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6103A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6103A
CN102246103A CN2009801501461A CN200980150146A CN102246103A CN 102246103 A CN102246103 A CN 102246103A CN 2009801501461 A CN2009801501461 A CN 2009801501461A CN 200980150146 A CN200980150146 A CN 200980150146A CN 102246103 A CN102246103 A CN 1022461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oss
sheet material
fixing
main body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01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川隆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461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61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05Gloss adding or lowering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用于向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光泽施加模式和非光泽施加模式,所述成像设备包括: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元件和加压元件,该加压元件被压而与定影元件形成接触,从而形成定影辊隙部分,在该定影辊隙部分,调色剂被定影到片材上;以及光泽施加装置,该光泽施加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主体和第二旋转主体,该第一旋转主体包括加热单元,该第二旋转主体被压而与第一旋转主体形成接触,以形成光泽施加辊隙部分,在该光泽施加辊隙部分,光泽施加到调色剂上,其中所述定影装置和光泽施加装置设置在片材传送路线上。当片材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被传送时,在光泽施加装置内的光泽施加辊隙部分的辊隙压力小于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的。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用于向定影的图像施加光泽的单元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现了这样的彩色电子照相设备,该设备具有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向形成在高光泽度的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功能,使得图像的光泽(光泽程度(degree of gloss))类似于背景的。
增加光泽程度的方法通常是通过以小于或等于常规速度的一半的线速度传送片材并且增加定影热量来实现的。于是,与常规过程相比,调色剂图像被进一步成胶状,并且调色剂颗粒被流动化,使得光泽被施加到图像上。
此外,在用于施加热量和压力到片材上的定影装置中的辊隙部分处,压力增加来摊平图像的表面,由此施加高光泽程度到图像上。定影装置要被构造成产生高辊隙压力,使得高光泽程度可以施加到图像上。为了利用这种定影装置增加生产率的目的,定影装置的尺寸会增加。但是,当具有这样构造的定影装置用于施加光泽时,施加到片材上的热量通过降低片材的线速度来增大,并因此,生产率明显降低。
传统上,已经提出用于控制光泽的技术,如专利文件1中描述的。即,提供多个定影装置,并且根据片材所穿过的定影装置的数量来控制光泽。在这项技术中,提供多个定影装置,并且,需要提供两个传送路径(片材路线)。具体地说,根据是否施加光泽(当普通纸用作片材时不施加光泽),通过提供两条传送路径,可以选择要被使用的定影装置的数量。
专利文件2提出了一种在根据需要施加/不施加光泽之间切换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在第一定影过程和第二定影过程中分离辊来实现的。但是,调色剂有可能未完全定影到在第一定影过程和第二定影过程之间传送的片材上。从而,考虑防止未定影调色剂图像被损坏的同时来制作该结构。利用这种结构,利用连接第一和第二定影过程的公共导板难于完全校正传送片材的条件。因此,会发生卡纸。
在专利文件3中,用于第二定影过程的辊被加热到比片材插入温度(片材被插入时的温度)低的温度,以出于简化第二定影过程的目的。但是,当片材借助于导板穿过第一和第二定影过程时,片材的热量(表面温度)和调色剂的表面层被导板带走。因此不能实现施加光泽的预期目的。
专利文件1:日本未审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第S63-192068号
专利文件2:日本未审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第2003-167459号
专利文件3:日本未审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第2004-139040号
于是,需要一种紧凑、成本低的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提供一个选项,用于选择向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模式(光泽施加模式)或者不向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模式(非光泽施加模式),由此,在光泽施加模式,光泽可以适当地施加,并且在任一种模式中,片材可以以稳定方式传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解决或减轻现有技术的局限和缺陷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其包括用于将光泽施加到片材上用调色剂形成的图像上的光泽施加模式和不施加光泽到片材上用调色剂形成的图像上的非光泽施加模式,该成像设备包括: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元件和加压元件,该加压元件与定影元件压接触以形成定影辊隙部分,调色剂在该定影辊隙部分中被固定到片材上;以及光泽施加装置,该光泽施加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主体和第二旋转主体,该第一旋转主体包括加热单元,而第二旋转主体与第一旋转主体压接触,以形成光泽施加辊隙部分,在该光泽施加辊隙部分光泽被施加到调色剂上,其中,定影装置和光泽施加装置设置在片材传送的路线上,其中,当片材在非光泽施加模式被传送时,光泽施加装置中的光泽施加辊隙部分的辊隙压力小于光泽施加模式中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用于将光泽施加到片材上用调色剂形成的图像上的光泽施加模式和不施加光泽到片材上的图像上的非光泽施加模式,该成像设备包括: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可旋转的定影元件和加压元件,该加压元件与定影元件压接触,以形成定影辊隙,在该定影辊隙中调色剂被固定到片材上;以及光泽施加装置,该光泽施加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主体和第二旋转主体,该第一旋转主体包括加热单元,而第二旋转主体被压而与第一旋转主体接触,以形成光泽施加辊隙部分,光泽在此被施加到定影的调色剂上;以及传送辊对,该传送辊对设置在距定影辊隙部分的后边缘210mm之内以传送片材,其中,所述定影装置、光泽施加装置和传送辊对设置在片材被传送的路线上,其中,当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小于210mm的片材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被传送时,光泽施加装置内的光泽施加辊隙部分的辊隙压力小于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的,并且当在片材传送方向上长度大于或等于210mm的片材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被传送时,光泽施加装置内的第一旋转主体和第二旋转主体彼此分离,并且片材被传送辊对所传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整体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相关零件的横截面图;
图3示出定影装置内的辊隙压力(定影辊隙压力)和图像中的光泽程度之间的关系;
图4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定影装置的另一种结构(1)的横截面图;
图5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定影装置的再一种结构(2)的横截面图;
图6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定影装置的又一种结构(3)的横截面图;
图7是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定影装置的又另一种结构(4)的横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定影过程中和光泽施加过程中调色剂状态的示意图;
图9示出在光泽施加装置内的辊隙压力(光泽施加辊隙压力)和图像中的光泽度之间的关系;
图10是在光泽施加装置内使用的加热辊的横截面图;
图11示出光泽施加装置内的加热辊和加压辊;
图1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相关零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图;以及
图1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相关零件的再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的实施例的数字彩色复印机的主体的总体结构的横截面图。
成像设备(彩色复印机)100包括设置在成像设备100的主体的顶部的图像扫描单元100A、设置在成像设备的主体的中部的成像单元100B和设置在成像设备100的主体的底部的片材供给单元100C。
图像扫描单元100A包括用于从原稿光学读取图像信息的扫描仪1和用于连续将原稿传送到扫描仪1的ADF(自动文档供给器)10。
成像单元100B包括带型中间转印体30,其具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印表面。在中间转印体30的顶面上设置通过利用互补颜色的颜色分离过程形成图像的结构。具体地说,四个光导体31沿着中间转印体30的转印表面布置。四个光导体31作为图像载体,用于承载调色剂(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形成的图像,它们是互补的颜色。
写入单元2设置在光导体31的上方,用于基于扫描仪图像信息照射曝光光线到光导体31的外周表面。此外,光导体31由在相同方向(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的鼓构成。用于在鼓旋转的过程中执行图像形成过程的显影单元3和用于在转印过程之后收集光导体31上残留的调色剂的清洁单元36围绕每个光导体31设置。显影单元3包括充电装置、显影装置和初次转印装置。每个显影装置包含相应颜色的调色剂。
中间转印体30围绕驱动辊和从动辊缠绕,并且在面对光导体31的同时沿着与光导体31相同的方向移动。作为转印辊的二次转印单元34设置在与其中一个从动辊相对的位置处。传送带35、定影装置5、光泽施加装置6和一对传送辊7(传送辊对7)以这个顺序沿着路线PL设置,片材沿着该路线PL从二次转印单元34的位置传送。
片材供给单元100C具有传送机构,该传送机构包括片材供给托盘41(供给托盘41A、41B、41C和41D),用于堆叠和容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片材;传送路径37,用于从片材供给托盘41中的片材的顶部开始将片材堆彼此分离并将分离的片材传送到二次转印单元34的位置;以及阻挡单元38,用于相对于成像过程控制片材的时刻并用于校正片材的歪斜。
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100的成像过程中,光导体31的表面被充电装置的显影单元3均匀充电,并且相应颜色的静电潜像由写入单元2基于来自图像扫描单元100A的扫描仪图像信息或者外部图像信息形成在光导体31上。静电潜像由容纳相应颜色的调色剂的显影装置转变成可见的调色剂图像,并且由接收预定偏压的初次转印装置通过初次转印过程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0上。于是,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由静电力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0上,由此彼此重叠。
接着,已经由初次转印过程转印到中间转印体30上的调色剂图像(重叠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二次转印单元34传送的片材上。具有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片材被进一步传送到定影装置5,并且在定影元件和加压元件之间的定影辊隙部分内执行定影过程。然后,根据需要,光泽施加装置6将光泽施加到定影在片材上的调色剂上,并且片材被传送辊对7进一步传送,片材被片材弹出单元8沿着弹出路径弹出,并且具有输出图像的片材从成像设备100的主体弹出。于是,结束了一系列成像过程。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具有高质量定影功能和高质量光泽施加功能。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片材(薄纸到厚纸)上形成各种类型的图像(具有或不具有光泽),而不会降低生产率。下面给出详细描述。
图2是图1所示的成像设备100的相关零件的示意图。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100具有用于施加光泽到片材上的图像上的模式(光泽施加模式)和不施加光泽到片材上的图像上的模式(非光泽施加模式)。成像设备100包括:定影装置5,该定影装置具有定影元件(定影带50)、和加压元件(加压辊70),用于通过与定影元件形成压力接触而形成用于将调色剂固定到片材上的辊隙部分(定影辊隙部分)N1;以及光泽施加装置6,该光泽施加装置6具有设置有加热单元(加热器85)的第一转印主体(加热辊80)和第二转印主体(加压辊90),该加压辊90被压而与第一转印主体接触,以形成辊隙部分(光泽施加辊隙部分)N2,用于向调色剂施加光泽。定影装置5和光泽施加装置6沿着路线PL设置,片材通过该路线PL传送。
当传送片材通过光泽施加装置6时,从加压辊90向加热辊80施加的辊隙压力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比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的低。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100具有用于向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模式(光泽施加模式)和不向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模式(非光泽施加模式)。成像设备100包括:定影装置5,其具有可旋转定影元件(定影带50)和加压元件(加压辊70),该加压元件用于通过与定影元件形成压力接触而形成将调色剂定影在片材上的辊隙部分(定影辊隙部分)N1;光泽施加装置6,其具有设置有加热单元(加热器85)的第一转印主体(加热辊80),和第二转印主体(加压辊90),该第二转印主体用于通过与第一转印主体形成压力接触而形成用于向调色剂施加光泽的辊隙部分(光泽施加辊隙部分)N2;以及传送辊对7,用于传送片材,与定影装置5的辊隙部分的后边缘间隔开小于或等于210mm的长度。定影装置5、光泽施加装置6和传送辊对7以这个顺序沿着片材被传送的单一路线PL设置。
当被传送通过光泽施加装置6的片材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具有小于210mm的长度(以下简称位片材长度)时,从加压辊90向加热辊80施加的辊隙压力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比在用于向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光泽施加模式下的低。此外,当被传送通过光泽施加装置6的片材具有大于或等于210mm的长度时,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彼此释放,使得片材被传送辊对7传送。释放辊意味着将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分开,以便片材可以穿过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下面描述控制上述操作的细节。
<定影装置>
定影装置5包括作为加压元件的定影垫51、分离辊56、以预定张力围绕张紧辊58和加热辊60缠绕的定影带50、与定影带50压接触来形成辊隙部分N1的可旋转加压辊70、以及分离元件43,该分离元件设置在辊隙部分N1的片材弹出侧上,使得分离元件43的末端与加压辊70紧密接触,以防止片材围绕加压辊70弯曲。
定影带50是环形带,其具有如下的横截面结构,即:诸如硅橡胶层的弹性层形成在诸如镍、不锈钢或聚酰亚胺的基础材料上,由此形成双层结构。分离辊56和张紧辊58通过在金属芯棒上提供硅橡胶而形成。张紧辊58施加带张力,用于移动定影带50,并用于使得定影带50在定影带50位于加压辊70和定影垫51/分离辊56之间的部分与加压辊70形成压力接触。
定影垫51由弹性体形成,并且被加压元件53(不需要是弹性体)从定影带50的内侧以预定压力压在定影带50上。定影垫51和分离辊56都与加压辊70经定影带50形成压力接触,由此形成具有预定辊隙宽度的辊隙部分N1,以向片材施加热量和压力。
加热辊60是中空辊,由铝或钢制成,其内侧设置有热源。热源由加热器65,如卤素加热器构成,用于加热定影带50。加热辊60设置在定影带50的内周上,而不与加压辊70形成压力接触,由此防止热量施加到辊隙部分N1。热源可以是感应加热(IH)机构。此外,设置了温度探测传感器62,探测定影带50接触加热辊60区域内的温度。
加压辊70是圆柱形辊,例如,通常是通过在铝或钢制成的芯棒上设置诸如硅橡胶的弹性层而形成。此外,加压辊70具有设置在内侧的加热器75。加热器75根据加压辊70的温度来控制,该温度是由温度探测传感器72所探测的,以防止在片材穿过辊隙部分N1时,加压辊70从片材获取热量。
加压辊70设置有加压部分,其包括加压杠杆76、弹簧77、加压元件76A和凸轮78。
加压部分如下导致加压辊70产生压力。首先,当凸轮78在图2所示箭头指示的方向上被外部驱动源转动预定角度时,凸轮78推起加压元件76A(沿图2中另一箭头指示的方向)。当加压元件76A被推起时,固定到加压元件76A上的弹簧77用预定压力推起加压杠杆76的边缘部分。然后,当加压杠杆76在弹簧77一侧上的边缘部分被推起时,加压杠杆76利用支撑轴76B作为中心轴旋转(如图2中所示在逆时针方向上)。然后,位于加压杠杆76在弹簧77一侧的边缘部分和支撑轴76B之间的中间点的加压部分76C与加压辊70的轴形成接触,由此向定影垫51推动加压辊70的轴。最终,加压辊70经定影带50与定影垫51形成接触,使得基于加压元件53的弹力预定压力施加到定影垫51上,由此形成用于定影的辊隙部分N1。弹簧77可以从加压部分中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凸轮78直接推起加压杠杆76的边缘部分。
例如,当驱动定影装置5时,张紧辊58在如图2所示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于是,张紧辊58向定影带50施加压力,使得适当的张力施加到定影带50上。在这种状态下,定影带50在片材被弹出的方向(图2中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加压辊70随着定影带50的旋转而旋转。张紧辊58之外的辊也可以被驱动,如加压辊70和加热辊60。在定影过程中,定影带50被设置在加热辊60内侧的加热器加热到预定温度(例如用于定影调色剂的适当温度),该温度由温度探测传感器62探测。
在定影装置5内,在定影带50和加压辊70旋转的同时,定影带50的表面被加热到预定温度,并且其上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T的片材穿过辊隙部分N1(如图2中所示从右侧向左侧)。于是,压力和热量在辊隙部分N1处被施加到片材上,使得未定影的调色剂通过热熔粘结被定影到片材上。
然后,具有定影的调色剂的片材从辊隙部分N1弹出。随着片材被弹出,片材被分离元件43与加压辊70分离。
在线速度方面,片材在辊隙部分N1处被夹持(保持)总共大于或等于60m/sec。此外,在对应于大于或等于总辊隙宽度的50%的区域内,辊隙压力是15N/cm2到30N/cm2。于是,定影装置5可以适当执行定影过程,即使对于大约300g/m2的标准重量的厚纸。
考虑到在整个成像过程中将光泽施加到片材上的图像上的过程,最终的光泽程度受到在定影装置5内施加的光泽程度的影响。
图3示出在定影装置5内的辊隙压力(定影辊隙压力)和图像中的光泽程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实施例中,具有30%的光泽程度的涂敷片材被用作片材。图3表示在仅执行定影过程且不使用光泽施加装置6的情况(仅定影过程,由实线绘制)与在定影过程之后在预定条件下光泽由光泽施加装置6施加的情况(定影过程+光泽施加过程,由虚线绘制)之间图像中的光泽程度的差异。如图3所示,当光泽由光泽施加装置6施加时,图像中的光泽增加恒定量。这意味着最终的光泽程度受到定影装置5所施加的光泽程度的影响,即,定影辊隙压力的影响。光泽程度是通过光泽计测量的值(%)(同样应用于下面描述的光泽程度中)。
考虑到定影装置5所给出的光泽程度的影响,定影垫51优选的由硅海绵制成。传统上,当辊隙压力大于或等于15N/cm2时,硅海绵变得退化,因此,未使用硅海绵。替代的是,定影垫51在传统情况下已经由实心橡胶制成。但是,已经进行尝试,如,降低待机期间的压力和利用具有封闭单元形式和高硬度(ascar c硬度大于或等于25度)的硅海绵,以便防止海绵由于不充足的耐久性而退化。于是,定影垫51可以由这种硅海绵制成。
在包括硅海绵制成的定影垫51的定影装置5中,当辊隙压力小于或等于15N/cm2时,光泽程度未达到30%,并因此,光泽没有施加到片材上。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光泽(光泽程度)会随着片材的厚度而变化。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光泽程度在薄片材中会增加。但是,随着使用上述定影垫51,通过调节作为压力部分的凸轮78,可以调节辊隙压力在15N/cm2到30N/cm2的区域相对于辊隙部分N1的整个辊隙宽度的比。于是,可以调节光泽程度。
例如,当厚纸(标准重量在大约124g/m2到300g/m2的片材)用作片材时,需要增加施加到片材的辊隙压力和片材在辊隙部分N1被夹持的夹持时间。因此,凸轮78被调节,使得辊隙压力在15N/cm2到30N/cm2的区域相对于整个辊隙宽度的比大于或等于50%。此外,当小于或等于普通纸的标准重量的片材被使用时,从辊隙部分N1向片材传递的热量大于定影过程所需的热量,并因此,在图像中的光泽程度过分增大。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凸轮78被调节使得具有15N/cm2到30N/cm2辊隙压力的区域相对于整个辊隙宽度的比小于或等于50%。即,进行调节来增加对应于小于或等于15N/cm2的区域的比率。如上所述,在传递的热量由于使用诸如普通纸的薄片材而增加的情况下,辊隙压力减小,使得光泽被减轻。于是,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中,即使标准重量小于或等于普通纸的片材被使用并且热量趋于变得过度的情况下,辊隙压力可以被调节以保持与厚纸情况相同的光泽程度。
此外,在光泽施加模式中,考虑片材的厚度,凸轮78被调节,使得在定影装置5中,片材被夹持在辊隙部分N1内30m/sec到100m/sec,并且在对应于大于或等于50%的总辊隙宽度的区域内,辊隙压力为15N/cm2到30N/cm2。于是,定影图像(定影的调色剂)的光泽程度是10%到30%,优选的20%到30%,更优选的大于或等于25%,例如,25%到30%。从而,使得在最终图像中的光泽程度可以根据片材的光泽程度而恒定。
从而,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和非光泽施加模式下,期望的光泽程度都可以高可靠性地实现。
定影装置5的设备构成如图2所示,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图4所示(构成实施例(1)),中空圆柱形定影辊51R可以用作加压元件,取代定影垫51。在这种情况下,定影装置5将具有双辊隙结构,其中,加压辊70在两个部分,即,在定影辊51R和分离辊56,通过定影带50施加压力到片材上。图4示出根据加压部分内凸轮的旋转辊隙压力最大的状态以及辊隙压力最小的状态。
在这个情况下,在辊隙部分N1’处辊隙压力的分布是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入口区域(加压辊70和定影辊51R彼此接触的地方)且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出口区域(在加压辊70和分离辊56彼此接触的地方)是15N/cm2到30N/cm2。此外,在辊隙部分N’内的辊隙压力的分布是在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内为5N/cm2到15N/cm2
在辊隙部分N1’处,片材上的调色剂基本上在入口区域被定影。在这点上,调色剂被充分熔化并且具有高粘度。因此,为了在片材进入中间区域时在附着到定影带50的同时将片材以固定方式传送,辊隙压力需要大于或等于5N/cm2。如在光泽程度和辊隙压力之间的关系所表明的,当辊隙压力小于或等于15N/cm2时,不能实现目标光泽程度。这是为何中间区域的辊隙压力设定为5N/cm2到15N/cm2的原因。此外,片材通过具有小直径的分离辊56的自身剥离作用而产生的高分离力而从定影带50上分离,并且被分离的片材从辊隙部分N1’弹出。
在图4所示的构成中,通过改变定影带50中的定影辊51R与加压辊70之间的接触状态,中间区域的辊隙宽度可以被调节。于是,基于与图2所示的设备构成相同的概念,当小于或等于普通纸的标准重量的片材被使用时,定影辊51R和加压辊70之间的接触状态被调节来增加具有5N/cm2到15N/cm2的辊隙压力的中间区域的辊隙宽度。如上所述,在传递的热量由于使用诸如普通纸的薄片材而增加的情况下,辊隙压力被减小,使得光泽被减轻。于是,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即使在小于或等于普通纸的标准重量的片材被使用且热量趋于变得过度的情况下,辊隙压力可以被调节来保持与厚纸情况下相同的光泽程度。在光泽施加模式下,考虑片材厚度,中间区域的辊隙压力被调节来调节定影装置5的辊隙压力,并因此,在最终图像中的光泽程度可以保持恒定。从而,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和非光泽施加模式下,都可以高可靠性地实现期望的光泽程度。
如图5(构成实施例(2))所示,分离辊56可以从图4所述的构成中省略。于是,加压辊70被压而通过定影带50与定影辊51R接触,来形成辊隙部分。分离元件44可以设置在定影带50的片材弹出侧上。图5示出根据加压部分中凸轮78的转动,辊隙压力最大的状态和辊隙压力最小的状态。
在另一实施例中,定影带50、张紧辊58和加热辊60可以从图5所示的构成中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加压辊70与定影辊51R直接接触,来形成辊隙部分。此外,加热单元设置在定影辊51R内。
此外,包括加压带的定影装置可以用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
图6是用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的另一构成实施例(3)的横截面图。在图6所示的定影装置5中,可旋转的定影辊12R设置在上侧,且以预定压力围绕辊13R、14R和15R缠绕的加压带14A设置在定影辊12R之下。定影辊12R和加压带14A彼此接触,由此利用支持元件14B形成辊隙部分N1”,该支持元件14B是放置在加压带14A后侧的加压垫。定影辊12R由加热器12H加热,并且加压带14A由加热器14H加热。
至少支持元件14B设置有加压部分,该加压部分以上述相同的方式被控制,使得沿着辊隙部分N1”的辊隙宽度施加的压力可以根据片材的类型(纸张类型)和模式(光泽施加模式、非光泽施加模式)变化。
图7是用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的另一构成实施例(4)的横截面图。在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5中,可旋转的定影辊12R设置在上侧,以无张力方式被支撑元件14S支撑的加压带14A设置在定影辊12R之下。定影辊12R和加压带14A彼此接触,由此利用支持元件14D形成辊隙部分N1”’,该支持元件14D是放置在加压带14A后侧上的加压元件。定影辊12R由加热器12H加热。
至少支持元件14D被设置有加压部分,该加压部分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控制,使得沿着辊隙部分N1”’的辊隙宽度施加的压力可以根据片材的类型(纸张类型)和模式(光泽施加模式、非光泽施加模式)变化。
当片材已经从定影装置5中弹出时,片材被送到光泽施加装置6。导引板45优选的设置在定影装置5和光泽施加装置6之间。例如,板状元件设置在路线PL之上,而另一板状元件设置在路线PL之下,使得片材被传送通过的各板之间的间隙从定影装置5向光泽施加装置6逐渐变窄。从辊隙部分分离的片材由于分离辊56的曲率而趋于卷曲。但是,导引板45可以校正在片材中形成的这种卷曲,使得片材的前边缘指向传送方向。于是,在光泽施加装置6中,防止片材褶皱,或者防止卡纸,由此稳定传送质量。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调色剂被定影装置5充分定影到片材上,并因此,即使片材接触导引板45,图像质量也不会变差。
<光泽施加装置>
光泽施加装置6包括:中空的圆柱形第一旋转主体(加热辊80),其具有设置在其中的加热单元(加热器85);以及第二旋转主体(加压辊90),其被压而与第一旋转主体形成接触,以形成用于向片材上的图像(定影的调色剂)施加光泽的辊隙部分N2。
此外,设置了用于在辊隙部分N2的进入侧附近探测加热辊80的表面温度的温度探测传感器82。基于温度探测传感器82探测的温度,控制诸如卤素加热器的加热器85,使得加热辊80的表面温度保持在恒定温度。
加热辊80的表面温度被控制,以用于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向定影的调色剂施加适当的光泽程度。例如,与片材上的定影的调色剂相接触的加热辊80的表面温度低于定影装置5中的定影元件(定影带50)的表面温度。加热辊80的表面温度优选的大于或等于进入光泽施加装置6的片材的温度,并且小于或等于在片材刚从定影装置5弹出后的片材温度。
加热辊80的表面温度优选的大于或等于调色剂软化的软化温度,并且小于或等于调色剂开始流动的流动开始温度的一半,更优选的是大于或等于软化温度并且小于或等于调色剂的流动开始温度,它们是由流动性测试仪(flow tester)测量的。表示调色剂的物理特性的物理特性温度(即,上述软化温度和流动开始温度)是通过用例如流动性测试仪(Shimadzu公司制造的CFT-500D)在负载5kg/cm2、温度增长率3.0℃/min,模具开孔(diebore)1.00mm,模具长度10.0mm的条件下测量调色剂的温度并然后基于活塞冲程和测量温度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理特性温度来获得的。上述“流动开始温度的一半”是流动开始温度和流动结束的流动停止温度之间的中间温度。
加热辊80的特定表面温度例如优选的为60℃(调色剂物理特性温度中的软化温度)到137℃(调色剂物理特性温度中的流动开始温度的一半),并且更优选的在60℃到120℃(调色剂物理特性温度中的流动开始温度),且甚至更优选地是80℃到100℃。调色剂的温度(调色剂物理特性温度)根据调色剂的批次和颜色有所变化。上述温度是不同调色剂批次和不同不颜色的平均温度。
图8是在片材上的调色剂的状态的示意图,在图8中(a)是在片材穿过定影装置5(定影过程)的同时调色剂的横截面图,(b)是在片材穿过光泽施加装置6(光泽施加过程)的同时调色剂的横截面图。
在8(a)所示的定影过程中,左侧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在辊隙部分N1(N1’、N1”、N1”’)处接收热量和压力,使得整个调色剂层从调色剂表面到片材熔化。于是,调色剂固定到片材上(8(a)中的右侧)。调色剂由于摊平效果而粘接到片材上,并且调色剂表面具有高粘度。
在光泽施加过程中,定影过程已经完成,并因此,施加到片材上的热量仅足够用于摊平调色剂表面。即,在8(b)左侧上的调色剂在辊隙部分N2处接收热量和压力。但是,加热辊80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进入光泽施加装置6的片材的温度,并小于或等于刚从定影装置5弹出之后的片材的片材温度(或大于或等于流动性测试仪所测量的调色剂的软化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流动开始温度的一半;或60℃到120℃)。因此,在光泽施加过程中,加热辊80不熔化整个调色剂层,而是仅软化调色剂的表面层。于是,调色剂的颜色被保持,同时仅调色剂的表面层被加热辊80的光滑表面摊平,使得光泽程度增加。在光泽施加过程中,调色剂表面并不具有与定影过程中相同大小的粘度,因此,片材可以正确从加热辊80上分离,即使加热辊80的直径大于或等于30mm且小于或等于40mm。从而,设置在光泽施加装置6的片材弹出侧上的分离元件83可以被省略,使得设备结构可以简化,且成本可以降低。此外,在光泽施加过程中,整个调色剂层不象定影过程中那样熔化,因此,防止出现偏移。于是,可以省略用于取出污染加压辊90的表面的调色剂的清洁元件93,使得设备构成可以简化,并且成本可以降低。
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100中,取决于片材的类型、片材的厚度和传送速度,定影过程不需要在片材已经穿过定影装置5时完成。例如,定影装置5可以是第一阶段的定影装置,并且,光泽施加装置6可以是第二阶段的定影装置,使得定影过程利用两阶段的定影装置完成。这种结构在以高速传送标准重量大于或等于124g/m2的厚片材时有效。
加压辊90是圆柱形辊,例如,其通常是通过在铝或钢制成的芯棒上设置诸如硅橡胶的弹性层而形成。此外,加压辊90被设置有加压调色剂部分,该加压调节部分包括加压杠杆96、弹簧97、加压元件96A和凸轮98。在光泽施加模式中,加压调节部分导致加压辊90产生压力。
导致加压辊90产生压力的操作如下执行。首先,当凸轮98在图2所示的箭头指示的方向上被外部驱动力旋转预定角度时,凸轮98推起加压元件96A(在图2所示的另一箭头指示的方向上)。当加压元件96A被推动时,固定到加压元件96A上的弹簧97以预定压力推起加压杠杆96的边缘部分。然后,当加压杠杆96在弹簧97一侧上的边缘部分被推起时,加压杠杆96利用支撑轴96B作为中心轴(在图2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然后,位于加压杠杆96在弹簧97一侧的边缘部分与支撑轴96B之间的中间点的加压部分96C与加压辊90的轴形成接触,使得将加压辊90的轴向加热辊80推动。最终,加压辊90与加热辊80形成接触,使得预定压力施加到加热辊80上,由此,形成用于施加光泽的辊隙部分N2。弹簧97可以从加压调色剂部分中省略,在这种情况下,凸轮98直接推起加压杠杆96的边缘部分。
加压调节部分通过调节凸轮98的旋转角度来调节压力。当凸轮98接近预定旋转位置时,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彼此分离,使得辊隙部分N2打开。
图9示出在光泽施加装置6中的辊隙压力(光泽施加辊隙压力)与图像中的光泽程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实施例中,具有30%光泽程度的涂敷片材用作片材。图9表示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刚刚在预定条件下执行定影过程之后的状态(仅定影过程,由实线绘制)和在定影过程之后,通过在光泽施加装置6中将加热辊80的表面温度根据上述条件设定的同时改变辊隙压力将光泽施加到片材上的状态(定影过程+光泽施加过程,由虚线绘制)之间图像中的光泽程度的差。如图9所示,25%的光泽程度(仅执行定影过程)用作标准。当光泽施加辊隙压力小于或等于5N/cm2时,光泽程度不增加。当光泽施加辊隙压力超过5N/cm2时,光泽程度开始逐渐升高。当光泽施加辊隙压力大于或等于15N/cm2时,光泽程度变得恒定于大约35%。
于是,在用于向片材上图像施加光泽的模式(光泽施加模式)下,加压调节部分优选的调节辊隙部分N2的辊隙压力到15N/cm2到30N/cm2。从而,当自定影装置5传送的片材穿过光泽施加装置6时,在辊隙部分N2处,热量和预定的压力施加到定影的调色剂上。因此,定影的调色剂的表面层被摊平并且光泽施加到调色剂上。
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加压调节部分调节辊隙部分N2的辊隙压力,使其低于光泽施加模式的情况。例如,辊隙压力优选的被调节到小于15N/cm2,并更优选的小于或等于5N/cm2。从而,片材被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夹持,但是,由于辊隙压力较低,图像的光泽程度不增加,并且光泽施加装置6仅仅起到用于传送片材的功能。顺便提及,上述辊隙压力是指沿着整个辊隙宽度的压力水平的平均值。
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中,当在传送方向上比标准长度长的片材在光泽施加装置6中被传送时,加压调节部分将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分离(打开辊隙部分N2),使得片材被传送辊对7(7A和7B,将在下面描述)传送。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中,当在传送方向上比标准长度短的片材在光泽施加装置6中被传送时,在传送这种片材的同时,加压调节部分调节辊隙部分N2的辊隙压力使之低于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的。
标准长度根据成像设备100的设备布局(即,长度L1、L2)适当地确定。例如,在具有特定设备布局的成像设备100中,标准长度对应于可以正确传送片材的最大片材长度(或者通过考虑设备特性而得到的长度,其小于最大片材长度)。具体地说,以如下方式传送片材。即,在光泽施加装置6的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分离时,已经离开定影装置5的辊隙部分N1(N1’、N1”、N1”’)的片材的前边缘在片材的后边缘离开辊隙部分N1(N1’、N1”、N1”’)之前到达传送辊对7。
例如,标准长度是B5片材在纵向上的长度或者B4片材在横向上的长度(257mm),并且,成像设备100处于非光泽施加模式。在这种条件下,当被传送的片材的长度小于257mm(例如,A4片材在其横向上传送),加压调节部分以上面描述的方式调节辊隙部分N2的辊隙压力,使之小于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的。在相同的条件下,当被传送的片材的长度大于或等于257mm,加压调节部分将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分离(打开辊隙部分N2)。
在另一实施例中,标准长度是A4片材在横向上的长度(210mm),且成像设备100处于非光泽施加模式。在这种条件下,当被传送的片材的长度小于210mm时,加压调节部分以上面描述的方式调节辊隙部分N2的辊隙压力,使之小于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的。在相同的条件下,当被传送的片材的长度大于或等于210mm,加压调节部分将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分离(打开辊隙部分N2)。
上述标准长度对应于相应的片材尺寸。但是,标准长度不必与片材尺寸相匹配。
例如,标准长度可以是200mm。在这种情况下,当成像设备100处于非光泽施加模式下,且被传送的片材的长度小于200mm时,加压调节部分以上面描述的方式调节辊隙部分N2的辊隙压力,使之小于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的。在相同的条件下,当被传送的片材的长度大于或等于200mm,加压调节部分将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分离(打开辊隙部分N2)。
在另一实施例中,标准长度可以从设备布局中导出的一定范围的值中适当地设定。假设长度L1=210mm,且长度L2≤182mm,则导出的值的范围从182mm以上到小于或等于210mm,基于这个范围标准长度可以设定为200mm。在这种情况下,当成像设备100处于非光泽施加模式时,B2片材在其横向上(长度182mm)传送,加压调节部分以上面描述的方式调节辊隙部分N2的辊隙压力,使之小于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的。在相同的条件下,当A4片材在其横向上(长度210mm)传送时,加压调节部分将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分离(打开辊隙部分N2)。
标准长度可以是最小片材长度,在该长度下,由于非光泽施加模式下定影装置5和光泽施加装置6之间片材线速度的差所导致的变形或拉伸而在片材中形成微小褶皱。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标准重量小于或等于80g/m2的薄的长片材,如A3片材可以用作片材。当这种片材被使用时,由于在定影装置5和光泽施加装置6之间片材线速度中的甚至微小差异所导致的变形或拉伸,都可能在片材中形成微小褶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光泽施加装置6中的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被分离。从而,当片材穿过光泽施加装置6时,由于片材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标准长度(例如210mm),已经离开定影装置5的辊隙部分N1(N1’、N1”、N1”’)的片材的前边缘到达传送辊对7,并且传送辊对7夹持并传送片材。于是,辊接触所形成的图像的次数减少,使得图像质量得以保持且片材被可靠传送。在这个实施例中,在成像设备100中的长度L1被采取为小于或等于标准长度。
当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被分离时,这些辊之间的间隙(辊间间隙)小于或等于2mm。如果辊间间隙大于2mm,纸张会从路线PL偏离,并且会发生卡纸。
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的表面层优选的涂敷有含氟树脂。图10是加热辊80的横截面图。诸如硅橡胶的弹性层80B沿着芯棒80C的圆周设置,并且含氟树脂层80A设置在弹性层80B上。加压辊90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加热辊80是通过将芯棒80C上的弹性层80B用含氟树脂管(例如,PFA(氟苯丙氨酸)管)覆盖而形成,使得含氟树脂层80A具有光滑表面,这在增加图像光泽方面是优选的。
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分离,使得辊间间隙小于或等于2mm。当片材穿过这个间隙时,片材具有图像的侧面可能局部接触加热辊80。但是,在加热辊80表面上的含氟树脂层80A具有分离属性,因此,即使图像局部接触加热辊80,也可以防止图像被擦掉。
此外,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片材穿过光泽施加装置6的辊隙部分N2所需的时间(夹持时间)被设定成大于或等于15m/sec,使得在定影过程之后光泽被施加到图像上。但是,对应于15m/sec的夹持时间的辊隙宽度较小,因此,由于在辊的轴向上偏离的影响,夹持时间可能变化。从而,硅橡胶制成的弹性层80B优选的设置在含氟树脂层80A之下,如图10所示。此外,在加压辊90上的弹性层90B(未示出)优选的比加热辊80的软。由于相对硬的弹性层80B和相对软的弹性层90B之间的关系,辊隙部分N2朝向加压辊90稍微凹陷。从而,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在宽的表面区域上形成接触,使得辊隙宽度稳定,并且沿着辊隙宽度方向辊隙压力均匀。
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光泽施加装置6,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可以稳定地获得目标光泽程度,并且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和非光泽施加模式下都可以越来越可靠地获得目标光泽程度。
在光泽施加装置6中,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优选的定位成从定影装置5中的辊隙部分N1(N1’、N1”、N1”’)的后边缘到光泽施加装置6中的辊隙部分N2的前边缘的长度L2是60mm到182mm,更优选的是70mm到150mm,并且甚至更优选的是80mm到100mm。
如果长度L2小于60mm,因为构成导引板45的两个板元件之间的间隙在入口侧和出口侧是固定的,所以两个板元件的倾斜过大。结果,易于在导引板45中发生卡纸。因此,长度L2小于60mm是不合适的。长度L2的下限根据成像设备100的结构来确定,例如,根据定影装置5和光泽施加装置6中的辊隙部分的结构来确定。
长度L2的下限优选的是最小片材的长度(最小片材长度)。例如,182mm的L2的长度是用于在B5片材横向上传送该片材。当半信纸(halfletter)尺寸片材沿着其横向被传送时,长度L2的上限被设定为150mm。当明信片尺寸的片材沿着其横向被传送时,长度L2的上限被设定为100mm。
当A4片材沿着其横向的长度对应于最小片材长度时,长度L2的上限为210mm。当B5片材沿着纵向的长度对应于最小片材长度时,长度L2的上限可以为257mm。在这些情况的任一种中,长度L1的上限也需要根据长度L2的上限加以改变。
在成像设备100中,被传送的片材可以在其两侧面上形成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加热辊80或加压辊90中的任一个被驱动(旋转),没有被驱动的辊会由于定影的调色剂而打滑。于是,片材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会以不同的方式被传送,这会导致片材中的褶皱。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如图11所示,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优选的彼此独立地分别被齿轮81和齿轮91驱动。此外,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当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被分离时,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被分别驱动(转动),使得它们不阻碍传送片材的操作。图11示出在光泽施加装置6的入口侧上从路线PL观察的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
此外,如图11所示,加热辊80优选的形状如同日本肩鼓(Japaneseshoulder drum)(砂漏形、倒王冠形),其中,直径在辊的中心处小,并且朝向辊的边缘逐渐增大。从而,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加热辊80被牢固压在加压辊90上。于是,当片材被传送通过辊隙部分N2时,片材被挤压并且从中心向其边缘扩张,因此,防止在片材中形成褶皱。加热辊80优选的大于加压辊90,使得在加热辊80与加压辊90压力接触时,加热辊80的砂漏形可以保持。
当片材已经从光泽施加装置6弹出或已经穿过光泽施加装置6时,片材被送入传送辊对7。导引板95优选的设置在光泽施加装置6和传送辊对7之间。例如,板状元件设置在路线PL之上,另一板状元件设置在路线PL之下,使得通过它传送片材的板之间的间隙从光泽施加装置6向传送辊对7逐渐变窄。导引板95可以校正片材中的卷曲,使得片材的前边缘被指向传送方向。于是,在传送辊对7处,防止片材褶皱,或者防止卡纸,由此,稳定传送质量。
<传送辊对>
传送辊对7由彼此接触的圆柱形辊7a和另一圆柱形辊7b形成,圆柱形辊7a由氯丁二烯橡胶制成,而另一圆柱形辊7b由树脂制成。辊7a和辊7b中的任一个或二者被驱动(旋转),同时在它们之间夹持被传送的片材,并且将片材传送到弹出路径。传送辊对7设置在距定影装置5的辊隙部分N1(N1’、N1”、N1”’)的后边缘标准长度(例如210mm)之内。因此,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当片材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标准长度(例如210mm(A4片材在横向上的长度)时,光泽施加装置6的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彼此分离。但是,已经离开定影装置5的辊隙部分N1(N1’、N1”、N1”’)的片材的前边缘在片材的后边缘离开辊隙部分N1(N1’、N1”、N1”’)之前到达传送辊对7,因此,可以正确传送片材。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在光泽施加装置6中的加热辊80的表面温度相对低(大于或等于片材进入光泽施加装置6时的片材温度,并且小于或等于片材刚刚从定影装置5弹出之后的片材温度;或者大于或等于流动性测试仪测量的调色剂的软化温度且小于或等于流动开始温度的一半;或60℃到120℃)。于是,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当片材已经到达传送辊对7时片材的温度小于或等于片材刚刚从定影装置5弹出之后的片材温度,并因此,防止调色剂在传送辊对7上或在导引板95上固化。
<光泽施加模式/非光泽施加模式>
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100中,针对具有相同标准重量的片材,可以从用于向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模式(光泽施加模式)和不向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模式(非光泽施加模式)中选择模式。例如,在成像设备100的显示监视器上,显示消息以便用户可以选择光泽施加模式或非光泽施加模式。在光泽施加模式中,图像(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具有高光泽程度(30%到50%)的片材上,如涂敷片材上,并且与片材(背景)相同的光泽程度施加到图像上。从而,这个模式适用于凹版照相打印。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中,图像形成在不具有高光泽程度的片材上,如普通纸上,并且不执行向图像施加光泽的过程。
当选择光泽施加模式时,利用光泽程度为30%到50%的片材,执行如下过程。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在图2所示的设备结构中长度L1=210mm,长度L2=60mm到182mm。
(步骤S11)具有未定影调色剂的片材被传送到定影装置5,并且调色剂在定影装置5中被定影到片材上。定影带50被设置在加热辊60内侧的加热器65产生的热量加热到用于定影调色剂的适当温度。对于在辊隙部分N1处的辊隙压力,加压部分(加压杠杆76、弹簧77、加压元件76A和凸轮78)的凸轮78被调节,使得在对应于大于或等于50%总辊隙宽度的区域内的辊隙压力是15N/cm2到30N/cm2。于是,已经穿过定影装置5的片材上的调色剂被完全固定到片材上,并且大于或等于25%的光泽被施加到图像(定影的调色剂)上。
(步骤S12)从定影装置5弹出的片材中的卷曲被导引板45校正,使得片材的前边缘被正确传送到光泽施加装置6内。
(步骤S13)在光泽施加装置6内,更大的光泽被施加到片材上的图像上。加热辊80的表面温度是80℃到100℃,并且辊隙部分N2的辊隙压力被加压调节部分调节到15N/cm2到30N/cm2。于是,当片材穿过光泽施加装置6时,热量和预定压力被施加到定影的调色剂上,使得定影的调色剂的表面层被摊平。由此,光泽被施加到定影的调色剂上,使得定影的调色剂的光泽程度相对于片材的光泽程度在±15%之内,更优选的在±10%之内。
(步骤S14)已经从光泽施加装置6弹出的片材被沿着传送路径传送,以穿过导引板95和传送辊对7,并然后被弹出。
当选择非光泽施加模式时,片材尺寸被确认在传送方向上的片材长度是否小于210mm还是大于或等于210mm.
当在传送方向上的片材尺寸小于210mm时,执行以下过程:
(步骤S21)具有未定影调色剂的片材被传送到定影装置5,且调色剂在定影装置5内被定影到片材上。定影带50被设置在加热辊60内侧的加热器65产生的热量加热到用于定影调色剂的适当温度。对于在辊隙部分N1处的辊隙压力,加压部分的凸轮78被调节,使得在对应于小于50%总辊隙宽度的区域内的辊隙压力是15N/cm2到30N/cm2。于是,已经穿过定影装置5的片材上的调色剂被完全固定到片材上,且并不是很大的光泽被施加到调色剂上。取决于片材类型,定影装置5的条件可以与光泽施加模式中的相同。
(步骤S22)从定影装置5弹出的片材中的卷曲被导引板45校正,使得片材的前边缘被正确传送到光泽施加装置6内。
(步骤S23)在光泽施加装置6内,片材在被夹在辊隙部分N2处的同时被传送。加热辊80的表面温度是80℃到100℃,并且辊隙部分N2的辊隙压力被加压调节部分调节为低于在光泽施加模式情况下的,如小于或等于5N/cm2。由于辊隙压力N2被调节为低压,当片材穿过光泽施加装置6时,不是很大的热量或压力在辊隙部分N2处施加到定影的调色剂上,使得定影的调色剂的光泽程度不增加。
(步骤S24)已经从光泽施加装置6弹出的片材被沿着传送路径传送,以穿过导引板95和传送辊对7,并然后被弹出。
当选择非光泽施加模式时,并且当在传送方向上的片材尺寸大于或等于210mm时,执行以下过程:
(步骤S31)具有未定影调色剂的片材被传送到定影装置5,且调色剂在定影装置5内被定影到片材上。定影带50被设置在加热辊60内侧的加热器65产生的热量加热到用于定影调色剂的适当温度。对于在辊隙部分N1处的辊隙压力,加压部分的凸轮78被调节,使得在对应于小于50%总辊隙宽度的区域内的辊隙压力是15N/cm2到30N/cm2。于是,已经穿过定影装置5的片材上的调色剂被完全固定到片材上,且并不是很大的光泽被施加到调色剂上。
(步骤S32)从定影装置5弹出的片材中的卷曲被导引板45校正,使得片材的前边缘被正确传送到光泽施加装置6内。
(步骤S33)在光泽施加装置6内,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被分离使得辊间间隙小于或等于2mm。并且片材穿过加热辊80和加压辊90之间的间隙。
(步骤S34)已经穿过光泽施加装置6的片材穿过导引板95并且到达传送辊对7。传送辊对7设置在距定影装置5的辊隙部分N1的后边缘小于或等于210mm的位置处,并因此,在片材的后边缘离开辊隙部分N1之前,片材的前边缘到达传送辊对7。于是,片材被传送辊对7夹持,以便被连续和正确传送。已经离开传送辊对7的片材穿过传送路径而被弹出。
如上所述,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例如,在普通打印)下,成像设备100具有在定影装置5以及光泽施加装置6内不向调色剂施加光泽并稳定传送片材的机构,不论在传送方向上片材的长度小于210mm还是大于或等于210mm。因此,在光泽施加模式或者非光泽施加模式下,在不改变用于传送片材的路线的情况下,就可以形成具有期望光泽程度的图像。于是,成像设备可以紧凑。
此外,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在定影装置5内的夹持时间可以大于或等于30m/sec,更优选的大于或等于60m/sec,并且在光泽施加装置5内的夹持时间可以大于或等于15m/sec。于是,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可以实现与非光泽施加模式下相同程度的生产率,由此,无论选择何种模式都能保持高生产率。
本发明不局限于参照附图描述的特定公开的实施方式,并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作出变型和改进,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到的,并且任何变型和改进都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只要实现了本发明的功能和效果。
例如,如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可以具有形成为分离部分的定影装置5(也称为第一定影装置)和光泽施加装置6,如虚线所示。在图12所示的成像设备中,使用图4所示的定影装置5来替代图2所示的成像设备中的定影装置5;但是,本发明并不受到如此限制。图2和5至7中所示的任一种定影装置5都可以代之使用。此外,取代利用光泽施加装置6,图2和4至7所示的任一种定影装置5可以作为第二定影装置使用。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可以具有形成为单个部分的定影装置5(也称为第一定影装置5)和光泽施加装置6,如虚线所示。图13所示的定影装置5和光泽施加装置6可以与图12所示的相同。此外,定影装置5不局限于图13所示的那种。可以代之使用图2和5至7中所示的任一种定影装置5。此外,取代使用光泽施加装置6,图2和4至7所示的任一种定影装置5可以作为第二定影装置使用。
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中,光泽施加装置中的第一和第二旋转主体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作为传送辊对,并因此,可以传送具有短长度的片材。
此外,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中,定影装置、光泽施加装置、和传送辊对以这个顺序沿着相同的路线设置,并且片材沿着这个路线传送。这个结构可以应用于光泽施加模式和非光泽施加模式,因此,成像设备可以做得更紧凑。此外,即使片材由厚纸制成,光泽可以施加到片材上形成的图像上而不会降低线速度。在任一种模式下,片材可以在不导致卡纸的情况下被传送。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光泽施加装置中的第一和第二旋转主体夹持片材使得不向片材上形成的图像施加光泽,并因此,可以传送具有短长度的片材。
本申请基于2008年12月18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申请2008-321849和2009年6月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申请2009-135156,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Claims (14)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用于向用调色剂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光泽施加模式和不向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非光泽施加模式,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定影元件和加压元件,该加压元件被压而与定影元件形成接触,从而形成定影辊隙部分,在该定影辊隙部分,调色剂被定影到片材上;以及
光泽施加装置,该光泽施加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主体和第二旋转主体,该第一旋转主体包括加热单元,该第二旋转主体被压而与第一旋转主体形成接触,以形成光泽施加辊隙部分,在该光泽施加辊隙部分,光泽施加到调色剂上,其中
所述定影装置和光泽施加装置设置在片材被传送的路线上,其中
当片材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被传送时,在光泽施加装置内的光泽施加辊隙部分的辊隙压力小于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传送辊对,该传送辊对沿着所述路线设置在所述光泽施加装置的下游侧,其中
当在片材传送方向上长度大于或等于标准长度的片材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传送时,第一旋转主体和第二旋转主体彼此分离,并且片材被传送辊对传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当在片材传送方向上长度小于所述标准长度的片材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被传送时,在光泽施加装置内的光泽施加辊隙部分的辊隙压力低于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的。
4.一种成像设备,包括用于向用调色剂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光泽施加模式和不向片材上的图像施加光泽的非光泽施加模式,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可旋转的定影元件、和加压元件,该加压元件被压而与定影元件形成接触,从而形成定影辊隙部分,在该定影辊隙部分,调色剂被定影到片材上;
光泽施加装置,该光泽施加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主体和第二旋转主体,该第一旋转主体包括加热单元,该第二旋转主体被压而与第一旋转主体形成接触,以形成光泽施加辊隙部分,在该光泽施加辊隙部分,光泽施加到定影的调色剂上;以及
传送辊对,该传送辊对设置在距所述定影辊隙部分的后边缘210mm之内,以传送片材,其中
所述定影装置、光泽施加装置和传送辊对设置在片材被传送的路线上,其中
当在片材传送方向上长度小于210mm的片材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被传送时,在光泽施加装置内的光泽施加辊隙部分的辊隙压力小于在光泽施加模式下的;且
当在片材传送方向上长度大于或等于210mm的片材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被传送时,在光泽施加装置中的第一旋转主体和第二旋转主体彼此分离,并且片材被所述传送辊对传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非光泽施加模式下,当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片材的长度大于或等于210mm时,在光泽施加装置内的第一旋转主体和第二旋转主体分离开小于或等于2mm。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第一旋转主体的表面温度小于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元件的表面温度。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第一旋转主体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在片材进入光泽施加装置时的片材温度,并且小于或等于片材刚从定影装置弹出之后的片材温度。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第一旋转主体的表面温度大于或等于调色剂的软化温度,小于或等于调色剂的流动开始温度的一半,所述软化温度和流动开始温度是由流动性测试仪测量的。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元件是环形带。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光泽施加模式下,定影辊隙部分的辊隙压力在大于或等于定影辊隙部分的总辊隙宽度的50%的区域内为15N/cm2到30N/cm2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已经穿过定影装置的所述片材上的图像具有大于或等于25%的光泽程度。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导引板,该导引板设置在定影装置和光泽施加装置之间,使得在导引板之间的间隙从定影装置向光泽施加装置逐渐变窄,所述片材通过该间隙传送。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旋转主体和第二旋转主体被设置成在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隙部分的后边缘和光泽施加装置中的光泽施加辊隙部分的前边缘之间的长度是60mm到182mm。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光泽施加装置中的第一旋转主体和第二旋转主体是彼此独立旋转的。
CN2009801501461A 2008-12-18 2009-11-12 成像设备 Pending CN1022461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21849 2008-12-18
JP2008321849 2008-12-18
JP2009135156A JP5095678B2 (ja) 2008-12-18 2009-06-04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35156 2009-06-04
PCT/JP2009/069595 WO2010071003A1 (en) 2008-12-18 2009-11-12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6103A true CN102246103A (zh) 2011-11-16

Family

ID=42268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01461A Pending CN102246103A (zh) 2008-12-18 2009-11-12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55251B2 (zh)
EP (1) EP2359195B1 (zh)
JP (1) JP5095678B2 (zh)
KR (1) KR101283392B1 (zh)
CN (1) CN102246103A (zh)
WO (1) WO20100710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12087B2 (en) * 2010-12-27 2013-04-02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a gloss of an image fixed by warm-pressure fixing
JP6149662B2 (ja) * 2013-10-03 2017-06-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
JP6263933B2 (ja) 2013-10-03 2018-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355419B2 (ja) * 2014-05-14 2018-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6187491B2 (ja) * 2015-01-29 2017-08-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方法
JP2017072698A (ja) 2015-10-07 2017-04-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51102A (ja) * 2019-09-20 2021-04-0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2068A (ja) 1987-02-05 1988-08-09 Ricoh Co Ltd 乾式トナ−画像の画質向上方法
JPH06186877A (ja) 1992-10-21 1994-07-08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H07311505A (ja) * 1994-05-18 1995-11-28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H0944024A (ja) * 1995-07-28 1997-02-14 Canon Inc 定着装置
US5850588A (en) 1996-07-10 1998-12-1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n improved web type cleaning device for a fixing roller
JP3629354B2 (ja) 1997-08-21 2005-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6223016B1 (en) 1999-12-16 2001-04-24 Xerox Corporation Cleaning apparatus for a fusing member
JP2001201987A (ja) 2000-01-20 2001-07-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56868A (ja) 2000-09-08 2002-05-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65967A (ja) * 2001-06-12 2002-12-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67459A (ja) * 2001-11-30 2003-06-13 Konica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55769A (ja) 2002-02-28 2003-09-1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739000B2 (ja) 2002-05-20 2006-01-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該定着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9659A (ja) * 2002-06-28 2004-01-29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74124B2 (en) 2002-09-13 2007-02-06 Ricoh Company, Ltd. Tandem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image transfer belt and backup roller
JP4396191B2 (ja) 2002-09-24 2010-01-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方法
JP3929942B2 (ja) 2003-06-26 2007-06-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461A (ja) 2003-12-25 2005-07-14 Ricoh Co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いて使用するトナー
JP2005300864A (ja) 2004-04-09 2005-10-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WO2005103837A1 (ja) 2004-04-26 2005-11-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定着方法及び定着装置
JP2005338807A (ja) 2004-04-26 2005-12-08 Canon Inc 定着方法及び定着装置
JP2006030345A (ja) 2004-07-13 2006-02-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51488A (ja) 2005-03-11 2006-09-21 Ricoh Co Ltd 熱ベルト定着装置
JP4659504B2 (ja) * 2005-04-01 2011-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07079184A (ja) 2005-09-15 2007-03-29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4936430B2 (ja) 2006-05-29 2012-05-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42739B2 (ja) 2006-08-03 2013-11-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28309B2 (ja) 2006-11-01 2013-07-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36048B2 (ja) 2007-08-23 2012-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15745B2 (ja) 2007-12-07 2012-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68646B2 (ja) 2008-07-08 2013-03-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59195A1 (en) 2011-08-24
KR101283392B1 (ko) 2013-07-08
WO2010071003A1 (en) 2010-06-24
JP5095678B2 (ja) 2012-12-12
KR20110082046A (ko) 2011-07-15
JP2010164935A (ja) 2010-07-29
US8655251B2 (en) 2014-02-18
EP2359195A4 (en) 2017-07-12
EP2359195B1 (en) 2018-05-02
US20110217100A1 (en) 2011-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8210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3907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23697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4772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231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476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515312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N102246103A (zh) 成像设备
JP4865244B2 (ja) 定着装置
JP5517591B2 (ja) 定着装置
JP570541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06515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891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8937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9210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0451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5474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3516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8737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501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14591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00150568A1 (en) Fixing belt,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201522797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478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9565A (ja) 転写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