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54565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54565A
CN101354565A CNA2008101307558A CN200810130755A CN101354565A CN 101354565 A CN101354565 A CN 101354565A CN A2008101307558 A CNA2008101307558 A CN A2008101307558A CN 200810130755 A CN200810130755 A CN 200810130755A CN 101354565 A CN101354565 A CN 1013545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roller
thin slice
slice body
up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307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54565B (zh
Inventor
高木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54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45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54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545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片体上;定影部,对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薄片体实施该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翻转部,使薄片体正反翻转;第一辊对,把被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薄片体向翻转部输送;第二辊对,通过正转驱动,把向翻转部输送的薄片体送入该翻转部,并且通过反转驱动,把暂时送入到翻转部的薄片体,从该翻转部拉出;以及第三辊对,把薄片体送向用于使该薄片体返回图像形成部的规定的输送通道,以对从翻转部拉出的薄片体的反面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第二辊对中的一个单元辊的外圆周面上具有圆弧面和从该圆弧面凹陷的非圆弧面。由此,能提高处理薄片体的效率,并能顺利输送薄片体。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对薄片体进行双面印刷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公报第3440652号所公开的,在可以对纸(薄片体)进行双面印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采用的纸翻转装置已为公众所知。该纸翻转装置包括:一对送入辊,把在图像形成部中完成单面印刷后的纸送入翻转部,以在翻转部中通过转回方式使纸的输送方向反转;一对翻转辊,装备在翻转部中,可以正反两向转动;以及一对送出辊,把正反翻转后的纸送出。
在具有所述纸翻转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纸的单面上实施了调色剂像的定影处理后,把该纸利用送入辊和翻转辊的正转驱动送入到翻转部中。其后,利用翻转辊的反转驱动,把纸从翻转部拉出,然后利用送出辊,把纸以正反翻转的状态再次送向图像形成部,对纸的反面实施调色剂像的转印处理。在纸的反面实施了转印处理后,把该纸再次通过定影部实施定影处理,然后把完成双面印刷的纸向外部排出。
一般在这样的纸翻转装置中,只有在利用送出辊的驱动和一对翻转辊的翻转驱动把纸从翻转部拉出后,才可以把后面的纸送入翻转部中,所以要出现降低处理效率的不利情况。为了消除这种不利的情况,在日本专利公报第3440652号公开的纸翻转装置中,在一对送出辊夹持了被送入到翻转部中后利用翻转辊的反转驱动从翻转部被拉出的纸时,就通过电磁线圈(solenoid)的驱动,使一对翻转辊中的一个与另一个分离。
通过这样做,在一对送出辊把纸夹持住的状态下,不用特别利用翻转辊而仅通过该送出辊的驱动,就可以把纸从翻转部拉出。此外,由于使一对翻转辊之间产生间隙,因此通过该间隙可以同时进行把后续的纸送入到翻转部中的动作和把前面的纸拉出的动作。此时,暂时成为前面的纸和后续的纸同时位于翻转部中的状态。这样可以提高纸的处理效率。
可是,为了使一对翻转辊中的一个与另一个分离,要使用电磁线圈,这样就要增加零件数量,提高装置成本。
此外,电磁线圈的响应速度慢。因此还存在有以下的问题:当一个翻转辊要与另一个翻转辊分离时,电磁线圈不能恰当地动作而延迟动作的情况下,有时会产生送入到翻转部中的后续的纸与翻转辊发生冲突而造成卡纸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提高处理薄片体的效率,并且能实现在翻转部中顺利输送薄片体。
为了达到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片体上;定影部,对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薄片体实施该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翻转部,使所述薄片体正反翻转;第一辊对,具有形成第一夹缝部的第一单元辊和第二单元辊,把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中正面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且在所述定影部中被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薄片体,向所述翻转部输送;第二辊对,具有形成第二夹缝部的第三单元辊和第四单元辊,通过正转驱动,把由所述第一辊对向所述翻转部输送的薄片体送入该翻转部中,并且通过反转驱动,把暂时送入到所述翻转部中的薄片体,从该翻转部拉出,所述第三单元辊在其外圆周面上具有圆弧面和非圆弧面,该非圆弧面是从所述圆弧面凹陷形成的;以及第三辊对,具有形成第三夹缝部的第五单元辊和第六单元辊,把由所述第二辊对从所述翻转部拉出的薄片体送向用于使该薄片体返回所述图像形成部中的规定的输送通道,以对该薄片体的反面实施图像形成处理。
由此,不需要增加零件的数量,有助于减低这部分装置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处理薄片体的效率。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片体上;定影部,对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薄片体实施该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翻转部,使所述薄片体正反翻转;第一辊对,把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中正面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且在所述定影部中被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薄片体,向所述翻转部输送;第二辊对,通过正转驱动,把由所述第一辊对向所述翻转部输送的薄片体送入该翻转部中,并且通过反转驱动,把暂时送入到所述翻转部中的薄片体,从该翻转部拉出;第三辊对,把由所述第二辊对从所述翻转部拉出的薄片体送向用于使该薄片体返回所述图像形成部中的规定的输送通道,以对该薄片体的反面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第二传感器,检测纸从所述定影部排出的情况;以及第二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信号进行控制,以增加所述第一辊对的转动速度。
由此,在由第二传感器检测到从定影部导出的完成单面印刷处理的薄片体的后端时,就使第一辊对加速,可以提高双面印刷处理时的薄片体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一个实施方式的正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的立体图。
图3是从正面看图2所示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的说明图。
图4A~4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作用的说明图。
图5A~5C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作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的立体图。
图7是从正面看图6所示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完成单面印刷的纸的后端位置与纸的输送速度之间关系的图。
图9A~9C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作用的说明图。
图10A~10C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作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剖视图。在图1中,以复印机为例表示了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装在装置主体19内的图像形成部11、定影装置16(定影部)、供纸部17和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以及配置在装置主体19上的原稿读取部12。
当图像形成装置10进行复印动作时,在图像形成部11中,用带电器111使向图中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感光鼓112均匀带电,根据原稿读取部12所读取的原稿图像数据,利用来自曝光单元13的激光束,在感光鼓112上形成静电潜影,并用显影装置113把显影剂(以下称为调色剂)附着在静电潜影上,形成调色剂像。由调色剂贮存器114向该显影装置113提供调色剂。
纸P(薄片体),从供纸部17经过具有多个输送辊对141的送纸通道14,被输送到图像形成部11中的形成调色剂像的感光鼓112。在图像形成部11中,把承载在感光鼓112表面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通过转印带15的周向转动而由该转印带15输送的纸P上。
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P脱离感光鼓112,被输送到定影装置16。定影装置16包括:定影辊161,其内部设置有卤素灯等加热源;以及加压辊162,其圆周面按压并抵接在所述定影辊161的圆周面上;在所述两个辊161、162之间形成有定影夹缝部。通过使纸P经过定影夹缝部,进行加热来实施调色剂像的定影处理。
在感光鼓112圆周面上比带电器111靠向上游的位置,设置有清洁装置115。利用该清洁装置115刮掉转印处理后残留在感光鼓112圆周面上的调色剂。此外,在比清洁装置115靠向下游的位置和所述带电器111之间,设置有除电装置116。除电装置116去除残留在感光鼓112圆周面上的电荷。
纸P经过定影装置16后,被输送到分向多个方向的送纸通道,纸P的输送方向通过具有路径切换导向件的路径切换机构予以决定。即,纸P被直接向出纸盘18排出;或被输送到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正反翻转后,再次返回到图像形成部11进行双面复印,在定影装置16中被实施了定影处理后,向出纸盘18排出。
供纸部17包括:多个纸盒171,存放少量的纸P;储纸器172,储存大量的纸P;搓纸辊173,用于从存放在纸盒171和储纸器172的纸摞中抽出最上面的纸P,并使所抽出的纸P经过送纸通道14,送入图像形成部11。纸盒171和储纸器172可以装拆自如地设置在装置主体19,在纸P被消耗光的情况下,就把纸盒171和储纸器172从装置主体19拉出,重新补充纸P后,推入到装置主体19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定影装置16和出纸盘18联通的出纸通道142的中途位置上,设置有与下方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联通的分路输送通道21。在该分路输送通道21的最上游位置,设置有可以绕规定的水平轴转动的切换导向件144。在仅进行单面印刷时,把切换导向件144的姿势设定为水平姿势,该切换导向件144,使从定影装置16被送出的纸P经过纸通道142,向出纸盘18排出。另一方面,在对纸P进行双面印刷时,把切换导向件144的姿势设定为倾斜姿势,由此,在进行单面印刷后从定影装置16被排出的纸P,被切换导向件144的下表面引导到分路输送通道21,送入到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
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的立体图,图3是正面看图2的说明图。在图2和图3中,X-X方向为左右方向,Y-Y方向为前后方向,具体说,-X方向为左边,+X方向为右边,-Y方向为前面,+Y方向为后面。
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包括:分路辊对30(第一辊对),设置在紧靠比定影装置16靠向下游的位置;翻转辊对40(第二辊对),设置在所述分路辊对30的右下方;再供纸辊对50(第三辊对),设置在所述翻转辊对40的左边位置,大体在分路辊对30的正下方;纸翻转盘60(翻转部),从再供纸辊对50的夹缝部(再供纸夹缝部50a,第三夹缝部),通过翻转辊对40的夹缝部(翻转夹缝部40a,第二夹缝部)向右延伸;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修正机构),设置在所述纸翻转盘60上比翻转夹缝部40a右边的位置上,对纸P的输送姿势进行修正。
分路辊对30包括一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分路辊31(第一单元辊、第二单元辊),该两个辊(一对分路辊31)左右并排设置,以形成夹缝部(第一夹缝部)。各分路辊31分别支撑在沿前后方向贯通各分路辊31的分路辊轴32上,各分路辊31可以绕分路辊轴32,与其同心地一体转动。在一对分路辊轴32中的一个(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右侧的一个)分路辊轴32上外嵌驱动齿轮33,该驱动齿轮33可以与所述一个分路辊轴32同心地一体转动,并且在另一个分路辊轴32上外嵌从动齿轮34,该从动齿轮34也可以与所述另一个分路辊轴32同心地一体转动。这些驱动齿轮33和从动齿轮34相互啮合。
分路辊用电动机35的驱动轴连接在外嵌了驱动齿轮33的分路辊轴32上,该分路辊用电动机35的驱动轴可以与外嵌了驱动齿轮33的分路辊轴32同心地一体转动。因此,在驱动分路辊用电动机35时,该驱动力就传递给右侧的分路辊轴32、与该分路辊轴32成为一体的驱动齿轮33和与该驱动齿轮33啮合的从动齿轮34。这样一对分路辊31相互向相反方向转动,在纸P的前端到达这一对分路辊31的夹缝部(分路夹缝部30a,第一夹缝部)后,通过这一对分路辊31的转动被向下方输送。
在分路辊对30的正下方的位置上,配置有多块左导向板22和右导向板23。从正面看,左导向板22的右边形成有向右斜下方凹陷的圆弧边缘部,而且该多块左导向板22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右导向板23的左边形成有向左下方突出的圆弧边缘部,该圆弧边缘部与所述左导向板22的圆弧边缘部相对,并且,该多块右导向板23沿前后方向并排设置。分路输送通道21中位于分路辊对30下面的部分,配置在这些左右导向板22、23之间。分路输送通道21的下游端平滑地连接在纸翻转盘60中比翻转夹缝部40a稍靠左边的部分(左侧纸翻转盘61)的上面。
翻转辊对40使由分路辊对30送来的纸P,送到纸翻转盘60中位于翻转辊对40右侧的部分(右侧纸翻转盘62)。翻转辊对40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翻转辊41(第三单元辊)以及在上部翻转辊41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部翻转辊42(第四单元辊),该下部翻转辊42与所述上部翻转辊41相对配置。
上部翻转辊41的外圆周面上具有圆弧面以及非圆弧面,该非圆弧面是从所述圆弧面凹陷形成的。具体说,上部翻转辊41设置有弦面43(非圆弧面),因此在上部翻转辊41被设定为初始相位的状态下,可使上部翻转辊41外圆周面的一部分与纸翻转盘60上的纸输送方向平行。所述弦面43是沿连接上部翻转辊41外圆周面上的任意两点的线段进行切开而形成的。由此,从正面看,上部翻转辊41呈一部分被切掉的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该弦面43被设定成上部翻转辊41的从端面看的中心角α为90°。上部翻转辊轴411可以一体转动地贯通上部翻转辊41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曲率中心位置。从动齿轮412外嵌在该上部翻转辊轴411的前端上,可以与上部翻转辊轴411同心地一体转动。
下部翻转辊轴421可以一体转动地贯通下部翻转辊42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位置。在该下部翻转辊轴421的前端位置上,外嵌有可以与下部翻转辊轴421同心地一体转动的驱动齿轮422。该驱动齿轮422的径向尺寸设定成与所述从动齿轮412啮合。
上部翻转辊轴411的轴心和下部翻转辊轴421的轴心之间的距离,设定成上部翻转辊41的曲率半径和下部翻转辊42的半径之和。
翻转辊用电动机44的驱动轴连接在下部翻转辊轴421的前端上,该翻转辊用电动机44的驱动轴可以与下部翻转辊轴421同心地一体转动。这样,翻转辊用电动机44的驱动通过下部翻转辊轴421,可以传递给下部翻转辊42,并且通过下部翻转辊轴421、驱动齿轮422、从动齿轮412和上部翻转辊轴411,向上部翻转辊41传递,上部翻转辊41和下部翻转辊42相互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再供纸辊对50用于把从纸翻转盘60拉出的纸P,向在纸翻转盘60的下部形成的翻转输送通道26输送。这样的再供纸辊对50包括:小直径的上部再供纸辊51(第五单元辊);以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直径的下部再供纸辊52(第六单元辊),配置在上部再供纸辊51的下方,其圆周面与上部再供纸辊51的圆周面抵接。
上部再供纸辊轴511沿前后方向延伸,贯通上部再供纸辊51的中心位置,可以与上部再供纸辊51一体转动。驱动齿轮512外嵌在上部再供纸辊轴511的前端,可以与上部再供纸辊轴511同心地一体转动。
再供纸辊用电动机53的驱动轴连接在上部再供纸辊轴511的前端上,可以与上部再供纸辊轴511同心地一体转动。这样,再供纸辊用电动机53的驱动力通过上部再供纸辊轴511,传递给上部再供纸辊51,驱动上部再供纸辊51绕上部再供纸辊轴511,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与上部再供纸辊轴511一体转动。
下部再供纸辊轴521沿前后方向上延伸,贯通下部再供纸辊52的中心位置,可以与下部再供纸辊52一体转动。在该下部再供纸辊轴521的前端位置上,外嵌有从动齿轮522,可以与下部再供纸辊轴521同心地一体转动。从动齿轮522的径向尺寸设定成与驱动齿轮512啮合。因此,在向顺时针方向驱动再供纸辊用电动机53时,其驱动力就通过上部再供纸辊轴511,直接传递给上部再供纸辊51,使该上部再供纸辊5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所述驱动力通过驱动齿轮512、从动齿轮522和下部再供纸辊轴521,传递给下部再供纸辊52。这样下部再供纸辊52绕下部再供纸辊轴52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
上部再供纸辊51的圆周面和下部再供纸辊52的圆周面相互抵接,在该抵接的位置形成有再供纸夹缝部50a(第三夹缝部)。纸P先被送入右侧纸翻转盘62,然后通过翻转辊对40的驱动从右侧纸翻转盘62被拉出,并通过再供纸夹缝部50a被送向翻转输送通道26。
在下部再供纸辊52的左边位置上,设有多块半圆形板24,该多块半圆形板24沿前后方向以规定的间距并排设置。在这多块半圆形板24的半圆形的边缘部和下部再供纸辊52的圆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使纸P通过的半圆形输送通道25。因此,通过再供纸辊对50的驱动转动,从再供纸夹缝部50a向左被抽出的纸P,在被半圆形板24捕捉到后,通过半圆形输送通道25,向翻转输送通道26被输送。
如图3所示,纸翻转盘60包括左侧纸翻转盘61和右侧纸翻转盘62。左侧纸翻转盘61在分路辊对30的正下方的位置上,其上表面位于与再供纸夹缝部50a同一的平面上。右侧纸翻转盘62在翻转辊对40的右边位置上,其上表面位于与左侧纸翻转盘61的上表面同一的平面上。
在左侧纸翻转盘61的右边缘部和右侧纸翻转盘62的左边缘部之间,形成有用于使翻转辊对40的上部翻转辊41和下部翻转辊42相对的间隙63。因此,在上部翻转辊41的相位被设定为输送相位的状态下,上部翻转辊41的圆周面和下部翻转辊42的圆周面通过间隙63相互抵接。即,形成翻转夹缝部40a(第二夹缝部)。
在上部翻转辊41的相位被设定成弦面43与纸输送方向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水平)的使纸通过的相位的状态下,翻转夹缝部40a被消除,在上部翻转辊41的弦面43和下部翻转辊42的圆周面之间形成间隙。因此,通过分路辊对30的驱动,一边被左导向板22引导,一边被送入分路输送通道21中的纸P,通过弦面43和下部翻转辊42的圆周面之间的所述间隙,被送到右侧纸翻转盘62上。
在纸P的后端离开分路辊对30的分路夹缝部30a的状态下,翻转辊对40驱动,使纸P向右移动时,纸P在翻转辊对40的翻转夹缝部40a受到输送力,向右侧纸翻转盘62被送入规定的距离(具体说被送入相当于上部翻转辊41转一周的距离)。其后通过上部翻转辊41、下部翻转辊42的反转驱动,纸P被从右侧纸翻转盘62拉出,通过左侧纸翻转盘61的上表面,被送向再供纸夹缝部50a,此后通过半圆形输送通道25、翻转输送通道26,返回到图像形成部11。
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用于对纸P走偏(偏斜输送)进行修正,在纸P被送入到右侧纸翻转盘62上时,进行走偏的修正(横向位置的修正)。之所以在此时进行修正,是因为在完成了把纸P送入到右侧纸翻转盘62时,上部翻转辊41的相位设定成使弦面43朝向下方使纸通过的相位,在这种状态下,由于消除了由翻转辊对40形成的夹缝,可以使纸P自由地横向(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
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包括设置在右侧纸翻转盘62上的前后方向的一对摆动游标71以及使各摆动游标71向前后方向摆动的产生摆动机构72。在右侧纸翻转盘62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切开了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导向窗621,一对摆动游标71分别从该一对导向窗621向上突出,因此可以相互向相对的方向摆动。产生摆动机构72设置在右侧纸翻转盘62的背面,用规定的驱动机构使一对摆动游标71向前后方向摆动。
这样的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在纸P被送入到右侧纸翻转盘62上的状态下,利用产生摆动机构72的驱动,使一对摆动游标71向前后方向摆动。利用该摆动,一对摆动游标71的相对的面把纸P进行摇摆,从而对走偏进行修正。
如图3所示,在这样构成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中,把分路夹缝部30a和翻转夹缝部40a之间呈现圆弧形的第一夹缝部间距离x,设定成比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长(x>y)。因此,在纸P的后端刚离开分路夹缝部30a时,通过使相位被设定成让纸通过的相位(即,弦面43向下的状态)的上部翻转辊41绕上部翻转辊轴41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周(正转驱动),纸P就受到翻转辊对40的驱动被输送,并在其后端没有到达翻转夹缝部40a的状态下停止。此时,上部翻转辊41回复到原来让纸通过的相位。在该状态下,驱动所述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把翻转夹缝部40a和再供纸夹缝部50a之间的距离,即第二夹缝部间距离z,设定成比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长(y<z)。因此,当上部翻转辊41绕上部翻转辊轴41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周(反转驱动),纸P新的前端(此前的后端)到达再供纸夹缝部50a时,不会导致翻转辊对40和再供纸辊对50双方都夹持纸P的状态,而仅由再供纸夹缝部50a夹持纸P。因此,不会发生在近距离同时夹持纸P的情况下因输送速度不同而造成的损坏该纸P等不利情况,可以顺利输送纸P。
如果例举一个有关距离的例子,可以设定第一夹缝部间距离x为100mm,第二夹缝部间距离z为90mm,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为60mm(x>y<z)。
在具有这样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设置有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各种动作的、包括微型计算机的第一控制部80(图3)。该第一控制部80对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的动作也进行控制,下面就其中翻转辊对40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用第一控制部80来控制翻转辊对40的驱动,在分路辊对30的分路夹缝部30a正上方的位置上,设置纸后端传感器81(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用分路辊对30输送的纸P的后端通过分路夹缝部30a的情况。纸后端传感器81是光传感器,包括:具有发光元件的发光部811;以及受光部812,具有接收来自发光部811的光的光敏元件。发光部811和受光部812,在分路夹缝部30a的正上方的位置上,把分路输送通道21夹在中间相对配置。
当纸P通过发光部811和受光部812之间的过程中,从发光部811向受光部812照射的光暂时中断。当纸P的后端通过它们之间后,来自发光部811的光重新被受光部812接收。该受光信号作为检测信号被输入第一控制部80。
在第一控制部80中存储有根据纸P的输送速度计算出的、从利用纸后端传感器81检测到纸P后端时到该后端到达分路夹缝部30a为止所需的时间(调整时间)。并且,在经过了所述调整时间后,第一控制部80把用于使上部翻转辊41向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只转动一周的控制信号,传递给翻转辊用电动机44。
翻转辊用电动机44接收了来自第一控制部80的该控制信号后,就驱动上部翻转辊41向逆时针方向(下部翻转辊42为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周。由此,纸P向右侧纸翻转盘62被输送相当于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的距离。并且在弦面43处于与下部翻转辊42相对的状态后,通过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对纸P进行走偏修正处理。
然后,根据来自第一控制部80的控制信号,上部翻转辊41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下部翻转辊42为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周。这样纸P被从右侧纸翻转盘62向再供纸辊对50的再供纸夹缝部50a拉出。并且,由于第二夹缝部间距离z设定成比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长,因此在上部翻转辊41的相位被设定成使纸通过的相位的状态(即,上部翻转辊41的弦面43为水平的状态)下,纸P的前端被夹持在再供纸辊对50的再供纸夹缝部50a中。此后,纸P通过半圆形输送通道25和翻转输送通道26,返回到图像形成部11。
下面根据图4和图5,按需要参照图1~图3,对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4A~4C和图5A~5C是用于说明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作用的说明图,图4A表示分路辊对30使纸P通过翻转辊对40的间隙,纸P的前端开始被送入到右侧纸翻转盘62上的状态,图4B表示通过检测出纸P的后端,开始向逆时针方向驱动上部翻转辊41的状态,图4C表示上部翻转辊41转动一周,纸P暂时被送向右侧纸翻转盘62的状态。
图5A表示上部翻转辊41开始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图5B表示上部翻转辊4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周后,下一张纸P通过翻转辊对40的间隙,正被送入右侧纸翻转盘62的状态,图5C表示第一张纸P的新的后端(此前的前端)到达再供纸夹缝部50a,并且下一张纸P的后端到达分路夹缝部30a的状态。
如图4A所示,在印刷作业中的第一张纸P,在其表面上被实施了印刷处理后,通过分路辊对30的驱动转动,被送入右侧纸翻转盘62。此时,上部翻转辊41在其弦面43朝向下方,与下部翻转辊42的圆周面相对的状态下停止,纸P在不被翻转辊对40夹持的状态下通过翻转辊对40的位置。即,纸P仅通过分路辊对30的驱动转动向右侧纸翻转盘62送入。另外,此时再供纸辊对50也停止。
随后,在纸后端传感器81检测到纸P的后端,则把该检测结果输入第一控制部80(图3)。第一控制部80,在被输入了该检测结果后,把驱动信号发送给翻转辊用电动机44(图3),以在经过了预先规定的时间后,使上部翻转辊41正转驱动(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这样就如图4B所示,上部翻转辊41开始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此后,纸P离开分路夹缝部30a,通过翻转辊对40的输送力,向右侧纸翻转盘62被输送。
并且,当上部翻转辊41绕上部翻转辊轴41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周后,如图4C所示,根据来自第一控制部80的控制信号,上部翻转辊41停止。这样,纸P从图4B的状态移动相当于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图3)的距离。由于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设定成比第一夹缝部间距离x(图3)短,所以纸P的后端(图4中的左端)不会到达翻转夹缝部40a。
当处于这种状态时,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图2),通过夹住纸P的一对摆动游标71的摆动,对纸P的走偏(偏斜)进行修正。
然后,第一控制部80把用于上部翻转辊41反转驱动(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驱动信号,发送给翻转辊用电动机44。这样就如图5A所示,上部翻转辊4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当然此时下部翻转辊42绕下部翻转辊轴42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再供纸辊对50也被驱动转动。这样纸P就被反方向输送,从右侧纸翻转盘62拉出,笔直地被送向在再供纸辊51、52之间形成的再供纸夹缝部50a。
如图5B所示,翻转辊对40在上部翻转辊41转动一周回复到原来的使纸通过的相位时停止。此后,纸P不再受到来自翻转辊对40的输送力,仅通过再供纸辊对50的输送力被输送。
其中,如图5B所示,被反向输送的纸P的前端(此前的后端部分)在到达再供纸辊对50的再供纸夹缝部50a时,第二张纸P就通过分路辊对30向翻转辊对40被提供。这样尽管第一张纸P处于还没有完全从右侧纸翻转盘62拉出的状态,但第二张纸P就可以送向右侧纸翻转盘62。
此时,上部翻转辊41的弦面43向下,相位被设定成使纸通过的相位,而且,在弦面43和下部翻转辊42的圆周面之间形成间隙63。因此第二张纸P边在第一张纸P的上面滑过,边通过间隙63被送入右侧纸翻转盘62。这种状况下把第二张纸P看成第一张纸P,与图4A所示的状况相同。
随后,如图5C所示,当第二张纸P的后端到达了分路辊对30的分路夹缝部30a时,上部翻转辊41开始正转驱动,这样此后就仅通过翻转辊对40的驱动进行输送。这种状况与前面的图4B所示的状况相同。此时第一张纸P处于通过半圆形输送通道25向翻转输送通道26(图2)进行输送,其上游端到达再供纸夹缝部50a的状态。
之后,顺序向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提供第三张以后的纸P,重复所述的分路辊对30、翻转辊对40和再供纸辊对50的动作,可以有效地利用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对纸P实施双面印刷处理。
如以上所详细叙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图像形成部11,在纸P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定影装置16,对纸P实施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分路辊对30,把纸P送向纸翻转盘60,以使得纸P正反翻转;翻转辊对40,通过正转驱动,把送向纸翻转盘60的纸P送入该纸翻转盘60,并且通过反转驱动,把暂时送入纸翻转盘60的纸P从该纸翻转盘60拉出;以及再供纸辊对50,通过翻转输送通道26把从纸翻转盘60拉出的纸P返回到图像形成部11,以在纸P的反面实施图像形成处理。并且,翻转辊对40中的上部翻转辊41具有弦面43,该弦面43是沿与上部翻转辊41轴心的延伸方向平行的平面,是把上部翻转辊41的一部分切去而形成的部位。
按照该结构,在第一张纸P通过翻转辊对40的反转驱动,被从纸翻转盘60拉出,并被再供纸辊对50夹持时,控制翻转辊对40转动,使弦面43与纸输送方向平行,则在第一张纸P没有完全从纸翻转盘60抽出时,就可以使第二张纸P通过上部翻转辊41的弦面43和下部翻转辊42的圆周面之间的间隙,送入纸翻转盘60。即,可以在纸翻转盘60上形成第一张和第二张输送方向相反的两张纸P可以同时存在的状态。因此可以提高纸P的处理效率。
而且,通过形成弦面43,即,通过把上部翻转辊41的端面成为一部分被切掉的圆形,可以实现两张纸P可以在纸翻转盘60上同时存在的结构。因此与现有的通过电磁线圈的驱动使上部翻转辊与下部翻转辊分开的方式相比,不需要增加零件数量,有利于降低装置成本,也可以避开电磁线圈的响应速度慢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分路辊对30的分路夹缝部30a和翻转辊对40的翻转夹缝部40a之间的夹缝部间距离为x、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为y以及翻转夹缝部40a和再供纸辊对50的再供纸夹缝部50a之间的夹缝部间距离为z的情况下,使x,y和z之间满足“x>y<z”的关系。
按照这种结构,由于设定x>y,在翻转辊对40转动一周时,纸P的后端位于比翻转夹缝40a靠向上游(图3中左侧)的部位。因此,可以防止在此后进行的翻转辊对40反转驱动时产生夹持不良、即纸P不处于翻转夹缝部40a中而不能被夹持的不利情况。此外由于设定y<z,可以防止纸P被翻转夹缝部40a和再供纸夹缝部50a同时夹持的情况。因此可以防止因两个辊40、50的转动速度不同等,纸P处于不理想的状态,从而产生褶皱、破损等不利情况。
在本结构中,包括:纸后端传感器81,检测纸P后端通过分路夹缝部30a的情况;以及第一控制部80,根据纸后端传感器81的检测结果输出使翻转辊对40正转驱动的控制信号。因此在纸后端传感器81检测到纸P后端时,第一控制部80就输出使翻转辊对40正转驱动的控制信号,由此可以把纸P输送相当于翻转辊对40转动一周的距离,自动送入到纸翻转盘60。
此外,翻转辊对40在纸后端传感器81检测到纸P的后端时就开始转动一周,使得纸P后端位于比翻转辊对40的反转夹缝部40a靠向上游并紧靠该翻转辊对40的部位。因此,仅把翻转辊对40转动一周,就可以使纸P的后端位于比翻转夹缝部40a靠向上游并且紧靠该翻转辊对40的部位。与通过转动不满一周或多次转动使纸P后端位于比翻转夹缝部40a靠向上游并且紧靠该翻转辊对40的部位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纸P的输送结构和输送控制。
此外,在本结构中还包括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对导入纸翻转盘60的纸P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修正。因此,可以用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对送入到纸翻转盘60上的纸P的偏斜输送状态进行修正。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以下的变形实施方式。
(1)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复印机为图像形成装置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图像形成装置10也可以是打印机或传真机。
(2)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分路辊用电动机35驱动分路辊对30,采用再供纸辊用电动机53驱动再供纸辊对50。不过也可以代之以通过规定的齿轮机构把一台驱动电动机的驱动力传递给分路辊对30和再供纸辊对50双方。此外,对于翻转辊用电动机44由于需要正反两方驱动,不能与仅进行正转驱动的分路辊用电动机35和再供纸辊用电动机53共用。
(3)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翻转辊对40之一的上部翻转辊41上设置有弦面43。但也可以代之以在下部翻转辊42设置弦面43。此外,不限于弦面43,也可以采用从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面凹陷形成的任意形状(非圆弧面)。
(4)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翻转辊对40根据送来的纸P的情况进行正转驱动或反转驱动。但也可以代之以仅在把送入到右侧纸翻转盘62上的纸P向再供纸辊对50输送时,驱动翻转辊对40。
(5)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纸后端传感器81采用具有发光部811和受光部812的光传感器。但也可以代之以采用让纸P碰撞撞击器(striker)的机械结构,例如所谓限位开关等。
(6)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上部翻转辊41的端面呈一部分被切掉的圆形。但上部翻转辊41也可以具有两个端面呈圆形,而除去两端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断面呈一部分被切掉的圆形的形状。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A的立体图,图7是图6正面看的说明图。在图6和图7中,X-X方向为左右方向,Y-Y方向为前后方向,具体把-X方向为左边,+X方向为右边,-Y方向为前面,+Y方向为后面。在这些图中,与图2和图3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这些相同的部分省略或简化了说明。
如图6所示,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A包括:第一分路辊对930(第四辊对),设置在比定影装置16靠向下游的位置;第二分路辊对935(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辊对),设置在分路输送通道921中比第一分路辊对930靠向下游的位置;翻转辊对40(第二辊对),设置在第二分路辊对935的右下方;再供纸辊对50(第三辊对),设置在翻转辊对40左边的位置上,第二分路辊对935的大约正下方;纸翻转盘60(翻转部),从再供纸辊对50的再供纸夹缝部50a通过翻转辊对40的翻转夹缝部40a向右延伸;以及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设置在纸翻转盘60上比翻转夹缝部40a右边的位置上,对纸P的输送状态进行修正。
定影装置16和第一分路辊对930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比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处理的各种尺寸的纸P之中、最小尺寸的纸P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短。这样尽可能避免纸的输送效率降低。
第一分路辊对930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下一对第一分路辊931(第七单元辊、第八单元辊)。各第一分路辊931分别支撑在沿前后方向贯通该第一分路辊931中的第一分路辊轴9311上,并可以绕该第一分路辊轴9311同心地一体转动。在各第一分路辊轴9311的后端部,分别外嵌相互啮合的齿轮932,各齿轮932可以分别与各第一分路辊轴9311一体转动。各第一分路辊931通过所述相互啮合的一对齿轮932,相互向相反的方向绕轴心与第一分路辊轴9311一体转动。
第二分路辊对935包括左右并排设置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二分路辊936。各第二分路辊936分别支撑在沿前后方向贯通该各第二分路辊936中的第二分路辊轴9361上,各第二分路辊936可以绕该第二分路辊轴9361一体转动。在一对第二分路辊轴9361中的一个(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为右侧)第二分路辊轴上,外嵌驱动齿轮937,该驱动齿轮937可以与一个第二分路辊轴9361同心地一体转动,并且在另一个第二分路辊轴9361上,外嵌从动齿轮938,该从动齿轮938可以与所述另一个第二分路辊轴9361同心地一体转动。驱动齿轮937和从动齿轮938相互啮合。
输送电动机939的驱动轴连接在具有驱动齿轮937的第二分路辊轴9361上,该输送电动机939的驱动轴可以与具有驱动齿轮937的第二分路辊轴9361同心地一体转动。因此,在驱动输送电动机939时,该驱动力顺序传递给右侧的第二分路辊轴9361、与该第二分路辊轴9361成为一体的驱动齿轮937以及从动齿轮938,这样一对第二分路辊936相互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作为输送电动机939采用可以非常精密地控制转速的步进式电动机(stepping motor)。输送电动机939的驱动力通过设置在驱动齿轮937和第一分路辊对930的齿轮932之间的第一齿轮组933,传递给第一分路辊对930。因此,在驱动输送电动机939时,第一分路辊对930和第二分路辊对935分别同时被驱动转动。这样从定影装置16到达第一分路辊对930的夹缝部(第一分路夹缝部930a,第四夹缝部)的纸P,利用各第一分路辊931的转动,通过分路输送通道921,被输送到一对第二分路辊936之间的夹缝部(第二分路夹缝部935a,第一夹缝部)。
翻转辊对40与第一个实施方式结构相同,包括具有弦面43的上部翻转辊41和在下方与该上部翻转辊41相对配置的下部翻转辊42,形成翻转夹缝部40a。再供纸辊对50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包括小直径的上部再供纸辊51和大直径的下部再供纸辊52,形成再供纸夹缝部50a。此外,纸翻转盘60和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7所示,在这样构成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A中,在第二分路夹缝部935a和翻转夹缝部40a之间呈圆弧形的第一夹缝部间距离x,设定成比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长(x>y)。因此,纸P在其后端离开第二分路夹缝部935a后,当弦面43处于向下方状态的上部翻转辊4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周时,通过翻转辊对40的驱动被输送,该纸P在其后端没有到达翻转夹缝部40a的状态下停止。此时,上部翻转辊41回复到原来的使纸通过的相位。
此外,作为翻转夹缝部40a和再供纸夹缝部50a之间距离的第二夹缝部间距离z,设定为比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长(y<z)。因此,上部翻转辊4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周,纸P新的前端(此前的后端)到达再供纸辊对50时,该前端仅由再供纸夹缝部50a夹持。
在具有这样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A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设置有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各种动作的、包括微型计算机的第二控制部80A(图7)。第二控制部80A对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A的动作进行控制,下面对其中关于第一分路辊对930和第二分路辊对935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比定影装置16靠向下游并紧靠该定影装置16的位置上,检测到从定影装置16导出的纸P的后端时,第二控制部80A进行控制,使第一分路辊对930和第二分路辊对935的转动速度加快,提高纸P的输送速度。
为了进行该控制,在比定影装置16靠向下游并紧靠该定影装置16的位置上,设置有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第二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采用所谓限位开关式传感器,即,通过纸P碰撞撞击器,检测到纸P的存在,另一方面,通过撞击器没被碰撞,检测到纸P不存在。也可以代之以采用使用发光元件和光敏元件的光传感器。
当由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把纸P后端的检测信号(具体说是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在从下垂状态变更为倾斜状态后,再回复到下垂状态时的信号)输入到第二控制部80A时,第二控制部80A输出使输送电动机939的转动速度加速的控制信号。伴随输送电动机939的速度加速,第二分路辊对935的转动加速,并且从第一齿轮组933接收输送电动机939的驱动力的第一分路辊对930的转动也加速。
其结果,从定影装置16导出的纸P在其后端被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检测到之后,以加速的状态被输送,由此提高处理纸P的效率。而且该纸P的加速是在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检测出从定影装置16导出的纸P的后端后进行。如果把检测到从定影装置16导出的纸P的前端的时刻作为起点,经过了规定时间后使纸P的输送速度增加,则由于纸P还没有完全从定影装置16的夹缝部导出就加速,会产生硬行在纸P上施加力的不利情况。可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防止产生这种不利的情况。
纸P的加速一直持续到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检测到纸P的后端为止,该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设置在比第二分路辊对935靠向上游并紧靠该第二分路辊对935的位置。这样做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纸后端传感器81)以检测到纸P的后端时刻为起点,控制翻转辊对40的转动,如果纸P一直保持高速则可能因纸P超越规定位置而不能可靠地控制翻转辊对40。
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检测到了纸P的后端,就把该检测信号输入到第二控制部80A。第二控制部80A根据该检测信号输出控制信号,使输送电动机939的驱动速度变成原来的低速驱动,此后,纸P以原来的低速度通过翻转辊对40送入纸翻转盘6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可以采用所谓的光传感器,包括:具有发光元件的发光部92A;以及受光部92B,具有接收来自发光部92A的光的光敏元件。这样的发光部92A和受光部92B在第二分路夹缝部935a的正上方位置上把分路输送通道921夹在中间相对配置。
在纸P通过发光部92A和受光部92B之间时,从发光部92A向受光部92B照射的光就暂时中断。在纸P的后端通过它们之间时,从发光部92A照射的光重新被受光部92B接收。该受光信号作为检测信号被输入到第二控制部80A。
在第二控制部80A中,存储有根据纸P的输送速度计算的、从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检测到纸P的后端时到该后端到达第二分路夹缝部935a为止所需的时间(调整时间)。第二控制部80A在经过所述调整时间后,把使上部翻转辊41向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只转动一周的控制信号,发送给翻转辊用电动机44(图6)。
翻转辊用电动机44从第二控制部80A接收到该控制信号后,驱动上部翻转辊41向逆时针方向(下部翻转辊42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周。因此纸P向右侧纸翻转盘62被输送相当于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的距离。并且在弦面43处于与下部翻转辊42相对的状态后,通过横向位置修正机构70对纸P进行走偏修正处理。
然后,上部翻转辊41,根据来自第二控制部80A的控制信号,向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下部翻转辊4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周。这样纸P被从右侧纸翻转盘62向再供纸辊对50的再供纸夹缝部50a的方向被拉出。并且,由于第二夹缝部间距离z设定成比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长,所以当上部翻转辊41的相位设定成使纸通过的相位的状态(即,上部翻转辊41的弦面43处于水平的状态)下,纸P的前端被夹持在再供纸辊对50的再供纸夹缝部50a中。此后,纸P通过半圆形输送通道25和翻转输送通道26,返回到图像形成部11。
下面根据图8~图10C,按需要参照图6、图7,对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A的作用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完成单面印刷的纸P的后端位置和纸P输送速度之间关系的图,横轴表示以定影装置16的夹缝部为起点的距离,纵轴表示纸P的输送速度。此外,图8的备注栏中把定影装置16、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第一分路辊对930、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第二分路辊对935、翻转辊对40和再供纸辊对50在一条直线上展开表示,容易直观地理解纸P的后端位置和输送速度的关系。如图7所示,实际上纸P的输送方向发生变化,但在图8中,不关注方向的变化,只关注距起点的距离,在图8的图上表现为仅向左输送。
纸P以在图像形成部11内适合图像形成处理的第一速度V1被输送,并从定影装置16的夹缝部出来。纸P的后端从定影夹缝部出来被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检测到,则第一分路辊对930的转速根据来自第二控制部80A的控制信号增加。这样纸P的输送速度从第一速度V1提高到较高的第二速度V2。
随后,在纸P的后端经过第一分路辊对930,被第二分路辊对935正上方的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检测到时,纸P的输送速度就从第二速度V2减到原来的第一速度V1。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以与第一速度V1相称的转动速度转动的第二分路辊对935的驱动,纸P的后端经过了第二分路辊对935,第二分路辊对935的驱动力就不再作用于纸P。
接着,第二控制部80A驱动翻转辊对40,使上部翻转辊41转动一周。此后,翻转辊对40暂时停止。这样纸P的输送速度变为输送速度V0,即速度“0”。随后翻转辊对40向相反方向转动一周。这样纸P被向相反方向输送,从纸翻转盘60拉出,正反被翻转。此外,在图8的备注栏中,反向转动的翻转辊对40,用假想线表示,以此表示纸P被转回。在图8中用虚线表示转回后的纸P后端的轨迹。
纸P通过再供纸辊对50的驱动,在正反翻转的状态下,从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A向图像形成部11被输送,纸P的反面被实施印刷处理。
这样从定影装置16以第一速度V1被送入的纸P,当其后端在从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的配置位置(比定影装置16靠向下游并且紧靠该定影装置16的位置)到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的配置位置(比第二分路辊对935靠向上游并且紧靠该第二分路辊对935的位置)之间移动时,其输送速度由所述第一速度V1变成较快的第二速度V2。因此,使完成单面印刷处理的纸P返回到图像形成部11的时间缩短,可以提高双面印刷时纸P的处理效率。
此外,由于以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检测到纸P的后端为基准,控制纸P的输送速度,可以防止在以检测到纸的前端为基准进行控制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不利情况,即,可以防止发生当正以低速输送的纸P还没有完全从定影装置16抽出的情况下第一分路辊对930就以高速牵引纸P的不利情况。
下面根据图9A~10C,对在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A中使两张纸P可以同时在纸翻转盘60上输送的作用进行说明。图9A表示第二分路辊对935使纸P通过翻转辊对40的间隙,纸P的前端开始被送入右侧纸翻转盘62的状态,图9B表示纸P的后端被检测,上部翻转辊41开始向逆时针方向驱动的状态,图9C表示上部翻转辊41转动一周,纸P暂时送入右侧纸翻转盘62的状态。
图10A表示上部翻转辊41开始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图10B表示上部翻转辊4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一周后,下一张纸P通过翻转辊对40的间隙,正向右侧纸翻转盘62被送入的状态,图10C表示第一张纸P的新的后端(此前的前端)到达再供纸夹缝部50a,并且下一张纸P的后端到达第二分路夹缝部935a的状态。
图9A表示在印刷作业中,第一张的纸P在其表面上被实施了印刷处理后,通过第二分路辊对935的驱动转动,正送入到右侧纸翻转盘62上的状态。纸P的后端正在通过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因此,如上所述,在图9A的状态以后,第一分路辊对930和第二分路辊对935的转动速度加速,纸P被高速输送。
此时上部翻转辊41的弦面43朝向下方,与下部翻转辊42的圆周面相对,由此形成翻转辊对40允许使纸P通过的状态。因此翻转辊对40无需转动,仅通过第二分路辊对935的驱动转动,纸P被送入右侧纸翻转盘62。
随后,在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检测到纸P的后端时,第二控制部80A就使第一分路辊对930和第二分路辊对935的转动速度回复到通常的速度。此外,第二控制部80A,在经过了预定的规定的时间时,把用于驱动上部翻转辊41正转(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驱动信号发送给翻转辊用电动机44。这样就如图9B所示,上部翻转辊41开始向逆时针方向转动。此后,纸P不再利用来自第二分路辊对935的输送力,而是通过翻转辊对40的输送力向右侧纸翻转盘62被输送。
当上部翻转辊41绕上部辊轴411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一周时,如图9C所示,该上部翻转辊41根据来自第二控制部80A的控制信号停止。这样纸P从图9B的状态移动相当于上部翻转辊41的圆弧长度y的距离,由于设定x>y,纸P的后端不会到达翻转夹缝部40a。
然后,如图10A所示,上部翻转辊41向顺时针方向转动。此时下部翻转辊42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同时也驱动再供纸辊对50转动。这样纸P被反向输送,从右侧纸翻转盘62拉出,笔直地向再供纸夹缝部50a被输送。
如图10B所示,上部翻转辊41转动一周,回复到原来的使纸通过的相位时,翻转辊对40停止。此后,纸P不再利用翻转辊对40的输送力,而仅利用再供纸辊对50的输送力被输送。
如图10B所示,正在反向输送的纸P的前端(此前为后端的部分)在到达再供纸夹缝部50a时,由第二分路辊对935向翻转辊对40提供第二张纸P。这样尽管第一张纸P处于还没有完全从右侧纸翻转盘62拉出的状态,但第二张纸P也可以向右侧纸翻转盘62被输送。
此时,上部翻转辊41设定成弦面43朝向下方的使纸通过的相位,处于该弦面43和下部翻转辊42的圆周面之间形成间隙63的状态。因此,第二张纸P边从第一张纸P的上面滑过,边通过间隙63送入右侧纸翻转盘62。这种情况把第二张纸P看作第一张纸P,与图9A所示的情况相同。
随后,在第二张纸P的后端达到了第二分路夹缝部935a时,如图10C所示,上部翻转辊41开始正转驱动,这样,此后纸P仅通过翻转辊对40的驱动被输送。该情况与前面的图9B所示的情况相同。此时,第一张纸P通过半圆形输送通道25向翻转输送通道26(图7)被输送,处于其上游端到达了再供纸夹缝部50a的状态。
此后,通过把第三张以后的纸P顺序向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A提供,重复所述的第二分路辊对935、翻转辊对40和再供纸辊对50的动作,可以有效地实施利用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A的、对纸P的双面印刷处理。
如以上详细叙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双面复印用输送部20A包括:第一分路辊对930和第二分路辊对935,把在定影装置16中被实施了定影处理的纸P的输送方向改变,向纸翻转盘60输送,以使得纸P正反翻转;翻转辊对40,进行正转驱动,把向纸翻转盘60被输送的纸P送入该纸翻转盘60,并且进行反转驱动,把暂时送入纸翻转盘60上的纸P从该纸翻转盘60拉出;再供纸辊对50,为了在从纸翻转盘60被拉出的纸P的反面实施图像形成处理,使该纸P通过翻转输送通道26返回到图像形成部11;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检测纸P从定影装置16排出的情况;第二控制部80A,在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检测到纸P的后端时,对第一分路辊对930和第二分路辊对935的转动速度进行控制,使其加速。
按照这样的结构,由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检测纸P在完成单面印刷处理的状态下从定影装置16被排出,然后伴随第一分路辊对930和第二分路辊对935的转动速度增加,把纸P在加速的状态下送入纸翻转盘60上,所以除了具有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优点以外,还可以在加速的状态下输送纸P,由此可以提高双面印刷处理时纸P的处理效率。
此外,在由第一纸后端传感器91检测到纸P的后端后,使第一分路辊对930加速。因此在纸P还没有完全从定影装置16导出的状态下,不会对第一分路辊对930进行加速,也不会对纸P施加向输送方向的拉伸力。因此,可以防止出现定影图像偏移的不良图像或把纸P撕破的不利情况。
上面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的变形实施方式。
(1)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分路辊对930和第二分路辊对935都由一台输送电动机939驱动,但也可以代之以分别由专用的驱动电动机进行驱动。
(2)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通过翻转辊对40的反转驱动从纸翻转盘60被拉出的纸P的输送速度被设定为低速的第一速度V1,但也可以设定为高速的第二速度V2。通过这样做,可以大幅度缩短把正反被翻转后的纸P通过翻转输送通道26返回到图像形成部11的时间,因此可以明显提高对纸P的处理能力。
(3)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把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设置在比第二分路辊对935靠向上游的位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把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设置在比第二分路辊对935靠向下游的位置。在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设置在比第二分路辊对935靠向上游的位置的情况下,必须计算从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检测到纸P的后端后,到该后端离开第二分路夹缝部935a为止的时间,并经过该时间后进行使翻转辊对40驱动的控制。可是,在把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设置在比第二分路辊对935靠向下游的位置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二纸后端传感器92检测到纸P的后端的同时使翻转辊对40进行驱动,所以不必计算时间,有利于简化翻转辊对40的驱动控制。
在所述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主要包括具有以下结构的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片体上;定影部,对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薄片体实施该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翻转部,使所述薄片体正反翻转;第一辊对,具有形成第一夹缝部的第一单元辊和第二单元辊,把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中正面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且在所述定影部中被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薄片体,向所述翻转部输送;第二辊对,具有形成第二夹缝部的第三单元辊和第四单元辊,通过正转驱动,把由所述第一辊对向所述翻转部输送的薄片体送入该翻转部中,并且通过反转驱动,把暂时送入到所述翻转部中的薄片体,从该翻转部拉出,所述第三单元辊在其外圆周面上具有圆弧面和从该圆弧面凹陷的非圆弧面;以及第三辊对,具有形成第三夹缝部的第五单元辊和第六单元辊,把由所述第二辊对从所述翻转部拉出的薄片体送向用于使该薄片体返回所述图像形成部中的规定的输送通道,以对该薄片体的反面实施图像形成处理。
按照该结构,通过第一辊对和正转驱动的第二辊对暂时送入到翻转部中的薄片体,伴随第二辊对的反转驱动,在正反翻转的状态下被从翻转部拉出,被第三辊对夹持,然后伴随第三辊对的驱动,通过翻转输送通道返回到图像形成部。其中,不是如现有技术那样利用电磁线圈的驱动使第二辊对分离,而是通过在第三单元辊上形成非圆弧面,解除对纸的夹持。因此仅通过第二辊对的转动就可以实现对向翻转部输送的薄片体的夹持和解除夹持。因此,与电磁线圈方式相比,不需要增加零件的数量,有助于减低这部分装置成本。此外也可以解决电磁线圈响应慢的问题。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非圆弧面是与所述第三单元辊的轴心延伸的方向平行的弦面。按照该结构,在解除夹持时可以在第三单元辊和第四单元辊之间形成容易把薄片体导入的空间。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在设所述第一夹缝部和所述第二夹缝部之间的夹缝部间距离为x,所述第三单元辊的圆弧长度为y,以及所述第二夹缝部和所述第三夹缝部之间的夹缝部间距离为z的情况下,x、y和z之间的关系满足x>y<z。
按照该结构,通过设定为x>y,在第三单元辊和第四单元辊分别转动一周后,薄片体的后端位于比第二辊对的夹缝部靠向上游的位置。因此在接着进行的第二辊对的反转驱动时,可以可靠地夹持薄片体。此外,通过设定为y<z,可以防止纸同时被第二辊对的夹缝部和第三辊对的夹缝部双方夹持,这样可以抑制产生薄片体的皱折和破损。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一传感器,检测薄片体的后端通过所述第一夹缝部的情况;以及第一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使所述第二辊对正转驱动。
按照该结构,在检测到薄片体的后端通过第一辊对的夹缝部时,第二辊对就开始正转驱动,薄片体通过第二辊对送入到翻转部。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薄片体的后端时,所述第三单元辊开始转动一周来输送该薄片体,所述第三单元辊的圆弧面具有通过所述薄片体的输送,可使该薄片体的后端输送到比所述第二夹缝部靠向上游并紧靠该第二夹缝部的位置上的圆弧长度。
按照该结构,仅通过第三单元辊转动一周,就可以使薄片体的后端位于比第二辊对的夹缝部靠向上游并紧靠该第二辊对的夹缝部的位置。因此与通过转动不足一周或多次转动,使纸的后端位于比所述第二辊对夹缝部靠向上游并紧靠第二辊对的夹缝部的位置的情况相比,简化了纸的输送结构和输送控制。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还包括修正机构,对送入到所述翻转部中的薄片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修正。按照该结构,利用横向位置修正机构可以修正走偏输送的状态。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二传感器,检测薄片体从所述定影部排出的情况;以及第二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信号进行控制,以增加所述第一辊对的转动速度。
按照该结构,在由第二传感器检测到薄片体从定影部排出后,通过增加第一辊对的转动速度,可以在加速的状态下把薄片体送入到翻转部。因被加速,可以提高在双面印刷处理时的薄片体处理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还包括第四辊对,具有形成第四夹缝部的第七单元辊和第八单元辊,配置在所述定影部和所述第一辊对之间,其中,所述第二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信号进行控制,以增加所述第一辊对和第四辊对的转动速度。按照该结构,通过设置第四辊对,可以使薄片体更稳定地高速输送。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定影部和所述第四夹缝部之间的距离,比该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处理的最小尺寸的薄片体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短。按照该结构,定影部和第四辊对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尽可能短,这样可减少薄片体输送时在时间上的损耗。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薄片体的后端。采用该结构,与通过检测到薄片体的前端后根据对每个尺寸所设定的时间来判断薄片体是否完全从定影部导出的方式相比,可以简单而且可靠地进行检测。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还包括步进式电动机,驱动所述第一辊对。由于步进式电动机可以准确地控制转动速度,所以适合于对第一辊对的转动速度进行精确控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片体上;定影部,对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薄片体实施该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翻转部,使所述薄片体正反翻转;第一辊对,把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中正面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且在所述定影部中被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薄片体,向所述翻转部输送;第二辊对,通过正转驱动,把由所述第一辊对向所述翻转部输送的薄片体送入该翻转部中,并且通过反转驱动,把暂时送入到所述翻转部中的薄片体,从该翻转部拉出;第三辊对,把由所述第二辊对从所述翻转部拉出的薄片体送向用于使该薄片体返回所述图像形成部中的规定的输送通道,以对该薄片体的反面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第二传感器,检测纸从所述定影部排出的情况;以及第二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信号进行控制,以增加所述第一辊对的转动速度。
按照该结构,在由第二传感器检测到从定影部导出的完成单面印刷处理的薄片体的后端时,就使第一辊对加速。因为被加速,可以提高双面印刷处理时的薄片体处理效率。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片体上;
定影部,对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薄片体实施该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
翻转部,使所述薄片体正反翻转;
第一辊对,具有形成第一夹缝部的第一单元辊和第二单元辊,把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中正面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且在所述定影部中被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薄片体,向所述翻转部输送;
第二辊对,具有形成第二夹缝部的第三单元辊和第四单元辊,通过正转驱动,把由所述第一辊对向所述翻转部输送的薄片体送入该翻转部中,并且通过反转驱动,把暂时送入到所述翻转部中的薄片体,从该翻转部拉出,所述第三单元辊在其外圆周面上具有圆弧面和从该圆弧面凹陷的非圆弧面;以及
第三辊对,具有形成第三夹缝部的第五单元辊和第六单元辊,把由所述第二辊对从所述翻转部拉出的薄片体送向用于使该薄片体返回所述图像形成部中的规定的输送通道,以对该薄片体的反面实施图像形成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圆弧面是与所述第三单元辊的轴心延伸的方向平行的弦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所述第一夹缝部和所述第二夹缝部之间的夹缝部间距离为x,所述第三单元辊的圆弧长度为y,以及所述第二夹缝部和所述第三夹缝部之间的夹缝部间距离为z的情况下,x、y和z之间的关系满足:
x>y<z。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传感器,检测薄片体的后端通过所述第一夹缝部的情况;以及
第一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使所述第二辊对正转驱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薄片体的后端时,所述第三单元辊开始转动一周来输送该薄片体,
所述第三单元辊的圆弧面具有通过所述薄片体的输送,可使该薄片体的后端输送到比所述第二夹缝部靠向上游并紧靠该第二夹缝部的位置上的圆弧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修正机构,对送入到所述翻转部中的薄片体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修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传感器,检测薄片体从所述定影部排出的情况;以及
第二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信号进行控制,以增加所述第一辊对的转动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四辊对,具有形成第四夹缝部的第七单元辊和第八单元辊,配置在所述定影部和所述第一辊对之间,其中,
所述第二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信号进行控制,以增加所述第一辊对和第四辊对的转动速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影部和所述第四夹缝部之间的距离,比该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处理的最小尺寸的薄片体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短。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薄片体的后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进式电动机,驱动所述第一辊对。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把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片体上;
定影部,对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薄片体实施该调色剂图像的定影处理;
翻转部,使所述薄片体正反翻转;
第一辊对,把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中正面被转印了调色剂图像且在所述定影部中被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薄片体,向所述翻转部输送;
第二辊对,通过正转驱动,把由所述第一辊对向所述翻转部输送的薄片体送入该翻转部中,并且通过反转驱动,把暂时送入到所述翻转部中的薄片体,从该翻转部拉出;
第三辊对,把由所述第二辊对从所述翻转部拉出的薄片体送向用于使该薄片体返回所述图像形成部中的规定的输送通道,以对该薄片体的反面实施图像形成处理;
第二传感器,检测纸从所述定影部排出的情况;以及
第二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到的检测信号进行控制,以增加所述第一辊对的转动速度。
CN2008101307558A 2007-07-27 2008-07-17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45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96393 2007-07-27
JP2007-196393 2007-07-27
JP2007196393 2007-07-27
JP2007199766 2007-07-31
JP2007199766 2007-07-31
JP2007-199766 2007-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54565A true CN101354565A (zh) 2009-01-28
CN101354565B CN101354565B (zh) 2010-06-09

Family

ID=40295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075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54565B (zh) 2007-07-27 2008-07-1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29342B2 (zh)
JP (1) JP5150393B2 (zh)
CN (1) CN101354565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3369A (zh) * 2009-10-23 2011-05-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装置
CN102445872A (zh) * 2010-10-08 2012-05-09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形成装置的纸张移动控制装置
CN103832854A (zh) * 2012-11-26 2014-06-0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5058996A (zh) * 2010-09-29 2015-11-18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控制设备和方法
CN108762020A (zh) * 2018-06-08 2018-11-06 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办公设备用动力传递机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41519A (ja) * 2009-04-01 2010-10-28 Kyocera Mita Corp 用紙反転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431442B (zh) * 2010-09-03 2014-03-21 Asia Optical Co Inc And a paper sheet movement control device for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22494A (ja) * 1999-10-28 2001-05-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30811A (ja) * 1999-11-01 2001-05-15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669189B2 (en) * 2001-01-26 2003-12-30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14748B2 (ja) * 2001-11-13 2007-05-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996387B2 (ja) 2001-12-20 2007-10-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63090A (ja) * 2002-01-07 2003-09-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給送装置
JP3805269B2 (ja) * 2002-03-13 2006-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案内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192832B2 (ja) * 2004-04-27 2008-12-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0420A (ja) * 2005-05-27 2006-12-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439461B2 (ja) * 2005-11-11 2010-03-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スイッチバック搬送機構
US7636543B2 (en) * 2005-11-30 2009-12-22 Xerox Corporation Radial merge module for printing system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43369A (zh) * 2009-10-23 2011-05-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转印装置
CN105058996A (zh) * 2010-09-29 2015-11-18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控制设备和方法
CN105058996B (zh) * 2010-09-29 2018-03-06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控制设备和方法
CN102445872A (zh) * 2010-10-08 2012-05-09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形成装置的纸张移动控制装置
CN103832854A (zh) * 2012-11-26 2014-06-04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US9651913B2 (en) 2012-11-26 2017-05-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holder that moves relative to an opening/closing door
CN108762020A (zh) * 2018-06-08 2018-11-06 天津光电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办公设备用动力传递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150393B2 (ja) 2013-02-20
JP2009051669A (ja) 2009-03-12
CN101354565B (zh) 2010-06-09
US8229342B2 (en) 2012-07-24
US20090028619A1 (en) 2009-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5456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785474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639642B (zh)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381572B (zh) 图像处理装置
CN10335950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52023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611199B2 (ja) カツト紙レーザビームプリンタ
US20120195667A1 (en) Multi-feed detection and control system
JP201003699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929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32027A (ja) シート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370210B2 (en) Sheet convey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844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335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352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両面ユニット
JP60036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3709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82252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3455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315281B (zh) 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JPH05538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39194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42663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376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408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9

Termination date: 20190717