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75266B - 阻尼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阻尼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75266B
CN101675266B CN2008800141676A CN200880014167A CN101675266B CN 101675266 B CN101675266 B CN 101675266B CN 2008800141676 A CN2008800141676 A CN 2008800141676A CN 200880014167 A CN200880014167 A CN 200880014167A CN 101675266 B CN101675266 B CN 1016752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axial region
cylinder
hole
cylind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141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75266A (zh
Inventor
冈林俊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f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675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5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75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75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02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gas only or vacuum
    • F16F9/0209Telescopic
    • F16F9/0218Mono-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2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16F9/323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 F16F9/324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ylinders of cylinder ends, e.g. ca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2Throttling passages operating with metering p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16F9/5126Piston, or piston-like valve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以及具备进入该贯通孔内的轴部的栓状体。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而产生的压力变化,使栓状体的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

Description

阻尼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者相对移动施加制动的阻尼器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具有如下空气阻尼器,即、具备活塞和缸体,并且在缸体的关闭的一端形成由圆筒孔和圆锥孔构成的阶梯孔,将该阶梯孔从缸体的外侧用具备中心孔的橡胶板覆盖(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空气阻尼器中,利用通过活塞的后退而产生于缸体内的负压将橡胶板引入到阶梯孔的圆锥孔内并使其中心孔缩小,从而使活塞难以后退(即,对活塞的后退施加制动力)。
可是,在该空气阻尼器中,由于很难严密地设定该橡胶板的中心孔的缩小程度,所以很难将上述制动力调节为所期望的大小,另外,在橡胶板时效老化的场合,导致制动力发生变化。另外,在汽车的工具箱等中,为了在容纳于内部的物品的重量轻的场合和重的场合打开速度不发生变化,要求利用这种空气阻尼器不管容纳于内部的物品的有无轻重都使打开速度大致为一定。
专利文献1:特公平4-48658号公报(第2页第4栏33行~第3页第5栏4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这种阻尼器装置中容易进行制动力的调节,且使已设定的制动力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另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将该阻尼器装置用于汽车的工具箱等时,不管容纳于内部的物品的有无轻重都使该工具箱等的打开速度总是保持大致一定。
为了完成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将阻尼器装置做成具备以下(1)~(4)的结构的装置。
(1)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
(2)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
(3)具备栓状体,该栓状体具备可移动地进入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
(4)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使栓状体的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
如果活塞体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缸体内的压力发生变化,因而栓状体的轴部也在贯通孔内移动,该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实际上不存在理想流体,所有流体具有一定的粘性,所以如果该进入尺寸变大,则通过间隙的范围变长,从而流体难以通过,另一方面,如果该进入尺寸变小,则通过间隙的范围变短,从而流体容易通过。由此,典型地,通过对活塞体的后退移动或相对后退移动施加制动,并且对活塞体的前进移动或相对前进移动不施加制动,从而能够对制动对象物的向某一方向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另外,缸体内的压力按照活塞体的移动速度发生变化,移动速度变得越快,则利用该压力变化,上述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尺寸越大,能够对活塞体作用较大的制动力,因而如果预先使活塞体与工具箱等的开闭连动而移动,则能够将与其容纳物的重量对应的大小的制动力作用在该工具箱等上。即、在容纳物较重且工具箱等的打开速度大时,由活塞体引起的压力变化较大,因此上述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量也变大,对该打开作用较大的制动力。另一方面,在容纳物轻且工具箱等的打开速度小时,由活塞体引起的压力变化较小,因此上述轴部的向贯通孔内的进入量也变小,对该打开作用较小的制动力。因此,就该工具箱等的打开而言,与容纳物的有无轻重无关,利用该阻尼器装置总是成为大致一定。
另外,为了完成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第二方案中,将阻尼器装置做成具备以下(1)~(4)的结构的装置。
(1)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
(2)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
(3)具备栓状体,该栓状体具备可移动地进入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
(4)在栓状体的轴部具备节流构造,在该轴部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而移动时,该节流构造使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的流体的通过间隙发生变化。
根据该结构,以栓状体的轴部的移动为契机,使流体在通过间隙进一步难以通过,或者进一步容易通过,能够使上述制动力明显加大或者减少并起作用。
如果预先使栓状体的轴部随着从进入到贯通孔的前端侧朝向其基部侧逐渐变粗,则在增加轴部的向贯通孔的进入尺寸时,能够使流体进一步难以通过通过间隙。
另外,为了完成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中,将阻尼器装置做成具备以下(1)~(6)的结构的装置。
(1)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以及活塞体,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
(2)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通气孔;
(3)具备栓状体,该栓状体具备可滑动地进入该通气孔中的轴部;
(4)具备该栓状体的加力机构;
(5)上述栓状体的轴部具备从该轴部中的位于缸体的内方侧的轴端开始的沿着其滑动方向的槽,在该槽的终端侧形成有使该槽的深度及宽度的双方或任一方减少的节流部;
(6)利用上述加力机构使栓状体的轴部的节流部定位于缸体的通气孔的外方,并且利用由远离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向的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在使上述加力机构蓄能的同时使栓状体的轴部的节流部进入通气孔内。
若活塞体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接近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向进行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缸体内的空气通过栓状体的轴部的槽和通气孔的内面之间进行排气。
若活塞体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远离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向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由于缸体内成为负压,所以在栓状体的轴部作用向活塞体的移动方向拉动的方向的力,栓状体在使加力机构蓄能的同时进行移动。如果栓状体这样移动,则由于上述节流部进入到通气孔内,所以空气难以被吸入缸体内,对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由此,能够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力。
由于具备使通气孔中的空气的流路变窄或者变宽的功能的栓状体仅仅通过这种移动发挥这些功能,因而不会发生这些功能时效丧失之类的老化。
如果预先将节流部构成为,使栓状体的轴部的槽的终端侧的槽底形成为锥形面状,则节流部的向通气孔的进入量变得越多,能够使对活塞体的移动的阻力变得越大。这种场合,在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较慢时,节流部向通气孔的进入量较小,因而产生较小的对该活塞体甚至制动对象物的制动力,在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较快时,节流部向通气孔的进入量较大,因而能够产生较大的对该活塞甚至制动对象物的制动力。
有时在上述栓状体上还预先形成有在使其轴部进入到通气孔中的状态下与缸体侧的被配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此时,预先将缸体的内部深处由隔开筒状体的隔板构成,在该隔板的外侧并在筒状体上形成呈窗口状的被配合部,并且,栓状体具有一体具备轴部的头部,并且在该头部具备进入上述被配合部中的呈爪状的配合部。
这种场合,通过从构成缸体的筒状体的隔板的外侧向该筒状体内使轴部进入到通气孔中而装入栓状体,从而使配合部与被配合部配合,能够维持使栓状体的轴部进入该通气孔中的状态。另外,通过该被配合部和通气孔,能够确保向缸体的吸气和排气。
另外,还具备罩,该罩将构成上述缸体的筒状体中的位于隔板外侧的筒端以在与该隔板之间容纳栓状体的头部的状态进行堵塞。
这种场合,能够防止发生配置在阻尼器装置的设置部位周边的部件等压到栓状体等,使节流部出乎意料地进入到通气孔内之类的情况。
对本发明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涉及本发明的阻尼器装置中,由于利用进入到贯通孔或通气孔中的栓状体的轴部的移动对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力,因而该制动力的调节容易进行,而且还使已设定的制动力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另外,在将该阻尼器装置用于汽车的工具箱等时,不管容纳于内部的物品的有无轻重都能够使该工具箱等的打开速度总是大致一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其剖视图。
图3是其剖视图。
图4是其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5是其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6是其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涉及该方式的栓状体的其他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8是结构的一部分与图1~图7所示的例子不同的涉及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的侧视图。
图9是其剖视图。
图10是其剖视图。
图11是其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其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其主要部分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3,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
而且,在这里图1是从侧面看到的涉及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图2以及图3是表示截面,图4以及图5放大表示其主要部分,图6表示分离构成该阻尼器装置的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图1以及图2表示活塞体2被压入到尽头即前进到尽头时的情形,图3表示活塞体2后退到尽头时的情形,在图3以及图5中,栓状体4的轴部40向贯通孔14d的进入尺寸最大。而且,图7表示改变图1~图6所示的栓状体4的结构的一部分的例子。
另外,图8是从侧方看到的结构的一部分与图1~图7所示的阻尼器装置不同的阻尼器装置,图9以及图10表示截面,图11以及图12放大地表示其主要部分,图13是表示分离构成该阻尼器装置的部件的一部分的状态。图8以及图9表示在活塞体2被压入到尽头时即前进到尽头时的情形,图10表示活塞体2后退到尽头时的情形。
涉及本实施方式的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1以及活塞体2,至少将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未图示的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
例如,若使活塞体2安装在作为可动体的制动对象物上,使缸体1安装在未图示的固定体上,则通过制动对象物的移动使活塞体2移动,并能够通过该活塞体2对制动对象物的该移动施加制动。
另外,若使活塞体2安装在作为可动体的制动对象物上,且使缸体1安装在其它的作为可动体的制动对象物上,则通过两个制动对象物的彼此接近的方向或远离的方向的移动,使缸体1和活塞体2的双方移动,能够对两个制动对象物的该移动分别施加制动。
在图示的例子中,缸体1构成为用隔板11将使筒两端10a、10b均开放的圆筒状的筒状体10的内部划分为两个。隔板11设置在偏于筒状体10的一方的筒端10a的位置上,该隔板11和筒状体10的另一方的筒端10b之间作为缸体1的内部空间12发挥作用。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缸体1的外侧,形成有沿着该缸体1的筒轴方向延长的连续的舌片部13,并且在该舌片部13上形成有缸体1的固定用孔13a。
活塞体2作为具有与该缸体1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的圆形的盘状体而构成。在活塞体2的外周上嵌合安装有密封环20,利用该密封环20将活塞体2的外周部和缸体1的内周部之间密封为气密状态。在活塞体2中的朝向缸体1的另一方筒端10b的一侧上,一体接合呈细长板状的活塞杆21的一端。缸体1的另一方筒端10b由具备该活塞杆21的通孔30的盖体3闭塞。活塞杆21通过该盖体3的通孔30向缸体1的外侧突出,另外,在该突出端形成有对制动对象物的固定用孔21a。
在缸体1中的与活塞体2面对的内部深处14、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隔板11上,形成有贯通孔14d或通气孔14a。在图示的例子中,该贯通孔14d或通气孔14a设置在隔板11的大致中央部,并且利用具备从隔板11的朝向活塞体2的内侧突出的部分和从隔板11的外侧突出的部分的管状体14b形成于该隔板11上。
缸体1还具备:具备可移动地进入该贯通孔14d或通气孔14a中的轴部40的栓状体4;以及该栓状体4的加力机构5。
栓状体4具有一体具备上述轴部40的头部41。在图示的例子中,该头部41在具备与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的内径大致相等的外径的圆板状体41a的一面侧在其边缘部形成周围立起部41b。轴部40在该头部41的一面侧的大致中央部一体接合轴一端,并设置成在向与该一面正交的方向从该头部41突出。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隔开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的上述隔板11的外侧,在该筒状体10上形成呈窗口状的被配合部15,并且在上述栓状体4的头部41上具备进入上述被配合部15中的呈爪状的配合部41c。被配合部15分别形成于筒状体10的直径方向两侧,配合部41c也与此对应地分别形成于上述头部41的直径方向两侧。配合部41c构成为沿着构成头部4的圆板状体的边缘部延长的连续的肋状。一对配合部41c、41c的突出端之间的尺寸比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的内径还稍微大。另一方面,被配合部15构成为沿着筒状体10的圆周方向延长的连续的大致长方形状的贯通孔。该被配合部15的长度构成为比配合部41c的长度还长。
由此,在本例中,通过从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的隔板11的外侧向该筒状体10内使轴部40进入到通气孔14a中而装入栓状体4,从而使配合部41c与被配合部15配合,能够维持使栓状体4的轴部40进入该通气孔14a中的状态。
在图示的例子中,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通过塑料成形而构成,在栓状体4向筒状体10内进行上述装入时,该筒状体10的一侧主要因配合部41c而暂且弹性变形,并利用在配合部41c进入到被配合部15中的位置上的弹性恢复而使配合部41c与被配合部15配合。被配合部15在缸体1的筒轴方向的尺寸比配合部41c在该方向上的尺寸还稍大,因此组装在缸体1上的栓状体4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在缸体1的筒轴方向上移动。
加力机构5在图示的例子中,设置成卷绕安装在上述栓状体4的轴部40和构成通气孔14a的管状体14b中的位于隔板11外侧的突出部的外侧,并由将弹簧一端与栓状体4的头部41压接且将弹簧另一端与隔板11的外侧压接的压缩螺旋弹簧50构成。利用该弹簧50如上所述组合在缸体1上的栓状体4以在位于筒状体10的一方的筒端10a侧的被配合部15的窗口边缘按压配合部41c的方式进行定位。
(图1~图7所示的例子)
在图1~图7所示的例子中,栓状体4的轴部40可移动地进入贯通孔14d中。而且,在轴部40和贯通孔14d之间,更具体地说轴部40的外面和贯通孔14d的内面之间,形成流体(图示的例子中为空气)的通过间隙x。轴部40具有作为与头部41的接合侧的基部40d和前端40c。并且,该轴部40从缸体1的外方侧进入贯通孔14d中,而头部41位于缸体1的外侧。另外,利用上述加力机构5的作用,在栓状体4的头部41和形成贯通孔14d的管状体14b的位于隔板11的外侧的管端即外端14e之间形成间隔y1,因此,轴部40不会完全进入到贯通孔14d中,而且,在轴部40的前端40e和位于缸体1的内部空间12侧的贯通孔14d的孔口即内端14c之间,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与上述间隔y1大致相等的间隔y2(图4)。
并且,在本例中,利用由活塞体2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缸体1内的内部空间12的压力变化,使栓状体4的轴部40向贯通孔14d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具体地说,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体2向远离缸体1的内部深处的方向移动时,内部空间12变为负压,从而在对上述加力机构5蓄能的同时,栓状体4最大会移动至栓状体4的头部41碰到管状体14b的外端14e上的位置。
另一方面,当活塞体22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接近缸体11的内部深处14的方向进行移动或相对移动时,缸体11内的空气通过栓状体44的轴部40和贯通孔14d之间进行排气。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栓状体4的头部41中的设有轴部40的一侧,以该轴部40的基部40d为中心形成包围该基部40d的第一周围壁41e,并且在缸体1的隔板11的外侧以管状体14b为中心形成包围管状体14b的第二周围壁11c。第二周围壁11c的内径比第一周围壁41e的外径还稍大,而且,在栓状体4利用加力机构5在轴部40向贯通孔14d的进入尺寸最小的位置上进行定位的状态下,第一周围壁41e的突出端和第二周围壁11c的突出端稍微重叠。另外,在栓状体44的周围立起部41b上形成贯通孔41d,从贯通孔41d排出的空气通过该贯通孔41d和被配合部15向外部送出,另一方面,吸入到贯通孔14d的空气通过贯通孔41d和被配合部15从外部导入,而且通过第一周围壁41e和第二周围壁11c之间进入贯通孔14d。由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向缸体1的内部空间12进行空气的吸入时,能尽量防止在贯通孔14d和栓状体4的轴部40之间进入垃圾或尘埃。
当活塞体22因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移动或相对移动时,缸体11内的压力发生变化,所以栓状体44的轴部40也在贯通孔14d内移动,该轴部40的向贯通孔14d内的进入尺寸发生变化。实际上不存在理想流体,所有流体具有一定的粘性,所以如果该进入尺寸变大,则通过间隙x的范围变长,流体变得难以通过,另一方面,如果该进入尺寸变小,则通过间隙x的范围变短,流体变得容易通过。由此,典型地,通过对活塞体22的后退移动或相对后退移动施加制动,并且对活塞体22的前进移动或相对前进移动不施加制动,从而能够对制动对象物的向某一方向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力。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体22中的朝向缸体11的内部深处14的一侧,形成有容纳构成贯通孔14d的管状体14b的内端14c的凹部22,管状体14b的内端14c碰到该凹部22的底面的位置成为活塞体22前进到尽头的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该活塞体22前进到尽头的状态下,在活塞体22的凹部22的中心部形成进入到贯通孔14d内的凸部23。如果活塞体22后退,则栓状体44进行移动使得配合部41c接近被配合部15中的筒状体10的另一方的筒端10b侧的窗口边缘,上述弹簧50被压缩(图5)。在活塞体22的后退停止后,栓状体44利用弹簧50的作用力被压回(图4)。
如果在上述栓状体4的轴部预先具备在该轴部40利用由活塞体2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而移动时,使该轴部40和贯通孔14d之间流体的通过间隙x的间距发生变化的节流构造,则以栓状体4的轴部40的移动为契机,流体进一步难以通过通过间隙x,或者进一步容易通过通过间隙x,能够使上述制动力明显加大或者减少并起作用。通过预先在该栓状体4的轴部40上设置沿着其轴线方向的槽,或者在贯通孔14b的内壁上设置沿着其孔轴方向的槽,从而能够调整制动力等。另外,还可以在这样的槽上设置后述的图8~图13所示的例子中的节流部40b作为上述节流构造。
图7表示的例子是通过使图1~图6所示的例子中的栓状体4的轴部40随着从进入到贯通孔14d的前端40e侧朝向其基部40d侧逐渐变粗,从而在增加轴部40的向贯通孔14d的进入尺寸时,使流体进一步难以通过通过间隙x。即、在该图7的例子中,该轴部40的形状作为上述节流构造发挥作用。
在以上说明的例子中,将空气(气体)作为流体,但在将液体作为流体的场合,以上说明的例子也同样发挥功能。例如,在制动对象物浸在液体中使用的场合、和将缸体1进一步容纳在未图示的外部壳体中并用液体填满该外部壳体内等的场合,能够利用这些液体对制动对象物施加制动。
(图8~图13所示的例子)
其次,在图8~图13所示的例子中,利用上述加力机构5,后述的栓状体4的轴部40的节流部40b位于缸体1的通气孔14a的外方、即管状体14b的外端的外侧(图4)。
上述栓状体4的轴部40具备从该轴部40中的位于缸体1的内方侧(内部空间12侧)的轴端开始的沿着其滑动方向的槽40a,在该槽40a的终端侧形成使该槽的深度及宽度的双方或者任一方减少的节流部40b。
并且,利用上述加力机构5的作用,栓状体4的轴部40的节流部40b定位于缸体1的通气孔14a的外方,并且利用由活塞体2的远离缸体1的内部深处14的方向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克服上述作用,从而使栓状体4的轴部40的节流部40b进入到通气孔14a内。
若活塞体2利用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接近缸体1的内部深处14的方向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缸体1内的空气通过栓状体4的轴部40的槽和通气孔14a的内面之间进行排气。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栓状体4的周围立起部41b形成贯通孔41d,从通气孔14a排出的空气通过该贯通孔41d和被配合部15向外部送出。
若活塞体2利用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向远离缸体1的内部深处14的方向移动或相对移动,则由于缸体1内成为负压,所以对栓状体4的轴部40作用向活塞体2的移动方向被拉动的方向的力,栓状体4克服加力机构5的作用而移动。如果栓状体4这样移动,则由于上述节流部40b的一部分进入到通气孔14a内,所以空气难以被吸入到缸体内,对活塞体2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由此,能够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力。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活塞体2的朝向缸体1的内部深处14的一侧,形成有容纳构成通气孔14a的管状体14b的内端14c的凹部22,管状体14b的内端14c碰到该凹部22的底面的位置成为活塞体2前进到尽头的位置。如果活塞体2后退,则栓状体4移动使得配合部41c接近被配合部15中的筒状体10的另一方的筒端10b侧的窗口边缘,上述弹簧50被压缩(图12)。在活塞体2的后退停止后,栓状体4利用弹簧50的作用力被压回,节流部40b再次定位在通气孔14a的外方(图11)。
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节流部40b通过使栓状体4的轴部40的槽的终端侧的槽底形成为锥形面状40c而构成。由此,节流部40b的向通气孔14a的进入量越多,则对活塞体2的移动的阻力变得越大。在栓状体4的轴部40的外周面和通气孔14a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相应的间隙的场合,由于利用该间隙可允许向缸体1的内部空间12的空气的进入,所以该场合节流部40b完全进入通气孔14a也没关系。
另外,在图1~图7所示的例子中,以及图8~图13所示的例子中,阻尼器装置具备将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中的位于隔板11外侧的筒端以在与该隔板11之间容纳栓状体4的头部41的状态进行堵塞的罩6。
该罩6具有与构成缸体1的筒状体10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圆板状体60,并且在该圆板状体60的一面侧具备从其边缘部突出的配合臂61。该配合臂61分别设置在圆板状体的直径方向两侧。在配合臂61的前端部的外侧形成有小突起61a,通过使该配合臂61从筒状体10的筒一端侧进入该筒状体10内,从而利用回弹(弾発),使该小突起与形成于筒状体10的上述被配合部15的侧方的配合窗口16配合。
由此,在图示的例子中,不会发生配置在阻尼器装置的设置部位周边的部件等压到栓状体4等,使节流部40b出乎意料地进入到通气孔14a内之类的情况。
另外,在这里引用了2007年3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091728号以及2007年5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142680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并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内容引入。

Claims (14)

1.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
具备可移动地进入到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的栓状体;以及,
该栓状体的加力机构,
利用上述加力机构在栓状体的头部和形成贯通孔的管状体的外端之间形成间隙,并且利用由活塞体向远离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向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使上述加力机构蓄能的同时使栓状体的轴部进入到贯通孔。
2.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贯通孔;
具备可移动地进入到该贯通孔内的轴部,并且在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形成流体的通过间隙的栓状体;以及,
该栓状体的加力机构,
在栓状体的轴部具备节流构造,在该轴部利用由活塞体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而移动时,该节流构造使该轴部和贯通孔之间的流体的通过间隙发生变化,
利用上述加力机构在栓状体的头部和形成贯通孔的管状体的外端之间形成间隙,并且利用由活塞体向远离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向的移动或相对移动产生的压力变化,使上述加力机构蓄能的同时使栓状体的轴部进入到贯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栓状体的轴部随着从进入到贯通孔的前端侧朝向其基部侧逐渐变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栓状体形成有在使其轴部进入到贯通孔中的状态下与缸体侧的被配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栓状体形成有在使其轴部进入到贯通孔中的状态下与缸体侧的被配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缸体的内部深处由隔开筒状体的隔板构成,在该隔板的外侧并在筒状体上形成有呈窗口状的被配合部,并且,
栓状体具有一体具备轴部的头部,并且在该头部具备进入上述被配合部中的呈爪状的配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缸体的内部深处由隔开筒状体的隔板构成,在该隔板的外侧并在筒状体上形成有呈窗口状的被配合部,并且,
栓状体具有一体具备轴部的头部,并且在该头部具备进入上述被配合部中的呈爪状的配合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罩,该罩将构成缸体的筒状体中的位于隔板外侧的筒端以在与该隔板之间容纳栓状体的头部的状态进行堵塞。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罩,该罩将构成缸体的筒状体中的位于隔板外侧的筒端以在与该隔板之间容纳栓状体的头部的状态进行堵塞。
10.一种阻尼器装置,具备缸体及活塞体,并通过将至少这些部件的任一个安装在制动对象物上,从而对制动对象物的移动或相对移动施加制动,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于与活塞体面对的缸体的内部深处的通气孔;
具备可滑动地进入到该通气孔中的轴部的栓状体;以及,
该栓状体的加力机构,
上述栓状体的轴部具备从该轴部中的位于缸体内方侧的轴端开始的沿着其滑动方向的槽,在该槽的终端侧形成有使该槽的深度及宽度的双方或者任一方减少的节流部,
利用上述加力机构使栓状体的轴部的节流部定位于缸体的通气孔的外方,并且利用由活塞体的远离缸体的内部深处的方向的移动或相对移动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在使上述加力机构蓄能的同时使栓状体的轴部的节流部进入到通气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节流部构成为使栓状体的轴部的槽的终端侧的槽底形成为锥形面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栓状体上形成有在使其轴部进入到通气孔中的状态下与缸体侧的被配合部配合的配合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缸体的内部深处由隔开筒状体的隔板构成,在该隔板的外侧并在筒状体上形成有呈窗口状的被配合部,并且,
栓状体具有一体具备轴部的头部,并且在该头部具备进入上述被配合部中的呈爪状的配合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阻尼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罩,该罩将构成缸体的筒状体中的位于隔板外侧的筒端以在与该隔板之间容纳栓状体的头部的状态进行堵塞。
CN2008800141676A 2007-03-30 2008-03-24 阻尼器装置 Active CN101675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91728 2007-03-30
JP091728/2007 2007-03-30
JP2007142680A JP5022106B2 (ja) 2007-03-30 2007-05-29 ダンパー装置
JP142680/2007 2007-05-29
PCT/JP2008/055445 WO2008123198A1 (ja) 2007-03-30 2008-03-24 ダンパ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5266A CN101675266A (zh) 2010-03-17
CN101675266B true CN101675266B (zh) 2011-06-08

Family

ID=39830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141676A Active CN101675266B (zh) 2007-03-30 2008-03-24 阻尼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104592B2 (zh)
EP (1) EP2131060B1 (zh)
JP (1) JP5022106B2 (zh)
KR (1) KR100927537B1 (zh)
CN (1) CN101675266B (zh)
TW (1) TWI341906B (zh)
WO (1) WO200812319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41064B2 (en) * 2019-06-19 2023-12-12 Piolax, Inc. Air damper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86394B2 (ja) * 2007-03-30 2013-09-11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ダンパー装置
PL2406519T3 (pl) * 2009-03-13 2014-02-28 Aksistem Elektromekanik Sanayi Ve Ticaret Ltd Cierny amortyzator
JP5265484B2 (ja) 2009-08-18 2013-08-14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ダンパー装置
JP2011069424A (ja) * 2009-09-25 2011-04-07 Nifco Inc ダンパー装置
KR20190124813A (ko) * 2009-11-20 2019-11-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반도체 장치
JP5343183B2 (ja) * 2010-01-28 2013-11-13 Smc株式会社 ダンパ付きストッパ
TWI449835B (zh) * 2010-07-13 2014-08-21 Nifco Inc 緩衝裝置
JP2012047296A (ja) * 2010-08-27 2012-03-08 Nifco Inc ダンパー装置
JP5552412B2 (ja) * 2010-10-26 2014-07-16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ピストンダンパー
JP5959164B2 (ja) 2011-07-19 2016-08-02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ダンパー装置
KR101867172B1 (ko) * 2015-09-18 2018-06-12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프코 댐퍼
JP6786707B2 (ja) * 2017-03-23 2020-11-18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エアダンパー
DE112019001567T5 (de) 2018-03-28 2020-12-10 Piolax Inc. Dämpfer
KR20210017592A (ko) * 2019-08-09 2021-02-1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스트러트 어셈블리
CN215675735U (zh) * 2021-05-25 2022-01-28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风阀装置及包括其的全热交换器
KR102616042B1 (ko) 2022-01-19 2023-12-21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용 에어댐퍼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1554A (zh) * 1999-04-22 2002-05-29 克劳斯·莱本 轨道和轮式车辆上拖挂装置用的拉/压缓冲器
CN2787918Y (zh) * 2004-12-24 2006-06-14 崔惠美 气缸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7958A (en) * 1961-06-30 1964-04-07 Ford Motor Co Shock absorber with improved relief valve structure
US3321051A (en) * 1966-06-24 1967-05-23 Oldberg Mfg Company Shock absorber
DE7016873U (de) * 1969-05-08 1972-08-03 Chrysler France Hydraulischer teleskopstossdaempfer.
FR2287627A1 (fr) * 1974-10-11 1976-05-07 Sirven Jacques Amortisseur hydraulique de suspension de vehicule
US4082169A (en) * 1975-12-12 1978-04-04 Bowles Romald E Acceleration controlled fluidic shock absorber
US4110868A (en) * 1976-02-23 1978-09-05 Yasutaka Imazaike Air damper
US4109767A (en) * 1977-03-04 1978-08-29 Maremont Corporation Compression head assembly
DE2847729A1 (de) * 1978-11-03 1980-05-14 Stabilus Gmbh Gasfeder mit aenderbarer ausschubkraft bei eingefahrener kolbenstange
US4346794A (en) * 1980-02-04 1982-08-31 Maremont Corporation Shock absorber with improved back check and anti-dump valve mechanisms
JPS58174038A (ja) * 1982-04-02 1983-10-13 Nissan Motor Co Ltd 物品収納箱の開閉装置
JPS64734U (zh) * 1987-06-20 1989-01-05
US4934749A (en) * 1989-09-05 1990-06-1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etering pin for an energy absorber
JP2705283B2 (ja) 1990-06-14 1998-01-2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積層型太陽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528573B2 (ja) * 1991-08-30 1996-08-28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制震構造物用高減衰装置
JP2954494B2 (ja) * 1994-12-15 1999-09-27 株式会社保土ケ谷技研 気体式減速度制御ダンパ
JPH10141412A (ja) 1996-11-15 1998-05-29 Fuji Seiki Co Ltd ロータリーダンパ
JP2000145866A (ja) * 1998-11-11 2000-05-26 Sanwa Tekki Corp 油圧制振装置
JP2000160874A (ja) * 1998-12-01 2000-06-13 Taisei Corp 複合免震構造
US6267400B1 (en) * 1999-04-06 2001-07-31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Bicycle damping enhancement system
IT1309773B1 (it) * 1999-09-30 2002-01-30 Mauro Corradini Ammortizzatore idraulico ad effetto frenante progressivo.
JP2001153170A (ja) * 1999-11-30 2001-06-08 Sanwa Tekki Corp 定圧弁及び油圧制振装置
DE10047433C1 (de) * 2000-09-26 2002-01-03 Stabilus Gmbh Kolben-Zylinderaggregat mit Bremseinrichtung
US6612410B1 (en) * 2001-10-17 2003-09-02 Yevgeny Antonovsky High frequency shock absorber and accelerator
CA2409812A1 (en) * 2001-10-29 2003-04-29 Bombardier Inc. Shock absorber with adjustable valving
KR20050041521A (ko) * 2003-10-31 2005-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 글로브 박스의 일체형 에어댐퍼
JP2005291327A (ja) * 2004-03-31 2005-10-20 Piolax Inc エアダンパ
JP4041812B2 (ja) * 2004-07-14 2008-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ダンパ
JP4391397B2 (ja) * 2004-07-14 2009-12-24 株式会社ニフコ 回転ダンパー
US7690666B2 (en) * 2005-08-18 2010-04-06 Specialized Bicycle Components, Inc. Position sensitive shock absorber
JP5731091B2 (ja) 2005-08-31 2015-06-10 大正製薬株式会社 眼精疲労の予防又は緩和のための経口剤
JP2007142680A (ja) 2005-11-16 2007-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1554A (zh) * 1999-04-22 2002-05-29 克劳斯·莱本 轨道和轮式车辆上拖挂装置用的拉/压缓冲器
CN2787918Y (zh) * 2004-12-24 2006-06-14 崔惠美 气缸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4-734U 1989.01.05
JP特开2005-291327A 2005.10.20
JP特开平8-170676A 1996.07.02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41064B2 (en) * 2019-06-19 2023-12-12 Piolax, Inc. Air damp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5266A (zh) 2010-03-17
EP2131060A1 (en) 2009-12-09
KR20080089187A (ko) 2008-10-06
JP2008275138A (ja) 2008-11-13
JP5022106B2 (ja) 2012-09-12
EP2131060B1 (en) 2019-06-19
EP2131060A4 (en) 2017-06-07
TWI341906B (en) 2011-05-11
KR100927537B1 (ko) 2009-11-17
US20090084645A1 (en) 2009-04-02
US8104592B2 (en) 2012-01-31
TW200905103A (en) 2009-02-01
WO2008123198A1 (ja) 200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5266B (zh) 阻尼器装置
US8453810B2 (en) Damper device
CN104653690B (zh) 弹簧元件
JP2000110881A (ja) 二段型ショックアブソ―バ
WO2013190961A1 (ja) 両ロッド型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2012524217A (ja) 減速装置
JP6188257B1 (ja) 油圧緩衝器
CN103348155B (zh) 阻尼装置
CN208221450U (zh) 一种带有节流阀片的液压减震活塞及液压减震器
JP6395598B2 (ja) 圧力緩衝装置
JP6365185B2 (ja) ドア固定機構
JP5993750B2 (ja) 緩衝器
JP2014163512A (ja) ダンパ
JP2019113124A (ja) 摩擦ダンパ
JP2007092926A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US6497602B2 (en) Shock absorber for a toy building element
KR20120085972A (ko) 중공의 아이 부재를 갖는 모노 튜브식 쇽업소버
CN212744830U (zh) 一种外置式双筒电控减振器
EP0993851B1 (en) A shock absorber for a toy building set
JP3166106U (ja) 液圧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ー
KR102616042B1 (ko) 자동차용 에어댐퍼
CN109770586B (zh) 可活动家具件及其缓冲装置
JP5286394B2 (ja) ダンパー装置
KR20180078488A (ko) 거동한계가 향상된 액티베이팅 밸브가 구비된 유압버퍼
KR20240038335A (ko) 자동차용 에어댐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