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85308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85308A CN102985308A CN2012800004779A CN201280000477A CN102985308A CN 102985308 A CN102985308 A CN 102985308A CN 2012800004779 A CN2012800004779 A CN 2012800004779A CN 201280000477 A CN201280000477 A CN 201280000477A CN 102985308 A CN102985308 A CN 1029853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column jacket
- spacer bracket
- inner prop
-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夹紧力的左右平衡良好,夹紧力不会因为转向盘(103)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不同而变动的转向装置。在利用倾斜伸缩功能进行固定时,当转动操作杆(349)时,在可动凸轮(344)的山部跨上固定凸轮(343)的山部而向右侧推固定凸轮(343)的同时,向左侧拉夹紧杆(34),从而夹紧侧板(32A、32B)。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夹紧间隔托架(6)的平面部(62A、62B)。平面部(62A、62B)向车宽方向内侧弹性变形,折弯部(64A、64B)的左右一对夹紧部(66A、66B)从左右两侧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备伸缩功能和冲击吸收功能的转向装置,该伸缩功能能够调整转向盘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上述冲击吸收功能在二次碰撞时能够吸收自驾驶者施加于转向盘的冲击载荷,并且能够使转向盘向前方位移。
背景技术
在转向装置中,为了能够调整转向盘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有由能沿轴线方向滑动地嵌合的外柱和内柱构成转向柱的具有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另外,在汽车的碰撞事故中,在汽车与其他汽车等碰撞的初次碰撞之后接着发生驾驶者与转向盘碰撞的二次碰撞,也有如下这种转向装置:在发生该二次碰撞时,该转向装置能够吸收自驾驶者施加于转向盘的冲击载荷,并且能够使转向盘向前方位移,具有能够保护驾驶者的冲击吸收功能。在具有伸缩功能、冲击吸收功能的转向装置中,如国际公开WO2009/013457号小册子所述的构造所示,以如下方式构成转向柱:沿外柱的轴线方向设置狭缝,并且设置使该外柱沿宽度方向扩缩的固紧装置和用于操作该固紧装置的操作杆,利用该操作杆的操作使外柱缩径,利用外柱的内周面夹紧内柱的外周面,从而将内柱不能沿轴线方向相对于外柱移动地固紧于外柱,由此构成转向柱。
在带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中,通过相反地进行操作杆的操作,解除外柱对内柱的夹紧,此时,使外柱相对于内柱沿轴线方向滑动,使整个转向柱伸缩,从而能够调节转向盘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带冲击吸收功能的转向装置中,在通常情况下,将外柱支承于车身侧托架,该车身侧托架支承于车身侧,但在二次碰撞时,利用设在外柱与车身侧之间的能量吸收构件,将施加于该外柱的冲击载荷吸收,并且使外柱脱离车身侧托架,从而能够使该外柱向前方位移。
但是,在具有国际公开WO2009/013457号小册子所公开的构造的转向装置中,外柱的狭缝的一端在该外柱的轴线方向的端面开口。因而,根据转向盘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的不同,狭缝的另一端的终止端部与外柱的夹紧位置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使利用扩缩功能以恒定的力使外柱缩径,外柱夹紧内柱的力仍会因为转向盘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的不同而变动。
日本特开2002–274393号公报所公开的转向装置使被分为两部分而成的间隔托架(柱侧托架)以与转向柱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相面对的方式配置,利用一方间隔托架直接夹紧内柱的外周面,从而能够防止外柱夹紧内柱的力因为转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变动。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2–274393号公报所公开的构造中,利用一方间隔托架夹紧外柱的外周面,利用另一方间隔托架夹紧内柱的外周面。因此,只有内柱的宽度方向一侧的外周面被夹紧,存在夹紧力的左右平衡差的问题。另外,由于利用销能摆动地对分为两部分而成的间隔托架分别进行支承,所以也有间隔托架的构造复杂、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另外,日本特开平5–262238号公报所公开的转向装置构成为利用能滑动地支承于间隔托架的按压片直接夹紧内柱。在日本特开平5–262238号公报所公开的构造中,利用1个按压片只夹紧内柱的外周的一侧,所以也存在夹紧力的左右平衡差的问题。另外,由于将作为与间隔托架不同的零件的按压片能滑动地支承于间隔托架,所以也存在构造复杂、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另外,本说明书参照且引用国际公开WO2009/013457号小册子、日本特开2002–274393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5–262238号公报的内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09/013457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7439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5–2622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夹紧转向柱的力的左右平衡良好、夹紧力不会因为转向盘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的不同而变动的转向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包括:内柱;外柱,其能沿轴线方向相对于上述内柱滑动地外嵌于该内柱,该外柱具有左右一对通孔;车身安装托架,其能安装在车身上,具有左右的侧板;间隔托架,其具有左右一对的夹紧部,这些夹紧部插入在上述左右一对通孔中且能夹紧上述内柱的外周面,该间隔托架固定在上述外柱的外周面上,并且能滑动地被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夹持;固紧装置,其使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夹紧上述间隔托架。
并且,本发明的转向装置构成为在利用上述固紧装置使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夹紧上述间隔托架的情况下,上述间隔托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直接夹紧上述内柱的外周面,使上述内柱不能相对于上述外柱沿轴线方向移动地固紧该内柱。
优选将上述间隔托架一体地形成为U字形,该间隔托架的圆弧部外嵌在上述外柱的外周面上,将该间隔托架固定在上述外柱的外周面上。
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地,利用分为两部分而成的左右的构成零件构成上述间隔托架,将各构成零件的一端固定于上述外柱的外周面。
可以在上述间隔托架的被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夹持的部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折弯而成的折弯部,在上述折弯部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形成上述夹紧部。
也可以代替该结构或作为该结构的追加地,在上述间隔托架的被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夹持的部分,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形成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伸长的折弯部或突出部,利用上述折弯部或突出部的与上述内柱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面,形成上述夹紧部。
通过焊接上述间隔托架中外嵌在上述外柱上的部分,能够将该间隔托架固定在该外柱的外周面上。在该情况下,优选使将上述间隔托架固定在上述外柱上的焊接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外柱的中心轴线倾斜地,构成上述间隔托架。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上述间隔托架的左右的夹紧部形成为圆弧状或直线状的任一种形状。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转向装置构成为上述间隔托架的左右的夹紧部夹紧上述内柱的车身下方侧的外周面或车身上方侧的外周面。此外,可以将上述内柱和上述外柱形成为中空圆筒状或中空多边形筒状。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转向装置构成为上述内柱或上述外柱的车身前方侧固定于车身。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具备:间隔托架,其固定在外柱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夹紧内柱的外周面的左右一对的夹紧部,该间隔托架被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能滑动地夹持;左右一对通孔,它们形成于外柱,供间隔托架的各夹紧部贯穿;固紧装置,其使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夹紧间隔托架。并且,在利用倾斜伸缩功能进行固定时,利用固紧装置夹紧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利用间隔托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直接夹紧内柱的外周面,使内柱不能相对于外柱沿轴线方向移动地固紧该内柱。
因而,由于间隔托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从左右两侧直接夹紧内柱的外周面,所以夹紧力的左右平衡良好,外柱夹紧内柱的夹紧力不会因为转向盘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不同而变动。另外,由于间隔托架的上下方向的一端侧固定于外柱的外周面,在间隔托架的上下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夹紧内柱的外周面的夹紧部,所以间隔托架的构造简单,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图2的转向装置中省略了车身安装托架、转向轴、和固紧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5是从图4的状态中省略内柱且分开表示外柱和间隔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转向装置的相当于图5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转向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
图8是第3例的转向装置的相当于图5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0的(a)是表示在图9的转向装置中省略车身安装托架、转向轴和固紧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0的(b)是从车身下方侧只观察图10的(a)所示的外柱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11是从图10的(a)的状态中省略内柱且分开表示外柱和间隔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的转向装置,是表示将车身安装托架、转向轴和固紧装置省略了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3是从图12的状态中省略内柱且分开表示外柱和间隔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6例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5的(a)是表示在图14的转向装置中省略了车身安装托架、转向轴和固紧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5的(b)是图15的(a)的俯视图。
图16是从图15的状态中省略内柱且分开表示外柱和间隔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7的(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7例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17的(b)是表示将树脂构件组装于图17的(a)的间隔托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8例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图18的转向装置的外柱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9例的外柱的主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0例的外柱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1例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3是图22的转向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
图24的(a)是表示在图22的转向装置中省略了车身安装托架、转向轴和固紧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4的(b)是从车身下方侧只观察图24的(a)的外柱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25是从图24的(a)的状态中省略内柱且分开表示外柱和间隔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2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2例的转向装置的外柱和间隔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27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3例的转向装置的、省略了车身安装托架、转向轴和固紧装置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7的(b)是从车身下方侧只观察图27的(a)的外柱而得到的仰视图。
图28是从图27的状态中省略内柱且分开表示外柱和间隔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2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4例的转向装置的外柱和间隔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5例的转向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
图31是图30所示的转向装置的外柱和间隔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6例的转向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
图3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7例的转向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8例的转向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
图3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9例的转向装置的外柱、间隔托架、衬套和内柱的分解立体图。
图3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0例的转向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
图37是表示图36的转向装置的省略了车身安装托架、转向轴和固紧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1例的转向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剖视图。
图39是图38的转向装置的外柱和间隔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2例的转向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将应用了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的整体立体图。转向装置101使转向轴102转动自如地轴支承该转向轴102。在转向轴102的后端安装有转向盘103,中间轴105借助万向接头104与转向轴102的前端相连结。万向接头106与中间轴105的下端相连结,由齿轮齿条副机构等构成的转向齿轮107与万向接头106相连结。
当驾驶者对转向盘103进行旋转操作时,其转矩经由转向轴102、万向接头104、中间轴105和万向接头106传递到转向齿轮107,借助齿轮齿条副机构使横拉杆108移动,从而能够改变车轮的转向角。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如下转向装置中的如下机构,该转向装置具备:伸缩功能,其能够调整转向盘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冲击吸收功能,其在二次碰撞时,吸收自驾驶者施加于转向盘的冲击载荷,并且能够使转向盘向前方位移,上述机构支承具备内柱和外柱的转向柱,该外柱能够沿轴线方向相对于该内柱滑动地外嵌于该内柱,构成转向装置的其他部分的构造只要能应用本发明,则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构造。
实施方式的第1例
图2至图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转向装置。如图所示,在本例中,转向柱由中空圆筒状的外柱1和内柱2组合而成。在外柱1内能转动地轴支承有上部转向轴41,在上部转向轴41的车身的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图2的右侧)安装有转向盘103。内柱2以能沿轴线方向滑动的方式内置在外柱1的前端(图2和图4的左侧)。外柱1利用作为本发明中的车身安装托架的上侧车身安装托架3安装于车身5。
在内柱2的车身前方侧,下侧车身安装托架51安装于车身5,固定在内柱2的车身前方侧的倾斜中心轴21能倾斜地轴支承于下侧车身安装托架51。另外,下部转向轴42能旋转地轴支承于内柱2,下部转向轴42与上部转向轴41花键嵌合,上部转向轴41的旋转传递到下部转向轴42。此外,下部转向轴42的前端(图2的左侧)借助图1的万向接头104与中间轴105相连结,中间轴105的前端与转向齿轮107相连结。
如图3所示,在上侧车身安装托架3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将该上侧车身安装托架3安装于车身5的左右一对凸缘部31A、31B。在与凸缘部31A、31B一体地形成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的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上,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及沿上下方向移动地夹持有间隔托架6。在本例中,将左右的侧板32A、32B与凸缘部31A、31B形成为一体,但也可以分别独立地形成侧板32A、32B和凸缘部31A、31B。
间隔托架6为相对于通过外柱1的中心轴线的垂直平面对称的形状,通过折弯铁制的矩形板材而呈U字形一体地形成间隔托架6。位于间隔托架6的上方的圆弧部61以外嵌在外柱1的外周面11上的状态利用焊接固定在外周面11上。但是,也可以利用铆接、螺栓、销和铆钉等其他结合方法将间隔托架6的圆弧部61固定在外柱1的外周面11上。
自间隔托架6的圆弧部61的下方两端连续地形成向下方伸长且与侧板32A、32B平行的平面部62A、62B。利用左右的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使平面部62A、62B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及沿上下方向移动地夹持平面部62A、62B。在平面部62A、62B上形成有沿轴线方向(与图3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较长的伸缩用的前后方向长槽63A、63B(图2至图5)。圆棒状的夹紧杆34自图3的右侧贯穿前后方向长槽63A、63B和形成于侧板32A、32B的倾斜用的上下方向长槽33A、33B(图2和图3)。上下方向长槽33A、33B形成为以倾斜中心轴21为中心的圆弧状。
在间隔托架6的平面部62A、62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有折弯部64A、64B。折弯部64A、64B自平面部62A、62B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折弯成直角。另外,在平面部62A、62B的下端沿平面部62A、62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形成有下侧折弯部65A、65B。
在折弯部64A、64B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形成有圆弧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66A、66B。如图3和图5所示,外柱1形成有供夹紧部66A、66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3A、13B。通孔13A、13B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较长地形成。夹紧部66A、66B贯穿在该通孔13A、13B中,夹紧部66A、66B与内柱2的外周面22直接抵接。构成夹紧部66A、66B的圆弧的半径优选形成为与内柱2的外周面22的半径相同或比外周面22的半径稍大。内柱2能沿轴线方向滑动地与外柱1的内周面12嵌合。夹紧部66A、66B的形状不限定于圆弧状,也可以是直线形状。另外,夹紧部66A、66B与内柱2的外周面22相接触的接触部的中央位置间的角度α(参照图3)可以为90度、120度等任意角度。
如图3所示,在夹紧杆34的右侧形成有头部341,头部341与侧板32B的外侧面抵接。在头部341的左侧外径部形成有比上下方向长槽33B的槽宽稍窄的矩形截面的止转部342。止转部342嵌入在上下方向长槽33B中,防止夹紧杆34相对于上侧车身安装托架3转动,并且在调整转向盘103的上下方向位置时,使夹紧杆34沿上下方向长槽33B滑动。
固定凸轮343、可动凸轮344、推动轴承345和调整螺母346依次外嵌在夹紧杆34的左端外周面上,形成在调整螺母346的内径部上的内螺纹348与形成在夹紧杆34的左端的外螺纹347螺纹接合。在可动凸轮344的左端面固定有操作杆349,利用由该操作杆349一体地操作的可动凸轮344和固定凸轮343构成凸轮锁定机构。固定凸轮343与上下方向长槽33A卡合,不能相对于上侧车身安装托架3旋转,在调整转向盘103的上下方向位置时,使固定凸轮343沿上下方向长槽33A滑动。
在利用倾斜伸缩功能将转向盘103固定在期望的位置的情况下,当转动操作杆349时,在可动凸轮344的山部跨上固定凸轮343的山部而向图3的右侧推固定凸轮343的同时,向图3的左侧拉夹紧杆34,从而夹紧侧板32A、32B。并且,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夹紧间隔托架6的平面部62A、62B。平面部62A、62B向车宽方向内侧弹性变形,折弯部64A、64B的左右一对的夹紧部66A、66B从左右两侧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22。
另一方面,在解除转向盘103的固定的情况下,向反方向转动操作杆349,则可动凸轮344的谷部进入固定凸轮343的山部,向右侧推固定凸轮343的力解除,同时向左侧拉夹紧杆34的力也解除。由此,侧板32A、32B远离,平面部62A、62B的弹性变形解除,夹紧部66A、66B的夹紧力解除。
由此,能够利用倾斜伸缩功能使外柱1和间隔托架6在规定的范围内移动,直到将转向盘103调整至期望的上下方向位置及前后方向位置。详细而言,在自上侧车身安装托架3的夹紧释放了间隔托架6和内柱2后,握住转向盘103,使外柱1相对于内柱2沿轴线方向滑动而调整至期望的前后方向位置。此时,间隔托架6由夹紧杆34引导而与外柱1一并沿轴线方向滑动。另外,握住转向盘103,将间隔托架6和外柱1以倾斜中心轴21为中心调整到期望的上下方向位置上。然后,利用上侧车身安装托架3夹紧间隔托架6和内柱2。
在本例中,间隔托架6的左右一对夹紧部66A、66B从左右两侧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因而,夹紧力的左右平衡良好,外柱1夹紧内柱2的夹紧力不会因为转向盘103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不同而变动。另外,间隔托架6的上方侧固定于外柱1的外周面11,在间隔托架6的下方侧形成有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的夹紧部66A、66B,所以间隔托架6的构造简单,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的第2例
图6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的转向装置的外柱1和间隔托架6分开表示的分解立体图,是相当于第1例的图5的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与在第1例中一体地形成间隔托架6不同,在第2例中,间隔托架6由分为两部分而成的2个构成零件形成。即,如图6所示,本例的间隔托架6由左间隔托架6A和右间隔托架6B构成。左间隔托架6A和右间隔托架6B为相对于通过外柱1的中心轴线的垂直平面对称的形状,将铁制的矩形板材折弯而形成左间隔托架6A和右间隔托架6B。左间隔托架6A的上方的圆弧部61A和右间隔托架6B的上方的圆弧部61B外嵌在外柱1的外周11上,利用焊接固定在外周面11上。
在左间隔托架6A的下方和右间隔托架6B的下方形成有与侧板32A、32B平行的平面部62A、62B。平面部62A、62B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及沿上下方向移动地夹持在左右的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中。在平面部62A、62B形成有沿轴线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较长的伸缩用长槽63A、63B。
在左间隔托架6A的平面部62A和右间隔托架6B的平面部62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有折弯部64A、64B。折弯部64A、64B自平面部62A、62B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折弯成直角。另外,在平面部62A、62B的下端沿平面部62A、62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与第1例同样地形成有下侧折弯部65A、65B。
在折弯部64A、64B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圆弧状的左右一对的夹紧部66A、66B。外柱1形成有供夹紧部66A、66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3A、13B。通孔13A、13B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较长地形成。夹紧部66A、66B贯穿该通孔13A、13B,夹紧部66A、66B与第1例同样地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第2例的其他结构和效果与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3例
图7和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3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例中,利用其他零件形成间隔托架6的左右的夹紧部68A、68B,并且增大了该夹紧部68A、68B的刚性。在本例中,间隔托架6也由左间隔托架6A和右间隔托架6B构成,左间隔托架6A的上方的圆弧部61A和右间隔托架6B的上方的圆弧部61B外嵌在外柱1的外周面11上,利用焊接固定于外周面11。在左间隔托架6A的下方和右间隔托架6B的下方形成有与侧板32A、32B平行的平面部62A、62B。平面部62A、62B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及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被左右的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夹持。在平面部62A、62B形成有沿轴线方向(与图7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较长的前后方向长槽63A、63B。
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折弯成山脊状而成的折弯部67A、67B利用焊接固定在平面部62A的内侧面621A和平面部62B的内侧面621B的、上下方向的2处位置。折弯部67A、67B沿平面部62A和平面部62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形成。折弯部67A、67B自平面部62A、62B的内侧面621A、621B的下端部向斜上方伸长,将在内侧面621A、621B的上方侧(靠近内柱2的一侧)向外侧压曲而伸长的部分的上表面所构成的斜面,做成直线状的夹紧部68A、68B。
在外柱1形成有供夹紧部68A、68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4A、14B。通孔14A、14B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较长地形成。夹紧部68A、68B贯穿该通孔14A、14B,夹紧部68A、68B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22。也可以在内柱2的与夹紧部68A、68B相面对的外周面22上形成平面部,在夹紧部68A、68B夹紧了内柱2的外周面22时,以平面彼此抵接。
在折弯部67A、67B的车身下方侧(远离内柱2的一侧)的斜面上,形成有与平面部62A、62B的前后方向长槽63A、63B同一形状的前后方向长槽69A、69B。圆棒状的夹紧杆34从图7的右侧贯穿在前后方向长槽63A、63B、69A、69B和形成在侧板32A、32B上的上下方向长槽33A、33B中。
在本例中,左间隔托架6A的夹紧部68A和右间隔托架6B的夹紧部68B也从左右两侧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因而,夹紧力的左右平衡良好,外柱1夹紧内柱2的夹紧力不会因为转向盘103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不同而变动。特别是,由于利用沿间隔托架6A、6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折弯成山脊状而成的折弯部67A、67B形成用于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的夹紧部68A、68B,所以夹紧部68A、68B的刚性大,能够增大夹紧力。第3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及第2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4例
图9至图1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4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例中,代替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将通孔形成为较长,而将通孔在车身前方侧和车身后方侧分为两部分,将通孔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形成为较短。即,本例的间隔托架6具有与第1例相同的形状。但是,也可以与第2例同样地将间隔托架6分开为左间隔托架和右间隔托架。
在间隔托架6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折弯成直角而成的折弯部64A、64B,在折弯部64A、64B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圆弧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66A、66B。如图10和图11所示,外柱1形成有供车身后方侧的夹紧部66A、66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5A、15B和供车身前方侧的夹紧部66A、66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6A、16B。通孔15A、15B、16A、16B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较短地形成,形成为比夹紧部66A、66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厚度稍大的尺寸。
夹紧部66A、66B贯穿在该通孔15A、15B、16A、16B中,夹紧部66A、66B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在本例中,通孔15A、15B、16A、16B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较短地形成。因此,能够将通孔的开口面积抑制为较小,提高外柱1的刚性,所以能够提高转向装置的转向感。第4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5例
图12和图1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5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例中,只在车身后方侧的1处位置形成沿轴线方向较短的通孔15A。即,本例的间隔托架6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形状。但是,在本例中,也可以与第2例同样地将间隔托架6分开为左间隔托架和右间隔托架。
在本例中,外柱1只形成有供车身后方侧的夹紧部66A、66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5A、15B。车身前方侧的夹紧部66A、66B位于比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面17靠车身前方侧的位置。通孔15A、15B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较短地形成,形成为比车身后方侧的夹紧部66A、66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厚度稍大的尺寸。
车身后方侧的夹紧部66A、66B贯穿在该通孔15A、15B中,车身后方侧的夹紧部66A、66B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另外,车身前方侧的夹紧部66A、66B不经由通孔地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在本例中,由于通孔15A、15B只形成在车身后方侧的1处,所以能够缩短外柱1的轴线方向长度,延长碰撞时的外柱1的塌陷(collapse)行程。另外,由于车身后方侧的通孔15A、15B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较短地形成,所以能够将通孔的开口面积抑制为较小,提高外柱1的刚性,提高转向装置的转向感。第5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6例
图14至图1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6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及第5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及第5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及第5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只在车身后方侧的1处位置形成沿轴线方向较短的通孔15A,并且提高了外柱1夹紧内柱2时的保持力的例子。即,本例的间隔托架6具有与第2例的分为两部分的间隔托架6相同的形状,由左间隔托架6A和右间隔托架6B构成。但是,也可以与第1例、第5例同样地将间隔托架6形成为一体。
在本例中,外柱1只形成有供车身后方侧的夹紧部66A、66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5A、15B。车身前方侧的夹紧部66A、66B位于比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面17靠车身前方侧的位置上。通孔15A、15B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较短地形成,形成为比车身后方侧的夹紧部66A、66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厚度稍大的尺寸。
在本例中,在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面17的车身上方侧,形成有自车身前方侧的端面17向车身前方侧突出的载荷承受部18。在本例中,当车身前方侧的夹紧部66A、66B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时,朝向车身上方侧的载荷作用于内柱2。载荷承受部18支承该朝向车身上方侧的载荷,所以外柱1夹紧内柱2时的保持力得到提高。第6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及第5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7例
图1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7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及第5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及第5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及第5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在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66A、66B上覆盖有树脂构件的例子。即,如图17的(a)、(b)所示,本例的间隔托架6具有与实施例1相同的形状。但是,在本例中,也可以采用被分为两部分的间隔托架6。在间隔托架6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有折弯部64A、64B。如图17的(b)所示,在本例中,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的折弯部64A、64B和夹紧部66A、66B上,覆盖有合成树脂制的树脂构件71A、71B。在树脂构件71A、71B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圆弧状的夹紧部72A、72B。该树脂构件71A、71B的夹紧部72A、72B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
在本例中,由于借助树脂构件71A、71B的夹紧部72A、72B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所以摩擦系数小,能够顺利地调整转向盘103的前后方向位置。另外,在二次碰撞时外柱1能够顺利地向前方位移(塌陷移动),所以冲击能量吸收性能是稳定的。
实施方式的第8例
图18和图1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8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及第4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及第4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及第4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在将间隔托架6焊接于外柱1时,相对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倾斜地形成焊接的长度方向的例子。即,在本例的间隔托架6的上方的圆弧部61上形成有相对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19倾斜的倾斜边61C、61D。将圆弧部61外嵌在外柱1的外周面11上,利用焊接将倾斜边61C、61D固定于外周面11。因而,在将间隔托架6焊接于外柱1时,相对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19倾斜地形成焊接的长度方向。
在使焊接的长度方向与外柱1的中心轴线19平行或成直角地进行焊接时,焊接后,外柱1在焊接热量的作用下发生热变形,有时外柱1的内周面12变形为椭圆形,或在外柱1上产生轴线方向的翘曲。当外柱1热变形时,不能顺利地调整转向盘103的前后方向位置,所以需要在焊接后进行外柱1的变形的修正工序,制造成本增加。针对该问题,在本例中,在将间隔托架6焊接于外柱1时,由于焊接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19倾斜地形成,所以能够抑制外柱1的内周面12向椭圆形的变形、外柱1的轴线方向的翘曲,所以能够省略修正工序,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第8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及第4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9例
图2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9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第4例及第8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第4例及第8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第4例及第8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第8例的变形例,是在将间隔托架6焊接于外柱1时,相对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倾斜地形成焊接的长度方向,并且靠近外柱1的端面进行焊接的例子。即,如图20所示,本例的间隔托架6具有与第8例相同的形状。在本例中,靠近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面17地配置间隔托架6的车身前方侧的折弯部64A、64B和夹紧部66A、66B。另外,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的通孔16A、16B以在该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面17开口的方式形成为缺口状。
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面17附近由于开设有通孔16A、16B,所以刚性降低。因而,当在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面17附近焊接间隔托架6时,具有焊接后的热变形使外柱1的轴线方向的翘曲增大的倾向。针对该问题,在本例中,在将间隔托架6焊接于外柱1时,焊接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19倾斜地形成。由此,能够抑制外柱1的轴线方向的翘曲,所以能够省略修正工序,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第9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第4例和第8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10例
图2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0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第4例及第8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第4例及第8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第4例及第8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也是第8例的变形例,是在将间隔托架6焊接于外柱1时,相对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倾斜地形成焊接的长度方向,并且与外柱1的中心轴线正交地形成一部分的焊接部的焊接的长度方向的例子。即,如图21所示,本例的间隔托架6具有与第8例相同的形状。此外,在本例中,利用焊接来固定外周面11和间隔托架6的圆弧部61的车身后方侧的正交边(与外柱1的中心轴线正交的边)61E。因而,在将间隔托架6焊接于外柱1时,焊接的长度方向由相对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19倾斜的部分(倾斜边61C、61D)和与中心轴线19正交的部分(正交边61E)这两种部分构成。
在本例中,在将间隔托架6焊接于外柱1时,焊接的长度方向由相对于外柱1的中心轴线19倾斜的部分和与中心轴线19正交的部分这两种部分构成,所以能够抑制外柱1的内周面12向椭圆形的变形、外柱1的轴线方向的翘曲,因此能够省略修正工序,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第10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第4例及第8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11例
图22至图2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1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及第4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及第4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及第4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在车身前方侧、车身后方侧、车身前方侧与车身后方侧的中间位置这3处位置形成有夹紧部和通孔的例子。即,在本例的间隔托架6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有折弯部64A、64B,并且在间隔托架6的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的中间位置,在平面部62A的内侧面621A和平面部62B的内侧面621B上利用焊接固定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突出的突出部641A、641B。突出部641A、641B也在车宽方向的内侧面上分别形成有圆弧状的夹紧部661A、661B。夹紧部661A、661B的形状为与折弯部64A、64B的夹紧部66A、66B相同的形状。
外柱1形成有供车身后方侧的夹紧部66A、66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5A、15B和供车身前方侧的夹紧部66A、66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6A、16B。另外,在通孔15A与通孔16A、通孔15B与通孔16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的中间位置上,形成有左右一对通孔151A、151B,中间位置的夹紧部661A、661B贯穿在中间位置的通孔151A、151B中。通孔15A、15B、151A、151B、16A、16B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较短地形成,形成为比夹紧部66A、66B、夹紧部661A、661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厚度稍大的尺寸。
夹紧部66A、66B、夹紧部661A、661B贯穿在该通孔15A、15B、151A、151B、16A、16B中,夹紧部66A、66B和夹紧部661A、661B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在本例中,除了获得第4例的效果以外,由于利用6处的夹紧部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22,所以夹紧部的刚性大,还能提高夹紧力,提高转向装置的转向感。第11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及第4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12例
图26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2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第2例及第1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第2例及第1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第2例及第1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第12例是与第2例同样地利用其他零件形成间隔托架6的左右夹紧部,并且与第11例同样地在车身前方侧、车身后方侧、车身前方侧与车身后方侧的中间位置这3处位置形成有夹紧部和通孔的例子。即,如图26所示,本例的间隔托架6由左间隔托架6A和右间隔托架6B构成,在左间隔托架6A和右间隔托架6B上分别设有形成在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的折弯部64A、64B和利用焊接固定在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的中间位置的突出部641A、641B。在这些折弯部64A、64B和突出部641A、641B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上,分别形成有圆弧状的夹紧部66A、66B、661A、661B。本例能够获得第2例的效果和第11例的效果的组合效果。第12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弟2例和第1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13例
图27和图2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3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第5例及第1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第5例及第1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第5例及第1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如下这种例子:与第11例同样地在车身前方侧、车身后方侧、车身前方侧与车身后方侧的中间位置这3处位置形成有夹紧部,并且与第5例同样地省略设置车身前方侧的通孔,只在车身后方侧、车身后方侧的通孔与端面的中间位置这2处位置形成有通孔。即,在本例中,外柱1只形成有车身后方侧的夹紧部66A、66B和供中间位置的夹紧部661A、661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5A、15B、151A、151B。另一方面,车身前方侧的夹紧部66A、66B位于比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的端面17靠车身前方侧的位置。
车身后方侧的夹紧部66A、66B和中间位置的夹紧部661A、661B贯穿在该通孔15A、15B、151A、151B中,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另外,车身前方侧的夹紧部66A、66B不经由通孔地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本例能够获得第5例的效果和第1例的效果的组合效果。第13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第5例和第1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14例
图2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4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第2例及第13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第2例及第13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第2例及第13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为如下这种例子:与第13例不同且与第2例同样地利用分为两部分的构成零件6A、6B构成间隔托架6,与第13例同样地在车身前方侧、车身后方侧、车身前方侧与车身后方侧的中间位置这3处位置形成夹紧部66A、66B、661A、661B,并且在车身后方侧和中间位置这2处位置形成通孔15A、15B、151A、151B。本例具有第2例的效果与第13例的效果的组合效果。第14例的其他效果及结构与第1例、第2例和第13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15例
图30和图3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5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在外柱1的车身上方侧配置有夹紧杆34和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的例子。即,间隔托架6具有相对于通过外柱1的中心轴线的垂直平面对称的形状,将铁制的矩形板材折弯成U字形而一体地形成该间隔托架6。间隔托架6的下方的圆弧部61外嵌在外柱1的外周面11上,间隔托架6利用焊接而固定于车身下方侧的外周面11。
间隔托架6在圆弧部61的上方两端以向上方伸长的方式形成有与侧板32A、32B平行的平面部62A、62B。平面部62A、62B能沿前后方向移动以及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被左右的侧板32A、32B的内侧面321A、321B夹持。在平面部62A、62B上形成有沿轴线方向(与图30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较长的前后方向长槽63A、63B。圆棒状的夹紧杆34从图30的右侧贯穿前后方向长槽63A、63B和形成于侧板32A、32B的上下方向长槽33A、33B,夹紧杆34配置在外柱1的车身上方侧。
在间隔托架6的平面部62A、62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有折弯部64A、64B。折弯部64A、64B自平面部62A、62B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折弯成直角。在折弯部64A、64B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圆弧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66A、66B。在外柱1的车身上方侧形成有供夹紧部66A、66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3A、13B。通孔13A、13B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较长地形成。夹紧部66A、66B贯穿在该通孔13A、13B中,夹紧部66A、66B直接夹紧内柱2的车身上方侧的外周面22。第15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16例
图3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6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将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形成为直线状的例子。即,如图32所示,在间隔托架6的折弯部64A、64B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直线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662A、662B。夹紧部662A、662B贯穿在通孔13A、13B中,夹紧部662A、662B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也可以在内柱2的与夹紧部662A、662B相面对的外周面22上形成平面部,在夹紧部662A、662B夹紧了内柱2的外周面22时,平面彼此相接触。
在本例中,由于将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662A、662B形成为直线状,所以夹紧部662A、662B的加工容易进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另外,固紧力垂直作用于夹紧部662A、662B的直线部,所以能够将作用于夹紧杆34的轴线方向的夹紧力高效地传递给夹紧部。第16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17例
图3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7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将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形成为直线状,并且将外柱和内柱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中空多边形筒状的例子。即,如图33所示,在中空多边形筒状(中空正八边形筒状)的外柱1内,中空多边形筒状(中空正八边形筒状)的内柱2能沿轴线方向滑动地嵌合在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与图33的纸面正交的里侧)。外柱1和内柱2利用液压成形而成形为中空多边形筒状。外柱1和内柱2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八边形,也可以采用四边形、六边形等任意的多边形。
沿外柱1的外周面11向车身下方侧折弯成梯形地形成间隔托架6。间隔托架6的上方的梯形部611外嵌在外柱1的外周面11上,间隔托架6利用焊接而固定于外周面11。在间隔托架6的折弯部64A、64B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直线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662A、662B。夹紧部662A、662B贯穿在通孔13A、13B中,夹紧部662A、662B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的车身下方侧的左右一边。在本例中,夹紧部662A、662B相对于夹紧杆34的轴心的倾斜角度为45度,与夹紧部662A、662B垂直的垂直线形成为通过内柱2的中心。
在本例中,间隔托架6的直线状的夹紧部662A、662B与内柱2的外周面22的直线状的一边面接触,所以固紧时的保持力得到提高。另外,由于将夹紧部662A、662B形成为直线状,所以夹紧部662A、662B的加工容易进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第17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18例
图3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8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将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形成为直线状,并且在内柱的外周面上形成与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相接触的凸部的例子。即,如图34所示,在间隔托架6的折弯部64A、64B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上形成有直线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662A、662B。另一方面,在圆筒状的外柱1形成有供夹紧部662A、662B贯穿的左右一对沿轴线方向较长的通孔13A、13B。夹紧部662A、662B贯穿在该通孔13A、13B中,夹紧部662A、662B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
另一方面,在圆筒状的内柱2的外周面22上,沿圆周以90度的间隔形成有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凸部221A、221B、221C、221D和向半径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222A、222B、222C、222D,凸部221A~221D能沿轴线方向滑动地与外柱1的内周面12嵌合。凹部222A~222D与外柱1的内周面12隔着间隙面对。凸部221A~221D的宽度比通孔13A、13B的宽度稍窄地形成。另外,凸部221A~221D的轴线方向的长度(与图34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长度)以能沿外柱1的前后方向移动的长度量,比通孔13A、13B的轴线方向长度长地形成。因而,无论外柱1的前后方向位置如何,夹紧部662A、662B都能直接夹紧内柱2的车身下方侧的凸部221A、221B。
在本例中,由于可靠地确保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662A、662B与内柱2的外周面22相接触的接触部,所以间隔托架6夹紧内柱2的夹紧力是稳定的。在本例中,凸部221A~221D在内柱2的外周面22上以90度的间隔形成有4个。作为其他例,也可以去掉车身斜上方侧的外周的2个凸部221C、221D,取而代之在车身的正上方侧的外周形成1个凸部,利用共3个凸部和共3个凹部构成内柱2的外周面22。第18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19例
图35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19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在外柱1的内周面12与内柱2的外周面22之间夹设有摩擦系数小的衬套23的例子。如图35所示,在中空圆筒状的外柱1的内周面12中内嵌有圆筒形状的衬套23,内柱2能沿轴线方向滑动地内嵌在衬套23的内周面中。衬套23由摩擦系数小的合成树脂成形。在本例中,由于在外柱1的内周面12与内柱2的外周面22之间夹设有摩擦系数小的衬套23,所以能够用较小的力使外柱1相对于内柱2移动。第19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20例
图36和图37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0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为如下这种例子:在间隔托架6的左右的平面部62A、62B上,在车身上下方向的2处位置形成有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且与侧板32A、32B的左右的内侧面321A、321B抵接的凸面622A、623A、622B、623B。凸部622A、623A、622B、623B沿平面部62A、62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形成。车身上方侧的凸部622A、622B形成在外柱1的轴心位置,车身下方侧的凸部623A、623B形成在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66A、66B的位置上。也可以在左右的内侧面321A、321B的车身上下方向的2处位置形成向车宽方向的内侧突出的凸部,使间隔托架6的平面部62A、62B保持平面状态。
在本例中,在利用倾斜伸缩功能将转向盘103固定在期望的位置的情况下,当转动操作杆349时,利用侧板32A、32B借助间隔托架6的凸部622A、623A、622B、623B夹紧间隔托架6。因而,将固紧力传递至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66A、66B和外柱1的轴心位置近旁,所以固紧时的保持力得到提高。第20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21例
图38和图3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1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将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夹紧内柱2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形成为较长的例子。本例的间隔托架6由左间隔托架6A和右间隔托架6B构成,左间隔托架6A和右间隔托架6B的平面部62A、62B的上端近旁的内侧面621A、621B利用焊接而固定于外柱1的外周面11的外侧面。在平面部62A、62B上的车身上下方向的2处位置形成有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622A、623A、622B、623B。车身下方侧的凸部623A、623B沿平面部62A、62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形成。车身上方侧的凸部622A、622B比平面部62A、62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稍短地形成。车身上方侧的凸部622A、622B位于外柱1的轴心位置,车身下方侧的凸部623A、623B位于接下来说明的间隔托架6的夹紧部74A、74B的位置上。
在左间隔托架6A和右间隔托架6B的平面部62A、62B的下端,沿平面部62A、62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全长地分别形成有折弯部73A、73B。折弯部73A、73B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折弯成V字形。折弯部73A、73B向外柱1的轴心朝车身上方侧延伸,在折弯部73A、73B的上端形成有直线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74A、74B。另外,在折弯部73A、73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焊接固定有加强板75A、75B,连接平面部62A、62B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和折弯部73A、73B而加强折弯部73A、73B。
外柱1形成有供夹紧部74A、74B贯穿的左右一对通孔13A、13B。通孔13A、13B沿外柱1的轴线方向较长地形成,形成为比夹紧部74A、74B的轴线方向的长度稍大的尺寸。夹紧部74A、74B贯穿在该通孔13A、13B中,夹紧部74A、74B直接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在本例中,由于夹紧部74A、74B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增加,所以夹紧时的刚性大,能够增大夹紧力。第21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相同。
实施方式的第22例
图40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第22例的转向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例相同的零件和要素,标注与第1例相同的参照编号,并且只说明与第1例不同的部分,省略重复说明。
本例是将外柱1的车身前方端固定于车身,将外柱1配置在车身前方侧,将内柱2配置在车身后方侧的例子。即,如图40所示,在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图40的左侧),下侧车身安装托架51安装于车身5,固定在外柱1的车身前方侧的倾斜中心轴111能倾斜地轴支承于下侧车身安装托架51。另外,外柱1的车身后方侧(图40的右侧)利用上侧车身安装托架(车身安装托架)3安装于车身5。
未图示的下部转向轴能转动地轴支承在中空圆筒状的外柱1内,下部转向轴的左端借助图1的万向接头104与中间轴105相连结,中间轴105的下端与转向齿轮107相连结。
内柱2能沿轴线方向滑动地内嵌在外柱1的车身后方侧(图40的右侧)。未图示的上部转向轴能旋转地轴支承于内柱2,上部转向轴与下部转向轴花键嵌合,将上部转向轴的旋转传递到下部转向轴。在上部转向轴的车身后方侧(图40的右侧)安装有图1的转向盘103。
在上侧车身安装托架3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将该上侧车身安装托架3安装于车身5的左右一对凸缘部31A、31B。间隔托架6只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被左右的侧板32A、32B的内侧面夹持,该侧板32A、32B与凸缘部31A、31B形成为一体且沿上下方向延伸。
一体地形成为U字形的间隔托架6的上方的圆弧状部外嵌在外柱1的外周面11上,利用焊接固定于外周面11。与第1例同样,在间隔托架6的折弯部64A、64B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圆弧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66A、66B。外柱1形成有供夹紧部77A、66B贯穿的左右一对的通孔13A、13B。
在间隔托架6上沿与图40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形成有未图示的圆孔,圆棒状的夹紧杆34从与图40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贯穿圆孔和形成于侧板32A、32B的上下方向长槽33A、33B。上下方向长槽33A、33B形成为以倾斜中心轴111为中心的圆弧状。
因而,间隔托架6能沿上下方向移动地被左右的侧板32A、32B的内侧面夹持。在利用倾斜伸缩功能将转向盘103固定在期望的位置上的情况下,当转动操作杆349时,夹紧侧板32A、32B,夹紧间隔托架6。并且,间隔托架6的左右一对夹紧部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
另一方面,在解除转向盘103的固定的情况下,反向转动操作杆349,使侧板32A、32B远离,解除间隔托架6的夹紧。由此,能够使间隔托架6和内柱2移动到期望的上下方向位置及前后方向位置。并且,握住转向盘103,使内柱2相对于外柱1沿轴线方向滑动,将转向盘103调整到期望的前后方向位置。在本例中,此时,将间隔托架6和外柱1一并保持在固定了的位置。另外,握住转向盘103,使内柱2、外柱1和间隔托架6以倾斜中心轴111为中心沿上下方向移动,将转向盘103调整到期望的倾斜位置。随后,利用上侧车身安装托架3夹紧间隔托架6,从而使间隔托架6的左右一对夹紧部夹紧内柱2的外周面22。
在本例中,由于不必在间隔托架6上设置第1例中的前后方向长槽63A、63B,所以间隔托架6的构造简单,能够削减制造成本。第22例的其他结构及效果与第1例相同。
根据在既能调整转向盘的上下方向位置、又能调整转向盘的前后方向位置的倾斜伸缩式的转向装置中应用了本发明的例子,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也可以在只具有伸缩功能的转向装置中应用本发明。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通常,内柱能沿轴线方向滑动地与外柱的车身前方侧嵌合,但也可以在像第22例那样外柱能沿轴线方向滑动地与内柱的车身前方侧嵌合的转向装置中,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的结构。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通常在外柱的车身下方侧配置夹紧杆,但也可以在像第15例那样在外柱的车身上方侧配置有夹紧杆的转向装置中,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的结构。这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各例只要不影响组合的范围,则能够将各例彼此的结构应用在其他例中。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这些实施方式的各例。
附图标记说明
101、转向装置;102、转向轴;103、转向盘;104、万向接头;105、中间轴;106、万向接头;107、转向齿轮;108、横拉杆;1、外柱;11、外周面;111、倾斜中心轴;12、内周面;13A、13B、通孔;14A、14B、通孔;15A、15B、通孔;151A、151B、通孔;16A、16B、通孔;17、车身前方侧的端面;18、载荷承受部;19、中心轴线;2、内柱;21、倾斜中心轴;22、外周面;221A、221B、221C、221D、凸部;222A、222B、222C、222D、凹部;23、衬套;24A、24B、通孔;3、上侧车身安装托架(车身安装托架);31A、31B、凸缘部;32A、32B、侧板;321A、321B、内侧面;33A、33B、上下方向长槽;34、夹紧杆;341、头部;342、止转部;343、固定凸轮;344、可动凸轮;345、推动轴承;346、调整螺母;347、外螺纹;348、内螺纹;349、操作杆;41、上部转向轴;42、下部转向轴;5、车身;51、下侧车身安装托架;6、间隔托架;6A、左间隔托架;6B、右间隔托架;61、圆弧部;611、梯形部;61A、61B、圆弧部;61C、61D、倾斜边;61E、正交边;62A、62B、平面部;621A、621B、内侧面;622A、622B、凸部;623A、623B、凸部;63A、63B、前后方向长槽;64A、64B、折弯部;641A、641B、突出部;65A、65B、下侧折弯部;66A、66B、夹紧部;661A、661B、夹紧部;662A、662B、夹紧部;67A、67B、折弯部;68A、68B、夹紧部;69A、69B、前后方向长槽;71A、71B、树脂构件;72A、72B、夹紧部;73A、73B、折弯部;74A、74B、夹紧部;75A、75B、加强板。
Claims (10)
1.一种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包括:
内柱;
外柱,其能沿轴线方向相对于所述内柱滑动地外嵌于该内柱,该外柱具有左右一对通孔;
车身安装托架,其能安装在车身上,具有左右的侧板;
间隔托架,其具有左右一对的夹紧部,这些夹紧部插入在所述左右一对通孔中且能夹紧所述内柱的外周面,该间隔托架固定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上,并且能滑动地被所述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夹持;
固紧装置,其使所述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夹紧于所述间隔托架,
在利用所述固紧装置使所述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夹紧所述间隔托架的情况下,所述间隔托架的左右一对夹紧部直接夹紧所述内柱的外周面,使所述内柱不能相对于所述外柱沿轴线方向移动地固紧该内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间隔托架一体地形成为U字形,该间隔托架的圆弧部外嵌在所述外柱的外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利用被分为两部分的左右的构成零件构成所述间隔托架,各构成零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外柱的外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间隔托架的被所述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夹持的部分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两端,形成向车宽方向的内侧折弯而成的折弯部,在所述折弯部的车宽方向的内侧面形成有所述夹紧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在所述间隔托架的被所述车身安装托架的左右侧板夹持的部分,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全长形成有向车宽方向的内侧伸长的折弯部或突出部,利用所述折弯部或突出部的与所述内柱的外周面抵接的抵接面,形成所述夹紧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通过焊接所述间隔托架中的外嵌在所述外柱上的部分,将该间隔托架固定在该外柱的外周面上,且使将所述间隔托架固定在所述外柱上的焊接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外柱的中心轴线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将所述间隔托架的左右的夹紧部形成为圆弧状或直线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间隔托架的左右的夹紧部夹紧所述内柱的车身下方侧的外周面或车身上方侧的外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将所述内柱和所述外柱形成为中空圆筒状或中空多边形筒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内柱或所述外柱的车身前方侧固定于车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43586 | 2011-06-28 | ||
JP2011143586A JP5459272B2 (ja) | 2010-07-06 | 2011-06-28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PCT/JP2012/063751 WO2013001965A1 (ja) | 2011-06-28 | 2012-05-29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85308A true CN102985308A (zh) | 2013-03-20 |
CN102985308B CN102985308B (zh) | 2015-07-08 |
Family
ID=47423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00477.9A Active CN102985308B (zh) | 2011-06-28 | 2012-05-29 | 转向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132851B2 (zh) |
EP (1) | EP2727795B1 (zh) |
JP (1) | JP5459272B2 (zh) |
CN (1) | CN102985308B (zh) |
WO (1) | WO2013001965A1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246762A (zh) * | 2014-02-19 | 2016-01-1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装置 |
CN106103239A (zh) * | 2014-02-05 | 2016-11-09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装置 |
CN108778894A (zh) * | 2016-03-17 | 2018-11-09 |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和用于制造转向柱的方法 |
CN109484464A (zh) * | 2017-09-12 | 2019-03-19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操舵装置 |
CN109606456A (zh) * | 2019-01-11 | 2019-04-12 | 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及车辆 |
CN110356463A (zh) * | 2019-08-19 | 2019-10-22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转向管柱四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
CN111688790A (zh) * | 2019-03-11 | 2020-09-22 | 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 汽车转向管柱的夹紧机构 |
US11827267B2 (en) * | 2022-03-17 | 2023-11-28 |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 Steering devic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1110277D0 (en) * | 2011-06-17 | 2011-08-03 | Trw Ltd | A clamp assembly for a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US8997602B2 (en) | 2011-12-21 | 2015-04-07 | Jtekt Corporation | Position adjustable steering device |
JP2013129303A (ja) * | 2011-12-21 | 2013-07-04 | Jtekt Corp | 位置調整式操舵装置 |
JP5788829B2 (ja) * | 2012-04-06 | 2015-10-07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414661B2 (ja) * | 2013-07-03 | 2018-10-31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WO2015064397A1 (ja) * | 2013-10-30 | 2015-05-07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5473418B (zh) * | 2013-10-30 | 2017-08-0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装置 |
GB201323068D0 (en) * | 2013-12-27 | 2014-02-12 | Trw Ltd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ey |
JP2015140021A (ja) * | 2014-01-27 | 2015-08-03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TWM495930U (zh) * | 2014-11-13 | 2015-02-21 | Fuko Inc | 可提高桿件鎖固強度的伸縮桿 |
FR3029489B1 (fr) * | 2014-12-09 | 2018-06-15 |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 Mecanisme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ajustable en profondeur a butee escamotable |
DE102015000029A1 (de) * | 2015-01-08 | 2016-07-14 | Thyssenkrupp Ag | Lenksäule mit adaptierbarer Schwenklagerung |
JP6497543B2 (ja) * | 2015-01-22 | 2019-04-10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016190526A (ja) | 2015-03-31 | 2016-11-10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JP6597092B2 (ja) | 2015-09-11 | 2019-10-3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80229754A1 (en) * | 2015-09-29 | 2018-08-16 | Nsk Ltd. | Position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steering wheel |
CN107921987A (zh) * | 2015-10-22 | 2018-04-17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带支架的外柱、带支架的转向柱和转向装置 |
JP2017197141A (ja) * | 2016-04-28 | 2017-11-02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702418B2 (ja) * | 2016-07-19 | 2020-06-0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DE102016218271A1 (de) * | 2016-09-22 | 2018-03-22 | Thyssenkrupp Ag | Manteleinheit für eine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s |
JP6923390B2 (ja) * | 2017-08-09 | 2021-08-18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DE102017219914B4 (de) * | 2017-11-09 | 2019-07-18 | Thyssenkrupp Ag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11447170B2 (en) * | 2018-10-22 | 2022-09-20 | Nsk Ltd. | Steering column and steering device |
WO2020101018A1 (ja) * | 2018-11-16 | 2020-05-22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CN112429073B (zh) * | 2020-11-27 | 2022-06-07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转向管柱组件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85624A (zh) * | 2006-06-07 | 2007-12-12 | 株式会社万都 | 倾转及伸缩式转向系统 |
US20090174177A1 (en) * | 2008-01-08 | 2009-07-09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rollers to reduce friction during column collapse |
EP2100795A2 (en) * | 2008-03-11 | 2009-09-16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Locking mechanism for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having impact teeth |
JP2010189004A (ja) * | 2004-08-05 | 2010-09-02 | Nsk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CN101934813A (zh) * | 2009-06-30 | 2011-01-05 | 万都株式会社 | 车用转向柱以及具有该转向柱的车用转向装置 |
CN101954923A (zh) * | 2009-07-09 | 2011-01-26 | 万都株式会社 | 车辆转向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588047B1 (fr) | 1985-09-30 | 1988-01-08 | Peugeot Cycles | Dispositif de fixation pour une piece tubulaire en particulier pour 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
JP2989680B2 (ja) * | 1991-02-15 | 1999-12-13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2927563B2 (ja) | 1991-03-13 | 1999-07-28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H0560982A (ja) | 1991-08-30 | 1993-03-12 | Nikon Corp | ケーラー照明光学系 |
AU6886396A (en) * | 1995-09-11 | 1997-04-01 | Nastech Europe Limited | Adjustable vehicle steering column clamping mechanism |
JPH1053144A (ja) | 1996-08-09 | 1998-02-24 | Toyota Motor Corp |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5979265A (en) * | 1997-09-11 | 1999-11-09 | Mando Machinery Corporation | Tilting and telescopic structure for steering columns |
EP1125820B2 (en) * | 2000-02-15 | 2012-07-11 | Nsk Ltd | Steering device for car |
JP2002067976A (ja) | 2000-09-04 | 2002-03-08 | Fuji Kiko Co Ltd |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3886766B2 (ja) | 2001-01-11 | 2007-02-28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チルト・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JP4609203B2 (ja) * | 2004-08-05 | 2011-01-12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JP4119919B2 (ja) * | 2006-01-27 | 2008-07-16 | 株式会社アステア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ブラケット |
JP5043384B2 (ja) | 2006-08-14 | 2012-10-10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
GB0714161D0 (en) | 2007-07-20 | 2007-08-29 | Trw Ltd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
JP5328325B2 (ja) * | 2008-12-05 | 2013-10-30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JP5662115B2 (ja) * | 2010-01-20 | 2015-01-28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US8997602B2 (en) * | 2011-12-21 | 2015-04-07 | Jtekt Corporation | Position adjustable steering device |
-
2011
- 2011-06-28 JP JP2011143586A patent/JP5459272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5-29 US US13/810,943 patent/US9132851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5-29 EP EP12804571.3A patent/EP2727795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5-29 CN CN201280000477.9A patent/CN102985308B/zh active Active
- 2012-05-29 WO PCT/JP2012/063751 patent/WO201300196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189004A (ja) * | 2004-08-05 | 2010-09-02 | Nsk Ltd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CN101085624A (zh) * | 2006-06-07 | 2007-12-12 | 株式会社万都 | 倾转及伸缩式转向系统 |
US20090174177A1 (en) * | 2008-01-08 | 2009-07-09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rollers to reduce friction during column collapse |
EP2100795A2 (en) * | 2008-03-11 | 2009-09-16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Locking mechanism for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having impact teeth |
CN101934813A (zh) * | 2009-06-30 | 2011-01-05 | 万都株式会社 | 车用转向柱以及具有该转向柱的车用转向装置 |
CN101954923A (zh) * | 2009-07-09 | 2011-01-26 | 万都株式会社 | 车辆转向柱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03239A (zh) * | 2014-02-05 | 2016-11-09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装置 |
CN106103239B (zh) * | 2014-02-05 | 2017-10-1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装置 |
CN105246762A (zh) * | 2014-02-19 | 2016-01-13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转向装置 |
CN108778894A (zh) * | 2016-03-17 | 2018-11-09 |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股份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转向柱和用于制造转向柱的方法 |
CN109484464A (zh) * | 2017-09-12 | 2019-03-19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操舵装置 |
CN109606456A (zh) * | 2019-01-11 | 2019-04-12 | 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车辆的转向管柱及车辆 |
CN111688790A (zh) * | 2019-03-11 | 2020-09-22 | 博世华域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 汽车转向管柱的夹紧机构 |
CN110356463A (zh) * | 2019-08-19 | 2019-10-22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转向管柱四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
CN110356463B (zh) * | 2019-08-19 | 2022-03-11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转向管柱四向调节装置及车辆 |
US11827267B2 (en) * | 2022-03-17 | 2023-11-28 | Yamada Manufacturing Co., Ltd. | Steering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213174A1 (en) | 2013-08-22 |
EP2727795A4 (en) | 2015-05-13 |
EP2727795B1 (en) | 2018-07-04 |
JP2012232728A (ja) | 2012-11-29 |
WO2013001965A1 (ja) | 2013-01-03 |
CN102985308B (zh) | 2015-07-08 |
US9132851B2 (en) | 2015-09-15 |
JP5459272B2 (ja) | 2014-04-02 |
EP2727795A1 (en) | 2014-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85308B (zh) | 转向装置 | |
JP6142968B1 (ja) | テレスコピック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EP2535239B1 (en) | Steering apparatus | |
JP7160159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支持ブラケット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WO2016186147A1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142967B2 (ja) |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142970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493550B2 (ja) | ブラケット付アウタコラム、ブラケット付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5664805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13144537A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 |
WO2005120930A1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と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H09193812A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6759786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支持ブラケット及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01315649A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の支持装置 | |
JP6668619B2 (ja) |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 |
JP3070445B2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317248B2 (ja)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05349968A (ja) |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と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7314951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103290B2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構造 | |
JP2018062213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WO2020085243A1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2015074314A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KR101411237B1 (ko) |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자동차의 조향장치 | |
JP2015013601A (ja) | 操作レバー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