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4648B - 带盒 - Google Patents
带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34648B CN101934648B CN201010209208.6A CN201010209208A CN101934648B CN 101934648 B CN101934648 B CN 101934648B CN 201010209208 A CN201010209208 A CN 201010209208A CN 101934648 B CN101934648 B CN 1019346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nd
- tape
- length
- feeding
- laminating strip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盒。双面胶带(58)被沿着带进给辊(46)的外周表面(45)朝向带通道(63)进给。限制壁(43)被设置为与该外周表面(45)隔开一段距离(L2)。尽管双面胶带(58)在被施加朝向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的力时沿着带进给辊(46)的径向向外方向弯曲,但其运动被限制壁(43)限制。所述带能被向上游推压的最大距离大体上等于所述距离(L2)。因为带通道(63)的长度(L1)比所述距离(L2)长,所以能够防止层压带(50)从带通道(63)中脱出,其中粘附到薄膜带(59)上的双面胶带(58)被作为层合带(50)进给穿过该带通道(6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被安装在带式打印机中且可从该带式打印机中移除的带盒。
背景技术
箱状带盒已知能被安装在带式打印机的带盒容纳部中且可从该带盒容纳部中移除(例如,参考日本专利No.3543659)。在该带盒内部,包含有作为打印介质的打印带和将被粘附到该打印带的双面胶带。打印带在带盒内被沿着指定进给路径进给,诸如字母的字符通过带式打印机的打印头打印到带上。在一个表面上粘附有剥离纸的双面胶带在带盒内被沿着与打印带的进给路径不同的另一进给路径进给。双面胶带的另一表面粘附到已经打印有字符的打印带。已粘附有双面胶带的打印带经由带盒的带排出口被排出到外部。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所排出的带。
发明内容
对于上述带盒,外力可能会施加到从带盒排出的带等。结果,带可能被向着带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在这种情况下,粘附有双面胶带的打印带和粘附之前的打印带及双面胶带可能弯曲并离开各自的路径。因此,带可能无法从带盒正确排出或者可能无法正确进行打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盒,其中,粘附有双面胶带的打印带、被粘附之前的打印带及双面胶带能够在这些带已被向着相对于带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之后返回到所述带各自的进给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带盒包括盒壳体、打印带、双面胶带、圆柱形的带进给辊、层压带限制构件和胶带限制构件。所述盒壳体具有顶面、底面和侧面。所述打印带是被安置在所述盒壳体内且在所述盒壳体内被沿着指定的第一进给路径进给的打印介质。所述双面胶带被安置在所述盒壳体内且在所述盒壳体内被沿着指定的第二进给路径进给。所述双面胶带具有两个表面。所述两个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具有以可移除方式粘附到该表面上的剥离材料,所述两个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能粘附到所述打印带。所述带进给辊具有外周表面和沿所述盒壳体的竖直方向延伸的轴线。所述带进给辊由所述盒壳体支撑,且在所述第二进给路径上沿着所述外周表面的的一部分引导所述双面胶带。所述一部分沿周向方向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外周表面沿所述周向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层压带限制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带进给辊的在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和所述第二进给路径上的下游侧,并且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和所述第二进给路径的下游端,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和所述第二进给路径在该下游端处彼此重合。所述层压带限制构件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通道和带排出口。所述第一构件具有第一面且所述第二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面大体上平行的第二面。所述第二构件被设置为在比所述第一构件离所述带进给辊远的位置上与所述第一构件相对。所述通道被形成在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二面之间。所述第二面的在穿过所述通道的层压带的进给方向上的上游边缘与所述第一面的在所述进给方向上的上游边缘相比位于下游。所述层压带是由所述打印带和被粘附到所述打印带上的所述双面胶带形成的带。所述带排出口位于所述通道的下游端,且所述层压带通过所述带排出口被排出到所述盒壳体的外部。所述胶带限制构件被设置为与所述外周表面的所述一部分相对,所述双面胶带被沿着所述一部分引导,并且被设置为与所述外周表面隔开一段距离,该距离比所述层压带限制构件的所述通道的长度短。
在向着进给方向上的上游侧的力被施加到层压带时,被安置在盒壳体内的双面胶带沿所述带进给辊的径向向外方向弯曲。然后,双面胶带与胶带限制构件接触,并且双面胶带的进一步运动受到限制。因为双面胶带被粘附到打印带以形成层压带,所以,限制双面胶带的运动也能够限制打印带和层压带的运动。双面胶带的弯曲到该双面胶带与胶带限制构件接触的点处的长度大体上等于带进给辊和胶带限制构件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使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的每个带的长度的最大值几乎等于带进给辊和胶带限制构件之间的距离。换言之,能够防止所述带被无限制地向上游推压。这样,能够防止被向上游推压的打印带和双面胶带分别在盒壳体中弯曲和移动离开第一和第二进给路径使得所述带不能返回上述路径。
层压带限制构件的通道的长度比带进给辊和胶带限制构件之间的距离长。因此,即使当层压带被向着进给方向上的上游推压时,能够防止层压带从通道中脱出。因而,即使当层压带被向上游推压时,层压带也能够被沿着所述通道引导到带排出口,并然后通过该带排出口被排出。
此外,在形成所述通道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中,第一面的上游边缘与第二面的上游边缘比位于上游。第一面被定位成比第二面更靠近带进给辊。因此,能够防止层压带从所述通道中脱出且被朝向带进给辊进给。
在所述带盒中,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二面可以在其沿所述进给方向的上游端处包括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所述进给方向上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倾斜离开所述层压带。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层压带在所述通道的上游侧上沿第二构件的方向从所述通道脱出,该倾斜面也能将层压带朝向所述通道的入口引导。
在所述带盒中,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适于限制所述层压带的在与穿过所述通道的所述层压带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在层压带的沿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受到第一面和第二面限制的同时该层压带能够穿过所述通道。
在所述带盒中,所述胶带限制构件可适于限制所述双面胶带的沿所述带进给辊的径向向外方向上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可靠地限制双面胶带的沿所述带进给辊的径向向外方向上的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带式打印机1的透视图,其中带盒盖6被关闭;
图2是用于说明带盒30和带盒容纳部8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带式打印机1的电气构造的框图;
图4是在带盒30被安装且压板保持器12处于待用位置的情况下带盒容纳部8的平面图;
图5是在带盒30被安装在带盒容纳部8中且压板保持器12处于打印位置的情况下,带进给辊46周围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6是带盒30的带进给辊46周围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7是在带盒30被安装在带盒容纳部8中、压板保持器12处于待用位置且层压带50在带盒30的带通道63之外的情况下,带进给辊46周围区域的放大平面图;
图8是带进给程序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执行带进给程序时进行的处理阶段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在执行带进给程序时进行的处理阶段的图;并且
图11是用于说明在执行带进给程序时进行的处理阶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请注意,所参考的附图将用于说明能够采用的技术特征,在附图中描述的装置构造等仅是说明性示例,本发明决不限于此。
首先,将参考图1到7来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带式打印机1和带盒30的构造。在对本实施例的说明中,图1的左下侧和右下侧分别是带式打印机1的正面(前表面)侧和右面侧。此外,图2的上侧、下侧、右下侧和右上侧是带盒30和带式打印机1的上侧、下侧、正面(前表面)侧和右面侧。
在本实施例中,将对层叠式带盒的示例进行说明,其中安置有作为透明薄膜的薄膜带59、双面胶带58和墨带52(参考图4)。对于该层叠式带盒30,在薄膜带59上进行打印,然后双面胶带58被粘附到薄膜带59的已打印表面。因而,能够保护该已打印表面。带式打印机1被构造为通用装置,它不仅能够使用层叠式带盒30而且能够使用其它类型的带盒。其它类型带盒的示例可包括:仅包含热敏带的热式带盒、包含热敏带及双面胶带的热层叠式带盒,和包含打印带及墨带的接收器式带盒等。在本实施例中,粘附有双面胶带58的薄膜带59将被称为“层压带50”。另外,薄膜带59、双面胶带58和层压带50在某些情况下将被统称为“带”。
将参考图1来说明带式打印机1的外观。该带式打印机1包括在平面图中为大致矩形形状的主体盖2。主体盖2覆盖并保护内部结构。包括用于输入字符、符号、数字等的字符键、电源键3A和各种功能键的键盘3被设置在主体盖2的顶面侧上。在键盘3的后侧,设置有能够显示输入字符的显示器5。在显示器5的后侧,设置有带盒盖6,该带盒盖6能够在更换带盒30(在后面描述)时被打开和关闭,带盒盖6的打开和关闭的轴位于带式打印机1的后表面侧上。带盒盖6为下面描述的带盒容纳部8而设置。另外,尽管在图中未示出,但在主体盖2和带盒盖6的左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将已打印带排出到外部的排出狭缝。
接下来,将参考图2来说明带盒容纳部8。带盒容纳部8是主体盖2的一部分,它形成为凹部。带盒容纳部8被设置到显示器5的后侧。当带盒盖6被关闭时,带盒容纳部8被带盒盖6覆盖并保护。如图2所示,带盒容纳部8具有与箱状盒壳体31的外部形状相匹配的凹入形状,使得当带盒盖6打开时带盒30能够从上方被安装,所述箱状盒壳体31构成带盒30的外形。
在带盒容纳部8中设置有进给机构、打印机构、切割机构等。进给机构从带盒30中拉出带并进给该带。打印机构在该带的表面上打印字符等。切割机构将该带切断。在带盒容纳部8的前侧中央处,设置有头保持器74。包括加热元件(图中未示出)的热头10被安置在头保持器74上。在头保持器74的斜后方设置有对稍后将描述的墨带卷取卷轴44(参考图4)进行旋转驱动的墨带卷取轴95。在头保持器74的左侧稍后方设置有对稍后将描述的带进给辊46(参考图4)进行旋转驱动的带驱动轴100。此外,在带盒容纳部8的外部设置有带进给马达23,以通过借助于图中未示出的齿轮组将驱动力传递给墨带卷取轴95和带驱动轴100来将它们旋转地驱动。在带盒容纳部8的外部,在带盒容纳部8的左侧向前的位置上,设置有切割机构17(参考图4)。该切割机构17由切割器马达24(参考图3)驱动并切断从稍后将描述的带盒30的带排出口49排出的带。
在头保持器74的前方,设置有臂形压板保持器12。压板保持器12在一端由轴支撑部12A支撑,使得该压板保持器12可以水平摆动。在压板保持器12的后表面上、即在与热头10相面对的表面12B上设置有多个检测开关210(参考图4)。每个检测开关210均向后突出,使得它与被安置在带盒容纳部8中的带盒30的前表面(更具体地,与稍后将描述的臂部34的前表面)相面对。当每个检测开关210未被按压时,其处于突出状态从而是“关”,而当其被按压时,其处于缩回状态从而是“开”。在带盒30的前表面中以与带的类型相对应的图案设置有孔眼。当带盒30被安装在带盒容纳部8中时,检测开关210被选择性按压。此时,基于检测开关210的“开”和“关”状态的组合,能够检测出带盒30是否被安装以及带的类型。如果所有检测开关210均处于“关”状态,则能够检测出如下状态:带盒30未被安装。
在压板保持器12的自由端附近,压板辊15被可旋转地支撑在与热头10相对应的位置上。在压板保持器12的自由端处,可移动进给辊14被可旋转地支撑在与带盒30的带进给辊46相对应的位置上。带进给辊46可以装配有带驱动轴100。
压板保持器12的自由端被构造成使得该自由端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机构与带盒盖6的打开和关闭相关联地摆动。具体地,当带盒盖6被关闭时,压板保持器12的自由端移动到带盒容纳部8内的打印位置(参考图5)。在该打印位置上,压板辊15和可移动进给辊14分别被压到热头10和带进给辊46上,且能够进行打印。当带盒盖6被打开时,压板保持器12的自由端移动到带盒容纳部8之外的待用位置(参见图4)。在该待用位置,压板辊15和可移动进给辊14分别与热头10和带进给辊46分离,且带盒30能够被从带盒容纳部8中移除。
接下来,将参考图3来说明带式打印机1的电气构造。如图3所示,带式打印机1设置有形成在控制板上的控制电路部400。该控制电路部400包括:控制各个装置的CPU401,以及通过数据总线410连接到CPU401的ROM402、CGROM403、RAM404、输入/输出接口411等。
包括稍后将描述的带进给程序的、用于控制带式打印机1的各种类型的程序被存储在ROM402中。CPU401根据被存储在ROM402中的各种类型的程序来进行各种类型的计算。可由带进给程序参照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和表也被存储在ROM402中。可用于字符打印的打印点图案数据被存储在CGROM403中。RAM404可以在各种类型的程序的执行中使用,各种类型的数据、标志等被存储在RAM404中。
检测开关210、包括电源键3A的键盘3、液晶驱动电路(LCDC)405和驱动电路406至408等被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411。LCDC405具有用于将显示数据输出到显示器(LCD)5的视频RAM(图中未示出)。驱动电路406至408分别驱动热头10、带进给马达23和切割器马达24。
接下来将参考图2来说明带盒30的概略构造。带盒30包括具有顶面30A、底面30B和侧面30C的箱状盒壳体31。在本实施例中,侧面30C包括四个侧面,即:前表面、后表面、左侧面和右侧面。双面胶带58、薄膜带59和墨带52(参考图4)被安装在盒壳体31内。盒壳体31通过使上壳体31A和下壳体31B沿竖直方向结合而形成。
顶面30A和底面30B的整个外周可以不总是被侧面30C围绕。例如,侧面30C的一部分(例如后表面)可以包括使盒壳体31的内部向外露出的孔眼。此外,在面对该孔眼的位置上,可设置将顶面30A和底面30B相连的凸部。
在盒壳体31中,设置有支撑孔65、66、67和64。请注意,图2中仅示出了上壳体31A中的支撑孔65、66、67和64,但是在下壳体31B中也设置有对应的支撑孔65、66、67和64。支撑孔65、66、67和64在盒壳体31内分别可旋转地支撑第一带卷轴40、第二带卷轴41(参考图4)、墨带卷取卷轴44和带进给辊46。在盒壳体31的前侧上设置有头插入部39,头保持器74插入到该头插入部39中。头插入部39是沿竖直方向贯穿该带盒30的空间。头插入部39在盒壳体31的前表面的中央偏左的位置处向前侧敞开。在下文中,从盒壳体31的右前部向左延伸的部分将被称为臂部34。头插入部39的位于臂部34的端部左侧的前述敞开部将被称为敞开部77。
在臂部34的前端设置有沿盒壳体31的竖直方向延伸的狭缝形出口34A。薄膜带59和墨带52被在臂部34内引导且通过该出口34A朝向敞开部77排出。在敞开部77处,使用墨带52通过热头10在所排出的薄膜带59上进行打印。更具体地,当压板保持器12处于打印位置(参考图5)时,薄膜带59和墨带52在敞开部77处被夹在压板辊15和热头10之间。在这种状态下,当通过热头10进行打印时,由墨带52保持的墨被转移到薄膜带59上。
在盒壳体31的前侧上,在头插入部39的敞开部77的左侧,在上方和下方设置有一对限制构件36。每个限制构件36均包括沿竖直方向(带的带宽度方向)限制薄膜带59的基部和防止薄膜带59向前偏移的突出部。在盒壳体31的前侧的左端处设置有层压带限制构件60。该层压带限制构件60具有带排出口49,层压带50通过该带排出口49从带盒30排出。通过带排出口49排出的层压带50从设置在带盒容纳部8外部的切割机构17的两个刀片之间经过,被切断并引导到图中未示出的排出狭缝,并且被排出到带式打印机1的外部。
接下来,将参考图4和5来说明带盒30的内部结构。请注意,为了更容易说明,图4和5示出了在移除上壳体31A的情况下(同样适用于图6和7)带盒30被安置在带盒容纳部8中的状态。第一带卷轴40朝向盒壳体31内的左后方设置且以支撑孔65作为其轴线被可旋转地支撑。双面胶带58在一个表面上具有剥离纸,且双面胶带58卷绕在第一带卷轴40上使得剥离纸面向外侧。第二带卷轴41朝向盒壳体31内的右后方设置且以支撑孔66作为其轴线被可旋转地支撑,薄膜带59卷绕在该第二带卷轴41上。墨带卷轴42朝向盒壳体31内的右前方设置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墨带52卷绕在该墨带卷轴42上。
在第一带卷轴40和墨带卷轴42之间,墨带卷取卷轴44以上壳体31A和下壳体31B的支撑孔67作为其轴线被可旋转地支撑。墨带卷取卷轴44由墨带卷取轴95可旋转地驱动。墨带卷取卷轴44从墨带卷轴42拉出墨带52且卷取已被用于打印字符的墨带。离合弹簧(附图中未示出)被附接到墨带卷取卷轴44的下部,以防止所卷取的墨带52由于墨带卷取卷轴44的反向旋转而变松。
圆柱形的引导构件71、72分别设置在墨带卷轴42的右方和右前方。引导构件71、72将从第二带卷轴41拉出的薄膜带59朝向臂部34的内部引导。
引导壁47被设置在头插入部39的左侧,位于限制构件36的后方。引导壁47将已使用的墨带52与被引导到限制构件36的薄膜带59分离,且将墨带52朝向墨带卷取卷轴44引导。通过墨带卷取卷轴44的旋转驱动而从墨带卷轴42拉出的墨带52被用于通过热头10打印,被引导壁47引导并被卷绕到墨带卷取卷轴44上。
圆柱形的带进给辊46被设置在第一带卷轴40的前方,且圆柱形的带进给辊46以其轴线在竖直方向上的方式被支撑孔64(参考图2)可旋转地支撑。在带盒30已被安置在带式打印机1中且压板保持器12的自由端已移动到打印位置(参考图5)的状态下,带进给辊46与被设置在压板保持器12的自由端侧上的可移动进给辊14相面对。带进给辊46沿着其外周表面45的右前部将双面胶带58朝向稍后将描述的层压带限制构件60引导。
当压板保持器12处于打印位置时,带进给辊46和可移动进给辊14处于互相挤压状态。此时的在带进给辊46和可移动进给辊14之间的部分在下文中将被称为夹压部33(参考图5)。在该夹压部33中,带进给辊46和可移动进给辊14将双面胶带58和薄膜带59一起夹持在它们之间,并将这些带粘附在一起以形成层压带50。然后,带进给辊46与可移动进给辊14协同操作以将被夹持在夹压部33处的层压带50朝向层压带限制构件60进给。通过带进给辊46和可移动进给辊14的联合操作,双面胶带58被从第一带卷轴40拉出且薄膜带59被从第二带卷轴41拉出。
限制壁43从带进给辊46的右侧延伸到该带进给辊46的右前侧。限制壁43适于限制双面胶带58的在带进给辊46的径向向外方向上的运动。在平面图中,限制壁43被形成为与带进给辊46的外周表面45相匹配的圆弧形。限制壁43被设置成与外周表面45分离且面向外周表面45的如下部分:双面胶带58被沿着该部分引导。此外,限制壁43的面向外周表面45一侧的表面被形成为沿周向方向的一系列台阶(在平面图中为锯齿形)。限制壁43的具有一系列台阶的表面与双面胶带58的未被剥离纸覆盖的表面相面对。即使双面胶带58与具有一系列台阶的限制壁43接触,双面胶带58也能够容易地剥离,因为接触表面积小。
层压带限制构件60被设置在带进给辊46的左前方。层压带限制构件60适于限制层压带50的在该层压带50的厚度方向上、即与层压带50的表面垂直的方向(盒壳体31的前后方向)上的运动,且适于将层压带50通过带排出口49排出到带盒30的外部。
将参考图5来说明层压带限制构件60的详细结构。该层压带限制构件60包括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该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彼此相对,使得它们沿厚度方向将薄膜带59夹在中间。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中的每一个均是沿盒壳体31的竖直方向延伸的柱状构件,且在平面图中大致为矩形。第一构件61被设置在后侧,而第二构件62被设置在前侧。换言之,第二构件62比第一构件61设置得离所述带进给辊46远。
作为第一构件61的前表面的第一面611面向第二构件62。第一面611面向所述层压带50的双面胶带58侧上的表面,且限制层压带50的、在与层压带50的表面垂直的这些方向中的朝向双面胶带58侧的方向(朝向盒壳体31的后方)上的运动。第一面611在其相对于层压带50的进给方向的下游端处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倾斜离开所述层压带50。
作为第二构件62的后表面的第二面621面向第一构件61。第二面621面向所述层压带50的薄膜带59侧上的表面,且限制层压带50的、在与层压带50的表面垂直的这些方向中的朝向薄膜带59侧的方向(朝向盒壳体31的前方)上的运动。第二面621大体上平行于第一面611。第二面621在其相对于层压带50的进给方向的上游端处包括倾斜面622。该倾斜面622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倾斜离开所述层压带50。第二面621的上游边缘与第一面611的上游边缘相比位于进给方向上的下游。换言之,第二构件62沿着层压带50的进给方向的长度比第一构件61沿着层压带50的进给方向的长度短。
在第一构件61的第一面611和第二构件62的第二面621之间,沿着带盒30的左右方向形成带通道63,层压带50通过该带通道63被进给。带通道63在相对于层压带50的进给方向的下游端(图5的左端)处包括带排出口49。层压带50能够通过该带排出口49排出到外部。带通道63的相对于带盒3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带进给辊46的前端的位置相同。如果带通道63的沿层压带50的进给方向的长度被限定为L1,并且限制壁43和带进给辊46的外周表面45之间的距离被限定为L2,则长度L1大于距离L2(L1>L2)。
接下来,将参考图4来说明双面胶带58、薄膜带59和层压带50在带盒30内部的进给路径。
将说明薄膜带59的进给路径。沿顺时针方向卷绕在第二带卷轴41上的薄膜带59被从第二带卷轴41的右侧向前拉出,且被进给到带盒30的右前部。然后,薄膜带59通过引导构件71、72向左弯曲且到达臂部34。薄膜带59在臂部34中被向左进给且经由在臂部34的左端处形成的出口34A被朝向敞开部77排出。所排出的薄膜带59被进一步向左进给,薄膜带59沿竖直方向(带宽度方向)的运动被限制构件36的基部限制,并且薄膜带59被朝向带进给辊46的前方引导。
将说明双面胶带58的进给路径。沿逆时针方向卷绕在第一带卷轴40上的双面胶带58被从第一带卷轴40的左侧向前拉出。已经向带盒30的前方拉出的双面胶带58被沿着外周表面45在带进给辊46的右前部处向左弯曲。外周表面45的与双面胶带58接触的部分的周向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或大于外周表面45的整个圆周长度的四分之一(1/4)。已经从后方向前方、即从第一带卷轴40向带供辊46进给的双面胶带58被沿着带进给辊46的外周表面45的右前部以锐角弯曲且被向左(向带进给辊46的前方)进给。
在带进给辊46的前端(夹压部33)处,薄膜带59和双面胶带58由带进给辊46和可移动进给辊14夹持并粘附到一起。这样,由薄膜带59和双面胶带58形成层压带50。
将说明层压带50的进给路径。层压带50由粘附到一起的薄膜带59和双面胶带58形成。因此,层压带50的进给路径被形成在这些带的进给路径的下游端部处,其中双面胶带58的进给路径和薄膜带59的进给路径会合并彼此重叠。形成在夹压部33处的层压带50通过带进给辊46和可移动进给辊14的联合操作而被朝向层压带限制构件60的带通道63的入口向左进给。层压带50穿过带通道63且通过带排出口49被排出到带盒30的外部。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带盒30中,在带盒30未被安装在带式打印机1中的状态下,例如当带盒30出厂时或层压带50已被切断时,薄膜带59在从出口34A到带进给辊46的前方的部分上向外露出,如图2所示。另外,层压带50从带进给辊46的前方到带通道63的入口、也在带排出口49的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向外露出。因此,当带盒30被移除时,当它被存储时,当带式打印机1在电源关闭的情况下未被使用时,例如,薄膜带59或层压带50可能受到外力,例如使用者的接触。
将参考图6来说明当层压带50或薄膜带59由于受到外力而被向着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时各个带的运动。如果薄膜带59或层压带50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则粘附到薄膜带59上的双面胶带58也和薄膜带59一起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
在夹压部33的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侧上,双面胶带58与薄膜带59分离且被沿着不同的进给路径进给。因此,如果双面胶带58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则在夹压部33的上游侧上,与薄膜带59独立地,双面胶带58的与带进给辊46(参考图5)的外周表面45接触的部分与外周表面45分离且沿带进给辊46的径向向外方向弯曲。弯曲的双面胶带58撞到被设置成在外周表面45的径向向外方向上与外周表面45分离的限制壁43上。已撞到该限制壁43的双面胶带58的沿限制壁43的方向上的运动被限制,使得双面胶带58不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更上游推压。
在这种情况下,从双面胶带58与外周表面45接触的状态到双面胶带58撞到限制壁43的状态,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的双面胶带58的长度几乎与外周表面45及限制壁43之间的距离L2相同。因此,双面胶带58的能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的长度的最大值几乎等于距离L2。以另一种方式表述,双面胶带58的能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的长度不大于距离L2。因为双面胶带58在夹压部33处被粘附到薄膜带59,所以,薄膜带59的能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的长度等于双面胶带58的能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的长度,即不大于距离L2。
如上所述,带通道63的长度L1大于距离L2(L1>L2)。因此,即使在层压带50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的情况下,通常,层压带50的前端(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下游侧上的端部)与带通道63的入口(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侧上的端部)相比也不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更上游移动。因而,由于使长度L1大于距离L2,所以能够防止层压带50从带通道63脱出。
将参考图5和6来说明当带盒30被安装在带盒容纳部8中且打印机1开始打印操作时各个带的运动,其中在带盒30中,双面胶带58与限制壁43接触。
将说明层压带50的运动。如图6所示,至少层压带50的下游端位于带通道63内。如果在这种状态下开始打印操作,则带进给辊46和可移动进给辊14(参考图5)夹持双面胶带58和薄膜带59以形成层压带50且将该层压带50向左进给。因此,层压带50在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受到限制的同时被通过带通道63向左进给。然后,层压带50通过排出口49被排出到带盒30的外部。这样,层压带50能够返回到进给路径。
将说明双面胶带58的运动。双面胶带58通过带进给辊46和可移动进给辊14被粘附到薄膜带59。如此形成的层压带50被向左进给。首先,弯曲部分被进给且粘附到薄膜带59。当已经进给的带的长度变得等于或大于已被向上游推压的长度时,不再存在弯曲部。因此,如图6所示的已与限制构件43接触的双面胶带58再次与外周表面45接触,如图5所示。这样,双面胶带58能够返回到进给路径。
当双面胶带58弯曲时,双面胶带58的与限制构件43接触的部分粘着到限制壁43。但是,因为限制壁43的面向外周表面45的一侧的表面形成为一系列台阶,所以双面胶带58和限制壁43之间的接触面积小,因此粘着力小。因此,当双面胶带58被进给时,双面胶带58可以从限制壁43容易地剥离。这样,即使双面胶带58部分地粘着到限制壁43,也不影响双面胶带58的进给。
至于薄膜带59,同样,当已经通过带进给辊46和可移动进给辊14进给的薄膜带59的长度变得等于或大于已经被向上游推压的长度时,不再存在弯曲部分。然后,薄膜带59能够返回到进给路径。
在外力大于双面胶带58的弹性力的情况下,双面胶带58可能在它撞到限制壁43之后进一步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层压带50可能从带通道63脱出。将参考图7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层压带的运动。
如上所述,在层压带限制构件60中,第一面611的上游边缘与第二面621的上游边缘相比位于相对于带进给方向的上游。因此,即使在层压带50的前端从带通道63脱出的情况下,也能限制层压带50的前端在朝向带进给辊46(朝向盒壳体31的内部)的方向上的运动。另外,能够防止层压带50在朝向带进给辊46的方向上进入内部。
如果层压带50的前端朝向带进给辊46进入带盒30的内部,使用者可能难以将层压带50从盒壳体31的内部拉出并将它放回到正确的进给路径。另一方面,如果层压带50的前端已经朝向盒壳体31的外侧方向出来,如图7所示,则使用者能够简单地通过将层压带50插入到带通道63中而将层压带50放回到正确的进给路径。
可替代地,层压带50能够以如下方式返回到正确的进给路径。当带式打印机1的带盒盖6被关闭时,压板保持器12朝向带盒30移动。然后,如图7所示,被设置在压板保持器12的自由端侧上的可移动进给辊14与延伸到带盒30外部的层压带50接触,并将层压带50朝向带盒30(带进给辊46)推回。可移动进给辊14经由层压带50按压带进给辊46。然后,可移动进给辊14和带进给辊46一起将层压带50朝向带通道63的入口进给。这样,层压带50能够容易地返回到进给路径。
如上所述,第二构件62的与层压带50相面对的第二面621在其相对于层压带50的进给方向的上游端处包括倾斜面622。该倾斜面622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倾斜离开(从后向前)层压带50。因此,即使层压带50的前端与带通道63的入口的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的正确进给路径相比位于前方,该倾斜面622也能够将层压带50引导到带通道63。
接下来,将说明通过带式打印机1进行的打印操作的概述。在已知的带式打印机中,在设定为前页边空白的长度比带的切割位置和打印头之间的长度(下文中称为“头到切割器的距离”)短的情况下,前页边空白的长度和在前页边空白的前侧上的作为不需要部分而被切断的部分的长度之和总是等于“头到切割器的距离”。换言之,在所设定的前页边空白的长度比“头到切割器的距离”短的情况下,不管前页边空白的设定如何,在一次打印中总是在打印区域的前侧上消耗等于“头到切割器的距离”的带的长度。作为不需要部分而被切断的部分是白白消耗的部分,它既不用作打印区域又不用作前页边空白,因此希望减少带的消耗量。因此,本发明的带式打印机1被构造成使得带式打印机1能够进行如下处理,使得在一次打印中在打印区域的前侧上必然消耗的带的部分的长度比“头到切割器的距离”短。
在下面的说明中,沿着层压带50的进给方向从热头10在薄膜带59上打印的打印位置到层压带50被切割机构17切断的切割位置的长度(“头到切割器的距离”)被限定为L3。在本实施例中,长度L3可以是25毫米(mm)。请注意,除了打印位置和切割位置之间的物理距离之外,长度L3也可以包括在打印期间必需的距离,例如带进给马达23加快和变慢所需的距离等。
当通过带式打印机1在带上进行打印时,使用者可以预先相对于打印区域(带的将在其上进行打印的部分,参考图9)设定前页边空白(相对于打印区域在前侧上的页边空白)的预期长度N(毫米;mm)。长度N的设定能够通过键盘3的操作来实现,且长度N被存储在RAM404中。当使用者没有设定长度N时,从ROM402中读取等于长度L3的25毫米的值来作为缺省值并将其设定为长度N。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说明更容易,在使用者已经将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设定为小于25毫米(小于长度L3)的值的情况下,将在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被设定为25毫米的情况下进行打印。
在带式打印机1中,使用者也能够自由决定是否节约在一次打印中带的消耗量。带被节约使用的模式(经济模式)被设定为缺省的。如果使用者设定了带不被节约使用的模式(普通模式),指示当前模式是普通模式的标志被存储在RAM404中。在经济模式下,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被以带节约量α(毫米)缩短,然后在该带上进行打印。
带节约量α可以根据带式打印机1的结构、使用层压带限制构件60的带通道63的长度L1、限制壁43和带进给辊46的外周表面45之间的距离L2,以及夹压部33和带排出口49之间的长度L4之一作为基准来设定,上述长度L1、距离L2和长度L4均在图5中示出。长度L1、距离L2和长度L4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根据带式打印机1的设计而改变。这样,例如,L1、L2和L4中最短的一个可以用作带节约量α的基准长度,带节约量α本身可以被设定为比基准长度短的长度(不大于基准长度的长度)。
将带节约量α设定为不超过基准长度的长度的原因是为了可靠防止在带进给马达23被反向驱动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问题。例如,能够防止导致卡纸的如下问题,即:层压带50的前端从带通道63或夹压部3脱出且不能返回到正确进给路径的问题,以及双面胶带58撞到并粘着到限制壁43的问题。此外,为了获得尽可能长的带节约量α,希望使带节约量α接近基准长度。
根据本实施例的带式打印机1被设计为使得距离L2在L1、L2和L4中最短。因此,距离L2用作基准长度,并且,比距离L2短的长度(例如2.5毫米)被设定为带节约量α且被存储在ROM402中。因此,在经济模式下,如果使用者已经设定的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小于L3(25毫米),则在每次打印中从打印区域向前端被消耗的带的部分的长度为22.5毫米,这与在普通模式下消耗的长度相比节约了2.5毫米。
在带式打印机1中,在电源刚被开启以及在带盒30刚被安装或移除的情况下,即使已经设定了经济模式,也不进行节约带消耗量的操作。在电源已被开启之后,在带盒30已被更换之后等情况下,带的前端不必处于切割机构17的切割位置。更具体地,可能存在如上所述的情况:带的前端已经受到外力和已被向着相对于带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在出现这种状态的情况下,不进行节约带消耗量的操作能够可靠防止层压带50的前端从带通道63或夹压部33脱出,也能够防止双面胶带58与限制壁43形成接触。
为了进行如下处理即不进行节约带消耗量的操作,在带式打印机1中,当电源通过键盘3的电源键3A的操作而开启时,供应到带式打印机1的电源从“关”状态变化到“开”状态,指示电源开启的标志被以“开”状态存储在RAM404中。以相同的方式,当带盒30被安装或移除使得检测开关210的“开”、“关”状态发生变化时,指示带盒30已被安装或移除的标志被以“开”状态存储在RAM404中。通过参考该标志,CPU401在根据稍后将描述的带进给程序的处理中确定是否进行节约带消耗量的操作。
下文中,将参考图8到11来说明带式打印机1在打印期间的操作的具体示例。在本实施例中,使CPU401进行图8所示的处理的带进给程序是被称为带式打印机1的主程序的子例程的程序,并且它对与带的进给等有关的处理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程序的构造显然只是一个示例,该程序也可以例如是独立程序或与其它程序进行并行处理的程序。
当CPU401接收到在带上打印的命令时,CPU401执行图8所示的根据带进给程序的处理。如图8所示,首先,进行从RAM404中读取设定值的操作(步骤S1),并读取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带节约量α、当前模式、各种类型标志的状态等。检查指示电源是否开启的标志的状态以及指示带盒30是否已被安装或被移除的标志的状态。如果这些标志中的至少一个标志是“开”状态(步骤S3处为“是”),假定将在电源开启之后和带盒30的安装或移除之后中的一种情况下第一次在带上进行打印,则CPU401进行到步骤S5。不管设定了哪种模式,在不进行节约带消耗量的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5到S29的处理进行带的进给。
在步骤S5中,CPU401检查已被设定为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的长度是否至少为L3(25毫米)。在该长度小于L3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7到S15的处理,而在该长度至少为L3的情况下,进行步骤S21到S29的处理。首先,在小于L3的长度已被设定为长度N的情况下(在步骤S5处为“否”),该长度N被重写且重新设定为L3(25毫米)(步骤S7)。图9中示出了步骤S7到S15中的处理的具体示例。在图9中,切割机构17的切割位置由C指示,热头10的打印位置由H指示。另外,左右方向是进给方向,左侧是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在带进给的每个阶段,使用C和H作为基准点来指示该带的进给状态(图10和11同样如此)。在步骤S7中,如图9中的阶段1所示,相当于热头10和切割机构17之间的长度L3的25毫米被设定为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
如图8所示,带进给马达23被正向驱动(步骤S9),并且开始在打印区域的打印(步骤S11)。打印处理的细节是公知的,所以将省略其说明。在带被进给时进行打印,当带已被进给了根据打印数据设定的打印区域的长度时,停止打印(步骤S13)。图9中的阶段2示出了此时的带进给状态。对带进给马达23的驱动继续进行,带被进给长度N,以便确保与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相同长度的后页边空白作为打印区域的后侧上的页边空白(步骤S15)。在图9中的阶段3示出了此时的带进给状态。
该处理进行到步骤S61,带进给马达23继续被驱动,并且,在带已被进给额外的25毫米(L3)之后,停止对带进给马达23的驱动(步骤S61),并且CPU401返回到根据主程序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切割机构17被根据另一程序驱动,并且当带被切断时,能够产生具有良好外观的带,如图9中的阶段4所指示的,该带在打印区域的前侧上具有长度N的前页边空白,并且在后侧具有上长度N的后页边空白。
在步骤S5处,在已被设定为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的长度至少为L3(25毫米)的情况下(在步骤S5处为“是”),CPU401前进到步骤S21,其中带进给马达23被正向驱动(步骤S21)。图10中示出了步骤S21到S29中的处理的具体示例。当带由于带进给马达23的驱动而被进给等于N减去L3(N-L3)的距离时,打印区域的前边缘到达热头10的位置(步骤S23)。在图10中的阶段1示出了此时的带进给状态。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当带被进给时进行打印(步骤S25)。当带已被进给了根据打印数据设定的打印区域的长度时,停止打印(步骤S27)。在图10中的阶段2示出了此时的带进给状态。
对带进给马达23的驱动继续进行,并且带被进给长度N,以便确保后页边空白(步骤S29)。在图10中的阶段3示出了此时的带进给状态。该处理进行到步骤S61,在带已被进给额外的长度L3之后,停止对带进给马达23的驱动(步骤S61)。CPU401返回到根据主程序的处理。当带被切割机构17切断时,产生了具有良好外观的带,如图10中的阶段4所指示的,其中在打印区域的前侧上已形成具有长度N(至少为L3)的前页边空白,且已在后侧上以相同的方式形成具有长度N(至少为L3)的后页边空白。
在步骤S3中,如果指示电源是否开启的标志的状态和指示带盒30是否已被安装或移除的标志的状态都是关状态(在步骤S3处为否),则假定在带上的本次打印是在电源开启之后将进行的至少第二次打印处理,且在前次打印处理和本次打印处理之间带盒30没有被移除或安装,于是CPU401进行到步骤S31。在将根据模式的设定来进行节约带消耗量的操作的情况下,通过步骤S31到S59中的处理来进行带的进给。
在步骤S31中,以与上述步骤S5中相同的方式,CPU401检查已被设定为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的长度是否至少为L3(25毫米)。如果该长度N至少为L3(在步骤S31处为“是“),则进行步骤S51到S59的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该带的在前次打印后残留在热头10和切割机构17之间的部分将没有任何浪费地被用作本次打印的前空边空白。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管设定了哪种模式,将在步骤S51、S53、S55、S57和S59中按顺序进行的处理分别与上文说明的步骤S21、S23、S25、S27和S29中的处理相同。因此,在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已被设定为至少L3的情况下,由于步骤S21到S29的说明也适用于其,所以将省略步骤S51到S59的说明。
如果小于L3(25毫米)的长度已被设定为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步骤S31处为“否“),则进行步骤S33到S49(或S59)的处理。更具体地,如果模式已被设定为普通模式,则步骤S35和S47中的关于是否已设定经济模式的判断处理的结果为“否”,因此,在步骤S33、(步骤S35中为“否”)、S41、S43、S45、(步骤S47中为“否”)和S59中进行的处理顺序分别与上文说明的步骤S7、S9、S11、S13和S15中的处理相同。因此,由于步骤S7到S15的说明也适用于其,所以将省略在普通模式的情况下进行的步骤S33到S59的说明,并且,将在下面说明在经济模式的情况下进行的步骤S33到S49中的处理。图11中示出了步骤S33到S49中的处理的具体示例。
如图8所示,在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已被设定为小于L3(步骤S31处为“否”)的情况下,以与步骤S7中相同的方式将长度N重写且重新设定为L3(25毫米)(步骤S33)。在图11中的阶段1示出了此时的带进给状态。由于该模式已被设定为经济模式(步骤S35处为“是”),所以带进给马达23被反向驱动(步骤S37)。该带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进给带节约量α(毫米),并且停止对带进给马达23的驱动(步骤S39)。在图11中的阶段2示出了此时的带进给状态。带的前端位于相对于进给方向从切割位置(C)向上游α毫米的位置。从该位置起,带进给马达23被正向驱动(步骤S41),并且在带被进给时进行打印(步骤S43)。因而,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实质上变为等于L3减去α(L3-α)毫米,带消耗量被减少了节约量α(毫米)。
当带已被进给了根据打印数据设定的打印区域的长度时,停止打印(步骤S45)。在图11中的阶段3示出了此时的带进给状态。由于模式已被设定为经济模式(步骤S47处为“是”),所以带被进给了等于L3减去α(L3-α)的量,以便确保后页边空白(步骤S49)。在图11中的阶段4示出了此时的带进给状态。该处理进行到步骤S61,在带已被进给额外的长度L3后,停止对带进给马达23的驱动(步骤S61),并且CPU401返回到根据主程序的处理。在这种状态下,切割机构17被根据另一程序驱动,并且当带被切断时,产生了具有良好外观的带,如图11中的阶段5所指示的,该带在打印区域的前侧上具有长度L3减去α(L3-α)的前页边空白,在后侧上具有长度L3减去α(L3-α)的后页边空白,。
如上文所说明的,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带式打印机1中,薄膜带59能被夹持在可移动进给辊14和带进给辊46之间的夹压部33中并且能在层压带限制构件60的带排出口49的方向上被引导到带通道63。这样,如果带节约量α被设定为比夹压部33和带排出口49之间的长度L4短,则即使带进给马达23被反向驱动且薄膜带59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进给,也能够防止薄膜带59的前端(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下游端)从夹压部33脱出。此外,在打印之前向上游进给薄膜带59能够使在一次打印中在薄膜带59的打印区域的前侧上将必然被消耗的部分的长度缩短如下的量:即薄膜带59被向上游进给的带节约量α。
此外,如果层压带限制构件60的带通道63的长度L1被用作基准长度且带节约量α被设定为比长度L1短,则即使薄膜带59因反向驱动带进给马达23而被向上游进给,也能够防止薄膜带59的前端(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下游端)从带通道63脱出。可替代地,限制壁43和带进给辊46的外周表面45之间的距离L2可用作基准长度且带节约量α可设定为比距离L2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层叠式带盒30已被安置在带式打印机1中且薄膜带59因反向驱动带进给马达23而被向上游进给,也能够防止由于粘附到薄膜带59的双面胶带58撞到并粘着到限制壁43而引起的卡纸。
因为每个可作为基准长度的L1、L2和L4之间的大小关系根据带式打印机1的设计而变化,所以优选使用L1、L2和L4中最短的一个作为带节约量α的基准长度。此外,如果使带节约量α接近该基准长度,则能够确保带节约量α尽可能长。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带式打印机1中,长度L4最长,长度L1第二长,而距离L2最短(L4>L1>L2)。因此,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如果距离L2被用作基准长度且带节约量α被设定为比L2短,则即使薄膜带59因反向驱动带进给马达23而被向上游进给,也能够防止薄膜带59的前端从带通道63和夹压部33脱出,且也能够防止双面胶带58撞到并粘着到限制壁43。
在被设定为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至少是热头10的打印位置和切割机构17的切割位置之间的长度L3的情况下,在薄膜带59被进给使得从薄膜带59的前端到打印位置之间的长度成为前页边空白的长度之后开始打印。因此,薄膜带59的在打印之前残留在打印位置和切割位置之间的部分可被用作前页边空白,而不会产生任何浪费。
相比之下,在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小于L3的情况下,在薄膜带59被反向进给使得从薄膜带59的前端到打印位置的长度成为前页边空白的长度之后开始打印。因此,在薄膜带59的在打印之前残留在打印位置和切割位置之间的部分中,能够减少从可用作前页边空白的部分突出的部分的长度。薄膜带59的残留在打印位置和切割位置之间的部分是将在一次打印中必然被消耗的部分。不是简单地进给薄膜带59并切断从前页边空白突出的部分,而是薄膜带59被反向进给且过量的部分通过被并入打印区域中而被有效利用,能够减少带消耗中的浪费。
在带式打印机1中,在前次打印结束时的时点上,薄膜带59的前端通常处于切割机构17的切割位置处。另一方面,在带式打印机1的电源已被关闭或在前次打印和本次打印之间的间隔内带盒30已被移除的情况下,如果使用者无意间触及薄膜带59的前端,则例如,薄膜带59可能向上游方向移动。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薄膜带59在打印之前将不被向上游进给。因此,能够防止薄膜带59的前端从带通道63和夹压部33脱出,也能够防止双面胶带58撞到并粘着到限制壁43。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在经济模式下前页边空白的长度被设定为L3减去α(L3-α),则后页边空白的长度也能被设定为L3减去α(L3-α),如果在普通模式下前页边空白的长度被设定为L3,则后页边空白的长度也能被设定为L3。因此,在带的打印区域之前和之后形成的页边空白的尺寸相同,从而改善了带的外观。
在本实施例中,薄膜带59相当于本发明的“打印带”。带通道63相当于“通道”。限制壁43相当于“胶带限制构件”。
在上面说明的实施例中公开的带盒30和带式打印机1可以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层压带限制构件60的第一构件61和第二构件62中的每一个均是从带盒30的底部到顶部连续形成的柱状构件。但是,这些构件的形状不限于该示例。例如,第一构件61可由从上壳体31A向下突出的上限制构件和从下壳体31B向上突出的下限制构件形成。在该上限制构件和下限制构件之间可以有间隙。另外,第二构件62可用相同方式进行修改。
在该实施例中,其中安装有双面胶带58、薄膜带59和墨带52的层叠式带盒30被作为带盒的示例而进行说明。带盒30可被构造成所谓的热层叠式带盒,该热层叠式带盒包括如下这种盒壳体31:在该盒壳体31中安装有被卷绕在第一带卷轴40上的双面胶带58和被卷绕在第二带卷轴41上的热敏纸带,但没有安装墨带。
在该实施例的带盒30中,带通道63的长度L1比限制壁43和带进给辊46的外周表面45之间的距离L2长(L1>L2)。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带盒30未安装在带式打印机1中时薄膜带59或层压带50被向着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推压,也能够防止层压带50的前端从带通道63脱出。但是,当仅考虑由于控制带式打印机1的进给而造成的带的节约时,L1可以比L2短。例如,这能够通过如下方式之一来实现:减少带进给辊46的外径;和将限制壁43的位置设置得更远离带进给辊46的外周表面45。在这种情况下,L1可以用作为带式打印机1设定的节约量α的基准长度。同样,对于夹压部33和带排出口49之间的长度L4,如本实施例中所述,节约量α的设定可根据带式打印机1的设计来适当地进行。
在根据带进给程序的处理中,带进给马达23可根据各种条件被反向驱动,例如模式设定的状态、电源的“开”/“关”状态、带盒30的存在与否、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的设定值等,但是否使用这些条件以及如何组合则留给使用者决定。例如,条件可被设定为:如果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小于L3,则总是进行带消耗量的节约(即,在打印之前向上游方向进给所述带)。
在该实施例中,对包含双面胶带58、薄膜带59和墨带52的层叠式带盒30被安装在带式打印机1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如下带盒也可用在带式打印机1中,在该带盒中,双面胶带被卷绕在第一带卷轴上,并且由透明薄膜和不透明薄膜中的一种制成的热敏纸带被卷绕在第二带卷轴上。可替代地,双面胶带也可被省略,也可使用如下带盒之一:包含与胶带组合的热敏纸带的带盒,和包含墨带及与胶带组合的打印带。
根据上面说明的实施例的带式打印机1可被认为是包括带盒、带盒容纳部、进给装置和打印装置的带式打印机。该带盒包括盒壳体、带、第一限制构件和第一辊。该盒壳体具有顶面、底面、前表面和一对侧面。该带是被安置在盒壳体中且在盒壳体中被沿着第一进给路径进给的打印介质。第一限制构件被设置在第一进给路径的下游端。第一限制构件具有所述带从中穿过的通道,并且在该通道的下游端处具有排出口,带通过该排出口排出到盒壳体的外部。第一限制构件适合利用所述通道的内表面中的两个面来限制所述带沿该带的厚度方向上的运动,该两个面被设置在穿过所述通道的带的相对于该带的厚度方向的相反两侧上。第一辊被可旋转地支撑在限制构件的在第一进给路径上的上游侧。带盒可被安装在带盒容纳部中或从该带盒容纳部中移除。进给装置包括沿进给方向进给所述带的第二辊,且沿着第一进给路径进给所述带。打印装置在通过进给装置进给的所述带上进行打印。此外,第一辊和第二辊一起在夹压部处夹持所述带且通过与第二辊协同操作来将带引导到所述通道。在打印装置开始在所述带上打印之前,进给装置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上游方向进给所述带达第一长度,该第一长度比所述夹压部和所述排出口之间的长度短。
在上述实施例中,薄膜带59相当于“带”。层压带限制构件60相当于“第一限制构件”。带通道63和带排出口49分别相当于“通道”和“排出口”。薄膜带59被从第二带卷轴41进给到带排出口49时所沿的路径相当于“第一进给路径”。双面胶带58被从第一卷轴40进给到带排出口49时所沿的路径相当于“第二进给路径”。带进给辊46和可移动进给辊14分别相当于“第一辊”和“第二辊”。对带进给辊46进行旋转驱动的带驱动轴100和通过齿轮组将驱动力传递到该带驱动轴100的带进给马达23相当于“进给装置”。热头10相当于“打印装置”。
在带式打印机中,进给装置可以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上游方向进给所述带达第二长度,该第二长度比所述通道的长度短。
在带式打印机中,所述带盒可进一步包括双面胶带和第二限制构件。双面胶带可以被沿着第二进给路径进给,且可在夹压部处被粘附到所述带上。第二进给路径的一部分沿着第一辊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并且,第二进给路径在夹压部处与第一路径会合。第二限制构件可以与第一辊的外周表面的作为第二进给路径的一部分的部分相面对,并且可沿相对于第一辊径向向外的方向设置成使得第二限制构件与所述外周表面以第三长度分离。第二限制构件可适于限制双面胶带沿径向向外方向的运动。此外,进给装置可以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上游方向进给所述带,所进给的长度是第二长度和比第三长度短的第四长度中的较短者。在这种情况下,该实施例中的限制壁43相当于“第二限制构件”。
第二限制构件和第一辊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第三长度可以比第一限制构件的所述通道的长度短。此外,进给装置可以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上游方向进给所述带达第四长度。
带式打印机可以进一步包括:切割装置,该切割装置被设置在所述排出口的位于所述带的第一进给路径上的下游侧,并且切割所述带;和页边空白设定装置,该页边空白设定装置对相对于所述带的进给方向被设置在所述带的在其上进行打印的部分之前和之后的页边空白的长度进行设定。在这种情况下,在通过页边空白设定装置设定的页边空白的长度小于所述打印装置和切割装置之间的第五长度的情况下,进给装置可以在开始在所述带上打印之前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上游方向进给所述带。在页边空白的长度至少为第五长度的情况下,进给装置可在开始在所述带上打印之前不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上游方向进给所述带。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切割机构17相当于“切割装置”。在图8所示的处理的步骤S1中读取已由使用者设定的前页边空白的长度N的CPU401相当于“页边空白设定装置”。
带式打印机可以进一步包括监视带式打印机的电源的“开”状态和“关”状态之间的变化的第一监视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在电源从“关”状态变为“开”状态被第一监视装置检测到之后开始第一次在所述带上打印的情况下,即使页边空白的长度小于第五长度,进给装置也可在开始在所述带上打印之前不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上游方向进给所述带。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根据电源键3A的操作来对指示电源开启的标志进行设定的CPU401相当于“第一监视装置”。
带式打印机可以进一步包括监视带盒已被安装在带盒容纳部中的状态和带盒已被从带盒容纳部中移除的状态之间的变化的第二监视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在从带盒被移除的状态改变到安装状态被第二监视装置检测到之后开始第一次在所述带上打印的情况下,即使页边空白的长度小于第五长度,进给装置也可在开始在所述带上打印之前不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上游方向进给所述带。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当检测开关210的“开”状态和“关”状态改变时对指示带盒已被安装或移除的标志进行设定的CPU401相当于“第二监视装置”。
带式打印机可以进一步包括进行设定以在单次打印中减少带消耗量的经济模式设定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在页边空白的长度小于第五长度且已进行减少带消耗量的设定的情况下,进给装置可以在开始在所述带上打印之前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上游方向进给所述带,在所述带被打印之后,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下游方向进给所述带达第六长度,该第六长度是通过从第五长度减去在打印之前所述带被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上游方向进给的长度而计算出的。在页边空白的长度小于第五长度且尚未进行减少带消耗量的设定的情况下,进给装置可以在开始在所述带上打印之前不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上游方向进给所述带,并且,在所述带被打印之后,沿着第一进给路径向下游方向进给带达第五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在图8所示的处理的步骤S1中读取已由使用者设定的模式(经济模式和普通模式之一)的CPU401相当于“经济模式设定装置”。
在带式打印机中,第一限制构件可以包括:第一面侧限制构件,该第一面侧限制构件具有第一面,该第一面是所述两个面中的一个面;和第二面侧限制构件,该第二面侧限制构件具有第二面,该第二面是所述两个面中的另一个面。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第二面侧限制构件,第一面侧限制构件可以被向着盒壳体的内部设置。所述第一面的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边缘与所述第二面的相对于进给方向的上游边缘相比可位于上游。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构件61相当于“第一面侧限制构件”。第二构件62相当于“第二面侧限制构件”。
在带式打印机中,第二面侧限制构件的所述第二面可在下游端侧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相对于进给方向从下游侧朝向上游侧沿离开所述带的方向倾斜。
Claims (4)
1.一种带盒,包括:
盒壳体,所述盒壳体具有顶面、底面和侧面;
作为打印介质的打印带,所述打印带被安置在所述盒壳体内,且在所述盒壳体内被沿着指定的第一进给路径进给;
双面胶带,所述双面胶带被安置在所述盒壳体内,且在所述盒壳体内被沿着指定的第二进给路径进给,所述双面胶带具有两个表面,所述两个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具有以可移除方式粘附到所述一个表面上的剥离材料,并且所述两个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能粘附到所述打印带;
圆柱形的带进给辊,所述带进给辊具有外周表面和沿所述盒壳体的竖直方向延伸的轴线,所述带进给辊由所述盒壳体支撑,且所述带进给辊在所述第二进给路径上沿着所述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引导所述双面胶带,所述一部分沿周向方向的长度等于或大于所述外周表面沿所述周向方向的长度的四分之一;
层压带限制构件,所述层压带限制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带进给辊的在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和所述第二进给路径上的下游侧,并且所述层压带限制构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和所述第二进给路径的下游端处,所述第一进给路径和所述第二进给路径在所述下游端处彼此重叠,所述层压带限制构件包括:
第一构件,所述第一构件具有第一面;
第二构件,所述第二构件被设置为在比所述第一构件离所述带进给辊远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构件相对,并且所述第二构件具有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大体上与所述第一面平行;
通道,所述通道被形成在所述第一构件的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二面之间,所述第二面的在通过所述通道的层压带的进给方向上的上游边缘与所述第一面的在所述进给方向上的上游边缘相比位于下游,所述层压带是由所述打印带和被粘附到所述打印带上的所述双面胶带形成的带;和
带排出口,所述带排出口位于所述通道的下游端处,所述层压带通过所述带排出口被排出到所述盒壳体的外部;和
胶带限制构件,所述胶带限制构件被设置为与所述外周表面的所述一部分相对,所述双面胶带被沿着所述一部分引导,并且所述胶带限制构件被设置为与所述外周表面隔开比所述层压带限制构件的所述通道的长度短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第二构件的所述第二面在所述第二面的沿所述进给方向的上游端处包括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所述进给方向上的下游侧朝向上游侧倾斜离开所述层压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适于限制所述层压带的在与通过所述通道的所述层压带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运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胶带限制构件适于限制所述双面胶带的在所述带进给辊的径向向外方向上的运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56282 | 2009-06-30 | ||
JP2009156282A JP5158029B2 (ja) | 2009-06-30 | 2009-06-30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2009-297502 | 2009-12-28 | ||
JP2009297502A JP5310537B2 (ja) | 2009-12-28 | 2009-12-28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34648A CN101934648A (zh) | 2011-01-05 |
CN101934648B true CN101934648B (zh) | 2015-01-07 |
Family
ID=425379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09208.6A Active CN101934648B (zh) | 2009-06-30 | 2010-06-21 | 带盒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329767A1 (zh) |
EP (1) | EP2448761B1 (zh) |
CN (1) | CN101934648B (zh) |
WO (1) | WO201100162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24591B2 (ja) * | 2011-04-28 | 2015-05-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5857700B2 (ja) * | 2011-12-09 | 2016-02-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ラベル作成装置 |
JP6008168B2 (ja) | 2012-05-02 | 2016-10-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粘着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US9586423B2 (en) * | 2013-03-21 | 2017-03-0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ape cartridge and tape feeding apparatus |
JP6329096B2 (ja) * | 2015-03-19 | 2018-05-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KR102032486B1 (ko) * | 2015-04-03 | 2019-10-15 |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테이프 카트리지 |
JP6812875B2 (ja) * | 2017-03-27 | 2021-01-13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6683179B2 (ja) * | 2017-07-04 | 2020-04-15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
JP2022103783A (ja) * | 2020-12-28 | 2022-07-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用カセット |
JP2023080952A (ja) | 2021-11-30 | 2023-06-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2023080953A (ja) | 2021-11-30 | 2023-06-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15516A (en) * | 1987-07-24 | 1990-04-10 | Hitachi, Ltd. |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ink paper cassette |
CN1990261A (zh) * | 2005-12-28 | 2007-07-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带和打印盒 |
CN101264702A (zh) * | 2007-03-14 | 2008-09-1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盒和带式打印机 |
CN101264701A (zh) * | 2007-03-12 | 2008-09-1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印字带、带盒、带式打印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01372A (en) * | 1974-07-22 | 1975-08-26 | Teletype Corp | Protective cover with viewing window for printers |
NL7606690A (nl) * | 1976-06-21 | 1977-12-23 | Philips Nv | Magneetbdndcassetteapparaat. |
US4880325A (en) * | 1980-03-17 | 1989-11-1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ribbon cassette including means for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ink ribbon contained therein and containing an ink ribbon having end indication means |
FR2554391B1 (fr) * | 1983-11-07 | 1994-05-13 | Canon Kk | Cassette a ruban encreur et appareil d'impression l'utilisant |
JPS60139465A (ja) * | 1983-12-28 | 1985-07-24 | Fuji Xerox Co Ltd | サ−マルヘツド駆動装置 |
DE3439089A1 (de) * | 1984-10-25 | 1986-05-07 | Olympia Werke Ag, 2940 Wilhelmshaven | Farbbandkassette fuer eine schreib- oder aehnliche bueromaschine |
US4892425A (en) * | 1987-01-09 | 1990-01-09 | Hitachi, Ltd. |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sheet cassette therefor |
US4815875A (en) * | 1988-02-01 | 1989-03-28 | Kroy Inc. | Tape-ribbon cartridge and receiver tray with pivoted cover and cam |
US5203951A (en) * | 1988-10-19 | 1993-04-2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alignment mechanism |
US5193919A (en) * | 1989-11-09 | 1993-03-1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ape printer |
US5193949A (en) * | 1991-02-22 | 1993-03-16 | Marantette William F | Arrangement for driving a rotary tool |
JP3008541B2 (ja) * | 1991-04-16 | 2000-02-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リント方法 |
JP2596263B2 (ja) * | 1991-07-22 | 1997-04-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製造方法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
US5350243A (en) * | 1992-01-08 | 1994-09-2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cassette |
US5429443A (en) * | 1992-04-06 | 1995-07-04 | Alp Electric Co., Ltd. |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with ink ribbon feed controller |
US5595447A (en) * | 1992-10-13 | 1997-01-2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ape cartridge and printing device having print medium cartridge |
JP2995314B2 (ja) * | 1992-10-15 | 1999-12-27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および印字装置 |
JP2927146B2 (ja) * | 1993-06-15 | 1999-07-2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3370740B2 (ja) * | 1993-07-23 | 2003-01-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ユニット、テープカセット並びにテープ印字装置 |
JPH0768814A (ja) * | 1993-09-06 | 1995-03-14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JP3378622B2 (ja) * | 1993-09-21 | 2003-02-1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AU122157S (en) * | 1993-12-06 | 1994-12-09 | Dymo Nv | A cassette |
US5411339A (en) * | 1993-12-09 | 1995-05-02 | Kroy, Inc. | Portable printer and cartridge therefor |
JP3212445B2 (ja) | 1994-05-25 | 2001-09-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US6196740B1 (en) * | 1994-05-25 | 2001-03-0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shaped label printing device |
JP3111445B2 (ja) * | 1995-03-29 | 2000-11-2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状ラベル作成装置 |
US6190069B1 (en) * | 1994-05-25 | 2001-02-2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shaped label printing device |
US6042280A (en) * | 1995-05-25 | 2000-03-2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label printing device |
US6132120A (en) * | 1995-03-29 | 2000-10-1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shaped label printing device |
US5620268A (en) * | 1995-03-29 | 1997-04-1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Composite cassette including a tape cassette and a ribbon cassette |
US5727888A (en) * | 1995-03-29 | 1998-03-1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rinter and a composite cassette including a tape cassette and a ribbon cassette used in the printer |
US5659441A (en) * | 1995-06-07 | 1997-08-1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chanical device enclosure for high performance tape drive |
EP0786351B1 (en) * | 1995-08-10 | 2001-10-3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artridge for ink-jet printers and ink-jet printer |
GB9517440D0 (en) * | 1995-08-25 | 1995-10-25 | Esselte Dymo Nv | Printing apparatus |
US5825724A (en) * | 1995-11-07 | 1998-10-20 | Nikon Corporation | Magneto-optical recording method using laser beam intensity setting based on playback signal |
JPH1056604A (ja) * | 1996-08-07 | 1998-02-24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プリンタ内蔵型電子カメラおよび被記録体 |
JPH1110929A (ja) * | 1997-06-25 | 1999-01-19 | Sony Corp | インクリボン、プリンタ装置及びプリント方法 |
JP3711427B2 (ja) * | 1997-09-18 | 2005-11-02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 |
JPH11185441A (ja) * | 1997-12-24 | 1999-07-09 | Aiwa Co Ltd | データストレージ用カセットおよびデータ用記録再生装置 |
US6168328B1 (en) * | 1998-07-01 | 2001-01-0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with a plurality of cassette holder plates |
US6048118A (en) * | 1998-08-07 | 2000-04-11 | Axiohm Transaction Solutions, Inc. | Compact ribbon cassette with integral friction plate |
US6406202B1 (en) * | 1998-11-27 | 2002-06-1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Tape cartridge-holding mechanism and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JP3543659B2 (ja) | 1999-01-25 | 2004-07-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EP1564005B1 (en) * | 1999-08-06 | 2009-05-27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Tape supply cartridge |
US6476838B1 (en) * | 1999-09-03 | 2002-11-05 | Oki Data America, Inc. | Method of driving a thermal print head |
US6485206B1 (en) * | 1999-09-14 | 2002-11-2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Cassette and detecting device for installation thereof |
JP2002042441A (ja) * | 2000-05-19 | 2002-02-08 | Tdk Corp |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JPWO2002032680A1 (ja) * | 2000-10-19 | 2004-02-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及びテープユニット |
US7830405B2 (en) * | 2005-06-23 | 2010-11-09 | Zink Imaging, Inc. | Print head pulsing techniques for multicolor printers |
JP2003285522A (ja) | 2002-03-27 | 2003-10-07 | Brother Ind Ltd | カセット |
USD542334S1 (en) * | 2002-05-15 | 2007-05-08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Tape cartridge for tape printing machine |
USD534203S1 (en) * | 2002-05-15 | 2006-12-26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Tape cartridge for tape printing machine |
JP3994804B2 (ja) * | 2002-06-25 | 2007-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字装置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
KR100466180B1 (ko) * | 2003-03-17 | 2005-01-13 | 변영광 | 버튼 개방식 화장품 케이스 |
JP2004345179A (ja) * | 2003-05-21 | 2004-12-09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及びその冷却ファン制御方法 |
JP4333367B2 (ja) * | 2004-01-06 | 2009-09-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ロールシートホルダ及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JP4001132B2 (ja) * | 2004-07-08 | 2007-10-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CN102152655B (zh) * | 2004-07-30 | 2013-06-19 | 迪默公司 | 标签打印机和标签带盒 |
GB0417795D0 (en) * | 2004-08-10 | 2004-09-15 | Esselte Nv | Cassette locking and ejecting arrangement |
US7841790B2 (en) * | 2004-09-24 | 2010-11-3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Tape printer and tape cassette with IC circuit part |
DE102005007220B4 (de) * | 2005-02-15 | 2007-08-16 | Francotyp-Postalia Gmbh |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m Steuern des Druckens eines Thermotransferdruckgeräts |
US7942594B2 (en) * | 2005-02-24 | 2011-05-17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Ribbon cartridg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
JP2006248059A (ja) * | 2005-03-11 | 2006-09-21 | Brother Ind Ltd | テープ印刷装置、テープ印刷プログラム及び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4561442B2 (ja) * | 2005-03-30 | 2010-10-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4274144B2 (ja) * | 2005-04-25 | 2009-06-03 |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シートカートリッジ |
US7330201B2 (en) * | 2005-09-28 | 2008-02-12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Thermal printe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me |
JP5017840B2 (ja) * | 2005-10-18 | 2012-09-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印刷装置 |
US20080226373A1 (en) * | 2007-03-12 | 2008-09-1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i | Lettering tape, tape cassette, tape printer |
JP2008265278A (ja) * | 2007-03-22 | 2008-11-06 | Brother Ind Ltd | ラベル用テープ、ラベル用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ラベル作成装置 |
WO2010113780A1 (ja) * | 2009-03-31 | 2010-10-0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JP5326950B2 (ja) * | 2009-09-09 | 2013-10-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2010
- 2010-06-17 US US12/817,556 patent/US2010032976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06-18 WO PCT/JP2010/004076 patent/WO2011001625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6-18 EP EP10731612.7A patent/EP2448761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6-21 CN CN201010209208.6A patent/CN10193464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15516A (en) * | 1987-07-24 | 1990-04-10 | Hitachi, Ltd. |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ink paper cassette |
CN1990261A (zh) * | 2005-12-28 | 2007-07-0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打印带和打印盒 |
CN101264701A (zh) * | 2007-03-12 | 2008-09-1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印字带、带盒、带式打印机 |
CN101264702A (zh) * | 2007-03-14 | 2008-09-17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带盒和带式打印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48761A1 (en) | 2012-05-09 |
US20100329767A1 (en) | 2010-12-30 |
CN101934648A (zh) | 2011-01-05 |
WO2011001625A1 (en) | 2011-01-06 |
EP2448761B1 (en) | 2014-07-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34648B (zh) | 带盒 | |
JP5852715B1 (ja) | プリンタ | |
WO2009107534A1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テープ作成装置及びテープ作成システム | |
US8905658B2 (en) |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tape cassette | |
JP5897656B2 (ja) | プリンタ | |
JP5850977B2 (ja) | プリンタ | |
JP6037167B2 (ja) | 印刷装置 | |
KR101892485B1 (ko) | 테이프 카트리지 | |
JP2010179462A (ja) | プリンタ | |
JP2009154438A (ja) | テープ印字システム、テープ印字装置、編集装置 | |
JP4968212B2 (ja) | 印字装置 | |
JP4867933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2009173014A (ja) | テープ印字装置、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6121510B2 (ja) | プリンタ | |
JP2012025165A (ja) | テープ印字システム及びテープ印字装置 | |
EP3521045B1 (en) | Printer and printer control method | |
JP6006522B2 (ja)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ー | |
WO2004011267A1 (ja) | テープ印字装置用のラベル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
JP5119979B2 (ja) | テープ作成装置 | |
JP3864865B2 (ja) | テープ印字装置用のラベル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 |
JP7342349B2 (ja) | カセット及びカセット体 | |
JP2016064548A (ja) | プリンタ | |
US20230219353A1 (en) | Printing cassette including case housing therein printing tape, and label affixed to case and having rfid tag | |
JP5287034B2 (ja) | テープカセット | |
JP6358759B2 (ja) | プリン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