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68276A -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68276A
CN103168276A CN2011800496730A CN201180049673A CN103168276A CN 103168276 A CN103168276 A CN 103168276A CN 2011800496730 A CN2011800496730 A CN 2011800496730A CN 201180049673 A CN201180049673 A CN 201180049673A CN 103168276 A CN103168276 A CN 1031682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displacement
test pattern
component data
data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96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68276B (zh
Inventor
增井成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065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7192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660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3380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68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682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682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682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03G15/5058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using a test patc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0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1/506Reproducing the colour component signals picture-sequentially, e.g. with reproducing heads spaced apart from one another in the subscanning dire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 G03G2215/0161Generation of registration mar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包括:中间转印体;生成测试图案数据的生成单元;存储色彩位移量的存储单元;校正单元,基于当前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色彩位移量校正所述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形成单元,通过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以预定间隔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形成测试图案,并基于通过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图像数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形成图像;检测单元,检测形成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测试图案;以及更新单元,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并且通过使用所述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色彩位移量。

Description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其中具有不同色彩的多个图像彼此叠加以便形成输出图像的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电子照相技术的彩色成像装置中,串联形式(tandem-type)是主流。在这种彩色成像装置中,串联地布置多个图像形成单元以便以单一路径中形成全色图像。通常,由与黄、品红、蓝绿以及黑等颜色对应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形成的图像被传送到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用于初级转印(primary transfer)。随后,在中间转印带上的具有各种颜色的多个图像被一次抓你要拿到记录片材(记录介质)上用于次级转印,并在其上形成输出图案。之后所述输出图像被熔结(fuse)在记录片材上,由此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全色图像。
在这种串联形式的成像装置中,尽管可以显著地增加改善的生产率(每单位时间打印的记录纸的数量),但是可能会由于记录片材上的各种色彩之间的位置误差而造成色彩位移(配准误差)。该位置误差可能是由于图像形成单元中光敏鼓或曝光装置的位置或尺寸误差、或者由于光学系统的精度误差所造成的。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进行色彩位移控制(配准控制)以便校正这种色彩位移。在一种色彩位移控制方法中,在所述中间转印带上形成测试图案用于检测各种色彩之间的色彩位移。例如,通过传感器检测测试图案的位置,并且根据该检测结果计算被称之为“配准误差量”的色彩位移量。基于所计算的色彩位移量,可以校正各种光学系统的光学路径、各种色彩的图像写入起始位置、或像素时钟频率。
不过,现有技术的色彩位移控制方法存在如下问题:
(1)为了校正光学系统的光学路径,在光学路径中包含光源和f-θ透镜或镜子等的被校正光学系统需要进行机械操作以便将其它们的位置与各种色彩对准。这种操作要求较高精度低移动组件,这会导致成本增加。而且在完成校正之前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并且因此不能频繁地进行校正操作。
(2)色彩位移量(配准误差量)可能会由于作为装置中的温度改变的结果的光学系统或支撑部件的变形而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使其很难维持在紧接则色彩位移控制之后可获得的高图像质量。
为了解决问题(1),现在已经提出了一种成像装置,通过该装置,基于用于被转印到转印带上的各种色彩测试图案的坐标信息和关于测试图案的预订参考位置坐标信息来确定配准误差量。基于所确定的配准误差量,每种色彩的图像数据的输出坐标位置都被自动转换为其中配准误差得到校正的被校正的输出坐标位置(参见专利文献1)。在另一个所提出的成像装置中,除了在扫描方向和子扫描方向相对于记录介质的图像位置校正,用于记录介质的至少一个图像位置校正量在形成配准误差检测图案和形成图像时能够改变。图像位置校正量可包括在主扫描方向的放大率和局部放大率、子扫描方向的放大率和局部放大率、前端和侧边倾斜、以及前端和侧边直线性(参见专利文献2)。
为了解决问题(2),提出了一种成像装置,其中可以检测装置中的温度。当存在某种温度该变量时,执行色彩位移控制。色彩位移控制可以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重复进行。
不过,在根据专利文献1和2的技术中,尽管可以在色彩位移控制之后可以立即获得具有较小色彩位移的高质量图像,但是很难在所有时间都维持该图像质量,因为色彩位移量会随着时间改变。这在色彩位移控制包括检测装置中的温度时也同样适用,因为色彩位移在所有时间是不受控制的。而且,在涉及温度检测的技术情况下,色彩位移量不是直接进行检测的,因此很难在适当的时刻精确地执行色彩位移控制来将位移量保持在预定量之下。因此,该技术可能会导致色彩位移控制的频率的过量或不足。
还花费时间来形成色彩位移检测测试图案、检测测试图案、并根据检测结果计算误差量。当形成测试图案时,不能打印正常图像,并且,在所述校正涉及机械控制时,直到在能够获得稳定操作时完成校正为止才能执行打印。因此,如果频繁地执行色彩位移控制以维持高质量的图像构成,就会降低生产率。
而且,根据专利文献1或2,色彩位移控制操作的一个例程包括各种处理,该例程基于关于在所述装置中的温度变化、经过的时间、或连续形成的图像的数量的信息。这些处理包括测试图案构成、参照测试图案检测色彩位移量、以及基于所检测的色彩位移量计算直到下一个色彩位移控制为止所使用的图像位置校正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彩位移量的检测值中产生检测误差或噪声因子,则计算得到错误的图像位置校正量。结果,就会直到执行下一次色彩位移控制步骤为止都基于错误的校正量来形成具有色彩位移的图像。
这种检测误差可以通过使用成本增加的高精度组件来得到降低。或者,可以形成用于色彩位移检测的多组测试图案,使得可以根据夺主检测值的平均值来计算色彩位移量。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会增加测试图案的长度,导致其中不能打印正常图像的时间段的增加。因此由于生产率的降低而抵消了色彩位移校正精度的改进。
在连续打印操作期间,装置内的温度会极大地升高,导致色彩位移量的较大的改变,并因此要求频繁的色彩位移控制。如果频繁地执行色彩位移控制。其中由于测试图案构成和误差量检测而不能执行打印的停工时间(downtime)会增加,这导致生产率降低。其难以同时克服降低生产率的前述问题。
也就是说,由于色彩位移控制的频率不足导致不能足够快地发现色彩位移量的变量,或者由于检测误差或噪声所导致的错误校正而不能形成高质量图像。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以生产率为代价可以增加色彩位移控制的频率或增加测试图案的长度以便改善检测精度。这些问题在诸如数字打印机的电子照相技术型的打印机中人们感觉特别明显,其中人么期望在质量和生产率两方面所有时候都具有较高水平。
输出图像的色彩位移不仅可以包括相对主扫描方向或子扫描方向的距离展现线性特征的线性分量,也包括相对该距离展现非线性特征的非线性分量。例如,如图19(a)所示,有一种沿着主扫描方向的称之为“扫描弓”的非线性色彩位移,这可能是由于在光学系统中的精度误差所造成的。依赖于该光学系统,形成沿着主扫描方向的具有高阶(三阶或更高阶)分量的曲线特征的色彩位移,如图19(b)所示。而且,作为主要由于f-θ透镜中的精度误差造成的非线性色彩位移因子,可能会造成放大率偏移,其中在光敏鼓(图像载体)在主扫描方向上的扫描速度不恒定(一致)时所形成图像的主扫描放大率的局部放大率会改变,导致依赖于位置的该鼓在主扫描方向的速度偏移。
色彩位移量的这种非线性分量不能由根据现有技术的色彩位移控制方法得到校正。而且,色彩位移的许多类型可以包括相对较大的非线性分量。因此,在对具有较大非线性色彩位移的装置应用根据相关技术的色彩位移控制时需要色彩位移校正精度的改进。
专利文献1:日本待审专利公开No.8-85236
专利文献2:日本待审专利公开No.2005-274919。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能够形成一种其在任何时候都对色彩位移被校正的高质量图像,同时不会降低生产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可以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能够形成一种高质量输出图像,该图像不仅针对色彩位移的线性的分量而且针对色彩位移的非线性分量被校正。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成像装置包括中间转印体;生成单元,配置为生成测试图案数据;存储单元,配置为存储色彩位移量;校正单元,配置为基于当前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色彩位移量校正所述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形成单元,配置为基于通过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形成测试图案,并配置为基于通过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图像数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形成图像;检测单元,配置为检测形成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测试图案;以及更新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并且配置为通过使用所述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色彩位移量。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发面,一种成像方法包括:校正步骤,基于当前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色彩位移量校正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形成步骤,基于在所述校正步骤中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以预定间隔在中间转印体上形成测试图案,并基于所述图像数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形成图像;检测步骤,检测形成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测试图案;以及更新步骤,根据在所述检测步骤中的检测结果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并且通过使用所述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色彩位移量。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发面,一种成像装置,包括:存储单元,配置为存储包括用于色彩位移校正的在主扫描方向上的非线性分量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校正单元,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输出图像形成单元,配置为基于通过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输入图像数据形成不同色彩的多个图像,并且配置为通过将所述多个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体或记录介质上形成输出图像;测试图案形成单元,配置为基于由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或保持并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构件上形成多个测试图案;所述多个测试图案沿着主扫描方向布置;多个检测单元,配置为检测由所述测试图案形成单元所形成的相应的多个测试图案;以及更新单元,配置为基于所述多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所述多个转印单元的每一个的检测位置处检测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配置为基于所述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和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计算新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以及配置为使用所述新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功能配置的功能示意图;
图2图释了成像装置所执行的打印工作的定时;
图3是成像装置的中间转印带的平面图;
图4图释了成像装置的测试图案的配置;
图5图释了成像装置的检测单元的配置;
图6是成像装置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装置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8打印工作开始指令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硬件配置的方块示意图;
图10是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方块示意图;
图11(a)到11(h)是图释图像的位移特征的图表;
图12A图释了用于获得非线性特征所打印的测试表
图12B图释了图12A的测试表中的图案之一;
图13是用于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线性分量数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4是用于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线性分量数据)的另一个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装置的中间转印带的平面图;
图16(a)到16(f)是图释图像的位移特征的图表;
图17用于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8是用于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另一个方法的流程图;
图19(a)图释了被称之为“扫描弯曲”或“弯弓”的在主扫描方向的非线性色彩位移分量的实例;以及
图19(b)图释了具有在主扫描方向的高阶(三阶或更高阶)的弯曲色彩位移特征的实例。
具体实施方式
“成像装置”可以包括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绘图仪或多功能外围设备。“记录介质”可以包括纸质、丝质、纤维、毛皮、金属、塑料、玻璃、木质或陶瓷介质。在下面,记录介质被称之为“片材(sheet)”。图像信息指的是例如对记录介质或中间转印体施加字母、图形、形状或图案的过程。所述中间转印体可以包括中间转印带。
“主扫描方向”和“子扫描方向”限定如下。当多个图像彼此叠加在中间转印体上时,“主扫描方向”是垂直于中间转印体的表面运动的方向(“表面运动方向”)的方向,并且“子扫描方向”是中间转印体的表面运动方向。当多个图像彼此叠加到在传输部件上传输的记录介质上时,“主扫描方向”是垂直于传输部件的表面运动的方向(“表面运动方向”)的方向,并且“子扫描方向”是传输部件的表面运动方向。当通过扫描沿着光束的预定方向运动的图像载体(诸如光敏鼓)的表面形成潜像时,“主扫描方向”以及“子扫描方向”分别对应于光束的扫描方向以及图像载体的表面运动方向。
“色彩位移量”指的是在输出图像的各个部分中相对目标色彩的色彩位移量,其是由于构成输出图像的多个图像差之间的位置误造成的。色彩位移量可以包括“线性分量”以及“非线性分量”。线性分量是这样色彩位移量分量,其展现了在中间转印体或记录介质上限定的某一坐标处在预定方向(诸如主扫描方向或子扫描方向)相对一个位置(或距离)的线性特征。非线性分量指的是这样的色彩位移量分量,其展现了在中间转印体或记录介质上限定的某一坐标处在预定方向相对一个位置(或距离)的非线性特征。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可以包括恒定分量和关于距离的一阶分量。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可以包括关于距离的高阶(二阶或更高阶)的分量。
(主要部分的结构)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方块图。成像装置100是包括用于多种色彩的图像形成单元的串联型。所述多色可包括C(蓝绿)、M(品红)、Y(黄)、以及K(黑),其中至少两种被使用。也可以使用其他颜色。优选的是,可以使用五种或更多的色彩。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中,图像和测试图案按照下面简要描述的过程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
在图1的实例中,成像装置100包括生成单元1、图像路径切换单元2、校正换单元3、写控制单元5、扫描光学系统6、用于对应色彩C、M、Y以及K的图像载体(被称之为“感光体”)7K、7M、7C、7Y、中间转印带8、次级转印单元9、以及检测单元11。在下面,感光体7K、7M、7C以及7Y任意一个都可被称之为“感光体7”。
现在简要描述图1中的各种单元。生成单元1,在接收到来自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的图案输出指令信号(后面将描述)时,生成分别用于色彩Y、C、M、以及K的测试图案数据TPDy、TPDc、TPDm、以及TPDk。测试图案数据包括作为用于测试图案的基础的数据。测试图案被用作色彩位移检测。
图像路径切换单元2切换在分别用于色彩Y、C、M、以及K的图像数据VDy、VDc、VDm以及VDk之间的输出,以及来自生成单元1的测试图案数据TPDy、TPDc、TPDm、以及TPDk。图像数据VDy、VDc、VDm以及VDk从主控制单元16被转印。在图1总,图像数据VDy、VDc、VDm以及VDk以及测试图案数据TPDy、TPDc、TPDm、以及TPDk分别统一由21y、21c、21m、以及21k指代。图像路径控制单元2所进行的切换可以根据来自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的切换信号来执行。
校正换单元3,通过使用存储在存储单元43中的色彩位移量,校正图像路径切换单元2所输出的图像数据/测试图案数据21y、21c、21m、以及21k,以便能够消除色彩位移量,并输出校正的图像数据/测试图案数据22y、22c、22m以及22k。色彩位移量可以参照图像数据的头部得以确定,并且一张记录介质(或一组测试图案)可以采用相同的色彩位移量来校正。后面将描述这种校正方法。
存储单元43存储当前色彩位移量。存储单元43中的色彩位移量由后面将描述的更新单元42更新。
写控制单元5根据用于相应色彩的线同步信号24y、24c、24m以及24k生成主扫描同步信号。线同步信号24y、24c、24m以及24k从扫描光学系统6输出并指示每种色彩的光束经过预定位置的通过时刻。主扫描同步信号指示在主扫描方向上用于这些色彩的写起始位置。
写控制单元5还针对所输入的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或来自引擎控制器单元(未示出)的写开始指令,基于由感光体之间(诸如Py和Pc之间)的距离确定的各种色彩之间的时间差和中间转印带8的线性速度V生成用于这些色彩的子扫描同步信号。子扫描同步信号指明在子扫描方向上的写开始位置。参照在写控制单元5中生成的像素时钟,并且与主扫描同步信号和子扫描同步信号同步,用于相应色彩的校正的图像数据/测试图案数据22y、22c、22m以及22k分别被转换成写信号23y、23c、23m以及23k,这些信号是用于扫描光学系统6中的光源的调制信号。采用这种方式,根据相应色彩的校正图像数据在对应感光体的上进行显影,并将显影图像以叠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
为相应色彩的每一个的感光体7提供扫描光学系统6,在图1的实例中,用于多种色彩的扫描光学系统被统称为扫描光学系统6。扫描光学系统6中的光源中的光源采用根据校正的图像数据/测试图案数据22y、22c、22m以及22k(被转换成相应的写信号23y、23c、23m以及23k)的光束扫描感光体7,由此在感光体7的每一个上形成图像(静电潜像)或测试图案。潜像通过显影单元(未示出)得以显影。在相应感光体上显影的图像以叠加方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用于在初级转印位置(或部分)Py、Pc、Pm以及Pk的初级转印。初级转印之后,通过次级转印单元9将已经以叠加方式被转印的各种色彩的图像一次转印到记录片材10上用于次级转印。接着将被转印到图像通过熔结单元(未示出)熔结在记录片材10,由此在其上形成彩色图像。可以由主控制单元16或引擎控制器单元来执行上述操作的定时控制。
图像形成单元14包括扫描光学系统6和感光体7。也就是说,图像形成单元14基于由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校正换单元3校正的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形成图像和测试图案。色彩位移可能在写控制单元5或随后的单元中造成。
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控制打印工作的定时。“打印工作”可以指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单一图像或一组测试图案的过程。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响应于图像打印请求生成并输出打印工作开始信号。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可以以预定间隔(后面将描述)在用于图像的打印工作之间插入用于测试图案的打印工作,并且生成和输出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在开始用于正常图像的打印工作时生成图像数据传送请求信号,并且测试图案输出指令信号可在用于测试图案的打印工作的开始时生成。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可以输出到引擎控制器单元和写控制单元5,使得各种单元的定时控制能够参照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得以执行。引擎控制器单元(未示出)可以负责用于各种单元的各种控制,包括定时控制。
(打印工作定时)
图2图释打印工作的定时的一个实例的定时图。在图2的实例中,对于在图像形成区域中形成的每三个输出图像,在中间转印带8f上的图像形成区域之外形成一个测试图案。在图2(a)到(h)中,水平轴表示时间。
图2(a)图释了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的定时。其下面带有箭头的“TP1”、“TP2”、...分别表示用于第一、第二、...,测试图案TP1、TP2、...的打印工作的开始时间。其下带有箭头的“V1”、“V2”、“V3”、...表示用于第一、第二、第三、...输出图像的打印工作的开始时间。因此,缀于“V”后的数字表示在一系列打印工作中连续形成的输出图像的序列编号,即,其上形输出图像的记录片材10的顺序。
图2(b)到(e)图释了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初级转印位置Py、Pc、Pm以及Pk处的初级转印的定时。括号中的编号对应于缀于参照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描述的打印工作的开始时间“V”后的编号。例如,黄色的图像(1)、(2)、(3)、...分别依据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V1、V2、V3、...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用于初级转印。
图2(b)图释了显影在感光体7y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包括测试图案TP1、TP2、...和图像(1)、(2)、...)在初级转印位置Py处在中间转印带8的初级转印的定时。用于黄色的初级转印在从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开始流逝预定延迟时间Tdy时开始。也就是说,用于黄色的测试图案和图像的初级转印的开始时间每个对应于从对应的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开始流逝了相同延迟时间Tdy的时间。用于黄色的延迟时间Tdy是在从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输出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之后以及在始黄色测试图案和图像的初级转印之前执行写控制单元5的控制和图像形成单元14在感光体7y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处理所需的时间。
类似地,图2(c)图释了显影在感光体7c上的蓝绿色调色剂图像(测试图案和图像)在初级转印位置Pc处在中间转印带8的初级转印的定时。用于蓝绿色的初级转印在从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开始流逝预定延迟时间Tdc时开始。用于蓝绿色的延迟时间Tdc对应于其上增加了时差的用于黄色的延迟时间Tdy,所述时差由初级转印位置Py和Pc之间的距离以及中间转印带8的线性速度V确定。也就是说,用于蓝绿色的延迟时间Tdc有下面的等式确定。
Tdc=Tdy+(Py-Pc)/V
其中(Py-Pc)是初级转印位置Py和Pc之间的距离,而V中间转印带8的线性速度。
通过扫描光学系统6将潜像写到感光体7c上的定时以及使得潜像显影的定时收到控制以便对应于图2(c)所示的基于延迟时间Tdc的初级转印的定时。
图2(d)图释了显影在感光体7m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图像(测试图案和图像)在用于品红的初级转印位置Pm处在中间转印带8的初级转印的定时。用于品红色的初级转印在从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开始流逝预定延迟时间Tdm时开始。用于品红色的延迟时间Tdm对应于其上增加了时差的用于黄色的延迟时间Tdy,所述时差由初级转印位置Py和Pm之间的距离以及中间转印带8的线性速度V确定。也就是说,用于品红色的延迟时间Tdm有下面的等式确定。
Tdm=Tdy+(Py-Pm)/V
其中(Py-Pm)初级转印位置Py和Pm之间的距离。
通过扫描光学系统6将潜像写到感光体7m上的定时以及使得潜像显影的定时收到控制以便对应于图2(d)所示的基于延迟时间Tdm的初级转印的定时。
图2(e)图释了显影在用于黑的感光体7k上的黑色调色剂图像(测试图案和图像)在初级转印位置Pk处在中间转印带8的初级转印的定时。用于黑色的初级转印在从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开始流逝预定延迟时间Tdk时开始。延迟时间Tdk对应于其上增加了时差的用于黄色的延迟时间Tdy,所述时差由初级转印位置Py和Pk之间的距离以及中间转印带8的线性速度V确定。因此,用于黑色的延迟时间Tdk有下面的等式确定。
Tdk=Tdy+(Py-Pk)/V
其中(Py-Pk)初级转印位置Py和Pk之间的距离。
通过扫描光学系统6将潜像写到感光体7k上的定时以及使得潜像显影的定时收到控制以便对应于图2(e)所示的基于延迟时间Tdk的初级转印的定时。
图2(f)图释了在检测单元(传感器)11的检测点(检测位置)Ps处测试图案TP1、TP2、...的经过的定时。根据黄色初级转印位置Py和检测点Ps之间的距离,确定打印工作开始时间和测试图案经过时间之间的时间。优选的是,检测单元11的操作可以在不是靠近测试图案经过定时的时间处终止,以便可以防止检测误差并且可以降低功率消耗。可以通过主控制单元16(或引擎控制器单元)来控制检测单元(传感器)11的这种操作的终止。
图2(g)图释了检测单元(传感器)11所进行的测试图案的检测完成的时间(向上的箭头)。测试图案测试的完成的时间对应于色彩位移量的采样点。打印工作开始时间和测试图案检测完成时间(色彩位移量采样点)之间的延迟时间Tds对应于向其增加了时间差的黄色延迟时间Tdy,所述时差由初级转印位置Py和传感器检测点Ps之间的距离和测试图案的长度的和以及中间转印带8的线性速度确定。也就是说,延迟时间Tds由下面的等式确定。
Tds=Tdy+(Py-Ps+L)/V
其中L是测试图案沿着子扫描方向,即,在初级转印位置处感光体的表面运动的方向(即中间转印带8的运动方向),的长度。
当在测试图案检测完成时间(色彩位移量采样点)之后经过了用于计算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时间τ时,存储在存储单元43中的线性分量数据采用新计算的线性分量数据进行更新。对于在该更新之后发出的打印工作(即,图2中的实例中的TP2以及之后的工作),具有被更新的线性分量数据的色彩位移量可为每种色彩所引用。
在图2(g)中,用于色彩位移量更新的时间τ和延迟时间Tds的和,即(Tds+τ),是在测试图案打印工作的开始时间之后用于更新色彩位移量的时间。该时间(Tds+τ)是用于控制系统的“浪费时间”,该控制系统配置为控制存储在存储单元43中的色彩位移量(线性分量数和非线性分量数据),以便在所有时间都对应于最新的(latest)色彩位移量。测试图案打印工作间隔Ts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系统的采样时段,该时段被调节得比所述浪费时间更长。因为作为控制目标的色彩位移量中的变化量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因此,色彩位移量在几分钟的量级(间隔)上变化得相对较慢(或逐渐变化)。采样时段Ts仅仅需要比这种间隔足够小,使得采样时段Ts可以被设置为在几秒的量级(order)。这意味着在装置能够每分钟打印60张纸的情况下可以每隔几张纸插入一次测试图案。在图3的实例中,如下面所描述,每三张纸插入一个测试图案。在这种情况下,采样精度可以不用非常严格。
图2(h)图释了次级转印单元9进行的次级转印的定时。次级转印单元9将中间转印带8上的输出图像转印到用于次级转印的记录片材10上。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测试图案不被转印到记录片材10上。
图3是沿着正交方向从上看时中间转印带8的平面图。图3图释了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图像和测试图案的区域与检测单元(传感器)1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实例。在图3中,中间转印带8运动的方向(由箭头A表示)对应于子扫描方向(y-轴方向)。与子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对应于主扫描方向(x-轴方向)。因此,在图3的实例中,中间转印带8沿着Y轴沿负方向运动。
在图3中,阴影区域51是其上通过叠加多个不同色彩的图像形成输出图像的区域(下面称之为“图像形成区域”)。在图像形成区域中的括号中所显示的编号,即(1)、(2)、以及(3)分别对应于图2中描述的编号(1)、(2)、以及(3)。因此,这些编号表示其中在中间转印带8上连续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序列号。
在图3的图释实例中,三个检测单元11a、11b以及11c(传感器)在主扫描方向上成行布置。测试图案形成在区域52a、52b以及52c(以下称之为“测试图案形成区域”)中。测试图案形成区域52a、52b以及52c沿着主扫描方向的位置分别对应于(或相对地位于)(在点划线a、b以及c上的)检测单元11a、11b以及11c的位置。测试图案形成区域52a、52b以及52c沿着子扫描方向设置在相邻的图像形成区域51之间的区域(“片材间隙”)中。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防止次级转印单元9将测试图案转印到记录片材10上。
如下面将描述的,测试图案以预定间隔形成。
(第一预定间隔)
如图3所示,预定间隔可以包括预定数量的图像的间隔。在这种情况下,测试图案沿着子扫描方向形成在预定数量的图像之间的区域,即在的沿着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运动方向连续设置的图像形成区域51之间的片材间隙中。在图3的实例中,所述预定数量为三,使得每三个图像形成一个测试图案的集合。具体而言,在第一集合的测试图案s52a、52b以及52c形成之后,在预定数量(3)的图像之后形成第二集合的测试图案53a、53b以及53c。优选的是,该间隔不精确地对应某种距离,而是替代地,可以控制打印工作以便测试图案被插入片材间隙的任何位置。
(第二预定间隔)
该预定间隔可以包括预定时间间隔。在这种情况下,测试图案可以形成在图像形成区域之外的任何地方。例如,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测试图案可以沿着主扫描方向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的两侧的位置54a和54c。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单元11可以布置在分别与位置54a和54c对应的检测位置55a和55c。当测试图案沿着主扫描方向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的两侧时,就消除了在图像之间提供较大间隔(片材间隔)的需要,因此增加了生产率。而且,可以消除沿着子扫描方向专门相对于正常图像布置测试图案的必要,使得能够自由选择沿着中间转印带8的运动方向形成测试图案的间隔。
(第三预定间隔)
预定间隔可以包括预定数量图像的界面和预定时间间隔两者。例如,当所形成的图像具有不同的尺寸,诸如A4、A3、A4、...等图像尺寸时,测试图案可以以预订时间间隔和以预定数量图像的间隔形成。
(测试图案的配置)
图4图释了测试图案的配置的实例。在图4的实例中,测试图案TP包括沿着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各种色彩的直线图案61c、61k、61y以及61,以及沿着与主扫描方向成45°角的方向延伸的各种色彩的斜线图案62c、62k、62y和62m。直线图案和斜线图案沿着子扫描方向以预定色彩顺序(在图释的例子中的C、K、Y以及M)排列。即,直线图案61c、61k、61y以及61m后面是斜线图案62c、62k、62y和62m。多个测试图案TP沿着主扫描方向(诸如图3的实例中的三个位置52a-52c以及53a53c)形成在多个位置,因此形成一组测试图案TP。后面将描述参考标记“L1c“、“L2k”以及“L2c”。
(检测单元的结构)
图5图释了检测单元(传感器)11的结构的实例。检测单元11包括一对光发射部分65和光接收部分66。在中间转印带8沿着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运动时,光发射部分65采用光照射中间转印带8。光接收部分66接收由中间转印带8反射的反射光并将反射光转换为电信号。当没有测试图案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即当没有调色剂时)上,反射光的量高。当有测试图案形成时(即当有调色剂时),光接收部分66所接收的反射光的量降低,因为照明光被散射。因此,可以检测到测试图案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可以预先确定用于反射光量的阈值。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单元11可以在反射光量大于所述阈值时确定没有形成测试图案。检测单元11可以在反射光量小于所述阈值时确定形成有测试图案。在这种情况下,检测单元11可以检测到测试图案是存在还是不存在。
从检测单元11的光接收部分66输出的电信号可以通过更新单元42(见图1)中的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随后由更新单元42中的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处理以便确定测试图案61和62中的每一个的中心经过检测单元11的检测位置的时间。基于测试图案61和62已经经过的时间和中间转印带8的线性速度,可以测量测试图案之间的距离。例如,可以测量针对参考色彩K的直线图案61k和用于其它色彩的直线图案61c、61y以及61m之间的距离L1c、L1y以及L1m。也可以测量用于相同色彩的直线图案61和斜线图案62之间的距离L2c、L2y、L2m以及L2k(后缀表示颜色)(参见图4)。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色彩位移量的构成元素可以包括斜线(skew)误差“d”、主扫描方向放大率误差“a”、主扫描方向配准误差“c”以及子扫描方向配准误差“f”至少之一,其中“d”、“a”、“c”以及“f”为实数。色彩位移量的构成元素还可以包括其他元素。“位移”在此被称之为误差。下面描述中的“色彩位移量”可以包括扭斜误差d、主扫描方向放大率误差a、主扫描方向配准误差c以及子扫描方向配准误差f中的全部。
“扭斜误差”指的是在形成于中间转印带8上的图像或测试图案具有预定倾斜量时所造成的一种误差。“主扫描方向放大率误差”指的是在图像放大率改变时沿着主扫描方向产生的误差。“主扫描方向配准误差”指的是相对于理想的扫描线沿着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误差。“子扫描方向配准误差”指的是相对于理想扫描线沿着与子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误差。
关于主扫描方向放大率误差,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总放大率表达为a′=1+a。因此,在下面的说明中,“a′”、“c”、“d”以及“f”被称之为色彩位移量的构成元素。a′、c、d以及f的值,在被更新数目N次(N为自然数)时,分别被称之为“a′N”、“cN”、“dN”以及“fN”。
图6是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100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图6中所示的流程针对各种色彩(C、M、Y以及K)中的每一个执行。
<步骤S101>
在步骤S101中,色彩位移量的初值a’0、c0、d0以及f0设置并存储在存储单元43(参见图1)中。初值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设置。例如,初值可以设置假设不存在色彩位移量使得a′0=1、c0=0、d0=0以及f0=0。或者,先前使用的色彩位移量可以作为初值存储在存储单元43中。优选的是,测试图案可以在不校正色彩位移量的情况下形成,并且色彩位移量可以基于在如上所述的色彩位移量初值检测步骤中的测试图案的检测结果计算,并将所计算的量设置为初值。后面将描述色彩位移量的校正。色彩位移量初值检测步骤可以包括对通过形成多组测试图案所检测的结果进行平均使得误差得以平滑。
<步骤S102>
在步骤S102中,校正换单元3基于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当前时间的色彩位移量校正图像数据/测试图案数据。现在描述校正换单元3所进行的校正与色彩位移量之间的关系。
输入到校正换单元3中的图像数据VD和测试图案数据TPD可以例如通过坐标(x,y)来表达。已经由校正换单元3校正过的图像数据VD′和测试图案数据TPD′例如可以通过坐标(x′,y′)表达。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图像和测试图案例如通过坐标(x″,y″)表达。“x”、“x′”以及“x″”为主扫描方向的坐标,而“y”、“y′”以及“y″”为子扫描方向坐标。
因此(x′,y′)和(x″,y″)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1)来表达。
x″=a′x′+0y+c
y″=dx′+1y+f  (1)
公式(1)可以通过使用矩阵由下面的公式(2)来表达。
x &prime; &prime; y &prime; &prime; = a &prime; 0 d 1 x &prime; y &prime; + c f - - - ( 2 )
公式(2)可以修改为:
x &prime; &prime; y &prime; &prime; 1 = A &CenterDot; x &prime; y &prime; 1 - - - ( 3 )
其中
A = a &prime; 0 c d 1 f 0 0 1
在公式(3)中,乘以矩阵A意味着存在(或产生)色彩位移。在下面,矩阵A可以被称之为为“色彩位移变换矩阵”。上述公式(1)-(3)对于各种色彩中的每一种都是有效的。
因此,校正换单元3通过使用色彩位移变换矩阵A的逆矩阵A-1来校正坐标(x,y),如公式(4)所示。逆矩阵A-1可以被称之为“校正矩阵”。
x &prime; y &prime; 1 = A - 1 &CenterDot; x y 1 - - - ( 4 )
通过由校正换单元3根据公式(4)执行的校正,色彩位移变换矩阵A可以如下面的公式(5)所示的那样被消除。即,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图像的色彩位移量可以得到校正(因此消除了色彩位移)。
x &prime; &prime; y &prime; &prime; 1 = A &CenterDot; A - 1 &CenterDot; x y 1 - - - ( 5 )
因此,
x &prime; &prime; y &prime; &prime; 1 = x y 1
因此,校正换单元3通过使用具有作为色彩位移量的元素的分量a′、c、d以及f的矩阵A的逆矩阵A-1校正图像数据VD和测试图案数据TPD。基于所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图像形成单元14(扫描光学系统6和感光体7)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测试图案和图像。
<步骤S103>
在步骤S103中,检测单元11检测测试图案TP(参见图5的描述)。接着,更新单元42根据参照图2描述的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对来自检测单元11的输出信号进行采样。在步骤S103中一直进行该处理直到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的定时为止。随后,更新单元42可以确定相邻测试图案之间的距离(参见图4)。
<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中,更新单元42确定色彩位移量中。当针对第一时间计算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时,根据色彩位移量的初值a′0、c0、d0以及f0来确定变化量Δa′1、Δc1、Δd1以及Δf1。将第N个变化量(即通过使用第N个测试图案确定的变化量)指定为Δa′N、ΔcN、ΔdN以及ΔfN
下面,描述一种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方法。在下面的实例中,相对黑色(K)计算色彩(C、M、Y)的每种的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其中如图4所示布置图案。基准色K的直线图案61k和目标色的直线图案(诸如用于C的直线图案61c)之间的测量距离为L1c。类似地,M和Y相对于基准色K的测量距离分别被称之为L1m和L1y(未示出)。对应色彩的直线图案61和斜线图案62之间的测量距离为L2,采用后缀表示其色彩。例如,在蓝绿色的情况下,测量距离为L2c。在黑色情况下,测量距离为L2k。距离的单位可以为毫米。
基准色K的直线图案61k和C的直线图案61c之间的理想距离(即作为来自测试图案生成单元1的输出的图案之间的距离)为L1ref。K和Y的直线图案之间的距离同样为L1ref。K和M的直线图案之间的距离为两倍长或2L1ref。
检测单元11a、11b以及11c所测量的距离通过增加后缀“_a”、“_b”或“_c”而区分开来。例如,检测单元11a所检测的直线图案61c和61k之间的距离为L1c_a。检测单元11a所检测的直线图案61k和斜线图案62k之间的距离为L2k_a。检测单元11a和11c之间的距离为Lac。通过使用这种距离,色彩位移量的各种分量可以计算如下。
(扭斜误差)
各种色彩(C、M以及Y)分别相对于黑色(K)的扭斜误差d(C)、d(M)以及d(Y)的变化量Δd(C)、Δd(M)以及Δd(Y)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表达。这些公式统称为公式6。预先确定检测单元11a和11c之间距离Lac。
Δd(C)=(L1c_c-L1c_a)/Lac
Δd(M)=(L1m_c-L1m_a)/Lac
Δd(Y)=(L1y_c-L1y_a)/Lac  (6)
(子扫描方向配准误差)
各种色彩(C、M以及Y)沿着子扫描方向分别相对于黑色(K)的配准误差f(C)、f(M)以及f(Y)的变化量Δf(C)、Δf(M)以及Δf(Y)由下面的公式表达,这些公式统称为公式7。
Δf(C)=((0.25·L1c_a+0.5·L1c_b+0.25·L1c_c)-L1ref)·κ
Δf(M)=((0.25·L1m_a+0.5·L1m_b+0.25·L1m_c)-2·L1ref)·κ
Δf(Y)=((0.25·L1y_a+0.5·L1y_b+0.25·L1y_c)-L1ref)·κ  (7)
其中κ是用于将距离的单位从[mm](毫米)转换为[dots](点)的系数。例如,图像数据的1200dpi,κ=1200/25.4。
(主扫描方向放大率误差)
各种色彩(C、M以及Y)分别相对于黑色(K)的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放大率误差a(C)、a(M)以及a(Y)的变化量Δa(C)、Δa(M)以及Δa(Y)由下面的公式表达,这些公式统称为公式(8)。
Δa(C)=((L2c_c-L2k_c)-(L2c_a-L2k_a))/Lac
Δa(M)=((L2m_c-L2k_c)-(L2m_a-L2k_a))/Lac
Δa(Y)=((L2y_c-L2k_c)-(L2y_a-L2k_a))/Lac  (8)
(主扫描方向配准误差)
各种色彩(C、M以及Y)分别相对于黑色(K)的沿着主扫描方向的配准误差c(C)、c(M)以及c(Y)的变化量Δc(C)、Δc(M)以及Δc(Y)由下面的公式表达,这些公式统称为公式(9)。
Δc(C)=((L2c_a-L2k_a)-Lbd·a(C))·κ
Δc(M)=((L2m_a-L2k_a)-Lbd·a(M))·κ
Δc(Y)=((L2y_a-L2k_a)-Lbd·a(Y))·κ  (9)
现在描述公式(9)中的“Lbd”。在图1中的扫描光学系统6中,为每种色彩提供一个同步检测传感器。同步检测传感器在光束通过时生成线同步信号24y、24c、24m以及24k。“Lbd”表示同步检测传感器和检测单元11a之间的距离,并且该距离预先确定。项(term)“Lbd·a(C)”是用于校准目的的从在沿着主扫描方向位于同步位置的同步检测传感器和检测单元11a之间的在扫描时段期间的配准误差减去放大率误差在主扫描方向造成的位置误差的项。
当在位置54形成测试图案时(参见图3),公式(7)可以修改为关于沿着子扫描方向的配准误差的下述公式(7′)。可以通过相同能够的公式来确定其它误差分量(扭斜误差、主扫描方向放大率误差以及主扫描方向配准误差)。
f(C)=f(M)=f(Y)=((0.5·L1c_a+0.5·L1c_c)-L1ref)·κ  (7′)
在公式(6)、()、(7′)、(8)以及(9)中使用的值中,除了预定值(诸如Lac)之外的值可以统称为“更新需求值”。更新需求值是不被预先确定的值,例如L1c_c。例如,参照L1c_c来描述一种计算更新需求值的方法。
检测单元11c确定作为在检测直线图案61c的时间和检测直线图案61k的时间之间的差的时间“s”。更新单元12随后将中间转印带8的线性速度V乘以时间s从而计算出L1c_c。其它值可以采用相似方式计算。在步骤S103中计算所有的更新需求值。
当测试图案成不同于图4时,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计算方法根据需要而修改。
<步骤S105>
在步骤S105中,更新单元12通过使用在步骤S104中计算的变化量更新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最近的色彩位移量。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更新色彩位移量。下面描述三种方法。尽管下面的描述涉及到色彩位移量的各种构成元素中只有主扫描方向放大率误差“a”的更新,但是相同的公式可以用于更新其他构成元素,即,扭斜误差“d”、主扫描方向配准误差“c”以及子扫描方向配准误差“f”。针对所有各种色彩C、M、Y以及K执行色彩位移量的更新。
(第一更新方法)
在第一更新方法中,如下面公式(10)所表达的,将当前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加到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最近(即前一)色彩位移量,从而更新色彩位移量。
an=an-1+Δan  (10)
其中an和an-1分别为通过第n次和第n-1此更新所确定的在主扫描方向的色彩位移量的放大率误差。“Δan”is是第N次确定的在扫描方向上色彩位移量的放大率误差的变化量。因为当前更新是第一更新(n=1),因此初值a0通过下面的公式(10′)更新,因此而计算a1
a1=a0+Δa1  (10′)
(第二方法)
根据一组测试图案计算的色彩位移量可以包括在形成测试图案时的误差或传感器的读取误差。因此,当初值a0和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Δa1根据公式(10)简单相加时,所计算的色彩位移量会由于在测试图案构成时的误差或传感器的读取误差(其在以下可以称之为“噪声”)的影响而改变。为了限制这种噪声,可以添加色彩位移量的变化值和预定系数Kp的乘积以便如公式(11)所表达的那样计算新的色彩位移量an,通过按照公式(11)的计算,噪声分量可以得到平滑,从而能够高精度地确定色彩位移量。Kp是一个比例增益系数和一个预定常数。
an=an-1+Kp·Δan  (11)
当当前更新是第一更新时,根据下面的公式(11′)来更新初值a0,因此而计算a1
a1=a0+Kp·Δa1  (11′)
通过根据公式(11)或(11′)的更新,噪声分量得以平滑,从而能够高精度地确定色彩位移量。
(第三更新方法)
在第三更新方法中,为了更新色彩位移量,更新单元42确定当前确定的变化量和预定第一系数Kp的乘积、当前确定的变化量和预定第二系数Ki的乘积、以及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最近色彩位移量的和,如公式(12)所表达的。因此通过所谓的“PI控制”更新色彩位移量。
a n = a n - 1 + Kp &CenterDot; &Delta; a n + Ki &CenterDot; &Sigma; s = 1 n &Delta;a s - - - ( 12 )
当前更新为第一更新时,根据下述公式(12′)更新初值a0,因此计算a1.
a1=a0+Kp·Δa1+Ki·Δa1  (12′)
其中Kp是比例增益系数,而Ki是预先确定的积分(integrated)增益系数。增益系数Kp和Ki确定了控制波段,通过该波段可以限制高频分量噪声。因此,由于使用第三更新方法,不需要形成多组测试图案。而且可以消除了根据多个测试图案计算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平均值的需要,并且可以通过一组较短的测试图案就能够以足够精度计算色彩位移量。因为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Δan的积分值也得到反映,因此可以降低稳定(steady)误差。
可以确定控制波段使得能够通过跟踪诸如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渐变的变化来确定色彩位移量。因此,当采样时段为几秒的量级(order)时,控制波段可以通过调整第一系数Kp和第二系数Ki被设置为比采样时段小几十或几百的因子。
优选的是,第一系数Kp和第二系数Ki会根据色彩位移量的各种分量的计算而变化。例如,但所需的控制波段由于在元素a、c、d和f之间的一个元素和另一个元素之间的不同而不同时(诸如当一个具体的元素对温度敏感时),Kp和Ki可能仅仅针对该具体元素而变化。优选的是,Kp和Ki能针对各种元素而变化,使得其控制波段能够彼此不同。以这种方式,在更新这些元素的色彩位移量的处理过程中防止在这些元素之间的干扰(interference),因此能够更精确地更新色彩位移量。
优选的是,可以使用除了第一到第三更新方法之外的更新方法。随后,更新单元42采用所计算的色彩位移量.更新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最近色彩位移量
(第二和随后的更新处理)
<步骤S102>
参见图6,在完成在步骤S105中的第一更新处理之后,所述处理返回到步骤S102。随后校正换单元3基于更新的色彩位移量(本次(the present time)的色彩位移量)根据公式(4)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对于校正矩阵A-1的元素a′、c、d以及f,使用在步骤S105中更新的值。图像形成单元14随后基于校正的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图像和测试图案。
在步骤S103中,再次检测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测试图案。
在步骤S104,通过使用在步骤S103中确定的更新需求值(诸如L1c_c)根据公式(6)、(7)(或(7′))、(8)以及(9)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
在步骤S105中,更新单元12根据更新公式(10)-(12)中的任意公式或另一个更新公式通过使用最近确定的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更新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色彩位移量。随后,例程返回到步骤S102并重复该处理。
因此,根据实施例1,成像装置100的图像形成单元14以预定间隔(在图像形成区域外侧)形成测试图案,使得不妨碍图像的形成。因此,测试图案构成的时段(间隔)能够得以降低以便增加更新色彩位移量的精度而不会有生产率方面的相关联的降低。而且,可以执行色彩位移校正而无需在稳定操作成为可能之前的花费时间的机械校正。因此,不会由于测试图案构成、色彩位移量的检测、或机械校正而导致停工时间,因此防止了生产率的降低。
而且,在根据实施例1的成像装置100中,在图6的步骤S102中校正换单元3校正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检测单元11随后通过检测基于由校正换单元3最近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的测试图案确定更新需求值。最后,在步骤S104中,更新单元42根据所确定的更新需求值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并且更新在存储单元4中存储的色彩位移量。因此可以执行色彩位移量的反馈控制。因此,在根据实施例的成像装置100中,可以更新色彩位移量同时降低色彩位移量中的稳定误差。结果,可以通过根据需要适应诸如在成像装置中的温度变化的变化而更新色彩位移量。因此可以精确地更新色彩位移量。
实施例2
接着,参照图7的流程图描述根据实施例2的成像装置100。图7的流程与图6的流程的不同在于在步骤S104和S105之间设置了步骤S110。在下面,将通过将关注点集中在步骤S110来描述图7的流程。
在步骤S104中,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在步骤S110中,更新单元12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Δan、Δcn、Δdn、Δfn(n=1,...,N)是否在预定范围(正常范围)之内。当更新单元12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在正常范围之内时(步骤S110中的“是”)。处理前进到步骤S105。所述正常范围可以预先通过实验来确定。
如果更新单元12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不在正常范围(步骤S110中的“否”),例程返回到步骤S102而更新单元12不执行更新色彩位移量的处理。当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不在正常范围内时,更新单元12可以确定在由检测单元11进行的测试图案的检测中存在误差。在随后,当变化量在正常范围内时,可以说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具有“正常值”。变化量不在正常范围内时,可以说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具有“异常值”。
在下面的情况下可以将色彩位移的变化量确定为不在正常范围内。例如,当在中间转印带8上存在刮擦(scratch)时,检测单元11可以检测该刮擦并输出对应于该刮擦的检测结果。因此,如果在测试图案的附近存在刮擦,更新单元12所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会展现不同于实际值的值。如果通过使用错误的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来更新色彩位移量,就会执行错误的更新。
因此通过提供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的步骤S110,可以防止变化量的异常值反映正在更新处理中,因此防止色彩位移量的错误更新。
根据本实施例,以如上所述的规律间隔检测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因为在以所述规律间隔检测期间在短时间内的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通常不大,因此可将正常范围的宽度设置为较小值(诸如正负几个十二微米)。
当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元素之一由于中间转印带8上的刮擦等的影响而展现为异常值可能对于正常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元素不能检测到正常值。因此,当在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任何一个元素中检测到异常值时,就不能执行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其他元素的计算和更新。优选的是,当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两个或多个元素展现为异常值时,就不可以执行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其他元素的计算和更新。
在图3中,各个色彩的位置误差检测值的绝对精度取决于检测单元11a-11c的装配(assembly)精度或它们的随时间的位置变化。增加检测单元11的位置或装配精度会导致成本上升。而且,即使进行了在先的校准,也可以由于支撑构件等的热变形而随着时间造成位置变化。此外,如果每次在执行测试图案测试是都需要执行校准操作,就不能既获得色彩位移校正而不降低生产率。
因此,根据实施例确定色彩(C、M、Y)的每一个相对预定基准色(诸如黑色“K”)的色彩位移,并校正该色彩位移(参加公式(6)-(9))。因为人类的视觉特征能够更容易地辨识相对位移,因此相对色彩位移的校正就足够了。
不用说,除了上面所描述的那些之外,测试图案和检测单元都是根据相关技术能够获得的。这种测试图案和检测单元也可以经过前面已经进行的修改或不经过这种修改应用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中。
在图2中,针对每个打印工作,写控制单元5(参见图1)输出用于具有对应于感光体之间的距离的时间差的各种色彩的子扫描同步信号。为了降低提供在写控制单元5中的缓冲存储器,以用于每种色彩时间差输出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即,写控制单元5可以配置为输出测试图案输出指令信号到用于每种色彩的测试图案生成单元1,并基于子扫描同步信号生成用于每种色彩的图像数据传送请求信号。或者,子扫描同步信号可以被输入到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使得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能够对于每种色彩生成测试图案输出指令信号和图像数据传送请求信号。
图8是控制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中的打印工作开始指令的处理的流程图。
步骤S201中,确定知否存在测试图案数据生成请求。如果有,则处理前进到步骤S202。在步骤S202中,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生成测试图案输出指令信号并将其输出到生成单元1。在步骤S203中,该处理等待(stand by)一段与用于测试图案(图2中的Ttp)的输出时间对应的时间,使得在输出时间器件不发出其他打印工作。随后该处理返回到步骤S201。
当在步骤S201中没有测试图案数据生成请求时,该处理前进到步骤S204。测试图案生成请求可以由在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中单独提供的例程发出,该例程被配置为在从前一测试图案输出指令信号开始经过了时间Ts之后发出生成请求。或者,该例程可以配置为在从前一测试图案输出指令信号开始发出了预定数量的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之后发出该生成请求。在步骤S204中,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确定是否有打印请求。如果有,该例程前进到步骤S205;如果没有,该例程返回到步骤S201。
在步骤S205中,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生成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并发出图像数据传送请求。在步骤S206中,该处理等待(stand by)一段与用于图像数据(例如图2中的Tprint,其根据将被打印的片材的尺寸而有所不同)的输出时间对应的时间。提供该时间以便在用于图像数据的输出时间Tprint期间没有其他打印工作生成。随后该例程返回到步骤S201。
根据图8的流程图通过发出用于测试图案和正常图像的打印工作开始指令,可以以预定间隔形成测试图案而不会重叠在图像形成区域上。
图9是硬件配置的方块图,其中实施了用于实现更新单元42、存储单元43和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的功能的程序等。该硬件配置可以包括用于控制成像装置的各种单元的操作的定时的引擎控制器。
A/D转换器101接收来自检测单元11的输出并将该输出转换成数字数据,该数据被供应到I/O(输入/输出)端口105。或者,A/D转换器101的输出可以经由用于执行诸如过滤的信号处理的信号处理单元或缓冲存储器(两者都未示出)被供应到I/O端口105v。
I/O端口105连接到外部块并可以用于与CPU 102交换输入或输出信号。可以经由I/O端口105输入打印请求信号、发出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或者在校正换单元3中更新色彩位移量。
CPU 102可以经由I/O端口105与外部交换输入或输出信号,以便计算色彩位移量或执行打印工作开始控制。CPU 102可以经由存储器总线106连接到RAM 103和ROM 104。
ROM 104可以存储各种程序,诸如用于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的程序。
实施例3
当色彩位移量的线性特征因子(factor)随着时间的相对温度变化而具有较大变化量并且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特征因子相对温度的变化具有较小(相对于色彩位移的允许值而言足够小)的变化量时实施例3可为优选。因为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相对于温度变化而具有较小的变量,因此用于检测色彩位移的非线性特征的一系列测试图案可以在制造时或任意时刻形成,并且这种测试图案的图像可以由诸如扫描仪的读取装置读取。接着,预先根据每个测试图案的色彩位移量获取色彩位移的非线性特征数据,即非线性分量数据。接着,当执行用于正常图像信息的工作(例如,打印)时,用于色彩位移检测的测试图案形成在中间转印体(诸如,带)上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外侧(即沿着子扫描方向的任何图像形成区域的外侧)的一个区域,使得测试图案不会与用于正常图像信息的工作相连接(interface)。通过使用基于存储在该装置中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形成测试图案。如果在色彩位移量中存在变量,就在偏离(displace)前一测试图案的位置的位置形成测试图案。因此,检测作为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线性分量)的位置误差。基于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被重新计算,并且存储在该装置中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采用新计算的线性分量数据被更新。因为这种更新,存储在该装置中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在所有时间都代表了最近的色彩位移量。基于随着时间更新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预先获取的非线性分量数据,输入图像和测试图案数据得到校正。
图10是根据实施例3的成像装置200的主要部分的方块示意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成像装置200为串接式,包括用于各种色彩的多个图像形成单元。在图10中,成像装置200包括测试图案数据生成单元1、图像路径切换单元2、校正换单元3、存储单元4、写控制单元5以及扫描光学系统6。而且成像装置200包括分别与各种色彩黄(Y)、蓝绿(C)、品红(M)以及黑(K)对应的多个感光体(图像载体)7y、7c、7m以及7k、沿着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中间转印体)、次级转印单元9、检测单元11、更新单元12、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数据相加单元15以及主控制单元16。
根据本实施例,具有Y、C、M以及K色彩的多个图像形成在相应的感光体7y、7c、7m以及7k上。优选地,使用这些颜色中的至少两种,或者可以使用其它色彩。色彩的数量并不特别喜爱你定,并且可以为五种或更多。当构件、单元、装置、信号或数据针对各个色彩被提到时,这些构件、单元、装置、信号或数据都根据需要通过在其参考标记数上附缀符号y、c、m或k进行指代。感光体7y、7c、7m以及7k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被称之为“感光体7”。
在图10中,在接收到来自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的用于控制作为图像形成工作的打印工作的测试图案输出指令信号时,测试图案数据生成单元1生成并输出针对各种色彩Y、C、M以及K用于色彩位移检测的测试图案数据TPDy、TPDc、TPDm、以及TPDk。测试图案数据包括作为用于测试图案的基础的数据。测试图案可以用于色彩位移检测.。
图像路径切换单元2在从主控制单元16发送来的用于各种色彩的图像数据VDy、VDc、VDm以及VDk以及来自测试图案数据生成单元1的用于各种色彩的测试图案数据TPDy、TPDc、TPDm、以及TPDk之间切换器输出。在图10的实例中,从图像路径切换单元2输出的图像数据VDy、VDc、VDm以及VDk and测试图案数据TPDy、TPDc、TPDm、以及TPDk统一由参考标号21y、21c、21m、以及21k指代。即,从图像路径切换单元2输出的用于各种色彩的数据21y、21c、21m、以及21k包括被切换的图像数据VDy、VDc、VDm以及VDk和测试图案数据TPDy、TPDc、TPDm、以及TPDk。图像路径控制单元2进行的切换可以由来自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的切换信号控制。
校正换单元3,通过使用从存储单元4中获取的用于指示当前色彩位移量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校正从图像路径切换单元2输出的数据21y、21c、21m、以及21k(图像数据VDy、VDc、VDm以及VDk和测试图案数据TPDy、TPDc、TPDm、以及TPDk),以便能够消除色彩位移量。来自的校正换单元3的校正后的数据22y、22c、22m以及22k(即,经过校正后的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被输出到写控制单元5。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可以在校正图像数据VDy、VDc、VDm以及VDk的头部(head)部分之前从存储单元4中获取。在输出图像(即,一张记录介质)或一组测试图案正被校正的同时,可以使用相同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用于校正。用于这种校正的具体放下下面进行描述。
存储单元4包括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和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和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分别存储指示每种色彩的当前色彩变化量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线性分量数据指示了色彩变化量的线性特征。非线性分量数据指示了色彩变化量的非线性特征。存储在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中的线性分量数据由更新单元12更新。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存储指示每种色彩的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特征的非线性分量数据,其在制造时或任意时刻获取。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的细节以及更新线性分量数据的具体方法将在后面描述。
数据相加单元15将从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中输出的色彩位移量的当前线性分量数据加到从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输出的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特征分量上以便输出当前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
写控制单元5根据各种色彩的线同步信号24y、24c、24m以及24k生成主扫描同步信号。各种色彩的线同步信号24y、24c、24m以及24k指示了对于经过预定位置的每种色彩来自扫描光学系统6的光束的通过的定时。主扫描同步信号指示了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写开始位置。写控制单元5根据从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输入的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或来自引擎控制器单元(未示出)的写开始指令,针对每种色彩基于由感光体之间距离(诸如图1中的Py和Pc之间的距离)确定的各种色彩之间的时间差以及中间转印带8的线性速度V生成子扫描同步信号。子扫描同步信号指示了在子扫描方向上的写开始位置。参照在写控制单元5中生成的像素时钟,并且与主扫描同步信号和子扫描同步信号同步地,对于每种色彩,写控制单元5将校正后的数据(校正的图像和测试图案)22y、22c、22m以及22k转换为写信号23y、23c、23m以及23k,所述写信号为用于扫描光学系统6中的光源的调制信号。因此用于每种色彩的校正图像数据被显影在对应的感光体上,并且所显影的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并叠加在其上的另一个上。
为每种色彩的感光体7提供扫描光学系统6,在图10的实例中,用于各种色彩的扫描光学系统被统一图示为扫描光学系统6.扫描光学系统6中的光源扫描感光体7y、7c、7m以及7k的表面,所述感光体由充电单元(未示出)根据校正数据(校正的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22y、22c、22m以及22k采用光束被均匀地充电,由此在感光体7上形成潜像和测试图案。显影单元(未示出)通过使用调色剂对感光体7上的潜像进行显影。显影在感光体7上的每种色彩的图像和测试图案随后被转印到在用于初级转印的初级转印位置(或部分)Py、Pc、Pm以及Pk的中间转印带8。在初级转印之后,在记录片材10正沿着箭头B所指示的方向被传送时,通过各种色彩的图像的叠加形成的输出图像被用于次级转印的次级转印单元9转印到记录片材10(记录介质)。记录片材10上的输出图像随后通过熔结单元(未示出)被熔结在记录片材10。这些操作的定时可以通过主控制单元16(或引擎控制器单元)来控制。
检测单元11读取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测试图案。检测单元11的操作的定时被控制成事的检测单元11能够在检测位置对测试图案进行采样。检测单元11可以包括光学传感器,其被配置为光学检测中间转印带8上的测试图案。
更新单元12检测已经对中间转印带8上的测试图案进行了采样的检测单元11的输出值与目标值(理想值)之间的位移(displacement)作为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基于所检测的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和前一个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更新单元12计算色彩位移量的新的线性分量数据。随后,更新单元12采用色彩位移量的所新计算的线性分量数据更新存储在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中的线性分量数据。由于这种更新,即使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由于温度改变等而变化,在这种变化之后的色彩位移量的最近的线性分量数据也在所有时候都存储在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
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控制打印工作的定时。“打印工作”可以指在中间转印带8上输出图像形成的处理。或者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一组的测试图案处理。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基于从主控制单元16收到的打印请求信号,生成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并将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输出到写控制单元5。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还以预定间隔将测试图案打印工作插入图像打印工作之间,并生成对应的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以及将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输出到写控制单元5。而且,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在开始正常图像打印工作时生成图像数据传送请求信号,并且在开始测试图案打印工作时生成测试图案输出指令信号。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可以被输出到引擎控制器单元(未示出)和写控制单元5以便根据作为开始参照的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在各种单元中执行定时控制。引擎控制器单元(未示出)可以关于各种单元执行各种控制,包括定时控制。
为各种色彩中的每一种提供的图像形成单元14包括扫描光学系统6和感光体7。图像形成单元14还包括充电单元和显影单元,它们虽然未示出但是可以布置在感光体的周围。因此,图像形成单元14,基于由校正换单元3校正的校正数据(校正的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22y、22c、22m以及22k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彩色的输出图像和测试图案。色彩位移可以在写控制单元5或其随后的单元或部分中产生,这将在后面描述。
在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写控制单元5控制对打印工作进行打印的处理使得用于各种色彩的图像能够以对应于感光体之间的距离的时间差从感光体输出到中间转印带8。为了降低在写控制单元5中提供的缓冲存储器,可以以每种色彩的时间差输出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即,写控制单元5可以配置为基于子扫描同步信号针对每种色彩将测试图案输出指令信号输出到测试图案数据生成单元1,并为每种色彩发送图像数据传送请求信号。或者可以将子扫描同步信号输入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使得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能够为每种色彩生成测试图案输出指令信号和图像数据传送请求信号。
(计算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方法)
现在描述计算用于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方法。
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包括两种类型的分量(因子),即,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线性分量对应于展现线性特征的因子。非线性分量数据对应于展现非线性特征的因子。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分开存储。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在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中,而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在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可以由数据相加单元15相加,并且相加的结果可以用作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来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
根据实施例3,在主扫描方向上产生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特征。相对于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坐标位置(以下称之为“主扫描位置”)x的在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误差(色彩位移)Δx的非线性特征的因子的一个例子为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局部放大率偏差(deviation)。相对于主扫描位置x的在子扫描方向上的位置误差(色彩位移)Δy的非线性特征的因子的一个例子为扫描弯曲(弓曲(bowing))。
图11(a)以及11(b)分别图释了相对于主扫描位置x在主和子扫描方向上的位移特征Δx(x)和Δy(x)。相对于主扫描位置x在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移特征Δx(x)和在子扫描方向上的位移特征Δy(x)可通过如下多项式方程近似计算获得。
Δx(x)=α0+α1·x+α2·x2+α3·x3+,...  (13)
Δy(x)=β0+β1·x+β2·x2+β3·x3+,...  (14)
在方程13和14中,0次和一次项的分量代表线性特征,而较高次分量(二次或更高次)代表非线性特征。当表示非线性特征的高次分量的和通过函数f(x)和g(x)表达时,公式13和14可表达如下:
Δx(x)=α0+α1·x+f(x)  (13′)
Δy(x)=β0+β1·x+g(x)  (14′)
在公式13和公式13′中,0阶系数α0表示主扫描配准误差(容限误差),而1次系数α1表示主扫描总放大率误差。类似地,公式14和公式14′的0次系数β0表示子扫描配准误差(容限误差)而1次系数β1表示扭斜误差。
图11(c)和11(d)分别图释了表示主扫描方向位置误差和子扫描方向位置误差的非线性特征的函数f(x)和g(x)。如上所提到的,色彩位移量可以由于装置中的温度改变导致的光学系统或支撑件中的变形而随着时间改变。由于温度的改变而导致的在公式1、1′、2以及2′中的各个系数的变化量可根据光学系统(包括其构成元件或支撑件的材料)的结构而不同。根据本实施例,假设,作为一般情况,线性特征因子(诸如系数α0、α1、β0以及β1的项)具有相对于温度变化的较大变量,而非线性特征因子(诸如f(x)和g(x)项)具有相对于温度变化的较小的变量(即,相对于色彩位移可容许值的变化量足够小)。本实施例可以适于这种情况。
图11(e)以及11(f)图释了由于温度改变而导致的在主扫描方向和子扫描方向上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的改变。上述公式中的系数α0、α1、β0以及β1变化极大,从而在变化后分别获得系数α0′、α1′、β0′以及β1′。另一方面,上述公式中的非线性分量f(x)和g(x)没有改变。
非线性特征f(x)以及g(x)可以沿着主扫描方向划分到多个区域,并且通过在每个区域中使用直线的虚线逼近方式来代表。在这种情况下,用于校正输入图像数据的计算可以得到简化
图11(g)以及11(h)图释了非线性特征的函数f(x)和g(x)(虚线)的虚线逼近方式(approximation)f′(x)和g′(x)。在图释的实例中,沿着主扫描方向以等间隔将特征划分为八个区域。通过这样将非线性特征的函数f(x)和g(x)划分到对应的区域,如将在后面描述那样可以减少色彩位移变换矩阵的区域的数量,由此简化了校正计算。为了增加虚线逼近方式的精度,可以增加区域的数量。区域的间隔可以不是等间隔。优选地,区域的边界可以对应于非线性特征曲线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点,使得非线性特征曲线和虚线逼近线之间的差别能够最小化。采用这种方式,图11(g)中所示的沿着主扫描方向的非线性特征(虚线逼近方式)的每个区域中的倾斜(inclination)对应于扫描局部放大率相对于(from)总放大率的偏差。当在每个区域中的沿着主扫描方向的倾斜为Δa(i)(i为区域编号)时,每个区域的主扫描局部放大率对应于主扫描总放大率误差α1与每个区域的倾斜Δa(i)的和。而且,当沿主扫描方向在每个区域的开始点处的偏移为Δc(i)(i为区域编号)时,每个区域的主扫描配准误差对应于主扫描配准误差(容限误差)α0和在每个区域的开始点处的Δc(i)的和。
类似地,图11(h)中的沿着子扫描方向的非线性特征(虚线逼近方式)的在每个区域的倾斜对应于源自每个区域中的整体扭斜误差的偏差。当沿着子扫描方向的每个区域的倾斜为Δd(i)(i为区域编号)时,每个区域的扭斜误差对应于整体扭斜误差β1和每个区域的倾斜Δd(i)的和。当沿着子扫描方向的在每个区域的开始点处的偏移为Δf(i)(i为区域编号)时,每个区域的子扫描配准误差对应于扫描配准误差(容限误差)β0和在每个区域的开始点处的Δf(i)的和。
(衍生色彩位移量的各种分量的方法)
现在描述推演色彩位移量的各种分量的方法。首先,描述一种用于基于图4中所示的测试图案的检测结果计算由包括扭斜误差、沿子扫描方向的配准误差(也可以被称之为“容限误差”或“偏移误差”)、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总放大率误差、以及沿着主扫描方向的配准误差的线性特征因子导致的色彩位移量分量的方法。在该计算方法中,针对黑色参考色(K)计算各种色彩(C、M、Y)的色彩位移量。
如图4所示限定检测单元(传感器)11所测量的测试图案之间的距离(单位:毫米)。具体而言,基准色K的直线图案61k和目标色(诸如C)的直线图案61c之间的距离被称之为“L1c”。针对其他目标色M和Y测量类似的距离L1m和L1y(未示出)。相同色彩的直线图案61和斜线图案62之间的检测的距离被称之为“L2”并且采用其后缀来表示其色彩。例如,蓝绿的距离被指定为“L2c”。
基准色K的直线图案61k和目标色(诸如C)的直线图案61c之间的理想距离(即,从测试图案数据生成单元1输出的测试图案之间的距离)被称之为“L1ref”。直线图案61k和61y之间的理想距离相同(L1ref)。直线图案61k的61m的距离为两倍长,即两倍L1ref。在检测单元11的检测位置a、b和c处检测的距离采用后缀“_a”、“_b”以及“_c”区分开在检测单元11的检测位置a和c之间的距离被称之为“Lac”。当这限定样测量距离时用于色彩位移量的各种分量的计算公式可如下表达。
用于色彩(C、M、Y)的相对黑色(K)的扭斜误差分量的计算公式可由下面3个公式表达,这3个公式统称为“公式15”。
d(C)=(L1c_c-L1c_a)/Lac
d(M)=(L1m_c-L1m_a)/Lac
d(Y)=(L1y_c-L1y_a)/Lac  (15)
用于色彩(C、M、Y)的沿着子扫描方向的相对黑色(K)的配准误差分量的计算公式可由下面3个公式表达,这3个公式统称为“公式16”。
f(C)=((0.25·L1c_a+0.5·L1c_b+0.25·L1c_c)-L1ref)·κ
f(M)=((0.25·L1m_a+0.5·L1m_b+0.25·L1m_c)-2·L1ref)·κ
f(Y)=((0.25·L1y_a+0.5·L1y_b+0.25·L1y_c)-L1ref)·κ  (16)
其中κ是用于将距离的单位从毫米转换成点的系数。例如当输入图像数据具有1200dpi是,κ=1200/25.4。
各种色彩(C、M、Y)沿着主扫描方向相对于黑色(K)的总放大率误差分量的计算公式可以由下面3个公式表达,这3个公式统称为“公式17”。
a(C)=((L2c_c-L2k_c)-(L2c_a-L2k_a))/Lac
a(M)=((L2m_c-L2k_c)-(L2m_a-L2k_a))/Lac
a(Y)=((L2y_c-L2k_c)-(L2y_a-L2k_a))/Lac  (17)
各种色彩(C、M、Y)沿着主扫描方向相对于黑色(K)的配准误差分量的计算公式可以由下面3个公式表达,这3个公式统称为“公式18”。
c(C)=((L2c_a-L2k_a)-Lbd·a(C))·κ
c(M)=((L2m_a-L2k_a)-Lbd·a(M))·κ
c(Y)=((L2y_a-L2k_a)-Lbd·a(Y))·κ  (18)
其中Lbd是同步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位置和检测单元(传感器)11a的检测位置之间的距离。针对各种色彩的每一种在扫描光学系统中设置同步检测传感器,以便在光束通过时生成线同步信号24。项“Lbd·a(C)”是为校准目的用于从配准误差中减去位置误差的项,该位置误差在扫描期间由在作为主扫描方向同步位置的同步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位置和检测单元(传感器)11a的检测位置之间的在主扫描方向上的放大率误差产生。
当如图3所示在测试图案形成区域54中形成测试图案时,公式16可以修改为下面关于在子扫描方向的配准误差的三个公式(公式16′),对于其他误差分量(扭斜误差、主扫描方向放大率误差以及主扫描方向配准误差,可以使用同样的公式。
f(C)=((0.5·L1c_a+0.5·L1c_c)-L1ref)·κ
f(M)=((0.5·L1m_a+0.5·L1m_b)-L1ref)·κ
f(Y)=((0.5·L1y_a+0.5·L1y_b)-L1ref)·κ  (16′)
根据公式15-18计算的误差分量对应于公式13和14的系数。例如,α0对应于公式18的误差分量c,而系数α1对应公式17的误差分量a。系数β0对应公式16或16′的误差分量f,而系数β1对应公式15的误差分量d。
除了图4所示的测试图案之外已经提出了色彩位移检测的各种方案(pattern)。可以使用这种已知的方案来确定各种误差量的分量。
下面,描述用于计算由于非线性特征因子导致的色彩位移量的分量的方法,即上述的f(x)和g(x)或其虚线逼近(approximation)线。
非线性特征因子导致的色彩位移量的分量可以在适当的时刻获得,诸如,在制造或替换单元时或在服务人员或用户维护时。例如,在图12(a)和12(b)中所示的测试图(test chart)可以被打印为正常图像并随后采用诸如扫描仪的图像读取装置读取。基于所获取的图像数据,获取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根据本实施例,图像读取装置设置在成像装置的内部或外部。优选的是,测试图可以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在这种情况下,测试图可以不被转印到片材等上用于次级转印。
图12(a)图释了可被打印以便获取非线性特征的测试图的实例。图12(b)是测试图中的图案71之一的放大视图。在图12(a)的图示实例中,沿着主扫描方向排列十三个图案71而沿着子扫描方向排列九个图案71,都是以等间隔排列。图案71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制。优选的是,图案71可以不以等间隔排列。
图案71的每一个包括沿着主扫描方向以间隔Px以及沿子扫描方向以间隔Py排列用于蓝绿、品红、黄色以及黑色各种色彩的L-形图案72C、72M、72Y以及72K。基于从所打印的测试图中读出的图像数据,从分别沿着主和子扫描方向布置在各个位置j和k处的图案71中,确定用于各种色彩的L-形图案的每一个的顶点(即沿着主和子扫描方向的线的交叉点)。随后,测量所述顶点相对于理想值Px或Py的位移以便计算在顶点附近的色彩位移量。沿着主扫描方向和子扫描方向并在位置j、k位置的色彩位移量分别被称之为“Δxjk”(主扫描方向误差)以及“Δyjk”(子扫描方向误差)。针对每个图案确定该色彩位移量,即针对主扫描方向的十三个图案乘以子扫描方向的九个图案。
根据本实施例,描述其中在主扫描方向存在非线性特征的实例。因此,在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每个位置j,关于主扫描方向误差Δx和子扫描方向误差Δy中的每一个沿着子扫描方向(k=1到9)取平均值,由此确定Δxj(主扫描方向误差)和Δyj(子扫描方向误差)。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消除噪声分量或检测误差。因此,关于主扫描位置j的色彩位移量(Δxj,Δyj)可以被确定并可以绘制成如图12(a)和12(b)所示。在图12(a)和12(b)中,主扫描位置j被转换成实际距离x。
如上所述,非线性特征对应于关于主扫描位置j的色彩位移量(Δxj,Δyj),其中已经减去了零阶分量和一阶分量。因此,可以通过确定逼近色彩位移量(Δxj,Δyj)的直线并随后从该直线中减去零阶分量和一阶分量来确定f(x)和g(x)。而且,如上所述,可以确定非线性特征的虚线逼近线。例如,沿着主扫描方向划分的区域的数量为14(即,沿主扫描方向的图案的数量(13)加1。在j=1到13处的色彩位移量(Δxj,Δyj)被连接起来。当逼近线的值为Δxj′和Δyj′时,连接这些值的线对应于虚线逼近线f′(x)和g′(x)。例如,在主扫描中区域(1)的局部放大率相对于总放大率的偏差Δa(1)为(Δx2′-Δx1′)/Lx(其中Lx是在j=1和2处的图案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每个区域(i)中,计算该区域的起始点位置x,在起始点处的偏移Δc(i)和Δf(i)、以及在该区域中的倾斜Δa(i)和Δd(i)。计算的结果存储在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作为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数据。
沿着主扫描方向划分的区域的数量可以不对应于沿着主扫描方向的图案的数量,但是为了减化可以减少。优选的是,图案的数量可以增加以便增加虚线逼近线的精度。
在打印测试图期间,校正换单元3可以不校正图像数据,并且如上所述确定的非线性分量数据(f(x)、g(x)或f′(x)、g′(x))可以存储在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就像对非线性分量数据一样。优选的是,可以打印测试图使得校正换单元3能够根据此刻所存储的色彩位移量校正图像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确定的非线性特征(f(x)、g(x)或f′(x)、g′(x))是相对于存储在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的差。因此,存储在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可以将非线性分量数据(如上所述确定的)和在存储单元4b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相加而被更新。
(校正色彩位移量的方法)
现在描述通过校正换单元3校正色彩位移量的方法。当输入到校正换单元3中的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21y、21c、21m、以及21ki可以表达为坐标(x,y)时,从所述校正换单元3输出的所校正的数据22y、22c、22m以及22k则由坐标(x′,y′),并且坐标(x″,y″)限定在中间转印带8上,在写控制单元5中或之后产生的各种色彩的色彩位移可以通过根据下面的公式使用各种色彩(C、M、Y)相对黑色(K)的色彩位移量的分量的坐标变换来表达。
x &prime; &prime; y &prime; &prime; 1 = A &CenterDot; x &prime; y &prime; 1 - - - ( 19 )
其中
A = a &prime; 0 c d 1 f 0 0 1
因为公式17中的误差量表示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放大率误差,因此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总放大率a′为1+a。因此,校正换单元3,通过引用各种色彩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a’、c、d、f)根据公式19确定矩阵A(可以被称之为“色彩位移变换矩阵”)的逆矩阵A-1(可以被称之为“色彩位移校正矩阵”),并随后根据公式20执行坐标变换以便校正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的图像的色彩位移量。
x &prime; y &prime; 1 = A - 1 &CenterDot; x y 1 - - - ( 20 )
公式19和20产生了公式21。
x &prime; &prime; y &prime; &prime; 1 = A &CenterDot; A - 1 &CenterDot; x y 1
因此,
x &prime; &prime; y &prime; &prime; 1 = x y 1 - - - ( 21 )
当在主扫描方向的非线性特征如上所述由沿着主扫描方向划分的区域中的虚线逼近线表达时,可以针对每个区域确定公式21中的色彩位移变换矩阵A,并且可以在每个区域中确定逆矩阵用于坐标变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精确校正具有非线性特征的色彩位移因子,诸如扫描弯曲(弓曲)或主扫描局部放大率偏差。即,当每个区域的色彩位移变换矩阵Ai的元素根据公式22限定,该元素可以由包括下述四个公式的公式23来表达。用于对应区域的色彩位移变换矩阵Ai基于被转换的图像的主扫描坐标x被选择,并且通过使用逆矩阵来执行坐标变换。
Ai = ai &prime; 0 ci di 1 fi 0 0 1 - - - ( 22 )
ai′=a′+Δa(i)
ci=c+Δc(i)
di=d+Δd(i)
fi=f+Δf(i)  (23)
其中,公式23中的a′、c、d以及f是由上述公式15-18所表示的值,而Δa(i)、Δc(i)、Δd(i)以及Δf(i)为主扫描方向误差和子扫描方向误差的非线性特征(虚线逼近线)的在每个区域中的偏移和倾斜。
(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方法:实例1)
图13是在更新单元12中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线性分量数据)的方法的流程图。通过根据图13的方法的计算和更新,当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由于温度变化等而改变时,存储单元4中存储的线性分量数据被更新为反映当前时间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该计算和更新处理对各种色彩(C、M、Y)中的每种进行。
在步骤S101中,设置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初值。具体而言,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a’、c、d、f)的初值设置在存储单元4中。初值可以包括无色彩位移量(a′=1、c=0、d=0、f=0)。优选地,先前已经被使用过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可以被存储或作用初值。或者,可以在不进行色彩位移校正的情况下形成测试图案,并且可以根据在上述色彩位移量初值检测步骤中的测试图案的检测结果计算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并将计算结果设置为初值。而且,在色彩位移量初值检测步骤中,可以使用多组测试图案的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用于色彩位移量的初值,以便能够平滑误差。
在步骤S102中,通过引用如上所述在存储单元4中存储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线性和非线性分量数据),确定色彩位移校正矩阵。使用根据色彩位移校正矩阵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生成测试图案,并由检测单元11检测测试图案。随后,来自检测单元11的传感器输出被采样,其中采样定时可以按照如上所述由打印工作开始指令信号确定。在步骤中一直准备该处理直到采样定时为止。
在步骤S103中,基于在步骤S102中被采样的传感器输出,根据公式15-18计算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在步骤S102中被采样的传感器输出以及根据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线性和非线性分量数据)被校正。因此在该步骤中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对应于来自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量(“变化值”)的值。通过第n个测试图案计算的变化值通过后缀“n”来指代,诸如Δa(n)、Δc(n)、Δd(n)以及Δf(n)。形成测试图案使得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特征也能够基于存储在存储单元4的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而得到校正。因此,不将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添加到色彩位移量的所计算的变化值Δa(n)、Δc(n)、Δd(n)以及Δf(n)。
在步骤S104中,根据在步骤S103中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值Δa(n)、Δc(n)、Δd(n)以及Δf(n)计算色彩位移量的新线性分量数据a(n)、c(n)、d(n)以及f(n)。例如,当通过之前的第n-1个测试图案计算并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为a(n-1)、c(n-1)、d(n-1)以及f(n-1)时,在步骤S103中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值被添加到a(n-1)、c(n-1)、d(n-1)以及f(n-1),使得a(n)=a(n-1)+Δa(n),类似地对于其他色彩位移分量,c(n)=c(n-1)+Δc(n)、d(n)=d(n-1)+Δd(n)以及f(n)=f(n-1)+Δf(n)。
不过,根据一组测试图案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可以包括在形成测试图案时的误差或传感器读取误差。因此,简单相加可能会在所计算的色彩位移量中产生由于这种作为噪声的误差导致的变量。为了限制这种误差(噪声),可以加上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值与预定系数的乘积以便计算色彩位移量的新线性分量数据a(n)、c(n)、d(n)以及f(n)。采用这种方式,噪声分量能够得到平滑,从而能够高精度确定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例如,在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中,可以通过公式12计算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总放大率误差的分量。这同样适用与其它色彩位移分来那个c(n)、d(n)以及f(n)。
a(n)=a(n-1)+Kp·Δa(n)  (24)
或者,可以通过所谓的比例积分型控制计算色彩位移量的新线性分量数据a(n)、c(n)、d(n)以及f(n)。例如,在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中,沿着主扫描方向的总放大率误差的分量a(n),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25来计算。这同样适用其它色彩位移分量c(n)、d(n)以及f(n)。
a(n)=a(n-1)+Kp·Δa(n)+Ki·ΣΔa(n)  (25)
其中,ΣΔa(n)是第1到第n个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值Δa(n)的积分值,Kp是比例增益系数,而Ki积分增益系数。增益系数Kp和Ki确定控制波段,通过该控制波段限制高频分量噪声。因此,能够消除形成多组测试图案和确定其平均值的需要使得采用一组较短的测试图案就能够足够精确地确定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而且,可以通过跟踪控制波段之下的变量确定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而且,因为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值Δa(n)的积分值也得到反映,也可以降低稳定误差。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需要确定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以便能够跟踪由于温度改变等导致的逐渐变量。因此,当采样时段例如为几秒的量级时,控制波段可以比采样时段小几十或几百的因子(factor),并且Kp和Ki的值可以确定以便获得这种控制波段。当所需的控制波段对于各种分量a、c、d以及f of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元素变化时(诸如当特定元素对于温度变化敏感时)Kp和Ki的值可以仅仅针对该特定元素而改变。优选地,Kp和Ki的值可以的针对每个元素变化,使得控制波段在元素之间是不同的。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防止在元素之间的误差量校正的干扰。
在步骤S105中,在存储单元4中存储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值采用在步骤S104中检测的色彩位移量的新线性分量数据a(n)、c(n)、d(n)以及f(n)被更新。之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102,在其中使用基于包括色彩位移量的更新的线性分量数据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被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生成下一个测试图案。
针对各种色彩(C、M、Y)的每一种执行上述计算。
因此,通过按照图13的流程图更新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在所有时间通过跟踪随时间的变化确定当前时间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并且当前时间的线性分量数据被存储在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中。而且,由于温度变化而改变较小的非线性分量数据可以预先获得并存储在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因此,正常图像的输入图像数据基于包括其上添加了非线性分量数据的线性分量数据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被校正。因此,能够形成在所有时间都针对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和非线性分量得到校正图像。
在包含在根据图13的流程图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中的分量(因子)中,沿着主扫描方向和子扫描方向的配准误差分量可以通过在写控制单元5中按照逐行(line-by-line)基准使得主扫描同步信号或子扫描同步信号延迟而得到校正。因此,在与主扫描方向配准误差和子扫描方向配准误差对应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中,如图10中的虚线所示,整数部分(integer portion)可以从更新单元12输出到写控制单元5,以便执行同步信号的延迟控制,并且仅有小数部分(fractional portion)保留在存储单元4中并可用于校正换单元3所进行的校正。
(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方法:实例2)
图14是在更新单元12中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另一个方法的流程图。图14的流程图与图13的流程图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步骤S110。图14中与图13中的那些相同的步骤采用相同的步骤编号指代,并且省略对其冗余的描述。
在步骤S110中,确定在步骤S103中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值Δa(n)、Δc(n)、Δd(n)以及Δf(n)是否在预定范围内。当变化值Δa(n)、Δc(n)、Δd(n)以及Δf(n)在预定范围内时,处理前进到步骤S104。如果任何变化值都不在预定范围内,则在预定范围之外的变化值被当作检测误差,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102而不在根据公式20的计算中反映出错的变化值或将出错的变化值加到积分值上。例如,当在中间转印带8上存在刮擦时,在经过该刮擦的附近时来自检测单元(传感器)11的输出可能会展现异常值。如果该刮擦碰巧在形成测试图案的位置的附近,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所计算的变化值可能与其实际值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防止异常变化值反映在步骤S110中的色彩位移量的计算中。因此,可以防止异常值对控制系统的干扰,并且能够稳定地获得,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
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所述,以有规律的间隔检测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量。因为在以规律间隔进行检测期间在短时间内的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通常不会很大,因此诸如由于刮擦导致那种异常值能够通过将异常性确定值设置为一个较小值(诸如几十微米量级)来进行检测。
如果由于刮擦等导致在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多个元素(因子)中的任何一个中检测到异常值,其他元素也可能受到影响,因此防止对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正常检测。因此当在任何一个元素(因子)中检测到异常值时,对其他元素不执行计算或更新。
(打印工作开始指令控制)
根据本实施例,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可以根据如上所述的图13的流程图控制打印工作开始指令。
而且,根据本实施例,主控制单元16、更新单元12、存储单元4以及打印工作控制单元13的功能可以通过在如上所述的图14的硬件配置中执行预定程序等来实现。校正换单元3基于based on the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的校正可以经由I/O端口105来执行。CPU102,作为操作/处理单元,可以经由I/O端口105与外部交换输出或输出,计算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或执行打印工作开始控制。CPU 102经由存储器总线106可以连接到RAM 103和ROM 104。
当通过外部图像读取装置获取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数据时,可以经由I/O端口105接收所获取的非线性分量数据,并随后经由I/O端口105被设置或存储在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或者,通过读取用于获取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特征(其本身或经过处理后的)的测试图而获得图像数据可以经由I/O端口105获得、如上所述通过CPU 102被转换成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数据、并随后将非线性分量数据设置或存储在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
ROM 104可以存储各种程序,诸如用于计算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的程序。
根据实施例3,在存储单元4中存储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中,仅有在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中存储的线性分量数据是更新的对象。优选地,仅有存储在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被选择为更新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中,更新单元12可以基于检测单元11进行的测试图案的检测结果检测的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变化量,并随后基于非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和存储在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计算新非线性分量数据。之后,更新单元12可以采用新非线性分量数据更新存储在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参见图10中具有从更新单元12延伸出来的点划线的箭头)。
优选地,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中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都可以被选择作为更新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更新单元12可以基于检测单元11的检测结果检测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基于该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和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中的线性分量数据计算新线性分量数据,以及随后采用新线性分量数据更新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a(参见图10中具有从更新单元12延伸出的实线的箭头)。而且,更新单元12,基于检测单元11对测试图案的检测结果,可以检测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基于非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和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计算新非线性分量数据,并随后采用新非线性分量数据更新非线性分量数据存储单元4b中的数据(参见图10中具有点划线的箭头)。
实施例4
根据实施例4的成像装置可适于这样的情况,其中色彩位移量的线性特征因子(公式13和14中的α0、α1、β0和β1)相对于在时间上的温度变化具有较大的变化量,并且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特征因子(公式13和14的f(x)和g(x))相对于在时间上的温度变化也具有较大的变化量。
根据实施例4的成像装置可以具有类似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的配置。根据实施例4的成像装置与实施例3的不同在于沿着主扫描方向布置了四个或更多的检测单元41,如图15所示。在该方式中,可以沿着主扫描方向在更多位置检测色彩位移量,以便在所有时间都能够检测到由于温度变量等导致的非线性特征随着时间的改变,如下面将描述的那样。根据实施例4的成像装置的不同还在于更新单元42计算包括非线性特征分量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以及在于存储单元43存储包括非线性特征分量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与实施例1的那些类似的其他元件或部分采用类似的参考标记来指代,并且省略其冗余的描述。
图15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8的沿着正交方向从上看的平面视图。图15还图释了图像、测试图案和传感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实例。在图15中,中间转印带8的运动方向(箭头A的方向)对应于子扫描方向(y-轴方向),而与子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对应于主扫描方向(x-轴方向)。因此,在图13的实例中,中间转印带8沿着与Y轴相反的方向运动。
在图15中具有阴影的区域51是图像形成区域,在其中彼此叠放着多个不同色彩的图像,形成输出图像。附在图像形成区域之后的括号中的数字“(1)”到“(3)”为图像形成区域的序列号,其中图像连续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其对应于上述的图像打印工作。在图15中,七个检测单元41a到41g沿着主扫描方向布置成一行。测试图案形成在沿着主扫描方向排列的测试图案形成区域44a到44g中,这些区域的位置分别对应于检测单元42a到42g的位置(在点划线a到g上)。测试图案形成区域44a到44g位于在图像形成区域之外的区域(“偏财间隙”)中并在子扫描方向的相邻图像形成区域51之间。测试图案沿着子扫描方向以诸如预定数量的图像的间隔的预定间隔布置,即,布置在沿着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运动方向连续设置的多个图像形成区域51之间的片材间隙中。如在实施例3的情况一样,预定间隔可以不严格对应于恒定的距离。优选地,打印工作可以得到控制以便测试图案能够以近似预定间隔的插入片材间隙中。
检测单元41a到41g的结构和功能可以类似图5中的那些,并且测试图案的结构和功能可以类似图4中的那些。因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图16(a)到16(f)为图释根据实施例4图像沿着主和子扫描方向的位移特征的曲线图。虚线表示在时间的给定点处沿主扫描方向的位移特征Δx和相对于主扫描位置x沿子扫描方向的位移特征Δy。
图16(c)和16(d)中的实线表示在温度改变状态下经过一定时间后沿主扫描方向的位移特征Δx和相对主扫描位置x沿子扫描方向的位移特征。虚线表示其中线性分量如实施例3改变而非线性特征分量不改变的特征。虚线和实线之间的差对应于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特征分量的变化。
如在实施例3的情况,色彩位移量的特性可以沿着主扫描方向划分为多个区域用于虚线逼近,可以针对每个区域确定色彩位移变换矩阵,以及根据该色彩位移变换矩阵执行坐标变换。区域的边界可以与检测单元41a到41g的位置重合。因为布置了七个检测单元41,因此存在六个区域。尽管在实施例3中只有非线性特征分量已经由虚线逼近线表达,但是在实施例4中线性特征因子也可以由虚线逼近线表达。这种虚线逼近线图示在图16(a)、16(b)、16(e)以及16(f)中。图16(e)和16(f)中的虚线分别与图16(c)和16(d)中的实线一致。
校正换单元3,如在实施例3中,可以针对沿着主扫描方向划分的每个区域确定公式19和2中的色彩位移变换矩阵A,并针对每个区域通过确定变换矩阵A的逆矩阵来执行坐标变换。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精确校正展现诸如扫描弯曲(弓曲)或主扫描局部放大率偏差的非线性特征的色彩位移因子。
当每个区域具有色彩位移变换矩阵Ai并且矩阵的元素根据公式22被限定时,矩阵的元素可以确定如下。根据将被转换的图像的主扫描坐标x,选择对应区域的色彩位移变换矩阵Ai,并且随后通过逆矩阵执行坐标变换。
下面,描述图16中用于计算用于区域a-b的色彩位移变换矩阵的元素的方法。用于检测色彩位移的测试图案的结构以及用于检测测试图案的检测单元的结构可以与实施例3中的那些系统。因此,以与上述方式相同的方式限定那些符号等。不过,表示检测单元中的某些单元的位置的符号或标记可以根据需要有所变化。在检测单元41a到41g的位置a到g处测量的距离通过增加后缀“_a”到“_g”而被区分开。相邻传感器位置之间的距离采用“Lab”表示。尽管下面的描述关注到蓝绿C相对于黑色(C)的位移,但是相同方式的描述也是用于其它色彩。当测量距离按照上述方式限定时,用于区域a-b的色彩位移变换矩阵的元素(色彩位移量的分量)的计算公式可以由下面四个公式来表达。
扭斜误差:d1(C)=(L1c_b-L1c_a)/Lab
子扫描方向配准误差:f1(C)=(L1c_a-L1ref)·κ
主扫描方向局部放大率误差:a1(C)=((L2c_b-L2k_b)-(L2c_a-L2k_a))/Lab
主扫描方向配准误差:c1(C)=L2k_a·κ
可以相似地计算用于随后区域的色彩位移变换矩阵。可以根据需要校正偏移,以便在区域边界处保持连贯性。在两个末端处的用于区域的色彩位移变换矩阵具有扭斜误差元素d=0和在主扫描方向的局部放大率误差元素a=1(即,a′=0),其中确定沿着主和子扫描方向的配准误差元素以便能够保持相连区域的连贯性。
通过这样的计算,可以针对每个区域确定色彩位移变换矩阵。通过基于色彩位移变换矩阵校正图像,可以精确地校正展现诸如扫描弯曲(弓曲)或主扫描局部放大率偏差的非线性特征的色彩位移因子。
图17是根据实施例4在更新单元42中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方法的流程图。如上所述,每个区域的色彩位移特性,即每个区域的色彩位移变换矩阵,由于温度变化的改变。因此,如在图13的流程图中一样,更新单元42计算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在下面,描述图17的处理步骤与图13的区别。
在步骤S101中,针对每个区域设置表示色彩位移量特征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初值。可以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计算初值。
在步骤S102中,通过如上所述引用为每个区域存储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确定用于逆变换的色彩位移校正矩阵。随后,创建根据色彩位移校正矩阵校正的测试图案,并对来自检测测试图案的检测单元的传感器输出进行采样。
在步骤S103中,根据在步骤S102中被采样的传感器输出,按照公式25计算色彩位移量。在步骤S102中被采样的传感器输出已经根据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被校正。因此,在该步骤中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对应于来自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变化分量。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特征的变化分量也被检测每个区域中的每个元素的位移。
在步骤S104中,根据在步骤S103中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变化值计算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针对每个区域执行同样的计算也可以按照如上所述降低噪声。
在步骤S105中,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值采用在步骤S104中确定的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被更新。之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102,在那基于更新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校正用于创建下一个测试图案的测试图案数据。
通过这样更新每个区域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当色彩位移特征包括诸如扫描弯曲(弓曲)或主扫描局部放大率偏差的非线性特征时,并且当这种特征由于温度变化等而随时间改变时,可以在所有时候通过跟踪这种改变来确定最近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并其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基于这样被更新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校正正常图像。因此,在所有时候都能够稳定地形成其中包括非线性分量的色彩位移被校正的高质量图像。
图18是在更新单元42中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另一个方法的流程图。在图18的步骤S110中,如果在任何一个区域中,在步骤S103中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变化值在预定范围之外,则检测误差被识别并且处理返回到步骤S102而不在计算色彩位移特征数据中反映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变化值或不加到积分值。因此,能够容易地确定由于刮擦等导致的异常值,从而能够精确计算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
实施例5
非线性特征的变化特征在主扫描方向的位移和子扫描方向的位移之间可以不同。因此,可以将实施例3和4合并起来。即,当主扫描方向的位移(主扫描局部放大率偏差)存在随着时间的很少改变而子扫描方向的位移(扫描弯曲)存在随时间的改变时,与主扫描方向的位移相关的每个区域的色彩位移变换矩阵的元素的分量a和c可以根据实施例3来确定,而与子扫描方向的位移相关的分量d和f可以根据实施例4来确定。相反地,与主扫描方向的位相关的分量a和c可以根据实施例4来确定而与子扫描方向的位移相关的分量d和f可以根据实施例3来确定。当非线性特征的变化特征在主扫描和子扫描方向的位移之间变化时通过这样结合实施例3和4,可以沿着每个方向以适于该变化特征的方式计算和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
这样,根据实施例3-5,用于色彩位移校正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被分开存储,并且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基于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得以校正。基于被这样校正的输入图像数据,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并彼此叠加多个图像。采用这种方式,形成其中色彩位移的非线性分量以及线性分量被校正的输出图像。而且基于根据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被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测试图案。采用这种方式,形成其中不仅色彩位移的线性分量而且其非线性分量得到校正的测试图案。而且,所存储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的至少一个基于测试图案的检测结果被更新。因此,当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和非线性分量的至少一个随着时间改变时,用于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的至少一个会随着线性分量和非线性分量的改变而改变。输出图像和测试图案会基于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中被改变的至少一个而形成。因此,当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和非线性分量至少应该改变时,能够防止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基于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和非线性分量的校正精度降低。因此,可以形成其中不仅色彩位移的线性分量和其非线性分量得到精确校正的高质量输出图像。
根据实施例3到5,在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中,仅仅线性分量数据可以被更新。具体而言,更新单元12,基于检测单元11对测试图案的检测结果,可以检测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并基于该变化量和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线性分量数据计算新线性分量数据。随后,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线性分量数据可以采用新线性分量数据进行更新。通过这样更新线性分量数据,当色彩位移的线性分量随着时间改变时,用于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的线性分量数据会随着该改变而改变。因为输出图像和测试图案可以基于这样改变的线性分量数据而形成,因此当色彩位移的线性分量改变时,能够防止防止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基于色彩位移的线性分量的校正精度降低。
根据实施例3到5,在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中,仅仅非线性分量数据可以被更新。具体而言,更新单元12,基于检测单元11对测试图案的检测结果,可以检测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并基于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和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计算新非线性分量数据。随后,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可以采用新非线性分量数据进行更新。通过这样更新非线性分量数据,当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随着时间改变时,用于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的非线性分量数据会随着该改变而改变。因为输出图像和测试图案可以基于这样改变的非线性分量数据而形成,因此当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改变时,能够防止防止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基于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的校正精度降低。
根据实施例3到5,在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中,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都可以被更新。具体而言,更新单元12,基于检测单元11对测试图案的检测结果,可以检测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并基于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和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线性分量数据计算新线性分量数据。随后,更新单元12采用新线性分量数据更新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线性分量数据。而且,更新单元12可以基于检测单元11对测试图案的检测结果检测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并基于非线性分量的变化量和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计算新非线性分量数据,并随后,采用新非线性分量数据进行更新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通过这样更新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当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和非线性分量随着时间改变时,用于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会随着该所检测到的改变而改变。因为输出图像和测试图案可以基于这样改变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而形成,因此当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和非线性分量改变时,能够防止防止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基于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和非线性分量的校正精度降低。
根据实施例3到5,更新单元12执行的计算可以包括对所述变化量以及与所述变化量对应的线性分量数据或非线性分量数据进行求和。因此,可以简化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的处理。
根据实施例3到5,更新单元12执行的计算可以包括对所述变化量和预定系数的乘积以及与所述变化量对应的线性分量数据或非线性分量数据进行求和。因此,当在来自检测单元11的检测结果中存在误差或噪声时,能够防止在新计算的线性分量数据或非线性分量数据中的变化以及防止精度的下降。
根据实施例3到5,更新单元12执行的计算可以包括对所述变化量和预定第一系数的乘积、所述变化量的积分值和预定第二系数的乘积、以及与所述变化量对应的线性分量数据或非线性分量数据进行求和。因此,当在来自检测单元11的检测结果中存在稳定误差或高频噪声时,能够防止在新计算的线性分量数据或非线性分量数据中的变化以及防止精度的下降。
根据实施例3到5,更新单元12执行的计算可以包括使用对于多种类型因子的不同系数对造成所述色彩位移量的该多种类型因子的每一个进行求和。因此,当依赖于色彩位移量的因子的类型而在来自检测单元11的检测结果中不同地造成误差或噪声时,能够防止在新计算的线性分量数据或非线性分量数据中的变化以及防止精度的下降。
根据实施例3到5,当所述变化量不在预定范围内时更新单元12可不执行所述的计算和更新。因此,当来自检测单元11的检测结果展现由于中间转印带8上的刮擦等导致的异常值时,能够防止在更新线性分量数据或非线性分量数据时由于该异常值的影响导致的精度的下降。
根据实施例3到5,更新单元12可以针对色彩位移量的多种类型因子的每一个检测变化量。当多种类型因子的至少一个的变化量不在预定范围内时,更新单元12可执行对所述多种类型因子的变化量的计算和更新。因此,当在所述多种类型因子中的任意一个中被检测的借测结果中的异常值影响到其他因子时,可以防止对于所有多种类型因子更新线性分量数据或非线性分量数据的精度降低。
根据实施例3到5,当包含扭斜误差、主扫描方向放大率误差、主扫描方向配准误差、以及子扫描方向配准误差至少之一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随着时间改变时,可以防止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基于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校正的精度下降。
根据实施例3到5,当包括由于主扫描方向的弯曲导致的位置和由于主扫描方向局部放大率偏差导致的位置的分量的至少之一的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随时间改变时,可以防止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基于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校正的精度下降。
根据实施例3到5,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包括多项非线性分量数据,每个对应于与用于在主扫描方向上划分的多个区域的每一个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差。校正换单元3基于存储在存储单元4中的线性分量数据和对于该多个区域的每一个的非线性分量数据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因此,校正换单元3能够对于每个区域的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特征执行虚线逼近。因此,在简化非线性分量数据的计算的同时防止精度降低。
根据实施例3到5,校正换单元3可以通过对多个区域的每一个基于和值执行坐标变换来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因此能够精确校正展现非线性特征的色彩位移因子。
根据前述实施例(实施例4),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可以基于存储在存储单元43中的包含非线性分量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被校正。基于这样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沿着主扫描方向在中间转印带8形成多个测试图案。基于来自检测多个测试图案的多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位置处的色彩位移的变化量被检测。基于色彩位移量的所检测的变化量和存储在存储单元43中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计算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随后,采用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更新存储在存储单元43中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通过这样更新具有线性分量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当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随时间改变时,用于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会根据非线性分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输出图像和测试图案能够基于这样改变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而形成,以便当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随着时间改变时能够防止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基于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校正的精度下降。因此,能够形成其中不仅色彩位移的线性分量而且其非线性分量得到校正的高质量输出图像。
根据前述实施例(实施例4),存储在存储单元43中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包括沿着主扫描方向划分的多个区域的多项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所述多个区域的边界对应于多个检测单元41的检测位置。更新单元42,基于来自多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检测在多个区域的每个中的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并基于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和存储在存储单元43中的每个区域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计算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随后,更新单元采用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更新存储在存储单元43中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因此,可以在主扫描方向划分的多个区域的每一个中执行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特征的虚线逼近。采用这种方式,在简化包括非线性分量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计算的同时能够防止精度降低。
根据前述实施例(实施例4),更新单元42的计算包括对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和预定第一系数的乘积、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积分值和预定第二系数的乘积、以及存储在存储单元43中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进行求和。因此,当在来自检测单元41的检测结果中存在未定误差或高频噪声时,能够防止新计算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变化以及防止精度降低。
根据前述实施例(实施例4),更新单元42,在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不在预定范围内时,不会执行所述计算和更新。因此,当来自检测单元41的检测结果包括由于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刮擦等导致的异常值时,能够防止在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时由于该异常值的影响导致的精度的降低。
而且,根据前述实施例(实施例4),针对造成色彩位移量的多种类型的因子的每一个,更新单元43检测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当多种类型的因子的至少一个的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不在预定范围内时,更新单元不针对多种类型的因子执行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计算和更新。采用这种方式,当在所述多种类型的因子中的任意一个中产生的来自检测单元41的检测结果的异常值影响其它因子时,能够防止对于所述多种类型因子的所有更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的精度的降低。
根据前述实施例(实施例4),在执行正常图像形成工作期间,在中间转印带8上在输出图像形成区域之外形成测试图案。因此,形成测试图案不会干扰正常图像形成工作。此外,不需要与正常图案形成工作独立地执行装门用于仅仅形成测试图案的工作。
根据前述实施例,测试图案以预定的时间间隔形成或形成在预定数量的连续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图像形成区域之间的间隙中。因此,可以随着时间改变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能够以规律的间隔被更新,以便能够更可靠地校正正常图像或测试图案的色彩位移量随时间的改变。
前述实施例已经被描述为适用于中间转印型的成像装置,其中在多个感光体的每一个上形成的多个图像被叠加在中间转印带上以便形成彩色输出图像。不过,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适用于直接转印型的成像装置,其中多个感光体的每一个上形成的多个图像以一种叠加方式而不使用中间转印带被转印到记录片材上,同时记录片材通过传送带(传送元件)传送,由此彩色输出图像形成在记录片材上。在这种情况中,测试图案可以形成在传送记录片材的传送带上。测试图案可以形成在其中记录片材被保持(retain)在传送带上的区域之外的片材间隙区域中。
尽管本发明已经参照某些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如下面的权利要求所描述和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构思之内存在多种变化形式和修改形式
本申请基于于2010年9月15日提交的JP2010-206520以及于2010年11月30日提交的JP2010-266091的日本优先权申请,这些优选权申请的整个内容通过引用方式包含在本申请中。

Claims (15)

1.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中间转印体;
生成单元,配置为生成测试图案数据;
存储单元,配置为存储色彩位移量;
校正单元,配置为基于当前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色彩位移量校正所述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
形成单元,配置为基于通过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以预定间隔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形成测试图案,并配置为基于通过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图像数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形成图像;
检测单元,配置为检测形成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测试图案;以及
更新单元,配置为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并且配置为通过使用所述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色彩位移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存储单元分开存储所述色彩位移量的用于色彩位移校正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
其中所述校正单元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校正所述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
其中所述形成单元包括输出图像形成单元和测试图案形成单元,
所述输出图案形成单元基于由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图像数据形成多个不同色彩的图像以及通过在所述中间转印体或记录介质上叠加所述多个图像而形成输出图像,
所述测试图案形成单元基于由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或保持并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构件上形成所述测试图案。
检测单元检测通过所述测试图案形成单元所形成的测试图案,
其中所述更新单元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的至少之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中,只有所述线性分量数据被更新,
其中,所述更新单元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检测所述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量,基于所述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的变化量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线性分量数据计算新的线性分量数据,以及采用所述新的线性分量数据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线性分量数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中,只有所述非线性分量数据被更新,
其中,所述更新单元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检测所述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量,基于所述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的变化量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计算新的非线性分量数据,以及采用所述新的非线性分量数据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都被更新,
所述更新单元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检测所述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量,基于所述色彩位移量的线性分量的变化量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线性分量数据计算新的线性分量数据,以及采用所述新的线性分量数据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线性分量数据,以及
其中,所述更新单元还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检测所述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数据的变化量,基于所述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的变化量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计算新的非线性分量数据,以及采用所述新的非线性分量数据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在由所述更新单元所确定的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的至少一个分量不在预定范围内时所述更新单元不更新所述色彩位移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色彩位移量包括扭斜误差、主扫描方向放大比例误差、主扫描方向配准误差、以及子扫描方向配准误差中的至少一个分量。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色彩位移量的非线性分量包括由于在主扫描方向的弯曲导致的位移分量和由于在主扫描方向上的部分放大误差导致的位移分量中的至少一个。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非线性分量数据包括不同于线性分量数据的针对沿着主扫描方向划分的多个区域中的每一个计算的多项非线性分量数据,
其中,所述校正单元基于针对多个区域中的每一个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线性分量数据和非线性分量数据的和值校正所述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校正单元通过使用具有与所述色彩位移量的各种分量对应的元素的矩阵的反向矩阵校正所述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更新单元通过将所述色彩位移量的当前确定的变化量加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最近的色彩位移量来更新所述色彩位移量。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所述更新单元通过对以下求和来更新所述色彩位移量:
所述色彩位移量的当前确定的变化量与第一系数的乘积;
所述色彩位移量的当前确定的变化量的积分值与第二系数的乘积;
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最近的色彩位移量。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装置,其中,第一系数和第二系数在所述色彩位移量的一个和另一个之间是变化的。
14.一种成像方法,包括:
校正步骤,基于当前存储在存储单元中的色彩位移量校正由生成单元生成的测试图案数据和图像数据;
形成步骤,基于在所述校正步骤中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以预定间隔在中间转印体上形成测试图案,并基于所述图像数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形成图像;
检测步骤,检测形成在所述中间转印体上的测试图案;
更新步骤,根据在所述检测步骤中的检测结果确定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并且通过使用所述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色彩位移量。
15.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存储单元,配置为存储包括用于色彩位移校正的在主扫描方向上的非线性分量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
校正单元,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校正输入图像数据和测试图案数据;
输出图像形成单元,配置为基于通过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输入图像数据形成不同色彩的多个图像,并且配置为通过将所述多个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体或记录介质上形成输出图像;
测试图案形成单元,配置为基于由所述校正单元所校正的测试图案数据在所述中间转印体或保持并传送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构件上形成多个测试图案;
所述多个测试图案沿着主扫描方向布置;
多个检测单元,配置为检测由所述测试图案形成单元所形成的相应的多个测试图案;以及
更新单元,配置为基于所述多个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在所述多个转印单元的每一个的检测位置处检测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配置为基于所述色彩位移量的变化量和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计算新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以及配置为使用所述新的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更新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所述色彩位移量特征数据。
CN201180049673.0A 2010-09-15 2011-09-02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682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6520A JP5771925B2 (ja) 2010-09-15 2010-09-15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06520 2010-09-15
JP2010-266091 2010-11-30
JP2010266091A JP5633806B2 (ja) 2010-11-30 2010-11-30 画像形成装置
PCT/JP2011/070543 WO2012036073A1 (en) 2010-09-15 2011-09-02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68276A true CN103168276A (zh) 2013-06-19
CN103168276B CN103168276B (zh) 2016-03-30

Family

ID=45831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967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68276B (zh) 2010-09-15 2011-09-02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67973B2 (zh)
EP (1) EP2616887B1 (zh)
KR (1) KR101536831B1 (zh)
CN (1) CN103168276B (zh)
CA (1) CA2810490C (zh)
WO (1) WO201203607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26768A (zh) * 2015-02-12 2015-05-20 雷华 文件喷印误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8621567A (zh) * 2017-03-22 2018-10-09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在喷墨印刷机中进行印刷过程的方法
CN110300291A (zh) * 2018-03-22 2019-10-01 宝视纳股份公司 确定色彩值的装置和方法、数字相机、应用和计算机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41518B2 (ja) * 2012-04-13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9892B2 (ja) * 2012-05-31 2017-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020406B2 (en) 2012-12-14 2015-04-2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rrecting color registration error
JP5838979B2 (ja) * 2013-01-29 2016-01-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65541A (ja) * 2013-02-21 2014-09-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KR102004384B1 (ko) * 2013-04-03 2019-10-02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EP3125521B1 (en) 2014-03-27 2019-03-13 Fujifilm Corporation Printing system, halftone processing rule generation method,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 acquisition method,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halftone processing rule, halftone image, printed matter production method, inkjet printing system, and program
JP6306925B2 (ja) * 2014-04-08 2018-04-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07775B2 (ja) * 2014-09-18 2017-04-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並びに画像形成制御方法
JP6433272B2 (ja) * 2014-12-03 2018-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198052B1 (ko) * 2015-11-16 2021-01-04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6885190B2 (ja) * 2017-05-10 2021-06-0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761467B1 (en) * 2019-08-27 2020-09-01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osition adjustment method
US11429049B1 (en) 2021-05-11 2022-08-30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12887A1 (en) * 2003-03-27 2005-09-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5292760A (ja) * 2004-03-09 2005-10-20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カラー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07047645A (ja) * 2005-08-12 2007-02-22 Ricoh Co Ltd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486A (ja) * 2006-11-24 2008-06-05 Ricoh Co Ltd 露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調整装置
CN101231494A (zh) * 2007-01-22 2008-07-30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和记录媒体
US20080273902A1 (en) * 2007-05-01 2008-11-06 Katsuhiko Maed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85236A (ja) 1994-09-16 1996-04-02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5715498A (en) 1994-09-16 1998-02-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color image corrected for aberration in registration of image stations for each color
JP3773884B2 (ja) 2002-09-04 2006-05-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7162171B2 (en) * 2003-08-22 2007-01-09 Ricoh Company, Ltd. Method, system and software program for correcting positional color misalignment
EP1575258A3 (en) 2004-03-09 2007-12-0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omputer product,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449524B2 (ja) 2004-03-24 2010-04-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44029A (ja) 2004-08-04 2006-02-16 Ricoh Co Ltd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91179A (ja) 2004-09-21 2006-04-0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15524A (ja) * 2004-12-01 2006-08-1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プログラム
US7916161B2 (en) 2006-02-13 2011-03-2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24569B2 (ja) 2006-02-17 2011-07-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9311A (ja) * 2007-05-01 2008-12-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010977B2 (ja) 2007-05-18 2012-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9230111A (ja) * 2008-02-25 2009-10-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位置ズレ補正制御方法、及び位置ズレ補正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0078908A (ja) 2008-09-26 2010-04-0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767450B2 (ja) * 2010-08-16 2015-08-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12887A1 (en) * 2003-03-27 2005-09-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05292760A (ja) * 2004-03-09 2005-10-20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カラー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2007047645A (ja) * 2005-08-12 2007-02-22 Ricoh Co Ltd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29486A (ja) * 2006-11-24 2008-06-05 Ricoh Co Ltd 露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調整装置
CN101231494A (zh) * 2007-01-22 2008-07-30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和记录媒体
US20080273902A1 (en) * 2007-05-01 2008-11-06 Katsuhiko Maed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26768A (zh) * 2015-02-12 2015-05-20 雷华 文件喷印误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4626768B (zh) * 2015-02-12 2017-03-29 雷华 文件喷印误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8621567A (zh) * 2017-03-22 2018-10-09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在喷墨印刷机中进行印刷过程的方法
CN108621567B (zh) * 2017-03-22 2021-02-19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在喷墨印刷机中进行印刷过程的方法
CN110300291A (zh) * 2018-03-22 2019-10-01 宝视纳股份公司 确定色彩值的装置和方法、数字相机、应用和计算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810490A1 (en) 2012-03-22
CN103168276B (zh) 2016-03-30
EP2616887A4 (en) 2018-01-10
CA2810490C (en) 2015-11-03
WO2012036073A1 (en) 2012-03-22
EP2616887B1 (en) 2019-02-20
US20130148996A1 (en) 2013-06-13
US8867973B2 (en) 2014-10-21
KR101536831B1 (ko) 2015-07-14
KR20130045925A (ko) 2013-05-06
EP2616887A1 (en) 2013-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68276B (zh)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JP57719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376694B (zh) 能够校正激光束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US902040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rrecting color registration error
US887996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image forming calibration
CN10208132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39388B (zh) 图像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7929891B2 (en) Alignment error correcting unit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470387C (zh) 成像装置
JP20121280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3380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374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240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45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137367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レジストレーショ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399161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814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色ずれ補正方法、及び色ずれ補正プログラム
JP20141195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色ずれ補正方法
JP2001249523A (ja) 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JP20003387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0954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572246B2 (ja) 多色刷電子写真印刷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0275925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70562A (ja) 光ビーム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2174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