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6644B - 镜面角度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镜面角度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6644B
CN102596644B CN201080050521.8A CN201080050521A CN102596644B CN 102596644 B CN102596644 B CN 102596644B CN 201080050521 A CN201080050521 A CN 201080050521A CN 102596644 B CN102596644 B CN 1025966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element
drive division
light deflector
pivot plate
piv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505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6644A (zh
Inventor
茅野勝
村越哲也
森下宽
市川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kam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iz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571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0206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5714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9113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571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9113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zi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iz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96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66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66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66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adjusting the mirror relative to its ho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 G02B7/19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mirror relative to its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一种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包括:枢轴板(10),该枢轴板(10)对镜(6)进行支承,并能以枢轴部(76)为中心三维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保持件(9);支架(8),该支架(8)设置于车体;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该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收纳在所述支架(8)与安装于所述支架(8)的保持件(9)之间;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的工作轴(44A、44B),该工作轴(44A、44B)贯穿保持件(9)而与枢轴板(10)连接;检测杆(101A、101B),该检测杆(101A、101B)随着枢轴板(10)而移动;角度检测部(100),该角度检测部(100)对枢轴板(10)的倾倒角度进行检测;枢轴凹部(80),该枢轴凹部(80)可供枢轴(76)压入;以及齿轮定位用肋部(69),该齿轮定位用肋部(69)设于保持件(9)的内壁,并对蜗杆齿轮(42)进行定位。

Description

镜面角度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车用反光镜装置的镜面角度进行调节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本申请基于2009年11月10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09-257144号、日本专利特愿2009-257145号及日本专利特愿2009-257146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例如,安装在车门上的车用后视镜装置构成为通过操作车室内的驾驶座旁边的开关就能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调节配置于反光镜外壳的开口部的反光镜的镜面角度。
作为现有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提出有如下装置,在该装置中,分别在不同的生产线上组装完支架和镜面角度调节驱动单元之后,将上述镜面角度调节驱动单元组装至上述支架,其中,上述支架用于将反光镜外壳安装于车门,上述镜面角度调节驱动单元是通过将对镜面角度进行调节的驱动部(电动机、蜗杆齿轮等)收容在最中间的双分型的壳体内而形成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近年来,设计有一种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利用位置检测元件就能检测出由镜面角度调节装置设定的镜面角度,并将由每个驾驶员设定的上述镜面角度预先存储在存储元件中,一旦从所存储的多个镜面角度中选择出一个镜面角度,就能自动地调节至所选择的镜面角度。
因此,在镜面角度调节装置中提出有(1)使位置检测元件作为与镜面角度调节单元不同的构件,并将位置检测单元附连至镜面角度调节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2)将位置检测元件与角度调节元件一起内置在镜面角度调节单元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3)将位置检测元件组装到镜面角度调节单元的角度调节元件自身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等方案。
另外,作为现有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提出有如下装置,该装置构成为包括安装于上述支架的镜面角度调节单元、以能倾倒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前保持件的枢轴板以及安装于枢轴板的反光镜,并且将枢轴部用螺钉旋紧以使其不会脱离,其中,上述枢轴部将前保持件和枢轴板连接成能倾倒。
如上所述构成的现有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的组装步骤是,预先组装镜面角度调节单元,将该镜面角度调节单元安装于支架,并将枢轴板安装至镜面角度调节单元。另外,在组装镜面角度调节单元时,对驱动部进行定位并将其收容至设有驱动部定位用肋部的后保持件,并将前保持件覆盖在后保持件上方,以将后保持件与前保持件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3224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1-8041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5-2895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5-29763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实公平6-305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由于构成镜面角度调节驱动单元的外框的壳体为双分型,将该壳体安装于支架,因此,存在零件个数增多这样的技术问题。另外,由于在不同的生产线上组装支架和镜面角度调节驱动单元,因此,存在生产率较低这样的技术问题。
另外,在上述(1)所记载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中,由于位置检测元件是与角度调节单元不同的构件,因此,存在零件个数增多、组装工时也增多而导致成本上升这样的技术问题。
此外,在上述(2)、(3)所记载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中,由于位置检测元件内置在镜面角度调节单元中,因此,与上述(1)所记载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相比,能削减零件个数。然而,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的基本结构是将预先组装完的镜面角度调节单元组装于支架这样的结构,而且,构成镜面角度调节单元的外框的壳体是双分型的,因此,存在零件个数较多、组装工时数也较多这样的技术问题。
另外,以削减零件个数作为目的,可考虑以下结构:通过将支架和后保持件一体化来作为一个零件,将枢轴突设在前保持件的外壁上,并在枢轴板的背面上设置可供上述枢轴嵌入的枢轴凹部,将枢轴压入并嵌合在枢轴凹部中,从而将枢轴板以能倾倒的方式与前保持件连接。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情况下,会产生将前保持件的枢轴压入枢轴板的枢轴凹部的压入工序。然而,当压入负载较大时,需要将具有枢轴凹部的枢轴板置于下方,并在其上方载置具有枢轴的前保持件,以进行加压。
此外,在考虑了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的生产率的情况下,在组装时没有上下反转的工序是较为理想的。因此,可考虑以下方法:将枢轴板置于最下方,并在其上方配置前保持件,在前保持件的内部收容电动机等驱动部,并在其上方配置支架一体型的后保持件,在该状态下从上方进行加压来将前保持件的枢轴压入枢轴板的枢轴凹部。
然而,由于在现有的前保持件中没有设置驱动部定位用肋部,因此,当将驱动部收容于前保持件时,不能防止驱动部的位置偏移。此外,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旦驱动部没有配置在正确的位置上时,不能将后保持件恰当地重叠在前保持件的上方。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零件个数的削减及组装的简化,此外还能容易地进行零件管理并提高生产率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
在本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中,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以下方法。
在本发明的第一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中,对反光镜进行支承的枢轴板能以枢轴部为中心三维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保持件,其中,上述保持件安装在设置于车体的支架上,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收纳在上述支架与上述保持件之间,上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的工作轴贯穿上述保持件而与上述枢轴板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可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收容在保持件与支架之间,并将保持件直接安装于支架,因此,能降低零件个数。另外,还能在同一组装线上组装保持件和支架。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上述镜倾倒用驱动部包括两个上述工作轴,另外,上述保持件包括安装于上述支架的多个安装部,上述镜倾倒用驱动部的两个上述工作轴配置在关于假想基准线彼此线对称的位置上,其中,上述假想基准线相对于上述支架的水平基准线具有大致45度的仰角,且穿过上述枢轴部的摆动支点,并且上述多个安装部配置在关于上述假想基准线呈线对称的位置上。
根据上述结构,例如,可像车用后视镜装置那样,在车体中的左右对称的位置上设有左用和右用的情况下,仅使保持件相对于支架的安装角度错开90度,就能成为左用保持件和右用保持件,从而能使保持件为左右共用零件。
本发明的第三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从上述摆动中心到上述各工作轴的距离与从上述摆动中心到上述各检测杆的距离相同。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实现枢轴板的工作轴的连接部与检测杆的连接部的共通化,例如,可像车用后视镜装置那样,在车体中的左右对称的位置上设有左用和右用的情况下,能使枢轴板为左右共用零件。
本发明的第四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包括:支架,该支架安装于车体;保持件,该保持件安装于上述支架;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该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收纳在上述支架与上述保持件之间;枢轴板,该枢轴板具有可供设于上述保持件的外表面的枢轴压入的枢轴凹部,并在上述枢轴被压入上述枢轴凹部的状态下,上述枢轴板能相对于上述保持件三维摆动;反光镜,该反光镜支承于上述枢轴板;上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的工作轴,该工作轴贯穿上述保持件而进退移动,前端与上述枢轴板连接;以及定位用肋部,该定位用肋部设于上述保持件的内壁,并对上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进行定位。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收容在保持件与支架之间,并将保持件直接安装于支架,因此,能降低零件个数。另外,在组装镜面角度调节装置时,能通过将枢轴板置于下方,并在其上方配置保持件,并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收容在保持件的内部,并在其上方配置支架,在该状态下从上方加压,保持件的枢轴压入枢轴板的枢轴凹部,从而组装出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因此,能在同一组装线上组装保持件、支架及枢轴板。
另外,当将镜倾倒用驱动部收容在保持件的内部时,由于在保持件的内壁设有定位用肋部,因此,能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相对于保持件定位在恰当的位置上,并能在组装时,防止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的位置偏移。
本发明的第五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在上述支架的内壁包括对上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进行临时定位的临时定位用肋部。
根据上述结构,如上所述,当组装镜面角度调节装置时,能同时进行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相对于支架的定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降低零件个数,因此,能实现成本降低。此外,由于能在同一组装线上组装保持件和支架,因此,能简化组装。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使保持件为左右共用零件,因此,也能容易地进行零件管理。因此,也提高了生产率。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使枢轴板为左右共用零件,因此,也能容易地进行零件管理。因此,也提高了生产率。
根据本发明,在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的组装工序中,能防止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的位置偏移,因此,提高了组装性。
根据本发明,能同时进行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相对于保持件的定位和相对于支架的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的车辆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上述后视镜装置的驱动单元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5是上述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上述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车辆后方观察上述驱动单元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8是从车辆前方观察上述驱动单元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9是从车辆前方观察上述驱动单元的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车辆前方观察上述驱动单元的枢轴板的立体图。
图11是在车辆右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中所使用的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包括第二实施方式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的车辆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的主视图。
图13是上述车辆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的驱动单元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2的A-A剖视图。
图15是包括本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的车辆右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的主视图。
图16是上述车辆右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的驱动单元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1,对本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前后方向与车体的前后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乘员面向正面时的左右方向一致。
图1是安装于汽车(车辆)的前座左侧的车门(未图示)的后视镜装置1的主视图。后视镜装置1被设置成能驱动其相对于固定在上述车门上的后视镜支座100的臂部100a朝车宽度方向打开、关闭。另外,后视镜装置1构成为通过操作车室内的驾驶座旁边的开关(未图示)或通过操作便携式遥控开关(未图示),就能使后视镜装置1朝靠近上述车门的方向(关闭方向)旋转进行容纳,或是朝远离上述车门的方向(打开方向)旋转来目视确认后方。
如图2所示,后视镜装置1包括:反光镜外壳2;反光镜单元3;以及驱动单元4,该驱动单元4不仅可将反光镜外壳2支承成能相对于车门旋转,还可将反光镜单元3支承成能倾翻。在本实施方式中,镜面角度调节装置被组装到驱动单元4上,以作为驱动单元4的一部分。
反光镜外壳2是树脂制的,且为后方开口的杯状。另外,将反光镜单元3配置在反光镜外壳2的内部即靠近开口5的位置上。反光镜单元3由反光镜6和对反光镜6进行支承的反光镜保持件7构成,反光镜保持件7构成为能被驱动单元4驱动而倾倒。
如图3、图5及图6所示,驱动单元4由支架8、保持件9、枢轴板10和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等构成,其中,上述支架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后视镜支座100的臂部100a,上述保持件9安装于支架8,上述枢轴板10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保持件9,上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被收纳在支架8与保持件9之间。支架8、保持件9、枢轴板10均是树脂制的。
支架8包括收纳有容纳驱动部的容纳驱动部壳体(以下简称为壳体)12和从壳体12朝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形成的支架主体部13,并将它们一体成形。
壳体12为上方开口的有底箱形,当将后视镜装置1设置于车辆的车门上时,壳体12的底面及上端处于大致水平姿势。如图3所示,在壳体12的内部固定有容纳驱动用电动机14。另外,呈起立姿势地固定于臂部100a的轴15贯穿壳体12的底部并被插入至壳体12内,轴15与容纳驱动用电动机14的输出轴通过齿轮组16连接。因此,由于轴15受到固定,因此,一旦使容纳驱动用电动机14旋转,则容纳驱动用电动机14就会绕轴15公转。其结果是,对容纳驱动用电动机14进行支承的支架8就会以轴15为中心旋转。此外,从结果上说,固定于支架8的反光镜外壳2就会以轴15为中心旋转。
如图5~图7所示,在壳体12的周壁部17的上部具有开口12a,在开口12a中可安装有盖18,以对壳体12进行封闭。周壁部17的上表面呈水平地形成,另外,在周壁部17的上端内侧形成有台阶部19。卡合突起20呈环状地形成在台阶部19的外侧。台阶部19及卡合突起20的上表面均呈水平地形成。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盖18的内周部形成有卡合槽21,该卡合槽21可供壳体12的卡合突起20插入。卡合槽21也与卡合突起20相对应地呈水平地形成。
在安装盖18时,将盖18上下颠倒,以将密封剂22大致均匀地涂布在卡合槽21的全周上。接着,将盖18的上下恢复原样后将其覆盖在壳体12的周壁部17上,并将壳体12的卡合突起20插入盖18的卡合槽21,藉此,就可用密封剂22将卡合槽21与卡合突起20之间封闭。由于盖18的卡合槽21呈水平地形成,因此,将盖18上下颠倒,以将密封剂22涂布在卡合槽21上,然后,在将盖18的上下恢复原样时,只要将盖18保持水平,就可防止密封剂22偏向一方滴落。另外,能将密封剂22保持成被大致均匀地涂布在卡合槽21全周上的状态。此外,由于壳体12的台阶部19和卡合突起20的上表面也是呈水平地形成的,因此,即便在将盖18覆盖在壳体12上并将卡合突起20插入卡合槽21时,也能防止密封剂22偏向一方滴落。另外,能将密封剂22保持成被大致均匀地涂布在卡合突起20与卡合槽21之间的全周上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可靠地将壳体12和盖18的连接部(即,卡合突起20与卡合槽21之间)在全周上封闭。如图3所示,通过将形成于朝下方延伸的四个脚部23的卡定孔24卡定在形成于壳体12的周壁部17的卡定突起25上,从而可将盖18固定于壳体12。
如图7所示,支架主体部13包括:底座27,该底座27经由颈部26而与壳体12连接;以及倾倒驱动部外壳(以下简称为外壳)28,该外壳形成在底座27的后表面。底座27在将后视镜装置1设置于车辆的车门时处于大致铅垂姿势。在底座27的离颈部26较远一侧的上下端部及离颈部26较近一侧的上端部设有反光镜外壳固定用的轴套部29A、29B、29C。设于离颈部26较远一侧的下端部的轴套部29A与颈部26的下部通过平板状的肋部30A连接,肋部30A在将后视镜装置1设置于车辆的车门时处于大致水平姿势。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沿着肋部30A的长边方向的水平线为支架8的水平基准线H。另外,轴套部29A与设于离颈部26较远一侧的上端部的轴套部29B通过肋部30B连接,轴套部29B与设于离颈部26较近一侧的上端部的轴套部29C通过肋部30C连接,轴套部29C与颈部26的上部通过肋部30D连接。
外壳28具有关于假想基准线S呈线对称的形状,其中,上述假想基准线S相对于支架8的水平基准线H具有大约45度的仰角。外壳28的底面部与底座27共用,外壳28的周壁部31比底座27更朝后方突出,在周壁部31的内侧形成有对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进行收纳的收纳凹部32。另外,在周壁部31的前端面形成有截面呈コ字形的嵌合部33。
收纳凹部32在沿着假想基准线S的上侧包括电动机收纳部34,并在沿着假想基准线S的下侧包括齿轮收纳部35。电动机收纳部34在与假想基准线S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外壳28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齿轮收纳部35在与假想基准线S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且位于靠近壳体12的位置。外壳28的靠齿轮收纳部35一侧的下端部比底座27更朝下方突出。
如图6所示,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由两个电动机40A、40B、蜗轮41A、41B、两个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两个工作轴44A、44B构成,其中,上述蜗轮41A、41B被固定于各电动机40A、40B的输出轴,上述两个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具有与各个蜗轮41A、41B啮合的蜗杆齿轮42,上述两个工作轴44A、44B因各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而能进退移动。在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中,电动机40A、蜗轮41A、蜗杆齿轮旋转体43A及工作轴44A构成使反光镜单元3在左右方向上倾倒时的驱动部。电动机40B、蜗轮41B、蜗杆齿轮旋转体43B及工作轴44B构成使反光镜单元3在上下方向上倾倒时的驱动部。在以下的说明中,尤其在不需要区分左右倾倒用和上下倾倒用的情况下,记载为电动机40、蜗轮41、蜗杆齿轮旋转体43及工作轴44。
如图7所示,两个电动机40A、40B收纳于外壳28的电动机收纳部34,并被配置成输出轴彼此平行。电动机收纳部34设有对电动机40A、40B进行临时定位的电动机临时定位用凹部45和多个临时定位用肋部46、47。立设于电动机临时定位用凹部45中央的两个临时定位用肋部46配置在两个电动机40A、40B之间。电动机收纳部34中,沿着周壁部31而设的两个临时定位用肋部(在图7中,为了便于图示,仅示出一个)47是沿着电动机40A或40B的外侧面配置的。
在齿轮收纳部35中的外壳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即关于假想基准线S呈线对称的位置处形成有外筒部48,在工作轴44A、44B进退移动时,该外筒部48可用于确保工作轴44A及44B的移动空间。外筒部48的开口侧端部48a从齿轮收纳部35的底部朝后方稍许突出。另外,如图8所示,外筒部48的底部48b从底座27朝前表面侧突出。
在齿轮收纳部35中,在各外筒部48的开口侧端部48a的外侧设有临时定位用肋部49,该临时定位用肋部49由与外筒部48配置在同心圆上的多个圆弧状突起构成肋部。临时定位用肋部49比外筒部48的开口侧端部48a更朝后方突出。
两个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配置在设于各自对应的外筒部48周围的临时定位用肋部49上。
如图2及图6所示,蜗杆齿轮旋转体43是通过将外侧的主体部50和中央的筒部51一体成形而构成的。在主体部50的后方侧形成有与蜗轮41螺合的蜗杆齿轮42。在主体部50的前方侧形成有可插入临时定位用肋部49内侧的套环部52。蜗杆齿轮42的外径比临时定位用肋部49的内径大,套环部52的外径比临时定位用肋部49的内径小,当套环部52与外筒部48的开口侧端部48a抵接时,蜗杆齿轮42构成为以隔着间隙的方式位于临时定位用肋部49上侧。
筒部51的后方侧从轴向大致中央在周向上被一分为三,各分割片的后方侧能在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形成于各分割片的后端的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爪部53与形成于工作轴44的外周面的螺钉部54螺合。
在外壳28的周壁部31的外周面上设有与保持件9卡定的多个卡定突起55。卡定突起55也配置在关于假想基准线S呈线对称的位置。在底座27的与卡定突起55相对应的部位形成有脚插入孔56。
在齿轮收纳部35的大致中央、即假想基准线S上设有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A。此外,在底座27上、即外壳28的电动机收纳部34的外侧也设有三个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B~57D。其中的一个轴套部57B配置在假想基准线S上。另外,其它两个轴套部57C、57D配置在关于假想基准线S呈线对称的位置。因此,连接轴套部57A、57B的两中心的假想线与连接轴套部57C、57D的两中心的假想线正交。此外,两个上述假想线的交点设定为与后述枢轴板10的摆动支点重合。如图7及图8所示,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A~57D的两端从底座27突出。
如图8所示,在底座27的前表面侧设有多个肋部,这些肋部可穿过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A~57D及工作轴44A、44B的移动空间用的两个外筒部48肋部。具体而言,在配置于下侧的工作轴44B用的外筒部48处可供肋部30A穿过肋部,该肋部30A可将反光镜外壳固定用的轴套部29A与颈部26的下部连接。在图7的配置于假想基准线S左侧的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C处可供肋部30C穿过,该肋部30C可将反光镜外壳固定用的轴套部29B、29C连接肋部。肋部30C具有弯曲形状,以同时实现刚性和轻量化。此外,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C与配置于上侧的工作轴44A用的外筒部48通过肋部60A连接,两个外筒部48、48与配置于其间的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A通过肋部60B连接。肋部30C与颈部26的上部通过肋部60C连接,将肋部60C的中间部与肋部30D的中间部连接的肋部60D可穿过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B。在肋部30A中,将颈部26的旁边与颈部26的上部连接的肋部60E可穿过图7中配置于的假想基准线S右侧的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D。此外,在底座27的与形成在工作轴44A用的外筒部48旁边的两个脚插入孔56相邻的部位也设有肋部60F、60G、60H。因此,通过设定肋部30A~30D、肋部60A~60H,从而能在减少肋部数量来实现轻量化的同时确保支架主体部13有足够的刚性。通过CATIA强度分析来确认支架主体部13具有足够的刚性。
通过将保持件9覆盖并固定在支架主体部13的外壳28,因此,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收纳在支架8与保持件9之间。
如图9所示,保持件9具有关于与支架8的假想基准线S相对应的基准线(以下,称为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Sh)呈线对称的形状,且具有与俯视形状与外壳28的形状相似的保持件主体部61。
在保持件主体部61的周壁部62的前端面上形成有截面呈コ字形的嵌合部63。嵌合部63与外壳28的周壁部31的嵌合部33嵌合。
在保持件主体部61的后表面侧形成有俯视呈大致矩形的电池部(日文:砲台部)64,电池部64的背侧包括电动机收纳凹部65。电动机收纳凹部65配置于保持件主体部61的周壁部62的内侧、即与外壳28的电动机收纳部34相对应的位置。在电动机收纳凹部65上,突设有朝与电动机40A、40B的输出轴正交的方向呈棒状延伸的两个电动机按压部66,电动机按压部66将两个电动机40A、40B朝外壳28侧按压。另外,在电动机收纳凹部65上,突设有两组与电动机40A、40B的靠输出轴一侧的端部40a嵌合的大致U字形的电动机用定位肋部67和与电动机40A、40B的相反一侧的端部40b嵌合的大致U字形的电动机用定位肋部68。各电动机用定位肋部67、68配置在关于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Sh呈线对称的位置上。
在保持件主体部61的周壁部62内侧的、与外壳28的齿轮收纳部35相对应的部位处,环状的齿轮用定位肋部69分别突设在关于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Sh呈线对称的位置上,其中,上述齿轮用定位肋部69用于对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进行定位。如图2所示,通过将齿轮用定位肋部69插入在蜗杆齿轮旋转体43的主体部50的后表面侧呈环状形成的槽58来对蜗杆齿轮旋转体43进行定位,与此同时,在齿轮用定位肋部69的外侧配置有蜗杆齿轮42。
在齿轮用定位肋部69的内侧形成有供工作轴44插通的孔70。工作轴44的前端穿过孔70而从保持件9突出。在孔70与工作轴44之间安装有索环71来进行封闭。
此外,在蜗杆齿轮旋转体用的两个齿轮用定位肋部69、69间、即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Sh上形成有圆形的凹部72,该凹部72可供设于外壳28内的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A嵌入。在凹部72上设有螺钉插通孔72a。
保持件9包括从保持件主体部61的周壁部62的外表面朝前方延伸的多个臂部73。臂部73设于与外壳28的卡定突起55相对应的部位,另外,还配置成关于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Sh呈线对称。通过将设于各臂部73的卡定孔73a与外壳28的卡定突起55卡定,就能将保持件9临时固定于外壳28。
另外,保持件9在与支架主体部13的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B、57C、57D相对应的部位包括从保持件主体部61朝外侧延伸的三个脚部74。在各脚部74的前端前表面形成有可供轴套部57B、57C、57D嵌入的圆形的凹部75。在凹部75的中央设有螺钉插通孔75a。另外,脚部74配置在关于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Sh呈线对称的位置上。
通过将穿过凹部72、75的螺钉插通孔72a、75a的四个螺钉(未图示)拧入支架主体部13的轴套部57A~57D,就可将保持件9固定于支架主体部13。
如图6所示,保持件9在电池部64上、即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Sh上包括外表面由球面的一部分形成的枢轴76。将枢轴76的中心与蜗杆齿轮旋转体43A的齿轮用定位用肋部69的中心连接的假想线为水平线。将枢轴76的中心与蜗杆齿轮旋转体43B的齿轮用定位用肋部69的中心连接的假想线为铅垂线。上述水平线与上述铅垂线被设定成彼此正交。
另外,保持件9在与电池部64的四个角相对的部位包括从保持件主体部61的后表面朝后方突出的U字形的卡定突起77。将四个卡定突起77从枢轴76的中心起等距离地配置,且以枢轴76为中心相隔90度地配置。将左右的卡定突起77、77的中心彼此连接的假想线为水平线,将上下的卡定突起77、77的中心彼此连接的假想线为铅垂线。
在保持件9的枢轴76上以能三维倾倒的方式安装有枢轴板10。
如图10所示,枢轴板10俯视呈大致矩形且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在枢轴板10的前表面的规定部位处设有可供保持件9的枢轴76压入的枢轴凹部80。枢轴凹部80的内表面由球面的一部分形成。另外,在枢轴76被压入枢轴凹部80的状态下,枢轴板10以保持件9的枢轴76的假想球中心为摆动支点而能自由摆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枢轴76与枢轴凹部80构成枢轴部。
如图6所示,在枢轴板10的后表面的、与枢轴凹部80相对应的部位即凸部81的周围形成有俯视呈大致矩形的弹簧收纳凹部82。另外,在弹簧收纳凹部82中收容有与凸部81的连接根部卡合的大致C字形的弹簧83。弹簧83可将凸部81的连接根部旋紧,以防止上述连接根部的直径扩大。因此,能防止保持件9的枢轴76脱离枢轴凹部80。
另外,在枢轴板10的弹簧收纳凹部82的外侧以90度间隔配置并设有四个旋转限制销84。保持件9的卡定突起77与各旋转限制销84卡合。因此,能防止保持件9和枢轴板10绕穿过枢轴76的中心的前后方向轴相对旋转。
如图10所示,在枢轴板10的前表面上,在从该枢轴板10的前表面侧观察时位于枢轴凹部80的右侧、下侧、左侧设有三个球面支承座85A、85B、85C,这三个球面支承座85A、85B、85C位于距枢轴凹部80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并且彼此错开90度。其中,在从前表面侧观察时位于右侧和下侧的球面支承座85A、85B上嵌合有形成于工作轴44A、44B前端的球状的头部86。另外,突设于头部86侧部的突起87与形成于球面支承座85A、85B的槽88卡合。由于工作轴44A、44B的头部86分别与球面支承座85A、85B嵌合,因此,不仅允许各个头部86与球面支承座85A、85B的滑动,还能将工作轴44A、44B与枢轴板10以一体不分离的方式连接。另外,通过使突起87与槽88卡合来防止工作轴44A、44B绕工作轴自身的轴线旋转。
在枢轴板10安装于保持件9的状态下,将左右的球面支承座85A、85C的两中心连接的假想线为水平线。上述假想线与穿过枢轴板10的摆动支点的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正交。
在图1所示的安装于汽车的前座左侧车门处的后视镜装置1中,在三个球面支承座85A、85B、85C中的从枢轴板10的前表面侧观察时位于下侧和右侧的球面支座座85A、85B上嵌合有工作轴44A、44B的头部86。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不使用左侧的球面支承座85C。然而,在图11所示的安装于汽车的前座右侧车门(未图示)的后视镜装置1中,在从枢轴板10的前表面侧观察时位于下侧的球面支承座85B上嵌合有工作轴44B的头部86,在从枢轴板10的前表面侧观察时位于左侧的球面支承座85C上嵌合有工作轴44A的头部86。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不使用在枢轴板10的前表面侧观察时位于右侧的球面支承座85A。
另外,在枢轴板10的四个角上设有反光镜卡合部89。反光镜卡合部89由俯视呈矩形的方孔90和在左右方向上横跨方孔90的销91构成。设于反光镜保持件7的卡合爪(未图示)可与销91卡合,通过使上述卡合爪与销91卡合来将反光镜保持件7支承于枢轴板10。
接着,对驱动单元4的组装步骤进行简单说明。
首先,在加压台(未图示)上,将枢轴板10以枢轴凹部80朝上的方式设置。将保持件9配置在枢轴板10上。以保持件9的嵌合部63朝上的方式进行配置,使保持件9的四个卡定突起77与枢轴板10的四个旋转限制销84相对配置,使保持件9的枢轴76与枢轴板10的枢轴凹部80相对配置。另外,预先将索环71安装在保持件9的两个孔70中。
接着,在保持件9中收容有电动机40A、40B、蜗轮41A、41B、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工作轴44A、44B。当将电动机40A、40B及蜗轮41A、41B收容于保持件9时,预先将蜗轮41A、41B安装于电动机40A、40B的输出轴。另外,使电动机40A、40B的端部40a与保持件9的电动机用定位肋部67嵌合,使端部40b与保持件9的电动机用定位肋部68嵌合。因此,可将电动机40、40B相对于保持件9正确定位。另外,当将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收容于保持件9时,将保持件9的齿轮定位用肋部69插入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的槽58。因此,可将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的蜗杆齿轮42相对于保持件9正确定位。此外,当收容工作轴44A、44B时,一边插通索环71,一边使工作轴44A、44B的螺钉部564与定位后的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的爪部53螺合。另外,使工作轴44A、44B的头部86与枢轴板10的球面支承座85A、85B相对配置,使工作轴44A、44B的突起87与球面支承座85A、85B的槽88相对配置。
接着,将支架8装载在保持件9上。此时,使保持件9的嵌合部62与支架8中的外壳28的周壁部31的嵌合部33嵌合。因此,可使支架8的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A~57D的前端与保持件9的凹部72、75对应配置,并可使保持件9的各臂部73的卡定孔73a与外壳28的各卡定突起55对应配置,从而可将支架8的电动机的临时定位用肋部46配置在两个电动机40A、40B之间。另外,电动机的临时定位用肋部47配置在电动机40A、40B的外侧,齿轮的临时定位用肋部49配置在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的套环部52的外侧。
如上所述,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收容在支架8与保持件9之间,使其处于重叠在枢轴板10上的状态,以从支架8上施加压力。其结果是,可将保持件9的枢轴76压入枢轴板10的枢轴凹部80。可将工作轴44A、44B的头部86嵌入枢轴板10的球面支承座85A、85B。保持件9的各臂部73的卡定孔73a与外壳28的各卡定突起55卡合。另外,保持件9的各卡定突起77与枢轴板10的各旋转限制销84卡合,从而使支架8、保持件9及枢轴板10一体化。
然后,通过使上述重叠状态上下颠倒,以将螺钉构件(未图示)从保持件9的螺钉插通孔72a、75a插入并拧入轴套部57A~57D,从而将保持件9固定于支架8。另外,通过将弹簧83安装于枢轴板10的凸部81的连接根部,将容纳驱动用电动机14、轴15、齿轮列16等收纳在支架8的壳体12内,并安装盖18,从而完成驱动单元4。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后视镜装置1中,由于工作轴44A、44B以绕其自身的轴心不能旋转的方式与枢轴板10连接,因此,一旦操作车室内的驾驶座旁边的开关(未图示)来使电动机40A旋转,并使蜗杆齿轮旋转体43A旋转,则工作轴44A就可在前后方向上进退移动,从而能使枢轴板10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同样地,一旦通过操作开关来使电动机40B旋转,并使蜗杆齿轮旋转体43B旋转,则工作轴44B就可在前后方向上进退移动,从而能使枢轴板10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因此,能使保持于枢轴板10的反光镜单元3朝最适合从后方目视确认的理想的方向倾斜。
在后视镜装置1中,将外壳28与支架8一体形成,并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收纳在外壳28与保持件9之间。因此,与现有这样的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收纳在双分型的壳体内并将其安装于支架的情况相比,能使零件个数减少一个。
此外,通过将保持件9的枢轴76压入枢轴板10的枢轴凹部80,从而将枢轴板10以能摆动的方式与保持件9连接。因此,不需要以往那样的使保持件9与枢轴板10不能脱离的元件(例如螺栓等),从而能进一步削减零件个数。
其结果是,能实现后视镜装置1的成本降低。
另外,能在同一组装线上对支架8和保持件9进行组装。此外,还能对保持件9和枢轴板10进行组装。此外,由于能削减使上下反转的工序,因此,能使组装简化。其结果是,提高了生产率。
另外,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的两个工作轴44A、44B配置在关于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Sh彼此呈线对称的位置上,且以摆动支点为中心相隔90度地分开,其中,上述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Sh相对于支架8的水平基准线H具有45度的仰角且穿过枢轴板10的摆动支点。此外,支架8和保持件9的安装部(即支架8的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A~57D、支架8的卡定突起55、支架8的周壁部33的嵌合部33、保持件9的臂部73、保持件9的脚部74、保持件9的嵌合部63)配置在关于假想基准线S、Sh呈线对称的位置上。因此,可共用图6所示的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保持件9和图11所示的右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保持件9。由图6及图11可知,由于支架8不能左右共用,因此,需准备专用于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支架8和专用于右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支架8。左车门用的支架8和右车门用的支架8除了具有彼此左右对称的形状之外,其它均为相同结构。
此外,为了阻止保持件9与枢轴板10的相对旋转而设于保持件9的四个卡定突起77配置在距枢轴76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处,且以枢轴76为中心相隔90度地配置。另外,将左右的卡定突起77、77的中心彼此连接的假想线为水平线,将上下的卡定突起77、77的中心彼此连接的假想线为铅垂线。此外,枢轴板10呈左右对称形状,并与卡定突起77对应地设有旋转限制销84。因此,能共用图6所示的前座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枢轴板10和图11所示的前座右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枢轴板10。
这样,就能使保持件9及枢轴板10为左右的后视镜装置1的共用零件。其结果是,容易进行零件管理,并提高了生产率。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2至图16,对本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可在同一组装线上进行保持件和支架的组装的结构这点;在车体中左右对称的位置设置有左用和右用时可使保持件为左右共用零件的结构这点;以及枢轴板也可以是左右共用零件这点。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前后方向与车体的前后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乘员面向正面时的左右方向一致。
图12是安装于汽车(车辆)的前座左侧的车门(未图示)的后视镜装置1的主视图。后视镜装置1被设置成能驱动其相对于固定在上述车门上的后视镜支座200的臂部200a朝车宽度方向打开、关闭。另外,后视镜装置1构成为通过操作车室内的驾驶座旁边的开关(未图示)或通过操作便携式遥控开关(未图示),就能使后视镜装置1朝靠近上述车门的方向(关闭方向)旋转来进行容纳,或朝远离上述车门的方向(打开方向)旋转来目视确认后方。
如图12及图14所示,后视镜装置1包括:反光镜外壳2;反光镜单元3;以及驱动单元4,该驱动单元4不仅可将反光镜外壳2支承成能相对于车门旋转还可将反光镜单元3支承成能倾翻。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可组装到驱动单元,作为驱动单元4的一部分。
反光镜外壳2是树脂制的,且为后方开口的杯状。另外,在反光镜外壳2的内部即靠近开口5的位置上配置有反光镜单元3。反光镜单元3由反光镜6和对反光镜6进行支承的反光镜保持件7构成,反光镜保持件7构成为能被驱动单元4驱动而倾倒。
驱动单元4由支架8、保持件9、枢轴板10、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及角度检测部(参照图13)等构成,其中,上述支架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后视镜支座200的臂部200a,上述保持件9安装于支架8,上述枢轴板10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保持件9,上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被收纳在形成于支架8与保持件9之间的收纳空间。支架8、保持件9、枢轴板10均是树脂制的。
如图13所示,支架8包括容纳驱动部壳体(以下简称为壳体)12和从壳体12朝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形成的支架主体部13,并将它们一体成形。
将以起立姿势固定于臂部200a的轴15从壳体12的底部插入壳体12。轴15通过齿轮(未图示)而与固定于壳体12内的容纳驱动用电动机(未图示)连接,一旦使上述容纳驱动用电动机旋转,则由于轴15受到固定,因此,容纳驱动用电动机绕轴15公转。因此,对容纳驱动用电动机进行固定的支架8就会以轴15为中心进行旋转。其结果是,固定于支架8的反光镜外壳2就会以轴15为中心进行旋转。在壳体12上安装有盖16,从而来进行封闭。
支架主体部13包括:通过颈部26而与壳体12连接的底座27;以及形成于底座27的后表面的倾倒驱动部外壳28和传感器外壳17。
底座27在将后视镜装置1设置于车辆的车门时处于大致铅垂姿势。在底座27的离颈部26较远一侧的上下端部及离颈部26较近一侧的上端部设有反光镜外壳固定用的轴套部29A、29B、29C。另外,在底座27的下端形成有与轴套部29B连接的水平板状的肋部30,肋部30在将后视镜装置1设置于车辆的车门时呈大致水平姿势,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沿着肋部30的长边方向的水平线为支架8的水平基准线H。
倾倒驱动部外壳28与传感器外壳17在底座27的后表面是彼此相邻形成的。倾倒用驱动部外壳28配置于比传感器外壳17更下方的位置。另外,倾倒驱动部外壳28和传感器外壳17均关于假想基准线S呈线对称的形状,其中,上述假想基准线S相对于支架8的水平基准线H具有大致45度的仰角,从而可使倾倒驱动部外壳28和传感器外壳17的底面部与底座27共有。
倾倒驱动部外壳28的周壁部31比底座27更朝后方突出,在周壁部31的内侧形成有对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进行收纳的收纳凹部32。在周壁部31的前端面上形成有截面呈コ字形的嵌合部33。
收纳凹部32沿着假想基准线S的上侧为电动机收纳部34,下侧为齿轮收纳部35,电动机收纳部34在与假想基准线S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倾倒驱动部外壳28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齿轮收纳部35在与假想基准线S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且位于靠近壳体12的位置。倾倒驱动部外壳28的靠齿轮收纳部35一侧的下端部比底座27的肋部30更朝下方突出。
如图13及图14所示,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由两个电动机40A、40B、蜗轮41A、41B、两个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两个工作轴44A、44B构成,其中,上述蜗轮41A、41B被固定于各电动机40A、40B的输出轴,上述两个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具有与各个蜗轮41A、41B啮合的蜗杆齿轮42,上述两个工作轴44A、44B因各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而能进退移动。在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中,电动机40A、蜗轮41A、蜗杆齿轮旋转体43A及工作轴44A构成使反光镜单元3在左右方向上倾倒时的驱动部。另外,电动机40B、蜗轮41B、蜗杆齿轮旋转体43B及工作轴44B构成使反光镜单元3在上下方向上倾倒时的驱动部。在以下的说明中,尤其是在不需要区分左右倾倒用和上下倾倒用的情况下,记载为电动机40、蜗轮41、蜗杆齿轮旋转体43及工作轴44。
两个电动机40A、40B被收纳在倾倒驱动部外壳28的电动机收纳部34,且均被配置成输出轴与假想基准线S平行。
如图14所示,在齿轮收纳部35中的倾倒用驱动部外壳28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即关于假想基准线S呈线对称的位置上分别呈环状设有对蜗杆齿轮旋转体43进行定位的齿轮定位肋部46。另外,在各齿轮定位用肋部46的内侧,用于确保工作轴44进退移动时的移动空间的筒部45与齿轮定位用肋部46同心配置,并使该筒部45的底部45a从底座27朝前表面侧突出。
如图13所示,蜗杆齿轮旋转体43呈圆筒状,是通过使外侧的主体部50和中央的筒部51一体成形而构成的。主体部50通过将其前端部插入齿轮定位用肋部46内而被定位,并以能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倾倒驱动部外壳28。在主体部50的外周面形成有与蜗轮41螺合的蜗杆齿轮42。
筒部51的后方侧从轴向大致中央在周向上被一分为三,各分割片的后方侧能在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此外,形成于各分割片后端的朝径向内侧突出的爪部53与形成于工作轴44的外周面的螺钉部54螺合。
传感器外壳17与倾倒用驱动部外壳28的电动机收纳部34侧相连设置。传感器外壳17的周壁部18比底座27更朝后方突出,在周壁部18的内侧形成有对角度检测部100进行收纳的收纳凹部19。传感器外壳17的周壁部18与倾倒用驱动部外壳28的周壁部31相连,两个周壁部18、31的前端面形成为共面。此外,在传感器外壳17的周壁部18的前端面上也形成有截面呈コ字形的嵌合部20。
如图13及图14所示,角度检测部100由两根检测杆101A、101B、触点构件102A、102B、可变电阻器103A、103B、弹簧104、基板105构成,其中,上述触点构件102A、102B与各检测杆101A、101B对应安装,上述可变电阻器103A、103B与各触点构件102A、102B对应设置并可供触点构件102A、102B滑动,上述弹簧104与各检测杆101A、101B对应安装。
在收纳凹部19的传感器外壳17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即关于假想基准线S呈线对称的位置处于分别设有从收纳凹部19的底面朝后方立起的导向杆21A、21B。
将蜗杆齿轮旋转体43A的旋转中心与导向杆21A的轴中心连接的假想线和将蜗杆齿轮旋转体43B的旋转中心与导向杆21B的轴中心连接的假想线被配置成正交,其交点P被设定成与后述枢轴板10的摆动支点重叠。此外,从交点P到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的旋转中心为止的距离与从交点P到导向杆21A、21B的轴中心为止的距离被设定为相同尺寸。
另外,在收纳凹部19中将可变电阻器103A、103B设置成与导向杆21A、21B平行,可变电阻器103A、103B也被配置在关于假想基准线S呈线对称的位置上。可变电阻器103A、103B与设置于收纳凹部19的基板105电连接。
在导向杆21A上安装有检测杆101A、触点构件102A及弹簧104。在导向杆21B上安装有检测杆101B、触点构件102B及弹簧104。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中,导向杆21A、检测杆101A、触点构件102A、可变电阻器103A是用于对反光镜单元3在左右方向上的倾倒角度进行检测的构件。导向杆21B、检测杆101B、触点构件102B、可变电阻器103B是用于对反光镜单元3在上下方向上的倾倒角度进行检测的构件。在以下的说明中,尤其是在不需要区别左右方向上的倾倒角度用和上下方向上的倾倒角度用的情况下,记载为导向杆21、检测杆101、触点构件102、可变电阻器103。
检测杆101呈前端侧被堵塞的中空筒状,在其中空部中将导向杆21以能滑动的方式插入。因此,检测杆101以能沿着其轴线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导向杆21。在检测杆101的前端形成有球状的头部106。
在位于检测杆101前方侧的导向杆21上,以能相对于导向杆21滑动的方式安装有触点构件102。触点构件102包括可供导向杆21插通的环部107和从环部107朝径向外侧突出的触点108,触点108构成为可在可变电阻器103上以接触的方式滑动。另外,触点构件102被配置于导向杆21外侧的弹簧104按压到检测杆101的前端。因此,触点构件102从动于检测杆101而在导向杆2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
当触点构件102在导向杆21的轴线方向上移动时,触点108在可变电阻器103上沿着其长边方向滑动,从而可使可变电阻器103的电阻值发生变化。在角度检测部100中,捕捉枢轴板10的倾倒角度(即,反光镜6的倾倒角度)作为检测杆101的轴向移位,并将检测出杆101的轴向移位作为可变电阻器103的电阻变化。即,可基于可变电阻器103的电阻值来计算出反光镜6的倾倒角度。
如图13所示,在传感器外壳17及倾倒驱动部外壳28的周壁部18、31的外周面上设有与保持件9卡定的多个卡定突起55。卡定突起55也被配置在相对于假想基准线S呈线对称的位置。
另外,在齿轮收纳部35中位于齿轮定位用肋部46、46之间即假想基准线S上,以及在传感器外壳17的收纳凹部19中位于导向杆21、21之间即假想基准线S上设有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A、57B。此外,在底座27的传感器外壳17与倾倒驱动部外壳28的连接部的外侧也设有两个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C、57D,轴套部57C、57D配置在关于假想基准线S呈线对称的位置上。
通过将保持件9覆盖并固定在支架主体部13的传感器外壳17及倾倒驱动部外壳28上,因此,可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及角度检测部100收纳在支架8与保持件9之间。
保持件9具有关于与支架8的假想基准线S相对应的基准线(以下,称为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呈线对称的形状,且俯视外形为与将传感器外壳17和倾倒驱动部外壳28合在一起的形状相似的形状。
如图14所示,在保持件9的周壁部62的前端面上形成有嵌合部63,嵌合部63与传感器外壳17及倾倒驱动部外壳28的周壁部18、31的嵌合部20、33嵌合。
在保持件9上的与工作轴44及检测杆101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用于供工作轴44插通的孔65和用于供检测杆101插通的孔66。工作轴44的前端穿过孔65而从保持件9突出,检测杆101的前端穿过孔66而从保持件9突出。在孔65与工作轴44之间安装有索环67,在孔66与检测杆101之间安装有索环68。
此外,如图12所示,保持件9在与传感器外壳17及倾倒驱动部外壳28的卡定突起55相对应的部位处包括可与卡定突起55卡定的多个臂部73。通过使臂部73与卡定突起55卡定,就能将保持件9临时固定于支架主体部13的传感器外壳17及倾倒驱动部外壳28。臂部73配置成关于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呈线对称。
此外,在保持件9的与支架主体部13的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A、57B相对应的位置处设有螺钉插通孔69。在图12中,为了便于图示,仅示出与轴套部57A相对应的螺钉插通孔69。此外,保持件9包括以重叠在支架主体部13的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C、57D上的方式延伸的脚部70,在脚部70上设有螺钉插通孔71。脚部70也配置在关于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呈线对称的位置。在图12中,为了便于图示,仅示出与轴套部57D相对应的螺钉插通孔71。
通过将穿过螺钉插通孔69、71的四个螺钉(未图示)拧入支架主体部13的轴套部57A~57D,就可将保持件9固定于支架主体部13。
如图14所示,在保持件9的后表面的大致中央、即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上一体设有外表面由球面的一部分形成的枢轴76。此处,将用于供工作轴44A插通的孔65的中心与用于供检测杆101A插通的孔66的中心连接的假想线为穿过枢轴76的中心的水平线,将用于供工作轴44B插通的孔65的中心与用于供检测杆101B插通的孔66的中心连接的假想线为穿过枢轴76的中心的铅垂线,上述两个假想线被配置成在枢轴76的中心彼此正交。
另外,如图12所示,保持件9在枢轴76的周围包括从保持件9的后表面朝后方突出的U字形的卡定突起77。四个卡定突起77配置在距枢轴76的中心等距离处,且以枢轴76为中心相隔90度地配置,并且这四个卡定突起77配置在关于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呈线对称的位置上。此外,将左右的卡定突起77、77的中心彼此连接的假想线为水平线,将上下的卡定突起77、77的中心彼此连接的假想线为铅垂线。
在保持件9的枢轴76上以能三维倾倒的方式安装有枢轴板10。
枢轴板10俯视呈大致矩形,且构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如图14所示,在枢轴板10的前表面的规定部位处设有可供保持件9的枢轴76压入的枢轴凹部80。枢轴凹部80的内表面由球面的一部分形成,在枢轴76被压入枢轴凹部80的状态下,枢轴板10能以保持件9的枢轴76的假想球中心为摆动支点进行摆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枢轴76与枢轴凹部80构成枢轴部。
另外,如图12所示,在枢轴板10的后表面的与枢轴凹部80相对应的部位即凸部81的周围形成有俯视呈大致矩形的弹簧收纳凹部82,在弹簧收纳凹部82中收容有与凸部81的连接根部卡合的大致C字形的弹簧83。弹簧83通过旋紧凸部81的连接根部就可阻止所述连接根部的直径扩大,藉此,可防止保持件9的枢轴76脱离枢轴凹部80。
另外,在枢轴板10上的弹簧收纳凹部82的外侧以90度间隔配置并设有四个旋转限制销84。保持件9的卡定突起77与各旋转限制销84卡合,藉此,可阻止保持件9与枢轴板10绕穿过枢轴76的中心的前后方向轴相对旋转。
如图14所示,在枢轴板10的前表面上分别设有两个供工作轴44的头部86嵌入的球面支承座和供检测杆101的头部106嵌入的球面支承座。工作轴44的头部86和检测杆101的头部106形成为相同形状、相同尺寸。
如图12所示,供工作轴44A、44B的头部86嵌入的球面支承座85A、85B从枢轴板10的后表面侧观察时设于凸部81的左侧和下侧,供检测杆101A、101B的头部106嵌入的球面支承座85C、85D从枢轴板10的后表面侧观察时设于凸部81的右侧和上侧,这些球面支承座85A~85D配置在距凹部80的中心等距离的位置处且彼此错开90度。
由于工作轴44A、44B的头部86分别与球面支承座85A、85B嵌合,因此,不仅可允许各个头部86与球面支承座85A、85B的滑动,还可将工作轴44A、44B与枢轴板10以一体不分离的方式连接。工作轴44A、44B的头部86与球面支承座85A、85B以不能绕工作轴44A、44B的轴线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合。
另外,由于检测杆101A、101B的头部分别与球面支承座85C、85D嵌合,因此,不仅可允许各个头部106与球面支承座85C、85D的滑动,还可将检测杆101A、101B与枢轴板10以一体不分离的方式连接。
在枢轴板10安装于保持件9的状态下,将左右的球面支承座85A、85C的两中心连接的假想线为水平线,将上下的球面支承座85C、85D的两中心连接的假想线为铅垂线。
在图12所示的安装于汽车的前座左侧车门的后视镜装置1中,四个球面支承座85A、85B、85C、85D中、从枢轴板10的后表面侧观察位于左侧和下侧的球面支承座85A、85B与工作轴44A、44B的头部86嵌合,位于右侧和上侧的球面支承座85C、85D与检测杆101A、101B的头部106嵌合。然而,在图15及图16所示的安装于汽车的前座右侧车门(未图示)的后视镜装置1的情况下,从枢轴板10的后表面侧观察位于右侧和下侧的球面支承座85C、85B与工作轴44A、44B的头部86嵌合,位于左侧和上侧的球面支承座85A、85D与检测杆101A、101B的头部106嵌合。
另外,在枢轴板10的四个角上设有反光镜卡合部89。反光镜卡合部89由俯视呈矩形的方孔90和左右方向上横跨方孔90的销91构成,设于反光镜保持件7的卡合爪(未图示)可与销91卡合,通过使上述卡合爪与销91卡合来将反光镜保持件7支承于枢轴板10。
在如上构成的后视镜装置1中,由于工作轴44A、44B以不能绕其自身的轴心旋转的方式与枢轴板10连接,因此,当操作车室内的驾驶座旁边的开关(未图示)来使电动机40A旋转,一旦使蜗杆齿轮旋转体43A旋转,工作轴44A就会在前后方向上进退移动,从而能使枢轴板10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同样地,在通过操作开关来使电动机40B旋转,并使蜗杆齿轮旋转体43B旋转时,工作轴44B就会在前后方向上进退移动,从而能使枢轴板10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藉此,能使保持于枢轴板10的反光镜单元3朝最适合从后方目视确认的理想的方向倾斜。
另外,若枢轴板10在左右方向上倾倒时,则检测杆101A及触点构件102A会随着上述倾倒而朝与工作轴44A的移动相反的方向进退移动,其结果是,可使可变电阻器103A的电阻值变化。通过检测出电阻值,就能检测出枢轴板10在左右方向上的倾倒角度、即反光镜6在左右方向上的倾倒角度。
同样地,若枢轴板10在上下方向上倾倒,则检测杆101B及触点构件102B就会随着上述倾倒而朝与工作轴44B的移动相反的方向进退移动,其结果是,可使可变电阻器103B的电阻值变化。通过检测出电阻值,就能检测出枢轴板10在上下方向上的倾倒角度、即反光镜6在上下方向上的倾倒角度。此外,还可将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的倾倒角度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元件中。
在后视镜装置1中,将倾倒驱动部外壳28及传感器外壳17与支架8一体形成,并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收纳在倾倒驱动部外壳28与保持件9之间。另外,将角度检测部100收纳在传感器外壳17与保持件9之间。因此,可像以往那样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及角度角度检测部收纳在双分型的壳体内。其结果是,与将上述镜倾倒用驱动部及上述角度检测部安装于支架的情况比较,能减少一个零件个数。
此外,通过将保持件9的枢轴76压入枢轴板10的枢轴凹部80,就可将枢轴板10以能摆动的方式与保持件9连接。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使保持件9与枢轴板10不能脱离的元件(例如螺栓等),从而能进一步削减零件个数。
其结果是,能实现后视镜装置1的成本降低。
另外,由于能在同一组装线上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和角度检测部100收纳在支架8和保持件9之间来加以组装,因此,能简化组装,提高生产率。
另外,由于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的两个工作轴44A、44B配置在关于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彼此线对称的位置上,其中,上述保持件9的假想基准线相对于支架8的水平基准线H具有45度的仰角且穿过枢轴板10的摆动支点,并且角度检测部100的两个检测杆101A、101B配置在关于上述假想基准线彼此呈线对称的位置,且工作轴44A、44B和检测杆101A、101B以摆动支点为中心相隔90度地分开,此外,支架8和保持件9的安装部(即,支架8的保持件固定用的轴套部57A~57D、倾倒用驱动部外壳28的周壁部31、传感器外壳17的周壁部18、保持件9的周壁部62等)配置成关于上述假想基准线呈线对称,因此,仅使保持件9相对于支架8的安装角度错开90度,就可形成图12所示的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保持件9,还可形成图15所示的右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保持件9。即,就可将保持件9设为左右共用零件。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从摆动支点到工作轴44A、44B为止的距离与从摆动支点到检测杆101A、101B为止的距离也相同,工作轴44A、44B的头部86与检测杆101A、101B的头部106的形状、尺寸也相同,工作轴44A、44B的头部86与检测杆101A、101B的头部106也可与枢轴板10的球面支承座85A~85D中的任一个球面支承座嵌合。因此,能共用图12所示的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枢轴板10和图15所示的右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枢轴板10。
由图13及图16可知,由于支架8不能左右共用,因此,需准备专用于左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支架8和专用于右侧车门用的后视镜装置1的支架8。左车门用的支架8和右车门用的支架8除了具有彼此左右对称的形状之外,其它均是相同结构。
由于可使保持件9及枢轴板10为左右的后视镜装置1的共用零件,因此,容易进行零件管理,并提高了生产率。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1,对本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组装镜面角度调节装置时可防止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的位置偏移的结构这点;以及可同时进行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相对于保持件的定位和相对于支架的定位的结构这点。
如图7所示,在齿轮收纳部35中,在各外筒部48的开口侧端部48a的外侧设有临时定位用肋部49,该临时定位用肋部49由配置在与外筒部48同心圆上的多个圆弧状突起构成。临时定位用肋部49比外筒部48的开口侧端部48a更朝后方突出。
两个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配置在设于分别对应的外筒部48周围的临时定位用肋部49上。
如图10所示,枢轴板10俯视呈大致矩形且具有左右对称的形状。在枢轴板10的前表面的规定部位设有可供保持件9的枢轴76压入的枢轴凹部80。枢轴凹部80的内表面由球面的一部分形成。另外,在枢轴76被压入枢轴凹部80的状态下,枢轴板10以保持件9的枢轴76的假想球中心为摆动支点而能自由摆动。
如图6所示,在枢轴板10的后表面中的、与枢轴凹部80相对应的部位即凸部81的周围处,形成有俯视呈大致矩形的弹簧收纳凹部82,在弹簧收纳凹部82中收容有与凸部81的连接根部卡合的大致C字形的弹簧83。弹簧83通过将凸部81的连接根部旋紧,就可阻止该连接根部的直径扩大。因此,能防止保持件9的枢轴76脱离枢轴凹部80。
另外,在枢轴板10的弹簧收纳凹部82的外侧以90度间隔配置并设有四个旋转限制销84。保持件9的卡定突起77与各旋转限制销84卡合,藉此,可阻止保持件9与枢轴板10绕穿过枢轴76的中心的前后方向轴相对旋转。
在后视镜装置1中,由于工作轴44A、44B以不能绕其自身的轴心旋转的方式与枢轴板10连接,因此,在操作车室内的驾驶座旁边的开关(未图示)来使电动机40A旋转,并使蜗杆齿轮旋转体43A旋转时,工作轴44A就会在前后方向上进退移动,从而能使枢轴板10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同样地,当通过操作开关来使电动机40B旋转,并使蜗杆齿轮旋转体43B旋转时,工作轴44B就会在前后方向上进退移动,从而能使枢轴板10在上下方向上摆动。藉此,能使保持于枢轴板10的反光镜单元3朝最适合从后方目视确认的理想的方向倾斜。
在后视镜装置1中,将外壳28与支架8一体形成,并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11收纳在外壳28与保持件9之间。因此,与如以往这样的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收纳在双分型的壳体内并将其安装于支架的情况相比,能使零件个数减少一个。
通过将保持件9的枢轴76压入枢轴板10的枢轴凹部80,就可将枢轴板10以能摆动的方式与保持件9连接。因此,不需要如以往这样使保持件9与枢轴板10不能脱离的元件(例如螺栓等),从而能削减零件个数。
其结果是,能实现后视镜装置1的成本降低。
另外,由于能在同一组装线上对支架8、保持件9及枢轴板10进行组装,且能削减使上下反转的工序,因此,能简化组装,并能提高生产率。
在上述后视镜装置1中,由于在保持件9的内壁上设有电动机用定位肋部67、68、齿轮定位用肋部69,因此,在进行上述组装时,若将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收容在保持件9的内部时,则能将电动机40A、40B及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相对于保持件9定位在适合的位置上,并能在组装时防止电动机40A、40B及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的位置偏移。其结果是,提高了组装性。
另外,由于在支架8的外壳28的内壁设有电动机40A、40B的临时定位用肋部46、47和齿轮的临时定位用肋部49,因此,在进行上述组装时,能同时进行电动机40A、40B和蜗杆齿轮旋转体43A、43B相对于支架8的定位。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由于能减少零件个数,因此,能实现成本降低。此外,由于能在同一组装线上组装保持件和支架,因此,能简化组装。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由于能将保持件设为左右共用零件,因此,也能容易地进行零件管理。因此,也提高了生产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由于能使枢轴板为左右共用零件,因此,也能容易地进行零件管理,并提高生产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由于能在同一组装线上组装支架、保持件及枢轴板,因此,能简化组装。另外,在镜面角度调节装置的组装工序中,能防止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的位置偏移,因此,提高了组装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能同时进行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相对于保持件的定位和相对于支架的定位。
(符号说明)
4驱动单元(镜面角度调节装置)
6反光镜
8支架
9保持件
10枢轴板
11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
33嵌合部(安装部)
44A、44B工作轴
46、47临时定位用肋部
49临时定位用肋部
55卡定突起(安装部)
57A~57D轴套部(安装部)
63嵌合部(安装部)
67、68电动机用定位肋部
69齿轮定位用肋部
73臂部(安装部)
74脚部(安装部)
76枢轴(枢轴部)
80枢轴凹部(枢轴部)
100角度检测部
101A、101B检测杆
H水平基准线
Sh假想基准线

Claims (7)

1.一种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该支架设置于车体;
保持件,该保持件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并且具有四个卡定突起;
枢轴板,该枢轴板对反光镜进行支承,并能以枢轴部为中心三维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保持件,所述枢轴板具有四个旋转限制销,这四个旋转限制销与四个所述卡定突起分别卡合;
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该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收纳在所述支架与所述保持件之间;以及
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的工作轴,该工作轴贯穿所述保持件而与所述枢轴板连接,
所述支架包括收纳有容纳驱动部的容纳驱动部壳体和从所述容纳驱动部壳体朝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形成的支架主体部,且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架主体部一体成形,
所述支架主体部包括底座和倾倒驱动部外壳,
在所述倾倒驱动部外壳中形成有对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进行收纳的收纳凹部,
在将相对于所述支架的水平基准线具有45度的仰角,且穿过所述枢轴部的摆动支点的线设为假想基准线的情况下,所述收纳凹部在沿着假想基准线的上侧包括电动机收纳部,在沿着假想基准线的下侧包括齿轮收纳部,
所述电动机收纳部在与假想基准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齿轮收纳部在与假想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且位于靠近所述容纳驱动部壳体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包括两个所述工作轴,
所述保持件包括安装于所述支架的多个安装部,
所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的两个所述工作轴配置在关于假想基准线彼此线对称的位置,
并且所述多个安装部配置在关于所述假想基准线呈线对称的位置上。
3.一种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该支架安装于车体;
保持件,该保持件安装于所述支架,并在保持件与支架之间形成收纳空间,并且所述保持件具有四个卡定突起;
枢轴板,该枢轴板对反光镜进行支承,并以枢轴部为中心并以能三维摆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保持件,所述枢轴板具有四个旋转限制销,这四个旋转限制销与四个所述卡定突起分别卡合;
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该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收纳在所述收纳空间内,并具有贯穿所述保持件而与所述枢轴板连接的工作轴;
检测杆,该检测杆收纳在所述收纳空间内,该检测杆贯穿所述保持件而与所述枢轴板连接,并随着所述枢轴板而移动;以及
角度检测部,该角度检测部对所述枢轴板的倾倒角度进行检测,
所述支架包括收纳有容纳驱动部的容纳驱动部壳体和从所述容纳驱动部壳体朝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形成的支架主体部,且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架主体部一体成形,
所述支架主体部包括底座和倾倒驱动部外壳,
在所述倾倒驱动部外壳中形成有对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进行收纳的收纳凹部,
在将相对于所述支架的水平基准线具有45度的仰角,且穿过所述枢轴部的摆动支点的线设为假想基准线的情况下,所述收纳凹部在沿着假想基准线的上侧包括电动机收纳部,在沿着假想基准线的下侧包括齿轮收纳部,
所述电动机收纳部在与假想基准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齿轮收纳部在与假想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且位于靠近所述容纳驱动部壳体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包括两个所述工作轴,
所述角度检测部包括两个所述检测杆,
所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的两个所述检测杆配置在关于假想基准线彼此线对称的位置,并且所述角度检测部的两个检测杆配置在关于所述假想基准线呈线对称的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摆动中心到所述各工作轴的距离与从所述摆动中心到所述各检测杆的距离相同。
6.一种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该支架安装于车体;
保持件,该保持件安装于所述支架,并且具有四个卡定突起;
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该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收纳在所述支架与所述保持件之间;
枢轴板,该枢轴板具有能供设于所述保持件的外表面的枢轴压入的枢轴凹部,并在所述枢轴被压入所述枢轴凹部的状态下,所述枢轴板能相对于所述保持件三维摆动,所述枢轴板具有四个旋转限制销,这四个旋转限制销与四个所述卡定突起分别卡合;
反光镜,该反光镜支承于所述枢轴板;
所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的工作轴,该工作轴贯穿所述保持件而进退移动,前端与所述枢轴板连接;以及
定位用肋部,该定位用肋部设于所述保持件的内壁,并对所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进行定位,
所述支架包括收纳有容纳驱动部的容纳驱动部壳体和从所述容纳驱动部壳体朝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形成的支架主体部,且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架主体部一体成形,
所述支架主体部包括底座和倾倒驱动部外壳,
在所述倾倒驱动部外壳中形成有对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进行收纳的收纳凹部,
在将相对于所述支架的水平基准线具有45度的仰角,且穿过所述枢轴部的摆动支点的线设为假想基准线的情况下,所述收纳凹部在沿着假想基准线的上侧包括电动机收纳部,在沿着假想基准线的下侧包括齿轮收纳部,
所述电动机收纳部在与假想基准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齿轮收纳部在与假想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且位于靠近所述容纳驱动部壳体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镜面角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架的内壁包括对所述反光镜倾倒用驱动部进行临时定位的临时定位用肋部。
CN201080050521.8A 2009-11-10 2010-11-02 镜面角度调节装置 Active CN1025966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7145A JP2011102066A (ja) 2009-11-10 2009-11-10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JP2009-257146 2009-11-10
JP2009257144A JP5491135B2 (ja) 2009-11-10 2009-11-10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JP2009-257145 2009-11-10
JP2009-257144 2009-11-10
JP2009257146A JP5491136B2 (ja) 2009-11-10 2009-11-10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PCT/JP2010/069480 WO2011058907A1 (ja) 2009-11-10 2010-11-02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6644A CN102596644A (zh) 2012-07-18
CN102596644B true CN102596644B (zh) 2015-11-25

Family

ID=43991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50521.8A Active CN102596644B (zh) 2009-11-10 2010-11-02 镜面角度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22588B2 (zh)
EP (1) EP2500215B1 (zh)
CN (1) CN102596644B (zh)
WO (1) WO20110589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0927B2 (ja) * 2013-07-17 2016-11-02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JP2016002878A (ja) * 2014-06-17 2016-01-1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NL2013510B1 (nl) * 2014-09-22 2016-09-29 MCI (Mirror Controls International) Netherlands B V Actuatormechanisme, buitenspiegelinrichting en voertuig.
EP3222468A4 (en) * 2014-10-16 2018-10-31 Honda Motor Co., Ltd. Side view mirror device
JP2018047759A (ja) * 2016-09-20 2018-03-2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視認装置
CN109789832B (zh) * 2016-09-30 2022-05-0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车辆用室内镜装置
JP6882904B2 (ja) * 2017-01-30 2021-06-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テン 画像記憶装置
US10602861B2 (en) * 2018-07-03 2020-03-31 Ksenia Meyers Digital vanity mirror assembly
CN110535011B (zh) * 2019-09-29 2020-06-02 成都唐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光学器件姿态调整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90909A2 (de) * 1982-04-07 1983-10-12 MEKRA Rangau Plastics GmbH & Co KG Motorisch verstellbarer Rückspiegel
CN1576104A (zh) * 2003-07-10 2005-02-09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外后视镜倾斜装置
CN1820981A (zh) * 2005-02-14 2006-08-23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辆用反射镜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77214A (en) 1987-01-13 1989-10-31 Murakami Kaimeido Co., Ltd. Holding device of mirror element for rearview mirror
JPH0630563Y2 (ja) 1987-01-13 1994-08-17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ミラーエレメントの保持装置
JPS63189749A (ja) 1987-02-03 1988-08-05 株式会社東芝 空気調和機
JPS63189749U (zh) * 1987-05-28 1988-12-06
JPH0195452A (ja) 1987-10-05 1989-04-13 Fuji Electric Co Ltd イオン源装置
JPH0195452U (zh) * 1987-12-18 1989-06-23
JPH02290753A (ja) 1989-04-28 1990-11-30 Aisin Seiki Co Ltd ミラー装置
JPH0630563A (ja) 1992-07-08 1994-02-04 Fuji Electric Co Ltd 絶縁形ac/dc変換装置
JP2001080417A (ja) 1999-09-14 2001-03-27 Tokai Rika Co Ltd 鏡面角度検出装置
JP2001322497A (ja) 2000-05-12 2001-11-20 Tokai Rika Co Ltd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CN1212946C (zh) 2001-10-02 2005-08-03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镜装置
JP2005028957A (ja) 2003-07-10 2005-02-03 Ichikoh Ind Ltd アウターミラー傾動装置
JP4217187B2 (ja) 2004-04-07 2009-01-28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ミラー位置検出装置
JP4705039B2 (ja) * 2004-10-08 2011-06-22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US7354170B2 (en) * 2005-02-14 2008-04-08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 Vehicular mirror having tilt angle detection rod with swing axis
JP4723372B2 (ja) 2005-12-22 2011-07-13 株式会社石▲崎▼本店 電動ミラー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090909A2 (de) * 1982-04-07 1983-10-12 MEKRA Rangau Plastics GmbH & Co KG Motorisch verstellbarer Rückspiegel
CN1576104A (zh) * 2003-07-10 2005-02-09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外后视镜倾斜装置
CN1820981A (zh) * 2005-02-14 2006-08-23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车辆用反射镜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00215A1 (en) 2012-09-19
WO2011058907A1 (ja) 2011-05-19
CN102596644A (zh) 2012-07-18
EP2500215B1 (en) 2014-02-26
US9022588B2 (en) 2015-05-05
US20120218657A1 (en) 2012-08-30
EP2500215A4 (en) 201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6644B (zh) 镜面角度调节装置
CN103010103B (zh) 车门后视镜
EP3321132B1 (en) External rear view device with moveable head assembly
US8414136B2 (en) Vehicle mirror apparatus
CN103392082B (zh) 多轴驱动装置
CN101356090A (zh) 侧撑开关
CN102476607B (zh)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CN109421488A (zh) 车辆遮阳板
CN103782087A (zh) 致动器以及车辆用前照灯
CN111989239A (zh) 包括电动马达、传动机构和主轴的用于机动车辆的致动驱动器
US9156404B2 (en) Adapter for precise and accurate attachment of a mirror unit to a support arm
CN102476606B (zh) 车辆用后视镜装置
CN105398392A (zh)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US11377032B2 (en) Actuator, sub-assembly with actuator and mirror head, rear view device, door and vehicle
EP4303076A2 (en) Rearview device with moveable head assembly
CN107979713B (zh) 一种摄像机
JP5491135B2 (ja)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WO2006040803A1 (ja)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CN104391508B (zh) 自动跟踪装置及天线自动跟踪系统
JP5491136B2 (ja)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CN105620369B (zh) 用于车辆的视镜致动器
JP7465195B2 (ja)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JP7465196B2 (ja) 車両用アウトサイドミラー装置
CN220298391U (zh) 一种可电动折叠的商用车后视镜
CN110392191B (zh) 用于车辆的摄像头组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1

Address after: Shizuoka

Patentee after: MURAKAMI CO., LTD.

Address before: Gunma

Patentee before: MITSUB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