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0464A - 层叠电容器阵列 - Google Patents

层叠电容器阵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0464A
CN101510464A CNA2009100072441A CN200910007244A CN101510464A CN 101510464 A CN101510464 A CN 101510464A CN A2009100072441 A CNA2009100072441 A CN A2009100072441A CN 200910007244 A CN200910007244 A CN 200910007244A CN 101510464 A CN101510464 A CN 101510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nal electrode
electrode
polarity
terminal conductor
contro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00724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0464B (zh
Inventor
青木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10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0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0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04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0Stacked capaci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30Pressure-pads
    • A61F5/32Adjustable pressure p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005Electrodes
    • H01G4/012Form of non-self-support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01G4/232Terminals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a stacked or rolled capacit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2013/00361Plasters
    • A61F2013/00365Plasters use
    • A61F2013/00463Plasters use haemostat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2013/00361Plasters
    • A61F2013/00365Plasters use
    • A61F2013/00463Plasters use haemostatic
    • A61F2013/00468Plasters use haemostatic applying local pres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Nursing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Ceramic Capacitors (AREA)

Abstract

层叠电容器阵列中,由于并联连接有静电容量部的内部电极的端子导体经由ESR控制部的内部电极而串联连接于外部电极,因而能够实现高ESR。并且,层叠电容器阵列中,通过使内部电极延伸至电容器元件部的边界线侧,从而在从外部施加有电压的情况下,在包括电容器元件部的边界线附近的层叠体的整体上产生电致伸缩。所以,能够避免因电致伸缩而引起的应力集中,并抑制缝隙等的发生。

Description

层叠电容器阵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电容器阵列。
背景技术
现有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例如有日本特开第2000-331879号公报中记载的层叠电容器阵列。该现有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由电介质层和内部电极交互层叠地构成。这样的层叠电容器阵列,通过在作为电介质层的陶瓷坯料上涂布作为内部电极的导电膏并将其区分为多个区域而形成。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一般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全部的内部电极经由引出导体并联连接于对应的外部电极。在这样的构成中,将产生难以充分地得到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等效串联电阻(Equivalent Series Resistance:以下记为“ESR”)的问题。
如果为了寻求层叠电容器阵列的大容量化,增多电介质层和内部电极的层叠数,则该问题变得更加显著。因此,在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寻求不改变电介质层和内部电极的层叠数就能够提高ESR的技术的开发。
另外,在上述的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如果从外部施加电压,则在内部电极重合的部分,局部地发生电致伸缩。因此,在电容器元件部之间的未形成有内部电极的部分上,因电致伸缩而引起的应力有可能集中,产生缝隙等。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缓和因电致伸缩而引起的应力集中且实现高ESR的层叠电容器阵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涉及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特征在于,具备:层叠有多层电介质层的层叠体、在层叠体内形成为多层的内部电极、以及形成在层叠体的侧面上且相互电绝缘的多个端子导体和多个外部电极,所述层叠电容器阵列由多个电容器元件部排列而成,该电容器元件部通过使内部电极夹着电介质层并相对而构成。电容器元件部具有:连接于第1极性的第1内部电极和连接于第2极性的第2内部电极夹着至少一层电介质层并相对的ESR控制部、以及连接于第1极性的第3内部电极和连接于第2极性的第4内部电极夹着至少一层电介质层并相对的静电容量部,在ESR控制部中,第1内部电极经由引出导体而连接于第1端子导体和第1外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经由引出导体而连接于第2端子导体和第2外部电极,在静电容量部中,第4内部电极经由引出导体而仅连接于第2端子导体,第3内部电极经由引出导体而仅连接于第1端子导体,与邻接的电容器元件部的静电容量部的第4内部电极成为同一层,并且,延伸至电容器元件部之间的规定的边界线。
该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在静电容量部中,内部电极仅连接于端子导体,在ESR控制部中,内部电极分别连接于端子导体和外部电极。依照这样的构成,由于并联连接有内部电极的端子导体串联连接于外部电极,因而,与像现有那样将内部电极并联连接于外部电极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高ESR。并且,在该层叠电容器阵列中,在电容器元件部之间的规定的边界线上,同极性的内部电极排列。因此,在从外部施加有电压的情况下,在包括电容器元件部之间的边界线附近的层叠体的整体上产生电致伸缩。所以,能够避免因电致伸缩而引起的应力集中,并抑制缝隙等的发生。而且,即使同极性的内部电极接近,但由于该接近部分无助于静电容量,因而也抑制了层叠电容器阵列的静电容量的变动。
另外,在ESR控制部中,优选第1内部电极,与邻接的电容器元件部的ESR控制部的第2内部电极成为同一层,并且,延伸至电容器元件部之间的边界线。通过这样的构成,寻求了各电容器元件部的层叠数的减少。并且,通过在ESR控制部中使第1内部电极延伸至电容器元件部之间的边界线,从而能够进一步避免因电致伸缩而引起的应力集中。
优选,ESR控制部的内部电极、以及从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看时与ESR控制部的内部电极相邻的静电容量部的内部电极所连接的极性相互不同。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充分地确保层叠电容器阵列的静电容量。
阴招本发明涉及的层叠电容器阵列,能够缓和因电致伸缩而引起的应力集中,并实现高ESR。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层构成的示意图。
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4是ESR控制部的复合层的示意图。
图5是静电容量部的复合层的示意图。
图6是第1变形例中的ESR控制部的复合层的示意图。
图7是第1变形例中的静电容量部的复合层的示意图。
图8是第2变形例中的ESR控制部的复合层的示意图。
图9是第2变形例中的静电容量部的复合层的示意图。
图10是第3变形例中的ESR控制部的复合层的示意图。
图11是第3变形例中的静电容量部的复合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另外,图2是图1所示的层叠电容器阵列的层构成的示意图,图3是沿图1中的III-III线的截面图。
如图1~图3所示,层叠电容器阵列1具备层叠体2、形成于层叠体的侧面上的外部电极3(3A~3D)以及端子导体4(4A~4D)。
如图2所示,层叠体2由通过在电介质层6之上形成有不同的图形的内部电极7而构成的多个复合层5、以及以夹着复合层5的方式层叠且作为保护层而起作用的电介质层6、6构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电介质层6由含有电介质陶瓷的陶瓷坯料片的烧结体构成,内部电极7由导电膏的烧结体构成。
该层叠体2中,通过以多层的内部电极7夹着电介质层6相对的方式层叠复合层5,从而沿着外部电极3和端子导体4的排列方向,形成有一对电容器元件部8(8A、8B)(参照图3)。而且,在实际的层叠电容器阵列1中,一体化至电介质层6、6之间的边界无法目视辨认的程度。
外部电极3和端子导体4,通过烧结含有导电性金属粉末和玻璃粉的导电膏而形成。外部电极3在层叠电容器阵列1的安装时,为连接于规定的极性的电极。并且,端子导体4是将电容器元件部8中的属于后述的静电容量部12的内部电极7彼此并联地连接的导体,不直接连接于安装基板,为所谓的NC(非接触)导体。
外部电极3和端子导体4分别设在沿层叠体2上的沿着复合层5的层叠方向的两个侧面2a、2b上。外部电极3和端子导体4在侧面2a、2b上沿着上述的层叠方向延伸为带状,并且,具有在层叠体2的层叠方向的端面上突出的垫片部分。
在一个侧面2a上,从图1中的左侧到右侧,排列有连接于+极性(第1极性)的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3A、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1端子导体)4A、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2端子导体)4C、以及连接于-极性(第2极性)的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3C。
另外,在另一个侧面2b上,从图1中的左侧到右侧,排列有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3B、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2端子导体)4B、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1端子导体)4D、以及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3D。外部电极3A~3D和端子导体4A~4D成为隔开规定的间隔且分离的状态,相互电绝缘。
接着,对电容器元件部8进行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电容器元件部8由控制层叠电容器阵列1的ESR的ESR控制部11和主要有助于层叠电容器阵列1的静电容量的静电容量部12构成。
ESR控制部11,以从复合层5的层叠方向看时,夹着静电容量部12的方式配置。如图4所示,ESR控制部11,通过将内部电极图形不同的两个复合层5A、5B层叠而形成。
如图4(a)所示,在复合层5A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7A和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7B。内部电极7A和内部电极7B均为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7A通过引出电极9a、9a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3A和端子导体4A,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7B通过引出电极9b、9b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3C和端子导体4C,安装时具有-极性。
另外,如图4(b)所示,在复合层5B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7C和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7D。内部电极7C和内部电极7D相对于内部电极7A和内部电极7B,为以边界线L对称的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7C通过引出电极9c、9c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3B和端子导体4B,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7D通过引出电极9d、9d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3D和端子导体4D,安装时具有+极性。
在电容器元件部8A的ESR控制部11中,通过将上述的两个复合层5A、5B层叠,从而使得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7A和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7C夹着至少一层电介质层6并沿层叠方向相对。
另外,在电容器元件部8B的ESR控制部11中,通过将复合层5A、5B层叠,从而以极性沿层叠方向与电容器元件部8A中的ESR控制部11相反的状态,使得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7D和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7B夹着至少一层电介质层6并沿层叠方向相对。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静电容量部12通过将内部电极图形不同的两个复合层5C、5D交互层叠多层而形成。如图5(a)所示,在复合层5C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3内部电极)7E和内部电极(第4内部电极)7F。内部电极7E和内部电极7F与内部电极7A和内部电极7B相同,均为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7E通过引出电极9e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4A,经由端子导体4A和ESR控制部11内的内部电极7A而连接于外部电极3A。于是,内部电极7E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7F通过引出电极9f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4C,经由端子导体4C和ESR控制部11内的内部电极7B而连接于外部电极3C。于是,内部电极7F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另外,在如图5(b)所示,在复合层5D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4内部电极)7G和内部电极(第3内部电极)7H。内部电极7G和内部电极7H相对于内部电极7E和内部电极7F,为以边接线L对称的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7G通过引出电极9g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4B,经由端子导体4B和ESR控制部11内的内部电极7C而连接于外部电极3B。于是,内部电极7G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7H通过引出电极9h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4D,经由端子导体4D和ESR控制部11内的内部电极7D而连接于外部电极3D。于是,内部电极7H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在电容器元件部8A的静电容量部12中,通过将上述的2个复合层5C、5D层叠多层,从而使得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7E和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7G夹着至少一层电介质层6并沿层叠方向相对。
在电容器元件部8B的静电容量部12中,通过将复合层5C、5D层叠多层,从而以极性沿层叠方向与电容器元件部8A的静电容量部12相反的状态,使得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7H和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7F夹着至少一层电介质层6并沿层叠方向相对。
在一个ESR控制部11和静电容量部12的边界部分中,复合层5B和复合层5C沿层叠方向邻接。并且,在另一个ESR控制部11和静电容量部12的边界部分中,复合层5A和复合层5D沿层叠方向邻接。于是,从层叠方向看时,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7、以及与其相邻的静电容量部12的内部电极7所连接的极性相互不同。
而且,如图3所示,在ESR控制部11和静电容量部12中,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7A、7D、7E、7H延伸至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从层叠方向看时,高度不同的内部电极7A、7D、7E、7H相互不重合,但是,其端部彼此在边界线L上成为排列的状态。
从内部电极7A、7D、7E、7H的端部至位于同一层的内部电极7B、7C、7F、7G的端部的间隔例如为100μm以上。因此,寻求防止因制造误差等而造成的内部电极7A、7D、7E、7H和内部电极7B、7C、7F、7G的接触。另外,通过使内部电极7A、7D、7E、7H和内部电极7B、7C、7F、7G为同一层,从而寻求电容器元件部8A、8B中的层叠数的减少。
如上所述,层叠电容器阵列1中,在静电容量部12中,内部电极7仅连接于端子导体4,在ESR控制部11中,内部电极7分别连接于端子导体4和外部电极3。依照这样的构成,并联连接有静电容量部12的内部电极7的端子导体4,经由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7串联连接于外部电极3。
所以,与像现有那样将内部电极7并联连接于外部电极3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高ESR。通过提高ESR,能够防止共振频率的急剧的阻抗的降低,使层叠电容器阵列1的宽带化成为可能。
另外,该层叠电容器阵列1中,在电容器元件部8A、8B的边界线L上,属于ESR控制部11和静电容量部12的全部的+极性的内部电极7在不同的高度排列。通过使内部电极7延伸至电容器元件部8A、8B的边界线L侧,从而在从外部施加有电压的情况下,在包括电容器元件部8A、8B的边界线L附近的层叠体2的整体上产生电致伸缩。所以,能够避免因电致伸缩而引起的应力集中,抑制缝隙等的发生。并且,即使同极性的内部电极7接近,但由于该贴近部分无助于静电容量,因而也抑制了层叠电容器阵列1的静电容量的变动。
另外,层叠电容器阵列1中,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7、以及从层叠方向看时与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7相邻的静电容量部12的内部电极7所连接的极性相互不同。于是,能够进一步充分地确保层叠电容器阵列1的静电容量。
外部电极3和端子导体4的排列、以及复合层5的内部电极7的图形可以应用各种变形。
图6和图7是第1变形例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第1变形例中,从图示左侧到右侧,在层叠体2的一个侧面2a上,排列有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1端子导体)14A、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13A、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13C、以及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2端子导体)14C。
并且,从图示左侧到右侧,在另一个侧面2b上,排列有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2端子导体)14B、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13B、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13D、以及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1端子导体)14D。
如图6所示,ESR控制部11通过将内部电极图形不同的两个复合层15A、15B层叠而形成。如图6(a)所示,在复合层15A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17A和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17B。内部电极17A和内部电极17B均为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17A通过引出电极19a、19a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13A和端子导体14A,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17B通过引出电极19b、19b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13C和端子导体14C,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另外,如图6(b)所示,在复合层15B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17C和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17D。内部电极17C和内部电极17D相对于内部电极17A和内部电极17B,为以边界线L对称的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17C通过引出电极19c、19c而分别连接于与外部电极13B和端子导体14B,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17D通过引出电极19d、19d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13D和端子导体14D,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静电容量部12通过将内部电极图形不同的两个复合层15C、15D交互层叠多层而形成。如图7(a)所示,在复合层15C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3内部电极)17E和内部电极(第4内部电极)17F。内部电极17E和内部电极17F与内部电极17A和内部电极17B相同,均为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17E通过引出电极19e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14A,经由端子导体14A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17A而连接于外部电极13A。于是,内部电极17E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17F通过引出电极19f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14C,经由端子导体14C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17B而连接于外部电极13C。于是,内部电极17F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另外,如图7(b)所示,在复合层15D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4内部电极)17G和内部电极(第3内部电极)17H。内部电极17G和内部电极17H相对于内部电极17E和内部电极17F,为以边界线L对称的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17G通过引出电极19g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14B,经由端子导体14B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17C而连接于外部电极13B。于是,内部电极17G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17H通过引出电极19h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14D,经由端子导体14D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17D而连接于外部电极13D。于是,内部电极17H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在ESR控制部11和静电容量部12中,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17A、17D、17E、17H延伸至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从层叠方向看时,高度不同的内部电极17A、17D、17E、17H相互不重合,但是,其端部彼此在边界线L上成为排列的状态。
图8和图9是第2变形例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第2变形例中,从图示左侧到右侧,在层叠体2的一个侧面2a上,排列有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2端子导体)24B、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23A、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23C、以及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1端子导体)24D。
并且,从图示左侧到右侧,在另一个侧面2b上,排列有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1端子导体)24A、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23B、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23D、以及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2端子导体)24C。
如图8所示,ESR控制部11通过将内部电极图形不同的两个复合层25A、25B层叠而形成。如图8(a)所示,在复合层25A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27A和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27B。内部电极27A和内部电极27B均为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27A通过引出电极29a、29a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23A和端子导体24A,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27B通过引出电极29b、29b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23C和端子导体24C,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另外,如图8(b)所示,在复合层25B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27C和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27D。内部电极27C和内部电极27D相对于内部电极27A和内部电极27B,为以边界线L对称的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27C通过引出电极29c、29c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23B和端子导体24B,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27D通过引出电极29d、29d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23D和端子导体24D,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静电容量部12通过将内部电极图形不同的两个复合层25C、25D交互层叠多层而形成。如图9(a)所示,在复合层25C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3内部电极)27E和内部电极(第4内部电极)27F。内部电极27E和内部电极27F与内部电极27A和内部电极27B相同,均为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27E通过引出电极29e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24A,经由端子导体24A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27A而连接于外部电极23A。于是,内部电极27E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27F通过引出电极29f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24C,经由端子导体24C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27B而连接于外部电极23C。于是,内部电极27F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另外,如图9(b)所示,在复合层25D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4内部电极)27G和内部电极(第3内部电极)27H。内部电极27G和内部电极27H相对于内部电极27E和内部电极27F,为以边界线L对称的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27G通过引出电极29g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24B,经由端子导体24B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27C而连接于外部电极23B。于是,内部电极27G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27H通过引出电极29h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24D,经由端子导体24D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27D而连接于外部电极23D。于是,内部电极27H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在ESR控制部11和静电容量部12中,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27A、27D、27E、27H延伸至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从层叠方向看时,高度不同的内部电极27A、27D、27E、27H相互不重合,但是,其端部彼此在边界线L上成为排列的状态。
图10和图11是第3变形例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第3变形例中,从图示左侧到右侧,在层叠体2的一个侧面2a上,排列有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2端子导体)34B、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33A、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1端子导体)34D、以及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33C。
并且,从图示左侧到右侧,在另一个侧面2b上,排列有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2外部电极)33B、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1端子导体)34A、连接于+极性的外部电极(第1外部电极)33D、以及作为NC的端子导体(第2端子导体)34C。
如图10所示,ESR控制部11通过将内部电极图形不同的两个复合层35A、35B层叠而形成。如图10(a)所示,在复合层35A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37A和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37B。内部电极37A和内部电极37B均为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37A通过引出电极39a、39a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33A和端子导体34A,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37B通过引出电极39b、39b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33C和端子导体34C,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另外,如图10(b)所示,在复合层35B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2内部电极)37C和内部电极(第1内部电极)37D。内部电极37C和内部电极37D相对于内部电极37A和内部电极37B,为以边界线L对称的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37C通过引出电极39c、39c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33B和端子导体34B,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37D通过引出电极39d、39d而分别连接于外部电极33D和端子导体34D,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静电容量部12通过将内部电极图形不同的两个复合层35C、35D交互层叠多层而形成。如图11(a)所示,在复合层35C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3内部电极)37E和内部电极(第4内部电极)37F。内部电极37E和内部电极37F与内部电极37A和内部电极37B相同,均为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37E通过引出电极39e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34A,经由端子导体34A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37A而连接于外部电极33A。于是,内部电极37E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37F通过引出电极39f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34C,经由端子导体34C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37B而连接于外部电极33C。于是,内部电极37F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另外,如图11(b)所示,在复合层35D中的被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划分的区域上,分别形成有内部电极(第4内部电极)37G和内部电极(第3内部电极)37H。内部电极37G和内部电极37H相对于内部电极37E和内部电极37F,为以边界线L对称的矩形的图形。
内部电极37G通过引出电极39g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34B,经由端子导体34B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37C而连接于外部电极33B。于是,内部电极37G在安装时具有-极性。内部电极37H通过引出电极39h而仅连接于端子导体34D,经由端子导体34D和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37D而连接于外部电极33D。于是,内部电极37H在安装时具有+极性。
在ESR控制部11和静电容量部12中,连接于+极性的内部电极37A、37D、37E、37H延伸至电容器元件部8A、8B之间的边界线L。从层叠方向看时,高度不同的内部电极37A、37D、37E、37H相互不重合,但是,其端部彼此在边界线L上成为排列的状态。
在以上的第1~第3变形例中,并联连接有静电容量部12的内部电极的端子导体,经由ESR控制部11的内部电极而串联连接于外部电极。所以,与像现有那样将内部电极并联连接于外部电极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高ESR。
通过使内部电极延伸至电容器元件部8A、8B的边界线L侧,从而在从外部施加有电压的情况下,在包括电容器元件部8A、8B的边界线L附近的层叠体2的整体上产生电致伸缩。所以,能够避免因电致伸缩而引起的应力集中,抑制缝隙等的发生。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沿层叠方向夹着静电容量部12的方式设置ESR控制部11,但是,ESR控制部11可以位于层叠体2的任意的位置。另外,安装时连接于外部电极和内部电极的极性,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

Claims (3)

1.一种层叠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
具备:
层叠有多层电介质层的层叠体、
在所述层叠体内形成为多层的内部电极、以及
形成在所述层叠体的侧面上且相互电绝缘的多个端子导体和多个外部电极,
所述层叠电容器阵列由多个电容器元件部排列而成,所述电容器元件部通过使所述内部电极夹着电介质层并相对而构成,
所述电容器元件部具有:
连接于第1极性的第1内部电极和连接于第2极性的第2内部电极夹着至少一层所述电介质层并相对的ESR控制部、以及
连接于所述第1极性的第3内部电极和连接于所述第2极性的第4内部电极夹着至少一层所述电介质层并相对的静电容量部,
在所述ESR控制部中,
所述第1内部电极经由引出导体而连接于第1端子导体和第1外部电极,
所述第2内部电极经由引出导体而连接于第2端子导体和第2外部电极,
在所述静电容量部中,
所述第4内部电极经由引出导体而仅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导体,
所述第3内部电极经由引出导体而仅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导体,与邻接的电容器元件部的静电容量部的第4内部电极成为同一层,并且,延伸至所述电容器元件部之间的规定的边界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ESR控制部中,
所述第1内部电极,与邻接的电容器元件部的ESR控制部的第2内部电极成为同一层,并且,延伸至所述电容器元件部之间的所述边界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电容器阵列,其特征在于,
所述ESR控制部的内部电极、以及从所述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看时与所述ESR控制部的所述内部电极相邻的所述静电容量部的内部电极所连接的极性相互不同。
CN2009100072441A 2008-02-13 2009-02-13 层叠电容器阵列 Active CN1015104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32315 2008-02-13
JP2008032315A JP4548492B2 (ja) 2008-02-13 2008-02-13 積層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JP2008032315 2008-0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0464A true CN101510464A (zh) 2009-08-19
CN101510464B CN101510464B (zh) 2011-11-02

Family

ID=40938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72441A Active CN101510464B (zh) 2008-02-13 2009-02-13 层叠电容器阵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07214B2 (zh)
JP (1) JP4548492B2 (zh)
KR (1) KR101051618B1 (zh)
CN (1) CN1015104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89321B2 (en) * 2008-09-30 2012-05-29 Tdk Corporation Multilayer capacitor
JP5353757B2 (ja) * 2010-02-19 2013-11-27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5218545B2 (ja) * 2010-12-24 2013-06-26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KR101872519B1 (ko) 2011-04-21 2018-06-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Esr 특성 제어가능한 적층형 세라믹 커패시터
JP5343997B2 (ja) * 2011-04-22 2013-11-13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の実装構造
KR101922863B1 (ko) * 2011-05-31 2018-11-28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적층형 세라믹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US8749949B2 (en) * 2011-10-31 2014-06-10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Security, Llc Resistive foil edge grading for accelerator and other high voltage structures
KR20140065255A (ko) * 2012-11-21 2014-05-2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어레이형 적층 세라믹 전자 부품, 그 회로 기판 실장 구조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452067B1 (ko) 2012-12-14 2014-10-1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1452074B1 (ko) * 2012-12-27 2014-10-1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1994713B1 (ko) * 2013-04-22 2019-07-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CN103532554B (zh) * 2013-10-23 2016-04-2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四研究所 电容阵列及其版图设计方法
US9672986B2 (en) * 2014-01-13 2017-06-06 Apple Inc. Acoustic noise cancellation in multi-layer capacitors
WO2018140353A1 (en) * 2017-01-25 2018-08-02 Kemet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elf-damping mlcc array
KR20190116147A (ko) 2019-08-08 2019-10-1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07844B2 (ja) 1991-01-16 1998-02-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ノイズフィルタ
JP2784863B2 (ja) * 1992-08-31 1998-08-06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2784862B2 (ja) * 1992-08-31 1998-08-06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3330836B2 (ja) 1997-01-22 2002-09-30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電子部品の製造方法
JPH10335168A (ja) 1997-05-27 1998-12-18 Kyocera Corp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JPH1126291A (ja) 1997-07-01 1999-01-29 Taiyo Yuden Co Ltd チップ型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JPH1167507A (ja) 1997-08-26 1999-03-09 Taiyo Yuden Co Ltd チップ型cr複合アレイ
US6266229B1 (en) 1997-11-10 2001-07-24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Multilayer capacitor
US6366443B1 (en) 1997-12-09 2002-04-02 Daniel Devoe Ceramic chip capacitor of conventional volume and external form having increased capacitance from use of closely-spaced interior conductive planes reliably connecting to positionally-tolerant exterior pads through multiple redundant vias
JP4513138B2 (ja) 1999-05-19 2010-07-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3682392B2 (ja) 1999-10-14 2005-08-10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489728B2 (ja) 1999-10-18 2004-01-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ンデンサ、配線基板および高周波回路
JP2001167969A (ja) 1999-12-06 2001-06-22 Tdk Corp 三次元搭載用多端子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US6441459B1 (en) 2000-01-28 2002-08-27 Tdk Corporation Multilayer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6515842B1 (en) 2000-03-30 2003-02-04 Avx Corporation Multiple array and method of making a multiple array
AU2001271139A1 (en) 2000-07-06 2002-01-14 Phycomp Holding B.V. Ceramic multilayer capacitor array
JP4332634B2 (ja) 2000-10-06 2009-09-16 Tdk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2002305125A (ja) * 2001-04-06 2002-10-18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JP3788329B2 (ja) 2001-11-29 2006-06-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TWI260657B (en) 2002-04-15 2006-08-21 Avx Corp Plated terminations
JP3833145B2 (ja) 2002-06-11 2006-10-11 Tdk株式会社 積層貫通型コンデンサ
JP2004022859A (ja) 2002-06-18 2004-01-22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47707A (ja) * 2002-07-11 2004-02-12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US6819543B2 (en) 2002-12-31 2004-11-16 Intel Corporation Multilayer capacitor with multiple plates per layer
JP3907599B2 (ja) 2003-03-07 2007-04-18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KR100649579B1 (ko) 2004-12-07 2006-11-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캐패시터 및 적층형 캐패시터 어레이
JP3832505B2 (ja) * 2004-12-24 2006-10-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実装構造
EP1830372B1 (en) 2004-12-24 2018-01-24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Multilayer capacitor and mounting structure of same
JP4230469B2 (ja) * 2005-03-31 2009-02-25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
JP4418969B2 (ja) 2005-06-03 2010-02-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JP4213744B2 (ja) * 2005-12-22 2009-01-21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実装構造
JP2007242801A (ja) * 2006-03-07 2007-09-20 Tdk Corp 積層コンデンサ及びその実装構造
JP4293560B2 (ja) * 2006-07-12 2009-07-08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JP4434228B2 (ja) * 2007-03-30 2010-03-17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051618B1 (ko) 2011-07-26
KR20090087840A (ko) 2009-08-18
US20090201627A1 (en) 2009-08-13
JP2009194104A (ja) 2009-08-27
CN101510464B (zh) 2011-11-02
US8107214B2 (en) 2012-01-31
JP4548492B2 (ja) 2010-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0464B (zh) 层叠电容器阵列
JP4525753B2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CN101345134B (zh) 层叠电容器
JP5062237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その実装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296852B (en) Interdigitized capacitor
CN101533712B (zh) 层叠电容器及层叠电容器的安装构造
US20070279836A1 (en) Monolithic capacitor and mounting structure thereof
US8223471B2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CN103794364A (zh) 多层片式电子元件和用于安装该电子元件的板
CN105702453B (zh) 层叠陶瓷电容器
WO2008050657A1 (fr) Condensateur de stratifié
JP2001044076A (ja) 表面実装rcデバイス
JP3233090B2 (ja) 高圧用積層コンデンサ
JP7330909B2 (ja) 積層型キャパシタ及びその実装基板
CN101471177B (zh) 层叠电容器
US20100033896A1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US8693164B2 (en) Electrical multi-layered component and circuit arrangement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00331879A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アレイ
JP6142650B2 (ja) 積層貫通コンデンサ
CN101533713B (zh) 贯通电容器以及贯通电容器的安装构造体
TWI754973B (zh) 電容器結構
JP6459717B2 (ja)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US8107215B2 (en) Capacitor
JP4096993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その実装構造
US10580582B2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