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4271B - 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4271B
CN102144271B CN200980134708.3A CN200980134708A CN102144271B CN 102144271 B CN102144271 B CN 102144271B CN 200980134708 A CN200980134708 A CN 200980134708A CN 102144271 B CN102144271 B CN 1021442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body
contact
switching device
body parts
extension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47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4271A (zh
Inventor
森俊晴
芳贺修
藤原周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4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42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4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42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01H13/18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2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H01H13/30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one end of spring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the contact member when the other end is moved by the oper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Snap-action arrangements, i.e. in which during a single opening operation or a single closing operation energy is first stored and then released to produce or assist the contact movement
    • H01H5/04Energy stored by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5/06Energy stored by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by compression or extension of coil spr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05Switch making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 Manufacture Of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同步切换多个电路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电路切换的同步时序的偏差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收容部的壳体(2);接受按压操作的操作部件(6);在壳体(2)的收容部内具有规定间隔而并列设置的多个固定接点(5);具有与固定接点(5)滑动连接的接点部的多个可动接点(8);在操作部件(6)被按压至规定位置的情况下驱动可动接点(8)的速动机构(7)。

Description

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装置,尤其涉及具备与操作部件的按压操作对应动作的速动(snap action)机构的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在晶片的内底面设置共同接点,在该共同接点上载置与可动接点电连接,将滑块向与按入操作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的良好导电性的复位弹簧,并且,在晶片的内壁面并列设置常断接点及常开接点,使可动接点的弹性片与该内壁面滑动连接的开关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开关装置中,在成为可动接点的滑动移动面的箱体的内壁面并列设置常断接点及常开接点,使可动接点接触离开,由此能够进行电路切换,这些两个接点的间隔或配置位置不会被共同接点限制,能够任意地设定,因此,能够以对应于用途的期望的时序进行电路切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6661号公报、图1。 
还有,只要能够利用如上所述的开关装置,使多个电路同步而切换,就能够确保冗余性,能够提供耐故障性优越的开关装置。然而,在上述以往的开关装置中,具有使可动接点对应于按压操作而在箱体的内壁面滑动移动的结构,因此,存在电路切换的同步时序中的误差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使多个电路同步而进行切换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电路切换的同步时序的偏差的开关装置。 
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收容部的壳体;接受按压操作的操作部件;在所述收容部内具有规定间隔而并列设置的多个固定接点;具有与所述固定接点滑动连接的接点部的多个可动接点;在所述操作部件被按压至规定位置的情况下驱动所述可动接点的速动机构,所述速动机构具有:多个第一驱动体,其在一端侧设置所述可动接点,并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构成转动支点的支点部;第二驱动体,其在一端侧形成有被所述操作部件按压的被按压部,并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构成转动支点的支点部;拉伸弹簧,其两端部安装于利用连结部件一体地连结了所述多个第一驱动体的第一驱动体部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驱动体的一部分。
根据上述开关装置可知,具备驱动可动接点的速动机构,因此,若将操作部件按压至规定位置,则利用拉伸弹簧的施力,能够瞬时驱动在第一驱动体部件设置的可动接点,故在同步切换多个电路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电路切换的同步时序的偏差。 
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将增强部件以露出一部分的状态埋设于所述连结部件中,在该增强部件的露出部分安装所述拉伸弹簧的一端。在这种情况下,在连结部件中埋设的增强部件的露出部分安装拉伸弹簧的一端,因此,能够使由于拉伸弹簧的施力而导致连结部件变形的事态难以发生,因此,能够确保一体地连结的多个第一驱动体上设置的可动接点的位置精度,以适当的时序切换多个电路。 
另外,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驱动体具备:形成有所述支点部的导体板;安装于该导体板的所述可动接点,所述可动接点相对于所述导体板的安装部分埋设于所述连结部件中。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的安装部分埋设于连结部件中,因此,能够将可动接点牢固地设置于第一驱动体,故能够防止可动接点脱落或偏离的事态,能够确保一体地连结的多个第一驱动体上设置的可动接点的位置精度,以适当的时序切换多个电路。 
特别是,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用所述导体板的一部分构成所述增强部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用导体板的一部分兼作增强部件,因此,能够在不准备特别的部件的情况下加强连结部件。 
另外,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导体板和所述可动接点由不同材料构成,所述导体板的材料比所述可动接点的材料的刚性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导体板的刚性比可动接点高,因此,能够对导体板确保例如支 点部所需的刚性或增强部件所需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可动接点的一对片在所述第一驱动体侧连结,并且在所述第一驱动体的相反侧中的前端分别设置有接点部,设置有所述可动接点的一对片的接点部的部分向上方侧延伸出而对置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形成为开放了可动接点的下方侧部分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在将可动接点组装于开关装置时,由于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的接点部的抵接,使可动接点的接点部破损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拉伸弹簧在相邻的所述第一驱动体之间的位置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驱动体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拉伸弹簧在相邻的第一驱动体之间的位置安装于第二驱动体,因此,能够利用同一拉伸弹簧的施力,驱动在相邻的第一驱动体上设置的可动接点,故能够进一步减小电路切换的同步时序的偏差。 
进而,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驱动体的一部分设置有卡合机构,该卡合机构与所述拉伸弹簧的施力对应而卡合,使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及所述第二驱动体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一体化第一驱动体部件和第二驱动体的状态操作,因此,能够提高组装于收容部内时的作业效率。 
进而,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在所述收容部内竖立设置的所述固定接点的共同接点的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施加的方向侧,将与该共同接点的前端相邻而对置的突出壁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在这种情况下,时常能够利用在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施加的方向侧设置的突出壁来抑制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施加的共同接点由于伴随对基板的端子的固定作业等而产生的热量而倾倒的事态。 
进而,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固定接点配置于比距离所述第一驱动体的支点部的配置位置的所述第二驱动体的支点部的配置位置更远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滑动连接的固定接点配置于比第二驱动体的支点部远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大可动接点的移动距离,故能够容易地进行接点切换。 
进而,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的所述连结部件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承体抵接,限制由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所述 第一驱动体部件向下方的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连结部件的下表面和支承体的抵接来限制第一驱动体部件向下方的转动,因此,能够使第一驱动体部件在规定范围内转动,能够防止第一驱动体部件在一定位置进一步向下方侧转动,导致可动接点等破损的事态。 
进而,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的所述连结部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壳体抵接,限制由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向上方的转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连结部件的上表面和壳体的抵接,限制第一驱动体部件向上方的转动,因此,能够使第一驱动体部件在规定范围内转动,能够防止第一驱动体部件在一定位置进一步向上方侧转动,导致可动接点等破损的事态。 
进而,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二驱动体设置有载置部,所述载置部用于在组装作业时能够载置于在所述壳体设置的支承部上,在所述载置部的一部分的端部形成有所述支点部。在这种情况下,在能够载置第二驱动体的载置部的一部分形成有支点部,因此,能够使该载置部具备作为支点部的功能,能够简化第二驱动体的结构。 
进而,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在所述固定接点的切换接点设置有容许部,该容许部在组装作业时,容许所述第二驱动体的所述支点部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组装作业时将第二驱动体的支点部配置于容许部,因此,能够在与第一驱动体部件之间安装拉伸弹簧时将第二驱动体配置于容易安装拉伸弹簧的位置。 
进而,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载置部包括:所述固定接点的共同接点侧的第一载置部;所述固定接点的切换接点侧的第二载置部,在从所述共同接点朝向所述切换接点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载置部形成为比所述第一载置部长。在这种情况下,用共同接点侧的第一载置部和切换接点侧的第二载置部构成载置部,因此,能够稳定地载置于壳体的支承部上。另外,将第二载置部形成为比第一载置部长,因此,能够维持在壳体的支承部支承第二驱动体的状态,并且能够使第二驱动体稳定地滑动移动。 
进而,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设置有转动限制部,该转动限制部在组装作业时,与所述固定接点的共同接点抵接,限制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转动,在所述第二驱动体设置有转动限 制部,该转动限制部在组装作业时,与所述壳体抵接,限制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转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驱动体部件的转动限制部和共同接点的抵接,限制第一驱动体部件的转动,能够利用第二驱动体的转动限制部和壳体的抵接来限制第二驱动体,因此,能够在组装作业的过程中将第一驱动体部件和第二驱动体保持为稳定的状态,能够提高组装作业的作业效率。 
进而,本发明的速动机构的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在设有固定接点的壳体上,在相对于固定接点的规定位置将第二驱动体载置在所述壳体上,在所述第二驱动体上载置第一驱动体,在所述第一驱动体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驱动体的一部分之间安装拉伸弹簧,将所述第二驱动体朝向一侧压入,并使设置在另一侧的所述第二驱动体的支点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凹部,利用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将所述第一驱动体及所述第二驱动体安装到所述壳体的规定位置。 
根据上述速动机构的组装方法,在壳体载置第二驱动体及第一驱动体而在两者之间安装拉伸弹簧,之后仅通过将第二驱动体的支点部配置在壳体的凹部就能够将第一驱动体及第二驱动体安装到壳体的规定位置,因此,无须复杂的作业就能够简单地组装速冻机构。 
在上述速动机构的组装方法中,优选通过使所述第一驱动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固定接点的共同接点抵接,从而限制因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转动,通过使所述第二驱动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壳体抵接,从而限制因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转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一驱动体的一部分与共同接点的抵接来限制第一驱动体的转动,通过第二驱动体的一部分与壳体的抵接来限制第二驱动体的转动,因此能够在组装作业过程中将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保持为稳定的状态,从而能够提高速动机构的组装作业的作业效率。 
在上述速动机构的组装方法中,优选以所述第一驱动体相对于所述第二驱动体平行载置的状态安装所述拉伸弹簧。这种情况下,以使第一驱动体与第二驱动体平行的状态安装弹簧,因此能够在不另行准备将第一驱动体和第二驱动体保持为规定的状态的夹具等情况下安装弹簧,从而能够提高速动机构的组装作业的作业效率。 
根据本发明可知,具备驱动可动接点的速动机构,因此,若将操作部件按压至规定位置,则能够利用拉伸弹簧的施力,瞬时驱动在第一驱动体部件设置的可动接点,因此,在同步切换多个电路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电路切换的同步时序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中的固定有支承体及固定接点固定的下部箱体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具有的第一驱动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具有的第一驱动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具有的第二驱动体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第一驱动体部件和第二驱动体一体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一体化的第一驱动体部件及第二驱动体组装于图3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时的工序的侧视图(a)及侧剖视图(b)。 
图9是表示将一体化的第一驱动体部件及第二驱动体组装在图3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上时的工序的侧视图(a)及侧剖视图(b)。 
图10是表示将一体化第一驱动体部件及第二驱动体组装在图3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上时的工序的侧视图(a)及侧剖视图(b)。 
图11是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中组装有速动机构的下部箱体的立体图。 
图12是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中组装有速动机构的下部箱体的俯视图。 
图13是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中组装有速动机构的下部箱体的侧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伴随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中的按压操作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伴随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中的按压操作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伴随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中的按压操作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具有的可动接点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实施方式2中的开关装置中固定有支承体及固定接点的下部箱体的立体图。 
图21是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具有的第一驱动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22是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具有的第一驱动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23是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具有的第二驱动体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将一体化的第一驱动体部件及第二驱动体组装在图20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上时的工序的侧视图(a)及侧剖视图(b)。 
图25是表示将一体化的第一驱动体部件及第二驱动体组装在图20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上时的工序的侧视图(a)及侧剖视图(b)。 
图26是表示将一体化的第一驱动体部件及第二驱动体组装在图20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上时的工序的侧视图(a)及侧剖视图(b)。 
图27是表示将一体化的第一驱动体部件及第二驱动体组装在图20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上时的工序的侧视图(a)及侧剖视图(b)。 
图28是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中组装有速动机构的下部箱体的立体图。 
图29是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中组装有速动机构的下部箱体的俯视图。 
图30是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中组装有速动机构的下部箱体的侧视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32是用于说明伴随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中的按压操作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33是用于说明伴随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中的按压操作的动作的 侧视图。 
图中:1、100-开关装置;2-壳体;21-上部箱体;211-开口部;212-槽部;213a、213b-突出壁;214a、214b-突出壁;215-突出壁;22-下部箱体;221-突出面;222a、222b-开口部;3-罩;31-孔;4a、4b-支承体;41a、41b-基底部;42a、42b-突出部;421a~423a、421b~423b-突出片;424a、424b-绝缘片;425a、425b-凹部;426a、426b-支承部;427a、427b-支承壁部;5a、5b-固定接点;51a、51b-共同接点;511a、511b-接触部;512a、512b-端子部;513a、513b-凹部;52a、52b-切换接点;521a、521b-第一切换接点;522a、522b-第二切换接点;523a、523b-滑动连接部;524a、524b-端子部;525a、525b-滑动连接部;526a、526b-端子部;527a、527b-凹部;6-操作部件;61-按压部;611-收容部;62-轴部;621-槽部;7-速动机构;8a、8b-可动接点;81a、81b-切口部;82a、82b-开口部;83a、83b-接点部;84a-侧面部;9a、9b-第一驱动体;90-第一驱动体部件;91a、91b-突出片;92a、92b-支点部;93a、93b-切口部;94a、94b-圆形突出部;95a、95b-凹部;96-加强部(增强部件);96a-卡合片(卡合机构);96b-孔;10-连结部件;10a、10b-抵接片;10c、10d-导向部;11-第二驱动体;111-被按压部;112-开口部;113-卡合凹部(卡合机构);114a、114b-突出片;115a、115b-支点部;116a、116b-空间部;117-抵接片;118a、118b-突出片;12-拉伸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使后述的操作部件6的一部分从箱状的壳体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突出,用该突出部分接受自操作者等的按压操作。在从壳体2突出的操作部件6的一部分安装有用于防止向壳体2内的尘埃或水等异物的侵入的罩3。 
如图2所示,开关装置1具备例如将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形而形成的壳体2。壳体2包括:向下方侧开口的具有箱状的上部箱体21;具有与上部箱体21的开口对应的形状,构成开关装置1的内底面的下部箱体22。通过组合这些上部箱体21和下部箱体22,在壳体2的内部形成收容开关装置1的结构部件的收容部。 
在上部箱体21的上表面形成有后述操作部件6的轴部62的上端部能够贯通的开口部211。另外,在壳体2的上表面即开口部211的周围形成有上述罩3的外缘部嵌入的槽部212。下部箱体22在俯视的情况下具有长方形状,在其上表面设置有具有与上部箱体21的开口对应的形状的突出面221。上部箱体21通过用开口收容该突出面221而适当地定位。在该突出面221的周围设置有向侧方侧突出的多个突起221a。若用上部箱体21罩住下部箱体22,则通过这些突起221a压入上部箱体21的内壁面,而将上部箱体21安装于下部箱体22。另外,在突出面221上,沿上部箱体21的长边形成有两个开口部222a、222b。在这些开口部222a、222b配置后述的支承体4a、4b。 
在壳体2内形成的收容部中配置固定于下部箱体22的一对支承体4a、4b及一对固定接点5a、5b,并且,收容接受基于操作者等的按压操作的操作部件6、与对操作部件6的按压操作对应而动作的速动机构7。速动机构7的详细情况如后所述,包括:将安装有一对可动接点8a、8b的一对第一驱动体9a、9b利用连结部件10连结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图2中未图示,参照图5);第二驱动体11;两端部安装在这些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的拉伸弹簧12。 
支承体4a具有:例如将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形而形成,具有与上述下部箱体22的开口部222a对应的形状的基底部41a;从该基底部41a向上方突出而设置的突出部42a。突出部42a具有三个突出片421a~423a。支承体4a在基底部41a与开口部222a一体化,并且,用突出部42a支承镶嵌成形的固定接点5a的一部分。还有,支承体4b除了配置于下部箱体22的开口部222b,以及镶嵌成形固定接点5b这点之外,具有与支承体4a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图中如基底部41b一样标注b,省略其说明。 
这些支承体4a、4b利用所谓的双重成形与下部箱体22一体化而形成。 该双重成形如下所述,即,在形成支承体4a、4b时,镶嵌成形固定接点5a、5b,成形形成支承体4a、4b后,进而在支承体4a、4b的基底部41a、41b中成形下部箱体22。在该成形时形成开口部222a、222b。但是,关于在下部箱体22设置支承体4a、4b的方法,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将镶嵌成形了固定接点5a、5b的支承体4a、4b配置于下部箱体22的开口部222a、222b,利用粘接剂等固定而一体化也可。 
固定接点5a具有镶嵌成形于支承体4a的共同接点51a及切换接点52a。共同接点51a和切换接点52a沿支承体4a的长度方向间隔一定距离而竖立设置。共同接点51a具有:从突出片423a向上方侧突出,与后述的第一驱动体9a的支点部92a接触的接触部511a;从该接触部511a向切换接点52a的相反侧折弯,从其端部向下方侧延伸出的端子部512a。 
切换接点52a具有:从突出片421a略微突出的第一切换接点521a;埋设在突出片422a的附近,且配置于第一切换接点521a的附近的第二切换接点522a。第一切换接点521a具有:可动接点8a滑动连接的滑动连接部523a;从该滑动连接部523a向下方侧延伸出的端子部524a。另一方面,第二切换接点522a具有:可动接点8a滑动连接的滑动连接部525a;从该滑动连接部525a的下端部向共同接点51a侧折弯,从其端部向下方侧延伸出的端子部526a。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切换接点521a的滑动连接部523a的下端部和第二切换接点522a的滑动连接部525a的上端部接近配置。通过使后述的可动接点8a的接点部83a在滑动连接部523a和滑动连接部525a之间移动,切换电路的状态。 
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第一切换接点521a构成常断接点,另一方面,第二切换接点522a构成常开接点。在后述的可动接点8的接点部83a与滑动连接部523a接触的情况下,切换为作为常断接点的第一切换接点521a和共同接点51a连通的电路,另一方面,在可动接点8的接点部83a与滑动连接部525a接触的情况下,切换为作为常开接点的第二切换接点522a和共同接点51a导通的电路。另外,在共同接点51b和切换接点52b(第一切换接点521b、第二切换接点522b)之间也具备与此相同的电路。还有,通过后述的速动机构7的动作来瞬时驱动可动接点8a、8b,使这些电路同步切换。 
操作部件6具有:例如将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形而形成,大致矩形状的按压部61;在该按压部61的上表面竖立设置的圆柱状的轴部62。按压部61对应于对操作部件6的按压操作而按压第二驱动体11的一端。在按压部61的下表面设置有收容第二驱动体11的一端的收容部611(图2中未图示,参照图14)。轴部62从上部箱体21的开口部211由其上端部突出而配置,接受按压操作。在轴部62的上端部附近的外周形成有槽部621。在该槽部621配置形成于罩3的上表面的孔31的内缘部。还有,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在操作部件6的上方侧配置罩3,但实际上配置于上部箱体21的外侧。 
在此,说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的要部的结构。图3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的固定有支承体4及固定接点5的下部箱体22的立体图。图4及图5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具有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立体图。还有,在图4中,从第一驱动体部件90省略连结部件10。图6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具有的第二驱动体11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支承体4a、4b配置于下部箱体22的开口部222a、222b。在这种情况下,支承体4a、4b的上表面配置为与突出面221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形成为只有突出部42a、42b向突出面221的上方侧突出的状态。还有,突出部42a、42b沿下部箱体22的短边隔着一定距离并列设置。 
如此配置于下部箱体22的支承体4a中埋设固定接点5a。共同接点51a配置为接触部511a从突出片423a的上端部突出。在接触部511a中的突出片423a的上端部附近的切换接点52a侧形成有凹部513a。该凹部513a是收容后述的第一驱动体9a的支点部92a的部分。通过用该凹部513a收容第一驱动体9a的支点部92a,接触部511a将第一驱动体9支承为能够转动。 
切换接点52a中第一切换接点521a配置为滑动连接部523a从突出片421a的上端部经过侧面部而突出。第二切换接点522a配置为滑动连接部525a从突出片421a的侧面突出。在突出片421a的侧面设置有配置于滑动连接部523a和滑动连接部525a之间的绝缘片424a。该绝缘片424a是伴随对操作部件6的按压操作而临时遮断上下移动的可动接点8a的导通状态的部分。该绝缘片424a设置为构成与滑动连接部523a及滑动连接部 525a相同的平面,可动接点8a的接点部83a能够在滑动连接部523a、滑动连接部525a之间顺畅地滑动移动。 
突出片422a设置于突出片421a和突出片423a之间。在突出片422a的突出片423a侧(共同接点51a侧)的侧面设置有凹部425a。该凹部425a是收容后述的第二驱动体11的支点部115a的部分。通过用该凹部425a收容第二驱动体11的支点部115a,突出片422a支承第二驱动体11且使其能够转动。还有,该凹部425a设置于比在共同接点51a设置的凹部513a靠下方侧的位置。 
埋设在支承体4b的固定接点5b与在支承体4a埋设的固定接点5a相同地配置。另外,在从支承体4b的突出片423b的上端部突出的共同接点51b的接触部511b也同样设置凹部513b。进而,在支承体4b的突出片422b也同样设置有凹部425b。对于这些凹部513b及凹部425b的作用,分别与凹部513a及凹部425a相同。进而,对于支承体4b及固定接点5b的其他结构,也与支承体4a及固定接点5a的结构相同。 
如图4所示,在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中,第一驱动体9a、9b由大致具有长方形状的导体板构成,相互并列而配置。在第一驱动体9a、9b的一端侧设置有突出片91a、91b。突出片91a、91b的端部设置为其内侧部分比外侧部分短,在该内侧部分的端面设置有支点部92a、92b。这些支点部92a、92b与在上述接触部511a、511b设置的凹部513a、513b抵接,构成第一驱动体9a、9b的转动支点。 
另外,在第一驱动体9a、9b的侧面部形成有切口部93a、93b。这些切口部93a、93b在第一驱动体9a、9b的下表面安装的可动接点8a、8b的定位时利用。在这些切口部93a、93b的侧方侧部分及切口部93a、93b和突出片91a、91b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向下方侧突出形成的圆形突出部94a、94b(图4(b))。这些圆形突出部94a、94b在将可动接点8a、8b安装于第一驱动体9a、9b时利用。还有,这些圆形突出部94a、94b是将第一驱动体9a、9b利用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在其上表面的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凹部95a、95b。 
还有,在第一驱动体9b的切口部93b的相反侧的侧面部且在与第一驱动体9a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向突出片91b的相反侧延伸出的作为增强部 件的加强部96。加强部96的前端延伸至比后述的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靠前的位置。还有,在其前端部设置有向下方侧弯曲,并且,具有T字形状的卡合片96a。该卡合片96a作为卡合机构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与后述第二驱动体11的卡合凹部113卡合。另外,在加强部96的基端部的附近设置有孔96b。该孔96b配置于第一驱动体9a、9b的中央,安装拉伸弹簧12的一端。 
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在如此设置于加强部96的孔96b安装拉伸弹簧12的一端,因此,能够使后述的连结部件10因拉伸弹簧12的施力而变形的事态不易发生,能够确保在第一驱动体9a、9b设置的可动接点8a、8b的位置精度。特别是,将构成第一驱动体9b的导体板的一部分作为加强部来利用,因此,不需要准备特别的部件,能够加强后述的连结部件10。还有,作为加强连结部件10的增强部件,利用与第一驱动体9b不同的部件也可。 
可动接点8a、8b是通过对具有弹性的薄壁的板状部件实施冲压加工及折弯加工而形成。在可动接点8a、8b的中央附近的一方的侧面部设置有切口部81a、81b。另外,在该切口部81a、81b的附近设置有圆形的开口部82a、82b。可动接点8a、8b通过使切口部81a、81b与第一驱动体9a、9b的切口部93a、93b对应,并且,用圆形的开口部82a、82b收容第一驱动体9a、9b的圆形突出部94a、94b而定位于第一驱动体9a、9b的下表面。还有,例如通过铆接圆形突出部94a、94b,将可动接点8a、8b安装于第一驱动体9a、9b。通过这样将可动接点8a、8b铆接于第一驱动体9a、9b而安装,因此,能够用不同材料构成第一驱动体9a、9b和可动接点8a、8b,不限制于第一驱动体9a、9b的材料,能够由适合可动接点的材料构成可动接点8a、8b。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8a、8b设置于第一驱动体9a、9b的突出片91a、91b的相反侧的端部侧。 
可动接点8a、8b是具有一对侧面观察下为U字状的片,在所述第一驱动体9a、9b侧的上端部连结的夹子状,在第一驱动体9a、9b的相反侧的各自的前端设置有接点部83a、83b。即,这些接点部83a、83b的前端部向可动接点8a、8b的上方侧延伸出,隔着一定距离而对置配置。在这些接点部83a、83b之间配置上述切换接点52a、52b,接点部83a、83b构 成为能够与切换接点52a、52b的滑动连接部523a、523b、525a、525b滑动连接。在可动接点8a、8b中,能够形成为开放了其下方侧部分的结构,因此,在将可动接点8a、8b组装于开关装置1时,能够防止由于切换接点52a、52b和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的抵接,而使接点部83a、83b破损的事态。 
在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中,对于如此配置的第一驱动体9a、9b,使第一驱动体9a、9b的一部分及加强部96的一部分露出地配置连结部件10。即,如图5所示,露出第一驱动体9a、9b中的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侧的端部的一部分、突出片91a、91b的一部分及加强部96中的包含卡合片96a的前端的一部分、孔96b的附近的一部分的状态下配置连结部件10。连结部件10是例如利用绝缘性的树脂材料镶嵌成形第一驱动体9a、9b及可动接点8a、8b而构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可动接点8a、8b中,如图5(b)所示,对第一驱动体9a、9b的安装部分即收容了圆形突出部94a、94b的开口部82a、82b附近埋设在连结部件10,因此,牢固地固定于第一驱动体9a、9b的下表面。因此,能够防止可动接点8a、8b脱落或偏离的事态。 
特别是,在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中,用不同材料构成第一驱动体9a、9b和与切换接点52a、52b的滑动连接部523a、523b、525a、525b滑动连接的可动接点8a、8b。第一驱动体9a、9b的材料具有比可动接点8a、8b的材料高的刚性。由此,第一驱动体部件90能够确保在保持拉伸弹簧12的刚性的同时,确保作为与滑动连接部523a、523b、525a、525b滑动连接的可动接点8a、8b的弹性。 
第二驱动体11是例如对金属材料进行机械加工而形成的。第二驱动体11如图6所示,具有大致长条形状。第二驱动体11的一端侧构成向上方侧折弯,在其上端部接受操作部件6的按压的被按压部111。在该被按压部111的下方部分设置有开口部112。该开口部112上安装一端安装于第一驱动体9b的加强部96的孔96b的拉伸弹簧12的另一端。安装于开口部112的拉伸弹簧12的另一端的一部分利用在被按压部111设置的凹部111a来卡定。还有,第二驱动体11不限定于金属材料,可以由具有刚性的材料构成。 
在第二驱动体11中的被按压部111的相反侧的端部的端面设置有与第一驱动体9b的加强部96的卡合片96a卡合的卡合凹部113。该卡合凹部113作为卡合机构的一部分发挥作用,通过将卡合片96a的T字形状的臂部配置于下方侧,并且收容其基部而卡合。 
另外,在第二驱动体11的中央设置有向其侧方侧突出的突出片114a、114b。在这些突出片114a、114b中的被按压部111的相反侧的端部侧(卡合凹部113侧的端面)设置有支点部115a、115b。这些支点部115a、115b与在上述支承体4a、4b的突出片422a、422b设置的凹部425a、425b抵接,构成第二驱动体11的转动支点。 
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使这些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一体化,组装于图3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22,由此组装速动机构7。以下,说明使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一体化的状态,并且,说明将一体化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组装于图3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22时的动作。图7是使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一体化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图10表示将一体化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组装于图3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22时的工序的侧视图(相同图(a))及侧剖视图(相同图(b))。 
如图7所示,拉伸弹簧12的一端安装于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中的从连结部件10露出的加强部96的孔96b中。另一方面,拉伸弹簧12的另一端安装于第二驱动体11的开口部112。还有,第二驱动体11配置为在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下方侧与加强部96对置,形成为在其卡合凹部113收容加强部96的卡合片96a的一部分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卡合片96a限制第二驱动体11的一端侧的向下方侧的移动,利用拉伸弹簧12限制第二驱动体11的另一端侧向下方侧的移动,形成为第二驱动体11与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一体化的状态。还有,将一体化的状态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组装于下部箱体22。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使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一体化的状态进行操作,因此,能够提高将其组装时的作业效率。 
在对如此一体化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进行组装时, 如图8所示,首先,将第二驱动体11的突出片114a、114b载置于支承体4a、4b的突出片422a、422b的上表面地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配置为在可动接点8a、8b的各自的接点部83a、83b之间收容切换接点52a、52b。在这种情况下,在可动接点8a、8b中,如上所述,形成为将其下方侧部分开放的结构,因此,不会由于切换接点52a、52b和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的抵接,而接点部83a、83b破损。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形成为与切换接点52a、52b的滑动连接部523a、523b等滑动连接的状态。另外,第一驱动体9a、9b的突出片91a、91b配置于共同接点51a、51b的凹部513a、513b的略微上方侧。 
其次,如图9所示,使设置于第一驱动体9a、9b的突出片91a、91b的支点部92a、92b与共同接点51a、51b的凹部513a、513b抵接。还有,将第二驱动体11中的图9所示的左侧端部克服拉伸弹簧12的施力而压入右侧,解除卡合片96a和卡合凹部113的卡合,并且,使第二驱动体11的突出片114a、114b向支承体4a、4b的突出片422a、422b的凹部425a、425b侧移动。 
其次,如图10所示,使第二驱动体11的突出片114a、114b的支点部115a、115b与支承体4a、4b的突出片422a、422b的凹部425a、425b抵接。若这样将支点部115a、115b与凹部425a、425b抵接的状态下松手,则利用拉伸弹簧12相互牵引的施力作用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分别在与凹部513a、513b抵接的支点部92a、92b及与凹部425a、425b抵接的支点部115a、115b被保持为能够转动。在开关装置1中,利用如此组装于下部箱体22的状态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第二驱动体11及拉伸弹簧12构成速动机构7。 
在此,参照图10的同时,结合图11~图13说明如此组装速动机构7的下部箱体22的结构。图11及图12是分别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组装有速动机构7的下部箱体22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图13是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组装有速动机构7的下部箱体22的侧视图。在图13(a)中,示出从图12所示的右侧观察的侧面,在图13(b)中,示出从图12所示的左侧观察的侧面。 
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组装于下部箱体22的状态下,第一驱动体部件90被保持为向相同图所示的左侧朝向上方的状态,第二驱动体11被保持为向相同图所示的右侧朝向上方的状态。在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下表面配置的可动接点8a、8b向图10及图11所示的左上方侧延伸出,其接点部83a、83b形成为与切换接点52a、52b的滑动连接部523a、523b滑动连接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所示,切换接点52a、52b配置于比距离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支点部92a、92b的配置位置的第二驱动体11的支点部115a、115b的配置位置更远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可动接点8a、8b的移动距离变大,故能够容易地进行接点切换。 
另外,如图12及图13所示,固定接点5a、5b(共同接点51a、51b及切换接点52a、52b)具有规定间隔而并列设置于下部箱体22。第一驱动体部件90将第一驱动体9a、9b分别配置于与固定接点5a、5b对应的位置,并且,将可动接点8a、8b分别配置于夹入切换接点52a、52b的位置。另外,第二驱动体11配置为通过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下方侧即其中央部分,经由在加强部96设置的孔96b和拉伸弹簧12连接。 
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对于如此组装了速动机构7的下部箱体22,将操作部件6配置于收容部内的状态下安装上部箱体21。在此,说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的内部结构。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侧剖视图。 
如图14所示,操作部件6用在按压部61的下表面设置的收容部611收容第二驱动体11的被按压部111,并且,使轴部62插通开口部211的状态下配置于壳体2内的收容部。在从开口部211突出的轴部62安装有罩3,该罩3在其下端部设置的外缘部安装于槽部212。还有,轴部62的上端部形成为从罩3的孔31突出的状态。 
另外,在上部箱体21的内壁面(顶面)的规定位置设置有向下方侧略微突出的突出壁213a、214a。这些突出壁213a、214a设置于收容共同接点51a的上端部的位置,利用在拉伸弹簧12的弹簧负荷施加的方向侧与共同接点51a邻接而对置设置的突出壁214a发挥抑制共同接点51a倾倒的作用。利用如此设置于壳体的内壁面的突出壁213a、214a收容共同接点51a的前端,因此,能够始终抑制拉伸弹簧12的弹簧负荷施加的共同 接点51a由于伴随端子相对于基板的固定作业等而产生的热量而倾倒的事态。还有,在图14中,虽未图示,但在上部箱体21的内壁面(顶面)的与共同接点51b对应的位置还设置有突出壁213b、214b。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有突出壁213a、213b和突出壁214a、214b,但仅为拉伸弹簧12的弹簧负荷施加的方向侧的突出壁214a、214b也可。 
进而,在上部箱体21的内壁面(顶面)即突出壁213a的第二切换接点52a侧的位置设置有突出壁215。该突出壁215配置于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连结部件10的上方侧,发挥与连结部件10的上表面抵接,限制由拉伸弹簧12的弹簧负荷引起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向上方侧转动的作用。这样通过连结部件10的上表面和突出壁215的抵接,能够限制第一驱动体部件90向上方侧的转动,因此,能够在规定范围内使第一驱动体部件90转动,能够防止第一驱动体部件90在一定位置进一步向上方侧转动,使可动接点8破损等事态。还有,突出壁215设置为位于可动接点8a、8b之间,但设置于与可动接点8a、8b分别对应的位置也可。 
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若用如此配置于被按压部111上的操作部件6接受按压操作,则被按压部111被向下方侧压入。伴随于此,第二驱动体11克服拉伸弹簧12的施力,将支点部115a、115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A方向转动。另一方面,若解除对操作部件6的按压操作,则根据拉伸弹簧12的施力,将支点部115a、115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B方向转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驱动体部件90根据第二驱动体11的转动位置,将支点部92a、92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C、D方向转动。 
以下,说明伴随对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的操作部件6的按压操作的动作。图15~图17用于说明伴随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的按压操作的动作的侧视图。还有,在图15~图17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上部箱体21、罩3及操作部件6。 
在对操作部件6不进行按压操作的状态(初始状态)下,开关装置1形成为图10及图14所示的状态,形成为可动接点8a、8b向图10及图11所示的左上方侧延伸出,其接点部83a、83b夹入切换接点52a、52b的滑动连接部523a、523b而滑动连接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作为常断接点的第一切换接点521a、521b和共同接点51a、51b的电路形成为导通 的状态。 
若用操作部件6接受按压操作,将被按压部111压入下方侧,则如图15所示,第二驱动体11克服拉伸弹簧12的施力,将支点部115a、115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A方向转动。然而,在第二驱动体11转动至规定的极限位置之前,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为停止在初始位置(图10及图14所示的位置)的原来状态。从而,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维持与滑动连接部523a、523b滑动连接的状态。还有,在图15中,示出到达规定的极限位置之前的第二驱动体11的状态。 
还有,若第二驱动体11转动至规定的极限位置,则作用于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的拉伸弹簧12的施力的方向反转,第一驱动体部件90被向下方侧拉伸,如图16所示,第一驱动体部件90瞬时将支点部92a、92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C方向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形成为通过绝缘片424b与滑动连接部525a、525b滑动连接的状态。由此,切换为具有作为常开接点的第二切换接点522a、522b和共同接点51a、51b的电路导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8a、8b设置于用连结部件10连结的第一驱动体9a、9b,因此,以实质上相同的时序在切换接点52a、52b上滑动移动,与滑动连接部525a、525b滑动连接。 
另一方面,若解除对操作部件6的按压操作,则如图17所示,第二驱动体11对应于拉伸弹簧12的施力,将支点部115a、115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B方向转动。然而,在第二驱动体11转动至规定的极限位置之前,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为停止在图16所示的位置的原来的状态。从而,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维持与滑动连接部525a、525b滑动连接的状态。还有,在图17中,示出到达规定的极限位置之前的第二驱动体11的状态。 
还有,若第二驱动体11转动至规定的极限位置,则作用于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的拉伸弹簧12的施力的方向反转,第一驱动体部件90经由拉伸弹簧12被向上方侧拉伸,第一驱动体部件90瞬时以支点部92a、92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D方向转动,复位至初始位置(参照图14)。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形成为通 过绝缘片424b,与滑动连接部523a、523b滑动连接的状态。由此,切换为具有作为常断接点的第一切换接点521a、521b和共同接点51a、51b的电路导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8a、8b也以实质上相同的时序在切换接点52a、52b上滑动移动,与滑动连接部523a、523b滑动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可知,具备驱动设置有可动接点8a、8b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速动机构7,因此,将操作部件6按压至规定的极限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拉伸弹簧12的施力,将一体地连结的第一驱动体9a、9b上设置的可动接点8a、8b瞬时驱动,因此,在同步切换多个电路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电路切换的同步时序的偏差。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在从连结部件10露出的加强部96上设置的孔96b安装拉伸弹簧12的一端,利用拉伸弹簧12的施力,使连结部件10变形的事态难以发生,能够确保在一体地连结的第一驱动体9a、9b设置的可动接点8a、8b的位置精度,以适当的时序切换多个电路。 
进而,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将对第一驱动体9a、9b的可动接点8a、8b的安装部分埋设在连结部件10,将可动接点8a、8b牢固地固定于第一驱动体9a、9b,因此,能够防止可动接点8a、8b脱落或偏离的事态,能够确保在一体地连结的第一驱动体9a、9b上设置的可动接点8a、8b的位置精度,以适当的时序切换多个电路。 
进而,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中,将拉伸弹簧12在第一驱动体9a和第一驱动体9b之间的位置安装于第二驱动体11,因此,能够利用同一拉伸弹簧12的施力驱动在第一驱动体9a、9b设置的可动接点8a、8b,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电路切换的同步时序的偏差。 
(实施方式2)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还有,在图19所示的开关装置100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通用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如图19所示,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相同地具备壳体2、罩3、支承体4、固定接点5、操作部件6及速动机构7。 
对于组装了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的情况下的结构,也与实施方 式1的开关装置1相同地使后述的操作部件6的一部分从箱状的壳体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突出,用该突出部分接受来自操作者等的按压操作。在从壳体2突出的操作部件6的一部分安装有用于防止向壳体2内的尘埃或水等异物侵入的罩3(参照图1)。 
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大致在支承体4a、4b、固定接点5(第二切换接点522a、522b)及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结构上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不同。以下,以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不同点为中心,说明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结构。 
图20是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的固定有支承体4及固定接点5的下部箱体22的立体图。图21及图22是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具有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立体图。还有,在图21中,从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中省略连结部件10。图23是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具有的第二驱动体11的立体图。还有,在图20~图23中,关于与图3~图6所示的结构通用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20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支承体4a、4b中,在突出片423a、423b分别设置有支承后述第二驱动体11的第一载置部的支承部426a、426b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的支承体4a、4b不同。另外,突出片422a、422b的上表面作为支承后述的第二驱动体11的第二载置部的支承部发挥功能这一点与实施方式1的支承体4a、4b不同。进而,在突出片422a、422b的外侧(侧方侧)设置有在组装速动机构7时支承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连结部件10的下表面的支承壁部427a、427b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支承体4a、4b不同。 
这些支承壁部427a、427b发挥引导在组装速动机构7时引导后述的连结部件10的导向部10c、10d的功能,并且,发挥限制由拉伸弹簧12的弹簧负荷引起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向下方侧的转动的作用。这样通过连结部件10的下表面和支承壁部427a、427b的抵接,能够限制第一驱动体部件90向下方侧的转动,因此,能够使第一驱动体部件90在规定范围内转动,能够防止第一驱动体部件90在一定位置进一步向下方侧转动,导致可动接点8等破损的事态。还有,作为实施方式优选在该支承部426a、426b的上表面附加缓冲部件。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固定接点5(第二切换接点522a、522b)中,在从突出片421a、421b向突出片422a、422b侧露出的滑动连接部525a、525b的侧面设置有在组装速动机构7时收容第二驱动体11的支点部115a、115b的前端部的作为容许部的凹部527a、527b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滑动连接部525a、525b不同。 
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中,如图21(a)、(b)所示,在加强部96未设置有卡合片96a,其前端部延伸出至与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相同程度的位置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不同。还有,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驱动体9a、9b中,切口部93a、93b的形状等存在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驱动体9a、9b的不同点,但不是实质性不同。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中,如图22(a)所示,在连结部件10中的突出片91a、91b侧的端部上表面设置有作为转动限制部的抵接片10a、10b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不同。这些抵接片10a、10b发挥在组装速动机构7时,与共同接点51a、51b的接触部511a、511b抵接,限制拉伸弹簧12的弹簧负荷引起的转动的作用。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能够利用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抵接片10a、10b和共同接点51a、51b的抵接,限制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转动,因此,能够在组装作业的过程中将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保持为稳定的状态,能够提高组装作业的作业效率。 
进而,在实施方式2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中,如图22(b)所示,在连结部件10中的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侧的端部下表面设置有导向部10c、10d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不同。这些导向部10c、10d发挥在组装速动机构7时,与支承壁部427a、427b滑动连接,引导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作用。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第二驱动体11中,如图23所示,第二驱动体11的突出片114a、114b具有在其侧方侧端部弯曲的形状,在其弯曲的部分的前端设置有支点部115a、115b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不同。在这些支点部115a、115b和第二驱动体11的主体部之间形成有一定的空间部116a、116b。这些空间部116a、116b发挥在组装速动 机构7时,收容可动接点8a、8b的内侧的接点部83a、83b的作用。 
还有,在实施方式2的第二驱动体11中,突出片114a、114b的一部分在组装速动机构7时,作为第二驱动体11的第二载置部发挥功能。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在用于能够载置第二驱动体11的第二载置部的一部分形成有支点部115a、115b,因此,能够使该第二载置部具备作为支点部115a、115b的功能,能够简化第二驱动体11的结构。 
进而,在实施方式2的第二驱动体11中,在第二驱动体11未设置有卡合凹部113,代替该卡合凹部113,设置有向下方侧突出的抵接片117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不同。该抵接片117发挥:在组装速动机构7时,与壳体2的下部箱体22抵接,限制拉伸弹簧12的弹簧负荷引起的转动的作为转动限制部的作用。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通过第二驱动体11的抵接片117和下部箱体22的抵接,能够限制第二驱动体11的转动,因此,能够在组装过程中将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保持为稳定的状态,能够提高组装作业的作业效率。 
进而,在实施方式2的第二驱动体11中,在第二驱动体11的开口部112的附近设置有向侧方侧突出的突出片118a、118b。这些突出片118a、118b具有比被按压部111向侧方侧略微突出的形状,作为第二驱动体11的第一载置部发挥功能。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用共同接点51a、51b侧的第一载置部和切换接点52a、52b侧的第二载置部构成载置部,因此,能够稳定地载置于支承体4a、4b的支承部426a、426b及突出片422a、422b的上表面。特别是,将构成第二载置部的突出片114a、114b在从共同接点51a、51b朝向切换接点52a、52b的方向上构成为比第一载置部长,因此,能够维持将第二驱动体11支承于支承体4a、4b的支承部426a、426b及突出片422a、422b的上表面的状态的同时,能够使第二驱动体11稳定地滑动移动。 
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通过将具有与这样的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组装于如图20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22,组装速动机构。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将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分别组装于下部箱体22这一点上与将这些一体化后组装于下部箱体22的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不同。 
以下,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说明将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组装于图20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22时的动作。图24~图27是表示将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组装于图20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22时的工序的侧视图(相同图(a))及侧剖视图(相同图(b))。 
在将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组装于图20所示的状态的下部箱体22时,首先,如图24所示,在支承体4a、4b载置第二驱动体11,并且,载置第一驱动体部件90。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驱动体11中作为第二载置部发挥功能的突出片114a、114b载置于突出片422a、422b的上表面,并且,作为第一载置部发挥功能的突出片118a、118b载置于支承部426a、426b的上表面。另外,第二驱动体11配置为支点部115a、115b的前端收容于在第二切换接点522a、522b形成的作为容许部的凹部527a、527b收容的状态。此时,第二驱动体11的空间部116a、116b形成为收容可动接点8a、8b的内侧的接点部83a、83b的状态。 
另一方面,第一驱动体部件90相对于如此载置在下部箱体22的第二驱动体11平行地载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驱动体部件90配置为支点部92a、92b收容于在共同接点51a、51b形成的凹部513a、513b的状态,形成为导向部10c、10d配置于支承部426a、426b的外侧的状态。 
还有,在如此配置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安装拉伸弹簧12。具体来说,在构成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加强部件96的孔96b卡定拉伸弹簧12的一端,另一方面,在第二驱动体11的开口部112卡定拉伸弹簧12的另一端地安装。在这种情况下,从与第二驱动体11重叠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上方侧安装拉伸弹簧12。即,拉伸弹簧12以使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平行的状态安装,因此,可以在不另行准备将这些保持为规定的状态的夹具等的情况下进行安装,因此,能够提高速动机构7的组装作业的作业效率。还有,在图24中,示出安装拉伸弹簧24前的状态。 
在图24所示的状态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安装拉伸弹簧12后,如图25所示,用手将第一驱动体部件90向下方侧按压的同时,克服拉伸弹簧12的施力,将第二驱动体11向共同接点51a、51b侧 即相同图所示的箭头E方向压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中支点部92a、92b收容于凹部513a、513b,因此,维持图24所示的状态,只有第二驱动体11移动。此时,第二驱动体11以突出片114a、114b与突出片422a、422b的上表面滑动连接的状态移动。若第二驱动体11向箭头E方向移动,则支点部115a、115b从凹部527a、527b出来后,成为向图25所示的右侧退避的状态。 
还有,使突出片114a、114b移动至到达比突出片422a、422b的上表面靠图25所示的右侧的位置后,使第二驱动体11的抵接片117的端部向下方侧移动。此时,对应于拉伸弹簧12的施力,使第二驱动体11向图25所示的左侧略微移动的同时,使第二驱动体11的抵接片117的端部向下方侧移动。由此,形成为第二驱动体11的支点部115a、115b配置于突出片422a、422b的凹部425a、425b的状态(参照图26(b))。此时,第二驱动体11形成为其右侧端部向上方侧略微延伸出的状态,形成为比拉伸弹簧12的右侧端部向上方侧略微延伸出的状态。 
若从图26所示的状态松开按压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手,则利用拉伸弹簧12的施力,抬起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左侧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驱动体部件90如图27(a)所示,在连结部件10的上表面设置的抵接片10a、10b被抬起至与共同接点51a、51b的接点部511a、511b抵接的位置,成为在抵接的位置停止的状态。第二驱动体11如图27(b)所示,形成为抵接片117与下部箱体22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限制进一步的第二驱动体11的转动。这样利用抵接片10a、10b限制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转动,利用抵接片117限制第二驱动体11的转动,在组装作业过程中,能够将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保持为稳定的状态。此时,第一驱动体部件90形成为其左侧端部向上方侧略微延伸出的状态。 
若第一驱动体部件90成为图27所示的状态,则利用拉伸弹簧12使相互牵引的施力作用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分别在与凹部513a、513b抵接的支点部92a、92b及与凹部425a、425b抵接的支点部115a、115b被保持为能够转动。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利用这样组装于下部箱体22的状态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第二驱动体11及拉伸弹簧12构成速动机构7。 
如此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具有的速动机构7的组装方法中,在支承体4a、4b载置第二驱动体11及第一驱动体部件90,在两者上安装拉伸弹簧12后,仅将第二驱动体11的支点部115a、115b配置于突出片422a、422b的凹部425a、425b,就能够将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组装于壳体2的规定位置,因此,不需要繁杂的作业,能够简单地组装速动机构7。 
在此,参照图27的同时,结合图28~图30说明如此组装有速动机构7的下部箱体22的结构。图28及图29分别是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组装有速动机构7的下部箱体22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图30是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组装有速动机构7的下部箱体22的侧视图。在图30(a)中,示出从图29所示的右侧观察的侧面,在图30(b)中,示出从图29所示的左侧观察的侧面。 
如图27及图28所示,在组装于下部箱体22的状态下,第一驱动体部件90以向相同图所示的左侧朝向上方的状态被保持,另一方面,第二驱动体11以向相同图所示的右侧朝向上方的状态被保持。在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下表面配置的可动接点8a、8b向图27及图28所示的左上方侧延伸出,其接点部83a、83b形成为与切换接点52a、52b的滑动连接部523a、523b滑动连接的状态。形成为在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上表面设置的抵接片10a、10b与共同接点51a、51b抵接,限制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转动,第二驱动体11的抵接片117与下部箱体22的上表面抵接,限制第二驱动体11的转动的状态。 
另外,如图29及图30所示,固定接点5a、5b(共同接点51a、51b及切换接点52a、52b)在下部箱体22上具有规定间隔而并列设置。第一驱动体部件90将第一驱动体9a、9b分别配置于与固定接点5a、5b对应的位置,并且,将可动接点8a、8b分别配置于夹入切换接点52a、52b的位置。另外,第二驱动体11配置为通过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下方侧即其中央部分,经由在加强部96设置的孔96b和拉伸弹簧12连接。 
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对如此组装有速动机构7的下部箱体22,以在收容部内配置了操作部件6的状态安装上部箱体21。在此,说明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的内部结构。图3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 的开关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侧剖视图。 
如图31所示,操作部件6以用在按压部61的下表面设置的收容部611收容第二驱动体11的被按压部111,并且,使轴部62插通开口部211的状态配置于壳体2内的收容部。在从开口部211突出的轴部62安装有罩3,该罩3在下端部设置的外缘部安装于槽部212。还有,轴部62的上端部形成为从罩3的孔31突出的状态。 
另外,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相同地,在上部箱体21的内壁面(顶面)的规定位置设置有突出壁215。该突出壁215配置于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连结部件10的上方侧,与初始状态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上表面(连结部件10的上表面)抵接,作为第一驱动体部件90的转动的止动器发挥功能。还有,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不同,在上部箱体21的内壁面未设置有突出壁213a、214a,但设置这些也可。 
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用如此配置于被按压部111上的操作部件6接受按压操作的情况下,按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1相同的要点来运行。即,伴随被按压部111向下方侧压入的情况,第二驱动体11克服拉伸弹簧12的施力,将支点部115a、115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A方向转动。另一方,若解除对操作部件6的按压操作,则对应于拉伸弹簧12的施力,将支点部115a、115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B方向转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驱动体部件90根据第二驱动体11的转动位置,将支点部92a、92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C、D方向转动。 
以下,说明伴随对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的操作部件6的按压操作的动作。图32及图33是用于说明伴随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中的按压操作的动作的侧视图。还有,在图32及图33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上部箱体21、罩3及操作部件6。 
在对操作部件6不进行按压操作的状态(初始状态)下,开关装置100形成为图32所示的状态,可动接点8a、8b向图32所示的左上方侧延伸出,其接点部83a、83b形成为夹入切换接点52a、52b的滑动连接部523a、523b而滑动连接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为具有作为常断接点的第一切换接点521a、521b和共同接点51a、51b的电路导通的状态。 
用操作部件6接受按压操作,被按压部111被向下方侧压入的情况下,第二驱动体11克服拉伸弹簧12的施力,将支点部115a、115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A方向转动。然而,在第二驱动体11转动至规定的极限位置之前,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为停止在初始位置(图32所示的位置)的原来的状态。从而,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维持与滑动连接部523a、523b滑动连接的状态。 
还有,若第二驱动体11转动至规定的极限位置,则作用于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的拉伸弹簧12的施力的方向反转,第一驱动体部件90被向下方侧拉伸,如图33所示,第一驱动体部件90瞬时以支点部92a、92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C方向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形成为通过绝缘片424b,并与滑动连接部525a、525b滑动连接的状态。由此,切换为具有作为常开接点的第二切换接点522a、522b和共同接点51a、51b的电路导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8a、8b设置于用连结部件10连结的第一驱动体9a、9b,因此,以实质上相同的时序,在切换接点52a、52b上滑动移动,并与滑动连接部525a、525b滑动连接。 
另一方面,若解除对操作部件6的按压操作,则第二驱动体11对应于拉伸弹簧12的施力,以支点部115a、115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B方向转动而去。然而,在第二驱动体11转动至规定的极限位置之前,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为停止在图33所示的位置的原来的状态。从而,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维持与滑动连接部525a、525b滑动连接的状态。 
还有,若第二驱动体11转动至规定的极限位置,则作用于第一驱动体部件90及第二驱动体11的拉伸弹簧12的施力的方向反转,第一驱动体部件90经由拉伸弹簧12被向上方侧拉伸,第一驱动体部件90瞬时以支点部92a、92b作为转动支点,向箭头D方向转动,复位至初始位置(参照图32)。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形成为通过绝缘片424b,并与滑动连接部523a、523b滑动连接的状态。由此,切换为具有作为常断接点的第一切换接点521a、521b和共同接点51a、51b的电路导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8a、8b也以实质上相同的时序,在切换接点52a、52b上滑动移动,与滑动连接部523a、523b滑动 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100可知,具备对设置有可动接点8a、8b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进行驱动的速动机构7,因此,若将操作部件6按压至规定的极限位置,则利用拉伸弹簧12的施力,能够瞬时驱动一体地连结的第一驱动体9a、9b上设置的可动接点8a、8b,因此,在同步切换多个电路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电路切换的同步时序的偏差。 
还有,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附图中所图示的大小或形状等,不限定于此,可以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地变更。另外,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范围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变更而实施。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一驱动体部件90中,具备两个第一驱动体9a、9b的情况,但关于第一驱动体9的个数,不限定于此,对应于成为切换对象的电路的数量,具备三个以上的第一驱动体9也可。还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具备与第一驱动体9的个数对应的个数的可动接点8。如此增加了第一驱动体9的个数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一驱动体9a、9b安装可动接点8a、8b的情况,但关于可动接点8a、8b的结构,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在第一驱动体9a、9b设置可动接点8a、8b也可。这样在第一驱动体9a、9b设置有可动接点8a、8b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示出了从在第一驱动体9a、9b固定的可动接点8a、8b的固定面设置接点部83a、83b的情况。然而,关于在第一驱动体9a、9b固定的可动接点8a、8b的结构,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如图18所示,设置从在第一驱动体9a固定的可动接点8a的固定面的一端向侧方侧延伸出的侧面观察的情况下为L字状的侧面部84a,在该侧面部84a的前端连结侧面观察的情况下为U字状的一对片中一方的U字状片的下端部,设置接点部83a也可。在这种情况下,可动接点8a以所谓悬臂状固定于第一驱动体9a,还可以使可动接点8a向图18所示的箭头F、G方向略微摆动。由此,即使相邻的切换接点52a 的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应于所述偏离,调节接点部83a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夹入在切换接点52a设置的滑动连接部523a、523b而滑动连接。这样,包括上述实施方式,可动接点为与切换接点所谓两面滑动连接的形状,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为单面滑动连接的形状。另外,作为应对相邻的切换接点52a的位置偏离的方式,在第一驱动体9a、9b安装可动接点8a、8b时以间隙配合的方式铆接也可。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特别的结构,可以对应于相邻的切换接点52a的位置偏离,调节接点部83a的位置,因此,能够可靠地夹入在切换接点52a设置的滑动连接部523a、523b而滑动连接。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有利用连结部件10连结第一驱动体9a、9b而构成的第一驱动体部件90和第二驱动体11的速动机构7的组装方法。然而,关于本发明的速动机构7的组装方法,不限定于具有这些结构部件的速动机构7,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还可以分别适用于具有单个第一驱动体9、第二驱动体11的速动机构7或具有夹子状以外的可动接点的速动机构7。在这样分别适用于具有单个第一驱动体9和第二驱动体11的速动机构7的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相同地,不需要繁杂的作业,能够简单地组装速动机构7。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具备共同接点51a、51b、作为常断接点的第一切换接点521a、521b和作为常开接点的第二切换接点522a、522b的固定接点5的情况,固定接点5a、5b的结构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可以为不具备共同接点,以常开进行操作的情况下,利用可动接点8a、8b的接点部83a、83b,使固定接点5a、5b的两个接点之间导通的结构。 

Claims (17)

1.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收容部的壳体;接受按压操作的操作部件;在所述收容部内具有规定间隔而并列设置的多个固定接点;具有与所述固定接点滑动连接的接点部的多个可动接点;在所述操作部件被按压至规定位置的情况下驱动所述可动接点的速动机构,
所述速动机构具有:多个第一驱动体,其在一端侧设置所述可动接点,并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构成转动支点的支点部;第二驱动体,其在一端侧形成有被所述操作部件按压的被按压部,并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构成转动支点的支点部;拉伸弹簧,其两端部安装于利用绝缘性的连结部件一体地连结了所述多个第一驱动体的第一驱动体部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驱动体的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增强部件以露出一部分的状态埋设于所述连结部件中,在该增强部件的露出部分安装所述拉伸弹簧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体具备:形成有所述支点部的导体板;安装于该导体板的所述可动接点,所述可动接点相对于所述导体板的安装部分埋设于所述连结部件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所述导体板的一部分构成所述增强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体板和所述可动接点由不同材料构成,所述导体板的材料比所述可动接点的材料的刚性高。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接点的一对片在所述第一驱动体侧连结,并且在所述第一驱动体的相反侧中的前端分别设置有接点部,设置有所述可动接点的一对片的接点部的部分向上方侧延伸出而对置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拉伸弹簧在相邻的所述第一驱动体之间的位置安装于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驱动体的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驱动体的一部分设置有卡合机构,该卡合机构与所述拉伸弹簧的施力对应而卡合,使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及所述第二驱动体一体化。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容部内竖立设置的所述固定接点的共同接点的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施加的方向侧,将与该共同接点的前端相邻而对置的突出壁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接点配置于比距离所述第一驱动体的支点部的配置位置的所述第二驱动体的支点部的配置位置更远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的所述连结部件的下表面与支承体抵接,限制由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向下方的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的所述连结部件的上表面与所述壳体抵接,限制由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向上方的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驱动体设置有载置部,所述载置部用于在组装作业时能够载置于在所述壳体设置的支承部上,在所述载置部的一部分的端部形成有所述支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接点的切换接点设置有容许部,该容许部在组装作业时,容许所述第二驱动体的所述支点部的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置部包括:所述固定接点的共同接点侧的第一载置部;所述固定接点的切换接点侧的第二载置部,在从所述共同接点朝向所述切换接点的方向上,所述第二载置部形成为比所述第一载置部长。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设置有转动限制部,该转动限制部在组装作业时,与所述固定接点的共同接点抵接,限制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转动,在所述第二驱动体设置有转动限制部,该转动限制部在组装作业时,与所述壳体抵接,限制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驱动体部件设置有转动限制部,该转动限制部在组装作业时,与所述固定接点的共同接点抵接,限制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转动,在所述第二驱动体设置有转动限制部,该转动限制部在组装作业时,与所述壳体抵接,限制所述拉伸弹簧的弹簧负荷引起的转动。
CN200980134708.3A 2008-09-22 2009-09-18 开关装置 Active CN1021442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43271 2008-09-22
JP2008243271 2008-09-22
JP2009181519 2009-08-04
JP2009-181519 2009-08-04
PCT/JP2009/066345 WO2010032814A1 (ja) 2008-09-22 2009-09-18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スナップアクション機構の組立て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4271A CN102144271A (zh) 2011-08-03
CN102144271B true CN102144271B (zh) 2014-01-08

Family

ID=4203963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4708.3A Active CN102144271B (zh) 2008-09-22 2009-09-18 开关装置
CN200920177776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70403U (zh) 2008-09-22 2009-09-21 开关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77776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570403U (zh) 2008-09-22 2009-09-21 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33412B2 (zh)
EP (2) EP2738782B1 (zh)
JP (1) JP5006971B2 (zh)
KR (1) KR101174681B1 (zh)
CN (2) CN102144271B (zh)
WO (1) WO20100328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44271B (zh) * 2008-09-22 2014-01-0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JP4760998B1 (ja) * 2010-10-12 2011-08-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DE102011016945B4 (de) * 2011-03-22 2013-03-07 Methode Electronics Malta Ltd. Schaltvorrichtung
DE102011056333A1 (de) * 2011-12-13 2013-06-13 Methode Electronics Malta Ltd. Elektrischer Schalter
TWI503855B (zh) * 2013-07-05 2015-10-11 Timotion Technology Co Ltd 極限開關及具有該開關之線性致動器
EP2846341A1 (en) * 2013-09-06 2015-03-11 Defond Components Limited Electrical Switch
JP6282202B2 (ja) * 2014-09-10 2018-02-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切換え装置
EP3166121B1 (en) 2015-11-03 2019-03-27 C&K Components SAS Electrical pushbutton switch
TWI607476B (zh) * 2016-02-03 2017-12-0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JP6662537B2 (ja) * 2016-07-22 2020-03-11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該スイッチ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304643B1 (en) 2018-02-28 2019-05-28 CoActive Technologies, LLC Single-pole, single-throw detect switch
CN112088414B (zh) * 2018-05-29 2023-05-23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TWI698895B (zh) 2018-11-16 2020-07-11 台灣華傑股份有限公司 導通切換機構
JP2020149806A (ja) * 2019-03-12 2020-09-17 台湾華傑股▲フン▼有限公司 導通切換機構
JP7327033B2 (ja) 2019-09-19 2023-08-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USD962874S1 (en) * 2019-11-25 2022-09-06 Hitachi Energy Switzerland Ag Electrical switch
JP2022078484A (ja) * 2020-11-13 2022-05-25 Idec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11419A (en) * 1976-01-21 1977-03-08 Cherry Electrical Products Corporation Switch blade
US4253001A (en) * 1978-07-14 1981-02-24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Snap action switch
JP2951152B2 (ja) * 1993-06-15 1999-09-2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CN201570403U (zh) * 2008-09-22 2010-09-0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388062A (zh)
NL83239C (zh) 1950-09-16
US2905780A (en) 1956-09-24 1959-09-22 Cherry Electrical Prod Snap-action switches
NL285272A (zh) * 1959-08-20
US3602980A (en) 1968-12-23 1971-09-07 Aluminum Co Of America Method for forming a sheet metal joint
US3571541A (en) * 1969-02-17 1971-03-23 Cherry Electrical Prod Snap action switch
JPS5314906B2 (zh) 1971-06-08 1978-05-20
JPS5240379Y2 (zh) * 1971-09-30 1977-09-12
GB1388062A (en) 1972-01-18 1975-03-19 Burgess Micro Switch Co Ltd Snap-action switches
JPS4982262U (zh) * 1972-11-04 1974-07-17
DE2449120C2 (de) 1974-10-16 1983-04-28 J.& J. Marquardt, 7201 Rietheim-Weilheim Elektrischer Schalter
US4230919A (en) 1978-03-13 1980-10-28 Schantz Spencer C Snap acting switch
JPS5849543Y2 (ja) * 1979-06-01 1983-11-1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スイツチ
JPS608355Y2 (ja) 1979-12-31 1985-03-25 日本開閉器工業株式会社 ピン端子形スイッチ
JPS6342415Y2 (zh) * 1981-06-01 1988-11-07
BR8500202A (pt) 1984-07-03 1986-04-15 Kostal Leopold Gmbh & Co Kg Chave eletrica de mola
US4673778A (en) 1985-02-05 1987-06-16 The Cherry Corporation Snap action switch
DE4037157A1 (de) 1990-11-22 1992-05-27 Burgess Gmbh Schnappschalter, insbesondere miniatur-schnappschalter
US6255611B1 (en) 2000-02-17 2001-07-03 Shin Jiuh Corp. Pushbutton switch
JP3854789B2 (ja) * 2000-08-11 2006-12-0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JP4845163B2 (ja) 2001-07-18 2011-12-28 コスモ工機株式会社 分水栓構造体の防錆構造
US6717084B1 (en) * 2003-04-28 2004-04-06 Zippy Technology Corp. Contact switch
JP4676405B2 (ja) * 2006-09-06 2011-04-2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切換スイッチ
JP2008210654A (ja) * 2007-02-27 2008-09-11 Hst Kk スイッチ
JP4831426B2 (ja) 2007-03-27 2011-12-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状記録装置
JP5075545B2 (ja) 2007-09-18 2012-11-21 株式会社東芝 放射線治療システム
DE102007048581B3 (de) 2007-10-10 2008-09-18 Cherry Gmbh Schleifkontaktschalter
JP2009181519A (ja) 2008-01-31 2009-08-13 Fuji Xerox Co Ltd 文書管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EP2151839B1 (en) * 2008-08-04 2011-05-11 CoActive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pushbutton snap switch
JP4760998B1 (ja) * 2010-10-12 2011-08-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JP7302118B2 (ja) * 2019-06-21 2023-07-04 旭サナック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フ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11419A (en) * 1976-01-21 1977-03-08 Cherry Electrical Products Corporation Switch blade
US4253001A (en) * 1978-07-14 1981-02-24 Omron Tateisi Electronics Co. Snap action switch
JP2951152B2 (ja) * 1993-06-15 1999-09-2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CN201570403U (zh) * 2008-09-22 2010-09-0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开关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第2951152号B2 1999.09.2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46057A1 (en) 2011-07-20
EP2738782B1 (en) 2017-06-14
US8633412B2 (en) 2014-01-21
WO2010032814A1 (ja) 2010-03-25
US20110147186A1 (en) 2011-06-23
JP5006971B2 (ja) 2012-08-22
KR20110038726A (ko) 2011-04-14
CN201570403U (zh) 2010-09-01
CN102144271A (zh) 2011-08-03
EP2346057B1 (en) 2014-03-05
KR101174681B1 (ko) 2012-08-16
EP2738782A1 (en) 2014-06-04
JPWO2010032814A1 (ja) 2012-02-16
EP2346057A4 (en) 2013-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4271B (zh) 开关装置
CN100530832C (zh) 连接器
US7976327B2 (en) Card connector for receiving multiple cards
US20010055897A1 (en) Card connector
US6858812B2 (en) Push-button switch
CN102576615B (zh) 开关
KR20060046536A (ko) 평형 케이블용 전기 커넥터
JP5429765B2 (ja)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及び原稿圧着板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JP4898538B2 (ja)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及び原稿圧着板を備えた事務機器
JP7041258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EP1389898B1 (en) Socket for electrical part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CN102420062B (zh) 开关装置
JPH11307191A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KR100532341B1 (ko) 스위치
JPS5827507Y2 (ja) Ic用ソケツトにおけるicの無負荷装脱機構
JP2001357920A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01521323B (zh) 卡用连接器装置
JP4716857B2 (ja) 多連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5062428B2 (ja) プッシュ式メモリーカードコネクタ
CN101996808A (zh) 滑动开关
JP4249600B2 (ja) 押圧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JP2008198495A (ja) レバースイッチ
JP2002024769A (ja) スマートカード読み取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