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5738A - 双面压敏胶粘带 - Google Patents

双面压敏胶粘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5738A
CN101955738A CN2010102329975A CN201010232997A CN101955738A CN 101955738 A CN101955738 A CN 101955738A CN 2010102329975 A CN2010102329975 A CN 2010102329975A CN 201010232997 A CN201010232997 A CN 201010232997A CN 101955738 A CN101955738 A CN 1019557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tive adhesive
pressure
release liner
adhesive tape
meth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29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5738B (zh
Inventor
岸冈宏昭
麓弘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55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5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57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57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4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release lin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6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of phenols or of alcohol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carbon atoms
    • C08F220/18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of phenols or of alcohol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carbon atoms with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s
    • C08F220/1804C4-(meth)acrylate, e.g. butyl (meth)acrylate, isobutyl (meth)acrylate or tert-but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33/00Adhesive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1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without carri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2Plastics; Metallised plastic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3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hesive composition
    • C09J7/38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 C09J7/381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s [PSA]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only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9J7/385Acrylic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9/00Adhesiv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e.g. glue stick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04Acids; Metal salts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08F220/06Acrylic acid; Methacrylic acid; Metal salts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6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of phenols or of alcohol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carbon atoms
    • C08F220/18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of phenols or of alcohol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carbon atoms with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s
    • C08F220/1808C8-(meth)acrylate, e.g. isooctyl (meth)acrylate or 2-ethylhex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26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 C08F220/28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containing no aromatic rings in the alcohol moiety
    • C08F220/281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containing no aromatic rings in the alcohol moiety and containing only one oxygen, e.g. furfuryl (meth)acrylate or 2-methoxyethyl (meth)acry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203/00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203/318Applications of adhesives in processes or use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1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 C09J2301/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 C09J2301/124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by the arrangement of layers the adhesive layer being present on both sides of the carrier, e.g. double-sided adhesive t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09J2301/31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parameters being the characterizing fea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433/00Presence of (meth)acrylic polym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28Adhesive materials or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14Layer or component removable to expose adhesive
    • Y10T428/1476Release lay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包含具有5.0%以下雾度值的剥离衬垫A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由于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具有前述的构造,即使在仍具有前述剥离衬垫的条件下对被粘物进行目视检查,它也不会妨碍对被粘物的目视检查。因此可以合适地将其用于粘附光学部件等的应用中。

Description

双面压敏胶粘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光学部件等的双面压敏胶粘带。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器(LCD)等显示装置以及用在前述显示装置中的触摸屏等输入装置已经用于各种领域。在这些显示装置及输入装置的制备等中,为了粘附光学部件而使用透明的压敏胶粘带。例如,透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用于将触摸屏粘附于各种显示装置及光学部件(保护板等)(例如,参见JP-A-2003-238915、JP-A-2003-342542和JP-A-2004-231723)。
当通过上述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使两个部件彼此附着时,首先将设置在双面压敏胶粘带的两个胶粘面上的两个剥离衬垫(隔离片)当中的一个剥离并粘附一个部件。按照一般的方法,然后剥离剩下的剥离衬垫并粘附另一部件。
按常规,通常在两个部件彼此附着的同时进行装运,并且对所使用的剥离衬垫没有具体的限制,因为在装运时进行的目视检查中已经取下了设置在双面压敏胶粘带上的剥离衬垫。
然而近年来,根据光学部件的应用和制备方法,在把双面压敏胶粘带粘附到一个部件上的阶段时进行装运的情况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目视检查部件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即在粘附于部件上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一个胶粘面上仍然设置有剥离衬垫。那样的话,由于必须通过剥离衬垫对部件进行目视检查,所存在的问题是,剥离衬垫上的划痕和污渍以及其它因素会妨碍对部件进行目视检查。与此相反,即使在仍具有剥离衬垫的条件下对被粘物进行目视检查,目前的现状是,对于不会对这种检查产生不良影响(遗漏了部件的缺陷,等等)的双面压敏胶粘带存在需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压敏胶粘带,即使在仍具有剥离衬垫的条件下对被粘物进行目视检查,所述双面压敏胶粘带也不会妨碍对被粘物(光学部件等)的目视检查,并且显示出良好的检查性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因此发现,通过制备具有雾度值在5.0%以下的剥离衬垫的双面压敏胶粘带,可以得到这样的双面压敏胶粘带,即使在仍具有剥离衬垫的条件下对被粘物进行目视检查,所述双面压敏胶粘带也不会妨碍对被粘物的目视检查,由此得以完成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1至9项内容。
1.一种压敏胶粘带,其包含具有5.0%以下雾度值的剥离衬垫A。
2.根据第1项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为用于光学部件的压敏胶粘带。
3.根据第1或第2项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中所述剥离衬垫A根据180°剥离试验具有的剥离强度为1.0N/50mm以下。
4.根据第1-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中所述剥离衬垫A具有的厚度为25-200μm。
5.根据第1-4中任一项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还包含根据180°剥离试验具有0.03N/50mm以上剥离强度的剥离衬垫B。
6.根据第5项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中所述剥离衬垫A根据180°剥离试验的剥离强度与所述剥离衬垫B根据180°剥离试验的剥离强度之间的差[(剥离衬垫A的剥离强度)-(剥离衬垫B的剥离强度)]为0.05-0.90N/50mm。
7.根据第1-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包含具有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为0.030μm以下的压敏胶粘剂层,
所述压敏胶粘剂层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是通过根据条纹扫描法(条带扫描法),将使用激光干涉仪得到的干涉条纹转换成所述压敏胶粘剂层的厚度hi,然后利用在直径30mm测量范围内得到的hi值根据下式(1)进行计算而得到的值:
Figure BSA00000203833500031
其中i是1到N的整数,N是取样数。
8.根据第7项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中所述压敏胶粘剂层由包含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压敏胶粘剂组合物形成,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由一种以上单体成分构成,所述一种以上单体成分包括选自如下的至少一种单体成分:烷基碳数为1-12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含脂环的(甲基)丙烯酸酯,和含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且
其中由所述压敏胶粘剂层的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可溶性部分(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0-500,000。
9.一种光学产品,其包含根据第1-8中任一项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和粘附在所述压敏胶粘带一面上的光学部件。
由于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具有前述的构造,因此即使在仍具有前述剥离衬垫的条件下对被粘物进行目视检查,它也不会妨碍对被粘物的目视检查。因此可以合适地将其用于粘附光学部件等的应用中。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是可用于粘附光学部件等应用中的双面压敏胶粘带。
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是包含具有5%以下雾度值的剥离衬垫(有时被称为“剥离衬垫A”)的双面压敏胶粘带。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具有这样的结构,两侧的表面均为压敏胶粘表面(压敏胶粘剂层表面)的压敏胶粘体(双面压敏胶粘体)其至少一个压敏胶粘表面被上述剥离衬垫A所保护。就此而论,根据本发明,所谓的“双面压敏胶粘带”通常应该意指包含“剥离衬垫”的胶带,有时将“剥离衬垫从双面压敏胶粘带剥离后剩下的部分”称为“压敏胶粘体”。此外,有时将压敏胶粘体的压敏胶粘剂层表面称为“压敏胶粘表面”。本发明中所谓的“双面压敏胶粘带”应该包括片状产品,即“双面压敏胶粘片”。
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例如可以是所谓的双隔离(separator)型双面压敏胶粘带,在其构造中,剥离衬垫设置在压敏胶粘体的每个压敏胶粘表面上,或者可以是单隔离型双面压敏胶粘带,在其构造中剥离衬垫设置在压敏胶粘体的一个压敏胶粘表面上,压敏胶粘体的另一压敏胶粘表面也由前述的剥离衬垫通过卷起而保护。
当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是双隔离型双面压敏胶粘带时,在压敏胶粘体的一个压敏胶粘表面上设置剥离衬垫A,而在另一压敏胶粘表面上也设置另一剥离衬垫(有时被称为“剥离衬垫B”)。就是说,双面压敏胶粘带的构造为“剥离衬垫A/压敏胶粘体/剥离衬垫B”。当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为双隔离型时,理想的是,剥离衬垫A和剥离衬垫B各自均为仅在它们的一面具有剥离层(剥离处理层)的剥离衬垫。此外,剥离衬垫的设置方式是使剥离层接触压敏胶粘表面。就此而论,有时把上述剥离衬垫(剥离衬垫A和剥离衬垫B)的两面中与压敏胶粘体相接触面的反面称为剥离衬垫的“背面”。
此外,当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是双隔离型双面压敏胶粘带时,一般来说,剥离衬垫B用于首先使用(应用)的压敏胶粘表面(也称“第一表面侧”),剥离衬垫A用于随后使用(应用)的压敏胶粘表面(也称“第二表面侧”)。因此,就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而言,一般来说,使用剥离衬垫A作为用于需较大力(剥离强度)才能从压敏胶粘体剥离的“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而使用剥离衬垫B作为用于可通过较小力(剥离强度)剥离的“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
当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是单隔离型双面压敏胶粘带时,在压敏胶粘体的一个压敏胶粘表面上设置剥离衬垫A,压敏胶粘体的另一压敏胶粘表面也由剥离衬垫A通过卷起而保护。就是说,在双面压敏胶粘带具有的结构中,压敏胶粘体的两个压敏胶粘表面由一片剥离衬垫A保护。当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为单隔离型时,理想的是,剥离衬垫A在两面上均具有剥离层(剥离处理层)。此外在前述剥离衬垫A的两个剥离层中,在一些情况下特别将卷起后与压敏胶粘表面相接触的剥离层称为“背面剥离层”。一般来说,剥离衬垫A的背面剥离层用于“第一表面侧”。
剥离衬垫A
根据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剥离衬垫A的雾度值为5.0%以下,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此外,对剥离衬垫的雾度值的下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制,虽然0%是理想的,但从制备方面考虑,一般该值为0.3%以上。
当剥离衬垫A的雾度值超过5.0%时,在对粘附了具有剥离衬垫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被粘物(光学部件等)进行目视检查中,剥离衬垫的透明度不够,从而产生不良的影响,如遗漏了被粘物的划痕、污渍等缺陷,等等。另一方面,本发明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剥离衬垫A的雾度值为5.0%以下。因此例如,即使在粘附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仍然具有剥离衬垫A的这种条件下对被粘物(光学部件等)进行目视检查时,因为剥离衬垫A的透明性优良,所以不会有遗漏了被粘物的缺陷等的情况等,显示出优良的检查性能。此外,当剥离衬垫A的雾度值为3.0%以下时,由于具有进一步优良的透明性,有可能检测更细的划痕和污渍等缺陷。
从检查性能的角度出发,前述剥离衬垫A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总透光率优选为85.0%以上(例如85.0-92.0%),更优选为88.0%以上(例如88.0-92.0%)。
可以按JIS K 7361的方法测量剥离衬垫A的上述雾度值和总透光率。例如,可以使用雾度计(商品名“HM-150”,(株)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进行这些测量。在这方面,可以由下式计算雾度值。
雾度值(%)=(漫射透光率/总透光率)×100
作为本发明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剥离衬垫A的雾度值的控制因素,可以提及的有降低构成剥离衬垫A的剥离衬垫基材的雾度值、降低剥离处理层的雾度值等。
只要满足上述雾度值就没有其他的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在剥离衬垫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剥离层的剥离衬垫、由氟系聚合物构成的低胶粘性剥离衬垫、由非极性聚合物构成的低胶粘性剥离衬垫等作为上述的剥离衬垫A。对于上述的氟系聚合物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可以使用例如聚四氟乙烯、聚氯三氟乙烯、乙烯基多氟化物、亚乙烯基多氟化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氯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共聚物等。此外,对上述非极性聚合物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烯烃系树脂等。特别是,从透明性和成本的角度出发,理想的是使用在剥离衬垫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剥离层的剥离衬垫。
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可以提及将塑料膜等作为上述剥离衬垫基材。作为这种塑料膜,可以使用例如: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聚酯系树脂构成的塑料膜;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甲基戊烯(PMP)、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以α-烯烃为单体成分构成的烯烃系树脂;聚氯乙烯(PVC);乙酸乙烯酯系树脂;聚碳酸酯(PC);聚苯硫醚(PPS);聚酰胺(尼龙);全芳族聚酰胺(芳纶)等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醚醚酮(PEEK)等。特别是,从透明性、加工性、可得性、成本等角度出发,由聚酯系树脂形成的塑料膜是优选的,PET膜是更优选的。
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上述剥离衬垫基材的雾度值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特别优选为1.5%以下。对上述剥离衬垫基材的雾度值的下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制,虽然0%是理想的,但从制备方面考虑,一般该值为0.3%以上。当剥离衬垫基材的雾度值超过5.0%时,无法将由该剥离衬垫基材构成的剥离衬垫的雾度值控制在5.0%以下,从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当通过具有剥离衬垫的双面压敏胶粘带对被粘物进行目视检查时会遗漏被粘物上的划痕、污渍等缺陷。
从检查性能的角度出发,上述剥离衬垫基材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总透光率优选为85.0%以上(例如85.0-92.0%),更优选为88.0%以上(例如88.0-92.0%)。
对构成上述剥离层的剥离处理剂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例如可以使用有机硅系剥离处理剂、氟系剥离处理剂、长链烷基系剥离处理剂和硫化钼等剥离处理剂,特别是从剥离控制的角度出发,理想的是使用有机硅系剥离处理剂。上述剥离处理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合使用。此外,上述剥离层可以是单层结构,或者可以是层压了两层或更多层的层压结构,这种层压是在无损于本发明固有特性的范围内的层压。
特别是在上述情况当中可以提及其中使用PET膜作为剥离衬垫基材,由有机硅系剥离处理剂构成的剥离层设置在剥离衬垫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这可以作为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中剥离衬垫A的示例性构造的理想例子。
可以按常规且常用的方法制备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剥离衬垫A。此外,在无损于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剥离衬垫A可以具有其它的层(例如,中间层、底涂层等)。
虽然并不特别限制上述剥离衬垫A的厚度,但其例如优选为25-200μm,更优选为25-150μm,进一步优选为25-125μm。当上述剥离衬垫A的厚度超过200μm时会出现无法将剥离衬垫A的雾度值控制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并且会出现剥离衬垫A很昂贵、成本方面不利的情况。还将会出现双面压敏胶粘带重量变重的情况。当上述剥离衬垫A的厚度小于25μm时,将会出现在粘附操作期间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处理能力变差的情况。此外,可能会出现在双面压敏胶粘带上易于造成凹痕的情况(冲压时的擦痕)。
根据180°剥离试验测量,本发明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剥离衬垫A相对于压敏胶粘体的剥离强度优选为1.0N/50mm以下(例如0.03-1.0N/50mm),更优选为0.6N/50mm以下(例如0.03-0.6N/50mm)。当根据180°剥离试验测量的剥离衬垫A相对于压敏胶粘体的剥离强度超过1.0N/50mm时,将会出现剥离衬垫A从压敏胶粘体上剥离时产生缺陷的情况。在这方面,用在本文中的术语“剥离强度”指的是相对于压敏胶粘体进行180°剥离的压敏胶粘强度,其是根据按JIS Z 0237的180°剥离试验测量的。
作为上述剥离强度的控制因素,可以提及的有剥离处理剂的种类、剥离处理剂的涂布量、剥离衬垫的厚度等。
理想的是上述剥离衬垫A的背面具有优良的防划性能。防划性能是表示造成划痕的难度的指标之一。理想的是,按以下的防划性能评价试验判断,剥离衬垫A的背面的防划性能被评为“好”。当剥离衬垫A的背面的防划性能差时(通过以下判断评价为“差”的情况),将会出现在剥离衬垫A的背面上易于出现划痕等的情况,并且成为一种阻碍因素,如对被粘物进行目视检查时遗漏缺陷等。可以按例如以下方法评价剥离衬垫A的背面的防划性能。
(防划性能评价试验)
利用摩擦试验仪(太平理化工业制),用施以250gf负荷的十日元硬币来回摩擦剥离衬垫A的背面10次(刮程宽度:100mm,速度:1个来回/秒),然后用肉眼观察剥离衬垫A的背面,将没有观察到划痕的情况评为防划性能好(好),观察到划痕的情况评为防划性能差(差)。
剥离衬垫B
当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为双隔离型时,在压敏胶粘体的一个压敏胶粘表面上设置上述剥离衬垫A,在其另一个压敏胶粘表面上设置剥离衬垫B。作为剥离衬垫B,可以使用常规已知并且是常用的剥离衬垫等,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使用在剥离衬垫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剥离层的剥离衬垫、由氟系聚合物构成的低胶粘性剥离衬垫、由非极性聚合物构成的低胶粘性剥离衬垫等。作为在剥离衬垫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具有剥离层的剥离衬垫,可以提及的例如有表面经有机硅系、长链烷基系、氟系、硫化钼等剥离处理剂处理的塑料膜和纸。另外,作为上述氟系聚合物,可以提及的例如有聚四氟乙烯、聚氯三氟乙烯、乙烯基多氟化物、亚乙烯基多氟化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氯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共聚物等。此外,作为上述非极性聚合物,可以提及的有烯烃系树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等。
可以按常规已知并且是常用的方法制备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上述剥离衬垫B。另外,在无损于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上述剥离衬垫B可以具有其它的层(例如,中间层、底涂层等)。
对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剥离衬垫B的雾度值和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总透光率没有特别的限制。
虽然对上述剥离衬垫B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其例如优选为25-200μm,更优选为25-150μm,进一步优选为25-75μm。当剥离衬垫B的厚度超过200μm时,则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剥离衬垫变得昂贵、成本上是不利的,并且胶带重量变重。另外,当剥离衬垫B的厚度小于25μm时,则会出现在粘附操作期间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处理能力变差、并且易于造成凹痕的情况。
根据180°剥离试验测量,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剥离衬垫B相对于压敏胶粘体的剥离强度优选为0.03N/50mm以上(例如0.03-0.3N/50mm)。更优选为0.05N/50mm以上(例如0.05-0.3N/50mm)。当剥离衬垫B相对于压敏胶粘体的剥离强度小于0.03N/50mm时,则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中产生剥离衬垫B变得不牢固的缺陷。
此外,在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为双隔离型的情形下,那么根据180°剥离试验测量的剥离衬垫A相对于压敏胶粘体的剥离强度与根据180°剥离试验测量的剥离衬垫B相对于压敏胶粘体的剥离强度之间的差值(剥离强度差)[(剥离衬垫A的剥离强度)-(剥离衬垫B的剥离强度)]优选为0.05-0.90N/50mm,更优选为0.05-0.60N/50mm。当上述剥离强度差小于0.05N/50mm时,将会出现剥离操作性降低或不期望的分离的情况。另一方面,当上述剥离强度差超过0.90N/50mm时,将会出现在将剥离衬垫A剥离时由于剥离衬垫A的剥离强度太大而造成缺陷的情况。由于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剥离强度差符合上述范围要求,例如由于剥离衬垫具有优良的选择性剥离的能力,从而使得部件的粘附操作性得到改善。
当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为单隔离型时,根据180°剥离试验测量的剥离衬垫A的剥离层表面相对于压敏胶粘体的剥离强度与根据180°剥离试验测量的剥离衬垫A的背面剥离层表面相对于压敏胶粘体的剥离强度之间的差值(剥离强度差)[(剥离衬垫A的剥离层表面的剥离强度)-(剥离衬垫A的背面剥离层表面的剥离强度)]优选为0.05-0.90N/50mm,更优选为0.05-0.60N/50mm。当上述剥离强度差小于0.05N/50mm时,将会出现剥离操作性降低或不期望的分离的情况。另一方面,当上述剥离强度差超过0.90N/50mm时,由于剥离衬垫A的剥离层表面剥离强度太大,将会出现在将剥离衬垫A剥离时产生缺陷的情况。由于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剥离强度差符合上述范围要求,例如由于具有优良的选择性剥离的能力,从而使部件的粘附操作性得到改善。
作为上述剥离强度和剥离强度差的控制因素,可以提及的有剥离处理剂的种类、剥离处理剂的涂布量、剥离衬垫的厚度等。
压敏胶粘体
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压敏胶粘体具有至少一层压敏胶粘剂层。上述压敏胶粘体可以是不具有基材(基材层)的所谓“无基材型压敏胶粘体”,或者可以是具有基材(基材层)的“有基材型压敏胶粘体”。作为上述的无基材型压敏胶粘体,例如可以提及由单独的压敏胶粘剂层构成的压敏胶粘体。作为上述的有基材型压敏胶粘体,可以提及在基材的每一面上均具有压敏胶粘剂层的压敏胶粘体(构造为“压敏胶粘剂层/基材/压敏胶粘剂层)。特别是,从双面压敏胶粘带的薄膜化和改善透明度等光学特性的角度出发,无基材型压敏胶粘体是理想的,特别是由单独的压敏胶粘剂层构成的无基材型压敏胶粘体是理想的。就此而论,在使用(粘附)双面压敏胶粘带时被剥离的剥离衬垫(隔离物)不包含在上述“基材(基材层)”内。
对上述压敏胶粘体的雾度值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此外,对上述压敏胶粘体的雾度值的下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制,虽然0%是理想的,但考虑到其制备和测量方法,一般该值为0.4%。当上述压敏胶粘体的雾度值超过1.5%时,将会出现粘附了压敏胶粘体的产品(例如光学产品等)的透明度不足的情况。
此外,上述压敏胶粘体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总透光率优选为90.0%以上,更优选为9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2.0%以上。可以按根据JIS K 7361的方法测量上述压敏胶粘体的雾度值和总透光率。例如,可将上述压敏胶粘体粘附到载玻片(例如,具有91.8%的总透光率和0.4%的雾度值的载玻片)上,并使用雾度计(商品名“HM-150”,(株)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进行这些测量。
(压敏胶粘剂层)
作为形成上述压敏胶粘体的压敏胶粘剂层,可以使用常规已知并且是常用的压敏胶粘剂层,这些压敏胶粘剂层通常用于压敏胶粘带和压敏胶粘片,例如可以提及由常规已知并且是常用的压敏胶粘剂形成的压敏胶粘剂层,所述的压敏胶粘剂例如为丙烯酸类压敏胶粘剂、橡胶压敏胶粘剂、乙烯基烷基醚压敏胶粘剂、有机硅压敏胶粘剂、聚酯压敏胶粘剂、聚酰胺压敏胶粘剂、聚氨酯压敏胶粘剂、氟压敏胶粘剂、环氧压敏胶粘剂等。这些压敏胶粘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合使用。在这方面,所述压敏胶粘剂可以是任意形式的压敏胶粘剂,例如可以使用乳胶型压敏胶粘剂、溶剂型压敏胶粘剂、热融型压敏胶粘剂(热熔型压敏胶粘剂)、活性能量射线硬化型压敏胶粘剂(例如紫外线硬化型压敏胶粘剂等)等。
作为用于形成上述压敏胶粘剂层的压敏胶粘剂,在上述胶粘剂当中,从改善透明度等光学物理性能的角度出发,丙烯酸类压敏胶粘剂是理想的。也就是说,理想的是形成本发明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压敏胶粘体的压敏胶粘剂层是丙烯酸类压敏胶粘剂层。理想的是,上述丙烯酸类压敏胶粘剂层是由包含丙烯酸类聚合物作为必要成分的压敏胶粘剂组合物(丙烯酸类压敏胶粘剂组合物)形成的压敏胶粘剂层(丙烯酸类压敏胶粘剂层)。在这方面,除了丙烯酸类聚合物以外,上述压敏胶粘剂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包含其它成分(添加剂)。在这方面,对丙烯酸类聚合物在上述压敏胶粘剂组合物中的含量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为65重量%以上(例如65-100重量%),更优选为70-99.999重量%。
理想的是,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是由一种以上单体成分构成的聚合物,所述一种以上单体成分包括选自如下的至少一种单体成分作为主单体成分(单体主成分):烷基碳数为1-12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有时被称为“(甲基)丙烯酸C1-12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含脂环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含芳环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就此而论,上述的“(甲基)丙烯酸酯”表示“丙烯酸酯”和/或“甲基丙烯酸酯”,这适用于整个本说明书。
此外,除了上述主单体成分外,构成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可以进一步包含含极性基团的单体、多官能单体和其它可共聚单体作为可共聚单体成分。使用上述可共聚单体成分例如有可能提高对被粘物的胶粘强度,并且增大压敏胶粘剂层的内聚力。上述可共聚单体成分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合使用。
上述(甲基)丙烯酸C1-12烷基酯是具有碳数为1-12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以提及的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异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十一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酯等。尤其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优选的,丙烯酸正丁酯(BA)和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是特别优选的。此外,上述(甲基)丙烯酸C1-12烷基酯可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组合使用。
虽然对上述(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例如可以提及的有(甲基)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乙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三乙二醇酯、(甲基)丙烯酸3-甲氧基丙酯、(甲基)丙烯酸4-乙氧基丁酯等。尤其是,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是优选的,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2MEA)是特别优选的。上述(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可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组合使用。
对上述含脂环的(甲基)丙烯酸酯没有特别的限制,前提条件是该(甲基)丙烯酸酯在分子中具有脂环结构,可以提及的有(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特别地,从可共聚性能的角度出发,丙烯酸环己酯和丙烯酸异冰片酯是优选的。上述含脂环的(甲基)丙烯酸酯可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组合使用。在这方面,上述“脂环”表示由脂族烃形成的环结构(脂族环)。
对上述含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没有特别的限制,前提条件是该(甲基)丙烯酸酯在分子中具有芳环结构,可以提及的有(甲基)丙烯酸苯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等。特别地,从可得性的角度出发,丙烯酸苯氧基乙酯和丙烯酸苄酯是优选的。上述含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可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组合使用。在这方面,芳族杂环不包括在上述“芳环”内。
按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全部单体成分(单体成分总量)(100重量%)计,上述主单体成分[选自(甲基)丙烯酸C1-12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含脂环的(甲基)丙烯酸酯和含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中的至少一种单体成分]的含量,因为是用作主单体成分,因而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6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5重量%以上。在这方面,对基于全部单体成分的上述主单体成分的含量上限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为99.5重量%以下,更优选为99重量%以下。在这方面,当使用选自(甲基)丙烯酸C1-12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含脂环的(甲基)丙烯酸酯和含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两种以上单体成分作为主单体成分时,它们的含量总和(总含量)符合上述范围要求就足够了。
作为上述含极性基团的单体,例如可以提及的有(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巴豆酸、异巴豆酸等含羧基单体或它们的酸酐(马来酸酐等);(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甲基)丙烯酸3-羟丙酯、(甲基)丙烯酸4-羟丁酯、(甲基)丙烯酸6-羟己酯等(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乙烯醇、烯丙醇等含羟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甲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氧基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乙基丙烯酰胺等含酰胺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等含氨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缩水甘油酯等含环氧基的单体;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含氰基的单体;N-乙烯基-2-吡咯烷酮和(甲基)丙烯酰基吗啉以及N-乙烯基吡啶、N-乙烯基哌啶、N-乙烯基嘧啶、N-乙烯基哌嗪、N-乙烯基吡咯、N-乙烯基咪唑、N-乙烯基噁唑等含杂环的乙烯基系单体;乙烯基磺酸钠等含磺酸根基团的单体;丙烯酰基磷酸-2-羟乙酯等含磷酸基的单体;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异丙基马来酰亚胺等含酰亚胺基的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异氰酸酯等含异氰酸酯基的单体等。作为含极性基团的单体,含羧基单体或其酸酐、含羟基的单体和含酰胺基的单体是上述当中优选的,丙烯酸(AA)、丙烯酸4-羟丁酯(4HBA)和丙烯酸2-羟乙酯(2HEA)是特别优选的。在这方面,上述含极性基团的单体可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组合使用。
按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的总量(100重量%)计,上述含极性基团的单体的含量优选为25重量%以下(例如0.01-25重量%),更优选为0.5-20重量%。当所述含量超过25重量%时,例如将会出现由于内聚强度过高而使胶粘强度降低的情况,或者将会出现因为极性基团成为交联点而使交联过于密集的情况。此外,当所述含量小于0.01重量%(太少)时,将会出现压敏胶粘剂层的胶粘性降低的情况,或者将会出现交联反应变得极其缓慢的情况。
作为上述多官能单体,可以提及的例如有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乙烯酯、二乙烯基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
按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的总量(100重量%)计,上述多官能单体的含量优选为1.0重量%以下(例如0-1.0重量%),更优选为0-0.5重量%。当所述含量超过1.0重量%时,将会出现由于压敏胶粘剂层的内聚强度过高而使压敏胶粘剂层的胶粘性降低的情况。
此外,作为上述含极性基团的单体和多官能单体以外的可共聚单体,可以提及的例如有(甲基)丙烯酸十三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四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五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七烷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酯、(甲基)丙烯酸十九烷酯、(甲基)丙烯酸二十烷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其中烷基碳数为13-20;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苯乙烯、乙烯基甲苯等芳族乙烯基化合物(不包括上述“含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异丁烯等烯烃或二烯烃;乙烯基烷基醚等乙烯基醚;氯乙烯等。
可以通过按常规已知并且是常用的聚合方法使上述单体成分聚合来制备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作为丙烯酸类聚合物的聚合方法,例如有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本体聚合、通过活性能量射线照射的聚合(活性能量射线聚合)等,从透明性、耐水性、成本等角度出发,其中溶液聚合或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是理想的。
在进行上述溶液聚合时,可以使用各种一般的溶剂。作为这种溶剂,可以提及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等酯;甲苯、苯等芳烃;正己烷、正庚烷等脂族烃;环己烷、甲基环己烷等脂环族烃;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等等。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合使用。
对实施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的聚合时所用的聚合引发剂等没有特别的限制,可随意选自常规已知并且是常用的那些。进一步示例地讲,作为聚合引发剂,例如优选可以列举油溶性的聚合引发剂,如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2-甲基丁腈)、1,1′-偶氮二(环己烷-1-腈)、2,2′-偶氮二(2,4,4-三甲基戊烷)、二甲基-2,2′-偶氮二(2-丙酸甲酯)等偶氮系聚合引发剂;和过氧化苯甲酰、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基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二异丙苯、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1,1-双(叔丁基过氧基)环十二烷等过氧化物系聚合引发剂。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合使用。聚合引发剂的用量可以为通常的用量,按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全部单体成分100重量份计,可以在例如约0.01-1重量份的范围内选择该用量。
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500,000-1,200,000,更优选为600,000-1,000,000,进一步优选为600,000-900,000。根据本发明,当通过增大压敏胶粘剂层形成用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固形分浓度,使得干燥时的压敏胶粘剂组合物的涂布层(即,包含溶剂的层)的膜厚度变薄,从而使干燥时涂布层中的对流受到抑制时,这使得容易减小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如后文将要描述),因而是理想的。当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变大时,与低重均分子量的情况相比,相同固形分浓度的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粘度上升。因此当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超过1,200,000时,从涂布性能的角度出发,无法增大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固形分浓度,因此造成使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增大的可能性,如后文将要描述。另一方面,当重均分子量小于500,000时,将会出现由于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降低而使压敏胶粘剂层的耐久性变差的情况。
在这方面,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丙烯酸类聚合物、后文将要描述的丙烯酸类低聚物和压敏胶粘剂层的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Mw)。进一步示例地讲,可以使用名为“HLC-8120GPC”的GPC测定装置(TOSOH制),通过在以下的GPC测量条件下测量聚苯乙烯换算值而求得重均分子量。
GPC测量条件
样品浓度:0.2重量%(四氢呋喃溶液)
样品注入量:10μl
洗脱液:四氢呋喃(THF)
流量(流速):0.6毫升/分钟
柱温(测量温度):40℃
柱:商品名“TSK gel Super HM-H/H4000/H3000/H2000”(TOSOH制)
检测器:差示折光计(RI)
可以通过聚合引发剂的种类和用量、实施聚合的温度和时间以及单体浓度、单体滴加速度等控制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
从使本发明的压敏胶粘带表现出良好压敏性能的角度出发,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20℃以下(例如-70至-20℃),更优选为-25℃以下。可以通过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的种类、含量等控制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由下式表示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理论值)。此外,可以按同样的方式得到后文将要描述的丙烯酸类低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1/Tg=W1/Tg1+W2/Tg2+...+Wn/Tgn
上式中,Tg是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单位:K),Tgi是单体i的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单位:K),Wi表示单体i在全部单体成分(i=1,2,...n)中的重量分率。在这方面,以上的描述是在丙烯酸类聚合物由n种单体成分(单体1、单体2、...单体n)构成的情形下的计算式。在这方面,“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后文将要描述的“当形成均聚物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形成本发明双面压敏胶粘带中压敏胶粘体的压敏胶粘剂层可以包含丙烯酸类低聚物(丙烯酸类低聚物成分)。在这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低聚物”表示分子量是10,000以下的聚合物,而“聚合物”表示分子量超过10,000的聚合物。可以通过类似于前述Mw情况下的GPC法测量上述分子量。
理想的是,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是由如下(甲基)丙烯酸酯作为主单体成分(单体主成分)构成的低聚物,所述(甲基)丙烯酸酯当形成均聚物时具有60-19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并且在分子中具有环状结构(存在被称为“具有60-190℃的均聚物Tg的含环(甲基)丙烯酸酯”的情形)。另外理想的是,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包含除上述主单体成分以外的含羧基单体为必要的共聚物成分。另外,除了上述具有60-190℃的均聚物Tg的含环(甲基)丙烯酸酯和含羧基单体以外,必要时可以进一步使用另外的单体成分(可共聚单体)作为构成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单体成分。
在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中,具有60-190℃的均聚物Tg的含环(甲基)丙烯酸酯分子所拥有的环状结构(环)可以是芳环或非芳环,但从进一步改善耐起泡/耐剥离性的角度出发,非芳环是理想的。作为上述芳环,可以提及的例如有芳族碳环(芳环)(例如苯环、萘环等缩合碳环)、各种芳族杂环等。另外,作为前述的非芳环,可以提及的例如有非芳族脂环(环戊烷环、环己烷环、环庚烷环、环辛烷环等环烷环;环己烯环等环烯环,等等);非芳族桥环(例如蒎烷、蒎烯、莰烷、降莰烷、降冰片烯等中的二环烃环;金刚烷等中的三环烃环;四环烃环等桥式烃环等)等脂族环(脂环)。
也就是说,具有60-190℃的均聚物Tg的含环(甲基)丙烯酸酯当形成均聚物时,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60-190℃,优选为65-180℃。要是(甲基)丙烯酸酯当形成均聚物时的Tg小于60℃,将会出现由于压敏胶粘剂层的胶粘性降低而易于起泡或剥离的情况。另一方面,要是(甲基)丙烯酸酯当形成均聚物时的Tg超过190℃,将会出现由于压敏胶粘剂层硬化而造成容易在低温下剥离的情况。
在这方面,术语“当形成均聚物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有时可称为“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表示的是“(甲基)丙烯酸酯的均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其值作为示例记载于“PolymerHandbook”(第三版,John Wiley & Sons,Inc,1989),其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在这方面,没有描述在上述参考资料中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均聚物的Tg表示例如通过以下测量方法得到的值(参看JP-A-2007-51272,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即,把100重量份单体((甲基)丙烯酸酯)、0.2重量份的2,2′-偶氮二异丁腈和200重量份作为聚合溶剂的乙酸乙酯放入配有温度计、搅拌器、氮引入管和回流冷凝器的反应器中,在引入氮气的同时搅拌1小时。按此方式除去氧后,通过将温度升到63℃进行反应10小时。然后冷却到室温,得到固形分浓度为33重量%的均聚物溶液。然后在剥离衬垫上展开和涂布此均聚物溶液并干燥,从而制备厚度约2mm的试样(片形均聚物)。此后,冲切此试样并将其保持在平行板之间,使用粘弹性测试仪(ARES,Rheometrics制),在施加频率为1Hz的剪切应变的同时,在-7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以5℃/分钟的升温速度,测定试样的粘弹性,将tanδ的峰顶温度视为均聚物的Tg。
至于上述具有60-190℃的均聚物Tg的含环(甲基)丙烯酸酯,作为示例,可以合适地例举甲基丙烯酸环己酯(均聚物Tg:66℃)、丙烯酸异冰片酯(均聚物Tg:97℃)、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均聚物Tg:180℃)等。从胶粘特性的角度出发,上述当中的甲基丙烯酸环己酯是特别合适的。上述具有60-190℃的均聚物Tg的含环(甲基)丙烯酸酯可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的物质组合使用。
由于具有60-190℃的均聚物Tg的含环(甲基)丙烯酸酯用作主单体成分,因此按构成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全部单体成分(单体成分总量)(100重量%)计,其含量优选为50-99重量%,更优选为70-99重量%,进一步优选为80-97重量%。按全部单体成分计,当具有60-190℃的均聚物Tg的含环(甲基)丙烯酸酯的含量小于50重量%时,将会出现易于起泡或剥离的情况。
理想的是,使用含羧基单体作为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中的必要共聚单体成分。作为这种含羧基单体,类似于在前述丙烯酸类聚合物中含羧基单体的情况,可以提及的例如有(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巴豆酸、异巴豆酸等。此外,可以使用这些含羧基单体的酸酐(例如马来酸酐、衣康酸酐等含酸酐基团的单体)作为含羧基单体。
按构成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全部单体成分(单体成分总量)(100重量%)计,含羧基单体的含量优选为1-10重量%,更优选为3-8重量%。当含羧基单体的含量小于1重量%时,存在着双面压敏胶粘带的透明性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当其超过10重量%时,将会出现造成压敏胶粘剂组合物的粘度增大的情况。
必要时,在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中可以联合使用能够与具有60-190℃的均聚物Tg的含环(甲基)丙烯酸酯和含羧基单体共聚的其它单体成分(可共聚单体)。在这方面,按构成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全部单体成分(单体成分总量)(100重量%)计,上述可共聚单体的含量是可随意选择的,对此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为49.9重量%以下(例如0-49.9重量%),更优选为30重量%以下。
作为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中的可共聚单体,可以提及的有(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庚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壬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癸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等(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甲基缩水甘油酯等含环氧基的丙烯酸类单体;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丁酯等含羟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酸甲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乙氧基乙酯等(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乙烯、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等烯烃和二烯烃;乙烯基烷基醚等乙烯基醚,等等。理想的是,以使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Tg为60℃以上的方式选择上述可共聚单体。
此外,作为上述可共聚单体,还可以提及多官能单体,如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四羟甲基甲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甲基)丙烯酸乙烯酯、二乙烯基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等。
在这方面,含氮原子的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N,N-二甲基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叔丁基氨基乙酯等含氨基的单体;(甲基)丙烯酰胺、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N-丁基(甲基)丙烯酰胺、N-羟基(甲基)丙烯酰胺等含酰胺基的单体;丙烯腈、甲基丙烯腈等含氰基的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异氰酸酯等含异氰酸酯基的单体,等等]成为压敏胶粘剂层在加热情况下变黄的原因,因此使用它们作为上述可共聚单体是不理想的。也就是说,理想的是,含氮原子的单体基本上不包含在构成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全部单体成分中。作为例示,按构成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全部单体成分(单体成分总量)(100重量%)计,上述含氮原子的单体的含量优选小于3重量%,更优选小于1重量%。
可以通过按常规已知和常用的聚合方法使上述单体成分(具有60-190℃的均聚物Tg的含环(甲基)丙烯酸酯、含羧基单体和必要时的其它单体(可共聚单体))聚合来制备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作为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聚合方法,例如可以提及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本体聚合及通过紫外线照射的聚合。特别地,从透明性、耐水性、成本等角度出发,溶液聚合或本体聚合是理想的,溶液聚合是更理想的。
在这方面,对实施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聚合时所用的聚合引发剂、链转移剂等没有特别的限制,可随意从常规已知并且是常用的那些选择使用。进一步示例地讲,作为聚合引发剂,可以提及的例如有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二(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二(2-甲基丁腈)、1,1′-偶氮二(环己烷-1-腈)、2,2′-偶氮二(2,4,4-三甲基戊烷)、二甲基-2,2′-偶氮二(2-丙酸甲酯)等偶氮系聚合引发剂;和过氧化苯甲酰、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基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二异丙苯、1,1-双(叔丁基过氧基)-3,3,5-三甲基环己烷、1,1-双(叔丁基过氧基)环十二烷等过氧化物系聚合引发剂。在这方面,在溶液聚合的情形下,理想的是使用油溶性聚合引发剂。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合使用。聚合引发剂的用量可以为通常的用量,按构成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全部单体成分100重量份计,可以在例如约0.1-15重量份的范围内选择所述用量。
此外,作为链转移剂,可以提及的例如有2-巯基乙醇、月桂基硫醇、缩水甘油基硫醇、巯基乙酸、硫代乙醇酸、硫代乙醇酸2-乙基己酯、2,3-二巯基-1-丙醇、α-甲基苯乙烯二聚物等。链转移剂的用量可以为通常的用量,按构成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全部单体成分100重量份计,可以在例如约0.01-15重量份的范围内选择该用量。
在这方面,在溶液聚合中可以使用各种一般的溶剂。作为这种溶剂,可以提及有机溶剂,如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等酯;甲苯、苯等芳烃;正己烷、正庚烷等脂族烃;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等等。所述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合使用。
此外,在乳液聚合中可以使用常规已知并且是常用的乳化剂。作为乳化剂,可以提及的例如有月桂基硫酸钠、月桂基硫酸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钠、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铵、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硫酸钠等阴离子乳化剂;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等非离子乳化剂,等等。
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3,000-6,000,更优选为3,300-5,500,进一步优选为3,500-5,000。当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小于3,000时,将会出现易于发生起泡或剥离的情况,而当其超过6,000时,将会出现透明度降低的情况。
可以通过聚合引发剂和链转移剂的种类和用量、实施聚合的温度和时间以及单体浓度、单体滴加速度等控制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重均分子量。
从改善耐起泡/耐剥离性的角度出发,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60-190℃,更优选为60-180℃。可以通过构成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单体成分的种类、含量等控制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对上述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含量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基于100重量份上述丙烯酸类聚合物而言,该含量优选为10-35重量份,更优选为15-30重量份。基于100重量份丙烯酸类聚合物而言,当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含量小于10重量份时,将会出现由于难以获得添加丙烯酸类低聚物的效果而使耐起泡/耐剥离性降低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当其超过35重量份时,将会出现透明度降低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形成上述压敏胶粘剂层的压敏胶粘剂组合物可以包含交联剂。由于交联剂的使用,通过丙烯酸类聚合物的交联可进一步增强压敏胶粘剂层的内聚力。此外,可以调节压敏胶粘剂层的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所述交联剂广泛地包括常规已知的那些。作为交联剂,多官能三聚氰胺化合物(三聚氰胺系交联剂)、多官能环氧化合物(环氧系交联剂)和多官能异氰酸酯化合物(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是特别理想的。特别地,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和环氧系交联剂是优选的。交联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合使用。
作为上述三聚氰胺系交联剂,例如可以提及甲基化三羟甲基三聚氰胺、丁基化六羟甲基三聚氰胺等。
作为上述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可以提及的例如有1,2-亚乙基二异氰酸酯、1,4-亚丁基二异氰酸酯、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低级脂族多异氰酸酯;亚环戊基二异氰酸酯、亚环己基二异氰酸酯、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氢化甲代亚苯基二异氰酸酯、氢化二甲苯二异氰酸酯等脂环族多异氰酸酯;2,4-甲代亚苯基二异氰酸酯、2,6-甲代亚苯基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等芳族多异氰酸酯,等等,除了这些以外,还可以使用三羟甲基丙烷/甲代亚苯基二异氰酸酯加成物[商品名CORONATE L,由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三羟甲基丙烷/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加成物[商品名CORONATEHL,由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等。
作为上述环氧系交联剂,可以提及的例如有N,N,N′,N′-四缩水甘油基-间苯二甲胺、二缩水甘油基苯胺、1,3-双(N,N-二缩水甘油基氨甲基)环己烷、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山梨醇多缩水甘油醚、甘油多缩水甘油醚、季戊四醇多缩水甘油醚、聚甘油多缩水甘油醚、脱水山梨醇多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多缩水甘油醚、己二酸二缩水甘油醚、邻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醚、三缩水甘油基-三(2-羟乙基)异氰脲酸酯、间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和双酚-S-二缩水甘油醚,以及分子中具有两个以上环氧基的环氧系树脂,等等。作为市售品,例如可以使用由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TETRAD C”(商品名)。
对上述交联剂的用量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在丙烯酸类压敏胶粘剂层的情形下,按构成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成分的总量(100重量份)计,其例如优选为0-1重量份,更优选为0-0.8重量份。
必要时,形成本发明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压敏胶粘剂层的压敏胶粘剂组合物可以包含增粘剂(例如松香衍生物树脂、多萜树脂、石油树脂、油溶性酚树脂等)、抗老化剂、填料、着色剂(颜料、染料等)、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链转移剂、增塑剂、软化剂、表面活性剂、抗静电剂等常规已知的添加剂以及溶剂(可用于实施前述丙烯酸类聚合物和丙烯酸类低聚物的溶液聚合的溶剂等)。
可通过将丙烯酸类聚合物(或丙烯酸类聚合物溶液)与(必要时的)丙烯酸类低聚物(或丙烯酸类低聚物溶液)、交联剂、溶剂和其它添加剂混合,由此制备上述压敏胶粘剂组合物。
对形成本发明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压合胶粘体的压敏胶粘剂层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为10-250μm,更优选为12-200μm,特别优选为12-50μm。当压敏胶粘剂层厚度超过250μm时,将会出现在涂布过程中的卷取时形成褶皱的情况。当压敏胶粘剂层厚度小于10μm时,由于压敏胶粘剂层薄而无法形成应力分散,将会出现易于发生剥离的情况。
对于形成本发明双面压敏胶粘带中压敏胶粘体的压敏胶粘剂层来说,理想的是,其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为0.030μm以下,更优选为0.025μm以下。对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的下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制,虽然0μm是理想的,但考虑到制备问题,其通常为0.005μm以上。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表示压敏胶粘剂层厚度的微小变化,当厚度不均匀度大时,不平整度变得显著,外观上形成变形,而当厚度不均匀度小时,外观才变得平滑和均匀。在于基材上附着平滑的薄层体(例如PET膜)等的情形下,当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压敏胶粘剂层中存在厚度的微小变化时,要被附着的薄层体跟随上述压敏胶粘剂层厚度的微小变化,由此在薄层体表面上形成微小的不平整度。在显示器应用等的情形下,当存在这种表面不平整度时,在表面上形成反射光斑点,从而造成产品的外观较差,例如显示器表面看起来像枸橼皮的情况。当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为0.030μm以下时,不会发生由厚度的微小变化造成的上述外观不良,从产品的质量上考虑是理想的。特别地,可以合适地使用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作为用于光学部件的双面压敏胶粘带。
根据本发明的“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是由按条纹扫描法(条带扫描法)使用激光干涉仪在直径30mm范围内得到的干涉条纹计算的压敏胶粘剂层厚度的标准偏差。
进一步作为示例,按以下方式进行这种计算。
首先,使用激光干涉仪(使用He-Ne激光器)测量压敏胶粘剂层,根据条纹扫描法(条带扫描法)将如此得到的干涉条纹转换成压敏胶粘剂层的厚度h。在直径30mm的测量范围内得到N个压敏胶粘剂层厚度数据hi(h1、h2、h3...hN)(i是1-N的整数),按下式(1)计算压敏胶粘剂层厚度的标准偏差。
Figure BSA00000203833500281
在这方面,N是测量点数(取样数),虽然对其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其为任意选择的正数,例如1,000-50,000(优选为10,000-50,000)。此外,式(1)中的“∑”表示“i=1至N中的值的总和”。
根据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由压敏胶粘剂层的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可溶性部分(溶胶部分)(在一些情况下简称为“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50,000-500,000,更优选为100,000-500,000。当上述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小于50,000时,将会因为低分子量成分大量地包含在压敏胶粘剂层中而出现双面压敏胶粘带的耐久性降低的情况。另一方面,当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超过500,000时,必须增加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中的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因此当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固形分浓度较高时,将会出现由于高粘度使涂布性能降低,从而使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变大的情况。此外在从涂布性能的角度出发使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固形分浓度降低的情形下,还会出现由于涂布层中对流的影响使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变大的情况。可以通过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交联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将上述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控制在上述范围内。
按以下测量方法计算上述“由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可溶性部分(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
(测量由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可溶性部分(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的方法)
从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片收集压敏胶粘剂层约0.1克,用平均孔径0.2μm的多孔四氟乙烯片(商品名“NTF1122”,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包起来,然后用风筝线绑好。
然后,将上述用四氟乙烯片包裹并用风筝线绑好的压敏胶粘剂层放入填充有乙酸乙酯的50毫升容量的容器中,并使之在23℃静置7天。此后将容器中的乙酸乙酯溶液(含萃取出的溶胶部分)取出并进行减压干燥,蒸发掉溶剂(乙酸乙酯)以得到溶胶部分。
将上述溶胶部分溶于四氢呋喃(THF),按前述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
从发挥良好的耐起泡/耐剥离性的角度出发,形成压敏胶粘体的压敏胶粘剂层的凝胶部分比例优选为30-80%(重量%),更优选为35-80%。上述凝胶部分比例可计算为乙酸乙酯不溶部分,作为示例可以计算为,按浸渍之前的样品计,在23℃的乙酸乙酯中浸渍7天后的不溶部分的重量分率(单位:重量%)。可以通过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单体组成、重均分子量、交联剂的用量(添加量)等控制上述凝胶部分的比例。当凝胶部分比例小于30%时,将会出现易于发生起泡的情况,而当其超过80%时,将会出现易于发生剥离的情况。
作为示例,上述凝胶部分比例(溶剂不溶性部分的比例)例如是按以下“测量凝胶部分比例的方法”计算的值。
(测量凝胶部分比例的方法)
从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片收集压敏胶粘剂层约0.1克,用平均孔径0.2μm的多孔四氟乙烯片(商品名“NTF1122”,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包起来,然后用风筝线绑好,测量其当时的重量,以该重量作为包裹后的重量。在这方面,浸渍之前的重量是压敏胶粘剂层(以上收集的压敏胶粘剂层)、四氟乙烯片和风筝线的总重量。此外还测量四氟乙烯片和风筝线的总重量,以该重量作为包裹物重量。
然后,将其中用四氟乙烯片包裹压敏胶粘剂层并用风筝线绑好的上述产品(称为“样品”)放入填充有乙酸乙酯的50毫升容量的容器中,并使之在23℃静置7天。此后从容器中取出样品(经乙酸乙酯处理后)转移到铝杯里,在130℃的干燥器中干燥2小时以除去乙酸乙酯,然后测量其重量,以该重量作为浸渍后的重量。此后由下式计算凝胶部分比例。
凝胶部分比例(重量%)={(A-B)/(C-B)}×100
(上式中,A是浸渍之后的重量,B是包裹物重量,C是浸渍之前的重量)。
对上述压敏胶粘剂层的雾度值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此外,对上述压敏胶粘剂层的雾度值的下限值没有特别的限制,虽然0%是理想的,但考虑到制备和测量,一般该值为0.4%。当上述压敏胶粘剂层的雾度值超过1.5%时,将会出现粘附了压敏胶粘剂层的产品(例如光学产品等)的透明度不足的情况。
此外,上述压敏胶粘剂层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总透光率优选为90.0%以上,更优选为9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2.0%以上。可以按根据JIS K 7361的方法测量上述压敏胶粘剂层的雾度值和总透光率。例如,可将上述压敏胶粘剂层粘附到载玻片(例如,具有91.8%的总透光率和0.4%的雾度值的载玻片)上,并使用雾度计(商品名“HM-150”,(株)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进行这些测量。
(基材)
在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中的压敏胶粘体是具有基材类型的压敏胶粘体的情形下,对基材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可以提及的有塑料膜、抗反射(AR)膜、偏振片、相衬板等各种光学膜。作为上述塑料膜等的原料,可以提及的例如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树酯、三乙酰基纤维素(TAC)、聚砜、聚芳酯、聚酰亚胺、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名为“ARTON”的商品(环状烯烃系聚合物;JSR制)、名为“ZEONOR”的商品(环状烯烃系聚合物;日本瑞翁制)等环状烯烃系聚合物等塑料材料。在这方面,塑料材料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物质组合使用。此外,当将双面压敏胶粘带用于(粘附到)被粘物(光学部件等)上时,上述“基材”是要连同压敏胶粘剂层一起被粘附到被粘物上的部分。在使用(粘附)双面压敏胶粘带时被剥离的隔离物(剥离衬垫)不包括在“基材”内。
上述基材当中,透明基材是理想的。作为上述“透明基材”,例如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总透光率(根据JIS K 7361)为85.0%以上的基材是优选的,更优选的基材具有88.0%以上的总透光率。此外,基材的雾度值(根据JIS K 7361)例如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对上述基材的厚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例如12-75μm是理想的。在这方面,上述基材可以具有单层或多层的形状。此外,可任选对基材表面施加常规已知和常用的表面处理,例如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物理处理,底涂层处理等化学处理,等等。
双面压敏胶粘带
可以按制备双面压敏胶粘带的一般方法制备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例如,在无基材型双面压敏胶粘带的情形下,在剥离衬垫(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一般为剥离衬垫A)上涂布用于形成压敏胶粘剂层的前述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涂布量应使干燥后的厚度为预定的厚度,由此设置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涂布层,然后可以通过干燥该涂布层,必要时对其进行硬化,形成压敏胶粘剂层,由此形成双面压敏胶粘带。此外,可以在已经设置了上述剥离衬垫那面的反面上设置另一剥离衬垫(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一般为剥离衬垫B)(也就是说,其可以是双隔离型双面压敏胶粘带,其中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压敏胶粘表面被两个剥离衬垫保护)。在双面压敏胶粘带为单隔离型的情形下,其制备方式可以是,在剥离衬垫A的剥离面上涂布前述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使之达到预定的厚度,由此形成压敏胶粘剂层,然后将其卷起成为卷形,使剥离衬垫A的背面剥离层接触压敏胶粘剂层的表面。
当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是配有基材的双面压敏胶粘带时,可以通过直接在基材表面上涂布和干燥上述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来设置压敏胶粘剂层(直接转移法),或者可以按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在剥离衬垫上制备压敏胶粘剂层,然后将其转移(粘附)到基材上,由此将压敏胶粘剂层设置到基材上(转移法)。此外,可以把剥离衬垫设置在尚未设置剥离衬垫的压敏胶粘表面上。
在这方面,可以采用常规已知的涂布方法施加(涂布)上述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可以使用常用的涂布机,如凹版辊涂机、逆转辊涂机、辊舐式涂布机、浸渍辊涂机、刮棒涂布机、刮刀涂布机、喷雾涂布机、喷模涂布机等。
在制备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时,理想的是将涂布了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涂布层(干燥之前)设置成厚度为200μm以下(例如20-200μm),更有利的是100μm以下。当涂布层厚度厚到超过200μm时,将会出现在干燥处理涂布层的过程中,涂布层中发生强对流的情况,由此造成在压敏胶粘剂层(干燥后)中出现微小的厚度变化,因此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变大。
根据本发明,在如上所述使涂布层厚度变薄的同时,为了将压敏胶粘剂层的厚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以内,理想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固形分浓度。虽然对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固形分浓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其优选为2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23重量%以上。当固形分浓度小于20重量%时,必需相对增大涂布层的厚度,并且涂布层中易于强烈地发生对流,因此将会出现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厚度不均匀度变大的情况。此外,对固形分浓度的上限没有特别的限制,但由于为了得到高浓度,必需降低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分子量,因此从耐久性的角度出发,50重量%是理想的。
在制备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时要涂布的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粘度(23℃,剪切速率20rpm,BH型粘度计)优选为0.5-7.0Pa·s,更优选为1.0-5.0Pa·s。当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粘度小于0.5Pa·s时,涂布层容易紊乱,因此将会出现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厚度不均匀度变大的情况。另一方面,当其超过7.0Pa·s时,将会出现由于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粘度高而降低涂布性能的情况。可以通过丙烯酸类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固形分浓度、溶剂的种类等控制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的粘度。
在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制备过程中,在干燥由涂布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形成的涂布层时,开始时在相对低温下干燥,然后在高温下干燥,这样的干燥法是理想的。在一般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制备中,从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通常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实施较短的一段时间的干燥,从而使涂布层中不会发生起泡,但由于溶剂的蒸发速率高,并且按这种干燥法在涂布层中会强烈地发生对流,因而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容易变大。因此,为了通过在保持产率的同时抑制压敏胶粘剂层的厚度变化来减少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有效的方式是,在其中主要发生溶剂蒸发的初始阶段干燥步骤期间,在相对低温下进行干燥以抑制溶剂的快速蒸发,然后通过实施高温干燥除去剩下的溶剂和未反应的单体。示例性的干燥条件根据涂布层的厚度、压敏胶粘剂组合物的组成、固形分浓度等情况而有所不同,因此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例如可以提及这样的方法,其中干燥在20-80℃(优选30-70℃)下进行20-180秒(优选30-120秒),然后进一步在90-180℃(优选100-150℃)下进行30-180秒(优选30-120秒)。在这方面,干燥条件不局限于上述的两步骤条件,可以是三步骤以上的多步骤条件。
在这方面,作为减小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厚度不均匀度的方法,除了进行上述多步骤干燥外,可以使用蒸发速率缓慢的溶剂。当使用蒸发速率缓慢的溶剂时,几乎不会发生由于溶剂的快速蒸发而使压敏胶粘剂层的厚度发生变化的情形,因此可进一步减小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此外,即使在从干燥一开始就于相对高温下干燥的情况下这样也是理想的,因为几乎不会发生由于溶剂的快速蒸发而使压敏胶粘剂层的厚度发生变化的情形。作为这种蒸发速率缓慢的溶剂,可以提及的例如有甲苯、二甲苯、乙酸正丁酯、乙酸异丁酯、甲基异丁基酮(MIBK)、环己酮、甲基环己酮等。
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使用具有5.0%以下雾度值的剥离衬垫A。因此,例如在利用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粘附部件的操作中,即使在双面压敏胶粘带处于具有剥离衬垫A的状态下进行粘附,并且透过双面压敏胶粘带进行目视检查,检查性能也是优良的。因此可以合适地使用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作为用于光学部件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用于粘附光学部件等。此外,由于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剥离衬垫具有优良的剥离能力,其在粘附部件的操作时还具有优良的处理能力。
作为上述光学部件,可以提及的例如有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电致发光)显示装置、PDP(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电子纸等显示装置、触摸面板等的部件。上述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例如用于便携式电话机、智能电话等可移动设备、电视、电脑等。
作为进一步的示例,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将例如塑料膜(特别是如下所述的各种功能膜等)等粘附和固定到被粘物上。虽然对上述被粘物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可以提及丙烯酸类树脂板、聚碳酸酯板等塑料基材,玻璃,TAC膜,由ARTON和ZEONOR构成的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偏振片,导电膜等光学膜,等等。
此外,通过把光学部件粘附在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一个压敏胶粘表面(一面)上可以得到压敏胶粘型光学部件(光学产品)。作为上述光学部件的例子,可以提及例如光学膜等各种功能膜,并且可以得到这样的压敏胶粘型功能膜,其中在功能膜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压敏胶粘体。提及一个说明性例子,通过在硬涂层膜(硬涂层PET膜)的非硬涂层处理面上层压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可以得到具有“剥离衬垫A/被粘物/硬涂层PET膜”构造的压敏胶粘型硬涂层膜,所述硬涂层膜是通过对PET膜的一面施加硬涂层处理制备的。用于上述压敏胶粘膜中的双面压敏胶粘带(本发明的双面压敏胶粘带)的被粘物可以是无基材型压敏胶粘体,或者可以是有基材型压敏胶粘体。
虽然对上述功能膜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例如可以提及具有光学功能(例如偏振性能、光折射性能、光散射性能、光反射性能、透光性、光吸收性能、光衍射性能、旋光能力、可视性等)的膜、具有导电性的膜(ITO膜等)、具有紫外线截止能力的膜、具有硬涂层性能(耐磨性)的膜等。作为进一步的示例,可以提及的有硬涂层膜(其中对PET膜等塑料膜的至少一面施加硬涂层处理的膜)、偏振膜、波长板、相衬膜、光学补偿膜、亮度改进膜、导光板、反射膜、抗反射膜、透明导电膜(ITO膜等)、设计膜、装饰膜、表面保护膜、棱镜、滤色片等。在这方面,上述的“板”和“膜”也可以包括各自的板、膜、片等形状;例如,“偏振膜”也可以包括“偏振板”和“偏振片”。
实施例
以下根据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剥离衬垫的制备例
(剥离衬垫1)
使用PET膜(东丽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umirror T-60”,厚度50μm,雾度值1.0%)作为剥离衬垫基材。作为剥离处理剂,使用有机硅系聚合物剥离处理剂(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KS-774”),通过使100重量份此剥离处理剂和1.0重量份铂催化剂溶于庚烷制备出固形分为1.0重量%的剥离处理剂涂布溶液。在上述剥离衬垫基材的一面上展开和涂布上述涂布溶液,并在130℃干燥1分钟,由此制备在一个表面上具有剥离层(剥离处理剂的涂布量:0.10g/m2)的剥离衬垫1。剥离衬垫1的雾度值是1.0%。
(剥离衬垫2)
除了使用PET膜(帝人杜邦薄膜日本有限公司制,商品名“G2”,厚度25μm,雾度值2.4%)作为剥离衬垫基材以外,按与剥离衬垫1中同样的方式制备剥离衬垫2。剥离衬垫2的雾度值是2.4%。
(剥离衬垫3)
除了使用PET膜(三菱塑料株式会社制,商品名“T100F”,厚度38μm,雾度值3.5%)作为剥离衬垫基材以外,按与剥离衬垫1中同样的方式制备剥离衬垫3。剥离衬垫3的雾度值是3.5%。
(剥离衬垫4)
除了使用PET膜(东丽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umirror R75”,厚度75μm,雾度值6.3%)作为剥离衬垫基材,并且剥离处理剂的涂布量改为0.06g/m2以外,按与剥离衬垫1中同样的方式制备剥离衬垫4。剥离衬垫4的雾度值是6.3%。
(剥离衬垫5)
除了使用PET膜(东丽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Lumirror R75”,厚度38μm,雾度值3.2%)作为剥离衬垫基材,使用有机硅系聚合物剥离处理剂(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商品名“KS-772”)作为剥离处理剂并且其涂布量改为0.06g/m2以外,按与剥离衬垫1中同样的方式制备剥离衬垫5。剥离衬垫5的雾度值是3.2%。
实施例中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即剥离衬垫1-4)对应于本发明中所指的剥离衬垫A。另外,实施例中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即剥离衬垫5)对应于本发明中所指的剥离衬垫B。
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制备例
(丙烯酸类聚合物A)
在引入氮气的同时,把作为单体成分的97重量份丙烯酸正丁酯(BA)和3重量份丙烯酸(AA)、作为聚合引发剂的0.2重量份2,2′-偶氮二异丁腈和作为聚合溶剂的233.8重量份乙酸乙酯放入可拆式烧瓶当中,并搅拌1小时。除去聚合体系中的氧之后,升温到63℃进行反应10小时,然后通过加入甲苯调节浓度,由此得到固形分浓度为30重量%的丙烯酸类聚合物溶液(有时称为“丙烯酸类聚合物溶液A”)。丙烯酸类聚合物溶液A中的丙烯酸类聚合物(有时称为“丙烯酸类聚合物A”)的重均分子量为700,000。
(丙烯酸类聚合物B)
在引入氮气的同时,把作为单体成分的29重量份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70重量份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2MEA)和1重量份丙烯酸4-羟丁酯(4HBA),作为聚合引发剂的0.2重量份2,2′-偶氮二异丁腈和作为聚合溶剂的185.7重量份乙酸乙酯放入可拆式烧瓶当中,并搅拌1小时。除去聚合体系中的氧之后,升温到63℃进行反应10小时,然后通过加入甲苯调节浓度,由此得到固形分浓度为30重量%的丙烯酸类聚合物溶液(有时称为“丙烯酸类聚合物溶液B”)。丙烯酸类聚合物溶液B中的丙烯酸类聚合物(有时称为“丙烯酸类聚合物B”)的重均分子量为1,000,000。
丙烯酸类低聚物的制备例
(丙烯酸类低聚物C)
在引入氮气的同时,把作为单体成分的95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环己酯(CHMA)[均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66℃]和5重量份丙烯酸,作为链转移剂的3重量份2-巯基乙醇,作为聚合引发剂的0.2重量份2,2′-偶氮二异丁腈和作为聚合溶剂的103.2重量份甲苯放入可拆式烧瓶当中,并搅拌1小时。除去聚合体系中的氧之后,升温到70℃进行反应3小时,然后进一步在75℃进行反应2小时,由此得到固形分浓度为50重量%的丙烯酸类低聚物溶液(有时称为“丙烯酸类低聚物溶液C”)。丙烯酸类低聚物溶液C中的丙烯酸类低聚物(有时称为“丙烯酸类低聚物C”)的重均分子量为4,000。
以下将丙烯酸类聚合物A、丙烯酸类聚合物B和丙烯酸类低聚物C的共混量表示为换算成固形分的共混量(重量份)。此外,不通过固形分换算而是通过产物的共混量(重量份)表示环氧系交联剂(TETRAD C)和异氰酸酯系交联剂(CORONATE HL)的共混量。在这方面,也按同样的方式示出表1中的共混量。
发明例1
如表1所示,按100重量份丙烯酸类聚合物A计,向丙烯酸类聚合物A溶液中加入20重量份丙烯酸类低聚物C和作为交联剂的0.05重量份TETRAD C(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四官能环氧系交联剂),由此制备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
在剥离衬垫1的剥离面(剥离处理面)上展开和涂布上面得到的压敏胶粘剂组合物溶液,涂布量使得干燥后的厚度为25μm,常压下在60℃加热干燥1分钟,然后在155℃加热干燥2分钟。随后在剥离衬垫1的反面上设置剥离衬垫5,进一步在23℃进行老化168小时,由此制备双面压敏胶粘带(无基材的双面压敏胶粘带)。
发明例2、发明例3和比较例1
如表1所示,除了改变剥离衬垫的种类、丙烯酸类聚合物的种类、丙烯酸类低聚物的有无、交联剂的种类及共混量以外,按与发明例1中同样的方式制备双面压敏胶粘带(无基材的双面压敏胶粘带)。
(评价)
按以下测量方法或评价方法对在发明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双面压敏胶粘带进行测量或评价。在这方面,按前述“由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可溶性部分(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的方法测量压敏胶粘剂层的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
评价结果示于表1。
(1)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的雾度值
使用雾度计((株)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HM-150”)测量发明例和比较例中的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的雾度值。在这方面,利用公式:(漫射透光率/总透光率)×100来计算雾度值(%)。
(2)压敏胶粘剂层的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
使用由富士能株式会社制造的激光干涉仪“F601(平面测量)”,在样品形状:“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压敏胶粘剂层/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上以45°倾斜进行测量,使用由富士能株式会社制造的干涉条纹分析仪“A1”进行分析,以“RMS值”作为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
测量域:30mmφ
取样数(N):35,235
分析模式:SOFT模式
(3)剥离衬垫的剥离强度和剥离强度差
从发明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各双面压敏胶粘带上切出宽50mm、长150mm的胶带片,以此为样品测量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的剥离强度。用于测量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的剥离强度的样品,是通过将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从上述胶带片上剥离,并在压敏胶粘表面上粘附(加衬)25μm的PET膜而制得的。
使用拉伸试验机根据JIS Z 0237进行180°剥离试验,测量剥离衬垫的180°剥离粘附力(N/50mm),并将其用作“剥离衬垫的剥离强度”。测量进行的条件是:23℃,50%RH气氛,180°剥离角,弹性应力速率300mm/min。试验频率(n数)设为3,计算平均值。
此外,由如上所述测量的剥离衬垫的剥离强度按下式计算剥离强度差
剥离强度差(N/50mm)=[(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的剥离强度)-(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的剥离强度)]
(4)防划性能
从用在发明例和比较例中的各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上切出宽20mm、长150mm的剥离衬垫片,用作防划性能评价的样品。利用摩擦试验仪(太平理化工业制),用施以250g负荷的十日元硬币在纵向上来回摩擦上述剥离衬垫片上未设置剥离层的表面(剥离衬垫的背面)10次(刮程宽度:100mm,速度:1个来回/秒),然后用肉眼观察剥离衬垫的背面,将没有观察到划痕的情况评为防划性能好(好),观察到划痕的情况评为防划性能差(差),由此评价防划性能。
(5)目视检查
从在发明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各双面压敏胶粘带上切出100mm宽、100mm长的胶带片。将胶带片的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剥离,将压敏胶粘表面粘附在表面具有轻微划痕和/或污渍的PET膜上(“A 4100”,厚度:38μm,东洋纺织株式会社制),由此制备试样(其构造为“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被粘物/PET膜”)。然后从试样的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侧,透过荧光灯相对于黑色的背景进行肉眼检查。目视检查的性能评价是,把能确认PET膜上的划痕和/或污渍的情况视为检查性能好(好),未能确认划痕和/或污渍且遗漏缺陷的情况视为检查性能差(差)。
(6)外观(枸橼皮)
从在发明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各双面压敏胶粘带上切出50mm宽、65mm长的胶带片。把胶带片的一个压敏胶粘表面(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侧)粘附在钠钙玻璃(松浪玻璃株式会社制,制品号S,厚度1.0mm)上,把沉积铝的聚酯膜(东丽工业株式会社制,Metalumy#50)粘附在另一压敏胶粘表面(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侧)上。通过将荧光灯的光线从钠钙玻璃侧反射进行观察,把可以看到反射的荧光灯图像没有变形的情况视为层压外观好(好),把看到变形的情况视为层压外观差(差)。
(7)剥离能力
从在发明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各双面压敏胶粘带上切出50mm宽、500mm长的胶带片。在2到3秒内,在180°的方向上从胶带片上将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剥离500mm(纵向),由此评价剥离能力。在这个时候,把压敏胶粘剂造成不期望的分离的情况评价为剥离能力差(差),把能够容易剥离压敏胶粘剂而不造成不期望的分离的情况评价为剥离能力好(好)。
(8)加工性
从在发明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各双面压敏胶粘带上切出50mm宽、150mm长的胶带片。从胶带片上将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剥离,并且在仍然具有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的状态下,沿曲率半径为50mm的圆弧形状把压敏胶粘表面粘附到不锈钢板上。粘附之后放置30分钟,之后确认双面压敏胶粘带的粘附状态。在这个时候,把在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上形成“褶皱”或从压敏胶粘体上发生“隆起”的情况评价为加工性差(差),把未产生这些“褶皱”和“隆起”的情况评价为加工性好(好)。
表1
表中的缩写词如下。
BA:丙烯酸正丁酯
AA:丙烯酸
2EHA:丙烯酸2-乙基己酯
2MEA:丙烯酸2-甲氧基乙酯
4HBA:丙烯酸4-羟丁酯
CHMA:甲基丙烯酸环己酯
TETRAD C: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TETRAD C”(环氧系交联剂)
CORONATE HL: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CORONATE HL”(异氰酸酯系交联剂)
虽然已经参考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变动和修改。
本申请基于2009年7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167506,据此将该申请的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全文并入。

Claims (9)

1.一种压敏胶粘带,其包含具有5.0%以下雾度值的剥离衬垫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为用于光学部件的压敏胶粘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中所述剥离衬垫A根据180°剥离试验具有的剥离强度为1.0N/50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中所述剥离衬垫A具有的厚度为25-2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还包含根据180°剥离试验具有0.03N/50mm以上剥离强度的剥离衬垫B。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中所述剥离衬垫A根据180°剥离试验的剥离强度与所述剥离衬垫B根据180°剥离试验的剥离强度之间的差[(剥离衬垫A的剥离强度)-(剥离衬垫B的剥离强度)]为0.05-0.90N/5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包含具有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为0.030μm以下的压敏胶粘剂层,
所述压敏胶粘剂层整个表面的厚度不均匀度是通过根据条纹扫描法(条带扫描法),将使用激光干涉仪得到的干涉条纹转换成所述压敏胶粘剂层的厚度hi,然后利用在直径30mm测量范围内得到的hi值根据下式(1)进行计算而得到的值:
Figure FSA00000203833400011
其中i是1到N的整数,N是取样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其中所述压敏胶粘剂层由包含丙烯酸类聚合物的压敏胶粘剂组合物形成,所述丙烯酸类聚合物由一种以上单体成分构成,所述一种以上单体成分包括选自如下的至少一种单体成分:烷基碳数为1-12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氧基烷基酯,含脂环的(甲基)丙烯酸酯,和含芳环的(甲基)丙烯酸酯,且
其中由所述压敏胶粘剂层的乙酸乙酯萃取得到的可溶性部分(溶胶部分)的重均分子量为50,000-500,000。
9.一种光学产品,其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敏胶粘带和粘附在所述压敏胶粘带一面上的光学部件。
CN201010232997.5A 2009-07-16 2010-07-16 双面压敏胶粘带 Active CN1019557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7506A JP5129204B2 (ja) 2009-07-16 2009-07-16 両面粘着テープ
JP2009-167506 2009-07-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5738A true CN101955738A (zh) 2011-01-26
CN101955738B CN101955738B (zh) 2015-06-03

Family

ID=43465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2997.5A Active CN101955738B (zh) 2009-07-16 2010-07-16 双面压敏胶粘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14410A1 (zh)
JP (1) JP5129204B2 (zh)
KR (1) KR101276394B1 (zh)
CN (1) CN101955738B (zh)
TW (1) TWI398502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7734A (zh) * 2011-04-22 2012-10-3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柔性印刷电路的压敏胶粘带
CN103013398A (zh) * 2011-09-20 2013-04-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再剥离用粘合剂组合物、再剥离用粘合剂层以及粘合片
CN103254828A (zh) * 2012-02-16 2013-08-21 琳得科株式会社 粘着片和粘着片的使用方法以及粘着片的制备方法
CN103571362A (zh) * 2012-08-07 2014-02-1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片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JPWO2012128294A1 (ja) * 2011-03-24 2014-07-24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剤、及び粘着シート
CN104073177A (zh) * 2013-03-28 2014-10-01 琳得科株式会社 两面粘合片和卷绕体
WO2015039590A1 (zh) * 2013-09-17 2015-03-26 日东电工(上海松江)有限公司 双面胶带
CN105051135A (zh) * 2013-03-13 2015-11-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粘着膜、触摸屏用层叠体
CN106257312A (zh) * 2015-06-18 2016-12-2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偏光板、偏光板的制造方法以及包括偏光板的光学显示器
CN106661388A (zh) * 2014-07-24 2017-05-10 日昌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片、使用双面粘合片的接合方法及双面粘合片的制造方法
CN109796883A (zh) * 2017-11-16 2019-05-2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粘合膜和使用该粘合膜的光学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53788A (ja) * 2011-01-25 2012-08-16 Nitto Denko Corp 光学用粘着シート
JP2013006892A (ja) * 2011-06-22 2013-01-10 Nitto Denko Corp 光学用両面粘着シート
JP6212050B2 (ja) * 2011-12-22 2017-10-11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高い光透過を備えた導電性物品
KR20130131795A (ko) * 2012-05-24 2013-12-04 (주)엘지하우시스 유연도가 높은 점착 조성물
JP2014062204A (ja) * 2012-09-24 2014-04-10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基材レス両面粘着シート
CN103217137B (zh) * 2013-03-29 2016-02-10 东莞市三文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胶层厚度测量方法
JP2016124944A (ja) * 2014-12-26 2016-07-1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電気電子機器用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電子機器
KR102036278B1 (ko) * 2015-07-21 2019-10-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용 점착제 조성물 및 광학용 점착 필름
JP6715060B2 (ja) * 2016-04-01 2020-07-01 株式会社きもと 透明導電膜用基板、タッチパネル用基板、及び透明導電膜用の透明粘着基材
JP6160744B2 (ja) * 2016-06-20 2017-07-12 東亞合成株式会社 粘着剤組成物及びその用途
EP3272824A1 (en) * 2016-07-20 2018-01-24 Nuceria Adesivi s.r.l. Clear double adhesive layer material and its production process
JP6884790B2 (ja) * 2016-09-16 2021-06-0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積層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8127582A (ja) * 2017-02-10 2018-08-1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および貼着体の製造方法
US20180311928A1 (en) * 2017-04-27 2018-11-01 Tesa Se Adhesive tape for splicing of metal sheets used in high-tension, high temperature processes
JP7423181B2 (ja) 2017-09-29 2024-01-2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体、光学部材および光学装置
US9909035B1 (en) * 2017-09-29 2018-03-06 Mayapple Baby Llc Mountable articles, dual-adhesive-adhesive tape and mounting methods using them
WO2019065999A1 (ja) * 2017-09-29 2019-04-0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積層体、光学部材および光学装置
DE102017221703A1 (de) * 2017-12-01 2019-06-06 Tesa Se Chemikalienbeständiges Polyacrylat und darauf basierende Haftklebmasse
KR20220082131A (ko) * 2020-12-09 2022-06-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수지 조성물, 접착 부재, 및 그 접착 부재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WO2023054677A1 (ja) * 2021-09-30 2023-04-06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硬化性接着シート、及び硬化物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1156B2 (en) * 2000-02-24 2002-09-17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s and method of fixing functional film
JP2004196939A (ja) * 2002-12-18 2004-07-15 Hitachi Chem Co Ltd セパレータ付き感圧型接着シート及び光学部材組立体並びにその組立方法
JP2008150581A (ja) * 2006-11-07 2008-07-03 Toyobo Co Ltd 粘着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393B2 (ja) * 1989-10-16 1994-01-12 本州製紙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JPH064313B2 (ja) * 1990-01-16 1994-01-19 本州製紙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03524B2 (ja) * 2001-05-15 2011-10-26 綜研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用粘着剤及び該粘着剤を設けた光学部材
JP4151828B2 (ja) 2002-05-29 2008-09-1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US7045568B2 (en) * 2003-08-13 2006-05-16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Aqueous dispersion type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composition, and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
JP2005139417A (ja) * 2003-10-17 2005-06-02 Tombow Pencil Co Ltd 粘着剤及び該粘着剤を用いた感圧転写粘着テープ
ATE396240T1 (de) * 2004-01-14 2008-06-15 Tombow Pencil Klebstoff und selbsthaftendes transferklebeband
JP2008102271A (ja) 2006-10-18 2008-05-01 Nitto Denko Corp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表面保護フィルム付き光学フィルム
JP2009012254A (ja) * 2007-07-03 2009-01-22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離型フィルム
JP5210602B2 (ja) * 2007-11-13 2013-06-12 東洋紡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の使用方法
JP5351400B2 (ja) * 2007-09-20 2013-11-27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再剥離性粘着シート
JP5398148B2 (ja) * 2008-01-22 2014-01-29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JP4994413B2 (ja) * 2009-04-01 2012-08-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両面粘着シート、両面粘着シートの製造方法、粘着型光学的機能性フィルムおよび粘着型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1156B2 (en) * 2000-02-24 2002-09-17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 sheets and method of fixing functional film
JP2004196939A (ja) * 2002-12-18 2004-07-15 Hitachi Chem Co Ltd セパレータ付き感圧型接着シート及び光学部材組立体並びにその組立方法
JP2008150581A (ja) * 2006-11-07 2008-07-03 Toyobo Co Ltd 粘着フィルム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2128294A1 (ja) * 2011-03-24 2014-07-24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剤、及び粘着シート
CN102757734A (zh) * 2011-04-22 2012-10-31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柔性印刷电路的压敏胶粘带
CN102757734B (zh) * 2011-04-22 2015-10-0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用于柔性印刷电路的压敏胶粘带
CN103013398A (zh) * 2011-09-20 2013-04-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再剥离用粘合剂组合物、再剥离用粘合剂层以及粘合片
CN103254828B (zh) * 2012-02-16 2016-06-22 琳得科株式会社 粘着片和粘着片的使用方法以及粘着片的制备方法
CN103254828A (zh) * 2012-02-16 2013-08-21 琳得科株式会社 粘着片和粘着片的使用方法以及粘着片的制备方法
CN103571362A (zh) * 2012-08-07 2014-02-1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片以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TWI582207B (zh) * 2012-08-07 2017-05-11 Nitto Denko Corp Sided adhesive sheet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machine
CN105051135A (zh) * 2013-03-13 2015-11-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粘着膜、触摸屏用层叠体
CN104073177A (zh) * 2013-03-28 2014-10-01 琳得科株式会社 两面粘合片和卷绕体
CN104073177B (zh) * 2013-03-28 2016-06-08 琳得科株式会社 两面粘合片和卷绕体
CN105874024A (zh) * 2013-09-17 2016-08-17 日东电工(上海松江)有限公司 双面胶带
WO2015039590A1 (zh) * 2013-09-17 2015-03-26 日东电工(上海松江)有限公司 双面胶带
CN105874024B (zh) * 2013-09-17 2019-09-27 日东电工(上海松江)有限公司 双面胶带
CN111019552A (zh) * 2013-09-17 2020-04-17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双面胶带
CN111019552B (zh) * 2013-09-17 2022-08-1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双面胶带
CN106661388A (zh) * 2014-07-24 2017-05-10 日昌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片、使用双面粘合片的接合方法及双面粘合片的制造方法
CN106661388B (zh) * 2014-07-24 2020-05-12 日昌株式会社 双面粘合片、使用双面粘合片的接合方法及双面粘合片的制造方法
CN106257312A (zh) * 2015-06-18 2016-12-28 三星Sdi株式会社 偏光板、偏光板的制造方法以及包括偏光板的光学显示器
CN109796883A (zh) * 2017-11-16 2019-05-2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粘合膜和使用该粘合膜的光学设备
CN109796883B (zh) * 2017-11-16 2021-12-2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粘合膜和使用该粘合膜的光学设备
US11267921B2 (en) 2017-11-16 2022-03-08 Lg Display Co., Ltd. Adhesive film and optical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29204B2 (ja) 2013-01-30
JP2011021109A (ja) 2011-02-03
TWI398502B (zh) 2013-06-11
TW201120179A (en) 2011-06-16
KR20110007586A (ko) 2011-01-24
CN101955738B (zh) 2015-06-03
KR101276394B1 (ko) 2013-06-19
US20110014410A1 (en) 201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5738B (zh) 双面压敏胶粘带
KR101512856B1 (ko) 양면 감압성 접착 시트 및 플라스틱 필름의 고정 방법
KR101188040B1 (ko) 양면 점착 시트, 양면 점착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점착형 광학적 기능성 필름 및 점착형 하드 코트 필름
JP3907611B2 (ja) 粘着剤組成物及び粘着製品
KR101315613B1 (ko) 감압성 접착제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감압성 접착제 제품및 디스플레이
JP5199917B2 (ja) 粘着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粘着型機能性フィルム
JP5518436B2 (ja) 光学用粘着シート
JP5623975B2 (ja) 光学用粘着シート
CN101684394A (zh) 用于光学部件粘合的压敏粘合片
KR20130000358A (ko) 광학용 양면 감압 점착 시트
CN103666305A (zh) 双面压敏胶粘片、层压体和剥离板的方法
CN104995276A (zh) 粘合剂组合物、粘合剂层、粘合片、光学构件及触控面板
JP2013104006A (ja) 粘着シート
CN103242748A (zh) 丙烯酸类压敏胶粘带
JP5438801B2 (ja) 両面粘着テープ
CN103102847A (zh) 粘合剂组合物和粘合片
KR20120122941A (ko) 광학용 감압 점착 시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