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7164A - 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和压罗拉总成 - Google Patents
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和压罗拉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27164A CN102027164A CN2009801150624A CN200980115062A CN102027164A CN 102027164 A CN102027164 A CN 102027164A CN 2009801150624 A CN2009801150624 A CN 2009801150624A CN 200980115062 A CN200980115062 A CN 200980115062A CN 102027164 A CN102027164 A CN 1020271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hesion
- anti abrasive
- abrasive member
- unit
- bea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title abstract 2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230 bind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08000034189 Scleros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1840 Dandruff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47 compens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4 liqu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7 re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5/00—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 Threading of roving into drafting machine
- D01H5/18—Draft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without fallers or like pinned bars
- D01H5/7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rafting elements
- D01H5/72—Fibre-condensing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Compressor (AREA)
- 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Abstract
为纺织机的牵伸装置设置一种凝聚单元(120),该凝聚单元(120)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道(14)。凝聚单元构造成多件式的。该凝聚单元包括保持件(25)和至少一个耐磨损的构件(141,143),该耐磨损的构件(141,143)以不可运动的方式与保持件相连接。此外,还描述了用于该类型凝聚单元的耐磨损的构件、用于制造凝聚单元的方法和带有该类型凝聚单元的压罗拉总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Streckwerk)的凝聚单元(Verdichtereinheit),该凝聚单元带有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verzogen)的纤维须条(Faserverband)的凝聚通道(Verdichtungskanal)。此外,本发明涉及用于不可运动地安装在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中的耐磨损的构件,以及用于制造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从文件WO 2006/005207 A1中已知开头所提及类型的压罗拉总成和凝聚单元。已知的凝聚单元构造成单件式的(einstückig),并且由相对大的且复杂的陶瓷部件制成。凝聚单元包括用于牵伸装置的下罗拉(Unterwalze)的支承面凝聚单元以可自由运动的方式布置在两个压罗拉(Druckwalze)之间并且通过其支承面而定位在下罗拉上。在下罗拉的周向中,凝聚单元通过以位置固定的方式而安装在压罗拉总成处的止动件(Anschlag)来定位。凝聚单元通过其形状以不可丢失的方式(unverlierbar)而保持在双压罗拉的两个上罗拉之间,以使得在压罗拉总成从下罗拉上抬起(Abheben)时凝聚单元不可脱落且丢失。然而,凝聚单元不具有相对于压罗拉总成的连接,并且可相对于压罗拉总成自由地运动。凝聚单元在轴向中超出上罗拉的罩壳(Bezug)并且在该区域中具有在下罗拉的周向中扩大的支承面。精密的制造复杂的陶瓷部件是相当昂贵的,因为尤其必须为相对大的支承面完全地精磨(nachschleifen),以为了确保在下罗拉上的良好的支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改进的凝聚单元和改进的压罗拉总成。
该目的如此地实现,即,使得凝聚单元以多件的方式(mehrteilig)构造并且包括保持件(Halter)和至少一个耐磨损的构件,该耐磨损的构件以不可运动的方式与保持件相连接。
在压罗拉总成中该目的如此地实现,即,使得压罗拉总成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凝聚单元固定在压罗拉总成处的器件,其中,凝聚单元以可运动的方式安装在压罗拉总成处。连接器件建立在凝聚单元和压罗拉总成之间的传递力的连接。连接器件引起凝聚单元的限定的运动。
多件式凝聚单元具有这样的优点,即,耐磨损的构件可构造成相当小。耐磨损的构件的外轮廓可被显著地简化。由此,耐磨损的构件可更容易地制造。通过多件性(Mehrteiligkeit),在凝聚单元的不同的区域中可选择对功能有利的材料。在带有不同的功能的不同的区域中,可分别选取对于功能来说最佳地合适的材料。凝聚单元在这样的部位处设有耐磨损的构件,即,该部位经受较高的磨损,例如因为该部位与纤维须条接触。通过耐磨损的构件与保持件的不可运动的连接而实现凝聚单元,该凝聚单元具有高精密性。利用足够的精确度所制造的凝聚单元可不再失去其精确度。
从本义上如此理解凝聚单元,即,该“单元”可由这样的组件形成,即,该组件由多个单个部件组成,并且该组件的单个部件以不可丢失的方式相互连接。然而,单个部件不必一定以不可运动的方式相互连接,并且单个部件也可拆卸。该“单元”是可独自出售的物件。
对耐磨损的构件而言,要求独立的保护以用于以不可运动的方式安装在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中。耐磨损的构件是可独立地出售的物件,该物件对于制造完成多件式凝聚单元是必需的。耐磨损的构件具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Streckwerkswalze)的支承面。用于牵伸装置的凝聚区(Verdichtungszone)的耐磨损的构件包括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道。用于牵伸装置的主拉伸区(Hauptverzugszone)的耐磨损的构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在牵伸装置的主拉伸区中加工的纤维须条的引导面。此外,耐磨损的构件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凝聚单元的元件的容纳部。该设计方案中的耐磨损的构件相当良好地与待实现的目的相匹配,并且仍然可以简单的方式被制造。耐磨损的原料的应用受限于这样的凝聚单元的区域,即,该凝聚单元的区域绝对地需要磨损保护。有不同的材料适合作为耐磨损的原料。优选耐磨损的构件由硬质金属、由陶瓷或由耐磨损的塑料制成,该耐磨损的塑料可包括硬化的和/或降低磨损的添加物。
在耐磨损的构件中的凝聚通道优选以隧道状的方式布置在支承面的区域中,并且构造成朝支承面敞开。带有凝聚通道的耐磨损的构件还可称作“凝聚构件”。凝聚通道的导壁(Leitwand)直接邻接到支承面处。隧道状的凝聚通道只有通过牵伸装置罗拉的周缘面才成为闭合的通道。这所具有的优点为,牵伸装置罗拉的周缘面用作用于凝聚区中的纤维须条的输送元件。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成凹的拱形,其中,拱形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圆柱体的概念表示几何的(geometrisch)基体。圆柱体的直径(支承面的拱形与其相匹配)有利地相当精确地与牵伸装置罗拉的外径相符合,以使得耐磨损的构件和凝聚单元在运行状态中相当精确地定位在牵伸装置罗拉上,并且隧道状的凝聚通道相对于牵伸装置罗拉的周缘面相当良好地密接。
由于将耐磨损的构件不可运动地安装在凝聚单元的保持件处,因此使支承面可设计为相当小。保持件是凝聚单元的构件并且还可称作“凝聚单元的基体”。一个或多个耐磨损的构件以不可运动的方式安装在保持件处。保持件承担凝聚通道的一部分定位,以使得支承面并不是必须单独地确保定位。由此,尤其在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中,支承面可显著地减小,以使得简化了耐磨损的构件的制造。优选地,在垂直于圆柱体的中心线的每个截面中观察,支承面的弧长小于14mm,有利地小于10mm且特别有利地甚至小于8mm。支承面的弧长越小,例如由陶瓷所制成的耐磨损的构件的制造不精确度也越小。由此,在任何情况中,支承面的通常必要的细磨被简化,并且在耐磨损的构件有足够的精确度的情况下甚至可完全省去。
在制造凝聚单元时,耐磨损的构件以不可运动的方式与保持件相连接。不同的方法对于耐磨损的构件与保持件的不可运动的连接是有利的。可有利的是,在保持件和耐磨损的构件之间存在压配合(Pressverbindung)。力配合的压配合具有的优点为,不可运动的连接在压过程(Pressvorgang)后可立即完全地被加载。尤其地,当保持件设计成注塑件(Spritzgussteil)时可有利的是,耐磨损的构件的部分区域通过保持件的材料来包封注塑(umspritzen)。特别有利的是,耐磨损的构件以材料配合(stoffschlüssig)的方式与保持件相连接。优选地,可通过焊接或通过粘接来建立材料配合的连接。耐磨损的构件可嵌入到保持件的仍然软的材料、粘结剂或焊料(Lot)中,并且通过变硬以不可运动的方式固定。
在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耐磨损的构件具有用于从凝聚单元的保持件伸出的栓(Zapfen)、尤其为用于基本上为圆柱形的栓的容纳部。容纳部可优选通过盲孔形成。用于凝聚单元的元件的这样的容纳部具有的优点为,耐磨损的构件可相当简单地推动到凝聚单元的保持件上并且可例如通过粘接固定在该处。为了确保从凝聚单元中伸出的栓的高稳定性,盲孔至少在一个区域中具有大于2mm的、尤其为大于3mm的直径。为了更容易的制造,盲孔可为圆锥形的并且朝向其基面逐渐变小(verjüngen)。优选地,盲孔的中心线以平行于成拱形的支承面的中心线的方式而伸延。在此有利的是,在沿着盲孔的中心线的截面中观看,在耐磨损的构件中的凝聚通道在盲孔的基面的下方伸延。因此,盲孔的大的直径可被安置在尽可能地小的耐磨损的构件中。
根据有利的实施形式设置这样的凝聚单元,即,在该凝聚单元中耐磨损的构件以悬伸(auskragend)的方式布置在凝聚单元的保持件处。悬伸意味着,耐磨损的构件仅单侧地固定在保持件处。悬伸还意味着,保持件在压罗拉总成处的固定只位于凝聚通道的一侧上。尤其地,当耐磨损的构件具有用于从保持件中伸出的栓的容纳部时,则提供耐磨损的构件在保持件处的悬伸的固定,其中,容纳部的中心线以平行于耐磨损的构件的成拱形的支承面的中心线的方式而伸延。
为了将耐磨损的构件固定在凝聚单元处而设置,保持件具有用于耐磨损的构件的容纳部。优选地,用于耐磨损的构件的容纳部通过栓(尤其是基本上为圆柱形的栓)形成,该栓从保持件中伸出。
在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设置,凝聚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耐磨损的构件,这两个耐磨损的构件以不可运动的方式与保持件相连接。在此,耐磨损的构件可布置在凝聚单元的不同的部位处且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两个耐磨损的构件可分别设置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尤其地,当两个耐磨损的构件如此地布置在保持件处,即,在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中观看这两个支承面彼此有间隔,则凝聚单元可更好地且更稳定地定位在牵伸装置罗拉上。有利的是,在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中观看,在这两个耐磨损的构件的支承面之间的距离为约7mm至22mm,尤其为7.5mm至15mm。
还有利的是,如此地设计凝聚单元,即,该凝聚单元除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道之外,还包括用于纤维须条的另一引导面。优选地,用于纤维须条的引导面设置在牵伸装置的主拉伸区域(Hauptverzugsfeld)中。在纤维须条的输送方向中观看,引导面布置在凝聚通道的上游。用于纤维须条的引导面可为凸形的引导面,该凸形的引导面可用于使纤维须条从拉长区平面(Streckfeldebene)中偏离。引导面还可设计成漏斗形的,以为了在主拉伸区中将纤维须条凝聚。对于这样的设计方案有利的是,第一耐磨损的构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纤维须条的引导面,并且第二耐磨损的构件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道。
还可有利的是,凝聚单元包括两个分别带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的耐磨损的构件,并且可用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其中,耐磨损的构件如此地布置在保持件处,即,使得在牵伸装置罗拉的轴向中观看,两个支承面彼此有间隔。两个在牵伸装置罗拉的轴向中有间隔的支承面形成凝聚单元在牵伸装置罗拉上的特别良好且稳定的定位。
不言而喻地,还可将在牵伸装置棍子的周向中和轴向中有间隔的支承面组合在凝聚单元处。然后,凝聚单元包括三个或四个分别带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的耐磨损的构件。
在用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中有利的是,耐磨损的构件具有两个用于从凝聚单元的保持件中伸出的栓的容纳部,以使得耐磨损的构件可用于这两个牵伸装置。耐磨损的构件通过其两个容纳部可安装在保持件的两个侧边上,以使得可减少耐磨损的构件的部件多样性(Teilevielfalt)。优选地,尤其地在沿着支承面的中心线的截面中观看,这两个容纳部位于凝聚通道的或引导面的相对的侧边上。
为了增强凝聚单元的稳定性可有利的是,保持件包括例如由钢制成的且优选为圆柱形的连续的杆,该杆在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相关联的耐磨损的构件之间延伸并且该杆的端部伸入到耐磨损的构件中。为了确保足够的稳定性,杆至少在一个区域中具有2mm或更大的、尤其为3mm或更大的直径。杆的端部作为栓从保持件中伸出,并且分别形成用于耐磨损的构件的容纳部。
在本发明的另一设计方案中有利的是,凝聚单元具有至少一个止动面以用于凝聚单元在可与支承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中的定位。用于在周向中定位的止动面引起,凝聚单元不通过牵伸装置罗拉的转动而被带动。尤其地,凝聚通道通过止动面精确地相对于压罗拉的钳口线(Klemmlinie)定位。
为了确保将凝聚单元可靠地贴靠在牵伸装置罗拉处,有利地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用来在支承面处产生支承力的加载元件的容纳部。在压罗拉总成中所包括的加载元件在容纳部的区域中与凝聚单元相接触并且将该其加载力传递到凝聚单元上。还可有利的是,凝聚单元包括用于在支承面处产生支承力的加载元件,或者加载元件固定在凝聚单元处。这样的实施方案具有的优点为,加载元件与凝聚单元形成组件,该组件可应用到压罗拉总成中并且还可简单地更换。在此,加载元件的强度可与凝聚单元的要求相匹配。加载元件可优选为弹簧,尤其为板簧(Blattfeder),该弹簧固定在保持件处。优选地,弹簧通过铰接件(Gelenk)而固定在保持件处。另一种有利的加载元件是磁铁。用于加载元件的容纳部或加载元件本身优选布置在凝聚单元的保持件处。这是凝聚单元的多件式的设计方案的另一优点,因为用于产生支承力的加载元件不再必须直接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处。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可设置,凝聚单元具有至少一个用于纱线(Garn)的引导面。用于纱线的引导面可减小在限制凝聚区的上罗拉处的弹性罩壳的磨损。
在制造带有至少两个耐磨损的构件的凝聚单元时,有利地使用这样的方法,即,在该方法中,至少两个耐磨损的构件彼此定向,并且在定向的状态中与保持件相连接,以使得耐磨损的构件以不可运动的方式固定在保持件处。在此,耐磨损的构件的定向优选通过将凝聚单元置放到成凸的拱形的且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的表面上来实现。在此,圆柱体的直径尽可能地精确地与牵伸装置罗拉的直径相符合,凝聚单元之后应用于该牵伸装置罗拉。当至少一个耐磨损的构件具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成凹的拱形的支承面时,耐磨损的构件的定向简化,其中,支承面的拱形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以使得支承面使耐磨损的构件在置放到成凸的拱形的表面上时定向。
将耐磨损的构件固定在保持件处可如此地实现,即,使得耐磨损的构件放入到模具(Form)中,并且利用保持件的材料被部分地包封注塑。在此,用于使耐磨损的构件定向的成凸的拱形的表面布置在注塑模具(Spritzgussform)的区域中,以使得耐磨损的构件在包封注塑时处于精确地定向的状态。
在特别有利的制造方法中,耐磨损的构件通过粘接而固定在保持件处。凝聚单元的保持件具有用于每个耐磨损的构件的容纳部,其中,粘结剂施加在每个容纳部的区域中,耐磨损的构件置放到软的粘结剂上并且彼此定向,以使得在定向的状态中通过变硬的粘结剂以不可运动的方式固定在保持件处。
按照根据本发明的方法来制造凝聚单元所具有的优点是,由此可相当容易地制造凝聚单元,该凝聚单元相当稳定且可靠地安放在牵伸装置罗拉上。由此,可尽可能地避免由于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振动而引起凝聚单元从牵伸装置罗拉的周缘面上抬起。此外,在凝聚单元的支承面处的精加工可降到最低程度。带有其支承面的耐磨损的构件优选在固定在保持件之前完成加工,以使得在固定在保持件后在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处仅需要少量的精加工。优选地,不再进行其它的精加工。
根据本发明的压罗拉总成(在该压罗拉总成中,带有连接器件的凝聚单元以可运动的方式安装在压罗拉总成处)具有的优点为,即使在压罗拉总成从牵伸装置罗拉上抬起时凝聚单元也不可脱落且仅可以受控的方式来运动。相对于从文件WO 2006/005207 A1中已知的压罗拉总成,目前由于连接器件,凝聚单元不再可实施在压罗拉之间的不受控的运动。通过用于固定凝聚单元的器件来限定可运动性。连接器件如此地设计,即,使得至少在一个方向中可将力从压罗拉总成传递到凝聚单元上。根据设计方案,连接器件可被安装在基体处和/或安装在双压罗拉的轴处。
两个双压罗拉如此地布置在基体处,即,使得这两个双压罗拉的上罗拉不触接并且压罗拉总成可置放到牵伸装置罗拉上。这两个双压罗拉在置放到牵伸装置的下罗拉上时与下罗拉的周缘面发生接触,以使得压罗拉总成的上罗拉与共同的下罗拉形成两个依次的钳口线,凝聚区位于这两个钳口线之间。凝聚单元的凝聚通道如此地布置在压罗拉总成处,即,使得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道处于凝聚区中。双压罗拉如此地容纳在基体中,即,使得可与双压罗拉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周缘面在凝聚区中形成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输送元件。
优选地,双压罗拉的轴以不可运动的方式容纳在压罗拉总成的基体中。由此,两个双压罗拉可不改变其相对于彼此的位置,以使得压罗拉总成在置放到牵伸装置罗拉上时如此地定向,即,使得上罗拉和下罗拉的轴以平行的方式伸延。
以可运动的方式布置在压罗拉总成中的凝聚单元在压罗拉总成置放到牵伸装置罗拉上时同样在牵伸装置罗拉的周缘面处定向。优选地,压罗拉总成的基体具有至少一个止动件,以用于凝聚单元在可与压罗拉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中的定位。附加地可有利的是,如此地设计压罗拉总成在牵伸装置的加载摇架处的固定,即,使得压罗拉总成可绕垂直于拉长区平面的假想轴线以及绕平行于纤维须条的输送方向的假想轴线实施补偿性的摆动运动。优选地,在拉伸区的端部处形成钳口线的双压罗拉在其轴处以可运动的方式安装在加载摇架处。
布置在压罗拉总成中的凝聚单元可以不同的方式来设计。如在上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凝聚单元可优选地构造成多件的,并且包括保持件和至少一个耐磨损的构件。耐磨损的构件可以可运动的方式或以不可运动的方式与保持件相连接。凝聚单元有利地包括至少两个、尤其为三个或四个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优选地,两个支承面在可与支承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的周向中彼此间隔开。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分别称作“一个”面,即使它们通过一个或多个凝聚通道被“分割”成多个部分。即使实际的制造方法可能是不一样的,但从功能的角度看设置这样的支承面,即,隧道状的凝聚通道引入(einarbeiten)到该支承面中。为了凝聚通道可实现其功能,在凝聚通道的两个侧边上必须“保留”一部分支承面。支承面的这两部分(其邻接凝聚通道的导壁)形成功能单元并且因此被称作“一个”支承面。
还可有利的是,布置在压罗拉总成中的凝聚单元(该凝聚单元具有用于定位在牵伸装置罗拉上的第一和第二支承面)与第一和第二支承面构造成单件的。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设置,用于将凝聚单元固定在压罗拉总成处的器件包括用于在凝聚单元的支承面处产生支承力的加载元件。加载元件优选设计成弹簧,尤其为板簧。弹簧可固定在压罗拉总成的基体处且固定在凝聚单元的保持件处,其中,在加载元件和保持件之间铰接件是有利的。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设置,将连接器件设计成滑动引导部(Gleitführung),通过该滑动引导部凝聚单元在压罗拉总成的基体中是可运动的。滑动引导部具有的优点为,凝聚单元在压罗拉总成处仅仅可实施以相当窄的方式所限定的运动。备选地可有利的是,凝聚单元以可摆动的方式布置在压罗拉总成的基体中或将凝聚单元悬放在压罗拉总成的轴处,以使得凝聚单元可绕轴摆动。可摆动运动的凝聚单元确保相对于上罗拉的良好的定位,而同时具有限定的可运动性。
压罗拉总成的有利的设计方案包括用于在凝聚单元的支承面处产生支承力的以气动方式起作用的加载元件,尤其为气动的压垫,该压垫优选以不带压缩空气接头(Druckluftanschluss)的方式而工作。
优选地,在凝聚单元和压罗拉总成之间的连接器件包括固定部(Verliersicherung),以使得凝聚单元在压罗拉总成从牵伸装置罗拉上抬起时不可脱落且丢失。固定部优选通过夹头(Klips)或直接通过加载元件形成。
附图说明
从权利要求和以下与附图相关的对一些实施例的描述中得到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特征。在此,在不超出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所示出的和描述的不同的实施形式的各个特征可以任意方式组合。
其中:
图1显示了部分示出的带有压罗拉总成和凝聚单元的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以截面且放大方式示出的侧视图,
图2显示了在图1的箭头Il的方向上所观察的凝聚单元的视图,
图3显示了压罗拉总成和凝聚单元的变型方案的与图1相似的视图,
图4显示了在图3的箭头IV的方向上所观察的凝聚单元的视图,
图5显示了带有凝聚通道的耐磨损的构件的沿着图3的截面V-V剖切的视图,
图6显示了压罗拉总成和凝聚单元的变型方案的与图1相似的视图,
图7显示了在图6的箭头VII的方向上所观察的凝聚单元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7中非常示意性地示出了纺织机的牵伸装置1。该牵伸装置1设计成双皮圈牵伸装置(Doppelriemchen-Streckwerk)。牵伸装置1布置在纺纱机处、优选地在环锭纺纱机处。牵伸装置1以已知的方式将在输送方向A上供应的、由切段纤维(Stapelfaser)制成的纤维须条2拉伸到期望的细度。纤维须条2由多个在输送方向A上连续地布置的罗拉对(Walzenpaar)拉伸,该罗拉对可在输送方向A上以增加的圆周速度被驱动。在罗拉对中仅仅示出了输出罗拉对3,4,纤维须条2的拉伸在该输出罗拉对的钳口线5处结束。罗拉对和同样罗拉对3,4由可驱动的下罗拉3和可自由旋转的可压靠到下罗拉3处的上罗拉4组成。上罗拉4设有由橡胶般弹性的(gummielatisch)材料制成的罩壳,并且压靠在下罗拉3处,以使得纤维须条2被夹持在牵伸装置罗拉3和4之间的钳口线5处。上罗拉保持在可摆动地打开的(aufschwenkbar)加载摇架6处。引导皮圈7和8以已知的方式与位于输出罗拉对3,4之前的罗拉对相关联。引导皮圈7和8在牵伸装置1的主拉伸区中引导纤维须条2,该主拉伸区从未示出的由引导皮圈7,8缠绕的罗拉对的钳口线开始延伸到钳口线5。上罗拉4和其它未示出的上罗拉构造成所谓的双压罗拉。双压罗拉由两个上罗拉组成,这两个上罗拉与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相关联,并且具有共同的轴9。在所示出的情况中,双压罗拉4的两个上罗拉实施成“活皮辊子(Loswalze)”,也就是说,两个上罗拉可自由旋转地支承在不转动的轴9上。加载摇架6布置在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之间的中心处,并且将双压罗拉4保持在轴9处。下罗拉3构造成在多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1′上穿过的牵伸装置罗拉。
在传统的牵伸装置1中,已拉伸的纤维须条在钳口线5之后直接在拉出方向B(Abzugsrichtung)上供应到未示出的加捻机构(Drallorgan)(例如环锭),并且产生完成的纱线10。为了改善纱线13的质量、尤其为了降低发毛程度(Haarigkeit),设置成,紧接着钳口线5,将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引导穿过凝聚区12,在该凝聚区12中将纤维须条11凝聚并且使其紧密(kompaktieren)。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位于下罗拉3的周缘面13上,并且由此被输送通过凝聚区12。在凝聚区12中,纤维须条11被引导通过凝聚通道14。该凝聚通道14设计成管道形,并且朝向下罗拉3敞开。第二上罗拉15与下罗拉3相关联,该第二上罗拉15与下罗拉3形成使凝聚区12结束的钳口线16。通过在拉出方向B上将凝聚的纤维须条输送到未示出的加捻机构,凝聚的纤维须条紧接着钳口线16被捻转成纱线10。钳口线16形成了止捻部并且保证了,纤维须条11在凝聚区12中保持未被捻转。
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的上罗拉15同样支承在共同的轴17上,并且形成了双压罗拉。该双压罗拉15与双压罗拉4共同形成了压罗拉总成18。该压罗拉总成18包括基体19,两个双压罗拉4,15在其轴9,17处容纳在基体19中。压罗拉总成18形成了独立的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以可替换的方式安装在加载摇架6处。双压罗拉4和15如此布置在压罗拉总成18中,即,双压罗拉4和15的上罗拉不会相互碰触,并且上罗拉可安置到共同的牵伸装置罗拉3上。有利地,轴9和17在基体19中尽可能以平行的方式定向。有利的是,轴9和17无间隙地容纳在基体19中,也就是说,没有相对于基体19运动的可能性。优选地,如此实现压罗拉总成18在加载摇架6处的固定,即,压罗拉总成18可在一定程度上运动,并且在安置到牵伸装置罗拉3上时可定向。优选地,通过轴9进行压罗拉总成18的安装。加载摇架6在轴9的中心处对双压罗拉4加载。优选地,压罗拉总成18在加载摇架6处的固定使压罗拉总成18绕两个相互垂直的虚拟轴线的摆动运动成为可能,这两个虚拟轴线均垂直于轴9。
此外,压罗拉总成18包括凝聚单元20,凝聚单元20包括凝聚通道14。该凝聚单元20布置在上罗拉4和15之间的区域中。
在图1至7中以不同的设计方案示出了凝聚单元20,以下还将更加详细地对其进行解释。为了标记不同的设计方案,给参考标号20添加相应的图的编号。图1和2的凝聚单元具有参考标号120,图3至5的凝聚单元具有参考标号320,以及图6和7的凝聚单元具有参考标号620。如果所指为所有实施形式的凝聚单元,则使用参考标号20,否则将提及特定的实施形式的参考标号。
凝聚单元20以可限定地运动的形式安装在压罗拉总成18处,其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将凝聚单元20固定在压罗拉总成18处的器件21。连接器件21的不同的设计方案是有利的。在任何情况下,用于固定的器件21使得,凝聚单元20不会无意地从压罗拉总成18中脱出,并且凝聚单元20不会在压罗拉总成18处不受控地运动。连接器件21使至少一个力从压罗拉总成18传递到凝聚单元20上成为可能。用于固定的器件21安装在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处或安装在双压罗拉4,15的一部分处。
在带有传统的牵伸装置的现有的较老的纺纱机的情况下可能的是,将至今为止的输出上罗拉4从牵伸装置1中取出并且使用压罗拉总成18替换该输出上罗拉4。在此,在加载摇架6处用于上罗拉4的容纳部62可与压罗拉总成18的要求相匹配。由此,现有的纺纱机可改装成带有凝聚区12的牵伸装置1,从而在改装后可制造带有改进的质量的纱线10。
为了保证压罗拉总成18以及尤其上罗拉15压靠到下罗拉3处,可设置板簧22。如在图1和2中示出的那样,板簧122可安装在加载摇架6处并且以其自由端部压到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上。在图3中示出了另一有利的实施形式。在图3中,板簧322安装在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处并且以其自由端部支撑在加载摇架6处。
作为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的凝聚通道14的补充可有利的是,在主拉伸区中设置用于纤维须条2的引导面23。引导面23可改进拉伸的纤维须条11的质量。在输送方向A上,该引导面23布置在凝聚单元20处的凝聚通道14的上游。引导面23用于在引导皮圈7,8的下游且在钳口线5的上游引导纤维须条2。
在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中可设置成,凝聚单元20包括用于纱线10的引导面24。该引导面24布置在凝聚通道14的下游,并且用于紧接着钳口线16引导纱线10。通过引导面24可减小纱线10与上罗拉15的接触区域,以使得上罗拉15的罩壳的磨损减小。
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凝聚单元120的第一有利的实施形式。凝聚单元120以多件的形式构造。凝聚单元120包括保持件25和三个与保持件25不可运动地相连接的耐磨损的构件141,142和143。保持件25实际上形成了用于凝聚单元120的基体,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安装在该基体处。凝聚单元120在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上延伸,并且包括两个凝聚通道14和14′以用于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的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和11′。凝聚单元120包括支承面131以用于将凝聚单元120定位在牵伸装置罗拉3上,该支承面131布置在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在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设置有第二支承面132。凝聚单元120包括用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第三支承面133,在下罗拉3的周向C上该第三支承面133与支承面131和支承面132间隔开。为了加以说明,在图2中,下罗拉3的周向C和下罗拉3的轴向D分别由双箭头指出。图1的图示刚好显示了在轴向D上的视图。支承面132仅仅在轴向D上与支承面131间隔开,在周向C上,支承面131和132位于同一位置上。
凝聚单元120具有三个相互间隔开的支承面131,132和133,这三个支承面提供凝聚单元120在下罗拉3上的稳定的支承。这保证了,凝聚单元120即使在可能出现的震动的情况下也可靠地位于下罗拉3上且不会摇晃。在可与支承面131,132,133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上观看,第三支承面133近似布置在第一支承面131和第二支承面132之间的中心处。
三个支承面131,132,133分别布置在独立的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处。通过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保护凝聚单元120不会由于旋转的下罗拉3在支承面131,132,133处过早磨损。此外,耐磨损的构件141和142分别包括凝聚通道14。
在凝聚通道14和14′的区域中的支承面131和132成凹的拱形,其中,该拱形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由此,保证了管道形的凝聚通道14相对于下罗拉3的密封。优选地,支承面133构造成平的或凸的。在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根据保持件的材料也可省去耐磨损的构件143,并且第三支承面133可直接布置在保持件25处。在牵伸装置1和1′的区域中,下罗拉3一般在其外周缘13处设有沟纹(Riffelung)。在牵伸装置1和1′之间的区域中,下罗拉3可实施成光滑且没有沟纹。当支承面133位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无沟纹的区域上时,在支承面133处的磨损较小,从而可省去耐磨损的构件133。
为了使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不会失去其相对于彼此的位置,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不可运动地与保持件25相连接。为了与保持件25相连接,每个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1具有用于凝聚单元120的元件的容纳部45。保持件25本身具有用于耐磨损的构件131的容纳部26。容纳部26和45可如此相互协调,即,在保持件25和耐磨损的构件131之间存在力配合的压配合。如果保持件25实施成注塑件,则有利的是,通过保持件的材料包封注塑耐磨损的构件的部分区域。为此,耐磨损的构件可插入保持件25的注塑模中,以使得液态的材料围绕耐磨损的构件131的容纳部45流动。在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容纳部45可具有凸出部和/或异型部(Profilierung),以用于保证在保持件25的材料中的尤其良好的固定。另外两个耐磨损的构件142和143以相似的方式设计并且固定在凝聚单元120中。
优选地,使三个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彼此定向,并且在定向的状态中与保持件25相连接。为了包封注塑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优选设置成,用于保持件25的注塑模具有凸的拱形且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的表面,耐磨损的构件可安置在该表面上。注塑模中的凸地成拱形的且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的表面仿照(simulieren)牵伸装置罗拉3并且保证了,在耐磨损的构件的固定后凝聚单元120良好地位于牵伸装置罗拉3上。每个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具有相对小的支承面131,132,133,即使在制造由非常硬的材料制成的耐磨损的构件时,这些支承面131,132,133也可在没有过高的制造费用的情况下以良好的精度制造。通过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的彼此定向,在大多数情况中在耐磨损的构件固定在保持件25处之后可省去对支承面131,132,133的精加工。然而,如果设置了支承面的精加工,则该精加工可保持为很小的量。
凝聚单元120通过用于固定的器件21可运动地安装在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处。用于固定的器件21包括滑动引导部50、加载元件27及固定部52。将螺旋压力弹簧设置作为加载元件27。凝聚单元120具有用于螺旋压力弹簧27的容纳部28。螺旋压力弹簧27处于容纳部28中并且支撑靠着基体19。由此,加载元件27在支承面131,132,133处产生支承力。在轴向D上螺旋压力弹簧27布置在支承面131和132之间的中心处。凝聚单元120可包含磁铁29以加强支承力。如果磁铁29设置成加载元件,则根据应用情况也可省去螺旋压力弹簧27。在另一有利的实施形式中,以气动的形式操纵加载元件27。在容纳部28中可布置以压缩空气加载的垫形的元件(未示出)代替螺旋压力弹簧27,该垫形的元件产生支承力。优选地,垫形的元件在不带压缩空气管路的情况下实施成独立的。
作为连接器件21的一部分的滑动引导部50提供凝聚单元120的限定的可运动性。凝聚单元120包括止动面51以用于凝聚单元120在牵伸装置罗拉3的周向C上的定位。凝聚单元120趋向于通过牵伸装置罗拉3的旋转在周向C上被带动。在此,止动面51以限定的方式贴靠在基体19处。止动面51布置在两个凝聚通道14和14′之间的中心处。
连接器件21包括夹头(Clips)52,该夹头52形成了用于凝聚单元120的固定部。该夹头52防止了,当将压罗拉总成18从下罗拉3上抬起时凝聚单元120从滑动引导部50中滑出。
在凝聚单元120的设计方案中可设置成,凝聚单元120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纤维须条2的引导面23或23′。引导面23可以圆柱形引导元件的形式引导纤维须条2,并且如有可能使纤维须条2从引导皮圈7,8的出口和钳口线5之间的最短的设想的连接线中轻微偏离。然后,纤维须条2缠绕凸的引导面23的一部分。引导面23可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处,该耐磨损的构件(如由虚线指出的那样)安装在保持件25处。在一种未示出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用于纤维须条2的引导面23设计成逐渐变细的引导通道,该引导通道在主拉伸区中已经使得纤维须条2凝聚。
同样由虚线指出了扩大的凝聚单元120,该凝聚单元120还附加地包括用于纱线10的引导面24,24′。引导面24可同样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处,该构件不可运动地与保持件25相连接。
在图3至5中示出了凝聚单元320的第二实施形式。该凝聚单元320可应用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凝聚单元320包括两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11′的凝聚通道14,14′。凝聚单元320包括第一支承面331以用于凝聚单元320在牵伸装置罗拉3上的定位,该第一支承面331布置在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
如在图5中可见的那样,支承面331由凝聚通道14分割成不再接触的两部分。然而,在本专利申请的思想中在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仅仅称为一个支承面331。
凝聚单元320具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第二支承面332,该第二支承面332布置在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凝聚单元320包括另外两个在周向C上与支承面331和332间隔开的支承面333和334。为了保证凝聚单元320的稳定的支承,优选地,在周向C上的间距为7.5mm至9.5mm。第一支承面331仅仅在可与支承面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上与第二支承面332间隔开。第三支承面333仅仅在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上与第四支承面334间隔开。在轴向D上观看,第三支承面333和第四支承面334彼此具有近似与第一支承面331和第二支承面332之间的间距相同的间距。凝聚单元320在第三支承面333的区域中包括用于纤维须条2的引导面23,而在第四支承面334的区域中包括引导面23′。引导面23和23′设计成管道形的凝聚通道,该凝聚通道朝向支承面333和334敞开。引导面23使得纤维须条2在牵伸装置1的主拉伸区中凝聚。除了纤维须条2的侧向的凝聚,如有可能引导面23可使纤维须条2从拉长区平面中稍微偏离,如在图1中的引导面23中所示出的那样。在可与支承面331,332,333,334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上观看,用于纤维须条2,2′的两个引导面23,23′彼此具有大约与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11′的两个凝聚通道14,14′之间的间距相同的间距。
凝聚单元320以多件的形式构造,并且包括保持件25和四个不可运动地与保持件25相连接的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和344。支承面331,332,333,334布置在每个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处以用于凝聚单元320在下罗拉3上的定位。耐磨损的构件341和342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11′的凝聚通道14和14′。耐磨损的构件341和342也可称为凝聚构件。耐磨损的构件343和344分别具有用于纤维须条2,2′的引导面23,23′。
支承面331,332,333和334成凹的拱形,其中,所有拱形与共同的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在此,“圆柱体”理解为几何的基体的名称,在凝聚单元320的制造中该基体占据了之后在工作状态中存在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位置。
实际上构成了凝聚单元320的基体的保持件25包括用于耐磨损的构件341的容纳部26。容纳部26由栓53形成,该栓53从保持件25中伸出。凝聚单元320包括杆54。杆54插入保持件25中,并且杆54的伸出的端部形成了栓53。
耐磨损的构件341具有用于从保持件25中伸出的栓53的容纳部45。容纳部45由盲孔形成。例如当耐磨损的构件341由陶瓷制成时,为了改进耐磨损的构件341的成型(Ausformung),盲孔45可以轻微圆锥形的方式伸延。耐磨损的构件341包括第二容纳部45′。容纳部45′同样构造成盲孔。在沿着凹的支承面331的中心线的截面中观看,基于凝聚通道14,容纳部45′如容纳部45那样位于相对的侧边上。通过两个容纳部45和45′,在图5中绘出的耐磨损的构件既可用作耐磨损的构件341又可用作耐磨损的构件342。由此,可减少耐磨损的构件的部件多样性(Teilevielfalt)。如果在图5中示出的耐磨损的构件应用为耐磨损的构件342,则其以容纳部45′固定在保持件25处。那么,盲孔45保留为空的。
为了提高凝聚单元320的稳定性,杆54实施成从牵伸装置1连续地到牵伸装置1′。优选地,杆54由硬化的钢制成。杆54在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和1′相关联的耐磨损的构件341和342之间延伸。杆54的端部53伸入耐磨损的构件341和342中。
为了实现凝聚单元320的良好的稳定性,至少在一个区域中杆54具有2mm或更大的直径。优选地,杆54具有3mm或更大的直径。盲孔45具有比栓53的直径稍大的直径。由此,耐磨损的构件341还可在栓53上定向。栓53和盲孔45之间的间隙由粘结剂填充。为了简化耐磨损的构件341的制造,在每个垂直于支承面331的中心线的截面中观看,支承面331的弧长小于10mm,并且优选地甚至小于8mm。支承面331的中心线相应于圆柱体的中心线,支承面331的拱形与该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支承面331必须非常精确,以便管道形的凝聚通道14以其直接邻接在支承面331处的导壁46密封地位于下罗拉3上。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中可仅仅由磨削过程保证凹的支承面331的需求的精度,因此尽可能小的支承面331减小了磨削中的成本。盲孔45的中心线平行于支承面331的中心线伸延。在沿着盲孔45的中心线的截面中观看(即如在图5中示出的那样),凝聚通道14在盲孔45的底面47以下伸延。同时,凝聚通道14在第二盲孔45′的底面47′以下伸延。这种设计方案的优点在于,凝聚通道14不与盲孔45相交。由于支承面331的较小的弧长以及在支承面331以上的耐磨损的构件341的相关的较小的外尺寸与盲孔45的大的直径结合,因此可避免,凝聚通道14由盲孔45横断。
耐磨损的构件343和344与耐磨损的构件341相似地构造。代替凝聚通道14设置有引导面23。凝聚单元320包括第二杆56,该第二杆56的端部55(与杆54相似)以栓形的方式从保持件25中伸出,以用于在构件343和344的盲孔45处容纳耐磨损的构件343和344。
由于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仅仅单侧地固定在凝聚单元320处,因此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悬伸地布置在凝聚单元320的保持件25处。如尤其在图5中可见的那样,保持件25及其固定区域(即容纳部26)仅仅位于凝聚通道14的一侧上。沿着凹的支承面331的中心线的伸长且设计成棱柱形的耐磨损的构件341仅仅在其端面处与保持件25相连接。由此,对于保持件25使得优选的结构性设计方案成为可能,因为在背离支承面331的耐磨损的构件341的纵向侧上的空间情况对于固定来说常常是不充足的,尤其地,当上罗拉4和上罗拉15的周缘面相对于彼此非常靠近时,则为这种情况。
根据对凝聚单元320的稳定性要求可能的是,在尤其在周向C上的负载的情况下,单侧地悬伸地安装的稍微长形的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单独而言是不够稳定的。为了提高凝聚单元320的稳定性可为有利的是,凝聚单元320包括虚线(双点划线)示出的稳定构件57。该稳定构件57不与保持件25相连接。设计成“轭(Joch)”的形式的稳定构件57将两个耐磨损的构件342和344连接在一起。在周向C上更高的负载的情况下,稳定构件57提高了悬伸地安装的耐磨损的构件342和344的稳定性。优选地,稳定构件57可为相应地弯曲的圆形轮廓。优选地,稳定构件57可固定在耐磨损的构件342和344的未使用的容纳部或盲孔45中。相似地,耐磨损的构件341和343也可与未示出的稳定构件相连接。
优选地,如此制造凝聚单元320,即,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和344是预制的并且优选地完全完成加工。用于耐磨损的构件的带有容纳部26的保持件25同样为预制的。在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处的容纳部45在尺寸上如此协调,即,其相对于容纳部26具有间隙。耐磨损的构件通过粘结材料配合地固定在保持件25处。使用带有成凸的拱形且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的表面的辅助装置用于粘结过程。圆柱体的直径尽可能精确地符合牵伸装置罗拉3的直径。现在在容纳部26和/或容纳部45的区域中施加粘结剂。然后,将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安置到保持件25上。在此,将盲孔45推到栓53和55上。将带有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其由于软的粘结剂还可运动)的凝聚单元320安置到辅助装置的成凸的拱形的且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的表面上。通过安置,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以其支承面331,332,333,334与圆柱形表面(该表面后来相应于牵伸装置罗拉3)相匹配,并且耐磨损的构件彼此定向。凝聚单元320如此长时间地保持在这种状态中,即,直到粘结剂硬化并且耐磨损的构件固定在保持件25处。当粘结剂硬化时,凝聚单元320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准备投入使用。对于某些应用情况,尤其当要求凝聚单元320的尤其高的精度时,也可设置成,在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固定在保持件25处之后将支承面331,332,333,334最终再一次磨削,以进一步改进凝聚单元320在牵伸装置罗拉3上的支承。
为了将凝聚单元320固定在压罗拉总成18处,设置有以板簧58的形式的连接器件21。板簧58同时为加载元件以用于在支承面331,332,333,334处产生支承力。板簧58借助于螺栓59固定在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处。螺栓59也可将板簧322与板簧58一起固定在基体19处。为了提高在支承面331,332,333,334处的支承力,凝聚单元320可包括虚线示出的磁铁29。
凝聚单元320具有用于板簧58的容纳部28。该容纳部28构造成铰接件的形式,该铰接件优选地由圆柱栓63形成,板簧58围绕圆柱栓63弯曲(herumbiegen)。通过板簧58和铰接件28,凝聚单元320是可运动的,并且可在压罗拉总成18安置到下罗拉3上时定向,以使得支承面331,332,333和334良好地位于周缘面13上。通过围绕铰接件28的栓弯曲的板簧58,凝聚单元320不可从压罗拉总成18中脱出。因此,由加载元件58形成固定部52。优选地,凝聚单元320的组件包括加载元件58。因此,板簧58与凝聚单元320共同供应,并且可在其加载力方面匹配于特定的凝聚单元320的要求。
为了凝聚单元320在周向C上的定位,凝聚单元320具有优选地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341和342之间的中心处的止动面51。在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也可设置两个相互间隔开的止动面51,这两个止动面51对称地布置在两个耐磨损的构件341和342之间。止动面51支撑在基体19或轴17处。优选地,用于支撑止动面51的面61如此实施在基体19处,即,面61围绕压罗拉轴17的中心线具有恒定的半径。由此,当上罗拉4,15(尤其上罗拉4)在其弹性的罩壳处出现磨损的情况下被再磨削时,仍然保证了凝聚单元320的正确的位置。
在凝聚单元320的设计方案中,设置有用于完成的纱线10和10′的两个引导面24和24′。为了容纳引导面24,24′,在凝聚通道14,14′的下游,使凝聚单元320的保持件25以虚线示出的方式扩大。优选地,引导面24,24′可由插入在基体25中的杆60形成。然而,在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同样有利的是,引导面24,24′布置在与保持件25相连接的独立的耐磨损的构件处。带有引导面24,24′的耐磨损的构件可同样具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支承面,并且可例如与耐磨损的构件341相似地设计和固定。
在备选的未示出的设计方案中,凝聚单元320也可可摆动地布置在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中。在图3中止动面51所处的区域中,可布置圆柱销,该圆柱销作为连接器件将凝聚单元320固定在基体19处。凝聚单元320可绕销的中心线摆动。如果凝聚单元320固定在销处,则凝聚单元320仅仅具有两个支承面331和332可为足够的。那么,如有可能,可省去在引导面23和23′的区域中的支承面333和334。如果省去支承面333和334,则引导面23,23′可优选地直接由稍微延长的杆56的外周缘形成。然后,例如由硬化的钢制成的杆56形成了安装在保持件25处的耐磨损的构件。备选地也可为有利的是,凝聚单元320可摆动地悬挂在轴17处。
在图6和7中示出了凝聚单元620的第三实施形式。凝聚单元620仅仅与一个牵伸装置1相关联,并且包括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的凝聚通道14。凝聚单元620包括支承面631以用于凝聚单元620在牵伸装置罗拉3上的定位,该支承面631布置在凝聚通道14的区域中。使支承面631成凹的拱形,并且与周缘面13相匹配。凝聚单元620以多件的形式构造,并且包括保持件25和不可运动地与保持件25相连接的耐磨损的构件641。支承面631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641处。
凝聚单元620包括用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另一支承面633,该另一支承面633在周向C上与支承面631间隔开。支承面633可为平的或凸的。优选地,支承面633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643处。备选地,在没有耐磨损的构件643的情况下支承面633也可直接布置在凝聚单元620处。优选地,如此实现耐磨损的构件641和643的固定,即,如已经参考其它附图所描述的那样。
为了改进凝聚单元620的支承稳定性可为有利的是,设置第三支承面632(虚线示出的),优选地,该支承面632同样布置在耐磨损的构件处。支承面631,632,633和加载元件27优选地如此相互布置,即,在图7的视图中加载元件位于设想的面以内,该面由支承面631,632和633的中点之间的设想的最短连接线形成。
凝聚单元620设计成仅仅用于单独的牵伸装置1并且由此具有的优点在于,如有可能出现的在牵伸装置1处的干扰不可传递到邻近的牵伸装置1′上。然而,如在其它的实施例中那样,也设置有用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1′的压罗拉总成18。两个分离的凝聚单元620和620′布置在压罗拉总成18中,这两个凝聚单元620和620′优选地设计成相互镜像对称。凝聚单元620和620′以可独立运动的方式安装在压罗拉总成18处。
设置有用于将凝聚单元620固定在压罗拉总成18处的器件21,该器件21包括滑动引导部50、作为固定部的夹头52以及作为加载元件用于在支承面631,633处产生支承力的螺旋压力弹簧27。
在备选的设计方案中,也可省去滑动引导部50。凝聚单元620可利用连接器件21′悬挂在双压罗拉15的轴17处,并且可绕轴17摆动,如在图6中以虚线示出的那样。
代替作为滑动引导部50的一部分的止动面51,设置有止动面51′以用于凝聚单元620在周向C上的定位,该止动面51′支撑在轴17处。在这种情况下,可省去支承面632,然而如示出的那样保留弹簧27和固定部52。
在设计方案中,凝聚单元620可包括用于纤维须条2的引导面23和/或用于纱线10的引导面24。引导面23和24可与已经参考其它附图所描述的实施形式相似地设计。同样可为有利的是,支承面633布置在引导面23的区域中,并且在该处设置有与耐磨损的构件343相似的耐磨损的构件。
耐磨损的构件641悬伸地固定在凝聚单元620处。由此,用于固定凝聚单元620的器件21可布置在牵伸装置1,1′之间的区域中,在该处空间情况不比在耐磨损的构件641的背离支承面631的侧边上的双压罗拉4和15的罩壳之间的空间情况窄。
在所有实施例中,至今描述了单独的纤维须条2在牵伸装置1中的加工。然而,以已知的方式可能的是,在牵伸装置1中共同拉伸多个纤维须条2、尤其两个纤维须条。那么,在钳口线5处存在两个相互间隔开的纤维须条11,其已被拉伸并且以彼此分离的方式被引导通过凝聚区12。那么,在凝聚区12中设置有两个凝聚两个邻近的纤维须条11的凝聚通道14。两个分离地凝聚的纤维须条11紧接着钳口线16被供应到共同的加捻机构,并且捻转成充股线(Scheinzwirn)。显然,在所描述的凝聚单元20中的凝聚通道14和引导面23的数量可相应地匹配于这种充股线的制造。对于凝聚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已知不同形式的凝聚通道14。根据相应的应用情况和在牵伸装置中加工的纤维须条2的形式选择凝聚通道14及其导壁46的造型。
再一次明确指出的是,所描述的用于将凝聚单元20固定在压罗拉总成18处的不同的器件21以及耐磨损的构件的连接方法显然也可以其它方式相互组合。
Claims (59)
1.一种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带有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20)构造成多件式的并且包括保持件(25)和至少一个耐磨损的构件(41;42;43;44),所述耐磨损的构件(41;42;43;44)以不可运动的方式与所述保持件(25)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以材料配合的方式与所述保持件(25)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通过粘结剂与所述保持件(25)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的部分区域(45)通过所述保持件(25)的材料被包封注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持件(25)和耐磨损的构件(141;142;143)之间存在压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耐磨损的构件(41;42)以悬伸的方式布置在所述凝聚单元(20)的保持件(25)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25)具有用于耐磨损的构件(41;42;43;44)的容纳部(2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26)通过栓(53;55)形成,所述栓(53;55)从所述保持件(25)中伸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20)包括至少两个耐磨损的构件(41,43),所述两个耐磨损的构件(41,43)以不可运动的方式与所述保持件(25)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20)包括两个分别带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支承面(31,33)的耐磨损的构件(41,43),其中,所述耐磨损的构件(41,43)如此地布置在所述保持件(25)处,即,使得所述两个支承面(31,33)在所述牵伸装置罗拉(3)的周向中彼此间隔开。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第一耐磨损的构件(341)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的凝聚通道(14),以及第二耐磨损的构件(343)包括至少一个用于纤维须条(2)的引导面(23)。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耐磨损的构件(41,43)的支承面(31,33)之间的距离在周向(C)中为7mm至22mm,尤其为7.5mm至9.5mm。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320)包括不与所述保持件(25)相连接的稳定构件(57),所述稳定构件(57)使两个耐磨损的构件(342,344)相互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120;320)包括两个分别带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支承面(31,32)的耐磨损的构件(41,42),并且可用于两个相邻近的牵伸装置(1,1′),其中,所述耐磨损的构件(41,42)如此地布置在所述保持件(25)处,即,使得所述两个支承面(31,32)在所述牵伸装置罗拉(3)的轴向(D)中彼此间隔开。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20)包括三个或四个分别带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支承面(31,32,33,34)的耐磨损的构件(41,42,43,44)。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320)包括连续的杆(54;56),所述杆(54;56)在与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1′)相关联的耐磨损的构件(341,342)之间延伸并且所述杆(54;56)的端部伸入到所述耐磨损的构件(341,342)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杆(54)至少在一个区域中具有2mm或更大的、尤其为3mm或更大的直径。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20)具有至少一个止动面(51),以用于所述凝聚单元(20)在所述牵伸装置罗拉(3)的周向(C)中的定位。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20)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加载元件(27;29;58)的容纳部(28),所述加载元件(27;29;58)用来在所述支承面(31;32;33;34)处产生支承力。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20)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在所述支承面(31;32;33;34)处产生支承力的加载元件(29;58)。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元件是弹簧(58),所述弹簧(58)固定在所述保持件(25)处。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凝聚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元件是磁铁(29)。
23.一种用于不可运动地安装在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中的耐磨损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损的构件(41;42;43;44)具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3)的支承面(31;32;33;34),所述耐磨损的构件(41;42;43;44)包括用于纤维须条(2)的引导面(23)和/或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11)的凝聚通道(14),并且所述耐磨损的构件(41;42;43;44)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所述凝聚单元(20)的元件(53)的容纳部(45)。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耐磨损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损的构件(341;342;343;344)具有用于从所述凝聚单元(320)的保持件(25)中伸出的栓(53)的容纳部(45)。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耐磨损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通道(14)构造成隧道状并且朝向所述支承面(331)敞开,其中,所述凝聚通道(14)的导壁(46)直接邻接所述支承面(331)。
26.根据权利要求23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耐磨损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所述牵伸装置罗拉(3)的支承面(31;32;33;34)成凹的拱形,其中,所述拱形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耐磨损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凹形的支承面的中心线的每个截面中观看,所述支承面(31;32;33;34)的弧长小于14mm,尤其为小于8mm。
28.根据权利要求23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耐磨损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容纳部通过盲孔(45)形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耐磨损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45)至少在一个区域中具有大于2mm的、尤其为大于3mm的直径。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耐磨损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45)的中心线以平行于所述凹形支承面(331)的中心线的方式伸延。
31.根据权利要求28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耐磨损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在沿着所述盲孔(45)的中心线的截面中观看,在所述耐磨损的构件(341)中的所述凝聚通道(14)在所述盲孔(45)的基面(47)的下方伸延。
32.根据权利要求23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耐磨损的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损的构件(341)具有两个用于从所述凝聚单元(320)的保持件(25)中伸出的栓(53)的容纳部(45,45′),以使得所述耐磨损的构件(341)可应用于在两个邻近的牵伸装置(1,1′)上延伸的凝聚单元(320)的两个牵伸装置(1,1′)。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耐磨损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尤其地在沿着所述凹形的支承面(331)的中心线的截面中观看,所述两个容纳部(45,45′)位于所述凝聚通道(14)或所述引导面(23)的相对的侧边上。
34.一种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压罗拉总成,带有凝聚单元、基体及两个不触接的双压罗拉,所述双压罗拉容纳在所述基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罗拉总成(18)具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所述凝聚单元(20)固定在所述压罗拉总成(18)处的器件(21),其中,所述凝聚单元(20)以可运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压罗拉总成(18)处。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罗拉总成(18)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凝聚单元(20)。
36.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固定所述凝聚单元(20)的器件(21)安装在所述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处。
37.根据权利要求34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将所述凝聚单元(20)固定在所述压罗拉总成(18)处的器件(21)包括用于在所述凝聚单元(20)的支承面(31;32;33;34)处产生支承力的加载元件(27;58)。
38.根据权利要求34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20)通过用于在所述凝聚单元(320)的支承面(331,332,333,334)处产生支承力的加载元件(58)以可运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压罗拉总成(18)处。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元件是弹簧(58),所述弹簧(58)固定在所述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处并且固定在所述凝聚单元(320)的保持件(25)处。
40.根据权利要求34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20)通过引导部(50)在所述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中是可运动的。
41.根据权利要求34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20)以可摆动的方式布置在所述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中。
42.根据权利要求34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聚单元(20)布置在双压罗拉(4;15)的轴(9;17)处并且可绕所述轴(9;17)摆动。
43.根据权利要求34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罗拉总成包括用于在所述凝聚单元(120)的支承面(131,132,133)处产生支承力的以气动方式起作用的加载元件。
44.根据权利要求34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固定所述凝聚单元(20)的器件(21)包括用于所述凝聚单元(20)的固定部(52)。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通过夹头(52)形成。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通过加载元件(58)形成。
47.根据权利要求34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压罗拉(4,15)的轴(9,17)以不可运动的方式容纳在所述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中。
48.根据权利要求34至47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罗拉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罗拉总成(18)的基体(19)具有至少一个止动面(61),以用于所述凝聚单元(20)在可与所述压罗拉(4,15)接触的牵伸装置罗拉(3)的周向(C)中的定位。
49.一种用于制造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的方法,所述凝聚单元带有至少一个用于已拉伸的纤维须条的凝聚通道,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耐磨损的构件与保持件以不可运动的方式相连接。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耐磨损的构件彼此定向,并且在定向的状态中与保持件相连接,以使得所述耐磨损的构件以不可运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保持件处。
51.根据权利要求49或5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损的构件通过置放到成凸的拱形且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的表面上而定向。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耐磨损的构件具有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成凹的拱形的支承面,其中,所述支承面的拱形与圆柱体的周缘面相匹配,以使得用于所述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使所述耐磨损的构件在置放到所述成凸的拱形的表面时定向。
53.根据权利要求49至5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耐磨损的构件嵌入到所述保持件的仍然柔的材料中。
54.根据权利要求49至5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耐磨损的构件放入到模具中并且利用所述保持件的材料而被部分地包封注塑。
55.根据权利要求49至5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耐磨损的构件以材料配合的方式与所述保持件相连接。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耐磨损的构件通过粘接而固定在所述保持件处。
57.根据权利要求5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件具有用于耐磨损的构件的容纳部,并且粘结剂施加在所述容纳部的区域中,所述耐磨损的构件置放到软的粘结剂上并且定向,以使得所述耐磨损的构件在定向的状态中通过变硬的粘结剂以不可运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保持件处。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耐磨损的构件利用粘结剂置放到所述保持件上并且彼此定向,以使得所述耐磨损的构件在定向的状态中通过变硬的粘结剂以不可运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保持件处。
59.根据权利要求49至5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在所述保持件处后在所述耐磨损的构件处、尤其在所述耐磨损的构件的用于牵伸装置罗拉的支承面处不再进行其它的精加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08022283.6 | 2008-04-24 | ||
DE102008022283 | 2008-04-24 | ||
DE102008057617.4 | 2008-11-11 | ||
DE102008057617A DE102008057617A1 (de) | 2008-04-24 | 2008-11-11 | Verdichtereinheit und Druckwalzenaggregat für ein Streckwerk einer Textilmaschine |
PCT/EP2009/002879 WO2009129987A2 (de) | 2008-04-24 | 2009-04-21 | Verdichtereinheit und druckwalzenaggregat für ein streckwerk einer textilmaschin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27164A true CN102027164A (zh) | 2011-04-20 |
CN102027164B CN102027164B (zh) | 2012-12-05 |
Family
ID=41111951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15060.5A Active CN102016142B (zh) | 2008-04-24 | 2009-04-21 | 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 |
CN2009801150624A Active CN102027164B (zh) | 2008-04-24 | 2009-04-21 | 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和压罗拉总成 |
CN2009801150639A Active CN102037170B (zh) | 2008-04-24 | 2009-04-21 | 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15060.5A Active CN102016142B (zh) | 2008-04-24 | 2009-04-21 | 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150639A Active CN102037170B (zh) | 2008-04-24 | 2009-04-21 | 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EP (4) | EP2300647B1 (zh) |
JP (4) | JP5361989B2 (zh) |
CN (3) | CN102016142B (zh) |
BR (3) | BRPI0910483B1 (zh) |
DE (3) | DE102008057667A1 (zh) |
ES (2) | ES2561843T3 (zh) |
WO (3) | WO2009129987A2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26093A (zh) * | 2016-06-27 | 2016-09-07 | 无锡吉森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加弹机的塑料皮圈架 |
CN106012128A (zh) * | 2015-03-27 | 2016-10-12 | 里特机械公司 | 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牵伸机构的压缩单元 |
CN111979618A (zh) * | 2019-05-22 | 2020-11-24 | 里特机械公司 | 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压缩机单元 |
CN113122976A (zh) * | 2021-04-28 | 2021-07-16 | 日照品特裕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环锭纺纱机纱线搭接系统和方法及纱线的处理工具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1402834B1 (it) * | 2010-11-10 | 2013-09-27 | Marzoli Spa | Dispositivo di compattazione di un nastro di fibre tessili in un filatoio |
CH705308A1 (de) * | 2011-07-25 | 2013-01-31 | Rieter Ag Maschf | Verdicht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Spinnmaschine. |
JP6151698B2 (ja) * | 2011-09-21 | 2017-06-21 | ラインハルト ケーニグ | 紡績編機用折り畳み練条システム |
DE102012003180A1 (de) * | 2012-02-17 | 2013-08-22 | Oerlikon Textile Components Gmbh | Streckwerk zum Verziehen eines Vorgarns |
DE102012003179A1 (de) * | 2012-02-17 | 2013-08-22 | Oerlikon Textile Components Gmbh | Streckwerk zum Verziehen eines Vorgarns |
CN102704064A (zh) * | 2012-07-06 | 2012-10-03 | 常熟市天豪机械有限公司 | 手柄可调式摇架装置 |
CN103469384A (zh) * | 2013-09-13 | 2013-12-25 | 常熟市建华织造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耐磨型紧密纺用网格圈 |
CN104233533A (zh) * | 2014-10-10 | 2014-12-24 | 常德市恒天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板簧摇架加压机构 |
DE102015109269A1 (de) * | 2015-05-18 | 2016-11-24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Belastungsträger für Oberwalzen eines Streckwerks und Druckfeder |
DE102015112662A1 (de) * | 2015-07-31 | 2017-02-02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Verdichtereinheit für ein Streckwerk einer Textilmaschine |
DE102016109170A1 (de) * | 2016-05-19 | 2017-11-23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Käfigaggregat und Führungselement |
DE102018126844A1 (de) | 2018-02-06 | 2019-08-08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Verdichtereinhei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BE458787A (zh) * | 1944-05-26 | 1900-01-01 | ||
US2430611A (en) * | 1945-03-17 | 1947-11-11 | Saco Lowell Shops | Drawing mechanism for spinning and roving frames |
BE475145A (fr) * | 1946-09-09 | 1947-09-04 | Jose Mateu Termens | Perfectionnements auf mecanismes d'etirage des metiers a filer |
DE1825759U (de) * | 1960-12-02 | 1961-01-26 | Skf Kugellagerfabriken Gmbh | Verdichter fuer spinnereimaschinen - streckwerke. |
US3273206A (en) * | 1964-03-09 | 1966-09-20 | Robert L Carroll | Yarn condenser for textile machines |
JPS4624657Y1 (zh) * | 1968-02-26 | 1971-08-25 | ||
JPH02118764U (zh) * | 1989-03-14 | 1990-09-25 | ||
DE4227492A1 (de) * | 1992-08-20 | 1994-02-24 | Fritz Stahlecker | Faserbandführungsvorrichtung für Streckwerke von Spinnereimaschinen |
US5577298A (en) * | 1994-03-17 | 1996-11-26 | Hollingsworth Saco Lowell, Inc. | Condenser and method of thread-up |
EP0893519B1 (de) * | 1997-07-17 | 2002-11-06 |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 Luntenverdichter in einem Streckwerk einer Spinnmaschine |
DE19860201B4 (de) * | 1998-12-24 | 2008-12-18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Vorrichtung zum Spinnen eines Fadens aus mehreren Fadenkomponenten |
AU2003200826A1 (en) * | 2002-05-08 | 2003-11-11 | Holding Fur Industriebeteiligungen Ag | Drafting assembly for a ring spinning frame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for a fibre band |
DE10344009A1 (de) * | 2003-09-15 | 2005-04-07 |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 Vorrichtung zum mechanischen Verdichten eines Faserverbandes |
CN2654630Y (zh) * | 2003-09-22 | 2004-11-10 | 陈破平 | 带有紧密集纱装置的环锭细纱机 |
DE10346258A1 (de) * | 2003-09-24 | 2005-04-21 | Stahlecker Gmbh Wilhelm | Streckwerk für Spinnmaschinen |
EP1526194A3 (de) * | 2003-10-21 | 2006-06-21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Spinnmaschine mit einer Verdichtungseinrichtung |
DE10356913A1 (de) | 2003-12-02 | 2005-07-07 |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 Streckwerk für Spinnmaschinen |
CN2703009Y (zh) * | 2004-05-31 | 2005-06-01 | 日照裕华机械有限公司 | 无动力源紧密纺纱机构 |
CH697457B1 (de) | 2004-07-14 | 2008-10-31 | Holding Fuer Industriebeteiligungen Ag | Druckwalzeneinheit. |
CN2734787Y (zh) | 2004-08-21 | 2005-10-19 | 刘志祥 | 细纱机可调式v形牵伸系统 |
CN2729106Y (zh) * | 2004-09-29 | 2005-09-28 | 陆节 | 新型纺纱机集束装置 |
DE102006041770A1 (de) * | 2006-09-04 | 2008-03-06 |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 Faserverdichtungsvorrichtung in einem Steckwerk einer Spinnmaschine |
CN200971398Y (zh) * | 2006-11-16 | 2007-11-07 | 宜兴市贝特尔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环锭细纱机聚束纺纱装置 |
DE102007006282A1 (de) * | 2007-02-01 | 2008-08-07 |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 Streckwerk mit Verdichtungszone |
DE102007049337A1 (de) * | 2007-10-12 | 2009-04-16 | Wilhelm Stahlecker Gmbh | Streckwerk zum Verziehen eines Faserverbandes |
-
2008
- 2008-11-11 DE DE102008057667A patent/DE102008057667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11-11 DE DE102008057668A patent/DE102008057668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11-11 DE DE102008057617A patent/DE102008057617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
- 2009-04-21 WO PCT/EP2009/002879 patent/WO2009129987A2/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4-21 EP EP09735562.2A patent/EP2300647B1/de active Active
- 2009-04-21 CN CN200980115060.5A patent/CN102016142B/zh active Active
- 2009-04-21 BR BRPI0910483A patent/BRPI0910483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4-21 CN CN2009801150624A patent/CN102027164B/zh active Active
- 2009-04-21 JP JP2011505416A patent/JP536198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4-21 EP EP10195665.4A patent/EP2314743B1/de active Active
- 2009-04-21 EP EP09733885.9A patent/EP2291560B1/de active Active
- 2009-04-21 BR BRPI0910726-6A patent/BRPI0910726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4-21 ES ES10195665.4T patent/ES2561843T3/es active Active
- 2009-04-21 BR BRPI0910772-0A patent/BRPI0910772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4-21 ES ES09733885.9T patent/ES2587270T3/es active Active
- 2009-04-21 JP JP2011505415A patent/JP2011518962A/ja active Pending
- 2009-04-21 JP JP2011505414A patent/JP542665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4-21 EP EP09734722.3A patent/EP2300646B1/de active Active
- 2009-04-21 CN CN2009801150639A patent/CN102037170B/zh active Active
- 2009-04-21 WO PCT/EP2009/002880 patent/WO2009129988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4-21 WO PCT/EP2009/002878 patent/WO2009129986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
- 2013-08-12 JP JP2013167255A patent/JP566306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12128A (zh) * | 2015-03-27 | 2016-10-12 | 里特机械公司 | 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牵伸机构的压缩单元 |
CN106012127A (zh) * | 2015-03-27 | 2016-10-12 | 里特机械公司 | 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牵伸机构的压缩单元 |
CN106012128B (zh) * | 2015-03-27 | 2020-06-23 | 里特机械公司 | 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牵伸机构的压缩单元 |
CN105926093A (zh) * | 2016-06-27 | 2016-09-07 | 无锡吉森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加弹机的塑料皮圈架 |
CN111979618A (zh) * | 2019-05-22 | 2020-11-24 | 里特机械公司 | 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压缩机单元 |
CN113122976A (zh) * | 2021-04-28 | 2021-07-16 | 日照品特裕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环锭纺纱机纱线搭接系统和方法及纱线的处理工具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27164B (zh) | 用于纺织机的牵伸装置的凝聚单元和压罗拉总成 | |
CN101235561B (zh) | 具有压缩区的牵伸机构 | |
CN1602373A (zh) | 带有纤维带压缩器的环形纺织机的拉伸机 | |
CN106012128A (zh) | 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牵伸机构的压缩单元 | |
CN1609294A (zh) | 具有集束装置的纺纱机 | |
CN101407953B (zh) | 用于牵伸纤维须条的牵伸机构 | |
CN101514503B (zh) | 用于纤维压缩装置的压缩器和缓冲元件 | |
CN1793454B (zh) | 精纺机纤维集束装置用的负压通道及该负压通道用的护板 | |
CN1774529B (zh) | 具有集束装置的纺纱机 | |
CN105316815A (zh) | 加工短纤维的纺织机工位的罗拉牵伸组件及纺织机 | |
CN103628197A (zh) | 一种纺织皮圈 | |
US20070169459A1 (en) | Drawing frame with aprons entwined around twin output top delivery rollers | |
US20060272131A1 (en) | Holding device for a twin pressure roller of a drafting unit | |
CN112111818B (zh) | 细纱机 | |
CN201053053Y (zh) | 用于纤维成束装置的抽吸通道 | |
CN203683790U (zh) | 一种纺织皮圈 | |
CN100451194C (zh) | 带牵伸装置的纺机 | |
CN1651621A (zh) | 纺纱机的牵伸装置 | |
CN107109713A (zh) | 具有引导元件的保持架组件 | |
TWI631247B (zh) | 用於牽引粗紡紗的牽引裝置 | |
CN104060353A (zh) | 清洁罗拉保持器 | |
US7945999B2 (en) | Needle bar for a warp drawframe | |
CN221254814U (zh) | 一种新型曲面罗拉牵伸机构 | |
CN209292585U (zh) | 一种塑料圆织机 | |
CN201610455U (zh) | 细纱机牵伸上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IP01 |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 ||
IP01 | Partial invalidation of patent right |
Commission number: 4W110693 Conclusion of examination: Keep the patent valid on the basis of claims 1-55 submitted by the patentee on October 20, 2020 Decision date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20210203 Decision number of declaring invalidation: 47795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Condensing unit and roller assembly of drafting device for textile machin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Patentee: SPINDELFABRIK SUESSEN Gmb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