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30150A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30150A
CN102530150A CN2011103837758A CN201110383775A CN102530150A CN 102530150 A CN102530150 A CN 102530150A CN 2011103837758 A CN2011103837758 A CN 2011103837758A CN 201110383775 A CN201110383775 A CN 201110383775A CN 102530150 A CN102530150 A CN 1025301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ame
frame
vehicle
latter half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837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30150B (zh
Inventor
奈仓秀典
坂本顺一
杉山真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30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01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301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01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62K11/06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the frame being of single-beam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4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for attaching accessories, e.g. article carriers, 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不特地使用加强部件就能够加强车架。通过连结后车架前半部(B)和后车架后半部(C)而构成从下车架(A)向后上方延伸的后车架(R),通过交叉车架(49)连结左右的后车架前半部(B),使后车架后半部(C)从其与后车架前半部(B)的连结部进一步向前方延伸,并与交叉车架(49)连接。利用交叉车架(49)经由收纳箱(34)支承车座(16)。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更详细地说是涉及一种改良鞍乘型车辆的车架结构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下车辆:在车座前方具有跨腿空间的鞍乘型车辆的车架具有:配置于跨腿空间的下方的下车架;从其后端部向斜后上方立起并支承车座的左右一对后车架。该车辆使用以下车架结构:在左右一对后车架的前部之间设置有向前方突出地弯曲并连结的交叉车架,利用该交叉车架经由收纳箱(行李箱)支承车座的负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5203号公报
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车架结构中,在车座负载和收纳箱内的承受负载被设定得很大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加强交叉车架,于是,例如需要在交叉车架和后车架之间设置加固板等其他加强部件。
此外,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车架结构中,虽然从下车架到后车架由一根管道成型,但是由于部件本身非常大,因此在搬运和部件保管等方面存在问题。而且,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车架结构中,如果下车架和后车架分体形成,并且利用焊接等连结所述两个车架,则存在相对于来自于后部缓冲器的负载,而需要用于加强所述连结部(下车架和后车架的连结部)的加强部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不特地使用加强部件就能够加强车架。
作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具备:乘坐者乘坐的车座16;跨腿空间19,其配置于所述车座16的前方并在乘坐者上下车时供腿跨过;头管12,其位于所述跨腿空间19的前方并能够旋转地轴支承转向系统7;从所述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主车架13;以配置于所述跨腿空间19下方的方式从所述主车架13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A;配置于所述跨腿空间19的后方并从所述下车架A向后上方延伸且支承所述车座16的左右一对后车架R;交叉车架49,其是连结所述左右一对后车架R下部的车架,向前方凸出地弯曲,并具有支承所述车座16的负载的支承部51,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通过连结后车架前半部B和后车架后半部C而构成所述后车架R,所述交叉车架49连结左右的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一体形成有延伸部D,该延伸部D从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与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的连结部14B进一步向前方延伸,所述延伸部D与所述交叉车架49连接。
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方面发明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架A被设置为左右一对,所述下车架A和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一体形成。
第三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具备:乘坐者乘坐的车座16;跨腿空间19,其配置于所述车座16的前方并在乘坐者上下车时供腿跨过;头管12,其位于所述跨腿空间19的前方并能够旋转地轴支承转向系统7;从所述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主车架13;以配置于所述跨腿空间19下方的方式从所述主车架13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车架A;配置于所述跨腿空间19的后方并从所述下车架A向后上方延伸且支承所述车座16的左右一对后车架R;交叉车架49,其是连结所述左右一对后车架R下部的车架,并向前方凸出地弯曲;摇臂35、39,其后部轴支承后轮5,并能够上下摇动地支承于所述下车架A或所述后车架R;安装在所述摇臂35、39的后侧上部和所述后车架R的后部之间的后部缓冲单元40,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通过连结后车架前半部B及后车架后半部C而构成所述后车架R,所述下车架A和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一体形成,所述交叉车架49连结左右的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一体地具有延伸部D,该延伸部D从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与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的连结部14B进一步向前方延伸,所述延伸部D与所述交叉车架49连接。
第四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在第一至第三方面发明中任意一方面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车架49设定为比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细,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由金属管形成,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的所述延伸部D的前端部15A形成为与所述交叉车架49的粗细相吻合的椭圆形,并与所述交叉车架49连接。
第五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在第一至第四方面发明中任意一方面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16经由收纳箱34支承于所述交叉车架49,所述收纳箱34具备蓄电池收纳部54。
第六方面所记载发明在第五方面发明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收纳部54形成于所述收纳箱34的前侧,所述交叉车架49从下方支承所述蓄电池收纳部54。
第七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在第一至第六方面发明中任意一方面所记载的鞍乘型车辆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其是具备摇动单元4的车辆,该摇动单元4将发动机2和摇臂39形成一体,其中,该发动机2具备以从曲轴箱35向前方倾斜的方式突出的气缸36及与该气缸36结合的气缸盖37,该摇臂39从所述曲轴箱35的侧方向后方延伸,其后部轴支承后轮5,所述摇动单元4的火花塞60安装在所述气缸盖37的侧面,并配置于所述交叉车架49的下方。
根据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发明,后车架被分为后车架前半部和后车架后半部,由于后车架后半部从其与后车架前半部的结合部向前方延伸并与交叉车架连接,因此能够由后车架前半部、后车架后半部及交叉车架构成三角形,于是,不设置特别的加强部件就能够加强支承车座的交叉车架。
根据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由于下车架和后车架前半部一体形成,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根据第三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由于使下车架和后车架分开,因此能够减小构成车架的部件,使部件便于搬运。另外,由于后车架后半部向前方延伸并与交叉车架连接,因此利用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加强车架。
根据第四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后车架后半部的延伸部的前端部形成为椭圆形,因此能够增大其与交叉车架的结合部。
根据第五方面所记载的发明,能够用被加强的交叉车架支承重量大的蓄电池。
根据第六方面所记载的发明,能够容易地支承蓄电池。
根据第七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由于利用后车架后半部加强交叉车架,因此,在交叉车架的下方未设置加强部件,空出比较大的空间,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火花塞的更换等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两轮机动车的左视图。
图2是上述两轮机动车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3是上述两轮机动车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上述两轮机动车所具备的车架的左视图。
图5是上述两轮机动车所具备的车架的俯视图。
图6是上述两轮机动车的主要部分的左视图。
图7是上述两轮机动车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两轮机动车(鞍乘型车辆)
7前叉(转向系统)
12头管
13主车架
16车座
19跨腿空间
34收纳箱
54蓄电池收纳箱
49交叉车架
51支承板
60火花塞
A下车架部(下车架)
B后车架前半部
C后车架后半部
D延伸部
R后车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所使用的附图中,箭头FR是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是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是表示车辆的左侧。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小型摩托车型的两轮机动车1。两轮机动车1具备将发动机2和动力传递机构3形成一体的摇动单元4,在摇动单元4的后部可以旋转地支承后轮5,并在摇动单元4的前方配置有构成转向系统的前轮6。
前轮6可以旋转地支承于左右一对前叉7、7的下部,并在左右的前叉7、7的上部架设有桥接部8。在桥接部8的宽度方向中央竖立设置有转向轴9,在转向轴9的上部设置有转向把10。转向轴9可以旋转地支承在头管12,该头管12设置于由多个车架部件通过焊接等而形成一体的车架11的前端。
车架11具备:头管12;从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的主车架13;左右一对侧车架14、14,其与主车架13的下部侧面连接并向后方延伸后,向后上方延伸;左右一对车座架15、15,其与侧车架14、14的上端连接并向后上方延伸。
摇动单元4经由连接部件14A支承于侧车架14、14的后方下部并可以在上下方向摇动。各车架由截面为中空圆形的钢管形成。在摇动单元4的上方配置有乘坐者乘坐的车座16,车座16向前后延伸,并一体地具有驾驶者乘坐的主车座17和同乘者乘坐的后部车座18。
在车座16的前方,在头管12的后方形成有跨腿空间19,当乘坐者上下车时腿跨过该跨腿空间19。驾驶者能够通过使腿跨过跨腿空间19而乘坐于车座16,并将脚放在设置于车体前后方向的中央下部的左右的脚踏板20、20,从而乘坐于两轮机动车1。
两轮机动车1被车罩CV覆盖,该车罩CV由通过树脂材料制成的多个罩部件构成,车体前侧上部由前罩21覆盖。使从侧面看呈L形的左右一对前侧罩22、22与前罩21的侧部连接,并利用前侧罩22、22覆盖车体前侧的侧部。
利用上部内罩23及下部内罩24覆盖前侧罩22、22的后方,并利用前侧罩22、22、上部内罩23及下部内罩24覆盖前叉7、7和转向轴9。在下部内罩24可以开闭地设置有使供油口敞开的供油口盖24A。
构成所述脚踏板20的左右一对下罩25、25与前侧罩22、22的下部连接,并且下罩25延伸至摇动单元4的上方。利用左右一对下壳26、26覆盖下罩25、25的下方。在左侧的下罩25安装有可以装卸的火花塞维修用盖27。此外,左右的下罩25、25的后端部形成有向前方延伸的缺口,同乘者放脚的左右一对后部踏板28、28从该缺口面向外部。
利用前端与前侧罩22、22的后端连接并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罩29、29覆盖下罩25、25和车座16之间的空间。在后侧罩29、29的后部从上方依次安装有同乘者把持的扶手杆30、组合灯31、后轮挡泥板32。此外,利用前轮挡泥板33覆盖前轮6的上方。
图2表示处于拆卸一部分车罩CV的状态的两轮机动车1的侧部。在车座16的下方配置有能够收纳安全帽等的收纳箱34。利用收纳箱34支承车座16,并能够以前端为轴心从后方开闭收纳箱34。收纳箱34配置在车座架15、15之间,沿车座架15、15向后方延伸,并主要利用车座架15、15支承。
摇动单元4的发动机2具备:曲轴箱35;从该曲轴箱35向前方倾斜地突出的气缸36;与气缸36结合的气缸盖37;覆盖气缸盖37的气缸盖罩38。在曲轴箱35的左侧一体地设置有向后方延伸并兼用作摇臂的传动箱39的前部。在传动箱39内收纳有动力传递机构3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将来自于发动机2的驱动力向后部的后轮5传递。
在摇动单元4的后侧上部和车座架15、15的后部之间安装有后部缓冲单元40、40,在摇动单元4的上部设置有滤清器41。如图3所示,向前方延伸的连接管42与滤清器41连接,连接管42的前端与节流阀43连接。节流阀43通过进气管44与气缸盖37的上表面连接。
在图3中,CL1是表示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L2是表示气缸36的轴线。摇动单元4以使气缸轴线CL2位于中心线CL1的稍微左侧的位置的方式搭载于车体。此外,如图2所示,在曲轴箱35的前侧下部一体地设置有可以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连接部件14A的连结板35A。
图4、图5是表示车架11的左视图和俯视图。在车架11中,主车架13从其与侧车架14、14的结合部位进一步向下方延伸,并且在其后端具有向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前交叉车架45,该前交叉车架45连结侧车架14、14。在前交叉车架45的后方,在侧车架14、14之间架设有后交叉车架46。
侧车架14、14构成为包含下车架部A、A和后车架前半部B、B,其中,下车架部A、A位于跨腿空间19的下方并向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后车架前半部B、B从下车架部A、A向后上方延伸。此外,车座架15、15构成为包含与后车架前半部B、B的上端连结并向后上方延伸的后车架后半部C、C。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后车架前半部B、B和后车架后半部C、C对构成位于跨腿空间19的后方并从下车架部A、A向后上方延伸的后车架R、R的部件进行定义。以下,以下车架部A、后车架前半部B及后车架后半部C所示的车架部分为基准对车架11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下车架部A、A的后端和后车架前半部B、B的前端结合的部位,焊接有向下方凸出且从侧面看呈大致三角形的枢轴板47、47,在枢轴板47、47的下部设定有可以旋转地支承所述连接部件14A的支承部48、48。如图5所示,通过交叉车架49连结左右的后车架前半部B、B,该交叉车架49从后车架前半部B、B的前部向前方凸出地弯曲且俯视时呈U形。交叉车架49由截面呈圆形的钢管构成,交叉车架49的端部与后车架前半部B、B焊接并结合。
后车架前半部B、B的上端部14B、14B形成为在剖视时呈半圆形,并以覆盖后车架后半部C、C前侧下部的周面的方式被焊接而被结合。后车架后半部C、C具有从其与后车架前半部B、B的上端部14B、14B的结合部位向前下方延伸的延伸部D、D,延伸部D、D的前端与交叉车架49焊接并结合。
后车架后半部C、C由截面呈圆形的钢管构成,交叉车架49由比后车架后半部C、C(车座架15、15)细的钢管形成,延伸部D的前部以越接近交叉车架49越平坦的方式形成,如图5所示,延伸部D的前端与交叉车架49的结合部15A、15A形成为与交叉车架49的粗细相吻合的椭圆形。
在此,参照图2、图3,在两轮机动车1中,交叉车架49以包围气缸盖37及气缸盖罩38的侧方及前方的方式向前方弯曲地延伸,延伸部D、D的前端在俯视时在气缸盖37及气缸盖罩38的侧方与交叉车架49结合。延伸部D、D以越接近交叉车架49车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越减小的方式形成,在两轮机动车1中,延伸部D、D与气缸盖37之间的间隙比较大。
如图4所示,在后车架前半部B、B的上端部14B、14B的下方焊接并结合有用于支承所述后部踏板28、28的板部件14C、14C。而且,如图5所示,在下车架部A、A焊接并结合有多个向车宽度方向突出并从下方支承脚踏板20、20的脚踏板支板14D。
另外,在下车架部A、A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区域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下侧箱体支板14E,在主车架13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区域设置有上侧箱体支板13A。连结上侧箱体支板13A和下侧箱体支板14E的直线、主车架13及侧车架14在侧视时形成三角形的空间。如图2所示,在该空间配置有在侧视时呈三角形的燃料箱70,并通过上侧箱体支板13A和下侧箱体支板14E固定该燃料箱70。燃料箱70位于跨腿空间19的下方并被车罩CV覆盖,其供油口从下部内罩24的供油口盖24A面对外部(参照图1)。
返回图4、图5,在交叉车架49焊接并结合有向斜上前方突出并作为左右一对支承部的支承板51、51,如图2所示,这些支承板51、51从下方支承收纳箱34的前部以支承收纳箱34及车座16的负载。在此,如图6所示,支承板51、51从下方支承左右一对板状固定部52、52,该左右一对板状固定部52、52从收纳箱34的前部侧部向车宽度方向外侧突出。
收纳箱34的前侧具有用于收纳蓄电池53的蓄电池收纳部54,该蓄电池收纳部54形成与收纳箱34的位于车座16正下方的主收纳部34A不同的空间,并从主收纳部34A的前侧的外壁向前方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固定部52、52从蓄电池收纳部54的两侧部突出,支承板51从下方支承蓄电池收纳部54。另外,虽然蓄电池收纳部53通过螺栓联接与主收纳部34A的前侧的外壁联接,但是两者也可以一体形成。
另一方面,参照图5,在后车架后半部C、C的前侧焊接并结合有向车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左右一对前侧收纳箱支承托架55、55,在这些前侧收纳箱支承托架55、55的后方焊接并结合有向上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后侧收纳箱支承托架56、56。此外,在左右的后车架后半部C、C之间架设有前交叉车架57、后交叉车架58。在俯视时,前交叉车架57位于后车架后半部C、C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位置,后交叉车架58位于后车架后半部C、C的后端。在交叉车架58形成有用于固定后部缓冲器32等的固定部。
两轮机动车1具备如上所述的车架11,在该车架11中,后车架R、R由后车架前半部B、B及后车架后半部C、C构成,其中,后车架前半部B、B架设有交叉车架49,后车架后半部C、C从该后车架前半部B、B进一步向后上方延伸,后车架后半部C、C以从其与后车架前半部B、B的连结部分分支的方式向前方延伸,并与交叉车架49连接。由此,利用后车架前半部B、B、后车架后半部C、C及交叉车架49形成三角形的车架部分。
接着,用图6、图7对交叉车架49及安装于气缸盖37的火花塞60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在气缸盖37的左侧部安装火花塞60,使其轴向向前方且向车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火花塞60位于交叉车架49的下方。此外,图7是沿火花塞60的轴线L1方向从上前方观察两轮机动车1的立体图,另外,图6、图7为便于说明而用粗的两点划线表示所述可以装卸的火花塞维修用盖27。
参照这些附图,在两轮机动车1中,火花塞60位于交叉车架49的下方,利用设置于下罩25的可以装卸的火花塞维修用盖27覆盖火花塞60的外侧方。由此,乘坐者将火花塞维修用盖27卸下,并使手通过交叉车架49的下方,从而能够对火花塞60进行处理。
如上所述,在上述两轮机动车1中,将从下车架部A向后上方延伸的后车架R、R分为后车架前半部B、B和后车架后半部C、C,使后车架后半部C、C从其与后车架前半部B、B的结合部分向前方延伸并与交叉车架49连接,利用后车架前半部B、B、后车架后半部C、C和交叉车架49构成三角形。在该两轮机动车1中,由于具备这样的车架结构,因此不特地设置加强部件就能够加强交叉车架49。另外,利用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加强承受来自于后部缓冲单元40的负载的后车架前半部B和后车架后半部C的连结部分。
此外,在两轮机动车1中,交叉车架49比后车架后半部C、C细,后车架后半部C、C的延伸部D、D的前端部即延伸部D、D与交叉车架49的结合部15A形成椭圆形。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增大了延伸部D、D与交叉车架49的结合部,因此能够确保焊接长度,从而能够谋求部件间的牢固结合。
此外,在两轮机动车1中,下车架部A、A和后车架前半部B、B由一个部件(侧车架15、15)一体地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在两轮机动车1中,交叉车架49支承收纳箱34,并在收纳箱34收纳有蓄电池53。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被加强的交叉车架49稳定地支承重量大的蓄电池53。此外,因为交叉车架49从下方支承收纳有蓄电池53的蓄电池收纳部53,所以能够更稳定地支承蓄电池53。
此外,在两轮机动车1中,交叉车架49的下方空出比较大的空间,火花塞60配置于交叉车架49的下方,所以能够容易进行火花塞60的更换等维修。
虽然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侧车架14的大致水平的部分作为对应于本发明的下车架的部件而进行了说明,但是以下结构等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概念中:上述实施方式的主车架13向后下方延伸后,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本发明的左右一对后车架从上述主车架13的后端延伸。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由一体的部件构成相当于本发明的下车架的部分和相当于后车架前半部的部分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以下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概念中:下车架和后车架前半部是不同的部件,并且后车架前半部与下车架的后端结合并向后上方延伸。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本发明的后车架前半部和后车架后半部由不同的部件焊接并结合而成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后车架前半部和后车架后半部由一个部件构成的结构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概念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的两轮机动车的转向系统由前轮6、前叉7、桥接部8、转向轴9及转向把10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摇臂由曲轴箱35及传动箱39等部件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由钢管构成后车架R、交叉车架49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由钢管构成,也可以由铝合金或钛合金等金属制管状部件构成。

Claims (7)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乘坐者乘坐的车座(16);跨腿空间(19),其配置于所述车座(16)的前方并在乘坐者上下车时供腿跨过;头管(12),其位于所述跨腿空间(19)的前方并能够旋转地轴支承转向系统(7);主车架(13),其从所述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下车架(A),其以配置于所述跨腿空间(19)下方的方式从所述主车架(13)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后车架(R),其配置于所述跨腿空间(19)的后方并从所述下车架(A)向后上方延伸且支承所述车座(16);交叉车架(49),其是连结所述左右一对后车架(R)下部的车架,向前方凸出地弯曲,并具有支承所述车座(16)的负载的支承部(51),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通过连结后车架前半部(B)和后车架后半部(C)而构成所述后车架(R),
所述交叉车架(49)连结左右的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
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一体形成有延伸部(D),该延伸部(D)从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与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的连结部(14B)进一步向前方延伸,
所述延伸部(D)与所述交叉车架(49)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架(A)被设置为左右一对,所述下车架(A)和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一体形成。
3.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具备:乘坐者乘坐的车座(16);跨腿空间(19),其配置于所述车座(16)的前方并在乘坐者上下车供腿跨过;头管(12),其位于所述跨腿空间(19)的前方并能够旋转地轴支承转向系统(7);主车架(13),其从所述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下车架(A),其以配置于所述跨腿空间(19)下方的方式从所述主车架(13)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后车架(R),其配置于所述跨腿空间(19)的后方并从所述下车架(A)向后上方延伸且支承所述车座(16);交叉车架(49),其是连结所述左右一对后车架(R)下部的车架,并向前方凸出地弯曲;摇臂(35、39),其后部轴支承后轮(5),并能够上下摇动地支承于所述下车架(A)或所述后车架(R);后部缓冲单元(40),其安装在所述摇臂(35、39)的后侧上部和所述后车架(R)的后部之间,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通过连结后车架前半部(B)及后车架后半部(C)而构成所述后车架(R),
所述下车架(A)和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一体形成,
所述交叉车架(49)连结左右的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
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一体地具有延伸部(D),该延伸部(D)从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与所述后车架前半部(B)的连结部(14B)进一步向前方延伸,
所述延伸部(D)与所述交叉车架(49)连接。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车架(49)设定为比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细,
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由金属管形成,所述后车架后半部(C)的所述延伸部(D)的前端部(15A)形成为与所述交叉车架(49)的粗细相吻合的椭圆形,并与所述交叉车架(49)连接。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16)经由收纳箱(34)支承于所述交叉车架(49),
所述收纳箱(34)具备蓄电池收纳部(54)。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收纳部(54)形成于所述收纳箱(34)的前侧,
所述交叉车架(49)从下方支承所述蓄电池收纳部(54)。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该鞍乘型车辆具备摇动单元(4),该摇动单元(4)将发动机(2)和摇臂(39)形成一体,其中,该发动机(2)具备以从曲轴箱(35)向前方倾斜的方式突出的气缸(36)及与该气缸(36)结合的气缸盖(37),该摇臂(39)从所述曲轴箱(35)的侧方向后方延伸,其后部轴支承后轮(5),
所述摇动单元(4)的火花塞(60)安装在所述气缸盖(37)的侧面,并配置于所述交叉车架(49)的下方。
CN201110383775.8A 2010-11-30 2011-11-28 鞍乘型车辆 Active CN1025301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7425 2010-11-30
JP2010267425A JP5291691B2 (ja) 2010-11-30 2010-11-30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30150A true CN102530150A (zh) 2012-07-04
CN102530150B CN102530150B (zh) 2014-06-04

Family

ID=450933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83775.8A Active CN102530150B (zh) 2010-11-30 2011-11-28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08086B2 (zh)
EP (1) EP2457815B1 (zh)
JP (1) JP5291691B2 (zh)
KR (1) KR101254909B1 (zh)
CN (1) CN10253015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97129A (zh) * 2015-11-13 2017-05-24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体结构
CN108357597A (zh) * 2013-03-13 2018-08-03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1658B2 (ja) * 2013-03-08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構造
BR112015032356B1 (pt) * 2013-06-28 2021-12-28 Honda Motor Co., Ltd Estrutura de orientação de chicote para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em selim
JP6108986B2 (ja) * 2013-06-28 2017-04-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JP5797821B1 (ja) 2014-07-30 2015-10-2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7121849A (ja) * 2016-01-06 2017-07-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8111404A (ja) * 2017-01-11 2018-07-1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JP7480668B2 (ja) * 2020-10-16 2024-05-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JP7494747B2 (ja) 2021-01-28 2024-06-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エンジン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9916A1 (en) * 2000-09-08 2002-03-14 Hiroshi Inaoka Engine mounting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JP2007196972A (ja) * 2006-01-30 2007-08-0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201068187Y (zh) * 2007-06-29 2008-06-04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电动自行车车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49269A (en) * 1980-04-21 1981-11-19 Yamaha Motor Co Ltd Pipe frame in autobicycle
JPS57114776A (en) * 1981-01-08 1982-07-16 Yamaha Motor Co Ltd Frame structure of scooter type autobicycle
JPH0519275Y2 (zh) * 1986-10-14 1993-05-20
US4768798A (en) * 1987-04-03 1988-09-06 Reed Curtis H Internal cable arrangement for bicycle frame
JPH0224281A (ja) * 1988-07-14 1990-01-26 Suzuki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の外殻カバー構造
JP4358367B2 (ja) * 1998-10-16 2009-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車体フレームの構造及び製法
JP3788155B2 (ja) * 2000-01-11 2006-06-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の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JP3829585B2 (ja) * 2000-05-30 2006-10-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JP3971549B2 (ja) * 2000-06-09 2007-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2002053087A (ja) * 2000-08-11 2002-02-1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後輪支持装置
JP3867486B2 (ja) * 2000-09-06 2007-01-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2173071A (ja) * 2000-12-05 2002-06-18 Honda Motor Co Ltd ピリオンステップ構造
JP4132704B2 (ja) * 2001-03-26 2008-08-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JP4108290B2 (ja) * 2001-03-28 2008-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03112679A (ja) * 2001-10-03 2003-04-15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4332010B2 (ja) * 2003-10-10 2009-09-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品収納構造
JP4252876B2 (ja) * 2003-10-10 2009-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5145203A (ja) * 2003-11-13 2005-06-09 Hond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4466301B2 (ja) 2004-09-29 2010-05-2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2007237883A (ja) * 2006-03-08 2007-09-2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829753B2 (ja) * 2006-11-28 2011-1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8230535A (ja) * 2007-03-23 2008-10-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101925506B (zh) * 2008-08-01 2013-07-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踏板型车辆
JP5005647B2 (ja) * 2008-09-29 2012-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9916A1 (en) * 2000-09-08 2002-03-14 Hiroshi Inaoka Engine mounting structure in motorcycle
JP2007196972A (ja) * 2006-01-30 2007-08-0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201068187Y (zh) * 2007-06-29 2008-06-04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电动自行车车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7597A (zh) * 2013-03-13 2018-08-03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辆
CN106697129A (zh) * 2015-11-13 2017-05-24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体结构
CN106697129B (zh) * 2015-11-13 2020-01-21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车体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57815B1 (en) 2013-07-10
KR20120059395A (ko) 2012-06-08
KR101254909B1 (ko) 2013-04-18
EP2457815A1 (en) 2012-05-30
CN102530150B (zh) 2014-06-04
JP5291691B2 (ja) 2013-09-18
US20120133117A1 (en) 2012-05-31
US8708086B2 (en) 2014-04-29
JP2012116316A (ja) 201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30150B (zh) 鞍乘型车辆
TWI333916B (en) Composite construction vehicle frame
EP2799321B1 (en) Saddle-type electric vehicle
JP2023175904A (ja) 二輪車両
CN104903184B (zh) 跨骑式车辆的电源供给结构
US8302726B2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CN101844600A (zh) 机动两轮车
CN102756776A (zh) 跨骑型车辆用燃料箱
CN102963472B (zh) 机动二轮车
US8757312B2 (en) Fram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07137408A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2822047A (zh)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结构
JP2014043189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JP617051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
CN100506631C (zh) 二轮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JP2003341579A (ja) 二輪車または三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および同車体フレームを備えた二輪車または三輪車
CN101605691B (zh) 跨乘式车辆
CN109689486A (zh) 跨骑型车辆的蓄电池箱
JP4129904B2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車体構造
JP664997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1712352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767620B (zh) 鞍乘型车辆
US20130264795A1 (en) Body fram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CN101723022B (zh) 鞍座型车辆
CN103043150B (zh) 两轮机动车的后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