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12267A - 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12267A
CN102812267A CN2010800651750A CN201080065175A CN102812267A CN 102812267 A CN102812267 A CN 102812267A CN 2010800651750 A CN2010800651750 A CN 2010800651750A CN 201080065175 A CN201080065175 A CN 201080065175A CN 102812267 A CN102812267 A CN 1028122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st pulley
parking gear
pulley
movable wheel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51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12267B (zh
Inventor
门川正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12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22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122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122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6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 F16H9/1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only one flange of each pulley being adjus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416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 F16H63/3425Parking lock mechanisms or brakes in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ed by pawls o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抑制固定轮的倾倒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在相对于固定轮(64)与可动轮(66)相反侧,设有驻车齿轮(86),所述驻车齿轮(86)具有:例如通过花键嵌合而固定设置在输出轴(50)的圆板状的主体部(86a);从所述主体部(86a)向固定轮(64)的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壁面、即背面(90)突出、在所述背面(90)中的与传动带(56)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抵接的环状突部(86b),因此,即使固定轮(64)从传动带(56)受到轴心(C2)方向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也能通过对以往的结构仅进行了比较简易的变更的驻车齿轮(86),支承固定轮(64)的背面(90)的比传动带(56)的最小卷挂径靠外周侧,因此,能够抑制固定轮(64)倾倒。

Description

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尤其涉及用于抑制固定轮倾倒的技术。
背景技术
公知一种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其具备:相互平行地设置的输入轴及输出轴;设在该输入轴及输出轴的外周侧的一对槽宽可变带轮;和分别卷绕在该一对槽宽可变带轮的V槽中的传动带,所述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通过使该V槽的槽宽变化而使所述传动带的卷挂径变化,由此使变速比无级地变化。例如,专利文献1至9中记载的就是该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092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066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9131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7050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5-00303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4-084874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实开平3-118347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1-323978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9-1504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至3及8的槽宽可变带轮具备:固定设置在旋转轴的固定轮;和为了在与该固定轮之间形成V槽、以能够在轴心方向上移动且不能绕轴心相对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该旋转轴的可动轮,在该固定轮和可动轮之间夹压所述传动带。此时,在固定轮,由于从传动带受到的反作用力中的轴心方向的力,会作用使该固定轮欲以固定轮的基部即内周部为支点朝与传动带相反侧倾倒的力矩。因此,以往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存在由于固定轮朝与可动轮相反侧倾倒的方向的变形,该固定轮和传动带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而传递力矩下降的问题。针对该问题,虽然通过例如增大固定轮的轴心方向的厚度而提高强度来应对,但这样的话,存在无级变速器的制造成本增加且重量增加的缺点。
与此相对,例如,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为了克服所述反作用力、将固定轮从与可动轮相反侧朝该可动轮施力的弹性部件例如碟形弹簧。此外,专利文献9中,记载有如下固定轮,所述固定轮具有:为了在与可动轮之间形成V槽而设置在旋转轴的夹压带轮部;和相对于该夹压带轮部设置在与可动轮相反侧、支承该夹压带轮部以克服上述夹压带轮部从传动带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支承带轮部。但是,这样的话,需要新追加上述弹性部件及支承该弹性部件的轴承、或者分割形成固定轮,存在部件数量增加的缺点。此外,专利文献5至7中,记载了为了克服所述反作用力,相邻于固定轮的与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形成油室,并对该油室供给油压。但是,这样的话,存在结构变得复杂、并且需要追加用于形成上述油室的部件及用于对该油室供给油压的油路等部件的大幅变更的缺点。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追加部件就能够抑制固定轮的倾倒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要旨在于,一种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具备:(a)相互平行地设置的输入轴及输出轴;设在该输入轴及输出轴的外周侧的一对槽宽可变带轮;和分别卷挂在该一对槽宽可变带轮的V槽的传动带,通过使该V槽的槽宽变化而使该传动带的卷挂径变化,从而使变速比无级地变化,其特征在于,(b)所述槽宽可变带轮具备:固定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及输出轴的一方的外周面的固定轮;和可动轮,不能相对于该一方的轴旋转且能在该一方的轴的轴心方向上相对移动地设置在该一方的轴,以在该可动轮与该固定轮之间形成所述V槽,(c)相对于所述固定轮在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设有驻车齿轮,所述驻车齿轮具有:固定设置在所述一方的轴的圆板状的主体部;和环状突部,其从该主体部朝向所述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突出,在该相反侧的壁面中的比所述传动带的最小卷挂径靠外周侧抵接。
此外,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要旨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所述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抵接于所述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中的、与所述传动带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
此外,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要旨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中,所述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抵接于在所述输出轴设置的槽宽可变带轮的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
此外,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要旨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发明中,所述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嵌入环状嵌合部内、在径向上卡合,所述环状嵌合部从所述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的外周部向该驻车齿轮侧突出设置。
此外,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要旨在于,在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发明中,所述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与在所述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的外周部形成的卡合齿在周向上卡合。
此外,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要旨在于,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发明中,所述驻车齿轮具备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环状突部的内周侧朝向所述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突出设置的止动部,当预先施加于所述固定轮的从所述环状突部对该固定轮的按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预定值时,该止动部与所述相反侧的壁面抵接,限制从所述环状突部对固定轮施加按压力。
此外,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要旨在于,在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发明中,所述驻车齿轮,由螺纹卡合于所述一方的轴的轴端部的螺母紧固,从而在与所述固定轮之间在轴心方向上被夹压。
此外,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要旨在于,技术方案1~7中任一项发明中,具备油压室,所述油压室由所述驻车齿轮的主体部及环状突部和所述固定轮所油密地包围的空间形成,通过被供给预定的油压,产生将该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向该可动轮侧按压的油压力。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槽宽可变带轮具备:固定设置在输入轴及输出轴的一方的外周面的固定轮;和可动轮,不能相对于该一方的轴旋转且能在该一方的轴的轴心方向上相对移动地设置在该一方的轴,以在该可动轮与该固定轮之间形成V槽,相对于固定轮在与可动轮相反侧,设有驻车齿轮,驻车齿轮具有:固定设置在一方的轴的圆板状的主体部;和环状突部,其从该主体部朝向固定轮的与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突出,在该相反侧的壁面中的比传动带的最小卷挂径靠外周侧抵接,因此,即由于在固定轮和可动轮之间夹压传动带从而固定轮从传动带受到轴心方向的反作用力,也能够通过对以往采用的驻车齿轮仅增加形成所述环状突部这样的比较简易的变更,从而支承固定轮的与传动带相反侧的壁面中的比传动带的最小卷挂径靠外周侧,因此,无需追加部件且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固定轮倾倒。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抵接于固定轮的与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中的、与传动带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因此,即使由于在固定轮和可动轮之间夹压位于最大卷挂径的传动带而固定轮从传动带受到轴心方向的最大的反作用力,也会通过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支承固定轮的与传动带相反侧的壁面中的相对于上述最大的反作用力的作用点而言在轴心方向、即上述反作用力的作用方向的位置,因此,即使对固定轮作用最大的反作用力,也能够适当地抑制其倾倒。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抵接于在输出轴设置的槽宽可变带轮的固定轮的与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因此,即使固定设置在输出轴的固定轮从传动带受到轴心方向的反作用力,也可通过以往固定设置在输出轴的驻车齿轮支承固定轮,因此,无需追加部件且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固定轮倾倒。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嵌入环状嵌合部内、在径向上卡合,环状嵌合部从固定轮的与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的外周部向该驻车齿轮侧突出设置,因此,即使由于在固定轮和和可动轮之间夹压传动带而固定轮从传动带受到与轴心正交的方向的反作用力,驻车齿轮也会承受该反作用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固定轮倾倒。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与在固定轮的与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的外周部形成的卡合齿在周向上卡合,因此,为了将固定设置有驻车齿轮的轴固定为不能旋转而在该驻车齿轮卡合非旋转部件、由此驻车齿轮从非旋转部件受到的反作用力,作用在驻车齿轮与固定轮的卡合部,因此,能够将驻车齿轮和轴的嵌合部在轴心方向缩短或不设置。例如,在以往驻车齿轮相对于轴花键嵌合的情况下,能够在轴心方向缩短花键嵌合部的长度或不设置该花键嵌合部。因此,能够减低或除去上述嵌合部(花键嵌合部)的成形成本,并且,能够缩短上述轴的长度,因此,能够降低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制造成本。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驻车齿轮具备从主体部的环状突部的内周侧朝向固定轮的与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突出设置的止动部,当预先施加于固定轮的从环状突部对该固定轮的按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预定值时,该止动部与相反侧的壁面抵接,限制从环状突部对固定轮施加按压力,因此,若在止动部与所述相反侧的壁面抵接的位置固定驻车齿轮,则能够使给驻车齿轮朝向固定轮侧预先施加的按压力(预载荷)一律相同,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上述按压力的调整。即,即使不采用预载荷调整装置等特殊的装置,也能够通过例如人为的作业进行上述按压力的调整。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驻车齿轮,由螺纹卡合于一方的轴的轴端部的螺母紧固,从而在与固定轮之间在轴心方向上被夹压,因此,在固定轮,预先从驻车齿轮对固定轮施加与从传动带作用于固定轮的反作用力的作用方向相反方向的按压力,因此,即使反作用力从传动带作用到固定轮,也能够适当地抑制固定轮倾倒。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具备油压室,油压室由驻车齿轮的主体部及环状突部和固定轮所油密地包围的空间形成,通过被供给预定的油压,产生将该固定轮的与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向该可动轮侧按压的油压力,因此,即使由于在固定轮和可动轮之间夹压传动带而固定轮从传动带受到轴心方向的反作用力,通过对以往采用的驻车齿轮仅增加形成环状突部这样的比较简易的变更而形成的油压室所产生的按压力,也会作用在固定轮的背面以克服上述反作用力,因此,无需追加部件且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固定轮倾倒。
此处,优选的是,为了使在所述一方的轴设置的槽宽可变带轮的可动轮在轴心方向上移动而该槽宽可变带轮所具有的油压缸,借助于经过在上述一方的轴内形成的油路而供给的油压来动作,向上述油压缸供给的油压的一部分,经由在该油压室的内周侧从上述一方的轴内的油路沿径向贯通形成的油压供给孔,供给到所述油压室。这样的话,通过仅增加在上述一方的轴内形成油压供给孔这样的比较简易的变更,就能够对所述油压室供给油压。
附图说明
图1是优选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骨架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中、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实际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放大示出图2的无级变速器中副带轮与输出轴的一端部的剖视图。
图4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中副带轮与驻车齿轮的剖视图。
图5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中副带轮与驻车齿轮的剖视图。
图6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中副带轮与驻车齿轮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中副带轮与驻车齿轮的剖视图。
图8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中副带轮与驻车齿轮的剖视图。
图9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中副带轮与驻车齿轮的剖视图。
图10是放大示出以往的无级变速器中副带轮与驻车齿轮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以往的无级变速器中、由于固定轮朝与可动轮相反侧倾倒从而该固定轮与传动带的接触面积减少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另外,以下的实施例中,为了容易说明,对图进行了适当简化或变形,各部分的尺寸比及形状等并不一定准确描绘。
实施例1
图1是优选本发明应用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10的骨架图。图1中,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10为FF(前发动机置前轮驱动)车辆用的动力传递装置,与作为车辆用驱动源公知的发动机12连结。该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10具备:作为以流体为媒介而传递发动机12的转矩的流体传动装置公知的液力变矩器14;在车辆前进用的旋转方向和其相反方向即车辆后退用的反转方向之间切换从该液力变矩器14传递的转矩的旋转方向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16;将经由该前进后退切换装置16传递的转矩变换成与负荷对应的转矩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以下,记载为无级变速器)18;与该无级变速器18的输出侧连结的减速齿轮装置20;对左右一对车轮22一边允许他们的旋转差一边传递经由该减速齿轮装置20传递的转矩的公知的所谓锥齿轮式的差动齿轮装置24。在上述液力变矩器14的泵叶轮26,设有使得产生例如用于无级变速器18的变速控制、前进后退切换装置16的前进后退切换控制的油压等的机械式的油泵28。
所述前进后退切换装置16以包括太阳齿轮32、行星架36和齿圈40的双小齿轮(ダズルピニオン)型的行星齿轮装置为主体而构成,其中,太阳齿轮32以能动力传递的方式与液力变矩器14的叶轮机轴30相连结;行星架36与无级变速器18的输入轴34相连结,且经由前进用离合器C选择性地与叶轮机轴30连结;齿圈40经由后退用制动器B选择性地与收容前进后退切换装置16、无级变速器18、及差动齿轮装置24等的变速驱动桥壳38连结。上述前进用离合器C及后退用制动器B均为通过从油泵28供给油压而摩擦接合的油压式摩擦接合装置。
在这样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16中,通过前进用离合器C接合、且后退用制动器B释放,从而所述行星齿轮装置成为一体旋转状态,前进用动力传递路径成立。在上述前进用动力传递路径成立了的情况下,从液力变矩器14传递的转矩以其原有的旋转方向传递到无级变速器18。此外,在前进后退切换装置16中,通过后退用制动器B接合、且前进用离合器C释放,从而所述行星齿轮装置成为输入输出反转状态,后退用动力传递路径成立。在上述后退用动力传递路径成立了的情况下,从液力变矩器14传递的转矩,旋转方向反转而传递到无级变速器18。此外,前进后退切换装置16通过前进用离合器C及后退用制动器B均释放,从而成为切断动力传递的空档状态(切断状态)。
图2是示出图1的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10中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8的结构的剖视图。图2中,无级变速器18具备:经由一对轴承42被变速驱动桥壳38以能够绕轴心C1旋转的方式支承的输入轴34;设在该输入轴34的外周侧的主带轮(槽宽可变带轮)46;与输入轴34平行设置,并经由一对轴承48被变速驱动桥壳38以能够绕轴心C2旋转的方式支承的输出轴50;设在该输入轴34的外周侧的副带轮(槽宽可变带轮)52;分别卷绕在该主带轮46及副带轮52的V槽54、在两带轮间通过摩擦力进行动力传递的公知的无端环状的传动带56。上述一对轴承42及一对轴承48中的、在与图1所示的前进后退切换装置16相反侧、且嵌入变速驱动桥壳38的内周面的轴承42及轴承48,通过被螺栓分别固定到变速驱动桥壳38的圆环板状的固定板55及57,被分别阻止了轴心C1及C2方向上的移动。
上述主带轮46具备:固定设置在输入轴34的外周侧的固定轮58;为了在与该固定轮58之间形成所述V槽54、以不能相对于输入轴34旋转且能在该输入轴34的轴心C1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设在输入轴34的可动轮60;和油压致动器62,其根据供给的油压使可动轮60在轴心C1方向上移动而使可动轮60和固定轮58接近或离开,由此使V槽54的槽宽变化。而且,上述副带轮52具备:固定设置在输出轴50的外周侧的固定轮64;为了在与该固定轮64之间形成所述V槽54、以不能相对于输出轴50旋转且能在该输出轴50的轴心C2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设置在该输出轴50的可动轮66;和油压致动器68,其根据供给的油压使可动轮66在轴心C2方向移动而使可动轮66和固定轮64接近或离开,由此使V槽54的槽宽变化。另外,上述主带轮46及副带轮52除下述以外,为相同构造的槽宽可变带轮:副带轮52的油压致动器68为单活塞型,而主带轮46的油压致动器62为双活塞型;以及在副带轮52的油压致动器68设有总是将可动轮66朝固定轮64侧施力的螺旋弹簧70,而在主带轮46的油压致动器62并未设置上述那样的弹簧。以下,作为主带轮46及副带轮52的代表,对副带轮52详细进行说明。
所述固定轮64为从输出轴50的外周面朝外周侧突出、一体设置在输出轴50的圆环板状部件。在该固定轮64,在与可动轮60的相对向面形成越朝向外周侧越从可动轮60离开的锥面72。
所述可动轮66具有:内侧筒部66a,其用滚珠花键方式、以能够在轴心C2方向上相对移动且不能绕轴心C2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于输出轴50;圆板部66b,其从所述圆筒部66a的固定轮64侧的一端部朝外周侧突出并一体设置,在与固定轮64的相对向面具有越朝向外周侧越从固定轮64离开的锥面74;外侧筒部66c,其从所述圆板部66b的外周部朝与固定轮64相反侧在轴心C2方向上突出设置。上述锥面74与固定轮64的锥面72一起形成V字状的V槽54。
所述油压致动器68具备缸部件76,该缸部件76具有:内周壁部76a,其在输出轴50的相对于可动轮66而言的与固定轮64相反侧的一端部、在该一端部的带台阶端面和轴承48之间被夹持内周部;筒部76b,其从所述内周壁部76a的外周部朝可动轮66的圆板部66b侧延伸设置;外周壁部76c,其从所述筒部76b的可动轮66侧的一端部在周方向上连续地向外周侧突出设置,并经由油封相对于可动轮66的外侧筒部66c的内周面滑动。在通过该缸部件76、可动轮66、输出轴50而油密地围成的空间,形成油压室78。油压分别通过在变速驱动桥壳38形成的第1油路80、在输出轴50的内周侧形成的第2油路82、及径向贯通输出轴50而形成的第3油路84,供给到该油压室78,所述第1油路80经由对所述油泵28产生的油压进行调压的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被供给油压。而且,在形成于可动轮66的内侧筒部66a的外周面的带台阶端面和形成于缸部件76的筒部76b的内周面的带台阶端面之间,设置有所述螺旋弹簧70。
这样的副带轮52中,根据供给到油压室78的油压,可动轮66在轴心C1方向上相对于固定轮64接近或离开,由此,V槽54的宽度变化。图2中,在轴心C2的下侧用实线示出的可动轮66表示在与固定轮64之间形成的V槽54为最小宽度的状态。该状态下,传动带56的卷挂径最大。此外,在轴心C2的上侧用实线示出且在下侧用双点划线示出的可动轮66示出在与固定轮64之间形成的V槽54为最大宽度的状态。该状态下,传动带56的卷挂径最小。
图3是放大示出图2的无级变速器18中副带轮52与输出轴50的一端部的剖视图。图3中,在输出轴50的副带轮52与轴承48之间,固定设置有用于将输出轴50固定为不能旋转的驻车齿轮86。该驻车齿轮86在相对于固定轮64而言与可动轮66相反侧,具有:圆板状的主体部86a,其例如花键嵌合而固定设置在输出轴50;和环状突部86b,其从所述主体部86a朝固定轮64的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壁面、即背面90突出,且在所述背面90中的与传动带56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抵接。在上述主体部86a的外周面,形成能够与在例如变速驱动桥壳38等非旋转部件设置的未图示的驻车杆卡合的外周齿88。通过上述驻车杆与驻车齿轮86的外周齿88卡合,从而输出轴50被固定为不能绕轴心C2旋转。
上述驻车齿轮86,通过在其主体部86a以例如过盈配合或间隙配合的状态嵌入输出轴50的一端部、且被轴承48和固定轮64在轴心C2方向上夹着的状态下,在相对于所述轴承48而言与驻车齿轮86相反侧,紧固有螺纹接合于输出轴50的轴端部的螺母92,从而在轴心C2方向上夹压在轴承48和固定轮64之间。由此,对固定轮64预先施加从驻车齿轮86的环状突部86b朝固定轮64侧的按压力(预载荷(preload))。通过例如按照预先根据实验求得的上述螺母92的紧固转矩与上述按压力之间的关系来调节所述紧固转矩,由此,将该按压力调节为预先确定的预定值。上述预定值例如被设定为在固定轮64不会朝可动轮66侧变形的范围内尽可能大的值。另外,本实施例的驻车齿轮86的环状突部86b与图10所示的以往的驻车齿轮104的环状突部104b相比,不同点在于,形成在外周侧。
以上那样构成的无级变速器18中,向主带轮46的油压致动器62供给的主油压受所述油压控制装置调压控制,向副带轮52的油压致动器68供给的副油压受所述油压控制装置调压控制,由此,主带轮46及副带轮52的V槽54的槽宽分别变化,并且,调节对传动带56的夹压力。而且,通过如上述那样主带轮46及副带轮52的V槽54的槽宽变化,由此,传动带56的卷挂径变化,输入轴34与输出轴50的旋转速度比(变速比)无级变化。例如,在图2的轴心C1的上侧及轴心C2的下侧,用实线示出的传动带56示出如下状态:在主带轮46处的卷挂径为最小值,而且,在副带轮52处的卷挂径为最大值,无级变速器18的变速比为最大变速比。此外,图2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传动带56示出如下状态:在主带轮46处的卷挂径为最大值,并且,在副带轮52处的卷挂径为最小值,带式无级变速器18的变速比为最小变速比。
此处,副带轮52的固定轮64及可动轮66一方面对上述传动带56施加轴心C2方向的夹压力,另一方面从传动带56受到反作用力。如图3所示,在固定轮64,由于从传动带56受到的反作用力F中的轴心C2方向分量即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作用使所述固定轮64要以固定轮64的基部、即内周部为支点朝与可动轮66相反侧倾倒的力矩M。上述反作用力及力矩M,如图3中实线所示传动带56的卷挂径为最大时,最大。驻车齿轮86在固定轮64由于上述力矩M而要倾倒侧与固定轮64的背面90抵接。而且,对固定轮64预先施加朝向与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相反方向作用的所述按压力。而且,上述按压力施加在固定轮64的背面90中的、与固定轮64从传动带56受到的最大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的作用点在其作用方向上相对向的位置。因此,本实施例的驻车齿轮86作为支承固定轮64使得克服上述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弯曲力矩M)的部件发挥作用。
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8,副带轮(槽宽可变带轮)52具备:固定设置在输出轴50(输入轴及输出轴的一方)的外周面的固定轮64;和为了形成用于在与所述固定轮64之间夹持传动带56的V槽54、以不能绕轴心C2相对旋转且能在轴心C2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设在输出轴50的可动轮66,此外,在相对于固定轮64与可动轮66相反侧设置有驻车齿轮86,所述驻车齿轮86具有:圆板状的主体部86a,其例如花键嵌合地固定设置在输出轴50;和环状突部86b,其从所述主体部86a朝固定轮64的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壁面、即背面90突出,在所述背面90中的与传动带56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抵接,因此,即使由于在固定轮64和可动轮66之间夹压传动带56而固定轮64从传动带56受到轴心C2方向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也能够通过对以往固定设置在输出轴50的结构、仅增加了形成环状突部86b这样的比较简易的变更的驻车齿轮86,支承固定轮64的与传动带56相反侧的背面90中的比传动带56的最小卷挂径靠外周侧,因此,无需追加部件且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固定轮64的倾倒。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8,驻车齿轮86的环状突部86b与固定轮64的背面90中的、对应于传动带56的最大卷挂径的径向位置抵接,因此,即使由于在固定轮64和可动轮66之间夹压位于最大卷挂径的传动带56而固定轮64从传动带56受到轴心C2方向的最大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也会由驻车齿轮86的环状突部86b支承固定轮64的背面90中的、相对于上述最大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的作用点而言在所述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的作用方向的位置,因此,即使对固定轮64作用最大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也能够适当地抑制其倾倒。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8,紧固螺纹接合于输出轴50的轴端部的螺母92,驻车齿轮86在螺母92与固定轮64之间在轴心C2方向上被夹压,对固定轮64预先施加与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相反方向的、从驻车齿轮86朝固定轮64侧的按压力(预载荷),因此,即使对固定轮64作用朝向驻车齿轮86侧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也能够适当地抑制其倾倒。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8,从驻车齿轮86朝固定轮64预先施加的按压力被设定为在固定轮64不会朝可动轮66侧变形的范围内尽可能大的值,因此,既能够防止由于上述按压力,固定轮64向可动轮66侧变形而动力传递效率降低,又能够适当地抑制固定轮64的倾倒。
此外,图10是示出以往的无级变速器100中的副带轮102及驻车齿轮104的剖视图,是与实施例1的图3对应的图。如图10所示,以往的驻车齿轮104中,环状突部104b在固定轮106的基部、即固定轮106的背面108中的比传动带56的最小卷挂径靠内周侧的径向位置抵接。因此,若由于在副带轮102的固定轮106和可动轮66之间夹压传动带56、从而固定轮106从传动带56受到轴心C2方向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则如图11中箭头A所示,固定轮106朝与可动轮66相反侧倾倒,导致所述固定轮106与传动带56的接触面积减少、动力传递效率降低题。因此,以往的无级变速器100中,通过增大固定轮106的轴心C2方向的厚度而提高强度来进行应对,但这样的话,存在固定轮106的材料成本增加、无级变速器100的制造成本增加、并且无级变速器100的重量增加的缺点。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18,固定轮64的背面90受驻车齿轮86的环状突部86b支承,因此,即使与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以往的固定轮106相比减小固定轮64的轴心C2方向的厚度,也能够抑制所述固定轮64的倾倒。因此,与以往的无级变速器100相比,存在固定轮64的材料成本降低、无级变速器18的制造成本降低、并且无级变速器18的重量降低的优点。
实施例2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例的说明中,对实施例相互重复的部分标有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4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200中副带轮202和驻车齿轮204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副带轮202的固定轮206具备从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背面208的外周部朝驻车齿轮204侧突出设置的环状嵌合部206a。而且,驻车齿轮204具备:固定设置在输出轴50的外周面的圆环板状的主体部204a;和从所述主体部204a朝固定轮206侧突出设置、嵌入固定轮206的环状嵌合部206a内而在径向上卡合的环状突部204b。该驻车齿轮204在其主体部204a以例如过盈配合或间隙配合的状态嵌入输出轴50的一端部、由轴承48和固定轮206在轴心C2方向上夹着的状态下,通过在相对于所述轴承48与驻车齿轮204相反侧紧固螺纹接合于输出轴50的轴端部的螺母92,从而在轴心C2方向上夹压在轴承48和固定轮206之间。由此,对固定轮206施加从驻车齿轮204朝固定轮206侧的按压力(预载荷)。通过例如按照预先根据实验求得的上述螺母92的紧固转矩和上述按压力的关系来调节该紧固转矩,由此,将该按压力调节为预先确定的预定值。上述预定值例如被设定为在固定轮206不会朝可动轮66侧变形的范围尽可能大的值。另外,如上述那样,通过紧固螺纹接合于输出轴50的轴端部的螺母92,从而将按压力(预载荷)从驻车齿轮204预先施加给固定轮206,这在以下的实施例3至5的各驻车齿轮中也同样,以下的实施例中省略其说明。
这样构成的无级变速器200中,通过从传动带56受到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对固定轮206作用使所述固定轮206要以固定轮206的基部、即内周部为支点朝与可动轮66相反侧倾倒的力矩M。驻车齿轮204在固定轮206由于上述力矩M而要倾倒侧与固定轮206的背面208抵接。而且,对固定轮206预先施加向与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相反方向作用的所述按压力。而且,上述按压力施加在固定轮206的背面208中的、与固定轮206从传动带56受到的最大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的作用点在其作用方向上相对向的位置。因此,本实施例的驻车齿轮204作为支承固定轮206使得克服上述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弯曲力矩M)的部件发挥功能。
此外,即使固定轮206因从传动带56受到的反作用力F而受到欲使其朝与可动轮66相反侧倾倒的力矩,驻车齿轮204的环状突部204b也会在上述欲倾倒一侧沿径向支承固定轮206的环状嵌合部206a的内周面。本实施例的驻车齿轮204作为在径向也进行支承以使得克服上述反作用力F中与轴心C2正交的方向分量即径向反作用力Fr而不让固定轮206倾倒的部件发挥功能。
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200,在相对于固定轮206而言与可动轮66相反侧设置有驻车齿轮204,该驻车齿轮204具有:固定设置在输出轴50的圆板状的主体部204a;和从所述主体部204a朝固定轮206的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壁面、即背面208突出、在所述背面208中的与传动带56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抵接的环状突部204b,因此,即使由于在固定轮206和可动轮66之间夹压位于最大卷挂径的传动带56而固定轮206从传动带56受到轴心C2方向的最大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也会通过驻车齿轮204的环状突部204b支承固定轮206的背面208中的相对于上述最大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的作用点在所述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的作用方向的位置,因此,与实施例1一样,无需追加部件且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固定轮206的倾倒。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200,驻车齿轮204的环状突部204b嵌入从固定轮206的背面208的外周部朝驻车齿轮204侧突出设置的环状嵌合部206a内而在径向上卡合,因此,通过在固定轮206和可动轮66之间夹压传动带56而固定轮206从传动带56受到的与轴心C2正交的方向的径向反作用力Fr,经由固定轮206及驻车齿轮204传递到输出轴50,与上述径向反作用力Fr仅经由固定轮206进行传递的情况相比,在轴心C2方向上分散作用,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因上述径向反作用力Fr而引起的输出轴50的弯曲。而且,即使减小输出轴50的径尺寸,也能够确保与上述径向反作用力Fr仅经由固定轮206进行传递的情况同等或其以上的弯曲刚性,因此,能够降低输出轴50的重量。
实施例3
图5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300中副带轮302和驻车齿轮304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在副带轮302的固定轮306,在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背面308的内周部形成带台阶端面310。而且,驻车齿轮304具备:与实施例1的驻车齿轮86的主体部86a及环状突部86b同样的主体部304a及环状突部304b;和从所述主体部304a的环状突部304b的内周侧朝背面308的带台阶端面310突出设置的止动部304c。该止动部304c当从驻车齿轮304的环状突部304b对固定轮306施加的按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预定值时,与背面308的带台阶端面310抵接,限制从环状突部304b向固定轮306施加按压力。上述预定值例如设定为在固定轮306不会朝可动轮66侧变形的范围内尽可能大的值。另外,图5中,示出在止动部304c和带台阶端面310之间形成了轴心C2方向的间隙的状态,但这示出的是组装途中的阶段,实际上,止动部304c和带台阶端面310在轴心C2方向抵接,如上述那样从环状突部304b朝固定轮306施加预先确定的预定值的按压力。
这样构成的无级变速器300中,与实施例1一样,驻车齿轮304作为支承固定轮306以使得克服所述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弯曲力矩M)的部件发挥功能。
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300,与实施例1一样,无需追加部件且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固定轮306倾倒。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300,驻车齿轮304具备从主体部304a的环状突部304b的内周侧朝背面308的带台阶端面310突出设置的止动部304c,当从驻车齿轮304的环状突部304b施加给固定轮306的按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预定值时,止动部304c与背面308的带台阶端面310抵接,限制从环状突部304b朝固定轮306施加按压力,因此,若在止动部304c与背面308的带台阶端面310抵接的位置固定驻车齿轮304,则能够使预先从驻车齿轮304施加给固定轮306的按压力(预载荷)一律相同,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上述按压力的调整。即,即使不采用预载荷调整装置等特殊的装置,也能够通过例如人为的作业进行上述按压力的调整。
此外,通过紧固螺纹接合于固定设置驻车齿轮304的输出轴50的轴端部的螺母92而在螺母92与固定轮306之间在轴心C2方向上夹压驻车齿轮304,所以仅将上述螺母92紧固成达到驻车齿轮304的止动部304c与固定轮306的背面308的带台阶端面310抵接的预先根据实验确定的预定的紧固转矩,就能够以预先确定的预定值从驻车齿轮304对固定轮306施加按压力,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上述按压力的调整。
实施例4
图6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400中副带轮402和驻车齿轮404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副带轮402的固定轮406,在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背面408的外周部、且包括与传动带56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的部分,在周方向排列形成呈以轴心C2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别延伸的多个第1花键齿(卡合齿)410。本实施例的第1花键齿410例如为渐开线花键,但也可以是其他花键。而且,驻车齿轮404具有:与实施例1的驻车齿轮86的主体部86a一样的主体部404a;和从所述主体部404a朝固定轮406的背面408突出、在所述背面408中的与传动带56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与固定轮406抵接的环状突部404b。该驻车齿轮404经由在环状突部404b的顶端部呈以轴心C2为中心的放射状分别形成、并分别与多个第1花键齿410啮合的多个第2花键齿412,与固定轮406在轴心C2方向上抵接并且在周方向上卡合。
这样构成的无级变速器400中,与实施例1一样,驻车齿轮404作为支承固定轮406以使得克服所述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弯曲力矩M)的部件发挥功能。
此外,本实施例中,除了在输出轴50的外周面与驻车齿轮404的内周面之间的花键嵌合部分之外,还经由第1花键齿410和第2花键齿412的卡合部分,将输出轴50的转矩传递给驻车齿轮404。与图10所示的以往的情况那样、仅经由输出轴50的外周面和驻车齿轮104的内周面之间的花键嵌合部分将输出轴50的转矩传递给驻车齿轮104的情况相比,本实施例的输出轴50的外周面与驻车齿轮404的内周面之间的花键嵌合部分的轴心C2方向的长度L缩短长度L1。
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例1一样,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400,与实施例1一样,无需追加部件且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固定轮406倾倒。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400,驻车齿轮404的环状突部404b经由第2花键齿412与在固定轮406的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壁面、即背面408的外周部形成的第1花键齿(卡合齿)410在周方向上卡合,因此,由于为了将输出轴50固定为不能旋转而在驻车齿轮404的外周齿88卡合所述驻车杆、从而驻车齿轮404从所述驻车杆受到的反作用力、即转矩除了作用在驻车齿轮404和输出轴50的卡合部之外,还作用在驻车齿轮404与固定轮406的卡合部分,因此,即使驻车齿轮404和输出轴50的卡合部分的长度L在轴心C2方向上缩短,也能够确保用于克服从上述驻车杆受到的反作用力的强度与以往同等或在其以上。此外,第1花键齿410和第2花键齿412的卡合部分设置得比输出轴50的外周面与驻车齿轮404的内周面之间的花键嵌合部分靠外周侧,因此,能够适当地确保用于克服从上述驻车杆受到的反作用力的强度与以往同等或在其以上。因此,能够减少输出轴50的外周面与驻车齿轮404的内周面之间的花键嵌合部分的成形成本,并且能够以该花键嵌合部分的缩短长度L1的量缩短输出轴50的长度,因此,能够降低无级变速器400的制造成本。
实施例5
图7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500中副带轮502和驻车齿轮504的剖视图。如图7所示,副带轮502的固定轮506具备从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背面508的外周部向固定轮506侧突出设置的环状嵌合部506a,在所述环状嵌合部506a的内周面,分别在轴心C2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1花键齿(卡合齿)510在周方向上排列形成。本实施例的第1花键齿510为例如渐开线花键,但也可以是其他花键。而且,驻车齿轮504具备:内周面嵌入输出轴50的外周面的圆环板状的主体部504a;和从所述主体部504a朝固定轮506的背面508突出、在所述背面508中与传动带56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与固定轮506抵接的环状突部504b。该驻车齿轮504经由在环状突部504b的顶端部的外周面在轴心C2方向上分别延伸设置、分别与多个第1花键齿510啮合的多个第2花键齿512,与固定轮506在周方向上卡合。
这样构成的无级变速器500中,与实施例1一样,驻车齿轮504作为支承固定轮506以克服所述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弯曲力矩M)的部件发挥功能。此外,即使固定轮506因从传动带56受到的反作用力F而受到使其欲朝与可动轮66相反侧倾倒的力矩,驻车齿轮504的环状突部204b也能在欲进行上述倾倒的那一侧沿径向支承固定轮206的环状嵌合部506a。本实施例的驻车齿轮504作为还在径向进行支承以克服上述反作用力F中与轴心C2正交的方向分量即径向反作用力Fr而使固定轮506不倾倒的部件发挥功能。
此外,本实施例中,经由第1花键齿510和第2花键齿512的卡合部分,将输出轴50的转矩传递给驻车齿轮504。第1花键齿410和第2花键齿412的卡合部分设置得比图10所示的以往的结构中形成的输出轴50的外周面和驻车齿轮104的内周面之间的花键嵌合部分靠外周侧,确保用于克服为了将输出轴50固定成不能旋转而在驻车齿轮504的外周齿88卡合所述驻车杆由此驻车齿轮504从所述驻车杆受到的反作用力的强度与以往同等或在其以上。
上述以外的结构与实施例1一样,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500,与实施例1一样,无需追加部件且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固定轮506倾倒。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500,驻车齿轮504的环状突部504b经由第2花键齿512与在固定轮506的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壁面、即背面508的外周部形成的第1花键齿(卡合齿)510在周方向上卡合,因此,能够废除以往设置的驻车齿轮504与输出轴50的花键嵌合部。此外,第1花键齿410和第2花键齿412的卡合部分设置得比图10所示的以往的结构上形成的输出轴50的外周面与驻车齿轮104的内周面之间的花键嵌合部分靠外周侧,因此,用于克服为了将输出轴50固定为不能旋转而在驻车齿轮504的外周齿88卡合所述驻车杆、由此驻车齿轮504从所述驻车杆受到的反作用力的强度,能够确保为以往同等以上。因此,能够削减以往设置的输出轴50的外周面和驻车齿轮104的内周面之间的花键嵌合部分的成形成本,并且能够以驻车齿轮504的轴心C2方向的长度缩短的量、缩短输出轴50的长度,因此,能够降低无级变速器500的制造成本。
此外,驻车齿轮504的环状突部204b在径向上支承固定轮206的环状嵌合部506a,从而,提高了输出轴50及固定设置在输出轴50的部件整体的弯曲刚性。因此,即使缩小输出轴50的直径,也能够确保以往同等以上的弯曲刚性。
实施例6
图8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600中副带轮52和驻车齿轮602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驻车齿轮602具备:与实施例1的驻车齿轮86的主体部86a一样的主体部602a;从所述主体部602a的外周部朝固定轮64的背面90中的与传动带56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突出设置的环状突部602b;和嵌入在所述环状突部602b的与背面90的相对向面形成的圆环状的O型圈槽604内的O型圈606。该O型圈606例如由具有耐油性的合成橡胶形成,以分别紧贴O型圈槽604的底面和背面90的状态配设。驻车齿轮602的环状突部602b经由O型圈606与固定轮64抵接。由此,在环状突部602b的内周侧,设置由驻车齿轮602的主体部602a及环状突部602b和固定轮64所油密地包围的环状的空间构成的油压室608。通过在该油压室608的内周侧从输出轴55内的第2油路82在径向上贯通的油压供给孔610,从第2油路82供给预定的油压,由此,该油压室608产生将固定轮64的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壁面、即背面90向可动轮66侧按压的按压力。另外,向油压室608供给的油压为受所述油压控制装置调压控制而向图2所示的油压致动器68供给的副油压的一部分。
这样构成的无级变速器600中,当在固定轮64和可动轮66之间夹压传动带56从而固定轮64从传动带56受到轴心C2方向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时,在固定轮64上作用使所述固定轮64欲以固定轮64的基部、即内周部为支点朝与可动轮66相反侧倾倒的力矩M。此时,通过向油压室608供给所述副油压而产生的所述按压力,对固定轮64的背面90朝向与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相反的方向进行作用以克服上述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弯曲力矩M)。
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600,在相对于固定轮64与可动轮66相反侧,具备驻车齿轮602,该驻车齿轮602具有:固定设置在输出轴50的圆板状的主体部602a;从所述主体部602a的外周部朝固定轮64的背面90中与传动带56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突出设置的环状突部602b;和嵌入在所述环状突部602b的与背面90的相对向面形成的圆环状的O型圈槽604内的O型圈606,此外,具备油压室608,该油压室608由驻车齿轮602的主体部602a及环状突部602b和固定轮64所油密地包围的空间形成,被供给受油压控制装置调压控制的副油压,从而产生将固定轮64的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壁面、即背面90朝可动轮66侧按压的油压力,因此,即使由于在固定轮64和可动轮66之间夹压传动带56而固定轮64从传动带56受到轴心C2方向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通过对以往采用的结构仅进行了比较简易的变更的驻车齿轮602和固定轮形成的油压室608所产生的按压力,也会作用在固定轮64的背面90以克服上述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因此,无需追加部件且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固定轮64倾倒。
实施例7
图9是放大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700中副带轮702和驻车齿轮602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副带轮702的固定轮704具备从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壁面、即背面706的外周部朝驻车齿轮602侧突出设置的环状嵌合部704a。驻车齿轮602的环状突部602b嵌入固定轮704的环状嵌合部704a内而在径向上卡合。油压室608,通过在所述油压室608的内周侧从输出轴55内的第2油路82在径向上贯通的油压供给孔610,从第2油路82被供给预定的油压,由此产生将固定轮64的背面706朝可动轮66侧按压的按压力。另外,向油压室608供给的油压为受所述油压控制装置调压控制而向图2所示的油压致动器68供给的副油压的一部分。
这样构成的无级变速器700中,当在固定轮704和可动轮66之间夹压传动带56从而固定轮704从传动带56受到轴心C2方向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时,在固定轮704作用使所述固定轮704欲以固定轮704的基部、即内周部为支点朝与可动轮66相反侧倾倒的力矩M。此时,通过向油压室608供给所述副油压而产生的所述按压力,对固定轮704的背面706向与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相反的方向进行作用以克服上述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弯曲力矩M)。
此外,即使固定轮704因从传动带56受到的反作用力F而受到欲使其朝与可动轮66相反侧倾倒的力矩,驻车齿轮602的环状突部602b也能在上述欲倾倒侧沿径向支承固定轮704的环状嵌合部704a的内周面。本实施例的驻车齿轮602作为还在径向进行支承以克服上述反作用力F中与轴心C2正交的方向分量即径向反作用力Fr而不让固定轮704倾倒的部件发挥功能。
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700,具备油压室608,该油压室608由驻车齿轮604的主体部602a及环状突部602b和固定轮64所油密包围的空间形成,通过被供给受油压控制装置调压控制的副油压,从而产生将固定轮704的与可动轮66相反侧的壁面、即背面706朝可动轮66侧按压的油压力。因此,即使由于在固定轮704和可动轮66之间夹压传动带56而固定轮704从传动带56受到轴心C2方向的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通过对以往采用的结构仅进行了比较简易的变更的驻车齿轮602和固定轮形成的油压室608所产生的按压力,也会作用在固定轮704的背面706以克服上述轴心方向反作用力Fc2,因此无需追加部件且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固定轮704倾倒。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700,驻车齿轮602的环状突部602b嵌入从固定轮704的背面706的外周部朝驻车齿轮602侧突出设置的环状嵌合部704a内而在径向上卡合,因此,即使受到因固定轮704从传动带56受到的反作用力F而欲朝与可动轮66相反侧倾倒的力矩,也会通过驻车齿轮602的环状突部602b在径向上支承固定轮704的环状嵌合部704a的内周面,因此,能够抑制固定轮704倾倒。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例,而也可通过别的方式来进行实施。
例如,虽然驻车齿轮86(204、304、404、504、602)设置在输出轴50,但也可设置在输入轴34。
此外,在固定轮64(206、306、406、506、704),由于驻车齿轮86(204、304、404、504、602)在轴心C2方向上夹压在螺母92和固定轮64(206、306、406、506、704)之间,预先施加了从驻车齿轮86对固定轮64的按压力,但该按压力也可并不一定要施加。而且,即使在施加上述按压力的情况下,该按压力也可并不一定是在固定轮64不会朝可动轮66侧变形的范围内尽可能大的值。
此外,实施例6及7中,驻车齿轮602具备嵌入在环状突部602b的与背面90的相对向面形成的O型圈槽604内的O型圈606,通过上述O型圈606以分别紧贴O型圈槽604的底面和背面90的状态配设,从而,油压室608由在环状突部602b的内周侧形成的油密包围的环状的空间构成,但也可代替上述O型圈606而设置其他密封部件来形成油压室608。此外,也可以是,使驻车齿轮602的环状突部602b与固定轮64(704)的背面90通过例如焊接等而在周方向连续、无间隙地接合,形成油压室608。
此外,实施例6及7中,驻车齿轮602经由O型圈606与固定轮64(704)抵接,但也可使环状突部602b与固定轮64(704)抵接。此外,也可以是,通过将驻车齿轮602在轴心C2方向上夹压在螺母92和固定轮64(704)之间,由此,预先施加从驻车齿轮602对固定轮64(704)的按压力。
另外,上述仅为一实施方式,并未对其他情况进行一一例示,但本发明能够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进行了各种变更、改良的方式进行实施。
标号说明
18、200、300、400、500、600、700:车辆用无级变速器
34:输入轴
46:主带轮(槽宽可变带轮)
50:输出轴(输入轴及输出轴的一方)
52、202、302、402、502、702:副带轮(槽宽可变带轮)
54:V槽
56:传动带
64、206、306、406、506、704:固定轮
66:可动轮
86、204、304、404、504、602:驻车齿轮
86a、204a、304a、404a、504a、602a:主体部
86b、204b、304b、404b、504b、602b:环状突部
304c:止动部
90、208、308、408、508、706:背面(固定轮的与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
92:螺母
410、510:第1花键齿(卡合齿)
608:油压室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具备:相互平行地设置的输入轴及输出轴;设在该输入轴及输出轴的外周侧的一对槽宽可变带轮;和分别卷挂在该一对槽宽可变带轮的V槽的传动带,通过使该V槽的槽宽变化而使该传动带的卷挂径变化,从而使变速比无级地变化,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宽可变带轮具备:固定设置在所述输入轴及输出轴的一方的外周面的固定轮;和可动轮,不能相对于该一方的轴旋转且能在该一方的轴的轴心方向上相对移动地设置在该一方的轴,以在该可动轮与该固定轮之间形成所述V槽,
相对于所述固定轮在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设有驻车齿轮,所述驻车齿轮具有:固定设置在所述一方的轴的圆板状的主体部;和环状突部,其从该主体部朝向所述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突出,在该相反侧的壁面中的比所述传动带的最小卷挂径靠外周侧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抵接于所述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中的、与所述传动带的最大卷挂径对应的径向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抵接于在所述输出轴设置的槽宽可变带轮的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嵌入环状嵌合部内、在径向上卡合,所述环状嵌合部从所述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的外周部向该驻车齿轮侧突出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驻车齿轮的环状突部与在所述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的外周部形成的卡合齿在周向上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驻车齿轮具备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环状突部的内周侧朝向所述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突出设置的止动部,当预先施加于所述固定轮的从所述环状突部对该固定轮的按压力达到预先确定的预定值时,该止动部与所述相反侧的壁面抵接,限制从所述环状突部对固定轮施加按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驻车齿轮,由螺纹接合于所述一方的轴的轴端部的螺母紧固,从而在与所述固定轮之间在轴心方向上被夹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油压室,所述油压室由所述驻车齿轮的主体部及环状突部和所述固定轮所油密地包围的空间形成,通过被供给预定的油压,产生将该固定轮的与所述可动轮相反侧的壁面向该可动轮侧按压的油压力。
CN201080065175.0A 2010-03-04 2010-05-25 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122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53576 WO2011108107A1 (ja) 2010-03-04 2010-03-04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PCT/JP2010/053576 2010-03-04
PCT/JP2010/058843 WO2011108127A1 (ja) 2010-03-04 2010-05-25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12267A true CN102812267A (zh) 2012-12-05
CN102812267B CN102812267B (zh) 2014-11-05

Family

ID=44541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517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12267B (zh) 2010-03-04 2010-05-25 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64610B2 (zh)
JP (1) JP5321730B2 (zh)
CN (1) CN102812267B (zh)
WO (2) WO201110810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2609A (zh) * 2014-02-07 2015-08-12 迪尔公司 干式变速传动机构
CN111133228A (zh) * 2017-09-28 2020-05-0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4230B2 (ja) * 2011-03-31 2015-04-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6146347B2 (ja) * 2014-03-12 2017-06-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10154178B2 (en) * 2015-10-15 2018-12-1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ing apparatus with light shielding plates for blocking incident light on a lens
CN110325764B (zh) * 2017-02-20 2022-07-22 有能沛思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初级轮用的隔壁构件
JP6859915B2 (ja) * 2017-10-10 2021-04-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DE102018106774A1 (de) * 2018-03-22 2019-09-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Kegelscheibenanordnung für ein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 mit verschachtelten Komponenten
CN112728029B (zh) * 2020-12-29 2023-03-17 哈尔滨剑桥学院 一种cvt变速器传动机构
US11708903B1 (en) * 2022-10-20 2023-07-25 Borgwarner, Inc. Park system integration with chain driv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0859A (ja) * 1998-12-08 2000-06-23 Toyota Motor Corp 無段変速機の可変プーリ装置
JP2006105217A (ja) * 2004-10-01 2006-04-2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CN1977121A (zh) * 2004-06-28 2007-06-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和跨乘式车辆
JP2008232389A (ja) * 2007-03-23 2008-10-02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8925680T2 (de) * 1988-12-10 1996-06-27 Suzuki Motor Co Stufenlos arbeitendes Kraftfahrzeuggetriebe
AU632847B2 (en) 1989-09-08 1993-01-14 Siegfried Peter Process for preparing pure monoglycerides, pure diglycerides and/or pure triglycerides
JPH0755398Y2 (ja) * 1990-03-16 1995-12-2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溝可変プーリ
DE19861359B4 (de) * 1997-12-22 2012-11-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Getriebe
DE19857710B4 (de) * 1997-12-22 2013-02-2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Getriebe
DE19909347B4 (de) * 1998-03-10 2012-03-2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Getriebe
US6406390B1 (en) * 1999-09-24 2002-06-18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Continuously variable belt drive system
US6569043B2 (en) * 1999-11-29 2003-05-27 Team Industries, Inc. Clutch with a one-way torque carrying bearing
US6561934B2 (en) * 2000-02-18 2003-05-13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Oil pressure control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4752089B2 (ja) 2000-05-17 2011-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1330089A (ja) * 2000-05-22 2001-11-30 Toyota Motor Corp 巻き掛け伝動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2106658A (ja) 2000-10-03 2002-04-10 Fuji Heavy Ind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JP2004084874A (ja) 2002-08-28 2004-03-18 Nissan Motor 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ITTO20030041A1 (it) * 2003-01-24 2004-07-25 Lombardini Srl A Socio Unico Trasmissione a rapporto variabile con continuita',
US20040248679A1 (en) * 2003-06-03 2004-12-09 Yu-Wen Hsu Torque limiting device for wheeled vehicle
JP2005003035A (ja) 2003-06-10 2005-01-06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4449441B2 (ja) * 2003-12-09 2010-04-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4039379B2 (ja) * 2004-03-23 2008-01-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5291319A (ja) * 2004-03-31 2005-10-20 Jat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8460138B2 (en) * 2004-07-02 2013-06-1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for small vehicle, and straddle-type vehicle
US7686715B2 (en) * 2004-07-08 2010-03-3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Hybrid clamping mechanism for 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US20060058128A1 (en) * 2004-08-24 2006-03-16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Belt-driven conical-pulley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it,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such a transmission
US20060052192A1 (en) * 2004-08-24 2006-03-09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Belt-driven conical-pulley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it, and motor vehicle having such a transmission
JP2007071254A (ja) * 2005-09-05 2007-03-22 Yamaha Motor Co Ltd V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及び鞍乗型車両
JP2007170504A (ja) 2005-12-20 2007-07-05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4840260B2 (ja) * 2007-06-13 2011-12-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4335941B2 (ja) 2007-12-21 2009-09-30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及びそのプーリ
CN102893060A (zh) * 2010-05-26 2013-01-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70859A (ja) * 1998-12-08 2000-06-23 Toyota Motor Corp 無段変速機の可変プーリ装置
CN1977121A (zh) * 2004-06-28 2007-06-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和跨乘式车辆
JP2006105217A (ja) * 2004-10-01 2006-04-20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JP2008232389A (ja) * 2007-03-23 2008-10-02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2609A (zh) * 2014-02-07 2015-08-12 迪尔公司 干式变速传动机构
CN104832609B (zh) * 2014-02-07 2019-04-12 迪尔公司 干式变速传动机构
CN111133228A (zh) * 2017-09-28 2020-05-0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08127A1 (ja) 2011-09-09
JP5321730B2 (ja) 2013-10-23
US20130040769A1 (en) 2013-02-14
US8864610B2 (en) 2014-10-21
JPWO2011108127A1 (ja) 2013-06-20
CN102812267B (zh) 2014-11-05
WO2011108107A1 (ja) 2011-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2267B (zh) 车辆用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4204615B (zh) 传动装置和具有倾斜滚珠变速器无级变速传动装置的传动系
US9353842B2 (en) Ball type CVT with powersplit paths
CN102128244B (zh) 无级变速器
CN1930410B (zh) 动力传动系统
WO2014039439A1 (en) Ball type cvt/ivt including planetary gear sets
CN105339705A (zh) 三模式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传动装置
WO2014179717A1 (en) Dual-mode synchronous shift continuousle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O2014179719A1 (en) 4-mode rear wheel drive continuously variable planetary transmission
WO2015200769A1 (en) 4-mode powersplit transmission based on continuously variable planetary technology
JP2015527557A (ja) ボール式連続可変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無段可変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WO2014039713A1 (en) Ivt based on a ball type cvp including powersplit paths
CN108591381B (zh) 一种新型锥轮传动无级变速系统
EP3366948B1 (en) A variator-assisted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CN104919214A (zh) 动力传递装置
US20190293129A1 (en) Frictional coupling device of vehicular power transmitting system
CN105402347B (zh) 具有低损耗配置的一模式无级变速器
CN101788041B (zh) 无级变速传动装置
CN1568406B (zh) 无级变速传动装置
CN101463887A (zh) Cvt无级变速器
KR101128458B1 (ko) 회전 구동 전동 장치
JP2018179222A (ja) 車両用無段変速機
US20160356369A1 (en) Device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0476254C (zh) 一种无级自动变速器
CN104061301A (zh) 无级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Termination date: 201705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