件的前后分隔布以及上下分隔布的立体图。
图16为用于对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制末端处理的改变例进行说明的与图15对应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9,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1以及车辆用座椅12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适当记载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OUT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宽度方向的外侧。以下,在简单地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而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不特别进行预告,则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面向行进方向的情况下的左右。
(结构)
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2例如为汽车的前侧座椅。该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主体13具备:供乘员P落座的坐垫14、对乘员P的背部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16、对乘员P的头部进行支承的头枕1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座椅12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一致。此外,图1所示的乘员P为碰撞试验用的假人。该假人例如为WorldSID(国际统一侧面碰撞假人:World Side Impact Dummy)的AM50(美国人成人男性的百分之五十)。
在座椅靠背1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处,设置有侧面支承部16B。侧面支承部16B被构成为,与座椅靠背16的靠背面16A(参照图7A以及图7B)相比向车辆前方侧突出(鼓出),并且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对乘员P进行支承。在该侧面支承部16B内,收纳有作为本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1的结构部件的侧面安全气囊23、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3内产生气体的充气装置24(气体发生装置)。
侧面安全气囊23以被折叠并与充气装置24一起被组件化的状态被配置于侧面支承部16B内。该侧面安全气囊23通过从充气装置24产生的气体的压力而在乘员P与车身侧部(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的侧门26的车门装饰条28)之间膨胀展开。在该膨胀展开时,配置于侧面支承部16B中的未图示的衬垫材料以及表皮材料受到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压力而破裂。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记载的侧面安全气囊23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在没有特别预告的情况下,均表示侧面安全气囊23膨胀展开了的状态下的方向,并与座椅靠背16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大致一致。
如图1~图3所示,侧面安全气囊23通过如下的部件而被构成,即,被形成为袋状的袋体30、作为将袋体30的内部分隔为前后的前后分隔部的前后分隔布32、作为将袋体30的内部分隔为上下的上下分隔部的上下分隔布150。袋体30为,通过使对例如尼龙类或聚酯类的布料进行切割而形成的一张基布34沿着折线36而对折,并在缝制部T1处对其外周边缘部进行缝制,从而被形成为长条的袋状。该袋体30为,在如图1所示那样从侧面观察膨胀展开完成状态的情况下,被形成为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而呈长条的大致椭圆形状(大致矩形形状),并且被设定为能够对乘员P的肩部S、胸部C、腹部B以及腰部L进行约束的大小。另外,在图1中,省略了缝制部T1、以及后文所述的缝制部T5~T7的图示。
另一方面,前后分隔布32为,通过使对与袋体30的材料相同的布料进行切割而形成的一张基布33如图4所示那样进行对折、并在上下一对的缝制部T21、T22处进行缝制而被形成。如图2所示,该前后分隔布32一体地具备筒状的整流部32A、作为左右一对的前方延长部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被形成为以袋体30的长度方向作为长边的长条带状,并且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的位于与整流部32A之间的边界部处的一侧的长边缘部(后端边缘部)彼此在缝制部T21、T22处被缝制在一起。
整流部32A的轴线方向沿着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的长度方向,并且与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一体地连接。该整流部32A被配置于袋体30内的后端部处的上下方向中间部。该整流部32A为用于对来自前文所述的充气装置24的气体进行整流的整流布(整流部件),并由于通过前后分隔布32的一部分而被构成,因此具有可挠性。
如图2、图3、图5所示,左侧分隔部32B的另一侧的长边缘部(前端边缘部)在于袋体3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缝制部T5处被缝制在基布34的一侧部分34A上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处。此外,右侧分隔部32C的另一侧的长边缘部(前端边缘部)在于袋体30的长边方向上延伸的缝制部T6处被缝制在基布34的另一侧部分34B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上。
此外,如图4所示,在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中,与整流部32A相比靠上端侧的部分被设为朝向整流部32A的相反侧而斜向倾斜的前方延伸部32B1、32C1。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在该前方延伸部32B1、32C1处宽度尺寸被减小。该前方延伸部32B1、32C1在朝向上方侧而延长的缝制部T21处一侧的长边缘部彼此被缝制在一起,另一侧的长边缘部在缝制部T5、T6处分别被缝制在基布34的一侧部分34A以及另一侧部分34B上。
上述结构的前后分隔布32将袋体30的内部分隔为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此外,前后分隔布32通过从位于后气囊部42内的后端部处的整流部32A的外周部起朝向袋体3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以分叉状的方式延伸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而将后气囊部42内分隔为左腔室46与右腔室48。后气囊部42中的左右的腔室46、48的前方边缘部43(参照图1~图3以及图5)通过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而延伸的纵延部43A、和从该纵延部43A的上端起在车辆前方斜上方上延伸的倾斜部43B而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是指,在进行侧面观察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察时)沿着座椅靠背16的靠背面16A的方向。
在通过上述结构的前后分隔布32而袋体30的内部被进行了分隔的侧面安全气囊23中,向前气囊部40的上方侧延伸的前延部42B被形成于后气囊部42的上部。包括该前延部42B的后气囊部42的上部(图1所示的区域151)成为未被划分(未被分隔)为左腔室46与右腔室48的结构。
整流部32A未到达后气囊部42的上端边缘,上端开口154在后气囊部42的上部的上述未被划分的部位(上述区域151)内被开口。左右的腔室46、48与整流部32A内经由该上端开口154而被相互连通。此外,在前文所述的上下一对的缝制部T21、T22之间,如图1以及图3所示而形成有连通口158(流道:内通风孔)。该连通口158为通过将整流部32A上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之间的边界部的一部分(被分割为上下的缝制部T21、T22之间)设为非缝制从而被形成,并且所述连通孔158被设置于整流部32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该连通口158通过左侧分隔部32B与右侧分隔部32C之间而使整流部32A内与前气囊部40内相互连通。
此外,在上述的前后分隔布32中,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未到达袋体30的下端边缘,在袋体30的下部处设置有通过上下分隔布150而被分隔为前气囊部40以及后气囊部42的下气囊部110。该上下分隔布150为,通过使被切割为长条矩形形状的基布152(图4参照)在宽度方向中央部(宽度方向中央部)被对折、并且在缝制部T7处折回并对前后部分(下边缘部)进行缝制而形成。该上下分隔布150的经由缝制部T7而位于互为相反侧的一对长边缘部,在未图示的缝制部处分别被缝制在基布34的一侧部分34A以及另一侧部分34B上。此外,该上下分隔布150在未图示的缝制部处被缝制在前后分隔布32的下端部上。
在上下分隔布150的后端部上的与整流部32A对置的部位处省略了上述缝制部T7,从而形成有使整流部32A的下端开口156与下气囊部110内连通的未图示的开口。整流部32A内与下气囊部110内经由该开口而与下端开口156被相互连通。
另一方面,充气装置24为所谓圆筒型的充气装置,并且被形成为圆柱形状。该充气装置24以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而被收纳于整流部32A的内侧。整流部32A被设定为,与充气装置24相比在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较长,并且充气装置24被配置于整流部32A内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从充气装置24的外周部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而突出有上下一对的双头螺栓54。这些双头螺栓54贯穿整流部32A以及袋体30、并且贯穿作为座椅靠背16的框架部件的座椅靠背框架的侧面框架部122,并且在其顶端侧拧合有螺母58。由此,充气装置24与侧面安全气囊23一起被结合固定于侧面框架部122上(所谓侧面结合)。
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从充气装置24的外周部起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双头螺栓54贯穿整流部32A、袋体30以及被固定于侧面框架部122上的固定托架并与螺母58拧合(所谓背面结合)。
如图1所示,在上述的充气装置24上,电连接有搭载于车辆上的侧面碰撞ECU62。该侧面碰撞ECU62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检测的侧面碰撞传感器64。侧面碰撞ECU62被设为如下的结构,即,在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4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不可避免)时,使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侧面碰撞ECU62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预知(预测)的预碰撞传感器的情况下,在根据来自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由侧面碰撞ECU62预测到侧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
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1中,当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时,从被设置于充气装置24的上端部或下端部上的气体喷出口以放射状地喷出气体。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的气体从整流部32A的上端开口154而被供给至后气囊部42内(参照图1的箭头标记G1),并被分配至左右的腔室46、48内。此外,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的气体从整流部32A的下端开口156被分配至下气囊部110内(参照图1的箭头标记G2)。并且,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的气体从被设置于整流部32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的连通口158通过左侧分隔部32B与右侧分隔部32C之间而被分配至前气囊部40内(参照图1以及图3的箭头标记G3)。由此,侧面安全气囊23的袋体30向侧面支承部16B的前方、即在乘员P与车门装饰条28之间膨胀展开。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设定)为,关于在进行了工作的充气装置24结束产生气体的时间点(时刻),前气囊部40、后气囊部42以及下气囊部110的膨胀展开同时或大致同时完成。即,以在上述的时刻各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完成的方式,对充气装置24的输出、和上端开口154、下端开口156以及连通口158的各开口面积进行设定。另外,充气装置24的输出并不限定于上文所述,只要在进行了工作的充气装置24结束产生气体之前,前气囊部40、后气囊部42以及下气囊部110的膨胀展开完成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的膨胀展开完成时,如图5所示,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通过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被相互挤压。由此,连通口158被闭塞,从而前气囊部40内与后气囊部42内之间的气体的流动被截断。
并且,当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的膨胀展开完成、并且充气装置24结束产生气体时,通过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使整流部32A被压溃。由此,如图5所示,整流部32A的内周面被充气装置24的外周面挤压,从而整流部32A的内周面与充气装置24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被堵塞。其结果为,下气囊部110内与后气囊部42内之间的气体的流动被截断(限制)。此外,整流部32A上的与充气装置24相比靠上方侧的部位以及靠下方侧的部位(参照图1)通过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被压溃。由此,下气囊部110内与后气囊部42内之间的气体的流动也被截断。此外构成为,在该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完成的状态下,在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P1、前气囊部40的内压P2、与下气囊部110的内压P3之间,P2<P1<P3的关系成立。并且能够通过对上端开口154、下端开口156以及连通口158的各开口面积进行适当设定改变,从而对该内压的关系进行调节。
另外,在图6A中,由实线的线图来图示了从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起的时间(t)与后气囊部42的内压(P1)的关系。此外,在图6B中,由实线的线图来图示了上述时间(t)与前气囊部40的内压(P2)的关系。并且,在图6C中,由实线的线图来图示了上述时间(t)与乘员P受到侧面安全气囊23的反力(F)的关系。以下,对膨胀展开完成状态的侧面安全气囊23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前气囊部40向后气囊部42的车辆前方膨胀展开,下气囊部110向前气囊部40以及后气囊部42的下方膨胀展开。上下分隔布150被设定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对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沿图1的箭头标记X的方向)而向前下方倾斜。由此而构成为,膨胀展开了的下气囊部110的于车辆上下方向的膨胀厚度越趋向于车辆前方侧越变小。乘员P的腰部L通过该下气囊部110而被约束。另外,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是指,在对座椅进行侧面观察时与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
此外,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前端边缘部)中的纵延部43A沿着座椅靠背16的上下方向而延伸,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位于合理位置的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对置。由此,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前半部)通过前气囊部40而被约束,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后半部)通过后气囊部42而被约束。
如图5所示,在通过纵延部43A的高度上的俯视截面而对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进行观察时,后气囊部42的左腔室46与右腔室4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而且,对这些左右的腔室46、48与前气囊部40进行分割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从整流部32A起向袋体3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以分叉状而延伸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由此,在通过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而构成的后气囊部的前表面42A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下陷部70(凹部)。并且该下陷部70为,也可以作为前气囊部40的后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而形成的构件来理解,且其沿着侧面安全气囊23的上下方向而延伸。
此外,如图1所示,后气囊部42的前方边缘部43(前端边缘部)中的倾斜部43B从纵延部43A的上端起向车辆斜前上方延伸。该倾斜部43B以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沿着图1的箭头标记X的方向)而越趋向于座椅靠背16的前方侧越上升的方式而倾斜。另外,优选为,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的倾斜部43B的倾斜角度被设定在30~60度的范围内,并且进一步优选为设定在40~50度的范围内。
通过以此方式而设定倾斜部43B,从而被设置于后气囊部42的上部的前延部42B从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起向车辆前方侧延伸而被配置于前气囊部40的上方。该前延部42B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被设定为与前气囊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的膨胀厚度相比而较小。由此,前气囊部40的上部处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被设为以越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越上升的(越趋向于上方则越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方式而弯曲或倾斜了的上臂部上推面。
此外,上述的倾斜部43B被设定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对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位于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与上臂部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之间的中央附近处。此外,在该倾斜部43B的附近处,侧面安全气囊23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而形成凹部。该凹部以沿着倾斜部43B而向座椅靠背16的斜前上方延伸的方式延伸。另外,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在此处为被设定于WorldSID的肩部S上的螺栓的轴心,上臂部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为上臂部A的重心的位置或重心附近的位置。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1中,当侧面碰撞ECU62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64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时,通过该ECU62而使充气装置24进行工作,从而使气体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的气体从侧面安全气囊23的前后分隔布32所具备的整流部32A的上端开口154被供给至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并且从整流部32A的下端开口156被供给至下气囊部110内。并且,从充气装置24被喷出的气体从设置于整流部32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的连通口158通过左侧分隔部32B与右侧分隔部32C之间而直接被供给至前气囊部40内(即不经由后气囊部42)。由此,袋体30即侧面安全气囊23向座椅靠背16的侧面支承部16B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参照图1以及图7(A))。
而且,当左右的腔室46、48的膨胀展开完成时,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通过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被相互挤压,从而使连通口158被闭塞(参照图5)。由此,由于能够截断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之间的气体的流动,因此无需用于截断该气体的流动的单向阀。其结果为,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此外,如上文所述,由于通过前后分隔布32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而使后气囊部42被分隔为左右的腔室46、48,因此在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42的前表面的车辆宽度方向中间部处形成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的下陷部70。由此,即使乘员位于侧面支承部16B的前方的非合理位置(outof position),也能够防止或抑制该乘员受到后气囊部42的影响的情况。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并排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而使后气囊部42被分隔为左右的腔室46、48。因此,在相对于位于侧面支承部16B的前方的乘员或行李等(参照图7B所示的行李72),膨胀展开了的后气囊部42经由前气囊部40而从车辆后方侧不慎发生干涉时,左右的腔室46、48将彼此分离(图7B图示状态)。由此,由于上述的下陷部70向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后方侧被扩大,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对位于非合理位置处的乘员与行李72等造成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后分隔布32的整流部32A上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之间的边界部在缝制部T21、T22处被进行缝制,并且通过该边界部的一部分被设为非缝制从而形成连通口158。因此,在对上述边界部进行缝制时,能够通过将一部分设为非缝制从而形成使整流部32A内与前气囊部40内连通的连通口158。如上文所述,由于仅通过设定简单的非缝制部就取得了前文所述的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结构,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了工作的充气装置24结束产生气体的时间点,前气囊部40、后气囊部42以及下气囊部110的膨胀展开完成,并且通过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使连通口158被闭塞。由此,由于能够使后气囊部42内的气体不会不慎地流入前气囊部40内,从而能够使后气囊部42的内压P1不会不慎地降低。
即,例如在从充气装置被供给至后气囊部内的气体通过内通风孔而被供给至前气囊部内的结构中,前气囊部以迟于后气囊部的方式而完成膨胀展开。在该结构的情况下,如在图6A以及图6B中由虚线所示,在从后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完成了的时间点t1起至前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完成的时间点t3的期间内,后气囊部的内压P1将会降低。其结果为,如在图6C中由虚线所示,在t3时间点,乘员P从侧面安全气囊23所受到的反力F将会发生下降。另外,在图6A~图6C中,t2表示充气装置24结束产生气体的时间点(吹气结束时刻),t4表示反力F达到最大的时间点。
另一方面,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而能够使后气囊部42的内压P1不会不慎地降低,因此能够使反力F不会发生降低(参照图6C的实线)。其结果为,能够有效地提高侧面安全气囊23的乘员约束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的膨胀展开完成、并且充气装置24结束产生气体时,通过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使整流部32A被压溃。由此,能够堵塞整流部32A的内周面与充气装置24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其结果为,能够截断下气囊部110内与后气囊部42内之间的气体的流动。此外,整流部32A上的与充气装置24相比靠上方侧的部位以及靠下方侧的部位通过左右的腔室46、48的内压而被压溃。由于由此也能够截断下气囊部110内与后气囊部42内之间的气体的流动,因此无需用于截断这种气体的流动的单向阀。其结果为,即使在袋体30上设置有下气囊部110的装置中,也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以及小型化。
并且,在前气囊部40、后气囊部42以及下气囊部110的膨胀展开完成了的状态下,各气囊部间的气体的流动被截断从而各气囊部各自独立。因此,例如,能够通过在各气囊部中的每一个上或一部分上形成通风孔(作为一个示例,参照图1中由假想线所示的通风孔VH),从而独立地对各气囊部的内压进行调节。其结果为,由于能够根据乘员P的身体各部分的耐性来适当地对乘员P进行约束,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23实施的对乘员约束性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分别膨胀并排列在车辆宽度方向(车辆左右方向)上。因此,与后气囊部42由一个腔室构成的情况(参照图8A所示的比较例200)相比,能够增加后气囊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即,在图8A以及图8B中,L1=L1’、L2=L2’的情况下,能够使W1<W1’(另外,在图8A以及图8B中为W2=W2’)。这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B所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左右的腔室46、48分别欲膨胀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圆筒形状。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如比较例200那样后气囊部42的一个腔室膨胀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圆筒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后气囊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
换言之,能够确保后气囊部42的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膨胀厚度W1’,并且减小后气囊部42的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膨胀厚度L1’。由此,能够确保由后气囊部42实施的乘员约束性能,并且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处于非合理位置的乘员受到后气囊部42的影响的情况。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后气囊部42的膨胀厚度增厚,因此能够增加后气囊部42与乘员P的接触面积。即,与图9A所示的比较例200(与图8A相同)相比,在图9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后气囊部42在乘员P与车门装饰28之间被压溃时的压溃量较大。其结果为,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气囊部42与前气囊部40的边界与比较例200相比向车辆前方侧位移,因此能够增加后气囊部42与乘员P的接触面积(在图9A以及图9B中S1<S2)。由此,能够通过后气囊部42而更加有效地对乘员P进行约束。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来自充气装置24的气体进行整流的整流部32A通过前后分隔布32的一部分而构成,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化。此外,由于能够避免包括整流部32A的前后分隔布32增大,因此能够使侧面安全气囊23紧凑地进行折叠。由此,能够提高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1的向侧面支承部16B上搭载的搭载性能。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气囊部42的上部,设置有对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的前延部42B。通过使该前延部42B提前膨胀展开,从而能够提前对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并且,该前延部42B沿着从纵延部43A的上端起向座椅靠背16的斜前上方延伸的倾斜部43B而与前气囊部40被划分,并且向前气囊部40的上方侧膨胀展开。通过以这样方式对前延部42B进行设定,从而能够抑制后气囊部42的容量的增加,并且使前延部42B即高压的后气囊部42的上部良好地与乘员P的肩部S对置。
而且,膨胀展开了的前气囊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中,与上下方向中央部相比靠上方的一侧以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弯曲。因此,由于侧面安全气囊23与乘员P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相对接近,从而上述弯曲了的面将与乘员P的上臂部A滑动接触,并产生将上臂部A向上方推压的力。其结果为,上臂部A向前气囊部40的上方被推压,并通过前延部42B而被约束。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上臂部A介于乘员P的胸部C与侧面安全气囊23之间的情况,因此能够减轻胸部C的负载。
并且,由于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的宽度尺寸在前方延伸部32B1、32C1处将减小,因此能够使前气囊部4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的上部较大程度地弯曲。由此,能够使作用于上臂部A的上推力增加。
而且,上述前延部42B如前文所述从乘员P的肩部S的侧方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并被配置于前气囊部40的上方。因此,例如即使在侧面碰撞的方式为所谓的斜侧面碰撞,且乘员P向车辆斜前方进行了惯性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乘员P的肩部S不会从前延部42B脱离。由此,无论侧面碰撞的方式如何,均能够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3而良好地对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并且能够使对肩部S的约束持续至碰撞后半程为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分隔布150被设定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对侧面安全气囊23的膨胀展开状态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以相对于座椅靠背16的前后方向(沿着图1的箭头标记X的方向)而前方降低的方式倾斜。由此,膨胀展开了的下气囊部110中的车辆上下方向的膨胀厚度以越趋向于车辆前方侧则越减小的方式而构成。因此,即使在假设乘员与行李等位于侧面支承部16B的下部的前方的状态下侧面安全气囊23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乘员与行李等从下气囊部110受到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充气装置24所产生的气体从整流部32A的上端开口154被供给至后气囊部42内的上部,并且从整流部32A的下端开口156被供给至下气囊部110内。由此,由于能够使后气囊部42的上部以及下气囊部110提前膨胀展开,从而能够提前对乘员P的身体中的与胸部C以及腹部B相比负载耐性相对较高的肩部S以及腰部L进行约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气囊部42的上部设置有未被分隔为左右的腔室46、48的区域151,通过该区域151而使气体被分配至左右的腔室46、48。由此,由于能够将气体良好地分配至左右的腔室46、48,从而能够使左右的腔室46、48平衡性良好地膨胀展开。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作用,标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中,利用与图1对应的侧视图而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61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160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经由被形成于前后分隔布32的前方延伸部32B1以及前方延伸部32C1(图10中省略图示)上的追加连通口162(内通风孔),而使前气囊部40内与后气囊部42内被连通。上述以外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将从充气装置24被供给至后气囊部42内的气体经由追加连通口162而供给至前气囊部40内(参照图10的箭头标记G4)。由此,由于能够有意地使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的膨胀展开完成时间错开,因此例如能够根据车型等的不同,而使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的膨胀展开完成时间最佳化(微调)。另外,追加连通口162的形成部位并不限定于上述部位,也可以采用在前后分隔布32上的纵延部43A侧的部分上形成追加连通口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11中,利用与图1对应的侧视图而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70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172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72中,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下分隔布150以及下气囊部110,前气囊部40以及后气囊部42被延长至袋体30的下端。
即,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72中,前后分隔布32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的下端边缘,从整流部32A的下端部的前端部起朝向袋体30的下端部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而向斜前下方延伸,并通过缝制部T22而被缝制。而且,通过该前后分隔布32而使袋体30的下部被分隔为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在该前后分隔布32中,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越趋向于被与袋体30的基布34的一侧部分34A以及另一侧部分34B缝制在一起的前端边缘部侧则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越扩大。
在后气囊部42的上部以及下部处分别设置有未被分隔为左右的腔室46、48的区域151、174,在该区域151、174内分别开口有整流部32A的上端开口154以及下端开口156。而且,经由该上端开口154以及下端开口156及上述区域151、174而使左右的腔室46、48与整流部32A内被连通。
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除上述以外的结构均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除了通过设置下气囊部110而获得的作用效果以外的点均能够取得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充气装置24进行了工作时从充气装置24所产生的气体从整流部32A的上端开口154以及下端开口156被分别供给至后气囊部42的上部以及下部。由此,由于能够使后气囊部42的上部以及下部提前膨胀展开,从而能够提前对乘员P的肩部S以及腰部L的后部进行约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气囊部42的上部以及下部处,分别设置有未被分隔为左右的腔室46、48的区域151、174,并且通过该区域151、174而使气体被分配至左右的腔室46、48。由此,由于能够使气体良好地分配至左右的腔室46、48,从而能够使左右的腔室46、48平衡性良好地膨胀展开。
<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12中,利用与图1对应的侧视图而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80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182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82中,左侧分隔部32B、右侧分隔部32C以及整流部32A的下端边缘、即前后分隔布32的下端边缘的整体,从整流部32A的下端部的后端部起朝向袋体30的下端部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而向斜前下方延伸。除此之外的结构均被设为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172相同。在该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在图13中,利用与图1对应的侧视图而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90所具备的侧面安全气囊192的膨胀展开完成状态。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92中,省略了所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延部42B,而除此之外的结构均被设为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172相同。
在该侧面安全气囊192中,前后分隔布32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的上端边缘,从整流部32A的上端部的前端部起朝向袋体30的上端部中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而向斜前上方延伸,并通过缝制部T21而被缝制。而且,袋体30的上部通过该前后分隔布32而被分隔为前气囊部40与后气囊部42。在该前后分隔布32中,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越趋向于被与袋体30的基布34的一侧部分34A以及另一侧部分34B缝制在一起的前端边缘部侧则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越扩大。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通过设置前延部42B而获得的作用效果以外的方面,能够获得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由于在该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前延部42B,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或抑制处于非合理位置的乘员受到后气囊部42的影响的情况。
<第六实施方式>
在图14中,利用立体图而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所具备的前后分隔布32以及上下分隔布150。在该实施方式中,前后分隔布32的整流部32A的下端部向下方侧延长。由此,在整流部32A的下端部处形成有限制气体从下气囊部110内向后气囊部42内流动的单向阀194。除此以外的结构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前气囊部40、后气囊部42以及下气囊部110的膨胀展开完成时,通过后气囊部42的内压而使整流部32A被压溃,除此之外,单向阀194通过下气囊部110的内压而被压溃。由此,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截断下气囊部110与后气囊部42之间的气体的流动。
<第七实施方式>
在图15中,利用立体图而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侧面安全气囊所具备的前后分隔布32以及上下分隔布150。在该实施方式中,在缝制部T21的下端部以及缝制部T22的上端部处,通过分别实施缝制末端处理而设置了缝制末端处理部E1、E2。缝制末端处理部E1为,使缝制部T21的下端部向袋体30(图16中省略图示)的上方侧倒针缝制成U字状的部分,缝制末端处理部E2为,使缝制部T22的上端部向袋体30的下方侧倒针缝制成U字状的部分。上述以外的结构被设为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缝制端末处理部E1、E2来对由于从缝制部T21的下端部与缝制部T22的上端部之间的连通口158向前气囊部40内被供给的气体(参照图1的箭头标记G3)而使缝制部T21的下端部以及缝制部T22的上端部发生破损的情况进行防止或抑制。另外,也可以如图17所示,以使缝制末端处理部E1、E2向与整流部32A相反一侧突出的方式使缝制部T21的下端部以及缝制部T22的上端部缝制为圆弧状。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或抑制上述那样的破损。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虽然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袋体30、作为前后分隔部的前后分隔布32、以及作为上下分隔部的上下分隔布150设为布制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具有可挠性的薄膜状的材料来制造袋体、前后分隔部以及上下分隔部。
此外,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后气囊部42的左右的腔室46、48以左右非对称的方式形成。在采用了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在对侧面安全气囊23进行折叠时使缝制部T5、T6等不重叠,因此能够将侧面安全气囊23紧凑地进行折叠。
此外,虽然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前后分隔布32(前后分隔部)的左侧分隔部32B以及右侧分隔部32C与整流部32A设置为一体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使左侧分隔部、右侧分隔部以及整流部分别通过不同的布料而被形成,并被相互缝制在一起。
另外,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多种改变。此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当然也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另外,作为日本专利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202261的公开内容以整体参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所有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中的以参照的方式而被援引的各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规格,以与具体且独立记载的情况相同的程度而以参照的方式被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符号说明
11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车辆用座椅;13座椅主体;14坐垫;16座椅靠背;16B侧面支承部;23侧面安全气囊;24充气装置;30袋体;32前后分隔布(前后分隔部);32A整流部;32B左侧分隔部;32C右侧分隔部;40前气囊部;42后气囊部;46、48左右的腔室;110下气囊部;150上下分隔布(上下分隔部);151后气囊部的上部的未被分隔的区域;154上端开口;156下端开口;158连通口;160侧面安全气囊;161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70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72侧面安全气囊;174后气囊部的下部的未被分隔的区域;180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82侧面安全气囊;190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92侧面安全气囊;194单向阀。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
袋体,其被形成为袋状,并以折叠的状态被收纳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面支承部内,并且,通过内部被供给气体从而向所述侧面支承部的车辆前方侧膨胀展开;
前后分隔部,其通过从被设置于所述袋体内的后端部处的筒状的整流部起延伸的左侧分隔部以及右侧分隔部而将所述袋体分隔为前气囊部与后气囊部,并且将所述后气囊部分隔为左右的腔室,并且该左右的腔室与所述整流部内被连通;
充气装置,其被设置于所述整流部内,并通过进行工作而产生气体;
连通口,其被设置于所述整流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并通过所述左侧分隔部与所述右侧分隔部之间而使所述整流部内与所述前气囊部内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前后分隔部中,所述整流部上的所述左侧分隔部以及所述右侧分隔部之间的边界部被进行了缝制,并且通过将该边界部的一部分设为非缝制从而形成了所述连通口。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在进行了工作的所述充气装置结束产生气体以前,所述前气囊部以及所述后气囊部的膨胀展开完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具备上下分隔部,所述上下分隔部将所述袋体分隔为所述前气囊部以及所述后气囊部和下气囊部,并且所述整流部内与所述下气囊部内经由所述整流部的下端开口而被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整流部的下端部处设置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对从所述下气囊部朝向所述后气囊部的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未被分隔为所述左右的腔室,并且在该未被分隔的区域内开口有所述整流部的上端开口,所述左右的腔室与所述整流部内经由该上端开口而被连通。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前气囊部、所述后气囊部以及所述下气囊部中的每一个上或者一部分上,形成有通风孔。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左右的腔室被形成为左右非对称。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在所述前后分隔部上形成有使所述前气囊部内与所述后气囊部内连通的追加连通口。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整流部被配置于所述袋体内的后端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处,
所述左侧分隔部以及所述右侧分隔部越趋向于被与所述袋体缝制在一起的前端边缘部侧则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越扩大,
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以及下部处分别设置有未被分隔为所述左右的腔室的区域,并且在这些区域内开口有所述整流部的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
所述左右的腔室与所述整流部内经由所述上端开口以及下端开口而被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左侧分隔部以及所述右侧分隔部中,与所述整流部相比靠上端侧的部分被设为朝向所述整流部的相反侧斜向倾斜的前方延伸部,
在所述后气囊部的上部处设置有在所述膨胀展开状态下被配置于所述前气囊部的上方的前延部。
12.一种车辆用座椅,具备:
座椅主体,其具有坐垫以及座椅靠背;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02261 | 2013-09-27 | ||
JP2013202261 | 2013-09-27 | ||
PCT/JP2014/070132 WO2015045613A1 (ja) | 2013-09-27 | 2014-07-30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36396A true CN104736396A (zh) | 2015-06-24 |
Family
ID=52742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02560.9A Pending CN104736396A (zh) | 2013-09-27 | 2014-07-30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33605B2 (zh) |
EP (1) | EP3050761B1 (zh) |
JP (1) | JP5804214B2 (zh) |
CN (1) | CN104736396A (zh) |
CA (1) | CA2886916A1 (zh) |
WO (1) | WO2015045613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72838A (zh) * | 2017-02-01 | 2018-08-07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约束装置展开校准 |
CN111137238A (zh) * | 2018-10-17 | 2020-05-1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乘员保护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18313B2 (ja) * | 2013-08-06 | 2016-11-02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6236286B2 (ja) * | 2013-10-30 | 2017-11-2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9505369B2 (en) * | 2014-09-12 | 2016-11-29 | Toyoda Gosei Co., Ltd.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JP6052266B2 (ja) | 2014-10-27 | 2016-12-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JP6447392B2 (ja) * | 2015-07-06 | 2019-01-09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17065483A (ja) * | 2015-09-30 | 2017-04-06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9944248B2 (en) * | 2016-08-31 | 2018-04-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Airbag including a secondary panel extending across a valley defining a secondary chamber |
JP6764944B2 (ja) * | 2016-12-26 | 2020-10-07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110431052B (zh) * | 2017-03-30 | 2022-01-28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乘员保护装置 |
WO2019026538A1 (ja) * | 2017-08-01 | 2019-02-07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乗員保護装置 |
CN110869249B (zh) * | 2017-08-02 | 2022-02-22 |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JP6866826B2 (ja) * | 2017-11-09 | 2021-04-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後席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KR102409213B1 (ko) * | 2018-01-11 | 2022-06-15 |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 승차인 보호 장치 |
JP6762328B2 (ja) * | 2018-02-14 | 2020-09-30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乗員拘束装置 |
US10926733B2 (en) * | 2018-03-12 | 2021-02-2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including inflatable assembly supported by seat |
US20190275974A1 (en) * | 2018-03-12 | 2019-09-12 | Lear Corporation |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s for a vehicle seat |
US10766448B2 (en) * | 2018-06-01 | 2020-09-08 | Autoliv Asp, Inc. | Side airbag assembly |
US11383670B2 (en) * | 2019-09-30 | 2022-07-12 | Toyoda Gosei Co., Ltd.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JP7419751B2 (ja) | 2019-11-05 | 2024-01-23 |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合同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7533104B2 (ja) | 2020-10-13 | 2024-08-1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
KR20220104401A (ko) * | 2021-01-18 | 2022-07-26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사이드 에어백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6277A (zh) * | 2003-11-14 | 2005-05-18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及气囊装置 |
CN1751917A (zh) * | 2004-09-24 | 2006-03-29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和气囊装置 |
WO2010131326A1 (ja) * | 2009-05-11 | 2010-11-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101890928A (zh) * | 2009-05-20 | 2010-11-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侧气囊装置 |
WO2011068010A1 (ja) * | 2009-12-04 | 2011-06-09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102317122A (zh) * | 2009-02-12 | 2012-01-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和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 |
WO2013114591A1 (ja) * | 2012-02-01 | 2013-08-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86782A (en) * | 1995-06-26 | 1996-12-24 | Alliedsignal Inc. | Dual pressure side impact air bag |
JP4365285B2 (ja) * | 2004-08-24 | 2009-11-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7308020A (ja) * | 2006-05-18 | 2007-11-29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9023493A (ja) * | 2007-07-19 | 2009-02-05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433250B2 (ja) * | 2009-02-13 | 2014-03-05 |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423797B2 (ja) * | 2009-08-03 | 2014-02-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11143749A (ja) * | 2010-01-12 | 2011-07-28 | Toyota Motor Corp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8186708B2 (en) * | 2010-03-08 | 2012-05-2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Asymmetric side airbag for improved head and neck protection |
CN102869548B (zh) * | 2010-04-23 | 2015-10-1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JP5473812B2 (ja) * | 2010-07-20 | 2014-04-16 |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8905432B2 (en) * | 2011-03-04 | 2014-12-09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Curtain airbag |
US8820786B2 (en) * | 2011-07-27 | 2014-09-02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Side airba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ide airbag |
JP2013202261A (ja) | 2012-03-29 | 2013-10-07 | Aiphone Co Ltd | ナースコールシステム |
WO2013157082A1 (ja) * | 2012-04-17 | 2013-10-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104349945B (zh) * | 2012-06-06 | 2016-11-09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BR112015001133B1 (pt) * | 2012-07-19 | 2021-05-04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dispositivo de bolsa de ar lateral de veículo |
JP5783145B2 (ja) | 2012-08-01 | 2015-09-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展開方法及び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692190B2 (ja) * | 2012-09-04 | 2015-04-0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JP2014133462A (ja) | 2013-01-09 | 2014-07-24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915549B2 (ja) | 2013-01-15 | 2016-05-1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803948B2 (ja) | 2013-01-23 | 2015-11-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696748B2 (ja) * | 2013-07-31 | 2015-04-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
JP6052266B2 (ja) * | 2014-10-27 | 2016-12-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
2014
- 2014-07-30 JP JP2014557918A patent/JP580421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07-30 WO PCT/JP2014/070132 patent/WO201504561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7-30 CN CN201480002560.9A patent/CN104736396A/zh active Pending
- 2014-07-30 EP EP14846724.4A patent/EP3050761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4-07-30 US US14/428,414 patent/US9533605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7-30 CA CA2886916A patent/CA2886916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6277A (zh) * | 2003-11-14 | 2005-05-18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及气囊装置 |
CN1751917A (zh) * | 2004-09-24 | 2006-03-29 | 高田株式会社 | 气囊和气囊装置 |
CN102317122A (zh) * | 2009-02-12 | 2012-01-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侧面安全气囊系统和制造侧面安全气囊的方法 |
WO2010131326A1 (ja) * | 2009-05-11 | 2010-11-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CN101890928A (zh) * | 2009-05-20 | 2010-11-24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侧气囊装置 |
WO2011068010A1 (ja) * | 2009-12-04 | 2011-06-09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WO2013114591A1 (ja) * | 2012-02-01 | 2013-08-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72838A (zh) * | 2017-02-01 | 2018-08-07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约束装置展开校准 |
CN108372838B (zh) * | 2017-02-01 | 2022-04-12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约束装置展开校准 |
CN111137238A (zh) * | 2018-10-17 | 2020-05-1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乘员保护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804214B2 (ja) | 2015-11-04 |
US20160200280A1 (en) | 2016-07-14 |
US9533605B2 (en) | 2017-01-03 |
CA2886916A1 (en) | 2015-04-02 |
WO2015045613A1 (ja) | 2015-04-02 |
EP3050761A4 (en) | 2016-10-26 |
EP3050761B1 (en) | 2018-12-26 |
JPWO2015045613A1 (ja) | 2017-03-09 |
EP3050761A1 (en) | 2016-08-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36396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 |
CN105452066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 |
CN107757543B (zh) | 安装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 | |
CN104955681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US8403358B2 (en) | Internal airbag device | |
KR101715548B1 (ko) | 차량용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 |
CN103502062B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JP6361600B2 (ja) |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04602972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JP4285167B2 (ja) |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CN104349945A (zh)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
US11833990B2 (en) | Side airbag device,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ide airbag device | |
JP5327386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3228491A (zh) | 搭载了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汽车用座椅 | |
KR101967832B1 (ko) |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를 탑재한 차량용 시트 | |
KR20180037101A (ko) |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를 구비한 차량용 시트 | |
US8419049B2 (en) |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 |
JPWO2016152245A1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4646746B2 (ja) | 自動車用シート | |
CN111491830A (zh)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具备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 |
JP6052111B2 (ja) |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 |
JP6760165B2 (ja) |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6871786B2 (ja) |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 |
JP4986910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14037156A (ja) |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