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2860B -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 Google Patents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2860B
CN101872860B CN2010101506949A CN201010150694A CN101872860B CN 101872860 B CN101872860 B CN 101872860B CN 2010101506949 A CN2010101506949 A CN 2010101506949A CN 201010150694 A CN201010150694 A CN 201010150694A CN 101872860 B CN101872860 B CN 1018728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nickel
lithium composite
positive active
composite xo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506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2860A (zh
Inventor
渡边春夫
大山有代
细谷洋介
藤田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037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2848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14436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464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72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28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28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28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电池。该正极活性物质包括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在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的被覆层,其中,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为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被覆层包含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酸度由于被覆层而升高,所述酸度基于在将1.0重量份的主要由镍构成并且在其上形成有被覆层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分散在50重量份的水中后、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沉降的状态下的水的上清液的pH来确定,并且所述pH为小于8.0。

Description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相关申请的引用
本申请包含与分别于2009年4月22日和2009年6月17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9-103791和JP2009-144363中所披露的有关的主题,将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极活性物质、用于制造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诸如摄像机和膝上型个人计算机的便携式设备的普及,对于小型和高容量的二次电池需求已经增加。目前使用的二次电池包括均使用碱性电解液的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然而,这样的电池的电压很低,如约1.2V,因此很难提高能量密度。由于该原因,已经进行了关于使用比重为0.534(其值在固体元素中最低)、电位也很低、并且在金属负极材料中具有每单位重量最大电流容量的锂金属的锂金属二次电池的研究。
然而,在使用锂金属用于负极的二次电池中,当充电时,树枝状锂(枝晶)在负极的表面上析出并且由于充放电循环而生长。枝晶的生长不仅劣化了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特性,而且在最坏的情况下,所生长的枝晶穿透了被配置成使得防止正极与负极接触的隔膜。结果,引起这样的问题:发生内部短路,从而引起热致击穿,由此破坏了电池。
考虑到此,例如,与在JP-A-62-90863中所披露的一样,提出了一种其中使用诸如焦炭的碳质材料作为负极,并且通过嵌入和脱嵌碱金属离子来重复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据此,已经注意到,可以避免前述在重复充电和放电过程中负极的劣化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示出高电位的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那些示出约4V的电池电压的活性物质已经出现,并且受到关注。作为这样的活性物质,已知诸如含碱金属的过渡金属氧化物或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nl chalcogen)的无机化合物。
特别地,从高电位、稳定性和长寿命的观点来看,诸如LixNiO2(0<x≤1.0)和LixCoO2(0<x≤1.0)的主要由镍或钴构成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是最有希望的。尤其是,主要由镍构成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是一种示出相对高电位的正极活性物质。通过在电池中使用这样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期望增加充电电流容量并且增加能量密度。
发明内容
然而,在使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二次电池中,容易引起电池内部的气体生成。由于该原因,涉及电池的内部压力容易升高的问题。特别地,在使用层压膜作为包装(exterior)的电池中,存在由于产生气体而使电池容易膨胀的问题。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气体产生的正极活性物质、用于制造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正极活性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括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在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的被覆层,其中,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是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被覆层包含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酸度由于被覆层而增加;所述酸度基于在将1.0重量份的主要由镍构成并在其上形成有被覆层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分散在50重量份的水中后,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沉降的状态下的水的上清液的pH来确定;并且所述pH小于8.0。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制造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上包覆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以及对主要由镍构成并具有包覆在其上的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进行热处理,其中,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酸度通过包覆步骤和热处理步骤而增加;所述酸度基于在热处理步骤后,在将1.0重量份的主要由镍构成并具有包覆在其上的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分散在50重量份的水中后,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沉降的状态下的水的上清液的pH来确定;并且所述pH小于8.0。
本发明的再一个实施方式涉及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其中,正极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包括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在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的被覆层;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是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被覆层包括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的酸度由于被覆层而增加;所述酸度基于在将1.0重量份的主要由镍构成并在其上形成有被覆层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分散在50重量份的水中后,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沉降的状态下的水的上清液的pH来确定;并且所述pH小于8.0。
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正极活性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括锂复合氧化物以及设置在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的被覆层,其中,锂复合氧化物是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并且被覆层包含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
本发明的再又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制造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上包覆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以及对主要由镍构成并具有包覆在其上的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的锂复合氧化物进行热处理。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其中,正极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包括锂复合氧化物以及设置在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的被覆层;锂复合氧化物是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并且被覆层包含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另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再一个实施方式,可以抑制在充电状态下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氧化活性。而且,据此,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等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的分解。而且,可以减少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中包含的碳酸根。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方式、再又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另外一个实施方式,用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包覆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根据该构造,可以抑制在充电状态下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氧化活性。而且,据此,可以抑制非水电解液等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的分解。而且,可以通过包覆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来减少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中包含的碳酸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抑制由于非水电解液组分等的分解所引起的气体生成。而且,可以抑制由于正极活性物质自身的气体生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构成例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沿图1所示的卷绕电极体的II-II线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4是放大地示出了图3所示的卷绕电极体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下面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实例,并且进行了各种技术上优选的限定。然而,应该了解,在下面的描述中,除非另外指出,否则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以下面的顺序进行描述。
1.第一实施方式(正极活性物质)
2.第二实施方式(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3.第三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一实例)
4.第四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二实例)
5.第五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三实例)
6.第六实施方式(正极活性物质的第二实例)
7.第七实施方式(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例)
8.第八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四实例)
9.第九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五实例)
10.第十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六实例)
11.其它实施方式(变形例)
1.第一实施方式(正极活性物质):
首先,为了使得容易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描述了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相关的技术背景。
可以使用例如镍酸锂(LiNiO2)和通过用其它金属置换镍酸锂中的一部分镍所获得的镍系氧化物的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作为用于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而且,可以使用例如钴酸锂(LiCoO2)和通过用其它金属置换钴酸锂中的一部分钴所获得的钴系氧化物的主要由钴构成的复合氧化物作为用于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
与主要由钴构成的复合氧化物相比,因为钴是在自然资源中不稳定并且昂贵的材料,其含量很少,所以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的经济性很高。此外,与主要由钴构成的复合氧化物相比,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具有其电流容量很大的优势,并且期望进一步增大这样的优势。
另一方面,在使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二次电池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即,随着内部的气体生成,内压升高,并且在层压包装电池中,很容易引起膨胀。因此,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解决了上述需要,并且具有这样的效果,即,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被改性,从而减小当被用于电池时所引起的气体生成。
[关于气体生成的抑制]
在电池的气体生成中,一般认为下面的因素1和因素2是由于正极活性物质所引起的。
(因素1)
正极活性物质中包含的碳酸根由于源自非水电解液的酸组分而生成了二氧化碳(碳酸气)。
(因素2)
由于在充电状态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强氧化力而使非水电解液等的有机组分氧化,从而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
考虑到因素1和因素2,通过进行降低正极活性物质的碳酸根的含量的有效处理以及表面处理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从而抑制表面的氧化活性的有效处理,可以抑制气体生成。
于是,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关于气体生成的原因之一的二氧化碳与正极活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广泛且深入的调查研究。即,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关于二氧化碳吸附在正极活性物质上的机制的广泛且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这些调查研究,下面的内容变得很清楚。
二氧化碳容易吸附在诸如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高碱性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正极活性物质)上,并且该吸附的二氧化碳变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残留碳酸组分。
在安装了具有该残留碳酸组分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电池中,由于在残留碳酸组分与通过电解质等产生的酸性组分之间的置换反应,二氧化碳从残留的碳酸组分中分离出来,并且该二氧化碳组分成为电池膨胀的原因。
仅仅表面为碱性时,不会促使二氧化碳在正极活性物质上的吸附,而还需要吸附水。即,为了使二氧化碳可以吸附在正极活性物质上,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需要存在为化学吸附水的表面羟基,特别地,需要存在碱性表面羟基。
通过表面羟基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反应以形成碳酸氢根来促进二氧化碳在正极活性物质上的吸附,并且表面羟基的碱度越高,该反应越容易进行。由此形成的碳酸氢根引起邻近表面羟基的脱水反应,并且作为双配位结合的碳酸基被吸附在表面上。由此一旦形成双配位结合的碳酸基,则很不容易分开。
根据上述事实,发现了下面的情况。
在正极活性物质中包含的表面羟基的碱度越高,通过表面羟基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反应来形成碳酸氢根的上述反应越容易进行。鉴于该事实,低的正极活性物质的
Figure GSA00000069617500091
碱度可抑制通过表面羟基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反应来形成碳酸氢根的反应的进程,因此,抑制在处理期间引起气体生成的碳酸组分的增加。
而且,低的正极活性物质的
Figure GSA00000069617500092
碱度对于抑制粘结剂的凝胶化是有效的。此外,虽然还没有阐明揭示机制,但是低的正极活性物质的
Figure GSA00000069617500093
碱度对于减少由于上述因素2引起的二氧化碳生成也是有效的。
[碱度控制与放电容量之间的关系]
如先前所述,虽然低的正极活性物质的
Figure GSA00000069617500094
碱度对于抑制气体生成等是有效的,但是当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的碱度降低时,高电流下的充放电容量被降低。
这是因为酸性组分包覆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由此形成惰性层;表面层的锂失去移动性;或者结果,表面层中的锂离子的扩散阻力变得很高。
[关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
通过改性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使得在容量的降低没有变得很大的限制下控制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的酸度,从而使其能够获得抑制气体生成的效果,由此获得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
即,通过使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颗粒经受表面处理来获得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通过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上包覆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然后对其进行热处理来获得该正极活性物质。由此获得的正极活性物质包括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颗粒以及在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的被覆层。
于是,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中,放电容量由于被覆层的形成而相对于被覆层形成前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放电容量降低小于5%。
例如,基于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来确定放电容量的下降率,放电容量测试中,先制备用于测量的规定电池,在规定的充电电流下对其进行充电直至电压达到4.25V(相对于锂金属电位),然后在不大于1C的放电电流下放电直至电压达到2.50V(相对于锂金属电位)。放电容量的下降率是对在表面处理前的正极活性物质(在形成被覆层前的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放电容量与表面处理后的正极活性物质(被覆层形成后的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放电容量进行彼此比较的情况下的下降率。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在放电容量的下降率受到限制下使表面的酸度增加。
该酸度基于在将1.0重量份的主要由镍构成并在其上形成有被覆层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分散在50重量份的水中后、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沉降的状态下的水的上清液的pH来确定。该pH被指定为小于8.0。
在通过变为前述酸度基础的pH确定酸度或碱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处理中使用过量的酸组分来达到前述指定值。然而,在该情况下,随着酸组分在正极活性物质中占据比例的增加,引起了由于正极活性物质的比率降低所引起的容量的降低以及随着由于酸组分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层的化学变化所引起的容量的降低。因此,优选在前述容量降低的限制下达到前述酸度或碱度。
[锂复合氧化物颗粒]
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是包含作为构成元素的锂(Li)和镍(Ni)的锂复合氧化物的颗粒。该锂复合氧化物主要由镍构成。此处提及的术语“主要由镍构成”意味着在构成锂复合氧化物的金属元素(除锂之外)中,镍组分的含量最大。
该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可以为一次颗粒或通过聚集多个一次颗粒而获得的二次颗粒中的任何一种。该锂复合氧化物是镍组分的含量大于钴组分的氧化物,并且例如,其平均组成由下面的式(1)表示。
LiaNixCoyAlzO2        (1)
在式(1)中,当Ni的整体量被定义为1时,镍(Ni)能够被选自由在不大于Ni的0.1的范围内的锰(Mn)、铬(Cr)、铁(Fe)、钒(V)、镁(Mg)、钛(Ti)、锆(Zr)、铌(Nb)、钼(Mo)、钨(W)、铜(Cu)、锌(Zn)、镓(Ga)、铟(In)、锡(Sn)、镧(La)以及铈(Ce)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取代。而且,在式(1)中,a、x、y以及z为分别落在0.20≤a≤1.40、0.60<x<0.90、0.10<y<0.40以及0.01<z<0.20的范围内的值;并且x、y以及z具有x+y+z=1的关系。
此处,在式(1)中,例如,a的范围是0.20≤a≤1.40。当a的值小于上述范围时,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功能的基础的晶体结构的层状岩盐结构毁坏,从而再充电变得困难,并且容量被显著降低。当a的值大于上述范围时,锂在上述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外部扩散,由此不仅在随后处理步骤中的碱度的控制被削弱,而且最终引起在正极浆料的混炼期间内凝胶化加速的障碍。
例如,x的范围为0.60<x<0.90,优选为0.65<x<0.85,并且更优选为0.70<x<0.80。当x的值小于上述范围时,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降低。当x的值大于上述范围时,复合氧化物颗粒的晶体结构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引起由于重复充放电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的降低和安全性的降低。
例如,y的范围为0.10<y<0.40,优选为0.15<y<0.35,并且更优选为0.20<x<0.30。当y的值小于上述范围时,复合氧化物颗粒的晶体结构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引起由于重复充放电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的降低和安全性的降低。当y的值大于上述范围时,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降低。
例如,z的范围为0.01<z<0.20,优选为0.02<z<0.15,并且更优选为0.03<z<0.10。当z的值小于上述范围时,复合氧化物颗粒的晶体结构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引起由于重复充放电的正极活性物质容量的降低和安全性的降低。当z的值大于上述范围时,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降低。
该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为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锂复合氧化物,其能够实现基本上等于主要由钴构成的复合氧化物的高电压和高能量密度。因为作为在自然资源中不稳定并且昂贵的材料的钴的含量很小,所以该锂复合氧化物具有经济性很高的优势。而且,该锂复合氧化物具有与钴酸锂相比电流容量很大的优势。
[被覆层]
被覆层为在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形成并且包含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层。含氧酸的实例包括硅钨酸、磷钨酸和磷钼酸。含氧酸化合物的实例包括偏钨酸铵、仲钨酸铵和硅钨酸铵。应该了解,含氧酸和含氧酸化合物并不限于如上面所列举的那些。
根据该被覆层,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酸度增加。因此,被覆层有助于消除上述因素1和因素2中的因素2,通常认为上述因素1和因素2是气体生成的因素,可以认为被覆层能够抑制二氧化碳的形成。
该正极活性物质为在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中包含的碳酸根减少的正极活性物质。即,虽然随后描述了制造方法的细节,但是例如可以通过在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包覆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热处理来获得该正极活性物质,并且其为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中包含的碳酸根减少的正极活性物质。
在热处理中,通过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生成的含氧酸离子与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残留的碳酸根的一部分进行置换反应,由此碳酸根的一部分作为二氧化碳被释放到系统外部。据此,主要由锂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碳酸根的含量降低,并且由此,可以期待膨胀的降低。可以认为,这有助于消除因素1。
例如,根据通过在日本工业标准JIS-R-9101中所描述的方法进行的分析,正极活性物质的碳酸根的含量(碳酸组分的含量)优选不大于按重量计0.15%,更优选不大于按重量计0.10%,并且特别优选不大于按重量计0.05%。
[粒径]
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0μm以上并且不大于50μm。当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小于2.0μm时,在制备正极时压制正极活性物质层期间,正极活性物质层剥离。而且,由于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积增大,所以需要增加导电剂或粘结剂的添加量,因此,每单位重量的能量密度倾向于变小。另一方面,当该平均粒径超过50μm时,存在颗粒穿透隔膜从而引起短路的倾向。
[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中,通过被覆层增大了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酸度。据此,当用于非水电解质电池中时,可以抑制在充电状态下的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的氧化活性。据此,由于非水电解液组分等的分解引起的气体的生成可以被抑制。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中,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中包含的碳酸根被减少。据此,可以抑制来自正极活性物质自身的气体生成。
2.第二实施方式(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接着,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大致包括以下步骤:在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颗粒上包覆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以及热处理主要由镍构成并具有包覆在其上的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复合氧化物颗粒。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通过例如使如通过通常已知的技术制备的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经受包括上述包覆步骤和加热步骤的表面处理来改善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特性。
首先,下面描述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方法;然后,依次描述在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上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包覆处理以及在包覆处理后的加热处理。
[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方法]
可以通过已知的技术来制造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例如,可以通过已知的技术来制备具有由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式(1)表示的平均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
具体地,例如,将镍化合物、钴化合物、铝化合物和锂化合物以及可选的取代元素的其它化合物等溶解在水中,并且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混合物中,同时充分搅拌,从而制备镍-钴-铝复合共沉淀氢氧化物。
随后,用水冲洗该镍-钴-铝复合共沉淀氢氧化物并干燥,并且对所获得的前体进行烧成。因此可以制备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如果需要,可以对烧成后的镍酸锂进行粉碎。
可以使用的镍化合物的原材料的实例包括诸如氢氧化镍、碳酸镍、硝酸镍、氟化镍、氯化镍、溴化镍、碘化镍、高氯酸镍、溴酸镍、碘酸镍、氧化镍、过氧化镍、硫化镍、硫酸镍、硫酸氢镍、氮化镍、亚硝酸镍、磷酸镍以及硫氰酸镍的无机化合物;以及诸如草酸镍和乙酸镍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这样的化合物。
可以使用的钴化合物的原材料的实例包括诸如氢氧化钴、碳酸钴、硝酸钴、氟化钴、氯化钴、溴化钴、碘化钴、氯酸钴、高氯酸钴、溴酸钴、碘酸钴、氧化钴、亚膦酸钴、硫化钴、硫氢化钴(cobalthydrogensulfide)、硫酸钴、硫酸氢钴、硫氰酸钴、亚硝酸钴、磷酸钴、磷酸二氢钴和碳酸氢钴的无机化合物;以及诸如草酸钴和乙酸钴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单独或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这样的化合物。
可以使用的铝化合物的原材料的实例包括诸如氢氧化铝、硝酸铝、氟化铝、氯化铝、溴化铝、碘化铝、高氯酸铝、氧化铝、硫化铝、硫酸铝和磷酸铝的无机化合物;以及诸如草酸铝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这样的化合物。
可以使用的锂化合物的原材料的实例包括诸如氢氧化锂、碳酸锂、硝酸锂、氟化锂、氯化锂、溴化锂、碘化锂、氯酸锂、高氯酸锂、溴酸锂、碘酸锂、氧化锂、过氧化锂、硫化锂、硫氢化锂、硫酸锂、硫酸氢锂、氮化锂、叠氮化锂、亚硝酸锂、磷酸锂、磷酸二氢锂和碳酸氢锂的无机化合物;以及诸如甲基锂、乙烯基锂、异丙基锂、丁基锂、苯基锂、草酸锂和乙酸锂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这样的化合物。
关于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通常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用的材料可以被用作起始原材料。而且,根据情况,可以使用通过使用球磨机、粉碎机等来粉碎二次颗粒而获得的颗粒。
[包覆步骤]
将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利用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进行包覆处理。例如,将通过使主要由镍构成并具有层状晶体的锂复合氧化物的一次颗粒聚集而获得的二次颗粒利用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进行包覆处理。通过下面的干式法来进行包覆处理。
[干式法]
描述了通过干式法利用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包覆处理。为了通过干式法利用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进行包覆,可以采用已知的技术。
具体地,使用干燥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和干燥的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颗粒,并且通过使用研钵借助于人力的方法、使用粉碎机的方法、使用由于高剪切力产生机械聚集的高速机器的方法等来执行包覆。基于100重量份的复合氧化物颗粒,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包覆量优选为0.01重量份以上并且不大于5.0重量份,更优选为0.02重量份以上并且不大于3.0重量份,并且进一步优选为0.03重量份以上并且不大于1.0重量份。当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包覆量小于上述范围时,不可能获得用于抑制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气体生成的效果。另一方面,当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包覆量大于上述范围时,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降低,因此,不优选这样的情况。
[热处理]
接着,可以通过热处理烧成已进行了包覆处理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来获得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如果需要,可以借助于轻粉碎或分级操作等对热处理后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进行粒径调节。
在热处理中,通过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产生了含氧酸离子。该含氧酸离子扩散到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和主体(bulk)内,从而促进了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碱度的降低。于是,与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碳酸根的置换反应被部分促进,由此碳酸根作为二氧化碳被释放到系统外部。据此,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碳酸根的含量可以被降低。
[热处理温度]
在热处理中,加热温度的最佳温度范围优选为150℃以上并且不高于1200℃,更优选为200℃以上并且不高于1100℃,并且进一步优选为250℃并且不高于1000℃。
当加热温度低于上述最佳温度范围时,用于由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产生含氧酸离子的反应没有被完全促进。此外,不能完全促进扩散反应,其中,所生成的含氧酸离子扩散到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和主体内。此外,不能完全促进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与主要由镍构成的复合氧化物中所包含的碳酸根的置换反应。
另一方面,在加热温度高于上述最佳温度范围的情况下,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晶体结构变得不稳定,并且伴随此,引起放电容量降低的趋势变得很显著。此外,鉴于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残留组分的表面浓度被降低的事实,变得很难促进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碱度的降低。此外,非水电解液等的有机组分由于充电状态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强氧化能力而被氧化,从而降低了抑制产生二氧化碳(因素2)的气体生成机制的功能。
鉴于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利用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包覆处理以及包覆后的持续热处理来降低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碳酸根的含量。待达到的碳酸根的含量优选不大于按重量计15%,更优选为不大于按重量计0.10%,并且进一步优选为不大于按重量计0.05%。可以通过在日本工业标准JIS-R-9101中所描述的AGK方法来测量碳酸根的含量(碳酸组分的含量)。当被用在电池中时,碳酸根的含量降低对于减少电池内部的气体生成是有效的。
[热处理的气氛]
在热处理中,关于气氛条件,通常用于镍酸锂的制备的氧化气氛是优选的;并且期望在氧气气氛下进行热处理。
通过使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进行上述的包覆处理步骤和热处理步骤来获得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通过在包覆处理步骤中调节包覆材料的量并且在热处理步骤中调节诸如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条件可以获得满足放电容量的限定和酸度的限定的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
<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中,进行利用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包覆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表面的处理。据此,促进了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碱度的降低。据此,可以抑制充电状态下的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的氧化活性。因此,可以抑制由于非水电解液等的分解所引起的气体生成。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利用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包覆处理及随后的热处理减少了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残留的一部分碳酸根。据此,可以抑制源自正极活性物质自身的气体生成。
3.第三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一实例)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构成例的透视图。该非水电解质电池是例如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该非水电解质电池具有其中安装有的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的卷绕电极体10容纳在薄膜状的外部构件1的内部的构造,并且具有扁平形状。
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例如以条带状,并且分别从外部构件1的内部至外部以例如相同的方向引出。例如,正极引线11由诸如铝(Al)的金属材料构成,并且例如,负极引线12由诸如镍(Ni)的金属材料构成。
例如,外部构件1为具有这样的结构的层压膜,其中,将绝缘层、金属层和最外层借助于层压加工等顺序进行层压并彼此粘结。在外部构件1中,例如,通过熔接或利用粘合剂使各外缘部彼此紧密接触,同时使绝缘层的侧向内。
例如,绝缘层由诸如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丙烯以及它们的共聚物的聚烯烃树脂构成。这是因为,可以使透湿性很低,并且可以显示出优异的气密性。金属层由箔状或板状的铝、不锈钢、镍、铁等构成。例如,最外层可以由与绝缘层相同的树脂构成,或者可以由尼龙等构成。这是因为,防破裂、刺穿等的强度可以被增大。外部构件1可以设置有除了绝缘层、金属层和最外层之外的其它层。
为了提高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中的每一个与外部构件1的内部之间的粘着力的目的,将接触膜2插入到外部构件1与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中的每一个之间,从而防止外部空气侵入的发生。接触膜2由对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均具有粘着力的材料构成。例如,在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均由上述金属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优选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均由诸如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乙烯和改性聚丙烯的聚烯烃树脂构成。
图2是沿图1所示的卷绕电极体10的II-II线的截面图。在卷绕电极体10中,正极13和负极14通过隔膜15和电解质16层压并卷绕,并且卷绕电极体10的最外周部通过保护带17保护。
例如,正极13包括正极集电体13A和设置在该正极集电体13A的两个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3B。正极集电体13A例如由诸如铝箔的金属箔构成。
正极活性物质层13B包含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而且,正极活性物质层13B进一步包含诸如碳材料的导电助剂和诸如聚偏氟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的粘结剂。
类似于正极13,例如,负极14包括负极集电体14A和设置在该负极集电体14A的两个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4B。负极集电体14A例如由诸如铜箔的金属箔构成。
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层14B被构造成使得包含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任何一种或两种以上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材料。如果需要,负极活性物质层14B可以包含导电助剂和粘结剂。
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材料的实例包括诸如石墨、难石墨化碳和易石墨化碳的碳材料。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这样的碳材料。而且,可以使用两种以上具有彼此不同的平均粒径的碳材料的混合物。
而且,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材料的实例包括这样的材料,其包含能够与锂一起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作为构成元素。其具体实例包括能够与锂一起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能够与锂一起形成合金的半金属元素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以及在其至少一部分中具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相的材料。)
这样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的实例包括锡(Sn)、铅(Sb)、铝、铟(In)、硅(Si)、锌(Zn)、锑(Sb)、铋(Bi)、镉(Cd)、镁(Mg)、硼(B)、镓(Ga)、锗(Ge)、砷(As)、银(Ag)、锆(Zr)、钇(Y)和铪(Hf)。尤其是,属于长式(长周期型)周期表的14族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是优选的;并且硅(Si)和锡(Sn)是尤其优选的。这是因为硅(Si)和锡(Sn)具有较大的嵌入和脱嵌锂的能力,并且能够获得高能量密度。
硅(Si)的合金的实例包括包含选自由锡(Sn)、镍(Ni)、铜(Cu)、铁(Fe)、钴(Co)、锰(Mn)、锌(Zn)、铟(In)、银(Ag)、钛(Ti)、锗(Ge)、铋(Bi)、锑(Sb)以及铬(Cr)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除了硅(Si)以外的第二构成元素的合金。锡的合金的实例包括包含选自由硅(Si)、镍(Ni)、铜(Cu)、铁(Fe)、钴(Co)、锰(Mn)、锌(Zn)、铟(In)、银(Ag)、钛(Ti)、锗(Ge)、铋(Bi)、锑(Sb)以及铬(Cr)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除了锡(Sn)之外的第二构成元素的合金。
硅(Si)的化合物或锡(Sn)的化合物的实例包括包含氧(O)或碳(C)的化合物,并且这些化合物可以包含除了硅(Si)或锡(Sn)之外的上述第二构成元素。
作为隔膜15,任何材料是可用的,只要其对于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或溶剂是化学稳定的,并且不具有导电性。其实例包括聚合物无纺布、多孔膜以及通过使玻璃或陶瓷纤维形成为纸状而获得的材料,并且可以层压并使用多个这些材料。特别地,优选使用多孔聚烯烃膜,并且其可以与由聚酰亚胺、玻璃或陶瓷纤维构成的耐热材料复合并被使用。
电解质16包含电解液和包含能够将该电解液保持在其中的高分子化合物的保持体,并且以所谓的凝胶状态形成。电解液包含电解质盐和用于在其中溶解该电解质盐的溶剂。电解质盐的实例包括诸如LiPF6、LiClO4、LiBF4、LiN(SO2CF3)2、LiN(SO2C2F5)2和LiAsF6的锂盐。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电解质盐。
溶剂的实例包括非水溶剂,例如诸如γ-丁内酯、γ-戊内酯、δ-戊内酯和ε-己内酯的内酯类溶剂;诸如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的碳酸酯类溶剂;诸如1,2-二甲氧基乙烷、1-乙氧基-2-甲氧基乙烷、1,2-乙氧基乙烷、四氢呋喃和2-甲基四氢呋喃的醚类溶剂;诸如乙腈的腈类溶剂;环丁砜类溶剂;磷酸;磷酸盐溶剂;吡咯烷酮;等等。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溶剂。
而且,优选溶剂包含通过氟化环状酯或链状酯的一部分或全部氢而获得的化合物。作为这样的氟化化合物,优选使用碳酸二氟乙烯酯(4,5-二氟-1,3-二氧戊环-2-酮)。这是因为,即使在使用包含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硅(Si)、锡(Sn)、锗(Ge)等的化合物的负极14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充放电循环特性,并且特别地,碳酸二氟乙烯酯在用于改善循环特性的效果方面是优异的。
任何材料可以用作高分子化合物,只要其在其中吸收溶剂时被凝胶化。其实例包括诸如聚偏氟乙烯和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氟类高分子化合物;诸如聚环氧乙烷和包含聚环氧乙烷的交联材料的醚类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包含作为重复单元的聚丙烯腈、聚环氧丙烷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化合物。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高分子化合物。
特别地,从氧化还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氟类高分子化合物是期望的;并且尤其是,包含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作为组分的共聚物是优选的。此外,该共聚物可以包含作为组分的诸如马来酸单甲酯的不饱和二元酸的单酯、诸如三氟氯乙烯的卤代乙烯、诸如碳酸亚乙烯酯的不饱和化合物的环状碳酸酯、包含环氧基的丙烯醛基乙烯基单体等。这是因为可以获得更高的特性。
[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制造方法]
例如,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来制造该非水电解质电池。首先,将包含电解液、高分子化合物和混合溶剂的前体溶液涂覆在正极13和负极14中的每一个上,并且使混合溶剂挥发掉,以形成电解质16。此后,通过焊接将正极引线11安装在正极集电体13A的端部,并且通过焊接将负极引线12也安装在负极集电体14A的端部。
随后,将每一个上形成有电解质16的正极13和负极14通过隔膜15进行层压,以形成层压体;然后在长度方向上卷绕该层压体;并且使保护带17粘附至最外周部,以形成卷绕电极体10。最后,例如,将卷绕电极体10插入到外部构件1中,并且通过热熔合等使外部构件1的外缘部彼此紧密接触,从而将卷绕电极体10封入其中。此时,将接触膜2插入到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中的每一个与外部构件1之间。据此,完成了图1和图2所示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而且,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该非水电解质电池。首先,如先前所述,制备正极13和负极14;将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分别安装在正极13和负极14中;然后将正极13和负极14通过隔膜15进行层压并卷绕;并且使保护带17粘附至最外周部,从而形成作为卷绕电极体10的前体的卷绕体。随后,将该卷绕体置于外部构件1中,并且对除了一边之外的外缘部进行热熔合,以形成袋,然后将其容纳在外部构件1的内部。随后,制备包含电解液、作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原料的单体、聚合引发剂以及可选的诸如聚合抑制剂的其它材料的电解质组合物,并注入到外部构件1的内部。
在注入电解质组合物后,在真空气氛下通过热熔合来密闭地密封外部构件1的开口。随后,通过加热使单体聚合,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从而形成凝胶电解质16;并且装配了图3和图4所示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用于正极活性物质。根据该构造,可以抑制电解液的气体生成,并且可以抑制电池的膨胀。
4.第四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二实例):
接着,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通过使用电解液代替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中的凝胶电解质16来获得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在这种情况下,电解液被浸渍到隔膜15中。作为电解液,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相同的电解液是可用的。
例如,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具有这样的构造的非水电解质电池。首先,制备正极13和负极14;将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分别安装在正极13和负极14中;然后,正极13和负极14通过隔膜15进行层压并卷绕;并且使保护带17粘附至最外周部,从而制备具有电解质16在卷绕电极体10的构造中被忽略的构造的卷绕电极体。将该卷绕电极体置于外部构件1中,然后注入电解液,并且对外部构件1进行密闭密封。
[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效果。即,通过使用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抑制电解液的气体生成,并且可以抑制电池的膨胀。
5.第五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三实例):
接着,参照图3和图4来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构成。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构成。该非水电解质电池是所谓的圆筒形电池,并且在基本上中空柱状电池壳21的内部具有带状的正极31和带状的负极32通过隔膜33卷绕的卷绕电极体30。隔膜33浸渍有作为液体电解质的电解液。电池壳21由例如镀镍(Ni)的铁(Fe)制成,并且其一端封闭,而另一端是敞开的。将一对绝缘板22和23相对于卷绕周面垂直地设置在电池壳21的内部,使得卷绕电极体30置于其间。
在电池壳21的开口端,通过经由垫圈27与设置在电池盖24的内部的安全阀机构25和正温度系数元件(PTC元件)26嵌塞来安装电池盖24,并且电池壳21的内部被密闭密封。电池盖24由例如与电池壳21相同的材料制成。安全阀机构25通过正温度系数元件26而电连接至电池盖24。在电池的内压由于内部短路、来自外部的加热等达到固定值以上的情况下,盘状板25A反转,从而切断电池盖24与卷绕电极体30之间的电连接。当温度升高时,正温度系数元件26控制由于电阻值的增加所引起的电流,从而防止发生由于大电流所引起的异常热生成。例如,垫圈27由例如绝缘材料制成,并且将沥青涂敷在其表面上。
例如,卷绕电极体30以中心销34为中心卷绕。将由铝(Al)等制成的正极引线35连接至卷绕电极体30的正极31;并且将由镍(Ni)等制成的负极引线36连接至负极32。将正极引线35焊接至安全阀机构25,从而与电池盖24电连接;并且将负极引线36焊接至电池壳21,从而与其电连接。
图4放大地示出了图3所示的卷绕电极体30的一部分。卷绕电极体30是其中正极31和负极32通过隔膜33层压并缠绕的电极体。
例如,正极31包括正极集电体31A和设置在该正极集电体31A的两个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1B。例如,负极32包括负极集电体32A和设置在该负极集电体32A的两个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2B。正极集电体31A、正极活性物质层31B、负极集电体32A、负极活性物质层32B、隔膜33以及电解液的构成分别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正极集电体13A、正极活性物质层13B、负极集电体14A、负极活性物质层14B、隔膜15以及电解液相同。
接着,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制造方法。
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正极31。如先前所述,在正极集电体31A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31B,从而获得正极31。正极活性物质层31B的形成方法与上面描述的相同,因此,忽略其详细描述。
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负极32。首先,混合负极活性物质和粘结剂以制备负极混合物,并且将该负极混合物分散在诸如N-甲基-2-吡咯烷酮的溶剂中,以形成负极混合物浆料。随后,将该负极混合物浆料涂覆在负极集电体32A上,并且在干燥溶剂后,通过辊压机等对所得物进行压缩成型,从而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2B。因此,获得了负极32。
随后,通过焊接等将正极引线35安装在正极集电体31A上,并且通过焊接等将负极引线36也安装在负极集电体32A上。此后,正极31和负极32通过隔膜33卷绕;将正极引线35的尖端焊接至安全阀机构25。将负极引线36的尖端也焊接至电池壳21,从而将卷绕的正极31和负极32容纳在电池壳21的内部,同时被置于一对绝缘板22和23之间。在正极31和负极32容纳在电池壳21的内部之后,将电解质注入到电池壳21的内部,并且浸渍到隔膜33中。此后,通过嵌塞经由垫圈27将电池盖24、安全阀机构25以及正温度系数元件26固定至电池壳21的开口端。因此,制备了图3所示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中,通过使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抑制气体生成,并且可以防止由于内压的升高所引起的破损发生。
6.第六实施方式(正极活性物质的第二实例):
首先,为了使得容易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与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相关的技术背景进行描述。
可以使用例如镍酸锂(LiNiO2)、通过用其它金属置换镍酸锂的一部分镍而获得的镍基锂复合氧化物等的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作为用于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而且,可以使用例如钴酸锂(LiCoO2)、通过用其它金属置换钴酸锂的一部分钴而获得的钴基锂复合氧化物等的主要由钴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作为用于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
与主要由钴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相比,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经济性很高,这是因为作为在自然资源中不稳定并且很昂贵的材料的钴的含量很小。此外,与主要由钴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相比,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其容量很大的这样的优势,并且期望大大增加该优势。
另一方面,在使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二次电池中,在电池的内部很容易生成气体。于是,遇到这样的问题:内压随着该气体生成而升高,特别地,在使用层压膜用于外部构件的电池中,很容易出现电池的膨胀。因此,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应对该需求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具有这样的效果,即,通过改性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减少了当用于电池时所引起的气体生成。
[正极活性物质的构成]
对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构成进行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是一种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包含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的被覆层的物质。
[锂复合氧化物颗粒]
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是包含作为构成元素的锂(Li)和镍(Ni)的锂复合氧化物的颗粒。该锂复合氧化物主要由镍构成。此处所提及的术语“主要由镍构成”意味着在构成锂复合氧化物的金属元素(除了锂之外)中,镍组分的含量最大。
该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可以为一次颗粒或通过使多个一次颗粒聚集而获得的二次颗粒中的任何一种。该锂复合氧化物是镍组分的含量比钴组分更大的锂复合氧化物,并且其平均组成例如由下面的式(1)表示。
LiaNixCoyAlzO2            (1)
在式(1)中,当Ni的整体量被定义为1时,镍(Ni)能够被选自由在不大于Ni的0.1的范围内的锰(Mn)、铬(Cr)、铁(Fe)、钒(V)、镁(Mg)、钛(Ti)、锆(Zr)、铌(Nb)、钼(Mo)、钨(W)、铜(Cu)、锌(Zn)、镓(Ga)、铟(In)、锡(Sn)、镧(La)以及铈(Ce)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置换。而且,在式(1)中,a、x、y和z是分别落在0.20≤a≤1.40、0.60<x<0.90、0.10<y<0.40以及0.01<z<0.20范围内的值;并且x、y和z具有x+y+z=1的关系。
此处,在式(1)中,例如,a的范围为0.20≤a≤1.40。当a的值小于上述范围时,锂复合氧化物的基本晶体结构的层状岩盐结构毁坏,从而再充电变得困难,并且容量被显著降低。当a的值大于上述范围时,锂扩散到上述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外部,从而不仅在随后处理步骤中碱度的控制被削弱,而且最终还引起在正极浆料的混炼期间内凝胶化加速的障碍。
由上式(1)表示的锂复合氧化物为包含与现有锂复合氧化物相比过量的锂的氧化物。即,表示由式(1)表示的锂复合氧化物的锂组成的a的值可以大于1.2。此处,1.2的值是作为这种类型的现有锂复合氧化物的锂组成所披露的值,并且如在a=1的情况中一样,通过相同的晶体结构可以获得与本申请中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参见,例如作为本申请的相同受让人的在先申请的JP-A-2008-251434)。
即使当示出由式(1)表示的锂复合氧化物的锂组成的a的值大于1.2时,锂复合氧化物的晶体结构也与a的值不大于1.2的情况相同。而且,即使在式(1)中示出锂组成的a的值大于1.2,当a的值不大于1.40时,与a的值不大于1.2的情况相比,伴随充放电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构成锂复合氧化物的过渡金属的化学状态没有显著变化。
x的范围为例如0.60<x<0.90,优选为0.65<x<0.85,并且更优选为0.70<x<0.80。当x的值小于上述范围时,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降低。当x的值大于上述范围时,复合氧化物颗粒的晶体结构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引起由于重复充放电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的降低和安全性的降低。
y的范围为例如0.10<y<0.40,优选为0.15<y<0.35,并且更优选为0.20<x<0.30。当y的值小于上述范围时,复合氧化物颗粒的晶体结构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引起由于重复充放电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的降低和安全性的降低。当y的值大于上述范围时,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降低。
z的范围为例如0.01<z<0.20,优选为0.02<z<0.15,并且更优选为0.03<z<0.10。当z的值小于上述范围时,复合氧化物颗粒的晶体结构的稳定性下降,从而引起由于重复充放电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的降低和安全性的降低。当z的值大于上述范围时,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降低。
该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是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锂复合氧化物,其能够实现基本上等于主要由钴构成的复合氧化物的高电压和高能量密度。因为作为在自然资源中不稳定并且很昂贵的材料的钴的含量很小,所以该锂复合氧化物具有经济性很高的这样的优势。而且,该锂复合氧化物具有与钴酸锂相比电流容量很大的这样的优势。
[被覆层]
被覆层为在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的层并且包含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此处所提及的杂多酸为两种以上包含中心离子的含氧酸的缩合物。在该杂多酸或杂多酸化合物中,其杂多酸离子具有Anderson结构、Keggin结构或Dawson结构。
杂多酸或杂多酸化合物的多原子(poly atom)的实例包括Mo、W、Nb和V。杂多酸或杂多酸化合物也可以通过用Ti、Cr、Mn、Fe、Co、Ni、Cu、Zn、Ga、Zr、Tc、Rh、Cd、In、Sn、Ta、Re、Tl或Pb置换一部分上述多原子而获得。
杂多酸或杂多酸化合物的杂原子(hetero atom)的实例包括B、Al、Si、P、Cr、Mn、Fe、Co、Ni、Cu、Zn、Ge或As。而且,上述杂原子的一部分可以被H、Be、B、C、Na、Al、Si、P、S、Ti、V、Cr、Mn、Fe、Co、Ni、Cu、Zn、Ga、Ge、As、Se、Zr、Rh、Sn、Sb、Te、I、Re、Pt、Bi、Ce、Th、U或Np置换。
杂多酸的实例包括诸如磷钨酸和硅钨酸的杂多钨酸;以及诸如磷钼酸的杂多钼酸。杂多酸化合物的实例包括诸如硅钨酸钠、磷钨酸钠和磷钨酸胺的杂多钨酸化合物。而且,杂多酸化合物的实例包括诸如磷钼酸钠和磷钼酸胺的杂多钼酸。
杂多酸或杂多酸化合物优选具有高酸度。从实际可利用性的观点和获得的效果的观点来看,杂多钨酸、杂多钨酸化合物、杂多钼酸和杂多钼酸化合物优选作为杂多酸或杂多酸化合物。而且,从同样的观点来看,杂多酸或杂多酸化合物的杂原子优选为Si或P。
在电池充电时,电解液中待氧化的组分通过杂多酸离子的氧化作用和协同氧化电位和与之的电流被氧化,从而被覆层包含杂多酸离子作为构成元素。该被覆层防止电解液等的有机材料的高水平氧化,并且起防止二氧化碳等产生的作用。
即,可以认为,该被覆层主要有助于消除以下的因素1’和因素2’中的因素2’,一般认为因素1’和因素2’是气体生成因素,从而可以抑制气体生成。
(因素1’)
在复合氧化物颗粒中所包含的碳酸根由于源自非水电解液的酸组分而产生二氧化碳。
(因素2’)
非水电解液等的有机组分由于在充电状态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强氧化能力被氧化,从而生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
因素2’而不是因素1’主要通过被覆层消除的事实基于下面的观点。即,考虑到杂多酸离子的体积尺寸,不可能有效地置换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颗粒表面上所暴露的残留的碳酸根。此外,杂多酸离子很难扩散到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近表面层主体内,并且可以认为,其非常难以有效地置换在该近表面层主体中所包含的碳酸根。
该正极活性物质也附带消除了因素1’。即,该正极活性物质为一种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中所包含的碳酸根被减少的物质。尽管随后描述了制造方法的细节,但是该正极活性物质例如通过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包覆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并对其进行热处理来获得。
在热处理中,由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生成的杂多酸离子扩散到在颗粒表面上以覆盖颗粒表面,并且与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上所残留的一部分碳酸根进行置换反应。然后,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中所包含的一部分碳酸根作为二氧化碳被释放到系统外部。据此,主要由锂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碳酸根含量被降低,因此,可以抑制气体生成。
[粒径]
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0μm以上并且不大于50μm。当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小于2.0μm时,在制备正极时压制正极活性物质层期间内,正极活性物质层剥离。而且,由于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积增大,所以需要增加导电剂或粘结剂的添加量,因此,每单位重量的能量密度倾向于变小。另一方面,当该平均粒径超过50μm时,存在颗粒穿透隔膜,从而引起短路的趋势。
[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中,当被用在非水电解质电池中时,可以抑制充电状态下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氧化活性。据此,可以抑制由于非水电解液组分等的分解所引起的气体生成。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中,通过包覆并加热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中所包含的碳酸根被减少。据此,可以抑制源自正极活性物质自身的气体生成。
7.第七实施方式(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例)
接着,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例。在下面的描述中,首先,描述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方法。接着,顺序描述利用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对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包覆处理以及在包覆处理后的热处理。
[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制造方法]
可以通过已知的技术来制造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例如,可以通过已知的技术来制备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具有由式(1)表示的平均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
具体地,例如,将镍化合物、钴化合物、铝化合物和锂化合物以及可选的置换元素的其它化合物等溶解在水中,并且将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混合物中,同时充分搅拌,从而制备了镍-钴-铝复合共沉淀氢氧化物。
随后,用水来冲洗该镍-钴-铝复合共沉淀氢氧化物并干燥,并且烧成获得的前体。因此可以制备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如果需要,可以对烧制后的镍酸锂进行粉碎。
可以使用的镍化合物的原料的实例包括诸如氢氧化镍、碳酸镍、硝酸镍、氟化镍、氯化镍、溴化镍、碘化镍、高氯酸镍、溴酸镍、碘酸镍、氧化镍、过氧化镍、硫化镍、硫酸镍、硫酸氢镍、氮化镍、亚硝酸镍、磷酸镍和硫氰酸镍的无机化合物;以及诸如草酸镍和乙酸镍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这样的化合物。
可以使用的钴化合物的原料的实例包括诸如氢氧化钴、碳酸钴、硝酸钴、氟化钴、氯化钴、溴化钴、碘化钴、氯酸钴、高氯酸钴、溴酸钴、碘酸钴、氧化钴、亚膦酸钴、硫化钴、硫氢化钴、硫酸钴、硫酸氢钴、硫氰酸钴、亚硝酸钴、磷酸钴、磷酸二氢钴和碳酸氢钴的无机化合物;以及诸如草酸钴和乙酸钴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这样的化合物。
可以使用的铝化合物的原料的实例包括诸如氢氧化铝、硝酸铝、氟化铝、氯化铝、溴化铝、碘化铝、高氯酸铝,氧化铝、硫化铝、硫酸铝和磷酸铝的无机化合物;以及诸如草酸铝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这样的化合物。
可以使用的锂化合物的原料的实例包括诸如氢氧化锂、碳酸锂、硝酸锂、氟化锂、氯化锂、溴化锂、碘化锂、氯酸锂、高氯酸锂、溴酸锂、碘酸锂、氧化锂、过氧化锂、硫化锂、硫氢化锂、硫酸锂、硫酸氢锂、氮化锂、叠氮化锂、亚硝酸锂、磷酸锂、磷酸二氢锂和碳酸氢锂的无机化合物;以及诸如甲基锂、乙烯基锂、异丙基锂、丁基锂、苯基锂、草酸锂和乙酸锂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这样的化合物。
关于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可以使用通常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获得的材料作为起始原材料。而且,根据情况,可以使用通过使用球磨机、粉碎机等对二次颗粒进行粉碎而获得的颗粒。
[包覆处理]
随后,利用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对所制备的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进行包覆处理。例如,利用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对通过使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一次颗粒聚集而获得的二次颗粒进行包覆处理。
可以通过下面的湿式法或干式法来进行包覆处理。
[湿式法]
下面,描述通过湿式法进行的包覆处理的实例。
在该湿式法的实例中,首先,例如,将作为包覆组分的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溶解在诸如无机溶剂(例如,水等)的溶剂中,以制备溶液。随后,将该溶液包覆在主要由镍构成的加热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上,以在短的时间内去除溶剂,从而将包覆组分沉积在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因此进行包覆处理。
例如,可以通过将溶液喷雾在分散的复合氧化物颗粒上的方法;或者将溶液滴在复合氧化物颗粒上的方法等来进行具有溶解在其中的包覆组分的溶液的包覆。
在通过湿式法进行的包覆方法的该实例中,由于在具有溶解在其中的包覆组分的溶液的包覆期间内加热复合氧化物颗粒,所以其中溶解有包覆组分的溶剂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去除,从而使包覆组分沉积在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优选将加热温度调节至具有溶解在其中包覆组分的溶液的沸点以上。
在通过湿式法进行的包覆处理的该实例中,其中溶解有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的溶剂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去除。因此,可以使复合氧化物颗粒与在溶液中包含的溶剂接触的时间非常短。
通常,当复合氧化物颗粒与溶剂接触时,复合氧化物颗粒中的锂离子溶出进入到溶剂中。然而,在通过湿式法进行的该包覆处理的该实例中,抑制了锂离子的洗溶出,从而可以抑制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的变性以及伴随此的正极活性物质容量的降低。
基于100重量份的复合氧化物颗粒,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的包覆量优选为0.01重量份以上并且不大于10.0重量份,更优选为0.02重量份以上并且不大于5.0重量份,并且进一步优选为0.03重量份以上并且不大于3.0重量份。杂多酸的重量被定义为通过消除在杂多酸中所包含的结合水的重量而获得的值。而且,类似地,杂多酸化合物的重量被定义为通过消除在杂多酸化合物中所包含的结合水的重量而获得的值。
当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的包覆量小于上述范围时,不能够获得用于抑制正极活性物质中的气体生成的效果。另一方面,当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的包覆量大于上述范围时,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降低,因此这样的情况不是优选的。
在通过湿式法进行的包覆处理的该实例中,可以使包覆组分的沉积均匀。不应解释成湿式法限于该实例。例如,可以采用用溶解在溶剂中的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的溶液浸渍复合氧化物从而实现包覆的方法。然而,根据该方法,复合氧化物颗粒的锂离子溶出进入被用作溶剂的高介电介质(例如,水等)中是显著的,并且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降低。由于该原因,在通过湿式法进行的包覆处理的情况下,上述实例是优选的。
[干式法]
对通过干式法利用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进行的包覆处理进行描述。为了通过干式法用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进行包覆,可以采用已知的技术。
具体地,使用干燥的复合氧化物颗粒和干燥的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的颗粒,并且通过使用研钵借助于人力的方法、使用粉碎机的方法、使用由于高剪切力产生机械聚集的高速机器的方法等来进行包覆。
[热处理]
接着,可以通过热处理对已进行了包覆处理的复合氧化物颗粒进行烧成来获得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如果需要,热处理后的复合氧化物颗粒可以借助于轻粉碎或分类操作等进行粒径调节。
在热处理中,通过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来生成杂多酸离子。该杂多酸离子扩散到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并覆盖该表面。可以认为这有助于消除因素2’。
此外,在热处理中产生的杂多酸离子与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上残留的一部分碳酸根进行置换反应。据此,存在于颗粒表面上的一部分碳酸根作为二氧化碳被释放到系统外部,并且正极活性物质自身的碳酸根的含量被降低。因此,也可以期待气体生成的降低。即,可以期待这有助于消除因素1’。
[热处理温度]
在加热步骤中,热处理温度优选为150℃以上并且不高于500℃。当温度高于该最佳温度范围时,杂多酸离子的热稳定性被降低,使得变得很难获得期望的效果。另一方面,当温度低于该最佳温度范围时,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的热分解或产物的表面扩散被削弱,使得变得很难获得期望的效果。
[热处理的气氛]
作为加热处理的气氛条件,通常被用于镍酸锂的制备的氧化气氛是优选的。
[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中,执行利用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包覆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的处理。据此,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上形成包含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的被覆层。据此,可以抑制在充电状态下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表面的氧化活性。因此,可以抑制由于非水电解液等的分解所引起的气体生成。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中,通过用杂多酸和/或杂多酸化合物进行的包覆处理和热处理来减少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残留的一部分碳酸根。据此,可以抑制源自正极活性物质自身的气体生成。
8.第八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四实例)
类似于如图1所示的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一实例,该非水电解质电池具有这样的构成,其中安装有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的卷绕电极体10容纳在薄状的外部构件1的内部并且具有平板形。
例如,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为带状,并且例如分别从外部构件1的内部朝向外部以相同的方向引出。正极引线11例如由诸如铝(Al)的金属材料构成,并且负极引线12例如由诸如镍(Ni)的金属材料构成。
例如,外部构件1是具有绝缘层、金属层和最外层借助于层压加工等以该顺序被层压并彼此粘附的结构的层压膜。在外部构件1中,例如,使各自的外缘部通过熔合或利用粘合剂彼此紧密接触,同时使绝缘层侧向内。
例如,绝缘层由诸如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丙烯以及它们的共聚物的聚烯烃树脂构成。这是因为,可以使透湿性很低,并且可以显示出优异的气密性。金属层由箔状或平板状的铝、不锈钢、镍、铁等构成。例如,最外层可以由与绝缘层相同的树脂构成,或者可以由尼龙等构成。这是因为,防破裂、刺穿等的强度可以被增大。外部构件1可以设置有除了绝缘层、金属层和最外层之外的其它层。
为了提高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中的每一个与外部构件1的内部之间的粘着力的目的,将接触膜2插入到外部构件1与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中的每一个之间,从而防止外部空气侵入的发生。接触膜2由对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均具有粘着力的材料构成。在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均由上述金属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优选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均由诸如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乙烯和改性聚丙烯的聚烯烃树脂构成。
图2是沿图1所示的卷绕电极体10的II-II线的截面图。在卷绕电极体10中,正极13和负极14通过隔膜15和电解质16进行层压并缠绕,并且卷绕电极体10的最外周部通过保护带17来保护。
例如,正极13包括正极集电体13A和设置在该正极集电体13A的两个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3B。例如,正极集电体13A由诸如铝箔的金属箔构成。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13B包含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而且,正极活性物质层13B进一步包含诸如碳材料的导电助剂和诸如聚偏氟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的粘结剂。
类似于正极13,例如,负极14包括负极集电体14A和设置在该负极集电体14A的两个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4B。例如,负极集电体14A由诸如铜箔的金属箔构成。
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层14B被构造成使得包含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任何一种或两种以上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材料。如果需要,负极活性物质层14B可以包含导电助剂和粘结剂。
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材料的实例包括诸如石墨、难石墨化碳和易石墨化碳的碳材料。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这样的碳材料。而且,可以使用两种以上具有彼此不同的平均粒径的碳材料的混合物。
而且,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的负极材料的实例包括包含能够与锂一起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作为构成元素的材料。其具体实例包括能够与锂一起形成合金的金属元素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能够与锂一起形成合金的半金属元素的单质、合金或化合物;以及在其至少一部分中具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相的材料。
这样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的实例包括锡(Sn)、铅(Pb)、铝、铟(In)、硅(Si)、锌(Zn)、锑(Sb)、铋(Bi)、镉(Cd)、镁(Mg)、硼(B)、镓(Ga)、锗(Ge)、砷(As)、银(Ag)、锆(Zr)、钇(Y)以及铪(Hf)。尤其是,属于长式周期型的14族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是优选的;并且硅(Si)和锡(Sn)是尤其优选的。这是因为硅(Si)和锡(Sn)具有较大的嵌入和脱嵌锂的能力,并且能够获得高能量密度。
硅(Si)的合金的实例包括选自由锡(Sn)、镍(Ni)、铜(Cu)、铁(Fe)、钴(Co)、锰(Mn)、锌(Zn)、铟(In)、银(Ag)、钛(Ti)、锗(Ge)、铋(Bi)、锑(Sb)以及铬(Cr)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除了硅(Si)之外的第二构成元素的合金。锡的合金的实例包括选自由硅(Si)、镍(Ni)、铜(Cu)、铁(Fe)、钴(Co)、锰(Mn)、锌(Zn)、铟(In)、银(Ag)、钛(Ti)、锗(Ge)、铋(Bi)、锑(Sb)以及铬(Cr)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除了锡(Sn)之外的第二构成元素的合金。
硅(Si)的化合物或锡(Sn)的化合物的实例包括包含氧(O)或碳(C)的化合物,并且这些化合物可以包含除了硅(Si)或锡(Sn)之外的上述第二构成元素。
作为隔膜15,任何材料是可用的,只要其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或溶剂是化学稳定的,并且不具有导电性。其实例包括聚合物的无纺布、多孔膜以及通过将玻璃或陶瓷纤维形成为纸状而获得的材料,并且可以层压并使用多个这些材料。特别地,优选使用多孔聚烯烃膜,并且其可以与由聚酰亚胺、玻璃或陶瓷纤维构成的耐热材料复合并被使用。
电解质16包含电解液和包含能够将该电解液保持在其中的高分子化合物的保持体,并且以所谓的凝胶状态形成。电解液包含电解质盐和用于在其中溶解该电解质盐的溶剂。电解质盐的实例包括诸如LiPF6、LiClO4、LiBF4、LiN(SO2CF3)2、LiN(SO2C2F5)2和LiAsF6的锂盐。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电解质盐。
溶剂的实例包括非水溶剂,例如,诸如γ-丁内酯、γ-戊内酯、δ-戊内酯和ε-己内酯的内酯类溶剂;诸如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和碳酸二乙酯的碳酸酯类溶剂;诸如1,2-二甲氧基乙烷、1-乙氧基-2-甲氧基乙烷、1,2-乙氧基乙烷、四氢呋喃和2-甲基四氢呋喃的醚类溶剂;诸如乙腈的腈类溶剂;环丁砜类溶剂;磷酸;磷酸盐溶剂;吡咯烷酮;等等。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溶剂。
而且,优选溶剂包含通过氟化环状酯或链状酯的一部分或全部氢所获得的化合物。作为这样的氟化化合物,优选使用碳酸二氟乙烯酯(4,5-二氟-1,3-二氧戊环-2-酮)。这是因为,即使在使用包含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硅(Si)、锡(Sn)、锗(Ge)等的化合物的负极14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充放电循环特性,并且特别地,碳酸二氟乙烯酯在改善循环特性的效果方面是优异的。
任何材料可以用作高分子化合物,只要其在其中吸收溶剂时被凝胶化。其实例包括诸如聚偏氟乙烯和偏二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氟类高分子化合物;诸如聚环氧乙烷和包含聚环氧乙烷的交联材料的醚类高分子化合物;以及包含作为重复单元的聚丙烯腈、聚环氧丙烷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化合物。可以单独或以它们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来使用高分子化合物。
特别地,从氧化还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氟类高分子化合物是期望的;并且尤其是,包含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作为组分的共聚物是优选的。此外,该共聚物可以包含作为组分的诸如马来酸单甲酯的不饱和二元酸的单酯、诸如三氟氯乙烯的卤代乙烯、诸如碳酸亚乙烯酯的不饱和化合物的环状碳酸酯、包含环氧基的丙烯醛基乙烯基单体等。这是因为可以获得更高的特性。
[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制造方法]
例如,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来制造该非水电解质电池。首先,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正极13。首先,混合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和粘结剂,以制备正极混合物,并且将该正极混合物分散在诸如N-甲基-2-吡咯烷酮的溶剂中,以形成正极混合物浆料。随后,将该正极混合物浆料涂覆在正极集电体13A上,并且在干燥溶剂后,通过辊压机等对所得物进行压缩成型,从而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3B。因此获得了正极13。
随后,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负极14。首先,混合负极活性物质和粘结剂以制备负极混合物,并且将该负极混合物分散在诸如N-甲基-2-吡咯烷酮的溶剂中,以形成负极混合物浆料。随后,将该负极混合物浆料涂覆在负极集电体14A上,并且在干燥溶剂后,通过辊压机等对所得物进行压缩成型,从而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14B。因此获得了负极14。
将包含电解液、高分子化合物和混合溶剂的前体溶液涂覆在由此获得的正极13和负极14中的每一个上,并且使混合溶剂挥发掉,以形成电解质16。此后,通过焊接将正极引线11安装在正极集电体13A的端部,并且通过焊接将负极引线12也安装在负极集电体14A的端部。
随后,将每一个上都形成有电解质16的正极13和负极14通过隔膜15进行层压,以形成层压体;然后在长度方向上卷绕该层压体;并且使保护带17粘附至最外周部,以形成卷绕电极体10。最后,例如,将卷绕电极体10置于外部构件1中,并且借助于热熔合等使外部构件1的外缘部彼此紧密接触,从而将卷绕电极体10封入其中。此时,将接触膜2插入到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中的每一个与外部构件1之间。据此,完成了图1和图2所示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而且,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该非水电解质电池。首先,如先前所述,制备正极13和负极14,并且将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分别安装在正极13和负极14中。随后,正极13和负极14通过隔膜15进行层压,并且使保护带17粘附至最外周部,从而形成作为卷绕电极体10的前体的卷绕体。随后,将该卷绕体置于外部构件1中,并且对除了一边之外的外缘部进行热熔合,以形成袋,然后将其容纳在外部构件1的内部。随后,制备包含电解液、作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原料的单体、聚合引发剂以及可选的诸如聚合抑制剂的其它材料的电解质组合物,并且将其注入到外部构件1的内部。
在注入电解质组合物后,在真空气氛下借助于热熔合对外部构件1的开口进行密闭密封。随后,通过加热使单体聚合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从而形成凝胶电解质16;并且装配了图3和图4所示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被用于正极活性物质。根据该构成,可以抑制电解液的气体生成,并且可以抑制电池的膨胀。
9.第九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五实例):
接着,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通过使用电解液代替根据第八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中的凝胶电解质16来获得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在这种情况下,将电解液浸渍到隔膜15中。作为电解液,可以使用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中相同的电解液。
例如,可以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具有这样的构成的非水电解质电池。首先,制备正极13和负极14。随后,将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分别安装在正极13和负极14中;然后,正极13和负极14通过隔膜15层压并缠绕;并且使保护带17粘附至最外周部。据此,卷绕电极体具有电解质16在卷绕电极体10的结构中被忽略的构造。将该卷绕电极体置于外部构件1中,然后注入电解液,并且对外部构件1进行密闭密封。
[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效果。即,通过使用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抑制电解液的气体生成,并且可以抑制电池的膨胀。
10.第十实施方式(非水电解质电池的第六实例)
接着,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构成。类似于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根据第十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为如图3所示的所谓圆筒型,并且在基本上中空柱状电池壳21的内部具有带状的正极31和带状的负极32通过隔膜33卷绕的卷绕电极体30。隔膜33浸渍有作为液体电解质的电解液。电池壳21由例如镀镍(Ni)的铁(Fe)制成,并且其一端封闭,而另一端是敞开的。将一对绝缘板22和23相对于卷绕周面垂直地设置在电池壳21的内部,使得卷绕电极体30置于其间。
在电池壳21的开口端,通过经由垫圈27与设置在电池盖24的内部的安全阀机构25和正温度系数元件(PTC元件)26嵌塞来安装电池盖24,并且电池壳21的内部被密闭密封。电池盖24由例如与电池壳21相同的材料制成。安全阀机构25通过正温度系数元件26而电连接至电池盖24。在安全阀机构25中,在电池的内压由于内部短路、来自外部的加热等达到固定值以上的情况下,盘状板25A反转,从而切断电池盖24与卷绕电极体30之间的电连接。当温度升高时,正温度系数元件26控制由于电阻值的增加所引起的电流,从而防止发生由于大电流所引起的异常热生成。垫圈27由例如绝缘材料制成,并且将沥青涂敷在其表面上。
例如,卷绕电极体30以中心销34为中心卷绕。将由铝(Al)等制成的正极引线35连接至卷绕电极体30的正极31;并且将由镍(Ni)等制成的负极引线36连接至负极32。将正极引线35焊接至安全阀机构25,从而与电池盖24电连接;并且将负极引线36焊接至电池壳21,从而与其电连接。
图4放大地示出了图3所示的卷绕电极体30的一部分。卷绕电极体30是其中正极31和负极32通过隔膜33层压并缠绕的电极体。
例如,正极31包括正极集电体31A和设置在该正极集电体31A的两个面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1B。例如,负极32包括负极集电体32A和设置在该负极集电体32A的两个面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32B。正极集电体31A、正极活性物质层31B、负极集电体32A、负极活性物质层32B、隔膜33以及电解液的构成分别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正极集电体13A、正极活性物质层13B、负极集电体14A、负极活性物质层14B、隔膜15以及电解液相同。
然后,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中,正极活性物质为根据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
接着,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制造方法。
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正极31。如先前所述,在正极集电体31A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31B,从而获得正极31。首先,混合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和粘结剂,以制备正极混合物,并且将该正极混合物分散在诸如N-甲基-2-吡咯烷酮的溶剂中,从而形成正极混合物浆料。随后,将该正极混合物浆料涂覆在正极集电体31A上,并且在干燥溶剂后,通过辊压机等对所得物进行压缩成型,从而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31B。因此,获得了正极31。
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负极32。首先,混合负极活性物质和粘结剂以制备负极混合物,并且将该负极混合物分散在诸如N-甲基-2-吡咯烷酮的溶剂中,从而形成负极混合物浆料。随后,将该负极混合物浆料涂覆在负极集电体32A上,并且在干燥溶剂后,通过辊压机等对所得物进行压缩成型,从而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32B。因此,获得了负极32。
随后,通过焊接等将正极引线35安装在正极集电体31A上,并且通过焊接等将负极引线36也安装在负极集电体32A上。此后,正极31和负极32通过隔膜33卷绕;将正极引线35的尖端焊接至安全阀机构25。将负极引线36的尖端也焊接至电池壳21,从而将卷绕的正极31和负极32容纳在电池壳21的内部,同时被置于一对绝缘板22和23之间。在将正极31和负极32容纳在电池壳21的内部之后,将电解质注入到电池壳21的内部,并且浸渍到隔膜33中。此后,通过嵌塞经由垫圈27将电池盖24、安全阀机构25以及正温度系数元件26固定至电池壳21的开口端。因此,制备了图3所示的非水电解质电池。
[效果]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电池中,通过使用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抑制气体生成,并且可以防止由于内压的升高所引起的破损发生。
实施例
下面,参照以下实施例来具体地描述本发明,但是不应该解释为本发明仅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首先,将硫酸镍、硫酸钴和铝酸钠溶解在水中,并且将氢氧化钠溶液进一步加入到混合物中,同时充分搅拌。此时,将镍(Ni)、钴(Co)和铝(Al)的摩尔比调节为Ni/Co/Al=77/20/3,从而获得镍-钴-铝复合共沉淀氢氧化物。用水冲洗所形成的共沉淀并干燥,然后加入氢氧化锂一水合物,以将Li/(Ni+Co+Al)的摩尔比调节为98/100,从而制备前体。
前体在氧气流中在700℃下烧制10小时,并且将所烧制的材料冷却至室温,然后粉碎,以获得主要由镍酸锂构成的复合氧化物颗粒,其由Li0.98Ni0.77Co0.20Al0.03O2的组成式表示。通过激光散射法来测量复合氧化物颗粒。结果,发现具有14μm的平均粒径。
向100质量份的上述复合氧化物颗粒中加入3.0质量份的偏钨酸铵[(NH4)6W12O39],并且在研钵中充分混合混合物。对该混合物在氧气流中300℃下烧制4小时,并且将所烧制的材料冷却至室温,然后取出,接着粉碎。因此,获得了正极活性物质。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备)
使用由此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下面所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首先,混合90质量份的获得的正极活性物质、5质量份的作为导电剂的石墨以及5质量份的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以制备正极混合物。随后,将该正极混合物分散在作为分散介质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形成正极混合物浆料。将该正极混合物浆料均匀地涂覆在由铝箔制成的20μm厚的正极集电体的两个面上并干燥,并且通过辊压机对所得物进行压缩成型,从而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因此,制备了正极。随后,将正极端子安装在正极的正极集电体暴露部上。
随后,混合95质量份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粉碎的石墨粉末和5质量份的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以制备负极混合物,然后将其分散在作为分散介质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从而形成负极混合物浆料。随后,将该负极混合物浆料均匀地涂覆在由铜箔制成的15μm厚的负极集电体的两个面上并干燥,并且通过辊压机对所得物进行压缩成型,从而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因此,制备了负极。随后,将负极端子安装在负极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分。
随后,使由此制备的正极和负极通过由微孔聚乙烯膜制成的25μm厚的隔膜彼此紧密接触并在长度方向上卷绕,并且将保护带粘附至最外周部,从而制备了卷绕体。随后,对该卷绕体填充外部材料,并且对外部材料的三侧进行热熔合,同时剩余的一侧是敞开的而没有被热熔合。对于外部材料,使用了通过从最外层顺序层压25μm厚的尼龙膜、40μm厚的铝箔和30μm厚的聚丙烯膜而获得的防湿铝层压膜。
随后,将1mol/L的作为电解质盐的六氟磷酸锂(LiPF6)溶解在以5/5摩尔比的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甲乙酯(EMC)的混合溶剂中,从而制备电解液。将该电解液从外部材料的开口注入,并且在减压下对外部材料剩余的一侧进行热熔合,从而密闭地密封外部材料。因此,制备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实施例2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步骤中,代替3.0重量份的偏钨酸铵[(NH4)6W12O39],使用3.0重量份的仲钨酸铵[(NH4)10W12O41]。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实施例3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步骤中,代替3.0重量份的偏钨酸铵[(NH4)6W12O39],使用1.1重量份的硅钨酸[H4(SiW12O40)]。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实施例4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步骤中,代替3.0重量份的偏钨酸铵[(NH4)6W12O39],使用3.5重量份的磷钨酸[H3(PW12O40)]正极活性物质。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实施例5
以与实施例4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4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步骤中,在200℃条件下在氧气流中进行热处理0.5小时。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实施例6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步骤中,代替3.0重量份的偏钨酸铵[(NH4)6W12O39],使用0.3重量份的磷钼酸[H3(PMo12O40)]。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比较例1
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步骤中,不执行偏钨酸铵[(NH4)6W12O39]的混合和热处理。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比较例2
以与实施例6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在实施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步骤中,将磷钼酸[H3(PMo12O40)]的添加量从0.3重量份改变为0.03重量份。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评价)
通过使用由此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每一个,进行了下面的测量和测试,从而评价特性。
[pH测量]
将1.0重量份的每种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分散在50重量份的水中,并且测量具有沉降在其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水的上清液的pH。
[碳酸组分含量的测量]
关于每种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通过在JIS-R-9101中描述的AGK法来测量在正极活性物质中所包含的碳酸组分的含量。
[充放电试验]
在23℃的环境中,在880mA的恒电流下对每种所制备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进行恒电流充电,直到电池电压相对于金属锂达到4.25V,然后在4.25V的恒电压下进行恒电压充电,直到电流值达到1mA。随后,在80mA的恒电流下对所得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进行恒电流放电,直到电池电压相对于金属锂达到2.50V。根据上述充放电试验,获得了正极活性物质的充放电效率和放电容量。
[高温保存试验]
在23℃的环境中,在880mA的恒电流下对每种所制备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进行恒电流充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4.2V,然后在4.2V的恒电压下进行恒电压充电,直到电流值达到1mA。之后,将在完全充电状态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保存在80℃的环境中4天。此时,测量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厚度的变化量,作为在高温保存时的膨胀量。
测量结果总结并示于表1中。
Figure GSA00000069617500561
[评价]
实施例1~6与比较例1~2之间的比较显示出以下。
应当注意,在实施例1~6中,正极活性物质的pH小于8.0;正极活性物质中碳酸组分的含量很小;并且电池的膨胀量被抑制。而且,实施例1~6显示出在充放电效率方面良好的特性。
在以下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杂多酸的重量被定义为通过消除在杂多酸中所包含的结合水的重量而获得的值。而且,类似地,杂多酸化合物的重量被定义为通过消除在杂多酸化合物中所包含的结合水的重量而获得的值。
实施例7
以下面的方式来制备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首先,将硫酸镍、硫酸钴和铝酸钠溶解在水中,并且将氢氧化钠溶液进一步加入到混合物中,同时充分搅拌。此时,将镍(Ni)与钴(Co)与铝(Al)的摩尔比调节成Ni/Co/Al=77/20/3,从而获得镍-钴-铝复合共沉淀氢氧化物。用水冲洗所形成的共沉淀并干燥,并且然后加入氢氧化锂一水合物,以便将Li/(Ni+Co+Al)的摩尔比调节为105/100,从而制备前体。
前体在氧气流中在700℃下烧制10小时,并且将所烧制的材料冷却至室温,然后粉碎,以获得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其由Li1.03Ni0.77Co0.20Al0.03O2的组成式来表示。通过激光散射法来测量复合氧化物颗粒。结果,发现具有13μm的平均粒径。
向100重量份的上述复合氧化物颗粒中加入1.0重量份的磷钼酸铵[(NH4)3PO4·12MoO3],并且在研钵中充分混合混合物。将该混合物在氧气流中在300℃下烧制4小时,并且将所烧制的材料冷却至室温,然后取出,接着粉碎。因此,获得了正极活性物质。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备)
使用由此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下面描述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首先,混合85质量份的获得的正极活性物质、5质量份的作为导电剂的石墨以及10质量份的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以制备正极混合物。随后,将该正极混合物分散在作为分散介质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形成正极混合物浆料。将该正极混合物浆料均匀地涂覆在由铝箔制成的20μm厚的正极集电体的两个面上并干燥,并且通过辊压机对所得物进行压缩成型,从而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因此,制备了正极。随后,将正极端子安装在正极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分。
随后,混合90质量份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粉碎的石墨粉末和10质量份的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以制备负极混合物,然后将其分散在作为分散介质的N-甲基-2-吡咯烷酮中,以形成负极混合物浆料。随后,将该负极混合物浆料均匀地涂覆在由铜箔制成的15μm厚的负极集电体的两个面上并干燥,并且通过辊压机对所得物进行压缩成型,从而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因此,制备了负极。随后,将负极端子安装在负极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分。
随后,使由此制备的正极和负极通过由微孔聚乙烯膜制成的25μm厚的隔膜彼此紧密接触并在长度方向上卷绕,并且将保护带粘附至最外周部,从而制备了卷绕体。随后,对该卷绕体填充外部材料,并且对外部材料的三侧进行热熔合,同时剩余的一侧是敞开的而没有被热熔合。对于外部材料,使用了通过从最外层顺序层压25μm厚的尼龙膜、40μm厚的铝箔和30μm厚的聚丙烯膜而获得的防湿铝层压膜。
随后,将1mol/L的作为电解质盐的六氟磷酸锂(LiPF6)溶解在以5/5摩尔比的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甲乙酯(EMC)的混合溶剂中,从而制备电解液。将该电解液从外部材料的开口注入,并且在减压下对外部材料剩余的一侧进行热熔合,从而密闭地密封外部材料。因此,制备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实施例8
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代替1.0重量份的磷钼酸铵[(NH4)3PO4·12MoO3],使用基于100重量份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1.0重量份的磷钨酸铵[(NH4)3PO4·12WO3],。而且,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制备了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实施例9
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代替1.0重量份的磷钼酸铵[(NH4)3PO4·12MoO3],使用基于100重量份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1.0重量份的磷钼酸[H3(PMo12O40)]。而且,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制备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实施例10
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代替1.0重量份的磷钼酸铵[(NH4)3PO4·12MoO3],使用基于100重量份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1.0重量份的磷钨酸[H3PW12O40)]。而且,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制备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实施例11
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代替1.0重量份的磷钼酸铵[(NH4)3PO4·12MoO3],使用基于100重量份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1.0重量份的硅钼酸[H4(SiMo12O40)]。而且,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制备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实施例12
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代替1.0重量份的磷钼酸铵[(NH4)3PO4·12MoO3],使用基于100重量份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1.0重量份的硅钨酸[H4(SiW12O40)]。而且,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制备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实施例13
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获得正极活性物质,不同之处在于,代替1.0重量份的磷钼酸铵[(NH4)3PO4·12MoO3],使用基于100重量份的复合氧化物颗粒的0.5重量份的磷钼酸铵[(NH4)3PO4·12MoO3]。而且,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制备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比较例3
在实施例7中,在用磷钼酸铵[(NH4)3PO4·12MoO3]包覆前由Li1.03Ni0.77Co0.20Al0.03O2的组成式表示的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被定义为比较例3的正极活性物质。而且,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制备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比较例4
在实施例7中,对在用磷钼酸铵[(NH4)3PO4·12MoO3]包覆前由Li1.03Ni0.77Co0.20Al0.03O2的组成式表示的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进行以下处理,从而获得比较例4的正极活性物质。即,上述复合氧化物颗粒在700℃下在氧气流中烧制4小时,并且将所烧制的材料冷却至室温,然后粉碎,以获得比较例4的正极活性物质。而且,通过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以与实施例7中相同的方式来制备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评价)
通过使用由此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每一个,进行下面的测量和试验,从而评价特性。
[碳酸组分含量的测量]
关于每种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通过在JIS-R-9101中描述的AGK法来测量在正极活性物质中所包含的碳酸组分的含量。
[高温保存试验]
在23℃的环境中在880mA的恒电流下对每种所制备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进行恒电流充电,直到电池电压达到4.2V,然后在4.2V的恒电压下进行恒电压充电,直到电流值达到1mA。之后,将在完全充电状态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保存在80℃的环境中4天。此时,测量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厚度的变化量,作为在高温保存时的膨胀量。
测量结果总结并示于表2中。
[评价]
实施例7~13与比较例3~4之间的比较显示出以下。
在实施例7~13中,通过包覆杂多酸或杂多酸化合物并进行热处理来形成被覆层。据此,应当注意,正极活性物质中碳酸组分的含量被降低。
而且,在实施例7~13中,应当注意,通过包覆杂多酸或杂多酸化合物并进行热处理,可以减少气体生成,并且可以抑制电池的膨胀。
11.其它实施方式(变形例)
应该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但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修改和应用。例如,非水电解质电池的形状并不制于先前描述的形状,而是可以例如为矩型、硬币型等。
而且,例如,使用由离子导电性高分子材料构成的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由离子导电性无机材料构成的无机固体电解质等作为电解质。离子导电性高分子材料的实例包括聚醚、聚酯、聚磷腈和聚硅氧烷。而且,无机固体电解质的实例包括离子导电性陶瓷、离子导电性晶体和离子导电性玻璃。

Claims (10)

1.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包括:
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
被覆层,形成在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其中
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为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
所述被覆层包含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以使得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具有不大于按重量计0.15%的碳酸离子的含量,
所述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酸度由于所述被覆层而增加,
所述酸度基于在将1.0重量份的所述主要由镍构成并且在其上形成有被覆层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分散在50重量份的水中后,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沉降的状态下的水的上清液的pH来确定,并且
所述pH小于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
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放电容量由于所述被覆层的形成而相对于所述被覆层形成前的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放电容量降低小于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中
所述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具有由下式(1)表示的平均组成
LiaNixCoyAlzO2        (1)
其中
当镍Ni的整体量被定义为1时,在不大于Ni的0.1的范围内,Ni能够被选自由锰Mn、铬Cr、铁Fe、钒V、镁Mg、钛Ti、锆Zr、铌Nb、钼Mo、钨W、铜Cu、锌Zn、镓Ga、铟In、锡Sn、镧La以及铈Ce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置换;a、x、y和z是分别落在0.20≤a≤1.40、0.60<x<0.90、0.10<y<0.40以及0.01<z<0.20范围内的值;并且x、y和z具有x+y+z=1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具有落在2.0μm以上并且不大于50μm范围内的平均粒径。
5.一种用于制造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上包覆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以形成被覆层,以使得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具有不大于按重量计0.15%的碳酸离子的含量;以及
对主要由镍构成并在其上包覆有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进行热处理,其中
所述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酸度通过所述包覆步骤和所述热处理步骤而增加,
所述酸度基于在所述热处理步骤后、在将1.0重量份的主要由镍构成并在其上包覆有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的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分散在50重量份的水中后,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沉降的状态下的水的上清液的pH来确定,并且
所述pH小于8.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造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其中
所述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的放电容量通过所述包覆步骤和所述热处理步骤而相对于所述被覆层形成前的所述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放电容量降低小于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造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其中
在所述热处理步骤中,所述热处理的温度为150℃以上并且不高于120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造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其中
在所述热处理步骤中,在氧化气氛下进行所述热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制造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其中
在所述包覆步骤中,基于100重量份的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以0.01重量份以上并且不大于5.0重量份的量包覆所述含氧酸和/或所述含氧酸化合物。
10.一种非水电解质电池,包括:
正极;
负极;以及
电解质,其中
所述正极包括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括锂复合氧化物颗粒以及在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的被覆层,
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是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
所述被覆层包含含氧酸和/或含氧酸化合物,以使得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具有不大于按重量计0.15%的碳酸离子的含量,
所述主要由镍构成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的表面的酸度由于所述被覆层而增加,
所述酸度基于在将1.0重量份的所述主要由镍构成并且在其上形成有被覆层的锂复合氧化物颗粒分散在50重量份的水中后,所述锂复合氧化物颗粒沉降的状态下的水的上清液的pH来确定,并且
所述pH小于8.0。
CN2010101506949A 2009-04-22 2010-04-15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28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3791A JP5428487B2 (ja) 2009-04-22 2009-04-22 正極活物質、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JP2009-103791 2009-04-22
JP2009-144363 2009-06-17
JP2009144363A JP5446495B2 (ja) 2009-06-17 2009-06-17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2860A CN101872860A (zh) 2010-10-27
CN101872860B true CN101872860B (zh) 2013-11-20

Family

ID=42992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069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2860B (zh) 2009-04-22 2010-04-15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771876B2 (zh)
CN (1) CN1018728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42154A (ja) * 2010-12-28 2012-07-26 Sony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電動工具、電動車両および電力貯蔵システム
US20150044513A1 (en) * 2012-03-26 2015-02-12 Sony Corporatio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cathode,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electric vehicle, electric power storage system,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3094546A (zh) * 2013-01-25 2013-05-08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镍钴铝酸锂的方法
KR102067764B1 (ko) * 2013-05-29 2020-0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리튬 전지용 양극 및 이를 이용한 리튬 전지
US20150162599A1 (en) * 2013-12-09 2015-06-11 Samsung Sdi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preparing same,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JP6524651B2 (ja) * 2013-12-13 2019-06-05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840153B (zh) * 2014-03-05 2016-10-05 芜湖凯尔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镍基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25021B (zh) * 2014-03-12 2016-02-17 石哲文 一种稀土元素掺杂的复合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4051734B (zh) * 2014-06-16 2016-06-01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多金属氧酸盐碳纳米管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6492543B2 (ja) * 2014-10-30 2019-04-03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ニッケルコバルトアルミニウム複合水酸化物の製造方法及び非水系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US11011746B2 (en) 2015-07-13 2021-05-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posite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battery, cathode for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and lithium battery including the cathode
CN108292749B (zh) 2015-11-27 2021-12-10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正极复合材料膏、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KR102271220B1 (ko) * 2016-09-19 2021-07-01 유미코아 재충전이 가능한 전기화학 셀 및 배터리(rechargeable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battery)
CN106654223A (zh) * 2017-01-16 2017-05-10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含钨化合物包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
CN107946567B (zh) * 2017-11-16 2020-06-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兼具离子与电子导体的三维多酸包覆层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CN110197911B (zh) * 2018-02-27 2021-03-26 湖南省银峰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全钒液流电池用多孔隔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AU2019245807B2 (en) 2018-03-26 2024-02-08 Basf Se Process for making a mixed metal oxide
CN109546101A (zh) * 2018-10-18 2019-03-29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镍钴铝酸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
CN115769396A (zh) * 2020-09-25 2023-03-07 巴斯夫欧洲公司 制备涂覆的正极活性材料的方法
CN112164798B (zh) * 2020-09-28 2022-01-14 桑顿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表面稳定性增强型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666582A (zh) * 2023-05-16 2023-08-29 广州凌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氧化物包覆氧化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正极材料的正极片和电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1194A (zh) * 2003-04-11 2005-01-26 索尼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和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223660A (zh) * 2005-05-17 2008-07-16 索尼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和电池
CN101335345A (zh) * 2007-06-25 2008-12-31 索尼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60818A (ja) 1982-09-29 1984-04-06 帝人株式会社 電極材料
JPS6290863A (ja) 1985-05-10 1987-04-25 Asahi Chem Ind Co Ltd 二次電池
JPH06111820A (ja) 1992-09-25 1994-04-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非水系電池
JP3339519B2 (ja) 1992-10-19 2002-10-2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電池
US5731105A (en) * 1993-09-07 1998-03-24 E.C.R. - Electro-Chemical Research Ltd. Battery electrochemical cell with a non-liquid electrolyte
JP3232910B2 (ja) 1994-08-30 2001-11-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718989A (en) * 1995-12-29 1998-02-17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JPH09231963A (ja) 1996-02-20 1997-09-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非水二次電池
JP4100736B2 (ja) 1996-09-27 2008-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ニッケル酸リチウムの製造方法
US6083644A (en) * 1996-11-29 2000-07-04 Seiko Instruments Inc.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JPH11154535A (ja) 1997-11-20 1999-06-08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H11329444A (ja) 1998-05-20 1999-11-30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00348723A (ja) 1999-06-07 2000-12-15 Shin Kobe Electric Mach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2002289188A (ja) 2001-03-22 2002-10-04 Yusaku Takit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活物質、それを含む電極及び電池
JP4197225B2 (ja) 2001-10-12 2008-12-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465271A4 (en) * 2002-01-08 2010-09-29 Sony Corp ACTIVE, POSITIVE MATERIAL OF A PLATE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IC SECONDARY CELL USING THE SAME
JP4174586B2 (ja) 2003-01-08 2008-11-05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高パワー型二次電池
JP2007173064A (ja) * 2005-12-22 2007-07-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788554B1 (ko) * 2006-02-27 2007-12-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JP5008328B2 (ja) 2006-03-30 2012-08-22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の正極活物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100024B2 (ja) 2006-03-30 2012-12-19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の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8148011B2 (en) * 2006-05-31 2012-04-03 Uchicago Argonne, Llc Surface stabilized electrod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1194A (zh) * 2003-04-11 2005-01-26 索尼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和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223660A (zh) * 2005-05-17 2008-07-16 索尼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和电池
CN101335345A (zh) * 2007-06-25 2008-12-31 索尼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73057A1 (en) 2010-10-28
CN101872860A (zh) 2010-10-27
US8771876B2 (en) 2014-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2860B (zh)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造方法及非水电解质电池
EP3734703B1 (en)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EP1734601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2315447B (zh) 正极活性材料、非水电解质电池及制造正极活性材料的方法
JP5095098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742866B2 (ja)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二次電池用正極、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5117638B2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の充放電方法および充放電システム
KR101264332B1 (ko) 캐소드 활물질 및 이를 채용한 리튬 전지
KR100823816B1 (ko) 비수전해질 이차전지
JP5099398B2 (ja)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二次電池用正極および二次電池
EP1909345A1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a lithium battery
KR101678798B1 (ko) 비수 전해액 2차 전지의 제조 방법
JP2010129471A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非水電解質電池
JP2006134770A (ja) 正極および電池
JP2007194202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20080022188A (ko) 리튬이온 이차전지
JPWO2004105162A6 (ja)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二次電池用正極、二次電池、およ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2008234872A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JP2008016414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2054965A (zh) 正极和非水电解质电池
JP2007103119A (ja) 正極材料、正極および電池
JP5446495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4821217B2 (ja) 正極活物質、正極および電池
JP4240060B2 (ja)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JP5076332B2 (ja) 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41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