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39415B - 车辆用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39415B
CN103339415B CN201280006776.3A CN201280006776A CN103339415B CN 103339415 B CN103339415 B CN 103339415B CN 201280006776 A CN201280006776 A CN 201280006776A CN 103339415 B CN103339415 B CN 1033394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ylinder
oil circuit
gear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67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39415A (zh
Inventor
妹尾真充
矢田裕贵
佐田夏木
小松拓也
新智夫
铃木岐宣
木村弘道
土田充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39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394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394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394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65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3Lubricant guiding means mounted or supported o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or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Lubricant storage reservoirs, e.g. reservoirs in addition to a gear sump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in the upper part of a gear ca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 B60K6/4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apparatus, components or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ssembly or relative disposition of components
    • B60K6/405Hou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4Series-parallel type
    • B60K6/445Differential gearing distribu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8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 F16H37/0833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i.e. with two or more internal power paths
    • F16H37/084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i.e. with two or more internal power paths at least one power path be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e. CVT
    • F16H2037/0866Power split variators with distributing differentials, with the output of the CVT connected or connectable to the output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67Elements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79Gears or bearings on planet carri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023Plural power paths to and/or from gearing
    • Y10T74/19051Single driven plural dri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能够将装置整体的轴向尺寸抑制为较短且能够适当地对各部分进行润滑的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构成为,具备圆筒状部件3与收纳于在圆筒状部件3的径向内侧形成的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侧齿轮机构4,圆筒状部件3被隔着内侧齿轮机构4在轴向两侧配置的两个支承轴承5、61从径向内侧支承为能够旋转,油捕集部21构成为:配置成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并能够捕集由于动力传递机构T的旋转而供给的油,捕集油流下路22构成为:使油捕集部21所捕集的油向下方流动,并能够将油向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对置壁面11供给,在对象支承轴承5与支承壁部1的支承突部12的抵接部,形成有将对置壁面11与圆筒状部件3之间的间隙72和内侧收纳空间71连通的连通油路73。

Description

车辆用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该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旋转电机;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将上述输入部件、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至少收纳动力传递机构的壳体。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例如已经公知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以下,在该背景技术的说明中,适当地在括号内记载并引用专利文献1的标记或名称。在该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中,如该专利文献1的图4所示,成为动力分配装置(行星齿轮单元13)的输出旋转构件的齿圈(R)经由沿径向延伸的凸缘状的连结部件与套筒状部件(输出轴14)连结为一体旋转。套筒状部件(14)形成为包围输入部件(输出轴12),并相对于齿圈(R)在轴向配置于发动机侧且径向内侧。而且,在套筒状部件(14)的轴向的发动机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作为输出齿轮的反转驱动齿轮(15)。
由于需要将旋转电机(发电机马达16)的转子(21)、齿圈(R)、以及形成于套筒状部件(14)的输出齿轮(15)都支承为相对于壳体等非旋转部件能够旋转,所以用转子轴承、输出轴承支承这些部件。此处,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中,在轴向的旋转电机的转子(21)与齿圈(R)之间配置有转子轴承,在轴向的齿圈(R)与输出齿轮(15)之间配置有输出轴承。由此,齿圈(R)经由旋转电机(16)的转子轴及转子轴承、并经由套筒状部件(14)以及输出轴承,被壳体支承为能够旋转。此时,输出轴承配设为与直径较小的套筒状部件(14)的外周面接触。由此,由于能够将输出轴承形成为直径较小,因此能够降低输出轴承的成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17205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装置中,沿轴向排列并配置有动力分配装置的齿圈(R)、外周面由输出轴承支承的套筒状部件(14)、以及沿径向延伸来连接齿圈(R)和套筒状部件(14)的连接部件。伴随着这种配置,存在以下问题,即,齿圈、输出轴承、以及套筒状部件(14)在装置内沿轴向占有较大的空间,从而装置整体的轴向尺寸变大。另一方面,为了缩短配置有齿圈、输出轴承、以及套筒状部件(14)的空间的轴向长度,可以考虑将这些部件配置为从径向观察处于重叠的位置关系。但是,若形成为这种配置,则难以向一部分齿轮、轴承等供油,从而可能无法进行适当的润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希望实现一种能够将装置整体的轴向尺寸抑制为较短且能够适当地对各部位进行润滑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旋转电机;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将上述输入部件、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至少收纳上述动力传递机构的壳体,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结构在于,上述动力传递机构具备圆筒状部件和内侧齿轮机构,上述内侧齿轮机构与设于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内周面的内齿啮合,并且收纳于在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径向内侧形成的内侧收纳空间,上述圆筒状部件被两个支承轴承从径向内侧支承为能够旋转,其中,上述两个支承轴承隔着上述内侧齿轮机构在轴向两侧配置,上述壳体具备支承壁部,并且在上述壳体的内部设有油捕集部和捕集油流下路,上述支承壁部具备:对置壁面,其相对于上述圆筒状部件的轴向端面具有间隙地对置,并且延伸至比上述圆筒状部件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及支承突部,其形成为在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径向内侧从上述对置壁面向上述圆筒状部件侧突出,上述支承突部与上述对置壁面侧的上述支承轴承亦即对象支承轴承抵接从而至少从径向内侧支承该对象支承轴承,上述油捕集部构成为:配置于比上述圆筒状部件靠上侧的位置,并能够捕集由于上述动力传递机构的旋转而供给的油,上述捕集油流下路构成为:使上述油捕集部所捕集的油向下方流动,并能够向比上述圆筒状部件靠上侧的上述对置壁面供油,在上述对象支承轴承与上述支承突部抵接的抵接部形成有将上述间隙与上述内侧收纳空间连通的连通油路。
此外,在本申请中,“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并以包含以下状态的概念来使用,即:该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一体旋转的状态、或者该两个旋转构件连结为经由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能够传递驱动力的状态。作为这种传动部件,包括同速或变速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例如包括轴、齿轮机构、带、链等。另外,作为这种传动部件,也可以包括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卡合构件,例如也可以包含摩擦卡合构件、啮合式卡合构件等。其中,针对行星齿轮机构等差动齿轮机构的各旋转构件,在称为“驱动连结”的情况下,是指该差动齿轮机构具备的三个旋转构件彼此不用经由其它的旋转构件就驱动连结的状态。另外,在本申请中,“旋转电机”是以包含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发挥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马达·发电机中的任意一种的概念来使用的。
根据上述特征结构,内侧齿轮机构与设于圆筒状部件的内周面的内齿啮合,并且收纳于在圆筒状部件的径向内侧形成的内侧收纳空间,而且,圆筒状部件被两个支承轴承从径向内侧支承为能够旋转,其中,上述两个支承轴承隔着内侧齿轮机构在轴向两侧配置。由此,能够将内侧齿轮机构以及两个支承轴承以从径向观察与该圆筒状部件重叠的方式配置于圆筒状部件的径向内侧。即,能够将内侧齿轮机构以及两个支承轴承配置为收纳于圆筒状部件的轴向长度的范围内。由此,能够将圆筒状部件、内侧齿轮机构、以及两个支承轴承所占有的空间的轴向长度抑制为较短,从而能够将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整体的轴向尺寸抑制为较短。
然而,如上所述,在将内侧齿轮机构收纳于内侧收纳空间的结构中,该内侧收纳空间为被圆筒状部件与在内侧齿轮机构的轴向两侧配置的两个支承轴承围成的闭空间。因此,难以向收纳于该内侧收纳空间的内侧齿轮机构供给足量的润滑油,所以内侧齿轮机构的润滑有可能不充分。然而,在上述特征结构中,在圆筒状部件的轴向端面与对置壁面具有间隙地对置的结构中,构成为捕集油流下路能够将油捕集部所捕集的油向比圆筒状部件靠上侧的对置壁面供给,并且在对象支承轴承与支承突部抵接的抵接部,形成有连通上述间隙和内侧收纳空间的连通油路。因此,油捕集部所捕集的油通过捕集油流下路、对置壁面、上述间隙、以及连通油路而向内侧收纳空间的内部供给。由此,能够对收纳于内侧收纳空间的内侧齿轮机构供给足量的润滑油来适当地对其进行润滑。此时,油捕集部构成为能够捕集由于动力传递机构的旋转而供给的油,并且构成为配置成比圆筒状部件靠上侧,捕集油流下路使油捕集部所捕集的油向下方流动而向对置壁面的规定位置供给。因此,只要动力传递机构处于旋转的状态,便对油捕集部供油,从而该油捕集部所捕集的油由于重力而从捕集油流下路流下,并向内侧收纳空间的内部供给。即,根据该特征结构,例如即使在由内燃机驱动的油泵等油压产生装置处于停止的状态下,只要动力传递机构处于旋转的状态便能够适当地润滑内侧齿轮机构。
此处,优选上述对象支承轴承是在内圈与外圈之间收纳有滚动体的滚动轴承,并在轴向的上述对置壁面侧的侧面,具备限制油浸入上述内圈与上述外圈之间的限制部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限制通过对置壁面与圆筒状部件的轴向端面的间隙而在对象支承轴承的对置壁面侧流动的油浸入对象支承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从捕集油流下路供给的油流入对象支承轴承的内部的情况,从而能够使油积极地向连通油路流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对收纳于内侧收纳空间的内侧齿轮机构供给适量的润滑油。另外,能够降低由于油浸入对象支承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而在滚动体旋转时油引起的拖拽阻力。
另外,优选在上述对象支承轴承与上述支承突部抵接的抵接部中的比上述连通油路靠下侧的位置,形成有与上述连通油路不同的连通上述间隙与上述内侧收纳空间的下侧连通油路。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积存于内侧收纳空间的内部的油从下侧连通油路向外部排出。此处,由于下侧连通油路形成于对象支承轴承与支承突部抵接的抵接部,因此比圆筒状部件的成为内侧收纳空间的周壁面的内周面的最下部位于上方。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允许在内侧收纳空间中的比下侧连通油路靠下方的区域积存有油,从而能够仅排出达到下侧连通油路的高度的油。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构成为在内侧收纳空间的内部积存有规定量的油,并且排出必要量以上的油。因此,能够向收纳于内侧收纳空间的内侧齿轮机构供给适量的润滑油。
另外,优选上述圆筒状部件具备连通内周面与外周面的排出油路,上述排出油路的上述内周面侧的开口部相对于上述内齿配置于上述对象支承轴承侧的相反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构成为排出油路连通圆筒状部件的内周面与外周面,所以易于减少积存于内侧收纳空间的油量。因此,能够将在圆筒状部件以及内侧齿轮机构旋转时油产生的阻力抑制为较低。另外,根据该结构,从相对于内齿在对象支承轴承侧形成的连通油路供给的油,从排出油路排出,其中,上述排出油路隔着内齿在连通油路的相反侧配置有内周面侧的开口部。即,从连通油路向内侧收纳空间供给的油如果不对与内齿啮合的内侧齿轮机构进行润滑,便不能从排出油路排出。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可靠地润滑内侧齿轮机构。
另外,优选上述支承壁部具备一对突条部,该对突条部从上述对置壁面突出,并且沿上述对置壁面在上述圆筒状部件的径向延伸,上述一对突条部配置为,随着趋向径向外侧都趋向斜上方并且彼此周向的间隔愈加增大,上述捕集油流下路的下端部以及上述连通油路配置于周向的上述一对突条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从油捕集部经由捕集油流下路供给的油被一对突条部沿对置壁面向下方引导,并被导入连通油路。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高效地向连通油路供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主要部件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框架图。
图3是图1的主要部件放大图。
图4是从轴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对置壁面的图。
图5是从轴向观察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对置壁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车辆用驱动装置是具备内燃机和至少一个旋转电机作为车轮的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辆所使用的驱动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A构成为具备内燃机IE和两个旋转电机MG1、MG2作为车轮W的驱动源的所谓双马达分离式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即,该车辆用驱动装置A具备与内燃机IE驱动连结的输入轴I、第一旋转电机MG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MG2、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轴O、将输入轴I、第一旋转电机MG1、第二旋转电机MG2和输出轴O驱动连结的动力传递机构T、以及至少收纳动力传递机构T的壳体CS。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I相当于本发明的输入部件,输出轴O相当于本发明的输出部件,第一旋转电机MG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MG2的一方或双方相当于本发明的旋转电机。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若无特别说明,则“轴向L”、“周向C”、“径向R”以后述的圆筒状部件3的轴心为基准来定义。另外,“轴第一方向L1”表示沿轴向L从圆筒状部件3朝向第一支承壁部1侧的方向(图1中的左方),“轴第二方向L2”表示沿轴向L从圆筒状部件3朝向第二支承壁部23侧的方向(图1中的右方)。若无特别说明,则“径向内侧”表示以圆筒状部件3的轴心为基准的径向R的内侧,“径向外侧”表示以圆筒状部件3的轴心为基准的径向R的外侧。另外,“上侧”以及“下侧”是在向车辆搭载车辆用驱动装置A的搭载状态下以铅垂方向V为基准来定义的。
该车辆用驱动装置A的动力传递机构T具备圆筒状部件3和行星齿轮机构4,其中,上述行星齿轮机构4收纳于在该圆筒状部件3的径向内侧形成的内侧收纳空间71。另外,圆筒状部件3被两个支承轴承5、61从径向内侧支承为能够旋转,其中,上述两个支承轴承5、61隔着行星齿轮机构4在轴向L的两侧配置。因此,内侧收纳空间71为由圆筒状部件3和两个支承轴承5、61围成的闭空间。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A的特征在于,具备用于向收纳于上述内侧收纳空间71的行星齿轮机构4供给足量的润滑油的结构。具体而言,车辆用驱动装置A具备油捕集部21,该油捕集部21构成为能够捕集由于动力传递机构T的旋转而被供给的油,并且车辆用驱动装置A构成为,能够使该油捕集部21的油从捕集油流下路22流下,经由第一支承壁部1的第一对置壁面11、圆筒状部件3的轴向端面与第一对置壁面11的间隙亦即轴端间隙72、以及连通油路73向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部供给。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A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1.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整体的简要结构
首先,使用图2所示的框架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A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该图2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A构成为用于在具备内燃机IE、和两个旋转电机MG1、MG2作为车轮W的驱动源的混合动力车辆中使用的驱动装置。而且,该车辆用驱动装置A具备输入轴I、第一旋转电机MG1、第二旋转电机MG2、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轴O、动力传递机构T、以及壳体CS。动力传递机构T是将输入轴I、第一旋转电机MG1、第二旋转电机MG2以及输出轴O驱动连结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机构T构成为具有圆筒状部件3、行星齿轮机构4、反转齿轮机构82、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85、第一旋转电机轴86、第二旋转电机轴87、以及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8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CS构成为收纳动力传递机构T、第一旋转电机MG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MG2。
输入轴I与内燃机IE驱动连结。此处,内燃机IE是输出由于燃烧燃料而产生的动力的原动机,例如能够使用汽油发动机等火花点火机构、柴油发动机等压燃机构等。在本例中,输入轴I经由减震器81与内燃机IE的曲轴等内燃机输出轴IEo驱动连结。此外,优选输入轴I还构成为经由减震器81和离合器等与内燃机输出轴IEo驱动连结,或者不经由减震器81、离合器等而直接与内燃机输出轴IEo驱动连结。
第一旋转电机MG1具有:第一定子St1,其固定于壳体CS;和第一转子Ro1,其在该第一定子St1的径向内侧支承为自如旋转。第一转子Ro1经由第一旋转电机轴86与作为动力分配装置发挥功能的行星齿轮机构4的太阳齿轮42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第一旋转电机MG1能够作为马达(电动机)和发电机(generator)发挥功能,其中,作为马达时接受电力的供给而产生动力;作为发电机时接受动力的供给而产生电力。因此,第一旋转电机MG1与未图示的蓄电装置电连接。作为该蓄电装置,能够使用电池、电容器等公知的各种蓄电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电机MG1主要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即:利用经由行星齿轮机构4而被输入的输入轴I(内燃机IE)的转矩进行发电、对蓄电装置充电、或者供给用于驱动第二旋转电机MG2的电力。其中,在车辆高速行驶时、内燃机IE启动时等,第一旋转电机MG1有时还作为马达发挥功能,即:进行动力运行而产生驱动力。
第二旋转电机MG2具有:第二定子St2,其固定于壳体CS;和第二转子Ro2,其在该第二定子St2的径向内侧支承为自如旋转。第二转子Ro2经由第二旋转电机轴87与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88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第二旋转电机MG2能够作为马达(电动机)和发电机(generator)发挥功能,其中,作为马达时接受电力的供给而产生驱动力;作为发电机时接受动力的供给而产生电力。因此,第二旋转电机MG2也与未图示的蓄电装置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转电机MG2主要作为产生用于使车辆行驶的驱动力的马达发挥功能。但是,在车辆减速时等,第二旋转电机MG2有时还作为将车辆的惯性力作为电能来回收发电机发挥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机构4形成为与输入轴I配置于同轴上的单一小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即,行星齿轮机构4具有三个旋转构件,即:支承多个小齿轮44的行星架43、与小齿轮44分别啮合的太阳齿轮42以及齿圈41。太阳齿轮42与第一旋转电机MG1的第一转子Ro1的旋转轴亦即第一旋转电机轴86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行星架43与输入轴I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齿圈41与圆筒状部件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行星齿轮机构4具有的这三个旋转构件按转速的顺序为太阳齿轮42(第一旋转构件)、行星架43(第二旋转构件)、以及齿圈41(第三旋转构件)。此外,“转速的顺序”是从高速侧向低速侧的顺序、或从低速侧向高速侧的顺序中的任意一种顺序,虽然根据行星齿轮机构4的旋转状态能够得到任意一种顺序,但是在哪种情况下旋转构件的顺序都不变。此处,“转速的顺序”等同于行星齿轮机构4的各旋转构件在速度曲线图(共线图)中的配置顺序。此外,“各旋转构件在速度曲线图(共线图)中的配置顺序”是指在速度曲线图中配置与各旋转构件对应的轴的顺序。
行星齿轮机构4作为动力分配装置发挥功能,即:作为动力分配装置将内燃机IE的传递至输入轴I的转矩分配并传递至第一旋转电机MG1与圆筒状部件3。在行星齿轮机构4中,按转速的顺序处于中间的行星架43与输入轴I驱动连结。另外,按转速的顺序处于一侧的太阳齿轮42经由第一旋转电机轴86与第一旋转电机MG1的第一转子Ro1驱动连结。按转速的顺序处于另一侧的齿圈41与圆筒状部件3以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A中,内燃机IE的正向的转矩经由输入轴I传递至按转速的顺序处于中间的行星架43,第一旋转电机MG1输出的负方向的转矩传递至按转速的顺序处于一侧的太阳齿轮42。第一旋转电机MG1的负方向的转矩作为内燃机IE的转矩的反作用力发挥功能,由此,行星齿轮机构4将内燃机IE的经由输入轴I传递至行星架43的转矩的一部分分配给第一旋转电机MG1,并将相对于内燃机IE的转矩衰减了的转矩经由齿圈41传递至圆筒状部件3。
圆筒状部件3是形成为圆筒状的动力传递部件。也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状部件3形成为比行星齿轮机构4大的直径,并设为包围行星齿轮机构4的径向外侧。在圆筒状部件3的内周面3a形成有内齿,该内齿为行星齿轮机构4的齿圈4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机构4的齿圈41与圆筒状部件3形成为一体。而且,行星齿轮机构4的多个小齿轮44与设于该圆筒状部件3的内周面3a的齿圈41(内齿)啮合,上述多个小齿轮44、行星架43、太阳齿轮42收纳于在圆筒状部件3的径向内侧形成的内侧收纳空间7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行星齿轮机构4的小齿轮44、行星架43、以及太阳齿轮4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内侧齿轮机构。
在圆筒状部件3的外周面3b设有反转驱动齿轮32。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反转齿轮机构82啮合的反转驱动齿轮32与圆筒状部件3形成为一体。由此,经由行星齿轮机构4的齿圈41传递至圆筒状部件3的转矩经由反转驱动齿轮32向车轮W侧的反转齿轮机构82输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圆筒状部件3的外周面3b还设有驻车齿轮33。此处,驻车齿轮33在相对于反转驱动齿轮32靠轴第一方向L1侧与圆筒状部件3形成为一体。该驻车齿轮33构成驻车锁止机构的一部分。即,通过未图示的锁止部件与该驻车齿轮33卡合,从而在车辆停止时将车轮W以及动力传递机构T固定为不旋转。
如图2所示,反转齿轮机构82使反转驱动齿轮32的旋转方向反转,并且向车轮W侧的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85传递从该反转驱动齿轮32传递的转矩。该反转齿轮机构82构成为具有反转第一齿轮83、反转第二齿轮84、以及将这些齿轮连结为一体旋转的副轴。反转第一齿轮83与反转驱动齿轮32啮合。另外,反转第一齿轮83在周向上的与反转驱动齿轮32不同的位置还与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88啮合。反转第二齿轮84与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85的差动输入齿轮85a啮合。因此,反转齿轮机构82使反转驱动齿轮32以及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88的旋转方向反转,并且将传递至反转驱动齿轮32的转矩以及第二旋转电机MG2的转矩向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85传递。
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85具有差动输入齿轮85a,并将传递至该差动输入齿轮85a的转矩分配并传递至多个车轮W。在本例中,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85形成为使用了多个彼此啮合的锥齿轮的差动齿轮机构,将经由反转齿轮机构82的反转第二齿轮84传递至差动输入齿轮85a的转矩分配给两个输出轴O,并经由该输出轴O传递至左右两个车轮W。此外,此时,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85使反转第二齿轮84的旋转方向反转并传递至车轮W。由此,车辆用驱动装置A在前进行驶时使车轮W向与输入轴I(内燃机IE)的旋转方向相同方向旋转,并且将与输入轴I(内燃机IE)以及第二旋转电机MG2相同方向的转矩传递至车轮W来使车辆行驶。
2.车辆用驱动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具体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1所示的主要部件剖视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A的主要部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其中,针对用于向行星齿轮机构4供油的结构,在后面的“3.向行星齿轮机构供油的供给构造”一项中详细地进行说明。如该图1所示,车辆用驱动装置A具备至少收纳动力传递机构T的壳体CS。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CS构成为收纳动力传递机构T、第一旋转电机MG1、以及第二旋转电机MG2,并且还收纳输入轴I的全部以及输出轴O的一部分。另外,壳体CS构成为具有轴第一方向L1侧的第一壳体CS1、和安装于该第一壳体CS1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第二壳体CS2。使用螺栓等紧固部件对第一壳体CS1和第二壳体CS2彼此进行紧固固定。
如图1所示,壳体CS具备沿径向R延伸的壁状部亦即第一支承壁部1和第二支承壁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CS1设有第一支承壁部1,在第二壳体CS2设有第二支承壁部23。在上述第一支承壁部1与第二支承壁部23之间形成有动力传递机构收纳室25,该动力传递机构收纳室25收纳构成动力传递机构T的圆筒状部件3、行星齿轮机构4、反转齿轮机构82、输出用差动齿轮机构85、以及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88。另外,以包围该动力传递机构收纳室25的径向外侧的方式设有周壁部2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壁部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支承壁部。
第一支承壁部1具有沿径向R以及周向C延伸的形状。该第一支承壁部1具备:第一对置壁面11,其与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一方向端面3c对置;和第一支承突部12,其从该第一对置壁面11突出。第一对置壁面11构成为,相对于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面亦即轴第一方向端面3c具有间隙72地对置,并且延伸至比圆筒状部件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该第一对置壁面11与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一方向端面3c的间隙称为轴端间隙7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一方向端面3c相当于本发明中的轴向端面,第一对置壁面1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对置壁面,第一支承突部1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支承突部。第一支承突部12形成为,在圆筒状部件3的径向内侧从第一对置壁面11向圆筒状部件3侧突出、即向轴第二方向L2侧突出。此处,第一支承突部12形成为与圆筒状部件3的轴心同轴的圆筒状。该第一支承突部12与构成第一对置壁面11的壁主体部形成为一体。第一旋转电机轴86穿过该第一支承突部12的径向内侧的贯通孔。第一旋转电机轴86通过该第一支承突部12的贯通孔而贯穿第一支承壁部1,并在动力传递机构收纳室25内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太阳齿轮42连结。
如图3所示,在第一支承突部12的内周面12b,形成有内周台阶部12d,比该内周台阶部12d靠轴第一方向L1侧形成为大径部,比内周台阶部12d靠轴第二方向L2侧形成为比大径部直径小的小径部。以与内周面12b的大径部以及内周台阶部12d抵接的方式配置有第一旋转电机轴承62。该第一旋转电机轴承62是将第一旋转电机轴86从径向外侧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第一旋转电机轴86经由该第一旋转电机轴承62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承壁部1旋转。此处,第一旋转电机轴承62从径向R观察配置于与第一支承壁部1的壁主体部(第一对置壁面11)重叠的位置。
另外,在第一支承突部12的外周面12a形成有外周台阶部12c,比该外周台阶部12c靠轴第一方向L1侧形成为大径部,比外周台阶部12c靠轴第二方向L2侧形成为比大径部直径小的小径部。以与外周面12a的小径部以及外周台阶部12c抵接的方式配置有第一支承轴承5。该第一支承轴承5是将圆筒状部件3从径向内侧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第一支承突部12与该第一支承轴承5抵接,从而至少从径向内侧支承该第一支承轴承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突部12的外周面12a与第一支承轴承5的内周面51a抵接,并且第一支承突部12的外周台阶部12c与第一支承轴承5的轴第一方向侧面54的一部分抵接,由此从径向内侧以及轴第一方向L1侧支承第一支承轴承5。如上所述,第一支承突部12与第一支承壁部1的壁主体部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形成为一体,并形成为在外周面12a以及内周面12b双方具有台阶部12c、12d的带阶圆筒状。
在第一支承突部12的外周面12a形成有上侧连通油路73以及下侧连通油路74(参照图1)。另外,第一支承壁部1具备一对突条部13,该对突条部13从第一对置壁面11突出,并且沿第一对置壁面11在径向R延伸。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条部13A以及第二突条部13B这一对突条部形成于第一对置壁面11。在后面对上述两个连通油路73、74以及一对突条部13A、13B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3所示,第二支承壁部23具有沿径向R以及周向C延伸的形状。第二支承壁部23具备:第二对置壁面23a,其与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二方向端面3d对置;第二支承突部23b,其从该第二对置壁面23a突出;以及内侧筒状部23c,其在比第二支承突部23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L延伸。第二对置壁面23a构成为,相对于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面亦即轴第二方向端面3d具有间隙地对置,并且延伸至比圆筒状部件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二支承突部23b形成为,在圆筒状部件3的径向内侧从第二对置壁面23a向圆筒状部件3侧突出,即向轴第一方向L1侧突出。此处,第二支承突部23b形成为与圆筒状部件3的轴心同轴的圆筒状,并与构成第二对置壁面23a的壁主体部形成为一体。内侧筒状部23c配置于比第二支承突部23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形成为与该第二支承突部23b同轴的圆筒状。输入轴I贯穿该内侧筒状部23c的径向内侧的贯通孔。输入轴I通过该内侧筒状部23c的贯通孔来贯穿第二支承壁部23,并在动力传递机构收纳室25内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行星架43连结。在输入轴I与内侧筒状部23c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第一输入轴承63。由此,输入轴I经由该第一输入轴承63以相对于第二支承壁部23能够旋转的状态从径向外侧被支承。
另外,与第一支承突部12同样,在第二支承突部23b的外周面形成有外周台阶部23d,比该外周台阶部23d靠轴第二方向L2侧形成为大径部,比外周台阶部23d靠轴第一方向L1侧形成为比大径部直径小的小径部。以与第二支承突部23b的外周面的小径部以及外周台阶部23d抵接的方式配置有第二支承轴承61。该第二支承轴承61是与上述第一支承轴承5一起将圆筒状部件3从径向内侧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第二支承突部23b与该第二支承轴承61抵接,从而至少从径向内侧支承该第二支承轴承6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突部23b的外周面与第二支承轴承61的内周面抵接,并且第二支承突部23b的外周台阶部23d与第二支承轴承61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侧面的一部分抵接,由此从径向内侧以及轴第二方向L2侧支承第二支承轴承61。如上所述,第二支承突部23b与第二支承壁部23的壁主体部形成为一体,并形成为在外周面具有外周台阶部23d的带阶圆筒状。
输入轴I是用于将内燃机IE的转矩输入车辆用驱动装置A内的轴,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与内燃机IE连结。另外,输入轴I在其轴向L的中央部具有凸缘部。该凸缘部在行星齿轮机构4的太阳齿轮42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与第二支承壁部23的轴向L上的间隔并沿径向R延伸,并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行星架43连结。而且,输入轴I以贯穿壳体CS的第二支承壁部23的状态配设,并在第二支承壁部23的轴第二方向L2侧经由减震器81与内燃机IE的内燃机输出轴IEo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减震器81是使内燃机输出轴IEo的扭转振动衰减并将该内燃机输出轴IEo的旋转传递至输入轴I的装置,能够使用各种公知的装置。另外,输入轴I经由第一输入轴承63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于第二支承壁部23的内侧筒状部23c。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旋转电机MG1的第一旋转电机轴86形成为在径向内侧具有轴向的贯通孔的圆筒状,输入轴I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插入该第一旋转电机轴86的贯通孔。而且,输入轴I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经由第二输入轴承64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于第一旋转电机轴86。第一旋转电机轴86是用于将第一旋转电机MG1的第一转子Ro1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太阳齿轮42驱动连结的轴,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与太阳齿轮42连结。如上所述,第一旋转电机轴86经由第一旋转电机轴承62以能够旋转的状态从径向外侧支承于第一支承壁部1的第一支承突部12。
另外,在输入轴I形成有轴向油路76、和第一径向油路77以及第二径向油路78这两个径向油路。轴向油路76是在输入轴I的内部形成为沿轴向L延伸的油路,并构成为与未图示的油泵的排出口连通。另外,第一径向油路77以及第二径向油路78设为沿输入轴I的径向延伸,一端与轴向油路76连通,另一端在输入轴I的外周面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径向油路77配置为,朝向行星齿轮机构4的行星架43与第二支承壁部23的内侧筒状部23c之间的区域开口。另外,第二径向油路78配置为,朝向行星齿轮机构4的太阳齿轮42的内周面附近开口。因此,从油泵排出的油通过轴向油路76、第一径向油路77或第二径向油路78向收纳于内侧收纳空间71的行星齿轮机构4的各部位供给。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油泵构成为依靠输入轴I(内燃机IE)的旋转来驱动。因此,在内燃机IE工作过程中且输入轴I处于旋转的状态下,从油泵排出的油向内侧收纳空间71供给。另一方面,在内燃机IE处于停止的状态下,由于输入轴I的旋转也停止,因此不供给来自油泵的油。因此,在该车辆用驱动装置A中,如后所述具备如下油的供给构造,即,油捕集部21捕集由于构成动力传递机构T的齿轮等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溅起的油,并将其向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部供给。由此,对于该车辆用驱动装置A而言,例如在利用旋转电机MG1、MG2的驱动力驱动车轮W而行驶的所谓EV行驶(电动行驶)模式中、车辆被牵引的过程中等,即使内燃机IE处于停止状态且动力传递机构T处于旋转的状态,仍能够对行星齿轮机构4适当地进行润滑。
圆筒状部件3是形成为圆筒状的动力传递部件,并以包围行星齿轮机构4的太阳齿轮42、行星架43以及小齿轮44的方式配置于这些部件的径向外侧。在圆筒状部件3的内周面3a,行星齿轮机构4的齿圈41与该圆筒状部件3形成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齿圈41形成于圆筒状部件3的轴向L的中央部。另外,圆筒状部件3在内周面3a具有第一台阶部35和第二台阶部36,其中,上述第二台阶部36设于比该第一台阶部35靠轴第二方向L2侧的位置。圆筒状部件3的内周面3a构成为,在上述两处台阶部35、36内径发生变化。在轴向L上夹于两个台阶部35、36之间的部分形成为小径部,在轴向L上比上述两个台阶部35、36靠外侧的部分形成为比该小径部直径大的大径部。而且,在内周面3a的小径部形成有齿圈41。通过配置为小齿轮44与该齿圈41啮合,从而行星齿轮机构4位于圆筒状部件3的径向内侧,且其整体配置于从径向R观察与圆筒状部件3重叠的位置。由此,行星齿轮机构4收纳于在圆筒状部件3的径向内侧形成的内侧收纳空间71。
圆筒状部件3在轴向L上的两个部位相对于壳体CS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被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状部件3被隔着行星齿轮机构4在轴向L的两侧配置的第一支承轴承5以及第二支承轴承61两个支承轴承从径向内侧支承为能够旋转。更具体而言,圆筒状部件3在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经由第一支承轴承5从径向内侧支承为相对于第一支承壁部1的第一支承突部12能够旋转,其中,第一支承轴承5配置于圆筒状部件3的内周面3a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大径部与第一支承突部12的外周面12a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轴承5的外周面与内周面3a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大径部抵接,并且第一支承轴承5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侧面的一部分与内周面3a的第一台阶部35抵接,由此第一支承轴承5从径向内侧以及轴第一方向L1侧支承圆筒状部件3。另外,圆筒状部件3在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经由第二支承轴承61从径向内侧支承为相对于第二支承壁部23的第二支承突部23b能够旋转,其中,上述第二支承轴承61配置于圆筒状部件3的内周面3a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大径部与第二支承突部23b的外周面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轴承61的外周面与内周面3a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大径部抵接,并且第二支承轴承61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侧面的一部分与内周面3a的第二台阶部36抵接,由此第二支承轴承61从径向内侧以及轴第二方向L2侧支承圆筒状部件3。这样,圆筒状部件3经由两个支承轴承5、61从径向内侧支承为相对于壳体CS的第一支承壁部1的第一支承突部12和第二支承壁部23的第二支承突部23b能够旋转。由此,收纳有行星齿轮机构4的内侧收纳空间71成为由圆筒状部件3和配置于行星齿轮机构4的轴向L的两侧的两个支承轴承5、61围成的闭空间。更详细而言,内侧收纳空间71由圆筒状部件3的内周面3a、配置于该圆筒状部件3的轴向L的两端部的两个支承轴承5、61、第一支承突部12以及第二支承突部23b、内侧筒状部23c、输入轴I、第一旋转电机轴86、第一旋转电机轴承62、以及两个输入轴承63、64等围成。因此,虽然内侧收纳空间71并非完全封闭,但是成为周围被包围关闭的空间。
如图3所示,第一支承轴承5为滚动轴承,具备内圈51、外圈52、以及收纳于内圈51与外圈52之间的滚动体53。因此,内圈51的内周面51a为第一支承轴承5的内周面。在图示的例子中,虽然滚动体53为球体,但是还优选为圆柱状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轴承5在轴向L的第一对置壁面11侧(轴第一方向L1侧)的侧面亦即轴第一方向侧面54具备限制部件55,该限制部件55限制油浸入内圈51与外圈52之间。该限制部件55是将以下部件形成为环状的环状部件,上述部件是具有与第一支承轴承5的轴第一方向侧面54的内圈51与外圈52的间隙相同宽度的部件,并且该限制部件55构成为能够封闭第一支承轴承5的轴第一方向侧面54上的内圈51与外圈52的间隙。由于具备该限制部件55,从而能够限制沿第一对置壁面11流动的油浸入第一支承轴承5的内圈51与外圈52之间。由此,抑制沿第一对置壁面11流动的油流入第一支承轴承5的内部,并能够使油积极地向上侧连通油路73流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对收纳于内侧收纳空间71的行星齿轮机构4供给适量的油。另外,由于限制油浸入第一支承轴承5的内圈51与外圈52之间,从而能够降低在第一支承轴承5的滚动体旋转时油引起的拖拽阻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承轴承5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对象支承轴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支承轴承5同样,第二支承轴承61也为在内圈与外圈之间收纳有滚动体的滚动轴承。
另外,第一支承轴承5配置于与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面亦即轴第一方向端面3c相比退向轴向L的中央侧(轴第二方向L2侧)的位置。同样,第二支承轴承61配置于与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面亦即轴第二方向端面3d相比退向轴向L的中央侧(轴第一方向L1侧)的位置。而且,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一方向端面3c配置为相对于第一对置壁面11具有轴端间隙72地对置。该轴端间隙72为比一对设于第一支承壁部1的突条部13A、13B双方从第一对置壁面11起算的突出高度大的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一方向端面3c不碰到一对突条部13A、13B双方,将轴端间隙72设定为在轴第一方向端面3c与一对突条部13A、13B之间确保有必要的最小限度的间隙。同样,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二方向端面3d配置为相对于第二支承壁部23的第二对置壁面23a具有间隙地对置。
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圆筒状部件3的外周面3b形成有反转驱动齿轮32以及驻车齿轮33。上述反转驱动齿轮32以及驻车齿轮33都在圆筒状部件3的外周面3b与该圆筒状部件3形成为一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反转驱动齿轮32形成于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而且,反转驱动齿轮32与反转齿轮机构82的反转第一齿轮83啮合。另外,反转驱动齿轮32配置为,从径向R观察与配置于圆筒状部件3的径向内侧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端部的第二支承轴承61重叠。由此,与在轴向L排列配置反转驱动齿轮32和第二支承轴承61的结构相比,能够将用于配置上述反转驱动齿轮32和第二支承轴承61的空间的轴向L的长度抑制为较短。另一方面,驻车齿轮33形成于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该驻车齿轮33配置为,从径向R观察与配置于圆筒状部件3的径向内侧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端部的第一支承轴承5重叠。由此,与在轴向L排列配置驻车齿轮33和第一支承轴承5的结构相比,能够将用于配置上述驻车齿轮33和第一支承轴承5的空间的轴向L的长度抑制为较短。
3.向行星齿轮机构供油的供给构造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A中的向行星齿轮机构4供油的供给构造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收纳有行星齿轮机构4的内侧收纳空间71为由圆筒状部件3和两个支承轴承5、61围成的闭空间。因此,车辆用驱动装置A的特征在于,具备用于向收纳于这种内侧收纳空间71的行星齿轮机构4供给足量的油的供给构造。以下,对这种油的供给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在壳体CS的内部,设有油捕集部21和捕集油流下路22。油捕集部21构成为,配置于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位置,并能够捕集由于动力传递机构T的旋转而供给的油。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位置是指比铅垂方向V上圆筒状部件3的外周面3b靠上侧的区域,具体而言,是指比圆筒状部件3的外周面3b靠径向R的外侧且比通过圆筒状部件3的轴心的水平面靠上侧的区域。油捕集部21配置于这种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区域内。此处,油捕集部21配置于比圆筒状部件3的最上部靠上侧的部位。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捕集部21构成为集油箱,作为集油箱,油捕集部21阻挡并捕集由于构成动力传递机构T的齿轮等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溅起的油。具体而言,在图4中如虚线箭头所示,积存于壳体CS的下部的油由于差动输入齿轮85a、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88等的旋转而被溅起,并在壳体CS的周壁部24的内表面传递而向油捕集部21供给。油捕集部21形成为这种能够阻挡并捕集油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油捕集部21具有:底部21a,其覆盖存积油的空间亦即油存积空间的下方;侧壁部21b,其覆盖侧方的周围;以及开口部21c,其用于将油引入油存积空间。另外,油存积空间的上方由壳体CS的周壁部24覆盖。此处,开口部21c形成为,与壳体CS的周壁部24的内表面接触,并且在配置有差动输入齿轮85a、反转齿轮机构82、以及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88的一侧(图4中的左侧)开口。由此,由于差动输入齿轮85a、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88等的旋转而被溅起并在壳体CS的周壁部24的内表面传递而流下的油适当地向油存积空间供给。从开口部21c引入的油被底部21a以及侧壁部21b阻挡,并被存积于由该底部21a以及侧壁部21b围成的油存积空间。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捕集油流下路22构成为,使油捕集部21所捕集的油向下方流动,并能够向第一对置壁面11供油。捕集油流下路22由形成于壳体CS的壁内或壁面的孔、槽等形成,或者由配置于壳体CS内的管状部件、筒状部件(樋状部材)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捕集油流下路22由设置为沿上下方向贯穿油捕集部21的底部21a的贯通孔构成。通过如此构成捕集油流下路22,能够利用重力使油捕集部21内的油向下方流动,并向第一对置壁面11供油。此处,捕集油流下路22构成为,向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第一对置壁面11供油。因此,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成为向第一对置壁面11供油的供给位置,该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配置于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且在第一对置壁面11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3所示,贯通孔的下端开口部成为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该贯通孔的下端开口部具有与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第一对置壁面11接触的部分。由此,能够沿第一对置壁面11向下方供给从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流下的大部分油。在本例中,由于沿第一对置壁面11形成捕集油流下路22的径向R的整体,从而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配置为与第一对置壁面11接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上侧连通油路73的铅垂上方配置有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由此,从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流下的油仅依靠重力就在第一对置壁面11沿铅垂方向V向下侧流动,从而通过轴端间隙72后到达上侧连通油路73。其中,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的位置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在平行于第一对置壁面11的方向配置于一对突条部13A、13B之间即可。这样配置是因为能够通过一对突条部13A、13B将从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流出的油适当地引导至上侧连通油路73。
如图4所示,在第一支承壁部1设有第一突条部13A以及第二突条部13B。上述第一突条部13A以及第二突条部13B是一对从第一对置壁面11突出并且沿第一对置壁面11向径向R延伸的突条部13。这对突条部13A、13B配置为,随着趋向径向外侧,都趋向斜上方且彼此的周向C的间隔分离得更远。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突条部13A、13B除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之外,都形成为沿径向R延伸的直线状的突条,除该上端部以及下端部之外,从第一对置壁面11突出的突出高度为恒定,并且周向C的宽度也为恒定。各突条部13A、13B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例如可以为半圆形、U字形、矩形形状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从第一对置壁面11突出的突出高度、周向C的宽度、以及剖面形状,第一突条部13A与第二突条部13B共通。
而且,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以及上侧连通油路73沿周向C配置于一对突条部13A、13B之间。由此,能够抑制行驶中车辆的惯性力、圆筒状部件3的旋转所产生的影响,并能够以从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流出的大部分油到达上侧连通油路73的方式利用一对突条部13A、13B进行引导。因此,能够高效地向上侧连通油路73供给来自油捕集部21的油。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连通油路73配置为以相对于第一突条部13A以及第二突条部13B双方的下端部无间隙地邻接的方式夹于上述第一突条部13A与第二突条部13B之间。若换言之,则第一突条部13A以及第二突条部13B配置为从与上侧连通油路73邻接的两侧向斜上方延伸。由此,由一对突条部13A、13B引导的大部分油流入上侧连通油路73。另一方面,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配置于第一突条部13A以及第二突条部13B的上端部之间。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虽然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位于上侧连通油路73的铅垂上方,但不是位于第一突条部13A以及第二突条部13B的上端部之间的中央部,而是位于比该中央部靠第二突条部13B侧的部位。这是因为第一突条部13A与第二突条部13B相比相对于铅垂方向V的倾斜角度设定为较大。而且,第一突条部13A的上端部配置为在其与油捕集部21之间具有间隙,更详细而言,第一突条部13A的上端部配置为在其与油捕集部21的底部21a以及侧壁部21b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为朝向斜上方开口的突条开口部14。该突条开口部14作为用于将油引入夹于一对突条部13A、13B的区域的开口部发挥功能。即,从油捕集部21溢出的油、尽管被差动输入齿轮85a以及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88等溅起却未能进入油捕集部21的开口部21c的油,从该突条开口部14进入并被一对突条部13A、13B引导,从而流入上侧连通油路73。由此,能够高效地向上侧连通油路73供给被差动输入齿轮85a以及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88等溅起的油。
如图1以及图3所示,上侧连通油路73以连通轴端间隙72和内侧收纳空间71的方式形成于第一支承轴承5与第一支承突部12的抵接部。此处,第一支承轴承5与第一支承突部12的抵接部是第一支承轴承5与第一支承突部12抵接的部分,具体而言,是第一支承突部12的外周面12a与第一支承轴承5的内周面51a彼此抵接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连通油路73为凹槽状部,该凹槽状部以在第一支承突部12的外周面12a沿轴向L延伸的方式形成。此时,上侧连通油路73为了连通第一支承轴承5的轴向L的两侧,而相对于第一支承轴承5从轴第一方向L1侧的位置到轴第二方向L2侧的位置为止连续地形成。由此,上侧连通油路73在轴第一方向L1侧经由第一支承轴承5的轴第一方向侧面54与第一对置壁面11之间的间隙与轴端间隙72连通,在轴第二方向L2侧与内侧收纳空间71连通。即,上侧连通油路73形成为连通轴端间隙72与内侧收纳空间71。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例中,上侧连通油路73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形成为U字形的槽状。此外,除此之外,该上侧连通油路73的剖面形状例如还优选半圆形、矩形形状。而且,上侧连通油路73配置于第一支承轴承5与第一支承突部12的抵接部中的、比包含第一支承突部12的轴心的水平面靠上侧的区域,更优选配置于如下范围内,即:以包含第一支承突部12的轴心并朝铅垂上方延伸的平面为中心在周向C的两侧呈45°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连通油路73配置于成为第一支承突部12的最上部的相对于第一支承突部12的轴心位于铅垂上方的位置。
下侧连通油路74基本上为与上侧连通油路73相同的结构。其中,下侧连通油路74配置于比上侧连通油路73靠下侧的区域。此处,下侧连通油路74配置为第一支承轴承5与第一支承突部12的抵接部中的、比包含第一支承突部12的轴心的水平面靠下侧,更优选配置于如下范围内,即:以包含第一支承突部12的轴心朝沿铅垂下方延伸的平面为中心在周向C的两侧呈45°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连通油路74配置于成为第一支承突部12的最下部的相对于第一支承突部12的轴心位于铅垂下方的位置。此外,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为了调节相对于在上侧连通油路73流动的油量的在下侧连通油路74流动的油量,使下侧连通油路74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剖面的形状、剖面面积等与上侧连通油路73不同。通过这样设置下侧连通油路74,能够将积存于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部的油从该下侧连通油路74向外部排出。此处,下侧连通油路74配置为比圆筒状部件3的成为内侧收纳空间71的周壁面的内周面3a的最下部靠上方。因此,下侧连通油路74作为仅将到达该下侧连通油路74的高度的油向外部排出的油路发挥功能。即,下侧连通油路74作为用于将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部的油的液面保持在比下侧连通油路74靠下的部位的油量调整用排出油路发挥功能。
另外,如图3所示,圆筒状部件3具备连通内周面3a与外周面3b的排出油路75。而且,排出油路75的内周面3a侧的开口部亦即内周开口部75a相对于齿圈41配置于与第一支承轴承5侧相反侧(轴第二方向L2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油路75的内周开口部75a在轴向L上的齿圈41与第二支承轴承61之间的内周面3a开口。另外,排出油路75的外周面3b侧的开口部亦即外周开口部75b在轴向L上的反转驱动齿轮32与驻车齿轮33之间的圆筒状部件3的外周面3b开口。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排出油路75以内周开口部75a比外周开口部75b位于轴第二方向L2侧的方式形成为相对于径向R倾斜的直线状的油路。虽然这种排出油路75可以沿圆筒状部件3的周向C设于多个部位,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仅设于周向C的一个部位。该排出油路75利用圆筒状部件3的旋转引起的离心力,将积存于内侧收纳空间71的油向外部排出。即,该排出油路75作为在圆筒状部件3的旋转过程中总是排出的信中过程中常时排出油路发挥功能。另外,由于排出油路75的内周开口部75a相对于齿圈41配置于轴第二方向L2侧,所以从相对于齿圈41设于轴第一方向L1侧的上侧连通油路73供给的油如果不沿轴向L通过行星齿轮机构4,则无法到达排出油路75的内周开口部75a。因此,成为在从排出油路75排出油之前可靠地润滑行星齿轮机构4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驱动装置A具备以上所述的向行星齿轮机构4供油的供给构造,从而即使在被内燃机IE驱动的油泵处于停止的状态下,也能够适当地向内侧收纳空间71内的行星齿轮机构4供给润滑油。即,如上所述,在图4中如虚线箭头所示,油捕集部21构成为,能够阻挡并捕集由于构成动力传递机构T的差动输入齿轮85a、第二旋转电机输出齿轮88等的旋转而被溅起的油。因此,与油泵的工作状态无关,只要动力传递机构T的各齿轮处于旋转的状态,便能够向油捕集部21供油。而且,在图1以及图3中如虚线箭头所示,油捕集部21所捕集的油通过捕集油流下路22向下方流动,从而向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第一对置壁面11供油。向第一对置壁面11供给的油通过轴端间隙72向上侧连通油路73流入。此时,在第一对置壁面11设有从该第一对置壁面11突出并且沿第一对置壁面11向径向R延伸的一对突条部13A、13B。因此,向第一对置壁面11供给的油被一对突条部13A、13B引导而流入上侧连通油路73。另外,在第一支承轴承5的轴第一方向侧面54设有限制部件55,该限制部件55限制油浸入内圈51与外圈52之间。因此,成为如下结构,即能够限制沿第一对置壁面11流动的油浸入第一支承轴承5的内圈51与外圈52之间,从而向第一对置壁面11供给的绝大多数油能够流入上侧连通油路73,并且能够降低在第一支承轴承5的滚动体旋转时油引起的拖拽阻力。而且,流入上侧连通油路73的油通过该上侧连通油路73后向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部供给。因此,能够适当地将油向收纳于内侧收纳空间71的行星齿轮机构4供给。
从上侧连通油路73向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部供给的油在润滑完行星齿轮机构4之后,从排出油路75或下侧连通油路74排出。如上所述,排出油路75构成为,在圆筒状部件3的旋转过程中总是排出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部的油。下侧连通油路74构成为,仅将到达该下侧连通油路74的高度的油向外部排出,并构成为允许在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部的比下侧连通油路74靠下侧的部位积存规定量的油。即,下侧连通油路74作为以下油路发挥功能,即:在比从排出油路75排出的油量多的油向内侧收纳空间71供给时用于调整油量。另一方面,在向内侧收纳空间71供给的油较少的情况下还构成为,由于排出油路75的内周开口部75a隔着齿圈41配置于上侧连通油路73的相反侧,所以从上侧连通油路73供给的油如果不沿轴向L通过行星齿轮机构4,便无法到达排出油路75的内周开口部75a。因此,即使在油量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润滑行星齿轮机构4。
4.其他实施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不限定于分别单独应用的结构,只要不产生矛盾,还能够与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组合来应用。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捕集油流下路22是在油捕集部21的底部21a设置的贯通孔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捕集油流下路22只要是能够使油捕集部21所捕集的油向下方流动而将该油向第一对置壁面11供给的油路,也能够为其它结构。例如,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捕集油流下路22由在壳体CS的壁的内部形成的孔、在壳体CS内的壁面形成的槽等构成,或者由在壳体CS内配置的管状部件、筒状部件形成。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设于与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第一对置壁面11接触的位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捕集油流下路22只要是能够将油向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第一对置壁面11供给的结构即可。因此,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将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配置于沿轴向L从第一对置壁面11仅离开预定距离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从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落下的油由于圆筒状部件3的旋转等而飞溅,从而至少一部分也会到达第一对置壁面11。另外,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以捕集油流下路22的下端部在第一对置壁面11开口的方式形成捕集油流下路22。在该情况下,优选捕集油流下路22形成为至少一部分通过第一支承壁部1的内部,并构成为其终端部在比圆筒状部件3靠上侧的第一对置壁面11开口。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于构成动力传递机构T的齿轮等旋转部件的旋转而被溅起的油向油捕集部21供给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还能够构成为,通过除利用齿轮溅起以外的方法向油捕集部21供油。例如,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构成为具备油泵,并利用该油泵将从壳体CS的下部吸引的油向油捕集部21供给,其中,上述油泵由构成动力传递机构T的旋转部件的旋转来驱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上侧连通油路73以及下侧连通油路74双方形成于第一支承突部12的外周面12a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上侧连通油路73以及下侧连通油路74只要以连通轴端间隙72与内侧收纳空间71的方式设于第一支承轴承5与第一支承突部12的抵接部即可。因此,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将上侧连通油路73以及下侧连通油路74的一方或双方形成于第一支承轴承5的内周面51a,或者将上侧连通油路73以及下侧连通油路74的一方或双方遍及第一支承突部12的外周面12a与第一支承轴承5的内周面51a双方来形成。更具体而言,优选上侧连通油路73以及下侧连通油路74的一方或双方为以沿轴向L延伸的方式在第一支承轴承5的内周面51a形成的凹槽状部、或者以沿轴向L延伸的方式在第一支承突部12的外周面12a与第一支承轴承5的内周面51a双方形成的凹槽状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支承轴承5以及第二支承轴承61为滚动轴承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作为第一支承轴承5以及第二支承轴承61的一方或双方,还能够使用滑动轴承等其它形式的轴承。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支承轴承5的轴第一方向侧面54设有限制部件55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为了降低由于积存于内侧收纳空间71的油引起的第一支承轴承5的拖拽阻力,优选在第一支承轴承5的轴第二方向L2侧的侧面设有同样的限制部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第一支承轴承5的轴向L的两面设有限制部件,还能够仅在轴第二方向L2侧的侧面设有限制部件。此外,以降低由于积存于内侧收纳空间71的油引起的拖拽阻力为目的,优选在第二支承轴承61的轴第一方向L1侧的侧面也同样设置限制部件。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车辆用驱动装置A具备下侧连通油路74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是必须具备下侧连通油路74,在第一支承轴承5与第一支承突部12的抵接部仅具备上侧连通油路73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即使是这种结构,只要设有排出油路75,便能够将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部的油适当地排出。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圆筒状部件3设有排出油路75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是必须具备排出油路75,不具备这种排出油路75的结构也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设有下侧连通油路74,也能够在内侧收纳空间71的内部积存规定量的油,并将必要量以上的油适当地排出。此外,车辆用驱动装置A还能够构成为不具备排出油路75以及下侧连通油路74双方。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油路75的内周开口部75a相对于齿圈41配置于第一支承轴承5侧的相反侧(轴第二方向L2侧),并以该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构成为:排出油路75的内周开口部75a相对于齿圈41配置于第一支承轴承5侧、或者配置于齿圈41的齿面内。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油路75的外周开口部75b在轴向L上的反转驱动齿轮32与驻车齿轮33之间开口,并以该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排出油路75的外周开口部75b只要与圆筒状部件3的外周面3b连通,也可以配置于任意位置。例如,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构成为:在反转驱动齿轮32或驻车齿轮33的齿面开口。另外,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构成为:在圆筒状部件3的轴第一方向端面3c或轴第二方向端面3d开口。在这种情况下,还优选使排出油路75形成于第一支承轴承5或第二支承轴承61的外周面与圆筒状部件3的内周面3a的抵接部。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第一支承壁部1设有一对突条部13A、13B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构成为仅具备一根突条部13。在这种情况下,突条部13仍配置为朝向上侧连通油路73引导从捕集油流下路22流出的油。另外,还优选第一支承壁部1为具备三根以上突条部13的结构。另外,还能够为在第一支承壁部1不具备突条部13的结构。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各突条部13形成为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趋向斜上方的从轴向L观察呈直线状的突条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各突条部13形成为从轴向L观察呈弯曲的曲线状的突条。在这种情况下,还优选如果以一根突条部13的整体来观察配置为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趋向斜上方。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第一突条部13A与第二突条部13B在从第一对置壁面11突出的突出高度、周向C的宽度、以及剖面形状中的任意方面都相同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第一突条部13A与第二突条部13B在从第一对置壁面11突出的突出高度、周向C的宽度、以及剖面形状的一部分或全部均形成为不同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针对从第一对置壁面11突出的突出高度优选使第二突条部13B比第一突条部13A高。若如此构成,则能够利用第二突条部13B阻挡、捕集由于构成动力传递机构T的齿轮等旋转部件(特别是差动输入齿轮85a、反转齿轮机构82)的旋转而溅起的油。而且,这样捕集的油在该第二突条部13B传递而向下方流动,从而向第一对置壁面11供给。另外,还优选不设置第一突条部13A,仅设置一个相当于第二突条部13B的突出部13。这样,在形成为能够利用至少一个突出部13捕集油的结构的情况下,该突出部13构成本申请发明中的油捕集部以及捕集油流下路。在具备这种由突出部13构成的油捕集部以及捕集油流下路的情况下,可以不必具备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油捕集部21以及捕集油流下路22,例如图5所示,还优选形成为未设有这些部件的结构。即,由突出部13构成的油捕集部以及捕集油流下路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油捕集部21以及捕集油流下路22配合作为本发明中的油捕集部以及捕集油流下路发挥功能,或单独作为本发明中的油捕集部以及捕集油流下路发挥功能。如图5所示,在仅由突出部13构成油捕集部以及捕集油流下路的情况下,若使该突出部13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突条部13B更向径向外侧延伸,则能够更多地阻挡由于动力传递机构T的旋转而溅起的油,因而优选。在图示的例子中构成为,突出部13的径向外侧端部与壳体CS的周壁部24的内表面接触。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也可以构成为突出部13的径向外侧端部相对于壳体CS的周壁部24的内表面具有间隙。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车辆用驱动装置A具备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并且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于不同的轴上,并以该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此。即,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构成为:在具备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的结构中,第一旋转电机MG1和第二旋转电机MG2配置为同轴状态。另外,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车辆用驱动装置A构成为仅具备一个旋转电机的单马达并联式混合动力车用驱动装置。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内侧收纳空间71收纳有行星齿轮机构4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由于收纳于内侧收纳空间71而在本发明中成为油的供给对象的齿轮机构,公知的各种齿轮机构都能成为对象。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圆筒状部件3的内周面3a形成有行星齿轮机构4的齿圈41、且在外周面3b形成有反转驱动齿轮32以及驻车齿轮3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圆筒状部件3只要是构成动力传递机构T并且具备内齿的结构即可,也可以是在与上述实施方式完全不同的部分进行动力传递的部件。另外,例如,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还在于,构成为圆筒状部件3不具备驻车齿轮33,且动力传递机构T的其它旋转构件具备驻车齿轮的结构。
(17)关于其他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例示了全部方面,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仍不限定于此。即,只要具备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所记载的结构、以及与之同等的结构,即使适当地改变了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未记载的结构的一部分的结构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优选利用于具备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旋转电机、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将上述输入部件、上述旋转电机以及上述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至少收纳动力传递机构的壳体的车辆用驱动装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A…车辆用驱动装置;IE…内燃机;I…输入轴(输入部件);O…输出轴(输出部件);MG1…第一旋转电机(旋转电机);MG2…第二旋转电机(旋转电机);W…车轮;T...动力传递机构;CS…壳体;1…第一支承壁部(支承壁部);11…第一对置壁面(对置壁面);12…第一支承突部(支承突部);13…突条部;21…油捕集部;22…捕集油流下路;3…圆筒状部件;3a…内周面;3c…轴第一方向端面(轴向端面);4…行星齿轮机构;41…齿圈(圆筒状部件的内齿);42…太阳齿轮(内侧齿轮机构);43…行星架(内侧齿轮机构);44…小齿轮(内侧齿轮机构);5…第一支承轴承(对象支承轴承);51…内圈;52…外圈;53…滚动体;54…轴第一方向侧面;55…限制部件;61…第二支承轴承;71…内侧收纳空间;72…轴端间隙(间隙);73…连通油路;74…下侧连通油路;75…排出油路。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驱动装置,其具备:与内燃机驱动连结的输入部件;旋转电机;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将所述输入部件、所述旋转电机以及所述输出部件驱动连结的动力传递机构;以及至少收纳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壳体,该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备圆筒状部件和内侧齿轮机构,
所述内侧齿轮机构与设于所述圆筒状部件的内周面的内齿啮合,并且收纳于在所述圆筒状部件的径向内侧形成的内侧收纳空间,
所述圆筒状部件被两个支承轴承从径向内侧支承为能够旋转,其中,所述两个支承轴承隔着所述内侧齿轮机构在轴向两侧配置,
所述壳体具备支承壁部,并且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油捕集部和捕集油流下路,
所述支承壁部具备:对置壁面,其相对于所述圆筒状部件的轴向端面具有间隙地对置,并且延伸至比所述圆筒状部件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以及支承突部,其形成为在所述圆筒状部件的径向内侧从所述对置壁面向所述圆筒状部件侧突出,
所述支承突部与所述对置壁面侧的所述支承轴承即对象支承轴承抵接从而至少从径向内侧支承该对象支承轴承,
所述油捕集部构成为:配置于比所述圆筒状部件靠上侧的位置,并能够捕集由于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旋转而供给的油,
所述捕集油流下路构成为:使所述油捕集部所捕集的油向下方流动,并能够向比所述圆筒状部件靠上侧的所述对置壁面供油,
在所述对象支承轴承与所述支承突部抵接的抵接部形成有将所述间隙和所述内侧收纳空间连通的连通油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象支承轴承是在内圈与外圈之间收纳有滚动体的滚动轴承,并且在轴向上的所述对置壁面侧的侧面具备限制油浸入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圈之间的限制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对象支承轴承与所述支承突部的抵接部中的比所述连通油路靠下侧的位置,形成有与所述连通油路不同的连通所述间隙与所述内侧收纳空间的下侧连通油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对象支承轴承与所述支承突部的抵接部中的比所述连通油路靠下侧的位置,形成有与所述连通油路不同的连通所述间隙与所述内侧收纳空间的下侧连通油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状部件具备将内周面与外周面连通的排出油路,
所述排出油路的所述内周面侧的开口部相对于所述内齿配置于与所述对象支承轴承侧相反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壁部具备一对突条部,所述一对突条部从所述对置壁面突出,并且沿所述对置壁面在所述圆筒状部件的径向延伸,
所述一对突条部配置为:随着趋向径向外侧都趋向斜上方并且彼此周向的间隔愈加增大,
所述捕集油流下路的下端部以及所述连通油路在周向上配置于所述一对突条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壁部具备一对突条部,所述一对突条部从所述对置壁面突出,并且沿所述对置壁面在所述圆筒状部件的径向延伸,
所述一对突条部配置为:随着趋向径向外侧都趋向斜上方并且彼此周向的间隔愈加增大,
所述捕集油流下路的下端部以及所述连通油路在周向上配置于所述一对突条部之间。
CN201280006776.3A 2011-02-04 2012-01-16 车辆用驱动装置 Active CN1033394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3241 2011-02-04
JP2011023241A JP5297473B2 (ja) 2011-02-04 2011-02-04 車両用駆動装置
PCT/JP2012/050680 WO2012105299A1 (ja) 2011-02-04 2012-01-16 車両用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39415A CN103339415A (zh) 2013-10-02
CN103339415B true CN103339415B (zh) 2016-03-30

Family

ID=46602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6776.3A Active CN103339415B (zh) 2011-02-04 2012-01-16 车辆用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40511B2 (zh)
JP (1) JP5297473B2 (zh)
CN (1) CN103339415B (zh)
DE (1) DE112012000392B4 (zh)
WO (1) WO20121052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7147B2 (ja) * 2011-02-04 2014-07-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DE102012206139A1 (de) * 2012-04-16 2013-10-1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ntriebsvorrichtung für einen Kraftwagen
JP5790630B2 (ja) * 2012-12-05 2015-10-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潤滑油供給構造
JP2014196077A (ja) * 2013-03-29 2014-10-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US9945471B2 (en) * 2013-08-27 2018-04-17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Lubricating apparatus for rotating shaft
US9587731B2 (en) * 2013-08-27 2017-03-07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Lubricating apparatus for rotating shaft
JP6182438B2 (ja) * 2013-11-26 2017-08-1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JP6227417B2 (ja) * 2014-01-07 2017-11-08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US9279492B2 (en) * 2014-03-18 2016-03-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Orientation-free planetary pin for lubrication of planetary bearings
WO2015152169A1 (ja) * 2014-04-02 2015-10-0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JP6303770B2 (ja) * 2014-04-25 2018-04-0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US9500274B2 (en) * 2014-04-28 2016-11-22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ssion apparatus
DE112015002721A5 (de) * 2014-06-11 2017-02-2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Modulares Gehäuse für ein Hybridmodul
JP6194911B2 (ja) * 2015-03-13 2017-09-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潤滑構造
JP6128154B2 (ja) * 2015-03-24 2017-05-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US9410610B1 (en) * 2015-08-12 2016-08-09 Borgwarner Inc. Eco mode E-assist
JP6288028B2 (ja) * 2015-09-30 2018-03-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遠心振子ダンパ付き変速機
JP6330773B2 (ja) * 2015-09-30 2018-05-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遠心振子ダンパ付き動力伝達装置
JP6705345B2 (ja) * 2016-09-07 2020-06-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支持構造
JP2018048679A (ja) * 2016-09-20 2018-03-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歯車装置
JP6394670B2 (ja) * 2016-10-06 2018-09-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US11112358B2 (en) * 2016-11-01 2021-09-07 Neubrex Co., Ltd. Brillouin scattering measurement method and Brillouin scattering measurement device
JP6879727B2 (ja) * 2016-12-10 2021-06-02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潤滑油排出構造
JP6564812B2 (ja) * 2017-05-29 2019-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DE102017215784A1 (de) * 2017-09-07 2019-03-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834863B2 (ja) * 2017-09-08 2021-0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軸受潤滑構造
JP6892934B2 (ja) * 2018-01-25 2021-06-23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駆動力伝達装置
JP6572331B2 (ja) * 2018-01-30 2019-09-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6965792B2 (ja) * 2018-02-28 2021-1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DE102018008061A1 (de) * 2018-10-11 2020-04-16 Borgwarner Inc. Kupplungseinrichtung
JP7077915B2 (ja) * 2018-10-25 2022-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7201428B2 (ja) * 2018-12-27 2023-01-1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ユニット
JP7280723B2 (ja) * 2019-03-19 2023-05-24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JP7281639B2 (ja) * 2019-06-28 2023-05-26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JP7400291B2 (ja) * 2019-06-28 2023-12-19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モータユニット
DE102019124254A1 (de) * 2019-09-10 2021-03-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system, Antriebseinheit und Antriebsanordnung
JP7440248B2 (ja) 2019-11-19 2024-02-28 ジーケーエヌ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リミテッド 動力伝達装置
US11746883B2 (en) 2019-12-30 2023-09-05 Jatco Lt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2023071548A (ja) * 2021-11-11 2023-05-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潤滑構造
WO2023190129A1 (ja) * 2022-03-30 2023-10-05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車両用駆動伝達装置
DE102022109970A1 (de) * 2022-04-26 2023-10-26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Getriebemoto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Getriebemotor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1100A (zh) * 2003-10-21 2006-11-29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机床齿轮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26754A (ja) 1983-12-13 1985-07-06 Yamatake Honeywell Co Ltd 記憶デ−タの更新方法
JPS60126754U (ja) * 1984-02-01 1985-08-2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の軸受潤滑装置
US5358456A (en) * 1991-06-07 1994-10-25 Fichtel & Sachs Ag Gear unit for combination with an auxiliary power consuming unit of a motor-vehicle
JP3891533B2 (ja) 1998-11-16 2007-03-14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4293263B2 (ja) * 2007-04-19 2009-07-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4982316B2 (ja) * 2007-09-25 2012-07-2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4930790B2 (ja) * 2007-12-19 2012-05-1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JP2009216189A (ja) * 2008-03-11 2009-09-24 Toyota Motor Corp 複合遊星歯車装置
JP5018579B2 (ja) * 2008-03-17 2012-09-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4992803B2 (ja) * 2008-04-10 2012-08-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の流体通路構造
JP4983711B2 (ja) * 2008-04-18 2012-07-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5141353B2 (ja) * 2008-04-18 2013-0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の流体通路構造
JP2010149764A (ja) * 2008-12-25 2010-07-0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JP5557147B2 (ja) * 2011-02-04 2014-07-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71100A (zh) * 2003-10-21 2006-11-29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机床齿轮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63146A (ja) 2012-08-30
WO2012105299A1 (ja) 2012-08-09
DE112012000392T5 (de) 2013-10-02
CN103339415A (zh) 2013-10-02
JP5297473B2 (ja) 2013-09-25
US20130305878A1 (en) 2013-11-21
US8840511B2 (en) 2014-09-23
DE112012000392B4 (de) 2017-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39415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US9933066B2 (en) Vehicle drive transfer apparatus
JP5557147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US20110230292A1 (en) Vehicle drive apparatus
CN108237893B (zh) 混合动力车辆及混合动力车辆的润滑结构
CN100422598C (zh) 用于润滑油回流的变速箱壳体及方法
JP5218040B2 (ja) 遊星歯車機構の潤滑構造
WO2012153589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3975510A (zh) 电动机
JP5369936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03069695A (zh)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JP2011259590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208758A (ja) トルクリミッタと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JP2012237362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304237B2 (ja) 遊星歯車機構の潤滑構造
JP5527240B2 (ja) 動力伝達システムの潤滑装置
JP2015042532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5136402B2 (ja) 遊星歯車機構の潤滑構造
US11725721B2 (en) Vehicle drive apparatus that reduces or prevents an increase in oil agitation caused by a chain
JP5136401B2 (ja) 遊星歯車機構の潤滑構造
JP6217283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11214658A (ja) 歯車機構の潤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