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0009A - 油底壳构造及用以对油底壳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 - Google Patents
油底壳构造及用以对油底壳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00009A CN101900009A CN2010101109732A CN201010110973A CN101900009A CN 101900009 A CN101900009 A CN 101900009A CN 2010101109732 A CN2010101109732 A CN 2010101109732A CN 201010110973 A CN201010110973 A CN 201010110973A CN 101900009 A CN101900009 A CN 1019000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machine oil
- store
- partition member
- mach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2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4
- 239000010721 machine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8
- 239000010705 motor oi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5927 past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0060 Abdominal distens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CWYNVVGOOAEACU-UHFFFAOYSA-N Fe2+ Chemical compound [Fe+2] CWYNVVGOOAEAC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40 blee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4330 bloat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9994 ca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414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3—Mounting or connecting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relative to the machine or engine; Details of lubricant purify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37—Oilsumps with different oil compartments
- F01M2011/0045—Oilsumps with different oil compart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oil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7—Oil pickup tube to oil pump, e.g. strain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87—Sump being made of different par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004—Oilsumps
- F01M2011/0091—Oilsumps characterised by used materia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7722—Line condition change responsive valves
- Y10T137/7737—Thermal respons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底壳构造及用以对油底壳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油底壳(1)包括油底壳主体(2)和分隔部件(3),油底壳主体(2)具有贮存在发动机(E)中循环后返回来的机油的贮油部(21),分隔部件(3)具有将该贮油部(21)分隔成贮存高温机油的第一贮油部(21a)和贮存低温机油的第二贮油部(21b)且上下延伸的侧壁部(4),在第一贮油部(21a)设有用以配置吸入机油的部件的吸油部件配置部(22),在分隔部件(3)上设有从用以让机油返回第一贮油部(21a)的回油泵(Rt)下游端的下方朝吸油部件配置部(22)延伸的倾斜面部(6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贮存在汽车的动力装置内部循环的机油的油底壳构造及用以对油底壳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
背景技术
至今已知动力装置中设有为润滑或冷却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而贮存机油的油底壳。贮存在油底壳内的机油经过机油集滤器后被油泵吸上来,在动力装置各个部分循环,之后再次回到油底壳内。
动力装置刚刚冷启动后不久,因为处于贮存在油底壳内部的机油较冷,粘度较高的状态,所以油耗会增加。为避免此不良现象的发生,专利文献1公开的油底壳的结构如下所述。该油底壳由具有贮存机油的贮油部的油底壳主体、设置在该油底壳主体内部的分隔部件构成,贮油部由该分隔部件分隔成分隔部件内侧的第一贮油部和分隔部件外侧的第二贮油部。专利文献1公开的油底壳的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动力装置刚刚冷启动后不久,第一贮油部的机油就会经由设置在该第一贮油部下部的机油集滤器供向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该机油在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循环后,返回第一贮油部。就这样借助第一贮油部的机油连续被供向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在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循环的机油温度会很快地上升。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8-2979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为动力装置刚刚冷启动后不久,机油温度较低,粘度较高,所以润滑性能不良。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油底壳中,在动力装置中循环而升温了的机油会从油底壳主体的贮油部上方的很多地方返回贮油部内,此时该机油是与分隔部件的很多地方接触后再返回贮油部,所以每单位量的机油与分隔部件接触的接触面积增大,等到在动力装置中升温了的机油到达机油集滤器时,该机油已经冷下来了。这样,再次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连续地供向动力装置时所花费的时间就会加长。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研究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底壳构造及用以对油底壳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使从动力装置返回来的机油,每单位量接触分隔部件时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能够将润滑性能较高的机油连续供给动力装置。
为达成上述目的,第一方面的发明以油底壳结构为对象。该油底壳包括油底壳主体和分隔部件,该油底壳主体具有将在动力装置中循环后返回来的机油贮存起来的贮油部,该分隔部件具有将该贮油部分隔成第一贮油部和第二贮油部且上下延伸的侧壁部,机油能够在所述第一贮油部和所述第二贮油部之间流动。在所述第一贮油部设有用以配置吸入机油的部件的吸油部件配置部,在所述分隔部件上,设有从使在动力装置中循环后的机油返回所述第一贮油部的机油通路的下游端的下方朝所述吸油部件配置部延伸的机油引导面。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机油引导面且用以让机油返回第一贮油部的机油通路的下游端的下方, 设有接收机油的机油接收部,所述机油接收部形成为位于机油引导面的上部。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发明中,还设置有连通部和开关部件,该连通部使第一贮油部和第二贮油部连通,当机油温度高于规定温度时,该开关部件将所述连通部打开,当机油温度低于规定温度时,该开关部件将所述连通部关闭。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第一贮油部设置有对供给动力装置的机油进行过滤的机油集滤器,所述机油集滤器由分割而成的第一机油集滤部和第二机油集滤部构成,所述第一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所述分隔部件上。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分隔部件由分割而成的第一分隔部和第二分隔部构成,所述第一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所述第一分隔部上,所述第二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所述第二分隔部上。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在所述机油引导部形成有对机油流进行整流的整流部件,所述整流部件形成为从所述机油引导部朝上方突出且沿着该机油引导部延伸。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油底壳主体具有朝向所述贮油部一侧鼓出来的鼓出部,在所述分隔部件上形成有为避免与所述鼓出部触碰的触碰回避部,在所述触碰回避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贮油部一侧的面上设有机油引导面。
第八方面的发明以一种用以对油底壳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为对象。该分隔部件设置在具有将在动力装置中循环后返回来的机油贮存起来的贮油部的油底壳内部,具有将所述贮油部分 隔成第一贮油部和第二贮油部且上下延伸的侧壁部,用以对构成为机油能够在所述第一贮油部和所述第二贮油部之间流动的油底壳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在所述第一贮油部设有用以配置吸入机油的部件的吸油部件配置部,设有从使在动力装置中循环后的机油返回所述第一贮油部的机油通路的下游端的下方朝所述吸油部件配置部延伸的机油引导面。
-发明的效果-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循环后返回来、会聚在机油通路且从机油通路的下游端落下的机油,被沿着机油引导面引向吸油部件配置部。因此,能够使从动力装置返回来的机油与分隔部件接触的每单位量的面积减小,在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升温了的机油维持着其温暖状态被引向吸油部件配置部。例如,在动力装置刚刚冷启动后不久,也能够将低粘度、高润滑性能的机油再次供给动力装置。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机油接收部形成为位于机油引导面的上部,所以机油接收部能够接近机油通路的下游端,更近地接收从机油通路的下游端落下的机油。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机油落下时空气混入机油内,从而能够再次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供给动力装置。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当贮存在第一贮油部的机油温度比规定温度低时,由开关部件关闭连通部,将从动力装置返回来的机油引向第一贮油部;当贮存在第一贮油部的机油温度比规定温度高时,则由开关部件打开连通部,将从动力装置返回来的机油从连通部引向第二贮油部。借助上述做法,便能够对贮存在第一贮油部的机油温度和贮存在第二贮油部的机油温度分别进行调节。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因为第一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分隔部件上,所以当将第二机油集滤部安装到第一机油集滤部之际,机油集滤器与机油引导面的相对位置难以错位。因此,总是能够让在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循环、升温并要返回来的机油返回到机油集滤器的吸油口的同一位置去,从而能够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连续地供给动力装置。而且,因为是让第一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分隔部件上,再将第二机油集滤部装在第一机油集滤部上的,所以很容易将机油集滤器安装到分隔部件上,从而能够使安装工时减少。
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因为第一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分隔部件的第一分隔部上,第二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分隔部件的第二分隔部上,所以当将第一分隔部件和第二分隔部件接合起来而组装形成分隔部件之际,机油集滤器与机油引导面的相对位置难以错位。因此,与第四方面的发明一样,能够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连续地供给动力装置。而且,因为采取的是让第一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分隔部件的第一分隔部上,让第二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分隔部件的第二分隔部上,然后再将第一分隔部件和第二分隔部件组装在一起的做法,所以很容易将机油集滤器安装到分隔部件上,从而能够使安装工时减少。
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因为整流部件对在机油引导面流动的机油进行整流,所以机油流不会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空气由于机油流紊乱而混入机油内,从而能够防止机油润滑性能下降。
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在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循环后返回来的机油,利用为了不与油底壳主体的鼓出部触碰而形成的触碰回避部,由形成在该触碰回避部的机油引导面引向第一贮油部的吸油部件配置部。因此,在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循环而升温了的机油冷下来以前,能够再次经由吸入机油的部件将机油供向动力装置,从而能够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供给动力装置。
在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在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循环后返回来、会聚在机油通路且从机油通路的下游端落下的机油,被沿着机油引导面引向吸油部件配置部。因此,能够使从动力装置返回来的机油与分隔部件接触的每单位量的面积减小,在动力装置的各个部分升温了的机油维持着其温暖状态被引向吸油部件配置部。与第一方面的发明一样,能够再次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供给动力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油底壳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线A-A的剖视图。
图3是从上方看到的本发明的分隔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从左方看到的本发明的分隔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看到的本发明的分隔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3中的线B-B的剖视图。
图7(a)是图1中的线D-D的剖视图,图7(b)是图1中的线E-E的剖视图。
图8是从下方看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分隔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下方看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上侧分隔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上方看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下侧分隔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的线C-C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补充说明一下,以下各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示例而已,并没有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适用物或者本发明的用途的意图。
(第一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油底壳1。所述油底壳1,是设在汽车前部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动力装置)E用油底壳。如图2所示,所述油底壳1安装在该发动机E下部。贮存在油底壳1内的机油被供向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并在其中循环后,返回油底壳1。此外,安装在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E的朝向就是曲轴在车辆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向。
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为便于说明,将车辆前侧简称为“前”,将车辆后侧简称为“后”,将车辆左侧简称为“左”,将车辆右侧简称为“右”。
如图1所示,油底壳1具有油底壳主体2和分隔部件3,该油底壳主体2具有上方敞开口、贮存机油的贮油部21;该分隔部件具有设置在该油底壳主体2内部、上下延伸的环状侧壁部4。所述贮油部21被所述分隔部件3分隔出位于该分隔部件3内的第一贮油部21a和位于分隔部件3外的第二贮油部21b。贮存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比贮存在第二贮油部21b的机油的油温 高。如图2所示,在将分隔部件3设置在油底壳主体2中时,要在分隔部件3的侧壁部4下端和油底壳主体2之间形成间隙S。这样,贮存在贮油部21的机油便能够经由所述间隙S在第一贮油部21a和第二贮油部21b之间流动。
油底壳主体2是近似长方体形状的树脂制注塑成形品。如图1及图2所示,油底壳主体2包括在俯视图中近似矩形的底壁部23和从该底壁部23的周缘向上方竖起的侧壁部24。如图1所示,本发明中的贮油部21是由底壁部23和从该底壁部23的周缘向上方竖起的侧壁部24形成的贮存机油的部分。
如图1及图2所示,底壁部23呈左右方向尺寸较大的形状。底壁部23的左侧部分形成有位于上方的阶梯部25。阶梯部25从底壁部23的左侧端开始一直形成到靠近左右方向中央的位置。在底壁部23的前缘及后缘分别形成有从底壁部23的左侧端部开始到靠近左右方向中央的位置为止朝贮油部21一侧鼓出来的鼓出部26、26。如图2所示,鼓出部26、26的上端形成为位于比阶梯部25还往上的上方。如图1所示,在油底壳主体2的底壁部23形成有向上方突起而包围分隔部件3的下部的分隔壁部23a、23a、…。在各个分隔壁部23a之间设有间隙23b,分隔壁部23a位于第一贮油部21a和第二贮油部21b之间,贮油部21的机油能够在第一贮油部21a和第二贮油部21b之间移动。因此,即使油底壳1倾斜,机油也能够借助分隔壁部23a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一侧,而能够保持一个相对于机油集滤器而言的较高的油面位置,从而能够抑制机油集滤器5吸入空气。
本发明中的吸油部件配置部22是图2中用双点划线包围起来的内侧部分,存在于贮油部21的前后方向中央的右侧下部。当将分隔部件3设置在油底壳主体2内时,要让后述的机油集滤器5的吸油口57b位于吸油部件配置部22。
在侧壁部24的上方周缘形成有向外突出而与该侧壁部24正交的凸缘部27。在凸缘部27上形成有多个紧固孔H1,用以将油底壳主体2紧固在发动机E上的紧固用螺栓(未图示)将插入该紧固孔H1中。
如图1所示,油底壳主体2的侧壁部24的左侧壁被紧固在变速器的壳体(未图示)上。如图1及图2所示,在侧壁部24的左侧壁设有分别向前方、下方突出的侧壁凸缘部28、28,在侧壁凸缘部28的前缘及下缘形成有向左侧突出而连续起来的突出部29。在形成在侧壁凸缘部28的下缘的突出部29上,右方被切掉而形成的切口部29a、29a以油底壳主体2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位为中心对称着形成。突出部29上螺栓孔Bh1-Bh3贯穿左右方向,让用以将油底壳1紧固在变速器的壳体(未图示)上的紧固用螺栓(未图示)插入其中。螺栓孔Bh1位于突出部29的前方上部。螺栓孔Bh2位于突出部29的前方下部,对应于鼓出部26的位置。同样,螺栓孔Bh3位于突出部29的后方下部,对应于鼓出部26的位置。因此,在要将紧固用螺栓(未图示)插入螺栓孔Bh2、Bh3中而将油底壳1紧固在变速器的壳体(未图示)上的时候,能够借助鼓出部26避免用以将紧固用螺栓(未图示)紧固到油底壳1的工具触碰到油底壳1。
分隔部件3,是一个设置在油底壳主体2的内部,上方、下方都敞开口的部件。所述分隔部件3具有上述的侧壁部4和机油集滤器5,在让贮存在贮油部21的机油在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循环以前,由该机油集滤器5对该机油进行过滤,除去杂质。
如图3及图4所示,侧壁部4形成为在俯视图中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前后方向的宽度的形状。如图7所示,在侧壁部4的前侧壁的左侧部分形成有避免与油底壳主体2的鼓出部26触碰的触碰回避部6。触碰回避部6朝第一贮油部21a一侧凹陷下去,如图7(b) 所示,触碰回避部6的右侧部分沿着油底壳主体2的鼓出部26向第一贮油部21a一侧凹进去。如图7(a)所示,触碰回避部6的左侧部分,其下侧部分比上侧部分还要向第一贮油部21a一侧凹进去。下侧部分沿着鼓出部26形成,上侧部分位于在它和鼓出部26之间形成有一定间隙的位置上。形成在鼓出部26和触碰回避部6之间的间隙为一个二者不会由于发动机E振动而触碰那么大的间隙。此外,触碰回避部6并非一定要沿鼓出部26形成。如图3及图4所示,在触碰回避部6的左侧部分形成有越靠近左侧,越逐渐地位于上侧的倾斜面部(机油引导面)61,其上端位于侧壁部4的上端周缘。如图1所示,将从发动机E返回来的机油引向倾斜面部61的机油通路的一部分即回油泵Rt的下游端位于倾斜面部61的上方。在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循环的机油大部分会聚到回油泵Rt中,会聚起来的机油经由回油泵Rt被返送给倾斜面部61,沿倾斜面部61朝第一贮油部21a的吸油部件配置部22流动。结果,因为在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循环后返回来、会聚在回油泵Rt中且从该回油泵Rt的下游端落到倾斜面部61的机油沿着倾斜面部61引向吸油部件配置部22,所以能够使从发动机E返回来的机油每单位量与倾斜面部61接触的面积减小,在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升温了的机油维持着其温暖状态被引向吸油部件配置部22。
在倾斜面部61的后方周缘形成有朝上方突出且沿倾斜面部61延伸的板状倾斜壁部62。在倾斜面部61上,具体而言,倾斜面部61的左侧位置,也就是回油泵Rt的正下方形成有与第一贮油部21a和第二贮油部21b连通的通孔(连通部)64。开关板(油接收部)65以将所述连通孔64关闭的状态安装在所述倾斜面部61。开关板65呈近似矩形的板状,沿着倾斜面部61的倾斜面倾斜。所述开关板65位于倾斜面部61的上部,换句话说,位于靠近回油泵Rt的下游端的位置。因此,开关板65能够在更近的位置接收从回油泵Rt的下游端落下的机油,从而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机油落下时空气混 入机油内。在该开关板65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位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即与在倾斜面部61流动的机油流方向相交的中心轴65a。该中心轴65a的前端部分及后端部分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在侧壁部24和触碰回避部6上。如图3所示,其前端部分贯穿侧壁部4,位于比该侧壁部24还要向前方突出的位置上。所述中心轴65a的前端部分与众所周知的执行组件Ac(示于图1)相接,开关板65能够在该执行组件Ac的作用下以中心轴65a为中心旋转。此外,本发明中的开关部件9由开关板65和执行组件Ac构成。当由设在第一贮油部21a内的温度传感器等测得的第一贮油部21a内的机油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开关板65便在所述执行组件Ac的作用下进行以中心轴65a为中心从前方看去为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逆时针旋转,比开关板65的中心轴65a往右的右侧一半变成朝下方延伸的位置,比开关板65的中心轴65a往左的左侧一半变成朝上方延伸的位置,连通孔64即打开。这样一来,在第一贮油部21a内的机油温度过度上升,机油的润滑性能下降的状况下,就能够将从回油泵Rt返回来的机油引向第二贮油部21b。另一方面,当由温度传感器等测得的第一贮油部21a内的机油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开关板65便在所述执行组件Ac的作用下进行以中心轴65a为中心从前方看去为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顺时针旋转,开关板65将连通孔64关闭,机油便沿倾斜面部61流动。因此,能够利用开关板65对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的温度和贮存在第二贮油部21b的机油的温度分别进行调节。此外,可以用恒温阀作开关板65。
在倾斜面部61的上表面形成有朝上方突出且沿倾斜面部61延伸的板状整流板(整流部件)63。在倾斜面部61的前后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两枚该整流板63。整流板63的高度是越靠近右侧越短,整流板63的机油流动方向上游端位于连通孔64的右侧周缘。在倾斜面部61流动的机油流由该整流板63整流,空气便难以混入机油内。
在倾斜面部61的上端形成有朝右侧突出的板状安装部66。在该板状安装部66的中央部位形成有紧固孔h1,该紧固孔h1贯穿上下,且在将分隔部件3安装到发动机E上之际让紧固用螺栓(未图示)插入其中,衬套B嵌入在该紧固孔h1中。
如图1所示,在侧壁部4的后侧壁下部形成有朝前方鼓起的后壁鼓出部4a。后壁鼓出部4a,是侧壁部4的后侧壁的下侧一半朝前方鼓出形成的。如图6所示,其前端位于与后述的机油集滤器5保持一定间隔的位置。如图3及图4所示,在侧壁部4的后侧壁上部形成有后壁倾斜面4b,该后壁倾斜面4b倾斜,越靠近上方越位于后方。后壁倾斜面4b的上缘以左右方向中央部分位于最上方的状态弯曲,该位置位于比侧壁部4的前侧壁的上端还往上的上方。在所述后壁倾斜面4b的后端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位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圆筒部4c。在圆筒部4c的中心形成有紧固孔h2,该紧固孔h2贯穿上下,且在将分隔部件3安装到发动机E上之际让紧固用螺栓(未图示)插入其中,衬套B嵌入在该紧固孔h2中。
如图2所示,机油集滤器5包括滤清器收容部55和喷油管56,该滤清器收容部55收容对机油进行过滤的滤清器,喷油管56连接在油泵(未图示)上。
滤清器收容部55,呈从侧壁部4的前侧壁及右侧壁之间沿右侧壁朝后方延伸,从右侧壁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位朝左方延伸的“L”字形,左侧端部位于分隔部件3的大致中央部位。如图5所示,滤清器收容部55在厚度方向上被一分为二,位于下游侧的上部(第一机油集滤部)51和位于上游侧的下部(第二机油集滤部)52接合在一起。
上部51与侧壁部24形成为一体,上壁部51a与从该上壁部51a的周缘朝下方突出的上周壁部51b形成的截面为凹槽形,该上壁部 51a呈从该侧壁部24的前侧壁和右侧壁之间沿着右侧壁朝后方延伸且从右侧壁的前后方向中央部位朝左方延伸的“L”字形。
在上部51的上游侧形成有与侧壁部4相接的板状架桥部51c、51d。该架桥部51c呈上下延伸的板状,从位于上部51的上游侧的左侧端部后方朝着左后方向延伸,与侧壁部4的后侧壁相接。架桥部51d呈上下延伸的板状,将位于上部51的上游侧的左侧端部前方和触碰回避部6连结起来。
在该上部51的下游侧一体形成有喷油管56。如图3所示,该喷油管56呈圆管状,呈在侧壁部4的右侧壁和前侧壁之间从上壁部51a的上表面开始朝着上方笔直延伸,且在超过侧壁部4的右侧壁上端的地方直线向右方延伸的“L”字形。在该喷油管56内部形成有油流出孔56a,该喷油管56的上游侧开着口,与滤清器收容部55内部连通。在喷油管56的下游侧右端形成有油流出口56d。
在位于喷油管56的下游侧向右方延伸的部分形成有斜着朝下侧后方延伸的板状安装部56b。在该安装部56b形成有紧固孔h3,该紧固孔h3贯穿左右,在将分隔部件3安装到发动机E上之际让紧固用螺栓(未图示)插入其中。衬套B嵌入在该紧固孔h3中。
在所述安装部56b的突出方向端部,朝下方突出且与侧壁部4的右侧壁相连的近似三角形的板状加强肋56c在前后方向上并列形成有两个。
如图5及图6所示,下部52,由与上部51的上壁部51a相对的“L”字形底壁部52a和从该底壁部52a的周缘向上方突出的下周壁部52b形成的截面为凹槽形,吸油口部57一体形成在该下部52的上游侧。如图5所示,该吸油口部57的截面为近似矩形,从底壁部52a的左侧端部朝下方突出。吸油口部57的内部形成油流 入孔57a,与该滤清器收容部55的内部连通。在吸油口部57的上游侧下端形成有吸油口57b,该吸油口57b位于第一贮油部21a的吸油部件配置部22。
滤清器54是板状树脂材,如图2所示,安装在上部51和下部52之间。
此外,滤清器收容部55可以是这样的形状,从侧壁部4的前侧壁和右侧壁的角部直线或者弯曲着延伸到分隔部件3的大致中央部位。也就是说,只要滤清器收容部55呈滤清器收容部55的吸油孔57b位于吸油部件配置部22那样的形状即可。
接下来,说明是怎样将油底壳1安装在发动机E上的。如图1及图2所示,将分隔部件3设置在发动机E下侧,将紧固用螺栓(未图示)插入安装部66的紧固孔h1、圆筒部4c的紧固孔h2以及安装部56b的紧固孔h3中,而将分隔部件3紧固在发动机E上。下一步,以用油底壳主体2从下侧覆盖分隔部件3的方式将油底壳主体2设置在发动机E的下侧,从下侧将紧固用螺栓(未图示)插入凸缘部27的紧固孔h中,而将油底壳主体2紧固在发动机E上。此时,因为触碰回避部6形成在分隔部件3上,所以如图7所示,分隔部件3不会触碰到油底壳主体2的鼓出部26。如图2所示,分隔部件3的侧壁部4的下端位于比油底壳主体2的底壁部23还要往上的上方,在侧壁部4的下端和底壁部23之间形成有间隙S,以便贮存在贮油部21的机油能够在第一贮油部21a和第二贮油部21b之间移动。
下面对油底壳1内的机油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在发动机冷启动时,因为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温度很低,所以开关板65将连通孔64关闭,已在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循环的机油会聚在回油泵Rt中,从该回油泵Rt的下游端返回到触碰回避 部6的开关板65上,在倾斜面部61流动,流向第一贮油部21a的吸油部件配置部22亦即机油集滤器5的吸油口57b附近。因此,能够使从发动机E返回来的机油,每单位量与倾斜面部61接触的面积减小,在发动机E中升温了的机油保持着温暖的状态再次经由机油集滤器5供给发动机E。例如,在刚刚冷启动后不久,能够将低粘度、高润滑性能的机油供给发动机E。此时,因为在倾斜面部61上形成有整流板63,所以在倾斜面部61流动的机油被整流,空气难以混入机油内。又因为开关板65形成为位于倾斜面部61的上部,所以开关板65能够靠近回油泵Rt的下游端,更近地接收从回油泵Rt的下游端落下的机油。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机油落下时空气混入机油内。
之后,让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在发动机的各个部分循环,由此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温度上升。当设在第一贮油部21a内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等检测出第一贮油部21a内的机油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开关板65便在众所周知的执行组件Ac的作用下旋转,连通孔64就打开。这样就能够将在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循环后返回来的机油引向第二贮油部21b了。因此,当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温度较高时,则打开开关板65,将从发动机E返回来的机油从连通孔64引向第二贮油部21b;当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温度较低时,则关闭开关板65,沿着倾斜面部61将从发动机E返回来的机油引向第一贮油部21a。借助上述做法,便能够对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温度和贮存在第二贮油部21b的机油温度分别进行调节。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油底壳1,在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循环后返回会聚到回油泵Rt中又从回油泵Rt的下游端落下的机油,沿倾斜面部61被引向吸油部件配置部22。结果,能够使从发动机E返回来的机油,每单位量与倾斜面部61接触的面积减小,在发 动机E的各个部分升温了的机油维持着其温暖状态被引向吸油部件配置部22。例如在发动机E冷启动刚过不久,也能够再次将低粘度、高润滑性能的机油供给发动机E。
因为开关板65形成为位于倾斜面部61的上部,所以开关板65能够接近回油泵Rt的下游端,更近地接收从回油泵Rt的下游端落下的机油。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机油落下时空气混入机油内,从而能够再次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供给发动机E。
当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温度比规定温度低时,则由开关板65关闭连通孔64,将从发动机E返回来的机油引向第一贮油部21a;当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温度比规定温度高时,则由开关板65打开连通孔64,将从发动机E返回来的机油从连通孔64引向第二贮油部21b。借助上述做法,便能够对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温度和贮存在第二贮油部21b的机油温度分别进行调节。
因为分隔部件3上一体形成有上部51,所以当往上部51上安装下部52时,油集滤器5和倾斜面部61的相对位置很难错位。因此,总是能够让在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循环、升温并要返回来的机油返回到机油集滤器5的吸油口部57的同一位置去,从而能够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连续地供给发动机E。再就是,因为是让上部51一体形成在分隔部件3上,再将下部52装在上部51上的,所以很容易将机油集滤器5安装到分隔部件3上,从而能够使安装工时减少。
因为由整流板63对在触碰回避部6的倾斜面部61流动的机油进行整流,所以机油流不会紊乱。因此,能够抑制空气由于机油流动紊乱而混入机油内,从而能够防止机油润滑性能下降。
在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循环后返回来的机油,利用为了不与油底壳主体2的鼓出部26触碰而形成的触碰回避部6,由形成在该触碰回避部6的倾斜面部61引向第一贮油部21a的吸油部件配置部22。因此,在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循环而升温了的机油冷下来以前,就能够再次经由机油集滤器5供向发动机E,从而能够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供给发动机E。
图8到图11示出了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该变形例,除了下述各个地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以外,其它地方皆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因此,要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构成要素,省略详细说明。也就是说,如图8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分隔部件10被上下一分为二,上侧分隔部(第一分隔部)7和下侧分隔部(第二分隔部)8接合在一起。
图9示出了分隔部件10的上侧分隔部7。上侧分隔部7是将侧壁部4上下分割后的上侧部分即上侧侧壁部71与机油集滤器5的上部51及喷油管56一体成形得到的注塑成形品。上侧侧壁部71的下端形成为与上部51的上周壁部51b的下端一致。
图10示出了分隔部件10的下侧分隔部8。下侧分隔部8是将侧壁部4上下分割后的下侧部分即下侧侧壁部81、将该下侧分隔部8的下部堵住的底壁部82以及下部52一体成形后得到的注塑成形品。如图11所示,所述底壁部82的右侧底壁部82a形成为阶梯状,位于比左侧底壁部82b还往上的上方,该右侧底壁部82a与下部52的底壁部52a处于同一位置。形成在下部52的吸油口57b的下端位于稍微离开左侧底壁部82b的位置,能够吸入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
在左侧底壁部82b形成贯穿上下的通孔82c,机油能够在第一贮油部21a与第二贮油部21b之间流通。该通孔82c在更换机油时 还起排油孔的作用。因此,为便于从第一贮油部21a放掉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优选通孔82c位于底壁部82的最下部。此外,通孔82c形成在第一贮油部21a的左侧底壁部82b的大致中央部位,但除此以外,通孔82c还可以形成在下侧侧壁部81的左侧弯曲部分附近的底壁部82上。就这样,因为通孔82c位于离开吸油口部57的位置,所以机油温度比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低且贮存在第二贮油部21b的机油难以被从吸油口部57经由通孔82c吸入,所以例如在发动机冷启动时,能够更早地提高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的温度,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连续地供给发动机E。
在下侧侧壁部81的左侧壁上,前后并列着形成有两个贯穿左右的通孔82d,机油能够在第一贮油部21a和第二贮油部21b之间移动。此外,通孔82c和通孔82d可以设有多个。
如图10所示,第一贮油部21a由下侧侧壁部81和底壁部82围成。机油经由通孔82c和通孔82d在第一贮油部21a和第二贮油部21b间流动。因此,与在下侧侧壁部81的下部未设置底壁部82的情形相比,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的热难以被贮存在第二贮油部21b的机油夺走,例如在发动机冷启动时,能够更早地提高贮存在第一贮油部21a的机油的温度,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连续地供给发动机E。
如上所述,一体形成上侧侧壁部71、上部51以及喷油管56而构成上侧分隔部7,一体形成下侧侧壁部81和下部52而构成下侧分隔部8,并且将上侧分隔部7和下侧分隔部8接合在一起,由此形成分隔部件10。因此,在将分隔部件10组装到油底壳1上时,机油集滤器5和形成在触碰回避部6的倾斜面部61的相对位置难以错位。结果,总是能够让在发动机E的各个部分循环、升了温且 要返回来的机油返回到机油集滤器5的吸油口部57的同一位置去,从而能够将高润滑性能的机油连续地供给发动机E。
因为让上部51一体形成在分隔部件10的上侧分隔部7,让下部52一体形成在分隔部件10的下侧分隔部8,再将上侧分隔部7与下侧分隔部8组装在一起,所以很容易地就能够将机油集滤器5组装在分隔部件10上,而能够减少组装工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将分隔部件3制成上下一分为二的结构,但不仅如此,还可以将分隔部件3制成分割为左右部分的结构,或者将分隔部件3制成分割为前后部分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将底壁部82设在下侧分隔部8,但不将底壁部82设在下侧分隔部8亦可。
吸油部件配置部22只要位于在倾斜面部61上流动的机油的下游,在第一贮油部21a的任意一个地方都可以。
滤清器收容部55,可以形成为从呈从侧壁部4的前侧壁及右侧壁的角部延伸到后侧壁,再沿该后侧壁向左方延伸的“L”字形形状。只要滤清器收容部55的吸油口57a位于吸油部件配置部22,任何形状皆可。
按上述做法,是将油底壳主体2和分隔部件3分别紧固在发动机E上。但不仅如此,将油底壳主体2和分隔部件3一起紧固在发动机E上,或者将油底壳主体2安装在分隔部件3上后,再将油底壳主体2紧固在发动机E上都是可以的。
按上述做法,将油底壳主体2制成为树脂制注塑成形品。但不仅如此,油底壳主体还可以是铁制品或者是铝合金制成的铝合金制品。
从发动机E各个部分返回到倾斜面部61的机油,并不仅限于从回油泵Rt的下游端返回来的情形,例如,机油还可以从设在缸体的壁中的机油通路的下游端返回倾斜面部61。
开关板65只要处于高于贮油部21的油面的位置,可以形成在倾斜面部61的任一位置上。
可以让整流板63形成在开关板65的第一贮油部21a一侧。
整流板63的高度,可以是越靠近右侧越高,还可以是整体为同一个高度。
本发明对变速装置等动力装置的油底壳也适用。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例如适合于对贮存在汽车的动力装置内部循环的机油的油底壳构造及用以对油底壳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
Claims (8)
1.一种油底壳构造,包括油底壳主体和分隔部件,该油底壳主体具有将在动力装置中循环后返回来的机油贮存起来的贮油部,该分隔部件具有将该贮油部分隔成第一贮油部和第二贮油部且上下延伸的侧壁部,机油能够在所述第一贮油部和所述第二贮油部之间流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贮油部设有用以配置吸入机油的部件的吸油部件配置部,在所述分隔部件上,设有从使在动力装置中循环后的机油返回所述第一贮油部的机油通路的下游端的下方朝所述吸油部件配置部延伸的机油引导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油引导面且用以让机油返回第一贮油部的机油通路的下游端的下方,设有接收机油的机油接收部,
所述机油接收部形成为位于机油引导面的上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底壳构造,其特征在于:
还设置有连通部和开关部件,该连通部使第一贮油部和第二贮油部连通,当机油温度高于规定温度时,该开关部件将所述连通部打开,当机油温度低于规定温度时,该开关部件将所述连通部关闭。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底壳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贮油部设置有对供给动力装置的机油进行过滤的机油集滤器,
所述机油集滤器由分割而成的第一机油集滤部和第二机油集滤部构成,
所述第一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所述分隔部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底壳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部件由分割而成的第一分隔部和第二分隔部构成,
所述第一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所述第一分隔部上,所述第二机油集滤部一体形成在所述第二分隔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底壳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机油引导部形成有对机油流进行整流的整流部件,
所述整流部件形成为从所述机油引导部朝上方突出且沿着该机油引导部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底壳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底壳主体具有朝向所述贮油部一侧鼓出来的鼓出部,
在所述分隔部件上形成有为避免与所述鼓出部触碰的触碰回避部,
在所述触碰回避部的靠近所述第一贮油部一侧的面上设有所述机油引导面。
8.一种用以对油底壳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该分隔部件设置在具有将在动力装置中循环后返回来的机油贮存起来的贮油部的油底壳内部,具有将所述贮油部分隔成第一贮油部和第二贮油部且上下延伸的侧壁部,用以对构成为机油能够在所述第一贮油部和所述第二贮油部之间流动的油底壳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贮油部设有用以配置吸入机油的部件的吸油部件配置部,设有从使在动力装置中循环后的机油返回所述第一贮油部的机油通路的下游端的下方朝所述吸油部件配置部延伸的机油引导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31501 | 2009-05-29 | ||
JP2009131501 | 2009-05-29 | ||
JP2009-136868 | 2009-06-08 | ||
JP2009136868A JP2011007042A (ja) | 2009-05-29 | 2009-06-08 | オイルパン構造及びオイルパン内部を仕切るための仕切部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00009A true CN101900009A (zh) | 2010-12-01 |
CN101900009B CN101900009B (zh) | 2014-12-24 |
Family
ID=43028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1097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0009B (zh) | 2009-05-29 | 2010-02-08 | 油底壳构造及用以对油底壳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35983B2 (zh) |
JP (1) | JP2011007042A (zh) |
KR (1) | KR101576301B1 (zh) |
CN (1) | CN101900009B (zh) |
DE (1) | DE102010007266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75167A (zh) * | 2012-10-18 | 2014-05-07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油盘 |
CN105909337A (zh) * | 2015-02-24 | 2016-08-3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油底盘和包括该油底盘的发动机组件 |
CN108868952A (zh) * | 2017-05-12 | 2018-11-2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 |
CN108979783A (zh) * | 2017-05-31 | 2018-12-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
CN108979777A (zh) * | 2017-05-31 | 2018-12-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664077B2 (en) * | 2015-02-02 | 2017-05-30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Oil pan and engine assembly including the oil pan |
US9725051B2 (en) * | 2015-05-01 | 2017-08-0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ngine cover assembly feature |
DE102015113000B4 (de) * | 2015-08-07 | 2021-02-11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Ölwanne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
DE102016107998B3 (de) * | 2016-04-29 | 2017-10-05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Ölwanne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
US10024208B1 (en) * | 2016-12-22 | 2018-07-17 | Kubota Corporation | Work vehicle having oil equipment |
KR102474507B1 (ko) * | 2016-12-26 | 2022-12-05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씰링부 변형 저감형 엔진 오일팬 |
EP3361062B1 (en) | 2017-02-10 | 2021-11-10 | Volvo Car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rmal management of engine oil and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a system |
JP6607232B2 (ja) * | 2017-05-31 | 2019-11-2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循環装置 |
CN107191240B (zh) * | 2017-07-10 | 2018-08-28 | 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适用于大倾角柴油机的干式油底壳供油装置 |
KR102406056B1 (ko) * | 2017-12-08 | 2022-06-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신속오일웜업형 오일 팬 및 엔진 시스템 |
DE102018110790A1 (de) * | 2018-05-04 | 2019-11-07 | Elringklinger Ag | Wanneneinrichtung mit Rohreinheit |
USD916152S1 (en) | 2020-08-24 | 2021-04-13 | Apq Development, Llc | Compression limiter |
USD921045S1 (en) | 2020-08-24 | 2021-06-01 | Apq Development, Llc | Oil pick-up assembly |
US11078958B1 (en) | 2020-08-24 | 2021-08-03 | Apq Development, Llc | Compression limiter |
US11028741B1 (en) | 2020-08-24 | 2021-06-08 | Apq Development, Llc | Oil pick-up assembly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37817A (en) * | 1998-06-23 | 1999-08-17 |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 Dry sump oil cooling system |
JP2005325798A (ja) * | 2004-05-17 | 2005-11-24 | Toyota Motor Corp | オイルパン |
JP2006189002A (ja) * | 2005-01-07 | 2006-07-20 | Toyota Motor Corp | 潤滑装置及びオイルパン装置 |
JP2007092574A (ja) * | 2005-09-28 | 2007-04-12 | Nissan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パン |
CN201083138Y (zh) * | 2007-09-25 | 2008-07-09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小排量发动机的润滑油回油结构 |
JP2008297972A (ja) * | 2007-05-31 | 2008-12-11 | Toyota Motor Corp | オイルパン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67256B2 (ja) | 2001-07-25 | 2009-05-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オイルパン構造及びオイルパンセパレータ |
JP2006142971A (ja) * | 2004-11-18 | 2006-06-08 | Yamaha Marine Co Ltd | 船外機の潤滑装置 |
JP2006189120A (ja) * | 2005-01-07 | 2006-07-20 | Toyota Motor Corp | 潤滑装置及びオイルパン装置 |
JP2006275039A (ja) | 2005-03-02 | 2006-10-12 | Toyota Motor Corp | 潤滑装置 |
JP4726700B2 (ja) * | 2006-05-26 | 2011-07-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滑走艇用内燃機関 |
CN102635421B (zh) * | 2006-09-28 | 2014-12-31 |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 机油集滤器 |
-
2009
- 2009-06-08 JP JP2009136868A patent/JP2011007042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02-08 DE DE201010007266 patent/DE102010007266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2-08 CN CN201010110973.2A patent/CN10190000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2-09 US US12/702,489 patent/US863598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2-22 KR KR1020100015691A patent/KR10157630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37817A (en) * | 1998-06-23 | 1999-08-17 |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 Dry sump oil cooling system |
JP2005325798A (ja) * | 2004-05-17 | 2005-11-24 | Toyota Motor Corp | オイルパン |
JP2006189002A (ja) * | 2005-01-07 | 2006-07-20 | Toyota Motor Corp | 潤滑装置及びオイルパン装置 |
JP2007092574A (ja) * | 2005-09-28 | 2007-04-12 | Nissan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パン |
JP2008297972A (ja) * | 2007-05-31 | 2008-12-11 | Toyota Motor Corp | オイルパン構造 |
CN201083138Y (zh) * | 2007-09-25 | 2008-07-09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小排量发动机的润滑油回油结构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75167A (zh) * | 2012-10-18 | 2014-05-07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油盘 |
CN103775167B (zh) * | 2012-10-18 | 2016-05-1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油盘 |
CN105909337A (zh) * | 2015-02-24 | 2016-08-31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油底盘和包括该油底盘的发动机组件 |
CN108868952A (zh) * | 2017-05-12 | 2018-11-23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 |
CN108868952B (zh) * | 2017-05-12 | 2021-04-02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 |
CN108979783A (zh) * | 2017-05-31 | 2018-12-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
CN108979777A (zh) * | 2017-05-31 | 2018-12-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
CN108979777B (zh) * | 2017-05-31 | 2020-08-2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的油循环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00009B (zh) | 2014-12-24 |
US20100300395A1 (en) | 2010-12-02 |
KR20100129132A (ko) | 2010-12-08 |
JP2011007042A (ja) | 2011-01-13 |
KR101576301B1 (ko) | 2015-12-09 |
DE102010007266A1 (de) | 2010-12-02 |
US8635983B2 (en) | 2014-01-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00009A (zh) | 油底壳构造及用以对油底壳内部空间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 | |
CN101769188B (zh) | 油底壳 | |
JP4326571B2 (ja)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パン | |
EP1619363B1 (en) | Oil pan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5986224B2 (ja) | 電動車両 | |
US5136993A (en) |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oil guiding housing | |
CN101205820B (zh) | 倾斜引擎的油过滤器安装结构 | |
JP2014119084A (ja) | 車両用デファレンシャル装置 | |
EP0742351B1 (en) | An oil capacitor insert and an engine including such an oil capacitor insert | |
JP3842012B2 (ja) |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 |
JP2011231662A (ja) | オイルパン | |
JP4582115B2 (ja) | オイルパン構造 | |
CN114040810B (zh) | 用于制冰器的水过滤和回收利用系统 | |
EP3315738B1 (en) | Engine | |
JP5227821B2 (ja) | オイルパン | |
JP2008064214A (ja) | 変速機ハウジング | |
JP4566031B2 (ja) | 潤滑装置及びエンジン | |
JP7306288B2 (ja) | リザーブタンク | |
JP4640268B2 (ja) |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ポンプ構造 | |
JPH0799235B2 (ja) |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油溜装置 | |
JP3562009B2 (ja) | 自動車の冷却水リザーバタンク | |
JPH09256830A (ja) | 車両用内燃機関のオイル溜構造 | |
JP5492607B2 (ja) | エンジン | |
JP6315822B2 (ja) | 二槽オイルパンのインナーパン | |
CN205387970U (zh) | 用于作业机械冷却包的加水座组件及作业机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Termination date: 201902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