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69188A - 油底壳 - Google Patents

油底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69188A
CN101769188A CN200910259761A CN200910259761A CN101769188A CN 101769188 A CN101769188 A CN 101769188A CN 200910259761 A CN200910259761 A CN 200910259761A CN 200910259761 A CN200910259761 A CN 200910259761A CN 101769188 A CN101769188 A CN 1017691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
oil
dividing body
oil sump
s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59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69188B (zh
Inventor
榎田智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yoNishika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kyoNishika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3329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7948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142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8190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154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7952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yoNishikawa Corp filed Critical DaikyoNishika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69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91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691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691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2Oilsumps with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stiffnes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7Oil pickup tube to oil pump, e.g. strain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87Sump being made of different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91Oilsumps characterised by used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底壳。该油底壳是利用树脂材成形制得,包括贮油部。该贮油部由底壁部和从该底壁部的周缘部向上竖起的周壁部构成,且该贮油部的上部具有开放口。肋设置在贮油部内。

Description

油底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树脂材成形制得的油底壳。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在发动机、自动变速装置等动力装置中设置有用以暂时贮存在内部循环的机油的油底壳(例如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2-264109号公报及特开2006-283617号公报)。特开平2-26410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油底壳具有由底壁部和从该底壁部的周缘部开始向上竖起的周壁部形成的贮油部。在贮油部的上部形成有用以让在动力装置中循环的机油流入贮油部的开放口。而且,在比贮油部的开放口还往外的外侧设有多个肋和被紧固在动力装置上的紧固部。
所述特开2006-283617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油底壳,是利用树脂材成形制造出来的,具有在上部形成有开放口的贮油部。
所述特开2003-222012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油底壳的具体情况如下,在内部设置有油底壳分离器,将贮油部划分为主室和副室两个室,让在动力装置内部循环后返回的机油(以下也称为回油)流入主室,并由发动机吸入该主室内的机油。这样一来,在发动机刚刚冷启动后不久机油粘度较高的状态下,让已流入主室内的较热的回油在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循环,而尽快地让该主室内的机油升温,以降低粘度,谋求摩擦的减小。由此减少燃料消耗量。
但是,因为所述特开2006-283617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油底壳是利用树脂材成形制造出来的,所以,虽然与例如钢板制油底壳相比能够实现油底壳的轻量化,但刚性却会不足。特别是,贮油部具有开放口这一点会使得刚性下降很大。油底壳的刚性不足便会出现以下问题,油底壳的各个部分容易由于动力装置的振动而振动,成为噪音产生源;当某种外力施来之际,油底壳便容易变形、破损等。
相对于此,能够想到的做法有:设置所述特开平2-264109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的肋进行加强。但是,因为该肋设在贮油部的开放口的外侧,所以油底壳的外形形状会由于该肋的设置而变大。而且,就是在开放口的外侧设置肋,开放口开得很大的状态也不会有所改变,因此得不到我们所希望的加强效果。
因为在油底壳的内部设置有机油集滤器,而且,在油底壳外部设置有各种部件,所以需要对油底壳的形状进行设计,以保证避免这些部件之间相互干涉。而且,必须使油底壳底壁部的形状成为将贮存的机油引入机油集滤器的吸油口那样的形状。因此,油底壳的形状很容易变得复杂起来。
若像特开2006-283617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使这样的油底壳为树脂材的一体成形品,则成形模具的构造会极其复杂,某些形状甚至无法通过成形来形成。这些情况都是完全能够预料到的。
所述特开2003-222012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油底壳,为了将贮油部划分为主室和副室而设置有单独为一个部件的油底壳分离器。于是问题就是油底壳的部件个数增加,成本剧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对树脂制油底壳中的肋进行改进,以获得能够确保较高刚性的紧凑构造。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在由树脂材制成油底壳的情况下,即使形状复杂,也能够成形,同时能够确保较高的刚性。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高树脂制油底壳的刚性,而且,不导致部件个数增加,即能够将贮油部划分为主室和副室,从而谋求成本降低。
为达成上述第一个目的,第一方面的发明的油底壳结构如下所述。该油底壳利用树脂材成形制得,包括贮油部和肋,该贮油部由底壁部和从该底壁部的周缘部向上竖起的周壁部构成,且上部具有开放口,该肋设置在所述贮油部内。所述肋在俯视图中横穿所述开放口地延伸,以将在所述周壁部的圆周方向的不同部位相互连结起来。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因为肋横穿贮油部的开放口地延伸,以将贮油部的周壁部的不同部位连结起来,所以能够利用肋充分地提高刚性容易下降的开放口附近部分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油底壳各个部分的振动,减小噪音;因为肋以横穿贮油部的开放口的方式延伸,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开放口的内部空间,几乎不影响油底壳的外形形状地设置肋。因此,能够有效地设置肋,获得较高的刚性,同时还能够使具有肋的油底壳结构紧凑。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在所述贮油部的周壁部的开放口一侧设有用以紧固油底壳的紧固部,所述肋从所述紧固部附近的部分开始延伸。
据此,因为肋从紧固部附近的部分开始延伸,所以紧固部的强度也能够利用肋得到提高。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还包括将所述紧固部附近的部分相互连结在一起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肋;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肋相互交叉。
据此,由肋将紧固部附近的部分相互连结在一起,由此便能够进一步提高紧固部附近部分的强度。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还包括将所述紧固部附近的部分相互连结在一起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肋;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肋相互交叉。
据此,因为将所述紧固部附近的部分相互连结在一起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肋相互交叉,所以例如在力作用在第一肋上时,就能够将力分散给第二肋、第三肋。由此便能够抑制油底壳变形、破损。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多个所述肋交叉,在俯视图中形成三角形。
因为让多个肋相交叉,在俯视图中形成三角形,所以该油底壳就是一个相对来自周壁部侧向的力难以变形的结构,刚性能够进一步提高。
可以使其为所述肋与所述贮油部的底壁部相连的结构。
据此,因此肋与贮油部的底壁部相连,所以能够由肋将底壁部和周壁部连结起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贮油部的刚性。
为达成上述第二个目的,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油底壳结构如下所述。该油底壳由树脂材制成的第一分割体和第二分割体一体化制得。所述第一分割体上形成有第一肋;所述第一肋与所述第二分割体结合在一起。
据此,因为让第一分割体和第二分割体分别成形,所以就是在油底壳的形状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比一体成形品更容易地形成各个分割体,成形性良好;第一分割体由第一肋加强,刚性提高,将该刚性已提高了的第一分割体的第一肋与第二分割体结合在一起,便不仅能够使第一分割体和第二分割体牢固地一体化,第二分割体的刚性也会提高,甚至还能够使树脂制、实现了轻量化的油底壳整体的刚性提高。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第二分割体上形成有第二肋,所述第二肋与所述第一分割体结合在一起。
据此,第二分割体的刚性由该第二肋得以提高,将第二肋与第一分割体结合起来,由此便能够将第一分割体和第二分割体更加牢固地结合起来。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还包括机油集滤器,该机油集滤器具有滤清部件和滤清部件收容部,该滤清部件用以对机油进行过滤,该滤清部件收容部收容该滤清部件,且形成有吸入机油的吸油口和喷出通过该滤清部件后的机油的喷油口。所述滤清部件收容部由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构成。
据此,能够与油底壳一体地设置机油集滤器。利用第一肋和第二肋构成机油集滤器的滤清部件收容部,这样一来,与另用部件构成滤清部件收容部的情形相比,能够使结构更加紧凑,同时还能够谋求轻量化。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第一分割体上设置有用以紧固油底壳的紧固部,所述第一肋从所述紧固部附近的部分开始延伸。
据此,因为第一肋从紧固部附近的部分开始延伸,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紧固部的刚性。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所述第一分割体构成油底壳的上侧部分,所述第二分割体构成油底壳的底壁侧部分;所述第一肋沿上下方向延伸,与所述第二分割体的底壁结合。
据此,让第一肋结合在第二分割体的底壁上,便能够加强油底壳的底壁。
为达成上述第三个目的,第三方面的发明中油底壳结构如下所述。该油底壳,利用树脂材成形制得,包括贮油部,该贮油部由底壁部和从该底壁部的周缘部向上竖起的周壁部构成,且上部具有开放口。肋设在所述贮油部内,所述贮油部内部被所述肋划分为配置有吸入机油的吸油口的主室和副室。
据此,能够利用贮油部内的肋提高油底壳的刚性;因为贮油部内由肋划分为主室和副室,所以就不用设置单独为一个部件的油底壳分离器了,从而能够控制部件个数增加,降低成本。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所述肋上形成有用以让主室和副室连通的通孔。
据此,因为能够让副室的机油从肋上的通孔流入主室,所以仅在肋上形成通孔,就得到了一个让主室和副室连通的结构,很容易。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所述油底壳由第一分割体和第二分割体一体化形成,所述第一分割体和所述第二分割体上分别设有肋,在所述第一分割体的肋和所述第二分割体的肋之间形成有用以让主室和副室连通的间隙。
据此,因为将油底壳分割为第一分割体和第二分割体,所以即使油底壳为一复杂的形状,也能够使成形性良好;因为在第一分割体的肋和第二分割体的肋之间形成有让主室和副室连通的间隙,所以很容易地就得到了用以让主室和副室连通的结构。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还包括设置在主室内的机油集滤器,所述机油集滤器具有滤清部件、收容该滤清部件的滤清部件收容部,所述滤清部件收容部由所述肋构成。
能够与油底壳一体地设置机油集滤器。利用第一肋和第二肋构成机油集滤器的滤清部件收容部,这样一来,与另用部件构成滤清部件收容部的情形相比,能够使结构更加紧凑,同时还能够谋求轻量化。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还包括与所述贮油部为不同部件的机油集滤器,所述机油集滤器上设置有被固定在所述肋上的固定部。
据此,能够将与贮油部非为一体的机油集滤器固定到肋上。也就是说,肋能够用于固定机油集滤器。
可以使其为这样的结构,主室的底部具有外壁部和内壁部。
据此,主室的底部成为由外壁部和内壁部构成的多重结构,隔热性提高。这样一来,特别是,因为在发动机冷启动时,主室内的机油难以被外部冷空气冷却,所以能够尽快地让主室内的机油升温,粘度降低。结果便能够抑制燃料消耗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底壳的立体图。
图2是从车辆后侧看到的油底壳的图。
图3是油底壳的右侧视图。
图4是油底壳的俯视图。
图5是油底壳的分解图。
图6是表示图4中的VI-VI线的剖面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油底壳的仰视图。
图8是下分割体的立体图。
图9是下分割体的俯视图。
图10是上分割体的仰视图。
图11是表示下分割体的右侧部分和滤清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将机油集滤器附近的部分放大后的相当于图6的图。
图13是滤清部件的俯视图。
图14是从嵌合板部一侧看到的滤清部件的图。
图15是主肋和辅助肋的俯视图。
图16是图4中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图4中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
图18是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17的图。
图19是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17的图。
图20是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17的图。
图21是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油底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相当于图16的图。
图23是从下方看到的肋的突出壁部附近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24是从上方看到的肋的突出壁部附近的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补充说明一下,以下各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而已,并没有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适用物或者本发明的用途的意图。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底壳1。油底壳1是设在汽车前部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未图示)所用油底壳,如图2、图3所示,油底壳1安装在该发动机的缸体100的下表面上。此外,安装在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的朝向就是曲轴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向。
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为便于说明,将车辆前侧简称为“前”,将车辆后侧简称为“后”,将车辆左侧简称为“左”,将车辆右侧简称为“右”。
油底壳1包括:由凹形贮油部4、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和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以及机油集滤器5。该贮油部4由底壁部2和周壁部3构成,底壁部23覆盖缸体100的大致整个下表面;周壁部3从底壁部2的周缘部朝上竖起。如图1及图4所示,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和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设置在贮油部4内;同样机油集滤器5也设置在贮油部4内。如图5所示,油底壳1是由沿上下方向分割开来的上分割体(第一分割体)10、下分割体(第二分割体)30以及机油集滤器5所具有的滤清部件50(如图6所示)三个部件组合构成。如图1所示,开放口6形成在贮油部4的上部。从缸体100滴下来的机油从开放口6流入贮油部4。如后所述,该贮油部4的内部空间被划分为主室P和副室Z(参考图4)。
贮存在贮油部4的机油通过机油集滤器5之际被过滤后,被吸入发动机的油泵(未图示),被送给发动机的各个部分后,回到贮油部4,再次通过机油集滤器5。如图6所示,机油集滤器5由滤清部件50、收容滤清部件50的滤清部件收容部17构成。
如图2及图3所示,贮油部4的底壁部2形成为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尺寸较长的形状。底壁部2上形成有朝下方鼓起的鼓出部7。如图7所示,鼓出部7从底壁部2的右端部开始形成到比左右方向中央还往左的左侧区域。再如图2所示,鼓出部7的左端部位于底壁部2的左端部的右侧。如图7所示,鼓出部7的左端部形成为其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朝左侧突出。
如图5所示,鼓出部7在下分割体30中,底壁部2的鼓出部7以外的部分及周壁部3在上分割体10。这些下分割体30和上分割体10是利用树脂材成形而制造出来的。如图8及图9所示,下分割体30的上端部开放,在该上端部形成有将被焊接在上分割体10上的下侧接合部31。下侧接合部31,呈一个从下分割体30的上端部开始朝鼓出部7外延伸出来,环绕该上端部整个一周环状延伸的板状。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上分割体10的下端部形成有与下分割体30的上端部一致的通孔11。在上分割体10的通孔11的周缘部形成有将被焊接在下分割体30的下侧接合部31上的上侧接合部12。上侧接合部12呈沿着下侧接合部31延伸的板状。下侧接合部31和上侧接合部12是利用例如热板焊接法、振动焊接法等各种焊接法焊接上的部件。下分割体30的上端部的下侧接合部31呈朝下分割体30外环绕一周环状延伸的板状,整个一周与上侧接合部12接合在一起。因此作为油底壳1整体刚性进一步提高。
如图11所示,在下分割体30的底壁的右侧,形成有滤清部件50将被固定在那里的部件固定用肋32,底壁由肋32加强。部件固定用肋32呈从下分割体30的底壁朝上方突出的厚板状,在底壁的前端部延伸到朝右侧延伸后,再弯曲且朝后方延伸,最后再朝左侧弯曲并延伸,而成为在图9所示的俯视图中看呈开口朝左侧开放的近似“C”字形的形状。让部件固定用肋32这样弯曲,该肋32本身的刚性便提高了。
贮油部4的机油,从部件固定用肋32的左侧开放部分流入由部件固定用肋32包围形成的空间内。此外,图7中的符号33表示由于形成部件固定用肋32形成的槽。因此,部件固定用肋32是空心肋。
如图11所示,部件固定用肋32,形成为越靠近后侧且右侧,从底壁开始算起的突出高度就越高。在部件固定用肋32的上端部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突条部32a。如图12所示,滤清部件50和上分割体10焊接在该突条部32a上。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至第五下肋L1至L5形成在下分割体30的底壁上,朝上方突出。第一下肋L1与部件固定用肋32的后侧相连,朝后方延伸后,朝左侧弯曲并延伸。第一下肋L1的左侧部倾斜,越靠近左端,突出高度越低。
第二下肋L2,配置在第一下肋L1的左侧,与第一下肋L1的左侧部保持有间隔并朝左侧延伸。第二下肋L2的右侧部倾斜,越靠近右端,突出高度越低。第二下肋L2的左侧部倾斜,越靠近左端,突出高度越低。因此,第二下肋L2呈上窄下宽的形状。
第三下肋L3,布置在第二下肋L2的左侧,与第二下肋L2的左侧部保持有间隔并朝左前方延伸,第三下肋L3的右侧部倾斜,越靠近右端,突出高度越低,第三下肋L3的左侧部与下分割体30的内侧面相连。第四下肋L4设置在第三下肋L3的前方且距第三下肋L3有一定距离的部位,第四下肋L4的右侧部倾斜,越靠近右端,突出高度越低。第四下肋L4的左侧部与下分割体30的内侧面相连。
第五下肋L5设置第二下肋L2的前方且离第二下肋L2有一定距离的部位,朝右前方延伸,第五下肋L5的左侧部及右侧部与第二下肋L2一样倾斜,第五下肋L5呈上窄下宽的形状。
如图13所示,滤清部件50是利用树脂材成形制成的,包括板状的过滤用网眼部51和设在网眼部51的周缘部的安装部52。如图12所示,以网眼部51大致与下分割体30的底壁平行的方式配置好了滤清部件50。
再如图11所示,网眼部51呈从上方将部件固定用肋32的上缘部覆盖起来的近似矩形形状。网眼部51上设置有纵横延伸的多个加强部53。如图13所示,安装部52形成为在俯视图中近似“C”字形的形状,与部件固定用肋32的上端部的形状相一致。如图11及图14所示,安装部52上设置有朝下方突出的嵌合板部54,该嵌合板部54嵌合在部件固定用肋32的左后侧。如图12所示,在安装部52的内周侧形成有朝下方突出,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内周侧突条部55,在安装部52的外周侧同样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外周侧突条部56。槽58形成在这些内周侧突条部55和外周侧突条部56之间。在网眼部51的上表面周缘部形成有环绕一周延伸的环状突条部57。
滤清部件50的内周侧突条部55的下端与比下分割体30的部件固定用肋32上端的突条部32a还要往内的内侧紧密接触。而且,滤清部件50的外周侧突条部56的下端环绕一周焊接在部件固定用肋32的突条部32a上。由该滤清部件50和部件固定用肋32围起来的空间成为机油集滤器5的机油流入侧空间R1。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朝贮油部4外延伸的上部凸缘13形成在上分割体10的上端部即周壁部3的上端部。再如图4所示,在上部凸缘13的前侧设有第一至第四前侧螺栓孔(紧固部)Bf1至Bf4,该第一至第四前侧螺栓孔(紧固部)Bf1至Bf4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间留有间隔,用以将油底壳1紧固在缸体100上的螺栓(未图示)将会插入其中。第一前侧螺栓孔Bf1位于上部凸缘13的左端附近,第二至第四前侧螺栓孔Bf2至Bf4依次自左朝右排列着。
在上部凸缘13的后侧设有第一至第四后侧螺栓孔(紧固部)Bb1至Bb4,该第一至第四后侧螺栓孔Bb1至Bb4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间留有间隔,第一至第四后侧螺栓孔Bb1至Bb4与第一至第四前侧螺栓孔Bf1至Bf4一样地排列着。
在上部凸缘13的左侧设有第一及第二左侧螺栓孔(紧固部)Bl1、Bl2,该第一及第二左侧螺栓孔Bl1、Bl2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间留有间隔。第一左侧螺栓孔B11离上部凸缘13的前面近,第二左侧螺栓孔Bl2离上部凸缘13的后面近。
在上部凸缘13的右侧设有第一及第二右侧螺栓孔(紧固部)Br1、Br2,该第一及第二右侧螺栓孔Br1、Br2与第一及第二左侧螺栓孔Bl1、Bl2一样,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间留有间隔。在周壁部3的与螺栓孔Bf1至Bf4、Bb1至Bb4、B11、Bl2以及Br1、Br2相对应的部分形成有朝贮油部4内凹陷的螺栓干涉回避部3a、3a、…。
在上分割体10的左侧即周壁部3的左侧形成有被紧固在变速器的壳体101(仅在图4中用双点划线示出)上的侧部凸缘14。侧部凸缘14朝向周壁部3的前方及后方突出。如图1所示,侧部凸缘14上形成有三个螺栓孔14a、14a、14a,该三个螺栓孔14a、14a、14a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留有间隔,拧入形成在变速器的壳体101上的螺栓孔的螺栓(皆未图示)将会插入该三个螺栓孔14a、14a、14a中。
所述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设置在上分割体10上。图15中用黑心实线表示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用空心实线表示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
如图15所示,第一主肋M1从第二前侧螺栓孔Bf2附近的部分开始笔直地延伸到第二后侧螺栓孔Bb2附近的部分,将两紧固部螺栓孔Bf2、Bb2连结起来,第一主肋M1离开上分割体10的通孔11的左端且位于通孔11的内部。第二主肋M2从第三前侧螺栓孔Bf3附近的部分开始笔直地延伸到第三后侧螺栓孔Bb3附近的部分。
第三主肋M3,从第四前侧螺栓孔Bf4附近的部分开始笔直地延伸到第四后侧螺栓孔Bb4附近的部分。第一至第三主肋M1至M3大致相互平行。
第四主肋M4从第一左侧螺栓孔Bl1附近的部分开始笔直地延伸到第二右侧螺栓孔Br2附近的部分。如图5所示,第四主肋M4的下部延伸到下分割体30的底壁。第四主肋M4的延伸方向与下分割体30的第一及第二下肋L1、L2(示于图9)延伸方向一致,而且,第四主肋M4位于第一及第二下肋L1、L2的正上方。也就是说,在第四主肋M4的下部形成有图8所示的第一及第二下肋L1、L2能够进入的“V”字形切口部20、20(参考图5及图10)。如图16所示,在切口部20、20与第一及第二下肋L1、L2之间分别形成有机油能够流通的间隙T1、T1。优选,越靠近第一及第二下肋L1、L2的上方,越使间隙T1的大小增大。因为这样能够让油底壳1内的较热的机油流入后述的主室P中。此外,也可以越靠近第一及第二下肋L1、L2的下方,越使间隙T1的大小增大。
如图15所示,第五主肋M5从第二左侧螺栓孔Bl2附近的部分开始近似笔直地延伸到第一右侧螺栓孔Br1附近的部分。
第二主肋M2、第四主肋M4、第五主肋M5在点A相交。点A位于第二主肋M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位。第四主肋M4与第二主肋M2相交而成的角度不是直角;第五主肋M5和第二主肋M2相交而成的角度也不是直角;第四主肋M4和第五主肋M5相交而成的角度还不是直角。补充说明一下,使第二主肋M2、第四主肋M4以及第五主肋M5三者间相互的交角都是直角亦可。
第四主肋M4与第一主肋M1在点B相交,与第三主肋M3在点E相交。第五主肋M5与第一主肋M1在点C相交,与第三主肋M3在点D相交。点B至E在俯视图中位于上分割体10的通孔11内。第一主肋M1、第四主肋M4以及第五主肋M5的下端部与上分割体10的构成底壁部2的部分相连接,周壁部3与底壁部2由肋M1、M4以及M5连结起来。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分别横穿开放口6地延伸,以将周壁部3的不同部位连结起来。
第一辅助肋S1从第一前侧螺栓孔Bf1附近的部分开始笔直地地延伸到点B。第一辅助肋S1的下部延伸到下分割体30的底壁。图8所示的下分割体30的第三下肋L3位于第一辅助肋S1的正下方。该第三下肋L3的一部分位于第四主肋M4的下部。第三下肋L3能够进入的切口部21(参考图10)设在第一辅助肋S1及第四主肋M4的下部。如图16所示,机油能够流通的间隙T2形成在切口部21和第三下肋L3之间。如上所述,优选,越靠近第三下肋L3的上方越使间隙T2的大小增大。但越靠近第三下肋L3的下方,越使间隙T2的大小增大也是可以的。
如图15所示,第二辅助肋S2从第四前侧螺栓孔Bf4附近的部分开始笔直地延伸到点B,其中间部分与第二主肋M2相交叉,设该交叉点为点F。第二辅助肋S2的下部延伸到下分割体30的底壁。第二辅助肋S2的延伸方向与图9所示的下分割体30的第五下肋L5的延伸方向一致,而且,第二辅助肋S2位于第五下肋L5的正上方。在第二辅助肋S2的下部形成有图9所示的第五下肋L5能够进入的“V”字形切口部22(参考图6及图10)。如图6所示,在切口部22和第五下肋L5之间形成有机油能够流通的间隙T3。如上所述,优选,越靠近第五下肋L5的上方越使间隙T3的大小增大。相反,越靠近第五下肋L5的下方,越使间隙T3的大小增大也是可以的。
如图15所示,第三辅助肋S3从第二前侧螺栓孔Bf2附近的部分开始笔直地延伸到点F。第四辅助肋S4从第四前侧螺栓孔Bf4附近的部分开始笔直地延伸到点A。第五辅助肋S5从第四后侧螺栓孔Bb4附近的部分开始笔直地延伸到点A。第六辅助肋S6从第四后侧螺栓孔Bb4附近的部分开始笔直地延伸到点C,其中间部分与第二主肋M2相交叉,设该交叉点为点G。第七辅助肋S7从第二后侧螺栓孔Bb2附近的部分开始延伸到点G。第八辅助肋S8从第一后侧螺栓孔Bb1附近的部分开始笔直地延伸到点C。第九辅助肋S9从第一及第二左侧螺栓孔Bl1、Bl2之间朝右侧延伸,右侧一分为二并分别延伸到点B及点C,设该分歧点为点H。所述第一辅助肋S1、第三辅助肋S3、第六辅助肋S6、第七辅助肋S7、第八辅助肋S8以及第九辅助肋S9的下端部与上分割体10的构成底壁部2的部分相接。所述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是近似铅直地延伸的纵向肋,所有的这些肋是一体成形品。
象上述那样延伸的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相交叉,在俯视图中形成三角形。例如,第一主肋M1、第六辅助肋S6及第七辅助肋S7形成一个三角形。再例如,第一左侧螺栓孔Bl1、第二左侧螺栓孔Bl2以及点A也形成一个三角形。仅这样由紧固部和肋的交叉点形成三角形,油底壳即会成为一个相对外力而言很牢固的构造。
如图4所示,在第一主肋M1和第一辅助肋S1之间回油空间W由这些肋M1、S1划分而成。喷出缸体100的回油的回油管102(在图1及图4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在俯视图中位于第一主肋M1、第一辅助肋S 1之间亦即回油空间W内。这样,已循环了的机油的大部分便会落入回油空间W中。而且,机油也会从缸体100的下表面,详细而言,回油管102以外的部分滴下来。
如图4所示,上分割体10上设置有从上方将被固定在部件固定用肋32上的滤清部件50覆盖起来的盖部16。如图12所示,收容滤清部件50的滤清部件收容部17由盖部16和部件固定用肋32构成。
如图4所示,盖部16由第三主肋M3、第五主肋M5以及第四辅助肋S4各自的一部分构成,位于由第三主肋M3、第四主肋M4以及第四辅助肋S4围起来的空间内。盖部16在俯视图中呈与滤清部件50相似的矩形形状。如图12所示,周缘部与肋M3、S4的侧面上下方向中间部分一体化。而且,如图4所示,第五主肋M5位于盖部16的大致中央部位。
用以使已通过滤清部件50的机油喷出的喷油管部15设在盖部16的前侧,朝上方突出。喷油管部15位于由第三主肋M3、第五主肋M5以及第四辅助肋S4围起来的空间内。喷油管部15的上端开口部成为将通过滤清部件50以后的机油喷出的喷油口15a。
如图12所示,在第三主肋M3、第五主肋M5以及第四辅助肋S4的下端,详细而言,在与滤清部件50的外周部相对应的部位环绕一周形成有滤清部件50的外周部要嵌入的嵌合凹部16a。在比该嵌合凹部16a还要往外的外周侧,环绕一周形成有被焊接在下分割体30的部件固定用肋32的突条部32a上的凸状焊接部16b。在比焊接部16b还要往外的外周侧,环绕一周形成有与比部件固定用肋32上端的突条部32a还要往外的外周侧紧密接触的紧密接触部16c。
由所述盖部16和滤清部件50围起来的空间成为机油集滤器5的机油流出的流出侧空间R2。而且,第三主肋M3、第五主肋M5以及第四辅助肋S4借助盖部16被牢固地连结在一起。
如图1所示,喷油管部15的上端部位于上分割体10的上端部附近。在油底壳1安装在缸体100上的状态下,喷油管部15的喷油口15a与口朝向缸体100的下表面开放的吸油孔(未图示)相连接。机油集滤器5的吸油孔5a(在图4及图6中用虚线表示)由部件固定用肋32的开放部分构成。
贮油部4的内部空间,由所述上分割体10的第四主肋M4及第二辅助肋S2、下分割体30的下肋L1-L5划分为主室P和副室Z。主室P是由第四主肋M4及第二辅助肋S2、下肋L1至L5围起来的空间,机油集滤器5的吸油孔5a对着主室P内开放。优选,主室P的容积比副室Z的容积小。但是,主室P的容积和副室Z的容积一样大,副室Z的容积比主室P的容积小都可以。
在上分割体10的第一主肋M1、第一辅助肋S1及第二辅助肋S2上设有用以将从回油管102返回贮油部4的回油引向主室P的引导部60。再如图17所示,引导部60包括管部61和导板部62。管部61,为将第一主肋M1和第二辅助肋S2连结起来而大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导板部62与管部61的底壁相连且延伸到第一辅助肋S1。管部61与第一主肋M1及第二辅助肋S2是一体成形品;导板部62与第一主肋M1及第一辅助肋S1是一体成形品。
管部61是用来形成主油通路Q的部件,该主油通路Q用以让已流入回油空间W的几乎所有的回油都流向主室P。管道61的左端部与第一主肋M1及第一辅助肋S1之间的回油空间W连通,管道61的右端部与主室P连通。也就是说,在第一主肋M1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形成有朝向回油空间W的开口部24,在该开口部24连接有管道61的左端部;在第二辅助肋S2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形成有朝向主室P的开口部23,在该开口部23连接有管道61的右端部。
再如图4所示,导板部62是一用以将回油引向管道61的主油通路Q的部件,具体引油方法是,将第一主肋M1和第一辅助肋S1间的通孔11塞住,而不让回油从通孔11流向下方,由此将回油引向管道61的主油通路Q中。
能够利用所述引导部60将已在发动机中进行了循环的机油直接地吸入机油集滤器5中。因为第一主肋M1、第一辅助肋S1以及第二辅助肋S2由引导部60连结起来,所以能够得到较高的刚性。
接下来,对按上述构成的油底壳1的制造要领进行说明。首先,对树脂材进行注塑成形加工,得到上分割体10、下分割体30以及滤清部件50。之后,再将滤清部件50安装到上分割体10上。也就是说,如图12所示,将滤清部件50的环状突条部57嵌入盖部16的嵌合凹部16a中。之后,让滤清部件50的外周侧突条部56和盖部16的焊接部16b与部件固定用肋32的突条部32a紧密接触。
这之后,利用振动焊接法等将下分割体30的下侧接合部31和上分割体10的上侧接合部12焊接在一起。此时,滤清部件50的外周侧突条部56和盖部16的焊接部16b同时且同样地焊接在部件固定用肋32的突条部32a上。这样一来,上分割体10的第三主肋M3及第四主肋M4便与下分割体30的部件固定用肋32结合在一起,上分割体10和下分割体30结合牢固。
在将这样得到的油底壳1安装到缸体100上之际,将螺栓插入螺栓孔Bf1至Bf4、Bb1至Bb4、Bl1、Bl2、Br1、Br2中并拧紧。这样一来,油底壳1的喷油管部15便与缸体100的吸油孔接在一起了。
发动机一启动,油泵便开始工作,负压便在喷油管部15内起作用,主室P内的机油便被从机油集滤器5的吸油孔5a吸入流入侧空间R1。该流入侧空间R1内的机油通过滤清部件50的网眼部51被过滤,并流入流出侧空间R2。流出侧空间R2的机油在喷油管部15中朝上方流动,而供给发动机的各个部分。
已在发动机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循环的机油大部分从回油管102流入油底壳1的贮油部4的回油空间W。如图17中的白色箭头所示,该回油借助引导部60的导板部62被从管道61的左端部引向主油通路Q。已在主油通路Q中流通了的回油从管道61的右端部流入主室P。与其它机油相比回油升温了,因此能够让机油集滤器5从主室P吸入该较暖的机油。这样一来,便能够让机油尽快升温,使机油的粘度成为适于对各个部分进行润滑的粘度,尽早地抑制发动机的旋转阻力。其结果是能够降低油耗。
回油也会从图16所示的间隙T1、T2、图6所示的间隙T3流向主室P,但是因为发动机冷启动时机油的粘度高,所以来自间隙T1、T2、T3的流入量很少。当机油的粘度降下来时,来自间隙T1、T2、T3的流入量也就会不断增多。此外,既可使间隙T1、T2、T3的大小相互不同,也可使间隙T1、T2、T3的大小相等。
如图15所示,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的交点即点A到点H,俯视图中全部位于与上分割体10的通孔11重合的位置。这样一来,例如能够让落在第五主肋M5与第九辅助肋S9之间的机油、落在第五主肋M5与第八辅助肋S8之间的机油从通孔11流向下分割体30内,并让机油集滤器5吸入。
因为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以横穿贮油部4的开放口6的方式延伸,而将贮油部4的周壁部3的不同部位连结起来,所以能够利用肋M1至M5充分地提高刚性容易下降的开放口6附近的部分的刚性;让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与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相连,便得到了更高的刚性。因此,例如,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若有飞石、路边的石头等障碍物撞到油底壳1上,则能够抑制油底壳1变形、破损等。当发动机旋转时,缸体100的振动会传递给油底壳1,但此时,因为油底壳1上设有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所以周壁部3、底壁部2的振动得到了抑制,噪音得以减小。而且,因为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相互连结在一起,所以这些肋M1至M5、S1至S9的振动也得到了抑制。
因为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横穿贮油部4的开放口6地延伸,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开放口6的内部空间,几乎不影响油底壳1的外形形状地设置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
如上所述,根据该第一实施方式,能够利用贮油部4内的肋M1至M5、S1至S9提高油底壳1的刚性;因为由第四主肋M4及第二辅助肋S2、第一至第五下肋L1至L5将贮油部4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主室P和副室Z,所以不设置单独为一个部件的油底壳分离器即可。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数量,降低成本。
在贮油部4内设置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便能够使油底壳1的刚性提高;因为用以将返回到贮油部4的机油引向主室P的引导部60与肋M1、S1、S2设为一体,所以利用肋M1、S1、S2就能够将引导部60设置在油底壳1内,而不用再另外设置为了将引导部60设置在油底壳1内的什么构造了。结果是,能够使具有引导部60的油底壳1的结构简单。
因为第一主肋M1、第一辅助肋S1及第二辅助肋S2借助引导部60相互连结在一起了,所以能够利用引导部60使油底壳1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因为将油底壳1分割为上分割体10和下分割体30,所以上分割体10和下分割体30能够分别成形,就是在油底壳1的形状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比一体成形品更容易地形成各个分割体10、30,成形性良好;上分割体10由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得以加强,刚性提高,将该刚性已提高了的上分割体10的第三主肋M3和第四辅助肋S4与下分割体30的部件固定用肋32结合在一起,便不仅能够使上分割体10和下分割体30牢固地一体化,下分割体30的刚性也会提高,甚至还能够使树脂制、实现了轻量化的油底壳1整体的刚性提高。
将部件固定用肋32设在下分割体30上,便能够使下分割体30的刚性提高;将部件固定用肋32与上分割体10结合在一起,便能够将上分割体10和下分割体30更加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能够与油底壳1一体地设置机油集滤器5,并由第三主肋M3、第四辅助肋S4以及部件固定用肋32构成该机油集滤器5的滤清部件收容部17,因此,与另用部件构成滤清部件收容部17的情形相比,能够使结构更紧凑,同时还能够谋求轻量化。
因为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以横穿贮油部4的开放口6的方式延伸,而将贮油部4的周壁部3的不同部位连结起来,所以能够利用肋M1至M5充分地提高刚性容易下降的开放口6附近的部分的刚性,从而能够抑制油底壳1各个部分的振动,减小噪音;因为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横穿贮油部4的开放口6地延伸,所以能够有效地利用开放口6的内部空间,几乎不影响油底壳1的外形形状地设置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因此,能够有效地设置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获得较高的刚性,同时还能够使具有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的油底壳1结构紧凑。
因为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从螺栓孔Bf2至Bf4、Bb2至Bb4、Bl1、Bl2、Br1、Br2附近的部分开始延伸,所以螺栓孔Bf2至Bf4、Bb2至Bb4、Bl1、Bl2、Br1、Br2周围的强度也能够利用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得到提高。
螺栓孔Bf2至Bf4、Bb2至Bb4、Bl1、Bl2、Br1、Br2附近的部分相互间由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连结起来,由此便能够进一步提高螺栓孔Bf2至Bf4、Bb2至Bb4、Bl1、Bl2、Br1、Br2附近的部分的强度。
因为将螺栓孔Bf3、Bb3、Bl1、Bl2、Br1、Br2附近的部分相互间连结起来的第二主肋M2、第四主肋M4以及第五主肋M5相互交叉,所以在例如力从前方朝向后方作用在第二主肋M2上的情况下,该力会分散给第四主肋M4、第五主肋M5。这样便能够抑制油底壳1变形、破损。
因为让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相交叉,在俯视图中形成三角形,所以该油底壳就是一个不易由于来自周壁部3侧向的力而发生变形的结构,刚性能够进一步提高。
因为让第一、第四及第五主肋M1、M4、M5与上分割体10的构成底壁部2的部分相连,所以能够借助肋M1、M4、M5将底壁部2和周壁部3连结起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主贮油部4的刚性。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有时候,飞石会从前方撞击在汽车的油底壳1上。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第一至第三主肋M1至M3制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状,所以飞石带来的撞击力被第一至第三主肋M1至M3吸收,从而能够防止变形、破损。
因为让第一、第四与第五主肋M1、M4、M5以及第一、第三、第六、第七、第八与第九辅助肋S1、S3、S6、S7、S8、S9与构成上分割体10的底壁部2的部分相连,所以底壁部2的刚性提高。因此,在用千斤顶将汽车顶起的情况下,即使千斤顶顶住了油底壳1的底壁部2,也能够抑制底壁部2变形、破损。
当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离心力起了作用的时候,能够利用第一至第五下肋L1至L5、第四主肋M4、第二辅助肋S2等抑制油底壳1内机油的油面倾斜,不水平。因此,抑制了空气被吸入油泵内。
可以在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上设置用以让机油流通的切口部、通孔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油底壳1由上分割体10、下分割体30组合而成,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将油底壳1制成一体成形品。
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的数量并不限于上述数量,例如可以省略辅助肋。既可以使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的厚度相互相等,也可以使它们相互不等。还可以让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弯曲。
能够让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中任一个肋与底壁部2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使其与底壁部2相连的肋,既可以与底壁部2一体成形,又可以焊接在底壁部2上,还可以利用粘结剂粘结在底壁部2上。
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及第一至第九辅助肋S1至S9中任一个肋,可以利用焊接或者粘结与下分割体30结合在一起。
第一至第五下肋L1至L5中任一个肋,可以利用焊接、粘结与上分割体10结合在一起。
第一至第五主肋M1至M5,可以设置在离螺栓孔Bf1至Bf4、Bb1至Bb4、Bl1、Bl2、Br1、Br2有一定距离的部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机油集滤器5与油底壳1一体化,但是,可以使机油集滤器5与油底壳1非为一体,与油底壳1分开,将机油集滤器5另安装在发动机上。将机油集滤器5安装在油底壳1上也是可以的。
上分割体10的第四主肋M4、下分割体30的第一至第三下肋L 1至L3可以焊接或者粘结;第二辅助肋S2与第五下肋L5也可以焊接或者粘结;上分割体10和下分割体30的第四下肋L4也可以焊接或者粘结。
可以像图18所示的第1变形例那样,在辅助肋S2的下端部形成使主室P和副室Z连通的通孔65;在第四主肋M4的下端部形成使主室P和副室Z连通的通孔66。这些通孔65、66也可以形成在肋S2、S4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
可以像图19所示的第2变形例那样,让引导部60的管部的底壁部向机油集滤器5一侧延伸,来让回油流入吸油孔5a附近的部分。这样一来,发动机冷启动后就能够进一步提高被吸入吸油孔5a的机油的温度。
可以像图20所示的第3变形例那样,省去管部61不用,由形成在第二辅助肋S2上的通孔67和导板部62构成引导部60。让该通孔67的上缘部比下缘部更靠近机油集滤器5。
可以像图21所示的第4变形例那样,让机油集滤器5与贮油部4各自为一个独立的部件,并设置在主室P内。在该机油集滤器5的上部形成有喷油口15a,下部形成有吸油管5c。吸油孔(未图示)在该吸油管5c的下端部。在机油集滤器5的周缘部设置有具有紧固孔的安装凸缘(固定部)5b、5b。
另一方面,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贮油部4的第五主肋M5上形成有与机油集滤器5的形状相对应的切口部77。在该第五主肋M5上形成有一个安装凸缘5b被紧固固定在其上的紧固板部78。在第三主肋M3上形成有另一个安装凸缘5b被紧固固定在其上的紧固板部79。利用拧紧部件(未图示)将安装凸缘5b、5b分别固定在紧固板部78、79上,由此便将机油集滤器5安装到贮油部4上。此外,机油集滤器5,可以不用紧固部件,而利用焊接、粘结等安装到贮油部4上。
(第二实施方式)
图22至图2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油底壳1。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油底壳1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油底壳1的不同之处在于:机油集滤器5为一个独立的部件,肋M1至M4的构造不同。其它部分都一样。因此,下面,用同一符号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说明省略不提,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也就是说,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油底壳1中设有第一至第四主肋M1至M4。第一及第二主肋M1、M2相互留有间隔在前后方向上大致平行延伸。第三及第四主肋M3、M4相互留有间隔在左右方向上大致平行延伸。第一及第二主肋M1、M2的中间部分与第三及第四主肋M3、M4的中间部分相交,再如图24所示,这些主肋M1至M4相交的部分呈四棱柱状,其内部被划分形成有主室P。
假定第一至第四主肋M1至M4中划分出主室P的部位是比其它部位还要朝下方突出的突出壁部70。该突出壁部70呈四棱柱状,下端部与底壁部2紧密接触。在突出壁部70的下部形成有相互留有间隔的四个切口部70a、70a、…,各个切口部70a形成为从突出壁部70的下缘部朝上方延伸。主室P与副室Z经由切口部70相连通。可以在突出壁部70上形成通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等。
此外,虽然未示,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辅助肋设置在油底壳1上也是可以的。
主室P内设置有大致水平延伸的板部71,板部71位于切口部70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分,周缘部与突出壁部70的内面一体化。该板部71构成主室P底部的内壁部,底壁部2构成主室P底部的外壁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主室P的底部由板部71和底壁部2构成双重结构,因此隔热性提高。这样一来,特别是,因为在发动机冷启动时,主室P内的机油难以被外部冷空气冷却,所以能够尽快地让主室P内的机油升温,粘度降低。
图2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机油集滤器5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配置在主室P内。机油集滤器5的吸油口位于下端部,即位于板部71附近。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利用贮油部4内的第一至第四主肋M1至M4及辅助肋提高油底壳1的刚性;因为贮油部4内由主肋M1至M4划分为主室P和副室Z,所以就不用设置单独为一个部件的油底壳分离器了,从而能够控制部件个数增加,降低成本。
此外,可以在板部71和底壁部2之间设置隔热材。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将油底壳1分割为两部分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将油底壳1分割为三部分以上。而且,分割方向并不限于上下方向,还可以是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
油底壳1还可以是一体成形品。
能够将本发明应用于各种发动机、自动变速装置等动力装置的油底壳中。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油底壳适于例如安装在汽车的发动机中。

Claims (17)

1.一种油底壳,利用树脂材成形制得,包括贮油部和肋,该贮油部由底壁部和从该底壁部的周缘部向上竖起的周壁部构成,且该贮油部的上部具有开放口,该肋设置在所述贮油部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在俯视图中横穿所述开放口地延伸,以将所述周壁部的圆周方向上的不同部位相互连结起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贮油部的周壁部的开放口一侧设有用以紧固油底壳的紧固部,
所述肋从所述紧固部附近的部分开始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紧固部相互留有间隔地设置在周壁部的圆周方向上,
所述肋延伸,以将所述紧固部附近的部分相互连结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所述紧固部附近的部分相互连结在一起的第一、第二及第三肋,
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肋相互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肋交叉,在俯视图中形成三角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与所述贮油部的底壁部相连。
7.一种油底壳,使由树脂材制成的第一分割体和第二分割体一体化而制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割体上形成有第一肋,
所述第一肋与所述第二分割体结合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割体上形成有第二肋,
所述第二肋与所述第一分割体结合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机油集滤器,该机油集滤器具有滤清部件和滤清部件收容部,该滤清部件用以对机油进行过滤,该滤清部件收容部收容该滤清部件,且形成有吸入机油的吸油口和喷出通过该滤清部件后的机油的喷油口,
所述滤清部件收容部由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割体上设置有用以紧固油底壳的紧固部,
所述第一肋从所述紧固部附近的部分开始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分割体构成油底壳的上侧部分,所述第二分割体构成油底壳的底壁侧部分,
所述第一肋沿上下方向延伸,与所述第二分割体的底壁结合在一起。
12.一种油底壳,利用树脂材成形制得,包括贮油部,该贮油部由底壁部和从该底壁部的周缘部向上竖起的周壁部构成,且该贮油部的上部具有开放口,其特征在于:
肋设在所述贮油部内,
所述贮油部内部被所述肋划分为配置有吸入机油的吸油口的主室和副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上形成有用以让主室和副室连通的通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底壳由第一分割体和第二分割体一体化形成,
所述第一分割体和所述第二分割体上分别设有肋,
在所述第一分割体的肋和所述第二分割体的肋之间形成有用以让主室和副室连通的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主室内的机油集滤器,
所述机油集滤器具有滤清部件、收容该滤清部件的滤清部件收容部,
所述滤清部件收容部由所述肋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与所述贮油部为不同部件的机油集滤器,
所述机油集滤器上设置有被固定在所述肋上的固定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主室的底部具有外壁部和内壁部。
CN200910259761.8A 2008-12-26 2009-12-25 油底壳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691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32952 2008-12-26
JP2008332952A JP5279484B2 (ja) 2008-12-26 2008-12-26 オイルパン
JP2009-014228 2009-01-26
JP2009014228A JP5281909B2 (ja) 2009-01-26 2009-01-26 オイルパン
JP2009015467A JP5279527B2 (ja) 2009-01-27 2009-01-27 オイルパン
JP2009-015467 2009-01-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69188A true CN101769188A (zh) 2010-07-07
CN101769188B CN101769188B (zh) 2015-09-16

Family

ID=42221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5976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69188B (zh) 2008-12-26 2009-12-25 油底壳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43777B2 (zh)
KR (1) KR101576298B1 (zh)
CN (1) CN101769188B (zh)
DE (1) DE10200905970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5505A (zh) * 2012-05-22 2015-01-14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提高板状部分的强度的构造和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构件
CN104838097A (zh) * 2012-11-06 2015-08-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油盘
CN109252912A (zh) * 2018-09-26 2019-01-22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05536A1 (de) * 2010-01-23 2011-07-28 Audi Ag, 85057 Behälter für eine Betriebsflüssigkeit eines Kraftfahrzeugs
FR2961859B1 (fr) * 2010-06-24 2012-07-06 Mecaplast Sa Carter d'huile destine a etre fixe a un bloc moteur
DE102010044403A1 (de) * 2010-09-04 2012-04-2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Ges.D. Staates Delaware) Ölwanne eines Fahrzeugs
FR2970518B1 (fr) * 2011-01-14 2013-01-11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Carter d'huile de moteur en deux parties avec interfaces de fixation incline
KR101239033B1 (ko) * 2011-06-27 2013-03-07 해양산업 주식회사 플라스틱 재질의 오일 팬
US20140069940A1 (en) * 2012-09-12 2014-03-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einforced oil pan assembly and method thereof
WO2014045545A1 (ja) * 2012-09-18 2014-03-27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オイルストレーナ
US10012118B2 (en) * 2013-01-31 2018-07-03 Filtran Llc Filter with dual pleat pack
DE102015113000B4 (de) * 2015-08-07 2021-02-1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Ölwanne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US10024208B1 (en) * 2016-12-22 2018-07-17 Kubota Corporation Work vehicle having oil equipment
KR102474507B1 (ko) * 2016-12-26 2022-12-0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씰링부 변형 저감형 엔진 오일팬
KR102406056B1 (ko) * 2017-12-08 2022-06-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신속오일웜업형 오일 팬 및 엔진 시스템
US10774680B1 (en) 2019-06-11 2020-09-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ptical sensor for circumferential interior surface of turbomachine casing, and related method
FR3102208B1 (fr) * 2019-10-22 2022-05-06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e refroidissement
DE102019133472A1 (de) * 2019-12-09 2021-06-1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lüssigkeitswanne und Kraftfahrzeug
DE102020112653A1 (de) * 2020-05-11 2021-11-11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Brennkraftmaschine
USD921045S1 (en) 2020-08-24 2021-06-01 Apq Development, Llc Oil pick-up assembly
US11078958B1 (en) 2020-08-24 2021-08-03 Apq Development, Llc Compression limiter
USD916152S1 (en) 2020-08-24 2021-04-13 Apq Development, Llc Compression limiter
US11028741B1 (en) 2020-08-24 2021-06-08 Apq Development, Llc Oil pick-up assembly
US11826682B2 (en) 2021-08-24 2023-11-28 Filtran Llc Flow control elements and fluid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DE102021128056B3 (de) 2021-10-28 2023-02-23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Ölgehäuse und Getriebe mit einem derartigen Ölgehäu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31352C1 (de) * 1985-09-03 1986-10-30 Audi AG, 8070 Ingolstadt OElwanne fuer Brennkraftmaschinen
JPH0413402Y2 (zh) * 1986-04-23 1992-03-27
JPH0533720Y2 (zh) * 1987-04-24 1993-08-26
DE3830966C1 (zh) * 1988-09-12 1989-05-11 Dr.Ing.H.C. F. Porsche Ag, 7000 Stuttgart, De
JPH02264109A (ja) 1989-04-03 1990-10-26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パン
US4898261A (en) * 1989-04-10 1990-02-06 Brunswick Corporation Water cooled plastic oil pan
JPH04132445A (ja) 1990-09-25 1992-05-06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端末機器のメッセージ録音再生回路
JP2964754B2 (ja) 1991-12-27 1999-10-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ガスタービン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タンク構造
DE4334858C1 (de) * 1993-10-13 1995-04-20 Vaw Ver Aluminium Werke Ag Ölwanne und Verfahren zu ihrer Herstellung
US5388556A (en) * 1994-04-08 1995-02-14 Caterpillar Inc.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having flexible block and flexible oil pan
JPH0914049A (ja) 1995-06-23 1997-01-14 Isuzu Motors Ltd オイルパン
US5664537A (en) * 1996-09-09 1997-09-09 Caterpillar Inc. Flexible oil pan assembly
DE19818590C2 (de) * 1998-04-25 2000-03-23 Daimler Chrysler Ag Ölwanne
JP4132445B2 (ja) 1999-07-28 2008-08-13 ぺんてる株式会社 バーコード照射用ledの光量調整方法
JP4267256B2 (ja) 2001-07-25 2009-05-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オイルパン構造及びオイルパンセパレータ
JP2006242052A (ja) 2005-03-02 2006-09-14 Toyota Motor Corp オイルパン
JP4576273B2 (ja) 2005-03-31 2010-11-04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濾過エレメント内蔵オイルパン
US7240657B2 (en) 2005-06-27 2007-07-10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Lubricating system of engine
JP4546338B2 (ja) 2005-06-28 2010-09-1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セミドライサンプ式エンジンの潤滑装置
JP4326571B2 (ja) 2007-04-26 2009-09-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パン
JP5179991B2 (ja) 2008-07-31 2013-04-10 株式会社吉野工業所 注出栓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85505A (zh) * 2012-05-22 2015-01-14 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提高板状部分的强度的构造和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构件
CN104285505B (zh) * 2012-05-22 2016-10-26 旭化成株式会社 提高板状部分的强度的构造和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构件
CN104838097A (zh) * 2012-11-06 2015-08-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油盘
CN104838097B (zh) * 2012-11-06 2016-10-19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油盘
CN109252912A (zh) * 2018-09-26 2019-01-22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
CN109252912B (zh) * 2018-09-26 2020-09-29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底壳及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162988A1 (en) 2010-07-01
US8443777B2 (en) 2013-05-21
CN101769188B (zh) 2015-09-16
DE102009059708A1 (de) 2010-07-01
KR20100076899A (ko) 2010-07-06
KR101576298B1 (ko) 2015-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69188A (zh) 油底壳
US5031795A (en) Baffle assembly for fuel tank
US7171937B2 (en) Oil pan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20050252704A1 (en) Carrier structure
EP2169210A2 (en) Engine intake passage structure of front vehicle body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the same
EP2014955B1 (en) Oil strainer of transmission
CN101900009A (zh) 油底壳构造及用以对油底壳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
EP1498296A2 (en) Heat exchanger support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US20120210971A1 (en) Baffle plate structure
US20170108111A1 (en) One-piece integrated chain snubber and oil diverter for a transaxle
CN101205820B (zh) 倾斜引擎的油过滤器安装结构
US8784656B2 (en) Preliminary filter for a fuel delivery unit
JP5279527B2 (ja) オイルパン
JP5227821B2 (ja) オイルパン
EP3321480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6016850B2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循環装置
JP5638655B2 (ja) オイルパン
JP5281910B2 (ja) オイルパン
CN100491182C (zh) 挡泥板衬板的安装结构
JP5703330B2 (ja) オイルパン
JP5281909B2 (ja) オイルパン
JP2010151103A (ja) オイルパン
US20210404425A1 (en) Vehicle air induction assembly
JP2002106427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H09203318A (ja) ラジエータのリザーバタン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916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